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石油化工贸易集锦9篇

时间:2023-10-07 09:02:11

石油化工贸易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1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制约因素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化工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市场走向世界,逐渐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012年,我国的石化产业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石化产品所面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石化全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0%。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前半年石油和化工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12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1%,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8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4%;出口贸易总额为37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7%;贸易逆差为4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之中,造成了我国的石油化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其中,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有机化学品、天然气及人造气、合成橡胶等。其中原油占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的68.2%。相比较之下,无机化学品以及橡胶制品呈现出顺差的状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1月到6月期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就达到6742.7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5.9%,进口贸易额为283.3亿美元,出口量为159.6万吨,出口贸易额为5.4亿美元,原油贸易逆差是277.9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由上面所述可知,2012年,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快,石化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进口,然而贸易逆差却在继续扩大。

同时,我国的石油化工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进出口关税正在逐步降低,进口国外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另外,加上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震荡、资源短缺以及出口技术壁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难度。总体上看,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产品出口的国际制约因素

由于当前的石油化工行业贸易逆差,石化产品出口不顺利,笔者通过对石化行业及石化产品分析,进一步探究制约我国石化产品出口的因素。

1.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在去年上涨的基础上,今年依旧保持上升态势,并且屡创新高。2012年年初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60美元,而到了年终的时候,受到美元指数下滑等综合因素,最高上涨可以达到每桶100美元,上涨幅度比较大,价格也一路狂飙。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份,国内的主要石化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整体上升。对30多个大中城市的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切片和顺丁橡胶的价格进行监测,这些产品上半年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3009元(吨价,下同)、12180元、7222元、11351元和1699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0.81%、6.95%、2.88%、6.63%和9.73%。受到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支撑,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总体也在高位运行。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必然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内的石化企业陷入经营的困境。

2.贸易摩擦比较频繁。连续12年以来,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中,我国均是位居第一,石化行业正是反倾销的“重灾区”。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显示,2012年,国外一共发起65起对华反倾销调查。这其中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的案件数量为12起,仅次于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为18.5%。

三、产品出口的国内制约因素

1.市场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品油市场对外开放,从此,中国的石油化工品市场渐渐走向了完全竞争的“后分销时代”。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将逐渐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经营的局面,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

处于世界500强中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都有分厂或者在我国设点。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每个领域都有这些公司的市场。此时,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使得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这样的竞争格局更是增加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变数,促使进出口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完全开放的国内石油化工市场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我国的石化产品进出口变数增大。

2.人民币持续升值。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日见新高。根据行业的内部估计,如果人民币升值5%,化工行业的出口收入就会减少87.9亿元。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但使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

四、结语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较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参考文献:

[1]封智勇 陈 明 余来文: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现状与制约因素[J].化工管理,2012(02).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2

关键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安全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实施合适的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演进的自然结果。一般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战略进口政策、战略出口政策以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的保护政策,达到从外国企业那里抽取垄断租金,保护本国企业市场或将外国企业逐出本国市场等目的,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战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一国政府通过研究、使用研究开发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手段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传统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同,更为贴近全球经济运行现实。其前提条件为寡头垄断、市场分割以及规模经济。

一、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石油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其市场结构属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形式以自然资源垄断和规模优势垄断为主,其核心业务领域进入门槛高,只有大型垄断性企业才能生存发展。石油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产业,从其市场影响力、产业规模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看,很少有其他产业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石油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群,其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安全。

我国石油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石油供应缺口严重,未来需求增长迅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在全球获取增量石油资源的难度正不断加大,其供应的稳定性关系到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将是突出矛盾,也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油气进口、石油服务和产品出口国际竞争激烈,中国企业的对手多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在石油上游领域,围绕油气资源的获取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我国企业无论走到何处,跨国企业接踵而至,就地开展面对面的竞争,而这些外国企业的背后无一例外地有本国政府的力量在支持,这些支持或是补贴政策方面的,或是外交、政府间交流形式的,或是跨产业的利益交换,这些支持手段的背后都指向一个目标,各国政府通过战略性质的扶植和引导,增强本国企业对油气资源控制和获取能力,扩展本国油气来源,提高本国总体福利。

当前全球已进入高油价阶段,石油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国际石油产业巨头相比,中国石油产业在布局、规模、成本、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在石油产业的某些链条中,需改变结构相对单一、产品档次较低的局面,增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功能化、精细化和系列化产品。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品牌等优势,牢固地控制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先发优势明显,中国企业想进入国际市场,必将与之发生竞争。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壮大和进步,但鉴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许多领域大多处于“跟跑者”或“斯塔克尔伯格追随者”角色的现状,需要政府战略性地引导本国石油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运作中积累经验,实现“干中学”效应。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

审视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

从一般均衡角度考察,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与国内许多产业是正、负相关的,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扩展模型和通常研究方式看,学者们常把目标产业作为唯一研究对象,产业内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被认为国民整体福利的提高。而现实经济中,与石油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很多,石油产业的需求或产品,对其他产业来说,往往意味着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资源和战略变量。一项应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可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易察觉的影响。石油产业巨无霸性质的产业规模及其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决定了在现实中必须从一般均衡角度研究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石油供给波动对经济发展有非对称的影响。由于石油是许多产业生产和运行的要素资源,从供给角度看,石油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运行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不对称的,石油供给的短期过剩不会对这些产业的发展造成过多的扰动,而石油供给的短缺则会对这些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冲击,往往通过引起价格扭曲和经济大幅波动而产生破坏性影响。

中国石油产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实现如下主要目标:获得来源稳定、价格合理、渠道多样、运输安全的石油资源,维护整个经济安全;提高国家对世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增强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话语权;提高本国石油产业内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通过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提高国民福利;发挥产业带动和“外溢”作用,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服从于国家“走出去”整体战略。要树立“泛石油产业贸易发展”的整体观念。尽量采取“泛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干预石油产业。

第一,在现实中放宽政策工具的定义和范围。补贴来源不一定抽取自公共基金,赋予补贴的形式也不一定局限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税收返还等。补贴可以通过国家的政策调节,直接从本国其他产业输送,如:为在国外获取石油资源,政府可以把本国其他产业的局部福利视为补贴和筹码进行输送。补贴的形式可以更隐蔽,只要其抽取形式等同于公共基金,作用于石油产业,实施的效果等同于(进出口、研发、生产)补贴即可。如:政府主导的针对性文化交流、跨产业援建、策略性投标等补贴形式,并没有直接作用于石油目标产业,但其提升国民福利效果的路径却是指向石油产业的“利润转移”,并且容易避免对手国的非合作博弈。补贴可以是风险基金、低息贷款、特别捐助等各种形式。关税工具手段并不一定直接来自进出口关税环节,只要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利润转移,提升国民整体福利,而实施效果又等同于关税的贸易政策手段,都可作为关税政策工具。如:对企业征收环境特别费,颁布技术标准、政策性条例法规、行业门槛等。

