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49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1

内容提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而也有利于中国外经贸发展。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 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 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 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 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 (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61—农业技术经济 2002年第3期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1)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2)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明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展的时代的来临。(3)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 (4)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因此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 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 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不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聚成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62— 于化金等:关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点思考(第2页)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 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基础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 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快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 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 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做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 科技进步的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四)经济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自身发展的不适应性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所造成的压力;二是国际贸易自身存在的缺陷对自我完善的驱动。后者是更重要的创新推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不应该依赖于外部动力的供给和推动,更应该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上找到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五)对外贸易创新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在当代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中国 对外贸易欲求得发展,必须实现从对外贸易观念的创新,到对外贸易战略、政策、体制的创新,直到对外贸易法制制度、贸易构成和贸易工具的全面创新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2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十一五规划建议》更是把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责任重大,要通过进一步化改革,消除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改革面临的强大压力外,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宽松。当前,社会各方面对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但不同方面对改革的需求不尽一致。有的希望得到更大的自,主张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有的则主张把政府改造成市场经济的“守夜人”;有的提出的改革方案往往局限于理念与理念的推导;有的囿于部门利益,对改革难以保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综合不同方面对改革的意见,有两个方面的倾向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一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归结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都归结为政府改革的不到位;二是对于一些需要在改革不同阶段解决的问题,寄希望于在一个时期、通过一次改革来解决。在强大的改革压力和并不宽松的改革环境下,理性地对待改革,准确地分析改革的时机、所具备的条件以及通过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引领、掌控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三个方面应把握好:

第一,尽可能谋求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共识。对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家认识比较一致。但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什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何看待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以及如何评价改革是否取得了成效等,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

第二,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研究,通盘规划改革。这是由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改革既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又要为今后的改革,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打基础、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服好务;既有近期任务,又有长远目标,既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还有宏观的规划和设计。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改革的战略研究,总结经验、把握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尤其要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成熟条件和出台的时机。

第三,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可行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改革所能达成的目标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地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使老百姓关注的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改革动作不大、难度不高,但又确实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改革,要优先考虑。

二、面对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与双重制约,政府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与双重制约,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最集中地体现于如何把握政府的作用。

政府作用问题的实质是:政府是积极地、更多地还是消极地、更少地介入经济社会生活;政府如何调整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对政府作用的把握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全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转向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不断调整,随之而来的政府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改革逐步削减着政府的权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逐步增强。

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制约,决定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对究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一问题的判断。我们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又要发挥宏观调控的有效作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既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保持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领导。尽管从长远看,从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看,政府应逐步转变职能,减少对经济的管理,更多地强调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但在当前形势下,政府管理必须首先满足国家大规模建设与发展任务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框架来行使管理,必须考虑如何适度强化政府的作用,以保证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政府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制约也使政府在一些具体领域发挥作用面临一些“两难选择”,当前比较突出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如何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非常重要。但政府要正确地发挥作用,其前提是要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目前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政府管得太多、太细,对经济干预过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加强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的同时,没有解决好如何正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问题。处理好这一关系,就要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任务出发,清晰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强化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第二,如何避免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双刃剑”角色。一方面,解决当前制约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单靠市场调节,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双刃剑”的角色,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同时又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设置了障碍。这一点在近两年地方政府竞争式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第三,如何看待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某种主观设计一步到位,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政府职能的重点本身也需要不断地进行重新定位。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之前,原有的部分政府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有必要继续发挥作用,不可能也不应该提前“消亡”,政府职能不能“超前”转变。

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即:更高层次的否定之否定,会被人们认为是倒退。当前,适应发展与建设任务的需要,政府的有些职能可能需要继续保留,有的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但问题在于,一旦强化某些职能,可能会在一部分人中产生误解,认为是又恢复到计划经济那一套,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比如对经济发展一些方面的管理职能,长远看应该由市场来配置,但在现阶段,还必须由政府来组织。这些都是我们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虽不是最理想的,但却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三、面对加强宏观调控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矛盾,如何妥善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

