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企业调研集锦9篇

时间:2023-10-02 09:07:45

网络企业调研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1

关键词:网络战略管理战略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2

摘要:战略网络作为适应网络竞争的新战略思想,战略管理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

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

转贴于 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3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2、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3、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而动态能力(DynamicsCapabilities)则把企业动态的环境与企业资源和知识所提供的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动态能力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因此,关于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及研究演化轨迹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正是不同学科分支把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裂开来,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释、应用工具及学派丛林,常常也让战略研究者和实践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呼唤系统的方法论来研究战略管理。

总之,战略网络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企业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这既是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其技术方法的创新,为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如何制定和实施网络战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技术方法:也对现有核心能力不强的我国企业,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竞争中,迅速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4

一、商务网络的概念

商务网络与电子商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子商务指的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停留在操作层面。商务网络则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新的技术和经济环境,利用新型电子设备和软件技术,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的虚拟化竞争战略体系,属于战略层面。

对于商务网络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构建中小企业商务网络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技术和经济环境,迎接网络时代的巨大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为不少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但更多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必须正视面前的挑战,从战略的高度迎接挑战。

其次,中小企业商务网络的搭建必须采取各方融合的方法。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有不少企业尝试商务网络的重建,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努力都因为部门分割严重而失败。

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商务网络并不是单一的硬件设备,也不是特指某一网络软件,而是一套企业竞争战略体系。这个竞争战略体系是由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融合企业核心资源而形成的,目的是打造网络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广东省中小企业商务网络应用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中小企业也贡献了58.5%的GDP,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让中小企业的处境愈加艰难,如不能及时调整,生存压力恐会进一步加大。

为了更好的了解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商务网络的应用情况,笔者及研究团队对广东省内20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分析广东省中小企业商务网络的建设情况,第二部分则是以实地走访的形式收集广东省中小企业商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规划。

在前半部分的调查中,笔者及研究团队利用广东省中小企业协会、广州市中小企业协会、广东省商务网络应用协会等组织资源选取200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2份。

在所调查的中小企业中,拥有独立网站的企业比例为5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广东省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有关;拥有独立的网络部门的企业比例为37.8%,表明中小企业对于互联网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还不是很高。

而调查问卷中进一步有关目前企业商务网络所实现的职能等问题,反馈结果同样让人无法乐观。在所调查的中小企业中,63.5%的企业商务网络仅能实现信息的功能,能与企业实际业务融合的企业比例不到30%。而在实现业务融合的中小企业中,大多也只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等比较初级的功能。

第二部分的调查是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的。笔者及项目组成员实地走访了20家中小企业,从对商务网络的认识、商务网络建设规划和商务网络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等几个方面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对于商务网络的认识,受访企业的负责人多数都与电子商务混淆,认为二者并无差异,只是不同说法而已。经研究人员解释分析之后,受访对象虽然认同项目组的观点,也表示应该从战略层面设计商务网络,使之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但大多数企业负责人依然表示目前还无此计划,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制定这样的战略。该项访谈结果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很大程度反映出来目前中小企业对于商务网络的认识尚不够深入,重视程度也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广东省中小企业商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情况都不太乐观。研究和推行中小企业商务网络建设将会成为未来学界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三、中小企业商务网络建设面临的挑战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务网络不但可以起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解决网络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难题,甚至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但对于尚处困境之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搭建适合自身实际的商务网络还是面临着诸多挑战。简要总结,有以下几点。

(1)资金不足

商务网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投入大,见效慢。这对于急于求成的中小企业而言,便成为企业选择疲于应对的最重要的原因。商务网络的建设不但需要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也需要长期维护的软件系统,还有负责具体运作的技术团队和管理队伍,这些都对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它们大多数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

(2)专业人才缺乏

商务网络的建设,不但需要有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有行业内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现实情况却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利润少、薪酬低等因素,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管理人才更是难得一见。

(3)业务流程混乱,融合难度大

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和实力等方面的劣势,通常业务活动都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而强行清理又可能造成公司运转困难,甚至有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所以,多数中小企业选择维持原状也是有着自身的考虑。

(4)公司负责人思维僵化

如果说,前面几个挑战可以通过多方努力去克服,那么公司负责人的思维就很难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多数是白手起家,对于公司的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较为传统且死板的管理模式,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低。

四、小结

中小企业在应对网络经济浪潮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根据广州市工商局2012年的统计数据,仅2012年下半年,广州市共倒闭企业9000余家,而其中几乎全部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可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环境,中小企业自我调整能力较弱,如不做出变革,公司前景将会愈加艰险。

