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9-22 15:32:55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1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上级指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 2学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3班级实际情况。班级情况包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整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群从性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稳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2工作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各层次具体目标等。3措施安排。主要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4检查办法与总结。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新学期工作计划,二是月工作计划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2

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关键在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领导,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对班级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指导班主任制定好工作计划,又是加强领导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基本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自己认为,指导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上级指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学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班级实际情况。班级情况包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整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群从性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稳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工作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各层次具体目标等。措施安排。主要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检查办法与总结。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期计划,二是月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3

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关键在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领导,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对班级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指导班主任制定好工作计划,又是加强领导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基本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自己认为,指导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鄙霞吨甘荆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2毖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3卑嗉妒导是榭觥0嗉肚榭霭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1蹦康男栽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闭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比捍有栽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蔽榷ㄐ院土榛钚栽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背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卑嗉兜幕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2惫ぷ髂勘辍W苣勘辍⒔锥文勘辍⒏鞑愦尉咛迥勘甑取3贝胧才拧V饕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4奔觳榘旆ㄓ胱芙帷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期计划,二是月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 学月或周工作计划,是根据学期计划和某一阶段的任务,在本月或周开始制定的,这种计划要定出具体的时间、内容、地点、方式、措施、执行人员等。具体活动执行方案是指为开展某种教育活动而制定的具体计划。如:组识一次主题班会,开展一次文体活动等,这种计划要定得十分具体,各种准备工作都应该作详细而具体的表述,这样开展工作才会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制定计划还要注意征求科任教师和同学的意见。计划定好后交学校领导批准后要认真执行,若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应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另外,还应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计划执行完后,还要认真地总结。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4

关键词:留级生;学业预警;部门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04-02

当前国家确定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有很强的针对性。《教育规划纲要》中已经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当代大学生生源结构日趋复杂,随着“90后”的入学,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校园中逐渐呈现,使得学业管理难度增加。因此,从一切为学生考虑的角度出发,高校有责任针对这一困难群体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学业预警体系,帮助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自我修正和管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可以给管理方减轻学籍处理的压力。

一、目前高校学分制管理难题

学分制属灵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既满足了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保证了实际的教学质量。但是正因为自主化程度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出现选课内容、地点、时间不一致,班级观念淡化,从而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约束力减弱。在不能进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同学容易无所成,最终导致留级情况增多。留级会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从育人成才的角度规范预警督导成为可研究的要素。

二、留级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针对130名留级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学习目标不明确(107人)、自我约束力差(89人)、生涯规划缺失(83人)、网瘾(74人)以及对自己学习状况不够清楚(59人)是留级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几乎所有的留级生(129人)都希望随时可以查询自己的学分修读状况且隐私受到保护,大部分学生希望得到教师或合适媒介的帮助(101人),过半数受访同学愿意受到监督(79人)。

三、学业预警体系对留级生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学业预警,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质量考核的积极管理方式,是根据教育目的控制、激励和调节师生教学活动的纽带。留级生之所以不能连续完成学业,多与其自身固有的生活习惯、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有关。如何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享受高等学校提供的完整的教育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预警模式正是基于各方面考虑的优先选择。构建学业预警体系,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全程化的学业档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次预警,帮助学生及时准确的定位自己,进而指导学生建立学习计划,积极应对学业危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构建基于全程化学业信息的学业预警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多数留级生缺乏对自己实际学习情况的完整认识,构建全程化的学业预警体系可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监管和鞭策作用。所谓全程化就是要求自入学开始,从考勤、选课、重修、成绩、学分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通过相关部门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共同协作,通过多次警示的方式去对学困生进行重点帮扶,尽可能避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学业后果。

1.建立完整的学业档案,从人本角度提升教育质量。首先应强调学生学业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是健全保障体系、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目前高校已经可以做到网上选课和查询成绩,但是考勤、学分、模块修读情况、课程评价、心理状态等,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尚不能完成共享和分析。只有建立完整的学业档案才能对学生进行辅助监督,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准确的认识,从而避免因疏忽产生的学业危机。

