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集锦9篇

时间:2023-10-27 11:08:56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

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创新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0引言我国自1994年3月加入国际互联网组织以来,互联网便逐渐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人们提出了新概念“互联网+”。高校作为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定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新颖生动的教育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创新发展的工具,顺应“互联网+”的时展趋势,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1“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生不仅是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互联网环境的创造者。“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加放大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征,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新的教育环境、多元丰富的教育内容、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改善教育的实际效果。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及运用其自身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庞杂性势必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强烈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政治倾向和思想道德观念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难题。概括来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体现出矛盾的特殊性。以互联网为首的众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得方便快捷,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碰撞使得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差异。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并没有实现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及形式趋同现象严重且单调乏味。另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尚不能跳出“权威式”教育模式的圈子,失去了亲切感和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抵触情绪。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现实教育与互联网虚拟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前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方式为主,现有技术条件未被充分利用。整体上呈现出现实教育与互联网虚拟教育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配合,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2]。

3)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主要由学校承担,但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限制,教育资源也较为紧缺,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与此相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密不可分的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自我教育却未能被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学校教育产生脱节的现象。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向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滞后的问题将愈发凸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状,厘清创新工作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积极探寻适合当前“互联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1建立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要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必须要做到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的统一互补。

1)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毋庸置疑的是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通过各自的教育形式及特点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实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人格,而互联网虚拟教育则不仅仅要求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形成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理性人格,而且还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3]。

2)在教育内容上还应实现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融合促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无论是互联网虚拟教育还是现实教育,都应该以“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同时还应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这一突出问题,重点加强互联网法制、互联网道德规范、互联网生态文明、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着力于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选择判断能力,培育大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健全人格。

3)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实现互联网虚拟教育和现实教育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现实教育多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如灌输法、情理交融法、说服教育法、互动讨论法等。但“互联网+”背景下则可以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化的新模式,使现实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教学转变为具体的情景化的教学。尤其是随着当今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类智能手机通讯APP的广泛运用,更是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爆炸式发展。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实现个性化。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成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论坛等)达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参照不同的情境来扮演个性化角色,在虚拟平台感受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2.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从教育的主体出发,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同教育主体的特点及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也各不一样。从整体与部分的哲学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来看,办事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当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教育主体逐渐融合,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界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更多途径,但也造成了各教育主体边界变得模糊,各自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的问题。因此需要迫切整合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力量,推动协同化作业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4]。

1)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需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做到与时俱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仍主要集中在“两课”及辅导员的指导教育层面。有些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辅导员则由于日常事务较多,未能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形势下学校应让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道德自制力,以确保学生在更加庞杂的信息空间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创新并不等于否定,对好的传统方法还应继续发扬。

2)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社会各层面来看,政府应当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大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服务职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发展的空间[5]。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做到群策群力,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如发挥新闻界、艺术界、理论界、出版界等思想战线的作用。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应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更多地传播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多元信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家庭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当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家长也未能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保持长期沟通的有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家校信息共享中心”,实现家庭和学校信息的及时共享,沟通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意识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制止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不良观念和倾向,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道路。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家庭与学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4)学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倡导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教育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与自尊性变为空谈。“互联网+”背景下必须摒弃传统的受教育者被动、服从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与平等性也将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加突出,并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吕氏春秋•察今》曾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面对“互联网+”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建立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17-23.

[2]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3]张志.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1-12.

