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集锦9篇

时间:2023-10-11 10:17:30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1

关键词: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企业建设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可以定义为:通过对化工工程中所应用的全部科学技术、经济利益和工程预期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估测和评定,最终决定在化工工程中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将为项目工程的前期管理提供方向保证,是化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工程的稳定和科学合理。随着国际社会各方面交流的逐步加强,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改革持续进行,化工工程建设也随之深入发展和不断革新,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急需改进。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个人改进意见,以期为化工企业工作进行提供参考。

一、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论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可以定义为:化工相关企业在开始工程决策投资的初期,针对化工工程项目的技术选择、经济环境、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和方面做出的具体分析和调查研究,并最终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通过使用数据搜集、归纳,资料汇总和整理,为化工企业预期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出具数据支持和经验论证,并最终得到完整的化工工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投资是否可行、投资数额是否合理、投资收益是否充分做出估算和预期。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涵盖了社会资源、市场环境、技术应用、经济水平等多方面。

1.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根本依据

普遍而言,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应当参照下列各项法规和文件:国际法、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和各级政府规章、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其他文件、国家和各省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计划与工作规划、化工工程投资项目有关书目、资料和合同等等。

2.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够为化工企业未来工作提供预期参考。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化工专业领域的项目工程经验、有关资料,对化工项目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预期发展变化做出估算和评测,并最终得到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预期经济收入。二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化工专业领域发展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坚持以历史数据和专业科学资料为论证基础,通过查找、分析数据和资料得出合理的预测和估算结论。三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具有稳定性。由于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建立在历史经验总结和真实数据分析之上的,因此该报告以现实情况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相对稳定、准确的实现对化工工程投资项目方案的分析。四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具有合理性。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使用了数据研究分析技术和资料归纳分析技术,参照了化工专业领域的变化规律,根据化工工程的经济市场发展情况,合理预测出化工项目工程的预期经济利润。

二、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1.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不完善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参照化工工程的总体运行情况,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分析化工工程的决策阶段、技术和资金投入阶段、操作运行阶段和最终回报收入阶段,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化工工程项目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评估项目工程投资的风险系数,帮助化工企业的运营决策者筛选避让风险的方法和路径,为化工项目工程的安全、稳定、顺利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和效益保证。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必须具备时效性资料,不能省略诸如项目工程施工场地、科技条件、市场环境等要素的具体分析过程,要注意将研究报告分清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要注意突出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实用性,一方面要分析化工工程投资项目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化工工程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弊端和风险,让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

2.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科学

一般而言,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有多种,既要从化工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化工企业的生存特性进行分析,也需要动态地分析化工专业未来即将迎接的挑战和机遇,要动态地看到化工企业在日后可能面临的经营策略方面的调整。一次具有时效性的、科学合理的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应该涵盖多方要素,首先需要顾及化工企业的投入资金比重和生产成本与支出之间的比例,其次要寻找和制定便捷的投资经营策略,在单位计量范围内,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赢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要对照其解构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多种方案之后,进行最终选择。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仅仅应当从实践经验出发,面对企业现实生产与经验过程中的问题,也应当全面性、重点性的考察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即将面对的物资财力限制、科研技术限制、技术人才缺乏限制,尽可能缩小化工企业现实经验情况与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间的差距。

三、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改善策略

1.彻底分析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综合考察、比较投资项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隐患、承担风险,确保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并对化工工程投资项目中所选取的科学技术提供两个以上的替代计划方案和参考,在可行性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必须真实、有效,符合现实化工生产经营的实践情况,为化工工程投资项目中所选择的原材料、设备列明可靠、可供选择的供货商,对拟定方案和备选方案中的弊端进行全面解释并提供数据、资料、技术支持。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需要详细列出有关项目资料、合同书、企划书等全部书面文件,并附上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书面证明。

2.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必须具备评价体系、企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科学技术研发计划。一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首要具备投资项目设计方案、化工领域市场分析报告、国际和国内的化工产业经济环境分析等多项专业分析,并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作用是帮助化工企业分析市场投资环境,引领化工企业继续完善和发展。二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要涉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机会和科学技术的研发计划,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关注科学技术的研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科技力量。三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要提供两个以上的参照计划或者方案,比便决策者从中比较,选择最优计划。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化工项目的持续开发、建设,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够作为化工企业投资经营和开发计划提供指导与帮助,保证化工企业节约生产经营成本、获取利润收入,为化工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开发科研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作者单位: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连申.加强可行性研究提高项目投资成功率[J].现代商业.2011(11)

[2] 吴三湘.投资可行性分析在经济投资中的作用[J].才智.2013(35)

[3] 徐杨.石油化工投资项目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J].炼油与化工.2013(01)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2

[关键词]电网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7.12.185

近年来,电网行业大力加强项目管控,不断深化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要求,项目预算闭环管理体系初步构建,但项目预算全过程管控链条仍然存在两头薄弱的现象,公司财务部门在项目预算事前论证审查、事后考评审核环节尚待提升,为进一步健全储备机制、细化项目分类、规范可研程序,各单位积极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管理要求,推动全网项目储备工作逐步向纵深拓展。

1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背景

随着财务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对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管理会计的兴起对财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项目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财务深入业务、业务财务融合是管理的必然要求。公司自2012年起“深化项目预算闭环管理,提升资源统筹调控能力”的管理要求,应用“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个别项目管理中迈开了步子。但受观念习惯、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信息手段等因素制约,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财务审查缺位、审查标准缺失、职责流程不清、专业人才匮乏、信息系统支撑不强和业财融合深度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亟待依托管理水平提升,系统地趟出路子。2014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项目预算闭环管理的精益化水平,消除项目可研经济性与务合规性审查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公司通过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专题研究,提出审查思路、明确具体做法,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实用的项目可研财务评审体系。

2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总体思路

公司围绕“集约、精益、全面、统筹”的核心理念,以“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为主线,从项目可研经济性和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的焦点、难点问题入手,以项目可研财务审查标准、流程和机制为研究重点,运用系统创新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从审查标准、职责流程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攻关,通过课题研究、讨论分析和征求意见确定审查标准、修订制度明确职责流程、系统优化做好组织保障,目标是“树立一种意识、建立一套规则、形成一项机制、锻炼一支队伍、取得一定成效”。

