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谈谈生命的起源集锦9篇

时间:2023-11-03 10:18:32

谈谈生命的起源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体验探究式学习;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探究式学习,既是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史观的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体验探究式学习是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相融合的学习方法,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从而形成正确历史观;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历史,使学生以更直接与生动的方式去考察、观察历史,从而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思辨逻辑与理性判断能力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实地考察、情景再现、访谈调查等体验探究式学习形式,论述体验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实地考察来体验探究历史,培养高中生综合分析能力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读书与实践同样重要,高中历史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才能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学习中认识历史,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掌握并理解史实内容,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或历史遗址、遗迹等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高中历史学习的舞台从课内进一步向课外延伸,从而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认识历史,积累历史素材,并初步学会综合分析历史材料与现象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历史综合分析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学习的必备能力,有助于学生从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以辛亥革命的学习为例,武汉地区的历史资源相当丰富,既有辛亥革命博物馆,又有武昌起义纪念馆,该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以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对这些革命胜地及史实的了解,就会进一步深入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而结合材料更客观地分析并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意义,把辛亥革命学习难点在体验探究式学习中解决了。由此可见,通过实地考察,高中生在进一步更形象更直观更丰富的材料占有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历史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培养起综合分析能力来更客观审视相关历史知识。

二、以情景再现来体验探究历史,培养高中生思辨逻辑能力

固然实地考察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但限于教学时间及学生第二课堂分配的关系,实地考察不可能成为高中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唯一方式。构建符合历史现实的情境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究历史。历史场景的再现,不仅要求学生要对历史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培养高中生思辨逻辑能力。情景再现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学生对史料的占有与分析是否到位;二是学生如何来分辨情景再现中的历史真伪。高中历史教师要以这两点为抓手,以竞赛式的情景再现的构建来展开,才能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其中。

以百家争鸣的学习为例,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代表“百家”,通过经典人物的出场与对白来再现历史胜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下移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学生们通过场景、人物形象、语言、服饰等历史要素的分析与体验,情景再现就显得更真实有趣,课堂教学也会充满着笑声与欢乐。而每一组代表接受其他同学的审查时,在吹毛求疵过程中往往对百家争鸣时代的历史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促使自己进一步去探究。如此严苛的评判与争议中,情景再现的细节会不断接近历史原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精益求精,从而培养起较强的思辨逻辑能力。

三、以访谈调查来体验探究历史,培养高中生理性判断能力

除了实地考察、情景再现之外,访谈调查也是高中历史体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形式,高中教师要见缝插针运用好访谈调查,使学生在访谈调查中体验探究历史,并学会初步判断历史事实的能力。访谈调查要求学生要对访谈调查对象、访谈调查内容、访谈调查要求、访谈调查过程等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并做出相应的预案,才能较顺利地进行下去。高中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对相关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提出针对性的访谈调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分析访谈调查对象内容的真实性。因此,访谈调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一个学期只安排一到两次,过多则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而影响效果。

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的学习为例,高中生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基本上都对这一浩劫有深刻的印象,大量口述历史的材料也见诸媒体。高中生要体验探究这一历史,不仅有很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亲历者的访谈调查,结合口述历史相关材料,来更好地梳理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作用,从而更客观地认识史实,更理性看待历史。在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把社会争议性强又较典型的问题交给亲历者们来判断,不仅可以体验到那段岁月的历史面貌,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历者的判断来培养理性判断能力。

综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探究式学习,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方向,打通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实地考察参观、情景再现、访谈调查等形式的不同作用,将历史知识与之相联系,才能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进一步掌握并理解历史,从而初步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卫东.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浅谈[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2

不像美伊关系那样具有对抗性

二战之后,美国逐渐取代了欧洲国家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在伊朗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53年伊朗摩萨台政府被,一度遭边缘化的巴列维国王在美国支持下重新控局。事变之后美国成为对伊朗影响最大的西方国家。此后,伊朗的命运更多地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巴列维国王后期的伊朗是美国的盟友,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则与美国反目成仇。在影响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如两伊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历史上与波斯颇有渊源的欧洲角色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美国的“跟屁虫”。在发展与伊朗的外交关系、经贸联系等方面,美国若是设卡设限,欧洲也无可奈何。

虽然欧伊关系长期笼罩在美伊关系的阴影之下,但两者绝非没有差别。欧洲与美国在伊朗的利益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上认为,美国在中东的主要利益是保护以色列安全、反恐、遏制霸权国家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保油气能源供给稳定。在这些领域,伊朗几乎都是美国利益的竞争者和破坏者,这使得美伊关系总体上处于敌对状态。加之伊斯兰革命后发生的“人质危机”,导致美伊很早就中断了外交和主要经贸联系。

欧洲在能源安全、反恐、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的利益与美国大体相似。然而,欧伊关系却不像美伊关系那样具有对抗性。欧伊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外交和经贸往来,尤以经贸纽带为甚。2004~2011年期间,欧伊年均贸易保持在200亿欧元以上。2013年欧伊贸易虽降至62亿欧元,但这一数目仍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排名第六。相比之下,美伊贸易就微不足道了。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对伊朗实施贸易禁运,美伊贸易额除在1987年升至16亿美元以外,其余时间年均不足10亿美元。显然,欧伊经贸利益远远超过美伊。

能源是欧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末美国制裁伊朗能源部门、并迫使他国削减从伊朗进口石油之前,欧洲是伊朗石油的大买家。2004年,伊朗29%的石油输往欧洲,当时欧洲是伊朗第一大石油出口对象。2011年上半年,欧洲仍然进口了伊朗18%的石油,主要进口国是意大利和西班牙,此时伊朗石油均占到这两国石油进口量的13%左右。因此,欧伊贸易形成了欧洲进口石油、伊朗进口制成品和成套设备的格局,这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而且,欧伊还设想从伊朗南帕斯气田修建管道,经土耳其将天然气输往欧洲。虽然欧洲可以找到替代伊朗的新石油来源,但不可否认伊朗仍是欧洲近便的、稳定的能源来源国。相反,美伊之间已不存在能源纽带。伊斯兰革命后,美国进口伊朗石油就从1978年的每天55万桶骤降至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万桶,且自1992年起再未进口一滴伊朗石油。随着世界能源形势变化尤其是美国国内能源生产力的提升,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还在下降。