根据自身实际,快速做出变革,积极应对新的技术和环境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界的共识。但如何变革,怎样适应新的技术和环境却成为摆在中小企业负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所提的商务网络是帮助中小企业做出选择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商务网络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是摆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主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下半年中小企业网络应用现状调查报告.2014.1

[2]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3

[3]洪亚龙.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商务.2012年1期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5

■ 嵌入式网络调查概述

在当今的企业经营中,为了实现有效的市场规划与决策,就必须借助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与分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需要测试和研究其产品或服务,这些公司通常是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来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是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hina Marke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对市场调查给出的标准定义为:“是指为实现信息目的而进行研究的过程,包括将相应问题所需的信息具体化、设计信息收集的方法、管理并实施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确定其含义等。在分类中,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零售研究、媒介和广告研究、商业和工业研究、对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研究、民意调查以及桌面研究等。”

按照市场调查的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将市场调查划分为传统市场调查和网络市场调查。嵌入式网络调查属于网络市场调查,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在线网络调查模式。传统网络调查模式是通过独立的自有平台开展数据调研工作,而嵌入式网络调查是将网络调查工具嵌入第三方网站(门户网站、SNS网站、网络游戏、BBS等),利用第三方网站的访问流量和不同的用户类型选择特定的被调查者完成调查任务。受访者完成调查任务便可以得到积分、电子货币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

目前,国内网络调查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嵌入式网络调查在样本容量大、调查成本低的优势基础上,克服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吸引网络人群进行调查方式的不足,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平台的合作,利用其已有的巨大用户流量和细分用户群体,能很好地解决受访人群的流量问题和具体细分人群的需要。而传统网络调查公司自建平台最大的问题是用户流量过少,并且所设奖励没有针对性,因而不能吸引众多的网络人群,同时也增加了调查机构自身的调查成本。

■ 嵌入式网络调查的竞争优势与延伸机遇

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市场调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细分的网络调查行业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网络调查行业的兴起,已成为我国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重要延伸,也将为我国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网络调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特点,能为企业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第二,中国巨大的网络用户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采样来源的广泛,网络商业调查访问样本数量众多是其商用价值的重要保证,同时网络经济的粘性是其运用的基础。

第三,依托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利用其巨大的流量和忠实的网络用户来进行细分调查,一方面能很好地解决拓展市场的难度和市场营销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性、细分化的网络进行分类调查以获取高价值的调查信息。

第四,目前网络调查市场发展迅猛,而行业中还没有领先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几大调查公司,其市场占有份额也不高。由于网络调查市场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成长和发展减少了一定阻力,企业应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自身差异化的定位和创新型的商业模式,稳步推进,可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商业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之外,嵌入式网络调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开拓相关的新产品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企业咨询服务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服务是第三方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基础,市场与行业研究服务将在拥有大量可靠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专项研究员的研究,为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等服务。咨询服务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以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稳定高速发展。

■ 嵌入式网络调查数据采集方式与实施方案

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调查平台收集第三方数据,可提供以下两种方式服务:针对在线可访问样组(OAP)实施在线调查服务,或针对客户端样本数据库实施在线调查服务。下图为这两种在线数据采集服务方式的流程作业图。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SNS网站中的实施

继美国的MySpace以及Facebook等社交网站都推出开放平台之后,国内的著名SNS(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如51交友、校内网、开心网等纷纷宣布推出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的意义在于,网站将程序接口与协议、架构全面开放,将大量的注册用户资源与第三方共享。诸多第三方可以通过开发插件,接近这些交友网站的核心用户,网站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插件获得更多内容与功能。嵌入式网络调查将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调查插件,通过SNS网站开放的API接口植入网站,完成网络调查工作。

■ 嵌入式网络调查在门户、BBS等网站中的实施

在门户网站、BBS论坛等网站,利用Flash或Iframe等形式将问卷直接嵌入到公司网站或博客页面等,利用此项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其一,便于设计与填答。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填答,既简单又快捷,题目、选项、题目属性(如单选、多选等)都可以在点击之间填选完成。

其二,调查模板灵活多样。可以设计提供多种调查样板,比如用户调查、市场调查、活动报名、方案征集投票等。

其三,形式灵活多样。支持多种方式来问卷调查。包括链接、flash嵌入、iframe嵌入等。

其四,提交形式丰富多彩。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较为全面、直观,支持表格、饼图、柱形图等多种方式。