[4]邓晖.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120-121.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2

关键词:虚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G41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的一切领域,并逐渐衍生出虚拟社会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下呈现出愈加复杂多样的新情况、新变化。

一、关于虚拟社会定义和构成的研究

主席在2011年发表要加强对虚拟社会的治理的观点后,有关虚拟社会的研究逐渐增多。曾令辉提出:“虚拟社会不是单个人在互联网络虚拟空间中无序的简单的集合,而是人们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在虚拟实践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彼此发生各种虚拟社会联系和关系的场域。”[1]关于虚拟社会的构成,曾令辉指出:“虚拟社会的构成分为三个维度,一是技术构成;二是人的行为方式构成;三是在线运行构成。”[2] 曾长秋认为:“网络社会是基于信息网络平台,以互联网为代表并实现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互构达到一体化程度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共同体。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虚拟性、开放性、一体性、自主性、共造共享性和互构性。”[3] Manuel Castells 认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4] 可以看出,学界关于虚拟社会概念和构成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存在很多模糊和有争议的地方,现阶段有关虚拟社会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大都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网络应用的拓展不断发生变化,紧随这种周期变化,提炼总结出虚拟社会本质特征和根本内涵,在此基础凝练出虚拟社会概念和构成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

二、有关虚拟社会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

曾令辉指出:“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日益交融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指的是在发展外延上,既要寻求在现实社会场域中的发展,也要谋求在虚拟社会场域中的发展;在发展内涵上,力求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发展各要素与结构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5]曾长秋,薄明华认为:“与传统道德教育相区别,应该适应网络社会的特点,遵循兼容、共享、互惠和自律的原则。”[6] 宋劲松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参照网络社会的人际结构博弈模式以及游戏化生存方式,正确处理好社会化方式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社会化过程的主体性与互动性以及社会化内容的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7] 张培方提出:“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思政教育主导性和互动性的关系,搭建思政网、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信息机制,是网络社会背景下{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8]综合所述,学界在虚拟社会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尤其是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如何实现人的虚实和谐发展,如何适应虚拟社会发展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综合论证,对策分析也多停留于表面,没能进行深入发掘。

三、结论与前瞻

(一)结论

随着网络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相关虚拟社会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的重视,学者们尝试总结虚拟社会的概念和特征,界定虚拟社会的范围,直面虚拟社会生成后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尝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和解决虚拟社会中出现的无序和混乱问题,通过现实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π槟馍缁崾佑蛳滤枷胝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应当深入理解虚拟社会内涵和特点,缕析思政工作环境变迁规律,实现两者深层次耦合。

2.虚拟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信息传播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的过程,相关研究对于如何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结合虚拟社会特点开展思政工作有待深化。

3.如何实现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契合,形成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力,现阶段有关这方面针对性研究不多。

4.多学科联合研究成果缺乏。虚拟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特点,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

(二)前瞻

以上的归纳研究对于虚拟社会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网络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社会已然生成并关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承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规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应直面新挑战和新问题,及时调整、拓展、创新。如何深层次理解虚拟社会的概念、内涵、特征,如何实现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虚拟社会中存在问题等内容,成为学界下一个阶段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2]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52.

[3]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5.

[4]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⑴:55.

[5]曾令辉.网络社会视域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

[6]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30-132.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3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在网络社会中也是最为敏感和活跃的群体,谁抓住了高效大学生,谁就抓住了未来的主导权。因此加强各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理论素养,完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因“网”而生、因“网”兴、因“网”而增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含义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首先就必须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2000年刘梅首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义: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刘梅更多的是在载体与工具的意义上阐释,而陈坤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交互性、虚拟性、主客体平等性等特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进行同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

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纷纷建立红色网站,经历“网络危害论”和“网络工具论”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在进入“社区网络”的发展阶段,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自主获取思政资源、关注党政动态提供了平台。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进一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建设滞后,网络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设置简单。高校虽然纷纷将红色网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阵地,但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占领网络空间领域的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单的从书本搬抄到网络上,将国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政策和文件生硬的放到网站上,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雷同。

2.具有时政性的栏目多是高校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内容的报道,内容空洞,脱离高校大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跟踪和反馈,单方面的正面宣传无法使大学生充分内化教育内容。

3.信息更新缓慢,时效性弱 。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维护功能没有得到维护,校园网上缺乏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动向的信息,关注时政的大学生失去兴趣。

