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2-01-26 23:19:20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1

一、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

(一)数据简介采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发起的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的抽样调查项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此调查访问的对象是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份抽取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选中的居民户中按一定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CGSS(2008)调查共选择了6000个居民户作为访问对象,由访问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当前访问者的就业、工作和生活情况等。由于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城镇劳动力市场,根据CGSS(2008)问卷中“您目前的工作状况是?”一项来进行筛选,选择回答为“目前从事非农工作”的调查问卷作为考察样本。为分析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工资差异,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组,根据CGSS(2008)问卷中“您目前的户口状况是?”一项,将回答答案选择为“农村户口”归入农民工组,选择其他答案则归入城镇工组。删除带有缺失信息的样本后,共获得2282个有效样本,其中,农民工638个,占28.96%;城镇工1644个,占71.04%。

(二)变量设计首先,本文用来衡量收入的指标Income,来自被访问者对调查问题“您个人去年全年的职业收入是多少?”提供的数值。由于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关系网络对劳动力工资户籍差异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度量。CGSS(2008)中提供了受访者在工作获取时的社会关系网络情况,可以根据您找工作时“您的亲友、熟人、其他人当时有多少人帮忙打听信息,沟通情况,提供帮助?”这个问题发现调查对象在工作寻找时所拥有的关系网络。当然这种关系既可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户籍进入障碍、阻碍农民工进入高收入行业,也可以在农民工就业后,通过回报率歧视形成工资差异。不过,这有个前提,就是这种关系网络依然存在,没有中断。我们可以通过CGSS(2008)问卷中“您和他是否仍保持联系?”这个问题设置虚拟变量D,当选择“保持联系”时设置变量值为1,“没有联系”时将变量赋值为0。然后以前述发现的社会关系网络变量与虚拟变量的交叉项来构建另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变量。本文将同时采用这两个变量对社会关系网路进行度量,初始社会关系网络记为Network1,乘以虚拟变量后记为Network2。控制影响劳动力收入的其他因素,参考收入决定方程,本文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民族、政治面貌、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工作职位和劳动时间等个人基本特征因素。劳动力性别(Sex),男性被赋值为1,女性被赋值为0;年龄(Age)的赋值为受访者在2008年时的周岁;受教育程度(Edu),当受访者选择“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私塾”、…、“研究生及以上”分别被赋值为1~13的整数;健康状况(Health),当受访者分别回答“很不健康”、“比较不健康”、“一般”、“比较健康”和“很健康”时,其赋值顺次为1~5的整数;民族(Morality),少数民族被赋值为1,汉族被赋值为0;政治面貌(Politic),共产党员被赋值为1,非共产党员被赋值为0;婚姻状况(Marriage),“同居”和“已婚”的劳动力被赋值为1,“分居”、“离婚”和“丧偶”的被赋值为0;工作职位(Jobp),依据问题“在您目前的工作中,您的管理活动情况是?”来设定,当受访者回答“既不管理别人,又不受别人管理”、只受别人管理,不管理别人”、“既管理别人,又受别人管理”和“只管理别人,不受别人管理”分别被赋值为1~4的整数。劳动时间(Jobh)来自问卷中“您目前的工作平均每周大约要工作/劳动多少个小时?”提供的数值。

(三)描述性统计进一步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来判断两组劳动力的工资差异。表1中T检验结果显示农民工和城镇工工资收入存在明显差异。农民工的年度工资收入平均为1.623万元,而城镇工达到2.4790,具有明显的差异(见第1行)。由于工资差异与社会关系网络、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相关,表1进一步给出了两组劳动力各变量指标的差异性检验。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组劳动力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民族、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工作职位和劳动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比而言,城镇工年龄更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属于汉族、已婚和拥有党员身份的也更多。城镇工的工作职位要明显高于农民工,但劳动时间明显低于农民工。另外,表1显示,无论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度量社会关系网络,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都略高于城镇工,不过这种差异不明显。那么城镇工和农民工对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运用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即社会关系网络引起的回报率歧视是否存在呢?下文报告了以两种方法度量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工资收入的线性拟合关系。图1显示,无论以哪种方法度量,城镇工社会关系网络的回报率都要高于农民工,这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可能是形成劳动力工资户籍歧视和差异的重要因素。当然简单的线性拟合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估计为了考察“关系”对中国劳动力工资户籍差异的影响,本文将基准回归方程设定为如下形式:其中,下标i表示第i个居民样本,μ是随机扰动项。变量Income是衡量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指标,Net-work是衡量居民社会网络的指标,Χ是其他影响工资收入的控制变量矩阵,包括性别(Sex)、年龄(Age)及其平方项(Age2)、受教育程度(Edu)、民族(Morality)、政治面貌(Politic)、健康状况(Health)、婚姻状况(Marriage)、工作职位(Jobp)和工作时间(Jobh)等,B是相应的回归系数矩阵。根据式(1),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OLS),本文依次对总体样本,城镇工样本以及农民工样本进行估计,表2中模型(1)~(2)、(3)~(4)和(5)~(6)分别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由于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度量存在两种指标,本文同时报告了两种指标下的模型估计,其中模型(1)、(3)和(5)是以Network1作为社会关系网络度量指标,模型(2)、(4)和(6)替代以Network2作为指标。表1总体样本模型(1)~(2)中,无论是以Network1或是Network2作为社会关系网络指标,社会关系网络变量的估计系数都为正,且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市场的力量不仅会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成高收入行业的进入壁垒(陈钊等,2009),而且社会关系网络也会通过扭曲市场规则形成回报率偏差(Lin,2001),从而影响到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模型(1)~(2)中,控制其他变量之后,性别(Sex)变量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而且非常显著。说明相当于女性而言,男性得到了更高的工作回报,这说明即便控制了生产率差异,工资回报的性别歧视是存在的。年龄变量的水平项(Age)为正,而其二次项(Age2)为负,说明居民年龄与工资收入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劳动者工资收入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这和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受教育程度变量(Edu)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也和现有研究基本一致。人力资本越高,根据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工作回报也会越高,并且在工作选择、工资谈判中都会处于优势,从而能得到更高的工资。另外,模型(1)~(2)中,工作职位变量(Job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且估计系数很大,这符合我们的基本直觉,职位越高的劳动者收入越高。需要指出的是,模型(1)~(2)中民族(Morality)、政治面貌(Politic)、健康状况(Health)、婚姻状况(Marriage)以及劳动时间(Jobh)等变量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这些特征变量不会对工资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表2中模型(3)~(4)、(5)~(6)分别对应城镇工和农民工样本的估计结果。在城镇工样本中,采用两种方法度量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显著为正,而在农民工样本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估计系数变得不显著。这说明相对于农民工而言,城镇工更善于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更高的收入。利用关系网络城镇工通过扭曲市场规则能够进入高收入行业,而将农民工排斥在低收入行业,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行业壁垒。而在不同收入水平的行业中,要素禀赋的回报率是存在差异的。通过对比城镇工和农民工样本各变量的估计系数大小可以发现,在城镇工样本中,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职位等变量的估计系数都要大于农民工样本,这说明城镇工和农民工要素禀赋的回报率差异明显存在,反映出了工资回报的户籍歧视。另外,城镇工和农民工样本中,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方向和显著性与总体样本一致,这里不再说明。

