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电一体化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09:37:16

机电一体化培训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1

关键词: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培养;学生;综能力

引言: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主要是将学生从最初始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到机电设备中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检测、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在实践光机电设备时,所涉及到多种专业知识的融合,这也说明了所需要的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复合能力。而高职学生在实训后,所面临的是企业在进行生产、服务及管理的流程工作。这也说明了只有充分的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才能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一、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想要将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最重要的方式及方法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而想要将实践教学落实,更需要实训装置进行支撑,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进行了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院校也购买了大批量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但是并没有进行充分利用,导致没有取得一定的效果。只有充分的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践平台【1】。

二、光机电一体化实专业技能的培养

(一)学生的气压传动培养

企业传动技术主要是运用空气压缩机械作为动力源,并且其中的工作介质是压缩空气,进而将能量或信号进行传输的技术。企业传蛹际跻彩墙生产过程实现机械自动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优点不单单不为环境带来污染,有效的将资源进行节约,还可以将成本进行减低的同时将效率进行提升,并且所需要的构造较为简单,又有着较高的安全可靠性,现阶段已经在工业部门的许多领域中都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主要配备了众多元器件,并且组合成多种系统。这就需要在了解各种结构及院里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其组成及应用有着相关知识了解。主要说明了此项实训,主要包含对元器件的基础认别、设计出气动基础的回路及机械手气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应用及维护等。

(二)学生的传感器技能培养

工业自动化的控制离不开传感器的技能进行支撑,这也说明工程技术人员要将传感器技能进行掌握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传感器装置所配备有多种开关及传感器,这也使得许多材质物品都可以被检测。这也需要学士要培养对传感器技能的认知,使其更好的了解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用场所及接线方法【2】。

三、运用行动教学方式进行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能力主要包含:独立工作、团队协作及沟通、书面及口头表达、良性竞争及自我调整的几方面能力。在进行行动教学模式下的培养中,一般对采取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首先可以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员,并且队伍中要有以下成员:组长、副组长、软件及硬件设计师和质检员等。这也需要在所有项目中,所有成员都要将自己的责任进行担任,并且所有的身份可以进行轮流交换。在进行能力培养时,首先要清楚,组长所承担的承担的责任及日常工作的内容,主要包含:对所用组员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将设计方案进行组织讨论,并且将程序进行相关设计,然后将运行的设备进行一定的调试,最后还要将日常考核落到实处。在无特殊情况下,组长要保证所有组员都要参入到实训过程中,并且要取得相关实训能力。这也需要组长对所有队员有着一定的要求,使其可以将实训日志进行每天书写,并且还要将组员进行书写任务的安排,并且保障项目实施情况有相关的工作日志进行记录。

在进行实训课程是,刚刚开始上课后,教师可以在进行完实训任务布置后,可以将讲解及演示进行简单展示,然后就要进行分组实训。在其过程中,小组对实训人员进行一定的讨论,然后找寻相关的资料,使其项目的解决方案可以被提出,并设计出相关的接线图及控制程序,并可以在实训装置进行调试,一直到项目设计要求可以达到满足。

当完成实训后,就可以实训内容进行问题答辩。首先,要求组长负责监督,使每位组员都要针对实训内容将设计方案及操作步骤进行阐述及讲解。在保障每位组员都进行阐述后,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具体内容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并且还可以指定组员根据实训出的过程进行一定的答辩,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各个方面对整体学生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实训及答辩过程中,不单单使其各项能力都得到提升,还促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都得到了增加。而实训报告及日记的书写,也可以使学生在书写能力进行锻炼。并且随着所担任的职责的不断变化,也使得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完整的培训。进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士需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加上自身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将可以应用的资源进行运用,并提出更将创新的方案。在高职院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就是毕业时进行的实训环节,这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并且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的实训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学校充分的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并且将科研课题、真实项目及竞赛项目都转变为毕业时所需要的实训题目这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在进行学生的毕业实训课题分配时,首先教师要进项一定的调查及思考,并且使学生选择相应的实训内容。并且,指导教师可以依照学生所呈现出的兴趣及爱好将所实训的课题进行一定的修改,争取给学生一个实训的优质空间,学生更好的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及求知【3】。

在进行实训时,学生要依据教师给提出的实训题目的任务及要求,实际出相应的方案,并且依照此方案找出解决的方式,并且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找寻,并且可以购买相关材料及辅导设备。这也使得相关产品及创造都可以自主进行,这也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这也要求教师在整个实训过程,为了学生的过度依赖,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号作用。只有在最开始时,将学生在进行毕业时进行一定的指引,进而学生才能在整体实训中,体验出不一样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另外,在进行实训的整体设计时期,指导老师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在设计中可能出现的任意问题进行一定讨论。这样使得指导教师可以将所有学生的特点及实训设计的进展进行有效的了解及掌控,才能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充分利用关机点一体化实训装置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首先要清楚的认识到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重要性,进而从光机电一体化实专业技能方面着手,将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充分的利用,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才能既是学生在专业理论上有着一定的提升,又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使其更好的适应相应的岗位,进而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贵盛,孙平. 充分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11):194-198.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大型发电厂;运行培训;创新模式

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使企业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的不断深化推进,大量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等高参数大容量机组陆续投产,电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运行也由原分专业、分车间管理向主机集控、辅机集控甚至主辅控一体化发展。运行职工技术素质直接关系到机组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而培训能够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够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此,进一步加大运行培训力度,改进运行培训模式。加速培养符合当前发电要求的运行队伍成为各发电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前发电企业运行培训模式的分析

当前,发电企业运行人员现状已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进行各项培训工作,但从培训情况看,企业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培训计划不完善、培训方式不新颖、培训效果评估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自主学习的氛围没有形成

