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集锦9篇

时间:2023-10-22 10:35:26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1

通过班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教育学生要积极投身环保活动,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自觉主动地去保护校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做文明中学生。

教育形式、方法:讲解、讨论

活动过程: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荒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是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已是当今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加强对环保的认识,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主动地去保护校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做文明中学生。(板书:树立环保意识 做文明中学生)

一、展示环境污染图片

1、展示从卫星中拍摄到我国地貌的图片。问:你们从图片上发现了什么?

2、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一些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请同学们举例出我们生活中,那些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

根据学生的回答,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怎样做才是良好的环保生活方式呢?这样的生活方式会有怎样的环保效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多媒介展示:环保生活方式及环保效果。

二、环保知识问答

1、 介绍竞赛规则:

(1) 全体学生总共分为四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

(2) 整个比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每题分值均为十分,答对加十分,答错倒扣十分。

2、比赛开始:(知识问答的题目见附录)

3、宣布比赛结果,并对这次比赛进行总结。

三、保护校园绿化

借助多媒介向学生展示校园风光,并让学生谈谈体会。

结合学生体会,问:对如此美丽的校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她的美丽呢?(如: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乱踩草坪,乱折树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让学生增强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校园绿化的使命感。

四、自由发言

经过以上几个活动环节的进行,学生已对美化

环境,保护绿化有了较深的感受。组织学生从自身出发,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谈谈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五、结束语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2

根据研究,环境服务贸易的谈判应从明确环境的内涵和范围着手,环境服务范围要从传统概念分别向微观和宏观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特别重要的是,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建议WTO应该明确将环境改善,至少是全球环境改善,作为WTO环境服务谈判的目标,而非仅仅靠成员自己的贸易利益驱动谈判。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前世今生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已经成为WTO以及双边和区域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WTO希望促进贸易与环境中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谈判以反映所有成员的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WTO成员如何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中国进行的区域和双边自贸区谈判中,环境服务贸易经常被作为核心要价,很多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全球环境服务。

中国如何在谈判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又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中,首要问题是要清楚认识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中的利益,并找到全球的共同环境利益,以“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境问题与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

中国对环境服务的巨大需求首先是因为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迫切需要量大先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探秘环境的真实内涵

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的概念一般包括室外环境、当地环境、国家环境和区域环境,而较少关注室内环境和全球环境。

随着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环境的定义、内涵和范围也必须进行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污染:人类的第四大杀手

对人类而言,一生中80%-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污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及癌症,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环境污染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污染是位于艾滋病、疟疾等之后的第四大杀手。而且,儿童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受害者。保守估计,全球每年由于室内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00多万人,其中,100万是由于引发了急性呼吸道疾病的5岁以下儿童。中国大陆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超额死亡11万多人 。

室内环境服务可以减少、消除、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以中国每年新增16-20亿平方米住房为例,室内环境污染也为环境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包括室内景观和园艺设计服务、室内污染消除和预防服务等。

室外污染:荧光屏下的人类之痛

一般属狭义的环境问题,具体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具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系统破坏、噪声等。这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和重点的对象。

“十一五”(2006-2010)规划所提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降低10%、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60%的环境目标为环境服务提供了巨大机会。这些目标的规定特别是对能源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的减排方面的环境服务需求是非常大的。

全球环境:守候人类共同的家园

全球环境问题是最近二、三十年最新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POPs、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以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所针对的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国际环境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也将为全球环境服务提供很大机遇,例如:节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环境服务进出口;为消减影响臭氧层的ODS物质的无氟碳化物的环境服务贸易;实施POPs公约有关的环境服务进出口等等。

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横看成岭侧成峰

环境问题解决的优先领域设置原则应该是:健康影响优先于其他影响;直接影响优先于非健康影响;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组织根据不同授权有其不同的环境优先领域。

从原来中国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环境问题优先顺序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从中国当前战略来看,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应该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对于国际组织而言,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是多边环境协议所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其次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室内环境问题,而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并非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讲,环境问题优先顺序应该是:全球环境问题>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

从服务提供模式来看,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4>模式2>模式1>模式3;而中国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3>模式4>模式1>模式2。

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环境服务类别上看还是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上看,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凸显中国利益

根据如上分析,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将环境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利益。

环境服务的重新定义

当前,WTO中进行环境服务谈判的机构主要在服务贸易理事会而非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谈判仍然停留在环境服务的定义和分类方面,而且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与此对照,中国正在开展或已经完成许多关于环境服务的双边自贸区谈判,例如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等,环境服务的定义也是谈判的焦点。

当前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仍然使用其在入世承诺时采用的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CPC),也部分考虑了欧盟的定义,向谈判方作出比入世更多的出价。

基于相关研究,当前环境服务的定义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全球环境质量和室内环境质量的需求。基于对环境谱带和范围以及中国的环境问题优先领域新的理解,需要从环境需求的角度在整个谱带范围内重新定义环境服务,如上所述,将环境服务分为室内环境服务、当地环境服务和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内环境的环境服务;

地方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外、当地和区域环境的环境服务,即传统环境服务;

全球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全球环境的环境服务。

该定义引入了全球环境服务和室内环境服务两个新的分类,范围要比OECD、APEC及WTO使用的范围宽。它清晰地显示了人类对全球和室内环境的需求。微观层次上,它与联合国禁烟公约相一致;宏观层面上,它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臭氧层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相一致。