3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实践

公司贯穿“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的工作主线,先行先试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

3.1 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

公司启动项目预算事前审查规则的课题研究,旨在提出一套“标准可理解、评价可操作”“业务部门能认同,财务部门易操作”的项目预算审查规则,多次组织下属公司、经研院和事务所人员进行研讨,确定财务审查的目的、审查的原则和审查的内容,制定了《储备项目预算事前审查规则汇编》(以下简称《规则汇编》),《规则汇编》作为财务参与项目前期审查工作的主要抓手,对财务审查的目的、原则、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回应,具体情况如下。

3.1.1 明确审查目的

财务部门参与项目前期审查,旨在发挥专业优势,发表财务意见,有效提升项目经济性,并结合历年审计检查工作成果,从源头上解决支出混淆等财务合规性问题,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为财务资源项目合理配置和项目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3.1.2 明确审查原则

财务部门在开展项目财务审查工作中,应立足于遵遁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按照“无会签不批复、无批复不入库”的要求,明确储备项目财务审查是财务会签的重要前置性评价环节。

相关性原则:严格区别于专业部门开展的项目可研技术性、必要性评审,聚焦于项目资金管理论证,侧重于评价项目要花多少钱和该不该花。

实用性原则:降低后期竣工决算审计环节所涉及的各类财务事前审批风险,并为业务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前期管理改进建议,同时夯实项目预算编制基础。

融合性原则:横向上加强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融合,纵向上统筹发挥财务内部专业力量,做好与各专业、各层级的协同推进与分工安排。

前瞻性原则:坚持从业财融合角度出发,通过参与评审将财务语言转化为业务语言,使财务制度和管理要求融入其中,促进财务职能转型。

3.1.3 明确审查内容

从审查目的和原则出发,相应地提出了财务合规性、可研经济性、信息实用性和要素完整性四个方面的审查要点,并在借鉴兄弟省公司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制订了项目可研经济性的评价方法和财务合规性的审查内容。

(1)财务合规性主要审查项目在前期立项阶段是否符合现行财务管理规定,对照研究项目过程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清晰、具体的财务合规性审查标准,如项目分类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划分资本性与成本性支出范围等,降低项目管理中的后发性财务风险。公司针对13类项目,逐项提出了清晰、具体的财务合规性审查标准:

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规格购建资产

是否包含其他类别项目

是否存在分拆立项

是否存在重复立项

项目资本性支出与成本性支出划分是否准确

拆旧物资数量及处理方案是否合适

工程其他费用支出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不合理频繁改造或修理的情况

(2)可研经济性

可研经济性的评价一直是公司项目财务评价的难点,主要源于项目投产后作为电网的一部分,难以测算单体项目未来收益,公司通过研究国家和公司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结合项目后评价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研究了各专业的可研报告,结合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可研经济性评价的三类方法,一是对于单体项目效益可测算的项目,采用经济评价模型,进行论证分析。可选用的经济评价模型:财务净现值、项目内部收益率(IRR)、项目静态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模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一个或多个经济评价模型分析。二是对于单位项目不可测算的项目,主要从成本投入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将该项目成本投入与历史类似项目成本或单位投资标准成本等进行比较,用类比法进行评价。三是应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理论,在生产性技改类项目上可采用比选不同方案间全寿命周期成本(前期基建一次性投资成本+后期运维成本)较低值的方法。

(3)信息实用性

信息实用性主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审查项目投资估算总额及明细内容,是否符合转换成不同口径财务预算的编制条件,在参与项目审查的同时一并解决年度项目预算编制问题,解决项目预算编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资料完整性

资料完整性主要审查判断提交财务审查的项目资料和数据是否充分、完整,是否清晰阐述和反映了项目的财务合规性、经济性与实用性。进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成熟套装软件与财务管控项目定义创建校验规范。

3.2 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

财务部门在制订了财务审查规则、明确了项目前期管理要求后,业务部门因条块分割的思维定势仍对财务介入审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何时审、怎么审”就显得尤为关键。

3.2.1 “业务理解、顺势切入”的审查思路

公司以“业务理解、顺势切入”的思路开展审查工作,一是积极争取业务部门理解,通过阐明财务人员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和风险管理作用,赢得业务部门对财务审查工作的支持;二是依托联合审查顺势切入,将审查结果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反馈。业务部门意识到财务人员所提供的有效支撑,为财务全面介入后续项目审查奠定了基础,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全面向纵深拓展。

3.2.2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审查原则

本次审查根据“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有序开展工作,一是确保点面结合。对所属单位的储备规模、结构及特点进行总体审查,再根据各类项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仔细查阅资料、客观反映问题。二是确保重点突出。将储备项目金额异常、界面划分易于串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容易混淆的项目,作为本次审查的重点对象,切实将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作为本次审查的重点内容。

3.2.3 “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审查方式

公司基于上述思路c业部门积极沟通,遵循“项目全面覆盖、财务全员参与”原则,于2014年8月底组织开展了一次储备项目财务集中审查工作,对公司拟纳入2015年储备库的4285个储备项目按照总部下发的《指导意见》和公司印发的《规则汇编》开展财务审查。公司高度重视本次集中审查工作,抽调基层财务与事务所人员组成50人的储备项目专项审查小组,集中一个月时间,采用背靠背交叉审查的方式进行现场评审,遇到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3.3 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

项目审计是回应如何“提升投资效益、防范项目风险”的重要手段,公司旨在通过在年报审计中发现的项目前期管理问题,积极建立责任传导机制,建立项目预算闭环管理机制倒逼业财双方应用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进一步提升可研编制和审查水平,建立一种“责任传导、良性互动”的自我完善机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思路”和“以集中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为使审计从传统分散模式向定点集中模式进一步转变,我们运用了“依托年报审计、精简审计资料、预先下发通知、优化审计机制”四项措施,具体如下。

依托年报审计:年报决算审计历来受到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尚属起步阶段,通过依托年报决算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各单位积极配合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加强反馈力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精简审计资料:在不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下,各单位提供的项目资料电子版应尽量做到简单、明确,可仅包括可研报告、初设方案、合同与标书、结决算资料、拆旧审批单五类资料,以方便搜集和准备。