电力企业一线员工缺乏学习压力,自恃具有行业优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和压力感。员工学习目的性不强、浮躁、惰性高、自我意识强,平时不能潜下心来学习,往往只是为了升岗或者应付考试而学习。同时,企业有时考试结果不会公开公布,或者考试成绩与员工晋升或奖金关系不大,这也导致培训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氛围,好多时候培训成为一种被动学习,给人感觉不是一种福利行为,而是一种惩罚行为。好多一线员工被班组长压着、逼着,勉强学习敷衍了事。

2.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不够

培训大多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没有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培训项目往往被动地依赖于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只注重培训的短期效益,缺什么就补什么,随意性较大,很难促使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从思想上到组织行为上都到位。他们经常说培训很重要,但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一忙起来就把培训放到了另一边。

3.培训监督不力,班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通过检查发现,不同班组的培训活动记录质量参差不齐,不乏应差式的敷衍了事。班组培训员、安全员更多的培训时间是用在独自编写完成培训记录上。由于班组长岗位工作与培训工作无直接考核关系,多数班组长对培训员的工作一般只从数量或形式上进行督促,并没有把主要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放在自己的主要工作上,造成班组培训不力甚至较长时间不开展,而说出来、写出来的活动记录或总结却像模像样,造成实际培训监督缺位。另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监管不力,受训员工的培训学习需要企业配合培训内容进行监督跟进,督促受训员工将培训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有效地将培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培训评估方式简单

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培训效果很难评估。人力资源部门为了简化工作难度,减轻工作压力,往往对企业培训效果测评采用简单方法,主要以卷面考试或培训后的小结汇报为主。培训后的实际效果评估往往被忽视,没有从受训者能力提高的角度去评估,也没有从员工绩效改善的角度去评估,更没有从公司是否受益的角度去评估。由于缺乏对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很多人都认为培训只是浪费时间,而培训只是给企业增加成本。

二、新形势下发电企业运行培训体系的探讨

基于以上运行培训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参考其他先进企业的经验,尝试通过细化培训需求、制订系统培训计划、采取多样的培训方式、建立有效培训评估体系及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内外结合的培训师队伍等方面对运行培训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运行培训效果,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行为标准化

电力企业应转变思想,增强认识,对员工培训工作给予相应重视,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对员工培训的统一意识,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从员工的责任培训着手,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员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改变员工被动参与培训的心理状态。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电力企业把培训工作纳入具体的管理行进程中,实现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具体表现为:没有接受岗前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岗前培训员工不合格的员工不能上岗,要接受再培训等。

2.培训内容合理化

电力企业要使员工培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就要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把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发挥出来,在工作中去运用它,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可以说,员工培训的内容应当是立足于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与员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的内容,引进新颖的成果,从而不断更新扩充员工的知识面,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最后,完善培训的评价机制。

3.培训评估多样化

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是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评估,对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场地、人员、教材、教师、方法等的评估和培训结束后组织者对培训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效果的评估。培训的评估体系关乎培训的效果,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使员工培训避免有走过场之嫌,而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作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也能为以后的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电力企业可以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将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与其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把岗位技能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的日常考核中,培训情况也要占一定比例。例如对累计多少次培训不达标不予晋升等形成制度性的规定,将培训与员工年终“先进员工”评选联系起来。

三、具体实施方案

从培训人员新、设备新的特点实际出发,制定了培训方针:以考促学、以赛促学、榜样引路、奖惩分明。把责任培训、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的培养,分系统、分单元、分专业开展培训和考试工作。

1.仿真机考试模块化

仿真机提高运行人员仿真机学习的实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上岗标准,使每个运行员工都能实实在在掌握百万机组启动/停机、事故处理等各重要阶段的操作思路和步骤。仿真机考试采取模块型仿真机考试确认管理办法,把机组启停和升高处理分为多个模块,由运行经验丰富的人员把仿真机调试好,确保仿真机的实用性。所有运行值班员都必须通过本仿真机考试所有模块,并建立完善的仿真机档案,提岗考试一票否决。

2.电气培训专业化

为进一步提高运行部电气专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从根本上遏制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多次整理修订电气一次系统图、电气典型操作票,增加现场操作卡和在重要设备悬挂安全警示牌;安排经验丰富的电气专业人员利用各运行值学习班、白班班后会时间加强对全体具有电气操作资格人员电气专业知识培训、电气运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电气误操作事故学习与分析、电气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学习落实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电气专工到现场跟踪检查、考试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技能培训多样化

分汽轮机、锅炉、电气、化学、辅控等五个专业,采用集中授课,成立精密巡视小组,不定时邀请专家、现场经验丰富的老师父或专业技术扎实的部分年轻员工分专业分单元、从室内到室外给新员工言传身教,把设备详细资料、技术、技能有效传给新人员,把电厂典型的事故进行分析,把现场可能碰到的安全隐患都讲清楚。同时,积极组织现场设备确认比赛、默画系统图比赛,使运行人员更快熟悉机组的设备系统,为机组安全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4.专业书、图纸规范化

规划运行技术资料库,把各种资料充实到运行技术资料库中,并随时更新,分专业、分系统,从设备原理、结构、控制方面进行整理,实现内部网站共享;编写机组调试、分步试转、整体启动、168试运、机组运行等环节的运行操作经验总结,并装订成册,编写全厂生产专业性书籍(技术问答、培训教材、逻辑小册等),为运行人员的持续学习提供一整套规范的资料。

5.新员工入厂教育严格化

严格执行新员工入厂教育的各项程序,开展增强责任心教育,组织参加拓展训练,锻炼大家吃苦耐劳与团队协作的精神;组织入厂安全三级教育,参加电厂组织的急救培训;全方位、多方面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

6.生产准备超前化

调试促培训,利用新机组调试机会,锻炼一班人。超前对新机组的生产调试进行了准备,各专业组织运行人员集中讲课、现场培训讨论、到设备厂家培训等培训方式,做到超前介入,超前准备。

