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5:44:00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1

“智慧农业”是一个智能的系统,是将“感知中国馆”的理论具体应用到实践中的表现。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云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生态化、节约化等的发展。衡水市第三次党会提出,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快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促进衡水变成农业的强市。在“十一五”期间,衡水市高度重视农业,引进智慧农业的观点,并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

1.智慧农业的兴起以及特征

1.1智慧农业的兴起

从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发生转型,从过去的传统化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比如化肥的发明和应用、土壤的改良、各种农药的使用,这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手段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农药,化肥对于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同时输出的农产品也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根据大量数据显示,现代人的健康和饮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要求农业发展走健康生态的道路。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很缓慢,大多数的农业还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化肥使用国家,特别是在瓜果蔬菜、短期生长的蔬菜,由于它们受害虫严重,为了保证产量只能使用农药。因此,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农业模式进行反思,这推动了农业发展进入“智慧农业”阶段。它是为了适应现代的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是以物联网技术为主的技术应用。

1.2智慧农业的主要特征

(1)农业思想认识智慧化。

(2)农业发展环境审美化。

(3)农业生产系统化。

(4)农业生产质量优质化。

(5)农业生产过程精细化。

(6)农业资源的发展持续化。

2.衡水市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衡水市政府对于建设智慧农业非常的重视,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在2011年就制定了了相关的规划,在2012年衡水市首先被确定了首批的智慧城市发展;到2013年衡水市与联通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联通公司搭建了智慧城市云平台,这是建立智慧农业的基础。到2014年召开第一次研讨会时,重点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智慧城市中各大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包括农业在内。并在讨论后,将其投入实践运用中。虽然取得了试点的成功,但是具体的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3.衡水市发展智慧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衡水市农业发展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农业领域应用到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以及对农产品的质量的监督,在发展阶段已经累积了一些经验。但是物联网技术毕竟是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成熟度比较低,在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3.1首先缺乏系统的规划

虽然政府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这个观念,并在2014年已经开始将“智慧农业”投入实践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智慧农业涉及的领域很多,衡水地区以后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发展、政府如何定位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等问题都没有进行统筹规划。

3.2农业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慢

因为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区域面很广以及资金非常的大,所以当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时,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信息化的建设。原始的信息资源已经没办法满足现有的农业发展的信息资源需要。所以农业的数字化、智慧化以及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综合性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

3.3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没有标准的规范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没有规范技术标准,阻碍了共享平台的建立以及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杂乱、随意的方式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不能满足农业科研方面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

3.4缺少对农民实现技术培训

当前农业的生产者普遍存在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在应用以及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要对农业经营者的技术以及能力进行培训,这是解决农民科学使用现代化技术的前提。

3.5农业规模化生产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化现状就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规模化生产力度不够。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农民个体经营模式为主,所以农业生产没办法形成规模的经济效益。

3.6技术条件不够成熟

虽然目前正处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阶段,但是就技术以及标准方面,还是不够。真正的在农业中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4.衡水“智慧农业”问题解决措施

4.1搭建全省首个市级远程监测平台。

与联通公司合作,建立起“智慧农业”的远程监测平台,结合试点情况,在市农牧局实现奶站的远程监控,形成饶阳众悦、冠志、故城建国镇、景县津龙公司的单位试点光缆通道。

4.2加大资金的投入

依托项目带动,将近几年来的结余的农业资金都投入到“智慧农业“的建设中,促进农业的升级。通过资金带动,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来资本对衡水市的农业进行投资。保证了”智慧农业“的经济来源。在2014年以来,很多试点企业都投入大部分资金,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4.3规划“智慧农业”农业发展蓝图

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民赞教授为制作组长,着手编制规划,将规划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包括发展的构想、基础现状以及目标需求。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2

一、当前县域信息化建设应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贪大求全”。信息化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少地方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一步到位,过分强调“高、精、尖、全”,甚至作为政绩工程,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耗费巨大,却没有明显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顶层设计、科学引导,没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和财力,从整体和长远角度统筹规划,仍处于无序化发展状态。

