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物流工程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9-22 15:33:01

物流工程的意义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2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br>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思考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工业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管理层积极采取多种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服务标准的高要求,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之一的物流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必定造成企业物流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物流成本管理也被提到重要日程。尽管目前有关物流成本理论的阐述和探讨见诸于各种文章和书籍之中,但是,我国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和不全面的,用以指导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甚至对于物流成本的某些认识也存在某种偏差,物流成本管理比较肤浅,真正的物流成本管理在大多数工业企业也只是刚刚起步。

现实的工业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层怎样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物流成本的含义和管理现状?如何能够让物流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采取何种措施能够很好地提高物流效率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呢?本人根据多年的理论学习以及工作实践,将围绕物流成本概念、物流成本管理现状等方面认真探析,重点围绕如何有效地进行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等问题深入思考,以便对物流成本管理起到推动作用,更好地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的涵义和管理现状

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仅有20余年,对于物流成本概念,虽然现实理论上存在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是目前多数认同从经济学角度上的定义,认为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

(2)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

(3)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目前,工业企业日常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侧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

在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框架内,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尚未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中并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物流成本也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只是直接用于物资采购的费用列入采购成本可以算作物流成本。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我们大多数工业企业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很多工作也只是处于探讨或者刚刚起步阶段。

3 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义

尽管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企业的一项实际费用支出,企业物流成本已经成为除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之外一个重要支出项目,物流成本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得到企业界的重视。“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企业管理层深刻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实际重要内容,在保证安全生产和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物流总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使得产品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能够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问,提高其盈利能力,因此,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4 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思考和创新措施

通过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分析和探讨以及多年的管理经验和研究,笔者认为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4.1 树立新物流成本新观念,增强全员物流成本管理意识

目前,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已经达到供应链物流阶段,物流成本管理贯穿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由于外部供应链涉及面广、环境复杂等,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因此加强内部供应链管理尤为重要。

内部供应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与每名员工密切相关。物流成本管理仅靠某一个部门和某些人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改变物流成本管理仅仅依靠物资部门或销售部门管理的观念,切实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树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的物流成本系统管理新观念,让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和每一位职工都关心各自的物流成本,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和每一位职工,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

4.2 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成本也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如物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的采购费、装卸费以及仓储费等,销售部门负责营销费、运费等。因此,企业要积极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健全物流管理体制,从企业组织机构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重新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机构整合,笔者认为,尽快设置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变分散管理物流为集中系统的管理物流,全面协调生产、销售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企业物流真正的系统化。

4.3 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

由于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

为了保证物流成本的可比性,国家或企业应制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通过建立的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成本系统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物流部门的工作是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提供不同部门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并纳入考核。

4.4 积极采取物流外包等多种物流管理措施,实现供应链管理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整体系统,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这样不仅使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而且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

工业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一方面积极协调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等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效率化的配送,如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满足客户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在物资采购环节,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采取正确的进货体制,减少积压,加快周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

4.5 借助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率

积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也是创新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业企业积极运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现代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138-02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国的物流业提供了极大的市场。物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企业是否能认识到目前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物流管理的效果,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需要认识到物流管理的内涵与积极意义。

一、物流管理

企业的物流管理从不同的角度而言,其定义也不同。企业在盈利之前,首先必须生产自己的产品,而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一系列物资的流动和支持,所以狭义的物流管理指的就是企业购买物资、运输物资、储存物资和配送物资的整个过程。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企业的物流管理是在狭义的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另外的产品回收以及产品的销毁等流程。

物流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取有用的信息,还有助于企业高效率地完成物流工作,对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未重视物流管理,基础条件缺乏

管理的概念一定是在不断更新的,这样才能保证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才能保障其有效性,而物流管理活動同样如此,管理理念的老套会导致整个管理方案设计缺乏先进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整个企业管理失去了平衡,有很大的偏差,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由于部分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够重视物流管理,未认识到物流管理的积极意义,导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正是由于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不重视,导致物流管理的基础条件缺乏。基础条件的缺乏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受损。加上这种对物流管理的不重视导致部分企业不会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管理的职能分配。

(二)企业匮乏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员

部分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属于业余级别,虽然目前高校有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高校出来的毕业生只有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企业物流管理员是物流管理“核心”,物流管理专业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的人,还需要能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国外一些成熟的物流企业中有一批了解他们企业实际情况的高质量物流管理人员,而在我们国家普遍是借其他企业的方法来解决自己企业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我们国家对物流管理员的不重视。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对物流管理实践性人才缺乏培养。

(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都建立了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对企业的物流管理建立完善的机制,或者是存在物流管理机制不符合现行工作需求的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物流管理机制,导致物流管理工作在形式上存在问题,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中需要在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各项物流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不够重视物流管理加上物流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物流管理相关机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三、结合实例分析解决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实例分析

