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教育的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11-16 11:00:06

基础教育的问题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Guizhou

XIONG Jinz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Guizhou basic education problems faced by historical reasons, realistic conditions, funding, poverty, and students respec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vigorously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Guizhou urgent educational thinking. Make full use of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2nd document and rare opportunity of Guizhou Province "9 +3 plan" spirit, improve school condition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liberal type of teacher training, to stimulate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 body is out of the woods, build an open, creating basic measures of type-based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problem; solutions

1 贵州基础教育在21世纪取得了显著成绩

千年世纪走过14年以来,中国基础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国在教育大国基础上,已经逐步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而这其中,就包括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绩。中国基础教育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今非昔比。

贵州基础教育发展是在全国义务教育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推进的。21世纪以来,贵州基础取得了一定成绩。据2012年《贵州年鉴・教育部分》统计:全省幼儿园3159所,教职工41030人,在园幼儿982511人。特殊教育学校56所,专任教师996人,在校生13657人。小学11529所,教学点3352个,专任教师197983人,小学生591024人。初中2215所,专任教师114753人,在校生2100850人。另外,属于中等教育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也大幅度增加。有普通高中446所,专任教师41572人,在校生772972人。中等职业学校229所,教职工16473人,学生150784人。基础教育共投资达101.8亿元。

这些数据,彰显了贵州基础教育在人员数量、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有很大增长。同时,在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布局、教师待遇等方面,同步取得了很大变化。总之,贵州基础教育形势喜人,前途无量。

2 贵州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面临着问题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中国人均经济总量偏低、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观念落后等原因。对于推行全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战略要求来说,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接受基础教育人口比例巨大。上世纪八十年中期以来,我国两次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10年内每年新生儿达2000多万,净增19%~20%。这些新生儿,陆陆续续达到达学龄期。大量学龄儿童增加,势必要求国家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新增学校与教师,加重财政负担。

贫困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中国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尤其突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我国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加强社会救济与保障、深化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举措,对克服贫困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并没有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目前,中国仍有2000万贫困人口。贫困使教育和国家整体发展付出血的代价。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2

一、辽宁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经费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辽宁省政府从1996年开始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截至2013年底累计达到7 000多万元。同时,凡是有少数民族教育任务的各市、县也都设立了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如阜新市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40万元,阜蒙县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101万元。全省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相应改善。

但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经费不足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硬件条件相对落后。民族地区中小学占地面积普遍高于城镇其他地区,但是校舍及教室建筑面积均低于城镇其他地区,相关的美术、音乐、体育教学用具及实验器材料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更是罕见。第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图书资料严重缺乏。阅读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充分的优质的课外阅读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水平及方法,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及长远发展。但是,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学藏书量普遍未达到教育部规定人均水平,而且图书陈旧老化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老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首先,中央和地方要共同加大对教育的整体投入,并在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上做好均衡,特别要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方面做好均衡,以专项经费形式下拨,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能够投入到最需要的地区,从而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由于民族学校存在生源少、办学成本高的特点,建议在各项财政支出中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到普通学校的2倍。其次,多管齐下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在现行的财政政策及分配体系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完全依赖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应广开渠道共筹教育经费,建立地区之间的帮扶机制,引导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学校对民族地区中小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援助与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为民间资本开拓更宽的投资领域,也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寻找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再次,设立教育基金,由专门机构将社会上闲散的有意投资教育事业的资金筹集起来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逐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

二、辽宁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辽宁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表现为:第一,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的原因,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已经就职的年轻教师也不愿意在民族地区扎根发展,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导致优秀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第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都极其不合理,特别是双语教师严重缺乏。第三,硬件设施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导致教学方法保守陈旧。加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经费偏低,教师参加学习交流培训机会少,教育教学创新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对策如下:第一,保证数量。改革现有的教师编制及岗位设置体系,促进优秀师资资源的均衡流动。现行相关政策只对教师编制及岗位进行了一般性规定,而对具体的标准及动态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在落实政策过程中遭遇具体政策缺失的困境。应该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编办和人社部门配合,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具体特点和困难,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有利于民族地区教师引进的政策机制。第二,提高质量。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应该略高于所在省份城镇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另外,住房问题、子女教育、职称晋升等问题也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只有待遇水平提高了,才能吸引足够数量的优秀教师愿意长期在民族地区从教,并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广大教师能够潜心教书育人。第三,健全机制。建立帮扶支援机制,创造教师学校交流培训机会。国家应该鼓励城镇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展开对口援助,鼓励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工作,并给予职称评比、津贴发放等相关的政策支持。同时,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机制也要建立健全,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传统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辽宁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双语教学问题

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民族语文教学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工作。我们国家的区域自治法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有权利用自己的语言授课,传授自己的文化,这是区域法规定的。但实际上我们国家这50年来,主要的还是传播国家主义的东西,地方性的知识几乎被淹没掉。[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出流动性加大、趋向分散化、与汉族聚居等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首先,在教育体系上,民族语文教学弱化。以满语为例,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满族人口居住在辽宁省,开展满语教学,保护满族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民族语言在高考及未来就业中需求不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动力不足,给满语教学工作带来障碍,导致能够熟练掌握满语的人越来越少。其次,在教材教辅资料上,民族语教材及资料建设发展缓慢。辽宁省有2个蒙古族自治县、12个蒙古族乡镇、5个蒙古族满族混合乡,蒙语文教学需求迫切。但是至今蒙语文教材内容的贫乏、教辅资料的短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高中课本的内容仍然是关于像那达慕大会这样的基本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介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蒙语的教学。再次,在课程设置上,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双语教学不能顺利有效地衔接。比如有的满族自治县小学阶段开设满语教学,中学未开设满语文课程;有的蒙古族自治县则是双语教学课程在初高中阶段不能衔接,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民族语言学习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传承。