7.交流学习制度化

注重值际之间的技术交流,扬长避短,并逐步形成典型、规范。同时,也要注重加强与兄弟电厂之间的技术交流往来,利用机组大修的机会到先进电厂学习调研,学习新技术和运行管理不一样的经验为我厂所用。

8.操作典型化

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操作卡、典型事故处理卡、典型故障树、现场设备操作卡、典型工作票等等,使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序化,最大程度地减少误操作的发生。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3

关键词:大检修;专业化;培训定位

作者简介:唐继跃(1959-),男,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陈显坪(1957-),女,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重庆 400053)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04-02

为适应“三集五大”改革需要,培训中心现有的培训模式和培训设置,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现场生产岗位人员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培训工作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大检修的建设背景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国家电网也步入了超常规发展的历史阶段,电网检修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质量要求更高,加上地质等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电网安全运行。

大检修是集约化检修的具体落实,为国网公司实现“两个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重庆电力公司大检修的目标:一是根据重庆地域特点和“一圈两翼”区域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以一个检修中心,两个分中心为基本构架的集约化检修体系。二是提高检修的能力。三是提升检修应急能力。四是深化“工厂化”专业检修工作,拓宽“工厂化”检修设备的范围。五是加大对综合状态优化检修的探索,实现最优检修。六是加强备品备件的集中管理力度,实行备品备件的统一存储、统一配送、统一使用,优化配置各类物资。

二、现有检修情况

电网检修公司成立前,各个供电局(供电公司)电网设备检修主要是自行承担,检修维护质量差异较大,大部分供电局(供电公司)没有对大型变电设备进行检修的能力,设备出了问题只能依靠厂家。长期如此造成供电局检修人员技术力量下降,厂家检修的定价权也越来越高,突发性应急处理能力较弱,加上目前电网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对高电压的大型设备检修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各个供电局分散检修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而建设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大检修队伍的培训工作

培训中心过去承担了电力公司所属各供电局和控股公司检修人员的大量培训、职鉴和竞赛工作。生产现场的机构改革也需要培训教学工作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目前检修队伍的变化情况笔者对生产现场人员结构的分类进行了探索。

1.大检修生产岗位人员分析

(1)专业化检修人员。专业化检修人员是指从事35千伏以上高压大型电器设备检修工作的人员,检修工作又可以细分为高压隔离开关安装检修,高压断路器(SF6)安装检修,变压器安装检修,电容器、互感器、电抗器等其他高压电器安装检修。

其主要任务是借助生产厂房大型机具设备,如电瓶牵引车、电动叉车、自平衡电动车、电动清扫车、卧式拉力试验机、工装台、高真空滤油机、油罐等设备完成高压大型电器设备解体、组装和调试,承担大型设备运输和安装工作。

(2)电网运行维护人员。运行维护人员是指从事110千伏以上变电站值班、一般性故障处理、控制保护等二次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运行维护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综合技能性较强,能承担故障的应急处理。

(3)配电运行维护人员。配电运行维护人员是指从事110千伏及以下配电设备的检修及运行维护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要驾驭设备的安全运行也要监督设备状态,对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其与其他专业化检修人员最大的区别是设备完全可以在现场进行检修。其使用的检修机具相对小巧灵活,主要以开关柜、隔离开关、断路器等设备为主。

2.检修培训的定位设想

(1)按时间结构分段实施培训。根据目前培训的设备和教师结构情况,培训中心要全面完成专业化的培训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建设相应的培训基地,引进专业化人才。但从长期和近期来看可以分阶段侧重调整培训科目,如近期可以加强运行维护人员的培训,将原来专门从事变配电值班的运行人员,分阶段培训一些检修维护知识,以适应运维的要求。中期可以开发一些检修类的专项培训,如××型号隔离开关的检修,并结合国家电网《生产岗位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专业培训教材》的相应模块进行开发培训,以提升专业检修人员技能。长期来看,应在建设工厂化检修基地时适当增加培训技能训练功能,以使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工厂化基地的作用。

(2)按岗位职责分类实施培训。根据“三集五大”中“大检修”的要求,运行及检修专业的工作模式将发生较大改变,其岗位职责发生较大变化。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变电运维、检修试验、配电检修三大块。在传统的专业划分中,运行专业负责输变电设备的巡视监控、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当发现设备缺陷的时候,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分类并报送到调度和设备检修部门,调度和检修专业按照维护周期,协调运行专业停运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检修专业的主要工作是对输变电设备进行定期小修预试、大修技改以及日常缺陷处理,从而保证输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由于电网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显著提高,电网检修模式将转变到以状态检修为基础,以设备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为抓手的动态检修模式。因此,运维一体化人才培训是保证大检修模式成功运转的关键环节。为此,应以加快运行和检修人员适应岗位角色转换为目标,针对检修和运行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实际有效的培训,使检修人员能够掌握设备运行监控、巡视及操作等运行基本技能,使运行人员掌握设备的分类检修、试验项目等检修基本技能,最后达到技能等级能力Ⅰ级的目标。

(3)按电压等级分类实施培训。一是主要针对220千伏以上的专业化检修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内容按工厂化检修基地的内涵,重点放在主体部分的更换、安装、调试以及试验的检修技能上,同时要加强标准化检修工艺水平方面的培训。二是对电网运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重点应放在变电站值班、一般性故障处理、控制保护等二次设备以及辅助设备的运行维护,提高该部分人员承担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针对110千伏以下的配电运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一次(主变、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等设备日常维护、检修工作,如各开关类电机周期性更换油、结合停电进行电容器组卫生清洁、主变排油注氮日常维护等项目,还包括二次设备日常维护、简单消缺,如二次设备端子箱卫生清扫、二次系统防病毒软件安装升级、GPMS台帐维护、综自设备故障初步排查等项目,并重点进行现场危险点分析预控。同时,还要加强工作票规范填写,标准化作业,提高实际综合操作技能。