(二)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城镇工和农民工的工资影响存在差异,城镇工更善于运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高收入,而农民工模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估计系数不显著。那么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对于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距影响程度有多大?下面我们借鉴Oaxaca(1973)和Blinder(1973)的方法,通过对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距进行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将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距分解成两部分:其中,下标1和2分别表示城镇工与农民工,Network和X分别指社会关系网络和模型中控制的其他变量,Π是OLS回归的估计系数。等式右边第一项是户籍工资差异中能被方程中解释变量的数量差异所解释的部分,称之为特征差异;第二项为不可解释的部分,表示具有相同的个人禀赋特征的两组居民由于歧视产生的回报率差异,也称系数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表3报告了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分解结果*?。表3显示,劳动者工资的户籍差异主要是由于特征差异引起的,解释比例约占86.19%。特别是城镇工和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城镇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民工,大约52.70%的户籍工资差异是由城镇工和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引起的。当然,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以系数差异来反映的户籍歧视在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中也占据一定权重,约占13.81%。其中,笔者最为关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引起的户籍歧视具有重要影响,大约12.18%的户籍工资差异是社会关系网络所引起的户籍歧视引起的。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学生保健服务;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089-03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Among Students During 1985- 2005 in Hubei Province/ KE Fang,YU Yi-zhen.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Maternal Care,School of Public Health,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physical status and its changes in students in the last 20 years,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in promoting students' health. MethodsAccording to “Regulation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Criter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rial Version)”,7 165 students aged 7 to 22were surveyed and measured in speed,endurance,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The changing trend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in 1985 and in 2005. Results In 2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general physical fitness(P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Health status;Student health services;Comparative study

身体素质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虽与遗传关系密切,但与后天的营养与体育锻炼有重要关系[1]。笔者对2005年湖北省学生体质调研报告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比较近20 a来学生各项素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要求,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个调研点市(武汉、黄石、仙桃、孝感、郧县)的监测点校全体学生,剔除不合格样本,有效录入体检人数7 165人,其中男生3 753名,女生3 412名。

1.2 方法 检测指标严格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2]的要求进行测量。测试指标包括50 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50 m×8往返跑、1 000 m跑(女800 m跑)、坐位体前屈。

1.3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统一下发的录入盘进行录入。各年龄组间50 m跑,立定跳远,50 m×8/800 m/1 000 m跑,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5项成绩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采用t检验。数据分析由SAS 9.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男女学生素质指标比较 见表1,2。

2.1.1 50 m跑成绩 城、乡各年龄组男生50 m跑成绩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1.2 立定跳远成绩 男女各年龄组成绩随年龄明显增长,城、乡男生跳远成绩均高于女生,其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1.3 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 在7~12岁年龄组,农村男生斜身引体成绩高于城市男生;除19~22岁外,城市男生引体向上成绩高于农村男生,而且16~18岁年龄组增长幅度较大。7~15岁女生仰卧起坐成绩为农村女生高于城市女生,而16~22岁为城市女生高于农村女生。各年龄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1.4 50 m×8/800 m/1 000 m跑成绩 7~12岁城、乡男生成绩好于女生,而13~22岁城、乡女生成绩高于男生。除16~22岁外,其他年龄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1.5 坐位体前屈成绩比较 城市各年龄组女生成绩高于男生,各年龄组的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城乡学生素质指标比较

2.2.1 50 m跑成绩 男生除7~9岁组外,其他组城市男生成绩均好于农村;女生除13~18岁外,其他组农村学生成绩均好于城市。男生中,7~9岁,13~15岁和16~18岁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8,-11.23,-10.84,P值均

2.2.2 立定跳远成绩 除7~12岁组外,城市男、女学生成绩高于农村,各年龄组成绩随年龄而增长。只有男生7~9岁和13~18岁年龄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9,2.42,4.29,P值均

2.2.3 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 男生7~9岁、10~12岁、19~22岁组中,农村男生成绩高于城市,除13~15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组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4 50 m×8/800 m/1 000 m跑成绩 男生除13~18岁,各年龄组农村学生成绩均好于城市,女生除16~18岁,其他年龄组农村好于城市。男女生只有7~12岁和16~18岁年龄组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5 坐位体前屈成绩 男生除13~15岁年龄组,其余组农村成绩好于城市,且除16~18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男生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年代学生素质指标比较 表3显示,2005年男生斜身引体、女生仰卧起坐成绩较1985年有所提高;男女生立定跳远除7~9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均较1985年有所提高;男生引体向上,男女50 m×8往返跑、男1 000 m、女800 m及男女坐位体前屈10~18岁年龄组比1985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男生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下降幅度比女生大;而男女生50 m跑与1985年水平基本持平。

3 讨论

身体素质与人体形态、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形态、机能发育水平的提高,必须促进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换言之,身体素质的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体育锻炼[2]。伴随着体格的增长变化,机体部分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呈同步增长。

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男女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差异显著。除坐位体前屈成绩外,城、乡男生成绩均高于女生,城乡7~22岁相同性别学生的成绩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而不同性别学生成绩随年龄增长差异显著。其原因是由于青春期素质发育有明显的阶段性,12岁前男孩各项指标略高于女孩,13~18岁期间性别差别才迅速扩大[3]。青春期的素质发育与体育锻炼程度密切相关,男女之间在素质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孩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超过女孩,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在青春发育期肌肉系统的发育突增,导致力量素质的快速增长;女孩则以柔韧、协调及平衡性能力见长。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发展速度将会减慢[4]。

结果还显示,城乡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差异不显著。随年龄增长,男女城、乡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差异不大,与湖北省2004年中小学生体质现状调研情况[5]基本一致。可能是由于20 a间,农村经济改革和新农村的建立,使其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从而促进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低年龄组城乡差异,可能原因是农村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较城市低,这与其他省调查情况基本一致[6-7]。饮食结构、营养状况和环境因素等原因,可能引起城市学生进入青春期较农村早,反映下肢爆发力素质指标城市学生成绩高于农村学生[8]。此外,农村学生活动量较城市大,高体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锻炼,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指标均好于城市学生。这与武汉市2003年调查情况[9]基本一致。

