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5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1

摘要社会各群体在交际过程中都遵循礼貌原则,但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性。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在言语行为上的重要表现方式为称呼语。对中西不同文化中称呼语的对比,可以分析礼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礼貌 称呼语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礼貌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而且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也基本对应,但是这些意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这一点在称呼语上体现最为明显,而这些差异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根源。因此,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本文对基于礼貌原则的称呼语的中西文化差异做了初步分析。

一 礼貌原则的文化共性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任何社会或群体,人们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都由“礼貌”来制约,由“面子”或“面子的工夫”来维系。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礼貌都是普遍存在并受到高度重视的现象。著名语言学家何自然(1997)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即礼貌问题。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行是否礼貌得体已成为影响人们交际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语言学家Lakoff (1973)认为,在某些类型的会话如非正式的交谈中,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比真正思想的交谈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礼貌的因素在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了上风。

国际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教授(1983:132)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群的言语习惯,提出了指导交际成功的礼貌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语用原则,该礼貌原则包括6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做到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利己的观点,做到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对他人的贬损,做到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对自己的表扬,做到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同,做到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做到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反感,增加对对方的同情。

结合Leech 的理论,顾曰国(1990)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respect)、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文雅(refinement)。并在此基础上,效法Leech 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指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求同原则:这与“脸”和“面子”有关,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由以上两种礼貌原则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为目的的,都是以贬己尊人,求同存异为核心的。

而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即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国度中,人们有自己的礼貌方式。我国一向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讲礼貌。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只是各民族有各自的礼貌表达方式罢了。

二 礼貌原则与称呼语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苏联符号学家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礼貌制约了语言的使用,反过来语言又是表达礼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语言,分别代表着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由于英汉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有很大的差异。这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可以从许多方面介定,但最能体现“礼貌”的行为是对人的“称呼”。

人际间的相互称呼语是日常交往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也是最容易被观察和记录的,能明显地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社会学者们一致认为,和其他社会言语行为一样,“称呼”这一言语行为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著名学者Philipsen和 Huspek(1985)在谈到“称呼”言语行为的规律性时曾说,“人们的称呼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题目。在每一种语言和每一个社会中,每当人们相互交往,就会出现要不要或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围绕如何使用姓与名涌现出一大堆可供选择的方式。在一定的情景中,说话人所做的选择以及他们对所进行的选择意义的解释都是有系统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因此,称呼言语行为的系统性――不管是对其使用还是对其解释――是普遍的,尽管组成称呼的系统之要素或系统的规则可能因环境而异。”

正因为“称呼”言语行为的规律性和系统性,称呼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礼貌习惯,中西文化中的礼貌规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作为礼貌原则的最佳载体――称呼语,在不同文化交际中虽然都以交际合作、礼貌得体为总的指导原则,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每一个层面都包含文化因素,各民族在地域、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学、历史、宗教、发展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另外一个民族文化,因此与文化休戚相关的称呼语在礼貌总原则的指导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有其差异。

三 称呼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呼语,既要承认礼貌原则作为交际的普遍性,又要区别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的语言变体在称呼方式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层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设想在最深的思维层次上,称呼语主要遵守普遍的礼貌原则,而仅在较浅的层次或在具体语言表达方面显示出差异。浅层差异的产生和存在,一是受到不同文化中人的经验、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似乎并无逻辑性或理性思维可言,二是在语言使用时这些差异会影响言语的质和量。

正是由于中西社会与文化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称呼语的语用也存在很大不同。在称呼上中国习惯于非对等式称呼类型,而西方偏重于对等式;中国非对等式称呼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尊卑取向,它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所崇尚的对等式较充分地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略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一般来讲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关系,双方将会采用“对等”交流(reciprocal pattern),即双方都用名字称呼对方(first name)。但当交际双方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方将采取一种“非对等交往式”(nonreciprocal pattern)。其中地位较高者可能使用名字(FN)称呼对方,而地位较低者会用“头衔加姓”(TLN)称呼对方。同样,在“非对等式交流”中,地位较高者所使用的称呼语是表示尊敬的一种手段,地位相当、背景相类似的人们相互交往,“称呼”时直呼其名是为了与对方建立平等关系或一种非正式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要求人们在称呼亲属时要遵循“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长幼、辈分高低是非常重要的称呼语尺度,这也是为什么在汉语中所有亲属的称谓被区分得清清楚楚。另外,对于非亲属,为了表达亲近和尊敬,晚辈对长辈往往被要求用亲属称谓词来称呼非亲属或陌生人,即称谓的泛化,如:儿童称呼非亲属老年人常用“爷爷”、“奶奶”,称呼非亲属成年人常用“叔叔”、“阿姨”,这种泛化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群体观念和归属、依附关系,以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为行为准则。而西方文化中却没有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成员关系网的习惯,他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独立的地位,既不以辈分、年龄、资历为等级标准,也不希望“归属”、“依附”和“群聚”,是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行为的原则。除直系亲属的晚辈要以亲属称号称呼长辈外(这也不是绝对的,不少子女会用First Name 称呼父母),对姻亲(如岳父、岳母)则可直呼其名。子女对父母的兄弟姐妹有时回以Uncle 或Aunt+First Name相称,或单称Uncle或Aunt(ie),但从不以 Uncle或Aunt(ie)称呼父母的挚友或来访者。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首先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的差异,以避免语用失误。比如:如果中国孩子为表示礼貌与尊敬而称西方上了年纪的女士为“grandma”,会让她们感到迷惑或难以接受,她们宁愿被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这一在中国人观念中对年长者的尊称。在中国“老”常常和经验、丰富的阅历及足智多谋等联系在一起,对长者的称呼是尊敬的表示,对方会感到高兴。而在西方文化中,“老”意味着不中用,遭人嫌弃,因而人们都忌讳“老”,怕“老”。如果将中国的尊老观念和习俗套用到西方人身上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要首先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对不同的或相同的语言形式及其使用所持的礼貌规范,要“入国问禁,入门问俗”,使双方交际成功,避免语用失误。当在非母语的国家进行交际时,作为外族人,我们要服从“入乡随俗”的社会制约,处处以当地文化为准绳,行为和言语都要尽量得体,少出现或不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

四 结论

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礼貌原则在内涵、方略以及侧重点因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不同社会对不同准则的侧重,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之差异所造成的。我们在研究文化交际时,应以辨证关系考虑问题:既要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承认文化之间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结果,才能充分解释某一文化中的某种话语现象。

参考文献:

[1] Nessa Wolfson,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Newbury House Publshers,1989.

