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统计学相关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10-11 16:23:45

统计学相关知识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统计课程;问题;改革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高速发展和传递的时代。统计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源泉。采用科学的统计手段,能有效地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支持决策。调查显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与该国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普及率、应用率呈正相关。因此培养统计意识,经常关注统计数据,掌握实用的统计知识,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无论是对于学习、研究,还是对我们的生活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与经济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专业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调查情况可知,长期以来各相关高校都非常重视统计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开设,同时也不断地在调整授课思路。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统计学课程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仍然不相符。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包括原有的统计理论、统计实践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面临了很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改革却不能紧密融合到实践运用中,统计知识存在缺陷,而且还存在非常严重的“闭门造车”的行为。总结下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理论过多,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②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③教学思路因循守旧,对先进的或者世界主流统计理念吸收不足;④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高素质的教学人才缺乏。鉴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拟结合新时期统计学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为构建新时期统计学课程的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1.突出教材内容更新,适当推进校本教材编纂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紧跟时展的需求,紧跟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来设置,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阶段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完善需要参考更多国内外多种有关的著作,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的成果,更加系统地阐述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加强统计电算化软件SPSS的重要作用。SPSS软件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若干功能于一身,具备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软件之一。结合SPSS软件的重要作用,新的教材中应该着重增加SPSS软件的应用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统计学实际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进行校本教材的编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教材的编纂和研究,力求让教材做到专业强、起点高、目标明、形式活、体系新、内容新、资料新,并且还要实际价值突出。每章配合相应的案例思考训练题,必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兼顾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就是强调严谨理论知识的传授,再加上统计学课程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很容易让教师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中。其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统计课程,学完了不知道去做什么,怎么用,用了能干什么。给人的感觉就是统计学知识“虚无缥缈”,与生活实践相去甚远。再加上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统计学实验室,没有形成良好的实习实践教育体系,越发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更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统计学课程有必要通过加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融入统计实例的讲解,并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运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复杂统计问题。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统计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单调和枯燥,更多的是传统和僵化。教师和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结果就是课堂气氛呆板,毫无生机。叶澜教授说:“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听课,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更有价值、有意义。因此在新时期的统计学课堂上,我们需要着力推进课堂授课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比如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利用SPSS软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地调查,取得数据后再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写成统计分析报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SPSS软件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主动去掌握调查和分析方法。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小组合作学习等,必然会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稳定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对于统计学教学来说也不例外,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社会需求和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统计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需要着眼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不断地调整授课计划,梳理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当然这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所以,学校和教师个人要双方面共同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说,要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创造条件,同时也要定期地安排,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从教师个人层面讲,需要结合统计学课程的需求,不断补充统计专业的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还要针对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运筹学等知识,使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衔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高校开展统计学教学必须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不断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精华知识,相互融合促进,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要以实际应用为主线,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在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能够具备更多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琼.教育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8).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经管专业统计学;跨学科;教学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的科学。当今大数据时代,无论是社会、自然或实验,凡有大量数据的出现,都要用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统计学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提高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任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来自教学第一线、一直从事《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作者长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研究比较感兴趣。另外,作者长期学生评教成绩位于学院前10%,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出版过《统计学》理论教材,编写完成《统计学实验指导书》,在该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多的心得体会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过程和感受,着重对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其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1关于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常见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较好实现教学目标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师资队伍导致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两个方面。因此其课程特点决定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经济管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并培养其正确的统计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企业对经济情况或实际问题真实调查得到的数据,以及企业最后采用的相关优化方案或最终决策作为案例素材。因此,就要求任教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与经济管理统计决策相关的案例。显然,就要求教师熟悉并深刻理解案例中有关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各个知识要点。这就要求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背景。而往往很多高校的经管专业负责人,没有意识到该课程鲜明的跨学科性。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往往由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教师来承担。这样的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师资队伍,因为只有单一学科背景导致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1.2任课教师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

