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集锦9篇

时间:2023-10-19 10:11:32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逃学儿童;母子关系;冲突;焦虑

一、案例概况

X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校成绩每况愈下,与同学、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如今已不肯上学读书,有自残行为。在某咨询中心电脑测试:抑郁、焦虑值都超过40。到某大医院看病,诊断为抽动症。其母每月去医院拿两次药。咨询前,患儿经常用针刺自己的手腕,血淋淋地给母亲看。

二、咨询过程

患儿母亲是在听笔者的讲座后主动咨询的,自我感觉对孩子的问题已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听完讲座后有点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下面记录几次主要的咨询过程。

(一)咨询手记一

与母交谈,了解男孩概况,家庭环境出身史,学校情况。该男孩1~3岁参加过市健美儿童比赛,且获奖;读幼儿园起,老师反映男孩注意力不集中,运动不协调渐明显;四岁开始学钢琴,乐感好。上学后,注意力难集中,上课随意走动,发言特积极,作业做得非常快。一年级成绩不错,到二年级成绩下降,常欠作业,与同学冲突事件增多。

其母在男孩7岁时与丈夫离异,现一人带小孩。母亲大学文化,做技术工作。在母亲的言谈中,不时透出对前夫的指责和不满,感觉男孩的好多习惯像其父亲。当孩子做了自认为不好的事情(没达到母亲的愿望,比如成绩不好时),就用针刺自己的手臂,一直到母亲向孩子求饶,原谅孩子时,才停止。

1.初步诊断

小孩聪明、有注意力缺陷,夫妻离异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母亲对孩子期望很高,是个凡事很认真的人,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2.辅导措施

为缓解患儿的“多动”倾向,建议以运动为主调解减轻,辅以食物。最主要的问题是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让母亲意识到:要想儿子得到改变,首先自己要有所改变。让母亲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抚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3.辅导作业

(1)要求母亲天天坚持与孩子一起做一项孩子喜欢的运动,一是缓解母亲和儿子的焦虑情绪,二是让孩子在运动中训练自身的平衡能力。

(2)要求母亲写出自身哪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让母亲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二)咨询手记二

这次要求母子一起来。刚接触男孩,他不敢正眼看人,说话低着头。让他做简单测试抽动症的动作:轮番翻动左右手臂,感觉孩子翻手不算笨拙,与之谈话的过程中,无明显的抽动症状,做几个简单的平衡动作,小孩站立很稳,而且动作自如。

为了打开和孩子谈话的僵局,笔者在纸上画了三个气球,在一个气球上写了一个词:“感动”,随即简单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他对我的故事不感兴趣,听到我说照样子画气球时,却明显来了点精神。他很快画了三个红色的气球,线条很流畅,写了三个字“去死吧”。写完以后就低着头用牙齿咬手,随后看了看母亲的眼色,发觉母亲好像不高兴,就用手打脸。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发觉他认识上很有问题,如:为什么我就不如别人呢?为什么我就要比别人笨?在任何比赛中,没得名次就很自责。笔者当即与他进行了“辩论”,其实也是在进行初步的认知疏导。他在与我对话时,不时看看母亲的眼神,生怕引起母亲的不满。

在共情作用下,他很信任我,随后的咨询中,他凑在耳旁说出了想看“女人”的想法,想探究人是怎么的。说完这些以后,看着母亲,就连打自己的耳光。母亲在旁补充说:“经常想看我的,我洗澡时,就这样要求。”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当即解释说:他不是坏孩子,说明了他长大了,并讲解了男孩第二特征的生理特点、心理表现。咨询后,他显然很高兴,与笔者一下拉近了距离,临走时还在笔者脸上亲了一下。

为更好地了解男孩,随后的辅导对他进行了“树木人格图”测试。他很乐意,只见画面上出现了:红颜色的树,签了褐色的名,线条流畅,很快画完。辅导室有一架钢琴,他不由自主地为笔者弹奏,乐感很好,对患儿“多动”的判断给予否定。

1.诊断

(1)认知上存在许多问题,追求完美,自我概念不清,全凭大人的评价。由于这样,常自责,行为有些与年龄不符的严谨,抑郁、冲突情绪多,画树和气球都使用红色,与其愤怒情绪有关,情绪化倾向严重。

(2)与母亲关系“纠缠”。代表母爱,潜意识里有种对爱的渴望,存在一定的“恋母情结”(性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心理上非常依赖母亲,与人的距离感还没有分寸,做事要看母亲的眼色行事。

(3)树木人格图上说明:树很大,占据了整张纸,说明他的攻击性、内心压力、外在防御机制、躁动倾向;树冠大,说明他成就动机强;用笔快,说明他思维敏捷;树冠上有断的线条,说明他对母亲的依赖,在母亲面前依赖和情绪化并存;树叶少,说明生命力不足、活力不够;树上的果实代表他已有的成绩和追求;树干在底部生长,有一定的退缩性,情绪低落,对生活失望。

2.辅导措施

这是个问题较多的家庭:夫妻离异给妻子心理造成了伤害或“扭曲”,母亲认知上的完美直接传达给儿子,看到儿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越发焦虑,问题发展又引发抑郁情绪。而儿子为减轻母亲的焦虑,只有用“自残”造成自我的痛苦,来满足母亲。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易患的问题是跟孩子距离过近,给了孩子过多地关注,尤其是单亲家庭的教养,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成长中孩子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关系的纠缠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纠缠的关系”会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控制,爱得越深,控制也会越强。这样,孩子的成长就大打折扣了。

3.辅导作业

(1)孩子针刺手时不予过度焦急,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告知母亲的焦虑会不由自主地传输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2)要求母亲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