与1985年比较,湖北省男女学生下肢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除男引体向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外,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均呈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学生体质状况[10]基本一致。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动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作用[11]。20 a间,与体格发育迅猛发展相比,学生的速度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耐力素质指标是反映个体运动素质水平的最关键指标,不仅是循环、呼吸和肌肉功能的综合反映,而且预示着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对其成年后的生活质量也有重要影响[11]。

此次调查表明,湖北省学生机体耐力指标呈负增长,应及时采取措施,缩小青少年身上的内在耐力素质倒退现象。柔韧性素质尽管在各阶段有不同表现,但总体呈下降,这与其他省份情况[7]基本一致。这不仅反映各群体的柔韧性素质在下降,而且对青少年的平衡性、协调性等素质发展以及成年后的生活质量都将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小学生课业繁重,学校片面追求分数,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学生体育工作;学生又缺乏吃苦耐劳和刻苦锻炼精神,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锻炼认识不够,这些应引起人们警觉。应以学校为主渠道,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结合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保证每天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与此同时,学校健康教育应增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和意识的引导[12-13]。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青少儿生长长期变化和干预建议.中国公共卫生,2002,18(6):641-642.

[2]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93.

[3]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21.

[4]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身体素质特征.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5):85.

[5] 万琼,张先松.湖北省中小学生形态机能现况调查.中国校医,2005,19(4):387-388.

[6] 陈柱之.江苏儿童少年身体素质与形态、机能发育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2):140-141.

[7] 朱保成,陈晓荣.安徽省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状态分析.安徽体育科技,2006,27(6):69-71.

[8] 马冠生.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54-555.

[9] 万琼.武汉市2003年体育考试指标的差别分析.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92-93.

[1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4-141.

[1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25-529.

[12]国家体委群体司.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15.

[13]南仲喜,王林.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0-22.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3

论文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http://www.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1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21-25.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39-02

师资均衡配置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1]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也明确指出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解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分配的实际情况,笔者深入到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所辖的所有城乡初中和小学进行调查,并结合田家庵区教育局、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田家庵区是淮南市的行政中心区,共有人口45万人,管辖包括舜耕镇、安成镇、曹庵镇、史院乡、三和乡、公园街道、泉山街道、龙泉街道、洞山街道、朝阳街道、淮滨街道、国庆街道、新淮街道、田东街道9个街道、3个镇、2个乡。大中专院校30余所,包括一个一本院校安徽理工大学,一个二本院校淮南师范学院,中小学、幼儿园120多所。

通过表1统计分析可知,田家庵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师资配置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况:

在教师学历分布这一方面,城市中小学教师中本科及以上、专科、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总人数的百分比依次为48.8%、44.5%、6.7%,呈现较为平均的分布状态,且高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多。而在农村,三种学历对应的教师比例依次为31.1%、57.3%、30.6%,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教师职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城乡教师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在城市中小学中,获得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1%,获得一级和二级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分别为55.3%和32.2%,而获得三级职称和未评职称的教师之和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不足2%。在农村,拥有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只有3%,和城市相比低了近8个百分比,差距较大。三级职称和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占到了9.5%和10.8%。这一现状表明,在教师学历和职称的结构分布方面,城市和农村各自的比例存在一定差距,城乡中小学之间分布不均衡这一问题较为明显。

从表中教师年龄分布的调查情况中可以看出,在城市中小学中,50岁以上的教师人数较少,占总人数的12.7%,30-50岁的教师人数所占比例最高,达到76.2%,30岁以下教师比例也不高,只有11.1%,教师年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现况;而在农村,各年龄段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占农村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7.8%、25.6%、31.8%、14.8%。出现近似“平均分布”的现状,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比较严重,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较少。

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合理配置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对教育师资配置的作用

第一,城乡教师流动机制需要强制性的法律保障。2006年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教育法》中虽然提到了城乡教师流动,但是却没有以正式制度的形式赋予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法律意义,“鼓励和支持”这些动词的运用表明教师流动制度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法律的强制性保障,而且多是属于宣传鼓励的性质,还不是稳定的正式制度。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研究提出了一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想法和框架,但是没有法律的保证实施,我国的教师流动机制永远都只能停滞于起始阶段,无法有效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更应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贯彻国家提出的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政府应保证教师流动工作相关制度的健全与落实。我国城乡教师在工资收入上的巨大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的调查显示,全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平均年收入占城市教职工收入的比例一直低于70%,且大部分省市的教职工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报告中还显示,有近50%的农村教师反映并没有按时或足额地领到工资补贴。我国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表明,在健全教师工资制度这一工作上,政府并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于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收入、待遇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实行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并给予流动教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建立流动教师利益补偿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在制定补偿津贴和奖励政策方面,政府不仅应该保证按规定严格执行,而且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对于部分权力下放情况,应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度,对工作不力者,要追究相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另外,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需政府保证实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均应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降低城乡教师流动的风险,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供较为有力的保障。

第三,流动教师的检查考评工作也应落实到位。对于每年流动教师的检查和考核工作,政府相关机构应尽到监督之责。各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流动教师工作的绩效考评,对于从城市到农村任教的教师以及从农村到城市里任教的教师,应该分别建立有一定差异的考核方案,以保证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流动工作的效益。

(二)学校应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供良好的工作交流平台

第一,学校应为城乡教师流动工作创造优质环境。对于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在两所或几所学校之间建立“手拉手”帮扶政策,在城市中学与该区所辖的农村中学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同一名教师不应在一所学校从教若干年,让优秀骨干教师既能在城市任教,也能到农村、乡镇教书,与所在学校的教师互相交流经验。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定,适时改变,灵活运作,学校之间的沟通也会更加直接和便利。教师合理、有序、定期的轮换交流,必定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学校应努力缩小城乡教师“理论收入”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目前很多中小学存在着“辅导热”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少之又少,或者不进行总结提炼,仅仅只是照本宣科,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老师开设的课外辅导班,以获取额外收入,致使“实际收入”远高于“理论收入”。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额外的辅导训练不仅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对于学生在义务教育时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校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某些重点学校,为留住优秀教师,让教师开设辅导班已成为学校默许的行为。

