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就业综合素质集锦9篇

时间:2023-10-13 09:46:09

就业综合素质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1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2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更新的动力,是思维的因子。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建构,必须要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学生 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4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只要应试成绩优秀即可,综合素质的提升则显得不屑一顾。长此以往,不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每个教育人士广泛思考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综合素质的基本概述

综合素质顾名思义是其包括的内容是多维而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下,除了文化素质之外,综合素质还包括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而只有当一个大学生具有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之后才能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综合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取得成功的主要素质,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其应该具备的“第一要务”。专业知识是否过硬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就业之路是否顺畅。即便有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职场人士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总而言之,不管大学生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其都会在自己未来的职场或多或少使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就业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变化莫测,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但需要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而且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爱岗敬业的作风。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将个人荣辱与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个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为单位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2.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当今社会下,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显得至关重要。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何种专业的大学生,也不管其最终选择怎样的工作岗位,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其势必能够很好地胜任任何一个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而完备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不断吸取内容各异的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文化底蕴的基础,而文化底蕴则关系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过程中,阅读无疑是一项既经济又简便且又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值得大学生选择和使用。

5.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不少大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十分出色,但是其自身的心理防线却十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一旦遇事就变得“溃不成军”。很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明显与当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因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挫折中“越挫越勇”,越来越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高校学生必须紧跟r代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步骤,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为,逐渐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王辉(1984- ),男,安徽蚌埠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TVUcldNMUZyQ1VSTDZmWU9kbkZ5amhXcjdOVkYyNkhMZTRHZGJQclpFYlB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5

1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与国家、企业、社会需求零对接的学生素质教育五化体系(工作体系化、教育课程化、活动项目化、文化企业化、服务网络化),形成和完善具有带动作用的全员覆盖、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展开的校企合作共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模式。

2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2.1 优化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运行体系

(1)建立校企融合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人才共育、标准共设、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基地共建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等校内外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对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评价及考核办法、年度工作计划、校企共建方式等进行决策。

(2)构建人人育人、课课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2]工作格局。改革思政课成绩评定方式,形成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测评体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标准,细化量化每个岗位、每节课、每个地点的育人职责、育人目标和育人方案。

(3)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综合素质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以综合素质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接为原则,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分专业群分年级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建立实时、动态的网络测评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测评结果与学生择业、就业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导向功能。引入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和第三方评价,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2.2 开发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都是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从制度层面、工作层面进行规划。首先要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其次要完善教材体系,要组织编写《综合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形成具有学院特色、专业特色、企业用人单位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将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构架,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进入学生课表,在年度预算中拨付专门资金予以经费保障。

2.3 创新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载体

(1)开展三百工程,形成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实施百家企业进校园,建立100家主要用人单位企业文化展示区,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文化、就业岗位和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和认同,强化职业意识。实施百位导师进校园,以双导师建设为基础,聘请100位优秀校友、企业精英担任学生导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指导,助推学生取得职业成功。实施百项文化进校园,每年举办企业文化论坛、创业者论坛、名师学者论坛、成功论坛、学子论坛等讲座100场,多维度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企业文化。

(2)依托主题教育活动,夯实综合素质教育基础。开展品牌引领人生大学生文明修身、春华秋实学风建设、梦想起航大学生创新创业、阳光人生心理健康、诚信感恩、我和我的祖国核心价值观、我爱我家宿舍文化、关注就业关注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教育,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活动平台。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建设双创导师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234N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和创业两项能力,学校、企业、社会3方联动,合作搭建课堂学习、课外拓展、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验室4个平台,开展SYB培训、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N)学习实践活动。

(4)建设富有企业特色的宿舍文化,营造职业素养氛围。在宿舍工作中推行8S企业管理模式[3](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建设宿舍企业文化展示区,开展一方四线五不文明达标宿舍建设。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方向感、急迫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强化宿舍服务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宿舍文化育人作用。

(5)实施榜样的力量引路工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动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在校各类优秀学生的挖掘、报道,加强优秀校友成功案例收集和宣传,以榜样激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2.4 建设综合素质教育专兼职队伍