大量的教研教改文献强调,经管类涉及的统计学问题应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问题。教学内容应强调其鲜明的专业应用特征,应涉及信息管理、市场研究、质量控制、财务管理、风险投资、预测分析、数据挖掘、科学研究、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等诸多方面。[1]而因为任课教师大多为数学系统计学教师的原因,经管理统计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主要以数理统计为主,教学过程以统计学公式的推导、统计方法的推理为主,教学中没有着重于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对于经济和管理的应用。

1.3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学习目标是把统计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解决经济管理现象中的实际问题中去,而不仅仅只是理解和掌握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教学过程应恰当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增强学生对统计方法及理论的理解,提高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开设配套的统计学实验及实践课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应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应用各种软件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老师相关能力有如下两方面不足:1)不能正确选择适合于经管学院学生易学能懂的统计软件。一种情况就是把统计专业软件如SPSS或SAS应用于经管学院的实验室,甚至做与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学生同样的实验内容。经管学院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有限,而难以达到实验要求,也导致学生逐渐丧失统计学学习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经管学院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差而无法理解专业统计软件的应用,从而无法开展专业的统计学实验,造成实验环节的缺失。2)除了实验,实践环节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有关课题,完成问卷设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分析,锻炼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2]。而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对于经管类的实际问题并不熟悉更不敏感。即便是有意识地开展了统计学实践活动,但很有可能因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专业知识的匮乏,而在实践过程指导中显得力不从心。

1.4缺乏因材施教

由于各个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上实际存在很大不同。在研究型大学里,比较强调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模型,对具体的应用技术除用于举例以外,不做专门介绍,而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方法原理可起相对持久的作用,所以要重点学习。比如在很多985年大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将来如何设计一个新的统计学模型,因此课程设置上主要讲解典型的统计学模型,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的相关理论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熟悉某个具体软件面向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研究型大学的这种模式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无可厚非,这源于它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问题是这种理念在一般的普通大学里有拷贝的趋势,造成现有不同层次高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显然很不合适。

2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2.1遴选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因为其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即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要求一个老师能把这些综合知识很好地融合到一门课程中去,是很不容易的。然而经管类的统计学课程,又是经管专业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任课教师的遴选,就必须要引起专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选派的任课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又还需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学科背景。通常,数学学院的统计学老师,一般不会是本科阶段学习经济管理,而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转学数学统计专业的。相反,在经管学院,本科甚至是硕士阶段学习数学,而后来转为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已系统地学过统计学的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更新。那么,这些老师就能在具有统计学系统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背景下,紧跟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热点问题,适时更新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完善教师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如若经管学院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师资人选人数欠缺,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学习和积累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MOOC中国、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自学管理学、经济学、运营管理、ERP等经管学院专业的核心课程。还可以与经管学院的教师一起组建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团队。该团队成员的成员可以由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经济学专业教师、管理学专业教师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融合,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3教师主动钻研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经管专业的统计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与数学学院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有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实践环节具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教师不能机械套用数学学院的实验软件和实验指导书。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应尽力通过自学、访学、进修、交流等方式学习、借鉴、选择适合于本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实验软件,并恰当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调研、翻转课堂等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此外,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利用已有的学习平台,如在线学习平台网站,记录学生在线上参加的调查问卷,试题练习,考试竞赛等内容,一是便于开设相同课程的老师可不断上传课程学习资料,来丰富这门课程的学习资料;二是方便教师进行课程资料共享,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三是便于跟踪学生学习进展,了解当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课堂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如何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起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2.4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统计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3个学分48课时左右。为了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运用有关工具解决本专业涉及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发建设优质的教学内容,包括媒体素材、试题、专业案例、课件、常见问题解答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不同专业,加入各个专业最常用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为推进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快速过渡,我们将针对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分配进行调整。在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中,引入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相关教学手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为帮助同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介绍各自领域常用的、可应用于大型数据分析的相关统计分析软件,重点强调常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深入应用,结合案例式教学,开设提高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参与教师的研究计划,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企业真实项目的专业问题。总之,通过立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教学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5创新学习方式。

