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口才的技巧集锦9篇

时间:2023-10-15 10:13:05

关于口才的技巧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1

关键词:二胡演奏技巧;音准;换把;揉弦

一、对二胡演奏技巧的见解

时代在发展,乐器演奏技艺也应该不断革新、提升。刘长福老师在《二胡演奏中主要技术障碍及其解决》一文中指出:“在二胡演奏中常见的技术障碍有如下几种:1.音不准。2.节奏不稳。3.拉快弓时方法紧,双手配合不好。4.揉弦的分寸掌握不好。5.换把不自然。6.复合技巧的衔接无把握。以上几种技术障碍在演奏中经常影响正常的音乐表现,使演奏力不从心。有时甚至因为演奏机制的严重失控而形成僵持状态,中断正常的演奏,其后果是令人遗憾的。”

要怎样进行训练来克服这些技术障碍呢?笔者认为只有靠平日里日积月累的练习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去摸索、去实践。

二、关于音准的掌控

怎样在演奏或是平日练习中去掌控音准呢?为了便于掌握音准,我们将二胡演奏音域分成许多个把位,对这些不同把位的距离的控制是首先需要注意的。音准不单单只是手指的工作,虎口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一,虎口把握着把位,只有当虎口将把位定好了,才能保障手指放松,这是按弦准确与否的前提条件。

第二,在练习演奏时,手指的调整也是相当有限的,它必须在把位准确的前提下进行调节,才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除了虎口把位的准确性以外,用来按弦的四个手指的最外面两个手指,也就是一指和四指的框架的距离感也非常重要。在不同把位上,这两个手指的张弛度也大不相同,特别体现在人工泛音上。

音准不仅仅是虎口和一指、四指的掌控,客观的音准听觉也十分的重要。这种客观听觉的培养也和主观听觉的培养有同等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是在内心听觉指引下的实践也常常会有小的偏差,而这种偏差需靠敏锐的客观听觉作为一个桥梁将此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迅速地根据此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反馈给手指,才能使手指得到迅速而准确的调整。

良好的音准不仅仅依赖于虎口、手指和听觉,还依赖于整个身体的放松。人在放松状态称之为最佳演奏或练习状态,合理的手型、灵敏的听觉、正确的坐姿、弓杆均匀的分布、弓毛与琴弦的角度也是在音准掌控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东西。

三、关于换把的到位

换把的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左手臂以整体性动作在两个把位之间作准确空间距离的交换。好的演奏演员对把位间的距离感是十分敏锐的,那么怎样对把位间的距离做出判断呢?应以最低处的肘部是否到位来判断。无论音程上行(动作向下)的换把,还是音程下行(动作向上)的换把,颈部、肩部、肘节、手腕、虎口、拇指均须充分放松,在手臂自如的带动下,手腕先行,手指在手腕的弹性作用下配合拇指、虎口的主动跟随,即速赶上并与手腕、虎口、拇指同时到达另一稳定的手型把位,动作须一次性完成。

手指和手腕的关系、手掌和手臂的关系、手臂和琴杆(琴身)的关系均须在换把这一动作过程中体现得非常协调、自然、贯通、灵动才好。换把是顺延着弦面作有效的缓、急、虚、实、空的变化,当到达后音(即目的音)时,无论同指或异指还是还原正常按音的力度,虎口同时应以等量的反向力将琴杆把握稳定,使换把动作顺利完成。

初学换把可先学空弦换把,以明确两个把位之间的距离。最好先将换把音在不换把的位置上奏出,记住它的音高,再练换把,这样有利于校对换把的音准。换把应在演奏空弦时进行。

然后可学同指换把。注意练好左手滑动的松弛感和换把时臂、肘、大拇指和其他手指的配合动作。

四、关于揉弦

揉弦是二胡演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基本技巧在二胡演奏中运用得相当广泛。揉弦分慢揉、快揉、压揉、滚揉、滑揉和抠揉。

揉弦这一技巧与二胡本身细腻圆润的音色衬托在一起可以说是惟妙惟肖。揉弦需具备下列特性:松弛、均匀、圆润。

声音的松弛首先来自于松弛的按弦。手背、手指要放松,手指要有柔韧性,整个手的重量才能够无障碍地传递到手指,最终自然地落到弦上。虽然在揉弦的变化中常常需要手指压力的变化,但演奏者首先需学会去掉手上多余的力,因为这样才不至于破坏琴弦有规律的振动。而在此基础上手指压力的变化,才能使最小的力量获取最大的效果,否则只能使声音发死、动作僵硬、力量相互抵消。

揉弦的均匀主要指揉弦上下幅度的一致和揉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这个过程中的速度的均匀一致。这需要演奏者在学习揉弦动作的同时,学会用耳朵仔细分辨,再指导手对均匀与否做出调整。圆润指的是减少揉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运动的棱角。

丰富的技巧来自于丰富的音乐内容,技巧这一手段最终是为音乐服务的。从纯技巧的角度来理解怎样更科学地掌握技巧只是第一步,理解了技巧怎样来自于音乐并为音乐服务,以及音乐的丰富多彩怎样决定了技巧要求的无止境,才是技巧训练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演奏者要深刻、自然地表现音乐作品,达到琴人合一,就不能忽视演奏技术的磨练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长福.二胡演奏中主要技术障碍及其解决[J].乐器,2003,(06).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 商务口译 培养模式 ESP

【Abstract】Analyzing the courses of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SP has a positive meaning.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demand analysis and the comparison study of several patterns of currently used modes,this study put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the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business knowledge,interpret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Key words】Applied;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mode; ESP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商务口译就是将口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放置在特定的商务环境中,致力于培养既熟知商务知识,又具备较高口译水平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日益频繁,对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激增,译员培养也相应成为口译研究的热点问题。商务口译课程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因此在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探析商务英语口译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而有积极意义的。

2.理论基础。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ESP的一种,因为它具有ESP研究领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如同其它ESP,商务英语是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它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目的,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涉及与该职业领域相关的专门化内容。

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而这些调查结果又成为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由于在商务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商务口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新的教学模式以地方市场商务口译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针对市场的需求,明确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对外经贸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外向型的口译人才。然后从分析当前商务口译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先进的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对外经贸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为涉外企业和外经贸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商务口译人才。

