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10-27 11:08:55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经验的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第三代、第四代移动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为人们改进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科技保障。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无线移动、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海量处理等独特技术优势,探索打造信息化条件下智慧农民数字工程(即:智慧农民工程),创新农民素质提升方式,改善农民素质提升的手段,更多更快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民实用信息为核心内容,编辑“职业农民手机报”,及时准确发送到职业农民手机终端,让农民及时了解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国防教育 智育功能 注意的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国防教育有利于克服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

国防教育的智育功能,还表现在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克服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在高等院校中存在着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考取大学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良好的,相互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入学1~2年后,相互之间就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表现为:⑴稳步上升;⑵波动不定;⑶急剧下降。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差异大,即非智力因素形成的障碍直接影响了智力的发展,这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国防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军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抑制和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的不良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国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这有利于克服思想及智力障碍对学习的不良影响;其二、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即紧张又艰苦,它使大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这有利于克服意志障碍对学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三、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所具有的整体性,相互性,一致性,使大学生们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进而有利于克服人格障碍对学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四、军事教育,特别是军训中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和纪律要求,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有利于克服行为习惯障碍对学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总之,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在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克服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上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智育的不断发展。

2 实现国防教育智育功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在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但真正实现军事教育的智育功能并达到育人的目的,首先是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军事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军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提高对大学生军事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军事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军训,学习军事科学知识是落实国防教育的具体形式,这项赋予高等院校的光荣使命,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它不仅是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把军事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全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加强领导,是搞好军事教育的关键。军事教育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为此,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部门和组织机构,并建立有效的组织指挥系统。各级领导都要关心这项工作的开展,经常深入到工作第一线,协调工作,解决问题,齐抓共管,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搞好大学生军训工作

军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搞好军训工作,首先要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其次要加强骨干力量的配备。军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校内参训干部和承训官兵的素质高低,人数多少,直接影响着训练的质量和军训的效果。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三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军训氛围。这方面一是要加强管理,严格制度,一切按照条令的要求,不搞特殊化;二是军训期间,要坚持集中就餐,集中住宿,强化管理,让学生全面体验军训生活;三是要根据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快的特点,抓住训练的难点和重点,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四是要坚实持开展会操、讲评、评比、评优等制度,调动训练的积极性;五是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军训工作,表彰好人好事,激发训练的热情。第四要坚持训教结合,处理好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切实加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训练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地安排教育时间和内容。并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优良传教育、形式任务教育、做合格社会主义大学生教育等,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军训的各个环节,以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3 抓好学科建设,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已经摆到了重要位置,有的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学科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协调发展;其次要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术梯队,改变目前在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不适应、不合理等现象,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三是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一个内容新,结构合理、门类适当的,符合国防教育学科发展的课程体系;四是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注意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深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确立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加强教材建设,努力使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适应学校发展和育人工作的需要,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4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6

1.实施策略

(1)政策引领,组织保障赋能

一是宣传到位。宣传普及“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念,引导老年人树立数字时代的思维模式;开展专项调研,掌握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二是优化组织。成立街道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出台“智享银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将智能手机培训列入社区考核,区社区学院全程指导。三是强化队伍。智能手机应用普及推广,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适合老年人需要、富有爱心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在培训中做到“送教上门”“小班化教学”“随教随学”。成校依托区内之江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了50余人的专职师资团队,为每位学员实实在在地学会智能手机操作服务,成校每次培训至少安排三名老师授课。同时,成校还依托老年大学阵地,在老年大学学员中培育了一批智能手机使用骨干学员,以“传帮带”的形式,下沉到各社区和文化礼堂,帮助老年人一对一学习。四是落实经费。根据柯桥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普及行动两年行动目标,区财政落实专项资金,专款用到老年人智能技术教学培训中,明确在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实施的教学培训按场次给予补助,并对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中实际使用教材全额进行补助。