(三)咨询手记三

在孩子和母亲的问题上,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母亲。为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母亲进一步做了几次咨询。在参加社会活动方面,其母有一定的“退缩化”行为,自述与人交谈很是怯弱,做了交往小测试,得分不高。为深层次探究到“母亲”内心,与母亲做“心房”游戏,母亲有一定的阻抗。让她画自画像,发觉母亲的头发很密,说明心事很多,忧虑很多,有一定的抑郁倾向,而且有性方面的困扰。

1.辅导措施

每次做放松练习,采用认知疗法,与母亲辩谈,纠正认知上的完美倾向。

2.辅导作业

多走进朋友、亲戚家庭,不要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除了孩子还要有自己的生活。观察生活中别人家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并写生活日记,反思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四)两个月后

母亲述说:孩子在很多方面有了起色,没有了针刺手现象,能上学读书,但和同学时常闹点矛盾。

在述说中,感觉母亲控制孩子的行为还是非常多。小孩情绪化仍很严重,与母亲的关系很糟,满嘴都是对母亲的责怪和抱怨。母亲觉得很委屈,说自己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尽管母亲在我面前对儿子强装笑脸,两人冲突一直进行着。

为了更准确、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以下的三幅图,让他们选择:

儿子一看马上说是第三种,倒是母亲认为是第一种,认为自己与儿子的关系很正常。

1.诊断

两人的关系“纠缠不清”:儿子显然要控制母亲,母亲随时在监控着儿子,两人时时处在冲突之中,形成“冲突依恋冲突”纠缠不清的关系,遗憾的是母亲仍没意识到。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感觉母子说话的模式、交往的方式都存在缺陷,在交往方面还需进行辅导。

2.辅导措施

该案例中母子的关系是紊乱的。虽说所有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态度非常有关,但母亲对儿子的态度过于敏感,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适。

为进一步改善母子之间的关系,减少母子之间互相控制的局面,给母亲做了行为方面的指导,用具体的实例做指正,并进一步澄清母亲的错误认知,告知她:爱依赖的孩子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父母怎样爱?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父母亲给孩子适度的个人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反而会在孩子的身上形成负面效应。做父母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

3.辅导作业

(1)母子两人在家有事好商量,笑着说话,比一比,看谁笑脸多。

(2)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试着放手让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控制太多。

(3)要求母亲看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思考:儿子的问题哪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留意别人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4)思考:假如离婚后,儿子交给前夫带,儿子会出现这些情况吗?

三、咨询结果

电话回访,男孩能持续上学了,母子能坚持每天的运动项目――打羽毛球。男孩情绪好多了,现在忙着复习迎考。母亲说话感觉情绪很好,说儿子情绪稳定了,自己也好久没去医院给儿子拿药吃。其母亲感想是:只要自己不在乎,儿子反而好多了。

四、案例启示

孩子的问题,经常与家庭关系问题有关。现代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谁为谁承受焦虑。案例中母亲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经常处于自责之中,所以用逃学、自残行为来缓解焦虑。案例中母亲单纯地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家庭模式的改变,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持久的。对某些家长来说,溺爱孩子是他(她)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不要长大的表现。好似孩子需要成人的呵护,其实成人需要的是自己需要的满足,特别在单亲家庭中表现更是如此。

总之,青少年都可能会有成长问题,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以及爱与恨之间的冲突,教养者的觉悟至关重大。

点 评

很多行为问题的诊断往往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该案例辅导能从行为问题的本质上寻找突破口,抓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这一关键点,打破母子之间的依赖关系,疏导个案中母亲的“焦虑情绪”,让孩子回到正常成长的轨道。

另外,单亲母亲承担着“父母”双重角色,再加本案例中“母亲”本身的完美品质,无形中更加大了焦虑情绪。还有“母亲”、“妻子”角色潜意识中在“母子关系”中浮现,更增加了本案例的复杂性。辅导者拨开重重迷雾,运用灵活实用的咨询手段(如针对儿童的气球游戏,树木人格图的测试等对诊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让“母子关系”恢复正常,实属难得。

建议对案例中的母亲继续做个人咨询,配以家庭治疗,解决原生家庭中遗留的一些问题。

点评人:刘荣,广西心理协会理事,第181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2

近十多年来,各地的社区都普遍开设了家长学校。绝大多数家长学校是由社区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以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向家长讲授教育理论与方法。这种培训形式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少授课现场出现台上讲者声情并茂,台下听者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有很多家长反映听的时候轰轰烈烈,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知如何着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欠缺操作性;讲课者与听课者缺乏互动;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一般化的内容难以切合每个家长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家长学校的培训效果,我们在社区中开展了家长辅导的试验,尝试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家长开展培训。

一、亲子教育团体的特征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它有着独立、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是许多行业用来培训专业人才的一种盛行的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所进行的助人过程,是一种助人的社会服务。国外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强调其预防的作用,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简而言之,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方式”去辅导他人的一种辅导模式。

(二)家长团体的特征

1.专家和学习者是一种辅导关系――真诚、同感、尊重。在亲子团体中,教者称为导师,团体辅导以家长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既是合作者,又是程序执行的促进者和团体动力的催化者。

2.导师要创设一个安全、信任、的团体情境,要接纳每一位家长、营造安全的情境。

3.导师参与到整个亲子教育活动之中,经历热身、互动、凝聚、解难、结束等几个发展阶段。

4.辅导过程体现成人有效学习的特点,既要有由外到内的认知学习,又要特别体现以人为本的由内到外的体验学习――在团体中建立关系、自我探索、自我了解、采取行

动等。

5.活动内容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充实,以成长性的活动为主。主题选择符合家长的需要,能举实例,实例最好是现代的、身边的,有录像和采访更佳。

6.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促进参与者的互动。

二、亲子教育团体的类型

亲子教育的团体可以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两大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父母成长工作坊

父母成长工作坊就是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和事件,模拟为室内的小组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习。常见的有“自尊感提升工作坊”“父母情绪管理”等。