加强双语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各阶段课程设置,实现教学衔接。建议加强学前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普及2到3年的学前双语教育,为入学打下良好的民族语言学习基础。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族语文课程要设置明确,内容翔实,并进行教学评估,保证教育要落到实处。其次,加强民族语文教材建设,在教育经费预算及投入中充分考虑到民族语文教材建设,对教材的编撰工作要给予人财物支持,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水平,打造具有辽宁省少数民族特色的系列双语教材。再次,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双语教师除了具备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外,他们还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素养,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及习俗习惯,这些也是民族教育本身所要求的。各民族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可以与师范院校合作进行定向培养,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地方课程为辅;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民族语言教师的强化培训和进修,使师资队伍与教学需要相匹配。

四、辽宁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3

一、概述

(一)基础教育的界定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及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地说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广义来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在1977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性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就好比修建高楼,地基必须扎稳固了,高楼才不会倒塌。下面用广义的说法来解释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出生率急剧下降,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人数不足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四五十人,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基础教育,节约教学资源,相邻的村庄将合并教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团队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固定化,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更多的是填鸭式和单一式教学。相比较而言,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具有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但缺乏教学经验,不能熟练的掌握教学方式与运用方法,还应多与资质高的前辈交流探讨教学经验。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一个教师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的专业性。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需要管理的事物繁杂,操劳过度,导致他们的身体一直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不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教学。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的严重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增长,更多的青壮年人士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渐渐突显出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教育问题。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由原来的6000多万留守儿童降到902万,尽管留守儿童在数量上有明显下降,但依然还是存在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严重不到位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与城市里的小孩差距甚大,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是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反之,幼年时形成的坏习惯将伴随终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人给他们讲解最基本的礼义廉耻。中国的公民,尤其是农村缺乏教育的人,都存在一个看客心理,对留守儿童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旁人是不会去纠正或赞扬,他们这是在恪守本分而已,因此会有更多的孩子误入歧途。另外有心理学家根据照片中留守儿童的行为、眼神、神态,推测出约有20%的儿童将来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再而就是社会生活知识教育,这也本该由父母去做出正确的引导,先给孩子“预防针”,让他们客观的了解社会。但是由于父母的失职,没有在孩子身边去发现他们的错误,导致没人纠正这个错误,这明显不利于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设施、设备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教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应做到由表及里,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农村教育先天的不足以及后天失调的矛盾日渐增加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资金拨款有所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本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置办教学应配备的相应的设施、设备。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师只能通过写板书的方式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太单调,导致学生对学习缺少热情。城市的教?W水平远高于农村的教学水平,再加上农村教育设施、设备上的不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差距将更大。有些农村学校操场的质量不过关,孩子们的锻炼达不到标准,身体素质差,体能测试往往不过关,都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形同摆设,图书资源匮乏,破损严重,可读性差。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设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三)师资队伍的薄弱

毫无疑问师资团队建设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及整个教育环节。然而现在农村的老师普遍年龄偏大,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在现代化社会下,农村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学校,资历丰富的教师寥寥无几,有的老教师仅凭经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比较老旧。当然,还是有极个别的教师是相当优秀的,但是他们的力量相对于整个学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农村的教师团队与城市里的教师团队比起来相差甚远,农村学校给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外出学习培训的名额有限,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优质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表现优秀青年的教师在农村任教几年后,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到城里的学校去应聘,导致农村教师数量下降。教师队伍没有新的“血液”流入,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在德、体、美、音等学科方面,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学。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单向流动,即在农村任教的老师表现优秀,有机会被调到镇上的学校教书,镇上的优秀教师则有机会进入县城里的学校。按照这种方式类推下去,农村学校就只能拥有较弱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为改善生活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务农所取得的经济收入和在生活中所必要的支出基本持平。很多人明白靠务农取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提高父母和子女的生活水平,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途,孤身一人去城里找工作。农民到城市工作的方式往往是干苦力,在建筑工地上砌砖。虽然很辛苦,但工资与汗水是成正比的。逐渐的,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减少,城市的劳动力增加的格局。由于大量的劳动力由?r村转移到城市,家里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儿童也随着产生。父母虽然把在外打工挣的钱寄回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所改观,但是在子女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阶段,他们却不在身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低,观念老旧,认为孩子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长大了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就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母,父母也没有对子女的学习引起重视,放任孩子,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供其上学就行,学习的事是靠自觉,但是生活在这个科技时代,留守儿童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抵抗力弱,容易向不好的方面发展。

(二)农村学校资金短缺,使用不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教育的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毕竟我国资金有限,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政府财政拨款,划分到农村地区学校的资金相对比较少。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资金也是入不敷出。由于教学资金的短缺,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条件根本得不到保障。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虽然花钱置办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仪器等,但学校缺少精通这些仪器设备使用的专业人士,也不能充分满足全校师生的使用,对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是个大问题。使用的不恰当,导致这些仪器设备都成了绣花枕头。学校的资金没有花在刀刃上,有严重的浪费现象,使用效率低下。学校所拥有的设施设备仅被用来做宣传,方便招生。在课堂上,投入使用的成本大,所以学校所购买的设备一般不轻易使用,除非“上级领导来视察教学工作”。

(三)农村教师工资低,优质教师更愿在主城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繁华的生活,不愿再回归到僻静的乡村,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教师也是需要生活的,在农村担任教师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且所有的教师本应受到同等的待遇,但因地域、学校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别待遇。农村教师与城市里的教师相比在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农村学校在很多青年教师心中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多数教师对农村学校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而望闻生怯,导致很多人不愿在农村担任教师。有基层教师表示:农村教师的月工资平均2000余元,生活环境不尽人意,缺少工作的激情,无法把心思放在教学上。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农村教师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所处的环境中无法得到满足,缺少一个让他们发挥真实水平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流向城市教学。