欧洲始终想通过对话改变伊朗

利益之差必然会带来政策之别。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在中东推行“双重遏制”,同时打压伊拉克和伊朗。伊拉克衰落后,美国加大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不仅禁止本国与伊朗的经贸往来,也开始施压别国限制与伊朗的经贸关系。2002年伊核问题曝光后,美国提升了对伊朗的军事威慑,尤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最为突出。不过,自小布什政府后期以来,美伊谈判和接触的一面有所增加,美国参与了伊核问题的多边会晤,今年以来还与伊朗进行了公开的双边会晤。因此可以将目前美国的伊朗政策称为“遏制+谈判”,遏制是大框架,谈判则为美伊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欧洲虽然也认为伊朗是威胁,但政策姿态与美国大相径庭。霍梅尼死后,拉夫桑贾尼总统走务实道路,试图恢复与西方的正常联系。在此背景下,欧共体于1992年提出所谓“批判对话”,即在人权问题、恐怖主义(如伊朗在欧洲搞暗杀)、军控、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上与伊朗开展对话。1997年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上台,提倡与西方进一步改善关系。欧盟见势又推出“全面对话”,双方每两年举行一次副外长级磋商。2002年,欧盟甚至启动了与伊朗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谈判。但欧伊这两次对话都未能善终,第一次是因为1997年伊朗特工在德国制造恐袭,第二次是因为2002年伊核问题曝光。但即便在伊核问题曝光后,欧盟仍然是主要的谈判参与方,对话仍然是欧洲伊朗政策的核心。欧洲人始终抱有通过对话来改变伊朗、改善欧伊关系的想法。从根本上说,维系与伊朗之间的对话也是保护欧洲在伊利益的一种方式。诸如哈塔米总统访问欧洲国家并会晤各国首脑、欧洲主要国家均与伊朗互设大使馆等现象在美伊关系中是不可想象的。

长期以来,美国不断游说盟友切断与伊朗的经贸联系,以便打造孤立和制裁伊朗的国际联盟。但这种努力首先遭到了欧洲的抵制。1995年克林顿总统行政令,禁止本国企业投资伊朗油气部门,试图给欧洲做示范。1996年,美国国会决定制裁任何对伊朗石油部门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的行为。对此欧盟激烈回应,指责“美国试图支配他国外交”,“美国伤害了欧洲的石油工业”。1997年,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联合俄罗斯天然气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与伊朗签署了开发南帕斯天然气田的协议,直接挑战美国的《伊朗-利比亚制裁法》。随后美欧之间唇枪舌剑,最终由美国总统使用豁免权使道达尔石油公司免于惩罚。在此后的实际操作中,《伊朗-利比亚制裁法》并不适用于欧洲石油巨头,这一情况持续了十年之久。

但是2006年之后,伊核问题逐步恶化,联合国和美国分别加大了对伊制裁力度,欧洲在这一时期逐步撤出几乎所有对伊朗能源部门的投资。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法案,通过金融手段迫使他国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这一次,欧洲乖乖听话,并自行决定于2012年7月完全停止进口伊朗石油。所以有学者认为,欧美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已经趋同。笔者认为,目前美欧主要是在以制裁促核谈一事上达成了一致,但利益立场仍然有别。美国对伊政策尚未脱离遏制框架,而欧洲则希望核谈成功后恢复在伊朗的经贸利益。于是,在2013年末“日内瓦临时协议”达成后,首先由欧洲放松部分对伊制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美欧在唱双簧,但欧洲在制裁问题上拖拖拉拉、数次撤走驻伊朗使节又几度复派,都说明欧伊关系不是简单的敌友关系。

欧洲“主持”伊核谈判?

近十余年来,伊朗与西方关系的症结是伊核问题。伊核问题“5+1”会谈是处理该问题的主要机制。不过欧洲人更愿意将这一机制称作“欧洲3+3”会谈,即英、法、德三国外加美、俄、中三国,说明欧洲很在意自己在伊核谈判中的地位。去年6月笔者曾与欧盟核谈首席代表阿什顿的副手施密特女士餐叙,在座的中国学者多将美欧统称“西方”,施密特女士却特别强调美欧立场不尽一致,欧洲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实,欧洲确曾主导过伊核谈判。2002年伊核问题曝光后,是欧洲最先接下这一难题。当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气势正盛,欧洲十分担忧美国再对伊朗动武,抢先将伊核问题拉入和谈轨道。2003年10月,英法德三国外长赴德黑兰做工作,最终促成“德黑兰宣言”,伊朗自愿暂停铀浓缩等活动、自愿执行“核不扩散协定”的“附加议定书”。随后,欧洲继续与伊朗磋商长期解决方案,双方于2004年11月达成“巴黎协定”,伊朗继续践行“德黑兰宣言”的承诺,欧洲则允诺日后与伊朗展开经贸谈判,并将在伊拉克、反恐等问题上与伊朗合作。这一时期,英法德号称伊核谈判中的“三驾马车”。应该说,欧洲的努力使伊核问题得到了有效缓和。

2006年之后伊核问题恶化,欧洲逐渐丧失了对伊核谈判的主导权。一方面是因为欧伊各自内部政坛的变化。当时伊朗强硬派重新得势,内贾德选上总统后不久即恢复铀浓缩活动,彻底葬送了此前的核谈成果。欧洲的政治氛围也在“右转”,诸如2005年上台的默克尔、2007年上台的萨科齐在伊朗问题上都偏强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的干预。欧洲三驾马车主导的伊核谈判,实际上限制了美国的政策空间(如动武选项),美国心中亦不舒服。伊朗强硬派当选总统后,美国便推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随后连续推动安理会通过六个决议,其中四个包含制裁内容。自2006年6月开始,美、俄、中正式加入伊核谈判,欧洲三驾马车模式变成了“安理会五常+德国”模式。欧洲的立场介乎于美国与中俄之间,既为美国的伊朗政策做嫁衣,又不甘落后而想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新的谈判框架下,美伊谈不谈得拢是关键,欧盟的地位逐渐弱化。2013年6月鲁哈尼当选总统,伊核问题出现了“5+1”多边谈判和美伊双边谈判同时进行的局面。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美伊在阿曼进行了数次副外长级的直接会谈;今年6月,美伊在日内瓦直接会谈,9月在维也纳再次进行直接会谈,在紧接着举行的“5+1”谈判期间,美国务卿克里与伊朗外长扎里夫进行了单独会晤。虽然美国一直强调美伊直谈是在“5+1”谈判框架下进行的,但欧盟核谈代表阿什顿显然只是个主持人、召集人,而非主导者了。