3.培训机构的整合设想

培训平台的合理设置是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实效的有效方法。“三集五大”体系的改革,即新的机构模式又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提出要求,如何建立适应“五大”体系的培训平台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师资队伍资源要具有共享性。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应充实培训一线教师队伍。作为培训中心的教师应能承担专业技术培训,事实表明只有能承担专业技术培训的教师才能有效的开发培训科目。在设置培训平台的专业划分时不应太细,这有利于资源的相互调动,特别是现阶段专业教师、设备和设施资源较少,一旦固化会出现忙闲不均,资源调配紧张等问题。比如变电检修专业教师很少,但其与配电检修结合紧密可以相互调节。

在师资配备上注重内部培养,“五大”体系建设是新事物,培训必将依靠我们的内在队伍,目前变革是从上至下的推动,不久的将来,变革必将是从下向上的完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满足“五大”体系要求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让培训中心的专业教师投入到改革的实践中去,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培训资源,为下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积攒后劲。

(2)培训场地设置要具有一体性。“大检修”模式实施后,其培训场地设置应分设成两类,一类按工厂化检修基地方向发展,解决220千伏及以上设备的运维检修问题;另一类按变、配电运维一体化内涵设置,解决110千伏以下设备的变、配电运维检修问题。工厂化检修基地主要设有变压器检修车间、六氟化硫设备检修车间、隔离开关检修车间以及六氟化硫气体再生车间和试验大厅,可同时开展500千伏变压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综合检修及修后试验。最好是集工厂化检修、试验、检定以及巡检作业等功能于一体。

(3)培训项目设置要具有针对性。一是培训项目开发、运行管理、培训教学实施应按培训科目设置独立完成,就如同现在的大检修应将运行维护包含在内,便于协调统筹安排。二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对重新组合扩大的班组、人员按新增加的变电站线路、配网区域不同,设备结构不同,技术标准不同进行培训。实现运行、检修专业(部门)由分离运行向“运维一体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巡视人员仅进行现场巡视,而检修人员仅进行检修工作的模式,促进运维、检修人员相互培训融合,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满足“大检修”建设对运行及维护工作的要求。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细分培训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培训导向,开展新标准、新要求、新流程培训。比如进行专题式培训,即针对“大检修”中某一个方面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4)培训模块编制要具有菜单性。一是解决培训的时效性问题。大检修不仅要培训具有运行维护能力的复活性人才,也要注意培训更多的特殊技能专项人才,如起重搬运、焊接和SF6气体处理等,这就要求培训科目的开发应具有专项性与菜单性。对变电、配电检修人员进行运行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对变电、配电运行人员进行检修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以加快运行和检修人员适应岗位角色转换为目标,针对检修和运行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实际有效的培训,使检修人员能够掌握设备运行监控、巡视及操作等运行基本技能,使运行人员掌握设备的分类检修、试验项目等检修基本技能。二是解决培训的长效性问题。将课程开发建立在“五大”体系改革后大检修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变电、配电检修人员的不同要求,开发相应的岗位课程,对开发完善的培训模块进行编组并实行菜单选配,变电、配电检修人员根据菜单提供的专题,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这样的培训更适应学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个性化,为变电、配电检修人员自主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培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使命,作为教培中心的培训师们,应紧紧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起“大培训”体系,不断探索大检修运行体制中的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4

Abstract: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ability of applying technology. It realizes the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training bas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探索

Key words: training bas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plor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4-03

0 引言

安徽水院在近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制度,目前开设的专业涵盖机电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机电技术、电气技术和应用电子专业是我院主干专业,为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①统一性与层次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机电类、电子类专业设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划,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在建设实训基地时,还依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课程合理配置实验实训设备,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

②生产性与创新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与产业单位、科研院所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及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实训基地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基地心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引入专业导师制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习创新制度,同时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场所。

③技术性和先进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核心,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实训基地既要跟上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出技术起点高、技术含量大、技术先进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提供先进实训设备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实践平台。

④共享性与开放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充分考虑资源整合、社会共享,面向学生、社会开放,提高投资效益。校内外实训场地不能成为某个系、部或专业的专用场所,也不能局限于我院,在仪器设备、软件、师资、管理人员和服务平台等方面力求做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不断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拓展实训基地的内涵,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新建能满足200人同时使用的仿真实验室。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和调试。利用Keil软件的软件仿真功能开设单片机汇编程序的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软件开发能力发利用Proteus软件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以及仿真单片机电路,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硬件系统开发及运用能力。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理论的虚拟实验。为教师科研、全校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下设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维修电工技术3个实训室。结合原有的实训室,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及专项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

③电气自动化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按引入式生产车间型进行建设,设有与企业车间对应的岗位。柔性自动化生产车间建设。结合《自动机与自动线》等相关课程,增加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等设备。利用其上料检测、搬运、加工、机械手、传送带、搬运安装、分类、触摸屏主控、组态监控工程师、MES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等11个工作单元提供每单元8人的实习岗位,承接企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任务。

④扩建新建实验实训室。

扩建电子认知多媒体实训室;扩建电工电子实训室,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各1个。建设电子设计各实训室,包含:扩建EDA技术应用实训室,新建PROTEL设计实训室、MULTISIM仿真实训室各1个。完成对EDA设计调试、PROTEL制板设计、MULTISIM仿真实验等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任务。

⑤重点建设电子生产性教学工厂(新建2条生产线,1个生产车间)。

学生直接参与自动生产线的操作和电子产品装配,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满足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可承接电子生产工艺技师和表面贴装技术操作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形成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和检验的生产性教学环境。

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天威保变(合肥)等企业共建,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2个,重点建设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实训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兼具教学、生产与社会实践功能,能反映电气、电子、机电专业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专业教师现场技能实训场所,且专业教师可以到现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还有利于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课题开发,实现校企双赢。