(2)依托“三大载体”,打造

“三个课堂”一是依托社区文化礼堂,打造“家门口课堂”。成校采取“三单制”培训模式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行动,即“社区下订单,学校配菜单,政府来买单”。2022年的街道社区教育培训将智能手机培训列为一项主要的培训菜单,各社区精准摸排需要培训的人员数量,成校则将名单汇总归类,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分班进社区培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学会智能手机操作。二是依托老年大学,打造“X+智能课堂”。成校自2011年开设柯桥街道老年大学以来,目前已发展拥有32个教学班、7个社区教学点、700多人规模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将近十分之一的智能手机培训对象集中在老年大学。成校从2018年起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每年报名的学员有40多人,目前学制班已从初级班升级到进阶班。此外,在所有老年大学班级通过“X+智能”模式植入智能技术课程,每年开展至少5学时的短训。成校围绕智能手机日常应用APP,编写《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入门》《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进阶教程》两本教材,提升学习质量。三是依托在线平台,打造“网上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依托“柯桥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开设智能手机培训专栏,开发智能手机普及推广配套系列微课,简单易学,为更多老年人便利化学习提供网上教学服务。同时,成校将这些微课视频发送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城市书屋等公共场所滚动播放,让老人随时观看学习。

(3)资源整合,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街道各社区都在打造智慧云社区,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信息等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社区公众号开设老年常青课堂,把智能手机30个课程上传,包括智能手机基本应用、生活常用APP等,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居家学习。同时,以打造柯桥区“智慧文化礼堂”为契机,在50~60岁初老人员中培养一批社区骨干学员,让他们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各项功能,下沉到各文化礼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2.特色与亮点

(1)分层施教,实行小班化”教学

老年人因年龄层次、所用手机系统、对智能手机应用掌握程度等不同,在培训中存在“混龄混机”的现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经过摸索,成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控制在20人左右,一般设主讲1名、助教2名,分层分类施教,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学会。

(2)对志愿者开展“种子”培训

为确保志愿者为中老年人智能手机教学提供高质量服务,成校聘请智能手机技术推广员为志愿者进行先期数字化技能教学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协助教学、上门一对一服务等形式,培育了一支适合老年人教学的富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

(3)与反诈相结合,迈过“数字陷阱”

智能手机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电信诈骗有机可乘,特别是老年人更是重灾区。因此,成校在开展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时,把预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列入培训内容,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与使用智能技术,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迈过“数字陷阱”。

(4)组织学员收看“浙开大•浙里美”空中课

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当下,为满足老年大学学员线上学习需求,成校利用“浙开大•浙里美”空中公益课堂,指导学员关注“浙学通”微信小程序,确保关注率100%。每天在群里当天课程,提醒学员在家观看,在群里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对智能手机APP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5)设计载体,提高老人子女的参与度

在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中,光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为让子女主动融入老年人智能手机的学习,成校在老年大学招生中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形式,让老人们在子女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子女的参与也提升了老人的学习效果。成校留下老人子女的手机号,通过短信平台将学习内容发给子女,让他们在家耐心辅导,共同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3.主要成果

(1)掀起智能手机学习热潮

助老跨越“数字鸿沟”从2018年街道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以来,通过骨干学员传帮带、以点带面、以老扶老、以党员志愿者个对个辅导、社区地毯式扫盲辅导办班等形式,共开展培训178场次、2500余人次,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成为老年人的“时髦”话题,全街道掀起了智能手机的学习热潮。管墅社区老年人数字化技能教学、大渡社区“常青课堂”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智能手机学习触角延伸到了每位老人的指尖,让老年人尽快追上“数字快车”。

(2)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后,不但能给出行、就医等带来生活便利,更能刷微信、玩抖音、看新闻、听戏曲……给日常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寂寞,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能够带动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快乐与和谐。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是一项老人满意、子女放心、社会受益、多方得利的民心工程。

(3)促进终身教育发展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人工智能;临床技能;应用

1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趋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国内外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党中央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先后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16〕1078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信部科〔2017〕315号)等文件,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并积极鼓励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2018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增设“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技术、新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人工智能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正在快速渗透进社会行业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医学教育”是历史潮流和时展的需要,作为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新技术发展给医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巨大机遇,重塑教育者角色,提升“数字素养”,更新信息化知识和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从而引领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2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和特点