误区二:“各行其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行业、部门、企业间系统开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技术规程、标准体系、信息代码和运行管理制度,选用的设备型号、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平台不一致,难以搭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导致协同共享难。不少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保密考虑,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共用,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误区三:“重硬轻软”。信息化集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决策运用、网络于一体,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应用和运行是关键。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只注重设备、网络、数据库等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运行环境的配置,导致有些硬件建成后成为“花瓶”。特别是县域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业务和信息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愈加匮乏,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误区四:“本末倒置”。县级层面经常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运行、管理、安全、监督等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头重脚轻”。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形象工程”、“被动工程”较多,忽视面向经济效益的技术应用和转化;重城市、轻农村,城市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较多,农村成为“边缘区”、“空档区”;重政府投入、轻社会资本,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依赖政府投入,没有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建湖县推进县域信息化的有益尝试

(一)突出顶层设计,加快平台载体建设

科学规划抓引领。紧密结合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科学确定信息化目标指数,今年6月,聘请华信咨询设计公司专家深入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全面调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等发展现状,编制县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任务和节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工程项目。打造平台强辐射。积极引进无锡腾云创智公司,在县高新区开工建设苏北第一家云计算中心,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参股,致力建成服务全县、辐射苏北的集政务云、商务云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加强对接已建、在建或即将建设的社会信用、城乡管理、政务信息等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规范和相关参数,优化跨行业、跨部门业务流程,提前留足接口,确保中心建成后,各部门平台数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部接入中心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政策增活力。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智慧建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信息化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承包建设、外包服务等方式参与“智慧建湖”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出台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审批、备案和验收程序,由县经信委统一扎口,未经核准同意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和参加招标采购。

(二)突出经济效益,加强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功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研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全县375家规上企业60%以上采用5S、6S管理,50强企业ERP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帮助50强企业量身定制“两化融合”提升方案,建成100家重点企业网上运行监测直报体系,加快“一网两库”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以管理、诚信等抵押融资新模式。建成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13家,信息化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幅度达5个百分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在全市率先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纵向贯通省、市、县,向下延伸到镇、村的三级综合平台五级应用网络,行政村“新三通”覆盖率达100%。完善提升建湖农业网、农产品批发市场网、“12316”三农工作站,重点打造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及时现代高效农业信息及农情预测预警,惠农短信已拥有1万多用户,每年农业信息2000条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76%。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产业同步发展。将高新区作为高新产业集聚区、信息技术核心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定位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文化娱乐等产业。依托部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未来科技城、集贤公寓等优质载体,采取政府代建、政企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园、海外大学生创业基地,已落户腾云创智、福俊网络等15个智慧型高科技企业。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完成投入20亿元,招引智慧产业项目50个,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50名,实现产值30亿元,建成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信息消费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抢抓国家鼓励信息消费的政策机遇,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组建电子商务协会,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在线支付、信用服务四个体系,争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

(三)突出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完善以“中国建湖”为主站,各镇(街道、区)、各部门网站为子站的政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建湖人才网、招商引资网等一批专业网站,改版升级政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及时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整合公安、卫生、安监、环保、药监、等子系统,建成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快速调度指挥和有效应急处置。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完善“12345”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电话呼叫中心,加快建立覆盖全面、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应用,在全市率先建成省首批技防城市。加快公共领域信息化。坚持信息化建设面向公众、面向基层,建成3G基站296个、4G基站169个、无线热点526个,县城公共场所热点免费开放。围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推动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化管理。

(四)突出人才支撑,打造一流信息队伍

搭建引才平台。放大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两大部级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构建“产业+项目+人才”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与近100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部级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突出企业主体,打造高端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优质平台,完善助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畅通引才渠道。组织“海外招才美、加行”、“海外专家建湖行”系列活动,举办两届科技与人才节,在欧美地区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4家。围绕国家“”和省“双创计划”、“博士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推动以才引才、以企招才、网络求才、中介荐才,为“智慧建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先后聘请25名“两院”院士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引进国家“”专家11名、省“双创”领军人才23名。加强人才培训。举行“创新中国行・建湖站”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信息化专家及3大运营商有关专家,来湖专题讲座,展示信息化产品。举办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5期,邀请阿里巴巴、淘宝、中国制造网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专家来湖授课,集中培训1000多人次。在县委党校、县中等专业学校、技校建立信息化培训基地,每季度组织信息化技能培训,动态满足“智慧建湖”建设需求。