2.构建基于过程的预警体系。教育工作不应单单体现在学业上,还要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进行整体规划,这点需要在好的管理模型的帮助下来实现。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网络预警体系比面对面警告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小。但从效果来说,面对面的辅导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通过完整的分析和多层次、多种类的预警,网络和人工结合管理,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是必要且可行的。比如分黄、橙、红三级预警,循序渐进,通过不断地给予警示和提高预警的级别,令学生逐步改进。低级别预警通过网络门户给学生自我调整的机会,当遇到实际困难而产生高级别预警时,学生由于自我调整失败,可能会主动向教师求助,更能体现主体的能动性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基于过程的预警体系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管理方的人员压力,提高教育质量。

3.建立软件分析平台。完整的学业档案是教育保障的前提,快速软件分析平台是教育保障的基础。当学业档案囊括了学生整体学业生活时,必须随之建立动态的软件分析和查询平台,以保障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网络学业预警体系的提出主要基于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分析平台的建设需要教学部门将成绩库与其做好独立门户的链接,以保证学生只可查询本人的学习情况。另外,相应的实时分析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实时动态分析,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潜在问题进行认识和解决。

五、形成部门合力,协同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由此看来,学困生的帮扶机制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之一。我国高校通常由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教务部门负责学习管理,两部门各负其责。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如果两部门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根本协同育人,将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各部门需从实际出发建立预案,最大限度帮助留级生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学业危机。同时,部门间需做到信息互通,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对学生尤其重要。只有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学生偏离学业轨道。

单靠学籍处理这种残酷的方式监督学业,不利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整合资源,构建人性化的预警体系将是教育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基于学业预警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实际意义。如何完善预警体系,对困难生施行科学的学业预警,并真正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一虹.大学生学业预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176-177.

[2]赵娜.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学业五位一体预警机制建立的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3):15,20.

[3]魏金法.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业预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7):140-141.

[4]潘华,潘耀芳,等.基于“三位一体”的高校基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5-16.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

1前言

通过查阅高校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章,然后对南通理工学院目前的体育校园文化现状进行实地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南通理工学院的体育校园文化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想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民办大学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南通理工学院在校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学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检索国内和国际的有关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的相关资料光盘,并通过中国期刊网站收集相关的资料。

2.2.2实地观察法

在校运会期间发现学校的大学生参与度不高,且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更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在课外活动中和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并不是很了解,参与度很低。从而折射出目前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很完善。

2.2.3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运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和处理。

2.2.4问卷调查法

对南通理工学院8000多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98.7%。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及器材利用率状况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对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及器材利用率非常满意的大学生有30人,占总数的7.7%;比较满意的有39人,占10%;认为一般的有105人,占26.9%;不太满意的有120人,占30.8%;不满意的有96人,占24.6%。学生中认为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及器材利用率比较高和一般的人数占比例不到五成,可见从整体上来看,学院在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建设上投入的使用率不高,特别是体育场馆采取收费制,使大部分学生很不满意,学生在体育活动无法享受所有的体育场地运动器材[1]。

3.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评价分析

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调查发现,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上表示非常满意有132人,占33.8%;比较满意的有155人,占39.7%;表示一般的有95人,占总人数的24.4%;不太满意的仅有8人,占2%;对体育课程教学不满意的学生没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73%的大学生对目前的体育教学内容表示满意,从而可以看出目前学院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定制和规整符合现代普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但是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课程过于死板,在个人兴趣的发展上略有不足。

3.3特色优势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分析

在特色优势体育项目开展状况的调查发现,在校园特色或优势体育项目学生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4人,占总数的1%,感觉比较满意的有32人,占8.2%;开展状况比较一般有267人,占总比的68.5%;表示不太满意69人,占17.7%;不满意18人,占的4.6%。分析发现有接近九成的学生对目前的校园优势项目开展现状、影响力的认可度不高,主要是学院刚刚升本,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种现状学院应该引起重视,通过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创造一些有独特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创建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打下基础。

3.4课外体育活动及单项比赛的开展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大学生中对课外体育活动及单项比赛的开展情况调查发现,表示非常满意的有55人,占总数的14.1%;比较满意的有128人,占32.8%;一般的有136人,占总数的34.9%;不太满意的有63人,占16.2%;不满意的有8人,占2.1%。通过这组数据分析发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肯定,但是接近2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单项比赛的开展情况并不能满足他们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3.5体育社团的开展状况分析通过对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的调查发现,认为体育社团开展状况一般的有169人,占总数的43.3%;比较满意的有97人,占总数的24.9%;非常满意的有55人,占总数的14.1%;不太满意的人数为48人,所占比例为12.3%;不满意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5.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太少,且没有吸引力。仅有不到40%的大学生给予了较高的肯定,这表明目前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略显陈旧,且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参与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组织的活动[2]。