B公司是一家以重熔用铝锭及铝加工制品、碳素及碳素制品、氧化铝的加工及销售,建筑材料、装饰材料、金属材料,家具,普通机械、汽车配件、五金交电、化工产品(不含管理产品),陶瓷制品,矿产品,日用百货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等的公司。近些年,B公司越来越发现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重视物流管理

企业想要发挥出物流管理的积极意义,就需要转变对物流管理的传统看法,同时结合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目标确定新的物流管理理念,重视物流管理工作。通过确定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新的物流管理系统,旨在提高物流管理工作效率。2017年9月4日,A集团与B公司物流产业发展进行探讨,B公司在分析了物流新业态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后公司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希望与A集团在仓储物流系统管理、战略运营、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加强合作的意见。A集团通过对B公司物流基地的实地考查,对B公司的发展战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取得的环保成效及公司物流降本创效方面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对B公司打造物流新业态的优势有了全新认识,A集团希望能与B公司就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内外仓储配送、国内地面物流服务、公路、铁路、海上运输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并希望通过A集团20年的物流管理优势、信息化平台优势助推B公司物流产业升级发展。B公司积极寻找合作的A集团是一家集仓储服务、商品融资管理服务、商务信息、运输(公路、铁路、水路)服务、冷链物流、期货交割、仓储融资、保税仓等为一体的仓储管理公司。

(三)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的基础条件

为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关于物流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的企业管理活动。要提高的企业物流管理的质量,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硬件设施必须是最合适的。例如,技术的完善,在一天一个变化的科技时代里,如果说在技术上与别的企业相差太远,那么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无疑是没有优势的,而且很可能会被淘汰,所以企业要及时更新物流手段和改造物流装备。2017年8月28日,B公司拟投资设立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希望通过充分依托公司独有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及铁路专用线资源,以产业物流为主导,物流信息服务为纽带,城市配送体系为延伸,第三方物流集聚和物流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智慧型物流企业。

(四)招聘并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面对发展形势的变化,企业应积极对内部物流从业人员进行物流管理理念及技术方面的培训。B公司可以考虑定期实现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B公司还需要对纳入的物流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断丰富、完善物流管理经验。B公司还可以在每年的毕业季时间段通过招聘的方式直接吸收物流管理人才,更新自身的物流管理知识。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高层领导者、决策者需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有关知识、技能,明确物流管理各个操作流程。B公司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公司内部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通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强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为目标,B公司需要在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人才的引入与培养。B公司不仅要招聘、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不断开发物流管理人才,B公司需要加大这个方面的力度,可以考虑为员工提供优越的条件,激励物流管理工作人员加强自学,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壮大公司物流管理队伍。

(五)完善企业物流管理机制

B公司为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打造一个物流枢纽基地,积极加强公司内部的物流管理,打算将公司中待开发空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另外还有3万多平方米的可利用空置库房作为开展物流管理的基地。B公司将在已开展的传统物流项目基础上,瞄准电商业务发展现代物流,进一步向集货运交易、电子商务、政府服务、行业推广、综合配套、仓储信贷平台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一票到底”“一站式”物流服务。接下来,B公司将建立锡、铜、铅锌以及白糖、天然橡胶等期货交割仓,打造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同时,B公司将在近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等战略计划实施,将物流枢纽基地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资中转内陆港和面向其他周边省区的物流转运大通道。B公司想要达到拟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机制,这对保证所有物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于物流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制度为目的,在充分了解我国关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管理机制。物流管理机制建立内容包括对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交货等各个过程中的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在物流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因为B公司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其物流管理中的工作要比中小微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复杂性更加明显,因此需要在物流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物流管理机制,确保物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企业物流管理中,物流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帮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企业需要认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发现企业目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次研究以B公司为例,在分析其公司性质的基础上分析该公司在物流管理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应对策略,可以发现该公司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在重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与物流企业寻求合作、完善物流管理机制、引入物流管理人员等,实现了自身的良好发展。

參考文献: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逆向物流,重要性及原则,经济价值,管理策略

一、逆向物流(ReverseLogisdcs)的定义及分类

对于逆向物流迄今并没有一个完备或公认的定义。在我国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所讲的“逆向物流”就是狭义的逆向物流,它不包括废弃物物流,具体表述如下:

“逆向物流(returnedlogistics)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比如回收用于运输的托盘和集装箱、接受客户的退货、收集容器、原材料边角料、零部件加工中的缺陷在制品等的销售方面物品实体的反向流动过程。”

