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法治思维的核心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09:37:17

法治思维的核心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在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核心素养成为老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理解。

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是立德树人,包括国家认同、理性思维、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四个方面,与现行的三维目标相比,它更加体现综合性,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不要知识、能力和态度,而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三者的融合和协调。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关注所有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各个模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关注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呢?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充分挖掘教材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利用练习和考试,并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挖掘教材价值,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涉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依据。在新课标和新教材没有出台之前,要充分挖掘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就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而言,主要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和应用价值。知识价值就是全国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中思想政治部分的考试内容,大多根据教材而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在促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知识的同时,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受到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思想素质,使思想政治课为培养“四有”新人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应用价值是指学习的知识可以用来分析或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使学生能理解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正确看待国内外重大事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本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价值,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据可依。如:通过《经济生活》模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生活》模块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内容,是我们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载体。《生活与哲学》模块实事求是、辩证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等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模块中的诚信价值、法制意识,《政治生活》模块中的依法治国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政治生活》模块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尺度应该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而非学生的政治考试成绩。要让学生做到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其他政治理论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学”。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照本宣科地让学生记住课本内容,效果不一定会好。学生背诵了课本的内容,虽然考试也许有好成绩,但其内心不一定真的很认同。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中明是非,真正认识、理解、领会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如果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老师讲得再多再好效果都不明显。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方法很重要。一是导的方向要正确,二是要导得动。方向正确是指我们的课堂复习内容是有效的、科学的和正确的。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政治立场、观点要旗帜鲜明,所用事例要真实、有根据,要有正面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一生成长要有示范作用。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传闻或虚拟的假设。导得动,是指学生要听信教师的引导,不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除了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学方法外,还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身正为范,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三、通过练习、考试和作业、试卷的讲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练习、考试和作业、试卷的讲评中加以培养、提高。如: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9题第(3)问: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答案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的试题,靠死记硬背课本和考点知识是无法答好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给学生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多讲解类似的题目,对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大有裨益。

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在阐述思想政治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时也指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要反映考生应有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能力、觉悟高度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理性思维、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的课程,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外,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对其培养也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可能针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素养实施,只是有些内容和方法在某一个方面素养的培养上有所侧重或表现得更直观显性。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利用《经济生活》模块中的诚信价值、法制意识,《政治生活》模块中的依法治国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但并不是说这些内容的教学只能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它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二,要把时事政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思想政治考试内容中,每年也都有“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要求,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热点专题或题目的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郭加添

参考文献: 

[1] 黄丽萍.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密码”与核心“技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4).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政治理论修养;理论基础;任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军队建设影响越来越深刻,在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世界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处心积虑地用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并越来越把军队作为渗透破坏的重点对象,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反动政治观点,其目的就是动摇我军官兵的政治信念、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加快转变和提升战斗力,确保军队生存、发展,根基要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来奠定。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是军队最根本的政治基础。而这个政治基础是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心理动力和有力支撑。政治理论修养是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倍增器”。

一、任职教育中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能构成军人的灵魂要素

政治理论不仅包括政治著作,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还包括反应国家法律制度中的操作思想和一个社会具有的政治意识。它是政治素质的核心要素和基础理论。

首先,政治素质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自控制、自调节系统,它有复杂的结构,每一个结构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系统任何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科学是担负认识世界的功能,而政治是认识世界的动力。”科学与政治本来就存在着必然联系,完全不能忽视政治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

其次,政治素质是军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军人的素质应该包括政治素质、心理品格素质、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这四种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心理品格素质是重要支撑,职业素质是关键核心,政治素质是精神主导。正象所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而政治理论修养又是政治素质的理论基础,是“内在本质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目标的精神动力。

第三,过硬的政治素质更是军人职业的要求。“军人的职业是流血的政治”,随时准备以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集中统一。而这恰恰是军人政治素质内涵的外化,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军人应该具备的内在精神素质。

二、任职教育中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能完善军人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方法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次是哲学方法,第二层次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又分二层: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适用于各种科学的方法。具体的科学方法,是某一特定科学的具体方法,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层次。哲学方法是适用于自然、社会、思维一切领域最一般的方法。是思维方法也是全部方法的最高层次。而科学方法中都包含着哲学方法的基本精神。但是,哲学方法不能代替科学方法,它应当具体化,应当体现在科学方法论之中。

虽然不同的专业有各自具体的科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哲学方法在不同专业的具体体现。哲学方法是思维方法的最高层次和根源。所以,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方法。如果人们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基础上再掌握哲学方法,那将会打破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形成立体、交叉、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从而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统筹运用具体专业的科学方法。

其实物质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物理学家普朗克在《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一书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单个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个链条的任何一处都是不能被打断的。”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不能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把本来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分割开来。不言而喻,能把各门学科联系起来的方法就是哲学思维方法,辩证的哲学思维是融入自然界最高层次的思维境界。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理论,是政治理论修养的核心内容。

