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5:55:02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1

一、重点发展文化服务业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服务是推动一切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县域文化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广告印刷等,同时积极推进新闻影视、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和广告创意、演艺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市场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培育和壮大重点文化企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进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加,培育

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做强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壮大文化企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县域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以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例,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为: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晓宣赏石文化会馆、本溪鑫艺工艺品有限公司、辽宁玟璟松花石有限公司、龙江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万帮马大姐工艺品有限公司。

三、快速推进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建设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县域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发展,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具体的做法是:(一)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汇总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市场辐射大、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紧的文化产业集群。(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三)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版画、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园,青花石、奇石、辽砚文化创意产业园,辽宁参茸大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句丽和建州满乡文化创意产业园,米兰酒业冰酒之乡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4条地域文化一条街:江北古韵文化一条街(已于2013年建成并使用)、辽东特色美食一条街、八卦城东南和江北旅游购物一条街、八卦城文化娱乐一条街。

四、鼓励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要积极拓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寻找和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鼓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大量出口,支持文化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引导文化企业开阔经营视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支持县域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示、推介活动,促进辽宁县域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五、加快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也是旅游的灵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产生了文化旅游产业,产生了文化旅游项目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园。辽宁县域的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让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整合县域历史遗产、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承载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例如重点推进本溪水洞、温泉寺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完善和建设、县域抗联遗址与烈士纪念馆的建设以及辽砚、剪纸、玛瑙、岫玉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完善与建设等,并全面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游览,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继续推进县域文化

产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县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辽宁县域文化产业的解放主要是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文化人的生产力,让文化企业能够自主的、自由的进入文化市场;让文化人参与文化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大发展。正是通过解放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能引来更多的文化项目,吸引更多的文化资金、文化人才、文化资产,解决县域文化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用自己的存量资产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增量资产,从而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专门打造能反映县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2

>> 县域经济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浅析 建宁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出路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路 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开拓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建宁县均口镇两系杂交水稻 建宁县建莲蜜蜂授粉效益比较试验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探析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出路 对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全南案例)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对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现实思考 合肥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和民间借贷发展情况调查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 财政视角下的辽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路径选择 关于推动睢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及对策 民间资本支持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10.13

[9] 戴国强.融资方式与融资政策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张金友,周建富.香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立足区位优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EB/OL].,2012.4.23

[11] 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微探[J].商业研究,2011(402)

[12] Claude Austrian Ginza Reis Vega.what the effect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enterprise expansion Little firm evidence.2006

[13] 李丽霞,徐海俊,孟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4] 尹永健.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9(267)

[15] 佟光霁.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 金容.国务院扶持小微企业[N].中国中小企业,2011(11)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3

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县域工业化是实现区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县域经济是由三次产业构成,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立足于合理的产业格局。合理布局县域经济,调整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好县域工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县域工业化重要作用

县域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工业发展落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要改变这样的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

县域工业化不能仅靠城市大工业来支撑,还必须发展小城镇工业。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导致县域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低下。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中城市出现了扩散效应,产业转移为县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打破城乡在生产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封闭式发展模式。

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工业与农业各自孤立发展的二元模式,导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组织形式基本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过度平台,因为县域工业产品大多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产品大多为农业与农村所需要消费品与生产必须品。同时,县域工业担当起反哺农业,缓解谷贱伤农矛盾的重任。

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县域的城镇化自然离不开县域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大国而言,县域工业化无疑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能仅靠大中城市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还得依靠县域第二、第三产业来吸收。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发展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是必经之路。同时,县域工业的发展,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弱化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县域工业化发展趋势

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仅发挥规范与引导的功能。尤其是在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由市场来选择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才能使之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与壮大。

特色化。各县域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县域工业要形成县域特色与区域特色,才具备市场生存的能力。所以,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从县域比较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工业化发展道路。

集聚化。县域工业的发展应尽量集中布局,才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节约耕地、降低交易费用,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制定县域工业发展战略时,要从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考虑工业的布局,相对集中、功能互补,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

规模化。尽管县域工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也要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考虑,规模太小,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弊端。因此,在集聚化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规模化问题,通过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效益。

县域工业化发展重点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使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基本路径就是走农业工业化之路。仅仅依靠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此,县域工业化发展战略要立足于县域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选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基本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县域民营工业发展,活跃县域经济市场主体。县域民营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民营经济、民营工业发展的差距。因此,若想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县域民营工业是重要的发展主体。对于欠发达县而言,民营工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县域政府要为县域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氛围,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域外的资金加入到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来。

改善社会环境,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县域工业发展的关键,是现代竞争的核心。为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与氛围,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活跃县域工业至关重要的环节。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县域经济;云南;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062-05

一、县域经济概述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身产业完备、各项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经济。由于县域所辖范围较广,包括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建设是我国城乡建设的基础,是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也是我国走向小康之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的连结点,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形式。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化分,县作为最小的行政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加快自身城镇化发展,又要统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县域所辖地区农民居多,县域地区政府首先必须将上级政府传达的政策方针落实,其次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当地情况制定符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认真研究壮大中国县域保障机制,以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机制为具体例子,再上升到对全国县域经济保障机制的思考,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操作性优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研究的理论意义

