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10-07 09:02:21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1

>> 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道路问题及对策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岛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 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根源及对策探析 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空心村”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供水企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究 积极应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房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 从欧债危机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绥阳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建友.渔民市民化与“三渔”问题探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1(3):7275.

[3] 董志凯.以新型四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2):1214.

[4] 李刚.山东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4(3):7879.

[5] 唐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5):6975.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主要问题

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有着在城乡教育、社会稳定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泸州作为西部城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泸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从而为泸州城市与乡村整体统筹发展做出其贡献。但是,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便加以解决。

一、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泸州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发展极其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政府应该坚持遵循党和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泸州地方实际状况,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及和谐发展。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在在改革开放后,泸州市政府紧随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从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多层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其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则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泸州在城乡的文化发展中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政策法律法规安排极其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泸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泸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体现在投入机制上。存在着在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投资体制,这就是文化发展资源多是向城市倾斜,特别是城市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有很大优势,而且还集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而泸州市的广大农村则存在着文化建设落后,特别是文化资源短缺,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障碍。民间资本多流向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投资空间大、机会多、报酬率高。

3、泸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泸州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差距。现在存在的基本状况是泸州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单一,农村广大农民在各种劳动之后,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这就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的单一,而且在很多时候在文化消费上,城乡之间的交流过少,这就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两极化。这就需要泸州市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而来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这样才能促进泸州市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来促进泸州市和谐社会的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4、泸州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在文化投入和发展水平的两极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①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现在仍然是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主要的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多少存在于泸州市内,这也是导致泸州市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发展中存在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泸州市各级城乡政府而言,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同重视,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上没有树立重要的意识和理念。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差距。

二、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二元文化发展现状,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也就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首先从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当前我国发展道路之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泸州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也脱离这个历史发展的束缚。正是城乡二元体制加大了泸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加大,而这种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更加加大,针对于此,需要找到症结所在:

城乡文化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差距。泸州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泸州市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泸州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还是居于发展中重要位置,相比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还是较低。而且,泸州市的城乡管理制度也是遵照全国城乡管理制度,这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土地、户口结合起来,同时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与户口结合起来。其实,城乡存在自中国古代就存在,不过古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当前存在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城乡二元化主要就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把普通公民划分为了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也就使得本已存在的两大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在逐渐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和享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逐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改变其不平等性。(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戚冬瑾,周剑云.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城市规划,2012(7):60~66.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城乡统筹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1、探讨构建适合城乡统筹的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研究者提出要根据城乡统筹的特点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廖振宙等(2003)对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与金融问题进行了思考。作者对城乡差距非金融因素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金融支持不足的表现,并提出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信用制度的双向设计、加大支农力度,金融政策与财政支农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等。人民银行南昌中支(2004)对城乡统筹与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政策偏差和金融抑制导致了城乡差异, 因此必须“金融矫正”,重构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支持平台,具体措施主要有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再造金融支农体系,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大力改进金融服务,拓宽农村注资渠道、激活农业资本运作等。人民银行龙岩市中支课题组(2005)从龙岩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差距人手,剖析形成城乡发展现状差距的各因素,提出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加强宏观调控与政策指导,构建与城乡一体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支农贷款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创新适应区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等。

2、对城乡统筹背景下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研究者都认为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严重。张自力等(2009)以广东城乡地区为例,研究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他们研究发现,农村的政策性金融存在弱势特征、农村内部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区资金使用效率存在差异,农村金融资源存在逆向配置特征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金融二元制度结构下金融资源的区域化配置、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制度下的资源配置差异、城乡金融生态差异。文章认为,要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切入点,进行金融资源配置改革的创新性探索,逐步完善广东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窦森(2009)研究发现,我国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资金资源城乡配置失衡,金融主体资源城乡配置存在缺位,金融制度资源城乡配置存在歧视,金融政策资源城乡配置存在不公,金融商品资源城乡配置存在差异,金融生态资源城乡配置存在矛盾等。刘锡良等(2009)认为必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探索一条城乡统筹的金融发展之路。作者从如何实现金融业的城乡统筹发展、金融如何促进经济的城乡统筹、如何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三个问题着手提出三个研究视角,简要分析城乡统筹中金融发展的思路。