三、推进县域信息化的构想

(一)必须始终突出顶层设计引领

合拍上情。始终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化发展举措和宏观政策相衔接,与加快“两化融合”发展相吻合,与物联网、宽带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及3G、4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与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从全局上把准县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紧贴县情。顶层设计必须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着眼“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既瞄准前沿,又紧扣实际。全面了解城市、社区、农村、产业、园区、企业情况,深入把握县域人口、法人、经济、地理和时空布局,科学制定县域信息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详规,确定分层推进目标,避免“千县一面”、同质发展。切合下情。县域信息化既要“接上气”,更要“接地气”;既要统筹总揽,又要兼顾条块。全面梳理现有信息化资源,广泛征询社会群体需求,严格设定信息化发展目标、工程项目和具体要求,明确建设方式和资金渠道。聘请社会各界代表担任顾问,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公示,广角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必须充分体现区域发展特色

紧扣产业特色。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现有新特产业,修编产业发展规划,注入信息化元素,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链条延伸、研发设计、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等领域融合渗透,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创新型、服务型制造转型。要依托信息平台载体,大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数字文化、软件开发应用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打造城市特色。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主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要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历史沿袭、旅游商务等城建资源,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深度推广,建设覆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智慧化、数字化。着力推进城市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把准城市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细化功能分区,强化产城互动、以产促城,产用互动、以用促产,加快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的智慧应用,进一步创塑城市对外名片。彰显人文特色。特色不仅体现在物的信息化,更体现在人的智慧化。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展示地方文化底蕴,传承、延续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要建立地方文化数字化平台,对旅游资源、历史人文与风土人情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动态信息,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吸附力。

(三)必须着力打造优质载体平台

建立数据库。要以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实有人口、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土地、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库,着力打造诚信体系的企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要按照“标准统一、分类采集、共享共用”的要求,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规范信息资源技术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项目。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结合地方财力,梳理编排信息化工程项目,明确建设内容、实施时间和责任单位,分期分步推进。要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公共性、基础性项目实行事前审报论证、事中监管督查、事后审计验收,没有通过审批备案的,一律不得列入财政预算,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运营;盈利性、效益性项目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深度融入。建立人才库。要积极对接“985”、“211”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聘请一批国家“”和省“双创计划”专家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和科技顾问,建立人才智库。健全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科技研发团队、高层次技术人才和信息化应用人才,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信息传播平台,开展智慧人才培训,为县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必须加快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3

自从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之后,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宁波又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不仅在国内率先举办了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还率先提出了系统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

正如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月娣所说,“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智慧不等于数字化

在中国移动的展厅里,两辆智能汽车身边总是人头攒动。这两辆智能汽车的方向盘边上均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市民可以通过它们获取详尽的生活服务信息。

“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的地位将愈来愈重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智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践路径上,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社会服务、百姓生活的融合,使得城市管理和服务更加便捷、人性化。要高度重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事实上,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大致要经历“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三个阶段,而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并没有认识到何为“智慧”和如何“智慧”,只是简单地将数字化与智慧城市等同起来,认为技术设备先进即可实现智慧化。

“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谢月娣告诉记者,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5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在宁波,建设出租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数字公路系统等智慧交通系统,能有效缓解“出行难”、“出行堵”等问题;建设远程医疗救助系统、远程医疗电子结算系统等智慧健康保障系统,可让市民看小病不用去医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医生。市民从登上公共汽车开始,到便利店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甚至是在餐厅吃饭、书店买书,只要用一张小小的市民卡就能完成所有支付,而这张卡就是中国首张具有金融支付功能的市民卡。