三、任职教育中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能提升军人的人格魅力

军人的人格魅力直接关系国家、军队对内、对外形象,影响着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然而,人格魅力是由内涵层次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内涵修养就有什么样的外在行为表现。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不但提高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拓宽知识结构和完善思想方法,提升内涵层次。对军人而言能够增强道德修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军人在艰苦和危难之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人民献身感到骄傲和自豪。而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是这种牺牲精神的强大心理动力和精神动力,在战场上将展现出军人精神的灵魂和色彩,散发着军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军人深刻的内涵、表里如一的境界和对国防事业发自内心真诚的爱,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赢得人民的信任、崇敬和亲近。军人的人格力量是任何书籍、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人格力量。可见,政治理论修养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内在的能量。

四、政治理论修养为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奠定理论基础

“价值是人认识活动的起因、动力和归宿。价值活动对于认识活动来说是人类更根本的活动。”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核心都是建立在对最大利益的价值认知、追求与判断之上的。所以,人对价值的认识与判断往往是以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但是,人类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他对外界事物与自身价值需求直接的认识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间接的、甚至为了更广大、更长远利益牺牲局部的整体价值的洞察之上。这就告诉我们,价值观是可以塑造的。作为军人的价值观必须做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甚至个人需求服从社会需求,关键时候牺牲个人需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与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这不但是党对军队建设的一项根本性要求,也是对一切教育实践的要求和考验。可是现在部队的主体是“80后”和“90后”,他们甚至对政治学习有厌倦和反感情绪。如果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完全靠灌输式教育,那将会被认知生理心理机制拒之通路之外,不被接受。

然而,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政治理论修养的再教育,特别是在军校特有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不但提升了学员的政治理论修养,而且使政治理论修养变得深刻、政治素质变得成熟,提高了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同时使学员对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了兴趣和热情,学员会欣然打开接受外部信息的通道,兴趣和热情将在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流程中奔涌,教员传递的军人核心价值意蕴将一路走进军人的精神世界,悄然流注学员的心中,在他们的认知记忆中,军人存储的价值观就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学员不知不觉地确立和坚定了理想信念,适应使命要求的价值取向,切实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提供了支撑和动力。正像一种说法:“一种思想体系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而将某一种思想元素移入另一思想体系,它的意义和作用就不一样了。”

综上所述,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使军人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完善的思维方法、深刻的内涵层次。这是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是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倍增器”。

参考文献

[1]黄海澄.艺术价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臧树华.思想工作实用方法[M].西安:海潮出版社,1992.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建

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关键方面,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性。“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于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可以掌握稳定的政治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有着一定的政治思维和习惯。

一、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

总体来看,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三大层面:第一,外层面。这部分也包括了多点,如,政治方面的知识、态度、观点等;第二,内层面。这部分主要有政治方向的品质、价值观以及方法;第三,社会层面。这部分也包括了多点,如,政治修养、与人沟通能力等。

(一)知识素养和态度修养1.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知识素养主要包括:①了解和掌握党的宗旨、执政理念以及指导思想;②掌握和认识到社会公平的深刻内涵;③正确的认识建立社会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的主要目的所在;④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观点;⑤学习和掌握依法治国等知识。2.高中政治学习者的态度修养主要有着几点:①拥有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态度;②喜欢学习,保持科学的态度,勇于和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去追求真理③身心健康,道德高尚。

(二)能力素养和思维品质1.高中政治学科内在核心能力素养主要表现在:①善于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1],可以比较清晰的辩证是非,体现出的是独立思考,拥有创新式思维;②提升社会参与度,在社会合作中,可以达到一种公平、高效,提高抗腐能力,从而多接受健康、先进文化的熏陶。③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从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2.高中政治学科需要具备的思维品质:①拥有良好的总结归纳性思维,有着一定的辩证统一的意识;②推理能力较强,这实际上是科学批判的重要基础;③辩证思维,拥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④既有批判性思维,也有着一定的创新思维。

(三)公民意识和生活素养1.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知道自身应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并实现两者的协调,具备良好的责任感;2.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懂得回馈社会;3.乐于助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4.生活态度积极,热爱生活,情感均衡[2]。

二、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教师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思政课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在课程上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课余时间,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最新的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开展教育,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微信,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二)扎实的学科素养是上好思政课的保证1.教师要从课程性质出发,深入领会教学目标,学习最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质。2.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科学素养,深入学习和领会专业知识,全面吃透教材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在课堂上,要力求语言的准确和规范,通过专业视角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框架。3.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4.丰富课堂内容,展示出政治特征,时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于事件的观点,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加高效的学习。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个性化教育,所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教师要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给他们展示自身个性的舞台,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独特观点,要进行区别性的引导,对于创新想法要进行鼓励,对于错误言论要引导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的所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爱和尊重来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层面素养和外层面素养,用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