二、城镇化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1、对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数量关系问题的研究。研究的主流结论是城镇化与金融变量显著正相关。郑长德(2007)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间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中介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使市场规模得以扩大,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作者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金融化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黄勇、谢朝华(2008)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发现,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银行贷款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效应,但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的兴趣在降低。研究认为,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和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途径,强化金融支持效应。郑枚、傅强(2008)以重庆市为例进行研究,发现金融业的发展是影响我市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保费收入、存款余额、贷款余额、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四个指标的增加都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

2、研究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着力方式。胡斌(2002)分析指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提出增强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城镇建设的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措施:明确发展战略、提高规划水平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是解决资金短缺、提高融资效率的基础;完善信用结构等。张正斌(2008)对宁夏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是:金融在城镇化中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通过收入在起作用,即金融通过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是通过使人口向城镇集聚起作用,人口向城镇聚集仅仅是表象或收入变化的结果;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可能更能说明问题,这会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收入的增长,而不只是人口与城镇规模的扩张。这与传统意义上以人口作为城镇化率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

3、研究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现象。伍艳(2005)认为,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表现为:利率管制、金融市场结构缺乏效率、金融机构结构不完善和资本形成机制不健全。在金融抑制的影响下。我国城镇化率始终滞后于工业化率,城镇集约化程度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为此,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建立“市场主导型”的资本形成机制。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其金融问题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在劳动者转移、土地流动方面存在明显的金融支持不足。罗明忠(2008a)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受其自身所能支配和拥有的金融资源约束:金融资源的多少影响劳动者转移前的技能培训、对劳动者工作搜寻的过程有直接影响、影响劳动者转移过程中的家属安置及其转移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支持。李扬、殷剑峰(2005)认为为了防止效率低下的金融部门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引入纯粹金融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为了必然。陈刚、尹希果(2008)以各省1996-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它因素后,中国金融中介增长显著地制约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周启清(2010)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不仅需要农村金融总量的扩张,而且对金融产品的种类、期限和服务方式也提出新的要求。作者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市为例,分析现有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不足问题。王越子、杨雪(2010)以成都为例分析抵押担保与土地流转问题,发现成都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入担保机制后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对国外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情况的研究

陆岷峰、马艳(2009)分析了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金融支持作用的有关经验及特点。国外经验主要有:在法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市镇税收、经营开发与分摊税、城乡规划税和开发税、国家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发行机构投资、发行长期债券以及保险公司、老年保险等基金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日本政府主要用两种方式以自身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一种是“筑巢引凤式”,即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问投资;另一种是“联合投资式”,即将民间的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韩国通过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法规。国会通过了《基础设施吸引民间资本促进法》,后来又出台了《扩充基础设施对策》,财政向银行贴息。韩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向国外统借外债,通过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转贷给企业。这些银行将国外借款与国内吸收的存款根据国家确定的产业政策,按低利率(7%~8%)贷给基础设施企业。从以上国外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筹集的各种方式,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国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了各种金融支持手段,而且充分实现了金融支持中资金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及投资方式多样化,从而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供应。

总的来看,这些文献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的作用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但对城镇化水平与金融的关系研究过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对金融资本的细分和各类金融资本对农村城镇化中的主体――城镇居民――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胡斌.政策性金融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金融,2002,10:37-38

[2]廖振宙等.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思考.武汉金融,2003,10:32-33

[3]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江西城乡统筹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金融参考,2004,1:35-37

[4]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 2: 4-15

[5]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海南金融,2005,12:59-62

[6]伍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理论与改革,2005,8:100-103

[7]郑长德. 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 2007,3:12-18

[8]张正斌.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8, 6:85-87

[9]黄勇,谢朝华. 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理论探索,2008,3:91-93

[10]罗明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金融约束及其突破.南方金融,2008,3:46-48

[11]陈刚,尹希果.中国金融中介增长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海金融,2008,7:10-16

[12]陆岷峰,马艳. 以金融支持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98-102

[13]刘锡良,齐秩平.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三个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09,3:3-6