其五,服务功能多种多样。其他支持功能,比如对问卷发表评论、订阅结构、生成报表、导出数据等。

■ 嵌入式网络调查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调查将成为21世纪应用领域最广泛的主流调查方法之一。网络调查既适合于个案调查也适合于统计调查,对于从事专业调查的调查组织来说,可以开展盈利性的网络调查业务。

从国际互联网应用的现状来考察,今天城市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群的想法,代表着明天城市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超前的网络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市场调查发展趋势方面来考察,在欧美等国际互联网发达国家,关于市场调查和民意调查的网络调查已经相当广泛。而这几年,随着中国网络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各种盈利性、非盈利性的网络调查发展迅猛,特别是商用调查市场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在美国,GlobalTestMark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能跨越多个国家实施在线消费者调查,并能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国内,商用调查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而嵌入式网络调查的出现,必将成为市场调查领域的一片广阔蓝海!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大学)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6

    近年来,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一方面,服务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如2009年美国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2∶77;日本为2∶30∶68;巴西为5∶31∶64;印度为17∶28∶55等,中国由建国初期的51∶21∶28上升到2009年的11∶47∶42,取得了较大进步[1]。因此,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正在发达国家逐渐形成,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占到经济总量的40%以上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2]18。另一方面,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使服务业呈现出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模式。制造业的服务增强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导致服务型制造模式的产生。制造业服务外包的不断增多,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交互作用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服务业的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因此,服务供应链在服务经济、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类重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产业融合的增强、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专业分工的细化,促使现代物流业中不同物流组织形态的出现。随着物流服务外包整体性和复杂性的提高,这些物流组织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起点,经过互为供需关系的服务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需过程,这种多级供需关系构成物流服务供应链[3]2。并作为产品供应链的一条子供应链,为其提供集成化物流服务。

    本文对有关物流服务供应链内涵的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一是从中梳理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架构,提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理论基础——企业物流网络,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二是归纳总结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明确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未来研究主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理论架构

    (一)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学者Ellram[4]在2004年发表的《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服务供应链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和理解,主要概括为如下五种:

    控制主导型定义: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定义为由众多的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任何一家物流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全过程进行控制,更不用说对过程中的物流服务提供充分的保证[5]1。

    核心企业主导型定义:申成霖等[6]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闫秀霞等[7]将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定义为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来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过程。

    价值主导型定义:阳明明[8]提出的服务供应链的内涵主要是从服务需求网络和服务供给网络相互融合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强调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对价值的创造。

    整合主导型定义:崔爱平等[9]从整合的角度提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从物流服务分包商到需求方的功能型网链结构模式。刘伟华[10]亦从对资源整合的角度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了界定。

    能力主导型定义:高志军等[11]通过对物流能力的分类,指出由物流能力集成形成的物流服务集成商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强调物流能力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一条主线,物流服务供应链本质上是一条物流能力增值链。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主要通过物流能力的集成来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五种定义虽然存在导向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主要包括:(1)强调物流服务供应链本质上是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以物流网络为基本单元展开,物流网络的互动与整合机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2)强调物流服务供应链具有一个主导型的企业来对整个链条进行控制,进而整合链条上的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3)强调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本文认为,在服务业逐渐呈现规模化、网络化经营的背景下,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企业物流网络为基本分析单元的,从科学的视角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企业物流网络的价值创造机理和一般规律。其目的是科学分析物流服务,促进物流服务网络化,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服务价值增值,其核心是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企业物流网络

    确切来讲,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物流能力供需链接的网络实体。物流服务作为“为他人利益的各种专有物流能力的应用”,物流企业的网络化保证多种专有物流能力的提供。因此,企业物流网络是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础和基本单元。

    1.物流网络的内涵。目前,国内对物流网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配合企业内部销售渠道而建立的自用型物流网络,如大型制造企业建立的分销物流网络;二是从物流线路和节点的角度研究物流网络,这主要局限于运输网络;三是理论界对物流网络概念上的研究与探索,如从组织层面和信息层面对物流网络的界定[12]17。而国外对物流网络的研究与国内有所不同,如美国集中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网络,日本强调物流系统的概念,欧洲专注于“综合物流服务网络”的概念。

