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11-20 10:29:02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概率认知 心理分析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各学校相继加强数学教育,以便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概率与统计在数学知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随机性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的思维过程[1]。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预测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甚至在科技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它也是我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所以概率与统计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无论是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概率认知在概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知障碍是高中生概率学习的障碍之一。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认识概率、认知概率的情况,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概率教学。学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学习概率统计的认知障碍才能更好地学习概率统计。所以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在概率学习中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学习认知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差异。本研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

参加调查的被试学生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式产生,是从南宁市一所示范性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的学生,其中高一高三均两个班,被试学生共有262名,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30人。对被试学生实施测试,回收问卷和测试卷后逐份检查,凡有漏选题项及所选题项答案为同一性者一律视为无效剔除,其中测试卷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97.7%,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7份,问卷有效率94.2%。

(2)研究方法

为了确保选取的试题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深入研究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2]的基础上,采用测试题和调查问卷。所选的题目类型涉及频率的定义、古典概型、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中位数、平均数、频率、数学期望、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共10道题。

(3)测试过程

测试时间为40分钟,学生统一匿名答卷。在施测过程中有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帮助。

3.问卷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了解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认知中的影响情况,从南宁一所示范性高中所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和一所普通高中所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的学生共计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发放测试卷262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试卷256份,包括男生128人,女生128人,问卷有效率97.7%。

在测试卷中,其中第1、2、6、7、8、9题是考查概念与公式的辨析与转换障碍、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第3、5题是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第4题是关于言语信息中对关键词、概念表征障碍和概率事件的描述或表示障碍的检验,第9题、第10题是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3]。

第1-8题调查结果如下:

题1是一道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这方面的知识,高中生大都掌握得比较牢固,大多能准确地区分出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并且进行计算。从表一出还可以看出,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男生的整体掌握情况略好于女生。

题2是一道关于互斥对立事件的概率表征障碍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这部分的知识高中生整体掌握情况较差,大多不能不能正确区分出对立与互斥的联系。其中男生整体掌握水平略差于女生。

题3是一道关于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关于概率模型建构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建构概率模型。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男生掌握的整体水平略高于女生。高中女生解题时,由于自身思维特征,不善于概括题目中的关键点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考虑问题不全面,只会生硬地套用公式、定理[4],因此更容易先入为主。

题4是一道关于考查概率统计中概念辨析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统计基础概念意义,高中生大多掌握得比较牢固,他们大多能准确地掌握到基础概念的意义。其中在基础概念意义的辨析方面女生要略好于男生。

题5是一道关于概率统计的图表题目。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概念的理解掌握并能准确的在图形中识别出来。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统计基础概念意义并识图高中生大多掌握得比较牢固,他们大多能准确掌握概念的意义并在图中识别。其中女生掌握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男生。

题6是一道关于求样本容量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概率统计概念公式的辨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对基础概率统计概念公式的辨析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其中男生掌握的情况略好于女生。

题7、题8是关于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题目,考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区分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等概念的辨析。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大多能准确算出分层抽样的题目,掌握情况比较好,其中女生掌握情况略好于男生。但是关于题8的系统抽样的题目,高中生的普遍掌握情况比较差,其中男生的掌握情况要略好于女生。通过翻阅大量试卷的分析,笔者发现是因为题8系统抽样的题目最后的答案计算完成之后不是整数,而正确答案是需要取整数,所以大多数学生不会取关于系统抽样的最终结果的整数,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题9是一道关于中位数与平均数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二。在第一问中,求给出的16个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从表二中可以发现高中生整体掌握水平较一般,其中女生掌握的整体情况普遍比男生好。经过对比试卷发现,这些学生大多给出了正确的公式步骤,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算错。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计算能力不扎实而导致算错,或者是粗心等原因,而女生比男生细心,所以会呈现女生整体水平高于男生的结果。在第二问中,问这两种数字特征哪一种描述这个数据更合适并给出理由,从表二中可以发现,选择平均数的学生较中位数更多,其中选择中位数的学生大多给出的原因是每个数字相差太大,平均数不能正确地表达这组数据。而选择平均数的同学认为只有平均是比较公平,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在选择哪种数字特征中没有差异,都是63.28%。

题10是一道关于求给出4组数据求概率与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的应用题类型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三。从表三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关于应用题目的概率统计的题目掌握得比较差,通常他们不会解答。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数学期望的意义,教师在授课应该让学生清楚数学期望,方差等都是数。它们没有随机性(分布也是如此)。它们是用来刻画随机现象的。这和样本的数字特征、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完全不同,样本数字特征是随机的,它们是用来估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5]。从表三中还可以发现男生关于应用题中的概率统计的题目的解答情况比女生好。

4.案例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为了进一步了解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统计认识的影响,对262名学生分发了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62份,全部收回,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7,包括男生130人,女生117人,问卷有效率94.2%。调查结果如下:

在被调查的262名高中生中,有14.17%的学生表示对概率统计非常感兴趣,其中男生有8.09%,女生有6.07%,可以看出男生对概率统计感兴趣的人数稍多于女生。有50.20%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完全理解概率统计中的一些关键名词,其中男生有51.53%,女生有48.71%,可以看出男生对概率统计名词的理解稍强于女生。有10.93%的学生表示他们完全可以灵活掌握应用概率统计中的相关公式和概念,其中男生有12.30%,女生有9.40%。有6.47%的学生表示知道概率统计的相关题目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其中男生有10.00%,女生有2.56%。

5.结论与讨论

经过上述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高中生受性别差异影响,对概率学习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而且男女生各有优劣。可以发现高中生受性别差异影响,对概率学习的认知存在以下差异:

(1)男生掌握的相关公式概念优于女生,而女生的公式辨析能力优于男生。

(2)男生对概率统计题目中包含的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优于女生。

(3)在概率统计相关的计算能力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4)在概率模型的转换能力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概率统计现在已经成为高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在新课标中又有加强,首先加强了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其次是增加了一些教学案例[6]。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要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因为概率统计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实践内容,所以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教师可以挖掘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还可以应用数学软件促进课程实施。(3)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讲清概念,使学生能够把握概念的本质,懂得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在讲授概率公式及其应用时,力求讲清每个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以便使学生能准确无误而又合理地使用这些公式进行各种运算。(4)针对一些概率图表题目,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思考每一道题目中所包含的思想,动手练习每一道计算题目,做到速度与准确率都达标。对男生来讲,要多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速度与准确率都达标,还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名词、基本公式的辨析;对于女生来讲,要注重课本知识牢记公式概念,并且要多关注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男生与女生都要养成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多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逐渐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概率统计。

参考文献

[1]张德然,茹诗松.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于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39-4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连国.高中生概率学习认知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4-10.

[4]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07.

[5]张怡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概率和统计内容的定位和教学[J].数学通报,2005,44;1-6.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本体;学前教育;领域本体;本体构建;本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TP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452-02

Research on Building Ontology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XU Liang,CHENG Lei-lei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internet, the recourses in the web are always lack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it is very hard to search and reason. Ontology is a formal, explicit specializ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provides semantic meaning throng relations between concep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for ontology.

Key words: ontology; preschool education;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ontology language

1 引言

本体技术作为语义We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知识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本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针对特定领域和特定学科的研究还不多见。本体的建模是整个语义Web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学科的领域知识,结合本体构建的一般性规律,探讨学前教育资源领域本体的建模。

2 本体建模研究现状

针对传统Web中存在的资源格式混乱、信息无序、数据缺乏语义信息的问题,利用本体知识和语义Web变无序信息为有序信息,帮助计算机理解Web信息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所谓本体建模指的是利用领域本体组织领域资源的基本思路,即是在资源集合的上层构建一个反映领域资源知识结构的领域本体概念模型,以此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基于语义的标注,提供基于语义的资源浏览与检索。所以,怎样构建领域本体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本体构建方法,如IDEF-5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环获取法、七步法等。在学科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中,初始核心本体的获得是关键。目前大致有两条获得路径:一是通过知识获取技术从现有的学科数据库中提取专业术语,挖掘、发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再由领域专家确认并建立概念关联;二是在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如分类法和主题词表中转换改造为初始核心本体。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是主题词表与本体的改造、融合及转换。

在领域本体的建设中,本体进化至关重要。本体进化也称本体学习或本体演化,即是在初始核心领域本体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理论、 技术和标准,对本体概念结构、概念及关系不断进行丰富、完善、改进、更新和评估的过程和方法。新概念的获取及概念关系的关联是本体进化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对于概念的获取,国外目前提出了三类方法,即基于语言学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结合语言学和统计学技术的混合方法。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利用Bootstrapping的机器学习技术、采用非线性函数与“成对比较法 ” 相结合的方法、将统计方法与规则方法相结合的专业领域术语抽取算法等。

对于概念间关系的获取,国外研究也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及使用若干种方法的混和方法等。

3 学前教育资源实验本体构建

转换改造传统主题词表中的分类概念和主题概念,是获得学科领域本体初始核心概念的科学方法。因为领域本体的基础是概念系统,主题词表也是分类概念和主题概念及关系的集合,其基本功能和本体具有一致性。主题词表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因此从中选择某一领域,将其改造转换为初始核心本体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科学、简便且实用的学科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应此,笔者通过设计挖掘程序发现得到主题词表,然后建立概念关联的方法来构建学前教育资源实验本体。

3.1 实验本体构建步骤

当前对构造本体的方法和方法的性能评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在构造特定领域本体的过程中领域专家的参与是很有必要的。由领域专家和语言学家共同确定该领域的基本词汇和词汇间的关系。由于领域本体往往都是很庞大的,如果单纯采用手工构建,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能够搜集足够多的领域训练文本,从这些文本中抽取出该领域的基本词汇,再利用某种技术得到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领域的自动构建。这样做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缺点就是大量训练文本的获取存在困难,往往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太准确。这里采用的方法是采用对训练文本进行处理得到主题词表,然后人工介入建立概念与实例之间的关联的方法。

具体的过程与步骤如下:

1) 获得训练文本。

针对学前教育网络资源,笔者从各大学前教育资源网站(中国学前教育网、北京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等)获得200份语料数据,采用平均分布的方式涵盖各个栏目的内容包括幼教新闻、幼教资源、家庭教育、活动教案等多个栏目。

2) 对训练文体进行预处理。

对得到的训练文本首先进行分词,然后对照停用词表和虚词表剔除停用词,计算出各个词的权重,根据权重对其进行正规化。这样得到一个根据训练文本得出的权重最高的主题词表。

3) 建立概念关联。

我们知道本体的关键内容就是描述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概念的定义一般采用框架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该概念的描述。有四种基本的关系:is-a(继承关系)、part-of(部分与整体的关系)、instance-of(概念实例与概念的关系)和attribute-of(属性关系)等等。在得到主题词表之后,我们根据领域知识对其首先区分出概念、实例和属性,然后根据这四种基本关系建立概念、实例和属性之间的关联。

图1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 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 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思维能力;数学概念;实际应用

一、围绕数学概念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都知道,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要落实到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那就要在整体思考教材的前提下,理清前后关系。大致上来说,“分数意义”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要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所以就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立足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从中能够对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进行体会与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包括实践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教师教授本单元内容的时候,要做到充分分析教学目标,每堂课也都要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我们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分数是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运用分数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体会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沟通,让学生系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二、参与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完整数学概念

一般来说对于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我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进行概念教学方法的设计时,我们要做到整体思考,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从而达到对概念教学总体目标落实。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与教学内容进度同步,根据不同的层次,按照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要把概念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做到系统整理、定位重点、联系前后。

1.系统整理。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是整个概念教学当中环节,全面思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第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具体事物,形成概念,并且能够用语言恰当地概括出分数,对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够充分的认识。

2.定位重点。在概念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同时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那么要如何做呢?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3.联系前后。教师在“分数意义”每一节课教学中,要综合地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让每一节课有相对独立性,又使它们构成一个概念教学的整体。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每一节课之间的联系性加以重视,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在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才能实现对个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注重实际应用,实现对概念的升华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抽象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及应用数学概念要有具体的例子。可是若没有充分的素材,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上就会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对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依靠直接经验,适时进行抽象概括,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数学概念。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CDIO;概率统计;Matlab软件;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武汉纺织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JY083).

一、引 言

CDIO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其具体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完整的、可概括的教学目标.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意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该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着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形成跨国研究组合,获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1 6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探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CDIO国际合作组织.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进行学习、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工科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数学课程,几乎是所有后续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应用性强、与专业结合紧密等特点.一直以来,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多、学时有限、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该课程教学的质量.为了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去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在CDIO教育理念下,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成为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二、制订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概率统计课程新的教学内容

概率统计课程是工科大学生必修的数学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随机事件、随机变量、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清晰的理解.但多年来,教材一直是沿用传统的教材内容体系,教学内容部分和中学阶段的重复.比如,古典概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古典概型.对于类似这样曾经学过的内容,浅显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深入讲解难题.因此,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自学内容.同时,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部分,建议设置少量学时的实验课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加Matlab数学实验

CDIO模式教学主张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技能,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进行创新性的探究.将CDIO模式灵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需要更多地采用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方法.所以,在有些概念的引入中,可以通过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开拓思路,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猜测、改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将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将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巧妙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目前,还可以把部分课程内容放到网上,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渠道,特别是一些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课下进一步学习Matlab等软件.

由于Matlab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与出色的数据可视化能力,非常有利于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授分布律与概率密度、n重贝努利实验、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的验证、统计中三个常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与参数的关系时,教师都可以给出计算机仿真实现方法,直观地展现随机变化的过程.同时,可布置一些类似的习题,留给学生作为课外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适当地引进数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

四、结 语

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学生不再简单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充满兴趣地、独立地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和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严彦文.基于CDIO理念的工科概率统计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65.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6

随着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驱动,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面临课时压缩、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灌输式教学凸出、实践环节不足、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吃透概念,淡化推导;贴近生活,实例为辅;收放有度,调教心身;重构教学关系,授人以渔。实践表明,教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一改往日沉闷气氛,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应用能力提高较快。

[关键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心理学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各种处理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已渗透到心理学专业的各个领域。学好该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驱动,公共数学课堂教学学时在逐渐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和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非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许多后续应用课程的基础,包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大部分。概率论理论性较强,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理统计部分强调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旨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以期末卷面成绩来判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很少“着墨”。同时,普遍认为其内容是“前难”加“后繁”。“前难”是指概率部分涉及到古典概率和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等方面的题目难度大,容易出错;“后繁”是指统计部分各种统计方法的原理与思想既抽象又繁琐,不易理解[1]。因此,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转型期学生的需求成为当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学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显得愈来愈重要,高素质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也就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该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后续方法类课程如心理统计学、心理学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的先修基础课程,对后续方法类课程中学生能否熟练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开展实际调查、测评等工作有影响。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心理学人才扎实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而作为文理兼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性比较大,目前存在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理解知识原理不透彻、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强等问题,对有高要求的概率统计课程如何教学值得探讨。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思维不易展开,方法很难灵活掌握,实践脱节联系不强,从而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特别对文理兼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如果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形式,必将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更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抽象的课程内容、有限的教学课时、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使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变得异常沉闷,教师想把思维展开,但往往因担心内容过多让学生无法接受而放弃;教师想把某些知识点讲解透切,又因担心完不成教学计划而只得匆忙地将知识点直接输灌给学生,结果造成学生一定的思维定势,使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不到提高。学生缺乏课程实践,达不到学以致用。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应用方面考虑较少,更多时间放在其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过少,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为了期末及格而学习,很难解决实践之需,更难谈及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