[14]窦森. 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资源的配置问题. 中州学刊,2009,1:56-58

[15]张自力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09,12:62-68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不断的进行城乡的规划建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乡发展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与乡村不断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城乡规划建设初具成效。然而要更好的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这里离不科学的方法与合理的规划策略。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城乡规划建设的优化思路。

1 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城乡开发建设比较随意,只是将利益放在眼前,缺乏大局观念,不能将所做的工作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不能正真做到城乡与区域的协调发展、科学结合。在规划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较短一段时间利益的诱惑,造成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作指导,导致城乡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备,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性不强。例如,一些布局规划不合理会导致产业区和人口聚集区过于分散,不集中的现象。

1.2 城乡规划发展不能相互协调

在城乡的规划发展中,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资源因素等等都是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很难充分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将这些问题全部统筹协调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就目前从我国城乡规划的所开展的工作来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的。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城乡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任然将重点放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的规划与发展,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针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投资环境不断进行改善。然而对于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规划建设的力度还是向城市有所倾斜,造成了乡村基本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引起乡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城乡规划出现一定的失衡,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1.3 我国法律体制不完善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的法律制度是以《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为主要的法律依据。过去由于城乡二元分治,不利于统筹发展。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在经济规律的影响下,大中城市不断地取得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在客观的条件下以城市为导向,规划更加偏重于城市,从而进一步导致城乡差距加大。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对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律制度有深刻影响,造成城市与乡村不等的对待。由于不同的法律和法规,开展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加剧这种二元结构,不利于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法律对此制度的规定还是空白,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城市规划法》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编制方面的问题,然而在对规划管理方面、操作程序方面、监督检查方面、和法律责任方面存在较少的规定,不是十分细致。对于一些建设单位而言,鉴于违法的机会成本远不高于守法的机会成本,这样就产生了违法建设行为的频频发生,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思路

2.1 城乡建设问题的整体看法

我国地域广阔,在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城乡统筹方面都存在着十分不平衡的现象。而这种不平衡会对国家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更是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就是分析如何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提出优化思路。

在改革开放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到今天已经出台过很多相关的政策并取得了些许进步。但是,在我国对于城乡发展一直采用的是二元规划策略,对二者间的发展统筹与发展协调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很明显《城市规划法》只是用来规划城市建设的,而城镇及乡村规划建设用的《管理条例》与之毫无关联。而这两套政策还在影响着城乡统筹工作的实施。2007年《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打破城乡建设的呆板局面,把建设工作引向高速。

2.2 城乡建设问题的要求

科学整合和系统协调是城乡建设的两大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就是要在各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联络点的大规模整合,同时使小城市得到地域和交通方面的整合,目的是推动城乡、以及小城镇城乡各方面的城乡建设的整体化。系统协调是力求区域发展与城乡发展的一致协调,达到各种资源、各种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及其应用,注意水资源、土地之源、矿产之源、人力资源等在城乡建设一体化中的推动作用。

2.3 全力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建设中,我们主要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想在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只靠这一部法律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有较健全的法律制度。而且我认为可以将《城乡规划法》作为这些法律的基础,其它法律在此基础上细致扩展而成。再者,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城乡规划法》。比如媒体、宣传板、活动、宣讲等。增加所有城镇乡村居民对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所有居民对城乡建设的政策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城乡建设人员的法律培养、纪律培养、政策认识培养、政策实施方法培养,指导工作人员要有相关的责任与法律认识,依据相关制度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政府也可以大力鼓动各界人士提出自己的建设规划策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系统的合理性。

2.4 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机制与体系

城乡规划建设机制如建设保障机制、审核机制、责任深究机制等机制的加强与完善是大力推动城乡建设进程的一个有效策略。保证各种建设工作在正式实施之前都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各种条件审核,使此建设符合国家建设的要求。调动周围人士对建设的监督,严肃追究每个非法建设的法律责任。对于城乡建设基础建设项目,国家应当提供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种力量对城乡建设规划工作的帮扶。