本研究首先分析当前我国以及我省商务口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对口译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的需求,明确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然后从分析当前口译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口译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比较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以及“3P”商务口译模式,提出一种由四大模块构成的商务口译教学新模式,以期能为我国商务口译教学和译员培养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口译人才需求出发,主要对商务口译人才用人单位以及商务口译院校培养院校进行调查,以了解企业对于商务口译人才培养的要求及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于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院校的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各个院校培养模式的差异。并针对市场的需求,根据当前口译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借鉴国内外口译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对比国内几大口译训练模式,提出一种由四大模块构成的商务口译教学新模式。

2.三大口译模式调查。

吉尔模式:法国口译研究学者丹尼尔・吉尔教授根据口译过程所涉及的技能,分别提出了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三个公式,即:

(1)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

(2)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3)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

厦大模式:厦门大学的林郁如教授等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推导出的口译人才训练模式为: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的运用。

“3P”商务口译模式:“3P”商务口译模式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的教师赵敏彭在吉尔模式和厦门大学模式这两种著名的口译模式的指导下,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 标及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特色,在实践中总结研究而得出的独特的商务口译教学模式。即:“3P”指的是口译训练的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即:译前准备阶段,现场口译阶段和译后总结阶段。

3.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对比以上几种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发现,以上三种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即都强调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语言知识与言外知识及其对两者的分析是口译理解的重要内容。

吉尔的模式是其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该模式清楚明了地阐述了口译过程,较为具体地讲述了口译技巧;厦门大学模式则较为宏观,以技巧与职业准则为训练核心,强调口译过程中对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语篇与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分析及语言信息及知识重组,强调技巧的重要性;这两种模式是口译工作人员及口译训练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要的参考方法,对口译训练的内容方法及口译课的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两种模式都主要适用于本科以上的口译教学。

地方高校的学生受到双语水平、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的限制,则主要负责贸公司输送外事接待、联络陪同、文秘等市场需求量更大的商务口译口译人才。所以,地方商务口译人才的培养要结合自身实际,以普及和提高本科生口译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培养出来的本科阶段口译人才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工作、旅游及商务活动中所需的一般交替传译能力,进而为本省提供较为合格的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

“3P”模式是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提出的。该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该模式由于结合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各个环节中体现了现场评估这一重要环节,适宜于大学专科学生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

四、商务口译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单位都认为高级别的专业口译人才奇缺,想要找到熟练在大型会议或者商务活动中担任口译的人才更是困难,招聘到高素质的商务口译人才一直是一个困扰用人单位的一大难题,通过在古都洛阳的走访,一些著名景区都面临着中译外人才紧缺的现状,积极、主动地把优秀的中原文化传播出去的难度更大,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另外对于翻译的思维能力和双语文化都有较高要求。

五、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新模式

1.培养目标。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培养就是致力于打造既熟知商务知识,又具备较高口译水平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等培养和输送能胜任各类商务性接待、洽谈、谈判、招商推介、小型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活动的高水准商务口译人才,为推进商务各方理解与沟通、交流与合作服务。

2.培养重点。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口译的关键,好的听力能力是口译的首要条件,强的双语转换能力是口译的基础,准确、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译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自觉强化双语(母语和英语)的听说能力,通过大量的听力与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双语语言能力。

(2)商务专业知识。在商务口译中,译者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非常必要的。商务不仅包括以往的进出口贸易、业务谈判、函电等,还涵盖了贸易、金融、营销、法律等几个方面,因此,对这些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对口译活动的成功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3)口译技巧。商务口译教学中,学生口译技巧的培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听辨理解训练;2)记忆能力与笔记训练;3)翻译技巧训练;4)表达及交流技巧训练。

(4)跨文化意识。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桥梁,不仅要了解双方语言文化内涵,更要充分考虑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缺陷。

3.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模式。口译的技能知识板块是口译训练的核心课程,根据口译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及阶段性原则以及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具体的教学指导方针,系统合理地设置口译课程,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实效性,组织仿真的课堂口译训练,开展有效、形式新颖的课后训练和丰富多彩的口译实践活动,对口译系列课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改革。

(2)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为学生输送信息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采用“模拟实战”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仿真的口译真实现场、环境,供他们进行模拟练习。通过模拟实战,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场景的口译现场,比如模拟商务谈判、外贸洽谈会或者产品新闻会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译实战能力。尝试多媒体、网络、语料库等互动式口译教学,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录音、口译自主训练和口译实战操练,自建英汉语文化资源库、专题口译资源库。

(3)口译评估模式。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所以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口译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各类口译技能比赛的选拔,如CATTI、BEC、“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和“高教社杯”全国口译大赛等,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商务实践模式。建立商务口译实训基地,要培养高水平的商务口译人才,除了课堂上的仿真模拟训练外,学校还应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为学生设立口译实习基地,向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参加商务会谈、谈判等实战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检验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技能水平,形成个性化且适用性强的技巧组合,并在实践中实现技巧运用的日臻自动化,考验自己的心理素质并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成为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口译人才。

六、结语

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转型需要的,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举措。因此,各高校的外语专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商务口译课程,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一批熟知商务知识,掌握商务口译技巧及灵活运用语言的的复合型商务口译人才,并为提高英语专业学科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葛卫红.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贸易大学学报,2009.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3

