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农业经济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1:02:12

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索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29-02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传统农业中只发挥了农业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气、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的相关因素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农业,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学、生态学来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起来的农业,在生态农业中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而且,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的规律化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中包含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走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发展既包含了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是两者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中不顾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旧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情况下,同时也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视人类、环境、农业、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长远的需要。生态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主张的是无污染的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农业中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农业种植以及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因此,生态农业工作者必须懂得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农业过程中的正确操作。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只重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使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说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各国的基础经济支柱,不注重农业发展的国家最终都会受到发展的限制。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犯了忽视农业发展的严重错误,这要求必须重视农业的科学发展,制定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其所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整体性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站,都会发展轻工业,但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必然会要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说,只有各个产业齐头并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是多样性的农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全国都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并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而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针对各个地区的独特条件而进行的发展。比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就和北方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发展“猪-沼池-果树”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农业发展才能做到资源的最好利用,同时也能做到对资源的最好保护,使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不论是经济效益的发展状况,还是生态效益的发展状况,都应该统一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高效性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一些农业的废弃物都是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而生态农业则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生态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种保障,这让生态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发展,是在人们对于农产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展,既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现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已经实施计划生育,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却处于大量增长状态中,而耕地面积却逐年减少,对于耕地面积处于逐年减少的状态中,我国没有出台一部政策法规进行控制。目前,我国森林破坏的现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乱砍乱伐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对于多样性生物的保护机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种数量处于急剧减少状态中,大约有30%左右的动植物受到很严重的威胁。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分析这种获取资源的发展是破坏式的发展模式,对以后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城市以及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这些生活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在农村,很多农民都将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而且这些生活废弃物长时间的堆积容易产生一些病菌,是各种疾病的源头,给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威胁。

(三)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工农业生产的污染

城市工业所存在的“三废”现象,已逐渐向我国农村发展和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三废”污染现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约有30%左右的农田受到大面积的污染,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由于一些固体废弃物品的大量堆放,导致很大面积农田不能使用。同时还有大面积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现象太过于严重,所以粮食每一年减产基本在150亿千克上,这就表明直接损失大约在190亿元左右。另外,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却一年比一年严重。同时,因为农田和乡镇企业通常两方面是紧密相关的,农田已经被作为是消纳污染物的主要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农业生产也会带给农业环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第一使用农药、化肥不合理,这些化学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一些农药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而且对人体和动物产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废弃料对农业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污染。最近几年来,家庭畜禽类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因为废弃物不能马上用于农业生产,因此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四、农业经济中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

要推进农业大力发展,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能够更好的适用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同时优化发展最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这样可以形成新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地区发展中,可围绕水产品加工、粮食加工、废弃物加工等进行精心培育和规划,需要从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农产品是无公害、环保的产品,形成专业特色的发展形式,不但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建立起企业直销形式的销售模式,解决物流、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从多方面上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讲,制定出与时展潮流相符合的产业政策,可以吸收外来资本和民间资产,政府也会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相符的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迈入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对于农民来讲,发展农业生产实属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几年来,一些外来的资本家纷纷涌入到生态农业发展领域中,这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而且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也可以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另外,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管理机构。

(三)生态休闲旅游与农业景观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们都希望能够真正亲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开展农村生态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诞生的,进一步开创了农业生产运作的新形势。这是一种新型模式体系下的旅游项目,运用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成果、田园景观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游客来购物、体验、观赏、健身等等,从各方面上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讲,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发展,而且还需要保障其发展的稳定性。

(四)发展农业国际贸易

我国是传统农业的出口大国,大力加快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对开展我国农业贸易格局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会受到质量、产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扰。在我国农产业生产过程中,会广泛运用化肥、农药、激素等等,这样就会使牲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影响到出口的数量和产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出绿色产品,也就是一些无污染、无公害、无毒害等化学物质,也就是一些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这样能够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环保理念相符合,进而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必须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研究,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苏春华,等.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究,2012(6).