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在城市教学点增收农民工子女,为其提供平等教育

为了消除大众文盲,提高中国整体素质,中国开始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改革开放后,为响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养精英,渐渐地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与城市里的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差太远,这样下去会导致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差距越大,农村的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好的教育,而且连父母的疼爱也不曾享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城里的学校每年面向农民工子女增收学生,让农村孩子可以和在城市里工作的父母一起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孩子在城市里上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培养更多的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政府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引导建立一个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观念,消除社会公众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与不满,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城市里的学校应相应的调整农民工子女的学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降低入学门槛,城市里的市民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子女,学校更应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社会上更应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动态。

(二)增加教育投资,购置教学设备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是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因此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步伐,应从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这一方面着手。首先政府需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村学校负责人应向社会宣传当地开办学校的困难,寻求社会帮助,让外界的更多社会人士、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对当地学校相互了解,在国际上也有很多教育基金会,只要当地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拉拢资金,让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加入到基础教育的建设中。这样可以多种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差,设备不够完善,最基本的教学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学校可通过筹集而来的资金来改善教学条件,包括对教学楼、学生宿舍的改造,给学生们建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和休息的场地,增加图书馆的书籍、教学设备、器材、课桌椅子板凳等的置办,以确保教学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为学生排除学习上遇到的阻碍。为防止学校资金存在滥用、挪作他用的情况,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做到对每一笔教育资金开支进行公示。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应对每一笔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职工待遇

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教师,教师是学生和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只有教师教学能力高,才会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现在的农村教师队伍十分薄弱,特别是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与城市里的教师团队相比,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弱、素质低。所以必须对农村教师团队的结构进行调整,把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和年龄偏大且教学不过关的教师辞退,引进年轻富有活力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新老交替的合理格局。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是农村学校的一个致命弱点。农村学校,教师更新信息慢,接受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其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与城市的教师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增加教师的福利,奖金等级制度等,各级政府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所需的费用,在财政拨款上有所偏向。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项重任也是刻不容缓的,学校应对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加以重视。多参加培训,相互交流心得。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4

首先,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初中相当不错,只是在某学年发生了变化,现在书都读不下去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毋庸置疑,学校教育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我以为家庭更应该为此负责。在农村,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成绩,是分数,其他甚少关心,让孩子处在一种自由的“放养”状态。“玉经雕琢方成器”,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是不能保证孩子在长达十余年的学习生涯中不发生变化的。家长的希望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是脱节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脱节的。

其次,农村基础教育与实践脱节。在笔者看来,农村基础教育与实践脱节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新的教育理论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但广大的教师面对“分数定胜负”的评价体系,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为这会因学生自我学习而占课时,使大多的知识点讲不上,最后影响学生的总体练习与复习,这样自然会影响分数。这与我国现阶段的选拔制度的不健全与评价制度体系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二是基础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我们的教育,尤其在农村,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虽然现行教材添加了很多实际问题,但依旧是在纸上推演,缺少理论和实践的有力结合。网友“神医喜来乐”认为现在的教育很失败,他说“我是六十年代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小学一二年级就自己动手制作‘麻雀枪’,三年级制作风筝电动机,四年级制作对讲耳机矿石收音机,五年级就可以组装‘单管半导体收音机’。初二我们就敢维修荧光灯电铃。现在的孩子实践能力特别差,一个高中毕业生连家庭的电灯泡都不会安装。高中的物理作业尽是‘电场与机械能’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问题,学生觉得难。为什么难?是因为凭空想象。”笔者深以为然。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很少进行其它方面的学习,即便是理科方面的试验也做得少,更不要说社会实践活动了。我们总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是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会对某种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学习中他会想方设法弄懂并掌握它,还可能进一步学习这门功课。因此,只强调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课外实践活动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取的。总之,农村基础教育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我们要尽可能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教育指导实践,让实践反哺教育。

以上农村基础教育脱节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农村教育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农村教育本身就具有先天不足之症,如经费不足,师资薄弱,硬件设施不达标等。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2.82%提高到3.59%,尽管我国教育经费有了很大增长,但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投入仍然不足,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和国际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200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一半,不到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4年世界平均为4.7%,我国2009年仅为3.59%。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经费这几年虽有较大增长,但目前保障还是低水平的。全国许多学校校舍紧张,普通初中大班额比例偏高。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学设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高中阶段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因无明确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许多地方的政府投入只够基本保障教职工工资,2008年全国普高投入的比例仅为52.3%。经费不足特别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这些不足之症让优质的师资和生源相对集中,使农村学校办学设施落后,使农村教育举步维艰,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这严重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脱节的问题除了必须解决这些不足之症之外,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家庭学校合作

现代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种自然状态,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膜,缺乏必要的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往往是被动的,往往是学生出问题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这样,家庭和学校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因此,笔者以为建立一个供家长和老师交流的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农村实际,笔者认为,办所“家长学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不定期的举办讲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也可以同步建立网络家长学校,利用QQ、MSN等聊天工具和飞信等系统让家长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把学校教育置于阳光下,打破家校之间的隔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2 微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5

1.教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是普遍现象、教育经费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学校举债办学,寅吃卯粮现象普遍存在。

2.硬件设施不足

目前 ,国家对中小学教材进行改革,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索质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辅助的教学用具、试验设备器材、语音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学甚至是教学用房硬件设施都都存在不足,出现严重脱节现象。

3.教师定编存在的问题

在马树镇总体上来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学生少,一些“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师,一人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授课,授课量大大超出正常的授课课时,造成了按文件超编、但实际缺编的困难状况,部分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已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在我镇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30%左右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队伍转正过来的,他们还是原先的高中甚至是初中毕业生通过实践或经过中师进修提高而勉强达到教学水平的,有25%是由其他非师范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中专生,他们半路出家,对小学教育教学法一知半解,自接影响了农村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质量。