“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在国际上大体有如下几种定义:RevLog(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将逆向物流定义为: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中间库存、终产品从制造、分销或使用点到恢复点或适当处置点的过程。物流管理协会

(CLM)的定义是:逆向物流就是对由最终消费端到最初的供应源之间的在制品、库存、制成品以及相应的信息流、资金流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执行和控制等活动及过程,目标是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恢复一部分价值。

产品由企业到消费者的物流过程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姐妹。逆向物流更多地是针对“返回”供应链中的产品或者材料,所以逆向物流主要是指处理由损坏、不符合顾客要求的退回商品、季节性库存、残值处理、产品召回等,另外还包括废物回收、危险材料的处理、过期设备的处理和资产的回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回收。回收是将顾客所持有的产品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返回销售方。这里的销售方可能是供应链上任何一个节点,如来自顾客的产品可能返回到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也可能是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

2检验与处理决策。对回收品的功能进行测试分析,并根据产品结构特点以及产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确定可行的处理方案。包括直接再销售、再加工后销售、分拆后零部件再利用和产品或零部件报废处理等。然后,对各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处理方案。

3分拆与再加工。按产品结构的特点将产品分拆成零部件,对回收产品或分拆后的零部件进行加工,恢复其价值。

4报废处理。对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严重危害环境的回收品或零部件。通过机械处理、地下掩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销毁。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逆向物流概括地描述为: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目标,将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从目的地沿传统供应链反向流动的过程。

二、逆向物流合理化的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及社会意义

经济价值意义:在于企业实施逆向物流,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更能为企业及其供应链创造经济价值,增强竞争优势。

1、降低原料成本。

某些产品回收利用计划具有赢利前景。如有些零部件经过拆卸、拼修、翻新、改制等逆向物流活动,重新获得使用价值后,可直接进入产品生产过程或在二级市场(Secondarymarke)再销售。

2、提高服务价值和竞争力。

首先,企业实施逆向物流计划,可以作为一种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例如,客户选中某改制品,就可享受较低的价格,从而降低购买成本;客户可以通过逆向物流系统方便、及时地退回不满意的产品,从而降低退货的运输成本和处理时间;制造商可通过自己的逆向物流系统,承担更多的产品回收处理责任,从而减轻下游客户或销售商的回收处理责任。其次,企业拥有良好的逆向物流系统,不仅能帮助企业分析产品退货率分布情况,还能增加顾客价值、为产品改进设计提供反馈信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

3、提高环境业绩,塑造企业形象。

很多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制订了环境法规。为企业的环境行为规定了约束标准,环境业绩已成为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例如,荷兰政府规定,汽车制造商必须将汽车使用的可回收材料比例提高到86%;另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绿色壁垒的形成,也迫使企业寻求新的经营方式。逆向物流产业的诞生,降低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环境,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资源价值意义在于:废气物是一种资源,但和自然资源不同,它们经过若干加工过程,本身凝聚着能量和劳动力的价值,因而常把逆向物流称为载能资源。逆向物流重新进入生产领域作为材料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

自然界的资源不是无限的。在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通过逆向物流将可以利用的废气物收集加工、重新补充到生产、消费的系统中去。据统计,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22%。锌产量的30%,纸张的33%,都是通过逆向物流取得的。城市垃圾中的一些成分也可以加工成肥料或燃料,甚至有些废物、废材经过适当加工。可以直接成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

逆向物流的社会意义在于:由于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有效地组织逆向物流,使废气物得以重新进入生产、生活循环或得到妥善处理。

三、逆向物流管理策略探究

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的结合是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总体目标,但是在具体运作时,会遇到供应链上的风险分担、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矛盾、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冲突等问题。售巨头西尔斯公司的物流副总裁所言:“逆向物流也许是企业在降低成本中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了。”开展逆向物流对资源相对贫乏、遭遇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中国而言,前景诱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

1、学习逆向物流知识,树立现代逆向物流理念。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

2、加大政府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

尽快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抓好示范试点,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推动可回收资源回收利用。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能够促进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自我发展的有关措施的奖惩机制。

3、开发综合性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鉴于逆向物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作支持,采取一系列计划控制手段和措施,实现逆向物流运作的规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对逆向物流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通过对逆流物的监控,可以掌握逆流物的去向和用途,及时采取措施,对逆流物进行有效及时处理,充分利用逆流物的价值,变废为宝。通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对每一件产品的动态进行有力的监控,跟踪产品的流向和位置,控制和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迅速解决顾客的逆流物问题,增强顾客的满意度,赢得持久发展。

4、正逆向物流结合一体。

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正好相反,而且在很多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者是完全不同的,但它们在流通环节上具有很多一致性,逆向物流也需要经过运输、加工、库存和配送等环节,也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只不过这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我们平时所指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正好互换了角色,从这一点上讲,将二者充分结合运作是完全可以的。