2.5 增加对城乡建设工作的投入

城乡建设的统筹一体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件立足于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实事。于此,立于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基础上,政府要予以重视。因此,对于城乡建设规划的各项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建设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保障。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政策优惠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基于,城乡统筹建设中农村建设落后与城镇的状况,政府可以适度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用以弥补乡村建设不足的问题,缩小城乡建设间的差距。

3结语

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协调发展,是国家重要的一项建设工作。当今城乡建设要以深入的思考、充分的准备、广泛的号召、大力的推进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各个问题。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幸福的是城乡居民,幸福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是我们选择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每一个汇报、踏实做好每一个工程,是每一个建设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国贤.浅析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乡村规划建设的推动作用[J].门窗,2012,08(6):78-83

[2] 杨贵庆.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思考[J].城市规划,2013,22(10):53-54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 整体与部分 方法论

一、我国城乡统筹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城乡统筹的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张的过程中,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协调。表现为,在农村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以及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存在扩大的趋势。因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

1.城乡失衡比较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人的平等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自从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以户籍制度以来,中国一直通过户籍来对城乡居民采取不同就业、保障、医疗、住宅制度。人员、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主要是在城市中流动,到农村中投资的资金和资源很少,城乡失衡比较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199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11年达到2.99∶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1992年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2000以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最大,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其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已接近或突破万元。

表1 1992~2011年城乡收入水平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图1 1992~2011居民城乡收入水平对比

2.区域城乡发展非均衡性严重,区域城乡均衡发展难度大。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至2011年底,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的省份已达15个,湖北、山东、海南三省首次超过50%;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天津市城镇人口比重2011年首次超过80%。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与省之间及省内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区域城乡发展非均衡性严重,区域城乡均衡发展难度大。

表2 2002~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网

3.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存在。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它包括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劳动力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二元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的大方向是相违背的,尤其对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城乡二元劳动力就业制度导致的城乡收入分配不均,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城乡二元体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

4.乡村规划覆盖面比较小,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不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屡屡突破现存的发展规划,大量占用土地使得城区面积不断的外延,存在“摊大饼”和“空心城”现象。与之对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村规划进展缓慢,相当数量的县市,尤其是乡镇及村级规划工作仍未完成,即使完成了规划但是科学性和执行力都不强。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一些地区存在明显的村落空心化,大量旧房及宅基地闲置,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公共建设规划也难以有效实施。

5.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少,资金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先东部后中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城市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型,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电力、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等则十分落后,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有些地方城乡人均基本建设投入差超过3倍,加上农村资金管理混乱,使本来就很有限的涉农资金使用非常分散,造成项目资金管理困难,投入效益不高,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慢。尽管我国进行了村村通公路等一些基础建设投资,但其发展仍旧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中央政策对“三农”的倾斜,目前国家对乡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实际用到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资金却依旧很少。

6.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发展不协调。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可用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土地的保障功能持续下滑。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非常严重,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投入收入减少,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也日趋降低。虽然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同时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农村的优抚救济、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社会保障覆盖率与投入金额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发展不协调。

二、用马克思方法论看待城乡分离与对立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分工导致的,城乡差别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分工、城市产生和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历史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统一体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的更替,代表着社会文明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城乡分离乃至利益对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城乡关系的这种分离和对抗正是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首先,城市的出现、城乡关系的分离,根源于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生产力“有所发展”,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农业劳动者所必需的产品,从而为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离提供了可能。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尚不足以避免或杜绝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所引起的利益分化、冲突乃至对抗。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中地,是生产与贸易的结合地,是工业人口的聚集地。在这种情况下,城乡之间的这种分化和对立恰恰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城乡之间的分离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体现着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超越。城市起源并伴生于近代的整个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发展史也就是城市迅速扩张的历史,是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乡村的历史,同时也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虽然伴随着农民利益被牺牲的苦难历程,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具有合理性。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我国城乡统筹的途径

(一)推进我国城乡统筹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要运用马克思哲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推进我国城乡统筹,摒除我国城乡分离与对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要推进城乡统筹,必须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总体,实现不断向整体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应该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要借鉴马克思关于同一——对立——融合的历史辩证法,摒除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当分工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时,分工最终会消除,城乡对立会消失,城乡走向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

