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的途径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56

健康教育的途径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本人认为,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有效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订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教材,配备专业的教师,开足课时,很好地利用好这套教材,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健康教育应渗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全员参与,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和学生加强沟通与理解,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良好身心健康的形成。

三、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

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过分要求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文体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而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如校运会、学科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班级联欢会等等。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任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亲其师”,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消除焦虑感,这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班主任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相对课任教师而言,班主任是班集体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事实上,我们平时处理的学生的大多数问题都和学生的心理有关,班主任教师更要熟知心理学,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片广阔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地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六、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来自于学校,有的来自家庭。父母离异、监护人的溺爱、双亲外出打工,孩子留守以及成人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完全有必要争取家长的力量协助我们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共同分析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七、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

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外,心理咨询室还应配备心理健康相关器械和设备,供学生使用。

八、其他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2

一、音乐认知与德性陶冶

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让青少年学生无法抗拒。音乐家沈军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也和音乐有关。音乐是一种心灵的选择,是一种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方式,是发现自我并升华自我的途径。音乐的类型多种多样,对人心灵的影响不尽相同。与命运抗争的音乐能使人意志和进取心更加坚强,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气势磅礴的音乐使人充满斗志,如《黄河大合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精神、品行、修养以及个性的发展情况。音乐作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作词者或作曲者的创造,它和欣赏者的认知水平有关,可以说是在双方的“交流”中共同创造的。同样一个音乐作品,有的学生感到的只是旋律的优美,有的学生却读懂了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内心世界对事物的意象和表象,如不同学生对《十面埋伏》、《满江红》、《二泉映月》、《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的感受可能就有所不同。

音乐能以一种直观的、生动的形式将一些抽象的、深刻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的内涵表达出来,让人们在认知和感受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德性得以升华。例如,古琴曲《流水》可使学生联想到高山幽谷中的潺潺流水,领悟到自由自在的美妙,学习中的一切烦恼都可在优美的曲调中烟消云散;贺绿汀的《森吉德玛》传达的是一种舒展、宁静和欣喜的情感,学生可在认知的基础上受到感染,内心所积淀的情感和视觉表象因此被激活,也会产生一些类似于舒展、宁静和欣喜的情绪反应和审美体验。

圣洁高贵的音乐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速度缓慢的音乐可以稳定学生读书的心境;浪漫音乐可以引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宗教音乐可以使学生性灵觉醒、释放痛苦;大乐团演奏的音乐可以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歌颂善良、正直、诚实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性格趋向朴实、忠诚和积极。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种音乐的熏陶,其精神境界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尚,人格也将发展得更加完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充分说明了音乐对学生德性的影响,“失败”的学监马修其实找到了教育学生最成功的方法。

二、音乐欣赏与情绪调节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诗经》里就有“乐毋离情”的记述。可见,音乐欣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听懂几首名曲,更高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内容和乐章进一步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塑造良好的个性。消极的情感是一种有害的生理―心理能量,音乐为这种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合乎伦理和科学,且合乎美的旋律的文明通道。

音乐对人的生命有着神奇的亲和力,音乐的律动可以反过来影响学生生物体内的运动节奏,两者合拍就能调节好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可见,教师对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最好是结合学生的爱好和欣赏能力,优选本民族的音乐。因它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一般来说音乐调节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同质导入法,一种是异质转移法。前者是选用和学生情绪状态相对应的同类型曲目,以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对心情好的学生使用节奏鲜明、速度快的音乐;对心情不好的学生使用沉郁的音乐;后者是使用那些与学生即时心理状态性质相反的曲目,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意志和情感体验。比如,对焦虑的学生用轻柔宁静的音乐、对抑郁者用明朗欢快的音乐。

对那些学习焦虑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听莫扎特的《浪漫曲》、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江南好》、《姑苏行》;对于心情抑郁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听《喜洋洋》、《春天来了》、《步步高》等音乐;要缓解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选用《春江花月夜》以及德彪西的《大海》;如果学生有睡眠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听一些《阳光三叠》、《梅花三弄》、《良宵》以及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梦》等。

