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0:56:28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1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中指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些精辟论述给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生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是中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是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保护其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中学生法律素质淡薄的表现及成因

中学生法律素质淡薄主要表现在其违法犯罪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否,从他们个人来说,关系到自己的成长与终身的幸福.

(一)从客观上看

青少年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他是社会整体成员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状况紧密相联。一方面是封建腐朽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如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不论是非曲直,只讲义气,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助纣为虐,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观”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时候,使青年学生大开了眼界,在激发其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影响,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意识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在其影响下、讲吃、讲穿、讲时髦。被金钱和享受至上的思想和物质生活诱惑,一切“向钱看”,“向外看”为了追求物欲的享乐,极尽一切办法,甚至不顾廉耻、不顾人格、国格,正是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使极少数青年学生不思进取,法制观念不强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从主观上看

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于不成熟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大的青年学生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青年学生违法犯罪就是客观外部因素造成的,而与我们青年学生自身没有什么关系,如这样看,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客观和不科学的。我们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的科学道理。关于这个问题,许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足以说明。

再有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绝大多数青年学生遵纪守法,而只有少数堕落成为犯罪分子呢?为什么在不同网络、电视、小说、音乐作品中,有的不选择和吸收健康,积极向上的,而要选择那些低级,庸俗的?如果有人说,我们不知道哪些作品是好的,哪些作品是坏的,而是见到了就看就读,与我们自己没关系!如果这样,那为什么在同一部作品中,主题是健康的,也有个别地方是不健康的,其中有的学生就不接受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方面,而专门去找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地方,甚至一味地沉醉其中,还有的加以模仿“学习”呢?显而易见,这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法制观念,鉴别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青少年学生不完全成熟尚未定型,好学模仿,可塑性强等特点使青年学生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但同时缺乏理性的指导,也很容易使青年学生的这种优势被外界诱发而产生超出常规的越轨行为甚至行为。

这些现象表明导致中学生法律素质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怎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呢?

三、思想品德课实施法律素质教育的策略

中学思想品德课实施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知识是实施法律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关键和核心,觉悟是实施法律素质的目的和归宿,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自觉自为的思想,它依赖于一定的知识能力,又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如果只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知识的人是危险的,会对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教学中要解决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者的关系。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知行统一原则,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

1.正确处理教材与新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关系问题,突出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和具体法律条文。2.注重社会热点分析,促进能力转化。3.加强预防犯罪教学,增强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教师要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将案例或材料任意分解、组合,改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从整体着眼,一题多练,一练多得,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无论对知识的转换能力,推理能力,还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问题。通过上述对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法律常识在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实践行动,懂得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知行统一起来,最终实现法律常识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诚然,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还不是很理想,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1.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目光短浅,一切的教学只是为了当前的考试,所以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效果不理想。总结下来,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如下:

1.1 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不够重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依靠考试"这样的教学思想比比皆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考核和评价上,往往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疲于应付各种考试。

1.2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有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只能教学生识字、写字等基础课程,对于一些软实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表示无从下手,无法渗透。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就教育的渗透效果。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笔者提出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呢?

2.1 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语文教育的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于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2.2 充分挖掘课本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立足于小学语文课本,充分挖掘课本教材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其实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一些伟大的英雄人物、描写祖国大号山河的作品、揭露黑暗历史的史事教材,都是教师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3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有最基本的爱国情怀,要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只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懂得用自已的一言一行,捍卫祖国的尊严。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3

【关键字】思想道德;一二三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经济秩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国际交流频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外的思潮、价值观不断涌入。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冲击着校园文化,非常容易侵袭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被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这对于培养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及成员的关注。

而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相关课程则被视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原本应该鲜活、生动、形象,然而却被看作是向学生灌输思想的工具课,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教师也怕教的趋势。尤其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学校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的今天,学校片面追求成绩,一味的迎合考试、重视分数,轻视甚至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协作能力差,造成一些学生思想素质低下。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使其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直观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仅限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的教学,也为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二三课堂的整合,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去体验,发掘生命的活力,进而不断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华,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因此,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侧面的教育,必须梳理一二三课堂研究近况,采取综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近况分析及结论

从查献来看,对思品一二三课堂资源研究的资料较多,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堂”的研究

第一课堂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学者们主要是围绕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模式与效果展开研究。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研究。范贵富在《试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谈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他强调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活动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戴洪才在《新视域下初中思品课中目标教学的运用》(《文科爱好者》2011年第6期)一文提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目标等六个环节进行实施,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郑丽红在硕士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2005年)中谈到从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其重要性,并针对如何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提出自身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研究。吕志莲《关于思品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在表现形式上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知、求索的引导下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乔铭礼《思想品德课导入法之我见》(《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到了教师应将具有创造性的导入法深刻地融进教学中,介绍了巧设疑问等六种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体运用。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和效果的研究。毛文兰《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一文中提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源头,其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刘朝明《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而发现其身上的独特个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主导。合理的运用声像,加强教学的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