第二,选择政策工具并评判实用性时,充分考虑“外部经济”下的整体正向效果。一项作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产业内的福利效果可能产生外溢,会通过其他产业利润的提升而提高国民总体福利。如:政府可通过适当政策引导本国企业参与国外风险区块开发、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工程技术项目中部分低收益项目的策略性投标。通过这些项目,石油产业本身可能所获收益不高,但如果政府确信或有把握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其他产业带来稀缺资源,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走出去,增加国内港口、运输等各种相关行业的利润,并使国民福利提高,则可以将之作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与此相反,如果实施一项有利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会对其他产业或其他方面国民福利造成损害,则需要慎重实施。当前,为从一些主要产油国获取稳定的石油和中间化工原料,政府事实中在鼓励国内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与产油国的垄断企业合资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如果仅从石油产业内考察,这是一项成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出让股权之后让度给合作伙伴的这部分利润,可以看作政府为进口石油资源所施加的补贴,换来的是成本适中、来源稳定的石油和原料资源,提升了本国福利水平。而从总体国民福利看,合资建厂隐含这样一个事实,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向中国转移可能的负面潜在影响是,加剧土地、水等要素资源的短缺,造成经济扭曲,产生对植被、空气等环境的破坏,而这些影响可能是长期、持久、超乎原先评估和可控范围的。这种出于战略进口目的而引入外资进入其他目标产业,从而造成对整体福利负面影响的案例很多。因此,从石油产业战略进口角度看,出台战略贸易政策性质的举措要慎重,对不同情况要充分论证、慎重对待。第三,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归类、甄别和整体福利效果评判。在制定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时,政府不仅要考虑石油产业,而且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尤其应当认真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前沿来看,国外研究比较超前全面,国内研究方兴未艾;从研究侧重看,理论、实证、行业内研究多、一般均衡条件下的研究少;从政府主导研究的力度和实践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中国系统性研究少。围绕石油产业,中国政府需要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研究机构,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加的联合机构和统计体系,尤其应加强改善整体福利、避免短视行为,纠正经济要素扭曲等方面的战略贸易政策的研究。

三、确保经济安全和整体福利的石油

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导

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下的整体福利提高。中国近年在其他战略性产业的经验教训很多,如在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领域失去定价话语权后,为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应该看到,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关系到国家关键利益,要通盘考虑。政府在制定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关键产业的联动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与政治、外交、文化、其他相关产业的政策配套使用;要增强话语权和定价权。针对在中东市场亚洲国家获取原油成本比西方国家高出1~2美元/桶的歧视性价格——“亚洲溢价”,应在油气资源、石油中间品、产业技术、石油储运等方面与亚洲国家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政府主导能源合作提高议价能力。

目前,决定世界石油定价的有两大集团,一个是通过金融市场形成定价机制的美欧集团,一个是通过调节石油供给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欧佩克石油组织。中国的目标不仅是要增强话语权,还要成为定价中心。应逐步建立和上市自己的石油等品种的期货市场,形成我国自己的能源价格定价中心来影响国际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要加强渠道控制,降低渠道可靠性变动造成的成本提升。通过战略进口政策对国内企业的引导,实现供应更加多元化。调整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缓解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要调整石油天然气消费结构。加强天然气供应和利用,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强化需求管理,减少向外界的利润转移。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应制定针对性的战略进口政策,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如: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开采力度,选择性地增加国内开采量,开发具备开采价值的边际小油田,通过进口替代减少向外部的利润转移。

与石油产业正相关的产业主要为汽车、钢铁、航空、港口、陆上运输物流、信息、环保等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本国石油产业贸易的改善、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直接增加了对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其规模和收益水平的提升;直接增加了这些产业发展瓶颈资源的供给,降低了要素价格,避免了市场扭曲的冲击。

与石油产业负相关的产业主要为其他能源、以水资源、土地、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为要素的产业以及生产石化产品替代品的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与其中部分产业生产竞争性的替代品,争夺市场份额;与其中部分产业争夺水资源、土地等各种稀缺资源,扭曲这些产业的要素配比;破坏这些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等,另外,环保管理不善等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实质是隐性损失了国民福利。

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国民整体福利、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避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局限性,应在如下方面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选择:

一是尽量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稀缺要素。发展规模经济,避免在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等方面与其他产业发生不必要的争夺;关闭不规模、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核心业务,避免在其他非核心业务层面与其他产业开展低水平竞争。

二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石油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产业间的龙头带动做用,如“工程带产品、产品带服务”等;以大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石化基地为依托,瞄准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建立产业带、精细化工业园,延伸产业链。建立对石油产业企业的奖励机制,鼓励其在“走出去”过程中,在外部市场加强与其他产业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同拓展市场。

三是建立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某些国际竞争对国内石油产业和国民福利的潜在危害,研究各种战略对策,并动态跟踪解决;加强石油产业进口保护,精选受保护的子产业,精心设置贸易政策工具,积极研究反倾销、报复性补贴等各种有效的贸易博弈工具;预防过度出口,及时发现国内石油企业间在国内外市场上无序价格竞争对福利的损害,及时制止与石油产业自身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有关的要素资源的流出,如成品油和急需石化原料的出口;避免过度补贴和补贴不足,避免石油企业依赖过度补贴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竞争对手开展低水平价格竞争;避免由于补贴不足,而放大本国石油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风险;避免服务和产品出口的巨额资金沉淀风险;避免并限制幼稚弱小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强劲寡头竞争后的退出成本沉没,避免非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效拓展;发挥政府、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完善评价、分析体系,及时研究、分析、发现国内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他产业的负面影响。

四、其他约束条件下

我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在对石油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时,政府要考虑解决石油产业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政策工具效果的策略。当前环境下政府需要消除的不利行为主要有石油产业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政引起的价格和市场失灵等。包括:对价格管制水平的重新研究、确定;鼓励核心业务整合;设立国内石油企业进入的行业门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按国际标准加强企业管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发生;加强产业结构研究,避免产业能力过剩和不足,降低GDP单位能耗的扭曲。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3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石油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其市场结构属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形式以自然资源垄断和规模优势垄断为主,其核心业务领域进入门槛高,只有大型垄断性企业才能生存发展。石油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产业,从其市场影响力、产业规模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看,很少有其他产业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石油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群,其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安全。

我国石油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石油供应缺口严重,未来需求增长迅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在全球获取增量石油资源的难度正不断加大,其供应的稳定性关系到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将是突出矛盾,也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油气进口、石油服务和产品出口国际竞争激烈,中国企业的对手多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在石油上游领域,围绕油气资源的获取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我国企业无论走到何处,跨国企业接踵而至,就地开展面对面的竞争,而这些外国企业的背后无一例外地有本国政府的力量在支持,这些支持或是补贴政策方面的,或是外交、政府间交流形式的,或是跨产业的利益交换,这些支持手段的背后都指向一个目标,各国政府通过战略性质的扶植和引导,增强本国企业对油气资源控制和获取能力,扩展本国油气来源,提高本国总体福利。

当前全球已进入高油价阶段,石油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国际石油产业巨头相比,中国石油产业在布局、规模、成本、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在石油产业的某些链条中,需改变结构相对单

一、产品档次较低的局面,增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功能化、精细化和系列化产品。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品牌等优势,牢固地控制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先发优势明显,中国企业想进入国际市场,必将与之发生竞争。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壮大和进步,但鉴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许多领域大多处于“跟跑者”或“斯塔克尔伯格追随者”角色的现状,需要政府战略性地引导本国石油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运作中积累经验,实现“干中学”效应。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

