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集锦9篇

时间:2023-09-25 17:40:41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1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健康素养;国际经验

1“健康素养”国际概念的基本特点

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国际社会关注。进入21世纪,随着对健康素养的不断研究,健康素养的概念和领域已经得到不断发展和扩充,在意义、范围和深度上有所扩大,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1强调健康素养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素养是“个体有目的有能力地获取、理解、鉴别、应用健康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些途径维护和促进生活健康。”美国卫生服务部在“2010健康人”(HealthyPeople2010)中也采用广义的能力定义,即“个人有能力获取、处理并了解做出适当健康决策所需的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2]。”在2016年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也从能力的角度强调了健康素养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综合体。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国际社会已经将健康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与能力。

1.2强调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的指引方向

作为促进健康素养内涵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澳大利亚努比姆教授[3]指出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关键结果,并提出了健康素养包括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literacy)、交互式健康素养(interactivehealthliteracy)以及批判式健康素养(criticalliteracy),分别指个体获取、理解健康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能力;个体的健康行为对周围环境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所起的作用;个体根据实际情况,批判性地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个人乃至社会政策活动的能力。努比姆教授同时指出这3个维度分别对应健康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和预期结果。可以看出,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紧密联系,是健康教育最为核心的组成内容。

1.3凸显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974年健康素养作为一个健康教育的政策问题首次被提出,同时明确指出了学校健康教育应当承担发展学生健康素养的角色[4]。2016年全球第9届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宣言”中强调:“健康素养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综合体,人们需要首先通过学校课程,而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发展这类技能和能力[5]。”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正逐步延伸到学校健康领域范畴,并需要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得到体现与执行。

2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国际改革与实践

2.1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议题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日益强化早期的国家健康教育政策,并完善和修订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着力推进健康教育的发展。当前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呈现以下发展态势:1)由基础课程走向核心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20世纪40年代末期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芬兰作为率先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正式学校课程开始实施的国家,于2003年将其纳入高中核心课程并在2005年正式展开实施。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2)由学科渗透走向独立学科的课程改革。英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开设了独立的“PSHE”(Personal,Social,HealthEducation)课程,将其纳入国家健康教育课程,并于2011年将PSHE课程作为所有英国中小学的必修课。英国PSHE课程的建立,不仅代表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课程舞台,同时完备的课程体系使传统的健康教学方式得到改革,对国际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规定课时数量保证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凸显健康教育课程地位的不断提升,英国政府规定PSHE课程占所有课时总数的5%。我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由规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学时”调整为“健康与体育课程”占所有课时总数的10%~15%[6]。通过课时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课程正日益受到关注,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逐步开展。

2.2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

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国际中小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进行持续改革。1)重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健康素养的功能性。近几年,国外对学校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成本的学校健康项目,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素养都有很大帮助[7]。芬兰政府从课程层面上指出,若要提升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在功能上必须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摆在相同位置,在实施上必须保证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同时尊重课程应有的课时数量。2)将健康素养纳入国家健康与体育教育课程标准。安大略省作为加拿大课程改革的典范,自1998—2015年先后颁布和完善了5个“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健康与体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发展。2015年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素养,促进他们适应世界发展”的教育目标[8]。3)以体育课程为导向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国际教育实践努力,体育课程中逐渐融入健康教育,力图通过体育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实现健康素养的发展。根据美国2016年的《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锻炼时间,因此在美国开启了以服务健康为导向的“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从而促进健康素养的提升[9]。体育课在基于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不断改进。依靠体育课程,仍然是发展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

3基于健康素养的国际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

3.1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际范围的健康教育课程以健康素养为基本发展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通观国际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阶段性、丰富性。1)目标定位的综合性。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世界各国力图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一种健康文化,以此实现个人与社会性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为解决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日本政府秉持以“减少成年期的死亡率、延长人的健康寿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健康发展及促进目标[10]”。加拿大安大略省将健康课程目标总体划分为4类,从个体的健康信念和生活方式出发,突出知识、态度、技能与行为的共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具体包括发展运动能力,提高获取健康的知识和提高生活技能,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终身的健康责任感、努力保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2)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实际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分阶段实现,以便保证个体能够获得切实有效的短期和终身受益。国际上大体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分为4个阶段,英国在新发表的课程框架中提出了PSHE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以“人际关系”这一主题为例[11]。这样分阶段的目标设置不仅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纵向衔接和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3)目标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对各国的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国家致力于从多个维度展示具体的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如个体自身的发展完善(均衡个体的身体、认知、心理和社会4个维度的发展需求),家庭的需要(与家庭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对未来家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际交往和政治环境)3个层次。这些目标最终都指向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追求一种全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综上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不仅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营养健康等,更是延伸到人际交往、家庭责任、教育公平和包容等社会问题上。