(四)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成绩一直以来分两大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查作业和考勤,考勤操作容易,但作业的评价不易: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作业比较“差”,相反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提高平时成绩,作业抄得非常“好”。加上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偶然性比较大,用一次考试成绩来反映学生的水平难以服众,即使是成绩好的学生,对用统计思想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也常束手无策。

(五)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存在的问题其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对心理学专业2013级和2014级学生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占的比例很低,不到30%。这与平时上课学生“低头率”高,玩手机比较普遍的情况相吻合。其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我们在对2013级和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1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超过50%的学生认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必修课,不得已而学之。平时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学分,期末考试不挂科。其三,教材内容单一。尽管现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用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教材内容差别不大。书中的例题和习题大致差不多,没有考虑学生层次和专业情况而设置相关的内容,就是本校开发的教材,也大多为了应试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驱动,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对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与思考,在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吃透概念,淡化推导多年前,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基本都是采用讲授法。其教学内容也大同小异,偏重于例题和公式的讲解,强调学生的概率统计运算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基本概念思想、统计模型原理、各种统计方法的讲解和介绍,是为学生考试而学习,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理解概念,吃透概念。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思想讲解清楚,才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而最能体现出数学思想的,无非就是概念的讲授[3]。概念看似简单,但富有抽象性,最不好讲。如何把它的本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需要老师扎实的功底;数学思想也能在公式的讲解上体现,教师不是一味地强调它多么重要,而必须讲清楚公式的用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认知概念,洞悉概念内涵,体味其中的方法论和实际运用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个公式怎么去用,至于公式的推导,宜简则简,甚至可以一笔带过,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消化。

(二)贴近生活,实例为辅在数学类课程中,概率统计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从实际生活中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古典概率教学中的“生日问题”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教学中的“产品次品数问题”、数学期望教学中的“奖金额确定问题”、正态分布教学中的“招聘考试问题”等,这些例子来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既充满兴趣又有益于专业的发展,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感悟数学的魅力,享受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活跃课堂气氛[4]。

(三)“收”“放”有度,调教心身应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个体差异显著的特点,大学数学等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压缩的客观现实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网络信息的完善,在教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定理,用学生感兴趣和紧靠专业的实例予以探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概率统计知识和思想对将来学习与工作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淡化概率统计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此外,对某些重要的概念可以适当地展开,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以引导其通过网络学习达到既定要求。当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占多数,自尊心强、好胜逞能、承受能力弱、自私摆酷,成了他们复杂的心理构成;加上就业压力大,以及自身所收集的学习和就业信息不全面,由此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期末考试不通过,补考一定过”的心理,学习不主动、课堂旷缺比较多、“低头族”现象普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和育人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把握教学中的“收”与“放”[4]。

(四)重构教学关系,“授人以渔”网络模式的教育和学习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好、优质资源多、使用便捷等优势,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而且成为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式上,课堂讲授成为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学习方式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普遍、到课率低已经成为大班授课的通病,上课打瞌睡现象严重,晚上通宵上网比较常见,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评价也出现尴尬局面。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与“学”关系重构,由“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5]。因此,需要重新改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更加侧重互动和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这就对教师的要求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侧重传授学习和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教改前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与考试成绩比较

(一)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学习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较高的兴趣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该课程的意义。通过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交流发现:课程内容是否有趣、生动,学生是否意识到该课程对后续专业课学习、今后工作与发展有重要的帮助,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同时,从学生平时缺交作业的情况和到课率也能说明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见表1。在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与专业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达到掌握概率统计思想与方法的目的,教学中明显感到课堂更加活跃,这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肯定。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成绩的比较通过教学改革,2014级应用心理学概率统计成绩相比于2013级总体提高:90分以上成绩人数从5.48%增加至9.21%,及格人数从78.08%上升至82.89%。可见,教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一改往日沉闷气氛,课程成绩、学生应用能力提高较快。

参考文献:

[1]曾善玉,张录达,刘文芝,等.《应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0(7):53-54.

[2]陆静,翟娟.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下概率统计课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90-92.

[3]张翠杰,刘广瑄.CDIO教育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65-66.