目前大多数企业非常重视正向物流的管理,而对逆向物流管理的投入很有限。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常常对逆向物流采取放弃的策略,而不是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解决的办法,这是进行物流发展的一个误区。要想有效地管理物流过程,就必须统一规划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将二者充分结合,利用正向物流活动积累的经验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来进行逆向物流活动。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流体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尹雪梅(1979-),女,四川资中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张文慧(1980-),女,河南焦作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98-02

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已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为了加强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人才,有必要对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平衡、运动规律、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由于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故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公式较多、实际工程应用广、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1]加上学生对流体流动机理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公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2]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分析目前我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流体力学”理论性强,概念多而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高;其次,课程中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且大多涉及到“高等数学”的偏微分方程,另还涉及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全面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教学方法

学好“流体力学”这门课对于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让学生理解流体静止和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能为学生以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流体力学”又是大家公认难学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低决定着“流体力学”这门课教学的成败。

要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和了解“流体力学”这门课的窗口,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第一次展示,“绪论”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流体力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及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深刻理解“流体力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3]

教师在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之前,可先举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有趣实例或者先提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讲液体的粘性之前,可以先问学生:在水中游得快还是在油中游得快?为什么?又如在描述流体运动有两种方式――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可以将在座的学生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类比,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两种方式。通过举例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件乐事、趣事,由愿学到爱学再到乐学。实践表明:列举事例或提问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感,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流动现象,而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

2.巧妙讲解公式

为了定量地描述流动现象和分析流动机理,需要应用数学工具。学生要真正理解基本概念、重要公式,首先就要读懂数学,然而读懂了数学不一定意味着明白了数学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流体力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问题的物理本质有一个过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完成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的物理本质这一过程的转变,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流体力学”在分析介绍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理论知识时都有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涉及一些高数、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加上“流体力学”的公式推导采用欧拉法,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的观念不易改变,而且推导过程复杂,学生理解掌握很困难。如果过分强调“流体力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对每个公式的每个推导细节都逐一介绍,推导过程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只会被弄得糊里糊涂,兴趣全无。而如果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流体力学”中公式的讲解应将重点放在概念引入、理论模型建立的思想、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与应用限制上。首先对基本概念力争讲透,概念清楚了,公式的讲解推演才有意义。然后重点使学生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物理意义,才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后应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由于流动的多样性,“流体力学”中的很多方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如伯努利方程就有多种形式(理想流体、实际流体、流体是否可压等),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正确的形式。

3.充分利用作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果基本原理掌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一定量的课后练习题,这是“流体力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过程实质就是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训练过程,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然后再由教师通过习题课的方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困难、出错多的习题,讲述流体力学原理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在讲解习题时,重在提供条理清晰的解题思路、详细具体的解题步骤,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流动过程物理本质的理解,将物理问题与数学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4]

多媒体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可将“流体力学”中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流动图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拉格朗日和欧拉法的描述,流线与迹线、层流、湍流等,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其从感性认识开始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一些需占用大量时间写板书表述的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也可利用多媒体制作Power Point课件。如莫迪图、水头线、各种流场和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的信息量增多了,教学内容更丰富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的知识更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有很多学生认为板书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一些抽象的东西,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流体力学”既有抽象复杂的流动机理又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如对某些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流动现象和机理的理解。而对于较重要的公式及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还是采用板书教学,例如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步骤、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样既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实践过程。“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向学生传授治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土木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1).

[2]吴光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172-173.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7

1减少污染,有利于生存环境的改善及优化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运输工具,无论是为了维持人们基本的日常生共的交通工具,或是运输货物的货车等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之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汽车燃料燃烧过程中,不仅产生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另外排出的一氧化碳及未充分燃烧的化合物等,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也给人们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探索新能源,促进低碳运输是和每一个人的利益相关联的。

2发展低碳化运输,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市场中在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首先要大力发展运输的低碳化,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全球呼和信息化,是运输已经突破了国家的限制,给我们在国际合作中带来更多的机遇。

3有利于城市和国家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或其他运输方式,合理的交通基础网络体系都是发展所必需的,城市交通拥挤堵塞,出行速度下降,必然会加重污染耗能的问题。铁路方面,铁路节点的正确选取和铁路网络的合理建设,都有利于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合理调度,都有利于避免运输过程中浪费资源的情况,促进运输低碳化,也有利于城市国家的交通设施向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4发展运输的低碳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由于石油煤炭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目前运输过程中,对于这些资源依赖性很高,所以开发清洁可再生资源并加强对其利用程度,已经势在必行。此外,这些传统能源对于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促进运输的低碳化也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二.目前运输环节低碳化的问题