4.普通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大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此类网站的学校在官方网站上有的缺乏导航设置和链接,且网站名称不统一,为学生在查找相应信息带来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效果不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高校行政与党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队伍,还包括校园网站的管理人员、计算机老师。队伍的复杂性造成了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效果不佳,表现为:

1.网络技术人员与行政人员思想政治素养与知识结构成为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2.大多数高校缺乏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传统的教育者没有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排斥网络技术的应用,缺乏基本信息搜集能力,对现阶段在网络影响下成长的学生学情认识不足,致使这种新载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高校行政与党务人员未能意识到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强大功能,仍然停留在网络“工具论”的阶段,忽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及其机制研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缺乏“双师”型队伍及其资金缺乏的困境。

4.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推荐及其如何应用知识的普及。纵然70%以上的“211工程”大学都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此宣传和引荐,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造成点击率低和资源的浪费。

(三)互联网的多向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带来冲击

在传统媒体中,传播主体只是能批量生产信息的少数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占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将主流价值观念传单向度的传达给广大受众。而互联网创造了没有中心和强权的全新空间,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信息源,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更重要的是信息现象的剖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时政热点的理论分析和论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上受挑战

在网上由于技术原因,很难做到信息的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对于一些被政府屏蔽的信息,网络技术高手运用网络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并进行传播。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不成熟,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浏览了不健康的信息,极易在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产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色情信息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是一些辨别能力差、自控力弱的网民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优化升级

一是要改变单一的文字表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设置,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信息,始终以近期国内舆论热点为切入点,提高红色网站的点击率。三是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设置BBS专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最为敏感,能及时通过论坛评论最新消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及时反馈把握舆论导向,为高校师生实现双向互动提供软环境。四是是要提高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覆盖率,同时在学校官网的主页上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有效链接,方便学生快捷查找,创建富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网站。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1.领导干部是学校主要事务的决策和组织者,要以身作则,充分重视本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工作机制,加强网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的协调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相关信息和学生思想状况,同时要搞好学术走在科研的前沿,将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生分享,能让学生看到互联网上和教科书上以外的学术思想,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设计者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做好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站的宣传工作,同时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

(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变单向信息传递为高校师生双向互动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也对其教育主体地位形成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队伍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亲民形象,巧妙实现信息权威者与学生服务者角色的转换。

2.运用电子邮件、微信、博客、BBS论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情境空间,做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及时发表网络评论,做好反馈工作,引导学生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网络资源。

3.做好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和处置工作,针对网络上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关键时刻要杜绝失语,对“意见领袖”做好正面的的疏导工作,有效应对大学生的质疑,切实把握校园网络舆情。

(四)加强网络技术资源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从网络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通过非技术途径做好正面引导,而且还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用被动式的技术对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比如:美国的华盛顿市所有公立中学的电脑都实现了联网,网络管理员可以随时监控所在辖区的学生是否在学校的网络上接触到了不良内容。2006年6月,法国法律也增加了“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必须向用户介绍并推荐使用内容过滤软件”的条款。此类硬件设施的升级优化可以阻止有害信息向大学生受众传播,起到一定的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4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一份电子商品的计划书,此后便被广泛运用于大众社会和学术界,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新媒体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在生活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研究者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众说纷纭,其中以技术角度解读的新媒体概念和以文化角度解读的新媒体概念比较有代表性。基于各种说法,可以认为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有限或无线网络作为载体进行数字信息的传播与流通,向广大用户提供新型的交流方式和信息服务,不断渗入大众的生活。新媒体通常集信息制造、信息传播和接受融为一体,使得两者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构成完整的新媒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方便快捷地得到最新消息,解决了传统思想教育中信息传播量小、传播速度慢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在网络媒体库中,我们通过浏览各种网页不仅可以学习国内外经典论著和先进的教育成果,还可以随时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全球范围内的最新新闻。