三、音乐表演与信心培养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认为:“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就够了,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通过合唱、乐器表演,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克制能力、合作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评价非常重要,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情感沟通的过程,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及时发现问题。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不要高高在上,故作威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带微笑,学生如沐春风。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感,促进师生双方情感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勇气。

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诸如演唱、演奏、合唱、小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发展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中,经过有意识表演锻炼的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尤其显得大方、开朗、自信、活跃。比如,可以让一个性格内向,羞于上台的学生为全班领唱或表演某种乐器。如果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那么他的自信心势必大增。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必将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又如,在合唱、合奏等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密切配合和精确合作,按规范的节奏、和谐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表现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在这些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与相处,这种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与优化对激发学生自信心大有裨益。

歌德说过:你认为他平凡,随意对待他,长大后他一定是一个平凡的人;你认为他独特,尊重他,长大后一定出类拔萃。可见,教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影响巨大,“皮格马利翁效应”更是科学地说明了这点。成功离学生并不遥远,有时只是一步之差。如果教师多给予学生一点机会、一点鼓励和帮助,学生就会获得成功与自信。相反,如果教师因学生一时表演不好而责怪学生,那么学生就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远。只要学生唱出来、表演起来,即便很幼稚、不到位,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健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高校体育教育课堂正是学生们放松心情、自我调节、满足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某些心理障碍的场所。所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特点,适时、适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营造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友善、活跃的教学气氛,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亲近、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活跃的课堂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愉快教学情境中消除紧张、压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时使他们逐渐朝着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主动积极的心理素质方向发展。 

1.关心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交往形成了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两者的和谐默契主要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上。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排球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因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标准而产生了厌倦、恐惧、自卑、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困难,消除她们紧张的心理,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在课内外单独地辅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从那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进步不仅仅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关爱,使学生们对学习有了信心和动力。 

2.理解尊重学生。理解和相互尊重是师生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融洽的心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理解、尊重、信赖、平等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得不到发展,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某些不当行为,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所在。诸如学生没能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和方法去认真完成任务,纪律涣散,有时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一旦发生这些情况,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尽可能地运用友善和蔼的语言去说服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卑心,消除隔阂,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真诚相待是一片爱心和温情。反之,若用挖苦或过于严厉的语言训斥,甚至进行体罚,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其紧张的学习心理就难以消除。 

 

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过程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它由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三部分组成。整个过程所采用的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蕴藏着诸多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教师能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无形中可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1.利用开始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内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运动动机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仅注意知识技术的传授,而缺乏动机激发的意识和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力,致使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时机,这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内在需要感,也使一些原来不愿参加活动或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消除某些主观干扰,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般应采用诱导学生情绪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利用考试标准作为学习的杠杆,给学生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学生们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积极的表情,良好的情感,活跃的教学气氛来诱发学生内在的动因,引发学生的欲望与兴趣。 

2.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与创设情境,减轻心理压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沿用旧的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一般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这些教材竞技性强,技术难度大,对一些从未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轻松愉快掌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运动性心理障碍。为了减轻因教材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根据教材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传递去刺激和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生正确掌握篮球“跳投”技术时,利用教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片,让学生重复多次地观看对照,了解该复杂技术的结构、重点以至动作的各个细节,启发思维。又如,在健美操和艺术体操的教学中,教师们把音乐和技术动作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一种轻松快乐、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二是教师有目的地、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小组竞赛、分析讨论等多种课堂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 

3.采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运动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状况,将学生按一定层次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由低到高,使绝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在这些具体目标的引导下,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采取的办法是:多安排练习的时间和锻炼机会,在他们学习有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使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使较高水平的学生也不至于过分骄傲自满,从而培养他们勇攀高峰的精神。 

4.用诱导联系的方法可以缓解学习中紧张害怕的心理。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可知,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初始阶段,对那些结构严密、难度较大而肌体一时不能适应却又不易分开的动作,一般采用诱导练习。使动作的难度降低、强度变小,容易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如: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篮球行进中传接球技术,在教学中,首先,在原地做传球动作;然后,在做行进中侧身跑传球的模仿动作,并逐步过渡到用较慢速度的跑动传接球;最后,在中等速度的跑动中完成整个技术过程。又如,排球中防守教学,对大学生来说要完成好防守动作谈何容易,原因是害怕心理占了主导地位。为了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尽快使学生掌握技术,我们常选用抛球、轻扣球等;最后,做完整的防守教学过程。这一系列的诱导性练习,能够缓解学生的害怕心理。 