[2]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98年第2期。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2

一、双语言、跨文化教育的背景

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岸,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人口598.7万(1998年9月),①居民主要由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构成,官方语言为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英语为通用语言。以色列是世界上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和学者。以色列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教育预算一直占政府总预算的第二位(仅次于国防预算)。以色列是一个教育法制国家,在建国后的第二年亦即1949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53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法》。为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1958年以色列实施了包括对阿拉伯人在内的免费义务教育,并在1978年把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延至16岁。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过去以色列政府对其境内阿拉伯人的教育主要采取歧视和压迫的政策,不仅在文化上压制、贬低阿拉伯文化,而且在经济上忽视、减少对阿拉伯人的教育投入。根据犹太复国主义理论,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以色列人。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历来各自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在学校里希伯来语的地位比阿拉伯语的地位要高,因为在大多数以犹太学生为主的中学里面,阿拉伯语为选修课,而希伯来语为必修课。这必然会导致犹太学生忽视阿拉伯语的学习,不能了解阿拉伯文化,而阿拉伯学生与犹太学生从小缺少交流也会让他们产生隔阂。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学校能同时容纳两个民族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两种语言和跨文化的教育。以色列政府也认识到,只有教育才能培养来自不同民族(以色列境内有17%的非犹太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家庭的儿童的共同国民意识,以促进社会融合,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长期冲突导致双方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已成为两个民族之间难以忘却的记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减少境内阿拉伯人的敌视,以色列政府在考虑到国家稳定的同时,也将其促进社会融合的政策贯彻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中去。在教育上,以色列政府采取犹太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并举的政策,在全国推广阿拉伯语教育,明确规定阿拉伯语为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阿拉伯语学校所开设的基本课程与希伯来语学校相同,只是阿拉伯语为第一语言,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希伯来语,六年级学习英语,学校的节假日也遵循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由于政府的重视,对阿拉伯人的义务教育如今已达到普及程度。当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还有很长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色列政府开始资助所谓的“紧迫的教育问题研究”,其中包括: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不同种族、地区和社会阶层的儿童成就差距的程度和原因以及可能的补救措施;犹太小学和阿拉伯小学教育评估的横向研究;小学4-6年级种族间差别的变化和稳定的纵向研究,等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缩小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教育差距以及促进民族融合的教育政策继续得到贯彻和实施。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认识到多元文化政策不仅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而且对于全体国民来说,也需要认识和理解社会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和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政治上所面临的困难,培养他们对异质文化、异质语言的宽容态度。而贯彻政府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最好的方式也只能是建立双语言、跨文化学校。

二、双语言、跨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998年9月,在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下,非营利性的“双语教育中心”(the Nonprofit Centerfor Bilingual Education)经过努力,建立了第一所面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双语言、跨文化学校(Bilingual/Bicuhural Schoo1),并谋求在以色列全国建立这种学校。该中心的宗旨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生家庭以及他们周围的社区能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并通过民主、相互尊重、容忍等价值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和平共处。①双语言、跨文化学校为公立性质,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投资和个人捐款。学校的创办者认为,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将会在一起共同生活,学生们通过一周5天、一天6小时的接触,真正地相互了解,共同成长。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与其他以色列学校不同的措施,对学生实施双语言、跨文化教育。

首先,教师努力创造有利于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相互接触的条件,使他们之间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双语言、跨文化学校里,犹太教师和阿拉伯教师相互配合,尽可能多地让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接触。比较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座位安排,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同桌而坐;把不同民族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外活动或旅行;设计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也经常安排学生共同作画或同台演出,此时,教师会鼓励他们利用这种机会训练第二语言。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学生们能够了解异族文化,获得共同的价值观,而共同的教室经历也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根据涉及的学生个性差异和参与程度不同,这类活动形式在一年内会有很多变化:在第一学年,同族学生尽可能地在一起玩耍,一个阿拉伯学生可能会在教室里绕上一大圈找同族同学借一块橡皮;后来,不同民族的学生也在一起玩耍,跨文化的友谊由此产生。

第二,淡化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政治冲突,强化两族各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假日教育。在双语言、跨文化学校里,教师会在教室里避免谈论政治,尤其是涉及以色列国内的选举、节假日和美国攻打伊拉克等敏感问题时,教师会尽量考虑到不同民族学生的民族感情。例如在纪念二战中死于纳粹大屠杀的犹太遇难者时,每个犹太学生讲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当然这是按照教师预先布置的去做,故事可能是学生父母讲的,也可能是在书上阅读到的。在故事的结尾,教师会点上6只纪念蜡烛,解释说每一只蜡烛代表一百万在纳粹大屠杀中死去的犹太人。阿拉伯学生一般会对此感到惊讶,但在这种活动中,他们属于倾听者,可以借机了解犹太人的历史。有些节日,如以色列国庆节、巴勒斯坦土地日,①对于不同民族的学生却意味着不同的民族感情,教师们惟一可做的是淡化历史。在双语言、跨文化学校里,阿拉伯节日的庆祝也和其他阿拉伯学校一样,需要尊重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与此同时,这些阿拉伯节日为犹太学生提供了了解穆斯林宗教习俗和阿拉伯文化传统的机会。例如,为庆祝开斋节,在斋月期间教师会为学生们组织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模拟一次开斋晚宴,在晚宴中学生们必须祈祷;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斋月期间的不同场景指出其中的人们在做哪些事情;学生们观看一部反映 开斋节的影片;教师把不同民族的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要求他们画出各自所理解的开斋节庆祝情景。教师用两种语言解释这些活动,但要求学生们在共同活动中尽量使用阿拉伯语。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增加了跨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了他们之间的伙伴关系。

第三,在双语言、跨文化学校里,教师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交往。教师会鼓励学生相互拜访,参加彼此的生日庆祝活动,等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活动后,学生们彼此已较为熟悉,当需要各自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尤其是有关第二语言方面的学习时,他们会主动地向异族同学寻求帮助。学生们教同桌的同学拼写时一般会把单词写在他们共同的桌子上,而教朋友时他们会把单词写在教室的黑板上。不同民族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课后,不同民族的学生经常一起在操场上玩耍,做游戏和进行体育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最后,双语言、跨文化学校还寻求家长、社区等的支持,通过开家长会、安排不同民族学生的家庭一起郊游或旅行、邀请社会团体到学校演讲等活动,间接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族文化。这样,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双语言、跨文化的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异族文化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和解。

三、双语言、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追求不同民族之间平等教育的人们总是努力提供机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往,他们认为,近距离的交往和接触会减少偏见。这就是以色列和其他一些国家积极开展双语言、跨文化教育的内在原因。