学者们对第一课堂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设计、过程步骤、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反映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e是围绕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学生的需要,把握教材教学特点,提出了如情感法、创景激趣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生动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途径,这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参考咨询,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成长、相互交流进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目前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有研究,也启发了笔者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标准的共鸣和渗透,为笔者在研究第一二三课堂的整合时,提供了借鉴和创新的源泉。

第二,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的研究

姚小丽《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育的直观有效实施》(《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谈到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体现他们对知识的综合利用。且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经验,尤其是活动内容的三个特性。让德育教育具体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去体验。

张雪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智》2012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教学生活化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教学生活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责任感;要使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三课堂”的研究

蔡俊成《浅论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科海科教论坛》2012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以生活基础,课程也始于生活,促进学生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提出以生活为本,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让学生快乐的享受生活。

陈明明《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初中政治社会调查活动初探》(《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还要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相结合,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对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逐渐地完善,提升生活经验。以环境调查为对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强调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对“中学思想品德结合一二三课堂运用”的研究

经查阅相关文献,有关中学思想品德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论著基本没有,只有在高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相关的论文论著,但都少见。

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对思想教育的纵深度进行不断地挖掘,将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全面地发挥,大力建设第二课堂的精品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但笔者认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经验介绍,对本文有开拓思路的作用,对国外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对比借鉴作用;有些理论性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教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理论研究的表面层次和部分地方,缺乏对理论的系统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导不太明显;有些实证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几个或一个环节,如模式、内容、途径、目标、效果评价等,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第二三课堂的关注也比较少;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停留于单一内容的描述,而对第二三课堂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对于如何解决三个课堂相互联系和补充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有关一二三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现状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可见加强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意义

一二三课堂资源的研究,既是全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精品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想品德教育的乐趣,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及手段。对制约本地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三类课堂质量和影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并总结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生成长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进而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影响,思品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三类课堂发展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为社会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思品教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工作参考。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4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小学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开展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我们除了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重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开展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保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老师应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积极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设置专业的思想品德课程,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能够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实际出发,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3、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利用学生集体教育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1、认真分析小学生集体特点,做好集体教育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2、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保证集体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集体教育中,提升整个集体教育的成效。

3、提升集体教育的有效性,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集体教育的诸多优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应积极开展集体教育。

五、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考虑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多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六、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考虑到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作用,应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时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利用榜样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师;德育功能;素质;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45-02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消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1.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相互统一。

3.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思想品德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 通过合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品德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在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学工作,而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构建各种教育途径和教育因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教学机制。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合作、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6

关键词:情感教育;运用;必要性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关注思品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如何在其教育实施中渗透情感教育,以促进思品教育成效的提升,是摆在思品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必要性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是实施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想发挥其实效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与另一些学科性比较,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更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情感教育在思想品的教育实施中更易发挥其教育的实际效能,使看似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而充满生气,让教育在生动形象的情感共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从素质教育视角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情感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其所承载更多的是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现实教育使命,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要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率先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在充满情感元素的生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认识,在丰富的情感认知中提升人格的品味,升华自身思想境界,在师生间的情感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施才能更具实效性,这对于推动思品课的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之我见

情感教育自身就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对待人事物的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修养,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完善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吸收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内容,让同学们在健康的情感内容的渗透中,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学会倾向于正确主观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自我实践中,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内容来培养一个有健全情感的社会人,这样的社会人的培养是铸就健康社会的根基,是健康社会形成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情感教育内容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情感教育内容具有兴趣性,情感教育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兴趣性,在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思品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能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实效。其二,情感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在美好的情感内容的感化下,学生由懵懂的少年逐步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情感审美中逐步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

三、关于情感教育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发挥,社会生活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地拓展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学会正确的情感认知,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投入到现实的学生活中,在快乐、健康、正直的情感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良好思想道德观的逐步形成,并且在实践性的情感教育实施之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学会独立的思考,理性地情感判断,辨别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丑恶的,在独立的思考中,健康的情感标准也会逐步的形成,成为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另一方面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来看,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正确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升华的认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播下了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种子,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逐步地学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学会热爱自己的亲人,进而学会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将来服务社会,主动积极地为社会、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内容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思品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适当加入情感教育的元素,对于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对于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极其必要的,明确在思品课中情感教育实施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会如何运用,以发挥情感教育的效能,促进学生思想品格的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7

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教育是体育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大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重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任务,而且还应该结合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特点,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往往被忽视,表现为:在认识上重视增强体质和对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上,缺乏启发诱导、耐心说服的合理方法或因操之过急而使用简单粗暴手段,或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等,其结果往往导致教学任务的片面完成,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行为、个人爱好、意志品质等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与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通过学习完成技术动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过程;反之,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的教育对完成技术动作的学生提供了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

针对教育对象,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各项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表扬,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到:第一,对学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也要提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缺点,但不要忽略对优点的表扬;第二,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度,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遇到问题,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既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也能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意志。