1未能实现物流管理及中化,信息沟通及时化我国现行的物流管理体制是分部门管理体制,这就是物流信息在各种运输网络中的交换受到限制,实际的运输路线的规划不能达到最优,使得车辆路线重复率提高,空载严重。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五种最典型的运输方式未形成共通的网络,信息交流差。

2运输过程中耗能造成的污染大在我国,公路运输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物流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有比较适合的货物种类,例如蔬菜的短途运输等等。但其运输量小,而且汽车对石油的消耗大,排放的尾气多,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3交通运输环节节能减排技术落后,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差目前,节能减排技术仍未成熟,技能减排成本较高,推行难度较大,技术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另外,群众对节能减排意识差,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政策法规和制度约束尚不完善,专职监管节能减排的机构尚不完善,对社会监管力度不够。

三.促进运输低碳化的途径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那个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要想促进运输低碳化,提高运输的高效便捷式毕竟的渠道之一,通过第三方对运输路径做出合理规划,可以将多家客户的货物进行合理安排,减少运输路线重复和空车率,是物流业发展更加专业化,提高运输质量。

2促进运输新模式—甩挂运输的发展甩挂运输是指用牵引车拖带至目的地,将挂车甩下后,换上新的挂车运往另一目的地的运输方式。据实际测验,甩挂运输可大幅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对实现物流运输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甩挂机制并不成熟,还需要企业和市场积极提高甩挂发展环境。

3铁路运输方面,合理规划铁路网络建设,大力推行高铁建设高铁的发展对能源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降低了铁路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对能源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高铁与普通运输工具相比,在速度,运货量,耗能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国家应该加大建设力度,促进高铁网络的合理化,此外,对新能源的开发于是势在必行,我国发点依然主要依靠火力发电,所以只有彻底从源头上改变能源的来源,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化。

4政府的影响对促进低碳物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低碳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好引导作用。尽量完善与低碳物流发展的法律,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从只重视经济数据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通过财政补助税收等方式。引导物流业向低碳化健康发展加强国际间合作,促进技术交流。

四.结论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8

【摘 要 题】科技与文艺

【 正 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顾影自怜地抗议技术对艺术的压制和不战而降地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收编,都毫无必要。我们要做的是冷静地考察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了艺术的“出场”。

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会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如生物工程技术便显示出这样的观念:生命组织中隐含着代码且代码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决定着生命体的状貌。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科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包括“美学感觉”的变化,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11-213页。)。从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悟方式来看,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存在状态和一种意识交流的形式,艺术从技术那里领受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有关生命形态和人际交流的技术观念范围内。只有那些作用于人的生命形态和交流方式的技术,才可能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它所赖以产生的技术观念注入艺术。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生物工程(其隐含观念是:生命体的性状是由代码及代码组合方式确定的)和电子信息技术(其隐含观念是:人可以在超空间状态下进行一种代码化的非物质流)对艺术的感悟方式影响最为直接,因为它们暗含了一种对艺术最为关切的人生问题的解答视点。

我们可以参照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考察一下二百年来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史:19世纪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构成技术观念,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流;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工业化阶段,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论构成技术观念,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70年代以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基因学说和微电子技术构成技术观念,后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

在19世纪,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表现出人类认识宇宙的两个概念,一是运动,二是进化。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把自然现象理解为各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视生命形态为生物体与环境间动态演进的结果。运动和进化两个概念为19世纪人类理解世界建立了基本范式。英国历史学派、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都力图证明历史内涵即参与历史的各种力量相互对抗、逆反、替代的过程。这种力的相互运动形成了事物的终极形态的观念,也表现在19世纪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之中。诸多现实主义大师都写过关于年轻主人公与生存环境艰难斗争最终达成美好或悲惨结局的故事。譬如《浮士德》,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在“运动”中“进化”的史诗。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学转向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基本粒子”和“结构”这两个概念支撑着技术。物质世界的状貌被认为是由一些微小的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型组合起来的。科学家们力图精确客观地描述这些元素和模型,于是出现了技术与情感、意志对抗的现象。美国学者格里芬讽刺这一时期的科学倾向时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消除一切主观性的词汇。我不说‘我饿了’,而是说‘K-14在燃烧’。当觉得妒火中烧时,我也许只是说:‘亲爱的,我的G-3活跃了起来’。对此,我的情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亲爱的,这的确驱散了我的G-7’!”(注:〔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8,第204页。)这种基本粒子加结构的技术观念引起了艺术家的反感,他们力图保卫自己那块自由想象的天地,天是现代主义艺术张扬一种生命本能的自我放纵,其真实意图在于抵抗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观念对感性生命的压制。

