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集锦9篇

时间:2023-10-02 09:07:27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84-02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各种生命技术在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使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幅度上升。由于目前对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却不太理想,因此提供对早产儿高质量的护理是有急切的必要性,促使早产儿在重症监视护理中尽早康复。发展性照顾护理时近年来引进发达国家医院的一种护理模式,是将每一个患儿作为一个生命体,在护理过程中同时要考虑到个别性,注重新生儿环境对生长发育及行为上的呼唤的影响[1]。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160例早产儿治疗,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于观察组的患儿实施发展性照顾模式,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重症监护时期8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其中早产儿中男性33例、女性47例,胎龄在30-35周之间;出生体重在1630-2450g期间。同期另外8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包括男性28例,女性42例,胎龄在31-36周之间;出生体重在1701-2510g期间。以上两组早产儿皆符合诊断标准,将原发性呼吸暂停、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疾病者排除,并无窒息史。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皆有可比性(p

12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是将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的采用。首先是对重症监护室的环境保证其一定的舒适度,重症监护是的环境会对早产儿护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时,应减少重症监护室的光线及噪音对于早产儿的刺激。同时要模拟白天与黑夜光线的变化,例如在夜晚时可以在早产儿的暖箱上遮上黑布,平时要注意避免光线直接对早产儿形成的刺激。另外要注意重症监护室的设备音量,降低说话声音的分贝。同时可对患儿施行鸟巢式护理,以包裹棉花的绒布缝制成“O”型的“鸟巢”。将其进行预热后?⒂ざ?放入其中。要注意患儿的肛温在37℃,皮肤温度保证在365℃,要保证在每4h对患儿进行一次测量[2]。随着环境的变化,要注意早产儿暖箱的温度调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要注意手部的消毒处理,预防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另外要密切关注患儿呼吸、哭声、心率、呕吐物及大小便等情况,要依据患儿的哭声及时应对处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要注意新生儿的环境卫生,所处环境的舒适度,空气新鲜感。室内的湿度与温度要在适当的范围内,是早产儿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健康发育成长。

13观察指标对两组的早产儿的每月平均增加体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与每日进奶量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观察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来表示,用t检验,计量质量采用率%表示,用x2来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两组新生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在进行发展性照顾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的其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度低于对照组,但其每月平均增加体重、每日进奶量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2

【关键词】 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0-0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预后效果成为了目前临床医学上的研究热点。由于早产儿的体质较差,出生后需要更加全面的护理,而且对营养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护理能够给早产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储存能量,加强抵抗力,保证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同时也是保证早产儿能能够稳定生长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如果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得不到保证,则可能会引起早产儿的营养不均衡,影响成长速度,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1]。因此,通过给予早产儿全面的肠内营养护理,对于早产儿的存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在近两年收治的34例早产儿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研究内容丰富,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的胎龄均在34周以内。在34例早产儿中,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胎龄均在26周-34周,平均胎龄29.6周。所有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为1400g-2100g,平均体重1840g。

1.2 方法 根据早产儿的体质情况,制定了合理的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2.1 加奶护理 对于出生后存活下来的早产儿,如果病情较轻且比较稳定,则在出生后12小时内给予鼻胃管间歇推注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早产儿的病情较重或者病情不够稳定,则需要推迟喂养时间,在出生后24小时-48小时内喂养。喂养物以母乳为主,以配方奶为辅,根据不同的早产儿的胎龄和体重灵活调整喂养方案[2]。对于体重小于1600g的早产儿,首次喂养2ml,每隔2-3小时喂养一次,逐次增加1ml,每日所喂养的总奶量为18ml;对于体重在1600g-2100g之间的早产儿,首次喂养5ml,每隔1-2小时喂养一次,逐次增加2ml,每日的总奶量为36ml。连续喂养一周,观察早产儿在此期间是否有腹胀、奶液潴留等并发症出现,如果出现,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未出现,则在以后的喂养中,可以逐渐增加喂奶量,直至150ml。