【摘 要】口译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国语・周》对译员作了这样的解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1]。在远古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物物交换,慢慢地形成了市场,发展到现在比较有影响力的会展也是商品市场活动场所之一。我们知道会展中语言的交流非常重要,译员在买卖双方间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好的译员能够让买卖双方很好地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笔者在参加了国际纺织品专业处理(洗衣)亚洲展览会、上海珠宝首饰展览会、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铺装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瓦楞展览会、上海国际食品展、中国国际橡塑展、汽配展等国际展览会后,就自己在会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译”和“不译”两个方面进行归类,对会展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会展;口译;会展翻译;会展翻译的“译”和“不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91-02一、会展 (一)会展的概念和作用会展是指会议、展览(Exhibition,Trade Show,Exposition,Trade Fair 或Trade Events等)、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的简称。狭义的会展仅指展览会和会议,广义的会展是会议、展览会、节事活动和各类产业/行业相关展览的统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都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本文所提到的会展主要是指展览会。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由会展所形成的会展经济是以会议和展览为中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是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很强的综合经济。(二)会展活动进行的模式会展的参与者主要有主办方、承办方、展商和专业观众,以及其他服务人员,比如搭建方、物料运送、翻译人员、外贸物流等。属于其他服务人员的译员主要目的就是连接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的交流合作,一般展商也是观众,因为展商和展商之间也会有合作关系,那么对于一个国际性的会展来讲,语言相通才能促进交流合作,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会展都会需要很多的兼职口译人员。二、口译的分类和特征和会展翻译(一)翻译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由于自身所处的外界条件的不同,口译和笔译的翻译要求略有不同。统归来讲,我们常见的翻译标准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鲁迅先生的:“硬译,即直译,死译。”钱钟书先生的:“化境,意境。”那么在此基础上口译又有哪些翻译标准呢?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二)会展翻译。会展翻译属于口译翻译中交替传译的一种,交替口译是指议员同时以两种语言为操不同语言的交际双方进行轮回交替式口译。我们知道一项口译活动是由译能、译技和译为三部分组成的,译能指口译能力,译技指口译技巧,译为指口译行为。译技是指议员所掌握的口译技巧体系,其含有语言知识运用的话语技巧,以及心智能力展现的认知技巧。会展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会涉及到专业术语,更多的是谈论到产品制作、产品价格、产品周期以及物品运输等问题,所以译记在会展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口译技巧包括耳听会意技巧、笔头速记技巧、语言表达技巧、主题借用技巧、论点预测技巧、信息归纳技巧、生词解意技巧、寓意揣摩技巧、话语转承技巧、语码重组技巧、场景利用技巧、障碍排除技巧等,那么会展翻译中的“译”和“不译”又该如何把握呢?三、会展翻译中的“译”(一)货币单位。在会展翻译中,商品价格后面一定要加上单位。这部分属于客户或商家没讲出来的,但译员必须翻译出来的内容,就像笔译中我们所讲的非文字表面意思一样。在展会中的商品价格单位一般是根据客户方所使用的货币来决定的。(二)产品材料。在会展翻译中,很多商家会关心产品的材料问题,因为是专业术语,有的时候译员并不是很懂,这时候有的译员会选择漏译来进行处理,其实这是不可以的。会展翻译不是考试,是可以使用手机查字典的,所以即使你使用的单词不对,但是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也是可以明白的。漏译会给人一种不可相信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商品的销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议员也是一名销售人员。(三)产品制作和性能。比如在模具展中,有一个客户要做的是在模具上面进行电镀,使用了一个coated。因为不了解模具的制作过程,所以无法理解客户说的“make the mold coated”是什么意思,而不能正确的翻译。这里所讲的“coated”就是电镀的意思。产品的性能也要尽量翻译出来,比如周期、使用效率,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是因为没注意听,或者不会翻译而漏译,会让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有所降低的。所以在会展翻译前,做足功课是很有必要的。四、会展翻译中的“不译”会展翻译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翻译的,因为翻译的过程并不是“鹦鹉学舌”的过程,有的时候是需要译员自己进行解读释义,才能进行翻译的。(一)礼貌用语。一般会展都是国际性的大展会。无论是商家还是客户都是来自大公司的人员,虽然不能用同一种语言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但是某些简单的礼貌用语是不用翻译的,比如“how are you?”、“Hello”“thank you”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因为这些商家或客户并不是对这些一点不会,如果还要翻译这些东西会显得很傻。(二)借用代词。会展翻译其实更倾向于口语化的翻译,因为翻译人员有的时候也会是销售人员。因为有的时候如果客户是外国人,而译员的老板刚好是中国人,不会英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客户一般会直接把自己的意向告诉译员而不是对着译员老板讲的。比如客户问你:“Can I kook at that sample?” 译员会直接回答:“which one?”然后把样品拿过来递给客户,并告诉老板客户想看样品。在这里,并不是所有的话都要一句一句翻译的,翻译过程中译员自身的反应能力和译能一样重要。(三)主语。主语不翻译看起来会很奇怪,其实在会展翻译中很多时候主语也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因为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都会知道对方说的主语是什么,一般都会用“that”“this”“these”或“those”来代替主语。比如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食品展中,一些客户会说“展会之后,发邮件联系。”展会就没翻译成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食品展,可直接翻译成“this fair 或者“this expro”,当然也可以翻译成“this exhibition”。(四)商业“机密”。这里的“机密”加了双引号,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商业“机密”,而是你的展商或老板给你说的不能让对方知道的一些事情。比如价格、每台机器的盈利额等,是不能让客户知道的。展会是一个交流的场合,更多的时间大家都是在交流,话题会涉及很多方面,所以有时候即使自己知道的东西,也不要直接告诉客户。五、结束语会展翻译虽然属于交替传译,但在实际生活中跟课本中所见到的翻译理论是不一样的。在会展翻译中,有一定的译能是必须的,但是有一定的译技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在错综复杂的知识面中,更好地翻译出客户之间的意图。参考文献:[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黄建风.会展英语现场口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许钧穆.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孙利芹(1989-),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研究生学历,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翻译。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4

【关键词】干群关系;处理;技巧

干群关系处理对于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充分说了干群关系处理的重要性。新时期干群关系处理面临很多新要求、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需要选取适当的方式处理干群关系,不断优化干群关系处理的技巧。本文主要就新时期如何处理干群关系展开一些探讨,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一、干群关系处理的沟通技巧

干群关系处理的起点是沟通。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矛盾都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沟通是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的过程,只有加强沟通,才能消除误会和矛盾。建好沟通桥梁,拉近干群关系,使干群沟通零距离,应成为新时期干群关系处理的一大目标。干群之间沟通,就是要坚持问计于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耐心听取群众的建议,遇事多与群众商量,广泛汇聚群众的智慧,促进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要坚持问效于民,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是否“真办事、办实事”的核心标准。

沟通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就干群关系处理来说,应重视如下几方面的沟通技巧:一是换位思考。党员干部要更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以群众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尊重体谅。沟通过程中要尊重对方、体谅对方。党员干部应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主体人格,体谅群众的不易,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绝不能一意孤行。三是民主互动。干群之间的沟通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干群之间应民主互动,党员干部应主动邀请群众发表意见和建议,提出批评,从而实现群众监督。