审视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

从一般均衡角度考察,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与国内许多产业是正、负相关的,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扩展模型和通常研究方式看,学者们常把目标产业作为唯一研究对象,产业内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被认为国民整体福利的提高。而现实经济中,与石油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很多,石油产业的需求或产品,对其他产业来说,往往意味着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资源和战略变量。一项应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可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易察觉的影响。石油产业巨无霸性质的产业规模及其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决定了在现实中必须从一般均衡角度研究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石油供给波动对经济发展有非对称的影响。由于石油是许多产业生产和运行的要素资源,从供给角度看,石油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运行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不对称的,石油供给的短期过剩不会对这些产业的发展造成过多的扰动,而石油供给的短缺则会对这些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冲击,往往通过引起价格扭曲和经济大幅波动而产生破坏性影响。

中国石油产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实现如下主要目标:获得来源稳定、价格合理、渠道多样、运输安全的石油资源,维护整个经济安全;提高国家对世界石油版图的影响力,增强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话语权;提高本国石油产业内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通过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提高国民福利;发挥产业带动和“外溢”作用,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服从于国家“走出去”整体战略。要树立“泛石油产业贸易发展”的整体观念。尽量采取“泛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干预石油产业。

第一,在现实中放宽政策工具的定义和范围。补贴来源不一定抽取自公共基金,赋予补贴的形式也不一定局限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税收返还等。补贴可以通过国家的政策调节,直接从本国其他产业输送,如:为在国外获取石油资源,政府可以把本国其他产业的局部福利视为补贴和筹码进行输送。补贴的形式可以更隐蔽,只要其抽取形式等同于公共基金,作用于石油产业,实施的效果等同于(进出口、研发、生产)补贴即可。如:政府主导的针对性文化交流、跨产业援建、策略性投标等补贴形式,并没有直接作用于石油目标产业,但其提升国民福利效果的路径却是指向石油产业的“利润转移”,并且容易避免对手国的非合作博弈。补贴可以是风险基金、低息贷款、特别捐助等各种形式。关税工具手段并不一定直接来自进出口关税环节,只要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利润转移,提升国民整体福利,而实施效果又等同于关税的贸易政策手段,都可作为关税政策工具。如:对企业征收环境特别费,颁布技术标准、政策性条例法规、行业门槛等。

第二,选择政策工具并评判实用性时,充分考虑“外部经济”下的整体正向效果。一项作用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产业内的福利效果可能产生外溢,会通过其他产业利润的提升而提高国民总体福利。如:政府可通过适当政策引导本国企业参与国外风险区块开发、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工程技术项目中部分低收益项目的策略性投标。通过这些项目,石油产业本身可能所获收益不高,但如果政府确信或有把握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其他产业带来稀缺资源,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走出去,增加国内港口、运输等各种相关行业的利润,并使国民福利提高,则可以将之作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与此相反,如果实施一项有利于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会对其他产业或其他方面国民福利造成损害,则需要慎重实施。当前,为从一些主要产油国获取稳定的石油和中间化工原料,政府事实中在鼓励国内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与产油国的垄断企业合资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如果仅从石油产业内考察,这是一项成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出让股权之后让度给合作伙伴的这部分利润,可以看作政府为进口石油资源所施加的补贴,换来的是成本适中、来源稳定的石油和原料资源,提升了本国福利水平。而从总体国民福利看,合资建厂隐含这样一个事实,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向中国转移可能的负面潜在影响是,加剧土地、水等要素资源的短缺,造成经济扭曲,产生对植被、空气等环境的破坏,而这些影响可能是长期、持久、超乎原先评估和可控范围的。这种出于战略进口目的而引入外资进入其他目标产业,从而造成对整体福利负面影响的案例很多。因此,从石油产业战略进口角度看,出台战略贸易政策性质的举措要慎重,对不同情况要充分论证、慎重对待。

第三,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归类、甄别和整体福利效果评判。在制定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时,政府不仅要考虑石油产业,而且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尤其应当认真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前沿来看,国外研究比较超前全面,国内研究方兴未艾;从研究侧重看,理论、实证、行业内研究多、一般均衡条件下的研究少;从政府主导研究的力度和实践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中国系统性研究少。围绕石油产业,中国政府需要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研究机构,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加的联合机构和统计体系,尤其应加强改善整体福利、避免短视行为,纠正经济要素扭曲等方面的战略贸易政策的研究。

三、确保经济安全和整体福利的石油

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导

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下的整体福利提高。中国近年在其他战略性产业的经验教训很多,如在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领域失去定价话语权后,为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应该看到,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关系到国家关键利益,要通盘考虑。政府在制定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关键产业的联动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与政治、外交、文化、其他相关产业的政策配套使用;要增强话语权和定价权。针对在中东市场亚洲国家获取原油成本比西方国家高出1~2美元/桶的歧视性价格——“亚洲溢价”,应在油气资源、石油中间品、产业技术、石油储运等方面与亚洲国家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政府主导能源合作提高议价能力。

目前,决定世界石油定价的有两大集团,一个是通过金融市场形成定价机制的美欧集团,一个是通过调节石油供给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欧佩克石油组织。中国的目标不仅是要增强话语权,还要成为定价中心。应逐步建立和上市自己的石油等品种的期货市场,形成我国自己的能源价格定价中心来影响国际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要加强渠道控制,降低渠道可靠性变动造成的成本提升。通过战略进口政策对国内企业的引导,实现供应更加多元化。调整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缓解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要调整石油天然气消费结构。加强天然气供应和利用,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强化需求管理,减少向外界的利润转移。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应制定针对性的战略进口政策,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如: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开采力度,选择性地增加国内开采量,开发具备开采价值的边际小油田,通过进口替代减少向外部的利润转移。

与石油产业正相关的产业主要为汽车、钢铁、航空、港口、陆上运输物流、信息、环保等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本国石油产业贸易的改善、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直接增加了对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其规模和收益水平的提升;直接增加了这些产业发展瓶颈资源的供给,降低了要素价格,避免了市场扭曲的冲击。

与石油产业负相关的产业主要为其他能源、以水资源、土地、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为要素的产业以及生产石化产品替代品的产业。石油产业发展对上述产业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与其中部分产业生产竞争性的替代品,争夺市场份额;与其中部分产业争夺水资源、土地等各种稀缺资源,扭曲这些产业的要素配比;破坏这些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等,另外,环保管理不善等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实质是隐性损失了国民福利。

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国民整体福利、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避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局限性,应在如下方面加强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选择:

一是尽量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稀缺要素。发展规模经济,避免在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等方面与其他产业发生不必要的争夺;关闭不规模、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核心业务,避免在其他非核心业务层面与其他产业开展低水平竞争。

二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石油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产业间的龙头带动做用,如“工程带产品、产品带服务”等;以大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石化基地为依托,瞄准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建立产业带、精细化工业园,延伸产业链。建立对石油产业企业的奖励机制,鼓励其在“走出去”过程中,在外部市场加强与其他产业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同拓展市场。

三是建立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某些国际竞争对国内石油产业和国民福利的潜在危害,研究各种战略对策,并动态跟踪解决;加强石油产业进口保护,精选受保护的子产业,精心设置贸易政策工具,积极研究反倾销、报复性补贴等各种有效的贸易博弈工具;预防过度出口,及时发现国内石油企业间在国内外市场上无序价格竞争对福利的损害,及时制止与石油产业自身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有关的要素资源的流出,如成品油和急需石化原料的出口;避免过度补贴和补贴不足,避免石油企业依赖过度补贴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竞争对手开展低水平价格竞争;避免由于补贴不足,而放大本国石油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风险;避免服务和产品出口的巨额资金沉淀风险;避免并限制幼稚弱小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强劲寡头竞争后的退出成本沉没,避免非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效拓展;发挥政府、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完善评价、分析体系,及时研究、分析、发现国内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他产业的负面影响。