首先,从国内外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一般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都是针对国家重点及多国合作的大型经济区域的发展,而对于县域经济这类相对比较小型的、经济整体影响相对较小的特殊行政性经济区域的研究则并不系统,特别是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更是缺少理论性的支撑。

其次,本文研究涉及到了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对这些相关理论的应用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有助于寻找推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进而补充完善经济理论中的相关内容。

此外,本文研究将运用系统整合思想及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探讨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一些概念及理论以及国内外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其次探讨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求壮大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机制,力求为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提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有效途径。

2.研究的现实价值

首先,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云南省城乡二元结构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差距持续拉大。云南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要提高工业化水平,不仅要壮大农业化基础,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故而,采用何种方式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云南省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方略,能够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其次,随着云南与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日益加深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建成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稳步推进,特别是“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将云南推到了中国面向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客观上为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充分利用沿江沿边各县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进行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来壮大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此外,壮大县域经济是省情所决定的。云南是边疆农业、林业省份,工业基础薄弱,经营粗放,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由此决定了全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即把县城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参考云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分析 沈西林-《工业技术经济》-2003-06-25略有调整

二、县域经济保障机制案例: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县域经济

(一)美国区域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南部和北部地区的差异由来已久,在发展体系、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方面都相差较大。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各项经济体系的建设也不健全,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种南北发展的不平衡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也对各区民众的生活水平造成了极大的不同,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这种严重不公平的待遇。为了维持美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从1930年以来,美国历任总统及政府都在着力解决这种南北差异现象,利用各种财政手段扶持落后区域的发展。20世纪末期,美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逐步走向均衡,形成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总体来说,美国在这次历时半个世纪的区域经济改革中积累了以下经验:一是制定适用于各个州的法律法规体系与财政税收制度;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各州的区位、经济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并由此带动地区的就业水平,防止滞涨的发生;三是美国依托科研单位、大学在各州都建立了高新技术产区,发展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韩国农村发展还比较落后,70%以上的韩国民众生活相对贫困,当时的政府也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进行各项经济建设。1970年4月,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针对当时韩国国情,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思想。在新村运动的最初阶段,是由政府主导向全国上万个行政村无偿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并辅助各农村的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民在此次新村运动中提高了生活质量,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运动的主导便由政府转向民间。在农业方面,为了调动农民对农业产业的积极性,政府采取农业补贴政策。在政府税收方面,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持鼓励态度,农村建厂既能带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又有利于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在教育产业方面,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教育,一方面,各农村都建立了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民普及科学的农业管理知识。另一方面,韩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学校中开展面向高校学生的农业培训工作,并在专业分科上更加细化,加强各农业领域的高等教育,并优先培养农业创业型人才,使农业产业接收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也为新村运动增添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高,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势在必行,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可以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三)日本县域经济的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得益于日本政府对本国财税、金融等产业的改革,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双重促进下,日本的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产业产品创新方面

近畿地区是日本的商业中心,也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基地,辖京都府、大阪府、滋贺县、奈良县、三重县、和歌山县、兵库县等2府5县,是日本的文化、旅游、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由于工业商业的带动,近畿地区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靠拢,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

2.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根据不同地区区位差异,发展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如:九州地区不论气候条件还是水土质量,非常适合酿酒产业的发展,并依托区位优势逐渐发展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日本东北部山林覆盖面积广泛,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带动了日本县域经济的发展。

3.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化

随着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创新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也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运用而逐渐优化。例如:日本北海道地区,由于地处高纬度,环境严寒,对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是严峻的考验。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寒冷地区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的困难。另外,日本还应用了卫星技术对当地气候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完善农业产品的管理质量。

4.实施“产官学”政策,促进经济腾飞

日本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期间,由政府、学者专家和企业家进行合作,实行产官学结合的体制。例如,日本的各大支柱产业家电、汽车等都是产官学体制结合的成功经验。在创新的经济体制中,“产官学”代表了日本经济产业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促使日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四)德国农业产业体系及金融体系的建立

在西欧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耳曼民族虽然作为西欧历史的创造者,但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整个民族被分为多个邦国,实行各自的统治。公元10世纪以后,日耳曼民族开始以宗教和领地为基础划分县,这是县在德国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崛起,并依据现代化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重新对县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并确立了县的行政职能。德国实行二级、三级行政并存的行政体制,在德国的16个州中,范围较小的州实行二级行政体制,即州县;范围较大的州实行州、行政区、县三级体制。县又根据发展状况划分为城市县、乡村县两种。

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产业的保护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最容易忽视的。德国在县域经济发展初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业产业的法律法规,包括对农业可耕种地的保护、农业产品价格的保护、农民收入的保护等。通过法律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方式更好的向现代产业化经营方向靠拢。另外,联邦政府为保障农业发展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培训机构、农业产业投资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建设的核心,德国政府在县域经济建设中,为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了大量资金。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已趋于完善,不仅包括普通商业银行,还包括政策性银行和专门针对某个产业服务的专业银行。在德国的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服务性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三、对云南县域经济保障机制的思考