2.3 实训(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 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行业高级工程师、行业能工巧匠相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训指导师资队伍。培养4名专业带头人,12名专业骨干教师。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力争4年内使机电类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达4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85%,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85%以上,主要专业课和实践课以企业生产一线教师为主。

2.4 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①构建技能训练模块体系。

将电工电子生产工艺、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岗位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划分能力训练模块,优化实训模块,使各模块的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训课题、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考评办法形成技能训练模块体系。

②加强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

开设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开设焊接技术、元器件识别与测试、模拟电路单元设计、数字电路单元设计、收音机装配及其调试、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开发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家电调试与维修、单片机运用与编程及计算机辅助电路原理图设计、线路板设计、检测技术等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开设综合技能训练项目。满足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毕业设计及电工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顶岗实习等要求,开设电工电子绘图员、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产品批量生产的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电子产品设计、表面贴装工艺、表面贴装设备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2.5 制度规程等软件建设 通过调研、论证,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实训教学指导书、仿真软件、网络资源等软件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人员,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实训管理体系(制订实训现场安全操作规范、现场安全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训教师职责制度),完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更有效地利用基地设备,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 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成果与特色

①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实训基地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跳出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框框,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把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了教、学、做统一的课堂。

②生产性。

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建设,其运行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③先进性。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未来的需要,具有先进性,尽可能体现机电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具有抢占技术高地的意识,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得到体现。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适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实训设备配置、实训内容、实训手段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水平,并有一定的超前性。

④培训与技能鉴定功能。

利用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师资为各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同时也为当地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⑤开放服务。

为合肥地区职业院校机电类、电子类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和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安徽省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服务(师资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承担技术工人培训、特殊职业(工种)培训、技师培训;面向社会承担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为教研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服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

4 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推广

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制和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包”与“培训包”,形成品牌,在我省高职院逐步推广。与多所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和对流协议;积极开展不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使学院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理念、特色和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平台,围绕我省实施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创办、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以实现共同发展;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场地以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转化,将实训基地建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5

关键词:大型发电厂;运行培训;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魏向宇(1962-),女,广东五华人,华能汕头电厂,高级经济师。(广东 汕头 515071)孙伟鹏(1969-),男,广东揭阳人,华能海门电厂,高级工程师。(广东 汕头 515132)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08-02

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使企业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1]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的不断深化推进,大量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等高参数大容量机组陆续投产,电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运行也由原分专业、分车间管理向主机集控、辅机集控甚至主辅控一体化发展。运行职工技术素质直接关系到机组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而培训能够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够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此,进一步加大运行培训力度,改进运行培训模式。加速培养符合当前发电要求的运行队伍成为各发电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前发电企业运行培训模式的分析

当前,发电企业运行人员现状已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进行各项培训工作,但从培训情况看,企业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培训计划不完善、培训方式不新颖、培训效果评估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自主学习的氛围没有形成

电力企业一线员工缺乏学习压力,自恃具有行业优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和压力感。员工学习目的性不强、浮躁、惰性高、自我意识强,平时不能潜下心来学习,往往只是为了升岗或者应付考试而学习。[2]同时,企业有时考试结果不会公开公布,或者考试成绩与员工晋升或奖金关系不大,这也导致培训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氛围,好多时候培训成为一种被动学习,给人感觉不是一种福利行为,而是一种惩罚行为。好多一线员工被班组长压着、逼着,勉强学习敷衍了事。

2.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不够

培训大多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没有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培训项目往往被动地依赖于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只注重培训的短期效益,缺什么就补什么,随意性较大,很难促使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从思想上到组织行为上都到位。他们经常说培训很重要,但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一忙起来就把培训放到了另一边。

3.培训监督不力,班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通过检查发现,不同班组的培训活动记录质量参差不齐,不乏应差式的敷衍了事。班组培训员、安全员更多的培训时间是用在独自编写完成培训记录上。[3]由于班组长岗位工作与培训工作无直接考核关系,多数班组长对培训员的工作一般只从数量或形式上进行督促,并没有把主要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放在自己的主要工作上,造成班组培训不力甚至较长时间不开展,而说出来、写出来的活动记录或总结却像模像样,造成实际培训监督缺位。另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监管不力,受训员工的培训学习需要企业配合培训内容进行监督跟进,督促受训员工将培训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有效地将培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培训评估方式简单

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培训效果很难评估。人力资源部门为了简化工作难度,减轻工作压力,往往对企业培训效果测评采用简单方法,主要以卷面考试或培训后的小结汇报为主。培训后的实际效果评估往往被忽视,没有从受训者能力提高的角度去评估,也没有从员工绩效改善的角度去评估,更没有从公司是否受益的角度去评估。[4]由于缺乏对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很多人都认为培训只是浪费时间,而培训只是给企业增加成本。

二、新形势下发电企业运行培训体系的探讨

基于以上运行培训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参考其他先进企业的经验,尝试通过细化培训需求、制订系统培训计划、采取多样的培训方式、建立有效培训评估体系及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内外结合的培训师队伍等方面对运行培训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运行培训效果,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行为标准化

电力企业应转变思想,增强认识,对员工培训工作给予相应重视,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对员工培训的统一意识,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从员工的责任培训着手,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员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改变员工被动参与培训的心理状态。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电力企业把培训工作纳入具体的管理行进程中,实现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具体表现为:没有接受岗前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岗前培训员工不合格的员工不能上岗,要接受再培训等。

2.培训内容合理化

电力企业要使员工培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就要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把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发挥出来,在工作中去运用它,更好地为工作服务。[5]可以说,员工培训的内容应当是立足于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与员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的内容,引进新颖的成果,从而不断更新扩充员工的知识面,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最后,完善培训的评价机制。

3.培训评估多样化

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是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评估,对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场地、人员、教材、教师、方法等的评估和培训结束后组织者对培训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效果的评估。培训的评估体系关乎培训的效果,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使员工培训避免有走过场之嫌,而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作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也能为以后的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电力企业可以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将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与其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把岗位技能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的日常考核中,培训情况也要占一定比例。例如对累计多少次培训不达标不予晋升等形成制度性的规定,将培训与员工年终“先进员工”评选联系起来。