1.注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发展城乡统筹从全局出发。在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时,应该注意到经济因素只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在实现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片面强调GDP忽视整体性协调发展的理念会导致城市更加发达,农村更加落后,最终只会离城乡统筹越来越远。必须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都放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让其他各个部分的才有所发展,才不会导致任何部分的片面发展;必须将中国视为一个总体,只有通过推动东中西部的城乡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其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难题之一就是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要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意识上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才能使人们消除对城里人与农村人的身份划分的偏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和谐发展。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功能。要意识学会从同一——对立——融合的辩证方法实现城乡统筹,看待实现城乡融合,绝不是要毁灭城市、中断城市文明以至强制拉平城乡区别、达到城乡之间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而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之间的更高级的综合。因为城乡对立的消除,同肯定城市的历史作用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并不矛盾。由于城市是现代工业、商业、航运和贸易的中心,是生产基本条件包括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空间集结体,是特定区域内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聚集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根本上确立了城市经济的统治地位,使得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体两面。城市文明相对于乡村生产关系而言,是一种社会进步,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而消灭城乡对立意味着要摆脱和改变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农村愚昧和孤立分散状态。因此,走向城市化是城乡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城市在这里应该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它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摆脱乡村的愚昧落后状态、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和反哺作用。

3.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实行城乡产业一体化,才能使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实现城乡融合。要实现农业逐步工业化、产业一体化就要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产业,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主导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和需求高、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强等特点,它的发展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带动需求上涨。政府在这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建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交通工具会随着由此而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条件日益接近起来。

参考文献

[1]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10).

[2]罗敏,祝小宁.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谢建芬,庞明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2010(6).

[4]石慧颖,覃雯静.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论视域中的重庆城乡统筹[J].延边党校学报,2010(8).

[5]岑乾明,宋卫琴.分工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城乡观的钥匙[J].求索,2010(9).

[6]潘岳生,唐智彬试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观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0).

[7]王卫星.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展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解决对策

一、引言

我国长期处于二元城乡体制,且至今尚未完全从根本上打破,公共服务欠缺仍然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党的十中提出的重要理念。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也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出了大量改进。但由于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为缓慢,城乡发展仍然出现不均衡问题,故需要进一步的纠正和改善“城市偏向”的发展观。

二、河南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化是在长期偏向城乡二元服务供给体制中形成的。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其农村人口6234万人,占到总人口的59.43%。在长期发展形势下,河南省在共享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该部分将通过对处于中原区核心地带的河南省中部分城乡建设的一些调查数据,从河南省目前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现实情况出发,发现目前城乡服务中问题所在。

(一)河南省城乡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严重不均

根据河南省2014年统计年鉴数字显示,2013年河南省市级和乡镇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之间的差距悬殊较大。如表1所示,从总量来看,市级2013年支出1344.98亿元,而乡镇级别仅为330.48亿元。乡镇公共财政总支出仅为市级的24.57%。从教育指标来看,市级支出为211.39亿元,而乡镇只有18.09亿元;交通运输市级支出161.29亿元,乡镇只有1.36亿元;医疗卫生市级支出63.09亿元,乡镇级2.07亿元。无论从城乡的总量指标还是分项指标看,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差距悬殊都存在与城乡之间。

(二)河南省城乡基本教育中存在的差距

1. 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的差距

河南省长期向城市倾斜的教育资源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改观,但乡镇地区仍然处于低教育资源的情况。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差距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最终,仍然处于教育非均等化的阶段。河南省城镇教育经费拨款费用远远高于农村拨款费用,其中2013年乡镇教育财政预算支出仅占支出总额的1.54%。

2. 城乡师资力量存在明显差异

河南省的师资力量正在逐年提升,城乡在教师学历上趋于均等化,但由于环境条件、薪资报酬等方面的影响,最终致使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目前因部分乡镇教学水平的限制,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教学观念也没有得到及时创新,使乡镇教育水平得不到较好的完善,城乡教学水平拉开差距。

3. 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非均等化

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城市教学多媒体的投入以及快速替代,乡镇跟不上如此快速的步伐。久之,在办学的条件上也出现了不均等的形势。