“辅导热”现象虽然主要存在城市中小学,但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还体现在隐形收入上,城市教师在节日收到的礼物、礼金以及给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课外辅导所获得的收入相当可观。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中小学教师存在隐形收入的比例达到62%,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隐形收入的比例高出了近50%[2]。即使在中小学已经普遍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城乡教师实行“同工同酬”的政策,甚至对农村教师进行一定补贴,但鉴于以上原因,城市教师也不会乐于放弃潜在的隐形收入。因此,城市中小学应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开课,禁止开设形形的辅导班,这不仅是缩小校际教师收入差距、促进教师合理配置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端正教师学风、清理教育腐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李春桥.教师资源配置的线性模式与改造[J].教育与经济,1997,(1):16.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危险行为 吸烟 饮酒 网络成瘾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107-03

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等健康危险行为不但影响中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岳阳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根据《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于2012年09-10月对岳阳市的中学随机抽取几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以岳阳市市区和岳阳市所管辖的县(市)级的中学为研究对象,先成岳阳市4个市区中随机抽取1个市区,6个县市级中随机抽取1个县级市。再分别从市区内随机抽取2所学校,1个县级市随机抽取3所学校。在上述随机抽取中的5所学校中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抽取5所学校的31个班级,将每个班的全体同学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1860份,有效问卷1823份。回收率为98.01%。调查对象年龄12-18岁,平均(14.63±2.35)。城市中学为900(48.39%)人,农村中学为960(51.61%)人。城市男生为567(30.49%)人,城市女生为333(17.90%)人,农村男生为635(34.14%)人,农村女生为325(17.47%)人。

1.2 研究方法

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分中心提供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等危害青少年健康行为的相关问题。调查时先由研究者向全班讲明填写调查表的要求。要求每个调查对象独立完成,统一回收。采取匿名方式,所填项目均为自愿。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8.0软件进行统计,并用X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年级、性别、学习阶段、城乡、父母学历、是否住校、不同学校类型的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吸烟(见表1)

2.1.1 曾尝试吸烟情况

662名学生曾尝试吸烟,曾尝试吸烟率为36.31%。男生曾尝试吸烟率45.09%女生曾尝试吸烟率为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 吸烟年龄

曾尝试吸烟学生中,有189名吸烟的年龄≤13岁,报告率为28.54%。其中男生为15.24%女生为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 目前吸烟情况

在调查中,近30d内,有1d和1d以上吸烟的在校生为256名,吸烟报告率为13.76%。其中男生为18.47%,女生为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饮酒(见表2)

2.2.1 曾尝试饮酒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5名学生曾尝试饮酒。曾尝试饮酒率为48.11%。其中男生为52.41%,女生为4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饮酒年龄

曾尝试饮酒学生中,有269名学生饮酒的年龄≤13岁,报告率为30.06%。其中男生为35.56%女生为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 近期饮酒情况

在调查的近30d内,有1d和1 d以上饮酒的在校生有562名,饮酒率为30.21%。其中男生为34.78%,女生为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网络成瘾

调查的学生近30d内有1d和1d以上上网的在校生755名,上网率为40.59%。在近一周内有ld通宵上网玩游戏的在校生178名,报告率为23.58%。其中男生为其中男生为11.23%,女生为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6

[摘 要]:为了了解和掌握珠海市斗门区中学生的体质情况,采用体质监测、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珠海市斗门区城、乡中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与2000年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珠海市斗门区中学生身体形态与机能发展相适应,发展水平较高;速度素质、下肢力量和女生的腰腹力量发展较好;耐力素质、男生上肢力量发展较差。

[关键词]:斗门区 中学生 体质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体质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1985、1990、1995、2000年由原国家教委牵头,国家体委、卫生部、民委和科委共同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各地只有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摸清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监测本地区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才能采取切实的措施,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我市斗门区,实施新课程改革已五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也已全面开展,本次学生体质状况调研就是要全面掌握斗门区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身体机能和素质的发展状况,为21世纪斗门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珠海市斗门区各中学随机抽取年龄在13~18岁的学生7962人,其中,城区:男生2186人,女生2148人;乡村:男生1824人,女生1804人。

1.2 研究方法

依据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确定的测试指标、方法和仪器,对随机抽取的名珠海市斗门区城乡学生分别进行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引体向上(男)和仰卧起坐(女)等指标测试,然后将所测得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

注:T检验有表示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表示P>0.05,无显著性差异,下同

从表1中可以看出,斗门区13~18岁学生与全国(2000年体质测试)同龄组比较结果,身高、体重、胸围均高于全国,经过T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龄城乡之间,城区指标要好于乡村,但差距不大无显著性差异差异。

2.2 身体机能

从表2中可以看出,斗门区13~18岁学生与全国(2000年体质测试)同龄组比较结果,肺活量除15、16岁女生外均高于全国,经T检验,女生14、17、18年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龄城乡之间差距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

2.3身体素质

从表3、4中可以看出,斗门区13~18岁学生与全国(2000年体质测试)同龄组比较结果,5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城乡男女成绩均好于全国,且城区成绩要优于乡村,经T检验,除男50米13、14年龄组外,与全国同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000米跑(男)或800米跑(女)、引体向上(男)成绩均低于全国,城乡同龄学生之间比较,乡村学生各年龄组指标均高于城区同龄学生,经T检验,各个年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

表4 珠海市斗门区城、乡13~18岁学生与全国同龄组身体素质平均值对比表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珠海市斗门区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中,除女子肺活量15、16年龄组低于全国指标,14、17、18年龄组无统计学意义外,身高、体重、胸围、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指标均高于全国指标,经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引体向上指标低于全国指标,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珠海市斗门区中学生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在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女生腰腹力量等方面发展较好,但在耐力素质及男生上肢力量发展水平较低。表明斗门区学校体育教学重视学生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及女生腰腹力量等,缺乏对耐力素质、男生上肢力量发展的足够重视。

3.2建议

从身体形态上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手段与评价方法,用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完备体育场地、场馆与器材,保证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免费开放场地;同时,各个学校要统筹兼顾,在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前提下,协调好各科目的教学和作业,确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使学生有时间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教学、群体竞赛、广播、墙报等途径,大力宣传学校体育,造就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吸引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周建伟.沿海大中学生体质状况调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北京;城乡;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0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13-07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Sport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ZHOU Deng-song1, LI Lin1, LIU Xin2, RU Xiu-ying1, ZHOU Jian-mei1, LI Jie1, DU Jun-juan1

(1.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of sport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have been analyzed, in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ir sport, explore the main differences and according issues, and furthermor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being abl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Key words: Beij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 sports; mass sports; difference