(一)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

云南是多民族山区省份,地处边疆地区,且交通不便,贫困成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由省内形势分析,我省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强,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任重道远。云南省县域机构较多,国际边境县、省际边境线、民族自治县占县域总数的将近一半。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云南山区较多,可耕地面积稀缺,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县域优势产业,盘活县域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1]。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还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切入点,在宏观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特别是200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确定了47个县在2005~2007年三年时间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随着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初步达到了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促进发展、积累经验的工作目标,云南省的县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云南县域经济保障机制概述

云南省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保障机制要由政治保障机制、经济保障机制、教育保障机制、民生保障机制构成,以强化县级政府服务职能,扩权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效率。政策保障机制要重点规范政策决策、行政体制、组织人事制度、健全执行监督机制,增强县级政府政策执行效率,着力加强土地供应保障和投资环境保障建设。经济保障机制包括财政保障机制、金融保障机制、产业保障机制等:财政保障机制要重点完善财政体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形成县级财政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保障机制要着力健全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改进信贷管理,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研发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产业保障机制要重点处理好县域经济增长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心城镇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教育保障机制要发挥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协同作用,优化工作环境,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强化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以用为本”人才价值。民生保障机制要发挥社会保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和谐云南保障机制的作用。[2](P83~84)

(三)云南省县域经济保障机制的创新性建议

1.考核机制方面的创新建议

笔者对于县域经济考核机制尚的建议是:考核方法总共分为两种,思路上遵循“先与自身比、再与同类比“比较后寻找贡献因子,寻找排名成因,在“与自己比“的思路下,因为主要是寻找政府在五大方面哪方面做得较好,因此是一个寻找政府核心绩效突破点的过程,用于政府内部的自我分析,因此仅采用“打分法”,不采用“赋权法”。而“与同类比”的过程是要看出同类政府的绩效进步与排名,因此用“打分法”与“赋权法”相结合。

“打分法”因为指标的选取上都是采用“某指标与基期变动率”的指标体系,指标越大得分越高,正数较负数好,分指标进行排名打分,从好到差,从前到后,排名在总名次前20%的打5分,排名在总名次位于20%~40%的打4分,排名在总名次位于40%~60%的打3分,排名在总名次位于60%~80%的打2分,排名在总名次位于80%~100%的打1分,对每类下的指标的得分进行分类下的加权平均操作,得出各县各类指标的评价得分。

“赋权法”根据各类绩效指标的权重(各类指标的权重采取征求全省各县域意见的方法获得――主观专家赋权法),进行加权平均操作,得出加权平均得分,进行排名。对于权重的赋予,采取征求各县意见的方法,对于经济绩效、政治绩效、民生绩效、生态绩效、人才绩效五方面的贡献因子进行赋权,以类别为单位赋权。是基于云南省分类型的全体各县域基础上的全省县域各指标征求意见赋权的方法,如一类县有35个,去掉前四方面的贡献因子中每一方面因素赋权最高的前10%和后10%,即排除该四方面绩效权重赋权最高的4个县在该贡献因子上的赋权意见以及在该方面赋权最低的4个县的意见,对其他剩余的27个县在该贡献因子上的赋权取平均值,即为该绩效的赋权,人才绩效的赋权为得出前四个绩效赋权之后,用1减去上述四个赋权之和。

2.保障机制上的创新建议

按照保障机制类型划分,笔者将县域经济保障机制划分为三个方面并建议如下。

第一,政策保障机制。在发达程度较高的一类县下应利用政策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自身出台符合实情、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政策,而且要对周围县起到带动作用,经常举行政策听证会与交流会,公开政府先进保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共同进步;在发达程度较低的二三类县下,应采取以州为单位政策倾斜,先富带后富个个击破的发展模式。以州为单位,结合考核机制的县域经济排名结果与专家论证投票打分为依据,寻找州为单位的潜力突出县域,进行政策倾斜与大力扶持,让部分二三类县域先富起来,之后进行政策的调整与向其他贫困县域的倾斜,个个击破,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县域经济的共同富裕。

第二,人才保障机制。发达程度较高的一类县应采取高低端人才相结合战略。主要应采取高端与低端相结合的人才战略,以富有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工资水平与职业晋升激励机制来留住本省高端人才,吸引国外人才,同时,采用相对与二三类县域较高的合理工资水平,提供工作机会吸引本省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建设与小型商业发展做贡献。民办教育为契机的教育理念。推动民办教育,做好高等教育,一类县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但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现状,应尽量推进高中与职业中专的教育,大力鼓励民办高等职业中学的发展,提高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受教育人数。积极向上的县域文化。形成竞争向上的县域文化,形成产业、人才、效率、质量、发展、公平竞争向上的县域文化,带动一类县的发展。二三类县的政策保障机制具体建议如下:中端人才与留守妇女老人为主的人才战略。主要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中端人才到二三类县基层工作,为中端人才制定较为合理的工资水平与晋升渠道,发挥县域留守妇女老人为主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农业手工业与轻工业制造基地作用,发挥二三类县轻工业的廉价劳动资源产地优势。弘扬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县域文化。二三类县域应遵循人才本土化的选拔理念,弘扬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县域文化,鼓励二三类人才回本土工作,并为其提供一系列优惠。