4结论和对策

4.1结论

(1)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及器材利用率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在场地开放程度不够,特别是体育场馆采取收费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的学生的锻炼,不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在器材利用上主要集中的课上,课余时间学生很少可以享受。(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大一学生普遍更加倾向于自己的兴趣进行锻炼,陈旧的课堂教学让部分学生觉得很枯燥。(3)特色优势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学院的刚刚升本,在体育项目上的投资有限,在加上师资队伍人数有限,仅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4)课外体育活动及单项比赛的开展状况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级的单项比赛,在课外活动过程中篮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场所参与锻炼的学生人数很多[3]。(5)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现状略有不足,学校升本以后新成立了很多新的体育社团,在社团宣传和活动的开展有待提高。

4.2对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外衣”,是学校体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1)学校应从运动场地、设备、器材数量供不应求的问题入手,细心考量学生的运动偏好和运动需求,适当的在保证运动物资基本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经费预算。(2)体育教师应该优化体育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人性化、娱乐化的授教模式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系统,让学生在“阳光课堂”上充分“吸纳”丰富的运动“养料”。(3)特色优势体育项目上学校应该引起重视,适当的引进一些专业性强的教师,对于在岗的教师进行培训进修。(4)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一种体现,更是对学校体育文化最直观的反映,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同时适当的增加体育活动场所,如学校目前的羽毛球和网球场地有限,很多学生由于场地不足无法参与。(5)体育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体育社团建设的好,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团的建设上社长一定要认真负责,积极组织社团活动,社团的指导老师应该积极指导社团训练和活动,社联应该定期的对社团的表现进行考察,并适当的组织社长出去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雪蛟,史进.传播红色体育校园文化凝铸特色精神家园[J].新西部,2015,(5):41-42.

[2]张芹.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氛围的建设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10-111.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农村 小学体育课 开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引言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在巨野县章缝镇一学期的支教经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县居于前列,但体育课程的开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本研究旨在发现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巨野县章缝镇8所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录中国知网、学院图书馆等查阅室查阅有关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情况有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调查目标和项目。针对当地小学领导、体育教师及六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共216份。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巨野县农村小学师生对学校体育课的态度分析

1.男生与女生对体育课喜爱程度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课在学生群体里面是非常受欢迎的。但男生喜欢体育课的程度79.5%远远超过了女生的51.2%,这一数据表明性别因素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体育课要多考虑到适合女生的体育项目与教学方法。

2.体育课的重要性及对待体育成绩的态度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六年级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是高达5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这说明学生对作为教育一部分的体育认识还不够,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对待体育成绩这一态度方面说明现在学生只是片面的追求好的成绩,而忽略了体育运动过程的真正价值。在这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引导纠正学生对体育课的错误态度。

(二)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课运行情况

1.教师编写教案及使用教案情况分析

教案的使用情况和编写情况的拟合程度较低,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编写教案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时应急使用,教案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大,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授课时要加强教案的编写程序进行授课。

2.学校编写体育教学计划情况分析

经过调查,访谈等,可以看出学校大部分教师对教案、教学计划的书写都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人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进行书写,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编写。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章缝镇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比较令人满意,但是体育课被占用现象普遍。教师编写教案与使用教案的拟合程度过低,大多教师编写教案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紧急检查;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强。

2.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短缺、不符合标准或无法正常使用,不能满足体育基本教学。

(二)建议

1.加强农村小学体育课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一切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体育的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将学校体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及时传递给每一位体育老师。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更好的为农村小学体育工作服务。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特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各级运动队,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或兴趣参加运动项目。既达到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增强体质的目的,又可满足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多元化的需要,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体育资金投入改进体育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小学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应培培.德州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7