(1)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按1∶100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兼职班级导师,按1∶50聘请校内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班级导师,指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等,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2)建设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立辅导员职称单列工作机制,为辅导员职称晋升创造条件,为稳定辅导员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建设特色成长辅导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心理咨询、职业礼仪、就业指导等辅导员团队,提升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专项能力。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6

一、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前瞻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指标要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现状,如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能反映出学生的潜力因素,如专业就业的最佳方向、个人发展特点,能提炼出学生的潜在价值,为就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科学性。要能够保证各个指标的评判结果是准确的,不能出现因某个指标因素十分突出而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价值或者指标重叠覆盖现象,影响结果的科学准确性。

可行性。在指标体系建立之初,往往会认为评价的指标覆盖越面广、内容越全面,评价的结果就越真实、可靠。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指标是不能很好的转换为计算机管理的,尤其是一些定性的考察指标,只能凭经验得到结果。还有一些指标往往无法考核,反而影响了评价工作。所以在选定评价指标时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易操作性,以提高评审工作的效率。

(二)德尔菲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课题组对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同时对课题组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密集的企业人事部门进行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14位专家经过三轮征集专家的评判指标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复杂的因素中提取关键指标[4],并根据指标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个人发展素质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51个指标内涵,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专家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采用1-9标度法进行打分,根据结果构造矩阵,经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对结果进行1000次计算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果检验出不一致的情况,再交回给对应专家修改后再计算,直到全部通过。

(四)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通过对模糊评价矩阵以及层次总排序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正规化处理。依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综合评价等级。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对模糊矩阵的数据分析后,即可得出考察对象五个方面的素质高低,并针对有待提高的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根据表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几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4268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经过百分化处理,按照每10分为一组,进行频数分析,得出2014年广东省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各素质频数分布如图1~6所示。

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频数分布90分以上的样本占总样本量的4.2%;80~90分样本数占27.2%;70~80分样本数占43.7%;60~70分样本数占23.1%;60分以下样本数占1.8%。

三、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的样本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Shapiro-Wilk正态分布校验。分析发现,偏度标准误差值为0.098,对称性统计量误差为0.689。数据表明,斜偏度略为偏高,并且属于左向偏移,这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分值较高人数的比例较大,属于正态分布情况。

进行多项维度绩效关联性比较分析。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思想进步,专业功底扎实,往往是[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班级里的学习骨干,课后也经常会出现在专业教师周围或在实验室里,所以在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他们思想成熟,精力充沛,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在个人发展素质方面的得分也相应较高。

通过对2014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参与综合评价体系的毕业生评分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结论: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的待遇明显优于其他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个人发展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明显优于其他的毕业生;专业文化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明显优于其他的毕业生等。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参考文献:

[1]鲁昕.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2014-3-25.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7

【关键词】职业能力 综合素质 评价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近几年,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问题根源在于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一、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并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和素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智体几个大方面以及每个大方面下具体的小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很难协调好,导致最终测算出来的分数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效用,这种评价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评价需求。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全面性。在各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分注重知识性的考评,忽视了能力考评;过分注重了量化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定性评价;过分注重对现实测评指标的考评,忽视了对潜质测评指标的考评;过分注重了对结果的考评,忽视了对过程的考评。

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缺乏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和反馈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的和功能的认识上,很多学校的认识仍就停留在为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就业的等工作提供依据的低层次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对影响学生成才的许多因素并未评价或评价不够,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关于大力推进高职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57号)提出高职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多元化学生综合评价功能。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导向下,高职的学生素质评价必须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和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综合素质学习目标。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人类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它从促进人的智能全面发展的视角,向传统的考查学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从评价内涵、内容、方法上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德纳,2004)。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和对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对突出职业特色和高职特点,帮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启示。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多元化是指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包括评价目标的内容多元化和层次多元化。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内容应包括:通过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直接应用与专业的相关理论、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综合素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即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处理工具,使其成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通过综合素质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对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确定内容、选用教学方法等都起着职业导向作用。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将各能力评价点融入工作实践中进行,以实际工作任务来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多元化包含对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方面评价内容。传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评价学生书本知识掌握情况为主,强调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技术能力的评价,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够量化的部分。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评价内容,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运用专业基础能力、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建立学生素质档案等各种评价方式,提升综合素质评价质量。例如,采用动手实践、课堂笔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的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解决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通过与人交流、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社会能力。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8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江西 南昌 330043)