[2] 郭书田.21世纪中国的生态农业[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2

以行政县(市、区)为单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法[3]进行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分区。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星状聚类、系统聚类[4~8]等聚类方法相比具有的优点是:对于n个样本,只要给出初始分类C,通过迭代计算,就能很快得到分类结果,而且能对聚类效果进行检验,主观随意性较小,即:求得的模糊分划系数Fc(R*f)越接近1聚类效果越好,或平均模糊熵Hc(R*f)越接近0聚类效果越理想。该分区方法克服了以往的以地形、地貌等为主导因子,不以行政边界为区界的定性分区方法[9~11]的主观随意性大、指标覆盖面窄、信息量少、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2分区指标

根据三峡库区26个县、市、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共选取31个分区指标[4~9](表1),指标值来源于三峡库区各县、市、区的《1998统计年鉴》1)、《农业区划》2)、《林业区划》3)、《1998森林资源年报》4)、《土地资源》5)和《1999重庆统计年鉴》[2]。由于主城区的特殊性,将主城7个区的相同指标值取加权平均值,即主城7个区按一个样本参加分类,这样共有20个样本参加分类。

3分区结果将20个样本指标值,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法,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当C=3、4、5、6时,分划系数Fc(R*f)=0.5253、0.9364、0.7768、0.6021。可见,当C=4时,Fc(R*f)=0.9364为最大,故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区分为4个区最为理想。分区命名采用的原则是:分区两端行政县(区)名+主要地貌类型+主要生态经济发展方向。故所分的4个区为:Ⅰ主城区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态经济区;Ⅱ江万丘陵低山粮经果牧加生态经济区;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粮牧特生态经济区;Ⅳ兴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粮生态经济区。

4各区生态经济特征

各区生态经济特征如表2所示。为了全面描述各区生态经济特征,表中增加了幅员面积(km2)、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3项指标。

4.1Ⅰ主城区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态经济区特征

4.1.1该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和北碚区。幅员面积2190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3.79%,总人口366.22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18.46%。其中,农业人口119.56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32.65%,占库区农业人口的8.10%。地势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占本区幅员面积的56.80%;其次为低山,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0.40%;河谷平坝很少,仅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80%。总体而言,农业立体气候不十分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多年平均气温17.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20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30.00%、40.00%、17.00%、13.00%。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7.80%,园地占4.30%,牧(草)地占1.70%,水域占8.00%。由于本区疏林、幼林占林地比重较大,加之有部分宜林荒山,林地虽占幅员面积的22.56%,但森林覆盖率低,为11.07%。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包括经济林为45%)以上的要求[12],认为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目前11.07%的森林覆盖率与30%的目标还相差19个百分点。由于市区占地面积大,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少,仅有0.025hm2,水土流失面积虽仅占本区幅员面积的18.20%,但土壤侵蚀模数较大,为1254t/km2•a,可见,水土流失较严重。此外,重庆市直辖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区建设的持续升温,产生的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不容忽视,并且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结构为,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63.70%,林业占0.88%,牧业占29.81%,渔业占5.61%。在种植业中,以粮经作物和水果为主,花卉种植业所占比重几乎为零。在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4.0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4.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0.87%。本区在4个区当中,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人口密度1672人/km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8元,人均GDP11558元。此外,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本区位于城市工业的集中区域和“三废”治理不当,致使有些农田和水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4.1.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业、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与鲜活畜禽产品、水产品、奶产品集约化生产业及食品加工业,使传统的粮经果菜结构向菜旅花牧加结构转变,以提高城郊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成森林生态旅游区。加速发展与城市工业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业。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业的有效途径是发展设施农业(大棚、温室),设施农业易于进行蔬菜、花卉种类和环境因子的调控,也易于调控时间结构,并且节约耕地。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可以和城郊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在小流域内,因地制宜地建成农作物梯田景观区、果园采摘景观区、鱼塘垂钓景观区、水果或药材加工景观区等。

4.1.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为了使本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不但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陡坡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增大林业用地面积,还要加强疏林、幼林的抚育改造。加强市区和城郊“三废”排放的科学管理和治理,发展清洁生产,防治“三废”对农田和水域的污染[13~16]。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水土资源,防治乱占耕地和城市水土流失现象。