在WTO中使用该定义进行谈判,将会与多边环境协议实现很好的协调一致。另外,根据该定义,全球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全球环境以及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措施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地方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以及通过贸易措施在当地、国家和区域层面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室内环境服务是保护室内环境以保护人类健康并通过微观层面上的贸易措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服务清单也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更好满足环境服务需求,建议基于环境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并以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为基础,进行环境服务的重新分类。所建议的环境服务清单基于中国自己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室内环境、当地环境和全球环境的环境需求;扩大就业;环境服务出口;环境技术研发;总体环境外交战略。

通过SIA方法,重新发现中国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环境利益:进口环境服务以满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需求;出口服务以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环境质量。经济利益:出口贸易利益;国内环境服务业发展利益。社会利益:就业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外交利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发展中成员的国际政治利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利益的优先领域是:现阶段,环境利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并不是一个最优先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第二,“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战略;第三,“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环境目标;第四,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希望平衡贸易;第五,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3

1加强对沟通的认识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它包括意见、情感、思考等的交换,借助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方法来表达。实践表明,沟通无时无地不存在,在给病人介绍住院规则和环境、护理指导或卫生宣教、搜集病史、实施护理措施等过程中,都包含着沟通,有效的沟通是护士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确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

沟通包括非语言性沟通和语言性沟通。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用自己的语言、行为与患者进行心理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及要求,有针对性的向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满足其需求,以减轻其痛苦,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1.1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护士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专业知识及技术、职业道德等,这些都影响着沟通的效果。

1.1.1良好的仪表风度是缩短护患距离的基础当患者来到医院,首先受到导医护士的接待,而且患者接触最多的也是护士,如:导医护士陪同病人检查、送新入院病人至病区等等,以至病人来到病区,还是由护士接待病人、安排病床、做入院宣教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深的心理影响。护士端庄的仪表、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气质和风度,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

1.1.2熟练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技术是一个合格护士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护士对于患者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及技术咨询,不能给以满意的答复,那么就失去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高超、娴熟的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1.3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士必备的素质之一救死扶伤、一切方便于患者、服务于患者,用细致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发现和解决不利于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各种心理反应,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获得患者的高度信赖。

2影响沟通的因素

2.1生理因素任何一方处于疲劳、疼痛、饥饿等状态时,会使其难以集中精力而影响沟通,但当这些生理因素消失后,沟通就能照常进行。

2.2情绪因素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如生气、焦虑、兴奋等。因此,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患者隐藏的感情和情绪,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确保护患沟通的顺利进行。

2.3认知因素认知即个人对待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事件所持的观点。由于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兴趣、价值观的不同,对人与事物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就会有所差异,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尽量考虑到对方的语言习惯、文化层次与职业等因素,少用专业术语,这样才能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2.4性格因素性格是指对现实的态度和其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开朗、直爽、热情、大方的人比较容易与他人沟通;而性格孤僻、内向、固执、冷漠的人就很难与人沟通。护士要接触形形的服务对象,所以应善于把握各种性格的人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地做好护理工作。此外,还应加强自身性格的锻炼,培养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品格,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5文化因素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时代都会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与传统、信仰等。一般文化传统较为接近的人在一起会感到亲切、自然,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关系,而生活、习俗、信仰等有差异时,容易使沟通产生障碍。因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中,要充分了解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6物理环境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使患者能得到放松,从而积极参与沟通。

2.7社会环境善于把握环境,适时适地进行护患沟通,以促进护患关系的发展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恐惧和孤独感,生活自理能力的缺陷,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认识以及格外受到治疗照顾,更多需要的是想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后果如何?需要安全及和谐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要格外关心病人,时时注意病人的病情及情绪变化,做好解释工作,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交流,提供信息,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及语言支持,创造温馨的环境,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最终取得有效的沟通。

[!] 4正确运用沟通艺术沟通

按传递方式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前者是使用语言或文字的沟通,后者是伴随着语言沟通所发生的一些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的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气、语调、手势、眼神的流露等。由于病人的年龄文化素质、领悟能力等高低不一,性格各异,他们的处事方式、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多种交谈方式,尽可能把医学术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非语言沟通,保持微笑、从容、沉着的表情,倾听过程要集中注意力,身体微向前倾,保持双方眼神的交流,适时地用“点头”、“嗯”等表示理解,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4.1注意外在形象仪表举止等外在形象对良好的第一印象形成至关重要。护士应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饰整洁、步履轻盈、面带微笑、语言和蔼。因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护士在短时间内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好感乃至信任,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非常重要。

4.2交谈时注意交谈技巧交谈作为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不仅取决于护患之间的关系,还决定于护士能否恰当地运用各种交谈技巧。而交谈技巧与沟通效果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技巧的运用和友好情感的注入、信任关系的建立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交谈技巧的作用。

4.3充分准备无论是评估谈还是治疗谈,都是一种有目的的交谈。交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赢得患者的信赖,护士应在交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选择合适的交谈时间,明确交谈的目的与任务,了解患者过去与现在的病史,选择适当的地点与背景等。

4.4注意言语的规范性、情感性和道德性说话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别人,因此言语要规范,在与患者交流中应尽量使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多说普通话,少用方言,避免使用专用术语;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要清楚、通俗易懂;此外,言语表述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4.5言语与情感言语常被看成是护士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护士职业道德修养和服务态度以及心理素质的体现,因此要在言语中体现出对患者的同情、关怀、体贴的情感和对患者诚恳、信任、尊重、保密的态度。