(四)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知行合一,是思政课成败的试金石1.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简单空洞的说教。用实时新闻和时事热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知行合一、辨别是非的能力。2.改进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一些先进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手段的有机融合,深刻的体会到科学所具有的魅力。3.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尊重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4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牢牢把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目的和要求。紧紧围绕政治、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做好“两学一做”。系列重要讲话一直是我们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要牢固树立政治、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意识是根本。增强政治意识,对党绝对忠诚。要坚定政治信念,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当好人民的公仆。要保持政治清醒,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严守政治纪律,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意识,忠诚于党的组织。

大局意识是关键。大局意识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要正确认识大局,时刻注意学习掌握中央和自治区、盟委的决策部署,正确把握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措施。要自觉服从大局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大局、工作融入大局。要主动服务大局中,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要坚决维护大局,坚决同损害大局的行为作斗争。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5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学习研讨稿 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划出党员合格与不合格的分水岭,守住做人做事底线,也就守住了党员合格最起码底线。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能触碰,更不能逾越。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的四条底线。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党员干部划出做人做事底线,当把纪律规矩底线挺在前面。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如果说学系列讲话,重点是补精神之钙的话,那么学党章党规,则侧重是守纪律之规。系列讲话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章党规则划出了行走底线。现在,我们党是拥有400多万基层党组织和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没有规矩纪律的约束凝聚,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势必是空有数量的一盘散沙。苏共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政权,教训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纪律涣散、规矩丧失,党员自由散漫、失去信仰。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从有关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讲话中,不仅触摸到了纪律规矩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两学一做学规守纪的底线。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起初,鲨鱼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尽管这边并不缺少食物,但它尝试突破每个角落去吞噬美味。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再后来,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不再越过去。从规矩意识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守纪律规矩也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开展两学一做,就是要在学习党章党规过程中,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块挡住诱惑的玻璃,守住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时下,一些党员干部依然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以为然、不当回事。有的认为纪律规矩束手束脚,只要干好工作,打个擦边球不算个事;有的觉得纪律规矩就是碍事枷锁,有规矩不自由,为官用权不够爽。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对此,大臣见仁见智,有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有说功成名就者最快,有说富甲天下者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朱元璋听了兀自摇头。臣以为,畏法度者最快乐。大臣万纲道出自己的想法,朱元璋听后点头称是。看看那些落马的党员干部的忏悔,无不以不畏法度而后悔不已。开展两学一做,守住纪律规矩底线,不仅要形成遵规守纪的自觉,更应调整敬畏法度的心态,既把党章党规做为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更把党章党规视为为官用权的护身符,真正让守法度者最快乐成为内心的尊崇。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损失一员大将;损失一员大将,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从这首英格兰著名的民谣,联系到当前一些地方纪律规矩的破窗失效,其实也都是从丢失第一枚铁钉开始的。今天纪律开个口子,明天规矩就丢窗户,日积月累,再严密纪律规矩也是千疮百孔了。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说道,中国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就此来说,两学一做中,把纪律规矩底线挺在最前面,更应把纪律规矩执行在最细处,以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态度抓好纪律规矩的执行,对违反纪律规矩者坚决处理,不应恶小而放纵,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硬约束、硬杠杠,而不是橡皮筋、软弹簧。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学习研讨稿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讲看齐、见行动,就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明确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事业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得益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要发自肺腑地拥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追随、坚决维护、坚决捍卫这个党的领导核心。

牢固树立核心意识,必须在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印刻脑海、铸入灵魂,砥砺追随核心的思想自觉、忠诚核心的政治品格。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定力,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在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要坚决贯彻党章,恪守组织原则,按照四个服从的要求,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这一领导核心的指示要求,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方向一致、号令一致、步调一致。要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自觉向看齐,尤其要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上看齐,发自内心地认同、旗帜鲜明地拥护,做到态度坚决、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把讲看齐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转化为坚决维护领导核心地位的行动自觉,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学习研讨稿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抓手,是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保障。 讲看齐关键在见行动,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在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中建功立业。

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严峻形势挑战,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讲看齐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政治方向的大事;不是一般的品行要求,而是严格的党性要求。

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 讲看齐,就是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高度清醒,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方向上和立场上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地位,确保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确保队伍整齐有力,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看齐是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讲看齐就是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下功夫,针对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平淡化甚至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思想上的高度纯洁,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如一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坚决把维护领导核心变成党性观念、变成纪律要求、变成行为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讲看齐要坚持知行合一

讲看齐不是抽象的,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切实做到勤学、善思、笃行,在深入上聚力用劲,在落地上务求实效。