4.2Ⅱ江万丘陵低山粮经果牧加生态经济区特征

4.2.1该区包括江津市、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县、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和万州区。幅员面积19385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33.51%,总人口846.94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42.70%。其中,农业人口695.36万人,占本区总人口的82.10%,占库区农业人口的47.13%。地势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其次为低山,第三为中山,第四为河谷平坝,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3.25%、36.37%、16.48%、3.90%。低山和中山合计占52.85%,可见,本区农业立体气候分层比较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176mm,多年平均气温18.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06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36.39%、38.39%、16.25%、0.38%、0.16%。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0.75%,林地占25.18%,园地占2.02%,牧(草)地占1.07%,水域占4.56%。可见,耕地比重偏大,林地比重偏小。森林覆盖率低,仅有16.33%,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目前16.33%的森林覆盖率与35%的目标还相差19个百分点。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13hm2,本区虽山体不大,坡度较小,但因是三峡库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坡耕地多,并且处于顺坡耕作状态,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幅员面积的56.14%,土壤侵蚀模数达3502t/km2.a。农业结构为典型的粮猪型结构,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58.19%,林业占1.76%,牧业占36.67%,渔业占3.35%。在种植业中,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以二、三、一产业排序为基本特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28.85%,由于工业较发达的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市位于本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较高,占GDP39.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1.63%。本区在4个区当中,人口密度较大,为457人/km2,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为1945元,人均GDP较低,为3994元。另外,经调查,在涪陵区和万州区有些农田和水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三废”污染。

4.2.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继续发展大宗产品粮油种植业和水果种植业,但要对品种进行改良或引进优良品种,以提高品质和单产。在涪陵区、万州区城郊的河谷平坝地带发展正季节蔬菜,在高海拔地带发展反季节蔬菜。在涪陵区建立榨菜生产与加工观光种植园,在万州区建立柑橘采摘观光种植园。在涪陵区至万州区的沿长江河谷地带建立香料林(香桂、白千层)种植带。发展生猪集约化养殖业、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业、香料加工业。在低山、中山区,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立体林业。本区文物古迹、古刹庙宇等文化型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和生物群落资源,发展文化型生态旅游。

4.2.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发展清洁生产,加强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市市区和城郊“三废”排放的科学管理和治理,防治“三废”对农田和水域的污染。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移民环境容量,减少入库泥沙。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改造疏幼林,增加森林覆盖率,缓坡(<25°)耕地改建成水平梯田,并合理配套排灌水渠、蓄水池、沉沙凼等水利水保工程,保障人均0.067~0.100hm2的基本农田[13~16]。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有相当多的小流域得不到综合治理,对这些小流域的缓坡耕地须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篱等措施,陡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以尽量减少水土流失。

4.3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粮牧特生态经济区

4.3.1该区包括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巴东县和秭归县。幅员面积30201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52.21%,总人口688.69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34.72%。其中,农业人口597.64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86.78%,占库区农业人口的40.49%。地势属于川东盆边山地和鄂西山地,具体来讲,在开县、云阳段,其南面八面山弧的七曜山和平行岭谷至此收缩成密集的背斜、向斜,从而出现岩层角度较大的单斜地形和中山;在奉节至秭归段,山体明显抬升,经河流下切,形成以三叠纪灰岩为主体的高山和峡谷,著名的“三峡”就位于此段。地貌以中山为主,低山次之,丘陵和河谷平坝很少,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4.92%、38.09%、12.03%、4.96%,农业立体气候分层十分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127mm,多年平均气温17.7℃,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468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10.01%、18.50%、19.02%、10.59%、19.96%。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水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0.08%、43.00%、1.76%、7.82%、2.25%,森林、牧草资源较丰富。在林业用地中,宜林荒山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22.93%,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45%以上,目前22.93%的森林覆盖率与45%的目标还相差22个百分点。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01hm2,由于山高坡陡,坡耕地多,滑坡发生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幅员面积高达66.57%,土壤侵蚀模数达4474t/km2.a。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57.88%,林业占4.39%,牧业占36.71%,渔业占1.00%。产业结构以一、三、二产业排序为基本特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45.4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3.7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0.98%。本区在4个区当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仅有1396元,人均GDP也最低,为2265元,人口密度较小,为214人/km2,但仍高于全国128人/km2的平均水平。

4.3.2本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海拔600m以下发展柑橘等优质水果和坚果产业带,在山区发展优质干果(核桃、银杏、板栗等)产业带。利用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分层明显的优势,采用生态技术,发展立体农、林业。根据草场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对天然草场进行改造,建成高质量人工草场,发展肉牛和奶牛养殖业、肉羊和半细毛羊养殖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的条件,发展茶叶种植与加工业及杜仲、厚朴、黄连、云木香等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业。利用天然观赏型生态景观资源多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如将“大三峡”、“小三峡”开发成水域生态旅游区等。在25°~35°的山地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