5.中小学生辍学问题

农村地区中小学辍学现象比转严重,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减免杂费、教师联系学生责任制等控辍保学措施,但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中学情况较为严重,个别学校年辍学率高达10%左右。主要原因有学生思想、社会就业、家庭环境、学习兴趣和经济等方而的原因、单纯因为经济原因辍学的只占到辍学学生总数的1/3左右,学生个人思想上和家庭方而引起的辍学问题解决起来难度较大、社会就业形势大环境的影响在学生中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和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撑等情况,在这些方面对辍学影响也较大。

6.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6.1 建立合理政府投入机制

教育经费短缺是限制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索、由此而产生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师队伍数量得不到满足等情况,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已经到了极为困难的境地。第三次全教会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农村和农民办学的积极性,“集资办学”、“人民教育人民办”等措施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观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而引起的教育体制变革,趋向于政府为主,尤其是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这是一种进步,更加明确了政府对发展教育的责在,使农村、农民从沉重的负担中得到了解脱。

6.2 完善义务教育法规政策,强化督导机制

国家实行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但这只是理论或形式上的义务教育、学生上学还要缴纳杂费、书本费、住宿费……这显然意不符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全国各地发展也极不平衡。而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从两方而来解决。一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贯彻的督导力度,切实保证《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落实、一是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对发展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对违犯《义务教育法》的现象给予严厉的处罚,使教育“软”法,变成一部“硬”法,增强政府、公民遵法的自觉性。

6.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中小学答理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6

“位育”是潘光旦先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之一,它涉及领域广,蕴含道理深刻,挖掘其存在价值和作用,以阐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其之道治其社会之“道”,也许将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启发,特别是对现在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工作的重点应从宏观层面集中至微观层面教学环节、教师队伍的建设层面的发展。基础教育均衡思想的着眼点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差距。作为最关键而具有能动性的教师队伍怎样在国家政策思想指导下利用外在本文由收集整理资源并自觉地促进自我内在发展,同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不妨用潘光旦先生“位育”之道迁移至教师队伍建设之道,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围绕“位育”之道而展开,先阐释“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姿态,从而分析教师队伍在其的地位与作用,并以“位育”之道给教师队伍建设之道指路。

1 “位育”视野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一位学着下注脚说:‘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所以,‘安所遂生’,不妨叫做‘位育’。”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位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位,即是务本,也谓安其所。从整体上说,基础教育均衡的发展应由根部向外发展,也就是由内至外的发展路线。而且基础教育根植的社会土壤的文化环境具有固有的棉续性和物质的连带性,所以每一个发展的物体有必须基于自身固有的现实基础。从局部上说,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不同的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因物质经济文化的差别,也存在着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异”。因此不同的发展个体要从不同的“位”出发,因地制宜;同一发展个体在不同时期也从不同的“位”出发,与时俱进。从“位”层面出发,由宏观至微观的剖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适当的不均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育,即是进步的,进步的根据是基础教育分子间适当的“异”,“异”而逾量,引起质的变化。基础教育均衡中的不均衡过于异化,将恶化均衡发展的局面,使基础教育均衡走极端化、阶级化,造成教育系统处于混乱不和谐的状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异”而适量,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与和谐的局面,方能遂生。基础教育均衡方能自由、长久而增益其质量的发展。‘育’而积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步入另一个状态、阶段,又生成一个新的“位”。由此形成据“位”而“育”、因“育”而另“位”的循环发展模式。在此,“位”与“育”的循环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教师队伍的整合与发展问题

“事在人为”,发挥人的潜力,运用人的智慧,准确合理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从而有效地控制事物在其规律的轨道上运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不仅是“事”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利用“事”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不成“人”无法成就“事”,“人”只有自愿融入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之“事”,才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转化为自身与“他人”的发展。

细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人为”因素,至上而下,有党政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社会人群的有关人员以及学校管理队伍与第一线教师队伍。其中目标达成的关键、最活跃、最基础的群体是第一线的教师队伍。再看,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人力资源的均衡性问题、有关法规与政策公平性问题等。近几年来基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事实,我国针对偏远、贫穷、落后及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规与政策,给该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与制度的保障,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我们发现我国教育整体素质与水平并不高,整体水平呈不均衡发展趋势,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否认,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年代,在政府大力支持与物资大量投资下我国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绝大部分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的水平。孩子们可以坐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通过计算机可以感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剖析物质结构隐藏的微妙等。由于孩子们暂不具备完整的学识完成此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在其间的指导。试想如果缺乏教师“人”的因素,一切合理的政策、法规,优质的物质资源只不过仅仅是口号与摆设而已。

我们知道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四要素组成。教育者利用教育内容及教育资源作用于受教育者,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教育资源在其间的作用是中介、手段与工具。教育者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基于如此重要与关键地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整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有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储存”,一般包括文化、社会、人格三种结构,教师的生活世界不只要考虑可见可感的显性因素,而且应尤其注意隐藏在宗教、文化、理想、态度、情感、价值观中的隐性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准确地分析、认识、理解教师生活世界显性知识的表征来透视其隐性因素,而隐性因素往往是教师生活的精神世界。它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一种不易改变、稳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的稳定性、固定性常常与时代赋予教师综合素质应有的多样性、复杂性起冲突,具体表现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显性知识不相匹配。特别是教育情境比较复杂、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封闭及落后地区的教师,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丰富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注入新的血液途径以顺应时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化的学生观、教学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