1.2.2 喂奶耐受性观察 在喂养期间,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奶液潴留情况。在每次喂奶前,采用注射器抽吸的方法,检查新生儿的胃部是否有残留的奶液,如果潴留的奶液少于喂养量的一半,则对新生儿的喂养无影响,保持正常的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如果潴留的奶液量多于喂养量的一半,则应当适当的减少每次的喂养量,或者减少喂养次数[3]。同时,在检查奶液潴留情况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血液变化情况、腹胀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停止喂奶,并采取相应措施。连续几次观察新生儿的腹围变化,如果腹围有大幅度增加(超过1.5cm),应当减少喂奶量,并采用温盐水灌肠保证新生儿的排便正常[4]。在喂奶过程中,随时观察新生儿的血糖、血液、腹胀、体重变化。

1.2.3 护理 对于所有的早产儿,均应采取“鸟巢式”保护,通过模拟宫内环境,增加其安全感,加快适应外界环境的速度。新生儿的主要是以俯卧位,隔段时间与仰卧位交替。在俯卧位下,不仅能够减少胃内奶液潴留,减少腹胀和呕吐的发生次数,还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增加体重,能够使新生儿的呼吸更加平稳,心率更加整齐,提高血氧饱和度,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的发育。此外,为了避免胃食管反流,应该采取头高脚低的,适当的将头部抬高30°左右,使新生儿呼吸更加顺畅。新生儿的睡眠时间较长,避免长时间处于一个,通常情况下每隔4小时需要更换一次。

1.2.4 胃管管理护理 早产儿由于需要长期的肠内营养护理,在早期的喂养过程中,大多采用胃管喂养,因此,要特别注意胃管的管理和护理。由于新生儿的不自觉性常常会导致胃管需要反复插入,无形中增加了胃管感染的机会,因此,有效地措施是采用具有弹性的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新生儿的鼻唇沟处,避免胃管被拉出引起感染。在每次使用完围观后,都要使用温开水逐次清理新生儿的口腔和使用过的胃管,保持清洁[5]。尤其是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进行操作,每次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胃管进行消毒、灭菌处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将胃管置于相应的搁架上,避免放置在床单上被污染。

1.2.5 腹部按摩 给新生儿喂奶后30分钟后给新生儿进行腹部按摩,具体做法是手指并拢,用掌心部位轻轻触摸新生儿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四周缓慢进行顺时针按摩,运动应保持匀速,动作尽量轻柔,连续按摩10分钟左右。腹部按摩不仅能够刺激新生儿的肠道激素分泌,加快肠道蠕动,帮助新生儿快速消化食物,对于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结 果

在所研究的34例早产儿中,在一周内拔管正常哺乳的有18例,2周内的有12例,3周捏2例,死亡2例,存活率94.12%,死亡率5.88%。所有存活的新生儿体重在逐渐增加,在出院时已处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经检测,新生儿的血液、血糖都正常,未出现并发症,早产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6d。死亡的2例早产儿由于肺出血和血管内凝血导致。

3 讨 论

由于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和身体素质都较差,因此,需要在出生后给予更加细心地护理。其中对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6]。在给早产儿喂养的过程中,优先选择母乳,这是由于母乳含有很多新生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器官发育,增强抵抗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使各项机能早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在喂奶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胃内奶液的潴留量,避免引起腹胀,并灵活的调整喂奶量和喂奶次数。此外,还需要注意新生儿的,通常采用头高脚低的俯卧位或者仰卧位,在采用胃管进行喂养的阶段,注意胃管的清洁和消毒、灭菌,采用规范的操作方法,降低胃管被感染的概率,尤其是医护人员,更加注意与新生儿接触的双手、皮肤的清洁。再配合以适当的腹部按摩,加快新生儿的消化系统的建立,保证每日的喂奶量和排泄量正常。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策略,保证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促进早产儿稳定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杨春柳.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6(17):347.

[2] 马云红,黄洁.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2(3):236.

[3] 孙云.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5(8):126.

[4] 陈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6):167.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3

关键词: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应用进展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不足37 w的活产新生儿,也被称为未成熟儿,由于早产儿的组织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的功能发育尚不十分完善,出生后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疾病[1], 相对于足月分娩的新生儿,早产儿更容易出现脑瘫或者脑损伤等情况,且在其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认知发育迟缓或者行为发育障碍的几率更高。发育支持护理就是一种通过改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改变其照顾方式,以实现保障并促进早产儿人身心健康的一种护理方式[2]。