讲看齐,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坚定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选择,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造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坚决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党的领导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党的领导核心、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要提高思想觉悟,坚定增强四个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站在全局思考,聚焦问题思考,带着责任思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讲看齐,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同党同心同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讲看齐,要坚定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始终保持行动上的高度自觉,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与实现安徽五大发展新目标相结合,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效果。五大发展行动是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总抓手,要坚定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努力完成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美好安徽开创新篇的目标,以实践成果、发展成效检验讲看齐、见行动的效果。

讲看齐、见行动必须把自己摆进去

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 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学习研讨,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找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才能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先一步、查找问题深一着、解决问题好一筹,形成上行下效的整体效应。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思想品德 多维度评价

[作者简介]周杰(1969- ),男,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多维度考核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LSZ06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5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文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用一定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全体成员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目的是使社会成员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多维度考核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多维度考核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进行的探究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考核,第二类是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量化考核。

一、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现状

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大学校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指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辟了各种新的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的考核与评价还存在不足。

1.评价角度单一化。不少高校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通常分为平时的考核和期末的考试,通过开卷或闭卷考试,学生取得一个分数,成绩达标的话,就给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一定的学分,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即可达到合格或者优秀。这种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单纯地看作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一样的考核。但这只是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环节,至于评价结果有多大的权威性或可信度,则难以确认。很多高校也制定了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评价制度,大到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小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具体表现,都进行量化考核,还设置了一些加减分项目,每学期或每年对结果进行一次统计,将其作为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结果。学生在各个不同的组织中也会接受不同的测评。比如,学生要入党,则有班级、院系党组织对其进行评价;担任协会干部或成员,则由社团进行评价。评价来自各个方面,每一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但这只能看到学生的一个“单立面”,看不出“全景”。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评价角度的单一化,势必导致评价标准的片面化,评价结果虽然满足了一定范围的要求,但缺乏立体感。

2.评价途径割裂化。《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根据《意见》的要求,各高校除了要有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还应有相关的机构或部门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多种途径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考核评价。比较常见的基本评价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辅导员评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所以,辅导员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评价是各高校通行的相对有权威的方式。来自于这个渠道的评价往往会依据相应的评价体系,依托一定的组织,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评价,往往使用信息采集的评价方式。第二,课程考核评价。既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那么课程考核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就有了课程的平时考核与期末评价,由负责思政课的老师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与考试分数给出一个评价结论。这种评价主要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和学分认定的依据,与学生现实情境下的道德修养并无直接联系。第三,党团组织评价。高校大学生一般都是共青团员,到了大二、大三,逐渐出现了建党对象和预备党员,党组织中的学生都要接受党支部的评价,并将其作为阶段性考核或期末推优、发展党员及党员转正等的依据。

结合不少高校现行的做法和实际工作机制的制约,可以看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采用的各种评价途径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授课老师不了解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考试分数自然就不会受辅导员评价的影响;辅导员也不知道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考试分数,即使知道也不会将其列入学生操行评分的指标;其他社团的评价、党团组织的评价、相关管理部门的评价等,更是各自独立,互不相通、互不采信。

3.评价结果数字化。不管是思想政治课程考核,还是班级的操行评定,往往都是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有的是通过展示、演讲或其他测评进行投票,统计结果是票数。无论是分数还是票数,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就是很多人热衷于“量化考核”。数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可以直接用于排序,便于取舍。但是一个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具有复杂性,不是一个数字就能够代表的,数字不能看出被评价人的言语行动,不具有生动具体性。

综上所述,许多高校现有的评价模式虽有维度,但互相封闭,虽有侧重,但不共享;一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现不佳的学生,照样可以入党,一个在同学面前颐指气使的同学在辅导员面前可能会俯首帖耳,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可能因为票数高而当上先进等。另外还存在一些评价上的空当,比如学生在公寓生活中、在食堂就餐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表现,缺乏相应的监控体系。这些评价方式上的漏洞会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表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品德修养,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出现“投机”、逢场作戏的现象。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的现行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操行与考试相结合。

二、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模式初步建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标。高校中的各单位、各部门应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应积极关注和参与,要将创新精神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科学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

1.建立评价统筹机构,健全评价协调机制。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理应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之下开展,但实际操作层面并不是这样运行的。高校的相关机构大多是为了工作检查和工作汇报而设立的,真正干实事的并不多,能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指导的更少见。所以,高校应该明确分配工作职责,并严格落实,其中重要的内容就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测量评定与考核。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应形成评价制度,要有固定的评价周期,要使评价结果发挥实在的作用。领导小组从学期初制订计划,到过程中的管理,再到评价结果的确定公布,都要有指导要求和监督,甚至可以接受学生的投诉质疑,及时纠偏和追责。做到善始善终,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而不是泾渭分明,各自为政,失去重心。