紧抓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体育教学中教材内容繁多,每一个项目都有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课多以动作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女生因为胆小、害羞而不敢做一些动作。此时,教师必须鼓励她们,培养她们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方面区别于其他科目,它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内心活动、思维和动作、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使学生的动作再现出来,这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相应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教育与意志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

在课的组织和教法实施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意志培养。例如:进行课前动员和课后总结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队列队形及定位体操可以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格纪律性;体操的整齐划一也能陶冶学生的美感;教材中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敏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竞赛,以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团结友爱、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放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帮助、保护,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责任心。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8

一、“中介拓展教育法”的理论机制

所谓“中介拓展教育法”,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为由政治理论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且“三要素”相互之间是通过“中介”联系的。依据政治坚定、道德纯洁、心理健康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将政治教育、道德纯洁、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任何一种基本要素的教育.都将通过中介与其它要素发生互动,进行拓展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朝政治坚定、道德纯洁、心理健康的目标得到全面发展。

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模型的理论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要素逐步发展为较高级要素的过程.这种渐进发展的过程是有序的,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低级要素是高级品质要素的基础,没有稳固扎实的低级要素作基础,高级要素将难以形成。例如一个人政治上的坚定性,离不开坚实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不仅低级要素对高级要素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且高级要素对低级要素也具有巩固和导向作用。这种相互联系正是通过相互间的中介实现的。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其“三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多维性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每个要素相对独立的变化,都将通过中介要素的互动使“三要素”整个系统发生变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要优化每一项教育要素,而且要通过发掘和优化中介要素使整个系统结构得到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培养人的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中介拓展教育法”的实践运用

“中介拓展教育法”通常可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针对教育对象现实思想问题的主要方面,从某一要素人手实施定向教育,着力解决已存在的或有这方面倾向的现实思想间题,即找准教育针对性的着力点;第二步则是在第一步解决了主要的现实思想间题的基础上或与解决现实间题同步进行,以中介要素为纽结.通过“中介”的联结、互动和转化,向另外两个要素实施拓展教育。即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时,要在与此相联的地带(第工地带、第地带),以“良心”和“正气”为中介,向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进行拓展教育;在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要在与此相联的地带(第I地带、第11地带),以“良心”和“法律理念”为中介,向心理品质和政治品质进行拓展教育;同样,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也要在与此相联的地带(第11地带、第l1地带),以“法律理念”和“正气”为中介,向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进行拓展教育。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例,革命的理想信念,从本质上说属于政治思想范畴,它不可能在幼年或少年时期就牢固树立,只有在具备理论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社会实践体验的青年时期才能逐步形成。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问题,人在出生之初就有个性心理,而后开始形成伦理道德品质.最后才具备包括革命理想在内的政治品质。

一般而言,政治品质的形成,主要决定于接受什么样的政治观点,经历什么样的实践锻炼;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决定于接受什么样的伦理观点,经历什么样的道德熏陶。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政治品质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它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规范和制约功能。所以.在进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第地带中介要素“法律理念”的发掘和强化.就能促进道德品质向政治品质要求的方向发展。由于“法律理念”是与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一个范畴.是介于道德观念与政治思想之间的一个过渡要素,所以。以“法律理念”为纽结,道德品质也对政治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支撑和巩固作用。事实上,对广大青年来说,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们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一个具有诚实品格的人,在政治领域就能更好地追求真理,服从真理;一个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的人,就有利于树立群众观点,实践群众路线。而对领导干部来说,虽然他们的理想信念已经树立,但加强道德修养对其政治品质的提高仍然有重要影响,领导干部具备廉洁奉公的品质,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备高尚的情操,就能有力地抵制各种诱惑。可以说,在过去,我们的前辈如果不冲破旧社会的道德束缚,不树立“敢于造反”的新道德观,就不可能走上革命道路。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52-01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融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学原则的具体贯彻,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要改革教学方法,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目前,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兴趣不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思想品德课教师本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课堂呆板,是思想品德课缺乏新、趣、活,思想品德课教师难辞其咎。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要抱着一种对祖国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对学生关怀热爱,对知识孜孜以求和对工作无私奉献的态度,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博采广获各学科知识,才能高度驾驭教材,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使之贴近现实、贴近时代、贴近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改进教法,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正确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学科教育科研能力,认真探索,不断总结,积极交流,逐步完善,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2.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具有全民性、平等性等方面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优等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类要求,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既能发挥个人特长,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

素质教育反映在教学上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去挖掘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提高能力和觉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充分认识学生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主动求知,积极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样,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仅仅局限于知识方面的发展,而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

3.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教学和评价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思想品德课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等,这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过去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唯分数论高低,往往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法也要树立质量观。人的素质一般来说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是成才的前提,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关键,科学文化素质是成才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决定成才的方向。这一系列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与提高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后天的素质教育和成熟起来的,并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不是单一型的,而应是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复合型的。就思想品德课来说,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行为的养成、品德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晓之以理是为了导之以行,这要求我们树立全面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新的质量观,突破传统的考试方法的框架,实行新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利于更准确、更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以成为新时代的共同呼声,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思想品德课要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上努力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