5.在游戏中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中的游戏和比赛不仅是学生的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更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并具有竞争中的娱乐性;能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技术技能的能力。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选用一种结合学生热身的活动,编制轻松愉快的游戏内容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抢球和护球”的游戏,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或发展某方面的身体素质,它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对抗性;再如“进攻与防守”对抗性的游戏,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对抗性比较强的情况下,利用身体素质和已掌握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意志品质。这种方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强烈而复杂的心理波动,让他们感受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三、重视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体育教学中,由于一些运动项目技术要求高,或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而影响他们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一个旧的技术教学未掌握而新的技术教学又接踵而来,旧的心理障碍尚未消除,新的障碍又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始终注意从各个方面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比如,排球专项课上,有的男同学就连发球最基本的技术也不会,发球的动作不协调,引起班里一部分同学的哄笑,处于极力尴尬的境地,紧张、压抑的心理油然而生。发现这种情况,让这几位学生到一旁,单独地从徒手模仿到有球的连接,再通过简明、形象、口诀化语言的疏导、纠正以及对比,做出肯定和鼓励,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如,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平时练习比较好,一旦考试成功率明显下降,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有紧张心理的压力,出现手脚的控制力明显下降,因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够理想,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听意见、分析原因。通过多种途径反馈信息,改进考核中的不当方法,使学生在心理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完成考试任务。 

 

四、建议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开拓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措施

随着高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中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长补短。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再次,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2.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学科教学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语文、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历史、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音乐、美术教学及有关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竞争与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只让学生成才”转向“先让学生成人”,由“管理育人”转向“服务育人”,要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1)学校管理

通过学校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可以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务,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任务,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学会并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随时总结经验;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本着平等、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则去对待每个学生,处理好每一件事。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不再是冷落、严肃的管教者,不再是只知道灌注书本知识的“教学机器”,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辈、可信赖的朋友、令人尊敬的导师,从而融洽师生关系,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4.课外、校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5

一、营造优美环境润化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教师就要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上多花心思,让环境去影响学生、造就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风,优化隐形环境是首要的。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征集班名、班训、班徽,让学生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张贴或悬挂。我先后任教的班级有“鲁班班”“阳光少年班”“快乐家族”等,班训有“态度决定飞多高,意志决定走多远”“健康、文明、勤奋、快乐”等。

优美洁净的外在环境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上张贴名人字画,屋内增添绿化角、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上设立固定的“心灵栖息地”“阳光地带”等心理栏目,介绍心理保健有关知识、讲述心理小故事;设置“我们聊聊”信箱,方便学生倾吐和咨询;将班级外墙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地盘”做主,经营好楼道文化。这样通过外在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舒适和谐、充满浓浓关怀人文关怀的氛围,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班级归属感,形成轻松、快乐、积极的心态。

二、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健康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鉴于此,我在班级中实施民主管理,努力营造轻松、自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过好集体生活。

1.实行班级干部轮流担任制度。另外增设管理岗位,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同时细分任务,如每把笤帚、每扇门窗都有人负责,让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适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制定特色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学习积分卡”,小组间就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彼此打分;组员平均分为小组得分,小组和学生个人不断累积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可到班主任那里去换取相应奖励。奖励更是多种多样,如一本书、一次继续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一次表演的机会或一张奖状等。这种激励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并且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共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体育、智力、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今年元旦开展了“多人多足”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课堂活动训练健康的心理

首先,上好健康教育活动课。我将思维训练、情绪调控、认知内化融汇到各主题活动中。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记忆直通车”等。这种活动更具针对性,训练更为集中,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排演校园心理剧需要和校专职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分析班级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排演。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和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信客》中无私奉献的送信人;《乌塔》中独立自强的女孩……都是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典型材料;《鱼游到了纸上》叫人学会专注……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增加许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的情景,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别人是如何对待、处理矛盾的,然后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又给原有教材注入了新元素,还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开展朗诵比赛、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也都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阵地。另外,在日记的批阅中实现交流,是师生心灵公共舞好方式。