4.6学会倾听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认真倾听是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

4.7适当反应在交谈过程中,护士的反应非常重要,它是沟通达到目的的关键因素。

4.8运用移情即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位置,并通过认真的倾听和提问,确切地理解对方的感受。移情是从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如果一个人不 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体验别人的真实情感,就无法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具有合理性和对应性。因此,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是建立护患关系的基础。

4.9记录每次谈话后做记录非常重要。但注意在谈话过程中最好不要记录,因为会影响到倾听和理解,也会给患者带来压力,阻碍沟通的顺利进行。

5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对护患沟通起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患者的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要使这些千差万别的人达到治疗康复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护理则是一项最精细的服务艺术。服务艺术是指护理工作者在履行自己的使命中,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同时又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矢志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高尚品质。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护理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本科毕业护士已纷纷涌向各大医院,但不能否认还有一部分护理水平较低的护士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这些人大部分在农村或基层医院工作,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学习,知识缺乏,技术不熟练,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怎样与患者交谈,不能客观评价患者的心理问题,更谈不上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与沟通。因此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同时提高护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4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环境保护法》则为保护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小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法》的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本节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知法、学法、用法、守法”四个环节:通过大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法》的大致内容,懂得《环境保护法》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旅游,去年暑假我又在被誉为“人间仙境”的九寨沟转了一圈,还带回了一碟九寨风光片,大家想不想看?(想)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看过之后要把自己的感受跟大家谈一谈,行不行?(行)好,我们就跟随摄像师一起到九寨沟去看一看吧。

【评析】教师的寥寥数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谈感受作好了准备。

二、知“法”

1.多媒体播放《九寨风光》,学生欣赏。

师:大家觉得这里的风光美不美?(美)美在哪里?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说感受)

师:美丽的山水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但生活有时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老师这里有几段来自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不知大家看了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2.多媒体播放三段中央电视台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①青海省的沙尘暴;②陕西省的泥石流;③新疆的死鱼事件),学生观看。

师:我清楚地看见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忧伤,谁来说说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环境的破坏)

师:为了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人们该怎么办?(保护环境)

师:用什么办法来对付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制定法律)

教师板书:《环境保护法》

【评析】美丽的九寨风光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而三则污染环境的报道则强烈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两者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发出了“用法律来制裁违法者”的呐喊,此时出示学习内容真是水到渠成。

三、学“法”

师:法律是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大家想不想拿起这个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想)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法》。

1.多媒体出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情况,(具体内容略)学生自由读。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了《环境保护法》的哪些内容?(生答略)

2.发放印有《环境保护法》部分条款的材料,学生自学。

【评析】出示《环境保护法》基本情况,是想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这部法律的情况;发放法律条款材料则是让学生对这部法律的重要条款加以理解和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用“法”

师:为了检测大家对《环境保护法》的学习情况,我们现在举行一个“我是环保小卫士”的现场招聘会,对掌握好的同学发放“环保小卫士”标牌,大家想不想成为环保小卫士(想)。好,我们一起走进招聘会的现场。

1.第一个环节是“巧补天窗”,多媒体出示四个填空题(题目略),学生抢答。

2.第二个环节是“明辨是非”,多媒体出示四个选择题(题目略)学生抢答。

3.第三个环节是“动漫说法”。观看动画片《还鸟儿一个家》,想想片中有哪几方面违反了《环境保护法》?

学生观看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有哪几个方面违反了《环境保护法》。

4.对回答对了的学生发放“环保小卫士”标牌。

[评析]以“我是环保小卫士”招聘会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既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提问的检查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漫说法”更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喜欢动画片的心理,学生回答问题自然就兴味盎然了。“环保小卫士”标牌的发放让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守“法”

师:保护环境是需要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细节,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同学们看了这个动画片,或许你会有话要说。

1.观看动画片《水是生命之源》,并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观看了动画片后,踊跃地谈自己身边污染环境的的现象。)

2.多媒体出示:“破坏环境无小事”(具体内容略)

[评析]这一环节是点睛之笔,有效地将课堂知识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将学习法律和身边的生活小事联系了起来,使学生懂得,遵守法律保护环境是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64—01

环境认知是指环境中的行为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识。环境认知的敏感度与公众受教育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准确的环境认知有助于公民环境意识的形成。但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青少年组(低于20岁)人群环境认知的敏感度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城市中低层家庭中以聚居生活为主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环境认知感还有待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调查问卷来谈一谈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环境认知感的特点。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兰州市第十二中学为主。该中学位于兰州市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西湖地带,学校生源由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和回族学生及少量藏族、汉族学生构成,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生源的90%左右。调查对象为该校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共计28个班级,700余人。

2.调查问卷设计。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设计“初中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知态度”调查问卷。问卷围绕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环境意识及环境保护参与意愿设计了具体的题项。

二、少数民族学生环境认知感的整体分析

1.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发现,该校少数民族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包括:地理教材、媒体(电视、报纸等)及其他学科教材等。其中,80%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他们是通过初中地理教材获取环境知识的;有47%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是通过电视媒体了解环境问题的;还有15%的少数民族学生则表示,他们是从其他学科教材获取环境知识的。

2.环境意识分析。调查问卷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性”持“同意”观点的占89%;对“环境热点问题有所认知”持“同意”观点的占55%;对“环保措施认知”持“同意”观点的仅占17%,这说明该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感较高,且基本上了解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但对环保措施的认知感较低。