    物流网络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物流服务功能的角度看,主要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12]18。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而言,更强调链上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网络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运作网络,强调物流功能和网络运作对价值创造的作用。企业物流网络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上述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基本都从几个相同的方面对物流网络的内涵进行理解,一是注重物流网络的结构,这三种概念分别从功能结构、范围结构和运作结构的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描述;二是强调物流网络的整体性特征。本文认为,企业物流网络是由物流企业服务价值创造过程的各个不同环节所依赖的网络(主要包括功能网络和运作网络)。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2.企业物流网络的运作。企业物流网络的运作主要包含了企业物流网络的价值创造、企业物流网络的互动机制和企业物流网络的整合机制等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价值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企业物流网络的价值创造。物流网络是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它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其他实体的资源或者与其他物流网络相互配合来共同创造价值。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集成商之间由于物流服务的供需关系而形成网络关系,其实是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网络与集成商的物流网络相互交织融合的结果。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与两个企业物流网络的相互配合和相容是分不开的。Vargo等[13]认为服务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自身和其他实体的资源与能力促进网络环境的改善,利用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和自适应性的能力来测量服务价值。物流服务供应链创造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不同企业物流网络之间交换资源和能力的效率以及价值主张的匹配和交互程度,企业物流网络之间的交互程度还取决于网络的整合和互动。

    第二,企业物流网络的互动机制。互动机制是企业物流网络运作的内生机理。复杂的物流服务都需要不同企业物流网络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而定制化的过程要求增强互动的频率以实现对资源的共同支配和信息共享。[12]62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互动机制的存在影响不同企业的物流网络以及整体的网络对各个参加者施加影响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反应能力,通过互动机制,带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运作。物流网络的互动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合作性互动以信任为基础,促进企业以及企业网络之间共同利益的形成。竞争性互动为促进企业以及企业网络之间交易频率的增加,理性的竞争也可以增加彼此的收益。

    第三,企业物流网络的整合机制。物流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求企业物流网络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不同子网络之间的联合与协作,需要整合机制来建立具有可靠性的信任与互惠的关系结构,促进子网络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整合机制是以资源移位和信息网络的关联方式将资源的使用范围扩展至多个子组织,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上重组物流价值链[12]63。

    3.企业物流网络的结构。企业物流网络作为物流服务价值创造的载体和基本单位,是从物流服务需求开始,以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结束,不同的企业子实体构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决定物流服务价值的大小,不同类型的物流网络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影响价值创造的效率,物流服务管理贯穿物流网络运行的始终,服务和信息的传递决定着服务质量的高低。同时,服务反馈和优化导致新的价值创造。不同企业的物流网络之间持续的互动和整合是价值创造的保证。企业物流网络的运作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企业的物流网络运作结构图

    三、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

    研究范式是学术领域的公理性假设和逻辑前提,是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的逻辑基础。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分包商、集成商和客户的共同参与促进了资源整合和能力应用,也促进了参与者的价值创造,它们都是资源的整合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因此,本文依据现有研究文献归纳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机理和传导规律。

    (一)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7

关键词:高等院校 区域创新网络 产业群 产学研

区域创新网络、产业群与产学研

哈兰德(Harland C.M.)在《网络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到,网络是指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哈肯森(Harkanson)认为,网络是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的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在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网络类型有多种,如果强调行为主体是企业,则可称为企业网;如果强调网络中的活动是为了创新的目的则可称为创新网络;如果强调区域,则是区域创新网络。强调创新的产业群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网络。

按照Michale E. Porter的定义,产业群具体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相互关系的、在地理位置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国外众多研究者对波特产业群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取得了一个基本公认的产业群的定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制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生产链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群。

提到产业群自然会联想到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产学研”工程。该计划从1992年开始实施以来,有力促动了我国企业界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产学研中的“产”是指企业界,“学”主要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是基于产学研各方各自拥有丰度(数量、质量)不同的资源禀赋类型,期望以不同利益主体的资源互补,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主要强调的是产业界、科技界、高等院校或者说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而产业群则包括产业界本身的合作、产研合作、以及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产业群=企业群+产学研”。产学研合作主要讲的是产、学、研之间有关产业方面的联合,一个企业不仅可以与本地的科研机构合作,而且可以与所在区域外的,甚至国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强调的是产业性联合,不含区域的意义在内,而产业群则不仅包含有产业的意义,而且有区域的意义。

波特认为,“为更有效地利用投入要素,需要持续地创新”。而持续的创新,需要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是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系统。应该积极地在产业群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加企业之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创业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服务机构)之间、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构建本地化的知识网络。

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网络

简要的讲,产业群是由某一区域的物质生产机构(企业)、知识生产与持有机构(高等院校、中试基地及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技术咨询、生产力中心等)以及制度生产机构(政府)之间及其内部交互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政府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与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稳定联系网络。与一般的区域创新网络相比,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网络要完善的多,集群本身对高等院校等辅助性机构有很高的要求,同时集群长时间的演化也促进了它们的成熟。