3 “位育”教师队伍发展的解读与出路

3.1 “位”——安其所

“所位与所由育的背景,当然是环境,环境可分为二:一是体内的环境,一是体外的环境。体外的环境就人而论,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横亘空间的物质环境,二是纵贯时间的文化的环境。教育的目的又当然在设法使我们和这两种或三种环境打成一片,使相成而不相害。”学校分别分布在拥有不同的经济、文化、人口、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等区域,这些因素各异,优劣并存,错综复杂,构成了具有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的教学体外环境。教学体外环境的差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立足点,我们应本着特色办学、个性办学的理念,促进教育本土化的发展。位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首当其中的任务就是了解、适应并融入其中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在心理上接受、尊重并认同,避免在实践中因缺乏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引起教学、生活上的冲突。为此,应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与长期坚持教学的信念。安其所,服其所。达到“人”与“物”的和谐。

体内环境,笔者认为专指教师岗位的特质。教师岗位的特质也就决定了教师从事该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等。如何才能具备其岗位应有的专业素质服务其岗位?也就是安其岗。随着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展开,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异常丰富。这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对物质的需求,然而顾此失彼。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使其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上空弥漫着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这些空气侵蚀人们的思想,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使其不能各司其职,各献其能。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身兼数职,从教的同时兼经商行业以赚取更多的钱财。从事经商工作者想方设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以损害人民生活利益为途径。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想利用职务便利谋取更多的钱财或者盘算投资多少金钱方能从中买回多大的权势,做的是人民的公仆,过的是挥霍人民钱财、滥用职权谋取暴利的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事不对岗,岗不对位”的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和谐局面愈演愈烈。

“在柏拉图看来,各做各的就是和谐,反之相互干涉就是不和谐,保持和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破坏和谐状态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指导这种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为愚昧无知”(柏拉图与理想国 )。在实施基础教育均衡战略过程中,在学校教学的教师应恪守其岗,因不同的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一岗位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其实学校教学的和谐问题是各个教师在岗位上”安其所,服其生“的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地位适宜,关系也就得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使之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能有所贡献,不管在何阶段、何层面,即各有所用。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智慧。

3.2 “育”——遂其生

“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育”是进步的,以“人”的进步带动“事”地发展,以“事”的发展促进“人”的进步。同样的道理,以进步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发展促进基础教育的普及,以普及提供给每个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进步的根据是基础教育均衡教师队伍适当的“异”。

“异”的根源是教学的体外环境、教学对象等之间的“异”。教师的体内环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精神要与之相匹配、相吻合,也是时代前进的步伐赋予教师应具备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教学状态,是成功的处理背景、情境、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在具体情境、复杂关系的教学中,在解决问题同时教好每个学生。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对教学对象的充分理解和接受,对具体教学情境的理解,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能动的配置教学资源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适当调节教学决策,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那么在基础教育均衡思想的指导下,在顺应新时展的需求下,教师应积极整合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具体要求如下:

加强教育理论修养,打破固定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年代,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原本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敞开大门,实现了资源共享。丰富的资源改变了学校原有的教学环境,拓展了师生视野,拓宽了师生教学途径。在物质资源变革的影响下,有的学生急于脱掉旧的“外衣”,穿上新的“外衣”。尤其在诱惑与干扰之下,易改变、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学生,往往随波逐流,讲究时髦,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上不良的思想肆意地侵蚀学生的思想。这类学生就是老师口中的“问题生”,老师也开始抱怨学生不如从前听话。其实矛盾在于“固定”的东西解决“万变”的东西,更何况是人与人,更行不通。教师有自己的生活史,有自我的教学体验,有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固定的思维方式。面对学校突如其来的物质变革,教师依旧以固定的教学模式,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生活、教学。这便引起了教师原有的理论经验与实践中的现实不相称。真正原因是以固定思维模式看待现实中的人与物,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物质的驾驭能力。有学者认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当然问题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发展空间,这就说明我们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的、现实的,我们提倡的是自强自主,主动发展的人生幸福论。”在均衡教育思想指导下,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意味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问题学生”的出现、缺乏新资源的驾驭能力等。这些是教育与社会同步之后折射在教育领域的某些问题的映像。同时也是教师面

临着现实的问题、挑战、矛盾、机遇等复杂情境。如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分析、判断、重建情境信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挖掘优质信息,学习先进理念,以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保持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通过远程教育提供的信息平台,了解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知识。学习与培养利用、开发信息的技能。这不仅仅靠理论或经验的积累,而是对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批判的反思,在反思中把握整体的发展规律。面对学生还应具备着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不断的更新、丰富、提升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7

内容提要:美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几个热点问题即家庭教育迅速增长、学校的州接管、特许学校运动的兴起以及选择学校的发展.

   

    美国国民对公立学校的不满情绪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于1992年的调查显示家长们对该时期的公立教育仍然持赞许的态度,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大部分美国的行政官员和教育领导者却认为,国家的公立教育系统己经不能够充分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人们对公立教育不满的原因来自如一凡几方面:在国内重大考试中学生的分数令人失望;在国际竞赛中美国学生的糟糕表现:少数民族学生较低的教育成就;国民生产率的缓慢增长表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贫富之间收入差距的加大以及每个学生的开销的日益增长等等。其结果,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传统公立学校所采取的“一个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不满。于是,家长们开始为他们的孩子选择更加适当的教育。勿庸置疑,对现实教育大量的批评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改革建议,促使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对全国的综合中学进行改革。目前,州一级政府实施的改革举措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增长迅速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避开所有形式的社会教育机构,在家中由家长来承担其子女的全部受教育责任的教育。实际上,它是一种最小规模的私人教育,这给大多数家长带来的是时间上的而不是金钱上的更多耗费。在美国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的数量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看上去却呈增长趋势。据美国教育部的一位调查员patricia lines于1997年估计,1985年全美有50000名儿童接受家庭教育,这个数字到1995年则增长到500000-750000之间,大约占就学年龄人口的1%到1.5%e  1998年lyman的统计还对这个数字作了更高的估计。但是,绝大多数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处于小学水平。