(二)新媒体环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为灌输式教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灌输式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为枯燥、呆板,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具有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特点,教育者随时随地都能将教育内容传播给大学生,在这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跟老师交流与互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的教学缺陷,有助于大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使用率普遍较高,大部分学生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最新消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媒体的两面性。新媒体技术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和手段,但同时不乏一些反社会言论、消极观念、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的大肆传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成熟,这些新的言论和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诸多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新的难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化

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都已跻身于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行列中,其生活、学习、娱乐和交往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新媒体。然而长期使用新媒体会使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沉溺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便捷和愉悦中,甚至产生网瘾。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培养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大学生和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水平要求,因此不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成为高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确保有章可循,并制定新媒体技术的相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平台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首先,我们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校园网和主题网站为传播平台,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先进文化,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贴近生活的渗透式教育。其次,可以在门户网站中不断渗透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网络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和歌曲等放入网站,使思想教育变得具体化和个性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5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93-02

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革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应当学习其基本含义与理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提高企业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即指在企业内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它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以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体系,切实推动企业管理改革活动的发展进程[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职工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能够对全体职工的政治思想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进而不断推动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就要不断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与企业职工思想宣传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由列宁首先提出,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首次出现于我国则是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此后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价值及其理论意义,多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不同的重大思想理论都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拓展和升华。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相关学者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它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和中心,要求将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2]。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发展出来的独特企业管理方法,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创新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活动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企业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企业文化统筹协调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企业员工将思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和行为的协调统一[3]。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体系,其文化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内容。

1.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直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生产行为等方面造成巨大的积极影响,使得员工能够时刻保持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进程,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及时革新观念思想,摒除传统陈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从而为思想观念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员工陶冶自身情操,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指导作用,在实际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有效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从而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进一步探索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既变现为企业文化能够有力地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它能够从整体上提上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用以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社会舆论与民心所向的影响日益增大,能否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引导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当下所面临的难题。在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往往带来的是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冲突与话语霸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肆意涌入其实在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符号奴役人的恶劣后果[4]。为了切实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把工作重点具体放在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坚守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善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科研工作等统筹协调,坚持效率优先和思想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其次,应大力加强对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规范影响互联网用户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他们网络自律,促进文明上网。第三,大力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力度,及时有效地掌握网络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辨,对于一些非法反动或者不健康信息,应予以清除,必要时可直接追究网络不良信息散播者的法律责任,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导向和管理作用。最后,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构建一个及时与企业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加强二者间的互动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5]。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相融合

将企业社会工作引入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能够丰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同时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得到更好的结局,开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企业社会工作通过将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协调起来,统一分类管理,将其有针对性地用于解决特定的困难,及时化解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着力促进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6]。将企业社会工作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借鉴个案社会工作。通过借鉴个案社会工作,吸取当中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切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革新。以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会谈方法技巧为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学习利用会谈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切实完成对话双方传递信息、接收处理等一系列流程,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话双方在情感的交流互动,以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对话关系[7]。

2.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团体社会工作方法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以有益启示,它要求思想正式工作者应针对不同阶层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层逐级地分配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逐层逐级的思想政治工作单纯凭借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这就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以有效弥补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群体问题上的不足。目前团体社会工作主要有社会目标模式、互动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预防与康复模式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方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前要继续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坚持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坚持实际应用于互联网生活,坚持与企业社会工作相融合,进而指导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加速现代企业系统化、理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新背景下中国企业社会工作方法的合理选择[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1(2):68-69.

[2]赵建华.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J].思想工作论坛,2013,3(6):41-42.

[3]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12,4(7):60-61.

[4]欧阳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2(4):99-100.