第三,财政金融保障机制。一类县的财政、金融保障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专项资金为契机的全方位财政保障机制。提供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一类县的全方位发展。形成扶持本县域现有核心产业与朝阳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提供试点县域专项资金,高端人才补贴与杰出贡献奖专项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与小型商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加大福利事业与社保事业以及民生工程投入。贷款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活跃金融保障机制。降低融资门槛,搞活县域金融,形成合理的贷款业务评估机制,合理评价贷款人的偿债能力与风险,与融资担保公司相配合,适当降低信贷门槛。发展多种金融创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与一级、二级市场,为把云南建设为面向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而奋斗。四位一体的财政金融用款效率公开评价保障机制。合理评价财政金融款项用途与效率。实行政务公开,信息上网,采用群众民主投票、专设机构评价、发款人与用款人自评的方式相结合,合理评价财政金融用款的合理性与效果。二三类县下的县域财政、金融保障机制创新性建议。二三类县域财政金融基础薄弱,体系漏洞较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足。二三类县的财政、金融保障机制具体建议如下:州内财政扶持重点的县域支持。以州为单位,实现财政倾斜,在县域排名和专家论证打分的前提下优先对州内某潜力县进行财政金融贷款拨款的大力支持,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富裕起来,实现财政金融核心优势的优化配置。农民入股式与债券式相结合的支援合作筹款模式。发挥小型金融业的作用,采取农民合作式的农民入股债权支援筹款方式,即针对建设项目建立统一筹资机构,向农民说明用款意图,统一向农民筹款,在项目亏损时农民仅可收回本金,在项目获利时农民可获得超额利润并分得红利,投资农民可优先获得参与项目的工作机会。

[参考文献]

[1]杨洪亮.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

[2]仲崇峰,杨保建.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铸造云南特色县域经济[J]. 经济问题探索,2004,(5).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策略

县域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紧密结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拉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妥善解决,以下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一是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对此,针对于龙头企业来讲,要对其制定一个可行性的实施措施,对于龙头企业的各项申请都要给与优惠,大力的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点对农产品的加工业进行培养和扩大,同时为了达到符合市场的要求,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符合市场的需求,要帮助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制定一个可行性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大力的培养和帮助农村经纪人,使农村经纪人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当地有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将其纳入县级统一管理。三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好农村耕地区域面积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调整就业结构,要将农村的劳动力尽量的转移,将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的转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或是非农产业分流,同时这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合伙经营,推广联合种植的生产模式。

2小城镇建设问题

就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甚至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现状,采取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以下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之路。也就是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且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小城镇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具体特点,并探寻乡镇企业自设经济建设优势,通过协调促进,优势互补,推进县域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若想要扎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做好建设规划相关工作,给予科学性和现实性等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全面推进小陈正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结合小城镇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为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结合市场经营模式调整资金投入力度,并充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快小城镇综合发展步伐。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快推进小城战建设步伐,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对使用制度进行优化调整,政府在准确把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

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县域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而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以下就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一是重点突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全面对外经济的技术合作,在与合作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投资商。重点开发有实力的技术企业,让这些有实力的技术企业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二是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技术的创新,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改造和提高。第一,采取使用新技术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同时还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并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将促进技术和农业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政府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尽快的研发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还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四是提高科技意识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强化科学研发建设发展的力度,并创建完善的专家顾问体系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的参与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分配,尽量的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

结束语

县域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县域农业经济也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形势。为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应当结合新时期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并积极采取可行的措施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阳.关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9):6.

[2]李珂,罗顺.根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6.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6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县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成为脱掉贫困帽子的关键举措。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贫困县要想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优势,夯实基础,创新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县发展的困境,探索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贫困县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贫困县;发展模式;县域经济

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随着扶贫攻坚扎实推进,党和国家越加重视贫困县的发展,县域经济更是决定了整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石。贫困县在进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如若能够依靠自身优势,引进外来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经济,将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从全国贫困县的发展情况来看,自然位置、县级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均从不同角度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得贫困县的发展面临困境。

一、制约贫困县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县级企业发展基础薄弱,潜力有限

从贫困县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的发展潜力有限。对企业来说,人才是关键,但是由于贫困县的人才引进政策滞后,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内真正有才干的管理者寥寥无几,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有待于创新,企业管理者对名牌产品的打造缺乏自信心及行动力,一味的模仿只能使得企业缺乏原创力,长此以往,导致贫困县缺少完整系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约着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村建设较为滞后

从全国范围的贫困县来看,大多以农业为主,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配套,低档硬件设施的供给高于高档硬件设施的供给,加之软件设施的不完善,农业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劳作缺乏科学性、准确性,这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三)群众思想意识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思想意识程度,贫困县由于缺乏正确恰当的思想引领,群众文化程度普遍有限,高端知识分子更为匮乏,思想意识落后、文化素养较低、缺乏创新引领意识等原因制约了贫困县的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四)缺乏必要的政府手段发挥引领作用