摘 要: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素质的办法很多,如接受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试、自测等。本文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客观评判,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学校培养有用人才,为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 :职业素质;权重模糊集;评判模糊矩阵;综合评价;隶属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82-01

收稿日期:2015-02-03

作者简介:万丽华(1981-)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应用。

一、职业素质影响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因此,可以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二、影响职业素质的主要因素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所以,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发现与探索自我、认识职业世界、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由此,可以建立评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因素模糊集为:M=(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

三、案例数据分析

根据专家经验,确定评判大学生职业素质因素的权重模糊集为:U=(0.3 0.4 0.2 0.1)

另外,设评判大学生职业素质因素的评语模糊集为:

V=(好,一般,差)

现调查统计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情况如表1。

从上述调查统计情况得到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的评判模糊矩阵为:

由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因素的权重模糊集U和评判模糊矩阵R,可以得到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为:V = UR =(0.576,0.384,0.040)

由上述模糊综合评判V可以知道,有57.6﹪的人认为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好”;有38.4﹪的人认为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一般”;有4﹪的人认为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差”。

因此,综合评判结论是: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以知道,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是“好”的,而不是“一般”,更不是“差”。

又如,现调查统计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情况如表2。

从上述调查统计情况得到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的评判模糊矩阵为:

由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因素的权重模糊集U和评判模糊矩阵R,可以得到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为:V = UR =(0.393 0.548 0.059)

由上述模糊综合评判V可以知道,有39.3﹪的人认为该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好”;有54.8﹪的人认为该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一般”;有5.9﹪的人认为该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差”。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9

本文通过课题组研究开发出来的软件对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以求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完善、更合理、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综合测评系统。

一现有的综合测评体系

综合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15%+学业测评得分×65%+文体测评得分×10%+能力测评得分×10%。品德测评得分=基本分×50%+形势课×20%+奖励分×30%;学业测评得分=基本分×90%+奖励分×10%;文体测评得分=基本分×50%+奖励分×50%;能力测评得分=基本分×50%+奖励分×50%。

品德、文体、能力的基本分是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班主任、班长、班干部和非班干组成)和班主任在听取相关同学的盘点的基础上,结合同学的平时表现,评出来的合成分数=综合测评小组×70%+班主任评分×30%。而奖励分则=本人原始奖励分÷年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30%。本人原始奖励分是学生自己根据平时参加的活动(品德、文体、能力分门别类)所应评上的分数和。

学业测评的基本分=本人学年平均分绩点÷年级或专业学年最高平均学分绩点×90%。学业测评的奖励分=本人原始奖励分÷年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10%。

二现有综合测评体系的不足

第一,综合测评公式比例不合理,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综合测评体系设立的目的上说,综合测评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价学生上一年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结果用于评优评先,以求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类似于管理学上的绩效评价激励理论。但是,就当前评价体系的比例来说,学业测评比例高达65%,而作为反映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综合素质的指标只占到可怜的35%。试问,这样一个测评公式所计算出来的公式,有什么可能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什么可能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综合测评体系中的学业测评没有科学区分开考试课和考查课的地位,影响着综合测评的效果。从面文学业测评的公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业测评中区别考试课和考查课地位的指标是平均分绩点,也即学分。这样简单的区分笔者认为是不严谨的,因为考试课和考查课无论在学习任务量上,还是在专业相关性上,甚至在考试方式和评分上,都是有着重大的差别的。单单靠学分的差别,根本无法科学地反映两者之间地位的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学业测评成绩的科学性,从而令综合测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综合测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未能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当前我们综合测评的指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学生活动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素质之间相关关系的深入分析与探讨的,所以无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素质地位没有突出。何以见得呢?先从学业测评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学业测评学业成绩比例高达90%,也就是说,还是成绩至上。而关于专业素养、创新素质、实践能力体现的比例只有可怜的10%。因此,笔者认为,现行的学业测评是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专业水平的。而关于其他方面的测评,专业的地位也难以得到体现。其他方面测评的成绩除品德测评外,都是由综合测评小组打分和奖励分构成的。经本课题组的调查,由于当前综合测评的标准比较模糊,所以综合测评小组的打分往往是无差别的打分甚至是随便分。因此,这个分数,在测评学生专业素质和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水平上是乏善可陈的。至于奖励分,仅仅就是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等级以及所获得的奖项将其考分化,根本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例如,一个电子系的学生,因为书法比较优秀、文笔较好,所以平时参加相关的活动较多。根据我们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自然而然他的综合测评成绩会比较高。所以,在学校的评优评先中他往往能脱颖而出。长此以往,他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为分数而利用自己的长处参加特长活动却忽略了对自身专业活动的参与,从而影响了自己专业素质的提高。当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无可厚非,但“专业为先”应该是前提。而在当前的综合测评体系中,这个前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第二,综合测评的评价指标缺乏指向性。所谓的指向性,简而言之,就是指综合测评应该通过评价指标去引导学生培养符合自己将来发展需要的素质。这种具有指向性的评价指标,在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不同的。即,一个学电子的和一个学中文的,在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时应该是有所差异的,所以作为衡量并引导两者行为的标准应该是区别开来的。可是,很可惜,当前我们综合测评体系对于这个评价指标的制定明显是忽略了这种差异的。