妥善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一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解决,如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防止社会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从而维护社会的基本均衡,以调节社会矛盾等一系列的关键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威和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这意味着中央要给地方政府更多的经济发展自由,给地方放权。这一矛盾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中央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利益的冲突,要么是中央的宏观调控失效,要么就会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妥善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当前,有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一是宏观调控的权限问题。从近两年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来看,中央的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冲动,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行政性壁垒”,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既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宏观调控权应当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基层政府不宜再强调宏观调控,应当主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并重点抓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宏观调控方面,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垂直管理体制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监管和资源环境等领域,从各方面的经验看,有些领域的监管和调控应当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中央政府直接行政,不宜实行分级管理。处理好这一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权力与责任的匹配。把责任交给哪一级就必须给其相应的权力。比如有些事情中央垂直管理,省一级就不应再承担责任;如果省以下垂直管理,市县乡就不应再承担责任。反过来,如果让某一级政府承担责任,就必须给其相应的权力。

二是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分配问题。在财权如何分配的问题上,目前中央与地方的认识差异性较大,这是由目前财权分配的现状造成的。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则不断减少,而且越往基层财政收入越少,加之目前的公共财政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基层政权运转的困难,也引发了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不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政收入的不足,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税外收费来弥补,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行政权力的滥用。

中央政府需要足够的财力,以支持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保证地方政府有财力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处理好这一矛盾,需要重点研究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事权要划分清楚,并要与财权统一;二是要对税制进行调整;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既是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都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我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阶段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不过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这一矛盾和冲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更为集中、更加突出。处理好这一关系,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刚柔兼济。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把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真正转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四、面对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何在加快公共服务部门自身改革的同时,确保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并可能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妨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公共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我国就摆脱不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还会进一步加剧。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公共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与政府相关的公共服务部门,运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保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发展的程度来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政府恐怕还会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所以,不断扩大和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使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来,确保政府在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保障作用,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成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任务。

第二,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政府提供基本的规则和秩序来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当前要解决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既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和完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多种供给方式,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更要充分发挥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公益性事业单位历来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但由于存在着公益目标不明确、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其难以适应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需要,也制约着公共产品供给的提高。所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目标,更好地发挥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是下一步深化改革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研究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以及财政支出与各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调整等问题。

第三,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改革导致公共服务水平的降低。改革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公共产品,而不能够损伤甚至降低原有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目前公共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成为被改革的对象,涉及到利益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有可能从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力军变成为妨碍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阻力军”。二是过度市场化。市场机制的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进目前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但为了不影响或削弱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要考虑引入市场机制到什么程度,在什么范围内引进,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引进。所以,公共服务领域的各项改革措施必须慎重操作,稳步推进。

五、面对庞大的就业压力和各方面的需求,如何控制人员编制规模的膨胀趋势

政府人员规模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的观点认为我国一直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政府人员规模过大、财政不堪重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也有的观点认为当前中国政府人员规模并不大,某些领域还需要加强。

政府人员规模是一个变量,必须结合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收入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在政府人员规模的控制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会面临着三个不可避免的矛盾:第一,人员编制规模的膨胀趋势与坚持精简原则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1400万人左右。新的就业矛盾也逐步凸显,特别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等需要政策性安置的人员。促进就业是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有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可见,人员编制规模面临着不可阻挡的膨胀趋势。但是,政府又要保持一个适度的人员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所以,政府在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必须控制人员规模总量,使政府人员规模不至于过大。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而且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精简仍会是必须坚持的一个首要原则。

第二,控制人员编制规模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履行职能需要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要求政府的规模与之肩负的工作任务相适应。需要适度扩大政府规模,满足需要,特别是一些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要满足需要,又要控制规模,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管理创新,从结构调整以及动态管理上多创造一些有效的管理办法。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3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的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发展与环保的综合决策。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果环境恶化,污染严重,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优质、如何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固然会有,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思索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如何在环境保护中更好的发展经济。

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为当今的一大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共同实现呢?