2.完善评价途径和评价指标。除前文提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辅导员(班集体)评价这些常规的评价途径以外,还要注意使用其他评价途径。一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基于对自我的认识,根据公认的评价准则,对自身政治思想品德整体或某方面的现状做出的认识和判断。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将各种评价指标纳入到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提高锤炼思想道德的自觉性。二是党团组织评价。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共青团员,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培训,接受党建教育。学生在党团组织中学习和开展活动时,要接受该组织的评价。三是社团评价。当下大学校园中的社团非常繁荣活跃,但是学校对社团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健全学生在社团中接受评价的制度并坚持实施,能实现社团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双赢。四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评价。公寓管理部门、图书馆、设备设施与相关场所管理部门、食堂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等,学校都应该赋予其评价的权力,发挥其管理育人的作用。每一种评价途径都要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将量化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尽量使评价结果既具有可比性,又具有直观性。

3.有效整合评价结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明确了评价途径,确定了评价周期,有了各渠道的评价结论之后,防止各说各话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将来自各个途径的评价结果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不只是各个评价结果的简单累加,还要重视日常的互通信息。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班级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相关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都是无精打采的,那么其入党动机就有待考察。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在日常评价的过程中督促教育学生,使得对学生的教育能够紧密衔接,不留空当,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他的各种评价途径之间也应经常交换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最后再按评价周期,把来自各种途径的评价数据和评价意见整合起来,不仅有了量化评价结果,又有了定性评价结果,这样全面的评价结果就可以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评奖、推优、入党和干部选拔等,都可以将其作为评选依据,同时还要做好谈心和反馈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要求自己,自觉自律,全面提高。

4.要开发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的目的在于教育,但是长期以来,评价往往被作为独立于教育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活动,其本身所具有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教育功能被忽视了。高校要把评价本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评价水平、评价能力和评价的信度以及权威性,通过优质评价机制的建立、精细规范的操作,全面掌控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以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结论,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根据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出其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才让学生能了解自我、改进自我,从而促进个人政治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单一化的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要树立多维度的评价理念,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应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发展与心理、情感的需要出发,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的服务方向也应与时俱进,即由过去只满足一元的价值需要向试图满足多元的价值需要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要从单一到多样,评价方式要从单调到丰富,评价标准要从一维到多维。在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在多元中寻求平衡,尽可能吸纳各方的观点,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在评价中强调多维的同时,还应建立对话机制,在多维的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广泛的磋商,在对话中逐步消除分歧,形成一个以一元为基础、相互综合融入的多维评价格局,最终形成评价结果,也就是遵从“一维(领导协调机构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多维(各种评价渠道的评价结论) 唯一(各评价渠道评价结论的整合)”的评价模式,这里的“唯一”是在充分吸纳多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唯一”,而不是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唯一。多维度考核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多维度考核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主动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行动的理论基础,做到进退有据。

[参考文献]

[1]郝以宏.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研究,2011(3).

[3]金晓萌,曹军.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2).

[4]陆岩,姜国玉.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思想政治研究,2011(2).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7

一、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概念及地位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作为哲学范畴的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2]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主体的本质和特点的,主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二是从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来把握主体含义的[3]。“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的,只有具有自我意识、实际从事社会性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才成其为主体。”[4]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实的人,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除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外,还包括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5]。笔者认为,将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定义为狭义似乎更近合理。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机构本身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另一方面,这样界定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也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因为组织、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只能是能动的、实践的、现实的人。因此,本文研究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专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设置教育目标,营造教育情境,选择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方法,引导、影响、规范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7]。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组织功能(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组织)、教育功能(对教育内容的编排传输、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变化的引导等)、调控功能(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分析整理,并据此调控自己的组织行为和教育行为等)。”[8]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教育对象,引导、调控教育对象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的机制性构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实效意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而“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生物功能的形成、作用和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作用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描述进入到本质揭示[9]。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之所以强调“机制”问题,旨在从社会运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以使从“现象”描述和实践总结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本质揭示层次,从而深化理论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的主体,其思想行为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为了使每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集体的需要,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管理和规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发挥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还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功能,都需要合理、科学的机制建设。

(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既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又要靠法律、制度来约束。我国现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有效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还应制定具体的法规,如《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教师师德规范》等,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一系列更为详细的规章制度,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规定》、《教师行为守则》等,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出具体、明确地规定,明确其责任、义务和要求,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罚。

(二)优化选拨机制

搞好选拔工作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在选拔过程中,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候选人实行岗前公示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拔时,同时要考虑人员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比例,促使队伍结构最优化。要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事业心强、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并热爱这项工作的人员选拔到队伍中来,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只有坚持入口的高标准、高起点,才能保证队伍的高水平。