1 早产儿生长发育护理概述

发育支持护理作为一种针对早产儿的个性化护理模式,系统和主要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子宫内环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的影响、早产儿的行为发育模式与协作系统是其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护理中则以早产儿自身的不同情况为依据,将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作为主要原则[3],将支持促进早产儿的良好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发育支持护理的重要特点是人性化和个体化,要求在早产儿的照护过程中,以其临床表现、个体需求为依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喂养计划、护理、皮肤接触机会,通过对照顾步伐、进程的不断调整最大程度提高早产儿的舒适性。提高早产儿父母的参与程度,为家庭总体舒适性的提高提供指导。

2 早产儿生长发育护理的方法

早产儿生长发育护理过程中,需要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中均给予正确的有效的支持。

2.1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护理

2.1.1环境护理 ①温度湿度: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十分成熟,自身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差,要保持NICU室的的温度在24℃~26℃,而相对湿度需维持在55%~65%。当早产儿出生后应放入热暖箱中时,也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保暖措施。②光线:强光会对机体的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并对睡眠造成干扰,因而 NICU室中要尽量减少光线的影响,要求NICU室窗帘关闭,仅调节室内灯光亮度来获得最佳的光线效果,在必须开大灯的时候,则早产儿所在的暖箱需要使用深色布遮光。③声音:一方面要注意控制医护人员在NICU内的说话、走路声音,另一方面,要注意控制相关仪器声音,尽量将器械操作、暖箱门开关等的声音降到最低,迅速应答各种仪器报警,避免对早产儿造成惊吓,控制室内噪音在60 dB以下。

2.1.2护理 在实施鸟巢护理的过程中,先将鸟巢放暖箱中预热,再将早产儿放入其中。选择最合适的摆放:四肢中线屈曲位,肩膀向前屈曲以避免肩膀的内收;手傍中心位或手傍口位,发展手-嘴综合能力,使得早产儿能够进行自我安慰。然后模拟早产儿在子宫的,为其提供肢体活动边界,提高早产儿的安全感。

2.1.3疼痛护理 早产儿出生后可能因多种并发症的合并发生,需要进行侵袭性操作,这些操作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刺激,引起疼痛,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少侵袭性操作的次数,在实施其他各项操作时,也要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声音温和。患儿行为出现异常时,给予相应的安慰措施,必要情况下,通过非药物镇痛来尽量缓解患儿的疼痛。

2.1.4抚触护理 由护理人员每天定时为早产儿提供抚触护理,做到手法轻柔、力度适中,抚触过程中注意和早产儿的语言、目光交流,使得早产儿得到情感上的安慰,一般情况下,早产儿每次抚触的时间在15~20 min。对于本身体重较低,体温尚不十分稳定的早产儿,也可以选择直接在暖箱中做抚触护理。

2.2出院后的家庭发育支持护理 在住院期间,要鼓励和指导早产儿的父母参与支持护理。一方面,在早产儿的病情基本平稳之后,母亲可以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对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尽早让早产儿与母亲之间进行皮肤接触,让其感受母亲的心跳、陪伴、,提高早产儿的安全感与母亲护理早产儿的信心。出院后则要指导照护者对居室的温湿度、光线、声音等进行有利调节,提供有益物理环境刺激;感受丰富的社会环境刺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平时的喂养中也要注重与早产儿的充分互动交流,为早产儿的发育提供有利因素。

3 发育支持护理临床实践分析及作用

以王晓云的研究为例,其随机将120例早产儿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在早产儿出生后提供发育支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通过对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平均体重增长速度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则发现提供发育支持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均显著更优。李胜玲等[4]的研究则通过更为专业的神经行为(NBNA)和发育商(DQ)测试不同组别早产儿进行了比较,一方面,早产儿出生后的一到两周时间内,提供发育支持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在行为能力、 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以及一般反应等五个NBNA评价方面的单独评分都显著高于经常规护理的早产儿,提示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对其自身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Klerberg等更是在早期的临床对照实验中对早产儿出生后1年间其大脑发育指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0~2岁儿童可塑性强、代偿性好、受环境的影响程度大,如果在此期间早产儿缺乏交流,也会引起其发育过程中社交、认知发育的偏离。另一方面,李胜玲等的研究也通过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早产儿出生后的3~12月内发育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交等方面的评分较之对照组也显著更优,则进一步表明,温馨的外部环境不仅能够为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创造更和谐优秀的生长氛围,而且通过给予早产儿更多的音乐、色彩、抚触、触摸等刺激,能够促进早产儿大脑皮层的反应性。

上述所有研究结果中都需要注意的同一重要问题就是,发育支持护理中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父母家人在发育支持护理的过程中,无论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家庭护理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及家人的行为会对早产儿的发育产生直接影响。

4 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发育支持护理对于改善早产儿的喂养情况,促进其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期间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因此而引起的胜利刺激,缩短住院时间,促进亲子关系的尽快建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是改善早产儿近期预后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秀丽,叶天惠,曾.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儿家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0,25(5):88-91.