积极在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创客空间、开放式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有关统计学的项目研究课题、真实的项目分析范例和创新实验项目等,营造统计学的创新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经济管理类方面的科研项目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性,涉及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复杂的主要特征。目前,很多高校经管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大多是数学学院委派而来的统计学专业任课教师,他们数理统计学知识系统、扎实,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相对欠缺,从而导致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建议专业负责人优先遴选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老师承担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同时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应主动完善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钻研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梦觉,龚曙明.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3

1 中职统计学的教学问题提出的

具体过程以及具体内容

从专业的理论知识角度来看,统计学的定义就是经济类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此同时也是一门将很多相关学科进行渗透以及交叉的综合学科。统计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市场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学科,同时统计学研究的数量分析的相关方式或者方法有很多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或者公司制定的经营战略管理之中。

中职生在学习基础上比较薄弱,系统性的思维也比较缺少,这些客观原因就使得相应的中职生要学好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以及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会遇到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热情。现在很多统计学教师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对“怎样才能够通过统计学的教学来提升中职统计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这个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2 我国中职学校统计学的教学现

状及具体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容乐观,这样就直接使得相关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关于统计方面的素质比较低,通俗来讲就是指中职生不会利用统计的思维去观察或者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缺少利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力,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关于统计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不足,需要及时进行解决或者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

2.1 中职学校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落后,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很多统计学方面的教师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目前的中职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授课教材在内容上不够成熟,要求或者标准不是很统一,不能够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具体来讲就是,相关的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统计学教材在主要内容上来看是一个“大统计”,也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数理统计学进行融合之后的一门学科。与此同时,部分新出版的统计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原先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或者调整之后形成的,这就使得尽管它们是新出版的教材,但是仍然与统计学的实践工作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以及不同,所以对实践工作的帮助作用或者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还有就是有些统计学教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一些新的专业知识,然而对于相关的国内外的统计学的科学研究新成果讲述的不是很多,特别是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在教材上还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

2.2 中职统计学主要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联系性

大统计学思想及相关观念的建立,加上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相关需要,使得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相应的统计学教材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但是这些相关的教材所含有的主要内容或者知识点,联系性不是很强,同时难易程度分配不是非常合理,这样就可能使得这些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中职学生,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无味以及难度比较大的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失去兴趣。

2.3 部分中职教师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国内的部分中职统计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以及中心,而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出现,与此同时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工作的相关技能的讲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启示教学,并且对相应的实践教学也很少使用,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统计实践应用综合能力不能够得到培养或者提高。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将统计学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进行结合,因此培养的专业学生将是实践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不符合中职学校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

3 关于中职统计学相关教学的思

考以及分析

3.1 引导教师革新相关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

1)引导相应的教师进行教育民主理念的渗透。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只是重视教师的教育问题,往往不能够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学好。同时部分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课本上的专业知识的讲解,根本不考虑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因此,要想让中职学生学好统计学的专业知识,就应该革新相关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将知识的讲解者更改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将课堂的教学者更改为平等的交流者。

2)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等全部的教学环节中,时刻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在统计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需要发挥统计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拥有创新教育的理念。要想教好统计学这门课程,中职统计学教师就应该拥有教育创新的观念以及思想,与此同时要想进行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让自身拥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需要打破陈旧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束缚,走教育创新的道路,从而在统计学的相关教学课堂上确定自身的创新意识,最终让学生也能够进行主动的创新学习。中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改革学生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对他们灌输关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知识,主动积极地提倡自主、协作以及探索的学习方法。

3.2 统计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以及统计思想,作为整个统计学的教学目标。统计学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正常工作以及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需要利用统计学中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所有的现象或者事物规律都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将平时经常遇到的各种现象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

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如果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顺利地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统计学基本原理以及统计学计算方法,来搜集相应的数据或者资料,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些数据以及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或者分析,通过相应的分析以及研究能够找出一定的规律性的数字性的结论的时候,就表明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拥有统计学思维以及统计学思想。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就需要这样做,才能够让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到统计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能够达到主动积极地参加统计学学习的目的。

3.3 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更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变,这就需要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更新。原先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帮助作用不大的内容,进行删除或者调整;对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比较多的统计分析方法,应该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进行突出或者增加。