贫困县在发展本县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需要政府与市场进行配合发挥决定性作用。很多贫困县在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缺乏必要的手段发挥区域优势,对于龙头企业缺乏有力地培养,对技术成果创新的鼓励力度不足,导致县域经济在长远发展方面乏力。

二、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贫困县在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过程中必定面对诸多难题,需要政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牢牢把握时代的主线,迎难而上,方能发挥出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

(一)牢牢把握机遇,客观认识县情

对于很多贫困县来说,农业不强、工业不大、财政没钱、自然资源不足是存在并常见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的匮乏导致农民有心而无力,工业规模小对财政贡献率低,地理位置不够优越导致很多资源无法享有,如此种种县情,就需要贫困县抓住“四个机遇”,合理提高发展速度,在中央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时候抢抓机遇,把政策用活用好,借势发展,争取上级的扶持资金,并将资金运用到刀刃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可以借助现有优势企业,鼓励研发发展新产品,走出去做大做强,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实现经济的长足增长。

(二)明确县内发展目标,合理规划

在贫困县的脱帽过程中,必要的规划和合理目标的设定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应结合县情,立足于实践,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县内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以县内人民为本,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的步伐,完善城镇建设,创新村镇建设格局,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使县内人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发展经济的成果。

(三)提高县内产业科技含量,进行专项建设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贫困县来说,应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积极引进有益科研成果,凭借技术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贫困县可以将科技手段与产业结果调整相结合,立足于县内人民所需,引导人民了解科技、学科技并学以致用,同时,政府可以积极搭建专家平台,拓宽学习技术、获得一手信息的渠道,积极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行业壁垒,并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发展农业、工业科技项目,最终达到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利润增长的目标。

(四)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贫困县要想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打破老旧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多管齐下,在多元投入的前提下发挥好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实行民主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探索有效地激励评价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政府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方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五)强化对现有企业的整合力度

贫困县的企业都是一些弱小企业,发展潜力受到制约,政府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扶植的政策,对一些工艺及产品相似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行相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集群,从根本上解决配套产业滞后、企业发展成本过高、企业实际利润受损、企业财务收入高利润低的局面。

三、结论

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关键在于无法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模式,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通过经济学中资源禀赋原理对贫困县生产力进行布局,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加大与发达城市的区域合作,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深挖农业资源的价值,发挥县域经济的优势所在,就能在现有基础之上取得经济的显著且长足发展,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

参考文献:

[1]陈雅丽.“精准扶贫”角度下的县域经济金融探究[J].金融经济月刊,2017(4):24-25.

[2]倪锦丽.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矛盾及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7(4):253-256.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7

关键词:贫困县 县域经济 发展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并发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的重视与号召下,县域经济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走向了县域经济时代。

县域经济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和中层之间,既向下与农村经济相联系,又向上与城市经济相关联,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处于沟通整体和局部联络城乡各产业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总揽农村经济全局,又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我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海洋以及动植物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目前,广西仍然是我国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与相毗连的广东、湖南等省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广西占有28个,占到所有县级单位总数的25.69%,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县。因而,重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于改善广西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何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也成为了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如邓舒平(2011)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和办法;肖越(2011)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县域经济运行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赵明霄(2011)则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探索,提出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姜涛(2011)则对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等。二是研究的区域不一,涉及面广。崔征和沈颂东(2011)着眼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要从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加大政府及国有经济的带动及引导作用。王昱等(2011)基于长三角地区60个县的数据,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初步的建议。漆为俊(2011)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方略。三是研究的方法多元,各有特色。如王凯馨(2011)文章以广西忻城县为例,利用熵值法的数学模型,对产业中的资源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价,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可行性选择作下铺垫;韩德军等(2011)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杨松(2011)通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虽然,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内容、区域选择以及方法应用上都比较丰富,关于广西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有全区县域经济的整体研究、县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及一些具体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但针对广西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基本都只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没有对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考。如蔡翔等(2009)从资金、产业规模、产业实力、管理、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颜开发等(2011)基于ESDA分析,发现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桂西北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集聚区域;李治国等(2011)基于广西北部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四大集团”的非均衡区域差异分布的发现,提出发展政策建议;吴柳雪(2010)、农建荣(2009)分别以广西防城港市、德保县为例,对县域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以广西贫困县靖西县为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剖析其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这不仅能利于改善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广西其他贫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苗等11个民族,总人口62.9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到99.4%,是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靖西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却比较低下。虽然,近年靖西县的县域发展水平,即GDP,呈逐年增长。但与广西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以2010年为例,广西的GDP为9569.85亿元,人均20219元;县级市桂平市、北流市的GDP为16.22亿元和15.33亿元,分别占全区GDP比重的1.69%,1.60%。博白县的GDP为14.13亿,约占全区1.48%。而靖西县GDP仅为71.93亿元,仅为全区GDP的0.75%。2010年人均广西全区的人均GDP为20219元,而靖西县的人均GDP为14098元,仅为全区的三分之二,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由于靖西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广西贫困地区的典型特点,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广西贫困县经济发展特点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于开发有效的扶贫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文中数据均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百色市统计年鉴》及相关公开资料搜集计算整理。在模型中,选取GDP(Y)作为因变量,由于靖西县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故选第二产业比重(X1)、第三产业比重(X2)作为自变量,其它的自变量还有财政支出比重(X3)、城镇化率(X4)、投资率(X5)。其中,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三)研究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其与每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确定影响其变量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再通过自变量因素的改变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模型为:

Y=α+βX1+ +γX2+……+ξ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根据SPSS分析结果(如表1),剔除财政支出比重X3,建立Y与X的关系式:

Y=6.816+0.672X1+0.453X2 -1.126X4+1.118X5

由表1可以看到,X1、X2、X4、X5的相应概率Sig值均小于0.05,说明系数较显著。另外,表2中,可以看到模型可决系数R的平方为0.983,调整的R方为0.974,拟合集成度很高;DW=1.841接近2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果与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投资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加投资率以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显著增加靖西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百分点的第二、三产业能相应增加0.672、0.453倍的地区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投资率可以增加1.118倍的地区GDP,可见,第二、三产业以及投资率对地区GDP的拉动作用相当大。而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却有阻碍的作用,分析的结果与靖西县的现实情况一致。

首先,靖西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靖西县已探明的矿产有锰、硫铁、铝土、红锑、磷、重晶石等18个矿种。其中铝土矿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储量达25亿吨,是广西探明的特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加上锰工业基地等的创建,引进了许多工业企业,特色工业经济成为靖西县县域经济发的主动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了近年来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特色工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影响也很明显。靖西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古龙山、通灵、旧州三在核心景区,有山水“小桂林”之誉,气候“小昆明”之称,是新兴的旅游之地。近年来,靖西县的旅游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由于靖西县仍然是部级贫困县,政府对靖西县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资额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靖西县的经济发展。

最后,城镇化率越高,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越大,对于靖西县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这些投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目前靖西县的城镇化率增加速度远小于第二、三产业比率的增加速度,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动力,这些都会影响其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结果分析,可以明确看到第二、三产业对靖西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也看到了投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995~2010年靖西县GDP等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然而GDP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人均GDP还远远低了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率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和提高投资率都能有效增加GDP。另外,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主要是该县城镇化水平的速度低于第二、三产业增长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不足。而且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特色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旅游业的兴起,靖西县应以特色工业,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大力促进特色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并依托特色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1、培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目前,靖西县虽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工业,是其一大优势,是带动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较好的市场需求和机遇,想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不能做强、做大,最终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形成规模的发展。因此,靖西县应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加快实现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培养龙头企业上,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引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

旅游业也是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今后,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首先,应加强其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大西南向东南亚重要陆路通道的作用。靖西县目前交通方面的通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配套设施不齐备,应继续扩展其旅游、交通服务业,争取发展成为联系大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次,靖西县应继续加强其旅游业的发展,积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靖西县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闻名。目前有古龙山峡谷群、通灵大峡谷、三叠岭瀑布等旅游景点,还有许多沿未开发的景点;同时靖西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民俗旅游也是其一大特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边境跨边游、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靖西旅游特色,提高文化含量,增强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体系,同时利用旅游业促进相应服务业的发展。

3、大力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

靖西县在特色产业上,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弱,生产的产品品种少,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采集等低级层面,加工以及深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很少,并且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比较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产业链条不长,导致县域特色产业实力比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资本流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大型的企业,加强其深加工能力。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产业的规划,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引导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前后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强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4、在工业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靖西县的土特产资源种类繁多,端午节药市历史悠久,现已逐步扩大到桂西南乃至越南等东盟各国。因而,要积极优化整合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其次,该县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大力扶持本地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吸引本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城镇就业,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仅能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还能提高城镇化的速度,避免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邓舒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1~62

[2]王凯馨.基于熵值法对县域经济发的综合评价[J].经济师,2011(01):82

[3]肖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论证[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1):113~114

[4]赵明霄.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J].中国金融,2011(02):73~74

[5]姜涛.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39

[6]崔征,沈颂东.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理性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11(01):103

[7]王昱,肖红姗.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动态收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02):25

[8]漆为俊.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05):68

[9]韩德军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98

[10]颜开发等.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8~29

[11]李治国,李莎.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兼论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1):57

[12]蔡翔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9(06):145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8

[关键词]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县域经济;良机

[作者简介]蓝文权,中共贵港市覃塘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广西哲学思想研究会会员,讲师,广西贵港53712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88-03

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趋势。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顺应我国当前沿海经济发展以及广西的开放与发展的新需要而提出的。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只有占全国国土面积94%,占全国总人口73%的县域得到了充分发展,才具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如何抓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机遇,找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提出,一方面为广西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地区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能给广西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1、为县域经济吸引更多的外资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不仅有助于解决我们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且在发达国家资本进入的同时,也给广西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的经济发展。