经历了现代主义时期技术与艺术的对抗之后,科学技术进入了格里芬称赞的“后现代科学”时代。量子力学和微电子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基因学说形成了生物工程技术,这两种高新技术使后现代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杰姆逊曾写道:“后现代的技术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的技术,昔日的电能和内燃机已经被今天的核能和计算机所取代,这一技术不仅在表现形式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造成了对世界完全不同的看法,造成客观外部空间和主观心理世界的巨大改变。”(注:〔美〕F·杰姆逊(F.Jameson):《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7,第293页。)后现代的技术革命带来了人类感悟方式的革命,也带来了艺术的革命。

支撑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观念是基因和代码。生物工程技术把生命当作隐含在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螺旋式构成的23个碱基对的表征,人的生命也是这些遗传密码代代相传的结果。电子信息技术将一种非物质化的代码交流方式赋予人类社会,以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把人们由身体或物品的交流带入代码的交流之中。基因和代码的观念使当代社会文化从物品到理解方式上认可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生物工程可以制作虚拟的生命(如转基因生物),网络则让人们进行虚拟交流(如“网恋”)。所以,杰姆逊讨论的后现代“幻象”、鲍德里亚描述的“仿真”,以及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界定的“非物质社会”,其实都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中的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

以基因学说来理解生命,则我们传统思想中用社会历史因素来界说人的生命表征的做法就必然解体。比如过去的批评家们认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眯缝眼睛是要表现虚伪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生命力的压抑,而按基因学说,这只是安娜家族遗传的一种习性而已。更重要的在于,生物工程技术用嫁接碱基对的方式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在外表上与真实的自然无二,但却是一个人工制作的虚假的真实。非物质社会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生物工程技术为人们开启的以代码制作实在幻象的概念。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出的网络产业使后现代人类的交流变成了一种超越身体和物品的“通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造成了人与物质世界距离的远化,让人进入了一个无指涉性的代码世界。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了话语参与权力。网络交流是一种“互动化”的交流,完全不同于麦克鲁汉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大众传媒时代,言说者把他的话语通过阻隔式的交流模式“霸权化”地推向大众。言说者(比如借印刷品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作家)用宣言式话语向芸芸众生真理。而网络则彻底推毁了个人话语霸权,同时也消解了宣言式话语,因为网络交流是一种言说者之间互动的、可逆的交流,它排斥一切独语。

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和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交流传播形式,固然体现了技术进步的趋势,为人类获取信息拓展了视界,但这些传播方式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专制色彩。信息发送者像皇家文告一样面对大众,而作为交流一方的接受者只能认可交流对象的话语霸权。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家和艺术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交流体制使他们能够把个人话语推向大众,而大众则被分离成孤独的个体,被动地承受着印刷品和电视画面的统治。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媒的神话,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是“听演讲”的场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每一个人都是言说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交流,都不会被剥夺话语权。而且这种交流是互动的,即每一个参与交流的人都是在与交流对象相互间进行着一种话语行为的激励。这样,一方面先在话语权力的取消意味着宣言式话语中包含的整体性深度模式的消遁,另一方面互动把交流行为本身的价值凸现出来,解构了宣言式话语对所指的意识整合,于是先前充斥媒体的宣言式话语被网络聚会中的游戏话语取代。我们在网上见到的大都是一些无指涉对象的“巧言”,网络交流的快乐在于交流行为本身,因而这种交流是一种游戏。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语言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时代交流方式的互动游戏特点肯定将改变印刷出版时代以载道缘情为原则的文学范式。互动游戏的文学是消解了指涉物的能指游戏,它以“策略”的态度对待言词,并在其中体验交流的。所以,在我们告别印刷品主导的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即将告别背负着人类解放之重任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正如法国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阿兰·芬基尔克罗所言:“我们都是以前的进步主义者,对我们来说,怀旧含有某种反动的意味;不过这里所说的怀旧是对现代本身的怀念,是对印刷品的怀念,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方面即通过文化摆脱束缚的怀念。”(注:〔法〕R·舍普编:《技术帝国》,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9,第197页。)

互动游戏的文学在摆脱叙述真理的重负时,允许每一个交流者成为言说者。印刷品文学时代,作为交流一方的读者,其言说地位受到压制。而文学成为互动游戏后,读者作为言说者才真正出场。法国Ecole Nat-ionale d Art de Cergy教授Fred Forest认为,技术时代的空间是一种“建立在通讯交流媒介上的‘遭遇性’空间”,他预言:“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使大家相互接触’,这样一种作为现代思维和现代实践的标志的关键观念,将变成未来艺术家的主要观念……”(注:〔法〕马可·第亚尼(Marco Diani)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中文版,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第161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很可能是这样的:几十个不知名的作者,一大堆新奇绝妙的话语。