[2]张晓丽,董荣芝,王娜娜,等.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1):10-11.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4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 早产儿; 医院感染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HUANG Yin-j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4):074-07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Method: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146 premat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72) and the control group(n=74)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plan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27%)(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remature infant; Nosocomi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No.1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4.020

院雀腥臼侵富颊咴谧浩诩湓谠耗诨竦玫母腥荆以及在医院获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出院后出现症状的感染[1]。早产儿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环境器具或医护人员携带病原体等原因发生院内感染[2-3]。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干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可能产生伤害的风险[4]。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明确护护理风险所在、掌握其规律、提高防范意识以及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5-6]。故本院实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56例,排除患有先天重大疾病及病危患儿,按照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平均胎龄(34.58±1.36)周,平均体重(2078.01±36.47)g;对照组共74例,其中男31例,女43例,平均胎龄(35.31±0.63)周,平均体重(2053.58±41.98)g。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生产方式、Apgar评分、喂养及入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对新生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等;(2)早产儿保暖:早产儿室内温度保证在25 ℃左右,相对温度为55%~65%,体温较低的早产儿给以恒温箱保暖,每2个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3)喂养:尽早喂养,尽量母乳喂养,不能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差的早产儿可收集母乳,再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喂养量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等实际情况而定;(4)呼吸管理:密切检测早产儿呼吸、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根据实际数据确定用氧浓度和用氧方式;(5)其他,如并发症观察等[7-9]。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如下。

1.2.2.1 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在新生儿科中成立早产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医护人员在对以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和早产儿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护理工作在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事件时可能存在的失误和做法,根据相关条例,以及分析得到的结果[10],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频率,和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自我思考能力[11]。

1.2.2.2 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 结合新生儿科平时的护理工作需要,定期组织新生儿护士进行学习,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做法,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对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途径发表建议,深度地自我剖析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强化护理自我思考能力,已经增强护士在护理早产儿的责任心[12-13]。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如进入早产儿室前进行个人清洁、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护具、身体如有不适申请调换岗位等。

1.2.2.3 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 在早产儿的治疗和早期护理时,由护士填写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其中包括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护士写上自己的观察以及建议,交予医生进行讨论补充修正,在早产儿的护理过程中注意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中的注意项,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每3天更新一次,由值班护士填写[14]。

1.2.2.4 积极与早产儿家属沟通 家属探视也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5]。家属大多心急想要见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尽早地接触,但这也加大了早产儿感染细菌的风险。护士应积极尽早地与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早产儿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而易感染的原因,感染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增加治疗的风险,既要体谅家属焦虑的心情,也要尽量做到减少探视。家属探视时,应让家属进行清洁消毒,并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

1.2.2.5 应用PDCA循环改进护理风险管理 每周开展一次护理质量检测评估,并遵循PDCA循环对早产儿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发现问题并总结原因,纠正问题并列入到护理实际执行中[16]。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准[17],对早产儿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1.3.2 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产儿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有用呛奶、误吸、皮肤损伤、非计划性拔管、药物外渗等。

1.3.3 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 设计相关满意度调查问卷,每卷共设10项,每项10分,共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50~69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 观察组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48,P

2.2 两组早产儿护理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83%,低于对照组的3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84,P

2.3 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为84.72%,高于对照组的6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3,P

3 讨论

早产儿是一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特殊群体,对病原菌有易感性,主要原因有:皮肤pH高从而利于细菌繁殖、角质层发育不良导致病原体易入侵机体、且黏膜通透性高е虏体易侵入血液循环、呼吸道及消化道防御功能、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淋巴结发育不全等免疫特点,使早产儿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也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由于喂养不耐受、侵入性操作增多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原因,故在较长的住院时间内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9]。