4.3.3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转变粮食自给的观念,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陡坡须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宜林荒山造林,大力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移民环境容量,以便早日实现森林覆盖率45%以上的目标。本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可建立3~5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13~16]。对未进行坡改梯的缓坡耕地须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篱等水土保持措施,以便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绘制滑坡危险区图,建立滑坡预警系统,加强滑坡的防治。退耕还林还草应避免一味地退种经济林的倾向,应遵循的原则是:在25°~35°之间,既可种植经济林,也可种植生态公益林或用材林;在35°~40°之间,须种植生态公益林;≥40°既可种植生态公益林,也可种植牧草。营造生态公益林要适当搭配针叶树、阔叶树比例,就营造针叶树纯林而言,故然要以马尾松、杉木等乡土树种为主,但也要适当搭配耐虫性强的火炬松、加勒比松、湿地松,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4.4Ⅳ兴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粮生态经济区

4.4.1该区包括兴山县、宜昌县。幅员面积6064km2,占库区幅员面积的10.48%,总人口81.58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4.11%。其中,农业人口63.36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77.67%,占库区农业人口的4.29%。地势属于大巴山弧和黄陵背斜。地貌以低山为主,中山次之,丘陵较少,河谷平坝最少,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44.22%、29.05%、21.32%、5.42%,农业立体气候分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007mm,多年平均气温17.1℃,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690h。水稻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分别占本区幅员面积的2.87%、9.08%、15.77%、48.11%、24.68%。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占本区幅员面积的12.55%,林地占60.40%,园地占2.02%,牧(草)地占8.38%,水域占1.35%,森林、牧草资源丰富。在林业用地中,宜林荒山和灌木林地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39.04%,为库区内的主要林业区域。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60%以上,目前39.04%的森林覆盖率与60%的目标还相差21个百分点。由于人口密度最低,为126人/km2,农业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为0.120hm2。水土流失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幅员面积的37.01%,土壤侵蚀模数2327t/km2.a。农业结构为,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61.69%,林业占6.40%,牧业占30.57%,渔业占1.24%。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相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53.2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3.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3.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为2092元,人均GDP也较高,为8439元。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3

【摘要】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美食化、健康化方向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也越加明显。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开辟绿色农业产品等课题的研究。本文在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及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理念的雏形是英国生态学家阿尔伯特・霍华德(AlbertHoward)于1935所提出的“有机农业”理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W.Albreche)在发展有机农业理论时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他认为,生态农业是将系统科学、生态学理论、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它即强调吸取传统农业的优点,保持作为生态一部分的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促进作用;也强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其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速率。它要求农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发现生态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手段遵循规律,促进农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保持农业生态的自然活力。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生态农业的观念还未能深入人心。生态农业的实施有赖于个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觉醒。由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生态农业的观念还尚未成为指导人民行动的主导观念。首先,在农村由于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数据显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劳动力中。35%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而在德国,接受过专门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占了53%,在日本,75%的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虽然文化水平不一定代表着个人素质的高低,但由于生态农业是一门融合多门现代学科的综合理论,较低的文化程度会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实践产生障碍。其次,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还相对不足。农技推广经费在欧洲发达国家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左右,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其比重也有0.5%左右,而在我国,一方面农业总产值还相对较低,农村人口众多;另一方面农技推广的经费只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2%,这表明我国的农技推广经费的总额和人居额度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投入经费的短缺,直接阻碍了生态农业相关理念和技术的传播。

3、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涉及到众多领域的学科,比如生态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学、环境伦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他需要这些学科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融合,因此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系统学科。过去,我们往往只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门独立和特殊的学科,从而重视了某一方面和某一部分,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这门系统理论的综合提升。此外,我们过去在产、学、研三个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环节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和分离现象。

五、改善我国生态农业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六、总结

在我国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农业经济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的真实的要求。为此,除了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投入,最大可能获得预期的产出外,还应该积极的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只有这样,农业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4

中国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注重二、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又是所有发展大国、发展中国家必须的产业之一,不能丢弃,只能在发展中更注重效益化,以及顺应发展中经济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倡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利用。所以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是尤为重要的部分,而生态农业就具有以下的特点。