在采访中,宁波海曙区区长吴胜武告诉记者,宁波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通俗版”智慧城市,把智慧城市用建设的内容形象地浓缩为“云、雾、海、河、地、人”六个方面,更直观地解释了智慧城市应该具备的特质:“云”是指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相结合,应用平台和体系建设带来更强的决策、执行能力;“雾”是指物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海”是指要有一个“数据海”;“河”是指“整合”,讲的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更强的协调能力;“地”是指基地,也就是智慧产业基地;“人”是指人的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之一,而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是智慧城市根本之所在。

“智慧城市是系统工程,需要高度标准化和系统性。”谢月娣介绍说,宁波成立了国内首个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将主要从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和项目决策咨询等工作,为宁波市委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支持。“最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加上一系列规划和纲要的出台,都为宁波智慧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

智慧从顶层设计开始

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将智慧城市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创造宁波新优势的途径。今年6月,《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出台,智慧城市的建设从顶层设计起步。《纲要》将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建设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我市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谢月娣表示,宁波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发展的新优势。此外,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也是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宁波要实现从“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的跨越,必须加快建设高度发达的港口物流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实现港口物流、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港口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综合竞争力。

“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宁波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并把它列为‘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宁波市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高光耀告诉记者,宁波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并已经着手在杭州湾新区打造全新智慧城市的范本。先行重点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社会管理、三网融合、智慧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六项试点工作,稳步扎实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宁波还坚持智慧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统筹推进,力求通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来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智慧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智慧城市规划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智慧产业”。宁波市的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旨在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50%以上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1420亿元,年均增长17%,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谢月娣告诉记者,那时,软件研发推广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基地建设都将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园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应用为先 落脚民生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本着一个规则:应用为先、产业为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民生。”在采访中,谢月娣告诉记者。

而本次宁波“智博会”也是以“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作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是首届智博会最大的参展商。

在中国联通主题馆里,围绕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几大领域,中国联通以及19家合作伙伴展示了最新开发的应用成果;中国移动则携11家单位共同带来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最新网络技术、“十大应用”及“基地”展示,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作为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先进应用,成为了全场的最大亮点之一;中国电信展厅则分为智慧城市、智慧民生、物联网精品、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农业和天翼展区七大板块,集中展示中国电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前沿应用和全业务运营的优势,通过中国电信的智慧农业M2M平台,农民可以轻松掌握大棚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从而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云计算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作为智慧城市的“大脑”,云计算平台能够为城市管理的各个关键领域提供强大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效、智能的管理。宁波的云计算部署也非常强调顶层设计、应用先行,既起到对智慧应用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也能引领智慧产业的建设。

在宁波,云计算的应用切口是物流。宁波市发改委规划法规政策处处长杨兵杰告诉本报记者,作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物流业在宁波的GDP中占比高达18%,每年创造507亿元的增加值。但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桎梏,宁波物流企业多达5000家,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不到三四家,物流企业也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变。为此,宁波市发改委牵头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为2.5亿元。而在智慧产业基地的部署中,云计算也作为网络数据基地的重要一极,被列入智慧服务业推广基地。

为了寻求智慧产业合作、扩大交流,在智博会期间,浙江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还签订了共同推进“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战略合作协议,宁波市与曙光计算机的云计算中心项目、浪潮集团在宁波的云计算中心项目、万国数据在杭州湾新区的数据中心项目等10多个总额逾60亿元项目也将签约,合作内容涉及智慧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智博会展览场馆,浪潮展示了由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海OS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装备构成的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由政务云、医疗卫生云、药品安全云、食品安全云、水利云组成的“智慧政府”系列行业云解决方案,以及能够构建完善三网融合应用的“媒体云”和能够实现更加敏捷高效管理的“企业云”。

城市档案

宁波:智慧城市国家综合试点城市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达760.57万,该市是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宁波也是浙江省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2010年宁波市实现GDP 5125.8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在中央及浙江省的文件中,宁波市分别被定义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省经济中心。宁波物流业十分发达,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9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宁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4

>> 智慧城市需“标准化”建设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智慧城市的表现特征和标准化 智慧城市建设需标准化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与标准化建设探索 徐州:智慧城市建设要标准化 智慧旅游标准化现状研究 “智慧党建”平台的标准化研究 智慧港口的标准化“舞步” 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信息安全标准化发展问题研究 未来标准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自动检测设备标准化发展研究 标准化建设示范城市创建 NEC:“智慧养老”推进养老行业标准化 智慧能源标准化的产业价值 标准战略的实施与地方标准化研究服务机构的发展 云计算标准化发展之路 标准化助推麻纺稳健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OL].