[4]罗丹.有限课时条件下大学公共数学课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36-137.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计量;构成模式

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以来,“教育成本”成为令人注目的话题。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未制定有关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没有要求核算教育成本,致使高校无法按照统一的规范核算教育成本,难以准确地提供教育成本信息。尽管学术界对此已展开多年的讨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这一主题,高校教育成本是否可以计量及如何进行计量应该是问题的关键。

一、 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成本,许多学者都是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将教育与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了教育经济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科恩(Cohn)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莱文(Levin)也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认为教育投入成本最合适的定义是机会成本,它可以通过在其他最佳使用状态下的价值来衡量。因此,教育的实际成本不仅包括公共教育经费,也包括私人成本。

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靳希斌教授指出:“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台湾著名学者盖浙生教授在其《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服务,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耗者的成本,教育成本等于教育生产者的成本(直接成本)与教育消费者的成本(间接成本)之和”。

(二) 对教育成本研究现状的分析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成本是从多学科、多视角融合来理解的,首先以马克思关于成本的理论为研究基础,揭示了成本最本质的经济涵义,即成本是耗费与补偿的统一体。进而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教育成本,如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更强调揭示成本的经济内涵。在教育经济学中提出的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损失,将教育成本核算内容划分为实支成本和机会成本。从社会学角度看,成本表现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消耗,教育成本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家庭)三方花费在学生教育上的资源总和,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消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体现了广泛意义的教育成本。

多学科、多视角教育成本的理论可以开阔我们的研究视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即成本是否可以计量和如何计量的问题。为此本文认为,成本→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是一系列逐步下移的概念,内涵逐步收窄。结合实践性需求,高校教育成本应该属于会计学概念范畴,理论基础是基于可计量性的基本特征。

高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高校教育成本应该以高校为学生而付出的耗费价值作为教育成本计量的理论依据,体现学校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这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是狭义的教育成本,因而不考虑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

二、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会计学的视角

非会计视角的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无法统一确认标准,造成计量的困难。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了进一步探讨高校教育成本的信心。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必须从会计学的角度入手。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来看,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统计分析法、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1.统计分析法就是利用财务系统中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取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的教育成本研究中,所用的教育成本数据基本上是用这类方法得到的。这种方法不是会计意义上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不准确,不可能提供利于成本分析的按功能划分的精细成本项目信息。2.会计调整法是利用现有的会计记录,经过调整,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由于学校存在着系统的会计记录,因此只要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调整规则,计算转换教育成本就可以得到教育成本数据。这种转换调整的基础是会计核算的成本计量原则。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及清华大学财务处曾根据原始凭证按照功能分类,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过核算,事实证明工作量过大,难以推广。3.会计核算法是利用学校会计系统,通过设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教育成本。系统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只能来自会计系统的账簿记录。运用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产生教育成本数据,前提是要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将成本核算作为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学校要配置相应的核算人员。

会计学的成本概念强调可计量性和可货币化记录要求,所以会计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特征是可计量性,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教育产品而付出的可计量、可货币化的各项耗费。对这些耗费,利用高校会计核算系统,通过设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二)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手段

1.对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改进。

按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设计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实际上未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因而提供的“成本数据”实际上是教育经费支出列示项目的统计、汇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所以说现有高校财务会计系统存在缺陷。而会计系统应该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DSS),因此笔者提出尝试设计开发高校成本核算子系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该子系统是独立于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二者可以实现核算功能上的对接;(2)该子系统可以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概念模式核算出不同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成本信息。高校教育成本属于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的原理是:会计系统中应设置两个基本库——数据库和方法库,数据库记载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而方法库则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规则),会计准则只是规则中的一种方法。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时,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确认、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内容。(如图1)

改进现有高校财务核算系统软件,可以通过研制开发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增设教育成本核算模块以实现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该模块应包括教育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归集和期间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教育生均成本和教育总成本计算以及成本分析等相关信息。对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实现电算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技术的支持。

笔者关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路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即利用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一个子系统,从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中取得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数据,经过分类、筛选、归集与分配之后,核算出笔者提出的高校教育成本概念模式下的高校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步骤

高校教育成本由过去的教育经费支出下的统计成本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成本,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本文中是指高校各院系)归集和分派费用的过程。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高校的各个院系视为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因此,参照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归集和分派方法,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过程包括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派两个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和计量期间;第二步,教育成本的归集;第三步,教育成本的分派。

1.计量对象和计量期间的确定。

根据高校培养的对象和成本计算期的不同可具体分为不同的教育成本概念,如:年度教育总成本——以全校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成本计算期;专科生/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年度教育总成本——分别以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教育成本计算期;某院系、某专业学生年度教育总成本——以某院系、某专业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成本计算期;某院系、某专业毕业生教育总成本——以某院系、某专业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培养周期为成本计算期。

2.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

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是指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把耗费归集到成本费用账户中。高校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目的,而非用于培养学生的,则不构成高校教育成本,即确认是否归属教育成本的问题。因此,在各项资源消耗中,部分与学校提供教学服务无关的费用,在教育成本的归类与计算中应予以剔除。如校办企业支出、后勤服务部门支出、离退休人员的各种经费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学校附属单位的支出、其他支出如高校发生的赔偿、捐赠支出,灾害事故损失,这些高校非正常性的费用支出,与培养学生无关,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3.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派。

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派是指将归集的成本费用分派给特定对象的行为。具体分为两种情形:(1)成本追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追溯到教育成本对象上的直接成本分派给相关成本对象;(2)成本分配,指将需要分配的间接教育成本分派给相关成本对象。成本分配需要确定分配标准,如教师课时数、实验时数、学分数、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等。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听课,跨年级、跨学科的情况都会出现,各受益对象的实际学生人数不容易取得,在这些分配标准中,采用学分数作为分配标准会更为科学。(见图2)