二、干群关系处理的宣传技巧

宣传工作对于干群关系处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媒体喜欢捕风捉影,热衷于报道干群冲突案例,使人误以为干群冲突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从而加剧了干群对立。在此背景下,党员干部一方面需要警醒,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宣传技巧,将干群和谐、干群融洽的一面展现给社会公众。

干群关系处理中的宣传技巧应着力于如下几方面:一是危机管理。政府治理中难免会出现危机事件,此类事件的发生极易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但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真。干群关系处理应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掌握舆论主动权,及时平息舆论,并且使社会获知真相,避免不当舆论的干扰,以免谣言四起。二是把握实质。宣传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使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宣传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干群关系处理中的宣传工作也要从正能量传递出发,为干群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三是善用技术。党员干部的时间、人数毕竟受限的,要让每一个党员干部整天围着群众转这是不现实的,要让党员干部走到每一户群众家去了解他们最急、最盼、最想、最怨等事也是不现实的。新时期的宣传工作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以“互联网+”为理念,通过党宣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听取群众意见,方便群众表达意见,方便党员干部了解群众需求。

三、干群关系处理的关爱技巧

干群关系处理要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爱,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关爱。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能够给弱势群众和困难群众送去温暖,是干群关系中服务群众的体现,能够减轻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干群关系中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关系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一是抓住重点。对群众的关爱,必须整合现有资源,抓住重点,切实关爱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这就要求负有职责的党员干部对辖区内的相关群众进行排查,以此充分了解群众的情况和需求。二是平等对待。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较多,由于城乡差别、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平等的福利,群众对此意见颇多。干群关系处理要重视对外来人口的关爱,不能因为他们是外来人口就对他们的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做好外来人口的服务工作,是对外来人口作出的社会贡献的充分肯定。我们要切实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医疗等难题,本着方便群众、关爱群众的思路,给予他们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真情实意。干群关系处理中对群众的关爱必须真情实意,不能作秀,不能说的比做的多。只有为群众办实事,与群众交往用真情,群众才能认可你,才能切实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办实事、用真情”,切忌虚情假意,切忌走过场,切忌忽冷忽热。我们要多换位思考、多交心谈心,着力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情与情的交流,努力用党员干部的“拳拳真心”换来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炽热恒心”。

总之,新时期干群关系处理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应本着服务群众、关爱群众、帮助群众的心态,注重干群关系处理的技巧,加强和群众的沟通,做好干群关系宣传工作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同时还要真情实意地关爱群众,使干群关系处理具备实质内容。

【参考文献】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5

关键词:长笛 演奏技巧 音色 音乐表现

一、长笛介绍

长笛是世界上管弦乐乐团、管乐队通用的重要乐器。长笛分为:C调长笛、G调长笛、低音长笛、短笛,C调长笛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低音区婉约、透明,它擅长乐曲的华彩部分,技巧华丽、变化多样,既能演奏明亮而欢快的旋律,又能演奏忧郁的旋律,是木管乐器中演奏最灵活的一种。它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

二、长笛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口型

口型是长笛发音的先决条件,口型控制好了,才能吹出来声音,才能奏出纯美的音色,控制好口型才能尽量减少漏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气息能量的效应。下唇贴紧上牙,上唇放松,嘴角呈微笑状,轻轻向两边拉,上下唇间形成一个小孔,发音时一边吹一边调整角度。掌握好的口型就是能将气息集中地进入到乐器中,发出清澈、流畅的音色。

(二)手型与指法

手型和指法是演奏技巧的基础。手腕与手臂要保持直立,不能弯曲,手心要朝下,手指也要自然弯曲。吹奏音符节奏均匀,避免手腕的变形,使手腕与手臂保持直线,手指要保持弯曲,形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空间。在手指按下和弹起时一定要保持速度一致,保证每一个音均匀地吹出。

(三)呼吸

气息是吹奏能量的来源,在长笛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做到吸气短促、迅速无杂音;呼气平稳、均匀而悠长。胸腹式呼吸法是整个肌肉组织都积极参与的呼吸运动,胸廓自由扩张,胸腔容积扩大,促成肺部内外循环交换,使横膈膜和肋骨发挥运动功能,而且会使人体整个呼吸肌肉有机的协调起来,胸腹式呼吸法是吹管乐器最佳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使音色饱满、乐句完整、颤音幅度变大、音量对比度增大,从而对乐曲演奏的完整性和表现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连、吐音奏法

在演奏连音时,要注意指法连接流畅、手指过渡自然、气息运用起伏连贯、力度适中。音色要随着连线和音乐的起伏而起伏,力度也需要随旋律及情感表达做出调整。吐奏,就是长音中的短音,在吹奏时,舌尖翘起,舌尖轻轻地撞击上下门牙牙龈的位置,口腔发出TTT的声音。吐奏分为:单吐T、双吐TK、三吐(TKT、TTK、KTK),它需练习舌头的耐力,保证舌头的灵活性,吐奏时才能连贯、清晰、柔和。

三、长笛的音色与音色控制

音色,是演奏者与听众交流的桥梁,对于演奏者来说,掌握好的音色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吹出优美的音色,使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必须具备正确的口型、呼吸、娴熟的技巧等因素。在长笛演奏的音色控制中,气息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演奏情绪欢快的音乐作品时,气息要流畅饱满,音色优美、纯净;在演奏情绪伤感、愤怒的作品时,气息控制要强弱结合,使音色表现更加紧张、激烈和忧郁,听起来更为深入人心。演奏者自身的思想情绪也左右着音色的变化,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会体现在音乐作品中。在演奏圣桑的《天鹅》时,气息均匀而流畅,整首乐曲就会优美、婉约,使听众似乎化作美丽的天鹅置身于天鹅湖中;在演奏《幽默曲》时,短促的呼吸,清晰的吐奏,顺次的换气,则能使听众感受到幽默的意境。由此看来演奏技巧在音色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奏者具备了演奏技巧,领悟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使音色更为优美动听。

四、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

演奏技巧是长笛演奏的基本条件,提高演奏技巧,丰富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变化更加丰富,才能使音色更为优美动听。在演奏长笛乐曲时,要把技巧和优美的音色结合起来,才能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音色变化更加富有歌唱性,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柔美和震撼。除演奏技巧外,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长笛演奏更需要演奏者具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要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乐曲的艺术风格等,这可以与娴熟的演奏技巧相互促进,表达音乐中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及深刻内涵,当演奏者情感、涵养、演奏技巧都融于音乐作品时,才能使音色更为结实、圆润、透明、刚柔,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达到精神、心灵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如今,长笛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它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着无数听众,只有不断提高演奏技巧,丰富音乐表现手法,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艺术涵养融于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中,才能使音色变化更加丰富,音响更加和谐统一,音乐的色彩也才能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 杨易和.音乐表演艺术原理和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

[2] 戴中晖.如何控制管乐作品的音色与力度.乐器.