(三)建立有效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首先要制订规划。规划是实施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训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需要制订教育培训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培训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并付诸实施。规划制订要详细、具体、有操作性,明确教育培训的任务、要求和目标,要加强督促、检查,同时建立健全必要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培训基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组织培训。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认真组织,确保教育培训效果。培训的种类可以分为:长期与短期培训,正规与业余培训,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脱产与半脱产培训,学历提高与进修培训(包括国内外),继续教育,学习考察,等等。培训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等。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在职或脱产攻读学位,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研究论坛、形势报告、专家讲座、辅导报告,选送到国内外进修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完善思维创新机制

思维方式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惯和方法等因素所构成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思维工具去描述、理解、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样式。思维方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逻辑绝对化、思维渠道封闭化和思维轨迹单一化的倾向带来的是思想的贫困和认识的僵化,阻碍了工作的开展。”[10]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观念,实现思维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第一、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具有多维性,实现由单向性思维向多向性思维的转变。思维方式多维性就是思维的“发散机制”、“转向机制”和“创优机制”,就是要从不同方向、角度、层次,全方位考察、分析事物及其联系。第二、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具有动态性,实现由封闭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转变。动态性是指思维具有运动性、调整性、不断择优的性质,它要求主体要以敏锐的触角,跟踪思维对象,立足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偶发性、跳跃性,随时接受信息反馈,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行为目标和行为态度,以求事物朝着最佳方向发展。第三、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具有互补性,实现由单一型思维向整合型思维的转变。这种互补性就是以客观事物的互补现象为思维的引发点和落脚点,使各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必须注意创造实现思维方式科学化的现实条件,了解创新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途径。不仅要把握思维本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而且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健全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思维观念,完善思维的动态结果。

(五)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正常流动是必要的,也是优化队伍结构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制度,是增强队伍生机和活力、稳定和优化队伍的重要措施。要坚持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稳中求动,动中保稳。流动要形成制度,把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人才引进,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六)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检查和考核,是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考评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考核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德、能、勤、绩、效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时,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尽量保证考核的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要把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手段应用到考核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逐步实现考核评价的规范化、制度化。

(七)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权能保障机制

一是制度保障。即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各个部分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方式和要求,特别是行政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要求,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权与责任的推诿,又强化了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运行过程中的权威性;二是物质保障。应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使之适应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手段、方式方面提出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日常经费列入财务计划,予以保证。三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及人员的地位、工资、待遇,实实在在地从各方面树立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及人员的地位和权威。

(八)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交流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场合、一定地点的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交流具有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等特点。交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广泛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吸收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举措,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扩大信息来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见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达到学习、借鉴、提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交流,在内容上应该包括理论交流、学术交流、工作交流、经验交流、典型人物和事迹交流等,以充分体现交流内容的广泛性,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在具体组织交流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且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力求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和效果。如研讨、辅导报告、参观学习、培训交流,等等。在组织交流时,应该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同行之间、国内外、省内外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保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人员广泛接触,密切切磋,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以便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九)强化竞争机制

竞争,才能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才能有发展。无论是选人、用人,还是培养人,都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吸引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增强队伍活力,从而推动工作开展。

(十)建立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吸引、凝聚人才。要尽可能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加强分配的政策导向,向优秀人才倾斜,向贡献大的人员倾斜,使才有所值,力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5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此次改革的三项新措施之一,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道德品质,从而完善个人品格,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述理念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等方面提出了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方向和任务,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价值观是学生心灵的风向标

对于高中生来说,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的养成是决定其一生的根本,通过教育与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有正义感的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如果在政治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没有心灵的标尺,则会使学生失去方向,也会使学生的素养存在根本的缺陷。

2.思维方式是学生思维的武器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明辨是非、细致入微,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则会让人误入歧途。政治教育正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3.品格是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

品格是一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一个不懂礼貌、不知礼节、言行粗俗的人说明其素养低下,知书达理、待人热情、品行端庄则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格。“若失品格,一切皆失”,只有注重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才能外化为良好的个人品格,也才能具备良好的政治核心素养。

二、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北师大肖川教授指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政治教学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还要让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精神面貌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人性善良、品格高尚的人。“施教之功贵在导航”,在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领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促进学生情感升A的有效措施。

1.价值引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和规范,它是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基石,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品性。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时要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政府的职能,体会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事件”和“南海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对于这样的话题讨论兴趣很高,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出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教师再用“四川汶川地震”来让学生体会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从而引出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教师还可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府补贴措施来让学生认识到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认清了政府的职能,避免了学生埋怨政府、抱怨社会不公等心理,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理想信念,从而努力学习,立志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2.思维启迪,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推动了人的能力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思维一旦固化,就不可能有创新。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既需要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出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在与生活对话、与问题对话中进一步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