一方面,环境保护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使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不允许以破坏环境为前提的快速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合理的运用环境和保护环境,才能求得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让良好的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保护好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我们应该严格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资本、有能力去更好的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归根到底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的去保护环境。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两者的存在并不矛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在后期的环境保护中,我们要牺牲多大成本与时间去改善环境,这样的经济发展得不偿失。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不能撇弃任何一方而单独发展,任何一方的单独发展都是不可行的。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4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计划,对于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导产业

何教授说,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学术界曾讨论过一年多,观点不同,各有说法。持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这个跨越两省的经济区,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区域间的经济关系,经济区就如同虚设,未必能真正达到设想的目标。当然,表示赞同、坚决支持的经济学专家学者更多。

从未来西安发展的角度来讲,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区域范围整体扩大了,尽管甘肃经济与陕西还有距离,但从甘肃的一些优势来看,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联合甘肃建立经济同盟,是一条快速发挥区位优势的道路。因为天水也有煤炭、天然气、石油这些能源,有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力量l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关中、天水旅游资源有相似之处,比如佛教文化、秦文化等,都是建立联盟的基础。

“一个地区要强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导产业,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何教授反复强调,“如果抓不好主导产业,设立经济区就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形式,就成了一个炒作的概念,而失去了规划的战略意义。”

实现两地“双赢”

“关天经济区”必须在两地的主导产业合作上实现共赢。何教授认为,依据目前两地的经济基础,无论陕西还是甘肃,虚拟化的软产业如金融、文化,很难配合,不容易达到共谋发展,强调这样的软实力不现实,应该看硬实力,这就是发展工业化的问题。农业很重要,但两地目前的产值不大,不能担当主导产业的重任;而煤炭、天然气、石油这些世界性的产业,无论对陕西还是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会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两地恰好都有这样的资源优势,因而能源产业必然是“关天经济区”的第一大产业。

同时,围绕能源产业,要积极搞石化工、煤化工产业,以大大提高能源的产值。甘肃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发挥兰化集团的作用,推广“兰化模式”。

另外,两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应该是“关天经济区”的另一大主导产业,比如石化、有色、电力、钢铁、冶金、汽车等产业,像陕汽、陕鼓、西电、比亚迪等著名的企业,都应在经济区发展中起领先作用。

经营问题如何落实?他认为,“能源”、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5

【关键词】公平;效率;经济学

引言

经济学是人们为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不同经济活动以及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经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使其以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为杰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然后到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杰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以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再到以凯恩斯和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同时在经济学领域中也取得了巨大突破,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经济学领域中,可以采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能够为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就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传统的公平和效率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对发展经济的需要,因此,如何才能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就成为了时下发展经济过程中个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还必须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制度,从而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出发,对公平与效率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制度通常是要求或者限制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以及行动规则,同时还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法令和礼俗等相关规范或者一定的规格,而在经济学领域中也不例外,为了社会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也必须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经济制度,从而才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经济制度,从而产生新制度经济学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想建立起符合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制度,首先必须要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对如何才能够将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充分发挥进行思考,从而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新制度。其实制度安排的不同与收入分配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新制度经济学在总体上作一概括性的评价并指出它给我们的一点启示。首先评价它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其次在启示中,把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用于研究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所强调的主题,即制度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问题。并尝试勾勒出一个制度安排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框架,用这一框架分析解释马克思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前后收入分配格局及其变化。

二、制度安排及其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的交易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进行的。不同的制度结构和组织安排,对人们的交易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对于经济的运行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项制度安排能激励人们将资源和努力更有效地配置于生产性活动,而不是想方设法通过占别人的便宜来增进自己的利益,就能促进经济增长,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也就较好。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没有为私人收益确定产权制度的保证。这样的制度安排将激励人们把资源和努力配置于非生产性活动,妨碍经济增长,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也将不佳。

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必要很好地理解有关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产权制度安排与经济效率