四、其他约束条件下

我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在对石油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时,政府要考虑解决石油产业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政策工具效果的策略。当前环境下政府需要消除的不利行为主要有石油产业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政引起的价格和市场失灵等。包括:对价格管制水平的重新研究、确定;鼓励核心业务整合;设立国内石油企业进入的行业门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按国际标准加强企业管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发生;加强产业结构研究,避免产业能力过剩和不足,降低GDP单位能耗的扭曲。

世贸总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框架对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也可能产生影响。现实中标准的关税和补贴工具可能较难施展,应全面分析WTO框架对我国石油产业贸易政策的实施的各种约束,分析在约束条件下政策的有效性。对在世贸总协定及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有关石油产业部分的内容应进一步解读,梳理出哪些是中国政府必须做到的,禁止条款有哪些;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误入禁止条款或遭到竞争对手的,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并形成两败俱伤的博弈;如何采取隐性补贴、文化交流、亲华人才培养、替代关税、环保和技术标准、反倾销等隐蔽而间接的手段,抽取“租金”并避免贸易报复;何种类型的政策措施会引起总体福利水平的降低。

总之,石油产业是当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权重极高的战略性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的产业群,石油产业链条中的许多子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战略性干预。实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从一般均衡角度出发,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民整体福利的视野研究制定政策工具,考察对其他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正负影响及综合效果,并尽量发挥对其他产业和整体福利的正向效果,避免政策制定中的短视行为。实施石油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在开放的视角下灵活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尤其要积极研究与传统政策工具等效的“泛政策”、“准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由于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事关国家关键利益、产业联动、和谐发展,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地研究、选择、归类、甄别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考虑整体福利效果评判,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更多能动性,避免石油产业争夺其他产业发展的稀缺要素资源,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本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建立、完善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预警机制。另外,应关注我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世贸总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对中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可能产生的不确定影响,避免政策与现实的脱节。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4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经常会随着全球贸易市场的变化而呈现出上下波动,并且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长期性特征。只不过由于石油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世界各大经济体对石油需求的长期性,石油从总体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价格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了解到,阶段性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并不符合常规的经济学规律,反而凸显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多数情况下都与客观经济规律产生冲突,而在这样的冲突中,潜在的风险就会产生。正常情况下,国际油价应该由国际市场自由决定,从供需角度来看,虽然短期内国际油价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但总体价格应该趋于稳定,不应该有大幅下跌的趋势。即使受到国际油价周期波动的影响,价格在经历长期的高价之后会迎来一个短期的下跌时期,但由于油价暴跌缺乏内在动力,就算油价下跌也应该有一个大的限制,幅度和空间都不会太大。一般情况下,造成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有供应驱动、需求驱动等等,针对不同时期,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有所不同,国际油价的价格走势通常都难以预料,只能借助于一些预测机构的数据进行大致分析。笔者认为2014年~2015年发生的国际油价暴跌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现象的短期出现,奠定了国际油价暴跌的基础。一直以来,供求关系都是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供过于求则石油价格短期下降,供不应求则石油价格明显上涨,这是市场规律的客观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整体趋于平稳,区域间的冲突不少,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发展就比较快,能够提供的石油总量也有全面上升趋势,总体上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短期特征,给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创造了条件。其次,美元价值波动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引发国际油价暴跌。当今世界,美国的强大影响力仍然长期存在,以美元、欧元为主的货币之争一直在激烈进行,这些金融领域的变化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在货币斗争过程中,如果美元出现贬值,那么一些石油主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会通过石油涨价来获取相应报酬。反之,如果美元升值,国际油价就会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国际金融对国际油价的影响非常大。当前在美元与欧元的斗争中,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力较大,币值逐渐有了升值趋势,这就直接导致国际油价下降。可以说,在此次国际油价暴跌过程中,美国扮演着操纵者的角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压制俄罗斯,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强行打压卢布,降低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美国采取了金融斗争手段,带动整个国际石油市场展开激烈的油价竞争,其结果就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美元影响力得到巩固。最后,国际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造成巨大影响,推动了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暴跌是短期价格波动的结果,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只是国际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的结果,这种人为的干扰结果注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中,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力十分明显,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许多油价波动的案例背后,都有政治斗争事件的存在,例如,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以及美国的“9•11”事件等等,都对国际油价波动产生过影响。此外,一些经济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在进行一些重大政治决策之后,都有可能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2014年发生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就是美国打击俄罗斯经济的结果,由于美国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它会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其权威地位。这一次,美国就选择通过打压国际油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利润。

二、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

从短期来看,国际油价暴跌会让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受益,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然而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大多都会带来消极负面伤害,极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暴跌是一个充满风险挑战的博弈过程,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经济体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是一个石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国际油价暴跌在短期内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不正常的油价暴跌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油价长期攀升,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正因为如此,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只有到了后期才会被发觉。从整体来看,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挑战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短期的国际油价暴跌很有可能给它们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石油投机后期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国际油价暴跌构成的另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加大国内石油投机风险。由于投资者主要以盈利为目标,面对国际油价暴跌的局面,很容易产生石油投机的想法,先低价大量囤积石油,在国际油价抬高之后再高价卖出,赚取中间差价。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石油投机对经济稳定具有很大风险,国际油价的降低会增加石油期货市场上商业交易的频率,吸引大量投资者进行石油投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美国必然取消操纵措施,国际油价将会重新回到合理价位,如果这时候中国国内石油投机问题严重,那么国内石油的价格就会被炒高,这对油价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极大危害。通常情况下,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事实上,历史上多次油价上涨的出现,都有各国投资者投机的参与,客观助推了油价上涨。

(二)国际政治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笔者认为,此轮国际油价暴跌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击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的利益,采用金融、政治等手段,进行的短期经济制裁策略,这种策略增加了国际政治不稳定性,使得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越发恶化,形成了新一轮的大国博弈,军事冲突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那么我国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失,成为美国与俄罗斯政治斗争下的利益受损国。此类事件在世界历史上频繁出现,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与石油价格波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给各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尽管从表面上看,当前国际油价暴跌是好事,然而可以预测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一旦美国与俄罗斯的斗争实现和解,那么国际油价新一轮的攀升就会出现,如果没有及早准备好应对措施,很容易出现巨大损失。当世界范围内都采取措施刺激石油价格上涨时,石油需求大国将不得不承受高昂的油价,这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国际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将会受阻

国际油价暴跌也会威胁到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许多国家在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竞争过程中,长期缺乏预警监管机制,一旦当前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消失,高价石油时代将会重新出现,必须支付较高的石油购买费用,工业生产和大众生活的成本也会增高,加重人们生活的负担。当今社会,石油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众的出行已经习惯用汽车充当代步工具,而汽车的燃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如果未来油价持续上升,那么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安全都会受到挑战,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为例,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不具备话语权,在这种条件下就更需要采取预防应对措施,以应对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纵观历史上主要大国发生的经济衰退,多数都和石油相关,一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始终没有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国际油价变化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国际油价暴跌后期影响的对策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各经济体而言,在追求国际油价暴跌所带来的利益之前,更应该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弱化国际油价暴跌的后期影响,以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针对国际油价暴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期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各经济主体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一)完善石油安全储备制度,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国际石油贸易长期都处于博弈竞争状态,必须争取主导权,否则很容易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在面对国际石油贸易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过程中,良好的保障机制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石油安全储备制度,确保国内长期拥有一定量的石油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预测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帮助降低石油贸易风险,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鼓励相关管理决策者更多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研究石油安全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形成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开展预警工作,运用充分的数据材料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石油贸易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在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石油进口国一般都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话语权,不能参与决定国际油价水平,甚至不能决定自身进口石油的总量,一切都受石油产出国的掌控。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石油安全储备和安全预警机制,这些国家很容易就会在国际石油利益分配格局中丧失地位,成为全球石油博弈的失败国。为了确保我国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失利,建立石油安全储备和安全预警机制已经势在必行,这是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需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方案,必要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储备和预警管理机构,全面开展储备和预警工作。