[5]金君.人性化管理视域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1(2):35-36.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6

[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教育;“互联网+”法学专业

作为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将极大地有助于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格局的形成。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以“互联网+”教育改革为背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推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应有之意

“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高校各专业开启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序幕。毫无例外,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改革,从线下到“互联网+”的教学转变,明确当下改革新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法律知识习得、职业能力形成与价值重塑的三位一体,改革新方向是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好、贯彻好、实现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之选。“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教育部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法学专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要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到“互联网+”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与“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法治精神和主流价值渗透进法学人才培养中,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契合“互联网+”法学教育的时代要求。“互联网+”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使其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催生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普及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线获取各种国内外资讯和案件报道,其中不乏各种西方文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学生对外界信息的鉴别和分辨能力不强,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就容易受到迷惑。“课程思政”能有效阻断“互联网+”法学教学中不良因素的侵入,教师在线教学中主动解答学生知识疑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迷茫和行为无助的积极关照,更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是学生认知观念重构的课堂。“互联网+”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更能彰显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法学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局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设计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诸多障碍,尚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理念局限。我国法律渊源一直深受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部门法是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框架和内容上修建起来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冲击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部分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从国家、民族、社会、人文等多角度去深刻领会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文化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更没有从国家战略、政治意义高度去把握“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要义。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对待法学教学,认为只要讲好法律、讲好判例就是好的法学教师,把“德”从“法”中剥离出来,教学过程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而把“立德”任务推给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法学专业教师“授业”与“传道”相分离。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内容局限。法学与思想政治在学科分类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法学教育侧重教会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塑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如何准确定位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接点,是法学“课程思政”的前提。就目前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作为“课程思政”教材,但数量上没有覆盖到全部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容上也没有涵盖到全部法学知识体系里,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即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传授经典思想,知识点交陈旧,在“教书”过程中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忽略了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不关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变化,“育人”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路径局限。法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基本功与法律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还要在各类司法机构里见习或实习,不仅在线下学习,还要在线上平台学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在讲授法律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章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理解等法律适用方面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下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线上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尚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实施的路径不畅通、范围较狭小,决定了法学“德育”质量和效果不佳。

三、“互联网+”时代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德法兼修”,“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借助互“联网+”优势,把传统法学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升级换代,突破思想政治元素难以融入法学领域的思想壁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教学中的交融点,优化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坚定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观念等内容,其核心是塑造人的价值观。法学领域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政治属性看,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二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导向、政治意图等具有一致性;从育人目标来看,二者都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法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专业知识,即为“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即为“传道”,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正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个核心主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政治信念。创新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行”的教学内容。随着“马工程”教材的推行,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射点。

由于法学知识具有时效性强、现代感强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找寻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连接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具体内容,都是与法学息息相关的,法学教师运用线上教育资源,主动把现阶段的依法治国理念等国家意志和精神这种法学专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切入点,把法律职业人应当具有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命感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融合,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有效结合,真正激活法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形成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拓展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嵌入“课程思政”,必然会引发法学教学模式的大变动。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就需走出教室,既要融入实践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实践技能教育与劳动精神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又要上网上线,借助多媒体在情感体验上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实现由在线学习到网络育人的转变。法学专业立足于时代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生特色,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设计等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拓宽“德育”渠道,形成从“个人”到“全员”、从“单程”到“全程”、从“单向”到“全方位”的法学“课程思政”生态圈。“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政治意义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让法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让法学课程回归立德树人本位,让学生具备“德法兼修”,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党的四中全会《决定》[EB/OL].2020-8-10.

[3]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3-4.

[4]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2-31.

[5]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6]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安徽日报,2019-12-31.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大学生教育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 25.5%。移动化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兴起,一方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模式、队伍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作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站、论坛日渐没落的今天,高校需要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紧跟新平台的建设,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在重大形势政策宣传、舆论引导、舆情应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自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学生在哪,学校就在哪。现在,我们的学生都转移到了社会媒体平台上来了,学校就要跟上这个趋势。我们在一些高校的班级中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学生大概百分之九十都在相关的网络媒体上,包括腾讯的QQ空间、微博、微信,新浪微博、人人网等,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网络媒体。