[16]新华网. 住建部: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或将超4400亿元[OL].

http:///fortune/

2013-04/11/c_115356252.htm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5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架构;环境监控;农业大棚

中图分类号:TP3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使得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渐渐退去。为了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就要不断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即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中,能够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架构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含义来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2层含义[1]: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分为三层[2][3]: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递信息至相应的设备;网络层负责处理和传递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并将现有的网络进行融合并扩展;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对感知和传输来的数据信息融合、分析、处理,从而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2]:一是全面感知;二是可靠传送;三是智能控制和处理。

1.3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商业模式[4]的推进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主导力量类型、行业需求、企业能力网络与支撑系统成熟度、运营经验、系统集成能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从公用为主――商用引入――融合发展的道路。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体现: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政府主导,公共类、便利类产品为主。第二阶段(2015年-2020年):以稳定的行业市场用户形成为标志,商业应用开始涌现,多方参与管理。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以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最终确定和关联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和融合为标志。

2 智慧农业

所谓“智慧农业[5]”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控、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体的应用有智能农业大棚等。

3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6]可以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应用层3个层次来设计,如图1所示。

信息感知层处在三层架构的最底层,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农业设备采集环境及作物信息,然后以多种通信协议,通过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等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物联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的实时检测与采集。与此同时,上层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物联网关传送到控制设备,远程控制农业设施,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控制。

信息传输层通过Internet、2G和3G等的相互融合,以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可靠、更加广泛、更加安全的互联功能。

信息应用层实现了跨系统、行业、应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对由物联网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合理化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图1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图

4 智慧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案例

4.1 产品介绍

图2所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是将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与电信3G网络相结合,实现农户大棚的数据检测、实时传输、报警等智能化控制。本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温度、湿度等温室大棚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向农民下发报警短信,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同时,收集农户大棚农作物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环境等数据,通过电信3G网络上传相关数据至数据存储中心,利用获取的数据向农民下发专业的种植建议。

4.2 产品商业模式营销策略

从1.3节我们了解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处在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那么该产品的商业模式也不例外,该产品的营销策略和渠道也是围绕着该商业模式进行的。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的推广目前主要依靠三方面营销渠道,第一是由各省电信根据当地农村移动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针对农村地区的智能大棚套餐(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套餐政策)、营销政策(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营销政策),由地市分公司及分布在全省的农村支局执行智能大棚的营销活动,系统开发公司负责产品的研发、升级、售前、售后等技术支撑及业务运营支撑工作;第二是与当地政府及农牧厅合作建立长期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合作计划,形成以政府牵头,企业推进,农户获利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以政府农业补贴资金的项目方式推进或通过农牧厅下属农技站面向全省农村市场推广;第三是发展大型涉农企业经销商,与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由企业自用或合作推广。

4.3 产品试点

在甘肃省永靖县利用样品机(具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进行产品试点工作,在永靖县岘塬镇光辉村3个农户的5个大棚进行试点,5个大棚种植了木瓜、西瓜、青椒等不同的蔬菜,农户对试点工作配合非常积极。农户认为温室终端设备对他们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每个农户都会种植几个大棚,温室终端的自动温湿度报警功能,使他们不用再跑到每个大棚里监测温湿度,只需要根据接收的短信,就可以直接处理温湿度超标的情况,很方便。对于需要其他功能的农业生产,可以相应的在样品机上增加相应的设备和功能模块。

5 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农业中能为农业提供很大的便利。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必将会给农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物联网的全网覆盖、智慧农业物联网设施的价格以及标准制定、农业传输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等问题,这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及各个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2]谢招,刘万蓉,谢静如.依托物联网技术促推农业信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12-22822,22832.

[3]钱志鸿,王义君.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35(1):215-227.

[4]孙启明.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1-200.