第一,经济活动集中的产业群是创新的“温床”。创新能力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一个区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主要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先进的制造业产业和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据研究,在原西德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不仅完成了本区域内70%的研发活动,而且还将区外50%-80%的研发活动吸引到区内进行。根据熊晓云提出的信息关联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准确地衡量产业群的创新网络中各主体共同创新的程度。 第二,产业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集群内企业、机构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产业文化,便捷了企业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所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同行们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秘密。”  第三,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由于产业群内集聚的是“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某个新产品和工艺技术溢出和模仿,使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为一群创新活动。由于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复合模式转变,单个企业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证创新的成功率,企业只有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一种持续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要。正是企业之间的这种有效的合作网络,产生了一种内生力,使当地经济迅速增长。

第四,政府部门对集群创新的作用集中表现为培育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致力于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即包括正确引导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等政策、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进而影响或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就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将企业链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进一步使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扩散。

第五,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带或桥梁。中介服务机构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孵化器)、各种服务中心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由于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的质优价廉的服务,有效降低企业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使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与专业化,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

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的作用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8

一、创新网络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在传统经济学的各种模型中,企业被假定为单独行为的个体,它们之间的连通性被忽略了。科斯在交易成本的框架中解释了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把二者看作由交易成本所决定的相互竞争和相互替代的两种制度安排。但这种两分法仍然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拉尔森提出应该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的三分法代替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威廉姆森进一步用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解释了经济活动的规制结构,提出了最接近网络组织概念的中间组织,认为它是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加灵活的协调方式。他把所有这些处于市场和等级之间的组织形态统称为网络。米切尔把网络定义为联系特定的一组物体或事件的一个特殊的关系类型。他把构成网络的这组人、物或事称为“行为主体”或“结点”。伊斯顿把网络定义为一种模式,或一种隐喻,用来描述一些相互联系的实体。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不仅被用于企业行为研究,而且渗透到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

这里采用的“创新网络”概念来源于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研究政策》第20卷第6期关于“创新者网络”的研究专集。在该期的论文中,都是在完全等价的意义上使用“创新者网络”、“创新网络”概念,并使用这个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弗里曼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他进而把“创新视野中的网络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其中一些实际上是创新网络中的双边关系类型。目前,“创新网络”概念已得到广泛使用。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合作创新与创新网络给予关注。本文基本接受上述创新网络概念,并把“创新网络”看作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为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

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信息传递的双向性、相互往来的平等性、地理位置集中性、非产权关系属性、虚拟性等特点。其功能有:(1)网络内企业与政府建立联系,有助于政府为企业做创新支持;(2)网络提供了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实现了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增加了突破技术障碍、加速创新的可能性;(3)促进人员在网络内的流动,增强创新能力;(4)有利于分散风险,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7)网络内企业的持续比较,激励企业不断创新;(8)网络内用户与企业的交流,有助于企业把握创新方向。

二、创新网络的进化

网络关系的发展过程也是信息交换过程、适应过程、常规化和社会交换过程。对于有效的联网来说,重要的是演化出详细的关系规范,诸如共享、信任、文化和承诺。目前,人们对网络的形成条件研究颇多,但对网络的进化过程与机制研究较少。

戴尔和延冈具体考察了丰田公司的美国供应商网络的产生与进化过程,展示了一个核心企业如何成功地创造和管理着知识共享网络。有三类制度创新在网络的产生与网络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供应商协会、知识转移咨询团、核心群体和小群体的学习小组。该网络的进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即弱联系阶段、与核心企业的双边强联系阶段、多边的强联系阶段。在早期阶段,在网络成员间存在着弱联系,有很多结构孔,所交换的知识主要是明言知识。接着,通过一对一的知识转移和供应商协会的工作,丰田开始发展出强双边联系。进化的最后阶段是在成员间强化了多边联系,供应商不仅认同了整个网络,而且发展出了一些共享知识的子网络,发展了与其他成员共享知识的义务关系,网络水平上难言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成为实质性内容。