具体来讲,就是在以前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以及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作用,统计学方面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相应的舍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经济的相关调查方法以及相应的统计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在整体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并且在统计学的相关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加入一些数理统计方面的内容或者知识,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去学习这些非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程,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经济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统计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就是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相应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统计学技能进行相应的融合或者渗透,从而能够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会通过使用相应的正确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的现代化方法来收集、处理或者分析已有的统计信息或者统计资料。

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传授学生使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或者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或者统计分析的技能,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职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实际能力,最终能够实现指导或者适当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或者重视实践工作,同时培养或者提升学生完成实践性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或者革新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才能够使得中职学校培养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进步,与此同时也能够与世界发展水平进行相应的接轨。

3.4 中职学校需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统计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利地完成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那么统计学教师就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比较优秀的统计学教师,不仅仅需要拥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丰富本身的主要专业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通过一个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例子,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解说。比如:对于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概率统计学相关课程讲授的教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习或者练习相关的实际抽样技术、对应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式以及运用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及技术。

针对不同的统计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差别,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或者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深造,与此同时接收优秀的统计学专业人才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吸收统计学教师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教师整体质量比较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小云.中职《统计学原理》教学问题与对策[J].东方青年:教师,2011(10):12-17.

[2]黄丽青.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35):222-223.

[3]林中科.中职统计学教学现状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35):31-39.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 科学 ,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 历史 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 经济 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 计算 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电子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 教育 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 经济 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 规律 ;(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 现代 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 计算 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电脑、 网络 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 知识体系 结构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6-0122-01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如何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也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在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体系中,知识点纷繁复杂,因此,构建合理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框架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如何构架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框架几点浅薄的认识:

1、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特点

1.1 硬件知识整体性强、富有层次性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许多知识点都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的。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如何直接影响着对其它知识点的把握,如门阵列控制器就一知识点的学习就需要有“可编程阵列逻辑”为基础。除此之外,富有层次性也是硬件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的设计中,就需要经过三个过程,从概念结构到逻辑结构,再到物理结构,这三个模块层次分明。

1.2 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特征

一般而言,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点难度都不小,如在存储系统中,就会涉及局部的存储和访问,以及如何精心相关的替换算法和存储系统的应用诸多问题。同时,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要求却相差甚远,例如说电脑中都会有CPU这一核心配置,但我们却很难看到CPU的具体内部结构。

1.3 知识体系的重点和界限变化快

以往的硬件知识体系培养的是人们设计电脑硬件的能力和底层使用的硬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硬件知识体系则是以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为目标。同时,硬件知识的重点也有了很大改变,同时,界限也在变化。

2、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2.1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为以后的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会嵌入式系统的相关技术和设计方法;形成能够直接以已有的基础知识来运用计算机。计算机硬件所研究的包括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的分析和以及一些编程和技术的运用。

2.2 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工作原理知识系列、编程应用知识系列、组成结构知识系列和技术方法的知识系列。这四者的具体的构建方法和如何构建各有不同。比如说工作原理的知识系列通过一定手段让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这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过程驱动、指令执行等来实现;而编程应用知识系列则不同,编程应用看重的是从基础知识到具体应用和操作的一种转变,编写程序可以通过一些特性结构、指令系统等来实现。具体来说:

工作原理的知识系列的重要内容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结构方面的一些知识,它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也是重要根据。工作原理相关的主要知识包括:顺序程序驱动的含义和重要性、电脑指令的表现形式、控制器的使用以及程序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

作为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结构方面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组成结构方面的知识涵盖了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数字逻辑和系统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如运算器和逻辑代数等重要部件的设计方法和相关的存储系统等。

除了以上两种知识系列,编程应用知识系列也是重要的知识系列之一。编程应用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目标之所在,介绍的是汇编语言和相关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相关内容,如指令系统、接口芯片和微型计算机的结构等都是编程应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知识点。

此外,作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一大思路,技术方法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肯定。技术方法方面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相关的接口技术等,具体的包括数字指令的种类、流水线技术和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等等。