[5]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

[6]彭改丽.物联网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1-54.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6

一组鲜活的数据则见证了平鲁区跨越崛起的“速度”:2012年全区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完成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04%;一股预算收入完成15.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33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4元,增长13.6%。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平鲁调研时对平鲁的发展理念大加赞扬:“平鲁的‘两个70%’,是一个新的理念,而且发展速度也很快,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接近60%,这是很了不起的。”

承载着平鲁人民诸多的愿望和期盼,2013年,平鲁区再次确立了明晰的目标:以“两个70%”为抓手,以转型综改试点区建设为统揽,以稳定增势、争先进位为总基调。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导向,全面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生态化、农业现代化五化联动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全面建设转型发展先导区、生态建设示范区、人民生活幸福区、创先争优标杆区。

以更大力度优化经济结构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思路,平鲁区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煤炭支柱产业。全面推进20座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全力服务中煤平朔三大露天矿和4座井工矿生产建设。开工建设金色能源、同煤等大型煤台和煤炭洗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100%。继续引深组团式开采和煤炭产业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一矿一企”战略,鼓励引导煤炭企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生态修复和社会服务等非煤非电产业。

打造产业转型高端平台。实现北坪、东露天两大园区和平朔安太堡、安家岭矿区一体化建设,整合建设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平朔循环经济园区。在项目建设上,北坪园区力争胶带胶管、轮胎翻新等6个建成项目投产达效,平安化工、低热值煤利用、2×66万千瓦矸石电厂等4个在建项目快速推进;东露天园区实现神电2×60万千瓦电厂建成投产。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建设力度,力争年内投产运行和获准建设总装机容量达到776.7万千瓦。

以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

紧紧抓住平鲁与朔州同城化机遇,按照“一城四镇三十个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加快建设品位平鲁、宜居平鲁、美丽平鲁。

高品位提升城市品质。继续推进环城生态新区建设,完善元宝湖、如意湖和摩托车赛场周边配套设施;全面完成溪泉河、七里河二期、沙沟河整治;完成南山湖、大粱水库湿地公园人工湖建设。高品位建设善学、井西、文鑫苑等住宅小区;高标准建设门神文化园、体育馆、老年公寓和敬德大剧院等十大公益性建筑;高质量完成新城街西延、善学街和博学街东延、安西和新苑两大社区自来水管网改造.以及井西和善学小区主管网铺设等市政工程。全力推动城中村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逐步实现自来水、集中供热、天然气等全覆盖。

加快建设“智慧平鲁”。紧紧抓住平鲁被列为全省唯一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的机遇,全面加快“智慧平鲁”建设。开工建设智慧平鲁大厦,完成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无线平鲁、智能交通和视频治安二期工程,组建“智慧平鲁”运维公司,逐步实现产业智能发展、城市智能运行、政府智能服务、居民数字生活,力争使平鲁成为全省首家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县级城市,打造晋西北乃至华北地区信息产业的“硅谷”。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白堂、陶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每个乡镇启动一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村庄,力争三到五年建成3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特困群众易地搬迁、行政村街道亮化、乡村幼儿园改扩建和乡村清洁工程。

强化集镇产业支撑。在东南乡镇,整合建设大中型煤炭物流园区,形成产运销相互衔接、农工贸整体配套的城镇集群。在西北乡镇,集中建设一批以设施农业、苗木产业、特色小杂粮种植加工和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力争建成10个标准化股份制生态养殖园区。推进农副产品有机生产和精深加工,把以红山荞麦为代表的特色小杂粮、肉羊养殖、苗木产业等做强做大,精心打造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品牌。

以更大力度加快生态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按照“两个70%”战略,围绕“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二百万亩生态屏障”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建设。

加快推进苗圃建设,进一步扩建向阳堡双万亩苗圃。开工建设下水头苗圃,力争当年形成4000亩规模。加快推进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环城生态新区、大粱水库周边绿化,高标准启动荣乌和平朔高速、运煤专线、下木角至乌龙洞旅游通道绿化。年内完成大片造林12万亩、通道绿化200公里。高标准推进城市绿化,实现旧城区“改造添绿”,新城区“留地建绿”,主干道“骑路增绿”,使整个中心城区应绿皆绿。每个乡镇高标准绿化一条主干道路,每个村庄种植一片环村树林,每家每户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绿化庭院。

以更大力度加快民生改善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7

土得掉渣的农业如何变得高大上?