如果说前面一章是讨论一般的制度安排与效率的关系,那么本章具体地讨论制度理论当中最基础的、最主要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安排与效率问题。

以此为目标本章首先阐述了产权的含义、类型。产权是财产主体的一种行为性权利;产权是一组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权利束,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产权是一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产权可分为私有产权、社团产权、公共产权和国有产权等不同类型。

然后,以“科斯定理”为例分析了不同的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交易费用不为零和信息不完全的世界里,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具有竞争性利益的地方,人们签订排他性产权制度安排的动机就是为了减少共有产权经营的损失,并从中获得一份收益。

最后,通过对16世纪法国和西班牙与英国和荷兰四个国家产权制度安排的更为详细的历史考察,进一步验证了在资源禀赋相同的社会中,产权制度安排的差异性对所观察到的经济行为绩效的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No,th and Thomas,1981)。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经济增长,那是因为已有的经济组织缺乏能刺激个人动机的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也就是没有为从事经济创新活动的人提供激励,从而造成私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不一致。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应该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为此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使行为人在与他人交易中形成一个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降低交易费用,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对资源使用决策权的重新界定会引致收入分配和政治权力的变化,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效率。也就是说,不同的制度安排与收入分配格局有着密切关系。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图书馆发展方向;思考

1 专业图书出版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出版图书的可行性分析

1.1 专业出版社的需求表现

1)如何才能对专业图书的市场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不同专业图书的销售前景作出科学的预测。

2)如何才能出版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急需的专业图书,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销售量,为出版社赢得最大经济效益。

3)如何把已出版的大量专业图书尽快销售出去,实现资金的快速流动,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需求表现

1)怎样才能购买到即便宜又实用的专业图书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

2)如何利用有限的购书资金购买到大量的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专业图书来满足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求。

3)如何把自己对当地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要信息转化成财富。

4)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专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情况,重点弄清与本校专业有紧密联系并且急需的专业图书,为本校购置专业图书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2 专业出版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出书必要性分析

2.1 专业出版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化已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实现对基础产业知识及科技资源的渗透,促进基础产业在技术结构上的升级换代,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从实际的生产来看,我国基础产业的技术构成很不合理,在整体技术结构中,先进技术占有的比例严重不足,在技术结构中1/3~2/3的为传统技术,甚至有地方2/3以上的技术为传统技术,这种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安全保证,而且劳动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给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与现行的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管理机制不科学等因素有关外,与技术结构的低下、老化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变传统技术为高新技术,促使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2.2 高职院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地方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其建设、发展的目标。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还需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不难发现,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也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职教育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这样,地方高职院校将会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2.3 高职院校应发挥的作用

为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联合出书的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当地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当地技术人员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具体可通过派专人下企业现场调查,利用对技术工人培训等机会,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为专业出版社出版专业图书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根据专业出版社的委托,牵头组织学院及企业有经验、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一起编写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图书,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2)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图书可通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不同读者群体采用不同方法(如对学生的低价租赁、对当地企业职工的代售)能实现图书有效阅读,实现专业出社、高职院校的双赢。

3 联合出书的具体实施途径和实施方法

3.1 专业出版社需要作的工作

1)专业出版社根据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技术发展,对技术人员实际技术知识和技能需要的调查统计结果来决定出那些专业书籍,并根据当地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产业升级调查的结果,来组织编写专业图书的内容,根据从业人员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出版图书的数量。

2)专业出版社根据不同地区企业性质的不同,把不同的图书运送给不同地区的高职院和其销售网络。

3)专业出版社应建立好自己的新书浏览网站,并及时将出版新书的有关信息在网站上,作好新专业书销售的网上宣传工作。

4)根据不同地区读者对不同专业图书的需求,利用全国销售网络,追求用最低的成本,用短的时间将图书送到读者手中,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2 高职院校需要作的工作

1)通过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生产发展对知识和技能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对当地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信息的统计,为专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图书的内容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版销售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2)对高职院校的读者,可采取抵押借阅和代售的方法为本校读者提供服务,在抵押借阅时可按借阅时间的长短低价收取必要的使用费,对于企业的职工,主要利用代售或高价租借的方法。每年专业出版社与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一次结算,高职图书馆可把代售专业图书额的提成和租借图书的收入充当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购书款,以弥补购书款的不足。

3)建立图书馆新书展示网站,给当地企业职工对专业图书的需求提供有效服务,为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技术基础。

4 结语

总之,只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和专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己任,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图书馆事业更新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田桂兰.建设高校节约型图书馆全面提高办馆效益[C]//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0.