一直以来,许多团体和组织总是希望通过群体间的交往来消除偏见和隔阂。偏见意味着一种事先形成的见解,常常是一种于人不利的见解。虽然为了适应飞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做一些事前的评价是有必要的,但对新的信息或变化了的情况作出灵活的思考也是很重要的。戈登・W・奥尔波特指出:一种事前的评价只要不随着新知识而改变就一定会变成一种偏见。这样一种事前形成的、怀有敌意的态度,往往用来对待属于某个种族、宗教、民族或别的种类集团的成员。②社会学家们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提出,各种文化群体间的交往要想消除模式化的思想和偏见,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给予参与者同等的地位;提供个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获得制度或组织上的支持;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但是,有些交往也会导致更多的偏见或者完全没有变化,小组间的交往可能如此。一些彼此隔离的团体经常提供机会让学生相互访问,虽然学生们得到近距离的接触,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交流,他们之间的交往只能是小组之间的交往。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当一个团体提供给学生接触的机会时,很难保证他们之间具有同等的地位,而且很难让校外、校内的环境完全平等;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忘记或避开个人的经历;第三,小组交往的目标只是为了消除偏见,而没有采用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两种文化、加强民族融合――来进行,这种小组的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停留在表面。因而,人们往往试图通过团体之间的访问来消除隔阂,但事实上却收效甚微。①

以色列双语言、跨文化学校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改进了其他组织或学校提供的小组间的交往或接触的模式,它力图使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以消除偏见和隔阂。伙伴关系能让个体通过心理上、语言上的近距离接触,使学生们在不断的个人与文化的交往中共同成长,从而减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就是要培养在两种文化间进退自如的能力,就是要在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理解它与异族文化间的关系。伙伴关系是关于与异族文化的交往、沟通能力,能表达异族文化的观点、信仰,从而最终懂得,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这些差异会对人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机会产生哪些影响。减少偏见只是它其中的一个较小部分,这种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而是个体通过发展、参与不同文化间的伙伴关系,日积月累而获得的一种结果。

四、结束语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双语教学 市场营销学 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我国正在积极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增强教育竞争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双语教学逐步进入我国高校,而市场营销学因其学科特点成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学科。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目前的状况如何,以及怎样改进和完善,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现状

1、高校双语教学的政策支持

本世纪初双语教学开始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支持的开端,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并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或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把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

2004年12月,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提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2007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了各大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门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有关高等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重点做好双语师资的培养”。

2、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在政策的影响和实际需求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积极尝试和推进双语教学,市场营销学因时代性和学科前沿性的特点,成为高校首批大力推行的双语教学科目。市场营销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实际,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的人才。然而,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几个关键性的阻碍因素,致使其效果欠佳。

(1)教材的不适当。国内市场营销双语教材偏向于理论基础的学习,内容较死板,缺乏相应的案例教学,缺乏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国内教材在地道的英语、科学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科的思维性和新颖性、技能的训练、适宜的图片和照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篇幅大、费用高,案例涉及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背景,不符合中国国情,导致案例分析难度大。同时,英文案例的篇幅过大,阅读难度大,加上价值观和理解上的差异,缺乏实际操作性。

(2)教师和学生语言关难以突破。市场营销双语教师都具有很好的专业背景,但英语水平不过关,不能自然洒脱地进行课堂教学。偶或有一两个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英语水平又高的,但是形成不了双语教学的团队,影响不大。

学生方面,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大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偏低,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互动,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由于语言的问题,学生在专业英语上分配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另外,由于没有天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既没有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很多人认为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以后的工作并没有很大帮助,因而积极性不高。

(3)缺乏完善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授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时停留在纯语言教学的层次,以译代讲,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双语的营销世界中,不会融会贯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部分内容的中英文重复,英文作为第二语言讲解和沟通速度慢,教学进度明显减慢。另外,部分教师计算机和网络运用水平低,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资源,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1、教材的选择

我们对已出版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英文版教科书作了统计,考虑到市场营销学的前沿性,在统计结果中我们省略了2004年以前出版的教科书,同时,对相同教科书的多个版本只选择最近版本。统计结果如下(按价格由低到高的顺序),见表1。

可以看到,与其他双语教学的科目相比,市场营销的英文版教科书在数量上相对较多。但是能成为高校教学教材的却很少。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对教材价格有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四十元以上的教科书很难获批为教学使用教材。二是经典的市场营销教科书往往内容极其丰富,篇幅很大,既定的教学量无法完成其涵盖的内容,而学生面对如此厚重的英文教材,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上表中所列前几项的教科书在价格和篇幅方面较适合作为教材,其余的教科书,教师可有选择性的作为教学参考书。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所选教材罗列的知识模式来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知识架构,删减或补充内容,同时,对于教材中不合适的案例和习题亦可进行替换。

2、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关

语言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做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日积月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1)教师精心备课。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英文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教学课件以及背景资料。并且,教师要对其每堂课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练习,做到流利、熟练、准确。

(2)教师通过各种辅助手段辅助语言的帮助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图片、图表、动画等直观手段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表达效用。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密度,也使得学生更加容易进行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3)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解决生词、语法等基本问题,做到对下次所讲内容的了解,每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复习、巩固其所学内容。同时,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完成作业和案例的习惯。

3、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帮助,同时开展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软件方面,市场营销教学软件有助于将理论扩展到实践,使讲解和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英文的模拟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并且这种直观的、图文并茂的、音频与视频一体化的软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完整而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如美国Innovative Learning Solutions, Inc.(ILS)公司推出的市场营销导论模拟软件(英文版)、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软件等。同时,中文版的市场营销教学软件也可以作为辅助软件,如泽科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上海翰和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等。讲授方面,教师要到做到语言连贯、思路清晰、循循善诱。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可以把问题呈现在多媒体上,使之更加清楚明了,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出基本观点。在小组讨论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他们用英文进行讨论,最后选出代表用英语阐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聆听、指导、参与到每小组的讨论中。关于案例分析,英文的案例分析不宜过长,并且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先对案例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点拨,再让学生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有条理的呈现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就某一市场营销专题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观点、展开论述的工作,然后让各组选出代表用英文进行阐述和答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课堂环境的轻松、活泼、趣味和充足的准备。

4、思维方式的转变

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和学专业英语知识,而是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教和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语言方面进行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上进行转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西方人的语言以及思维方式来思考、分析、传递和表达。比如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4Ps,学生头脑中的第一反应要是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而不能首先反应出产品、价格、分销、促销,而后才把这四个词翻译成英文单词。

三、展望

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此的研究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改进现行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市场营销双语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如何改善双语教学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制度性的交流、缺乏提高途径的实际状况,如何建立系统的双语培训和业务指导机构以及如何开发更多更广的市场营销双语培训基地等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开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将会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林:《市场营销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2] 宋利: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3] 赖磊、姜农娟: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4] 郭英:高等院校《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5] 陈玉兰:关于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 姜桂娟、王蕾: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7] 贾艳瑞、王玉: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8] 李秀丽、陈晓明: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刍议[J].黑龙江教育,2008(5).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程 双语教学