平心而论,主持人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在核谈陷入僵局时,主持人可以打打圆场;在核谈亟待重启时,主持人可以出面召集。欧盟两任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阿什顿都为伊核谈判付出了巨大努力,功绩或许有限,但苦劳则有目共睹。阿什顿的接班人莫盖里尼也必将继续前任的努力。如果说伊核谈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和伊朗,但谈判能谈起来、拖下去、不崩盘,则是欧盟的功劳。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中共中央此前已对张学良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统战工作,促使张学良的思想发生转变。而1936年初张学良与、李克农在陕北的秘密会晤,无疑成为推动这种转变的关键性事件。

【“龙潭三杰”接受特殊使命】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经过25000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审时度势,向全党发出了《为目前反日讨蒋的秘密指示信》,确定反日讨蒋是目前党的主要任务,统一战线是抗日反蒋的主要策略。随后,张浩(林育英)携带共产国际七大决议及与共产国际联系的密电码,从新疆、甘肃、陕西到了瓦窑堡。

12月,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会后决定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以中共中央副主席为书记,李克农为主要助手,专门负责做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同时,撤销了国家政治保卫局,成立中央对外联络局,由李克农任局长,负责对东北军、西北军及白区工作的联络事宜。

李克农长期在上海做情报工作,与钱壮飞、胡底一起被誉为“龙潭三杰”。顾顺章叛变后,他奉命撤到中央苏区。受命负责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后,李克农立即投入对东北军的争取中去。

李克农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战役中俘虏的数千名东北军官兵集中在瓦窑堡,创办了“官学习班”,巧妙地攻破了被俘官兵的心理防线。在榆林桥战役中被俘的东北军团长高福源,是张学良的爱将。高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由衷地赞同红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主动要求回去做张学良的工作。李克农向、作了汇报。果断地说:“我们已经派出了许多干部到东北军、十七路军中开展工作,我赞同再派高福源去做张学良的工作,争取让他成为红军与张学良之间的‘牵线人’。”

1936年1月初,李克农带着高福源来到甘泉城下,通过东北军129师参谋长张文清,将高福源秘密送到城中。随后,67军军长王以哲派车将高福源接到洛川。王以哲与高福源谈话后,立即密电张学良,告知高福源已回洛川,据云有重要事情面陈。

此时身为“剿匪”副司令的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与红军交战,不到3个月就被消灭了3个师。师长、团长、参谋长被击毙或被俘,数千名官兵做了俘虏。张学良极为震惊。

而最让张学良心情沉重的是,东北军的损失,南京方面拒绝给予补充,军政部长何应钦还要减发军费,取消被消灭的两个师的番号。张学良深切地感觉到,“剿匪”是死路一条,必须另寻出路。为此,他到上海秘密会见了同乡好友杜重远和李杜。两人向他介绍了中共政策的变化,劝他接受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上海之行,张学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回到西安后,他千方百计寻找共产党的地下关系,但一连十多天毫无所获。

闻听心腹爱将高福源突然回到洛川,并声称有重要事情报告,张学良为之一振。第二天一早,张学良亲自驾驶波音座机从西安飞到洛川。张学良、王以哲、高福源在67军军部整整谈了一个晚上。高福源特别说明:“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是为国家民族着想,是非常真诚的。红军愿意联合东北军,帮助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共产党眼光远大,治军有方,红军虽然生活艰苦,但军政训练搞得很好,士气旺盛,英勇无敌,值得东北军学习。”张学良命高福源作为信使,再去见李克农,邀请中共方面派代表来洛川会谈。

中共中央收到张学良的口信,立即决定派李克农秘密到洛川会晤。

1月19日,一副东北军军官打扮的李克农和高福源到达洛川。第二天上午,、从瓦窑堡发来了给李克农的“万万火急电”,提出了与张学良谈判的基本原则:第一,向彼方表示在抗日反蒋基础上,我方愿与东北军联合之诚意,务使进行之交涉克抵于成;第二,向彼方指出,东北军如不在抗日反蒋基础上求出路,则前途是危险的;第三,彼方如诚意抗日反蒋,则我方可以助其回平津、东三省等。

此时的张学良,最关心的是中共是否真有合作诚意。为此,他自己并没有出面,而是首先派王以哲和赵镇藩与李克农接谈,以探虚实。20日晚,李克农与67军军长王以哲及其参谋长赵镇藩举行了初次会晤。会谈后,王以哲将会谈情况详细向张学良作了汇报,并赞叹李克农的坦诚、机智、幽默,强调:红军和共产党确有合作诚意,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23日晚8时,在洛川67军军部,张学良在王以哲、赵镇藩的陪同下,与李克农进行了正式会谈。李克农首先向张学良阐述了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表示愿意与包括东北军在内的一切抗日军队合作,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早日实现对日作战。张学良也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苦闷,表示同意与红军在抗日基础上合作……

双方均有合作诚意,会谈进行得非常顺利。会谈后,李克农与王以哲的机要参谋共同协商,确定了东北军与红军联络的办法,约定了电台的呼号、波长以及密电码,并当即作了收发演练。双方约定,今后在会谈前可先用电系。

接着,李克农不顾疲劳连夜起草了致中共中央的电报,汇报他与张学良会晤的情况:一、与张学良会谈达3小时之久,张颇有诚意,表示愿意为成立国防政府奔走;二、约定,张于2月内到甘肃、南京做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停火议和;三、东北军中同情中共抗日主张者不乏其人,对剿共态度消极,愿与红军在抗日前提下停战;四、张学良与其将领表示:愿意各守原防,恢复苏区与白区间的通商。具体事宜以后再详谈;五、双方约定电讯联络的波长呼号。