3.2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国际各地区早期开展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通过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主题轴进行划分,可以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以下3大主题。1)生理卫生、身体健康与安全问题。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生病就是健康。健康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向学生传授生理健康知识、掌握相关健康技能、提高体育和保健能力为主。上述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属于健康领域下更为广泛的健康教育框架,涵盖了人的生物性问题、安全问题、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基本问题,主要将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生理健康问题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2)社会变革带来的现代健康话题。随着社会不断走向多元而复杂的变革时代,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不断与时代同频共振。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也持续变动与发展,反映了健康教育内容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积极能动的回应。目前,健康教育内容已经涉及到环境污染、癌症预防、网络健康等主题。这些内容旨在唤起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和学习社区,促进学生、家庭、社区之间的交互作用。譬如为减少吸毒人数,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健康的生活,澳大利亚政府为全国62万中小学生提供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新加坡为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开设了网络健康课程以及数字英雄(iZHERO)的网络健康展览活动课程[12]。3)健康与未来的社会生活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深入更新,健康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更多国家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注重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大健康教育课程观。诸如“健康的服务和选择健康的职业、生命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和个人理财等”也正在逐渐渗透到健康教育内容中。为解决青少年怀孕问题,英国政府对5岁以上的儿童进行强制性的性教育,并规定接受教育后要能够通过相关考试。美国新泽西州要求学生从人际交往、家庭、社区生活等方面感受文化、媒体、科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3.3不同理论关照下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向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获取健康知识的不同需要,建立在课程标准之上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国家标准下的传统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传统健康教育课程以教材为中心,具有系统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它以传递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对个体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展开实施,例如加拿大和我国的健康与体育课程、英国的PSHE课程、日本的保健课程等。2)社会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社会理论取向的课程主要关注当下热点的社会问题,以多元健康主题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深入现实社会展开实际调查,获取现实的社会资料,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学校作为服务社会的机构,强调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来维持社会的功能稳定。例如,澳大利亚每年会开展“国家健康与体育教育日”活动,鼓励学生、教师、校长参与其中,同时还会邀请家长、社区、健康专家等都参与到健康活动中,以此提高全民健康意识[13]。3)文化响应背景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文化响应课程(culturallyresponsivecurriculum)重视学生的文化资源特征,根据不同人群的性别、语言背景、家庭层次、文化特点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譬如:日本为了解决粮食缺乏、食品安全频发、国民饮食失衡等问题开设食育课程;丹麦有100年历史的家政课;美国华人街开展的专为华人肝炎传染的学校健康教育;在西班牙以广为传播的“食物与疾病”故事作为背景,借此教育学生相关健康话题,培养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4)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强调让学生与社会文化脉络进行主动互动,通过兴趣主题进行实践,构建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例如,澳大利亚哈拉客顿州立学校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到的营养膳食知识记录饮食日记、编写烹饪书籍、与小卖部合作准备健康食材、进行超市采购以及自主选择健康食品商店等活动,以提升个体的健康素养。总的来说,国际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在不同地区的开展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课程实施都旨在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施者、教师以及与相关专业人员也会从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发展这一目标进行创新性实施。

3.4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成效究竟如何与构建的评价方式建立密切联系。因此,构建与健康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保证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1)基于健康素养的课程评价工具。有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健康素养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估个体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14]。当前对健康素养的评价主要基于努比姆教授[3]提出的健康素养模型,其中功能性健康素养这一维度所占权重最高,约占33%~55%,批判性健康素养所占比例最小。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媒体的不断进步,也有人提出将媒介型素养应用到健康评价之中。虽然对于健康素养的测评工具,国际上还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将中小学生健康素养作为评估健康的指标体系已被广泛应用到健康课程评价之中[15]。2)基于“RE-AIM”的健康课程评价模型。RE-AIM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个维度:(1)可及性(Reach):接受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实际参与率;(2)功效(Efficent):学生接受健康教育课程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改变情况;(3)采纳性(Adoption):实际参与的健康教育课程师生比,教材、教具的实际配备,专业健康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等;(4)实施情况(Implementation):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达标率,开课的比率,教师数量达标率[16]。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评价。可以看出,基于RE-AIM模型的课程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学校、行政部门配合供给教具和教学配备,选拔专业的教师,实现对“学生、课程、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五位一体的健康教育课程评价。

4启示

4.1高度重视基于健康素养的学校健康教育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赋予中小学校在建设健康中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目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多集中在日常卫生领域,以课程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上。但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体育训练,忽视了“健康教育”的内容[17]。因此,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凸显健康教育的地位,构建以发展健康素养为课程目标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4.2加强健康素养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融合