1.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传统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生态农业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把生态农业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方向发展。而在发展的同时又要注重个产业之间的联系,要调整产业的结构,不能单一的因为发展生态农业而与二、三产业之间脱离联系。虽然在发展中国家作为首要的经济发展的是轻工业,但是,现在的国家呈现这样一个状态,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吃的东西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相应的吃的问题也就出现了,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各业之间互相支持,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生产能力。

1.2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而且气候、自然条件、地域等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生态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笔者生活的地方属于是在南方地区,而南方某地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猪-沼-果树”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因为不同地区主要的牲畜不同,所以在实行生态农业的方面的方法也就会有相应的不同,而这些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不给自然资源带去相应的危害,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好。而这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生态模式,这样扬长避短的方式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使各产业都适应社会需要以及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高效性

生态农业的开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资源的利用,以及资源的再循环都是较为有效的。再资源既没有浪费的情况下,又通过对生态结构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实行废弃物、粪便的利用,降级农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既减少了化肥、生长素、化学药品对农业生态的危害,又可以促进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积极性。

1.4持续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因为是建立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以牲畜的粪便作为果树的养料,果树枝叶又作为沼中的材料,这样循环利用资源,资源不会被浪费,而且又在有效的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只是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建立环境保护,这在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农业的发展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进行。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生态农业在实质上就是通过协调有益的生态关系,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活动的农业,而这一切活动的进行都需要农业本身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以及保护好农业生态关系。虽然现在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还是存在着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生态农业这一块的推广与普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与生态农业之间的联系。

2.1发展中人们需求的增加

农村企业与生态农业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关系,因为在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可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对价值。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了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这就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中再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去发展生态农业,这样可以将加快农业的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以及农业的发展效率,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危害,比如在农业中,为了某项经济效益就会加大农业的生产,而生产的产量又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农业的种植中就会利用化肥、化学药品、催熟剂、生长素的滥用现象。某地因为在菜中大量的使用生长素,促使菜的个头超出以往的高度。而且,因为生长素的使用没有得到抑制,就使下一次的作物也呈现出相应的疯长状态,就因为利益的驱使使得人们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产量,而这样的方式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这样做也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或者导致以后农业不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不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让资源之间相互循环利用,这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营养化、多样化并且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必须需求。

2.2农业发展必要的趋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不仅要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要以保护环境、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的收入增加,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是很显著,尽管现在很多政策都在围绕农民在实施,但是国家政府的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状,需要的就是在农业的实施上必要的实行生态农业,农民培训农业的技术知识,加大农民的就业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实施生态农业的必要性也是顺应了中国国情的发展,也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的体现。这一项必不可少。

3、结束语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5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

1. 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1)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2) 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2、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存在矛盾,但从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则可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非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何时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发展农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它也是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前提。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

1、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能源和水资源短缺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仍以平均每年17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却以每年30km2的速度在递减。1997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hm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4。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人均耕地在0.04hm2以下,低于联合国的人类最低生存需要0.053hm2的标准。

(2) 森林破坏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乱砍滥伐现象仍旧存在,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功能衰竭,有些物种数量在急剧减少,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

(3) 农村能源的短缺和水资源的不足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焦点。目前我国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受旱农田达3亿亩。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全年缺少能源1/3。

2、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及城市的生活废弃物在大量增加,但限于资金、技术及其它原因,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相当多的村镇废弃物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入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工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1) 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据统计,目前“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 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因为环境污染,粮食每年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

(2)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70年代末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乡镇企业往往和农田镶嵌在一起,农田被迫做为消纳污染物的场地,各种“三废”直接外排,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3) 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也会带来污染。一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引起的亚硝酸盐、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污染,已经对农田土壤、水体、农产品品质,进而对动物和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二是集约化畜禽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农村的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其产生的废弃物,因多种原因不能及时还田,有的养殖场直接把废弃物堆放在外面,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农民生活。

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 正确处理功利问题。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功利问题,现时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无不都是人类急功近利的结果。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并非易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生态建设上曾花费了不少精力,比如植树造林、治沙治水、兴修水利等等,但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正确的方针应该是从长远着眼,从眼前着手,寓生态效益于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奠定整体原则、和谐原则、高效原则,加强人工调控原则。