【关键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26―04

一 研究范围界定

目前,我国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说法还不是特别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1]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指学生在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学习及参与、体验、实践,实现学习的多样化,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单一‘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学习’。”[2]但是,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步骤,WebQuest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等等。因此,主题为“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WebQuest”等方面的文章均被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以保证其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按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一个学科的绝大部分基础文献常常集中在数量很少的核心期刊中,只要对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即可基本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3]本文最初拟对教育技术领域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5种期刊1999年-2008年期间的10年载文进行统计分析,但后来发现1999年和2000年的载文量均为0篇,为了保证本研究的有效性,故只能对2001年-2008年期间8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为了弄清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研究状况、每年研究情况、哪些人进行了研究及研究什么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从载文量、论文作者情况、文章内容等三个维度对样本进行准确、客观地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三 载文总量和年载文量统计分析

1 载文总量分析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按照目录对上述5种期刊的8年载文(2001年-2008年)逐一查找,共收集到相关文章159篇,每种期刊平均载文数量为31.8篇,年平均载文数量为19.875篇,每种期刊年平均载文数量为3.975篇,其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受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程度、期刊性质和发行方式(月刊、季刊)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年中不同期刊的载文数量和同一种期刊中不同年份的载文数量以及每种期刊的8年载文总量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2 年载文量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分析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的发展状况,我们有必要对样本文章从年载文量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为了彻底实施创新教育,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4]。因此,研究性学习于2001年在我国才算正式起步。由上图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从2002年研究数量就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顶峰,虽在2006年和2007年均有所下降,但于2008年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并达到了2002年的载文数量。可以说,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从其正式起步至今,是在反复的上升、下降的曲折过程中进行的。

四 作者情况分析

1 作者单位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目前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有一个大体了解。据统计,本文所收集的159篇样本论文中共有265位作者,其单位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分布非常广泛,但来自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综合大学及中小学的研究者占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审视研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所占比例不大。

从不同单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上看,高等院校研究者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但还存在着内容较为宏观、空洞、对一线教师指导性不强等缺点;中小学教师多侧重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但往往侧重于对某一教学活动的简单叙述,缺乏理论指导,甚至部分论文中没有涉及到参考文献,很难称得上是“科研论文”。

2 作者合著情况

科学研究的合作在论文的外部特征中往往表现为论文作者的合著现象。“在对于合著现象的研究中,论文的合著率和合著度是两个最直观和最重要的量化指标。”[5]一般说来,合著度就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著者数;合著率则是指确定时域内,某种期刊发表的合著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按照规律来说,一般学科或主题发展的程度越高,合著度和合著率也会越高。下面,我们就对每种样本期刊的合著度和合著率及论文总体的平均合著度与合著率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所选样本期刊中,绝大部分期刊的合著度超过了1.5,大部分期刊的合著率超过了45%,且每种期刊的合著率与合著度基本成正比关系。总体来说,所选样本论文的平均合著度为1.667,合著率为45.9%,即合作研究比率与独立研究比率大体相当,这说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已经走上合作化的道路。但是,在合著研究中,作者大多来自于同一个单位,跨单位或跨省市之间的合作较少。

3 中小学教师作者情况

研究性学习是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的,我们对中小学教师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对了解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及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小学教师比例分配

在所选论文中,中小学教师作者共70人,占论文作者总数的26.42%。其中,中学教师33人,占47.14%,小学教师为37人,占52.86%,比例大体相当,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中学和小学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其具体的比例分布如图2所示:

(2) 中小学教师地域分布

中小学教师的地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下面就对样本中中小学教师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

上表表明,中小学教师作者在地理上分布极其不平衡,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发达程度明显呈正比关系,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的发展呈现较大的地域性差异,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发展更是缓慢。

五 样本文章内容类目的统计分析及研究重心变化

1 样本文章内容类目统计分析

我们为了弄清研究性学习研究重心的变化,首先把样本文章进行合理分类。我们在认真研读每篇文章的基础上,把样本文章分为“基本理论研究”、“设计与开发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反思研究”五个类目。其各个类目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分布极其不平衡。其中,关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最多,比例为42.77%,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的介绍,对研究性学习要素(如教师)的地位分析和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及子模式的构建等。其次是“应用研究”方面,比例为35.85%,主要涉及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某一具体学科中的应用情况,及其某一具体学习模式、专题学习网站等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等。再次是“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其比例为14.47%,其主要涉及对某具体研究性学习课程或对某一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开发及遵循原则的研究等。在样本文章研究内容的类目中,比较少的是“反思研究”和“评价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占据研究总量的5.66%和1.26%。