Doz等人通过对R&D协会的经验研究,识别出创新网络形成的两种路径,即自生过程和构建过程。前者基于潜在成员面对经营环境的共同威胁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和相似观点;后者是一个起触发作用的个人/ 企业/政府积极招募潜在成员加入网络,因为在相互依赖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的情况下,网络的形成需要某种发起人的干预。但两种路径并非截然对立。不过,寇伽特则认为,合作结构形式的出现并非一种在市场、企业以及中间形式的合作治理机制之间进行抽象的静态的选择,而是在具体产业背景中形成的初始条件下自生自发的产物。技术的、社会的、制度的系统互动影响着网络的进化。但无论如何,个人/组织的主动性的一面是不容抹煞的。其实,在网络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角色职能的重要差异。有人将网络进化中的重要角色分为三类:设计者、经营者与维护者。然而,并非每一个网络都有清晰的网络水平上的角色界定。洛伦佐尼等人对意大利自动包装机行业三个依靠企业的网络结构进行了跨时研究,他们表明,通过审慎的设计与构建,经理人员能够开发出一个专业化的供应商网络,同时建构出一组窄化了的更具竞争性的核心能力。上述研究都力图表明,行动者可以促成网络的进化。

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包括:(1)自组织增强机制,是指没有外界的干涉而能自行组织、创生、演化形成有结构的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适应性组织,也是具有自组织增强的动态系统,倾向于具有多重渐进状态。(2)弱联结机制,格兰诺维特认为根据关系双方交往的时间、情感深度、亲密程度以及具有互惠性特征,可将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弱关系联结更能给行动者带来有价值的各种资源。(3)信任机制。卢曼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立维克和邦克认为信任的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一个人对交往中的得失结果的精确计算为基础;第二阶段以一个人对交往对象的认知了解为基础;第三阶段以交往双方在情感及认知上的相互认同为基础。只有在第三阶段,交往双方间的关系才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并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企业集成创新网络也是通过这种信任机制把企业和组织粘合在一起,同时,通过信任机制整合网络内的资源和知识,形成网络新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网络的治理结构

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视野里,网络被看作一种治理方式,人们致力于解释各种替代的治理形式如市场、层级、网络等的经济合理性及其相对效率。但这种方法假定机会主义是一种标准的行为方式,并隐含地将每次交易看作孤立发生的事件,没有认识到任何交易都嵌入在此前关系的历史和更广泛的关系网络之中。这种批评或者基于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或者基于经济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方法。前者强调企业知识基础与核心能力在治理选择中的关键作用,后者强调建构网络的企业已然处在社会网络之中,强调结构与行动间的互动和历史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交易成本方法做出修正,才有可能解释诸如网络这类替代的治理结构及其动态演化。例如,雷维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效率边界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企业应该关注独特的资源(核心能力) ,以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只有这些独特的资源应该在企业内部加以治理。企业应该通过外部契约获取互补性技能。因此,交易的属性决定了企业效率的边界,而这个效率边界应该得到持续的评估。

上述研究更多是关注市场/网络/层级三类治理结构的比较效率,相对疏于对网络本身的分析,因此还需要考察各种不同的网络选择。罗伯逊等人将网络分为五类:马歇尔工业区和“第三意大利”工业区具有高度的纵向和横向专业化,但后者也有高度的合作协调;钱德勒式企业既有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又有高度的协调;日本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是高度的协调和供应商的高度所有权;硅谷创新网络则有较低程度的协调和非正式的横向合作。各种网络治理的选择与产业生命周期有关。詹德探讨了跨国公司的国际创新网络的结构差异。他区分了技术能力的国际复制和国际多样化。前者是指跨国公司地理上分散的单位拥有相同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后者指地理上分散的单位体现着独特的技术能力。据此,可将国际创新网络分成四类:国际复制型、国际多角型、分散混合型、向心型。埃斯塔德斯和拉马尼将企业创新网络划分成几个子网络:科学网络(与大学和实验室的联系)、政治网络(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专业网络(与专业协会的关系)、金融网络和企业间网络。进而就这些网络对企业R&D、生产和营销职能以及技术能力的动态演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各个企业而言,各种网络的作用并不相同;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网络的功能也并非等量齐观。

参考文献:

[1] 张伟峰. 创新联结: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方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 王飞绒, 陈劲.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组织间学习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 李新春. 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美国硅谷与128号公路的比较[J]. 中外科技信息, 2000 (1).

[5] BeBreson,C.and F.Amese,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Research Policy 20,363 -379.