再次,有计划开展一分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坚持开展一分钟速读速记活动;为缓解学习疲劳或考前紧张,做一分钟放松活动;为增进师生、生生及亲子间的交往,开展一分钟心里话活动等。

四、搞好家校联合促健康心理形成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家校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6

一、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一)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挫折来临之时,束手无策,痛苦不堪。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绪也愈加恶劣,心结难开,难以自拔。

(二)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目前,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的心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常见的以下几种情况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这种困惑会对将来的学习带来影响,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乏味,经常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热衷于网络游戏;由于屡次考试受挫,学习的积极性已基本磨灭,再加上没有更好地自我调解能力,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虚度光阴,为混文凭草草了事等等。

(三)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那么,学会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将会对解除交往心理障碍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 “心灵俱乐部”成立的重要意义

“心灵俱乐部”的成立是以“责任、奉献、专业、有效”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使“心灵俱乐部”更好的扎根于学生当中,并且服务于学生,在班级配备2―3名心理委员成立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组织,以有效地解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的,狠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心灵俱乐部”这个平台,开展多场心理咨询活动,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宣传和普及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理念,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回归理想主义教育,大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 积极发挥“心灵俱乐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并探索其有效途

(一) 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

“心灵俱乐部”以“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为理念,以“关注心理健康,放飞绿色心情”为主题,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讲座”、“心灵交流”――心理沙龙、“心心相映”――谈印象中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传递心灵火炬”为奥运加油活动、“构筑团队信任,共建和谐校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谐校园,阳光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最优班级体评比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院刊物、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传统受教育和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

(二) 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

“心灵俱乐部”以“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为理念,邀请知名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老师对辅导员、俱乐部骨干、心理健康委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科学分析四个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气质,使受训学员准确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正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以及各项活动,积极预防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伤害事故。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7

通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目前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展心理辅导,不仅仅是要解决在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它更主要的内容应当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并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既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又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适当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胜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悦纳自己;认识执著追求成功的重要性,自觉克服虚荣心、自大、自卑、悲观、依赖、自我中心、拒绝自我等问题。

(2)坚强的意志。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坚持性(恒心);果断沉着,当机立断;坚毅、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自觉地避免冲动性、易受暗示性、优柔寡断、顽固、惰性和随意性的不良心理特征。

(3)稳定的情绪。能自我调节情绪,用理智控制各种情境中的情绪波动,基本做到稳定而乐观;自觉地克服抑郁、厌烦、烦恼、急躁、易怒、压抑、孤独、焦虑等心理倾向。

(4)良好的品格。有健全的人格,有积极正确的社会认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他人精神和集体观念,自觉避免自私、狭隘的心理倾向。

(5)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信、自强;能确立适宜的目标,不断追求,争强好胜,立志成才;自觉避免消沉、失望、自卑的心理倾向。

3.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认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积极求得进步,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能自觉地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故意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倾向。

4.强化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恰当的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合理与人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能合理应试,自觉减轻焦虑程度等。

5.培养良好的性文化:认识自身性生理的变化及其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形成科学的性意识和健康的性心理,掌握准确的性知识,学会适宜的异往方法:能用有益的方式宣泄自我望,调节控制自我的性冲动;能自觉地抵御不良的性诱惑。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辅导,其辅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习能力辅导;②应试能力辅导;③自我发展辅导;④人际关系辅导;⑤应对挫折辅导;⑥青春期辅导;⑦意志品质辅导;⑧情绪情感辅导;⑨休闲与消费辅导;⑩升学与就业辅导等等。

从辅导的功能来说,又可以分成发展性辅导和问题性辅导。从辅导的形式来说,又可分成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所有活动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许多现象和效果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应注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全体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能充分运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些地区也叫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人认为,无论名称如何称呼,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应该以传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必须始终以心理能力训练为目的。通过运用各种适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是专门开设的一堂课,也可以是在班主任安排和指导下的主题队会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逐段、逐课进行;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活动。