预先下发通知:为避免各单位因资料提交不及时而耽误审计进度,我们将最终确定的拟抽查项目清单提前三天通过内网邮箱下发给各单位,给予被审计单位充分的资料准备时间,同时也为我们节约了审计时间。

优化审计机制:建立样本项目和审计意见的传递机制,应用“年审下发一批、基层反馈一批”的滚动审计方式,达到“有资料时做审计、没资料时抽样本”,旨在实现审计效率最大化。

公司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小组共审核了所有单位超过3000个项目,经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审核了抽取10个单位存在疑点的66个项目的原始资料,最终审核落实预算外列支的项目3个,超预算列支的项目10个,预算大额结余的项目14个,不符合财务合规性要求的项目7个,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结果得到了项目单位的认可。

3.4 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

公司2014年重点开展“规则制订、联合审查、项目审计”三项工作,以此为主线将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串联形成闭环,有力推动项目可研财务审查工作整体前行,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尚有一些地方有待完善,如审查标准是否能更形象具体、审查机制是否能更清晰顺畅、审计重点是否能更优化完善、组织保障是否能更有力高效,因此上海公司着力审查工作的闭环改进,通过进一步总结提炼财务审查的经验理论,进一步完善财务审查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实审查标准、做优审查机制、做深项目审计、做强组织保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可研财务评审体系,更好地指导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

4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思考

公司通过在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方面开展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初步取得了三项可喜的管理成果。

一是建成“一套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价和管理方式,优化审查标准、固化职责流程、加强组织保障和深化业财融合,并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完善,构建了体系清晰、精益高效的项目可研财务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两个转变”。即“促进了业财融合方式的转变”,通过争取业务部门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专业条线自行审查到主动联合财务进行审查的观念的转变,在解决了储备项目财务审查缺位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财务提要求、业务不落实”的传统管理沟通顽疾;“促进了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财务部门按照审查规则的要求,主动从项目源头与业务部门对接,参与项目前期审查,主动掌握项目前期信息,为项目全过程管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管理会计职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实现“三个提升”。有效提升了项目可研深度,对纳入2016年储备近2170个项目进行了财务审查,共计1021条整改意见,总体压降储备规模约2.16亿元;有效提升了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公司通过对项目可研经济性分析,对投入产出效益指标和成本投入合理性进行评价,做好储备项目优化排序,结合公司投资能力分析结果,优化公司整体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了投资决策水平,同时积累项目和资产经济效益评价经验数据,为财务部门后期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项目后评价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财务实时管控能力,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审查机制,固化审查流程,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财务从源头上与业务部门对接,参与项目财务审查,掌握项目前期信息,为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奠定了基础,并通过项目前期信息管理,提升项目过程管控实时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它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科学含义

项目是“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必须在规定的成本、质量和范围等限制条件下完成的一次性事业。”项目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采用招标制度立项,通过立项申报、答辩、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它不是任意的一次管理过程;它的对象是校园文化活动,目的是通过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它的任务、职能是对校园文化活动及其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它要求把校园文化活动的任务和组织人员集中在一起,当作整体,追求整体目标,需要系统的观点和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基于此,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综合性。项目一般由多个部分、多个步骤、多级分工组成,要求充分强调管理的综合特性,需要系统的观点和专门的组织来管理。

第二,目的性。一切项目管理活动都是为实现“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这一目的服务的。

第三,集权性。项目在进行中各部门、各步骤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互相关联、互相依存,需要建立围绕这些专一任务进行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组织。

第四,主导性。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必须将组织打造成为一支配合默契、积极主动、高效优质的团体。

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

项目化管理的特征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将项目化管理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中。

1.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对象目的的契合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性强,是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传承者。大学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能担当项目负责人的职能;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对象是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或可以在一段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可以围绕活动的目的,利用活动的资源,实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总体目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这与项目化管理体现出的目标性相一致。

2.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过程的契合

“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督、控制以及收尾等阶段,这些阶段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它要求每个阶段的配合与连接必须流畅才能便于协调,才能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一般也要经历策划、申报、审批、实施与督导和总结与评优等阶段,工作的过程适合项目化管理;另外,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具有明显的特性,既体现阶段的特殊性,又强调对整体的重要性,活动组织者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阶段,促进总体效果的实现,这与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具有一致性。

3.项目化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的契合

项目化管理的集权性特性决定要建立具有临时性、高度柔性组织机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的任务,每项活动在目标、环境、条件、组织、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学校不需设计专门的常态机构,而是通过临时的、柔性的组织来完成,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协调控制,项目结束,其组织的使命也就完成。

三、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1.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制度构建

第一,项目分类制度。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各阶段特点,编制《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并及时公示活动项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项目可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创新项目:以专业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重点项目,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专业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以丰富大学生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一般项目,如文体竞赛、寝室文化活动等;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可设为创新项目,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活动。

第二,项目申请制度。各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组织,学生组建的临时团队以及学生个人等围绕《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向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申报书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责任分配、人员安排及预算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申报情况,依据“公开、公正、可行、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项目的立项,并给予项目配套经费和相关政策。

第三,项目负责人制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核心人物是项目负责人。选取“思想好、思维活、能力强、为人实、素质全”的学生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计划书要求,主持项目工作,项目实行“集中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组织并督促项目组成员全面完成本项目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项目目标。

第四,项目培训制度。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性强,是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但他们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加强对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即实施项目所需的策划、公关、组织、资金调配和合理使用等能力。

第五,项目监督制度。通过立项评审、跟踪审查、群众监督、总结评优等激励机制,进行全程化监督,保证立项活动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项目活动负责人需对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负责,如遇到问题或申请报告发生变更,要与主管部门协商解决。

2.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程序控制

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操作流程图

第一,项目计划。计划活动和自主活动可以发展为项目计划。计划活动是指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有计划的,要在某个时间段实施,但没有指定具体活动负责人或团体的活动;自主活动是不在《项目化管理活动计划表》之内,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自行提出的活动。校内有意申报项目计划的团学组织或个人成立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立意、规划、论证等准备工作,撰写项目申报书,内容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责任分配、人员安排及预算报告、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应对策等。