如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教师可以给出话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你怎么看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在给出话题后,教师不要给学生设计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发表看法。有的学生指出,瑞海公司无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违规储存危险货物、违法建设危险货物堆场;安全管理混乱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的监管不力、安全意识不强也导致了本次事故的发生;事故不是偶然的,而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长期对安全不重视的总体现。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活力,也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和将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安全生产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育,足以引起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惜。

启迪学生思维,启迪的是心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分析和思考,进而自然生成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只有学生会思维、会发现,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品格塑造,培养良好人格修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人格修养不仅在于知识,更多在于美德,良好的习惯、宽容的品行都是作为一个有品味的人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以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正所谓“什么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之魂。对于学生来说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让自己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师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从《乡愁》中可以看出对祖国“团结统一”的渴望;从对东海和南海形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爱好和平”的向往……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从而塑造出学生良好的品格。

总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素养,立德为本就是要将“德”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塑造完美的品格,这样才能使政治教育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升华。

[参考文献]

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9

为什么法具有自展特性?它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自展?根据当今世界范围内居主流地位的自然法学派的思想,法从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法之所以具有自展特性,就是因为法最终是客观规律的外化。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决定了法具有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的自在性和逻辑先在性。法的自在性对应了法的主体性;法的逻辑先在性对应了法的本体性。主体性决定法的能动性,本体性决定法的价值本质,两者最终决定了法自我展开的内在特性。

(一)法的主体能动性

不同社会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试图实施法治或正在实施法治的国家,其具体的法治模式是不同的。但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同一的。在实质意义上,依法治国、以法治国与法治还存在很大区别。从语言学的角度,依法治国、以法治国的主语是人、家族或党派,依法以法是状语。状语中的法只不过是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不构成独立的主体资格。法治中的法本身是主语。主语的法是具备思维能动性和具体操作能力的活生生的精神理念,是具有人格化的主体。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的国王国家中的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法律主治等经典概括无不是对法律主体资格与能动性的明确与肯定。社会是由有思维的人组成的,所以以人为主体的人治成为表象的肯定为人们所接受。法作为表象上无思维的、死的东西很难被理解为治理主体。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法是能动的有生命的活的主体。像有生命的人一样,法只有具备自己的灵魂和肢体,才能成为一个独立主体,才能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展开。法的灵魂和肢体是什么?在现实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任何类型的社会和国家都必然根据自身精神文明的历史积淀,凝聚该社会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该国法的灵魂。这个社会或国家的内在政治体制、社会治理、传统、习惯、文化等就是该国法的肢体。

二、法自展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张力

法治是法的治理,是法的自我展开的过程。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法的生命根源是什么?也就是法自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在专制国家里,只存在唯一一个上下一体的垄断的政治主体国王(或皇帝)。所谓以各个生命存在的个体的政治主体资格,只不过是与这个垄断主体在思想与体制上高度一致的不具有独立主体性的奴隶而已。封建皇权下的子民臣民奴才虽然是自然人,但他们只是体制的砖瓦而已,并非是具有公民资格的政治人。在封建社会,人不是人,人只不过是皇权驾驭的动物而已。皇权这种独一无二的政治主体内部不存在平等的竞争与对抗,当然也就不存在法的至上性。法不得不沦为权力任意驱使的婢女。因此,在专制国家里,法只不过是统治者的术器,只不过是权力的工具、手段,是权力意志的延伸而已,它不可能成为法治之法。权力可以运用法律,也可以不运用法律;可以休眠法律,也可以选择性使用法律;可以随意修改法律,也可以歪曲解释法律;可以突出法的尊严,也可以随时践踏法的尊严。

总之,权力之下的法在具体社会生活中的尊严和威力不是由法自身来决定的,而是由高于法的权力决定的。权力赋予法权威,法就具有权威;权力不赋予法权威,法就不具有权威。当然,专制的法也会有限地反映客观规律,因此它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也具有强烈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展开的欲望,但其在权力压迫下的工具性特质决定了其命运多舛。当法的内在价值(内驱力)与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一致时,法就会借助权力加以展开;当两者不一致时,法只能屈服于权力。法律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地位高于自己的权力手中,法律展开不得不看主子的脸色而行事。法律不断地乞求它的主人权力,给予自己更多的同情和生存空间,从而能够使自己苟延残喘地生存下去。所以,专制的法虽然也具有自展的欲望,但始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不得不生存在权力的阴影中,为权力所奴役。与专制的法不同,法治的法,其自我展开的根源主要来自于法自身内在的价值力量与外在的物质力量。第一,反应客观规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法追求自我展开的精神旗帜。追求以生存、幸福、快乐、和平、自由、平等、人权、尊严、秩序等为内容的社会价值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为了这些价值不被破坏,为了实现这些价值,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并不断寻求、探索、维护和巩固这些社会价值在制度上的改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社会核心价值又以传统习惯和法律的形式构成人权内容,而人权本身就是每个人都是法律奴仆的法自我展开的原初精神动力。人权是法治之发起、展开与进化的根本导引,是构成法治的起点和终点的本源性价值。为了自由与人权,人类社会掀起过无数次革命斗争和改革运动,并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