[3] 张志远.长笛演奏的呼吸与训练.乐器.

[4] 郑义军,邵伟民.长笛演奏实用教材. 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口译人才 培养模式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作为一项职业,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有两种主要形式,即口译和笔译。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当今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各类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译员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需要一大批合格的专业英语口译人才来共同构筑和加固对外交流的桥梁。所以,加快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英语口译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英语口译人才,尤其是高端会议口译人才的需求大增,对口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英语专业招生规模连年扩大,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队伍日益庞大,但一些现象却发人深省。有的英语学习者应付日常交际任务尚可,一触及专业领域的交际便不能应付。就口译而言,第一,很少有院校专门对口译人才进行培养,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英语语言能力强,谁都可以做口译,因此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亟待专业化。第二,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没能过好语言关。近年来,在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下,很多院校重视交际能力和策略培养,却忽视了最根本的语言基础,很多学生没能下苦工夫学习句法、训练听力,致使文法缺陷和听力障碍严重制约了口译能力。第三,很多学生学习功利性过强,愿意学习较易就业的技能,却不愿下工夫强化语言专业技能,导致不但英语综合能力难以有效提高,而且综合知识面狭窄,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口译水平。第四,忽视母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走进了普遍重外语而忽视母语的误区,很多外语院校根本不设汉语课,导致学生汉语水平有限,从而制约了口译能力;第五,高质量的口译教师严重匮乏。

二、合格的专业英语口译人才的定义

要胜任口译工作,口译人员就必须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五种能力缺一不可。只有这五项基本技能都达到较高的水准,才能成为合格的口译人才。对于世界上语言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英语而言,英语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涉及的场合千变万化,同时,它服务的目标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要拥有“百家”的知识素养及专业知识积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而且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对口译工作的复杂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更要具有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逻辑推理能力和交际能力。

口译人才培养必须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口译技能。而专业型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本专业领域的中级口译能力,即能进行特定专业领域的一般性事务活动口译,如会议、谈判、接待等。学员在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可再接受专业化的同传训练,以胜任相关领域的高级口译任务。

三、口译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包括对学员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口译技能训练,以及对师资队伍的强化建设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翻译能力处于英语学习各技能金字塔的顶端,它是以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的。而在翻译能力中,交替口译高于笔译,而同声传译又高于交替口译。口译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塔尖,塔的高度取决于其下基础的坚固程度。要想改变我国高级口译人才匮乏的局面,必须从根本抓起,从低年级就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鼓励甚至强制学生多看原版著作、原版电影,最好是名著改编的电影,注意知识面的拓宽,厚积薄发。语言基础的培养不只限于英语,也包括母语。英语专业是以英语培养为主,但对于打算从事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汉语的重要性不亚于英语。因此,口译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一定要两手抓,不可忽视母语学习。

(二)口译技能的训练

翻译涉及双语之间的转化,要求译者不但熟知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规则,还必须知道如何将一种语言的表达最恰当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就是翻译的技巧。由于语言之间不仅存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双语间的具体转换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技能只有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获得,因此,口译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学生获得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世界知识之后接受大量专业训练。交替口译相对易于操作,因为译者听完了相对完整的一段信息,有机会对信息进行重组,而同声传译难度更高,译者必须在语音不中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地传递信息,这就要求译者有极高的技巧,如顺句驱动技术,即先把自己听到的信息翻译出来,再根据后面的信息对已翻译的信息进行结构和内容的修补。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级口译人才的重要一步。学校和培训机构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师资外,还应经常聘请来自知名国际翻译机构的名翻译做讲座,以他们亲身实践经验向学员们展示翻译的不同侧面,如笔记的做法、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交替翻译和同声传译的技巧等。鉴于目前我国口译师资严重匮乏的现实,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将教师派出去观摩学习,同时把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口译人才请进来为学生演讲,并鼓励口译教师从事口译兼职工作,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增强口译人才培养效果。还可以通过翻译教学体系的较高层,即硕士和博士层,不断输送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优秀人才到教学队伍中来。

(四)改革口译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

目前口译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技能化口译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所做的口译教学现状调查显示:多数教师仍采取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的口译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及即时性都比较差。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改革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相符的口译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并强调口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将实践作为口译教学的主要环节。口译课是一门综合技能课,口译要求译员具备熟练的双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技能,以及口译的特殊技能,如:理解技能、笔记技巧、连贯技巧等。口译技能与技巧习得是非常重要的。在口译教学中应以技巧为训练核心,兼顾对语言知识及语言外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口译是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掌握并提高口译技巧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而且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练才能实现。口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口译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践为主。教师应以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尽量在课堂上创造接近真实场景的口译环境。在口译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口译的现实性与临场性,让学生能参与到模拟的近似真实的口译活动当中,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操练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与口译技巧,还可以锻炼心理素质、反应能力、记忆水平等。学校还应该与相关企业公司合作,尽量为学生寻找并提供真正的口译实践机会,如简单的陪同翻译等,使学生们有机会进行真正的口译活动,感受现场的真实气氛,锻炼并提高现场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

总之,面对口译人员职业化的趋势,口译人才的培养应紧跟市场发展,各高等院校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模块,才能在改革和探索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专业英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J].翻译教学,2000,(3).

[2]黄艺.论专业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学报,2007,(5):13-15.