人工智能可分为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NarrowIntelligence,ANI)、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AGI)和超级智能(ArtificialSuperintelli-gence,ASI)。ANI尚不具备真正的智能,更多程度上是帮助人们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或助手。而AGI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可以像人类一样独立思考和决策,达到或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牛津哲学家、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则把ASI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其思维可以进化成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力各方面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远超出人类万亿倍”。在弱人工智能研究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主要体现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方面[3]。计算智能,即机器智能化存储及运算的能力;感知智能,即具有如同人类“听、说、看、认”的能力,主要涉及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多语种语音处理等技术;认知智能,即具有“理解、思考”能力,广泛应用于教育评测、知识服务、智能客服、机器翻译等领域。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应用主要成果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算法、数据挖掘分析、智能影像识别、医疗信息化等方面。如IBM的Watson、Keith等开发的智能心率与宫缩描记图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美国Arterys公司的AI辅助心脏MRI成像系统、美国QViewMedical公司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自动乳房超声筛查CAD系统和百度的医疗大脑等[4-5]。总的说来,主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弱人工智能方面,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强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而超级智能仍处于概念辨析成形和研讨阶段。

3人工智能在临床技能培养中的应用和前景

3.1AI可用于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学习

辅助检查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的方法之一,通过医疗检查、化验的图象、图形与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确定检查结果的医学涵义,以获取相关临床资料,并结合病人实际作出判读和分析,以利于诊断、分析病情变化和进展、评估预后、提供治疗方案和指导等。辅助检查包括各种常见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脑电图检查、病理学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等。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识别方面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应用实例。通过较为成熟的算法和大数据应用,AI进行智能影像识别,通过对已有的图像快速学习,达到对医疗图片的自动判断,能够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并可以做到更加客观、高效和精准[6]。传统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判读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训练均存在教学内容零碎分散,牵涉教学人员复杂,涉及教师专业局限、无法有效、有组织地统一进行培养,所以往往对辅助检查结果有效判读和分析是临床技能教学的一大难点,也往往是薄弱环节。而AI的出现可通过学习管理软件,根据学生的个人进度,为每个学生绘制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有效检查医学生对各项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等结果的学习效果,从而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判读能力。AI还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起到临床教师无法胜任的全面性、客观性、实时性、准确性指导学习的作用。

3.2AI可用于医学生临床问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问诊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运用AI对医学生进行问诊能力的训练可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AI可作为问诊能力训练的示范性和辅助性助手,即扮演教师教学的角色,以实现临床医生的部分功能。以百度医疗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可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患者多轮交流,在问诊过程中AI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依据患者的症状,提醒医学生更多的诊断可能性和问诊的遗漏不足,辅助医学生完成问诊。这样对医学生问诊的条理性、层次性、全面性等方面的训练有着极大的提高。AI可通过智能化机器人模拟病人的方式,有望取代标准化病人(SP)或实际病人来实现对医学生临床问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机器人将能很好地模拟病人的症状、表情、动作、语言;提供更为标准、规范、准确的病情模拟演示和交互对话。同时可以并通过摄像实时记录和呈现、回放问诊整个过程,通过其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对问诊的各个环节、问诊内容、问诊技巧等具体项目进行评分等数据采集,继而通过大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等技术发现和分析学生在问诊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给出准确的评价和指导意见,从而实现对医学生的精准指导和培养。

3.3AI可作为临床技能实践训练的重要补充

人工智能通过集成个性化建模、社会仿真和知识表达,能够为学习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7]。人工智能对于每一位医学生来说相当于一位“虚拟导师”,从而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临床技能培养将更加注重学习者自我导向、自我评估、团队合作等软技能的提升。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为医学生提供更多教科书或教室的固定环境中无法参与的现场临床技能训练的机会。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全息定量化地虚拟还原现实,在虚拟的空间里,医学生可直接透视人体的细致解剖结构,并由医生进行操作和讲解。这种新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清华大学医学院建立的“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8]。该模式将患者的CT、核磁等影像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系统处理,得到真实还原的全息化人体三维解剖结构并映射在虚拟空间里。医生可通过专用设施,在增强现实的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并可通过手势和语音操作,实时进行器官和病变的立体几何分析,精确测量目标结构的区位、体积、径线、距离等参数,同时还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融合全息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和虚拟仿真技术的人工智能将打造一个“人工智能+全定量现实虚拟仿真”时代。如临床常用穿刺技术的训练可通过人工智能融合虚拟仿真穿刺设备在虚拟空间进行模拟仿真的操作训练。通过虚拟设备的接入,可将体格检查的训练如心肺触诊、听诊,腹部触诊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进行,人工智能可协助教师使用3D打印技术设计、构建3D打印的器官及模型,用于模型训练体查、病例讨论、器官病变解剖演示、临床过程演示如分娩过程等。