(二)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加强与主要石油产出国之间的合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途径。而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外交途径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石油外交策略。为实现我国长期具有石油供应的国际贸易目标,在石油外交策略中,需要作出一些努力,例如,石油外交首先要以满足国内石油供应需求为前提,然后再综合考虑地区差异、石油质量、运输成本等影响石油贸易的因素。在开展石油外交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外贸易工作要符合国内能源需求,实现国内石油产业发展与国际石油贸易的紧密结合。在开展石油外交的同时,世界各国需要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在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必要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只有以友好石油外交为手段,兼顾石油进出口管制,才能真正做到软硬兼施,维护好国家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合法权益,切实降低风险。如果仅仅是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那么风险的控制力就显得比较弱,而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就是很好的互补手段。也就是说,在石油贸易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石油贸易相关的进出口行为要进行严格监管,最大限度地避免违法操作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石油监管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其他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完善石油进出口管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本国石油贸易过程中的利益,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提高石油贸易的抗风险能力

石油金融主要是指与石油贸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石油期货市场、石油基金、石油银行等等,总体来看,与石油贸易紧密相关的金融活动都可以称为石油金融。针对国外金融市场操控石油价格的现象,世界各国都需要构建必要的石油金融体系,以提高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因为石油金融体系不仅能够变换资产存在的形态,还可以规避与跨国公司因石油资源而发生硬冲突,这种软性的竞争符合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能够帮助提升石油贸易和金融市场水平,增强世界各国石油贸易抗风险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石油金融体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兴建石油银行等方式来开展。同时,国家也可以参与到石油金融体系中,通过税收、国债、拨款等手段影响石油金融市场,强化我国应对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5

【关键词】石油贸易 相关建议 能源合作

一、中国石油企业的现状

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中国的人均煤炭可采储量全球54%的人均,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世界的8%,人均,良好的能源缺乏,煤少少,和较低的人均能源资源。有石油储量没有显著增加,但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的近几年的逐年缩小,尽管世界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是一种新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石油资源比较稀缺的。作为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自1993年初以来,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进口量逐渐增加,在2008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2010上半年,中国的石油依存度已扩大至55.14%。2012中国的石油产品进口增加,出口在特征小幅下降(见下表)。出口总额为2481万7000吨,石油产品进口总额5241万吨,净进口为2404万3000吨,分别下降了6.8%,同比增长1.2%;同比增长12.6%。石油进口总额378亿6000万美元,出口总额为239亿7000万美元,增长了0.9%,增长了1.3%。国内消费低,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活动出现水平下降现象。2012成品油进口7159000吨,出口12230000吨,净出口5076000吨,分别同比下降16.9%,同比下降3.3%,同比增25.7%。进口和出口的汽油,柴油迅速减少,只有煤油略有增加,全球需求不强,是在国际贸易下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每日5300000桶的石油消费量,但产量仅为3500000桶,1800000桶的进口需求缺口,进口占约1 /3,中国的石油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定要从国家和自身的支持开始。

二、我国石油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垂直和横向操作

首先,纵向整合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以扩大现有的业务交易的发展战略。为什么垂直整合策略的使用,原因是采取的经营战略,纵向一体化能带来经济,石油公司将内化外部市场活动因为经济内部控制和协调,稳定的经济,信息经济,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等。石油贸易是重要的经济,所以我需要采取综合业务。

第二,让我们注意,垂直一体化的上游和下游管理将有助于发展技术。借此商业模式,石油行业下游产业可以了解上游技术,创造一个熟悉的技术商机。为石油企业更紧密地联系行业奠定了基础。为石油贸易的成功走出去,创造一个强大的基础。

第三,纵向一体化,可以确保石油供应和需求,以确保在产品供应短缺的顺利渠道,减少上游和下游石油公司将无法履行交易合同的交易不确定性。

第四、削弱供应商或客户的价格谈判能力。即使他没有带来其他好处,但也在处理客户,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他的投资收入超出了机会成本的资本情况下,企业也值得交易。由于一体化降低了对手的价格谈判能力,降低了采购成本,或者价格上涨是价格谈判能力的结果,同时也降低了谈判成本,提高了自身利益。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外合作

在国际经济和国际企业逐步发展的时代,石油企业加强与国外人才培养的合作,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在石油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石油贸易的??培养人才的观念;合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乏;过多的冗余、结构冗余过度重复;国际石油合作不足人力资源提高跨国经营的需要等。中国的劳务出口的国际、国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劳务输出合作的形式,中国主要合同,其他形式的少,和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竞争等因素的限制。

然而,仍然有在中国的劳务出口潜力。对中国的石油贸易的发展,中国也应注意很多方面,首先,在对外劳务输出业务的扩大,我们应该重视外部联系和信息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方式参与竞争;其次,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团队文化素质。第三、在进展中的项目,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第四,我们必须学会使用灵活的谈判中,灵活的使用管理、招投标等方法,以及简单的出口服务,联合承包、总包、分包和其他工程承包。成功的项目要求我们与外国公司进行贸易。此外,先进的技术学习使我们进步。石油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逐步建立健全石油市场模式

石油贸易需求理论指导构建完善的石油市场模式势在必行。我们有三种方法来思考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第一种方法假设卡特尔是无效的,并解释了近年来的石油市场的历史,通过产权和竞争力的变化。第二种方法主要是由理论家和创始人的仿真模型。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中的不完全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没有明确的协议。第三种方法试图解释欧佩克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明确的卡特尔,“价格制定”或“自由,辞职”卡特尔。我们相信,这些方法的结果很清楚地回答了欧佩克的市场主导地位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改变石油市场研究的方法。现在看来,从研究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合理的,这不再是一个牵强的标准,而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更现实的积木模型,这是至少是有用的。在这方面一直在变化,建设一个健全的石油市场模型可以应用到新技术,市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总之,中国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提高中国的石油公司的相对竞争力,是基于国际社会的中国的石油公司的基础,也为未来石油工业的繁荣加努力。

参考文献:

[1]耿建军.试论我国石油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J].工会论坛,2009,(1).