真正的自由的前进就记载于法律的改进之中。自由与人权夺取胜利所凭借的力量就是法治的根源。只有自由才能实现法治,反过来,法治的目的在于自由。以自由为根源,平等、人权、尊严、公平、正义等社会公认的价值也同样成为法自我展开的内驱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法的灵魂,也使法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此即实质法治。第二,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张力平衡是法自我展开的物质力量,是法治理念的外化显像。这种张力平衡正如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一样,也是一个自发自生自展的过程。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要素的多元社会主体是主要的法治资源。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而每个个人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所以,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必然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组成和维持政治团体或自愿组合体,对抗来自于各个方向的人权侵害。托克维尔和其他人都曾论证说,社团对于自由也是必不可少的。规模大的社会团体是由若干更小的团体组成的,从而由每个个体的权利组合形成更大的权力。社会中的若干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护内部的生存和自由权利以及为了竞争外部高位权,必然形成多元主体之间的对抗、监督、制衡、竞争和妥协。比如足球比赛中,各个球队为了追求公平,可以揭露、对抗、监督对手的舞弊行为和裁判的黑哨行为。法的自展正是通过这些主体对价值的追求,以及这些主体为了维护自我价值而与其他主体进行的互动来实现的。自由、平等、人权、尊严、公平、正义等社会核心价值只有在多元主体间的这种制衡中才能得到充分地保障。法的自展不仅借助权力而且更借助权力制衡来实现。

三、法自我展开的过程与效果

在许多学者看来,法律至上与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前提。从法的自展特性来看,法律至上与良法之治并不是法治的前提,而是法治的结论。法在自我展开过程中能够实现法之趋向良法,进而实现良法之治。按照自然法学派的思维,法是一种客观规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内在理性的映像。生命、自由、平等、人权、尊严、人性、理性、公平、正义、秩序成为法的自然内容和价值取向。法是自由的肯定存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自由本身便具有了本体论地位。法治之法是自由之下的法律,而非人为设计的法律。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人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如果法是由占据国家权力的某一个人(比如君主)、某一族群或某一个党派主观刻意设计出来的规则,即法作为工具的情况下,即使其遵循自然法的原则,即使其做出了自我反省式的纠错,也避免不了恶法的产生与持久存在,因为绝对的权力本身就是恶法。在这里,法律不是真理而是权威。因此,在专制和独裁的国家,恶法缠身长久得不到克服,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女子缠足就持续了一千多年。在民主法治社会,法在自生自发过程中,在平等主体之间的多元权力衡平对抗中,不断克服恶的倾向,趋向于良法构建。法的价值理念在自身的展开和运行中,能够实现法治的自我纠错,实现从恶法到善法、从善法到更善的自然自觉进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引导立法者创制良法。但人类社会毕竟是由个人组成的,立法者也是人,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法本身也避免不了恶的可能。像美国这样法治发达的国家,也出现过类似中国文革的麦卡锡主义时代。然而,法治之法在平等政治主体的相互制衡中,自觉否定恶法的持续存在,从而使恶法走向良法。

相对于专制政体,法治背景下的恶法周期短而又短,麦卡锡主义时代不到五年就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中结束了。在一个民主政体中,不合理的命令更不要怕,因为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特别是如果这个民族很大,竟会对于一个不合理的策划加以首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价值理性可以克服政治主体在政治体系中可能产生的多数人的暴政或恶法倾向,最终实现良法之治。总而言之,法的自展是在法的自生自发过程中不断克服恶法、趋于良法、趋于良法更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法是真理的自我展开过程,是法之为良法的过程,是法之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具和技术大大促进了人类价值的现实兑现。人类已经从口口相传、单一报刊媒体走向了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包括知情权、话语权、言论权、出版权等在内的任何形式的权力垄断都会逐渐被打破。这极大地刺激了法的自展欲望,扩大了自展空间。法通过现代技术进一步推动人类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和辩论,从而在具体的政治斗争与妥协中促进恶法纠正、良法实现与良法更优。

四、在法的自展中促进中国法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既是人类思想的时代产物,又是文化成果的时代巅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性外化和具体展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规律的现实表现,当然也就成了社会主义法的灵魂。政治体制、现代社会形态的发展、传统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协调、衡平构成了法自我展开的外在模式。

(一)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追求与现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