3.环境保护参与意愿。在环境保护参与意愿方面,有90%的学生表示他们愿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保护环境;有87%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但也有23%的学生对“环保宣传”持反对意见。

三、少数民族学生环境认知感的差异分析

1.环境认知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认知感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环境意识方面,该校初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意识均值仅为1.45;初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意识均值为2.39;初三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意识均值为3.65。在环境保护参与意愿方面,初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均值仅为2.98;初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保护参与意愿最为强烈,均值大于4.29;初三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均值则为3.36。这表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环境认知感的提高。

2.环境认知的性别差异。性别在少数民族学生环境认知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环境意识方面,女生与男生的差异不太显著,女生的环境意识均值为3.57,男生的环境意识均值则为3.59;在环境保护参与意愿方面,虽然男女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女生意愿明显强于男生,女生的均值为4.50,男生为3.52。

四、结论

1.由调查问卷中“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一项可以看出,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地理教材这一项认知的平均分值达到3.58,大于3.5。通常来说,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以上表示赞同。这说明地理教材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最主要的渠道。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03-0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1]。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各方逐步认识到气候变暖是环境问题之重,既而以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替代人类环境会议,完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嬗变和提升。中国由忽略环境保护到顺应世界潮流于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从几年一次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91年起每年召开一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从强调可持续发展到实行科学发展,再到在执政党的文献中庄严宣告“建设生态文明”,完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嬗变和提升。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及其他

1968年4月,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专家发起成立民间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他们写出十几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最著名的是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以下简称《极限》)。该报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和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这五种增长趋势到21世纪会达到极限”,“为了使人类免于毁灭性的灾难,就必须让经济发展绝对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2]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深受该报告的影响。《极限》提出的增长超过极限将导致全球性危机的警告具有科学意义。

1970年3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关于公害问题的国际座谈会上,一位环境法教授提出了环境权的理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制度中确定下来。”[3]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有类似的规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20万字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变。”[2] “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于此。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达成,并于6月4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公约“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3] 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后,每年都召开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11日,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它规定了2008―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百分比。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形成了“巴厘岛路线图”:把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化为具体事项,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把美国纳入进来”。“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4]美国的说辞是,虽然它排放的温室气体接近全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但是它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在1/4以上,就是说它的效力和能源利用率是高的。由于美国打退堂鼓,可以说公约和议定书的部分效力待定。

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次会议能像这次引来如此关注的目光”,因为人们认识到人类需要“修正行为、恢复理性,以保证自然的永续和人类的永恒。”[ 5]在被认为是“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歌本哈根会议可能面临无果而终的关键时刻,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以卓有成效的努力推动了《哥本哈根协议》的达成。联合国纽约气候变化峰会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可谓“世界气候变化两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众多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峰会本身就表明了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的严重程度”。他还说:“超过1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与“史无前例”的“气候变化两会”提醒我们:人类遭遇的威胁之严重。半个世纪以来,从民间学术组织到气候变化峰会,从数年一次的环境会议到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从泛泛而谈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行量化的节能减排,这是国际社会探索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路径,可谓“数”途同归:以应对气候变暖为着眼点,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谈到中国环境保护时指出:“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因素”[6]。上述若干国际会议和多边协议构成的“国际因素”对中国环境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嬗变及其他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三十七年来,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我们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就”,“气候变化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7] 其中回顾了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三次跨越,同时包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胡主席的讲话有理有节,先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后指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责任,向发展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这是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投资”[7]。胡主席的讲话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理所当然地引来满“峰会”喝彩。

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中国刚恢复联合国席位,收到了这次会议的邀请。当时国内的宣传口径是: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典型的社会弊病,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够承认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呢?”[8]中国政府犹豫一番之后,还是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在会上首次归纳了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政治动乱、困难重重的年代里,在总理的领导和关怀下,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两个举措表明中国顺应世界环境保护潮流,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立法开始孕育。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地艰难地走向有序开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针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了环境保护同人口问题一样是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三同步”和“三统一”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后,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快速推进时期。我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远远早于“建设生态文明”口号的提出,可以说1972年就已经开始,而口号的提出正是不断探索的成果。

1991年起的十几年来的每年初,中央都召开的“座谈会”,构成了一个系列。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和继任总书记到会讲话。第一阶段(1991―1996年):会标为“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6]。在谈人口控制问题紧迫性的同时,要求我们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1997―1998年):会标为“中央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由于人口众多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原先的会标改为包括主题词“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都很重要,都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6] “三都”之说把两项工作完全并列。“建设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保护工程”[6],“生态保护”的内涵比“环境保护”丰富。本阶段的讲话既纵向地强调保持可持续发展,又横向地全盘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第三阶段(1999―2002年):本阶段会标为“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强调必须“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6] 系列座谈会在称谓上完成了由一者(“计划生育”)向二者(“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进而三者(“人口资源环境”)转化,会标明义,讲话的主题进一步凸现。直至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在系列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包括环境保护向突出生态保护转而提出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的理论形态呼之欲出。在后来接着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又发表了与时俱进的讲话,其要点逐步凝聚成和谐社会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比可持续发展更缜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嬗变、推进,为提炼生态文明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升及其他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不是部门工作,而是关系到全局、大局和长远,需要从文明和生产力的高度宏观地看待。“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6] “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和共同拥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地球,需要各国共同行动。”[6]的本篇讲话与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有内在的联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持续。”[6]辩证地论述了环境保护对于持续发展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进入21世纪,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两个文明”的基础上,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概念。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共同发展。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文明的认识是步步深入、日臻全面,发展到在党的文献中出现“四个文明”。未来,中国将长期坚持“四个文明”一起抓。