李克农与张学良初步会晤,探明了张学良的合作抗日诚意,与东北军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坚定了、做通东北军工作的信心。

【:“李克农单枪匹马,搞得很好”】

此时,陕北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1936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红军主力东征山西。17日又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2月中旬开始东征战役,、、洛甫、张浩、凯丰随军行动,、博古、邓发留守苏区,组成中央局。中共中央指示:由领导、李克农具体执行,加紧与张学良的联系,准备尽快与张举行会谈。

2月10日,约见李克农,布置他再赴洛川,同张学良、王以哲举行正式谈判。此时,李克农与王以哲的电台已开通,双方进行秘密电讯联络,商定2月25日于洛川再次晤面。

2月17日,红军抢占黄河渡口,一举突破阎锡山所吹嘘的“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红军主力进入山西作战。20日,、等人电询、李克农:东征已打响,南线东北军动向如何――此时,南线东北军集结在延安、洛川一线,红一军团主力东渡黄河后,南线空虚。若东北军控制黄河渡口,切断红军西归退路,后果不堪设想。

2月20日,致电李克农,对他即将赴洛川谈判作指示:张学良目前的思想是同意抗日,愿意同中共订立互不侵犯协定,但不同意讨蒋;不反对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口号,但不同意马上实行这个口号,因此我们的策略是:1.把张学良和分开;2.求得互不侵犯协定的订立;3.坚持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坚持抗日同讨伐卖国贼不可分割;4.要求停止内战,不阻止全国红军集中河北,不反对红军充任抗日先锋队;5.原则上不让步,交涉不破裂。

2月25日上午,李克农由高福源引导到达洛川城。张学良接到王以哲的电报,决定再次以到前线“巡视”为名飞赴洛川。可正当他准备飞赴洛川时,突然收到发来的密电,命令他火速飞往南京,有重要事情商量。

原来,红军东征山西后,阎锡山一面增派援军,一面急电南京,请速令张学良乘机进攻陕北,切断红军后援,以便夹击红军。蒋收到阎的电报后,电令张学良火速来南京商议。蒋在自己的官邸接见了张学良,向他介绍了红军东征山西的情况,命令东北军切断红军后方,封锁黄河渡口。张学良表示:我马上赶回西安,亲赴洛川前线动员广大官兵,布置进攻。实际上,这只是为赴洛川密晤李克农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以防蒋起疑心。

此时在陕北洛川,李克农正按照和中央的指示,提出3项谈判条件:1.红军与67军就地停火,双方互不侵犯,各守原防;2.恢复苏区与白区的通商;3.允许红军到白区采购物资,67军负有保护之责。

早有准备的王以哲也提出了3项条件:1.67军与红军各守原防;2.允许67军到苏区购买粮食、食盐、柴草、牛羊等物资,红军有动员民众支持和负保护之责;3.红军保证肤施―甘泉―县―洛川一线公路交通之安全,保证不袭击、破坏67军交通线。

双方均有谈判诚意,28日即达成了三条协定草案。李克农立即电告正在山西石楼前线的中央。很快,中央复电李克农,在双方三条协定草案基础上,补充为更为完善的五条协定。李克农又与王以哲、赵镇藩切磋,王以哲表示满意。王以哲提议:为了预防万一,不留下把柄,这个协定暂不形成文字,而是以口头协定的形式通令双方于3月5日同时执行。

3月4日,张学良亲自驾机飞抵洛川,当晚由王以哲、赵镇藩陪同,与李克农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

谈判一开始,张学良就诚恳地表示:“李先生和王军长的会谈,以及达成的协议,我完全同意。我拜读贵军、等先生写的《告东北军将士书》,完全赞成贵党、贵军关于联合抗日的主张,但是我对贵党提出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包括有不同见解,望李先生赐教。”

李克农回答:“很简单,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这是全国民意,而拼命反对抗日,与民意背道而驰……卖国得荣,爱国有罪,我们怎么能与虎谋皮呢?”

张学良摇了摇头说:“我不能赞成贵军的意见。蒋委员长从没说过不抵抗,但他主张先安内后抗日,我认为应当争取他,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口号取代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尽管在这个问题有所争论,甚至一度争执得还很激烈,但会谈的整体气氛是友好的。张学良说:“贵党关于抗日的设想,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有一事请教,贵军为何挥师东征呢?”

李克农爽快地答道:“东征抗日,是以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宣告:红军准备直接对日作战,收复失地,长我中华民族的志气。”

“你们进入山西,一定会遭到阎锡山和的有力阻遏,恐难顺利进行;此次召我去南京,也是强令我进攻苏区,我假装答应。宁夏地区接近察绥抗日前线,又与外蒙的国际路线毗连,阻力小,进展比较容易,为什么贵军不去宁夏?”张学良疑惑地问。

“红军东征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为了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到山西、河北政治影响大,到宁夏对全国影响小。同时,到山西,还可以适当解决我军军需和兵源问题。”李克农诚恳地说。

张学良表示赞同,想了一会儿,问道:“红军与东北军如何分别派出代表与苏联联系有关援助中国抗日的问题呢?看来,目前国际上只有苏联是支持我们抗日的。”

李克农说:“在国际上只有苏联坚决支持我们抗日,我们应当寻求苏联的援助。陕西地方靠近苏联,也比较方便。听说新疆的盛世才是你的同乡,可以首先联合盛世才,打通陕西―甘肃―新疆到苏联的路线,待时机成熟,再打通陕北―绥远―外蒙―苏联的路线,你看怎么样?”