从学校来讲,能够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想、做法,还有一些学生开展活动的事情向社会宣传,新媒体给高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高校要积极利用这样的新兴媒体,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更多的展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在新媒体出来以后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过去常用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等,都要取得媒体的许可,新媒体自媒体的时代,学校就在信息上有很大的主动权。

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面对移动化的趋势,学校要不断尝试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移动化改造,使学校官方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占据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是可以通过开通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生活以及青春励志等方面的信息推送到师生员工和校友中,通过新技术在互动性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二是通过技术改造,将学校现有网站进行移动平台适配,从而实现学校网络信息与移动终端的即时同步,以最小的工作量完成了学校资讯从电脑平台向移动全平台的转换;三是可以开发学校的客户端系统,使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成绩、考勤、考试、课程、班级通讯录等与学习相关的服务,教师可以获取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邮件信息、迎新查询、干部通讯录等相关常用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了解校园动态及个人信息的窗口,实现校园生活的移动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在校、院、班三个层面搭建起了以QQ群、微信群、飞信群为主要交流工具,以微博为主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基本做到了“一个班一个固定QQ群”,确保了由各级团学组织掌握的信息网络覆盖到班级,形成书报、手机短信、QQ群、微信、飞信、校内网、视频、微博、博客等多种传媒全方位互动传播模式。

处在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站、微博、贴吧等平台信息量十分巨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舆情信息,通过人工检索来发现相关的信息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为了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可以在百度和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上都进行了与学校相关的关键词的新闻订阅。这样,在搜索引擎获取到指定关键词信息时,就会将相应页面内容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件中,再通过手机的邮件实时推送功能,就能实现特定关键词的全自动实时网络监控,为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证。针对网络中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打通现实教育与虚拟网络环节,形成网上问题,现实工作中及时解决,网上热点及时回复,网上网下良性互动,不断营造青春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

这些新媒体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单向说教”走向应用型“互动传播”,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容,覆盖面不断放大,工作实效得到切实增强。

三、新媒体时期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的思考

从当前最火热的网络和手机应用上可以看出,自主、互动和交流是新媒体时代网站服务和手机应用的核心思想,这也就对高校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更加复杂和紧迫的要求。要么跟上网络时代快速更替的技术和理念的变迁,去学习去发展,去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要么就在自说自话中,沉浸在自己的独角戏中被时代被学生所抛弃。

(一)换个角度看网络思政教育。在网络传播中,传播方与受众处于平等的地位。可见,在网络时代,对信息和平台的选择权已经易手。学校面向大学生开展工作,那么对平台和内容的选择权就在大学生手中。学校做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不去看,那么这些工作就是无用功。以前更多是从学校的角度去看网络媒体的发展,更多的以官方的身份和语气去发声,在学生看来,总是不够亲切,这样就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层隔阂。现在学校应该考虑的更多是换一个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去看新媒体,去看学校的工作。如何跟进学生的圈子,与学生的对话,去了解他们的世界,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换个角度看舆情监控。舆情一直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但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把舆情的关注点放在对学校、对工作有负面影响的内容上,而且获取舆情信息的渠道单一,信息量少。究其原因,还是在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推动不够。开放性就是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意见和评论。通过高校贴吧和校内论坛的数据差异,就能看出开放性对学生的舆论的影响。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这些庞大的数据蕴含的信息量,但是如何去获取信息,更加深入的参与学生的话题,也就是互动性如何提高,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8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搭建沟通管理平台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清晰地指明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今后在这方面工作的方向与思路。

《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变革中的社会,校园外部环境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校园内部环境跟管理方式在不断革新,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兴趣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应该理清思路,明确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方向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党跟国家的要求,与时俱进,探寻创新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人经过这几年辅导员工作与学习中,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学生的沟通与管理工作。以下将论述如何搭建多元的信息沟通与管理平台。