而早产儿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来源有:(1)早产儿育婴房或温箱没有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2)早产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没有使用高温消毒,并做到一用一消毒;(3)医护人员带菌,即医护人员在进入早产儿育婴室前没有进行全面仔细的自身清洁,或没有穿上灭菌后的防护服和口罩,尤其是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导致将病原菌带入育婴室;(4)早产儿对病原体的易感性等[20]。

而为了预防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可以对早产儿可护理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评价和预防潜在的和现有的护理风险,高效系统地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种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此基础上进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进行探讨,提前制定相关计划。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主要分为:(1)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早产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2)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就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对新生儿科护士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其熟悉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及重要性,增强早产儿护理的责任感;(3)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类型具体化;(4)加强与早产儿家属的沟通:缓解家属焦虑心情,减少医院矛盾风险,有利于医院工作;(5)PDCA循环改进护理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管理机制。

本院为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故试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不仅有效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了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故推荐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红葵,周仕丹,张秀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44-146.

[2]李惠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9):4170-4171.

[3]张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551-3553.

[4]梁春风.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I0001.

[5]陈小丽.儿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18-219.

[6]邓敏芝,钟春霞,熊少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76-77.

[7]吉淑颜.68例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49.

[8]赵文静.早产儿管饲喂养的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3,11(23):2127-2128.

[9]慧丽,徐瑞琴,兰海利.优质护理服务在早产儿病室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72.

[10]谢金华,谢汉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71-272.

[11]刘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分析与管理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0):1465-1467.

[12]陆青梅,林梅.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050-1051.

[13]王文丽.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院内感染的早期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8):1506.

[14]郭月梅.优质护理服务对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25):346.

[15]张爱新.早产儿感染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150-151.

[16]陈健.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儿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7):2409-2410.

[17]施丽萍.早产儿细菌感染的诊治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6):564-569.

[18]卜倩倩.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特别健康:下,2014,(3):175.

[19] Greenough A,Limb E,Marston L,et al.Risk factors for respiratory morbidity in infancy after very premature birth[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5,90(4):F320-323.

[20] Simon A,Ammann R A,Wilkesmann A,et al.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406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German multicentre database[J].Eur J Pediatr,2007,166(12):1273-1283.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5

[关键词] 脐静脉置管;周围静脉置管术;早产儿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46-0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脐静脉置管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的重要技术而渐趋应用于临床输注药物、静脉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及换血等,是早产儿的重要生命通道[1],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之中,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是现今儿科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本研究选取进行脐静脉护理的新生儿41例,并与周围静脉置管术的护理进行比较,以期探索有效的护理措施与方法,从而裨益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在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纳入研究,将其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41例早产儿设为观察组;应用周围静脉留置术的45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早产儿中均为单胎,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胎龄:32~34周;体重:1.5~2 kg,平均(1.75±0.1)kg;生产方式:剖宫产28例,顺产13例;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CRIB-Ⅱ):(5.2±2.6)分。对照组早产儿亦均为单胎,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胎龄:32~34周;体重:1.5~2.3 kg,平均(1.82±0.1)kg;生产方式:剖宫产30例,顺产15例;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CRIB-Ⅱ):(5.3±2.4)分。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脐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方法 ①置管前:首先应识别脐静脉,而后将脐静脉导管(导管中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插入其中(主要依据新生儿的体重进行选择导管),随后向头侧推进,待回抽见血即以无菌纱布覆盖,通过X线片检查定位导管,即末端位于下腔静脉内,亦膈上1~2 cm。调整导管深度,待合适后对脐切面做荷包缝合,将脐导管用胶布进行搭桥固定[2]。②置管后:术后立即连接微量泵进行静脉输液,以便于导管末端消毒及冲洗,其中消毒,1次/d;冲管采用肝素生理盐水 1 U/ml,2次/d。术后 24 h更换透明贴膜,此后1~2周/次,但在此期间,若贴膜被污染、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应及时更换[3]。更换过程中若有导管脱出,护理人员不可将已脱出部分再送入体内,应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液体外渗等情况发生,定时更换精密输液延长管1次/d,维持24 h输液,速度≥3 ml/h,暂不输液时,可采用边推盐水边退针的方式正压封管。同时,需每日测量患儿的臂围,检查导管长度,做好记录。③拔管:拔除导管时应缓慢从穿刺点部位拔出,而后消毒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采用无菌敷料固定24~48 h,做好导管长度及完整性的检查,并做管端细菌培养[4]。