“盛世才与我关系很好,我负责做通他的工作,贵党也要尽快与苏联联系,以便早日实现西北大联合的局面。”张学良兴奋地说。

会谈在坦率、诚恳的气氛中进行。最后,张学良提议:“为了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贵党可否派一位全权代表,最好能在、等负责人中推出一位,与我再作一次商谈,会谈地点定在肤施城(延安),时间由贵方决定。”

李克农答应将张学良的请求报告给中共中央。3月5日凌晨5时,谈判结束。李克农一行快马加鞭,直奔山西石楼,向中央汇报谈判情况。此时的李克农,如释重负。他感到轻松,感到兴奋――他为数月来的辛勤工作终于有了初步成果而轻松。

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剿共”副总司令,居然与共产党的联络局局长成为情投意合的知心朋友;他自认为对苏区固若金汤的封锁线,居然被李克农巧妙地撕破了;他更不会想到,10个月后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序幕,正是由这位共产党人在洛川悄悄拉开的。

对于两次洛川之行,曾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克农单枪匹马,搞得很好。”

【一行雨夜秘密进延安】

3月16日李克农到达山西石楼。这是东征红军司令部,、、等中央领导人都在这里,和博古也刚从瓦窑堡赶到这里不久。

李克农顾不上旅途疲劳,立即向和中共中央详细汇报了他在洛川与王以哲、张学良谈判的经过,并向中央转告了张学良的要求:“由、二人中选一位与他会谈,商定大计。”幽默地说:“看来,这位少年得志的张学良,是嫌我们克农同志的官小啊!”

“……克农同志的洛川会谈已为这种西北大联合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我主张尽快实现与张学良的再次会谈。”果断地说。

中央决定由副主席为全权代表,李克农为副手,即刻奔赴东北军控制的延安城,与张学良继续谈判。28日,李克农与、博古、邓发、王世英等同志,带着一部电台和一个警卫排,离开石楼起程,当晚渡过黄河向延安进发。

博古是回瓦窑堡负责陕北苏区后方工作事宜的;邓发是到西安,经新疆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共工作情况的;王世英则是转道西安到华北去指导北方局工作的。

在路途中,、李克农和王世英共同分析了张学良与的关系。李克农首先提出:“与张学良的关系非同一般,‘反蒋’,张学良坚决不同意,我们此次去再谈,在这个问题上估计还要引起争论,我们能否考虑一个折中的办法?”

长期在白区工作的王世英说:“自去年11月亲日派的首脑遇刺受伤、出国治疗后,和亲英美派在南京政府中占了优势。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大使的谈判态度也十分强硬,这是过去所不曾有过的。从目前来看,蒋似乎也确有一些抗日的迹象。”

李克农也说:“在与张学良谈判中,他谈到蒋近几个月来对日本态度强硬,同时对部下讲了许多抵抗日本的训话,并加紧构筑一些国防工事。现在看来,与我们掌握的情报基本吻合。可见蒋也不是不能抗日的,但必须以停止为前提。张学良提出应从各方面做的工作,我认为,如果多方联络,全国各界都做他的工作,逼蒋抗日,会是什么结果呢?”

“对!逼蒋抗日。这倒是可能的,这样一来,张学良一定会接受。在与他的谈判中,我们可以再与他商议。至于改‘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关系到党的整个方针、策略,是一个原则问题。待我们考虑成熟后再向中央正式提出。”说。

李克农认真地说:“对待的态度问题解决了,估计与张学良谈判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抗日联军问题容易解决……可是国防政府却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关于苏维埃制度,上次中央在给李克农赴洛川谈判的指示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原则上不让步,不放弃苏维埃制度。但国防政府与苏维埃政府间毕竟有重大差别。这不仅仅是政府名称上的差异,而且是政府组织基础、机构,人员安排等方面的重大差异。

也判断:“这个问题可能成为此次与张学良主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八一宣言》中提出的有关国防政府的十大政纲来制定具体的方案。我们不妨先针对张学良的态度设计几套方案。”

28日,李克农致电王以哲和正在洛川的张学良,告知中共方面已派为全权代表,正在赴延安途中,可望30日前到达,请张学良和王以哲确定谈判具体时间。王以哲立即回电李克农和:张学良因患喉疾,需要调治,谈判推迟到4月上旬。具体日期,要看医治情况而定,但保证3日内复电商定。

李克农收到电报,顿感疑惑。原来商定的要在3月底谈判,现在怎么能推迟?张学良恰逢此时患病,仅仅是巧合?会不会是张学良另有打算?或者……

张学良突患喉疾,实属巧合,并非推诿之辞。张学良虽系北方人,但对干燥的西北气候,也很难适应。春天是黄土高原最干燥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多发季节。自从与李克农洛川会谈后,张学良心情异常兴奋,他以“剿共督师”为名,频频到前线各军、师训话,四处奔波,患了严重的喉痛,声音嘶哑。

与李克农商议,决定先回瓦窑堡等候,并将这个情况电告和中共中央。

4月2日,张学良通过王以哲复电李克农,确定于4月8日晚在延安会晤。届时,东北军将派人秘密接、李克农入城。

4月8日下午五六点钟,、李克农及随行部队按照预定时间,风尘仆仆地到达延安东北的川口村。他们从瓦窑堡出发时,天就开始变阴,等到达川口附近,天已下起大雨。

风雨交加,他们的电台与张学良的电系不上。李克农被迫电告。立即命令中央的电台与张学良联络,直到9日上午才联系上。张学良获知、李克农到达川口的消息后,一面发急电嘱咐驻守延安的129师师长周福成准备盛情招待,一面自驾飞机,带着王以哲、刘鼎及少数心腹侍卫飞赴延安。9日黄昏时分,张学良派高福源到川口接和李克农。这时,和李克农均换上了便衣。穿黑色中山装,李克农着灰布衣衫。临行时,为了保证安全,李克农命令:戴镜元带着电台人员留守川口,密切关注延安动态,警卫排封锁延安东郊机场,在他们没有回来前,不许任何飞机起飞。

在高福源的引导下,、李克农在夜幕中走进了延安城,来到了清凉山下的桥儿沟天主教堂。这是当时延安城最好的建筑。就是在这座天主教堂里,、李克农与张学良等人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谈。

【张学良:“为了抗日,我愿捐献出家产”】

参加会谈的共有5人,除、李克农、张学良外,还有王以哲和张学良刚刚结识的中共地下党员刘鼎。

开始,和张学良谈到了国家的前途问题。周问:“张将军,你看中国的前途如何?”