3.开展团体与个人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在心理测查或调查的基础上将有基本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这些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个人心理辅导则是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分析、训练、宣泄、矫治的过程。

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一般应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自身房屋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但是,从方便学生来访的角度出发,有几点本人认为应当认真加以考虑:①地点要有安全可靠感,即有利于学生保护个人的隐私。②室内要有亲切舒适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放松自己的紧张和不安。③要有文化层次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从各种摆设中得到心理诱导和启发。④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对心理辅导建立信任感。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8

一、当前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综合当前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站

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技术与网络的有机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心理学知识以动态、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制作成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页、网站,从而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网站上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

2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

通过开设专题讨论区、电子投票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基本心理特征。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学生心理资料,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为以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

将标准化的心理测试或心理量表(问卷)以动态网页的形式呈现,或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中嵌入形式新颖、专门的心理测量统计软件,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学生在网上可进行自我测评,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及时得出结果。一方面,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网络心理档案,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轨迹;另一方面,利用测评中获取的数据可以快速地进行分析和统计,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

利用网络信息,针对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大力开发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目前,很多学者已开发一系列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如注意力训练软件、记忆力训练软件及学习兴趣、意志、习惯训练软件等,这些软件在改善学生学习状况、亲子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5 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室和视频等网络通讯工具,给学生提供具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性质的各种心理服务。目前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电子邮件咨询。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心理老师进行联系。对于那些较为拘谨、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愿意暴露身份的学生,或者对性取向、性伦理、爱情婚姻等一些敏感性问题来说,电子邮件咨询方式具有突出的优点。

(2)网络论坛、留言板。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困惑在论坛、留言板上,心理辅导人员以跟帖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还可以使更多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受益。网络论坛、留言板是一种广泛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方式,这种咨询方式学生参与面广、内容丰富,交流方便、快捷,但其保密性不如电子邮件咨询。

(3)网上聊天咨询。学生利用网络通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的在线聊天环境,通过聊天室或聊天软件(心理热线QQ、ICQ、MSN等),与网络心理辅导人员进行虚拟的面对面交流。心理辅导者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目前网上聊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形式的聊天与语音聊天。文字聊天的方式类似于传统心理咨询中的书信咨询,语音聊天类似于电话咨询,后者对一些心理危机的干预有良好的效果,但前者的保密性更好。

(4)网络会议咨询。网络会议又可称作网络电话会议,主要是运用自动摄像技术及设备对学生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及体态上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收集到非常生动真实的原始信息。但由于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和昂贵的费用,一般人较少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咨询。

二、当前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不断摸索,但是在具体途径的实施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容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容大多数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网上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心理知识多是理论性介绍,难以吸引学生关注、浏览和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过多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限制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2 一些网络心理测验缺乏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综观一些网站上所谓的心理测验,完全是游戏性质的,甚至一些心理测验是从某些课外读物上复制过来、未经任何科学标准化的处理,结果解释很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信度和效度。这种心理测验很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3 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有时难以保证

借助聊天室或聊天工具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受时间、空间和网络聊天环境的限制,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上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如聊天咨询多数通过文字交流完成,受打字速度和文字表达的限制,很难探询求助学生的深层次问题),这使得来访者和咨询者的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有些来访者把上网咨询当作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随时可能终止咨询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从而使咨询的实效性受到限制。

4 网络心理咨询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主要通过“人机”模式进行互动交流,容易使学生对聊天或者计算机产生移情,导致学生不敢面对现实生活;其次,在网上很难确定从业人员的资格及其服务的质量。一些“咨询”人员非科学性地咨询,往往会延误学生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有些人会违背“保密性”原则,泄漏学生的秘密,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三、学校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探索学校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于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网络资源的自身优势和实践

经验,笔者对学校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做以下展望。

1 以网络为载体,开设网络心理课堂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的确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体验的平台,但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使所有学生充分参与,信息的交流仅限于一个班级或一个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了避免这些弊端,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来开设网络心理课堂,给学生一个最安全的心理空间,让每个学生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利用网络资源,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主题班会老套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尝试召开网络心理主题班会。以论坛为载体,在网上开辟“心理主题班会讨论区”,主持人及时将班会的题目、活动的过程公布在论坛上,通过学生们的参与、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学习心理知识。网络主题班会将学生由被教育者转变成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参与班会的热情。另外,网络班会涵盖的内容信息量大,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参与在线大讨论,有利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