(三)城乡社会保障的非均等化

1. 医疗保险的差距

医疗保障的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在城乡发展中,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运行模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别。城镇医疗保险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故保障水平较高。而农村的医疗保险则是以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由中央、地方政府以及个人共同承担的保险费用为主,且费用交纳并不高。因此,在看病后报销比率上也存在着差别。

2. 最低生活保障上的差距

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在2007年被建立,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在制度制定上也存在差别。城市居民大部分靠就业维持生活,没有农业等方面收入的来源。2013年,省民政厅、财政局规定,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12年的180元提高到195元。农村居民大部分以农林业为主要谋生方式,因此不存在失业现象。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12年的87元提高到99元。城市低保水平是农村低保水平的几近两倍,差距明显过大。

3. 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异

2014年2月7号,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的基本统一,但要想迅速落实确实困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和非城镇之间仍然处于非均等化。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大多是以社会保险原则开展的,其风险与企业共同承担。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由本人承担费用,更多的突出个人养老责任。对于农民而言,河南省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公平现象。

(四)城乡就业权利失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乡就业机会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就业水平不均衡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高,但非城镇劳动者很少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工作的选择上存在着局限性。另一方面,因城乡居民在户籍上存在一定差异,造就了城乡劳动力不完全平等局面的产生。

三、新经济形势下河南省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城乡一致的公共服务

城乡发展二元化不仅是河南省存在的问题,它存在于很多大中型城市。若想要改善当前这种非均衡性局面,必不可少的是将二元化机制破除。虽然这是一项漫长艰辛的任务,但提高全民发展水平就要迎难而上。政府应尽快打破城镇与非城镇体制政策的区别,建立城乡户口统一的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二)建立城乡一致的公共服务

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衔接,统筹城乡社保体制。将城市与乡镇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融合,落到实处。降低非城镇居民医保等自费的比例。对生活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进行维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三)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应统一

对于城乡劳动者实行待遇公平原则,用人单位应积极维护城镇与非城镇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待遇。对于非城镇劳动力的歧视应当及时消除。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化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是进行财政支付转移。为实现城乡之间的配置平衡、服务均衡化发展,财政转移应重点向非城镇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财政支出差距。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村基本服务水平的关键。切实保障非城镇居民的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文化,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五)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仅仅依靠政府进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势单力薄的。借鉴大量国外经验,非政府、群众、企业等都可以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这些力量可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有更好的满足。在使用第三方力量的时候,政府部门应该做到和“第三方”共同承担责任。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群体为辅助,从而满足非城镇居民需求多样化。故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是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来源。

四、总结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在公共服务体制上做出了改革,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为供给的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等以及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上。因此,要使河南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首先要使教育、社保、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等方面先打到基本均衡统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河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构,从而缩小城镇和非城镇建设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韩俊.统筹城乡发展率先走出二元结构[N].新华日报,2010-06-08.

[2]胡五岳,贾志鹏.河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卢璐.试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5).

[4]刘堂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对策[J].商业时代,2012(08).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8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农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84-02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城市相对先进,农村相对落后,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其中的课题之一。如何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党和各级政府逐渐将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日程,针对当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文化,进一步挖掘城乡文化的潜力,从而促进城乡文化的共融,更快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1 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的产生背景和现实意义

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源于中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而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产生了,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当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由农业化到工业化的发展方式的共同性质。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不完全是由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选择的结果。当时的“城市工业现代经济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所统治。传统的农村经济由封建地主所统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形成中国经济显著的二元分化。但这个过程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逐渐生成和逐渐固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确定后,由于重工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且技术含量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需要国家具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我国当时工业比重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农业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供积累。于是,我国工业化进程跨越了以轻工业为重心的阶段,而将农业作为重工业发展的积累主源,与此同时,国家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政策。在这一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又通过一系列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和制度以及城乡居民不平等的国民待遇,使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最终确立。1978年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到1985年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了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起伏和波动。

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根据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1.1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严重的结构畸形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实现均衡增长,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联系较以前实现了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从根本上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的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已明显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对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政策倾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根据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1.2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

“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以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要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世纪之交,“三农”问题有一些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还任重道远。例如,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远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短期的政策调整,而是需要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1.3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国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设一个惠及全国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1]