3.4AI可用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全面诊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为学员提供一种能够自主学习、加强感官认知、易于操作的全方面的学习条件,比空间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使医学教育更高效。如CMTT临床思维训练系统,其教学病例均来源于临床上真实的患者,涵盖了临床多个学科,可供训练、考核的病例数量达百余例。该系统在进行鉴别诊断时,还能够帮助医学生比较相似病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训练实习医师临床决策思维能力,并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和诊断结论,给出治疗方案。医学生完成每一个病例,可对比标准病例进行自查和分析,也可反复学习,达到巩固提高的学习效果。该系统使思维综合训练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可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及临床决策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与风险,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和考核的教学需求。“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另一类型的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系统。“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全球循证医学证据数据库和专家共识发展的临床知识数据库,内容覆盖上千种疾病和症状、1万多种诊断方法、3000余项诊断性检测、4000余项诊疗指南。为医学生在临床诊疗和学习过程中即时提供精准、可信并及时更新的诊疗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最佳诊断、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可引导医生从症状出发建立诊断假设,指导医生提供证据(症状和检查)证明自己所选的诊断假设,直至最终确诊,可以有效防止误诊和漏诊。AI可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建立起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思维,增强疾病诊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起标准化的临床思路,符合正确的诊疗流程。可进一步根据诊断结果,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给医生参考以提高医学生全面的诊疗能力。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智慧型”教师

传统体育教学由于课程理论的偏失和经验的保守而走向了一种简单化、教条化,形成了刻板、僵化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相违背的唯计划性教学,这样的教学压抑、束缚、窒息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使得体育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成了漂亮的口号,教育所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和理想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变化是全方面的,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的构建,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改变等等。教师与以前相比,权力大了,灵活性大了。灵活性有了,弹性也有了,但如何合理恰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把握好灵活性和弹性的度,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呼吁我们教师要具有相应的教育智慧,要成为体育“智慧型”教师,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智慧型”体育教师。

一、改革和优化培训机制

师资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得以与时俱进最主要的途径,新体育课程对教师的培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便是其具体要求。由此可见,推进新课程,必须培训先行。

针对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课程的培训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师培训观,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机制。笔者认为,首先是培训内容多元化,不仅有新教育理念的通识培训,更有不同学科教师的分科培训;其次是培训形式多元化,改变以往培训者一言堂的局面,让被培训者参与到培训中去进行参与式讨论、互动研讨等,充分调动被培训者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无穷的热情和智慧;再者是培训对象多元化,除了体育教师外,还应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如校长、教导主任等,通过培训促使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领路人;最后是培训者的多元化,做到课程改革专家、教研员、校长、优秀教师等的培训相结合,直接面向基层教师进行培训,扩大培训者的队伍和层次,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途径地自我提升

(一)读书学习夯基础

教师如果不坚持读书和学习,肯定会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而被社会所淘汰。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因此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知识的高速更新,体育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航员”,必须不断治学,跟上时代步伐,否则是导不了这个航的。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知识和能力,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新体育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我们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自己首先应该要会学习,成为“首席学习者”,了解获取新知识、技能和新思想观念的途径,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推理等研究能力。

(二)教研为纲促进步

教育研究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得以成长最重要的途径,如果教师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成长,还是对教育工作都将大有裨益。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怀疑、批评和创新,推进新课改,培养智慧型教师,教育科研是很好的一条途径。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研究并非是在教学之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而是从教师教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留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教师不仅是被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我们应以教研活动和日常教学、读书为依托,开展普遍性的教研活动,力求使教研变得平常和有效。

(三)实践创新求发展

实践创新是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师的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就在于实践创新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新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广大体育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必须去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和新方式,充分利用新课程给我们提供的发展才智的空间,树立创新精神和意识,多环节、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创新和变革,掌握达成某一目标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因人、因地而宜地使用。新体育课程全方位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创新变革的机遇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如课程与教材观、评价观、师生关系观、教学观等等,具体到其中的若干细节更是有无限的机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创新也就会不断地涌现。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9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and enterprise's demand for talent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the paper studies the suitable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such as setting up course taking post professional ability as core, constructing core course of specialty, and combined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e training together.