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非常之重大的。(1)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性把握,是具有前瞻性的一种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最新的成果。(2)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消除环境资源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性提升。面对当前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3)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中华文明的世代延续,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占世界人口22%,这样一个群体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就是对人类的贡献。(4)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就是要发扬光大这种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四种形态。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概念不胜枚举,包括:以“生态”为前缀(词头)的概念: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生态科学、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以“绿”和“绿色”为前缀的概念:绿色GDP、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绿色核算、绿色统计、绿色消费等;还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生态文明”几乎囊括了这里列举的若干相关概念的内涵,同时又是高度浓缩的朗朗上口的,因此它是一个纲领性的可以跨越国界和年代的概念。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9月11日印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口号》第13条。本口号简洁明了地指出了中国未来较长时期的几项任务,有人称之为“六大建设”。在接着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五大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建设”是会议的主题。因此,“六大建设”与“五大建设”是一致的。“以及”作为连词一般是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前面的往往是主要的),但在“五大建设”和“六大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没有其他“建设”重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它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探讨充实了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丰富了我党构建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参考文献:

[1]文选:第1卷(1989―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2]金瑞林.环境法概论 [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24-35.

[3]郑国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千方百计服务民生[N].学习时报,2010-05-24.

[4]徐华清.减排目标:推进全球清洁技术合作[N].光明日报,2009-12-07.

[5]肖国忠.让哥本哈根托起人类的明天[N].光明日报,2009-12-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31-613.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7

论文关键词 传统知识 trips保护 知识产权

传统知识是指特定地区的居民,为生存和发展,依其生活地域、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而获得并传承的与该环境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发达国家以现代手段将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转变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知识形态的商品,并享受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而依现行知识产权法的一般理论,传统知识却并不在保护之列,这就使得作为传统知识“发源地”的国家或民族对传统知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间接剥夺,实为不公。因此,创建一个完善的传统知识国际保护法律制度,使发达国家能依合法途径对传统知识加以利用,发展中国家亦可从发达国家对其传统知识的利用中分享所得利益,实为必要。

一、传统知识的内涵及特点

传统知识,是相对现代知识而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其界定为: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和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其他一切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由智力活动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和创造。“基于传统”是指其知识体系、创造、改良及文化表达,乃一个民族或地区固有的,世代相传的,且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较之现代知识其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基于传统”的创新性,传统知识虽是千百年来,人们基于自身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探索和积累的关于利用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和其他维系环境和生存所必须的知识,是对社会生活或生存经验的一种积累,但其却并非是古老的、落后的、一成不变的,其通常都随客观环境等的改变而改变,更衍生出新的知识。二是主体具有群体性,传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通常并非个人所能为之,而是当地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由民族全体所共有,或原本由个人创造,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逐渐成为全民族的财富。三是具有特定的区域性,传统知识产生和发展于特定民族或地区,与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离开特定环境,则难以存在和发展。

二、传统知识国际保护的南北之争

当前,就传统知识是否应受保护,国际社会并无异议,但就如何保护,南北国家出现严重分歧。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wto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希望能在trips框架内对传统知识加以保护,他们要求修改trips协定,明确制定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规则。相反,wto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则对这一主张强烈反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更将谈判场所转移至双边谈判或有限的多边谈判框架内,企图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单独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有限的多边协定的方式,在谈判中对发展中国家施压,迫使其签订条约,以条约义务的方式放弃其一直坚持的传统知识保护主张。

三、传统知识国际保护问题的分析

尽管国际社会对于如何保护传统知识颇有争议,但争议焦点落在:应在多边协商的环境下建立一个各国普遍遵守的国际公约,还是应由各国在双边或者是有限的多边环境下,就传统知识保护问题自行协商签约,制定各自满意的保护规则。笔者认为在广泛的多边环境下保护,即将其纳入trips框架内并创建一套特有的保护制度为佳。

(一)在trips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更具有正当性

1.传统知识应属于trips保护的客体

如前所述,传统知识不同于trips所保护的典型的知识产权客体,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基于传统”的创新性、主体的群体性和特定的区域性。反对将传统知识列入trips框架的国家认为,trips规定受其保护的知识产权本质是“私权”,其权利主体应该是“一个可以确认的作者、发明者或其他创作者”。如此,传统知识主体的群体性特征就使得其成为公共知识而被排除在trips保护范围之外。当然,这种观点既与理论不符,也有悖trips规则。