3、如何构建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体系结构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四种系列,在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也应当加以区别对待。

3.1 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时,应当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想法来构建。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许多是理论性强,较抽象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将这个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如计算模型本身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这个概念的表达中,我们要加深对计算过程的程序和驱动的认识,以及加深对数字指令的和运行方面的认识,这样就能更加明白的理解诶怎样通过控制计算机中的相关元件和配备来达到计算的目的。

3.2 编程应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编程应用知识系列的锅中中,要遵循从基础到应用的指导思想。我们直接通过给计算机指令来让机器运行,这时的计算机指令的能够和执行的基础就是计算机的外部特征,同时,机器之所以能够执行这些指令,依靠的又是在计算机里编写好了的程序,在这个基础上,计算机才能够计算和解决那些实际意义的应用难题。

3.3 组成结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和工作原理知识系列的构建不同的是,组成结构的知识体系应当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部分是局部的概念,要将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去。如逻辑元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最小组成单元,我们通过对逻辑元件等小的计算机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进一步能够加深对整个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设计等的认识,这就是通过部分认识整体的一个方面。

3.4 技术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技术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抽到到具体的转变。计算机的功能如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的重要基础,概念性的结构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而计算机的物理性结构则较为具体,因此,应当以某种逻辑形式或联系来将它们连接好。

4、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如何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必备知识是我们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日益重要。笔者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之下,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会越来越完整。

参考文献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7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应用能力;多维教学策略组合

0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如同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社会科学也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统计学。从1992年国家教委把统计学列入财经类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以来,查看相关院校有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都把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2]。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构建统计学知识整合思维,需要“数学知识+经管类知识+统计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四大支我素融合形成合力。而如何有效地融合各类知识源,整合统计学教学内容,成为当前统计学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讨的问题。

1 基于PBL-LBL的课堂讲授策略

本文认为应采取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课的教学。比如在搭建统计学整体知识谱系的“框架结构”、展示多层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时,运用传统LBL法最为清晰、明了。同时LBL法对课程疑点、问题兴趣点、反例和变式的讲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形成有效的PBL-LBL闭环。而若讲授具体的统计方法及运用,如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则可运用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讲清基本原理并设置情境案例后,让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寻答案,并充分参与分析讨论。而对一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描述统计,可完全采用PBL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并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提问的方法进行学习。

2 基于建构主义的立体化多层次课后作业策略

(1)封闭式作业题与开放式作业题

封闭式作业题就是传统的课后紧跟式作业题,这类题型适用于理论较复杂的统计方法。对于推断统计和多元统计的典型知识点,通过经简化分解的封闭式作业题的演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方法关键特征的典型认识。而与PBL紧密相连的就是开放式作业题,这种题目的“开放式”在于:答案的开放性,即答案不唯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情境的开放性,即以现实经济问题为数据源和研究背景;结构的开放性(结构不良),即需要学生自主识别问题结构和解题思路。这种题目一般在每章课前布置一题,要求本章结束后提交作业。例如“数据收集”这章可要求学生设计构思一个调研方案,自选题目、自定调查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并尽量在学校范围内实施调查,调查后再针对数据特点进行回收整理。“时间数列分析”这章可要求学生寻找一个真实的时间数列,分析其演化规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一定预测。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一道开放式作业题都依托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聚焦点,将所学的统计方法作为其思考工具,判断分析并解决这个实际背景中的相关问题。

(2)综合式项目作业题

在课程学习完绪论部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方法完成一项整体课程综合作业,期末作为课程考试的一部分予以提交。即针对统计工作四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推断”这一思维主线,在教师典型实例演示的基础上,由学生收集数据资料形成项目任务,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后续各章中的统计方法加以分析。这种做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主要线索的把握。如联系“数据收集”一章取得的调查资料,可计算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可变构成指数,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等。

3 基于应用性操作的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统计学已从过去的Book statistics向二十一世纪的Computer statistics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统计学的教学重点由统计计算方法转向了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重在应用。而据统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验课时量比重一直较低(在15%以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美国高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一般为3:1,英国为2:1。因此适度加大实验教学学时,并充实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在运用PBL-LBL讲授策略时,对于理论教学中各种统计方法的讲解,只要明确其基本统计思想、计算的原理、正确的应用条件以及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就可以了,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交由计算机去完成。