第二,项目立项。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书的可行性、创新性、影响力、经费预算、活动成效、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明显不符合申报标准的项目,直接淘汰;基本符合标准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项目组作出相应修改,再上交评审委员会审批。拟定中标单位的项目进行公布;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承担组织任务,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职责,还对项目成员进行培训,包括能力培训和经验培训等,以提高活动的组织能力与实现预期效果。

第三,项目实施。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说明活动的意义、参与方式等,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成员按计划实施项目,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汇报,力争达到活动预期目标;成立项目监控小组,协调各方面关系,指导和控制活动的正常运作;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项目变更,努力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第四,项目收尾。活动结束后,项目组要将所有与项目有关的文本、图片、音像资料上交,完成项目总结;活动费用专款专用、有根有据,与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一事一结;年终,校园文化活动主管部门根据上交材料、督导小组汇报、活动效果反响等情况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优秀项目负责人等,激励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巩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小金.理想的现实——项目管理方法与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4

关键词:项目管理;模式;共青团工作;创新

项目化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1]。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即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采用招标制度立项,通过立项申报、答辩、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共青团工作管理方式[2]。高校共青团工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校共青团能始终保持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就必须首先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创新管理方式,这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管理模式在高校开展共青团工作中的意义

1.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一直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一味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如何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共青团工作要着眼于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正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职能转换与完善问题。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整个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项目管理的实行,必将加快高校的共青团工作职能转换进程,使其更加趋于务实。

2.活动组织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招标形式,一方面中标的项目都是经过反复认证和推敲的,是众多相似或同类型项目中教优秀的,从而更好的保证活动质量;另一方面,在此模式下,对项目策划人和负责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化管理的成果目标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活动组织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升华。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项目,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活动,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使其以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育人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打造了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项目管理模式在高校共青团工作实施中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共青团工作和项目化管理的特征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寻找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共青团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

1.项目化管理与共青团工作的目标性相似。项目化管理模式一般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的指引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既定目标。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自始自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这与项目化管理体现出的目标性极为相似。

2.项目化管理与共青团工作的阶段性相似。项目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督、控制以及收尾等阶段,这些阶段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共青团活动的组织一般经历策划、申报与审批、实施与督导和总结与评优等阶段,各个阶段尤其自身特点,但也必须相互串联才能取得活动的最优效果。

3.项目化管理与共青团工作的成果评价特征相似。从项目化管理的成果方面看,独特是项目可交付成果的重要评价特征。共青团工作同样要求与时具进,要求推陈出新,要求不断赋予活动新的内涵,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实效。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

1.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模式的组织机构

校团委建立四级管理的组织机构:决策层,即由校团委书记和二级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组成,是项目管理指导委员会,确定项目发展的方向和资金额度,协调各类关系;管理层,即由校团委的相关人员组成,是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项目的实施、监督等各种事务性工作;联系层,即由二级院系的团委书记担任,是项目的联系人,根据校团委的统一部署,负责对所在院系学生进行项目的宣传、立项和协调等工作;执行层,即由具体立项的项目组人员组成,是具体组织项目建设并完成项目的人。

2.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模式的基本过程

按照项目管理科学的一般原则,结合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性,将项目管理的精髓有机融入到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总结出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结束工作5个过程,这5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组[3]。

(1)项目启动过程:高校共青团可以在校团委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结合党政中心工作和青年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拟定项目宏观构架和工作范围,制定项目实施办法和评价体系,明确工作责任。要求各级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将各项工作进行项目化申报。

(2)项目规划过程:对于申报的项目,项目管理机构进行审核通过后,各项目负责任必须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

要对项目的具体范围、工作流程、质量控制、人员分工、经费预算、时间安排、工作进度和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更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说明。

(3)项目执行过程:在项目执行之前,各项目负责人须依据项目管理计划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并加强团队内部建设,合理进行人员分派。团组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同时要对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计划变更提出变更请求或补救措施。

(4)项目监控过程:监视和控制项目工作过程是监视和控制启动、规划、执行和结束项目的各个过程。项目管理机构要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并依据项目评价体系对项目团队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该项考核要纳入到共青团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

(5)项目结束过程:项目团队要对照计划认真总结项目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并依据项目评价体系进行项目成果自评。项目管理机构根据绩效考核和成果验收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评选出优秀项目予以表彰和嘉奖,并将打造出的精品项目加以推广,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3.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模式的基本制度

(1)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即根据项目的任务特点、时间跨度和重要程度对活动进行分级管理。其中第一级项目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等重点项目。这类项目要重点管理,以精品化和品牌化为目标,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第二级是数学建模、电子涉及、定向运动比赛等特色创新项目,这类项目要通过专业团队来组织,体现独特性和创新性,要有超前性、先进性;第三级是各类学术报告、学术讲座、问题竞赛等一般性项目,主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大学生参与的普及性等特点。

(2)项目招标及负任人制度:项目申报实施招标制度,各级团组织、学生组织、学生班级以及学生组建的临时团队、学生个人工作室等向高校团委提出申请,高校团委根据申报情况,组织全体申报者现场公开、公平、公正竞标。同时,明确责权,健全运行体制,制定活动项目负责人制度,将责任层层落实,保证项目分解后,责任落实到人。项目负责人可以由团体或个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承担。

(3)项目运行全过程监督制度:为了避免工作的脱节,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项目管理规程,项目组要按照规程对项目进行运作,校团委要组织专门人员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检查监督,随时掌握项目进展状态,对其效果、资金和进度进行监控,保证项目实施效果。

(4)项目激励及培训制度。定期对中标项目的成效、规范、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并给予奖励,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挂钩,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训制度。同时,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对各级团干部及学生干部进行培养,让其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适应项目管理的实施,并请专业人士参与培训活动,及时知道和解决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高校共青团工作实施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配套措施

高校共青团工作在运行项目化管理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并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我们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造成对团学工作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如下环节的工作:

1.加强项目管理观念的引导和宣传,调控好抵制情绪。共青团工作即使是在部分学生活动中运用项目化管理,它对于以往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冲击,各级团学组织和社团已经习惯于过去固有的管理模式,对于创新变革难以接受,产生抵制情绪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在共青团工作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针对各级团学组织的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培训,植入项目管理理念,并积极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不同的意见需哦出合理的应对办法。

2.及时调整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范围及视角,避免实施过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某些活动的管理中,如以项目管理方式切实可行,可采取引导和传统方式相结合,使得项目管理合理有效地发挥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作用,努力避免并及时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不能够抱着那种一蹴而就的观点来对待共青团工作中项目管理的进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可以在个别活动中或者先在某几个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中进行项目管理实践,条件成熟再进行推广,不断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项目管理模式向纵深发展,以事实效果验证项目管理再团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和良性作用,逐渐形成高效、成熟的项目化管理体系。

3.形成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评价激励是项目化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团组织把此环节做深、做细、做实,不仅公正评价了此次活动,同时也为下一次活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高校团委通过验收总结材料、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讨论交流、评比奖惩等方式正确评价项目的完成情况,并形成制度。

利用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创新,是提高共青团工作效率,加强共青团建设的需要,提高团员青年能力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必要途径,也是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管理效率的有益探索。我们应通过不断实践,提高项目管理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适用性,完善各项相关配套制度,以寻求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著.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5

关键词:会计 项目化教学 形成性评价 高职学生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84-02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手段。对于教师而言,它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评价可以让他看到前段学习的成绩,提升或增强学习信心,或看到前段学习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评价方法。项目化教学是近年随着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等高职教学理念的出现而衍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以项目作载体,实行教、学、做一体,使项目运作过程的讲解与课程知识的讲授同时完成,学生在听、做的活动中习得专业知识并接受相应的技能训练,建立起自己对知识技能的经验体验,初步感知或形成职业技能。在项目化教学中主要实施形成性评价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有利于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会计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组织、项目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 会计项目化教学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

高职会计项目化教学是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会计岗位工作项目为教学单元构建课程体系,在仿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中,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学习的一种动态式教学模式,要求对它的评价同样具有动态性。形成性评价正是一种动态评价方式,它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调整、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中师生全员参与评价,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阶段和内容多元化,强调学生学习、变化和个人发展的过程,评价环境开放公开。因此,形成性评价适合应用于高职会计项目教学当中。它可以对学生在会计工作项目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全程的、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明确师生的改进方向并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促进会计项目化教学的进行。

1.1 会计项目化教学目的和形成性评价目的一致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态度、方法、计划和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会计项目化教学的目的,也是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师生共同的目标,才能使教师更好地投入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1.2 会计项目化教学思想和形成性评价思想一致

会计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学模式,将会计知识和技能组织为若干个会计岗位工作项目,以适应企业经济活动的需求为目的,以学校、师生、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为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并发展会计职业能力。在会计项目化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做;教师应创设开发、宽松、互动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工作场景,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实践锻炼。同样,形成性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帮助教师提高双师能力,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提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3 会计项目化教学方式和形成性评价方式一致

高职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并且各项技能之间关联度强,需要在形成过程中反复感悟、认知和练习。会计项目化教学中必须通过循序渐进地、有密度地轮岗训练,同时,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形成性评价正是对全体学生在课程所有项目的每个步骤和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再学习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评价。

2 形成性评价在高职会计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职会计项目教学中,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需要有计划的、有目的、持续性的根据各个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现从项目设计、项目准备、项目完成和项目评价四个阶段来探讨形成性评价在高职会计项目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项目设计阶段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摸底考试、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获得的学生相关的基本情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PPT演示、沙盘演示、实地参观等方式展示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要求。师生和行业专家围绕会计职业能力目标一起参与确定项目目标并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明确项目评价的依据、维度、评价时间跨度和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背景、目标(认知、技能、职业素养)、发展前景有基本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意识。通过项目设计,可以评价学生对会计职业的了解程度,还可以评价教师对会计工作内容、要求、岗位的熟悉程度以及将企业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转化为可以教学项目的能力。

2.2 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教师要组织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每个项目小组自行选定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分配会计工作岗位、轮岗和编写小组工作计划,小组成员各自写出自己的工作计划。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制PPT课堂演示、上交书面计划书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组织能力、发展关系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项目准备和组织,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行评价。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设项目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如何体现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绩效成为高职院校和政府部门困惑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绩效重视程度在加强,要求学校表述清楚办学绩效和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因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对上级布置的绩效评价要求也往往只是走形式。而且学校财务部门的管理大多侧重于对项目经费的保障,以及经费使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很少也很难从使用的合理性上给予科学的界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经费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前提与基础,即根据评价对象的绩效内容把绩效概念量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以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如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大型修缮、专业建设等,资金来源大部分属于财政拨款,只有少量的自筹配套资金,因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应归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畴,评价的内容应符合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规定,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与采取的措施、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等。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目的是检查项目经费使用最终是否得到相应产出,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反映建设项目的运行规律并体现“绩效”的本质规定。

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过程,可将其分为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产出三个主要环节,而绩效主要表现在项目产出环节,绩效评价的内容应围绕“产出和效益”来考虑。因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可分拆为“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产出与效益”三个大类指标,在大类指标下设置多个具体的指标。

二、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工具,因为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只有将评价对象的绩效内容量化为一系列可供评价的具体指标,才能进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但体现绩效评价主体的评价目的,也反映了评价客体的行为。因此,在设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评价时应考虑获得相关数据的成本,避免由于指标分布过于广泛、数据收集复杂而导致绩效评价操作费用过高。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五)动态完善原则。绩效评价是不断完善的过程,考核评价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出趋势性事实,同时,考核评价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新的情况产生,原先设计的指标也会暴露出不尽合理的一面,因此,需要动态完善。

三、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通常需要以下三个工作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确立。