理论上,“私权”并非是个人权利,而是相对于公法意义上的“公权”而言的,是私法意义的一个概念,即为私法上的权利。因此,界定“私权”、“公权”并非单纯的看权利的归属,而是看权利的背景。罗马法将法律按照其主体地位的不同划分为调整命令服从关系的公法和调整平权关系的私法,沿用至今。照此划分,公法以国家或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为主体一方或双方,强调公共秩序上下有序,凸显国家介入和干预的强制性;而私法则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私法领域,国家等公权力主体并无特权,而与其他法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私权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和独立,强调自由意志下的支配和处分,只要在自由、平等的法律关系之中,私权的主体不仅可以是自然人个人,也可以是法律拟制的人,如法人、其他组织,甚至于国家。因此,私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而私权既可是个人权利,也可是集体权利。

trips协定承认其保护的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但并未界定私权乃“个人化权利”。而在受trips保护的著作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中,集体作为权利的主体并不罕见,如在著作权保护中,著作权的享有者并不一定是自然人个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商标权的保护中的集体标志以及地理标志,其权利的享有者也并非个人;再如专利权保护中的“职务发明”和“雇佣发明”,其保护的权利主体也都是集体而非个人。

2.在trips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更能保证公正

公正是法的价值要求,是法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没有社会对公正的需要,法将没有存在的必要。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trips框架内,更有利于保证公正。

首先,有利于各种知识产权的平等保护。按照cbd的界定,传统知识包括农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知识,医药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名称、标记及符号,以及其他未固定的文化财产。其与现代知识同样是智力劳动成果,trips将利用传统知识产生的现代知识列入保护范围,却把原创性的传统知识却被排除在外,这恰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合理的体现。虽然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有所区别,但其本质仍然是知识产权,其应该与其他知识产权一样,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有利于平衡各种利益主体,特别是南北国家间的利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根本目标就是平衡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这也是trips确立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目标。对于传统知识而言,那些利用传统知识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的人是使用者,而拥有传统知识的国家、民族或地区是创造者,但现今的情况是传统知识的使用者从传统知识的使用中获得了巨额的利益,并且可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而其创造者非但无利可享,甚至还无门可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难以维护其权益。这从根本上违背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的初衷,当然也违背了trips确立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初衷。虽然“多哈回合”将传统知识保护列为trips理事会优先审议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trips的缺陷,但其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缺失状态仍然无法扭转。

3.在trips框架内更能有效保护传统知识

trips可以说是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最广、保护标准最高、执行效力最强的知识产权条约。trips有如下特点:首先,其规定除非各成员方同意,不允许任何一方对本协定的任何一项规定作出保留;其次,其将以往独立的保护知识产权条约规定的实体内容完全吸收和包容,其保护水平均以各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约确立的保护标准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新的或更高的保护标准;再次,其强调在各成员之间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规定适当有效的方法,规定和执行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保护;又次,其规定了迅速有效的争端解决程序,以多边方式防止和解决政府间的有关争端;最后,其对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过度性安排,使其逐渐达到协议规定的保护水平。因此,trips协议更能有效保护传统知识。

(二)应该在trips框架内发展一个新的保护传统知识的规则

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立法,不仅关乎一国自身利益,也事关国际协调机制的运作。所以建立一个切实可行,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方案则事关重要。

传统知识虽兼具知识产权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特质,也属知识产权的一种,但较之典型的知识产权其又有自己的特点,若给予其一般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难达理想效果。首先,传统知识通常由集体创造、改进和传授,其主体具有集体性特征,而现行知识产权法以保护个人财产权为基础;其次,传统知识的形成通常需要漫长时间,或世代口传或经文献化保留下来,难以满足典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要件的要求;再次,传统知识的主体具有集体性,则很难以确定个人或团体为权利人申请知识产权;最后,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保护期限有限,而传统知识源远流长,其利用价值不可估量,若以现有的有限保护期限加以保护则难以给予传统知识最好的保护。

鉴于此,笔者认为传统知识是与一般知识产权和有形财产权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新的财产权类型,所以,应该将其定位为知识产权整体框架下的一种形式,即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并列的一种新的权利种类,将其纳入trips框架保护,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以保护,而应创立一种新的符合传统知识特点的专有的保护制度。

(三)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

1.善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理论上,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南北国家争执不下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有充分的介入机会和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潜力。这是因为,各类传统知识保护多边谈判场所都不同程度上允许非政府组织参与,且在过去的实践中,非政府组织在传统知识保护的南北国家之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发展中国家应该积引导非政府组织在此问题中发挥作用。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8

目前,把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已成为广泛共识。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的贸易与环境关联性问题的讨论,在多边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持续进行,其重要性也不断增强。1994 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在FTA 中包含环境协定的典型案例,随后其他国家也积极响应。在FTA 协定文本中环境条款主要以如下形式体现:

( 一) 概括性地提及环境保护及环境例外条款

绝大多数纳入环境规定的国际FTA 协定,都选择在序言中概括性地提及环境保护。序言条款中一般以宣言式或忠告式提出环境合作与改善环境的目标等,对缔约国并没有法律约束力,仅在进行条约解释时起到一定作用。这已成为多数国家FTA 里环境内容的基本方式。在FTA 中,对协定所规定一般义务的环境例外条款,也就是以环境为由可对特定商品的交易进行限制或管制。

( 二) 单独设立环境专章

这是FTA 讨论环境的最高形式。美国所签署的一系列FTA 都专门设立有关环境专章,除在序言中概括性地提及环境保护外,还在环境专章中明确国内环境法的有效执行义务、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义务( 不降低环境标准或与国际标准协调等) 、程序保障及公众提交、与环境义务有关的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争端解决程序、执行协定时的公众参与机制、对贸易措施的环境层面的例外条款及环境政策的独立性明示、环境产业合作及能力培养机制、有关FTA 与多边环境协定所规定义务条款的协调问题、环境措施不影响贸易投资的相关条款、促进环境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条款等。高水平的FTA 一般包括上述大部分或所有内容,但松散的FTA 可能只包括其中一部分,并且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 三) 在正文条款中制定环境保护+ 环境附属规定