[2]王建国.我国石油行业海外投资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4).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6

关键词:新疆;中亚;贸易;通道;基地

一、新疆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于中亚五国

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73.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中亚外贸额的61%,新疆已成为中亚五国在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亚与新疆的贸易额也占了新疆外贸额的81%,中亚国家也成为新疆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新疆企业如何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中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已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疆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一)新疆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1.改善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与十年前相比,新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1995年新疆出口商品主要为新疆本地产品,如资源类的棉花、或基于资源的初级制成品棉纱、羊毛衫、棉布、呢绒;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如钢材、机械、化肥、化工原料和医疗设备。而2005年,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则以工业品为主,前五位的服装、鞋类、纺织、家具和塑料制品,占了当年出口额的62%,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进口商品主要以初级制成品、石油及资源类的废铜、废钢为主,这表明新疆外贸的竞争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2.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背离。2005年新疆工业总产值为2102.53亿元,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占37%、石化工业占23%、电力、热力生产占6%,合计占当年新疆工业总产值的66%。而2005年新疆前五位出口商品出口额为31.1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额的63%。出口商品结构与新疆工业结构之间存在极大的背离性。

由表1可知,服装类、鞋类、纺织品、家具和塑料制品是新疆最主要出口商品,2005年出口额分别为175.34、35.07、18.33和16.74亿元,而当年新疆这四类工业产值分别为0.73、52.2、6.9和41.5亿元,出货值分别为0、0.54、5.6和4.4亿元。由此可知,新疆的主要出口商品并非新疆地方工业产品,而是来源于内地省份。

(二)新疆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1995年新疆进口商品中前五位都是工业制成品,占当年进口额的43%,2005年新疆的主要进口商品以原料类产品和能源为主,未锻造铜及铜材、废钢占进口额的37%,原油占11%,机电产品仅占11%。由此可见,新疆进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

进口商品中金属类产品和能源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疆石化工业和金属加工制造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但新疆的进口商品结构也存在与经济结构背离的问题,如2005年金属和有色金属类商品进口额为15.239亿美元,占当年进口额的52.55%。但根据新疆工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分析(见表2),黑色金属行业的生产加工能力能够消化进口的钢材、废钢类商品;有色金属商品的进口额是该行业产值的3.47倍,这表明进口的有色金属制品并未在新疆本地进行深加工。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新疆主要的出口商品主要来源于国内其他省份,而进口的主要商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未在新疆进行深加工,新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其产业结构存在着相当的背离,外贸的快速增长对新疆经济的拉动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新疆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一)新疆外贸以边贸为主

新疆目前主要的贸易方式为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这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表3为2005年中国和新疆主要的贸易方式分类表,可看出中国主要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而新疆主要的贸易方式为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尤其是边境小额贸易占新疆对外贸易额的70%。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新疆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周边国家,有着开展边境贸易的地缘优势;其次,国家为发展边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了鼓励边贸的优惠政策,即通过边贸进口的货物关税和增值税减半,这对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2002年中国边贸进口铜达到29.2万吨,由于边贸的优惠政策,边贸进口精铜价格比正规渠道的铜价每吨低45美元~87美元,到达上海的价格则比其他方式进口和国产精铜的价格每吨要低200元人民币以上。而随着2003年6月中国取消铜边贸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减半的规定,2003年1—4月份边贸铜进口量为同比下降16.7%。

(二)边境贸易所存在的隐忧

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要求缔约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得对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在WTO规则中,边境贸易被作为特殊经济区提出,WTO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例外的规定,以满足许多领土接壤国家历史上沿革形成的边境贸易的传统习惯,并促进各成员国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此类例外一般仅适用于各国边境线两边15公里范围之内[1]。

新疆现行的边境贸易的范围要比这宽泛的多,主要包括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边境地区已开展的除边民互市贸易以外的其他各类边境贸易形式,均统一纳入边境小额贸易管理,执行边境小额贸易的有关政策。边境小额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是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该企业虽然必须设在边境地区,但范围要远远超过WTO中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的规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边贸无边”的现象,与最惠国待遇的原则不符[2]。

边疆贸易之所以能成为新疆主要的贸易方式就在于国家规定通过边境贸易进口的货物关税减半,此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外贸的增长来促进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关税减半”的优惠措施也成为众多企业开展边贸的主要动力。

虽然目前新疆通过边贸进口的货物在中国总进口量中所占比重很小,而边贸的主要伙伴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也还不是WTO的正式成员,但已经出现了其他贸易伙伴国对此的质疑,如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矿业公司RioTintoBorax在美国的子公司2002年4月份指出,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硼酸只需缴纳一半的关税,而Borax的产品每年却需要多交纳约100多万美元关税,因此中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有利于俄罗斯出口商,从而违反了中国对世贸组织作出的平等对待所有贸易伙伴的承诺[2]。

四、新疆对外贸潜力分析

(一)能源贸易潜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能源、特别对石油的需求量在快速增加。2002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中国进口石油达到1.36亿吨。1990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7.2%,石油生产量年均仅增长1.8%,石油对外依存度由1993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46%。据专家估计,2020年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中国石油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时,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和非洲,2002年中国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78.7%,为改变过于依赖中东和非洲石油的现状,与中亚国家进行石油合作将会推动中国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因此,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新疆在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哈石油管道不仅可以向中国输出哈方石油,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斯坦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石油。由于目前供应中哈石油管道的库姆科尔油田产油量有限,因此俄罗斯的上塔尔斯克油田的原油也可通过中哈管道运往中国[3]。2007年7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达成协议,未来30年土库曼将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每年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超级秘书网

(二)农林产品及其制成品的贸易潜力

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普遍以工业为主,即使拥有较好发展农业条件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减少、果蔬品种退化、运销环节不畅及仓储设施落后等原因,果蔬产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4]。近五年来,哈萨克斯坦种植蔬菜的水浇地减少了一半,果园面积也大大减少。而这些问题,也是其他中亚各国所共同面临的困难,因此新疆应努力在农林产品领域形成自己对中亚国家的优势。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在粮食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最弱,蔬菜、畜产品的竞争力在减弱,部分水果的竞争力较强。基于自身林果资源的独特优势,新疆可充分开展林果产品与中亚的贸易,将新疆打造成中亚的蔬菜、水果供应基地[5]。

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林资源,如不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加工,单纯出口农产品,不但附加值低,而且远不能发挥这些资源的生产和出口潜力。由于农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使得产品的价格较低,对运输也造成了季节性的压力,会给企业和地方经济造成损失。而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但可解决单纯出口农林产品的季节性过强、产品储存周期短、运输不便以及附加值过低的问题,而且可极大地扩大对初级农林产品的需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6]。

当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最具规模的主要是番茄酱的加工,从事番茄酱加工的企业主要有屯河、中基、天业等企业。2004年工业番茄产量为452万吨,番茄制品生产规模为75万吨。经测算,一亩地可产番茄4吨多,而一公斤番茄的收购价为每公斤0.17元~0.3元,农民一亩地纯收入可达到800元左右。而对番茄的深加工可大幅度提高番茄的附加值和降低运输环节的压力。

新疆可通过对农产品、林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立足于地方资源优势的相关加工业,并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将新疆发展为外向型的番茄酱及其他番茄制品产业带、对农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起各类果汁、果酱和食品等工业基地,形成新疆外贸的竞争优势的稳固基础。

五、结论

(一)新疆对外贸易具有的贸易通道作用

1.商品贸易通道。尽管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大部分,进口商品也以能源、资源类等初级产品为主,但由于新疆工业基础的薄弱,出口商品主要来源于内地且相当一部分进口商品也是运往内地进行深加工,使得新疆外贸呈现了“走廊型”的特征。因此,虽然新疆外贸自2000年以来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但由于属于“走廊型”贸易,新疆外贸的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很小的。在新疆外贸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时,如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21.8%,而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52.2,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77.3%,但当年的新疆GDP增长速度却并未出现相应的变动。

2.能源通道。基于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考虑及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继中哈石油管道投入运行以来,2008年2月21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全线开工,主供气源为引进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其设计输气规模为每年300亿立方米,将于2010年建成通气。随着该管道的建设,新疆作为中国能源通道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二)利用资源优势建设基地

为了避免新疆成为单纯的贸易通道,新疆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现有的条件,大力发展石化产品、农林产品和纺织等轻工品的出口,将新疆发展为中亚各国的化工产品、特色农林产品和部分轻工品的生产基地,使新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真正发挥外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世议定书[EB/OL].商务部网站,.