1.2.2 周围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措施 置管期间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拔管,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置管期间,加强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如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2次/周,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并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纸胶布固定;若需要连续输液者,应更换输液器,1次/d,同时,肝素帽更换频率为1次/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不断发展,全国各级医院均开始单独开设新生儿科,经临床实践证实,新生儿较长时间进行静脉输液的较理想安全的方式可通过脐静脉插管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实现[5],该操作主要通过脐静脉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可留置 10~14 d,可有效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多次穿刺的痛苦[6],该种方式操作较为简单,可较大程度上减少疼痛刺激和接触感染的机会,并能节省部分住院费用[7]。目前,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科的护理之中。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早产儿进行周围静脉穿刺较为困难,这主要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如血管细、皮肤嫩有关,而脐静脉导管置管则可以很好地弥补此项弱势,同时如前所述,此法可避免多次穿刺的痛苦,这样也可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8],这主要由于早产儿若罹患感染,容易引发败血症、休克、肺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预后较差[9],而这多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差有关,因此,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应是降低其感染概率、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本科自2012年在早产儿干预中引入脐静脉置管术,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提示,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促进体重增长、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然而,在研究中不可否认的是,观察组感染时间一般在置管后4~8 d,操作者均为值班医护人员,随意性较大,推测多由于熟练程度不够而导致,因此,为避免多次反复插管,置管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方可,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概率[10]。同时,提醒医护人员,在留置导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确保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拔管、尽早治疗。可见,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4.

[2] 罗爱明,高薇薇.脐静脉插管留置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97.

[3] 陶连琴,朱婧,谢微微,等.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2):104.

[4] 朱爱武,王勉,严小莉.极低出生体重儿 PICC 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395.

[5] 邢唯杰,胡雁,薛一帆,等.外周静脉置管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82-384.

[6] 田淑萍,李刚.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71-3372.

[7] 陈丽华,江莲英,黎新凤.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60-461.

[8] 叶朝.脐静脉插管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87.

[9] Butler-O′Hara M,D′Angio CT,Hoey H,et al.An evidence-based catheter bundle alter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trategy in newborn infants[J].J Pediatr,2012,160(6):972-977.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环境干预护理;早产儿;不良影响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28~37w的不足月婴儿,因其未发育成熟,体质都极为虚弱,需要在重症监护中心进行监护[1]。医院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尤其是病房,每天来来往往会有很多人。因而医院的噪声、灯源等各种环境因素都会对体质娇弱的早产儿带来影响。本文探讨了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环境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及其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重症监护中心的早产儿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组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环境干预护理。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胎龄28~36w,平均胎龄(32.67±2.01)w;体重1250g~2452g,平均体重(1980.5±4.7)g。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胎龄28~37w,平均胎龄(33.12±2.34)w;体重1253g~2450g,平均体重(1981.5±3.9)g。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组的患儿采取常规的一般护理措施,对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瞳孔、精神状态、动脉血气变化进行定时监测,1次/h。

1.2.2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环境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2.1光线干预护理 早产儿需要一定的黑暗和周期性光照相互结合的环境,强烈的光照会带来刺激,影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有效的光线干预很有必要。重症监护中心的室内窗帘需要紧闭,室内光线也需要做一定的调节,早产儿所处的暖箱也需要用黑布遮盖,达到黑夜的效果。若需要模拟白天的环境时只需将暖箱上的黑布撤去,调节室内光线,拉开窗帘,但需注意切不可使用强光直射患儿的眼睛[2]。

1.2.2.2噪音干预护理 早产儿的抵抗力差,因为刚刚正式来到这个世界,耳朵的发育也不完善,对声音较为敏感。声音水平小于60dB较为安全,声音过大会刺激患儿的听力[3]。需要做到尽量减少声音刺激,将各种仪器的声音调到最低,工作人员也要尽量保持安静。

1.2.2.3干预护理 早产儿在出生后,会依然喜欢蜷曲着身体,针对患儿的身体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进行一定的护理。需要将患儿的下巴放置在中心位置且稍微向下收敛,鼻孔的形状也需要维持稳定,避免T型区域受伤[4]。轻轻摆弄患儿,使其头颈部与躯干尽量呈直线,患儿的手也需要放置在嘴角,用以达到手和嘴的综合发展。