(二)亲子平行沟通小组

亲子平行沟通小组即父母与孩子分别组成小组,同步开展联合辅导活动,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如受虐的妇女及其子女、单亲父母及其子女等。对于这些辅导,采用平行小组的形式更为有效。其优势在于亲、子都清楚了解他们的共同目标,效果更佳;亲子在辅导过程中进一步沟通,增进认识,建立新的关系,积极面对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团体动力可以促进亲子双方提高信心和勇气;亲子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亲子共享体验活动

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例如读书会、参观博物馆、参观科技馆、参观文化艺术展等。

(四)亲子历奇训练营

历奇辅导综合户外拓展、历奇训练、体验学习、助人自助等多方面内容,帮助成员提升自我概念和团队精神。

(五)亲子团康辅导训练营

以开展康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亲子教育团体。团体康乐活动的内容有唱歌、唱游、带动唱、游戏、土风舞等,辅导者将这些内容进一步深化,运用团体的方法和技巧带领成员,就可以达到辅导层面的效果。

(六)亲子戏剧工作坊

选用亲子日常的普遍事例,或者事先准备好童话剧、课本剧,用 “角色扮演”的技巧,协助团体成员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排演出来,并在演出过程中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改变不良认知,宣泄情感,学习新的行为,实现辅导的目标。

三、亲子教育团体的设计

(一)订立团体辅导目标

组团之前,首先调查家长的需求是什么,即这个团体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团体辅导工作的第一要务,因为团体的目标是导师和家长努力的方向,也是评价的标准。订立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家长的需求、社会的形势、导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团体目标应文字化、具体化,并要分解到团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

(二)招募甄选成员

招募团体的成员,应当有明确的标准。例如,招募期望型和溺爱型的两类家长成员,就要在招募时进行测试,甄别分类。具体应考虑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技术能力、参加辅导团体的经验等因素。

(三)组团的具体工作

首先是宣传、广告、动员等工作,动员目标家长参加;然后确定地点和时间并进行首次见面谈话、测试和甄选;最后,介绍本次团体的目标、辅导的内容、方法、期望,签订共同遵守的协定,分组和导师

见面。

(四)设计辅导程序

设计辅导程序首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有结构性。团体辅导活动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之分。结构性活动就是围绕某一目标而开展的系列化的活动。结构性活动要按照团体活动的发展阶段来进行活动设计,从热身期―互动期―凝聚期―工作期―结束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程序的设计也会有相应的要求。设计好辅导活动后,还要考虑活动的安排是否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活动就是活动在一天或连续几天进行,比如利用假期组织若干个家长学校的成员进行培训。

四、团体活动实施过程及效果

(一)团体活动实施过程

在团体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活动方式。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组织讨论,交流彼此的教子心得,在活动中领悟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技巧,并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教育方案,分享自己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体会。鉴于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验证,故采用定性方法对此次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定性方法主要包括主持者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的家庭作业和团体活动后进行的问卷

调查。

从我们的观察记录来看,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他们大胆表露自己的教子观念与方法,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分享运用新技巧后孩子的行为发生的可喜变化。从家长设计的两个教育方案(分数奖励日程表、家庭合约)与家庭作业来看,家长们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与技巧运用于教育孩子的实际中;有些家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合约”,不仅对孩子提出了如早睡早起、按时完成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听从父母合理的建议等要求,而且合约中还包括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例如,每天允许孩子看一小时电视、父母不能大声骂小孩、不能无理阻碍小孩做感兴趣的事等。从这些作业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技巧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团体活动实施的效果分析

经过这次培训,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民主的观念、合理期望的观念等)有了较大的转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育技巧(奖励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观念和技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惑有着独特的作用。团体辅导强调主持人要以真诚、同感的心态,通过创设宽松、无批评的心理环境,让团体成员在活动中大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达到自我领悟、共同提高的效果。家长参加团体辅导后会发现其他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扰,这对于提高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帮助。在团体辅导中,家长会得到多方的帮助与感情支持,同时也会去帮助与支持别人,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工作坊的内容较切合家长的实际,既有教育观念的研讨,又有教育技巧的学习。这些教育观念与技巧对于既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太懂得怎么教好孩子的家长来说,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问题学生;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商,男,大一学生,来自新疆,独生子。新生入校后该生的出勤情况就很差,辅导员通过向班干部了解到他逃课在寝室打游戏。小商父母均是当地政府机关人员。于是,辅导员约他谈心,他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不断反驳辅导员的观点,为自己辩解。

小商在初三与他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初中阶段成绩优良。然而当父母利用自己的关系将他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进入尖子班后,几次排名不理想的模拟考后使他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家庭关系中,他和父亲是对立的,会故意违背父亲的意愿,与母亲也很少讲知心话。他的两个表哥的生活状况使他觉得读书无用,认为没有文凭的人照样能挣大钱。

谈话犹如两个人在进行谈判,看到他如此顽固难以说服,辅导员本人也感到非常失望,也想按照他的父母对他的底线要求一样,只要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随他而去。辅导员正犹豫不决时,看到小商起身去关没有关严的办公室房门,这一举动让辅导员眼前一亮。辅导员感到不能放弃小商,需要一段时间让他得到教育和历练。

二、案例分析

对发生在小商身上的沉迷网络、厌学、人际交往障碍、难以融入新环境等情况,辅导员进行了深入了解,经常保持与他联络、谈心,并找班干部了解并讨论解决办法,及时把握小商的思想与行为动态。

1.家庭因素

小商是典型的90后,而且还是隔代教育的产物。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对小商的成长教育,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三口之家因为小商沉疴已久的问题而争吵不休,小商处处与父亲作对,叛逆倾向严重,母亲在一旁无能为力。

2.中学教育因素

原本成绩优良的小商转学进入尖子班后,一方面他面临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心理落差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家长为了小商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联合班主任向小商妥协,降低要求,导致他更加无组织、无纪律,性格自由散漫。