张学良坦率地说:“周先生,我看中国的前途有两条,一是走共产党的路,一是走的路。两年前我从意大利回国,曾相信法西斯主义,总以为法西斯独裁可以救中国,所以竭诚拥戴做领袖,心想先统一再抗日,中国一定有救,现在看来,好像不对了。如果中国内战不停,什么时候才能把日寇赶出中国呢?经过几年的实际观察和周围朋友对我的谈话劝告,我认为我的那种想法是错误的。”

也直爽地说:“张将军要是真想抗日救国的话,就一定要实现民主,走人民群众的路线……打内战,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让人民遭殃,让日本帝国主义喜欢……”

听了这一番析理入微的话,张学良连连点头称许。张接着又问:“假如东北军和红军能够联合抗日,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呢?”

已听李克农汇报过这个问题,并且专门商讨过对付张学良提问的办法,就真诚而虚心地说:“我们原来是主张反蒋抗日的,那是因为大革命失败以来,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铁的事实教育了我们。不过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愿意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愿意听一听张将军的意见。”

“关于争取参加抗日阵线的问题,我和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在洛川已经和李克农先生谈过,争得面红耳赤,意见也未能达到一致。”张学良说着,望了望李克农。李克农笑着点了点头,幽默地说:“这次我们还可以再争一争嘛。”

张学良沉思片刻,郑重地说:“实际上还统治着全国,掌握着南京政府的一切大权,不仅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和主要军事力量在他手里,而且财政、外交等也都由他一手包揽。我觉得联合抗日不应当反蒋,统一战线也应当把蒋包括在内。我们都是他的部下,如提反蒋抗日,工作起来有困难。据我的接触和观察,蒋还是有抗日的可能和抗日的决心的。我们正想增大抗日的力量,为什么要把他所掌握的这一股力量排除呢?目前应当设法把他‘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错误政策扭转过来,逼他停止内战,走上抗日的道路。”

说:“张将军这个意见很有道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已与克农专门商议过此事。集团,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经济上,力量确是很大的,抗日战争如果争取不到这个集团参加,是个很大的损失;争取过来,对抗日战争有好处。可是目下……对日寇退让,对爱国群众残酷镇压,高叫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只有用群众的力量粉碎他这个反动集团,对抗日救国才有利。”

张学良耐心地听着,没有愠怒的神色,大大出乎李克农的意料。

上次李克农称为“卖国贼”,张学良便面有怒色,与自己争辩。此时,激动骂蒋,张学良却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接着说:“如果能够把这样一个力量争取过来抗日救国,也是我们所十分希望的。可是,他搞独裁,搞法西斯,不要民主,看不到人民群众抗日的雄厚力量。要用什么办法才能争取过来呢?张先生知己知彼,可以多谈谈嘛。”

张学良毫不掩饰地说:“我同的接触很多,关系也很密切。据我所知,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日本人给他难堪,他也发泄过牢骚,心中仇恨。但他有很错误很固定的看法,就是认为必须先消产党才能抗日,因为共产党的一切口号、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打倒他。他要是在前方抗日,他不放心。这就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根据。”

听了张学良的这番话,站起身来,愤慨地揭露了窃取大革命胜利果实、背叛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血腥镇压共产党等累累罪行。张学良也激动起来。稍稍停了停,说道:“这些旧账,我们不愿意再算了……我同意张将军逼蒋抗日或联蒋抗日的意见,不过这是个重大的方针政策问题,我愿意把张将军这个意见带回去,提请我们党中央郑重考虑后再决定。”

看到和李克农这样重视自己的意见,张学良非常兴奋:“今后采取内外夹逼的办法,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扭转过来。”

会谈在坦诚、热烈的气氛中进行。门外,张学良的贴身侍卫孙铭九负责警卫,任何人不准靠近这座教堂。中间休息时,送来了夜宵(面条),也是由孙铭九亲自从门缝中递进,王以哲在门边接进,连孙铭九也不得进入会谈的房间。

双方在会谈中确定,停止内战,不分红白一致抗日。当谈到抗日准备的问题时,指出了加强部队抗日教育与培训抗日干部的重要性,提出将这一项列入正式协议。张学良深受启发,表示十分赞成。双方决定:红军开办红军大学(后发展为“抗大”),东北军创办军官训练团(即后来的王曲军官训练团)。共产党和红军愿意提供办学办法。

还提出抗日的物资贮备问题,特别强调:“通讯器材和医药品的贮备,是非常重要的,缺乏这两种物资,会使部队在将来的长期抗战中遇到极大的困难,现在红军特别关注这两个问题,东北军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李克农也补充说:“我们目前十分缺乏通讯器材和医药品,所以曾派大批同志到西安、上海采购。张将军要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提早准备,红军需要的大批这类物资,也请张将军帮助采购。”

张学良笑着说:“没有问题。我已有大批这样的物资,库存西安,可供我们双方共用,不用发愁,由我负责。”接着又说道:“我个人还有一笔私人存款,数目相当可观,必要时我愿意拿出来作抗日公费。”

李克农诙谐地说:“抗日合作尚未实现,便先‘共’了你的产,你不会骂我们吧!”张学良坚定地说:“为了抗日,我愿捐献出我的家产。”

关于红军集中河北问题,张学良答应予以赞助,并表示:“如果红军集中通过他的防地,一概不加阻挠,通行无阻,并命令河北的东北军万福麟部接应;如果通过胡宗南等中央军防区,可由我出面斡旋。”、李克农表示感谢。

由于红军渡河东征到了山西,一再严令东北军出兵进占陕甘苏区,以骚扰红军后方,张学良面有难色地说:“已多次命令我进攻苏区,用以牵制你们,我都借口推诿。但这样一来,恐怕会引起他对我的怀疑,暴露我们间的秘密停战关系。”与李克农对视了一眼,笑着说:“我们理解张将军和东北军的处境。在张将军没有公开表明抗日以前,红军在适当时候退出某些地方,让东北军短时进驻,以打假仗的方式应付。”张学良和王以哲当即表示同意。

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是原来和李克农料想的谈判中的棘手问题。然而出人意料,当提出此问题时,张学良表示同意红军的主张,认为组织抗日联军是中国当前的唯一出路,并说:“我愿意尽力向提出来,促成实现。”对于《八一宣言》中所提国防政府的十大政纲,他表示加以研究后再提出意见。这个问题很顺利地达成了共识。

在会谈中,张学良提议:“请红军派重要代表常驻东北军,以便互通情报,及时商议、研究随时出现的重大问题。”表示回去后便选派代表。

张学良对会谈表示满意,拿出2万银元,说是个人的钱,用以支持红军抗日。接着又送给、李克农20万法币,以作抗日军费。

临别,张学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个大盒子,说道:“我还要送给你们一份贵重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套《申报》馆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李克农高兴地说:“这可真是宝贝,对我军指挥打仗太重要了,非常感谢张将军的盛意。”张学良和“共誓永不毁约”,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延安会谈,张学良的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仅看到了东北军的前途,而且坚定了联共抗日的信心,对于共产党人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张曾感慨地对王以哲等部下说:“先生眼光远大,虚怀若谷,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共产党真是了不起!”