三、具体实施方案

从培训人员新、设备新的特点实际出发,制定了培训方针:以考促学、以赛促学、榜样引路、奖惩分明。把责任培训、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的培养,分系统、分单元、分专业开展培训和考试工作。

1.仿真机考试模块化

仿真机提高运行人员仿真机学习的实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上岗标准,使每个运行员工都能实实在在掌握百万机组启动/停机、事故处理等各重要阶段的操作思路和步骤。仿真机考试采取模块型仿真机考试确认管理办法,把机组启停和升高处理分为多个模块,由运行经验丰富的人员把仿真机调试好,确保仿真机的实用性。所有运行值班员都必须通过本仿真机考试所有模块,并建立完善的仿真机档案,提岗考试一票否决。

2.电气培训专业化

为进一步提高运行部电气专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从根本上遏制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多次整理修订电气一次系统图、电气典型操作票,增加现场操作卡和在重要设备悬挂安全警示牌;安排经验丰富的电气专业人员利用各运行值学习班、白班班后会时间加强对全体具有电气操作资格人员电气专业知识培训、电气运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电气误操作事故学习与分析、电气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学习落实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电气专工到现场跟踪检查、考试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技能培训多样化

分汽轮机、锅炉、电气、化学、辅控等五个专业,采用集中授课,成立精密巡视小组,不定时邀请专家、现场经验丰富的老师父或专业技术扎实的部分年轻员工分专业分单元、从室内到室外给新员工言传身教,把设备详细资料、技术、技能有效传给新人员,把电厂典型的事故进行分析,把现场可能碰到的安全隐患都讲清楚。同时,积极组织现场设备确认比赛、默画系统图比赛,使运行人员更快熟悉机组的设备系统,为机组安全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4.专业书、图纸规范化

规划运行技术资料库,把各种资料充实到运行技术资料库中,并随时更新,分专业、分系统,从设备原理、结构、控制方面进行整理,实现内部网站共享;编写机组调试、分步试转、整体启动、168试运、机组运行等环节的运行操作经验总结,并装订成册,编写全厂生产专业性书籍(技术问答、培训教材、逻辑小册等),为运行人员的持续学习提供一整套规范的资料。

5.新员工入厂教育严格化

严格执行新员工入厂教育的各项程序,开展增强责任心教育,组织参加拓展训练,锻炼大家吃苦耐劳与团队协作的精神;组织入厂安全三级教育,参加电厂组织的急救培训;全方位、多方面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

6.生产准备超前化

调试促培训,利用新机组调试机会,锻炼一班人。超前对新机组的生产调试进行了准备,各专业组织运行人员集中讲课、现场培训讨论、到设备厂家培训等培训方式,做到超前介入,超前准备。

7.交流学习制度化

注重值际之间的技术交流,扬长避短,并逐步形成典型、规范。同时,也要注重加强与兄弟电厂之间的技术交流往来,利用机组大修的机会到先进电厂学习调研,学习新技术和运行管理不一样的经验为我厂所用。

8.操作典型化

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操作卡、典型事故处理卡、典型故障树、现场设备操作卡、典型工作票等等,使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序化,最大程度地减少误操作的发生。

四、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只有树立对员工培训的思想认识,抓好培训,把培训工作纳入具体管理范畴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稳步发展奠定人才的基石。要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发电运行环境中发展,运行人员的素质必须不断提升,探索有效的运行培训模式是必经之路。发电企业应当把运行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在运行培训模式上继续探索,通过创新培训方式造就一支一专多能的运行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能够解决高、精、尖技术难题的运行技术人才。只有引进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充分开发与利用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员工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l]李建成.新形势下发电运行培训模式改进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14-15.

[2]赵雪.浅谈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力企业培训[J].商场现代化,2009,(6):294.

[3]吴俊毅.浅析电力企业发展与培训[J].机电信息,2009,(36):35-36.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6

一、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现实性意义

(一)电力企业技术化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应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超高压电网区域电网在逐步增多并不断扩大,各电网之间电力电量的传输和转化也不断上升,致使大量的新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中。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引进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电力企业员工人才的科技水平和知识含量势在必行。

(二)人才战略发展企业的内在要求

国家的发展壮大,使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张,电力企业员工也在不断增长。现有电力企业员工的配比,精英人才和科技人才是少数,基层员工是大多数,而基层员工一般学历不高、科技和知识含量相对较少,所以只有对占据电力企业主导的基层员工进行技能型培训,才能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的技能水平,是电力企业技术化发展和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电力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这些对于我国国有的垄断性企业电力企业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力,促使我国的电力企业也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加入竞争的行列。电力企业的竞争给传统的电力岗位增加了科技含量,也是对电力企业员工提出了科技化、知识化的新要求。所以,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效果,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自我职业价值实现,有助于深化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

二、现行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着对员工的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首先,培训职责不明确,人力资源部和部门领导之间存在矛盾;其次,缺乏培训的整体规划,存在培训工作上的应付,没有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周详的安排;第三,培训内容与岗位实践内容脱节,培训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第四,缺少培训评估机制和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将员工培训单独出培训整体工作,没有测评制度和激励制度做后续支撑,培训效果差。

三、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方法

(一)加强电力企业需求分析,做好培训整体规划

电力企业要做好对员工的培训,首要的是要做好电力企业的需求分析。电力企业要依据自身企业的人才需要和岗位需要,采取部门和基层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从社会外部和企业内部不同角度分析企业需求,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了解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并保持社会、企业、员工三种需求一致来制定整体的培训规划。只有做好前期的企业需求分析,才能相应的制定员工培训目标,才能做好整体的培训规划,才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培训内容,借鉴现代化培训手段