1.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库。利用层次分析法,将预计评价将要涉及的所有指标分解成目标层、状态层(包括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产出与效益)、元素层(包括项目目标、决策过程、资金分配,资金落实、资金管理、组织管理,项目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层(项目决策类指标包括项目目标的明确性、目标细化和量化情况、决策依据的充分性、决策程序合理性、资金分配办法的科学性和分配结果合理性等;项目管理类指标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的及时性、资金使用率、支出的相符性、支出的合规性、财务制度的健全性、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组织机构保障、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项目产出与效益类指标包括项目目标完成率、完成质量、完成时效、成本情况等,以及项目成果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具体指标),形成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2.运用专家调查法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库建立完成后,再邀请若干专家对指标库中的指标经过充分的分析、权衡、补充、调整,最后确立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所必须的若干评价指标。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确定。确定指标权重时,专家调查法工作步骤包括:(1)将赋权要求给予选定的专家,且保证权数归一化;(2)请各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赋权;(3)将各位专家的赋权结果汇总后,再将汇总信息反馈给各位专家;(4)专家参考反馈信息调整、修改其初次赋权结果;(5)重复3、4步骤,直至符合精度要求;(6)求得各位专家对每个指标的最终赋权平均值,以此确定该指标的组合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时,层次分析法工作步骤包括:(1)在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基础上,建立总目标层元素A与下层元素B1、B2、…、Bn的两两判断矩阵,并采用1-9比率标度法给矩阵赋值;(2)计算层次因素单排序值;(3)进行一致性验证;(4)构建B层各元素与其下层C层元素之间的两两判断矩阵,重复3、4步骤;(5)层次总排序,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6)完成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验证。

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操作规范、过程严谨,但工作量相对较大,不一定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专家集体商议的办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三)指标标准值的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1)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2)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3)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4)其他经财政部门认可的标准,如经验标准,即由专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实际经验得出的评价标准。

四、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一)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1.定性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对于无法量化的定性评价指标,如“目标明确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等,通常邀请专家进行评判,由专家根据相关资料,对照事先确定的评分标准综合判断,采用定性分等的方法进行赋值。

例如,对“支出的合规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该指标是评价与建设项目经费支出是否合规的定性指标,评分标准可以用“4”、“3”、“2”、“1”、“0”分别对应“完全合规”、“基本合规”、“部分不合规”、“基本不合规”、“完全不合规”,专家比照现实情况与评分标准给分,完成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2. 定量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定量数据标准化处理需要完成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工作。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是解决不同性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不同性质指标的直接加总不可能正确反映综合结果,因此,首先应改变指标数据性质,使得所有指标对评价方法的作用力同趋化,然后再加总,以得出正确结果。解决数据的可比性后,使得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便于评价和分析。目前常用比重法进行定量数据标准化处理,即将评价项目的实际指标数据与指标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到一个比例系数,比重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1)中:ci为实际指标数据值;c0为指标标准值;Pi为被评价方案的指标值。

当计算得出Pi≥1时,取值为1,以保证每个指标的标准化值不超过1分。

(二)评价值的计算及评价结果定性分等。在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值基础上,可计算绩效评价的综合评价值:

式(2)中:Y为综合评价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

根据综合评价值,可进行绩效评价定性分等。常用的分等标准为:Y≥90,项目绩效为优秀;75≤Y

(三)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如前面所述,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虽然规范、严谨,但实务操作的工作量偏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再根据各个指标对项目总绩效的重要性,确定指标的最高分值和具体评分标准。评价时,对照评分标准直接给相应指标打分,加总全部指标的分值,即得到综合评价值。下页表1为笔者所在学校的某个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该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得分为86分,判定其绩效等级为“良好”。

五、结论

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目的是检查项目经费使用最终是否得出相应产出,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因此,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反映建设项目的运行规律并体现“绩效”的本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就是根据评价对象的绩效内容把绩效概念具体化为可以计量的一系列指标。

设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可操作性、绩效相关及动态完善等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确立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赋值和确定指标标准值等工作步骤。指标体系在运用时,首先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综合评价值和绩效定性分等。

为减轻工作量和简化操作程序,在建设项目的实际绩效评价中,往往采用专家调查法确立指标体系,根据各个指标对项目总绩效的重要性,确定指标的最高分值和具体评分标准。评价时,对照评分标准直接给各个指标打分,加总全部指标分值得到评价值。X

参考文献:

1.张静,张乔.关于高校财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7,(5).

2.徐云,杨静媛.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探讨[J].商业会计,2009,(4).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7

【关键词】社会资本;产学研;效率

一、引言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是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重要顶层设计和重大改革部署的纲领性文件。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为先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省市地方逐渐开始重视构建人才培养、引进、流动、使用和管理的新机制,建设适应国际国内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各种名目的人才专项资金应运而生。人才专项资金是以财政拨款为主的资金,同时接受海内外企业、单位或个人的捐赠,主要用于更有效地培养、开发、配置人才资源,内扶外引,优化人才结构,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按照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需对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地方人才专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归纳、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综合评价服务业发展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地方人才专项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各主体的能力和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专项的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才专项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人才专项项目指标体系设置思路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如下:

1、全面性原则。人才专项项目从决策到后续产出涉及多个部门,指标体系必须反映项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所以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贯穿项目的各环节。

2、相关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适用对象等特点,与项目紧密相关。

3、可比性原则。通过对同类型项目的比较,指标体系应能够客观反映人才专项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专项项目的发展。

4、系统性原则。根据财政部财预〔2011〕285号文,将整个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果四大类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以及细化的三级指标,以体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同时,注重指标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即项目管理类指标的设置是项目决策类指标中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而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类指标是项目决策、管理类指标科学规范实施的必然结果。

5、重要性原则。在充分考虑评价对象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同时,注重对指标在整个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人才专项项目评价要求的指标,尽可能的用较为简练的指标系统反映项目的内在规律。

6、可操作性原则。人才专项项目指标释义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设计首选量化指标,对无法量化的指标或量化后很难取得评价依据的指标采取定性的方式。

(二)三级指标释义、评分标准、评价方法

根据人才专项项目特点,运用德尔菲法,通过拟定调查问卷,选取专家进行咨询,细化完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下面对人才专项项目的三级指标释义、评分标准和评价方法予以简单阐述。

1、“项目决策”指标

“项目决策”指标由“项目目标”、“决策过程”和“项目分配”三个二级指标构成,可细化为5个三级指标,全部为定性指标。具体为:

“计划目标”指标,评价项目是否设置绩效目标,以及目标是否明确、细化、量化。其所占二级指标的比重为100%,分值为4分。通过现场审查项目初步设计全套资料、批复文件、会议纪要或项目工作计划等,根据计划目标明确、细化和量化的程度,采用专家评判法来予以评分。

“决策过程”可以细化为“政策依据”和“决策程序”两个指标,分别评价项目是否按照国家及省相关政策设立;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调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其所占二级指标的比重分别为37.5%、62.5%,分值为3分、5分。采用公众(专家)评价法、因素分析法和比较评价法,根据相关项目资料予以评价,对项目进行打分。

“项目分配”可细化为“计划制定”和“分配结果”两个指标,分别评价项目是否有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以及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可行性;资金分配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分配结果是否合理。其所占二级指标的比重分别为50%,分值均为4分。通过审查项目资料,采用专家评判法打分。

2、“项目管理”指标

“项目管理”指标由“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可细化为12个三级指标,其中11个为定性指标,1个为定量指标。具体为: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8

关键词:流程管理;动态联盟;ISO9004;质量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福新(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E-mail:zhfxbjtu@sina.com

过去十几年一直是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市场顽疾也逐步显现,其中建筑质量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发生的杭州地铁坍塌事故、上海景苑花园的楼倒倒事故、奉化楼房坍塌事故,不断触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也时时提醒着人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从现代工程的发展特征来看:大型化、复杂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工程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已有质量管理理论进行总结与升华,从新的视角审视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已成为工程管理领域无法逃避的话题。

从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践与发展现状来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尚且没有形成全行业的通用化质量管理模板;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较差,照搬照套企业质量管理程序的情况严重,与工程项目的实际质量管理情况严重不符;三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薄弱,各项目参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项目质量管理目标难以统一化。显然,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在体系建设、体系运行、组织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将从流程管理的视角入手,借鉴生产性企业流程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质量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的ISO9004和动态联盟思想,从系统的角度构建基于流程化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运行模型,与此同时,利用流程软件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控制要点,最终利用常用的质量管理分析软件进行流程运行问题的诊断,从而促进一个动态的项目质量管理的循环上升过程。最终希望为中国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思路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

1流程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流程管理是一种管理过程和系统化方法,以规范化地构造卓越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持续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本身包涵着丰富的工具和技术,其关键词是流程、规范化、持续化、系统化[1]。流程管理的应用范围广泛,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一个合理的、高效的流程体系。

1.1流程管理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质量管理领域,流程管理的思想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生产性企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就已广泛地采用了流程化的思想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伴随着产业化革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流程管理在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科技化、理论化。从以前的流程控制逐渐转移到流程的改造上,把已有的产品生产流程中无法造成产品价值增值的流程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新颖、更加适应顾客需要的产品生产流程。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流程业务重组思想(BPR),这一思想的产生是流程管理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最早提出与研究这一思想的是Hammer等人,但是,这一思想在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与控制中的执行效果并没有像质量管理专家预期的那样成功,高达70%的失败率使得专家们不得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张志刚等[1]从现代的项目质量管理视角认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无法有效剔除;二是该思想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与经验主义者的思维相碰撞,这影响了其的推广与实施。进入21世纪以来,流程管理以企业流程管理系统BPMS为支撑,通过自动化技术对工作流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的同时,将“人”的因素在流程化质量控制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这使得流程管理在生产性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大行其道。截至到目前,80%以上的产品生产企业都采用了流程管理作为本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3],可以预见,未来流程管理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1.2流程管理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所带来的施工成本的增加;加之过去十几年建筑市场的粗犷式发展方式,以投标价格作为衡量工程施工方的主要参考指标,这些因素促使着施工单位逐渐养成了以团队长期的施工经验作为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显然,这是不科学的。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无不是因为质量管理流程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曾辉等[4]认为,流程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绩效的提升,改善项目的质量管理能力,分散工程质量管理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由此可见流程管理对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价值增值过程是不可估量的。熊瑛等[5]基于ISO9004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大企业病”问题,认为将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目前主流的智能管理中,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刘扬[6]将精益质量管理思想与流程管理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流程化的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并利用流程框图的形式详细描述了操作说明,论证了利用流程化思想为指导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能性与科学性。

从流程管理在质量体系建立的总体研究与应用现状来看,虽然目前针对项目的流程化质量管理研究与应用实践还相对较少,但是通过对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是将流程管理思想应用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是可行的,能够促进项目工作流程的价值增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流程化管理的思想在工程质量管理领域随着现代项目的复杂化与大型化而逐渐成为行业发展与进行质量管理的新趋势。通过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践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已有的大型化、国际化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正逐步向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向靠拢,但是从实际的管理与运行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在理论上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

2流程化工程项目质量体系构建

2.1构建基础

项目的复杂性、一次性等特点决定了进行流程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站在已有的质量管理与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成熟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结合目前制约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的瓶颈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质量体系构建。

2.1.1理论基础——ISO9004质量体系

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0标准族的核心标准之一,与ISO9000质量体系相比,ISO9004更加强调质量与业绩的持续改进。从其与流程管理的关系来看,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是流程管理思想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质量管理专家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点。一般来讲,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扩展模式,以组织持续成功的管理,战略和方针,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监视、测量、分析和评审,改进创新与学习6个过程构成的循环系统为基础,强调平衡组织中所有相关方的需求与希望,为组织在复杂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持续的成功提供操作指南。虽然目前ISO9004质量管理是针对组织质量管理而进行设计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项目也是组织的一种类型,因而将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上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

2.1.2组织基础——动态联盟思想

动态联盟(Dynamic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特定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7],在建设项目中,动态联盟的核心思想是在优化与重组项目建设业务流程,选择联盟成员,设计或调整系统组织结构与耦合方式,确保项目动态联盟组织的敏捷性、柔性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8]。在工程项目的质量运行中引入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以建设单位为主导,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和部门,通过一定方式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化组织。在项目联盟中,各参与方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组织关系,而不是传统组织模式下上下级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有利于消除传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壁垒,将项目各个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统一化、协调化,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2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针对目前项目质量管理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可以发现,通过将基于动态联盟思想的系统化方法与基于ISO9004的流程化质量管理思想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基于流程化项目质量管理运行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保障,二是流程化质量体系运行。