许多学者在讨论后现代文化时都观察到一种现象:当代生活中,文化成了渗透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每一种物品的无所不在的因素。我们发现,工业化时代中人们消费的是技术物品的功能,而高新技术时代里人们除消费物品功能外还消费技术行为。这就使得消费活动染上了一层非物质的精神色彩。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齐曼在《元科学导论》中对R.K·默顿在1942年提出的四条科学规范加以补充修正,为科技活动制订了五个原则:公开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怀疑主义。从这里我们看到,科技活动给人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确的数据和机械程序,它同样也使人体会到一种美学激情。高新技术把每一个当代人卷入技术行为之中,它让每个人体会到了一种艺术的韵味。

因此,在高新技术左右生活的后现代文化中,出现了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所说的那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现象。费瑟斯通认为,20世纪出现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造成了艺术与实际生活界限的模糊,知识分子力图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符号和影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经纬,后现代的消费文化赋予日常生活以一种审美内涵(注:〔英〕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文版,译林出版社,南京,2000,第96-98页。)。在当代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艺术终结的感叹,但我们又鲜明地感到日常生活更像符号、更多独创性。实际上我们感叹的是古典意义上的那种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纯艺术的消亡,而我们获得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日益靠近艺术。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进行的是一种审美“收集”的工作,即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因素收集在纯艺术中以保卫艺术在技术理性、消费文化面前的独立性,那么,高新技术时代的后现代艺术则是在进行着一种审美“散播”的工作,它把审美因素从纯艺术中析离出来分派给日常生活的诸领域。如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言:“经济与科学的后现展导致艺术脉搏与生活现实性强烈一致。任何人在他的工作和现实中,都直接地体现着某种艺术与创造性的精神。后现代社会是创造性的社会,是创造文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成为艺术家,成为创造性地、艺术性地从事自己职业活动的人。”(注:〔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Koslowski):《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65页。)我们把艺术走下神坛的现象称作为“审美散播”。审美散播也许意味着纯艺术的消亡,但审美因素被散播到职业活动、生活行为、日常物品的过程又使我们的审美感受更加丰富了。

物流工程的意义范文9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形势可谓节节攀升,遍地开花,这也使得物流企业更注重对营运与管理绩效方面的评价,成为了当前的经济发展的研究热点。通过定义物流企业的基本流程,引入供应链参考也就是SCOR模型,来进行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营运和管理评价,进而达到完善新时期物流企业管理的目的,已成为了当前的一大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某物流企业的具体案例和对SCOR模型的应用,对物流企业的营运和管理过程进行了积极探究。

关键词 :物流企业;SCOR模型;运营;管理;评价

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融合,不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间的运作与联系,这也为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此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营运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价,是政府监督企业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励企业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物流企业的做大做强和高效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SCOR模型简介

综合看来,供应链参考模型最早出现在1996年,当时正值美国供应链协会成立,在该年年底,就由这一协会提出了一种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对业务流程再造、流程度量等领域进行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个多功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它所囊括的五个基本管理流程分别为计划、资源、生产、交付和退货,基于流程定义,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实践中,虽然这些层次中的流程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却不影响其在运用过程中借鉴SCOR模型的思路和方法,进而通过评价来找出企业内部的关键流程和指标,进而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SCOR模型是一种描述和优化供应链过程的工具,讲求对企业供应链流程的梳理和绩效评价的指导,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其综合世界多家顶级企业绩效管理和评价的的结果,为新时期各行各业提供了绩效评价指标管理方面的经验,成为了一种参考借鉴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一种标杆指标,对新时期的物流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2、某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SCOR模型的应用

2.1 某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及依据

如图1所示,设计过程中用到的SCOR模型的第一层结构对其所包含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显示,主要有计划、资源、生产、交付和退货5个,这是在提炼实行供应链绩效管理企业的共性基础上得到的,且其体现的是企业具备物流功能进行供应链环节的过程,基于此,应当在立足模型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对SCOR模型的借鉴,并真正意义上联系起5项基本业务流程与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特征,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达到科学合理的效果,有利于其在后续发展中指导意义的发挥[3]。

综合笔者的研究来看,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特点决定了物流企业去选何种绩效评价方法,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物流企业已具备提供系统化物流服务的能力,在具体的发展实施过程中,企业以客户的需求为依据,来完善后续收货、存储和送货等服务的,进而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一体化服务,而且基于客户需求的角度而言,退货工作不仅仅是服务的终点或结束,物流企业服务的内容还应有对货主发货情况的跟踪,对客户询问的响应等等,体现在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社会的发展,会逐渐宽泛化这种客服工作的范围,逐渐发展成为了综合服务型物流业,如图2所示[4]。