[2]潘演生,主编.图书馆管理工作[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05.

[3]蔡学军,孙宏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计算机[J].2006(10).

[4]江雪云.浅谈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营销策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03).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管理创新;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是作为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在倡导低碳经济社会环境中,如何进行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创新制度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较少废气的排放,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同进行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型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增加房地产业的成本

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的低碳技术还没有达到高水平的状态,如果在房地产业中大量使用低碳技术无疑会增加房地产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房地产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低碳经济是利用新型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而新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较高,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建设中使用新兴能源就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存在形式以中小规模为主,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在发展低碳房地产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2.低碳经济的发展会使房价升高

低碳经济要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新能源和新技术,这样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在建筑中使用了新的能源和材料,所以房地产企业会打着低碳的旗号提高房产的价格。再加上低碳房地产中土地的利用是低碳的,房地产商就会提升房产的品质,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认为高品质的房子就是要高价格的,所以无形中提高了房价。

3.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会抑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在房地产的发展中,使用了大量的煤炭和木材,相应的增加了能耗,造成房地产业的碳排放量是整个社会排放量的30%,从当前看来,房地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但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没有了能源的支持,对整个房地产业会产生抑制作用,在大范围内阻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对整个房地产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做好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创新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控制房地产业的碳排放

我国房地产业在近几年中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阶段,国家在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对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业进行监管,国家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对房地产业的高排放和高耗能进行相关的控制,对于超过标准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一定的惩罚,使得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经济能快速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合理控制企业的成本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使用了新型环保的材料和技术,房地产业的成本会相应增加,如何做好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成本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在选用材料和技术的过程中根据最优化的原则,选择一些低排放和低耗能的材料,其次,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保证采用的技术可以做到低排放,再次,由于低碳房地产的开发中使用的新型材料一般都是价位比较高的,所以对于材料的只用情况要做好统计,避免浪费的出现。还要对于前期制定的成本控制制度严格执行。

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制定房地产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房地产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都有重要的转变,低碳经济要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低排放和低耗能,所以国家要在充分考虑当前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对于低碳经济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还要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宏观指导使得房地产企业在面临低碳改革中可以稳步进行,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避免由于低碳经济的影响造成房地产经济的萎缩。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房地产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进入低碳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形势,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政策已经很难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所以面对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的要求,国家行政部门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对房地产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有效保障房地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

5.调整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房地产经济财税政策

房地产要进行低碳发展需要的资金就会相应增加,这对于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所以,国家要促进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进行支持,一方面对于高耗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污染税,使其为可以转向低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降低税收和增加财政补贴的方法对实施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进行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四、结论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由于目前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建立健全相关规定,从而保证房地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02).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8

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需要平衡两种公平,即“市场内公平”和“市场外公平”;

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构

建和谐社会,才能保证市场经济运行所需要的秩序;

由于社会政策对经济的内聚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应使社会政策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国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平衡。深刻认识这一问题,还需从市场经济本质的角度进行解读。