2 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文献综述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李秀忠(2009)认为,城乡统筹必须是经济和文化的统筹,因而必须让农村拥有先进的文化、思想,进而进行文化创造,最终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高善春(2010)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朱敏(2012)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遏制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扩大农村需求的根本出路。赵光元(2012)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和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不足的有效途径。刘文俭(2005)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广大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李云(2007)在城乡文化发展问题上,认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但这种相互影响可以表现为积极影响,也可以表现为消极影响,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上,把握好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辐射作用,避免城市文化中的消极一面侵蚀到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对农村文化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赵家国(2012)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滞后、群众文化活动贫乏、公共产品稀少、文艺人才匮乏,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要推进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

众多学者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虽然从各个视角进行了研究分析,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应该有自己的理论结构、研究机理和方法,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献资料极少,存在诸多理论盲点,迄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只局限于表面的统筹城乡文化必要性的论证、内容和方式的概括以及理论意义的说明,甚至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概念也有待于进行深入拓展和规范精确的提炼。总之,对于这一问题的高水平理论研究不足,大多停留在空泛谈论的层面。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因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并在借鉴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和属性规律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探索研究。

3 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措施

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深刻的影响莫过于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失衡。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失衡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迫在眉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弘扬各地农村的乡土特色文化。广大农村地区往往拥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蕴藏着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广阔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如果再配上现代城市的科技、资金、项目,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就可以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二是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各级官员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逐渐改变重视城市文化事业建设、轻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观念。地方政府在制订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坚持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的思想,在城乡建设规划的制订中着重考虑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树立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思想,确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投入总量偏少、人才奇缺等各方面软件和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客观现实,坚持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政策投入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原则。总之,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乡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来制定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体制创新。首先,创新文化发展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及其配套的评价机制。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制订合理的长远的地区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并且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人,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当地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动广大干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统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其次,建立针对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帮扶机制。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各社会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促进城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重点支持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科技展览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娱乐节目和文化活动。再次,实现文化投入机制的创新,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下,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方式,动用社会资本的力量,吸引各大中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投资兴建乡村文化组织和活动设施,经营农村文化娱乐场所,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能使广大农村居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80-03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已经形成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强,认识趋于一致。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作了诸多的尝试,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新农村建设总体推进不平衡,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探寻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有效对策和途径,就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最为核心的动力条件。在当前阶段就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但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打破城乡间体制障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新型农村,缩小城乡差别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难点在农村,但不能由此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庄建设。事实上,建设新农村,既不可能是农村地区自身的建设,也不可能每一个乡村独立进行,它只能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实现,特别是通过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来实现。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考虑生态脆弱的承受力,否则我国经济仍是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增长,将造成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例证。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资源匮乏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其次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情况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资源效率低下,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直接后果,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外,更重要的是加剧了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不仅如此,受工业“三废”的影响,全国20%以上的耕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3.2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资源短缺和严重浪费的问题,必须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集约开发利用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发挥能源的最大效益。

(三)加强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处在初级的粗放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存在的各类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引发的农业规模偏低、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直接导致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低、成本投入较高,竞争力弱。以至于国内粮食价格长期高于国际粮价,而农民却增产不增收。局部地区农民种粮成本高于收入,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扶持力度,实行对农业的综合补贴制度,但这种输血的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更不可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水平。笔者认为,根本出路仍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用城市需求开发农业资源,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升级、规模膨大、使农业走上与国民经济相互依托、共生共促的良好循环的发展道路。

(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风文明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象看,农民收入减缓,主要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减负工作不到位,以及农技推广工作薄弱,农业经济效益低等造成的。但深层原因是现行农村的制度和体制不适应农业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农村常年“积弱”的客观反映。从实际看,目前直接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和体制等因素主要有:农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陈旧的经济组织体制,以及分散的户营经济制度等。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想象只通过农村改革的单项突破就能实现,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使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得到持续快速增长。