一、充分利用好高校的网络传播媒介,搭建与学生自由沟通的现代信息平台

互联网近年以惊人的速度在传播发展着,不仅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网上的影视,音乐,聊天,游戏,购物等等是他们网上学习与娱乐的主要方式,他们正充分享受着书本以外的互联网冲浪的乐趣。我们辅导员应该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摸准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搭建与学生沟通的信息平台。

鉴于互联网在学生群体中广泛的渗透,我们必须主动的有意识地去跟学生搭建这种网络信息平台。比如网络聊天工具QQ,班级QQ群,微博等,网络聊天自由而放松,一是可以很好的认识了解学生,容易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近况,因为没有学生会每天主动去找辅导员汇报思想状况的,而通过网络聊天或微博就可以自然收集到学生的状况信息;三是网络是便捷的通知途径,有很多通知可以在班干部或者班级QQ群上,学生们就能很快知晓,有时他们在班级QQ群上的讨论或者意见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的空间。

二、建立班干部工作团队,搭建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平台

团队工作绝对比松散的一群班干个体更有力量,更高效。辅导员工作也可以创新的引入“团队”的概念跟理念。目前各大高校的现状一般为辅导员带300多人,大概5-7个班级。所以辅导员的很多工作都是依靠班干部完成的。团队的概念告诉我们:1+1>2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完成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干部们搭建沟通的平台。具体做法:一、建立学生干部之间的工作团队,成员是各班班长,这个团队的作用是可以很有效地把通知同时传达到各班,也可以收集到各班的情况,让各班班长分享自己班级的大概情况,同学的情绪想法,班上出现的矛盾问题,让各班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他们的参与度高了,互动性强了,思维活跃了,问题的解决就更加容易了,同时各班班长会在相互的沟通讨论中也可以彼此学习,不断进步,我们作为辅导员可以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建议,这是培养学生干部一个很好的方法;二、建立班级工作团队。帮每个班级建立有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主要班干组成的小团队。不能所有事情都只是有班长一个人在苦干或者一个人瞎指挥,要整个班干队伍一起为班级服务。班上有问题出现了,他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班上搞活动,要去一起策划执行,分工合作,这样,班干部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班上的事务也处理得更好、更有效了。

三、搭建学生活动的平台

大学相较于高中很大不同的一点就是大学课程之外宽松自由的时间。开展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充沛的精力使用在有益的活动上,避免了他们空余时间在电子游戏、麻将、扑克之中的挥霍,这在规范他们品行方面起着极大作用。

学生活动应该有益有趣,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比如树立思想观念的“21世纪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展现个人才能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提供职业规划信息的“职业规划大赛”,我们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安排好学生参赛。这些活动是与学生沟通的良好平台,通过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对学生的管理就方便了。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项任重道远,细水长流的工作。我们应该适时跟进党跟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指导方针,并联系具体实际的工作,实事求是,不断继承创新,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用心工作,边做边想边总结,帮助大学生们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9

关键词“毛概”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目前,在我國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文在接下来的研究探讨中将之称为“毛概”)课程不仅在思想上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对我们的社会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毛概”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本文从实际的“毛概”实践教学情况出发,认为优化“毛概”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互联网和“毛概”教学的关系,准确的发现当下学生校内外实践过程中对毛概的需求点、互联网与毛概教学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有在这三者的相互配合下,并且多层面、高质量的推进“毛概”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满足“毛概”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1基于学生校内外实践需求的优化策略

1.1加强“毛概”的理论教学

“毛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毛概”从这个意义上讲,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社会品德,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的使命。对“毛概”理论知识的完整学习是实践思想政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毛概”课程体系也随着国家的建设和改革而不断完善。