“调酒知识与技能”是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以小班化和模块化教学为特征,以培养国际邮轮酒水服务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鸡尾酒调制能力和酒水服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现实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背离的矛盾,以及调酒人才的国际化接轨需求与学生酒水专业英语水平的弱化矛盾,在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施双语教学教学改革,通过学习能够胜任邮轮和岸上酒吧的酒水服务和调酒服务工作。

1“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1.1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

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两种极端,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或培训学校问的模糊地带,双语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可实现实践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二者互相耦合并进式发展。

1.2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管理体制、税制改革、旅游产品、监管机制和人才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旅游人才的“加”与“减”,“加”的是英语水平高、服务技能好、综合素质强、发展潜力大的旅游人才,“减”的是传统高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思想呆板、行动机械、文化缺失的劳动力,双语教学改革能够扩大旅游行业酒水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供给结构中人才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3邮轮旅游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与现实瘸腿人才供给的困境需求

据调查,每位游客在两周的邮轮度假中共消费16杯的鸡尾酒,基于每艘邮轮平均装载2200名游客的前提,两周的邮轮度假中每艘邮轮消费约35200杯鸡尾酒,国际邮轮公司抢占中国邮轮市场,对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剧增,目前的教学安排与酒吧职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学生存在知识记忆呆板,理论基础薄弱,英语水平欠缺、课程理念模糊、操作技能机械等问题,培养的是不符合需求的瘸腿人才,双语教学改革是解决邮轮旅游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与现实瘸腿人才供给困境的有益方法。

1.4调酒人才培养体系与浙江模式构建的需求

浙江旅游业在“双向国际化”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亟需构建独具特色的调酒人才培养体系和浙江模式,也是旅游业应对国际化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夜间旅游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旅游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丰富的夜间消费内容可延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获得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多种收入,杭州己形成吴山广场、湖滨路、保淑路、曙光路、黄龙体育馆为中心的酒吧五大片区,集中40多间酒吧,境外游客到酒吧消费成为新常态,年销售额在1500万元与2000万元之间的酒吧有八家。构建浙江调酒人才培养体系与浙江模式是旅游业发展的强烈需求,发挥科教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形成更加和谐、均衡、生动的浙江旅游发展格局。

2“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可行性分析

2.1“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2.1.1现实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背离的矛盾

目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的现实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每一款鸡尾酒的调制程序和配方比例的讲解和操练,学生对酒水的内涵、酒文化和鸡尾酒中西文化差异认知不清,理论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在邮轮、酒店或酒吧工作后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学生不能将调酒师升级为理论功底深厚、酒文化内涵丰富的终身职业。

2.1.2调酒人才的国际化接轨需求与学生酒水专业英语水平的弱化矛盾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调酒知识与技能”为专业实训课程,目前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学生在认识酒水、酒具和杯具以及调制鸡尾酒的过程中不能与英语相结合,国际邮轮是全英文面试,目前的教学安排对学生参加国际邮轮酒吧服务员、酒吧杂工和调酒师等职位的面试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到国际邮轮上也不能快速适应酒吧的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2.2“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教师方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具备调酒师证书,并且具备相应的英语水平,到邮轮或酒店酒吧进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任务;其次,学生方面,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具备初步的酒水知识和英语能力,能够逐步适应双语课程,对于邮轮上酒吧的职位有一定了解,可以初步实施双语教学;最后,场所方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具有仿真的国际邮轮酒吧实训室,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能够开展双语教学。

3“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进路径研究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变现在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的现状,实施汉英并重结合教学;改变统一的教学内容,国际邮轮上酒吧招聘的职位分为酒吧杂工(BarUtility)、酒吧服务员(Bar Server)和调酒师(Bartender),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国际邮轮上酒吧不同的岗位实施双语教学,将国际上流行的英式调酒、日式调酒和美式调酒纳入教学范围,通过比较学习掌握不同酒吧调酒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国际邮轮上,啤酒、u尾酒和葡萄酒的销量分别占据前三名,改变以鸡尾酒调制为主的教学内容,将啤酒和葡萄酒的品牌辨识和服务也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改变单一的鸡尾酒调制技能培训,将酒水文化、酒水服务与推销技巧和鸡尾酒创新技能融入教学中,结合中西文化,注重学生酒文化内涵修养的培育,既懂得酒水的品牌、配比和调制方法,又懂得每种酒背后的欧美文化背景,同时打造中国本土特色鸡尾酒文化,实现鸡尾酒品味创新及内涵研究。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翻转课堂教学

改变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流程,翻转课堂发挥学生兴趣,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针对繁杂的酒水品牌和鸡尾酒配方等学习难点,实现表格化模式,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记忆曲线制作自己的双语表格和多色表格,将学生的想法与实践纳入教学单元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

3.2.2桥段化模拟教学

桥段化模拟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融入具体的情景与桥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消费者在酒吧消费的不仅是酒水,更是一种服务、文化与氛围,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利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室“海邮驿站”,以酒吧实际工作场景和服务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使W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再将知识内化到工作中,真正实现模拟教学。

3.3考核方法的改革

3.3.1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过程性考核适用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具有考核内容全面、考核方式灵活、学习效果反馈及时等特点。“调酒知识与技能”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是从事酒吧服务工作人员必修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更全面、更科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认真和高效。但过程性考核在操作性、周期性和量化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二者相结合,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更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更认真的学习。

3.3.2柔性考核与顾客满意度相结合

柔性考核常见于企业绩效考核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广泛运用,企业采用柔性考核激励员工。引进柔性考核理念,将学生定位为学习者和酒吧产品供给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个性化评价,将顾客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课堂上,小组成员扮演不同年龄、性别、个性、国籍的“客人”,由“客人”评价,“海邮驿站”营运中,将真实的顾客满意度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实现以考核促学习的目的。

4“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原则

4.1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在双语教学中注重重点知识和专业词语的双语标记和反复应用,授课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解释专业名词的基本意义与专业解释的异同点,由先模仿英语到用英语服务客人,使专业英语与日常英语相融合,学生逐步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采用英语和汉语同时学习酒水知识,较好地在掌握调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英语的学习和对客服务能力。

4.2坚持理实结合的原则,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关于酒水的课程有以实训操作为主的“调酒知识与技能”,还开设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邮轮酒吧服务与管理》,二者相结合,学生对酒吧知识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双语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旅行社运行实务;吉林八景;双语手册