2、为县域经济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广西县域经济应努力把握好这个契机,本着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这个机会,加大对发达地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现代化进程。

3、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外国资本进入可以带来市场经济的博弈观规则和惯例,可以大大缩短广西县域经济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广西现代化经济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就越快。对广西而言,外国资本的进入有利于县域经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例如,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就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解决广西县域经济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广西县域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如,由经济全球化带动并发展起来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5、拉动县域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国家GDP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5年广西对外贸易额51.83亿美元(全国1.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进口23.05亿美元;与东盟的对外贸易额为12.2亿美元(占全国1304亿美元的0.9%),其中出口8.31亿美元,进口3.93亿美元,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县域经济的,有效地拉动了县域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

6、为县域经济发展搭建了绝好的平台。在2006年4月23日至24日的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上,自治区主席陆兵强调,2006年各地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紧抓好,在找准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上下功夫,在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上下功夫,在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上下功夫,务求2006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的突破、见到大的成效。而要顺利地很好地实现产业的转移,关键是如何利用好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这一平台。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说明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这一平台的作用。

此外,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也有利于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当然,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对广西经济包括县域经济发展也有负面影响。主要有:(1)大量外资的进人容易造成债务负担,严重的可能引发债务危机。(2)外资进人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等等。

二、抓住机遇,发展县域经济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对广西经济包括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我们当前应该抓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的机遇,加快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但当前广西各市、各县(市、区)尽管都紧紧围绕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来加快发展,但总体来说做得还不够,一是政府引导不够;二是意识反应滞后;三是产业平台对接不好;四是软环境建设不够;五是人力资源贮备不充分。为此,我们要转变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1、要为产业发展定好位

必须运用宏观的战略思维,借鉴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选择符合县(市、区)情产业的发展路子。

一是在产业发展定位上要考虑一些主要原则:总体比重度――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技术创新度――在产业中高新技术所占比重;产业相关度――在产业发展中关联带动程度;市场相关度――在市场开发中所占的比重程度;持续发展度――在经济发展色保持程度;效益增长度――在产业寿命中效益增长空间;劳动就业度――在产业及相关行业吸纳就业程度;环境符合度――在县域经济中符合环境程度。如果某产业符合了这几个“度”的要求而且程度高就更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会低,更谈不上在县域经济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是要考虑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市场潜力。主导产业的本质特征是外向性,主要是面向外部市场,其发展规模主要取决于外部市场容量,不仅当前有市场,而且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还应有扩大的趋势。所以评价指标选取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市场占有率、产品净调出能力。(2)相对优势度。它指由地区的区位优势所产生的相对优势的大小。其衡量指标为:比较劳动生产率、年技术进步速度、创汇能力、产业经济效益(资金利

税率、工资利税率)。(3)产业规模指标。包括以专门化率表示的产业规模指标和以产业扩张弹性表示的产业规模指标。它是动态地反映一个产业相对扩张或萎缩及绝对萎缩程度的指标。(4)产业关联度指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对该产业本身及其他产业在最终生产量上所引起的波及效果称为波及效应。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强度称为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表示。所以一个产业能否成为主导产业,就看这四组指标的状况如何。如果这四组指标相对较高,则其成为主导产业就切实可行。

三是要考虑自己的实情。广西县域经济大部分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等传统农业产业为主,工业发展起步晚,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所以,在选择发展定位时,要综合考虑上面提到的各种指标因素,其中关键是要考虑两条:第一条是看清产业发展大势;第二条是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主要看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发挥好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集中力量,倾力发展,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基地。

2、政府要引导调控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具有高度理性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宏观管理体制,塑造最具“亲和力”的软环境,以一流的服务推动产业发展。为此,选择好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有一个高度理性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政府。美国贝尔实验室前总裁伊恩・罗斯博士曾指出,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从无到有地发展高技术产业,一个先进的国家也可以从有到无地丧失高技术产业,其中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技术政策。因为,正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外资金,合理利用本国的资源,制定对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进行重大基础科学项目研究,都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规划、引导、协调。在市场经济中,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选择、演替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是也需要保留甚至加强政府在产业政策上、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进行协调。一般来说,政府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哪些产业“长”,哪些产业“短”,哪些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大,并据此选择主导产业以及支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在有些情况下,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宏观协调和政策扶持的作用解决某些结构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较快增长。

3、要构筑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平台

要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完善城镇或城市功能。围绕经营城镇化或城市的理念,着力打造城镇或城市品牌,加大城建投入,拉开城镇或城市发展框架,为县域经济产业的发展建构平台。当前要积极打造承载产业的园区平台。做好工业园这篇文章,重点抓好产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一是把项目用地准备好;二是要挤出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三通一平”建设好,为项目落地打基础;三是要把产业性质划分好,尽可能缩短项目选址和建设时间;四是鼓励多方合作,加大园区房地产建设力度,尽可能地把厂房准备好,千方百计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各县(市、区)资源型工业、外向型工业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平台,为大项目进驻提供坚实的基础。