增强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丰富培训内容和改革培训方式是员工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要丰富培训内容,对于学历结构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的员工要给予不同的培训内容,开展按需施教,在本着能胜任员工自身岗位基础上,充分考虑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其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员工自我职业价值实现,进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和改革目标;其次,要丰富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手段,在借鉴传统“讲授式”培训方法的基础上,还可采取一对一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对多互动式的培训方式,还可借鉴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手段,形成随时随地交流合作式的培训方式,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可以开展按岗教学、实例教学、操作竞争等形式,加强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三)创建专业化的培训教师队伍,提升培训效果

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还有赖于精良的培训队伍。电力企业要精选培训教师,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电力企业要开展高效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培训教师队伍,还要求这支队伍要不断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技术技能,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修养和人格魅力,于有形和无形中带动企业员工共同成长,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推动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培训测评和激励机制

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培训测评和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要员工将培训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怎样衡量员工的培训实际应用效果,测评环节可以检验。在制定员工培训测评机制时,我们不能只关注理论性的测评,相反更关注的应该是员工的岗位具体实践,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测评部门监督检查员工的培训结果运用情况,以使员工培训切实做到实处。另外,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员工在岗时间长,培训也更显针对性,再加上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自主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增加电力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对企业、对岗位以及对自我的肯定,对员工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双元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已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作为制造业核心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改变培养模式提高质量,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仪征技师学院作为江苏省首家县域技师学院,在2010年就与扬州中德技师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进双元制教学模式,但因没有企业参与,培养学生还是以学校为主。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对双元制教育的认同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落户仪征后便开启了与仪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之旅。

一、开设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标杆工厂,落户仪征后,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一线技能工人,但囿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仪征技师学院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上海大众的需求,经双方商定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2011年9月,上海大众在仪征技师学院开设了首届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这个冠名班和其他企业冠名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所有学生均是普高毕业生。

二是30名学员由上海大众从200多名学员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而来。

三是学员入学便和上海大众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为大众正式员工。

四是学员培养由双方共同完成。这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招聘学员,然后委托职业学校培养完全一致。

二、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双元制培训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联合组建“校企教研组”,按照上海大众标准,共同编写相关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学生经三年半学习后,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的学员除获得国内技能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大众每学期安排两名德国专家来学校进行为期6周以上的教学,德国专家不仅直接参与教学,还会帮助冠名班项目组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校本课程,指导项目组教师,明确AHK考试项目等。教学时注重学员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采用学习领域、项目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方法实施教学。学员每学期还要到上海大众培训中心或生产线实践一个月,在大众培训中心有专门的培训讲师和指导师傅,培训设备非常专业、齐全。学员在企业学习期间有培训中心理论学习,也有生产线现场教学,实习的生产线定期轮换,学员可以学习生产全过程。

三、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

2012年9月,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市人民政府、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技师学院五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首批共有12名成员参加培训,其中学校教师8名、企业培训师4名。培训分别在仪征、上海、德国进行,有双元制理论培训、授课技巧培训,也有新技术新设备培训,还有德国本土培训。这个项目开创了大众公司在人才培养史上的新模式,将把大众汽车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教师培训中,通过课程研发和教学模式的开发,培养参与该项目的职业学校教师和大众汽车集团的中国员工,使专业培训更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并最大范围地推广使用。

四、学校建立“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实训基地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合作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学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设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电气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调试四大功能区,采用德国双元制学校模式设计,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2014年能力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为冠名班学员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培养出来的学员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动手能力,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符合上海大众的用人需求。

五、小结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8

至目前,运营培训中心配有综合培训楼、模拟机培训楼、技能训练中心、防人因失误训练中心等9栋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人民币,可同时容纳1300名学员开展培训。

运行培训设施

模拟机是核电站运行人员培养的重要培训设施。运营培训中心已建成原理模拟机、功能模拟机、软平台模拟机、全范围模拟机、事故后分析模拟机、严重事故分析全范围模拟机等系列化、多层次运行培训设施。同时,全范围模专机年可用率高达99.7%,跻身国际行业领先水平,确保了核电站执照人员能力的维持与提升以及批量化培养的需要。

技能培训设施

技能训练中心是国内核电行业目前规模最大的技能训练基地,配置有600台各类技能训练设备及装置,覆盖核电站所有基础维修技能及部分重大专项训练、可提供静止机械、转动机械、仪表控制、电气、现场服务、性能试验、职业安全及保健物理8大专业维修领域的100个训练项目。

其中国内首个核燃料操作训练中心可开展核燃料操作、自动换料装置维修、事故工况模拟、仪控和电气替代试验、工艺优化等多项核燃料操作培训及演练,同时可为多种机型及新建的三代核电技术机组提供核燃料操作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与服务。

防人因失误训练设施

运营培训中心组建了国内首家人因研究与训练中心,已开发出了以6张防人因失误工具卡为核心的系列化训练设施,建立了行为训练场景库,填补了国内核电领域防人因工作的一大空白。

信息化培训管理平台

运营培训中心大力推进培训信息化建设,陆续开发了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培训指标管理系统、操纵员复训评价系统、技能培训设施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培训信息及资源。

为适应多基地、跨区域、大批量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大亚湾核电还重点建设了网络教学辅助培训平台(E-Learning),该平台具有在线学习、在线考试、资源下载及互动交流等功能。此外,还于2013年启动了移动学习平台(M-Learning)的建设,以进一步适应新生代员工学习的习惯和需求。

通用培训设施

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9

【摘 要】对于中小学教育发展而言,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需要加强电化教育培训。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其中小学电化教育仍处于一种困境中,对于这些因素的有效突破是提升电化教育有效性的根本策略。文章结合这一课题进行有效探索,为进一步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困境;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32-02

随着教育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多媒体教学技术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中,成为教师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及教育作用也日益突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导致电化教育的困境不断加剧。而如何对所具有的困境要素进行有效地挖掘及解决则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一、电化教育的意义