在最近制定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中,北京市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指导原则,并将“城乡发展协调化”作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四个战略重点之一。这表明,不断缩小城乡发展的差异,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城乡体育发展协调化,必然是北京市“城乡发展协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北京市和谐体育的重点和难点,对北京市体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探讨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北京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发展农村体育、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市城乡体育的发展的差异与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调查法 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对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方面的有关专家就北京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访谈;对北京市体育局及延庆县、密云县、顺义区、崇文区、朝阳区等区县体育局的有关负责人就本地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相关资料,并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研究的结构体系。

1.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研究内容,自行设计了4份问卷表:问卷一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延庆县、密云县、顺义区、崇文区、朝阳区等区县体育局负责人。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4份,回收率80%,有效率100%;问卷二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城乡居民,共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2 208份,回收率96%,有效率100%;问卷三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90所中小学主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四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90所中小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2 403份,回收率96.12%,有效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北京市“城乡体育”的地域界定 在我国, “城市”和“农村”是两个相对的地域性概念。“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则是指“农业人口居住的地方。”[1]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作了以下界定:“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 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2]根据此规定,“城”、“乡”又包括了以下几个层次(表1)。

目前,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按照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分类标准,北京市18个区县中纯粹的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区域只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而其他14个区县中既包含有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也包含有统计意义上的“乡村”。

显然,如果以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角度来定义“城乡体育”,是无法将某个行政区域简单划为“城市”或“农村”的。因此,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本课题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大类(表2),并据此给出的北京市“城乡体育”的操作性定义是:北京市“城区体育”是指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顺义、昌平10个区范围内的体育;北京市的“郊区体育”是指在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平谷、怀柔、密云、延庆8个区县范围内的体育。本课题关于北京市“城乡体育”的相关比较数据也是在上述10个“城区”和8个“郊区”中间展开的。

2.2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2.2.1 确定指标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原则;2) 代表性原则;3) 可操作性原则;4) 可比性原则;5) 以人为本的原则。

2.2.2 指标的筛选与论证过程 北京市城乡体育主要包括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管理、体育信息、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要素,根据确定指标的基本原则 ,在对一级指标分类时,首先采用结构划分的方法,把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从宏观上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四大子系统。

对于二级指标的分类,本研究按照各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得出如下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框架模型(表3)。

为了保证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切地反映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状态和水平,在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后,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筛选,筛选的基本流程如下(图1)。

为了更加完善指标体系,聘请了15名北京市在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作为咨询专家群。通过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并结合北京市城乡体育的发展特征、指标选取原则等,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作为评价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表4)。

2.3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3.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2.3.1.1 保障条件 北京市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目前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体育公益金,三是社会集资。近几年,北京市政府财政拨款中对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工作所拨款的数额虽然每年有些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如表5所示。

除政府财政拨款(事业费)外,群众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体育公益金。2006年北京市体育局全民健身经费共5 15737万元,比2005年增加2 754.03万元。[3]

截止到2003年底,北京市体育场地面积总数为3 191.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19 m2(按常住人口1 456万人计算)(表6)。这一结果,远远超出了2002年北京市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群众体育专项规划》中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05年达到1.1 m2,2008年达到1.2 m2”的目标。

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2 106个,其中标准场地6 100个,非标准场地6 006个。标准体育场地的类型有57种,室内场馆共有2 296个,室外场地为3 804个,大型(3 000座位及以上)综合性体育场馆有39个(表7)[4],近几年随着奥运场馆设施的建设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场馆,2007年达到57个。

2.3.1.2 组织化程度 北京市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逐步建立了由126个街道和188个乡镇组成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由工、青、妇组成的群众团体管理网络;由市、区县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网络。市级体育协会已从1995年的68个发展到2005年的76个;区县体育协会从1995年的296个,发展到2005年的419个,北京市100%街道和乡镇、90%的社区和行政村建立了体育组织;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点从1995年的1 092个发展到今天的4 905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11个[5]。

近几年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由2001年的8 441人,发展到2007年的29 403人,社团、街道、乡镇体育专职和兼职干部2 110名,市、区县群众体育行政管理人员193名,近千人取得国家劳动保障部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2.3.1.3 体育人口 根据北京市体育局2001年的调查表明[6],截止2000年,北京市体育人口为41.83%,率先突破40%,处于全国领先。其中男性占55.17%,女性占44.83%。北京市16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参加至少一次体育活动的总数为67.46%,与1996年全国参加至少一次体育活动总数为33.26%的调查数字相比较,高出34.2%。而根据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1~2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86.8%,参加3次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8.2%(表8)。

2.3.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2.3.2.1 教练员队伍 表9显示,北京市教练员的总人数在逐年增加,市直属体校部级教练员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2.3.2.2 运动员队伍 从表10中可以看到,近6年来北京市新增国际健将的情况波动较大,2002、2004、2006年新增的国际健将较多,部级运动健将和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增加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

由表11可见,北京市运动员第28届奥运会比27届所获金牌数有明显的提高。从2001-2006年北京市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与亚洲三大赛所获奖牌数情况看,其奖牌总数变化并不大(表12)。

2.3.2.3 体育竞赛

2.3.3 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2.3.3.1 体育经费与体育场馆面积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学校中,2004年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是24.46元;2005年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是26.34元;2006年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是29.09元。反映出北京市各区中小学校在体育经费上的投入是比较高的,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表13);2004年生均体育场馆面积5.7 m2;2005年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是5.7 m2;2006年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是6.0 m2(表14)。

2.3.3.2 体育教师队伍 表15显示,被调查的北京市中小学校中,2004年中小学专任体育教师是559人,生师比是2285;2005年专任体育教师是572人,生师比是225.5;2006年专任体育教师是585人,生师比是216.1,生师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整体上,北京市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

调查中我们把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定为专科及以上,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定为本科及以上。2004-2006年,被调查的北京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4%、96.9%、97.4%,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表16)。

2.3.3.3 体育课 2006-2007学年被调查的中小学每周体育课上课时数达标的学校有82所,不达标的有8所学校(其中,小学4所,初中4所),达标率91.1%。

2.3.3.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所调查的90所北京市中小学校中,2004-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分别为93.0%、93.8%及94.1%,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2.3.3.5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表17显示,无论是学校运动队的数量,还是校内举行的体育竞赛次数或参加区市级体育竞赛的次数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2.3.3.6 中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从表18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中小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能达到每天1 h者有1 189人,占总样本量的49.48%。一半学生每天1 h体育活动的要求还未得到落实。

2.4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2.4.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群众体育方面,北京市城乡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

从表19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城乡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差距较大,虽然与人口数量多少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郊区县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