随着中国的成长和日益开放,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促使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同样对于旅游胜地吉林省(以下简称“我省”)来说也是一样,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吉林八景的新鲜出炉,使之成为我省的焦点。不仅国内旅游者纷至沓来,国外游客也与日俱增,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中英双语导游就变得炙手可热,所以对中英双语导游或者英语导游的需求一定会日益增多,从事入境旅游接待业务和计调业务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经过大量的信息搜索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省省内乃至全国都没有与吉林八景相关的比较系统全面的中英对照材料。外国人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书本和媒体资料;二是互联网信息。而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正好可以补充进去,可以使导游人员、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课程组所研究的《吉林八景英汉翻译本》使用方便、翻译地道、实用性强,是学习入境接待、导游和计调业务最好的英文翻译资料,有助于他们将吉林八景的内容更好地翻译成英语或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有了《吉林八景英汉翻译本》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让他们用地道的英语给外国游客进行讲解,使更多的人加深对吉林八景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吉林八景,喜欢上吉林八景。

我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而且还具有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基础。近年来,我省旅游显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吉林八景双语手册》是在搜集大量信息资料、深入景点探究、开展调查访问等工作下完成的。平时,分配人员负责一些具体的部分,然后根据负责的部分进行网上信息的查找与筛选,再深入自己负责的景点,并发动调查问卷等,希望通过一些具体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景点作一个更加具体全面的阐述,从而在最终汇总时把较准确、较全面、较具体的信息结合,最终形成完本形式。

一、建设方法

目前在我省省内的涉外旅游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认识,忽略了文化差异对人们旅游审美心理与语言表达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手册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原文思想表达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适当重组调整,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力图使译文语言生动、表达简洁。避免出现“词汇空缺”或“词义冲突”现象,并且在翻译中注意用词不当、基本语法错误、常识背景欠缺与译名混乱等问题,同时还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更加完整地透析历史典故,克服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从而顺利达成翻译跨文化的目的。在研究此项目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具体操作之前,将课程组成员平均分为两组,分头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询问了解一下课程组成员对双语手册的需求和建议。

(2)“分配式”法。在组内平均分配工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更加充足有意义的成效。

(3)“组合式”法。将每人负责的各项任务汇总,集中组织组合各项数据,力求做到完美。

(4)“研究讨论”法。每位组内成员就形成的数据汇总结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组内成员研究讨论完善成果。

《吉林八景双语手册》主要针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教学制定,内容齐全、翻译地道、便于应用。

二、建设步骤

由于《吉林八景双语手册》的设计和制作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利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具体分成几个步骤:

第一步:调查访问工作。搜集资料,走进我省青年商务旅行社、我省中国青年旅行社等省内知名、优秀旅行社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入境导游、接待、计调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步: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并做好手册的提纲。

第三步:课程组成员分工完成手册初稿的设计。

第四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完成的手册初稿进行评价,课程组成员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五步:将成稿用于“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教学中,预计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使用。

三、建设意义

(1)能准确把握旅游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内容的真实性。

(2)更新翻译理念与方法,全面涉及我省旅游景点,丰富旅游文本译文的文化内涵。

(3)发挥旅游翻译文本的实用功能,巧妙解决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凸显的现实问题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

(4)避免了在旅游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产生的问题。此手册具有便宜性、方便性、省时性等特点。

(5)作为“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入境业务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资源,提高了学生入境业务操作的能力。

四、建设成果

该建设成果将会以“小册子”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方便在教学中使用,同时也方便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就业中随身携带与查找,更加便利。与电子版相比就减少了查找翻阅的时间,可以在书上着重标出重点、难点,同时书中还会附带各个景点的彩图。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6

一、中奥合作旅游管理双学位项目办学背景和特色

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拥有20多年的历史,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规范,在山东省内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合作方奥地利IMC克雷姆斯高等专业学院在旅游管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大量实用性课程设置及聘请国内外资深业内外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教授,加强了对学生实际从业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的设立更是考虑到双方优势,旨在从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本合作项目的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1)致力于打造培养符合双方教育、教学标准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阶段性自查,严格把关,确保学生符合双方学位授予标准,实现真正的“4+0双学位”模式。2)引进先进课程,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用性人才,本项目14门专业课程由外方引进,如“旅游与休闲管理”、“国际旅游与休闲业市场”、“自然旅游与康乐旅游”、“体育与文化旅游”、“商务与会议旅游”等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我校甚至山东省空白。其它引进课程如“个性培训与指导”、“研究导论”等也更新了国内旅游教学、研究的方法。3)项目开展英、德双外语教学模式。参加该项目的学生,要按期达到英语雅思的规定要求,完成近20门双语课程的学习,做英文实习报告和英文毕业论文,还要参加四个学期的德语学习,这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英语,还具备了德语基本沟通能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引进利用情况

(一)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中奥合作旅游管理双学位项目所有课程中,双语课程18门,占所有课程的近50%。这些课程从类别上看,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从开课学年上,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双语课程门数每学期逐步增加,直到四年级,从总体来看,双语课程集中于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些双语课程多数为直接从外方引进,少部分是中方自主开设。(见表1)

(二)双语课程教材建设和师资力量

本项目所开设课程均有完备的双语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该专业从合作方奥地利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学院引进了20余种先进的原版教材、教辅资料和外籍专业教师讲义。合作方定期向中方赠送外文专业书籍,大大丰富了该专业教辅资料。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外方高校合作合编教材,加强与合作高校课程、教材的融合。本合作项目课程中已有近18门课程采用国外高校优秀原版教材。另外,还依托该项目国外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与外方课程、案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

在引进优秀课程资源的同时,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在师资发展上采取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战略。本合作项目的师资队伍中方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占60%,专业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能进行双语教学,综合素质高;外方教师7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在教学及其它相关领域有多年教学或实践经验,教学理念新颖,教学经验丰富。双语课程外教授课共计9门,占全部双语课程的比重为50%,其余双语课教学由青岛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组织实施。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国内外培训的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国内外重点大学博士学位,邀请外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校每年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口语培训班,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

三、中奥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四种双语教学模式:全英语教学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半外型双语教学、中外结合模式。从中奥合作旅游管理双学位项目双语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涵盖了这四种类型。

(一)全英语教学模式

该模式要求所用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语言全部为英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英语环境之中。全英语教学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合格的双语师资(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语);二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不仅能听学科内容,而且还要能表达自己学到的内容,比如回答教师的问题,做作业,考试等。目前该合作专业课程中的商务交流、市场学基础、管理学原理、商务交流均采取全英语教学模式,为中方外聘外教授课,这些课程均为该专业基础课,多在大二到大三开设,这些课程同时也是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其他合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二)过渡性双语教学

这是中英语言混合使用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是:使用全英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中英文交替使用。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限制,过渡性双语教学是很普遍的教学模式。过渡期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但应提倡以英语为主的讲课,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但教师用汉语和英语讲课,使用外文板书或PPT演示。从该合作项目来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占最大比例,国际旅游与休闲业市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8门课程属于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这类双语课程的承担者均为中方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中多数具有海外教育背景,英语流畅。这些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课件、讲义、板书和考试均采用英语,讲授中英文穿行,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自身的英文水平灵活调整中英文使用比例。