有的FTA 既在协议正文部分涉及一般性环境问题,也在更详实的环境附属协定中规定处理环境合作的具体问题。如,韩国与印度的FTA 分别在投资、旅游产业合作里规定环境标准,并通过附属协议规定环境合作项目的履行及其资金筹措相关事宜。

( 四) 环境保护例外条款

几乎大部分FTA 都有环境保护例外条款,它可分为一般例外条款和领域特别例外条款。前者参考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第20 条例外条款的内容,以保证一国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政策的自律性或独立性为目的,也就是可以为环境保护而限制特定商品的交易; 后者是指一个国家把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SPS) 、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投资、政府采购等有关领域必须推进的环境政策作为例外。

( 五) 将环境问题从贸易谈判中剥离

有的国家为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或减轻谈判的负担和阻碍,把环境问题单独剥离出来。1991年成立的南方共同市场,在2001 年成员国间正式签署了南方共同市场环境框架协议,因为当时急需解决巴西和阿根廷跨国伊瓜苏国立公园的环境友好开发问题。澳大利亚虽然一般都签署内容比较全面的FTA,但几乎没有包含环境合作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澳大利亚也把FTA 与环境问题分离开,只有与美国签署的FTA 中,根据美国的要求专门设立了环境一章。实际上澳大利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给予了较高的政策优先顺序,只是基于在单纯的贸易谈判中不适合讨论环境问题的基本判断,把环境从贸易中剥离出来专门讨论。

二、韩国FTA 的环境条款内容

2003,韩国开始实施同时多发FTA 战略,2007 年韩美FTA 正式签署。目前,韩国与美国、欧盟等10 个国家和地区的FTA 已签署或生效,与中国、印度尼西亚等4 个国家正进行相关谈判,与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进行FTA 共同研究,而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谈判处于停顿状态。特别要注意的是韩国与包括美国、欧盟、东盟等约占世界经济( GDP) 60% 的地区构筑了FTA 网络。2013 年,按GDP 和人口标准的韩国FTA 市场达到整个市场规模的56%和41%,预计五年左右时间或将提高到76. 9%和62. 1%。

在一般情况下,在FTA 中环境所占的比重与参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如人均GDP 等) 成正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的FTA 中环境条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韩国是中等发达国家,在与美国签署FTA 之前,在双边FTA 中环境条款大多是在前言提及环境保护或可持续发展,在协定正文的环境合作、TBT、SBS、投资等领域规定了环境有关例外条款。虽然韩国与美国的FTA 签署了高水平的环境协定,但这是根据美国的要求被动接受的。在谈判过程中,美国还对拟议中的协定进行环境评估,以确定其对美国国内环境的影响,使美国谈判人员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协定潜在的环境利益和成本,并随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谈判目标和策略。韩美FTA 中有专门的一章来谈环境问题,有11 个条款规定了高水平的环境保护义务,明确了环境合作、环境法的适用、相关制度措施等内容,并在附属协定中明示了适用于双方的多边环境协定。

总体看,韩国与其他国家的FTA 中的环境条款内容如下:

( 一) 实体性环境条款

1. 规定了环境保护水平。确认了缔约方设定各自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发展优先顺序,据此制定并修订各国环境法及政策; 各缔约方为保障环境法及政策激励高水平的环境保护而努力; 各缔约方要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2. 纳入多边环境协定清单。中韩FTA 纳入了一份多边环境协定,规定每一缔约方应实施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履行其在协定项下的义务,包括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七个多边环境协定。

( 二) 程序性机制

1. 国内法律程序。首先,FTA 缔约国根据各自法律,利害关系人可向相关部门要求对涉嫌违反环境法的主张进行调查。其次,各国应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进行制裁或提供补救措施,为根据本国法律所认定的利害关系人提供法律途径,包括保障程序的公正、公平、透明及符合法定程序,并除特殊情况外应公布于众。另外,还要保障审理或复审案件裁判的公正独立,并与所涉案件无利害关系。再次,当事国为相对利害关系人提供补救和制裁的有效途径。各当事国既要根据违法性质及轻重程度,还要根据违法行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违法者的经济条件及其他因素,采取责令遵守协议、处罚、罚款、监禁、命令禁止、关闭生产设施等措施。

2. 促进环境保护的措施。缔约方鼓励各国的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自发法律措施,如加强经济主体、社区、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开发能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的方法、自发环境审计及报告、有效使用资源或减少环境影响的方案等。

( 三) 制度措施

1. 设立环境协议会。韩美FTA 规定环境协议会由各当事国负责环境事务的高级公务员构成,负责监督韩美FTA 环境条款的执行,致力于增加公众参与环境合作活动及其开发、履行的机会,包括对公众进行咨询服务、围绕公众感兴趣的环境问题与公众进行对话等。

2. 公众参与机制。各缔约方应保障环境法的执行,遵守有关信息公开原则,致力于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环境合作。中韩FTA 确认了提高环境保

护力量和增进与双方贸易、投资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确认了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包括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等共同环境目标的实现,并扩大其合作范围。