1.2.2.4触摸干预护理 早产儿出生后,需尽量避免触摸,因为不当的触摸只会损伤患儿的皮肤,增加感染的可能。我们提倡按照国际标准规定的触摸法进行保健触摸护理,在患儿喂奶前30min左右进行触摸,2次/d,每次时间维持在15min左右。

1.2.2.5睡眠干预护理 患儿需要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降低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患儿睡觉时需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侧卧,提供鸟巢式护理。当患儿处于疲惫状态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惊醒患儿。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的对比检验法,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的每日摄奶量及体重增长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28~37w的不足月婴儿,因其未发育成熟,体质都极为虚弱,需要在重症监护中心进行监护。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抢救的成功率也在不断增高。早产儿出生后,不能及时适应外界环境,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差,因此稍微不适的环境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症监护中心的早产儿体质极弱,难以抵抗环境的影响,对重症监护中心的患儿采取环境干预护理效果显著,可现明显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杨春燕,贾焕荣,许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床旁超声心动图筛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97-1598.

[2]倪映华,张慧芬,杨巨飞,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药师工作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8):693-695.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7

关键词:发展性照顾; NICU; 早产儿;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10-02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早产儿与低体质量患儿的生存率不断上升,医护人员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保护患儿生命,更多的是保证早产儿存活后具有优质的预后。发展性照顾是具有一定人性化的护理方式,20世纪80年展性照顾在日本、美国以及台湾逐渐发展起来,现在普遍用于NICU早产儿护理当中[1]。把每一个宝宝看做一个生命个体,注重护理工作中的个别性,注意环境对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以及行为上的呼唤。运用发展性照顾,可以提升早产儿的生存率,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促进早产儿发育[2-4]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男性患儿72例,女性患儿48例。低体重患儿80例,体重多在1500~2200g,胎龄30~32周,住院时间为1~30d。30例合并新生儿吸入综合征,15例合并呼吸衰竭。

1.2 护理

1.2.1 环境: 控制病房光线,因为住NICU的患儿病情危重,护理人员要进行24h监护,便于观察患儿病情,方便操作,患儿长时间暴露在强光照射中,容易发生呼吸异常,不利于睡眠质量,视网膜受到损害导致视力下降。所以护理工作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控制光线。暖箱中的患儿可以运用自制暖箱罩遮盖住暖箱,由于早产儿需要周期性光照结合黑暗环境,所以要按时打开暖箱罩,模拟白天与黑夜的光线,通过心电监护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力度,确保患儿安全。可以适当的调整病房光线,集中治疗与护理,治疗与护理结束后要将灯光调暗,避免强光直射患儿眼部,需要时可以使用黑色眼罩遮挡患儿眼睛。

1.2.2 噪音控制: 频繁的抢救和很多NICU仪器设备会产生很多噪声,影响了医护人员与患儿的身心,所以日常工作中要控制噪声,提高医护人员的防噪声意识,工作期间尽量减少交谈次数,杜绝高声喧哗,轻声说话,开关门动作轻,放物轻,减少外来人员参观次数,调整仪器设备的报警音量,控制噪声在最低限度。

1.2.3 疼痛护理: 有关研究表明,孕24周前的胎儿就已经形成了可以感受疼痛的皮质,因此早产儿可以直接感受到疼痛。所以工作中要减少具有侵袭性的操作,留置动脉导管以及PICC导管用以抽血与输液,可以降低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了痛苦。操作人员要确保穿刺技术与业务熟练,避免操作不当给患儿带来不适感,注重动作轻柔,必要时可以给予“安慰奶嘴”,操作结束后可以拥抱患儿,通过非药物性镇痛治疗减轻患儿的疼痛感。

1.2.4 非营养性吸允: 在患儿口中放置安慰,患儿的口腔触觉受到刺激,疼痛阈值提高,进行具有侵入性操作的时候给予患儿安慰奶嘴,可以减少烦躁,避免患儿哭闹,减少消耗,改善患儿的胃肠道功能。

1.2.5 合适的: 安置舒适的,可以促进患儿自我行为与自我舒适控制,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喂养之后抬高患儿上半身30°,保持30min分钟,可以促进引流,预防胃食管反流。将患儿头部稍后仰,取鼻吸气位,便于打开气道,确保患儿呼吸顺畅,有效改善呼吸,提高护理质量。