一个场景可以说明:在智能化蔬菜大棚里,张大婶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湿度以及Ph值。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手机会自动提醒,点击手机屏幕,灌溉探头就能喷出细密的水帘。从早到晚,大棚有什么动静,通过手机也尽在掌握之中。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感觉和经验种菜的做法,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感知”和智能操作。

具体而言,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在农业产业园中构建了“大棚管家”智慧农业系统:借助安装在大棚中的无线传感器,采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各种影响蔬菜生长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送到服务管理平台上,智能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处理,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发送到农户的手中。

农户通过“大棚管家”,可以随时在电脑或手机上监测大棚情况,并远程操控大棚自动卷帘、自动喷灌,使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之中。“大棚管家”让种菜更精准,蔬菜大棚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全都变成了数据,自动分析,自动处理。

对于蔬菜病虫害风险,以往需要农户将样本带到专家面前进行诊断,很容易错失防治的最佳时机。而“大棚管家”则可以远程“看病”:通过摄像头对样本进行拍照,然后将照片传送到农业物联网平台,之后农户便会在手机上收到病情诊断,并获得具体的防治建议。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寿光蔬菜大棚实现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生产运营,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可视化管理和自动化操控,农户对蔬菜大棚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降低了大棚管理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4.0进行时

智慧城市被看作物联网技术革命下城市生活和运行的更优状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同样,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深度激发农业活力,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从发展规律上看,智慧农业是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农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0和2.0阶段分别是手工和机械阶段,在2.0阶段,虽然用上了机械化生产手段,但不并代表种植的品种、产量的高效以及各种资源的利用到位。而农业进入3.0甚至4.0的方向,就是要全程介入并掌握包括土壤、环境、气候在内的数据信息,更加智能化地管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真正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美国有70%的农场使用物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有很大部分农场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

日本人均耕地不到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因此,社会各界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共同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重新定义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痛点:

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具体而言,智慧农业将从三个方向实现目标:

1.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

2.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由此可见,随着智慧农业的应用逐渐普及并深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和弊端将面临终结。

新物种在哪里

智慧农业前景十分广阔,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达到4 000亿元,2015年达到6 000亿元,并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那么,在当前及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有哪些黑科技和新物种,会成为被追捧的热门级应用?

植保无人机

国内大部分农民使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洒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很低,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相比之下,用无人机进行喷雾施药,作业面积大、效率高,每亩施药所用时间仅1分钟。无人机还可以实现农药自动定量、精准控制、低量喷洒,大幅减少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目前,已有包括大疆在内的上百家无人机厂商拥入植保市场,形成生产、销售、租赁、作业一条龙。

农业机器人

农业机器人是一种由程序软件控制,可以适应各种作业,具备检测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无人自动操作机械。相比人工,农业机器人作业时间更长,效率更高,而且是精密劳作,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高产量的需求。

比如,上海点甜机器人智慧农场,既有会洒水施肥的机器人,也有会除草的机器人,还有会耕地的机器人。农民只要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让这些机器人代替人工劳作,同时进行数据监测和记录。

VR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VR技术演示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土地中残留农药迁移的模拟等。除了可应用于生产外,VR还具有农业实验、教育、观光、营销等功能。

最近,深圳某农业众筹平台就采用“VR+直播”的方式,将湛江农户养殖沙虫的情形生动展现在投资市民面前。人们在现场用VR眼镜了解了沙虫的生长过程,并用手机观看直播视频。通过直观了解,迅速完成了20余万元沙虫生态农产品的认筹。

气象服务公司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8

着力“五项重点”

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

着力规划引领。抓好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等规划,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猴子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抓好重点集镇“多规合一”总规和村总规、控规编制及集中建房点选点工作。

着力项目投资。借力贵龙大道和贵广高铁,上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上好项目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依托贵龙城市经济带发展平台,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体育休闲、养生养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双龙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5年,龙里县90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