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作用。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来看,关注当下我国中小学生出现的热点健康话题,将健康素养融合到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健康课程内容,开展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均衡体育与健康内容。同时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打造一支适合我国学生健康素养的专业评价团队。通过收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数据,以促进健康素养的内涵发展和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周向华,女,湖南农业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教师教育研究;孙淑华,女,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及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XJK08AZC00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周向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59-0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1]。与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较,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职校生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湖南省86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70%为兼职教师,且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事等,当中35%的兼职教师未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

素养是指人类个体经由平时修养而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体现的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 理想的教师素养包括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公民的所有优良品质,还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高超的“专业技能”。[2]据此,我们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把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结构确定为两个层次:基本素养、专业发展素养。这样,既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基本素养)的角色,又兼顾向专业化(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努力的专业人的角色。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素养

1.基础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复杂思想、丰富情感和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的学生生命,因此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素养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文化,如文学、诗歌、影视、歌曲等,学会用青少年的思维去看待青少年自身,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代职校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网上活动已成为这些“网络时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与资源,利用电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统整学业成绩和心理测验等资料,利用网络得到专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并能开通专门针对职校生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络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3.仪表素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虽然仪表、风度有时也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就一般而论,在大多数场合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穿着、仪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穿着整洁,大方,能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气势,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养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经过系统学习、培训而拥有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实践能力”,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3],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及学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心”模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07-0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但目前的德育现状却令人担忧。从功能上来说,我们重视德育的社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从内容上来说,我们把社会标准硬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纳水平。因此,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中实效性不高。现行的德育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分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了解,缺乏一套适应学生品德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品德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心理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是以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是接受德育的前提。因此,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的内在条件,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品德心理的构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提出德育“心”模式,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要构建德育“心”模式,首先要弄清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德育“心”模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两者以最佳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广义的德育不仅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马详林(1999)认为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种素质中,只有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一旦“合成”,就非常稳固,而其他三种素质都是后天的,要想使其得以稳固,就必须靠心理素质这块“合金”支撑。因此,无论是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或正确的思想观念等,都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所以必须研究德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系统中的基础地位还由它的独特性决定。首先从理论基础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的,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指导的。其次,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开展心理咨询等。它与其他三个子系统最大的不同是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最后是工作方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一般而言多为实践总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具有严谨性、系统性、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心理测验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的德育只重视其社会功能,偏重于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多为说服式和灌输式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空前繁多,并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被学生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育心”的基本功能外,还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

(三)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德育“心”模式的涵义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吸烟是世界上公认的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管理者、技术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点,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把握好方法和时机,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良才.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

[2]杨普春.情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2010,(5).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渗透;整体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的整体概念。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之上。中学学科中与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师应借助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为每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健康教育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也是各种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就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自身,而这正是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我曾对本校初二年级6个班的430名学生进行了几项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保健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我决定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上课中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和补充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龋齿对人体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早晚刷牙的习惯。在讲消化系统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龋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除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龋齿的形成主要是与口腔不清洁,牙面有污物使微生物滋生和发酵有关。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是刷牙,由于牙垢沉淀12小时之后,较难刷净,所以一天必须早晚都要刷牙,并养成食后漱口的习惯。另外,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讨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有关合理营养,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教育学生边学边用;使知识的传授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许多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往往又被视为思想道德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激励性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5.愉悦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和谐、轻松、活泼的心理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接任新的教学班后,我首先给学生作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报告,使同学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自觉的配合老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健康教育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但是,在多元文化面前,部分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违背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道德健康也是中学生素质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说道德的养成往往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觉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二)实现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实现生物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不但要精通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教学法,而且还需要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并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次,通过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如:生物课上的讨论、生物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减轻心理过重负担,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也被称为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状态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状态两个方面。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都是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表现。良好的心理是个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充满着竞争,敢于竞争,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合作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都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所以,党和国家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出来的同时,也把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摆到了重要位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业,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性格方面、适应性及心理调节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就导致了思想上存在着偏差。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是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不是道德品质或者是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而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之间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处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当今,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青少年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1.改变教师的观念。尽管加强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但是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进行。很多教师都认为素质教育只是一种形式,目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些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都是不利的。因此,学校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改变教育观念。

2.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所以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然后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首先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然后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来调节心理。

3.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着大量的实践问题尚待解决,迫切需要理论来指导。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欠缺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也有待明确。中学教师应理论结合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幸福,只有我们的社会、学校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使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2]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7

【关键词】 飞行人员;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飞行人员健康素养状况,找出影响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更好更科学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飞行人员纠正不良习惯,提高健康意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我们对890例飞行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10―2010-03来我院疗养及门诊体检的各类飞行人员890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0~35岁435人,36~45岁294人,46~55岁161人。