    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数量如此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立法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法院的决议成功地宜传了家庭教育,同时对州义务教育法有效地提出了挑战。大多数州最近

相继颁布了更加有利于家庭教育的立法。但是在对于州和地方教育行政对家庭教育的管理程度上,各州仍然有明显的意见分歧。南部和西部各州与北部和东部各州比较,更倾向于减少政府的管制。

    家庭教育运动实际上表明了当前人们对公共教育不满的情绪。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运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 70年代。家长之所以为他们的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而非公立教育,原因如下:家庭能够提供更加集中的、习惯的教育以及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还可以灌输某一种宗教价值观,保护他们的孩子们不受犯罪、毒品和压力的不良影响,并且有助于加强家庭的凝聚力。van galen和pittman把选择家庭教育的家庭分为两个主要群体:理论家和教育学家。前者倾向于保守主义,他们选择家庭教育是为了反复灌输宗教和家庭价值观念;后者则倾向于自由主义,多为教育工作者,他们希望能给他们自己的孩子们提供比公立或私立慈善机关环境下更加自由的个性化的教育。在家庭教育运动早期,选择家庭教育的群体中教育学家占多数,而最近运动主体发生了转移,理论家居多。

    由于法律日益有利于家庭教育,使得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的数量看起来似乎还会增加。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占用了家长大量的时间和高额的资源成本,所以看起来不能很快成为美国教育的主要力量。除非家庭教育证书系统得以普遍建立,且允许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获得这些证书,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或许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二、州教育部接管公立学校

    州接管公立学校是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措施之一。在公立学校被州接管的情况下,现存的教育机构被认定是合法的,但需要改善。虽然公立学校的破产和财政的失职经常发生在同样的地区。但是宣布州接管公立学校作为公立学校破产的一种理由却是美国基础教育最近的事。

    因公立学校破产而进行的州接管首次发生于1989年,当时,新泽西州教育部对新泽西当地学校董事会负责的学校进行了控制,然后,其它的州也相继仿效。目前己有22个州通过了该项立法。密西根和宾西法尼亚也正在考虑进行这一抉择。在通过该项法律的各州中,似乎不存在地区性的模式,州接管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生接管的地区有克利夫兰、俄亥俄、加利福尼亚、肯塔基和弗吉尼亚。

    关于公立学校破产的各种各样的政策被纳入立法中。并且经常在不同时期补充这些政策。接管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当接管发生时,学校将从四个方面受益:新上任的领导者会使死气沉沉的学校充满活力;学校的评估与学区的管理将变得常规化和制度化;确立与其它社会事业机构如学院或大学的合作;与以前的学校体制相比较,在许多情况下,校长和学校教职员工在掌管学校方面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力。

    目前,在各州已经被接管的学校和学区内部,也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学区官员经常卷入这些问题之中。起初,对于外部干涉,学校与社区持有相反的意见。调解难题的实际做法是,当人们关注教育及管理的滨职行为时,除了努力改善学校管理水平,人们就不再努力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具体措施了。事实上,学校的州接管措施虽然使得公立学校在运转方式上有所改进,但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接管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何影响。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当地团体的参与会有助于解决问题。由于伊利诺斯州教育部授权芝加哥市长可以更多地插手那里的学校,所以人们似乎更广泛地接受了“局外人”接管学校的新做法。同样的做法很快在各地拓展开来。

      三、特许学校运动与选择学校的发展

    在拒绝公立教育的家庭教育和改善公立教育的州接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非极端的改革措施,主要有特许学校运动及选择学校的发展。

      (一)特许学校运动

      特许学校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它的孪生兄弟“特许学校”,该词悄然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随着特许学校的出现,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了,在那些具有适当立法的州中,家长、教师和其它有志于教育的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即特许学校。所有的特许学校都是经过州允许和受到州的财政支持的。“特许”最广泛的含义是指从事某一项活动的许可。其内容、形式和模式均可以大不相同,并且,关于特许学校的法律也有很大不同,而其目标却是相同的。根据新泽西州教育部所表述的:特许学校就是承诺建立一种新型的由公众提供资金的学校;特许学校打破了传统模式,帮助孩子们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特许学校能够使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私人团体和高等教育慈善机构对公立学校的设计和规划起到指导作用,这将为学校获得更高的学术水平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革新途径。

由于公立教育基本上由各州举办,因此在举办特许学校过程中各州在立法的运作上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各州对特许学校的规定又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虽然特许学校因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学额分配制度而表面上看起来像私立学校。然而,特许学校的性质却是公立学校,因为它们是靠税收支持而不是依靠学费;其次,学生们要想入学,就必须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再者,特许学校必须使学生们有较大的收获,否则将被关闭;最后,特许学校不受许多地区和州规则的限制而独立运作。许多州都鼓励建立特许学校,为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们服务。就整体而言,特许学校具有平等的选择权,且是非门户之见的和非宗派性质的。并且,特许学校以学生的选择为基础,其资金的提供通常依赖于在校注册的学生数目的多少明尼苏达州于1991年第一个通过州立法,几乎对特许学校未做任何限制。但规定特许学校必须由非森利组织运营,教师享有特权。特许学校不受州和地区大部分规则的限制。在其它州也一样,比如明尼苏达州就要求特许学校必须与联邦的规定一致,尤其是那些与消除种族和性别歧视因素有关的方面更应与联邦保持一致。

    其它州对特许学校给出了不同的概念。例如,在密西根州,特许学校可以规定学生的年龄和数量,但是,随后的筛选必须遵照先到先获准入学的原则,直到名额满了为止。在明尼苏达州,所有的特许学校必须建成一个非盈利的、合作的、独立的组织,它们不是学区的一部分。威斯康星州正好相反,在那里特许学校必须被纳入当地的一个学区。