[3]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47-49.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47-48.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7

口语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里弗斯(Rivers)的研究表明,听说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量的75% 。由此可见,训练听力、口语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随着英语新教材的启用,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交际理解水平,已经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我认为,目前中学英语的听力、口语教学还处于起点阶段,离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我在学生中做过一次关于听力、口语测试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近68%的学生以为目前英语学习中最感困难、最为头疼的是听说理解,37%的学生感到每次考试之后听力部分是最没有把握的。听力、口语理解障碍何在?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听力交际水平,我想就此略陈管见。

一、听力、口语理解障碍

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力是听和交际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

语音障碍: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长此以往,特别是对发音相近的词,不能正确辨别一些容易混淆的音素,如 sheep/ship,house/horse。

语速障碍:有些英语教师讲课语速比较慢,学生形成了习惯,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如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失爆、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的变化,更是无所适从。

英语语音差异:英美英语除了在词汇上的差异外,在读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读音差别还相当大。而我国英语教学过去基本上采用英国英语教学体系。随着对外开放、美音教材增多并有流行的趋势,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语音的差异,就产生了听力障碍。

词汇障碍: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大小,掌握的熟练程度,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的现象,都给学生听力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2.母语干扰的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常受母语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句逐词翻译出来,而不能直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多了个中间环节,这种心译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3.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的语言文学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便产生一定困难。如一些听力材料中常会出现Thanksgiving,April Fool学生对西方的感恩节、愚人节等不甚了解,就会对这些感到茫然。

4.心理因素的障碍

听力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另外,外部环境对学生也有较大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样的听力内容,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授课和在语音室里听录音的心理准备和活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多数学生又不善于高速心理变化,从而造成听力理解上的因难。学生听音时的情感因素和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学生听音目的明确,并有强烈的听音个体,其效果就好。反之,会产生心理抵触和厌恶情绪。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听力理解能力不仅与听者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心理素质等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针对英语听力障碍对症下药,采用适当的训练策略。

二、听力理解和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

1.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首先,要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要使初中生人人打好语音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传授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读以及语调等知识,加强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捷径可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掌握英语的朗读技巧。第三,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任何一门语音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词汇的学习要边学边记,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读音规则进行记忆。拼音文字的最大优越性就是词的读音与拼写一致。根据这一特点,会读的单词自然会拼,按读音记忆的单词也不会遗忘。

2.重视培养学生听说理解的技巧与良好听说的习惯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的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所谓听力技巧,包括语音技巧和听力技巧。语音技巧包括连读、弱读、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对所听内容的检索、预测、取舍等技巧。教师要教会学生听音前注意操练、捕捉信息,即要快速地浏览习题,捕捉一切可以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听的时候要边听边记,强化记忆,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如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地点、人名用代号,长词用缩句,长句抓住主要成分。“抱住西瓜,再捡芝麻”,听句子回答问题时,要把题干和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听对话和短文时,要抓住主旨大意,切忌因一、两个词而忽视全文。

3.寓听力口语交际理解训练于日常教学中

训练学生听力、口语交际要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道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要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其次,在课时安排上,可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或每节课的复习时间,让学生听一些有关材料,作为“热身运动”或者利用课堂教学结束前数分钟安排训练听力。第三,在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不要轻易放弃,在内容的呈现上,应遵循听、说、读、写的教学顺序,做到先听后说,先说后读,先读后写;或者把教材中的内容改成听力材料。第四,与课本配套的同步听力以及练习册、目标测试中的听力练习等,更是要坚持随着教学进行训练。

4.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保持良好的状态,自觉养成好习惯,对于听力口语的培养十分重要。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他们又有心理状态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听力、口语交际训练的初始阶级就应强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同时,不否认听力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只要正视它,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要适时给予表扬。如在训练时可采用抢答方式,看谁反应迅速,答得正确。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才教学;改革;原则;方式;配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0-0078-03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使学生掌握一定技能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作为基本的交际技能,口才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设置口才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然而,这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显得差强人意,譬如,实践教学涉及的面过窄、与真实对话情境脱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单一等。显然,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了口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口才课程的教学功能,有必要在教学原则、方式、效果评价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厘清“课改”原则:协调好教学流程

中的“文”、“质”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至少包含外在形式(“文”)与核心价值(“质”)两大构成要素。它们互为表里,共生共存,不可分割。但这种不可分割的属性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与比例上的调适。在笔者看来,如果想要协调好口才课程教学的“文”、“质”关系,就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增强实操性,削弱学理性

作为技能,语言表达与沟通交际的能力不是光凭理论学习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遗憾的是,目前该课程的理论学习课时与实践课时基本稳定在1:1的比例上。这样的比例在实际上无法满足课堂实训的需要,以随堂的演讲实训为例,一个标准班的学生编制按50人计算,即便在每项演讲(专题演讲、随机演讲等)项目上给每个学生5分钟时间练习,

1000分钟(近23个课时)的练习时间便使用殆尽了。若加上教师点评时间(每人2—3分钟)的话,

一学期60课时,光实训就要占用3/4强。然而,矛盾的是,教师并不具有自主分配散学时间的权力。口才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理论教学作为基础性环节,不得擅自挪用戒律在先,教师只能徒呼奈何。想要有所改变,合理调整实操性内容与学理性内容的比例,让前者远大于后者势在必行。

(二)侧重职业性,弱化通用性

培养适合各种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型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演讲也好,口才也罢,所有的相关教学都应当以提高学生从事某种(或多种)行业(职业)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没有准确的施教定位,该课程教学很容易落入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套路,湮灭自身的学科个性与特质。为避免这种尴尬,适当进行职业口才教学不失为明智之举,譬如,接待人员口才、推销人员口才、导游人员口才、礼宾人员口才、销售人员口才,等等。应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立足生活、工作中的交流实例(如顾客提出异议、游客提出抱怨、上司表示不满等)基础上展开阐述,务必将应对的原则、思路和技巧一一解析,方便学生记忆、理解,进而为其所吸收、所应用。

(三)提高实效性,抑制虚文性

不仅如此,笔者还建议,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抑制其虚文性。所谓虚文性,主要是指,第一、部分教学案例明显老化、缺乏更新;其二,与礼仪课程存在内容上的交叉,混淆了课程属性;其三,偏重原则灌输,忽略了生活真实。以第一点为例,许

多教材都喜欢援引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妙语来加以分析,指出其精妙所在。若仔细思考,我们将有理由质疑:首先,这些妙语尽管不失隽永,但它究竟能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复制”和为我所用,本身