(三)半外语教学模式:外语教材,中文讲授

这种模式又分为采用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全中文讲解模式(模式A);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中英文对照讲解模式(模式B);及中英文对照式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中英文对照式讲解模式(模式C)。该项目旅游与休闲管理课程属于专业导入课程,开课在第一学年,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所以采取半外语教学模式,全英文课件,中英对照讲解(模式B),从实践来看,这种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课堂信息量大,为学生向过渡性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及适应其他双语教学模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中外结合模式

由外方教师制订教学计划,选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担任主讲;中方教师全程参与,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遇到外方教师与学生沟通有困难时,则担任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该项目的双语教学中,研究方法导论、文化旅游、自然旅游等5门课程均为奥方外教授课,由于中奥两国学术背景的差异性和两国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有些内容学生理解有困难,所以选派中方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奥方教师开展教学。这些课程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均为英语,深入讲解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中方教师协助沟通、翻译和解释,必要时结合两国国情展开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效果较好,可以保证外方教师全英语授课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见表2)

四、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该中外合作项目双语课程引进了欧洲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采取纯英语授课或中英双语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启发式、探索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双方教师还都致力于比较中、欧两地旅游市场的差异性及管理特点、发展趋势等,对于学生学术视野的拓展起到很大作用。在考核方式上,这些双语课程均采用英文考试,课堂作业也是英文。此外,为了确保项目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均采取中、英双语撰写,学生毕业必须通过相应的雅思考试及双方共同组织的毕业考试(考核用德语和英语)进行,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从学生反馈意见中获知:本项目外籍教师授课和原版教材的使用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技能,并使学生掌握了德语的基本沟通能力,加之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中方教师的指导,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他们更具备国际化视野,因此更多的同学选择了出国深造以及涉外企业工作。

青岛大学中奥合作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扩大双语课程的开设,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和培养方案修订,对青岛大学的教学实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选配中方教师担任外方教师助教及选派教师到合作方交流培训为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打造了具有国际化理念的师资队伍。

五、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是外教集中授课,使部分学生消化吸收有难度,尤其是2-3年级开设的部分双语课为全英文授课模式,英文原版教材,外教授课,对部分同学来说,完全消化吸收有难度,对管理学、经济学这类课程,很多同学反映学的不透,大四考研需要重新学习,所以,学院开设了考研管理学和考研经济学,供大四考研同学选修,这无疑浪费了教学资源,这些专业基础课如继续采取外教授课,建议配备中方助教,或者这些双语课程改为中教授课,中英文穿插讲解,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是由于学生和部分中方教师外语水平的限制,部分专业课程在讲授深度上受到制约,减少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因此还需加大学生雅思英语训练程度,使学生听说读写技能进一步提高;强化每门课程教师给学生及时的帮助和辅导,扩大对引进外方核心专业课程的消化吸收并加以固化。另外,进一步加大对合作项目的投入,在鼓励和支持双向人才交流的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团队,有步骤地实现师资国际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阵地,其双语教学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双语教学模式应因校而异,因课而异,要通过双语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双语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弥补我国高校在这些学科知识方面的不足,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宽旅游学习者的语言输人和信息输入,进而充分实现双语教学的价值。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7

语用推理是一个跨学科课题, Grice认为构建话语的语用推理机制已成为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交际是涉及推理与想象的智能活动, 语用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解释这些刻意暗示的推导过程。交际是说话人有意图地影响听话人心理状态的过程。实现这一目的最理性的方式是听话人识别说话者的意图。

当话语具备足够的关联性而值得听话人去进行加工处理, 特别是当话语具有最大关联性, 说话人又愿意并且能够把它说出来, 那么这个话语就是最佳关联性话语。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

二、从宏观认知语用推理模式看“李双江事件”

首先,我们可以认识一下,宏观认知语用推理模式如何操作的,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宏观认知语用推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背景、现时语境和个人语用因素是影响推理的三种因素。认知背景指由经验而来并经过反复实践已形成概念化的结构, 即储存在人脑中的知识框架体系。现时语境指话语发生时的上下文和对话语交际者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 包括时间、空间、客观环境等) 。现时语境随着话语的展开而认知化。个人语用因素包括个人心理、个性等因素。这三方面包括了认知、语用推理操作的所有因素。

听话人听到“李双江事件”,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了解到李双江此人是谁,又结合现时语境,根据当前的新闻报道,知道此处所说的“李双江事件”其实指的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所犯的事件。仅仅知道这是什么事情还是不够的,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所犯的事件,嫌疑人共五人,只有李天一被媒体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是因为李天一是富二代,名人之子。“李双江事件”五个字后面体现出来的话语意义就是指富二代胡作非为,奢华的生活,并暗指一些名人对下一代管教不严的现象。

三、从微观认知语用转喻推理模式看“李双江事件”

语用推理是十分庞大复杂的,为了更好的解释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推理操作可以缩小到转喻上面。

方框图形上的两个图形显示了两大转喻操作:转喻扩展操作和转喻缩减操作。“李双江事件”就是转喻推理模式中的转喻扩展操作,即转喻映射从源域到目的域是从小范围映射到大范围。李双江只是个人,李双江之子所犯的罪行只是个人罪行,而“李双江事件”中的李天一,作为个体的他就映射着一群骄奢淫逸的富二代和明星后代。听话人通过转喻扩展操作,推理出“李双江事件”实际上指的是李双江之子作为明星后代,富二代的所作所为,并以此引发的人们对富二代的行为和教育的深思。

四、从关联期待看“李双江事件”

关联期待并非仅产生在话语推理前, 也并非在整个推导过程中保持不变。关联期待是个动态概念。因此关联期待是具有动态性的,听话人在对话语的推理结果往往是不能够满足最初原有的期待,而是满足调整后的期待。如果不对关联期待进行调整,话语最终也不能完整得解。听话人在最初听到“李双江事件”时,如果不知道李双江这个人,就会期待说话人说此话的意图,而不是任何与李双江相关或者“李双江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当听话人被告知了李双江是个名人,但是不知道新闻所报道的“李双江事件”所指具体内容,对说话人的说话意图的关联期待进而就会变成与李双江此人相关。因此,听话人在对“李双江事件”进行最佳关联时,关联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对话的深入,为了更好的理解说话人传递的信息,听话人必须不停地调整对话语的关联期待。当听话人了解到最近关于“李双江事件”的新闻报道,对“李双江事件”的关联期待就会调整为对李双江之子所犯整个事件内容以及进展的期待,听话人对话语意图的期待就会得到满足,话语“李双江事件”得解,听话人理解说话人不仅要传递李双江之子所犯罪行,还想要表达作为富二代的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身上体现的当前社会诸多富二代的诟病。