    特许学校的目标

    虽然特许学校的目标是多元的,但是,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方面却表现得最为明显。根据联邦政府的报告,特许学校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发现教师新的专业机会、推动社会团体参与、提高学生对学业成就的责任感。支持者认为,特许学校尊重而不代替现存的选择学校。家长因更多的选择而受益,并且其选择不依赖于家庭收入。支持特许学校的人们经常会考虑到:家长们想要的是“学生就是上帝”性质的学校,且学校应该有自己专门的课程和学习策略。其他人则认为这些特许学校能够孕育出新的教学模式。

    到1997年9月,29个州与哥伦比亚地区通过了特许学校的立法。据美国教育部公布,仅1998年就有将近700家特许学校在其中的23个州正常运行。在接受学生数量方面有六个州是特别积极的: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马萨诸塞州、密西根州、明尼苏达州。1997-1998年间,这六个州就有近300家学校加入特许学校的行列,使特许学校在这一年间总数多达693家。然而,这一数目仅占全美运行的特许学校约85000家中很小的比例,更多的州的参与还会使这个数目有望增加。特许学校强调以下方面的教育内容:合并的边缘学科课程、技术教育、基础教育。在这些方面,大多数特许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有相同的特征。另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特许学校是为少数民族或经济上处境不利的学生开设的。

      特许学校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财政问题。一般而言,创办和运营学校最大的问题是来自财政方面的。起初,经营者面临着缺少启动资金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因为创办和运营学校的人们都是教育者,他们的商业和财政背景并不是很强。洛杉矶的edutrain是第一家关闭的特许学校,其原因就是财政不足造成的。这所学校是为了那些辍学或处境不利的十几岁儿童设立的,创办于1995年7月,年底,就有500名学生登记注册。学生数量快速地增长也给学校带来了问题。州政府的一名审议员为了了解该学校成功的秘诀来学校参观,他所见到的学校景象却是教师们没有书而行政人员却拥有很多特权。当这所学校被关闭的时候,它己经欠了近一百万美元的贷款。到1998年底,己有19家特许学校自动关门了,其特权也被废除了。现存的学校大多数规模较小,少于250人,它们通常坐落于租用的商业用地上。

    其次,学校内部权力的斗争成为学校关门的诱因。圣地亚哥的约翰逊城市联盟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于1994年年底开办,到1996年11月关闭,原因是内部权力的斗争。教师站在一边,而学校的行政领导站在另一边。虽然约翰逊学校表面上还坐落在圣地亚哥,但实际上这所学校己名存实亡了。

    再者,特许学校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责任感。虽然大多数州对改善这种状况己做了认真安排,但没有一个州明确说明什么是所谓的“改善”。特许学校的支持者molnar199g年认为,市场将对特许学校的效率进行最终检测。依据这种想法,家长们是不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低效率学校的,那些低效率学校将被关闭。

      (二)选择学校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8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基线调研,是了解一线教育真实情况、获取一线教育真实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基线调研前的准备阶段、调研中的实施阶段和调研后的数据整理阶段三个方面,谈了一些在具体的基线调研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基础教育基线调研有一些指导和帮助。

调查研究是教育中常用的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方法。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具体的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调研人员应该注意哪些技巧和问题、掌握哪些方法和技术 ,才能提高调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不容忽视且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作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有幸参加了“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SBEP)” 2006年12月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的基线调研活动。结合自己在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思考和体会,拟从调研前的准备阶段、调研中的实施阶段和调研后期的整理阶段三方面,来谈一下自己对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调研前的准备阶段

(一)调研目的要明确

调研目的,是整个基线调研的方向和航标,它指导着调研的整个过程。发挥着司令部的中枢调控作用。因此明确的调研目的是整个基线调研顺利、高质量开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只有明确的调研目的,才能避免整个调研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二)调研工具要精确、可靠

调研工具,是整个基线调研的基础,它的准确、可靠直接制约着调研问题的深度和力度。要调研的问题也主要依据调研工具来反映、呈现和揭示。在最后确定调研工具之前,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对所设计的调研工具进行试测,以检验和校正调研工具本身的设计质量和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由此,便可减少在正式实施过程中,调研工具与实际情况所发生的阻抗,更好地发挥调研工具的本体功能。

(三)调研人员的培训要到位

明确的调研目的,精确、可靠的调研工具,离开了调研人员的正确操作与使用,基线调研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国外的调研专家经常援引的一句名言:“RUBBISH IN,RUBBISH OUT!”(垃圾进,垃圾出!)。其含义就是如果调研人员采集来的第一手资料谬误百出,那么无论你的抽样技术多科学,数据处理多精确、分析水平多高超,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仍将一文不值。

调研人员是具体调研流程的“舵手”,他把握着调研的方向和整个流程,因此调研人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要让调研人员掌握基础教育基线调研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熟悉基线调研的程序等调研的“基本功”,这样才能较有效的保证基线调研的顺利开展。

(四)调研程序的安排要合理

具体的调研程序,直接制约着整个调研活动开展的工作效率,因此,调研程序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但调研人员要注意的是调研工作的具体程序安排不是有自己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设计与规定,而要与具体的调研项目学校进行协商,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恰当的、合理的调研流程安排,这样制定的调研程序才是高效的。

(五)寻求外部条件的支持

基础教育基线调研项目学校的选择,一般是在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调研人员在调研前的准备阶段最好要积极寻求外部条件的支持,因为在具体的调研项目学校,可能会存在着路难走、语言不通等诸多看似渺小,实却是制约调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障碍。这时,寻求外部条件,尤其是当地教育领导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将会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二、调研中的实施阶段