结合对上述图2和图1的比较可看出,在当前的物流业发展中,SCOR模型类似于综合服务服务型企业业务流程,可以看出,后者最大的特点在于可提供系统化的全部服务,囊括了给供应商到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可以针对性服务涉及到的全部业务,通过对企业相关资源的利用,实现了为客户仓储、配送等全过程服务。具体的操作中,针对综合服务行物流企业使的第一层运作模型,用SCOR模型描述并定义其基本流程,主要包括5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计划、资源及客户服务、仓储、配送,具体实践过程中,作为确定综合服务型企业竞争目标的基础,第1层运作模式对整个物流企业服务的开展意义重大,且5个基本业务流程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整体运营和管理水平,企业发展过程中,分析第一层模型,可实现对营运和管理评价体系第1级指标的构建,即具体服务过程中的计划、资源及客户服务、仓储和配送。

2.2 某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SCOR模型的应用

在上述设计步骤的基础上,构建某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1级指标,对其中涉及到的5个要素进行了以下解释[5];

技术是根本,是对企业整体营运管理能力的评估,结合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分为资源整合、配送计划以及仓储计划。

资源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体,寻求外协资源可使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具体有供应商和物料的收取等,构成了运作的实物。

仓储是对商品进行集中、加工、分拣等服务业务,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和技术,也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而确保配送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是整个服务环节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配送是物流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严重影响着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率,也是决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主要流程,构成了整个企业运营的联系线索。

客户服务水平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旨在对企业维持与客户良好关系程度的考察,是企业未来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看来,物流企业的发展中,相关的服务指标应当兼顾企业发展的趋势,基于此,笔者在某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应用SCOR模型时,在1级指标的前提下定义各2级指标并按照某物流企业现有的部门设置,对其中重要的评级指标进行了遴选,进而完善了评价指标的实际应用。

3、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在供应链模型发展过程中,著名绩效评估公司(PMG)和全球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PRTM)共同对供应链实践和IT评估进行了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提出了供应链成熟模型,进而实现了对SCOR模型定义的供应链基本流程的评估,PMG 公司依据经济绩效与供应链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所运用企业的发展发展需要,开发出了一套供应链绩效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将其作为卓越企业特性的指标进行了提取为“标杆”,来指导相关企业的服务发展。

衡量企业是否达到卓越的标准见表1,这是通过整合物流企业的特点及SCOR模型的指标总结出的卓越指标,从定性分析角度看供应链成熟模型流程分解显示此企业处于内部业务整合阶段,它不仅仅关注各个部门的绩效,而是建立了相应的统一操作流程和规范,相比于行业中的“标杆”指标,笔者结合某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了其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参考了SCOR模型,对企业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考虑,并有效结合“卓越”指标,以发展的眼光,建议企业在营运和管理评价中加以运用,以此来发挥其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4、某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

在本次设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该企业2006-2007年的数据(出于企业商业秘密的考虑,未标明具体数据),并依据该企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对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该企业的营运和管理水平,然后得到如图3的分类绩效值比较图。

分析上图可得出,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到2007年下半年,该企业的营运和管理水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综合来看,整体绩效提升最为显著当属2007年,具体为:(1)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充分重视了客户需求,映射出企业愈加重视客服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可有效和及时地解决客户问题;(2)仓储和配送两方面绩效基本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于企业长期形成的人力资源优势加之雄厚的资金基础,使得仓储和配送这两项业务发展稳定。

此外,从上图也可以看出,此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在2006年的下半年,计划绩效出现下降趋势,经笔者结合该企业的实际发展分析发现,对计划绩效影响较大的首推送货准确率,因为可以从图上看出,相比于2006年的上半年,下半年的送货准确率明显降低,具体细分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下半年员工的流失率增加,使得此物流企业的相关工作计划得不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是因年末的关系,该企业所承担的送货量不断增大,使得其准确性降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其实施有效的营运和管理评价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重大,本文从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引入SCOR模型对所在企业的基本服务业务流程进行了有效分析,并在后续文章的写作中,结合我国某物流企业特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其实际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建立了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不断进步,让这种指标体系有助于此企业从职能管理到基本流程的转变,在后续评估中,结合卓越企业“标杆”指标进行比价,分析出了此物流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发挥了SCOR模型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红英,黄远新.基于SCOR模型的物流企业营运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04:81-84.

[2] 黄远新,刘娟娟,黄有方.基于SCOR模型的物流企业营运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0,04:8-12.

[3] 张先敏.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 洪怡恬.物流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01:76-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