关键词: 楼宇智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67-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建筑业、房地产市场的迅速扩大,相应地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变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市场迅速成长起来,这就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

1 楼宇智能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校楼宇智能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建筑设备安装、楼宇控制工程、工程建设监理与招投标、质量监督部门等企业,可在智能楼宇工程部、商务部、销售部、技术培训部等部门,从事物业管理员、助理智能楼宇管理师、技术员、电气工长、项目主管助理、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员、质检员等岗位工作的一线技术及管理人员。企业要求他们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我校09级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于楼宇智能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传统的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强调基础理论而忽略技能实践。在我校09级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仅仅只在第期安排了专业技能实践,显然,课程内容体系并未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未形成。

其次,在原先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没有形成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原先的课程体系虽然融合了“楼宇智能化助理员”这一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但与满足行业需求的“智能楼宇管理师”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探求合适的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 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依靠本校的楼宇智能专业的专家学术委员会、建筑设计院、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调研苏州楼宇智能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楼宇智能的设计及具体应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楼宇智能化技术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以智能楼宇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楼宇综合布线、消防、安防以及建筑通信网络这四个课程模块,以此来适应企业对于楼宇智能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校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了解最新的楼宇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动态,参与并掌握具体的楼宇智能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特别是节能技术、通信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由此可以准确的预测楼宇智能行业、相关企业岗位对于人才技能要求的变化。实时关注江苏省联合职业教育学院对于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正确定位五年制高职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和课程体系。

2.2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以项目教学为驱动,以知识及掌握的技能为核心,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围绕专业岗位核心技术知识要求,优化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开发实验、实操项目。

全面建设《楼宇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技术》、《楼宇安防技术》、《消防与给排水技术》、《建筑通信与综合布线》五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楼宇自动化技术》是楼宇智能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体现楼宇智能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

《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以学生掌握楼宇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理论为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对楼宇设备以及监控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的能力,针对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控制设备的排除故障的能力。该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课程采用项目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楼宇设备监控、传感器、室内外主机等硬件系统的搭建。计算机组态控制软件编程、调试等序列技能训练项目任务驱动,将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楼宇智能岗位职业能力。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都围绕能力的培养来设计。在建设《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基础之上,打造《建筑电气技术》、《楼宇安防技术》、《消防与给排水技术》、《建筑通信与综合布线》四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

《楼宇智能化技能实训》和《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是专业的2门校内综合实训课程,通过校企共建,扩建校内楼宇智能技术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专家按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课程,参与设计、开发技能培训方案,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直接指向智能楼宇工程项目操作实际,由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验收,以《智能楼宇管理师》新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考核标准,强化训练学生关键岗位职业能力。

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选择专业相关骨干教师组成各个课程组,实践性强的课程还要邀请专家,共同来建设设计课程,发挥资源优势,高效率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建设结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3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 我校已经建成了制图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安全防范系统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物流仓储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无线电调试实训室等。在此基础上,按楼宇智能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大类及功能设置实训室,扩充完善已有实训室和增建部分新实训室,兼顾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重训练基地功能。充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将教学环境模拟为企业模式,营造特定的职业氛围,将教室、实训、实验、考工融为一体,具备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践训练、实验、和考工等功能;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还体现在知识能力的考核上,具体考核方法形式多样,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践操作时,解答与实践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除上述探讨的内容之外,还有大量的改革,例如如何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外顶岗实习运作模式的建设,楼宇设备专业群建设等工作需要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31):49-50.

[3]朱新宁.浅析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1).

[4]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03).

[5]张晓明.楼宇智能化系统与技能实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

[6]余志强,杜妮妮.论“双证制”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