3.自身因素

小商学习基础差,生活习惯与其他学生有差异。自身不良行为和习惯加上刚进入大学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他更加迷茫。懒惰是学习的最大杀手,大一期间小商连通过难度较低的体育课都不及格,更不用说其他文化课了,以致大一学年结束后他面临着留级的危机。

三、解决方法

1.平等对话

辅导员要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情感上相互爱护,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讨论问题。当小商知道辅导员是报以要与他结交朋友的态度进行交流后,他开始逐渐向辅导员讲述他的成长经历、生活故事、学业担忧等问题。而辅导员回馈给小商的是耐心与包容,并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用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感染小商。在潜移默化中辅导员与小商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引导,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2.日常关注

辅导员要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必须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需要用爱去呵护,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时刻被关注。辅导员通过查找小商的学籍卡信息,联系到他的父亲,说明了他的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到了更具体的信息,并与他的家长互通信息,保持联络。辅导员还通过小商的室友了解、把握他的日常表现,并让班干部协助他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小商的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改变他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在日常点滴中向他传授良好的价值取向。一条QQ信息或微信询问下他的近况,能让他感受到被辅导员时刻关注着、鼓励着。

3.结对帮带

小商有网瘾、厌学、人际关系障碍和难以融入大学生活等问题,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以宿舍为中心,发挥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对他实施结对帮带。比如搬入新校区的寝室调整问题,因小商在班级的不良表现,导致没有学生愿意接纳他为室友,班长就主动与其他学生沟通,帮助其与室友建立关系,成功解决了小商的住宿问题;同时,建议小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使他用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案例启示

1.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

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适应情况不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向新生深入介绍大学生活,M行细致的人生理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生活指导、思想教育和常规教育。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或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向新生介绍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发展方向及就业前景,让他们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个人计划。

2.培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自理能力较差、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帮助他们,提升他们独立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引导其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性格特点,指导他们在交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辅导员要让学生在沟通、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坚持查课

查课是辅导员的例行工作,也是基础性的工作。辅导员通过查课不仅可以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而且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可以掌握哪些学生经常旷课或只上某门课程,哪些学生上课积极,哪些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查课还可以发现并及时处理学生的异常情况。小商就是辅导员在查课过程中发现的一名问题学生。查课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就在他们身边,这样可以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

4.提供平台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发挥优势,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可塑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很强。有些学生自己创建社团、协会,也有学生自主创业,这些都应当给予鼓励和提倡。此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考取专业证书,为未来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专业引路人,面对问题学生要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用耐心和策略化解问题,用真心换来问题学生的洗心革面,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付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前沿,2006(5).

[2]胡卫新,王伯平,王震威.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4).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 心理问题 处理

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其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心理环境已经形成,对于健康家庭的学生,他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以及自身的环境适应性相对要强一些,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较为敏感,某句话或者某件事都可能会给他带来伤心、痛苦、消极、郁闷、恐惧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干预,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从实践以及一些理论研究中也能看到,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来自于单亲家庭。由此可以看到:在工作中排查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提前能够筛查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就能减少这类学生以后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突发事件的几率。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1.1严重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对人对事的不信任感,在情绪情感上往往容易极端,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1.2突出的依恋行为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中缺少完整的爱而产生情感缺陷,使他们向外寻找情感“依托”,从而获得一种“感觉补偿”。这种依托的最初阶段,常借助于物。比如女孩睡觉离不开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毛毛熊等。对物的精神寄托,稍后就发展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需求。如女孩喜欢寻找比自己高大、英俊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偶像”和“保护者”。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少一种情感交流,子女在外面表现出来的这种特别心理现象,有的教师不问青红皂白以“早恋”问题来处理,这是不恰当的。但这种行为有可能导致“早恋”,这时必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才可能避免其它问题的发生。

1.3明显的自卑感、孤僻感和被遗弃感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而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方面的缺陷,往往使他们感到身上存在巨大的空缺。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对他们如何关心和爱护时,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沮丧,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孤立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痛苦,也不让别人再来伤害自己原本脆弱的心灵,产生孤僻感和被遗弃感。

1.4心理异常敏感,情绪不稳定

孩子不谙世事,并不知道家庭中的变故缘何而起,但却会因此而变得敏感。家人态度上稍有不对,他的反应较之以往会显得突兀。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调查发现,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十分敏感,情绪不稳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爱,加之自卑感、被遗弃感的影响自尊心表现异常强烈,遇事较为烦躁,不容易冷静。

1.5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社交能力差

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与人相处冷漠,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往往不愿意跟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思想难以沟通,而且大多漠视校规和社会法纪,自我为中心,容易表现出一些怪异行为。这种人格的不健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作为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怎么去有效的捕捉到单亲家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类学生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良倾向,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就成为了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用爱心去感染他们,用细心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细节决定成败,爱心贯穿工作。

2.1.1建立学生档案,开展个性关怀。

学生工作要求耐心、细致,对入校的同学查阅档案,做到一个不缺、一个不落,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为以后的工作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

2.1.2尊重学生人格,做到真诚关爱。

在问题的处理中,要考虑到具体问题的具体方面,因人而异的开展深度辅导,而不是所有人一套谈话体系,针对症结所在开展工作,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敞开心扉,也能使工作更容易开展。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1.3开展深度辅导,加强多方沟通。

如果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可能发生的情况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问题,一方面要及时同领导汇报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积极的沟通既能有效防止事件的恶化,又能帮助辅导员理清思路,抓住重点。

2.2有效搭建心理干预预警机制

首先,要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工作,尤其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为心理问题处理机制的一部分,前期预警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动向。

工作中可以配合辅导员深度辅导、班导师深入宿舍等方式,通过心理测评、档案查阅等手段,来抽茧剥丝,发现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记录在册,制定一个初步的爱心关注档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5

要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首先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了其存在的心理危机及其成因,以便对症下药,从根本上保障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