第四,综合测评体系中缺乏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针对性,没有根据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现实的情况来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评时应该在标准上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而不应一概而论,草率测评。但当前的综合测评却偏偏就是一套体系通三级,对大一和大三学生的测评几乎都是无区别的。这样的测评,是不可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

三对完善当前综合测评体系的建议

第一,调整综合测评公式的比例,建立科学的综合测评体系。对于公式比例的调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进行调整:第一,适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测评中的比重,以求令测评的成绩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更具代表性。品德测评的成绩反映的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情况,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5%的比例体现不出这种作用,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品德的测评是一个很难量化、精确化的过程。所以,综合考虑以上两点,提到20%为佳。能力测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我们高校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因此,为了令学生真正意识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调到15%这个比例无可厚非;第二,为了增强综合测评的科学性,应该科学调整能力测评公式的比例。对于能力测评的公式,应该下调基本分的比率,将原来的50%下调到35%,从而将能力奖励分的比重提为65%。因为能力的高低,是应该由各种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反映的,而不是靠别人的评价来体现的。所以,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建议对能力测评的公式作出以上的调整。

第二,综合测评中应该严格区分考试课和考查课的地位,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业测评的效果。在综合测评中,对于考试课和考查课地位的区分,我们除了通过学分差异外,还应该加入考试方式和专业相关性。对于考试组织方式严格、专业相关性强的考查课,我们需要纳入学业测评的奖励分以求缩小与考试课因学分差异造成的测评偏差;对于那种考试组织宽松、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考查课,应该通过降低成绩的绩点来拉大其与考试课地位的距离;对于考试组织宽松但专业相关性强或者考试组织严格但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考查课,则直接以学分差异来区分其与考试课的地位。

第三,增强综合测评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以求科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关于加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应该围绕以下两点展开:第一,坚持专业为先的原则,调整学业测评的公式,提升专业素质的测评地位。首先,当前学业测评成绩占的比例过高,应该由现行的90%下调到75%,以提高学业测评中学业奖励分所占的比重,从而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以文件的形式向各级综合测评小组明确打分的标准并强调打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最后,在将学生活动分数化的时候(即奖励分),要提高专业水平活动的加分幅度,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具有专业性质的校内校外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二,增强综合测评指标的指向性,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向性的提升,需要全校的各个系根据自己系学生发展素质的需要,制定出更符合本系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引导各系学生进行更科学、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四,综合测评要有年级性的观念,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一的学生,由于刚从高中过来,心智未够成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未必能一下子适应,所以对于大一学生的测评应该侧重于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生活处事能力的测评;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了如指掌。因此,综合测评应该侧重于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大三的学生,已经步入找工作的时期,那么综合测评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上。只有有侧重点地对各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实际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发展好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综合测评体系的不完善,现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为了使其更人性化,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笔者的看法可能是不成熟的、不深刻的,期待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高教高职研究2009(9):8-11.

[2]肖艳玲,邵强,罗杰,赵俊平.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