4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考试策略

对于传统闭卷考试,为增强其实用性,建议加入实践操作内容的卷面考核和统计结果分析的考核。同时实行教考分开,建立统计学标准试题库。试题库有助于统一考试标准,脱离任课教师自订标准、自拟试卷、自己评分的模式,从命题这一源头环节减少测试误差。试题库的建立需要依据课程主要线索,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单元,按照知识单元在整个课程领域的重要性、教学时数比重及各知识单元对学生后续学习的保留和迁移价值,合理分配各单元考察目标间的比例关系,形成命题双向细目表。然后收集和编制各种试题组成试题库。需要说明的是汇编统计学试题库不是试题的简单组合,从命题到实测到评分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整个统计学课程组反复的推敲和磋商。在统计学试题库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机进行选题,组编试卷。

5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协同理论,通过建立“讲授-作业-实验-考试”一体化的教学组合策略,探索形成统计学课程“点-线-面-场”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即形成以知识点为基-课程脉络为纲-统计综合作业为面-实验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四维场教学体系,以最终实现理实结合、考学互促的教学氛围。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8

关键词: 数据库; 课程体系; 本科; 地方高校;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61-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以数据库为主要存储形式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和持久的发展。数据库课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和近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1]和核心课程。该类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与学科内的多层面内容相融合,前沿技术快速发展,是集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2]。改革、制定合理实用的数据库课程体系,使其适应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已成为地方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学术型教育”不同,“应用型教育”旨在培养直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①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②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科与应用并重的高等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数据库应用人才主要分为三类。

⑴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需要能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类专业技术人员。

⑵ 数据库管理员,其负责管理、维护数据库,包括日常的性能检测、故障排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性能调优、系统升级等。

⑶ 数据库设计师,其负责中、大型软件系统开发时的数据库设计工作。

以上三类数据库人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地方大学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对第一类人才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能掌握数据库知识、概念,具备简单的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初步积累对相关工作的认知和感受。步入职场后,学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锻炼成为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库设计师。

1.2 教学目标

以社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方向为指导,数据库课程应培养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及应用的能力。学生在熟练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思想,能够从事和数据库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工作,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目标。

2 课程体系的设置

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设计、建设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首先,要明确社会对就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需求;其次,要明确与应用能力相关的学科知识。如上所述,数据库应用人才主要分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库设计师三大类,社会对这三类人才的能力需求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表1 所示。

2.1 课程群及课程链的制定

基于上述分析,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系列课程群及课程链,解决课程设置与衔接问题,制定一个有效的数据库课程体系。

数据库课程群主要包含四大块,分别涉及基础理论知识、数据库原理知识、数据库应用设计知识及数据库前沿知识。①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②数据库原理知识课程有数据库原理等;③数据库应用设计知识课程有Sql Server使用技术、Oracle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Web数据库开发等;④数据库前沿知识课程有NoSql数据库、Hadoop应用程序开发等。

数据库课程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应根据课程的内在先后关系在各学期中合理安排,形成科学的课程链。图1描绘了数据库相关课程之间的开设次序,其中箭头表示“直接先修关系”,例如,程序设计语言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编译原理三门课程的直接先修课程。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4个学期)主要是打基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从第5学期开始,学生接触数据库知识,首先以关系数据库为主,掌握数据库的基础原理知识,同时可配合学习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Sql Server或Oracle等大中型管理软件);另外,这学期还同时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与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数据库设计章节相配合,为下一阶段的应用开发打基础。进入第6学期,因为有了第5学期的知识储备和铺垫,这一学期将开设数据库应用开发的相关课程,同时为了让学生跟上数据库前沿技术的发展,可开设非关系型数据的相关课程以供学生选修。通过数据库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的水平,能够使用Sql、NoSql语言操作数据库,并基于某种开发平台,开发数据应用系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场环境打下基础。