此次秘密会谈,为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建立“三位一体”的西北反蒋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半年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李克农和张学良的英名,已深深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4

1、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蒋家王朝覆灭2、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D )A.南京 B.北京C.苏州 D.重庆3、小名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B)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中共二大——当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D.三大战役——******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4、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②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③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④雄鸡一叫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5、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和谈共谋大业,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周恩来亲历和谈并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周恩来在20世纪30—40年代参加了哪两次重要的国共谈判?在其中的一次谈判中,蒋介石提及周恩来是他的部下,这是为什么?而周恩来认为“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是否成为了事实?答:参加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抗战结束后的重庆谈判。因为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黄埔军校中,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成为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归属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由红军改编的。(2)分析两次谈判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或作用,以及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答:影响或作用:西安谈判使西安事变等到和平解决,开始了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重庆谈判迫使******与共产党签订,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两次谈判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只要围绕其中的一层意思来谈均可)。6、材料:人民英雄纪念碑文(毛泽东撰文,周恩来书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请回答:⑴文中“三年以来”指哪一历史时期?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⑵文中“三十年以来”指什么历史时期?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标志。⑶文中“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 指的又是什么历史时期?它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答:民主革命时期或整个中国近代史(1840~1949),以鸦片战争为开端。⑷毛泽东撰写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为什么要“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答:整个近代史都是反侵略(帝)反封建斗争,而且中国人民的斗争是前赴后继的。⑸“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请列举至少十位“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提示: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冯云山、石达开、陈玉成、邓世昌、谭嗣同(湖南浏阳人)、秋瑾(鉴湖女侠)、冯如、黄兴(湖南长沙人)、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蔡锷(湖南邵阳人)、孙中山、鲁迅、李大钊、邓中夏、廖仲恺、杨靖宇、项英、叶挺、张自忠、左权(湖南人)、刘胡兰(女);等等。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近代史的革命任务之一。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你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的精神。要点提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和崛起的推动力量;等等。⑺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建在何处?答: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广场。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5

连日来,西藏国土资源系统通过多形式学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深刻领会、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振奋精神、增强信心,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一是全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真正把学习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在全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二是要充分认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要深刻领会重要讲话对西藏形势任务作出了新论断,深刻领会重要讲话实现了我们党治边稳藏理论的新飞跃,深刻领会重要讲话开辟了党的治藏方略的新纪元,深刻领会重要讲话开启了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深刻领会重要讲话作出了推进西藏长治久安的新部署,深刻领会重要讲话提出了夯实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新要求。切实增强做好西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部署要求上来,统一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增强做好西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自觉投身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实践,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三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学习计划,采取集体学习、自学、专题辅导等方式,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深学透。紧密结合西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制定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推进西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开创西藏长足发展、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使西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人间奇迹。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阐明了党的治藏方略,深入阐述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重要原则,为全党全国把握西藏工作大局统一了思想认识,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对西藏各族人民给予了丰厚的关心厚爱,大家倍受鼓舞,增强信心。大家纷纷表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毫不懈怠、持之以恒地把西藏国土资源工作做得更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6

真正革命者必然是真正生活教育者——读《谈生活教育》有感

生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的序

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陶行知——《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的序

陶行知“新师范教育”思想述评

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

求真、向善、爱美的学校教育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什么是优质课

教育叙事的弊病与诊疗

借鉴行知教育思想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谈谈“答疑式”教学

上海市“大手拉小手科普志愿者民工子女学校行”启动

科学指导学生积累帮助奠定习作根基

激趣想像求异——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广西陶行知研究会召开2006年工作会议

新课标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之我见

“六大解放”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对教育学会同志的四点希望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重建教育与公共生活的联系

贯彻教学做合一精髓服务黄山现代化建设——安徽省行知学校成功探索出面向人人、校企共建办学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去行政化”

真心珍爱孩子远离实时监控

大学生担起你们的责任——与大连理工大学生谈责任

理性对待学生的“时尚”

家长要避免常犯的十个错误

把德育的“盐”放进心灵的“汤”里——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师爱的力量

以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来自浙江省云和县的调查与思考

“两制”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晴空

生活教育是成功之本

如何激发农民的致富热情

影响我园编外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学校应辅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蹲下身子”看游戏,分享孩子的乐与喜——谈中班角色游戏分享中的师幼互动

请把赏识送给孩子

我之学校观

台湾中小学的“生活”课程

何处觅安静读书的人?

教师是否不会做学生工作了

“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家办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从“外教”视频红火看中国教育的“软肋”

沦为“考奴”的一代,还能有什么想象力

冷落教科书资源为哪般

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

汪达之儿童教育思想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我终生感佩的伯父姚文采一家

研究生?公务员?教师?——一群师范生的抉择

教育的烦恼

聪明的惩罚

引导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

究竟谁欺骗了谁?——对《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的思考

我“逼”孩子去交际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品课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本文谈谈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资源去开发呢?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就是教学的起点;其次,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拓展自己。我们在开发学生资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让一个同学讲讲他的经历。这位同学的经历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以情感人,通过他的讲述会使全班同学懂得生命的重要性,珍爱生命,就用不着老师再过多地去赘述。

1.2 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例如:老师让学生搜集调查家中的“第一个”,如楼房、电视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2.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 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的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进行探究,亲身体验;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以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2.2 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情趣与兴趣”中,先分析兴趣与情趣,许多学生在生活之中有许多感兴趣的事情,兴趣虽不等于情趣,但情趣可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情趣来源于生活中的兴趣。情趣又有雅俗之分,教材又试图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情趣是健康的、高雅的,哪些情趣是不健康的、庸俗的,不同的情趣对人的作用不同。有一位教师在上第一环节“情趣源于兴趣”时,打破教材框架,先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使学生发出阵阵赞美之声,然后又出示集邮册,让学生欣赏自己收集的专题邮票。接着她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老师的生活情趣是如何形成的吗?”