4、要创造投资发展软环境

要坚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抓产业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着力营造一个发展环境优、建设成本低、投资回报高的要素聚集的投资“洼地”。一是在政策上给优惠。要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用地、办证、信贷、收费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重点扶持,着力构建推进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体系。二是在服务上给方便,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实行一票式收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开展优化经济环境的测评活动,全面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绩效考评制等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规范干部行为,规范服务标准,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优质高效服务标准体系。制订出一套有定性、定量要求的便于操作的考评办法。对不利于产业建设的人和事要坚决进行清理整治。三是在发展上给扶持。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银企沟通合作,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比如说,建立领导包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及“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和支柱产业“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对产业龙头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指挥部,并在让利方面给予极大的优惠,给重点项目配套一些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前期建设,并派出专门工作组,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一线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有力地促进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5、要借助外力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潮中,县域经济特别是后发展县(市、区)的县域经济在科技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科技信息型产业不太可能,而发展利用资源优势的产业则更切实可行。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优势资源就等于有了发展优势产业的根本。但仅有资源优势还是不足的,还必须有发挥资源优势的一系列条件,其中之一就要学会借助外力,发挥外力的作用。为此,要积极强化借力发展的意识,坚持多方出击,全方位突破,开展更具影响力的经贸活动,将引进外商外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外商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洽谈合作,广借外力,做大做强产业,加速发展。比如说,组建由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有专门编制和经费的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和招商引资领导小组,集中精力抓主导产业和招商发展工作。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增强认识,落实措施强化责任,坚持以招商论英雄,以上项目论成败,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9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improv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iaoning; County economy; Som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优化配置资源,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

首先,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它是以县为空间活动范围,县域经济内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及经济组织进行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基本上也是局限在县域范围内,因此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第三,县域经济是有层次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的层次性是多方面的,按照地区属性可以分为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按照县域内的行政组织划分,县域经济又可以分为县城经济、镇域经济和村域经济。第四,县域经济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制度,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共有县和县级市共44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2%,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6.1%[1]。所以,无论是在土地面积,还是人口规模上,我们都足以看出县域经济在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江浙一代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县域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县域经济实力总体不强

有资料显示:辽宁省各县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2073.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4077亿元,年均增幅为14%,尽管成绩喜人,但与国内同类地区30%到40%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财政收入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额相对较低,这些都表明我省县域经济具有“短板”效应,实力总体不强。

(二)缺乏特色和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取决于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考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均有特色产业,例如太谷县形成了以蔬菜、养殖、红枣、苗木花卉为主体的“绿色”产业,该县也因此被确定为“绿色小康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0年太原高新区区内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值12.8亿元,成为盘活和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我省部分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产品产业结构趋同,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主要是靠“低成本、低价格”,特色优势竞争力不明显。

(三)中心城市主导作用不明显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不难发现,依靠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强县发展的共有模式。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并列第一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就是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所围成的苏南经济强县组团;巩义、偃师、新郑、荥阳、新密、禹州、登封等7个市依托“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而崛起,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强县中原组团。我们辽宁的实际情况却是沈阳、大连、鞍山等这些经济强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主导作用非常有限。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鉴于我省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状况和县域经济的历史基础,目前辽宁各县呈现出土地分散、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力量弱小、资金与技术短缺等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成为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引发对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省内资源,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实力

丰富的资源是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条件,鞍山和阜新的矿产资源、铁岭的农业资源、大连的旅游资源、抚顺和盘锦的石油资源等都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另外我省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位置,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形成依托地区资源而生的各种产业,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快速提高我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

(二)大力发掘并扶植特色产业发展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我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否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为辽宁县域经济服务,这就是政府和管理层面的问题了,所以,我省各地方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充分分析现有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找好行业定位,大力发展并扶植地区特色产业,例如辽宁铁岭本是农业大县,近几年,随着本山传媒的影视剧《乡村爱情》、《马大帅》的热播,已经成为了旅游度假的休闲地,那么,我们就应该将旅游产业纳入铁岭发展的规划当中,并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植,以帮助铁岭建设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推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以点轴开发模式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模式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一是为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有利条件,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外部竞争能力;三是乘数效应强化了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将积极动力和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促使腹地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整个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发展。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呈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接起来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为经济增长极服务,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并形成新的增长点。比如辽宁提出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将辽宁定位为沿海开放省份,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市区贯穿成线,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思路,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使辽宁的发展方向明、起点高、有后劲。

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崛起,除了要做大做强沈阳城市圈外,还要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的建设,依靠这些区域性城市,有效拉动周围县(市)的发展。尤其要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依托,加速沿海城市的开发。

(四)大力发展农合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虽然新型农村合作社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的速度和效果都证明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组织保证,并且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其所举办的各类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组建农民培训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和非农业人口的专业技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县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应积极借鉴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实践证明,政策优势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落后地区而言是最大的外部机遇,政策的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包容性增长。如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国家惠农政策的施行有利于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总体目标,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的培育为主线,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发展多种经营为手段,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构建核心竞争产业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活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张凤林 、李红卫: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 卷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