在组织保障方面,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参照动态联盟的思想,项目参建各方在基于WBS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订立合作契约,成立一个由建设单位主导的质量管理虚拟联盟,以这个虚拟联盟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沟通、协调平台,力图最大程度消除传统质量管理模式项目各方之间存在的利益壁垒。在联盟成立初始,项目参建各方共同协商形成一致的联盟运行章程,制定项目目标体系与责任体系,各参建单位以联盟制定的质量管理文件为纲领,细化分解,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质量管理流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流程化质量体系运行方面,通过对质量管理密切相关的流程进行分类,从质量意识、质量行为、实体质量的3个维度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运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流程化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反馈,由动态联盟组织质量管理专家对流程化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制定改进计划方案。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质量管理经验的不断转化,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控制分析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般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作业性工作流程与管理性工作流程两大类。但是与传统流程分类不同的是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对于管理性工作流程,根据流程持续时间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将其分为过程性与验证性两种工作流程。显然,这3种流程的有序运行是流程化质量管理模型的核心。

3.1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框图

建筑工程项目作业性流程主要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持续时间长、技术条件复杂、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影响较大的工作流程,该部分流程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对本类流程通过规范化的工作程序设计(见图2),在不断促进工程质量提高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

从图2可以看出,由项目各方在项目正式开工之前建立的动态联盟将作为各方进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协调沟通机制,由其制定作业性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施工程序,各单位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各自对于作业性流程管理的责任与管理体系,在单位内部之间,设计单位给予施工单位足够充分的指导,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最终由联盟对项目各方的作业性流程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运用传统的质量分析方法,如鱼刺图、雷达图等进行流程运行问题的诊断与分析,在识别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动态调整,其具体表现在于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与实体工程项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3.2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框图

过程性管理工作流程是管理性工作流程的一种,与作业性流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这种软性的管理要求就造成了过程性管理工作流程在运行中的一些特点。一方面,在联盟对管理性流程制定的纲领指导下,各单位应该明确各管理性流程的工作节点,从而建立相应的责任矩阵制度,通过自评价与联盟监督评价两种方式,不断查找管理性流程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深化,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的调整与更新,这样的更新有利于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施工经验制度化、理论化,从而促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制度保障。同时,各个联盟成员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设单位应在联盟的统一指导下,对施工、监理、设计单位针对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保证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因各自的项目利益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管理工作搭接,影响项目的质量管理效率与水平的直接提升。具体如图3所示。

3.3验证性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框图

验证性工作流程,顾名思义,其强调的是对已完作业性流程的一种检查与验收,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最终的考核环节。因此在识别验证性工作流程关键工作节点的基础上,构建合理化的验证性工作流程框图(见图4),从而有效的指导验证性工作流程的运行,保证联盟对项目的质量管理实施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保证项目质量管理经验的有效总结与推广。

在验证性流程框图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其仍然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结构,通过循环来促进验证性工作流管理状况的不断优化。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与过程性工作流程实施不同的是,验证性流程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通过多方合作与监督机制,来保障验证性流程的实施效果。

4企业建立流程化管理的建议

基于流程化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将流程化思想与动态联盟思想应用到工程质量管理领域,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在工程项目建立流程化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还应遵循如下建议:

(1)加强对质量管理流程的分析。基于流程再造的思想不断优化流程的价值增值过程,将流程化思想植根到具体的项目工作流程中去。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流程化质量管理的模型与整体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各个单位仍然需要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利用WBS技术进行分解[9],对具体的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从而确保项目质量管理上下的一致性与协同性。

(2)构建基于项目各方的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目前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具有涉及单位多、流程关系复杂,管理幅度大等特点,建立一个项目参建各方都能进入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各参建方通过信息平台传递项目质量管理资料,从而降低项目质量管理的沟通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3)加强运行结果控制。质量管理大师JamesHarrington曾经说没有控制就没有提高,基于流程化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在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联盟应组织专门的评价考核小组就流程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及时的诊断,分析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借助雷达图、鱼刺图等分析工具进行结果的运行控制,从而保证质量持续改进过程的实现。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范文9

由于受到市场环境影响的限制,需要在研究项目可信度的可靠性时考虑其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这些投资都必须考虑到衰退期、繁盛期等。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缺少了必要的项目,所导致项目的可信度的可靠性受到了外界的批评。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信度解提高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建设

加大政府管理部门对监管职能与相关行业法律化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把研究项目可行性为核心,对项目投资者、政府管理部门和投资公司进行整合,完善不对称的原有信息状态。规范监督咨询公司的责任,监督有关可行性研究咨询和评价准则人员的执业范围以及过程、评估、审查等,而且对公司的经营和信誉状况向投资项目者提供咨询,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对称的信息。因为这些政府部门进行的有效管理,为了让自己的职业资质没有影响和存在的法律威慑力,咨询公司也会真切实地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与投资者沟通及时,这样就较少了咨询公司和项目投资者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可信度,减少了可行性研究的不对称信息。

(二)对项目进行科学研究

有针对性的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科学的研究,想要根据NPV与IRR的投资依据去解决不完善的评价方法问题是不够的,为了决策最为种价格要的是了解NPV和IRR可能发生变化的信息。组成专家评论小组,对其进行专业评价。评价的涉及面很广,因为需要产、经济、技术以及市场的全方位工作,所以知识面广并且有能力观察分析和熟练度高的人员才能准确的选出指标和参数,评价结果正确的前提保证是选择精确的参数,只有正确判断使用指标,才能防止技术和方法对于评价的失真。

(三)提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准确度

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评价对其发展的角度是否有利,不同阶段的项目实施,研究讨论可持续性发展和投资项目的每一方面原因,对不同阶段的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它具有明显的特征,且同时与国家、城市以及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增强研究和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起对应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对实践意义重大。对于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标准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文化、环境、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目标评价、所属水平息息相关。而且建立起项目的标准评价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行业、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能定过高和过低的标准对其失去存在的价值。以计划的希望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为标准,与计划投资项目相比,将能量化转化为指标量化,绝对不可以把量化的指标间接性负值量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