(2)消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某些负面影响。如历来认为“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使得农村人口持续急剧膨胀,素质低下;饮食文化中又崇尚鲜活珍稀,这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趋之若鹜。野生动植物需求量增大,利润丰厚,又使得捕杀滥采野生动植物的现象愈演愈烈。还有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使得乱砍乱伐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乱捕乱搜,“网箱养殖”等争相效仿,造成水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等等。这就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加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教育;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将环保意识纳入素质教育中,切实树立环境保护百年大计的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执法及监督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出来的,其中的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我国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此外,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相对薄弱,人口素质不高等状况,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做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1) 各级政府应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农民通过搞生态农业,不断增加收入,确保农民持久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2) 政府应以采取更有创意的方式鼓励私人对环境产业进行投资,其中之一就是将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收益权,扩展到企业对其治理后的环境资源的再使用权方面,这将会大大有利于私人对环境产业的投资。

(3) 多方面筹集资金,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

(4) 充分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确定的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10个地区和100多个县的生态农业建设。据统计,生态农业试点县粮食总产量较以前增长15%,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2%。此外,在生态保护,环境恢复,社会发展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得到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一定的技术,可通过科技示范户,以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县,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使广大群众富裕起来。

4、采取严格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1) 搞好水土保持。采取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抓好荒山、荒坡、荒地、沙地的治理绿化,植树种草、封山封荒、育林育草,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排、蓄、拦、固”等沟道综合治理工程,防止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型农业。

(2) 实施天然林保护。要实施全国统一的保护政策措施,严禁乱砍滥伐,逐步恢复林地植被。

(3)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建立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减少农药施用和农作物的经济损失。

(4) 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组合,建立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如农作物的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

(5) 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一方面加强农田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农药、化肥的滥施乱用和农膜残留;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强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促使其达到排放治理标准。重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采取措施逐步进行治理。

5、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产品结构的绿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1) 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大力开发应用型农业生态科学技术。

(2) 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先进技术与农民致富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六站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基本组织机构,直接服务于农民,应当选配技术骨干充当站的领导,增加水产、畜牧、植保、园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应做好经营服务,从方便群众出发,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综合绿色服务。

(3) 坚持产品结构的绿化。通过控制与改善生态环境,严格生产工艺,开发绿色食品,实现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无害化,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带动一系列生产无污染农副产品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存在问题;有效路径

一、引言

农业经济关乎着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变革,促进农业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的提升,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成为时代的选择。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所谓生态农业,即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资源,形成土地、生物、空间等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构建生态有机循环系统,强调要素资源的协调配置,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创造生态农业经济,促进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的长久发展。可见,生态农业经济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的价值提升。进一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第一,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是必须以生态为基础,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强调生态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第二,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以新技术、新方式为基础,强调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双提升”。同时,强调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提高生产与消费的对接,营造良好的农业经济。第三,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形成专业化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形成整体和谐。

三、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科学技术与成果转化受限,未实现明显的价值创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走粗放型发展模式,束缚大量的劳动力却未实现价值创造,甚至导致农户抛弃赖以生存的农地,纷纷涌入城市,农地荒废现象严重。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以来,引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产品嫁接、绿色生产等,加强全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成果转化并不理想,或者是农产品滞销,或者是未与消费市场对接,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业技术研发的硬、软件配套都未跟上,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难以为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二)受体制与意识形态的约束,难以调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体制的约束。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户自主生产的情况占比较大,难以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价值创造有限。尽管已不断推行机械化生产,但主要停留于小型设备,只有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才能引入现代化设备,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走现代农业生态之路、规模化之路。从宏观层面来看,城乡二元经济依旧存在,无论是体制还是意识形态,都还存在待遇不公等现象。尤其是传统观念等限制,难以调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导致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受阻。(三)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匮乏,未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为基础。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在资源供给上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人力资本严重匮乏。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导致农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培养困难,而外界智力资本很难融入,由此导致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技术提升困难、后劲不足。尤其是即便外界智力介入到生态农业中,但受收益周期长的影响,导致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物力资本相对匮乏。尽管在发展“三农”上有扶持政策,但大多向规模化生产所倾斜,农户个体生产受到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目前,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模式依旧占据大部分比重,最终流向小规模生产的扶持资金有限,导致生态农业经济增长严重受阻。