网络企业调研范文9

[关键词]餐饮业;网络订餐;配送;一站式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83-03

[作者简介]胥洪娥(1972-),女,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与竞争战略;郑丽娟(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和物流管理。餐饮业作为传统服务行业之一,其发展和服务水平对整个服务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餐饮供应链的研究、网络订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网络订餐实施中的相关问题、网络订餐客户特性等方面,国外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理论与实践发展比国内相对成熟。Jansen 等研究了餐饮供应链的前端物流,结果展示了某特定供应链中不同物流情境下的物流绩效[1]。Alex Yakubovicb 研究了哪些餐厅可能考虑网络订餐,如何实施,如何避免网络订餐中的常见错误等基础问题[2]。Young 等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对比分析了采用网络定餐与不采用网络订餐客户的差异,并调研了消费者特性在预测网络订餐行为时的重要性[3]。国内学者邓桂英探讨了网络订餐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模块,并展示了实用的大众化的网络订餐平台[4]。姚娟结合餐饮业的现状,提出物流配送应注重多元化设计[5]。上述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鲜有文献从餐饮企业、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集成的角度研究网络订餐与配送模式的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本文从餐饮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视角调研分析了苏州中小餐饮企业网络订餐与配送的现状,提出了餐饮企业、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集成服务的一站式模式,以促进网络订餐与配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订餐与配送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餐饮企业经营理念落后,满足于店面经营模式

餐饮企业的认知与消费者的认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餐饮企业没有正确对待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的市场需求,认为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模式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且满足于目前店面经营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女性不断增多,家庭厨房工程日益社会化,需要餐饮企业能够不断满足家庭服务的需求[6],改变目前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餐饮配送成本高且专业化水平低

餐饮配送成本高且专业化水平低成为网络订餐与配送经营的主要瓶颈。目前餐饮企业配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国内大部分餐饮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第二,人工成本增加;第三,消费者需求不固定,而且分布零散。这些原因导致配送成本非常高,而且很难满足消费者的时间需求。另外,餐饮配送专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配送工具简陋,严重影响了配送过程中菜品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投入不足,难以开展网络订餐与配送业务

网络订餐与配送经营模式要求餐饮企业内部管理、订餐流程、支付、配送等环节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投入和管理水平。餐饮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程度直接影响到餐饮企业订单的执行效率;订餐流程是否流畅和高效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网站的印象和回头率;配送过程的实时跟踪、及时调度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配送质量。网络订餐与配送业务的开展需要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大多数餐饮企业信息技术投资不足,难以满足网络化经营的需要。

(四)人才整体素质偏低,综合型人才匮乏

由于餐饮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网络订餐与配送模式的有效运营需要经营者不但要具备营销知识,而且要懂得信息技术和配送知识,这种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对餐饮企业网络订餐与配送的专业研究较少,因而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订餐与配送缺乏理论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还没有专业的餐饮网络订餐与配送人才培养机构,大部分从业者并不具备专业的营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运营和配送管理能力,这些都限制了网络订餐与配送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人才素质整体偏低,综合型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网络订餐与配送经营模式的发展[7]。

二、关于苏州网络订餐与配送认知及经营现状的调查情况

为适应苏州网络订餐与配送经营模式的发展需求,2012年6月调研小组分别对苏州市餐饮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了调研。对餐饮企业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了90份。其中私营企业占88%,40人以下的企业占80%;对消费者随机发放问卷148份,有效回收133份。问卷内容的设计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确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反映每一题项的认同度。综合对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调研分析,将苏州网络订餐与配送的现状总结如下:

(一)餐饮企业认知与经营现状

1餐饮企业普遍对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模式认同度不高

网络订餐与配送是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服务在餐饮业的具体应用,其应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餐饮企业对网络订餐与配送模式的接受程度。调研数据显示,456%的餐饮企业对网络订餐与配送的认知处于认同、接受的状况,只有122%的餐饮企业强烈认同。大部分餐饮企业认为网络订餐与配送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但不会取代实体消费而成为主流;589%的餐饮企业认为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落后于网络订餐服务模式的理念,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消费模式,网络订餐与配送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

2餐饮企业的经营现状

(1)餐饮企业的门户网站仅仅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不具备订餐功能。大部分餐饮企业建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设有餐厅简介、店堂展示、菜肴展示、留言板、联系我们、人才招聘等信息,但仅仅是餐饮企业对外宣传的工具,并不具有网络订餐和配送的功能。

(2)部分餐饮企业与第三方网站合作经营,但只预订不配送。目前有许多餐饮企业与大众点评网、饭统网、订餐小秘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将相关信息传到这些网站。消费者通过浏览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可以看到苏州地区餐饮企业参与网络经营的情况,同时可以了解某个餐饮企业的周边环境、菜品、相关点评等,但这些网站提供的餐饮企业基本都不提供配送,消费者需要亲自到实体门店就餐。

(3)目前网络订餐与配送仅限于快餐类。现在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从事网络订餐与配送活动的餐饮企业,但是基本上局限于快餐类,如肯德基、必胜客、棒!约翰、丽华快餐等,其中洋快餐做得较为成功,成为国内企业效仿的模范。这些都是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模式发展的雏形,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消费者的认知与企业服务现状