该教师从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榜样的教育作用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不同,必须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对于一些文化积淀很深、人才辈出、名声显赫的百年老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结合思想品德教学所需,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历史,从而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对一些硬件条件相当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完善的学校,让学生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随时从网上获取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三课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时,是这样导课的:“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寻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里都有哪些生命吗?”(学生回答)

“课前,一个小组的同学专门对我们校园里有关生命的信息进行了收集管理,我们请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展示学生成果)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8

途经枫岗村,车停片刻。正副会长王连生、王磊晶与从广东省武警总队原政委王明阁相约、会面。明阁祭拜其父母时,我也抽空到祖父母和父亲的坟头前挂纸,烧香,追忆长眠在那里的列祖列宗。随后,我们重点畅谈了总会的“三修”工作,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积善行德、利故利生的好事,只要是宗亲,一定会尽心尽力。

车进大栗王家村,全村700多名宗亲欢聚在祠堂里。鸣爆、握手、让座、叙旧、谈笑风生。在座谈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言无不尽,既谈名人事、故人情,又谈新农村、新人新风采。在谈到太原王氏的来龙去脉时,从固江栋头赶来的宗亲搬来了族谱,与大栗王氏对谱,与从吉州区长塘打的来的宗亲对谱……,那股热情,那种亲情,那血融于水的深情,让在座的宗亲都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因为我们的先辈勤劳勇敢、对人真诚、乐善好施;因为我们的后辈人才辈出、诚实守信,前途无量;因为“三修”工作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任,又是我们务必对子孙后代树立的丰碑。厚德才能载物。

午餐后,我们踏青去。大栗王家是个典型的江南小村庄,古樟古松,郁郁葱葱,小桥流水,美不胜收。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山头村。听说这里有“两个王氏”,我们便去探个究竟。清明节的雨纷纷扬扬,在村里,“姓氏来源复杂”的几个老表聚在一起,聊起往事,聊起他们串联成亲戚的共同祖先,这才发现,原来在他们的心里,祖辈居然是那样的令人怀念和同情,氤氲之间,想起其祖先,哀思泉涌。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9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书香校园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应该用大量广泛地阅读充实校园生活,让书香弥漫校园的每个角落,用阅读滋润生命快乐健康成长。庆阳五中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建立了学校课外快乐阅读课题小组,教师成立“五谷读书会”,课外阅读蔚然成风,读书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一.晨诵、午读、暮省――课外阅读的风景线

1.晨诵中华古诗文,用民族文化的血脉浸润心灵。

自古以来,“礼仪忠孝”“宁静致远”“俭以养德”等传统文化铸就中国人的风骨。学生每天早晨20分钟晨诵,或浅唱慢吟,或激情朗诵,每天坚持背诵一首唐诗宋词或先秦诸子散文片段,日积月累,一学期下来能背诵80多首(篇)。诵读中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心灵的诗意化妆,学生在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趣,培育儒雅风度。

2.午读经典名著,吸纳多元文化,积淀人文素养。

每天下午安排30分钟师生共读中外名著活动。师生排除一切杂念纷扰,静下心来读“进”书中,享受心旷神怡的慢阅读乐趣。与鲁迅深邃的目光对视,与贝多芬激昂的旋律相融,与托尔斯泰高贵的思想切磋,与泰戈尔的唯美博爱相伴,在阅读中伴随着思想的飞扬,达到真正深入心灵的阅读。

3.暮省成长足迹,生命的底色更加绚烂。

每天坚持写二三百字的随笔,把读书所获变成文字。谈个人生活、谈老师同学、谈父母亲人、谈多彩校园、谈社会百态、谈国际风云......天天写一点,三年写成厚厚的沉甸甸的个人生命叙事――《青春纪念册》。读写结合,学生的知识丰厚起来了,思想越发成熟了,五彩斑斓的青春在抒写中焕发勃勃生机。

二.墙壁书架、流动书柜、阅读橱窗――触手可及的放大图书馆

学校生活是紧张忙碌的,课表排得满满的,怎样让阅读和学生如影相随?怎样像挤海绵的水一样“挤”出时间阅读?怎样解决书源紧缺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一种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的校园文化场所。

1.楼道墙壁书架,图书随时静静等待你。

学校楼道设计造型典雅的书架,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刊物杂志、童话故事书、科普小说等捐出来,以班级为单位收集起来,分类摆放在书架上供同学们自由阅读。学生只要有一点儿读书愿望,伸手就可以拿起一本书翻阅。课余零散阅读是大脑的另一种放松,可以随时收获课本以外的知识,书香就这样弥漫开来,悄无声息。

2.班级流动书柜,图书源源不断走向你。

学校统一配发书柜,将学校图书馆的书分发给各班,丰富班级书柜。专门设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登记,让图书在班内流动。学生可以在校内零散阅读,也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集中阅读。班与班、年级组与年级组可以一个月、半学期或一学期进行一次书柜图书循环流动。丰富的图书供学生选择的范围更大,一个动态的放大的图书馆就在学生身边,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

3.校园阅读橱窗,文字赏心悦目映照你。

校园内设立风格迥阅读橱窗,吸引学生的眼球――触眼可读成为习惯。学生通过报刊橱窗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美文橱窗”品饮香茗,“时尚橱窗”美图奇闻趣事开怀消遣,“探索橱窗”让你时时感受科学之奥秘等。阅读橱窗也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文字与生命对语,让阅读伴你走遍校园,成长的足迹就是阅读的足迹。

三.哲理名言、好书推介、读书交流――课前三分钟的微课程推动大阅读

1.教室黑板右侧每天书写一则名人名言,朗读名人名言代替课前的问好,用名言励志升化读书。名言激励学生求知做人,可谓一箭多雕。这是把书本中的精华语句铭刻于学生心灵,顺手牵羊却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