五、总结

在话语的理解中,语用推理已成为许多人的研究对象。关联理论作为一种交际理论,对于建立语用推理模式以及深入研究认知语用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结合语用推理和关联理论,能够帮助研究者在语言的浩瀚海洋中发现更多美丽的话语。

参考文献:

[1]钱冠连.1994.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J].现代外语(3)

[2]张辉.2002.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4)

[3]孙玉.1993.相关理论中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4)

[4]熊学亮.1996.单向语境推导初探(上)、(下)[J].现代外语(2),(3)

[5]熊学亮.2004.语篇推理纵横谈[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

[6]徐盛桓.1993.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 外国语(1)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藏族学生英语习得;“双语”教育;建议

0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来振兴民族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青海省民族教育在整个青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藏族又是青海省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最普遍的一个民族。因此,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依据藏区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并针对藏族学生为主体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提出以“藏语文为主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双语”模式如何服务或影响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通过分析其英语学习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及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 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党和国家提出的以“藏语文为主”进行双语教学模式是结合发展藏族教育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先进文化,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全面认识和正确推行这一特殊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一个拥有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里,“具备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稳定的共同客观存在的少数民族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教学用语”。[1]根据以“藏语文为主”进行“双语”教学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据,在民族地区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和教材建设方面,“国家尊重并提倡各民族聚居地区的各级学校使用民族文字课本,用民族语文教学,用民族文字命题级考试等‘双语制’教学方法。”[2]在教育教学用语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3]显而易见,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模式”针对藏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地域分布和以藏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现实,对汉语文及其他科目教学用语做了针对性的规定。但对于在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模式下所开展的英语教育教学用语并未做详细而明确的描述,导致师生对“双语”模式下英语教学和学习没有明确的理解。下面结合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来认识“双语”模式下藏族大学生英语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2 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前,藏区英语学科建设可以说一片空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藏区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体系得到快速的发展。作为民族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经历了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除了开办民族院校,大中专院校开设民族班,还提出“以我省主体民族为重点,并采取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加设汉语文考试,择优录取,录取后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易学、易懂、易于掌握专业知识。”[4]但由于历史原因,我省民族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培养民族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面临着师资缺乏的问题,这点在英语学习和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有学者已经针对高校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现象做了研究,探讨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因素或者解决的途径,比如向红笳的《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因素分析》,刘炬红等的《藏族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背景及学习英语的困难和干扰》,侯建军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听说障碍及其解决途径》,以及分析时更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和对策》一文,但数量有限,并且都没有从“双语”模式的根本教育体系去挖掘造成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结合本人多年给藏族大学生讲授英语的经历,认为进行实实在在的课堂调查研究来查找问题根结,客观认识“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研究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突出的问题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背景,方法和状况,以及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首先随机抽样访谈了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名藏族大学生,听取他们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和问题,编制调差问卷,对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小学教育全科藏的学生进行调查。以33名藏族学生为调查对象。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3份,收回问卷33份,回收率100%。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调查将采集到的有效数据录入Excel中,并采用Excel服务器进行数据统计,并用柱形图来描述统计结果,统计内容分为藏区学生英语学习开始阶段比例对照,以及小学阶段不同年级英语学习开课时间差异对比。被调查33名对象中男生9名,女生24名,涉及学生组别9种。就样本而言,被调查的人数来源最多的依次为海南州(9名)、黄南州(7名)、玉树州(5名)、甘肃省(3名)、四川省阿坝州(2名)、云南迪庆州(2名)、拉萨市(2名)、海东区(2名)、海北州(1名)。

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从问卷结果看,45%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24%始于初中,12%始于高中,而有18%进入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英语(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学习开始阶段对比

如图所示,虽然英语学习始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占多数比例,但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具体情况,小学阶段英语开课时间也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从问卷结果看来,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占多数(33%)、三,五,六年级开始学英语人数比例均衡,各占20%、一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学生为少数,仅占7%,有趣的是,二年级开始学英语的人数为零(如图2所示):

图2 小学不同年级英语开课对比

从问卷结果看,各州县内部乡镇之间情形各不相同,原因也比较复杂。限于篇幅,本调查没有将形成英语学习不同教育阶段以及小学不同年级英语开课差异的原因列为考察范畴,而将研究重点放在探讨“双语”教育模式下不同教育阶段及小学期间开始英语学习的时间差异如何影响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方法从表问卷结果看,几乎没有学生是直接从民族语(藏语)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只有9%认为在学习英语中进行三语翻译的过程并不明显,而91%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经过民族语-汉语-英语的三语转换,其中认为偏向于汉语思维的占73%;只有27%认为自己在三语转换中偏向于藏语思维。

藏区“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产生如此思维差异的原因。问卷结果显示,100%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根据“双语”模式的内容,“除了汉语文课用汉语讲授、外语课用外语讲授之外,其余: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课程都用藏语言文字来授课的模式。”[5]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起步较晚的英语课程也基本用“双语”授课模式(汉语为主)。可以说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双语”思维侧重从很大程度受到其他科目“双语”模式教学的影响。换句话讲,汉语的使用程度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三语转换的思维差异,即英语学习中汉藏倾向不同的思维差异。总体来看,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同点也有个体差异。首先,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三语转换:多数倾向汉语思维(民族语-汉语-英语)和少数倾向藏语思维(汉语-民族语-英语);大学之前英语学习阶段都接受“双语”教学模式;英语单词学习采取“死记硬背”,极少通过发音或其他方式记忆;对于大学英语教育仍然期待“双语”教学的占多数(91%),只有9%认为可以接受汉语教学(如来自云南迪庆、甘肃天祝、海北州的学生)。

就个体差异而言,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差别明显,造成目前大学英语学习的程度层次不齐。对各地区高考分数中英语成绩的不同要求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如有些地区包括黄南州英语计入高考成绩,海南州则不计入高考总分或60分以上才计入总分,云南省则不管英语成绩多少都计入总分等规定。结果显示,不管多少都计入或60分以上计入总分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在45分以上的各占6%,根本不计成绩入高考成绩的学生英语成绩虽相对较低,但高考英语成绩在45分以上的占9%。前者英语学习始于小学,而后者英语学习均始于初中阶段。由此可见,高考英语成绩不同计分政策是针对地区为少数民族享受高等教育而采取的鼓励政策,因地制宜,虽或多或少影响藏族学生英语学习表现,但不是决定其英语成绩高低的根本因素。主要因素还在于“双语”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背景,即三语转换为外语习得带来不同程度地障碍,在经过不断的思维转换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和重组产生偏差。可见,藏族学生所处的特殊教育环境使其较之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3 针对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藏区“双语”模式教育