1.2.6 抚触: 按摩患儿全身各个部位,确保按摩手法的技巧性和秩序性,让患儿得到情感心理以及感知觉上的满足与安慰,可以起到较好的心理生理效应,提高患儿的抵抗力,促进消化吸收,保证患儿睡眠质量,还能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情商。

1.2.7 预防感染: 早产儿的感染主要为预防,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与手术卫生规范,减少和患儿的接触以及具有侵入性的操作次数,监护治疗设备要进行严格消毒,病房中需要配置消毒除菌空气净化机,每天不间断对空气进行消毒净化。

1.2.8 健康宣教: 患儿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住院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地关爱,进行发展性照顾,达到良好预后的作用。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让患儿家属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来,对患儿家属传授育儿知识以及疾病预防知识,确保患儿健康成长。早产儿出院后,要定期进行随访,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 结果

120例早产儿中,119例痊愈好转,1例危重儿抢救无效死亡,随访后患儿身体状况较好。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5]。我院遵循发展性照顾理念,设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进行发展性照顾,控制病房环境,控制噪音,通过疼痛护理、非营养性吸允、护理、抚触以及预防感染,出院之前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促使早产儿可以顺利适应外界环境,提升存活率。结果显示,120例早产儿中,119例痊愈好转,1例危重儿抢救无效死亡。

综上所述,NICU早产儿护理中发展性照顾理念可以促进早产儿早日康复,提高早产患儿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9,02(01):64-65.

[2] 闫永红.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02(07):65-67.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产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屈曲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4.6其他:在致痛性的操作前,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安定或鲁米钠静脉推注,必要时可以用阿片类或非固醇类镇痛剂,但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19]。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疼痛,如液体渗漏等,及时予以处理。对于需静脉营养较长时间的早产儿,可考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反复的穿刺[20]。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9

关键词: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本文分析了针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经我院确诊的5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选病例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2例;胎龄

1.2护理方法

1.2.1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早产儿层流监护病房维持室温25℃~27℃,湿度55%~6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儿皮肤,尤其是颈部、腋窝、会阴等皮肤褶皱处,大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臀红的发生。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口腔护理2~3次/d,可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口唇干燥的患儿给予涂石蜡油。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1.2.2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以及外周循环的变化,如出现皮肤花纹、肢端冰冷、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反应差、心率减慢等情况随时准备心肺复苏,必要时机械通气。同时应密切观察皮肤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以及尿量的改变等脱水表现。每日定时测量腹围,观察腹胀的动态变化,注意有无腹肌紧张、腹壁红斑、板状腹、腹壁菲薄等腹膜炎、肠穿孔的早期表现。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性质,排泄物的颜色、粘稠度并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1.2.3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3]。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多数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要鼻饲,鼻饲的推注过程应缓慢。喂养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有无腹胀、呕吐、潴留。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1.2.4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根据腹胀情况,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注意控制压力,一般用5 ml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每班更换注射器,隔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效果不理想,须及时通知医生并寻找原因。禁食时间根据病情变化而定,一般禁食8~12 d,轻症者禁食5~6 d,重症者禁食10~15 d。应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通常是待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1.51±3.65)d。先试喂开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1~5 ml/次,无异常时改喂母乳或1∶1稀释的牛奶。增加奶量需谨慎,如进食后出现呕吐、腹胀或潴留应再行禁食至症状消失,再重新开始。开奶时间过早或增奶过快容易使病情恶化、反复。

1.2.5静脉营养 由于NEC患儿禁食时间较长,因而需通过静脉输送必要的营养物质,而输入的营养液成分需根据患儿病情以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配制。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液体量,对于补液的速度和顺序需根据补液总量进行合理安排,另外可在补液中加入抗生素。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以保持通畅。患儿输液尽量24 h维持,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管道应1次/d更换,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液体外渗,以便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在此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患儿四肢肌张力是否降低,是否有腹胀、抽搐等低血镁、低血钙、低血钾的临床症状。

1.2.6感染因素 感染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应密切监测和预防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做好日常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人员流动,病房层流消毒,暖箱消毒擦拭1次/d,更换1次/w,严格手卫生,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严格洗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

2 结果

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下,51例患儿除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43例患儿治愈,6例好转,临床治愈率高达84.31%。

3 讨论

临床上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急危重症,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