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而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单纯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自动均衡很难实现,或者说这种实现是低效率的,是与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这一特征相违背的。市场经济以竞争政策为核心,但这一核心是建立在市场每一个个体思想和行动充分自由和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中的各个环节更有效率。哈耶克在关于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论述中就曾说到:“人们在市场上应当能够自由地按照能找到的交易对手的价格进行买卖,任何人都能够应该自由生产、出售和买进任何可能生产或出售的东西,重要的是从事各种行业的机会应当在平等的条件下向一切人开放,任何人或集团通过公开或隐蔽的力量对此加以限制,均为法律所不许可。”从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对于公平的要求,公平是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需要平衡两种公平,即“市场内公平”和“市场外公平”,这二者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总效率的提高。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初期,为促进经济发展,“市场内公平”即交易规则公平和交易机会平等受到极大的重视,政府由此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对其加以保护,加速刺激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但是,追求效率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拉大。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收入越高者消费倾向越低,如果这种差距导致社会两极尖锐分化,最终结果是社会消费需求的急剧萎缩,经济效益的丧失。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市场外公平”,即分配公平和社会福利公平的调解,这就需要社会政策来解决。正如克洛特·古特曼所说的那样,市场经济所创立的政策框架使得竞争过程得以产生,但是社会平等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应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尊重,因为“市场只能根据人们在市场中的表现来分配收入,还不能考虑到人的社会因素”,“这些社会政策是用来帮助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免受非他们自身的过错引起的生活窘迫”。也就是说,“市场外的公平”单靠市场本身是难以解决的,这种被称之为“市场失灵”的现象就需要政府在就业(最低工资和工作环境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制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政策来调解。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领域。当时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效率机制把社会财富的总量迅速积累起来,加速经济发展。但在市场发展的实践中,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制造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粗放经营、破坏环境、地方保护等屡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市场内公平”的破坏。长期单一地追求效率还使得“场外不公平”变得更加严重。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中国学者估计为0.458。可见,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直以来,在一些人的观念中都认为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从而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矛盾: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等等。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9

她做梦都没想到,重庆“四大班子”领导会在这一天齐聚洪崖洞。

喜欢看“重庆新闻联播”的她,在思考。

当年5月,市政府大规模表彰了非公经济先进人物,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当年6月,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又说,要把非公经济作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何永智对小天鹅集团高管说:“要是市领导来我们洪崖洞看看就好了。”

四年前,小天鹅斥资数亿元,开始打造洪崖洞项目。2006年初,项目完工,可就是开不了业。

“今天指出三个问题,我们改了,明天又指出八个……消防这关通不过,每天亏损上百万元。”何永智流了好几次泪。

她盼着市领导来,没想到市领导真就来了。

“我们今天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市领导说。

钟馗就是“洪崖洞”,“鬼”就是“落后的服务观念”。

“当前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行政管理环节,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天,市领导讲话,A4纸整理出来,足足有18页。

“市领导讲话后,手续两天就办好了。”何永智说。

此后,何永智更加关注“重庆新闻联播”了。

“9月,市政府召开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动员部署大会,要求职能部门转变观念,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何永智说。

随后,何永智发现一个变化——职能部门都开始主动出击,与民企面对面沟通。

惊喜,还没结束。

“我做梦都没想到,市委、市政府会把直辖以来规格最高的论坛——2006年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论坛——放到我们洪崖洞来开。”何永智说。

这次论坛提出,要为民营经济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和土壤。

会后不久,陈克明与涪陵区签下协议,决定投建“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

1989年,陈克明注册了重庆远东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序号“0001”——这是重庆首家民营有限责任公司。

“我能进入重油领域,标志着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陈克明说。

这仅是重庆直辖15年市委、市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要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这样强调。

直辖15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正因如此,重庆民营经济才得以突飞猛进。

直辖时,全市无一家百亿民企;2011年,百亿民企有了七家。

直辖时,非公经济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2011年提升到62%。

直辖时,非公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占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50%,2011年提升到70%多。

直辖时,非公经济所交税金仅占全市税收的12%,2010年突破了60%。

直辖时,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6%,2011年提升到72%。

…………

民营经济,成了重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加速器、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增加收入的活源泉。

直辖15年,尽管成就辉煌,但与东部地区相比,重庆民营经济还存在总量少、个头小等诸多问题。

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重庆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又一个飞跃,必须从体制上、政策上给予民企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