电化教育的内在发展意义在于对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促使科学技术与教学理念之间形成有效融合,对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时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拓宽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持。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作用性以及价值性由此充分体现,对满足农村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困境

1.学校领导的电化教育培训理念滞后。从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来看,问题最为突出的即是教育培训理念存在滞后性。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作用在于增强教师新传播媒介的有效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扩充教学信息量,以此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效果。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主要是学校领导下的电化教育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方式上都存在着滞后性,跟不上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

2.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不平衡。从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基本现状中可以有效总结出,城镇学校的教师电化教育培训力度较大,并且培训教师的专业性以及专业能力相对较高,而乡村教师所受到的电化教育培训的力度明显不足,专业性以及专业能力也难得到有效保障。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较低,对新媒体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根本作用了解较少。同时,在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范围小,时间短,参与人数少,培训程度也是比较浅显的,这是导致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突破其困境的具体途径应从这一方面展开相应地思考。

3.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课程资源不完善。在电化教育培训的课程资源方面,农村中小学是比较匮乏的。由于农村大多地处偏远、闭塞地区,资源流通相对较少,课程所涉及到的往往仅仅是多媒体应用,这一部分课程资源是新媒体教学的最基础的构成部分。从当代中小学硬件资源发展进程来看,像电子黑板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充分涉及。这样,在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单一性由此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地保障教师培训效果,不能形成有力的影响,从而致使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存在困境。

4.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紧缺,工学矛盾。从中小学师资配备角度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相对紧缺,教师数量明显不能满足于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工作负荷较强。在这种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边是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而另一边则是电化教育培训,教师在工作中往往只能满足或者不能满足一边的工作需求。这是当今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对电化教育培训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巨大的。

5.农村中小学的远程培训观念相对滞后。远程培训作为提高电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对培训资源形成积极共享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但是目前农村教师在远程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或者存在着陌生感。电化教育的开展,本应对此作出改变,然而农村地区的电化教育不到位,对于远程培训的观念认识程度不高,一些教师认为远程培训所具有的可信程度不高,因此参与远程培训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以此导致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开展力度以及开展形式并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这一方面已经成为当今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具体现状所在,同时电化教育培训效果所具有的积极层面并未得到体现,消极负面作用却由此不断生成。

6.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在电化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过程中,资金保障可以说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资金保障机制,才能使电化教育培训免除后顾之忧。但是在农村,这个资金保障体系并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首先,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设置电化教育专项基金,虽然也会有资金投入到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上,但是对于电教站的投入缺乏足够的力度和重视度。很多电教站都没有先进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其次,很多学校管理者认为电化教育培训只需要对基础方面进行相应地开展就能够满足需要,资金的投入以及电化教育资金的具体规划并没有得到具体明确,保障机制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从这一角度不难看出,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资金保障机制构建的完善与否。

三、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困境的突破策略

1.端正学校领导的电化教育培训理念。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理念的转变,作为推进电化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改变当今农村中小学教师电化教育现状的核心要素所在。有针对性地端正电化教育培训理念,强化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开展力度,可以适当地满足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有力的促进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为了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中小学可以专门成立由学校行政、电教组长为主的电教领导小组,由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学校电教教研组。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学校领导只有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端正电化教育培训理念,才能确保该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2.实现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的公平。城乡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思想作为推动农村中小学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教师电化教育培训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培训教师能力、素质以及配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以满足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师能力方面,强调培训教师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对其培训内容以及专业培训范围进行有效地研究,并且针对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为培训过程提供有效地保障。同时,要对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师资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满足农村教师对于新媒体应用能力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保障培训力度以及培训频率的合理性,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操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城市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水平之间逐步缩小差距,真正地实现城乡中小学电化教育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的公平性能够得以体现。

3.整合优化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对电化教育资源形成有效共享的关键。针对电化教育培训内容以及途径的开发,对已有的先进课程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将其较为传统的教育培训内容进行合并,使其培训过程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这一层面来看,这是对软件教学资源形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结合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内在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开展电化教育培训能够有效结合教师具体的目标及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内容构建,对教师传统电化教育思想进行有效转变,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而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根据培训内容所具有的发展价值进行有效删减,将较为传统的内容进行具体合并,使得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内容不断丰富,满足新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的根本需求,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提供软件资源的有效保障。

4.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农村教师培训中工学矛盾的具体解决方案在于对教师数量进行必要的扩充,使得教师结构配置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为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有效减轻提供根本性支持。教师工作压力的消除能够减轻工学矛盾,使教师对于电化教育培训的参与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对于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的平衡性不断加强,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电化教育培训的了解程度不断提高,增强电化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实践中对于培训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应用,促使教师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对其培训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实现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满足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5.加强农村中小学的远程培训。从远程培训所具有的优越性角度出发来看,其能够对电化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多方共享,合理减少培训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使得培训模式以及培训途径得到不断拓宽,有效地转变了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所存在课程资源以及培训师资不足的根本现状。先进的培训资源传播过程主要通过网络传播途径进行有效开展,并且能够对其借鉴功能进行有效完善,推动培训资源流通性不断增强,满足不同地域电化教育培训的具体需要,并且对传统的培训形式进行有效转变,提升电化教育培训所具有的针对性,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第一时间内能够认识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加强教师自身对培训工作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以此对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手段形成有效拓展,使得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过程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挖掘。

6.建立稳妥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的有效投入是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开展的根本性保障因素,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的科学构建也是资金投入有效性及准确性的关键所在。从培训经费的管理角度来看,内在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作为核心要素,将教师监督与评价作用进行有效发挥,促使培训经费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培训经费分配的合理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转变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现状提供坚实而又充分的保障性条件,促使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

从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发展层面而言,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而电化教育培训则是对其能力进行有效提升的关键。随着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中小学相关领导以及教师对电化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还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夏芸.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谢艳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