从群众体育组织的情况来看,截至2003年,北京市10个城区共有区县级体育社团128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12.8个;街道(乡镇)体育社团88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8.8个。8个郊区县共有区县级体育社团118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148个;街道(乡镇)体育社团100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12.5个。郊区县的平均水平高于城区,但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表20是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差异不大。城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居民比例为37.9%,郊区县这一比例则38.5%,二者无太大差别。

表21是对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其显示,在问及“是否对体育感兴趣时”,城区85.4%的居民选择了“是”,郊区县79.0%的居民选择了肯定答案,城区居民对体育感兴趣的人数略高于郊区县居民,这与体育锻炼的环境与氛围有一定关系。

表22是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最擅长体育项目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郊区县中不擅长任何体育项目的居民比例明显高于城区居民,达8%,这可能与居民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整体而言,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在体育组织数量、体育人口等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别,而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差异上较大,城区的体育场地数量明显高于郊区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不断改善北京市郊区县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将是发展北京市郊区县群众体育的重点。

2.4.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竞技体育方面,北京市城乡在教练员队伍、运动员队伍、体育竞赛、裁判员队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

表23是对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延庆县、密云县4个区县教练员队伍状况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4个区县皆无部级教练员,而高级教练员的数量,城区两个区的均值为220%,郊区两个县的均值则为8.9%,数量上的差距较大。

表24是对北京市朝阳区、延庆县、密云县三个区县运动员队伍状况的调查结果,其表明,郊区两个县的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的比例均值皆低于朝阳区的水平,但运动员总数则高于朝阳区,说明训练的效益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表25是对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延庆县、密云县4区县近4年来体育竞赛成绩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在获得奖牌的数量和级别上,郊区两个县远远低于城区两个县,差距较大。

在举办体育竞赛上,城区两个区和郊区两个县在每年举办/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国内体育赛事的数量上并无太大差别,而每年举办/承办市一级的体育赛事,郊区两个县的频度则更高一些(表26)。这说明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上,城区和郊区各有优势。

2.4.3 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方面,北京市城乡中小学在体育课开课率、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等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

表27~29是对北京市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每周体育课时数的调查结果,其表明:北京市小学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较好,各个学校基本能够按照国家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体育课,城乡之间无太大差别;初中阶段北京市没有开设体育课的学校比例城区和郊区县分别达到23.8%和29.4%,城区没按要求开体育的学校比例略低于郊区县;而高中阶段北京市体育课的未开课率,城区高达33.3%,郊区县高达52.9%,也就是说,北京市城区有近1/3的学校、郊区有近1/2的学校未能按要求开足体育课,情况相当严重。

表30-31是对北京市城乡小学生和中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城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比例,小学阶段郊区县要比城区高12.6%,中学阶段郊区县比城区高18.2%。郊区县小学和中学每天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下的学生比例也低于城区水平,说明城区学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郊区县的学生。

2.5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对策

2.5.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2.5.1.1 加强群众体育的投入,并重点向郊区县倾斜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的主体仍然要靠政府。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另一方面,则应采取有力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群众体育经费的投入上应重点向郊区县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5.1.2 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北京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需求。与此同时,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其向社会公众开放,为群众健身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

2.5.1.3 以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突破口 体育组织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保障,是群众体育事业赖以发展的依托,是实现群众体育现代化化的关键。在目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应重点以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突破口。

2.5.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2.5.2.1 城乡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互相依托,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北京市城区竞技体育的基础好、水平高,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快职业化步伐。北京市大部分郊区县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资源,是开展运动训练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训练基地建设。通过建基地,抓后备人才建设,为城区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与城区竞技体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互动。

2.5.2.2 积极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可以扩大举办地的影响,提高其知名度,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赛事管理人才和运动员队伍,丰富城市体育文化生活。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场馆优势开展不同的体育赛事活动。

2.5.2.3 建立“帮训”机制 北京市城区有丰富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城区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到郊区县去进行短期工作、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郊区县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的水平,逐步形成城区带动郊区县竞技体育发展机制。

2.5.3 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5.3.1 促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 尽管目前北京地区学校体育发展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城、乡之间、大学、中学与小学之间、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差异却比较大。未来北京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这些条件差的学校的体育发展水平,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全市学校体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2.5.3.2 积极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当前,北京市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场地设施以及相应的健身指导员的数量却相对不足。化解这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

城区中小学体育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 h为重点,郊区县中小学以改善学校体育条件为重点。

3 结 论

1)通过资料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本研究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评价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2) 当前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现状是:(1) 北京市在群众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保障条件有较大提高,但体育场地设施还不能满足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体育人口发展较快,市民体质有较大提高。

(2) 北京市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教练员队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北京市一级以上人才的储备情况较好,但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3) 北京市各级学校人均体育经费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体育师资队伍学历达标率较高,体育课的开课率较高;中小学运动队的数量、举行体育竞赛次数的次数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近一半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1 h。

3)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表现在:(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在体育组织数量、体育人口等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别,而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差异上较大,城区的体育场地数量明显高于郊区县。

(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够平衡,郊区县远远落后于城区,但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上,城区和郊区县又各具优势。

(3) 北京市体育课的开课率城区高中好于郊区县高中,但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城区中小学不及郊区县中小学。

4)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对策是:(1) 加强群众体育的投入,并重点向郊区县倾斜;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以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突破口。

(2) 城乡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互相依托,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建立“帮训”机制。

(3) 促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城区中小学体育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重点,郊区县中小学以改善学校体育条件为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69,961.

[2]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Z]. 北京市统计信息网:bjstats.省略/

[3] 李丽莉.北京市体育局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情况汇报讲话[R]. 北京市体育局,2007.

[4] 北京市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 孙学才.2007年2月28日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情况新闻会讲话[R].北京奥组委网站.

[6] 李相如,李丽莉.群众体育实践探索与研究-来自北京群众体育现状的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7] 张发强.贯彻“三个代表”抓好“三个环节”借助“三会两湖”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局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89-296.