通过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派,将应由本期教育产品负担的费用都归集到相应的教育成本项目上,这时就可以按照教育成本计算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汇总计算,得到各种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将总成本除以学年学生总数,就可以得到学生的平均培养成本或单位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三种概念模式

(一)三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

尽管理论界目前已经展开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学者对高校成本核算范围、核算步骤和成本项目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但是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在本文中,笔者提出高校的教育成本有以下三种构成模式,以供参考。

1.直接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教学费用支出进行筛选处理,只把直接教学成本支出(即本论文中的在职职工工资、福利,在校学生福利,院系教学管理费用,院系教学经常费用)作为成本核算的内容。此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不考虑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也不考虑校一级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相关折旧费用。类似于企业生产车间只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

2.间接配比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也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不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直接教学成本支出进行核算,而且要对学校一级的有关教学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如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购置费、公共实验室有关教学支出及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此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不考虑学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类似于企业生产车间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下的制造成本概念。

3.综合配比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也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不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直接教学成本支出进行核算,对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校一级发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其他费用也进行核算。类似于企业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期间费用下的全成本概念。

综上不难看出,对于某一个高校的某一院系,其直接教育成本、间接配比教育成本、综合配比教育成本的数额是依次增大的。

(二)不同构成模式下高校教育成本的比较分析

直接教育成本提供教学单位直接耗用的教育成本,不需要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核算过程直观、简洁,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成本,但是可以为各个分院、系等教育单位提供本院系的直接教育成本支出信息。

间接配比教育成本本着谁耗费、谁负担的原则,符合成本概念的本质,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支出,也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教育成本概念。学校公用支出单独归集而不分配到教育成本中,有利于高校加强费用控制和管理,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发生。

综合配比教育成本是宽泛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概念,它将学校管理部门发生的耗费也分摊到教育成本,成本数据包含了教学支出和非教学支出,模糊了成本信息,其结果将不利于控制公用支出,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笔者所定义的直接教育成本、间接配比教育成本、综合配比教育成本就是三个不同层次成本概念的构成模式,可以为不同信息需求者提供教育成本数据信息。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及计量方法的研究,提出三种概念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为高校建立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教育成本是可以计量的。只要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体系,设置相应的成本项目,选择会计核算法,对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归类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即可计算出教育成本。

2.提出了三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得出不同模式下的教育成本数据是不同的,进而可以推断出不同高校的教育成本是不同的,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因此,从成本数据本身并不能看出培养的质量状况,教育成本只是反映了学校办学的投入情况。

3.通过对计量技术的突破,设计开发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从而对相关高校教育成本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财务都已实现电算化,数据的采集和转化很容易。本课题组已与学校财务部门共同研究开发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相信计算高校教育成本可以成为现实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良华. 基于泛会计概念下成本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 杨周复, 施建军. 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于敏.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 龙英.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 [J]. 教育财会研究, 2007,(5).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 教育测验 教育测量 教育评价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历史、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见教育评论家属于研究意识形态和揭示教育评论活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所以,教育评论学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再次,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评论学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也可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范畴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理论评论学、教育史评论学、教育行政评论学、教育家评论学等),所以教育评论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影响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评价对评价的对象不仅要借助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进行量的测定和分析,而且要进行质的分析,

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出价值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教青评价行为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中的事实判断在于诊断与鉴别教育的性状,价值判断则是对诊断鉴别而得的结果或结论,按其价值取向进行合乎目的的推断和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评论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是一个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变化过程,我们不能说教育测验丝毫没有价值判断,如在测验什么不测验什么的问题上是有价值判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教育评论就无点滴的事实判断,教育评论需要通过事实判断的真凭实据作论据。

四、对教育评价学及其学科群研究的建议

教育评价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尽管概念、体系有待完善,但已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应的考

试学(研究教育测验的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评论学都已有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教育评价学科群。21世纪,要使这个学科群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个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对教育评价学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考试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的内容纳入自己的努力范围,要让它们以独立的学科更好地为教育评价学服务。另外,教育评价学还要把属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类的抽象的,教育评价无力评价的范围还给教育评论学,让教育评论学更快地发展.同时,要把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处理好,可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学科.其次,各学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理论约定俗成稳定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概念体系。第三,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使其适应实践的要求,要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学学科体系.第四,要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评价学理论,还是从教育科学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评价理论都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综上所述,搞清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关系,对理清教育评价学科群内各学科的关系,促进该学科群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5]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第167页

[2] 参见曹延亭编著·《教育统计学基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3] 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4] 参见许茂祖编著·《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7页

[6] 见刘尧著·《教育评价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 7--23页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大数据;健身课程资源;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0906