2 研究重心的发展变化

要想进一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趋势,我们就有必要对2001-2008年期间研究性学习研究重心的发展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以上各个研究类目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1-2002年,即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正式起步的两年里,人们就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开始了探究,且研究数量呈大幅增长趋势,同时人们对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也予以关注,但对评价和反思方面还没有涉及,这恰恰符合了一个新生事物最初的发展历程。2003年,对研究性学习来说,有着非常的意义。这一年,人们对其基本理论的研究热情持续上涨,研究数量出现了最高峰,且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也大幅增长,但人们并没有被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生事物冲昏头脑,而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同时进行了思考,黄美蓉老师首先在《中国远程教育》上发表了《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一文,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2004-2005年,除了设计与开发方面的样本文章数量稍有降低外,人们在持续关注其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似乎加大了对其应用和反思方面的研究力度。2004年,研究性学习应用和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首次出现了持平现象。2005年,应用方面和反思方面的研究同时出现了同一研究类目中的最高峰。2006-2007年,人们对其各个类目的研究热情均有所降低,特别是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数量呈现大幅减少的现象。2006年,首次出现了设计开发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持平、应用研究超过基本理论研究、反思研究出现“断层”的现象,但评价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沉睡”状态。2008年,研究性学习首次出现评价方面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张豪锋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鲍平平老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分别发表了《WebQuest教学模式评价问题研究》和《WebQuest评价体系建构及评价方法研究》,即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范围也更加全面。

六 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总量不大、地域差异性显著、研究重心分布不均等现象,下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转变研究思想,联合理论实践

总体来说,国内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研究总量不大、高等院校学者的理论研究对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等现象,这实则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现象所致。如果高等院校研究者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图书馆等足不出户的理论研究,而中小学教师又满足于课堂经验的总结,这就可能导致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指导性不强而一线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的尴尬境地。“我国目前的师生比是1:18.13,一位教师要向几十个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这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些校外人员如专家等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来”。[6]所以,我们认为,我国广大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走进真实的课堂,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我国研究性学体研究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 采取多种方式,协调研究重心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重心还存在着各类研究类目比例严重失调和部分研究类目“断层”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试图通过杂志约稿、课题立项等形式来促进人们对研究性学习某一具体问题(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或质量保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宏观调控,不仅可以调节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以解决各种研究类目严重失调的问题,更有利于加大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深度,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3 借助远程手段,加强作者合作

虽然目前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合作研究已经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但是还大多局限于同单位之间的传统合作,这就不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合作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BBS论坛、聊天室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我国各类致力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人集中起来,通过交流找到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开展合作研究。目前,我国比较著名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就是柳栋老师的“惟存教育”(省略.cn/),但笔者认为它更像一个资源共享网站,还尚未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可以从建立交流平台的角度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跨单位或跨省市的合作,从而提高其发展程度。

4 转变关注视角,促进教育平衡

由上面统计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问题,确切地说,这属于教育平衡问题。虽然国家对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帮助,但目前我国东西部教育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研究性学习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良好实施。因此,国家对教育落后的地区不仅在经济和硬件设施方面给予帮助,更应该在软件、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从而给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1-23.

[2] 张鹏.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8):42-44.

[3] 徐红彩,冯秀琪.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7):30-32.

[4] 涂涛.从《电化教育研究》分析透视近年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9,(2):37-44.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8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科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教育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归纳加强教育统计的对策与建议,即: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队伍工作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管理水平;开展相关研究,加强指标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加强数据联系整合。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统计;科教管理

高校教育统计是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高校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取得科学、直观的教育基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的整个过程[1]。高校教育统计是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并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自身及教育主管部门掌握教育本底数据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科教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2]。本文主要分析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科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教育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教育统计的主要内容

凡涉及教育相关内容的统计都可以认定为教育统计,教育统计外延较大,内容丰富,没有统一且标准的统计指标与统计内容,目的不同,统计内容不尽相同。2015年8月,教育部了新修订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共102项,分为综合教育程度、国民接受学校教育状况、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科学研究5大类,其中涉及高校的指标达54项。此外,一些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也可以作为教育统计的内容,如《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为学术同行评价、教师人均论文引用率、生师比、全球雇主评价、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共6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则有指标12项。教育统计者须从自身需要出发来确定指标以及统计的主要内容。