[8]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1-725.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8

一、年度工作回顾

(一)着力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健全乡村管理体制。为加大乡村管理资源整合力度。科学确定市、区、街办(乡镇)三级管理职责和权限,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协调统一、科学高效的乡村管理新格局,以逐步将管理延伸到社区、住宅小区和城乡结合部,全面提高乡村管理水平。局结合实际,拟定了市市城区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乡村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报政府审批。同时对打造数字化乡村管理体制进行了调研。二是健全监管内控机制。原有目标管理考评方法和千分制”考核体系(包括督促检查制、一把手”每周现场办公制、每月学法制、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门前三包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领导非工作日督查制、路段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根据二00九年目标管理考评方法和年工作实际,出台了市城管执法局目标管理月考评实施方法》严格执行《月考评实施方法》和《周竞赛实施方法》局属各单位之间,分局执法大队之间,市容、市政、路灯管理组之间进行大比武、大竞赛活动,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一环扣一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一线岗位管理机制。依照“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人定责、以责定分、以分奖惩、责权结合”原则,全面推行了两全、四包、六定、八结合”管理机制,强化队伍的工作职责。局领导班子每月将不定期深入一线,对工作人员履行职能及在岗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城管党员干部全面履行乡村管理岗位职责。四是健全乡村管理行政处罚机制。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能力,强化行政执法责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根据市政府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活动的要求,认真梳理行政执法依据,规范行政处罚权,依照合法、准确、及时、有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执法管理力度。五是完善城管投诉机制。为及时掌握乡村管理中存在难点热点和薄弱环节,积极主动征求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投诉,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方面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搜集问题和意见,并主动向市直有关单位、局属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征求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增强“12319城管投诉热线及监控指挥中心功能,确保所有举报投诉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复。截止目前,受理市长热线、市长手机、城管投诉热线及接待591起,办结591起。六是抓好“门前三包”责任制。对“门前三包”不合格责任单位实行了媒体实名曝光。

(二)着力完善乡村功能。一是抓好工程项目建设。为高效、保质、按时完成市政、环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时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项目评审机制、扶持投入机制、互利合作机制、项目领导责任制、建设责任制、监督责任制、调度责任制,倒计时制等一系列措施,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污水管网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工程全长约13公里,包括梦湖西岸排涝工程、梦湖东岸污水管网工程、抚河西岸污水管网工程三部分。其中:1梦湖西岸排涝工程,采用明渠排水,全长3.6公里,该工程于年1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2抚河西岸截污工程,全长铺设管道4.1公里,现已进入施工阶段,完成装置管道1000米。3梦湖东岸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为截流式合流箱涵,全长4.5公里,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2.文昌大道整治改造工程圆满完成。为提升对外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局依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布置,结合实际制定了文昌大道整治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并经市政府批准,对文昌大道进行了整治改造。整个工程包括市政道路修护、路灯亮化建设、园林绿化建设、管线下地、穿衣戴帽”美化、市容环境整治等六个方面。改造后的文昌大道新建绿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修补人行道、街道550平方米,增加浇筑通道口623平方米,美化外墙5100平方米,装置路灯95组、景观灯113组,并对横跨马路的强电、弱电及人行道纵向的弱电杆、线进行拆除,转入地下敷设。一个月圆满完成改造工程,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二是抓好市政设施维护。1.重点完成了钟岭大道道路塌方及下水道抢修工程和文昌大道、文昌大桥维修工程;2.加大了道路、下水道等设施的养护力度,完成了20条路段设施的维护。约维修沥青路面5000平方米;清理疏通下水道400余处,8000余米;清理下水道检查井700座、雨水检查井1050座,更换下水道井盖900块、明沟盖板520余块;维修人行道35000平方米,清理路面4600多平方米,清理余土、乱砖石980余方。3.加大市政设施监察管理力度。对基建占道、道路破挖、下水道接口及其它损害市政基础设施的行为进行严格监察,对未批先占、未批先挖查处率达100%确保了对基建占道、道路开挖及空中架线许可率达100%道路挖掘修复质量合格率达100%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三是抓好路灯(景观灯)建设维护。加强路灯(景观灯)巡查维护,保证各类灯亮灯率达99%以上的同时,完成了迎宾大道中轴绿化带“聚宝盆”灯光雕塑,交叉路口装置“八角梅”灯光雕塑的装置;赣东大道和玉茗大道南延伸道1000条“满天星光带”装置;行政新区草坪路灯及投光灯的装置;行政办公大楼前“花开盛世”展望未来”灯光雕塑和投光灯的装置;文昌大道路灯及景观灯的装置,共新安装各类灯19511盏。此外,认真做好汤显祖大剧院及图博馆楼体亮化、文化休闲广场亮化工程,目前工程项目已完成。四是抓好环卫设施建设维护。一是抓垃圾中转站、公厕及停车场的建设,现已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了选址工作,征地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填埋场的运行功能,确保了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今年,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Ⅰ级乡村生活垃圾处置场。三是修理、更换果壳箱3275只。

(三)着力改善市容秩序。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市城区市容环境整治活动的通知》精神。科学调度七个局属单位,迅速开展整治工作。1抓好环境卫生管理。一是认真落实早上700前、晚上700后“两大扫”制度的同时,严格实行日常17小时清扫保洁,并要求22条主次干道的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10分钟,确保了城区道路及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全面覆盖。二是积极清理卫生死角。出动环卫工人10000人次,清理死角2580余处,清理垃圾3660余吨。文昌大道南段、橡胶坝、抚北东路、临川大道周边至近郊城乡结合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加强城区建筑垃圾的管理。认真实行《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和散装建筑资料密闭运输管理暂行方法》印发《告施工单位和司机书》6000余份,教育、警示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260余起,确保对路面污染行为查处率达100%2抓好市容综合整治。局以为期两个月的市容综合整治为契机,继续推进“学校周边环境”建筑垃圾(资料)运输”垃圾广告”夜宵摊点”油烟噪音”占道经营”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活动。截止目前共整治出店、占道经营4121起;对运输建筑垃圾(资料)车辆下发告知书300余份,教育整治259辆;清理覆盖“垃圾广告”9897余条,处分26名制造“垃圾广告”者;清理违章广告640余处,奖励擅自设置广告240余处;纠正奖励噪声油烟污染193次;规范停放车辆8155余辆;处分150余起;纠正奖励乱扔乱倒161余起;规范洗车点32家。市容秩序有了新的突破。3抓好户外广告设置。为加强我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的规范管理,适应经营乡村的要求,逐步实现户外广告设置向市场化运作方式的转变,使乡村资源按市场规律合理、有偿使用。依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总量控制、提高档次、平等自愿、有偿使用”原则,局积极筹措市城区公共场地(设施)设置户外广告使用权公开出让事宜,严格依照“上下一线、前后一面、左右一体、色彩协调”设置原则,规范户外广告管理。

(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一年来。轮流讲课,对全局执法队员进行专项学习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队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着力强化市民意识。一是坚持在日常的整治违规行为中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借此将乡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予以宣传,增强他自觉维护乡村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办专栏曝光台等形式,确保乡村管理方面经常性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报道、电台有声音,宣传整治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日报、临川晚报开辟了月曝光台,电视台开辟了乡村管理公益广告专栏,对“脏乱差”现象公开曝光,对整治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追踪报道,对违规人员进行警示和告诫,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三是市城区200余处设置了乡村管理宣传栏,推出乡村管理市民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