1消费者非常认同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模式

约72%的消费者看好网络定餐与配送的发展,其中非常看好的消费者占到35%左右。这个数据说明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消费者看好网络订餐与配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网络订餐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约81%的消费者认为网络订餐是一种方便快捷的用餐方式,可以节省时间;第二,网络订餐可以节省用餐成本。相对于传统的用餐方式,约83%的消费者认为网络订餐可以节省用餐成本。

2消费者感知的网络订餐与配送的服务现状

(1)配送质量不能得到保障。配送质量是指配送过程中对菜品色、香、味、形、质等方面的保护程度。餐饮企业对外卖服务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从色、香、味、形、质、器、营养等多方面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对饭菜的口味、色形等方面非常注重,90%的消费者认同网络订餐中饭菜的口味和色形的重要性。因此,保障饭菜配送质量是取得消费者信任的基础。

(2)订餐流程繁琐,配送速度慢。调查中,77%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订餐的发展需要简化流程和提高效率。网络订餐表面上只需按设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似乎简单,但其中的环节十分繁琐,如选定登陆者所在区域、填写信息、注册等。然后再根据商家的订餐要求进行配送,如订餐提前时间、价位、最低起送限制等。调查数据显示,87%消费者能够接受半小时以内的配送速度,然而目前苏州网络订餐并不能达到这样的配送要求,远远超过这个时间范围。

(3)服务内容单一,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目前苏州市网上订餐提供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调研分析,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服务形式有:网上订餐团购活动,调查对象中占53%;网上订餐与配送服务,调查对象中占473%;网上预订全套酒席并上门服务,调查对象中占36%。由此可见,服务内容多样化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且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促进网络订餐与配送的长期发展。

(4)可选择的支付方式较少。目前苏州市网络订餐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在线支付和货到支付。在线支付一般采用网银和支付宝,货到付款基本上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单一,给很多消费者带来不便,并且在线支付存在安全性问题。79%的消费者认为网络订餐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提高网络订餐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除以上所列因素之外,饭菜品种是否丰富,是否可以任意搭配也是消费者广泛关注的影响网络订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优化完善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的对策

餐饮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和第三方配送联姻,开展一站式服务,为顾客提供订位、订餐、支付、配送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国内外开展一站式服务比较成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快餐业,如必胜客、肯德基、棒!约翰、丽华快餐、易淘食等。

(一)采取一站式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餐饮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订餐客户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流和实物流,但是三者之间并没有有机地联合起来。一站式服务有助于建立起餐饮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订餐客户之间的多向互动,如图1所示。一站式服务是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信息纽带,依托餐饮业,提供个性化物流配送服务。

图1一站式服务模式

注:虚线表示信息流,实线表示实物流(二)优化完善一站式服务模式

1集成餐饮信息和消费者信息,优化配送服务,降低成本。在互联网背景下,独家店面很难降低配送成本。一站式服务能够集成多家餐饮企业配送的需求,便于优化线路,统一配送,克服由于中餐企业规模小、地点分散难以配送的问题。

2利用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将各个独家店面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提供更多的餐饮信息和个性化服务内容。众多分散的独家店面信息,就像一个个信息孤岛,只有利用公共的电子商务平台,才能将它们的信息集成到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餐饮信息和个性化服务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发挥各方优势以促进专业化发展。餐饮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和第三方配送联姻,可以发挥各方的专业特长。餐饮企业只需专注于菜品的品种、口味、质量等内容,电子商务网站只需专注于网络推销、信息技术支持等工作,第三方配送只需专注于菜品配送过程中的质量和时间。

总之,网络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客户需求开始呈现个性化特征,同时市场竞争也达到空前的白热化程度。餐饮业也不例外,在向现代化服务的转变过程中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大胆创新服务模式。网络订餐与配送服务模式更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推动餐饮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参考文献]

[1]Derrien RJansen, Arjen Van Weert, Adrie JMBeulens, Ruud BMHuirneSimulation model of multi-compart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catering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3(1):210-224

[2]Alex YakubovicbOnline Ordering:A Cheat Sheet for Restaurateurs[J]Franchising Word, 2007(2):78-80

[3]Joyce AYoung, Paul WClark, Faye SMcIntyreThe Web as an E-Commerce Medium: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in a Restaurant Set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Channels, 2006,14(1-2):5-22

[4]邓桂英网络订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7

[5]姚娟快餐行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