就值得商榷;其次,历史人物的身份特殊,他或她的言论离广大在校学子学习和使用口才的实际要求未免过远;再次,纵使学生要仿效的不是原话,而是说话人的高超思维,且问:瞬间思维带有即时性、独特性、片段性,如何学才能学到精髓,而不沦为“画虎反类犬”之境地呢?如此看来,必须抑制口才课程的虚文性。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拓展和革新。

二、更新“课改”方式:丰富学以致用、

学无定式的多重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提供数量可观且相对专业、熟练的技术人员。因此,尽管高职院校在学时安排上明显少于本科院校,而教学内容却未必少于后者。然而,正是这一看似前后矛盾的“悖论”对从教者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即尽量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可运用技能的周期。为了服务于这一内在要求,改革口才课程的授课方式,就应该从“即学即用”上下工夫。为达成这一目的,我们不妨从课堂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寻找切入点:

(一)强调与口才相关的思维训练

口才的使用效果如何,受制于使用者思维的思想深度、内含广度与敏捷程度。相应地,口才训练,与其说应答技巧是重点,倒不如说应对思维是关键。比如,在讲授论辩技巧时,我们既要能够通过分析枚乘《七发》中的主客问答来提炼“客”的驳辩技巧、言语机锋,更要悉心发掘凸显“客”的语言思维的各种途径,即预先设疑、步步推进、欲擒故纵、拨云见日。这些途径集中反应出说服者对被说服者内心需求的洞若观火、在说服步骤安排上的匠心独具和说明程序编排上的巧妙拿捏。简言之,作为技巧教学的前奏,展开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跳跃思维与常规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等思维模式的含义阐释、优劣类比和实例举隅对于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

(二)引入情境模拟,强调课堂实训的真实感

“学”为“用”之始,“用”为“学”之本。口才能力最终服务于具体而微的对话与交流情境。无可否认的是,以往的实训方式多采用“翻开教材,分配角色,依次朗读”的套路,过于舞台化、戏剧化,在四平八稳的背后屏蔽了日常对话的不确定性。卓有成效的课堂实训本不该让学生感到容易轻松,而应感到力所不逮。以销售人员口才实训为例,实训之初,教师特意为学生“备下”一个个不再“听话”(销售员草草介绍商品之后,便爽快下单)的客户,让学生在措不及防、张口结舌之后,在细节层面及时点评、指导,使之逐渐掌握如何借助对话快速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和顾虑,以及消除客户诸项疑义的技巧。表面上,这样的实训给学生带来的不是“游刃有余”的愉悦感而是“才疏学浅”的挫败感,事实上,它的实效有目共睹。要肤浅的快乐还是深刻的挫折,明智的师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争取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战”条件下演练技巧

口才技能的训练,本来就是随时随地的事,无需拘泥于课内。它的有无、强弱,根植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堂教学、随堂实训充其量只能算作“引子”而非全体。从这一点常识出发,广大师生都应当牢固树立“实战”意识,在生活中磨砺口才:一方面,教师主动放弃各种集体活动的主导地位,从台前走向幕后,从命令的者转型为事务的监督者,让学生充当组织者、实施者,观察、评估他们在活动中如何实现内部交流、外部联络并给与纠正、提醒和指引;另一方面,学生自觉并勇于使用话语权——大到赴外访问、异地游览,小到班徽制作、教室布置……事无巨细,沟通的全程一律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在解决“和谁谈”、“怎么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用口才、用好口才。

三、优化“课改”配套:优化注重实效的

教材编纂与效果评估机制

(一)授课教师自主编纂教学、实训材料,戒除“一本书主义”

无须讳言,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不良现象。在它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教师在备课上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导致这一弊端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口才课程教学效果无法立竿见影,教材编纂质量好坏“看似”无关紧要;二是市面上的教材大同小异,不少编者大搞自我繁殖、自我嫁接,形成教材水准长期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三是学校整体投入有所欠缺。近年来,大多数职教类院校为了增进办学实力、扩大办学影响,都不约而同地在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项目上倾力投入,弱化了对教材编纂、实训改革这一类“细微末节”的重视程度。在此背景下,口才课教师的教学激情消退,教学惰性大增,常年以老旧教材敝帚自珍,致使“一本书主义”大行其道。痛定思痛,想要打破这一僵局,首先,职教院校要厘清办学宗旨,不能顾此失彼,适度调整各项事务的投入份额,适时启动和发挥教学创新——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教师参与新颖口才教材编纂的积极性;第二,职教院校学术委员会、口才教学小组、口才课程教师三级联动。共同把好口才教材的采购关、选择关、使用关,摒弃粗制滥造、东挪西借之流,优中选优,找到适用于教学实际需求的好教材;第三,职教院校既尊重教学大纲的方向性、权威性,也不否认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进行实训布置上的灵活性、主体性,赋予教师以足够的自由教学空间;再次,教育主管单位牵头,集中举行口才课程自编教材评比,让具有独创性、启发性的自编教材脱颖而出,成为榜样,带动本课程相关材料的编写与汇总,集思广益,为下一步的厚积薄发积蓄力量。

(二)优化教学效果评估:建立长效、多元、高效的评价体系

除了更新口才课程“课改”的原则以及方式之外,我们不应忽略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优化。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实现优化必须推倒惟考试成绩为衡量标杆的评价方法,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口才课程教学实绩的做法难逃短视、单一、低效的指责,一个长效、多元、高效的评价体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通过汲取教学实践的得失,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日常化。口才课程教学成绩的考评一直采用传统的2+3模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学期成绩总评的40%和60%。这种考评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测评能够完全量化、可操作性较强,其弊端在于,“一考定乾坤”、迷信考试分数——用卷面分数遮蔽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用考点复习取代了口语交际能力的积累。由此导致部分课堂表现优异、口才能力较佳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成绩上屡屡受挫的情况时有发生,换言之,考试本身一旦流于形式,就应当顺势而动,改变现状。为此,必须突出教学的日常考核,先通过情境模拟、课堂示范等综合手段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知识点,再实施效果验收,最后将阶段性考核结果联缀起来,形成考评每个学生学习成效的线性图谱。