但离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差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创建省文明乡村工作先进乡村的规范还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市政基础配套设施仍不完善,老城区除赣东大道、玉茗大道、临川大道等主次干道比较规范外,相当局部道路完整不全,排水不畅。二是环卫基础设施滞后,市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收集容器缺乏。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街道办事处仍未能履行乡村管理职能,社区、住宅小区、居民庭院、楼道脏、乱、差现象不同水平存在四是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滞后,造成环城南路物流市场、文昌大道北段农机市场占道为市;主次干道机动车修理业、洗车业、加工业、废品收购店随处可见,影响市容环境。五是城管执法环境差,执法难度大;城管装备设施缺乏。

二、年工作计划

局将继续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文明乡村的目标,依照“人性化执法、精细化管理、主动性工作”要求,苦练内功,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美化市容市貌;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落实目标责任制,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乡村管理工作水平。

(一)进一步强化机制体制创新。一是积极促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乡村管理框架的实现。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物业管理部门作用,逐步将管理延伸到社区、住宅小区和城乡结合部。二是健全监管、内控机制。进一步健全督促检查制、一把手”每周现场办公制、每月学法制、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门前三包制、领导非工作日督查制、路段管理规定和月考评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严格督查考评、兑现奖惩。三是健全奖励机制。根据“机关效能—项目建设年”活动中行政审批权精简清理情况,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权,依照合法、准确、及时、有效的原则,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编制审批流程图,提高行政效率,公开透明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二)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针对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市长热线(手机)城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集中反映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突出现状。局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分配的任务,全力抓好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一是继续抓好市城区污水管网二期工程;二是启动经九路、体育路西延伸段道路工程建设;三是全面推进乡村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工程(路面、排水、路灯等)四是加快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设施的建设步伐。

(三)进一步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一是稳定、提升主次街道管理的同时。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市容环境专项集中整治活动。二是依照“五统一”统一规划定位、统一规范经营、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卫生保洁、统一监督管理)设置规范,进一步强化临时占道摊点管理。三是加大清扫保洁力度,提高保洁频率和水平,严格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排放,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全面实行建筑垃圾和散装建筑资料定时、定点、定路线密闭运输管理。四是加大市政设施和路灯维护管理力度,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完好率达到99%以上和路灯亮灯率达到99%以上。五是依照“上下一线、前后一面、左右一体、色彩协调”设置原则,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六是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落实检查、实名曝光等制度。

(四)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升行政效能。认真学习掌握“城管队员准则歌”内涵,引导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树立亲民、帮民、爱民的新形象。二是继续实施每月学习培训制度,通过教育培训来掌握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理念,要求执法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三先一后”三理四心”即先敬礼亮证,先指出违法违规事实,先讲清奖励依据和种类,后处罚;宣传教育要讲理,纠正违章要有理,执法尺度要合理,调查核实要细心,说服教育要诚心,对方不服要耐心,处置违章要公心。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范文9

关键词:二元结构 差异 借鉴 制度

城乡二元经济,指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差异性并存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政府的各项政策倾斜共同引致了目前的城乡差距状况。而严峻的城乡差距会阻碍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2004年,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把医疗、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计算在内,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1。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23:1,而人均GDP仅有4382美元,排世界94位。同时中国城乡居民年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15025元,而同期的农村数据是4021元。

城乡居民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公共福利和文化环境也表现明显。城市比农村享有更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政治参与权等资源。中央党校经济部2005年公布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指出,在城市,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281.55倍、323倍。

二、国外经验借鉴

从发展模式来看,国外比较典型的经验有四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经济市场调控模式、欧洲的市场引导与政府计划调控并重模式、日韩政府主导型市场调控模式和过城市化的拉美模式。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调节模式最符合我国实际。从具体措施角度,我国可从四个方面对国外政策进行借鉴。

1、市场价格支持

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行购销倒挂的粮价双轨制,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稻米,廉价供给城市居民,政府补贴其中差价。日本采取“差额补贴价格”,即由政府规定基准价格,市场价格低于基准价格时,国家补贴农民差额部分。

2、直接收入支持

美国农场主可从政府得到两种补贴,一是直接支付,二是反周期种植作物获得的反周期支付;韩国也通过直接支付来支持农民收入;日本对山区等不利地区农户提供直接支付,从而补贴该地区成本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3、投入补贴和保障性措施

美国从信贷优惠、税收优惠、保险、灾害补贴四个方面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美国政府成立了大规模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场主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生产和销售的中短期贷款等。美国还给予农民各种税收优惠,提高了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4、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日本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设立了许多资助补贴项目,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十分完善。为支持农协事业,日本政府规定其不用缴纳所得税、营业税以及营业收益税。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小型灌溉设施也由农场主和农业部共同负担,美国农业部以及各州的市场局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商和经销商提供农产品供求状况等信息。

二、针对我国国情的改革

针对我国城乡差异现状和人口众多等特殊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促进经济建设

从农业发展角度,政府应提供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转移,确保农业基本资金的稳定,同时支持灌溉、道路、水电等的投资建设;给农民一定的保护价格和补贴,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体系。政府还可应农民提供气候、作物价格和供求等方面的信息。

我国人口众多,如何吸纳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过剩人口,是农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建议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应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吸收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另一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这样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建设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投资环境,引导资金流向。

2、推进农村各层次教育

笔者认为,农村教育的改善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环节,教育差距会不断拉大城乡各项差距。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初中升学率的差距高达46.1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方面,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在重点高校中仅占30%,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基础教育环节的薄弱。笔者认为,政府应从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和改善师资力量两方面入手,从制度层面实施改革,将优秀的教师队伍引进农村。此外,还应针对农村产业的改变,培养相关人才。

3、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明显倾向城市,在城市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同时,农村人口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要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应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而这无疑需要国家给予巨大的财政支持。

4、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文化生活也有极大差距。电影院、博物馆、健身房、活动中心等设施只集中在城市。乐器学习、游乐场等也只提供给城市儿童。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环境给自身素养注入的内涵城乡具有很大差距。因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政府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现状最重要的主体。制度是改变现有农村经济、文化现状的核心环节。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笔者相信,政府对农村地位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从而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相应的,农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较小的地区差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军,代威,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 辛章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与应有的方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2)

[3] 赵东龙,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2)

[4] 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因素和教育公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

[5] 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G].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王敬华,陈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研究[G].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