[3]聂书岭,译.中哈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现状及前景[J].中亚信息,2007,(11).

[4]谷维,译.哈萨克斯坦的果蔬产业路在何方[J].中亚信息,2007,(11).

[5]毛凤霞,冯宗宪.新贸易格局下五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7

一、危机影响相对有限,经济前景依然光明

海合会成员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低油价将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但海湾六国在过去几年中积累了大量石油收入和巨额财政盈余,因而能确保其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阿联酋工业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即使石油价格下降到每桶略低于40美元,海湾国家也不会面临金融困境。而据世界银行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海湾国家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增长约为4%和5.2%,远高于全球0.9%和3%的平均增长率。

从金融体系运行态势来看,海合会国家的国内资本和债券市场仍大致保持稳定。根据世界金融分析和预测公司global insigrit对全球33个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稳定性评估,海湾国家的银行系统普遍保持稳健,金融监管有所加强,它们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直接联系有限,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

从国际油价的走势来看,目前国际油价的下跌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从而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石油消费需求下降。因此,对于海湾等石油生产国来说,会努力将国际油价保持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08至2015年期间,国际原油均价将升至每桶100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200美元。全球低油价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海湾国家的经济前景依然光明。

尽管如此,海湾各国依然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除了联手大力救市、缓解金融危机外,还积极加快以海合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地区经济体综合实力和长期抗风险能力。2008年12月,除阿曼外的海合会国家首脑在马斯喀特峰会上正式批准实行货币统一、发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的决议,这意味着海湾国家向经济一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此举将增加成员国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并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中国逆差显著扩大

近年来,受惠于各自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贸关系的良性成长,中国与海合会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9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59.16%,与2004年的双边贸易总额相比,增幅达到2.7倍之多。从贸易差额情况看,2008年当年中国进口537.26亿美元,出口385.85亿美元,逆差达到151.4亿美元,几乎是2007年的六倍,也是近年来双边贸易当中呈现出的最大逆差。

(一)海合会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

中国和海合会地区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上互补性强,双方互有需要。由于海湾国家长期依赖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其他轻重工业均不发达,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农用机械、建筑材料等都需要进口。与之相比,中国在长期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各种制造业都有很大发展,因而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也为海合会国家的石油及石化等产品提供了无限的出口商机。近年来,中国出口至海合会的商品基本是以机电、音像设备、钢铁等贱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和杂项制品为主;而从海合会进口的商品则主要是原油、液化气及石化产品。

目前,海合会国家已成为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1.79亿吨,同比增长9.6%,在主要原油进口来源国中,沙特、阿曼、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均列前十位。其中仅从沙特一国进口原油就达3636.84万吨,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33%。同时,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的数量也占到其供应总量的五分之一,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沙特的第三大原油买家。

中国自沙特等海合会国家进口石油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恰逢国际原油价格飞速上涨;而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出口并未与进口获得同步增长,这是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二)逆差反映出我国石油储备能力的滞后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国际原油价格呈现出急剧上涨又迅速下跌的“冰火两重天”局面。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油价直线攀升,到2008年7月一度达到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但在这一阶段,中国原油进口量依然高速增长。由于进口原油一般有两三个月的滞后期,我们把高油价进口的时间段延长至10月份来分析。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1-10月份,中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772.4美元/吨,同比上涨66%;进口量达15115.27万吨,价值1167.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和83.6%;月均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达1511.5万吨和116.7亿美元;特别是在10月份,原油进口总量达2000万吨,同比增长28.1%,创当年最高水平和最大增幅。自沙特进口原油也呈现出类型的情况,1-10月自沙特进口原油2899.2万吨,同比增长33.7%。这种高油价下大量进口局面的形成,既有当时“油荒”和“保奥运”的需求,也反映出中国石油企业的“追涨”心理。

而从2008年8月开始,在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跳水,并在12月底出现386美元/吨的低价后,由于前期进口较多、国内成品油储备能力弱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成品油消费疲软等原因,国内石化企业并未抓紧机会大量进口原油,反而有所减少。2008年11和12月份,中国分别进口原油1336和1437万吨,远低于前十个月的平均数量。尽管11和12月分别从沙特进口原油383,6和354万吨,高于前十个月的平均水平,但总体来说,依然暴露出中国石油储备能力的滞后。

三、经贸往来日趋活跃,能源合作初显成效

受益于几年来持续上涨的石油价格,海合会各国政府的财政盈余大幅增长,普遍制订了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领域是交通、电信、能源、水资源和房地产。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势下,这些国家进一步推出庞大财政预算,投入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这一庞大的市场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一)工程承包和双边投资发展迅速

海合会国家普遍缺乏劳动力,特别是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严重短缺,需要输入劳务和承包工程以促进其经济建设和发展。而中国的工程建设企业则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充沛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因此,近年来双边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进展非常快。仍以沙特为例,2004年底,中国在沙特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为8.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仅3.1亿美元。经过不到五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国在沙特累计签订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就达到93.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0.4亿美元,增速惊人。

目前在沙特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的中资企业主要有中材国际、中石化、中国港湾、中铁十八局等,分布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化工程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工业和民用建筑、路桥等各个领域。其中,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沙特港务局2008年1月签署的扎瓦尔角海港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总金额高达5.87亿美元。这是中资企业自1997年进入沙特工程承包市场以来获得的合同额最高的项目。此外,该公司还承接了吉达港集装箱码头、扎瓦尔港口项目、伊斯兰港红海门码头扩建项目、沙特阿拉伯延布海滨工程等项目,合计金额达11.2亿美元。

在双边投资方面,中沙两国企业的相互投资项目虽然不是很多,金额也不是很大,但是却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沙特对中国投资方面,2004年底,沙特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有45个,实际投资额累计仅为6800万美元;而截至2008年9月底,沙特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就达105个,实际直接投资金额4亿美元。中国对沙特的直接投资额也取得了高速增长,从2004年底的676万美元攀升至2008年9月的4亿美元,增长潜力巨大。

(二)能源合作势头良好

近年来,中国和海合会国家在石油相关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在原油贸易不断增长、承包石油工程项目日趋活跃的同时,中国企业还以合作勘探与开发新油田、合资兴办炼油和石化企业等方式积极寻求与海合会国家的合作。

沙特是中国石油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在沙特的石油相关工程建设上,首先是石油上游的服务贸易,包括钻井和勘探等。过去这些服务都是西方一统天下,中国企业很难进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等九家企业已打进这个市场。

在合资兴办企业方面,从2005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在沙特涉足石油工程建设、炼厂和石化联合体的建设,目前在建的项目接近50亿美元,成为中国石化企业在沙特的一个亮点。海湾国家在中国的能源合作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总投资超50亿美元,由福建炼化、埃克森一美孚中国石油化工公司、沙特阿美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出资共同设立的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已成功运营一年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纳税近4亿元。目前该公司正在经营一个具有4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炼厂,同时投资建设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2008年2月,中石化股份公司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京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天津建立一家合资公司,各持股50%,开发年产100万吨的石化下游生产线项目。项目投资总额约17亿美元,生产线计划于2009年9月竣工。此外,中石化正在与沙特阿美公司进行合资合作的谈判,拟出让青岛千万吨大炼油项目25%的股份;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期间,沙特投资海南大型能源基地项目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事实说明,中国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危机之中孕育新机遇。双边经贸合作将更富成效