2教育统计在高校科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教育统计是科教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教育统计是全校基本数据和信息获得的主要途径,涉及学校科教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硬件条件、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教育管理者可以及时采集、更新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和描述,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发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提升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倒逼教育管理者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数据,使教育统计工作为科教管理工作服务。

2.2教育统计是高校事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科教水平的提高及自身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离不开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的教育统计。教育统计针对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的调查,搜集相关原始数据资料,运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符合规律的判断和评价,得到高校事业发展活动的真实情况,揭示发展现状、问题和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提出建议,便于高校决策层采取导向措施,制定政策和规划,有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3]。如通过对学校人力资源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分析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生师比情况、高层次人才情况等诸多数据,为培养和引进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供基础信息[4];通过对校舍、实验室、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的统计,对比《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改善学校硬件,为师生提供较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对科研论文、项目、专利等科学研究情况统计,可以了解高校科教项目的研究类别、分布规律、经费收支,为高校制定科教项目管理政策提供数据服务和反馈信息[5]。

2.3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开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做合理的调整,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做全面的规划和预测,对高等教育质量作科学的评估和评价,对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效益作积极的探讨,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统计[3]。教育统计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宏观管理、监控及进行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3教育统计提高高校科教管理的实证分析

教育统计涉及高校全方位数据,学生情况和专任教师情况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以天津市某高校为例对学生情况和专任教师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教育统计对科教管理的作用。

3.1专任教师情况的统计分析2014年,天津市某高校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及年龄 结构的情况如图1至图3所示。从图1至图3可以看出,该校副高以上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硕士以上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75%以上,说明该校师资水平总体较高,尤其重视专任教师的学位情况,通过引进或培养等方式,使专任教师学位达到了较高层次。但该校年轻教师较多,39岁以下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49岁以下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5%以上,年轻教师已然成为该校发展的主力军,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教育和激励,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学生情况的统计分析天津市某高校学生规模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2014年该校在校生11400人,其中本科生7850人,博硕研究生2598人,留学生952人,分别占学生总数的68.9%、22.8%和8.3%,说明该校办学层次齐全,总体发展较为均衡;2012—2014年间,该校学生规模总体变化不大,略有增长,学生的快速增长期已过,学校要加快提升内涵,在学生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博硕研究生增长较快,说明该校正在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应该积极配套相应的师资及办学条件。以上2个实例仅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高校是复杂的组织体系,涉及的数据千千万万,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开展统计分析。如可以围绕办学条件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掌握学校生师比、师资、校舍、图书及教学仪器配备等情况,对比办学条件的指标,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去提高办学条件;也可以进行科技统计,从科技项目、学术论文、知识产权等方面,综合全面分析学校的科技实力,有的放矢地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科技水平[6]。有的高校责成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公司进行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用大量详实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总之,教育统计作为科教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提升科教管理水平。

4教育统计存在的问题

4.1微观统计缺乏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解教育行业总体情况,便从宏观层面进行指标设计,从管理者的角度采集高校教育数据,高校被动式完成上级交予的统计任务。宏观统计固然重要,但微观统计却更为适合高校,它能实实在在地为高校服务,为高校决策提供数据参考[3]。然而,实际情况是高校微观统计缺乏,显有学校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课程完善、就业与学生培养等自身内涵发展视角主动开展数据整理和综合分析。目前的教育统计满足不了教育管理的需要,滞后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丧失了最基本的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

4.2统计数据割裂,形式单一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教育统计任务,有的是常规的,包括高等教育统计、科技统计、设备统计等,有的是临时性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未进行顶层设计,导致各统计任务之间缺乏联系,数据割裂,成为数据“孤岛”。学校被动式完成上级任务,对数据一报了之,缺少数据的联系整合。目前,教育统计仍以报表为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统计任务,高校采用单机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审核后打印上报,缺乏动态的网络版数据库管理系统[3]。

4.3重统计、轻分析统计工作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关键在于要对统计资料作出符合规律的判断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然而,统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统计、轻分析,教育统计亦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教育数据进行联系整合,综合分析,研究适合地方发展的教育策略、支持计划和专项投入等。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教育统计,同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应用。但实际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统计数据仍以采集和整理为主,对数据只是简单描述或说明,分析利用严重不足,使教育统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