尤其针对外语学习,尽量规范或统一英语教学的教学用语,藏语、汉语或英语。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思维过程表现为:“先把用汉语编码接受的英语信息编译成藏语,用藏语进行思维、吸收,然后再‘反馈’编码成汉语或英语表达出来。在英语习得中,信息到达承接者并被其解码直至产生反馈就包括至少两个英语-汉语-藏语的对译过程。”[6](p38)。减少此对译过程无疑有助于藏族学生大学生提高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对语言本身的感知能力,而完善藏区“双语”教育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所在,尤其对英语教育的教学用语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并切实执行,即以母语藏语、外语英语、还是以“双语“模式下普及的第二语言-汉语作为主要英语教学用语,这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和决策者面临的棘手问题和重大挑战。

3.2 培养针对藏族学生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明确对“双语”教育模式下英语教育的教学用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针对配合藏族大学生英语教育教学用语的师资队伍。根据调查,多数藏族学生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汉语,还没达到自如使用汉语的程度,然而,学习第三门语言时,英语教师多数为汉族,学生接受汉藏语并用的教学用语,加之学生本身汉语水平有限,造成很多藏族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如果是藏族教师讲授英语,学生理解接收就更容易一些,其他语言的干扰也少一些。”[7](p376)因此,大力培养懂得本民族语言或多语兼通的教师是解决规定“双语”教育模式下英语教育教学用语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比如鼓励藏区青年接收大学教育并回家乡工作。

3.3 制定较为统一的地区英语课程开课时间,完善藏族学生高考英语成绩计分方式

在具备相应师资条件下,让藏族学生尽早接触英语无疑有利于培养其语言感知能力。大部分汉族学生在统一的教学用语下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其英语听说读写水平明显高于藏族学生。制定统一的地区英语教育起始时间将大大缩小藏学与汉族学生之间在高校英语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至少会在藏族学生内部形成较为规范的高等英语教育级别,进而有利于培养藏区当地英语师资队伍。另外,虽然各方面教育存在地区差异性,但逐步完善和统一藏族学生高考英语计分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3.4 加强“三语”教学的研究

“双语”教育模式提高了藏族学生汉语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而在藏族学生英语习得方面却造成了“三语”思维转换造成的干扰。“民族学生在本族语(母语)-汉语-英语的思维通路中会产生信息损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8](p100-101)藏族学生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英语习得有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难题。我省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对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数量有限,针对藏族大学生英语习得的文章屈指可数,研究内容也仅围绕学习动机,心理因素等方面。应加大对藏族学生英语教育的科研力度,探索适合目前“双语”教育模式下藏族学生的英语习得的教学方法。

4 结论

总之,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特别是我校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背景是造成其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提高他们在高校的英语教育,必须针对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上措施。本研究旨在填补青海省关于藏族大学生英语教育方面的研究空白,找出藏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以便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为青海省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3-5]木多.民族教育实践与探索[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77,78,10,83.

[2]周德清.民族知识问答[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67.

[6]刘炬红.藏族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背景及学习英语的困难和干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9

关键词:互动理念;英语教学;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62-01

课堂互动教学简单的理解来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上课的环境下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来促进教学信息的传播的一种方法,来达到教师的授课更有效率,学生受益更大化的一种过程。这种课堂互动教学就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以此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英语这门特殊的课程来说,这种课堂互动教学是一种学习英语的好方法,而教师能否利用好这种互动方式,是英语教学能否获得事半功倍的关键。

一、什么是互动理念

互动是一个心理名词,原先是指各个身体机能和系统相互协调运作产生的一种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互动这一理念就逐渐的被引入教学应用上。我们所说的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是通过由老师和学生双方构建的多方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环境,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下,进行观念的分享,观念的不同进而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获得双方都满意的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标英语的改革,教学互动理念越来越受教育者所追捧。国内外不少的学者对教学互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教学互动过程。例如像吴康宁等人将教学互动划分为三种类型,从不同的类型入手进一步研究教学互动的效益,而王家瑾学者则是结合了数学理念,构建了互动教学的三维坐标模型。在三维模型上,不同的点表示不同的教学成果,这样更简单明了的展示了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互动成果。不同的探讨,不同的研究角度,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互动方式,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理念的探讨,是对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和认可。

二、高中英语教育的现状

1、英语教育的改革。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对英语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因此将英语教育的改革重点放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上。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改变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主,减轻对于词汇的掌握量、基础语法为主的教学内容的比重,更重视以语言表达为主,学会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也要求形成一种互动轻松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大改的背景下,应试教育考试也随之调整。以全国英语高考试卷为例,减少了选择题和词汇题的比分,增加开放式作文的比分,更注重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2、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新课改的标准下,英语课堂要求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一再被人提及,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重,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而不是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身旁有不少的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英语课堂上,一切的时间是紧迫的,一上课首先就是单词的抽查,不是当众的背诵就是听写,接着就是书本内容的讲解,注重的是语法的运用和词组的记忆,再来是一张又一张密密麻麻的英语练习卷,40分钟的课程就在这么日复一日的重复的学习中流逝,学生甚至很少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等到了大学的环境下,英语课堂上更加讲究语言能力的时候,就连那些高考英语高分的同学在表达一个简单句子的时候也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说的完整。这就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悲哀,然而现在这种状况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教学互动的措施

1、转变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有很多是根据老师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在一堂课上,学生必须紧跟教师的步伐,时刻保持清醒,做好笔记,这样的英语课堂压力太大了,对学生而言,对知识的吸纳效果反而不好。这种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使课堂教学显得乏味枯燥。认识这样一个同学,平时的成绩在班级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他就特别害怕教师突然地提问抽点,这样会让他觉得心理压力特别大,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特别害怕答错。在英语课堂上,每一节课他都要担心老师会不会突然提问,问题错误怎么办?这样上完一节英语课后,常常身心俱疲。渐渐地,英语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这就是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充满压力的课堂上,不仅不能学好知识,还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而只有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位,培养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笑话作为互动,适当地缓解上课的压力,让师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思想的碰发。

2、设置情景模拟环境,激发积极性。在高中的英语课堂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互动方式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设置来实现。例如全英语话剧的排练,像是排练《灰姑娘》故事的小话剧,让学生自由地组合,围绕故事展开,自行设置英语对话和登台排练演出。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的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一次有趣的课堂环境下,通过情景的设置,收获更多的体会。

3、融合生活,以背景导入教学。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同学事先预习,做好准备,在课堂上举办一个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分享会。例如,在学到友情的课文内容时,老师可以事先用自己作为例子来介绍朋友,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课堂的氛围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性被提高,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参与进去分享自己和朋友的小故事。将教学与互动结合在一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课堂效率。

结束语:互动式教学方式是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相互配合的过程,这一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建设,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运用好互动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更有趣、更新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