2.2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数据库课程群包含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不同的课程所用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对具体课程做具体设置。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数据库原理知识,所用教学方法可用传统的教师授课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不受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能够更开放地自主地学习;教授数据库应用设计知识和数据库前沿知识,宜采用小班教学,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被分配一个项目,教师更多的作用是一名指导者,指导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来完成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达到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式。①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开卷及一页纸开卷多种形式;②实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些科目采用限时抽题考核,即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抽到的题目,这适用于一些较小的考题,有些科目采用不限时考核,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完成题目,适用于一些综合性的的考题,例如开发项目之类;③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出勤率、上课表现、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设计了课程体系,明确了数据库课程群和课程链,探讨了相关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下一步的工作是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不断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相关技术,为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Hay P, Katsikitis M. The expert in problem-based and case-based learning: necessary or no[J]. Medical Education,2001.35(1):25-30

统计学相关知识范文9

【关键词】统计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原北京大学马寅初校长曾说过:“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统计学是一门系统的论述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科学。是各行业调查整理分析数据所必须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统计学被各高校很多专业设为必修课程。但从教学实践看,统计学是难教和难学的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远不如专业课程强,学到的统计知识不能主动灵活地应用到后续专业课中,并未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要求。

1 统计学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没有先导课程的学习,统计学变得难教和难学。统计学课程的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和经济学、管理学等经管类基础课。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根本没有办法开设上述基础课而是直接开设统计学这门课。由于学生没有数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统计数据的处理公式老师讲授起来比较困难,要给学生花时间补充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困难。

1.2 统计学教学目的针对性差,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非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将统计方法运用到相关领域,并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然以教材为主,主要讲授统计理论,统计实践的内容基本不涉及。教师比较注重概念的阐述、数理推导。而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理论性的内容讲多,实际的案例、操作自然就无法得到深入的学习,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统计学的教师大都是来自公共课教学部,教师通常不分专业,统统使用一个版本的教学资料,包括教材、教案、教法,教师没有做到因专业施教。在此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发展速度、物价指数等,但对统计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无从理解,更别说统计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头脑中除了几个名词术语之外,很难有太多内容留存。统计学作为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尤其在抽样推断、回归分析部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目前大部分统计学教学中缺乏对一些专业统计软件的介绍和学习,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一些需要大量复杂计算统计学理论时产生畏难情绪。在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模糊、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学习课程,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学习热情自然不高。

1.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老师依赖性高。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及时改变高中形成的学习方法,仍然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被动听课、完成作业,仅依靠教师讲授的单一途径获得课程信息,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

2 改进的措施

2.1 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准备。因为很多高职院校的统计学都是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开设,学生的数学基础还是停留在中学的水平上,不能满足统计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时量不变的前提下,前十个学时学习统计学里面的必要的数学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必要的数学准备,在备课的时候再精心准备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统计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比较简单,老师教起来也就变得容易了。

2.2 统计学教学内容应重实践淡理论。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为许多学科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必须用于分析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统计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必注重统计理论的演绎过程,应增加统计学应用领域和研究对象广泛性的介绍。并且在讲授统计学的内容的时候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

2.3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习惯。大学和高中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高中是填鸭式加上训练而掌握知识点的,而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注重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授课时,不仅要讲某个部分的内容,还要讲知识体系,教会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知识的“网”,做到游刃有余;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关注经济新闻,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并且培养学生们逐步学会自觉地用统计的眼光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建立起统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4 增加软件的讲授课时。我们知道统计学是要整理调查得到的大量的数据,这要用到统计软件。介绍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也是统计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及实验室条件,讲授SAS、SPSS 和EXCEL 的运用方法。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6~7次上机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消化。

2.5 考核方法的改进。很多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是平时作业(满分100分)的30%加上期末考试成绩(满分100分)的70%的和作为最后的考核成绩。应该改进这种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建议以笔试为主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撰写分析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意识,根据经济现象写的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反映学生的统计软件应用水平的考核占总成绩的10%。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对学生统计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统计和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重视统计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太平,许青.高职高专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6(5).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