3 构建网络心理互助平台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目标。以网络为载体,搭建网络心理互助平台,引导具有同类问题行为者一起交流和体验,实现每个人“在助人中自助,在互助中成长”的目标。如黄玉莉(2006)利用网络论坛,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将教师与学生、家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一个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教师、同伴、家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既可以使学生求助者获得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获得问题的解决方式。

4 探索新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QQ群的应用

充分利用QQ群的聊天功能,探索新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首先,可通过主题QQ群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常识宣传。其次,学校心理教师可建立校与校之间的QQ联盟,便于心理教师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最后,还可以尝试利用QQ多人聊天功能来完成职业指导等个别内容的团体咨询。这种QQ群网络咨询模式可解决某些学校不具备团体咨询场地,团体咨询成员在校时间不同步问题等。

5 建立班级博客,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家校合作。由于受时空、资源等因素影响,家长和学校教师及时沟通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通过在每个班级开设网络博客,一方面让家长随时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班级活动、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等,搭建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交流的互动平台;另一方面还可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亲子沟通技巧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9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但与面临的需求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数量方面,美国有关行业协会的专业标准是每1000-1200名学生要配1名专业人员。而根据国内一项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27所高校(其中1所信息不详)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限于各方面的条件,高校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只有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样本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上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高校辅导员因工作性质、素质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学生心理的形成规律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某些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在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在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提高人的素质。它们的工作内容和效果是相互支持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考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进行。如谈话法、榜样示范法、集体教育、课堂教学等等。同时二者都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做到助人自助。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联系性,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比其他一般教师具有更大的优势。

2 类同辈群体优势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他们在年龄、经历、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在校大学生都比较接近,属于类同辈群体。这样,大学生们很容易把他们当作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倾诉给他们,同时也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意见。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朋友,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辅导员很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3 信息通道畅通  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的支持。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对此要通过与他们的家长、同学多沟通,掌握详细的信息,对出现心理危机者更要加深了解。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向学生简要说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保持身心健康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在哪些领域出现,怎么样预防等。另外,要澄清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的误解,要介绍学校心理卫生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设置的目的、服务内容、所在地点、联系方式等。通过宣传。使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有增进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意识,遇到问题时敢于求助。  现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已成为各高校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报告、心理素质拓剧训练、心理电影赏析、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

2 把握契机开展班级和团体心理活动

辅导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例会、评优;社会实践、出游等形式,贴近、了解学生的内心。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辅导员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自我管理。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自助过程。因为大学生年龄相仿,非常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可以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他们组织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相似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形成稳定和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团队精神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协助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是近年来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查结果的真实度十分重要。让大学生在测试前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心理普查的意义和作用,就能促进他们积极认真地参加心理测试。在普查前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然后由辅导员对自己所管辖的学生进行宣教,这样可弥补专职教师不足的缺点,提高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的效率。

4 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

一所大学仅靠少数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所收到的效果往往很有限。辅导员要参与、推进高校构建心理辅导和

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网络机制。这一预防机制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组成。专门从事全校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对具有严重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进行直接咨询、诊疗和转介,并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运用技能辅导。第二层次由各个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组成。主要通过自身工作的便利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生涯发展进行指导与规划。第三层次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骨干组成。辅导员要指导学生骨干开展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利用网络,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

随着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逐渐增多,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QQ号、MSN、电子邮箱、博客、空间等。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也可以经常关注学生的博客,去解读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化解危机。

四、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实践中,当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常常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对专业知识不熟悉、采取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就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十分必要。

首先,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巧。如根据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照了解学生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等行为特征,将不同学生归入相关类别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但在工作过程中,应该谨慎把握学生心理,不要随便根据书上的症状给学生贴标签。对于有疑惑的学生案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及时请专业入员帮助。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自身也应通过自我成长训练和自我调适等方法进一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以积极的状态投^工作。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