4. 争端解决机制。首先通过磋商解决纠纷。

当事国一方可向另一方发出书面协议请求,另一方接受请求后迅速开始磋商。为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可求得专家或相关机构的咨询或支援。若通过磋商,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的,可请求环境协议会,协议会通过周旋、调节或仲裁等程序为迅速解决问题而努力。如果60 天内争议得不到解决,可根据韩美FTA 申请争端的进一步解决。

总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韩国与美国签署了高水平FTA,在此过程中改善了各自国内的相关制度。当然,韩国也不会盲目模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在与发展中国家的FTA 中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

三、中韩FTA 的适用范围和核心义务条款

( 一) 中韩FTA 是高水平的、全面的FTA

中韩FTA 是高水平的、全面的FTA,自由贸易的范围不仅包括货物,还涉及服务业、知识产权、环境、投资、政府采购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包括环境、金融在内共设22 章。在中国已签署的所有FTA 中,中韩FTA 所设章节最多,最初独立设立了金融、通信、电子商务章。

( 二) 独立设环境一章

中韩FTA 把可持续开发作为谈判的五大原则之一,并把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力量、开发环境友好型技术、解决与贸易有关环境热点问题、采取合理的环境管制等列为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因此,中韩FTA 把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设为这一协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提高贸易与环境间的内在联系及平衡,为避免这样的目标流于形式,通过制度来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力量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因此,中韩FTA 在协定文本中单设环境一章,规定高水平的环境保护、遵守多边环境协定、有效执行环境法等义务。第一,规定了不减损义务,即禁止缔约方以促进贸易或投资为目的削弱或减损环境法的效果。有关环境保护( 环境标准) 水平问题是FTA 当事国有关环境谈判的核心条款之一。为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执行环境法,不降低以促进贸易和投资为目的的环境标准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规定了环境法的有效执行义务,特别是规定了当事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有关环境法、规定、措施等的有效执行义务。第三,规定了遵守多边环境协定的义务。第四,规定了运用环境法和相关政策、为保障及鼓励环境保护水平的持续提高而努力。第五,承认国际环境管理及协定的重要性,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设立环境委员会等。

( 三) 中韩FTA 环境条款是在中国已签署的FTA 中水平最高的

中国在FTA 政策实施的早期阶段,主要涉及关税和非关税等内容,较少甚至没有涉及环境问题。但随着中国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开始在FTA 的宗旨和目标中探讨环境问题并约定在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中国最早的FTA 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签署的,其中未提及环境内容,只是提到合作应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金融、旅游环境、渔业。与巴基斯坦签署的FTA 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的FTA中,虽然有一些环境有关内容,但只在合作一章提到环境合作,在TBT一章提到环境有关例外条款。

四、结语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9

变革中的新规则

当前的国际经贸规则以1994年WTO乌拉圭回合协议为主,其深度和广度已无法满足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规则变革是大势所趋。纵观正在谈判中的国际经贸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和《信息技术产品协定》(ITA),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TPP谈判已率先完成,TTIP将强化美欧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在美国主导下率先达成的TPP覆盖的12个经济体将共同在投资、服务、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方面重塑全球贸易规则。TTIP是美国和欧盟共同发起的自由贸易区安排,涵盖全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旨在扩大美欧贸易规模,并为贸易和投资制定国际新规则,共同应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TTIP一旦达成,将强化美欧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尽管不断遭遇来自内部的反对声音,但美欧达成TTIP的政治意愿仍十分强烈。TISA和ITA将分别在服务贸易和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方面重塑贸易规则。TISA是美国主导的又一高标准的经贸协定,力争用“负面清单”的模式设立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新规则。ITA是在WTO框架下通过削减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多边协定。

新规则对网络信息产业的影响

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我国网络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具成长性的信息消费市场,网络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出现对我国网络信息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大了我国电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在TPP的电子商务章节中,各缔约方就个人信息保护、电子交易免征关税、非歧视性措施等达成一致。TPP填补了当前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规则空白,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美国在该领域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在TTIP谈判中,电子商务将是双方重点磋商的议题,且美欧双方会以TPP为参照进行谈判。未来,我国可能面临被动接受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既有国际规则的情况,从而加大电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国际经贸新规则在知识产权(IPR)问题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TPP中,各缔约方达成了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约定,其中部分已超出WTO现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中的保护水平,并特别提及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执法。在TTIP谈判中,美国和欧盟均致力于推广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旦美欧在知识产权领域确立高于WTO的一般原则,将引导全球贸易规则走向。我国企业,特别是网络和信息化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执法。

国际经贸新规则将使我国在新一轮技术标准制定上陷入被动。在TTIP谈判中,美欧致力于达成当前WTO 框架下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升级版,并针对技术贸易壁垒问题建立双边合作对话机制,使双方技术标准更加公开、透明。在TPP中,各成员国承诺以透明和非歧视的原则制定技术规则、标准和执行程序,公众可以对这些标准和执行程序提出意见。对于各成员国,这将使技术标准更符合本国利益,对于排除在TPP外的国家而言,则丧失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方面,ITA扩围谈判对我国网络信息产业而言利弊参半。扩围后的ITA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更多产品类别的关税削减机制,即在一定时间跨度内,逐步将涉及的信息技术产品关税降为零。这将对网络信息产业中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一方面,对于华为、中兴等排在世界前列的通信企业而言,产品关税的削减将有助于扩大贸易规模,促进与海外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加速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尚在发展初期、竞争力较低的高科技企业而言,丧失关税壁垒的保护将使其面临外国产品的巨大冲击,不利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