Abstract:By adopting literature data, statistical method and information theory method, th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utline, theoretical location and status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industry technology, the study focuses relevant theoretical factors, connotation and layers on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big data age,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role that cloud computing plays in distribution of fitness resources on the platform. At last, the research shows expectation on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big data;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cloud computing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力量。上述新兴技术力量超越、突破甚至颠覆了传统信息资源在组织架构与传播环节上的旧有范式,为社会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深刻的变革。作为基础性质的信息化资源,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加快体育健身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必须直面的论域,也是将体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对接,将自身打造为经济增长极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健康产业的语境下,体育健身已逐步具备了与医学保健同等重要的理论高度与理论权重,然而作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水平来看,前者显然还缺乏结构化的整合。作为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命题,我国在体育健身课程建设的理论要素领域探索起步较晚,在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项目从论证到落地过程中,往往会在理论层与操作层上遭遇各种障碍。因此,势必要从整合理论要素的方向上做出突破,结合当代兴起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背景展开理论考量,为推进并优化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当代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与技术内涵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大数据技术的理论视野和发展逻辑出发,将其构成的云平台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概念、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分,对于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进行理论要素的整合。

1 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研究现状与理论定位研究

1.1 当前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研究的发展现状

向社会大众提供健身课程资源是当代体育文明话语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以资源平台作为投送健身课程的渠道与契机,则是计算机应用实现广泛普及,并且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健身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的特殊文化结构进行信息化衍进的历史必然。我国对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关注,始于20世纪的最后几年,这与互联网兴起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当的,例如,通过对知网文献数据进行全文关键词的查询整理,此类研究首见于《电化教育研究》之类的教育技术类杂志期刊,能够查阅到的代表性文献,是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技术发展多元化影响的理论向度上提出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命题。于今天来看,早期的理论洞见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如研究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 ……为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与开发带来许多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如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课程资源、平台化教学工具、超文本、超媒体软件设计、仓储式、积件化教材类型等。”[4]

进入21世纪,课程资源平台概念逐步形成并被学界所接纳。课程资源平台作为一项具有建制性的理论课题,首先源于我国在21世纪初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上述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质量远程课程平台潜在需求日渐增长与既有教育体系在供给数量、质量和投送效率呈现出的阶段性的供需矛盾,这迫使人们不得不从理论上谋求突破,对当时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所迫切需要建构何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展开反思和探索。这一理论探索,首先是从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起步,发展到对多种课程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化、系统化研究,再过渡到上述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上线、远程访问、后台维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性研究,最后演化到具有高度流媒体整合能力、多样性的信息传递路径、复合型的用户体验推送、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和快速智能响应特征的课程资源平台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技术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该时期我国课程资源平台的主流建构模式是体育类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或者健身课程类的视频点播系统。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从“互联网1.0”(普及阶段)陆续过渡到 “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若干具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技术与实体产品,囊括了从云计算技术到新能源、智能化响应终端、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装备等当下主流的科技成果,当然也包括了这些成果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广泛普及的过程。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外修习健身课程,不得不依赖俱乐部、健身会、私人健身教练的健身指导,或者通过收看、观摩电视节目或健身网站上相应健身课程。对于健身课程资源平台来说,历史的契机在最近几年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中逐步浮现出来。对于普遍具有健身诉求的社会公众而言,智能化终端和便携式移动可视化设备的出现使得上述变革的力量向着“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以更为迅猛的速度推进,这种体育健身模式无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模式的发展,并逐渐勾勒出了在新世纪时期呼之欲出的“云体育课程”轮廓。有研究对南京市24所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假期学生锻炼情况的调研后,提出了用智能体育平台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自我健身的方案[5]。

1.2 健身课程资源研究的理论发展与早期的理论定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作为专属概念,以往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从体育课程资源――而非从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出发来讨论有关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通过分别将上述两个关键词在CNKI体育类科研文献数据库搜索,并将搜索结果从数量和时间分布上进行绘图,可以形成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两种成果增长曲线(图1)。

从统计曲线所反映出的趋势可以看出,两类科研成果大致上均起步于21世纪初,并经历了一个由逐步增长之后走向回落的走势。其中侧重体育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经历10年的急剧增长后于2012年迎来拐点,并出现了快速回落的态势,相比之下,聚焦健身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则呈现出相对平缓的走势,但是其活跃程度自2013年以来亦开始呈现出下降态势。此外,利用CNKI全文搜索模式,对相关文献进行摘要阅读后发现,新世纪之初围绕体育课程资源与聚焦健身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定位上具有极高的重合性,主要是以国民教育序列中各阶段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命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具有浓重的教育学理论色彩,这些成果可视为具有广义学校体育理论定位的课程资源建设理论,上述两个概念,仅有表述上的差异,而无理论定位的分野。

在有关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范畴中,传统理论语境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偏重学校体育,因此并不具广义体育的理论特质;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从提出到实现初步的理论发展,也没有体现出在理论属性上的独立特征。作为形式与研究内容高度相近的学术用语,上述两个概念在各自早期的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理论定位重合的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