4.4指标体系存在缺陷目前我国教育指标体系以师资情况、校舍及占地、图书及教学仪器配备、信息化建设、教育经费等办学条件为主。但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角度去采集数据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难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办学效益和活力等自身情况,呈现出硬数据有余,软指标不足[7]。教育统计是为管理者服务的,更是为高校服务的,教育统计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才显得有意义。因此,教育统计指标要体现高校内涵及核心问题,包括从学科建设到科研实力,从师资水平到生源质量,从教学质量到就业状况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高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教育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体现管理者的意志,又要反映高校的基本状态。

5对策与建议

5.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队伍工作水平加强组织建设是做好教育统计的基础和前提,应建立“统一领导、二级负责”的教育统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是指设置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综合、统筹和指导;“二级负责”是指各二级部门配备二级统计人员,负责所辖区域的统计和数据整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统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统计意识和业务素质,让统计人员能主动将教育管理与教育统计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信息资源,以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科教管理工作。

5.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对教育统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建立与高校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数据管理信息中心,搭建统计信息化平台,对学校数据资源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整合,进行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使科教管理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迈进[8-9]。

5.3开展相关研究,加强指标体系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联合开展研究,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教育指标体系及知名的社会评价指标,如《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4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指标。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双方的需求出发,加强指标体系建设,内容要涉及基本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硬指标,同时兼顾反映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办学效益、办学活力等无形因素,注重反映学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8,10]。

5.4进行顶层设计,加强数据联系整合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数据平台,以模块化方式进行协同统计,防止数据孤岛,重视数据之间联系整合,进行相关、可比和预测,有助于减少重复劳动,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为制定政策、规划,进行教育投入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结束语

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事业发展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但其在研究和实践层面还有诸多不足,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统计,主动且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研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发挥教育统计的数据支持作用,助力高校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生,赵雪曼.高校科技统计实践与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5):503-505.

[2]刘亚超,王玥,辛彦军.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7-40.

[3]戴世英.教育统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7-49.

[4]吕晨阳.浅析教育统计在教育决策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4):274.

[5]张宁,孙勇,曹福毅.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9-41.

[6]于江平.浅析科技统计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2):283.

[7]任晓辉.美国教育统计和指标体系探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1):172-175.

[8]苏光靖.当前高校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3(3):13-14.

[9]邹海燕.如何加强高校统计管理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5(23):51-53.

体育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9

关键词:体育教育;质量现状;提升对策

体育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同步发展,并发挥其在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是值得所有教育者以及体育研究者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辽宁本溪二十一中学的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1.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及课时工资情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得知,辽宁本溪二十一中学的体育教师周课时一般在15课时/周以上,以绩效工资的形式体现课时的工资情况。和其他的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授课费用与课时长短没有关系,可能还会出现授课课时多但待遇却没有办法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的状况。而且,大多体育教师还要承担课间操组织、校内和校外文体活动编排活动等。所以多数体育教师感觉压力比较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工作的积极性。

2.体育教师学历、专业现状分析

每一个课程的实施都没有办法脱离教师而单独存在。无论是什么知识,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进行转化与传达。所以教师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我们国家的教师法已明确规定,取得教师资格需达到相关的学历要求,要想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或初级职业学校文化等,都要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是其他大学专科毕业院校的学历。

通过上表可得出,辽宁本溪二十一中学的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高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

3.体育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辽宁本溪二十一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以羽毛球、足球、篮球、耐力跑、实心球、跳远等为主。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对这些教育的内容基本还算满意。但个别学生不满意,其原因是学生认为体育课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过乱,而自己掌握技能的学习时间却很少。

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建立科学体育教育的理念

对于教育者和学校而言,建立学校教育要贯穿学生成长和终身教育的机制。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指导要以体育课为基础进行拓展。比如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应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球类和田径,可以通过运动会、社区运动等来展现。

2.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过以上的调查情况分析可见,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未能达到最科学的组合。入职后培训的时间不多,无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所以教育管理部门要给学校更多支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引进更多素质高、学历高的毕业生,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

3.拓展课时

由于当前的体育课时无法保证和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求,所以要进行相应的课时拓展。体育课要突破原先的授课方式,对时间资料进行科学的调配,与实际情况结合,利用在校时间规范课间操,丰富课后时间的体育活动。

总之,初中时期是一个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身体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成长一样重要。初中体育教育不单单承担着增加学生体质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综合素质的重担。所以,作为初中体育教育的管理部门要构建起科学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