一、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及其成因

1.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现阶段心理健康较为普遍的观点为,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张大均[1]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即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健全心理素质。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只有在与常模标准以及一定时期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比较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子女由于缺乏健全的父母之爱,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偏失和性格缺陷,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危机。

徐安琪等[2]、李学容[3]调查显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孤独、自责倾向突出,存在明显的焦虑、冲动倾向。张铁成等[4]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在情绪方面比完整家庭儿童存在更多的消极现象并影响其学习、生活及社会性发展。在社会性发展方面,陈会昌等[5]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自我控制能力明显低于完全家庭子女。刘建勋等[6]研究也显示出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存在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危险因素,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高危人群。此外,员丽萍[7]提出单亲家庭还可能影响其子女的智力发展。

综上所述,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子女在性格、社会适应、情绪发展、认知发展方面比双亲家庭子女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主要体现在:性情孤僻、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社会性发展不良;智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较之于完整家庭子女缓慢。

2.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心理健康危机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破裂。生活在这种“残缺型”家庭中,极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从而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若自身调适不当,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调。家庭破裂,极易使单亲家长尤其是离异单亲家长长期处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影响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他们对家庭生活悲观失望,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或不知如何调适其心理,以致于亲子互动不良,从而使子女极易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孤僻、胆怯、沉默、抑郁、悲观和怪癖等心理异常现象,若不及时沟通,势必产生心理健康危机,严重的会产生心理健康障碍。

其次,心理适应状态失衡。由于家庭破裂是不以单亲家庭子女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对其无法掌控,极易产生挫败感,造成其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的挫折情境。对挫折耐受力较弱或极差的单亲家庭子女来说,其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难以承受突然的打击与压力,就易为挫折情境所困扰,产生消极情绪,若个体不能有效调节就极易使自身人格变态与心理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8]。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要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以整体家庭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更容易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以实现对单亲家庭的全面介入。因此本文将在讨论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问题面向的基础上,透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了解,期望能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找到辅导助人的着力点,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维护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就是在学校教育机制中,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以满足学生有关认知、学习需求及适应成长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9],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助自主准备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其工作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而是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所有内外在因素来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6

一、学生思政工作案例概述

孙同学来自农村,是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贫困户。孙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其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由于家庭原因其性格比价孤僻缺少安全感,特别是爷爷奶奶去世后其性格更加孤僻,父子间的情感淡漠,2016年其考取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由于所上专业是其父亲强行帮其报的与自己本来想要报的专业差别较大,导致其入学后厌学,到大一下学期多门功课不及格或者重修,在专业受挫和生活上的多重压力下其与父亲的关系直线下降,其开始沉迷与网络,为了更好的进行网络活动其在大二上学期末在网上平台贷款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开启了疯狂的网络沉迷模式。

二、本案例产生的原因分析

孙同学的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大量纯在的现实问题,比如很多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在远离父母后就会因为缺失家庭关爱和必要的引导而迷失方向,造就其特殊的性格和行为。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自身原因使得该同学入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性格更加孤僻无处发泄只能寄情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三、针对该案例的解决方法

(一)案例解决理论依据

1.“ERG”理论。从生存等需要作为激励因素激发起积极向上的信念,以相互关系需要激发其打开心扉逐渐学会融入群体,以专业培养为成长需要激发其学习动力,帮助其走出网络和修复性格缺失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并建立专业自信逐步修复家庭矛盾。

2.现代大学生培养方针。现代大学生的坠落与现代教育过程的五育不完整有很大关联,作为高校教育我们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案例解决方法

1.掌握个人信息。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向了解我们的孩子一样了解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的家庭、性格、成长过程等具体情况。因此在开学之际我们好好的和每一位家长聊一聊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个档案非常必要,针对特殊情况我们应该早做准备区别对待,特别是在宿舍这个重要的生活区域的安排上要有针对性:

①要保证自己能及时了解其在校思想及生活情况。

②要帮助其在宿舍建立家庭的感觉

③宿舍要有一位各方面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其。

2. 通过同学和访谈了解其现在状况后首先与其父亲谈话希望能够改善其家庭关系让其逐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 了解到其贷款后详细询问贷款情况(其实际上是购买手机2500元的分期付款),但是其表示是为了上网课而购买,基于此我首先给予其100%的信任并表示主动与其父亲沟通让其父亲帮助分期偿还,以建立教师-家庭-学生间的相互信任感。然后询问上课情况,通过上课情况分析其现在上课状态不佳的原因,然后逐步探讨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由于过度沉迷网络,日夜颠倒经常逃课有时候就算去了也也是在睡觉所以整个学业荒废,整个人的身体状态也处于颓废的边缘。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求其按时休息,手机晚上由宿舍长按时监督其关机。

4. 解决了其网瘾问题开始解决其性格内向问题。首先与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取得联系,对其开展心理辅导。然后要求其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特别是一些团体活动要求班级的优秀分子主动去邀请其参加自己所组织的各项活动。

5. 解决其专业不自信问题。通过谈话和专业宣传首先让其了解专业内容,通过对其家庭环境、个人情况分析建立与现在专业相符合的实际联系去培养专业自信。

6. 修复家庭关系。其家庭关系的缺失是影响其一身的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前期所做的工作可能付之东流。虽然是爷爷奶奶带大但是父亲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唯一亲人,父亲的关怀可能不够或者不太符合你的需要但是确是非常的真诚。通过辅导员谈话、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干预和其父亲的不懈努力逐步解开其心结。

7. 该生的事情我及时向学院领导做了汇报,并且向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召开主题班会,要求全体同学要合理使用网络,少玩游戏,要求班级积极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以学业为基础开启健康而又丰富多彩大学生活。

(三)案例评价与总结

1、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现代网络生活的智能化、各种社会诱惑的腐化孙同学的案例在不断的增多和演化。作为现代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坚定三全育人的理论指导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健全、健康的现代青年接班人。