(五)实现农村管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城市发展很快,而农村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差距拉大。这就好比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肯定影响奔跑的速度。农村发展较为缓慢,生产能力不强,消费水平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发展成果农民不能与市民共享,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日益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制度不完善,城市发展基础浅薄,城乡统筹建设经验不足,农村生产力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我们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城乡之间经济渗透不够是城乡一体化最大制约因素

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城市发挥中心职能的作用,通过辐射作用与农村进行信息交流、实行资源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的渗透是推动城乡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城市规模不大,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经济活力不强,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水平很低,使得城市自身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城市的辐射功能不强,使得城乡经济的总体增长受到了强大束缚,发展后劲不足。现阶段,农村仍以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相对涣散,通过政府渠道或其他方式与城市实行产业互助、互补的机会少,与城市的国有经济形成了相互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二)户籍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关键性瓶颈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经历了战争的硝烟后,工、农业生产刚刚启动,社会发展水平均较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建国初期确定的,是符合当时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而给城市的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造成超负荷影响,所采取的正确的选择。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日渐显现,突出表现在:一是二元户口管理,把城乡居民划分为两个身份不同的社会群体,赋予不同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并使这些身份、地位、权利的差别长期固定,而且延及后代,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民的权益事务同户口性质挂钩,造成城乡社会的长期隔离。二是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弱化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户口迁移限制过死,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需要,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四是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乡收入和分配不合理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大弊端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我国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仍将继续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农村金融体制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四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重吸储轻放贷、金融网点从农村撤退、金融工作人员返城的现象。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贷款十分困难。三是工农产品“剪刀差”至今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分配差距不仅直接关系广大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将严重影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国家大局。

(四)城乡文化差异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长一个时期处在重建设、重经济、重硬实力的阶段,不同程度忽视了农村文化阵地、农民精神需求,以及对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导致城乡一体化内在动力的缺失,也滋生了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城乡文化差异导致占我国56%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一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广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文化差异加大城乡二元差距,并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特别是现阶段,大量的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大大地削减了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呈现更大的两极分化,这是社会能否和谐潜在的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与对策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在充分调查走访,以及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实现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加快探索。

(一)用规划一体化,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次

科学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牛鼻子”。如果规划出现了偏差,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硬件、忽视软件,只顾局部、忽视全局,将会使后面的工作变得十分被动,甚至出现反复,造成浪费,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初衷相悖。笔者认为可以在下面三个领域努力寻求突破:一是应该创新建设模式,加强“空心村”改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空心村”的解决,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为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达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指导农民建造节地、节能和功能配置合理的住宅,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二是应该以建设生态村庄为目标,科学处理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两个复杂的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两个系统的最大特征。所以,在推进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生态脆弱的承受力,以建设生态村庄为目标指导好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三是应该充分结合实际,突出建设特色,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居住习惯和建设意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建设,千方百计地保障农民的自力。

(二)用经济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凝聚城乡财富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够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所以,如何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关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关键问题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在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上分三步走:第一步,重视发挥城市辐射和拉动作用,建立城乡经济互补型经济模式。第二步,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通,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第三步,增加农民资本性分配,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除受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体制制约。农村没有形成成熟的资本市场,农民手头可以作为资本的资源非常有限。

(三)用管理模式和分配体制一体化,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

要解决管理模式和分配体制一体化的问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要打破城乡户籍体制壁垒,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全面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加快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打破城乡分配不均沟壑,提高农民社会福利待遇。三是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建设,必须坚持以提高城乡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力和服务力为目标,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党建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围绕“共”字做文章,消除城乡党建“两张皮”现象,使城乡党的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在工作成效上相促进,让党建工作更好地引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四)用文化一体化,激发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保证农民群众的精神享受,打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是一个需要引起大家积极关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领域加以重视:一是要注重保护农民的文化习俗。让广大农民在充分享受特色文化滋养中,释放建设新农村的积极热情。二是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大力建设村文化站、信息站、青少年、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民群众头脑,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昂扬精神面貌。三是要不断丰富对农民的教化手段。要创新理念,开拓创新,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载体和形式,大力开展党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宣传,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正气。四是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既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留住和扩充农村建设人才,而这只能通过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来解决,通过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来统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乃至调整既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策略和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王振营,秦代红.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大城市郊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