提升“毛概”理论教学质量的最基本途径是学生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首要的是课堂实践。然而“毛概”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机制的建立、如何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关系等。在课程实践中,可以通过PPT演讲、分组讨论、相关案例的分析等模式,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氛围的构建将会更好的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除加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积极参加校内的实践活动,以“毛概”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锻炼、摸索。色彩丰富的校园生活、新鲜浓郁的校园文化,都可以成为构建“毛概”教学实践的元素。学生可以在参加勤工俭学、校园环保等活动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思想觉悟也会逐渐提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加深“毛概”中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内容的理解。此外,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座谈等活动,多途径、多角度的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课程知识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构建学生基础思想道德理念的重要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1.2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毛概”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实践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即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需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来选择,且该主题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真实的反应社会现实。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围绕如何有效的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内化为自身品行的一部分等问题开展,并以实效性作为判断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

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例如,周末兼职、课余时间的志愿活动等,只有当学生步入社会,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的妙处,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会和学习到校园里不能学到的知识,从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通过多途径、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阅历,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质量。可参与依托专业优势组建实践团队到社会上执行诸如国情社情观察、开展教育关爱服务、到农村基层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问题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通过校外实践,引领大学生认真领会和落实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学生更加坚定地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我国关于“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工作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强化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还可以增强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多方面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和了解,根据学校的学习氛围及特点制定符合自身教学方案的“毛概”课程社会实践,在合理的安排下,将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在教学组织规范化的指导下,明确组织的形式,以确保校外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脚踏实地。当然,要想让社会实践教学可以顺利开展,完善的教学领导机制必须要建立起来,相信在有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的教学体系带领下,可以更好的在校园中开展“毛概”实践教学。

2充分利用新渠道

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人除了正常的上班、休息、学习时间以外,留出的时间都去哪里了?答案:互联网。所以,在这个网络信息普及的时代,将“毛概”实践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必然是巨大的。而这个新渠道,也进一步优化了校内实践的结构和社会实践的形式。强大的互联网网络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跨区域、跨国交流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互联网上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在校園内以及与其身边人交流所获得的信息。面对着强大的互联网,再将其与“毛概”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一来为“毛概”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首先,要推进校园网络的建设,而且是在基于安全、可靠还有便捷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证我们课程的实践是在良好的网络氛围中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实现网络对学生“毛概”课程的内容,并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次,作为老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信息,并积极查找和收集有关互联网的相关资料,而这些资料将成为教师更好的分析、论证“毛概”课程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对“毛概”中的重要原理和现实问题的涉及。学生在网络上提取课程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强化对“毛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知识漏洞的指导和讲解,让学生自主开展网络学习。比如说,网易云课程、慕课、还有其他网站的精品课程、专业论坛交流会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积极的改善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从而达到更好的“毛概”实践教学的目的。

3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改善

(1)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隔阂,显然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大量资源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此时教师如果固步自封,显然是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导致“毛概”实践课程在学生中不能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通过互联网平台,发现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增长的价值需求与教师落后的教学能力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具体要求,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此来提高教师和“毛概”教学实践课程的契合度,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

(2)在这个高速化的信息时代,学生对科学文化素养的需求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渴望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表面上学生们好像对互联网知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是你要问他们对某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程度,他们只知道其所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同时,互联网虚拟的人际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逐渐崩塌,这不仅让学生对这个社会留下了心理上的反感,也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面对着严峻的现实情况,“毛概”的实践教学更应该摒弃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的融入学生的圈子,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从心出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洗礼,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毛概”的实践教学才可以得到优化。

(3)教师自身想要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毛概”,那么,首先一点就是要求其自身对理论的认识要深刻,利用不同的工具、手段,营造融洽和谐的语言环境,实现师生之间自然和谐的沟通状态,克服课堂上教师独白的窘境。

4结论

通过上述可知,“毛概”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推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在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有注意教学实践途径的多样化,还要强化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毛概”实践教学的优化,要把校内外实践、互联网、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方面看为着力点,从而提高“毛概”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华英. 优化毛概实践教学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 02-0082-01. 

[2] 陈兰兰.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教学改革的着力点[J].课程教育研究. 2016:08-0015-02. 

[3] 杨 斌.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3 -009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