1.2方法将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印制成问卷调查表,在体检的同时要求各类飞行人员认真如实回答。基本知识与理念25条,自己认为是对的打“√”;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4条,自己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打“√”;基本技能7条,自己掌握并能运用的打“√”。

2结果

2.1综合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共66条,按不同年龄组对基本知识与理念知晓情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情况、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统计,每个类别回答正确率≥80%界定为健康素养良好,正确率

2.2单项健康素养我们对吸烟、饮酒、膳食、体质量、抗生素使用、量体温脉搏、灾难逃生等10类问题进行单项统计。单项健康素养形成率=回答正确人数/受访人数×100%。调查统计结果(表1~4)。

3讨论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得、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的能力,并能运用信息和服务来促进个体健康,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是衡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结果。健康素养的高低对健康状态的影响高于教育、收入、失业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1]。飞行人员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找出存在的危险因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制定针对性的举措以促进飞行人员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飞行人员90%以上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其中以36~45岁年龄段最高(94.9%),这说明近几年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针对飞行人员所进行的知识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已取得较好效果。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方面,20%以上人员尚没有形成良好习惯,尤以20~35岁年龄段最高(39.8%),这个群体未来几年将是部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身体素质必须过硬,应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技能方面,仍有20%以上人员没有掌握,加强此方面的培训刻不容缓。

本次调查涉及吸烟、饮酒、膳食等10类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为方式与基本技能,结果使人高度震惊。只有8.0%的人不吸烟和不在公共场所吸烟;29.0%的人少饮酒,不酗酒,这说明吸烟饮酒现象在部队非常普遍。只有13.9%的人膳食清淡少盐;15.5%的人能做到荤素搭配,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多吃奶类、豆类、豆制品,这说明空勤灶的膳食结构荤素搭配存在较多问题。只有13.0%的人能保持正常体质量,避免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已成为提高飞行人员身体素质的一个瓶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饮酒、膳食不合理成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重要危险因素[2]。近年来飞行人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3-4],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直接影响训练质量和战斗力的形成,已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头号敌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一是飞行人员疗养期间大力开展健康教育。首先,健康教育应规范化、制度化。疗养院应成立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有固定的施教场所,固定的从教人员。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在体检预备会和带队干部会上深入发动,广泛宣传,做到全员参与,收到实效。其次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趣味性。不能泛泛而谈,漫无边际,应针对飞行人员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基本技能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吸烟、饮酒、脂肪餐、睡眠障碍、心态失衡、灾难逃生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施教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讲课生动有趣,语言幽默有感染力,受众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二是空勤灶膳食结构应具科学性、原则性。管理员和厨师应认真听取营养技师的意见,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让飞行人员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食用奶类、豆类、豆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少食油炸食品、隔夜食品,不吃变质食品,保证热量、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充分而不过量。三是推动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健康意识,但仅有健康教育还是不够的,必须推动促进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干预,实施健康监控,对影响健康的医学因素和非医学因素进行全面监控,并客观评价[5]。减少不良生活习惯,纠正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杜绝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掌握健康技能,提高健康意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Lynn NB,Allison MP,David AK.Health literacy:a pre-scription to end.confusion[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academies press,2004:21-58.

[2]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23,75-76,124-125.

[3]李惠荣,王爽,李惠香.1 000名飞行人员血压调查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2):271-272.

[4]李建香,种方军,薛小宁,等.飞行人员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调查[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0):639-640.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8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范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内涵;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69-06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及促进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心理学界数十年来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的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澄清两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测量工具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的现实价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强调:“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弄清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关重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要角度看,可为心理健康指标的确定及量表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的众说纷纭,从而改善目前研究者们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标准的心理品质混为一体的现状,建立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内涵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从学科建设需要角度看,可以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开展相关问卷调查、追踪和实验研究,从而阐明两者的关系机制,“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为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各异,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确定的依据不同、对“标准”把握的宽严尺度不同,而实际上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可能隐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关系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心理健康标准本身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探讨较少。心理素质研究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编制了不少心理素质问卷、对心理素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问卷、其研究往往没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内涵结构混淆不清,两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则直接用心理健康的问卷来测试心理素质,只是将心理健康的概念换成了心理素质。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为此,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可见,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重要理论前提,对于该领域及其相关研究也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

(一)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因此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有必要分析其属概念健康及其本质。

关于健康这一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状态”,这是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该定义认为:健康不仅包括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社会健康),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三维立体的健康观,SRHMS等国内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对健康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的。此外,我国学者在国外四维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也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实际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方面。

从上述关于健康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的本质是一种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基本方面。作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质上也应是一种状态,即一种完全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