其次是学生口才学习层次阶梯化。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将口才课程定位为公共选修课。这一设定使授课对象的专业、班级、年龄呈发散性分布,再加上学生自身的选课目的、知识结构、兴趣倾向千差万别,两者叠加,于无形中加大了口才课教师的授课难度。对此,对学生口才学习层次做阶梯化处理是处置这一难题的要点。所谓阶梯化,指的是在设置“知识——能力普及底线”(学生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日常对话,理解对话人的交流意图)并强制全体学生掌握的基础上,以章节为文本序列,按照学习复杂程度、学生专业属性等要素设立提升层面(学生可以运用对话技巧进行流利的社会交流)、高级层面(学生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结合会话技巧,灵活、自主地完成各种会话活动)、专项层面(如导游专项口才、导购专项口才专项口才、礼宾专项口才等),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再次是教学成效评价坐标延展化。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旨归。一言以蔽之,口才课程的课堂教学围绕社会发展与运行的大局。以此为背景,口才教学成效的评价主体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院校、教师的狭小范畴,而应当囊括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在这三者中,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映出学生(即甫入社会的劳动者)的口才能力,因此尤为重要。评价主体的扩充意味着评价变量的增添与整合,意味着教师应重新考量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更新,并做好评价信息的汇总和整理,搭建卓有成效的“教—学—用”情况反馈机制。在实践中,教师大多采用多方座谈、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网上问询为代表的方式方法建立反馈机制。就笔者的感受而论,使用网络平台的效率最高。网络环境赋予了教师、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以平等的对话地位和高度的隐私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它最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无形障碍,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让教师发现教学瓶颈,使教学成效评估臻于全面、多元、客观。

关于口才的技巧范文9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实践,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和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244例患者,对整个手术过程的处理和手术技巧进行介绍。结果:我院对244例患者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仅有4例因为严重水肿和粘连原因,手术效果未显效外,其与患者的手术治疗非常成功,而4例患者通过相关措施的处理,病情均得到好转。244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高达98%。结论:对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能够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掌握手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通过进一步实践和探讨有效提高手术技巧和疗效,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用非常有效,手术操作安全、经济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技巧;疗效

在胆囊疾病的治疗中,传统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使胆囊患者的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治愈。但在当今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手术效果的要求上,传统的手术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陷。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其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安全高效的有点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青睐,并且该手术的消费费用也并不是非常的高,为此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已被公认为外科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之一。小切口手术的优越性较高,其并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能够符合微创外科的要求,所以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运用。本文通过对244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分析,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和疗效进行了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244例患者,包括121例男性和123例女性,患者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39.8岁。244例患者中,包括有71例胆囊其肉、62例急性胆囊炎、56例胆囊结石、35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例胆囊与胃穿孔。另外,患者在手术之前合并有其它病症的包括:5例合并有糖尿病与高血压、15例合并有肝硬化、10例合并有肺心病、32例合并有糖尿病以及40例合并有高血压。

1.2术前评估与准备

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常规的检查,可通过B超的引导,标记体表中胆囊的位置,以此对切口的选择进行指导。运用影像学,对患者存在的胆囊情况以及周围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解,做好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部分患者还合并有其它病症,术前应该进行相关的处理,以满足手术进行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血压、血糖的有效控制等。

1.3方法

运用常规手术器械,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实施。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抬高。硬膜外麻醉后,经腹直肌切口或取右肋缘下切口,长5cm左右,进腹后,运用纱布将胆囊周围与周围脏器隔离;利用S形拉钩,将胆囊显现并在胆囊底部实施夹提;胆囊浆肌层用电凝切开,与胆囊侧靠近逆行对胆囊进行剥离,后结扎进行止血。对胆囊床的血象进行探查,置明胶海绵,不对胆囊床进行缝合。由于对周围炎症的考虑,选择置管引流时可采用可吸收缝线内缝合。

2结果

244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的患者达到240例,成功率高达98%,其中有4例患者因为严重水肿和粘连等原因,对切口进行了延长时候才顺利完成手术。从开腹到关腹的整个过程中,手术消耗的时间大约为(39.8±8.5)min。患者在完成手术12小时之后,可下床进行活动。手术过程中,造成的疼痛感较为轻微,患者住院的时间为3-5天。另外,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出现1例患者发生大出血现象,通过造影的证实,得知为右肝动脉损伤,对其进行栓塞治疗后,止血成功;1例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未感染。通过有效治疗和处理,全部患者并未围手术期死亡现象。

3讨论

3.1手术技巧的提高

进行手术之前,必须有效进行麻醉,完成麻醉之后,整体手术的操作包括:①选择切口:选择切口对手术的操作非常重要,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切口一般为3-6cm,其中微切口的长度为3-4cm,其被称为单孔直视下胆囊切除术。所以在进行手术时,直切口和斜切口的选择并非有效,在选择切口时,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对适宜的切口进行确定。②胆囊的暴漏:在手术的过程中,对胆囊的暴露是由一定要求的,而切口的选择对胆囊的暴露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在适宜和器械的运用下,也可对胆囊良好暴露进行实施。通过多次的临床实践,通过仰卧位的选择,可有利于胆囊的暴露。患者可头侧抬高30。,肝脏在重力作用下下移,此时也有助于胆囊位置的下移,位置变浅的胆囊可有效暴露于外部。肝十二指肠韧带相对较松弛,向外牵拉胆囊时就比较的容易;另外,腹肌松弛,腹腔内脏器会向左下方移位,此时胆囊周围的空间就会变大,进行手术操作时就非常的容易。如果考虑胆囊肿大、积液,可穿刺胆囊减压后在进行切除。③切除方式:切除的方式主要有逆行和顺逆形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对胆囊的切除效果较佳,其重点应明视胆囊三角结构。

3.2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经验积累

对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开展而言,外科医师应在开腹胆囊切除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有效实施。通过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可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进行控制,从而有效治疗胆囊患者的病情。作为手术医师,胆管系统的解剖、病理基础以及胆管变异等方面,都要能够良好掌握,并对胆管的损伤和程度进行认识,有效预见胆管损伤的严重性,只有这样,手术医师才能针对手术中的各种意外情况和问题,进行相应的判断和处理,提高手术的质量和效果。通常来说,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300多例后,通过手术经验的积累,在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有效实施。

总而言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非常的优越,其手术创伤小、疼痛感下,手术安全等特点值得推广。但作为外科医师,只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手术操作技巧,安全有效的进行手术治疗的操作,才能实现胆囊患者病情的良好康复,这也是基层医院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光全,徐荣华,廖忠,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00例的并发症及预防[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