2.作为现代辅导我们要从思想上建立建立坚固的堡垒,从方法上建立多变和有效可操作手段应对多变的工作需求。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7

关键词:家校互动;家长问题;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92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统一整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才能保征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对于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来说,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以及缺乏与孩子有效交流沟通的技巧,使得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变成了5+2等于0。如何让家校互动更加有效呢?本文将探讨家长教育孩子的类型及如何对家长进行辅导,使家校互动更加有效。

辅导的意思为帮助和指导。家长是成人,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成功,因此,如果帮助和指导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则往往成为在家校互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辅导策略则为为达到某种帮助与指导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问题类型,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简单粗暴型家长

“你这家伙,又给我惹祸了”。只见一位家长气冲冲地来到教师办公室,一脚向孩子踢了过去,本来怯生生地站在办公室的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但在父亲的大声呵斥中,只能变哭为抽泣。

这类家庭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树立起绝对的权威,孩子在自己的家中如同“绵羊”,没有地位,完全是父母的附属,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冒犯了父母,则会受到父母的压制。班杜拉认为:儿童所作出的许多不良反应只是对他周围其他人观察的结果,一个孩子会以自己在家受罚的相同方式愤怒地揍一起玩耍的伙伴。据笔者在教育实践对学生的观察,确实发现有些学生由于为了转嫁在家里受到的怨气,在学校里往往对其他的同学具有攻击性。而这位学生,也正是在学校多次去攻击其他同学,因而班主任在不能忍受的情况叫来了家长。可是,家长的这种处理方式,根本不可能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反而还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家长进行辅导,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及方法。

辅导策略:

1. 熄灭家长怒火。请学生回避,然后递给家长一杯不太热的茶水,请他坐下。

2. 其次,认真告诉他,请他来不是为了打孩子,同时更要告诉他,打了学生让自己非常难过。

3. 给家长分析孩子问题形成的原因,重点要让家长明白,自己对孩子的不平等沟通,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最重要原因,要让家长体会到有“当头棒喝”的警醒作用;最后,还应该对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技巧进行一些辅导。

二、不管不顾型家长

“老师,这孩子我不要了,他爸爸一点都不管他,叫我一个人怎么管得下他。”当班主任教师打电话告诉家长孩子又闯祸时,这是心力交瘁的妈妈说出了无奈的话。

这类家庭家长的关系大多出现了裂痕。父母彼此都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对方。孩子处于自由状态,一旦受到不良的诱惑,往往就沦为问题学生。

辅导策略:

1. 准备工作。先让学生找一些小时候的照片,包括婴儿时期的;

2. 找一间不太大的房屋,播放歌颂母爱或父爱的歌曲,比如《母亲》之类的歌曲,以期在特定的空间内唤起父母对孩子的爱。

3. 与父母聊家常,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的情况,一起看孩子在各个时期的照片,从而给父母一个良好的暗示:孩子是可爱的。

4. 给家长具体的指导及建议,只要家长态度改变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就容易了。其实,这类孩子,只要家庭是温馨的,那他向好的方面转变也是很快的。

三、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

这类家长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家,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因为孩子不满足于自己父母的亲情以及父母不能及时监管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慢慢地偏离了健康的发展道路。据我们对学校一个年级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整个年级段学生的比例为10%左右。

辅导策略:

1. 让家长定时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的关心,特别在双休日的时候,在特定的时间给孩子打电话,并且要打家中的座机,这样,可以让孩子不至于整天盲目到处乱逛。

2. 辅导家长给孩子打电话时的语气、态度等技巧。

3.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家情日记,然后把家情日记传递给家长看,以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情况。

4. 尽量让父母一方经常在家照顾孩子。

四、溺爱推责型家长

“老师,我问得很清楚了,我孩子真的没打架,他只是在旁边看看,同学都冤枉他了。”这是一位孩子参加打群架的母亲对教师说的。当时学校告知家长孩子打架了,请她来学校。家长来到学校,跟孩子见了面,就对孩子说:你不要怕,一定要实话实说,不是你做的,不要承认,我会给你做主。果然,通过家长的暗示,孩子开始百般狡辩,说自己根本没有参与打架。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在人证与物证面前,学生不得不承认了错误。

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一些“出格”的行为,不但不去制止,反而大加赞赏,养成孩子心无规矩、妄自尊大、为所欲为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时间长了,不良行为的积累,孩子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学生。

辅导策略:

1. 摆事实。溺爱孩子的家长,只要有一点可能让孩子推卸责任,那他们都会去为孩子推脱。只有在铁的事实面前,家长才会收敛起溺爱孩子的心。因此,对这类家长的辅导,一定要调查好事实的真相,这样,才不会让家长有推卸孩子责任的念头。

2. 讲道理。教师应用平和的口气,讲清过分溺爱孩子的不益之处。可以给家长讲一些类似于“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有条件的,可以让家长看一些视频或少年犯因为家长溺爱而犯罪的事实,这样,让家长认清过分溺爱的坏处。

3. 后果警醒法。让家长想象一下,等若干年后,如果一直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家长幡然醒悟,从而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五、梦想强加型家长

一位母亲,听说孩子成绩有所退步,就不惜“抛夫弃家”来到城里,专门租了房子带孩子,监督孩子的读书。岂知,孩子根本体会不了母亲的焦虑心情,于是,冲突就不可避免发生了,可以用这样来描述冲突情况:小冲突天天有,大冲突三六九。母亲对孩子到走投无路了,就找到了学校寻求帮助。教师和母亲交谈后,才知道,原来母亲高中毕业,因多种因素没能上大学,后来代过课,而且她的父亲在本地就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因此,她很想自己的孩子有大出息,将来考上重点大学。

这类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圆自己大学梦,因而,总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学习成绩非常好,对孩子的心理预期非常高,但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始终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因而造成亲子关系非常困难。

辅导策略:

1. 用同理心肯定父母在学业上的遗憾。这类父母文化较好,与教师沟通交流不存在什么障碍,也能明白事理,只是想让下代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对他们难圆的大学梦表示可惜,让他们觉得有人理解他们的梦想。

2. 引导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即可以通过“焦点解决问题策略”,改变把自己梦想强加给孩子的观念,让父母明白过高的心理预期会加强孩子的挫败感。

3. 引导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这类父母,只要观念改变了,辅导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能比较自觉去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辅导的效果也比较好。

六、缺乏家教知识型家长

“老师,我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我的孩子了,我说的话他都听不进去,而且,还有去跟社会青年交往的危险,请你帮帮我。”来学校求助的这位家长,因为丈夫长年在外,夫妻关系不太融洽,父亲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几乎等于零,母亲在孩子面前也经常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负责任的厌恶,而且母亲做小生意,工作繁忙,双休日也没时间陪孩子。

这种父母对子女关心爱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亲子关系沟通也不太顺畅。父母想跟孩子好好交流沟通,但话不投机,交流沟通往往不欢而散。

辅导策略:

1. 给家长信心。明确告诉家长,通过父母的努力,孩子肯定能变好。

2. 做好家庭的温馨氛围。孩子不愿意在家,往往家里有冷冰冰的氛围,因此,当周末孩子放假回家,家里一定要有人在家。

3. 家长态度要温和。与孩子交流时,父母的和言悦色,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因而也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辅导教师可以给家长讲一讲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的“恒河猴”实验,让家长明白,与孩子交流家长态度的重要性。

4. 改变说话语序。说话的语序不一样,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位母亲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往往会有两种说话方式:一种是,孩子,给你买了新衣服,你要用功读书;一种是,孩子,这件衣服是对你这段时间过来努力学习的奖励。两种说话的方式,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影响,前一种,孩子关注度在衣服,是为新衣服用功读书,而后一种,则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这样就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暗示:只要我努力读书,就会得到奖励。

5. 给孩子责任。比如,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家务,烧好吃的饭菜等,这样让孩子在与父母共同劳动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

总之,教师与家长良好的互动可以得到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在和家长互动前,我们先要了解各个家庭的情况、文化、价值观等;在和家长互动时,必须正视家长的个体差异,每个家长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他们在学历、性格、教育观、教养方式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做好对家长的辅导,这样才能让家校互动更加成功、有效。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岳 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8

家校联系沟通是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做好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素质不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同时,绝大部分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必要的教育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如: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学生上学迟到或无故旷课等等,很多事情沟通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可如果沟通不好,家长会非常不满意,到时班主任的工作就不能正常地开展。所以,做好家校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我觉得非常重要。

1.倾听――了解真相,建立信任,做家校沟通的引领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他来讲十分重要,我在做班主任后深有体会。因此,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搞清楚学生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有助于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蒋励,孩子是六个半月就出生的早产儿,加上家族性遗传骨瘤,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因此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和家长交涉后,了解到孩子家庭困难,父亲残疾,母亲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孩子体弱多病,学习上非常的吃力。此后,我通过学校的贫困生补助以及个人对孩子给予了一些帮扶。指导家长辅导孩子的一些方法,家长也重视起来,平时买教辅书自己在家辅导,有疑问也常电话请教老师,我总是不厌其烦。一再肯定家长和感谢家长的支持。她在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之间就可以做宣传工作。有许多家长引起共鸣,觉得自己在家也应该做好监督和辅导工作。虽然至今为止,这孩子的成绩仍不是特别理想,但可贵的是,她的家L一直没有放弃,常常来电或面询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点也没有自卑或不敢和老师聊的想法,我觉得有了家长的这般支持,孩子迟早会有进步。

2.理解――换位思考,诚意沟通,做家校沟通的合作者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长们由于工作忙的原因或者其本身就忽视家庭教育的原因,他们常常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要不就找个课余作业辅导班,让辅导老师来管;他们这种一脚踢的做法常常令我们苦恼不已。我们班级的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住宿生。住宿管理毕竟不像在学生自己家。有很多学生都是靠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孩子岁数小,各方面能力毕竟有限。在我们班有一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其实孩子的智力还不错,只是家长平时太忙,什么也不管,所以放任自由发展。我每次遇到家长就帮家长分析原因,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并不是笨,而是因为不能管理好自己,需要家长的扶持并且委婉地和家长说,低年级打好基础是关键,想要孩子学有所成,就必须在家长辅导下完成。并且主动提出,在学校的时候我多关注和辅导一下他家孩子,希望她也一起抓好在家的作业。就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做工作。甚至遇到住宿的管理者同样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说,家长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孩子关注的不够,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发现孩子的家庭作业真的被重视了起来。而且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把工作做的更好。

3.指导――精心组织,善于策划,做家校沟通的组织联络者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9

山东省潍坊市德润国际学校是2010年在奎文区教育局的管理下由企业投资筹建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建校之初,教师来自于全区的14所中小学,还有7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以后每个新学期都有新教师加入。为了加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和工作的专业性,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好家长的保障工作,学校在“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的校训引领下,明确“做最好的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实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解读

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体现在“三个三”,即“系统性、全员性、合作性”三原则,“发展性、教育性、预防性”三理念,“分层、分类、分段”三方法开展工作。

1.系统性、全员性、合作性三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工作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开展的时空有限,主要是开设心理活动课、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周活动,及对教师的心理培训,影响面和参与人员都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面对全体学生,在不同的部门落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分工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2.发展性、教育性、预防性三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适用临床心理治疗模式。学校适合促进学生发展,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作模式,而不是等学生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再去治疗。在发展性、教育性、预防性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正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3.分层、分类、分段三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不同的群体,鉴于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工作。分层是指分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层面;在不同的层面再进行分类,学生层面的分类是指面对全体学生和特殊学生,教师层面的分类可以分为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分段是指分为低段、中段、过渡段、高段。