四、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效路径

(一)保证农业生产力的供给,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较高的生产力,才能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进程中,所总结的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保证生产力的供给。不仅是物资、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研发人员的供给,以现代科技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环境的承载为限,发展与优化环保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的控制与改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要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与社会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构建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如引导与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业信贷产品,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构建信息平台,为农产品的销售打造一条绿色通道。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推行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广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尤其是严厉打击乱采乱恳乱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地方政府强化对环境的监测,引入生态农业保险机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三)积极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协调好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尤其是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尽量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有效降低后期环境治理成本。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减少或者避免无机化肥的使用,降低化工产品的应用,注重发展生态能源,深度挖掘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构建生态农业自循环体系,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吕秀娟 单位:栖霞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霍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7

本文中,笔者所言的农业生产经济系统,既包含了农业生态系统,同时也包含了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二者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在农业生产中为了经济效益往往会损坏生态环境效益,而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又常常导致农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如我国华中一些地区,就曾因为只看重农业经济效益而毁坏了农业发展赖以的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农业生态好了,能提高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发展好了,也能更好的保护农业生态。综合现实状况以及依据不同地区区域特点,我国应该进行多元化格局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达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的统一。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所学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模式和战术做了深入研究,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发展。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980-1990年间,农业生态经济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广泛的运用到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中去,农业生态经济受到了极大重视,各地都集中力量要为农业生产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正确的认识到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经常收到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可能也会破坏到生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形的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却相对有限,但是我国的人口数却是全球第一。以仅仅约占全球7%的耕地去养活占世界人口的20%的人口,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我们不可能想已经拥有高科技含量、高生产力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一样,一味追求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农业经济效益。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区域特点,选择正确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农业生态经济以何种模式发展更具优势?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仅仅居于庙堂之上,只研究理论知识,更重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实践探索,而且有较为成功的成果产生。通过实践总结农业生态经济理论,有以相关理论促进以后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目前已有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主要有:

1.渐进式发展模式

渐进式发展模式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的。我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占全球人口的20%。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却是十分有限的,仅仅约占全球的7%。人均耕地面积少带来的问题,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与欧美等许多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经济仍有很?L的路要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现实,不过分冒进,渐进式发展。

2.多元化发展模式

多元化模式是要求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向的发展适合当地,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在农业上打造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氛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学习国外的农业生态经济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要选择适合我国的,并依据现实情况加以改造,使其真正与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相融合。不同地区,分类引导,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农业经济,不能一概而论。

三、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思考

不同的地区,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力一定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力实际状况,统一规划,做到整个区域内要均衡发展。当然,区域局部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存在局部不均衡。以局部非均衡促进全局均衡,以某一时段的不均衡促进全过程的均衡,多层次多方面的灵活发展。从宏观上看,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空间上、时间上都允许不均衡,但是要合理分配,控制好尺度,是整体均衡,是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之和。从中观上看,要将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和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二者要相互适应。从微观上看,在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实践探索过程中,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加以解决。

将非均衡发展应用到农业生态经济中,将其作为重要战术之一,主要是为了从整体上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做到从整体上将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统一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农业结构,不在像我国传统的农业单一模式一样,我们要将不同的农业种类相结合,将农林牧渔结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循环系统,既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潜力,将农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同时也能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8

目前,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

生态农业经济范文9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型农业及其特点:

1.1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可概括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了经济效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型农业的精髓,零(最小)排放则是循环型农业具体的可操作目标。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两者对立起来,而循环型农业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创新。

1.2循环型农业的特征首先,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2.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

虽然社会十分关心农业的生态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2.1通过区域大循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循环型农业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实现区域范围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无疑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效益。首先是规模效益,由于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相对较分散、废弃物也较分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往往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至少处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没人关心,如果在区域内有相应的处理中心,将废弃物集中处理,这便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废弃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废弃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结构效应,循环型农业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及区域范围的大循环,在实现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时,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一种“结构效应”,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调整其配置的方向,就会产生比原来更多的产出。例如通过调整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但各业的产值会发生变化,而且农业的总产值也会增加。

2.2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因为这是经济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关心的问题,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水污染,同时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

3.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3.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传播。

3.3建立适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政策目标导向: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之中;结合国情、资源能源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必须应对全球产品绿色化的需求,和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