(一)危机使双方的经贸关系更为密切

对中国而言,金融危机下美日欧等传统出口市场的萎缩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不稳,使得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商品出口市场和可靠的能源供给来源。海合会拥有3570万人口和1.05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市场,还拥有面向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的转口市场和充沛的石油供给。对海合会国家来说,由于此次危机起源于美国,并使日、欧等发达国家受到重创,因此,未来海合会将加强与其他大的经济体,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往来,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对海湾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获得一个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地和石油石化产品的可靠销售市场。

正是基于这种“双赢”理念,2009年新年伊始,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阿卜杜拉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沙特,这是此次胡主席亚非五国之行的第一站和唯一的阿拉伯国家,也是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沙后第二次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中沙战略友好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在沙特会谈期间指出,要加强中沙合作,要“发挥各自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全方位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继续扩大双向投资”。胡锦涛在访沙期间,两国还签署了在石油、天然气、矿产领域议定书的补充谅解备忘录,沙方也承诺任何时候都会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

(二)海合会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为我国企业的进入提供了良机

在经济危机的情势下,海合会各国纷纷推出庞大预算,用于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在这些经济刺激计划中,基础建设占核心地位,而根据惯例,海湾国家的项目往往以承包形式进行,而这恰恰是中国大型基建企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领域。

(三)中国一海合会自贸区谈判或能取得突破

自2004年7月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宣布启动自贸区谈判以来,双方已经举行了四轮谈判,在货物贸易的大多数领域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并启动了服务贸易谈判。相比之下,海合会与欧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自由贸易谈判进程则缓慢得多。

欧盟是海合会国家的主要市场,又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商品供应者,海湾地区三分之一的进口产品来自欧盟。但海合会和欧盟1988年签署关于建立自贸区的框架协议后,到2008年已经过二十多轮谈判,双方仍在开放投资、知识产权、政府采购、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分歧。2008年12月,海合会秘书长阿提亚宣布搁置与欧盟旷日持久的自由贸易谈判,并不排除彻底取消谈判的可能。海合会国家与日、美的自贸区建设方面,前者与海合会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刚刚启动;而后者则只同意与海合会各成员国单独谈判,拒绝与海合会整体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迄今为止,同美国签署自贸区协议的海合会国家只有巴林和阿曼两个小国。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之际,海合会国家迫切希望继续推动自由贸易谈判,多方位拓展国际经济联系。2008年12月15日,在经过不到一年的谈判之后,新加坡与海合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这是海合会与中东地区以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fta协定。海合会希望以此来推动与其他组织和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既然与欧盟的相关谈判已经搁置,与美日等国近期达成协定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作为其重要的经济伙伴,中国在其自贸协定谈判进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8

【摘要】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1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的10年中取得辉煌成绩,市场经济充满各种风险,中外企业在国内外的较量同样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内经济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更大影响。为规避风险,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成功与国内期货业的健康发展,给各风险主体提供理想的规避风险场所。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要求国内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关键词】期货市场;风险;进口

期货市场的发展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来现货市场的一体化,同时带来期货市场的连动性,我国的期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它的发展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1年,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使我国期货市场将受到更为强大的压力和动力。一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一个重大的方面就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水平逐年降低,今年进口关税总水平降到10.4%,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需要得到支持,对外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进口水平尤其是在能源(如石油)、农产品(小麦、大豆、棉花等)等方面将会不断的提高,从而不断的冲击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受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越来越强,期货市场不可避免的会受进出口的影响,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作用也会得到更大发挥,一切受国际贸易影响的集团会更加积极的参与期货市场。

 

中国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加强使国内企业的各种风险加大。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支持,同时满足国内不断的消费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进口。以石油为例:中国工业发展的动力能源就是石油,同时石油价格的波动可以解释70%的消费价格的变动原因,可以看出石油对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影响。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石油作为一次消费能源在未来20年仍占第一位。中国被列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是并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经济的需要,而且这种趋势不会在短期内停止。从1997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据预测,这种趋势会越来越强,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强(表1),据海关最新统计,中国2003年原油进口增长29.8%。到2020年,中国一次石油总需求占世界总需求的比重将会由1997年的6%上升到10%。中国的需求会影响世界的石油走势,同时也受到世界石油供应的影响。油价是石油供给的重要决定因素,考虑到以前油价的变化趋势,今后20年的表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原油价格的形成非常复杂,油价的波动与目前的供需状况和市场对未来供应的预期有关。少数OPEC和非OPEC产油国的产量政策对确定产量大小具有关键作用,因而会影响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经济的增长是世界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地区性经济活动的动荡和政治活动的不稳定都会影响世界原油的价格,尤其是产油区。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目前,沙特的情况同样象一个定时炸弹,委内瑞拉的政局也令人担忧,天价油价不可想象。1998年的亚洲危机同样给国际市场不小的冲击。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的70%,而中国60%的进口就来自中东,中东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和依赖以及石油供给的不确定性造成国内需求企业的风险,同样,关税的降低使国外的农产品也会大量进入,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在弥补国内需求缺口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风险,比如与石油密切相关的航空业、石化工业以及汽车工业等等。期货市场恰恰给其参与者提供了规避风险的理想场所,同时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也给企业的生产计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预测。开放经济环境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能在期货市场上得到反映,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及时了解价格信息,对商品实行套期保值、制订适当的生产计划以及其他经济活动。

 

中国加入WTO后,对期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资企业的限制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中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在金融、贸易、财务等方面都需要规避风险,例如,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以最主要的加工贸易来说,生产商从进口原料到组织市场过程,最终形成产品出口,这之间的时间周期很长,有时需要三四个月,而汇率的波动时刻在变化,这就使生产商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一个是它的进口成本由于汇率的波动引起的成本风险,另一个是他的出口利润由于汇率波动引起的利润风险,是其无法预料的。国际期货业的成功发展使国外企业在面对经济风险时,更倾向于利用期货市场进行规避风险。如果我国国内的期货市场发展不能跟上企业的需要,那么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就只能将资金转向其他的国际期货交易所,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资金的外流将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外贸经营权的逐步下放,经营主体会越来越多,他们也需要有比较理想的规避风险的场所。农产品关税水平的逐年降低,使大量的外国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如小麦、棉花、玉米等,这不但冲击农业,而且也冲击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仍然以石油为例,根据我国对WTO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中国要放开成品油的零售市场,2006年12月11日要开放批发市场,届时,跨国石油巨头将携带价格制订优先权和石油期货套期保值的双重优势进入中国石油市场。未雨绸缪,国内企业应该早做准备,积极利用期货市场的各种功能,应对各种市场风险。

石油化工贸易范文9

摘要: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需要更为持久、安全、稳定的石油资源作为支撑。 关键词:石油安全;商业储备;对策 中亚是与我国开展石油贸易的重要能源地区。一方面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中国还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积极开展石油贸易、合作,以期最终将中亚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更加便利、安全、稳定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 1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1)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3)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4)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2 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 2.1 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 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2. 2 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11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 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 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余洋.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8,(3):45-46. 博•黑恩贝克.石油与安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6-43. 安尼瓦尔•阿木提.石油与国家安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