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不是高空大的,而是有章可循的,学校是保障,心理教师是主导,班主任是突破口,心理课堂是主阵地,心理活动是抓手,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是落脚点。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规范工作流程和机制

我校目前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有42人,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2.创建“软硬件为基础,心理团队共发展的综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教学环境,培养优秀的师资,打造综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提升心理健康指数,使“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学习”

教师幸福工作和学生快乐学习是学校工作的落脚点。

三、学校为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1.形成组织机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教导处来负责,学校根据管理工作实际,形成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成员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小组成员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成员由42名有心理咨询师证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班主任教师组成。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形成三级管理模式,层级清晰,责任分明,提供全局性的保障。

2.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德润国际学校关于心理咨询师培训与管理的规定》,保障教师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制定了心理教师值班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并且保障按时值班。

3.建设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开展好心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培养了42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他们大部分是骨干班主任,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4.提升软硬件条件

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分为团体辅导室、个体辅导室、接待区、心理教师办公室等区域,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沙盘、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儿童潜能开发训练系统软件,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逻辑力、空间知觉能力。

四、加强教师心理学专业化水平的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指数和专业水平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强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对教师开展心理学专业化水平的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内容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减少教师心理压力,杜绝师源性伤害,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1.针对班主任的案例研讨

班主任是学校骨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心理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参与班主任德育例会或“班级管理论坛”。我校承办奎文区德育例会,让班主任进行案例交流,由心理学教授和心理教师进行点评,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

2.对新教师进行团体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团体心理辅导

对新入职和从区内其他学校选调过来的教师在进校第一天进行“缘聚德润”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粘口香糖”“车轮对话”等活动增加教师之间的了解与互动,促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团体当中。暑假对教师进行“生命影响生命”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信任盲行”等活动增加教师的团队归属感和凝聚力。

3.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

对于教师来说,做工作有时仅仅是凭经验。变化成长中的学生,特别是处于“第二断乳期”的青春期学生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心理学来开展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请潍坊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为教师们做“引航青春期――与教师们谈谈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学生”的讲座,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4.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训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较高,教师职业具有繁杂与琐碎的特点,但是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就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可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工作的快乐指数。邀请校外心理学专家给教师们做专题讲座。心理专家带来的“沟通从心开始”团体辅导和“幸福在我心”的讲座缓解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成立了“感动德润”项目,让大家发现身边的美,以欣赏、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5.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

我校特别注重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选派骨干心理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参加“全国中小学‘同伴辅导’学术研讨会”和“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现场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请所有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集体参加区里举办的“首届奎文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培训会”。我校还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沙盘技术培训,提高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五、开展“快乐校园,阳光心理”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开设“阳光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2.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周活动

以心理健康周为契机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注重心理网站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活动,如“心灵成长是头等大事”国旗下演讲,“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心理讲座,“我爱我家”亲子团体辅导活动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科学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通过中小学生心理测评软件,对全体七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通过个案或小团体辅导进行心理干预,提升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辅导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到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

5.开展“阳光心理”社团活动

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

六、完善初中阳光心理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开展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阳光心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根据学生实际,以课题的形式,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达到课程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探索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实施途径,通过相关的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规划指导、家长课程等要求,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七、家校一家亲,共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开展亲子团体辅导活动

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带领三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我爱我家”亲子团体辅导活动。活动中家长们感触很深,收获很大,在现场表达了对孩子的愧疚之情和疼爱之心,场面非常感人。通过活动家长认识了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探讨了对父母的期待,学习了亲子沟通的技巧,发展了和谐愉悦的亲子关系。

2.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学情会商

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2014年4月份学校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全体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5月份对测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邀请学生家长,班主任联合心理教师一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会商,以便更好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通过本次心理测评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了学校心理健康氛围,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并且为学校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形成“专家课程、选择课程、亲子课程”三合一家长学校课程体系

(1)专家课程

聘请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为学生成长导师,针对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为家长开设相关课程。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开设“伴孩子一起成长”讲座,告诉家长入学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一次转折,作为陪伴孩子的父母需要作好两种准备。第一,心理准备。第二,习惯的培养。针对初三毕业生的家长做“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讲座,帮助家长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来面对孩子的重大考试,减少孩子的心理焦虑。

(2)选择课程

基于家长的需要,进行菜单式培训。由有经验的家长、班主任或心理教师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经验介绍,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实行走班制学习,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孙瑞雪的儿童观”“学习如何做家长”“良好亲子关系探讨――孩子我该如何来爱你”等讲座让家长们获益匪浅。

(3)亲子课程

学校实行“读书漂流”活动,把读书由学校延伸到家庭,亲子互动共读一本书。学校先后为家长购置了《犹太人给子女的8种福分》《家有小女初长成》等书,提供给家长们阅读,然后亲子间分享、交流感悟,让家长和学生在读书中共同幸福成长。

八、心理网络辐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了更好地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分享、交流心理工作的成果,学校网站设有“心灵驿站”心理栏目,下设“阳光地带”和“案例分析”子栏目,心理教师为信息员,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经典案例经验。

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均在第一时间由各主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新闻稿件和视频分别被人民网、大众网和奎文区教育网所采用。这既是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宣传,又可以让社会、家长监督学校工作,同时还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促进了家长和师生心理积极发展。

九、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关注每一个学生

我校针对特殊学生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1.实行“静润工程”,关注特殊学生

静水深流,润物无声,德润的“静润工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特殊关爱。目前我校向奎文区教育局基教科和奎文区特教研究指导中心报名建档的随班就读学生有6名,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由心理教师任专职辅导教师,在特设的特殊教育资源室,开展特殊儿童的建档和追踪研究。

2.不让每一个人成为角落里的人

在“感动奎文”先进模范评选中,特殊学生小刘所在的五年级一班荣获“感动奎文优秀集体”的荣誉称号。这是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不让每一个人成为角落里的人”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是每个学生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最好说明。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