着力开放带动。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把龙里建设成黔中经济区中的开放带动示范区,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基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菜单”,精心筛选包装项目,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和参加农博会、会、沪洽周等节会招商。2015年,引进省外3000万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95.72亿元。

着力试点示范。结合县情,努力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投资的试验田,突出抓好国家和省试点示范牌子的申报工作,努力申报龙里成为全国物流节点示范城市、国家物流示范基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部级农业公园等试点示范创建县。

着力科技创新。全力支持众创空间建设,营造创客发展与创新驱动的良好环境,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步伐,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医疗医药、新型建材两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加快大数据推广应用。加强管理机制创新,完善项目企业“特派员”、“一村一警”以及“快递干部”等管理机制。

把握“五个关键”

打造龙里发展新速度

抓园区经济加速新型工业化。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以医药医疗、高端制造、新型建材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双服务”大行动和“百千万”工程,着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36.17亿元,同比增长14.8%。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105家。

抓“东优西扩”战略实施加速城镇化。坚持做优贵龙城市经济带、做强县城、做特城镇,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打造黔中经济区的城乡统筹示范区。继续实施“东优西扩”战略,不断完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商贸集散型城镇醒狮镇建设,抓好临空小镇谷脚镇建设。

抓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起点、高标准创建具有山地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推进农业“一区五园”建设,发展蔬菜、刺梨、花卉苗木等产业,加快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把湾滩河园区建成集农产品展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为一体的智慧农业园。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构建智慧龙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农业”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网和重点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大力抓好绿色化发展。大力抓好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工作,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新型业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为契机,在三次产业之间和“五化同步”之间构建起以物质循环流动、资源再生利用为目标的循环产业链。

做强“五大产业”

争创经济增长新优势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临空服务为中心,以双龙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优先发展快递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推动10个重大商贸流通类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9.53亿元。

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突出近郊生态旅游业,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打造贵龙大道、贵都联络线旅游经济带和十里刺梨沟、三元河、湾滩河等生态休闲度假、乡村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休闲农业度假区,中铁国际生态城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借力“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和“中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名县”的影响,充分发挥龙里大数据应用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平台系统支撑作用,创新推进大数据与大健康融合发展,加快建成涵盖民族医药、生物制药、化学制剂等领域的产业集聚区。

发展大数据产业。立足贵州物流大门户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互联网+”,着力发展“智慧物流云”、“智慧电商云”两大智慧云团,建设互联网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建成贵州龙里大数据中心。

发展食品和新型建材。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联动发展,着力发展刺梨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作用。出台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建材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建材。

突出“五类民生”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突出抓好脱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结合“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完善建档立卡信息,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整合资金、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注重统筹推进,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和县域经济发展联动起来推进,努力形成“多赢局面”。注重手段创新,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突出抓好教育工作。着力抓好教育“4+2”和“9+3”工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龙里新高中建设,建设省内一流高中。2015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以上上线学生达615人,比去年增加53人。县第二幼儿园投入使用。着力关爱留守儿童,深入开展“四心工程”,县财政对营养改善计划学生每生每天补助1元,营养餐标准达5元。

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内部运行机制、监管机制、补偿机制,启动公立医院改革。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9

3月5日 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2年,国家将继续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将加快。

3月8日 西安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签订“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

3月12日 西安市616路智能功能空调公交车启用。新车最大特点就是配备了GPS卫星定位系统,车上的语音报站系统也实现了自动化,改变了过去司机手动报站的方式。

3月12日 国家火炬计划江阴物联网特色产业基地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定通过。

3月14日 甘肃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要在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力、环保、医疗、安防、旅游、社区管理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全省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3月15日 全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在无锡市揭牌。

3月16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

3月19日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在京成立。

3月20日 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通过了咸阳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新农合信息服务系统两个项目方案的评审,这标志着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月20日 全球第一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物联网专用芯片――渝“芯”一号――在重庆。该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它标志着我国在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月23日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李赛(Simon Lever)总领事代表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与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签订在物联网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备忘录,共同推动英国与重庆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月28日 国际电信联盟(ITU-T)第13研究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标准编号为Y.2060。这是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