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应恪守调研道德,遵守调研的程序与原则,同时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应注意调研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调研人员要对调研对象进行恰当的指导语说明,当语言不通时,要请当地的翻译,但要注意所请翻译不能影响调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调研对象对调研问题回答的真实性。控制好整个调研流程,把握好对新情况、突发情况的处理,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如当老师在场时,学生便会存在恐惧的心理),提高对调研工具使用的精确性。

同时为提高每天的调研效率,调研人员应提前准备第二天要用的调研具,并且在当天调研结束后,要对调研工具进行清点、标号、归类、整理,以提高对调研工具的使用率和增强调研程序的实效,以便为调研结束后的数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调研的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调研的管理,调研管理是调研执行准确性的保障。调研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调研小组的负责人要注意对调研整个程序进行有效的督导,督导的能力关系到一个调研项目是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实施。一个好的督导除了具有逻辑思维、口齿清楚、耐心细致、能克服困难、认真负责等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管理能力

在现场数据收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数据采集的进程和质量,为了获取满意的采集结果,科学、有效地管理控制这一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督导管理能力的强弱基本上决定了一个调研项目能否按时及成功完成,所以管理能力是督导首要的基本素质。

(二)沟通能力

在现场实施过程中,督导会和各种与调研项目有关的人员产生工作上的联系,督导必须具备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够提高督导的工作效率,是减少调研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人为扯皮的关键。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督导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督导,专业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其在调研工作上的成就。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督导无法对一个调研项目做出正确、有效的规划、管理,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超前判断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缺乏过硬的专业能力,督导便无法有力地领导调研人员,推动现场实施工作的进行;没有较好的专业能力,督导就不可能与各个与项目有关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因此,在基础教育基线调研中对督导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三、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

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起着“拨开云雾见晴天”的作用和效果。只有通过后期的数据整理,才能有利于调研人员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形成最后的调研报告,进而才能把藏匿在调研工具之中的实际问题揭发出来、呈现出来,以达到基线调研的目的。

在后期的数据整理阶段,调研人员要注意对无效调研工具的剔除,对能确定的错误进行鉴别和勘误,但切忌随心所欲挑选符合自己主观假设的数据。

(一)数据资料的整理

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按照基线调研的要求进行鉴别和审定,以保证用于分析的资料的完整可靠与可用。数据资料的整理是指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综合,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数据资料整理工作一般有审核、分类、编码、汇总、编制统计表等程序组成。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 美术 基础教育 革新 社会接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到现在,或在将后更长一段时期内,对美术基础教育的普及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明显是一个难题,起码我们当下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能够真心诚意地把美术基础教育当作是现代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那么,我们一定就会维持某种赞许,并且会必须做出相应的某种价值评判。但是我们并不能设定这一点,我们觉得对最合适的美术基础教育的价值准则一定也与那些产生于我们社会文化极为不同的教育氛围中的其它事物有关。另一方面,美术基础教育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社会的接受问题。当然,鉴定革新有利与否的标准是看这个事实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然,现代教育实践已经无可辩驳的证实,美术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无比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也许,造成我国美术基础教育落后的一个原因是将无意义的简单基础美术教育和有意义的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事实两者混为一谈倾向的缘故,但我们得分清如下三个独立的问题:基础教育单位在社会中充当美术基础教育的施教者或反施教者的角色的问题;我们用于区分个别基础教育单位的独特美术基础教育手段的问题;美术基础教育单位或个人对待个体创造、革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须分清一个基础教育单位关于美术教育的关于创造性教育的主张和它们是不是富有创造性教育手段的问题。如果这一基础教育单位并不是崇尚创造的教育主体,那它很可能不在它的教育过程中着重表现创造性和独创性。则它常常会用这个社会所接受的术语――它会说它遵循教学大纲――来解释其基本的教学过程。本来,“这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艺术作品的趣味性,特别是使儿童感兴趣。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和利用艺术作品。”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很少强调美术的创造性教育和美术的社会功用教育,忽视了美术对人的成长意识的功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问题和社会功用问题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在一个传统文化中,创造性不太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的传统,但它或稍稍减受既存传统的作用。”②各种因素使得我们难以在素质教育中的美术基础教育问题上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当然,在这过程中,会有不少人认为革新是可以接受的,另外一些人则会认为革新是危险的。其实,美术基础教育革新与否最终还是要被社会所接受和检验的结果。这是因为“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活动,而是注重艺术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学研究如何通过符合一定价值取向的教育媒介实行定向控制,从而获得明确的教育目的。因而,艺术教育是具有定向性、调控性、有序性的教育行为,也是在施教者严格的调节、控制、引导下有序进行的艺术活动”。③

“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当然,美术基础教育的革新势必将会带动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知道,美术基础教育革新问题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教育革新和美术革新,在这里美术与教育是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美术基础教育实施中,美术方面本身也包含有教育的要素,教育本身也包含着美术的因素。

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查,将受过良好美术基础教育的和未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两组中学生分为两类。结果我们吃惊地发现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那组学生心态乐观,对事物的认识主观而恳定。而未受到良好美术基础教育的那组学生心态较为消极,对事物的认识客观而不太恳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不妨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一组爱好学习美术知识的小学生认为画上的苹果是幸福的象征,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学习美术知识的小学生则认为画上的苹果是吃的东西,只是水果的一种。这是两组截然不同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中,美术教育的结果显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如前所述,但我们不能只以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来鉴别人的创造力或对某种教育成果的肯定,但我们却绝不怀疑亚德佩巴的观点,即革新是创造力的一个因素。

在我们仔细地划出这些必要的区别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美术基础教育革新以来的美术基础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但它并不注重单科知识的简单灌输,也并不整体划一地使人都成为艺术家;也并不等同地使人感受到传统社会的赞赏。而是使人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人才,至少不会对美术知识完全是一无所知的状态。这样,美术基础教育的革新问题才可以完全被社会所接受。

注释:

①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