1.3 健身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论分析及其传播学视野中的理论定位

从概念生成的指向性来进行分析,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体系坚持以学校体育学为理论定位,很难涵盖健身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应然”区域,因此难对后者展开理论统摄和理论约束。客观上,健身的概念尤为广泛,其概念的核心内涵并没有跳脱出宏观意义上体育范畴,但是却投射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体育方向――大众健身的理论区域,从而使健身课程资源具备了学校体育科学以外学科谱系的意义指向。作为预设,社会体育的发展逻辑亦需要遵循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规律,大众健身与课程资源的概念实有潜在的理论契合。再者,尽管从学科属性上人类的健身行为并不属于教育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在实践范畴上运动技能传授与习得无法绕过教育元素,社会体育不可能也不应排斥课程资源的概念。

事实上,要客观而准确地从认识论层面澄清健身课程资源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内涵,也同样无法绕过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对“课程”与“课程资源”这两个够成性语义单元的理论解析,这也是从更为宽广的理论角度对拓宽课程概念――尤其是将课程的概念从学校教育的经验主义式的理论范畴中解放出来的必由之路。根据相关研究对20 世纪的课程定义进行理论梳理的结果,课程曾被定义为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经验、教学计划、工艺系统等[1]。也曾被认为是发生在教与学主体间的经验概括,如Caswell和Campbell提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的所有经验的综合”[2]。作为传统理论影响的衍生后果,以往的课程资源的概念也具有明显的学校教育理论色彩。体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2006)曾对我国当前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多方表述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指出,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 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又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3]。审视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如下事实:传统定义中的课程概念不仅没有跳脱出学校教育理论前提下二元对立式的哲学陷阱,人们也没有将课程的概念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视野之中,这也凸显出了从教育学本位出发的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健身课程之时所折射出的局限性。

同时也要认识到,课程本身并不等同于教学活动本身,也不应当被简单类比为符号化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的抽象概括,而应当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教授和学习而习得的特殊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各门各类的课程在有机整合后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运动,是人类文明在进化到当前社会阶段时期所呈现的一种信息与技术流动的“共象”――在现代社会中,健身课程的概念及其扮演的角色俨然超越了学校以及教育理论的边界,而是作为社会各行业实现发展与进化的普遍信息化现象,具有更为广义的信息论色彩。因此,当代社会中所谓的健身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学校体育之内的课程体系,也并非特指那些承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载体模型,而是广义的体育社会学范围内,具有承载和传播有价值的理念、知识、技艺等各种与现代体育文明高度相关的健身信息资源。

2 大数据视角下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内涵研究

2.1 信息架构理论对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理论建设层面的内在规定性

从历史的发展理路来讲,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是从数据库设计的领域中诞生的,由理查德・所罗・乌曼创造,并由路易斯・罗森菲尔德与彼得・默非将其发展成了信息论领域的独特理论。从信息架构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归纳式的梳理,是从理论层面完成资源平台的数据分类、逻辑层次的排列与算法的前提,最终完成对资源平台的模型推演与对应数据库搭载所无法绕过的一项论证工作。作为程序化的方案设计过程,大致需要经过下列几个步骤:即从具体问题的抽象过程,对抽象结论的数学建模过程,设计求解数学模型的算法(Algorithm),最后才能编程、测试、调整并投入运行。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的自身特征,对此类课程资源的抽象过程不应当按照传统哲学归纳法从个体到一般的抽象,也不能仅仅从演绎的角度对广义概念下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展开推导――上述两种传统的哲学手段恰恰面临着源于“多样性”带来的理论门槛,而多样性恰恰是影响并最终决定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用户体验环节上的战略性要素,所以对于上述资源在信息架构环节的论证势必从更符合现实的角度上展开理论的抽象――这也决定了能否在后续的工作中以合理的组织信息的搭载逻辑,来实现有效的体育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展现形式。

2.2 大数据时代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数据资源采集特征

维克托・迈尔曾经指出,作为与大数据时代相对应的“小数据时代”,大规模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于私人企业和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信息资源建设命题,因为这在当时“是只有教会和政府才能做到的”,其中以人口普查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在上述历史时期,人们采取了采样分析的方法来简化信息采集与信息资源分析的方法,然而统计学家却很快证明了“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大关系不大”[6]。最终,传统信息资源在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始终面临无法实现“全数据模式”或者“全样本”的信息障碍,从而其分析结果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始终面临着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效度与信度。

大数据时代的进步之处在于,通过海量的全数据模式,不仅可以近乎于“穷举”的方式对体育健身课程资源所覆盖的用户实现“样本=总体”规模的数据采集,也可以给予上述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为广泛和精确地个体分析与聚类分析。因此,大数据时代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资源特征应提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平台的资源构成即总体资源。这意味着平台本身可以容纳最为广泛和全面的体育健身课程,作为信息化资源,其容纳的能力与极限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可穷举”的程度。事实上,这意味着对平台搭建提出了更高的软硬件要求,并集中体现在信息化资源的数据容量、响应速度与客户端信息采集效率三大环节。

第二,平台覆盖的客户即总体客户。从理论上看,伴随互联网逐步从IPV4向着IPV6技术的过度,IP地址稀缺的情况有望得到根本的环节和扭转,这意味着在信息资源平台上可以实现对客户资源节点的可精确化推送与信息采集。用具体的方案假设来说,如果建设部级的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理论上它可以覆盖全中国的所有人口,即总体客户。

第三,用户体验与互动数据可以得到最准确、全面、广泛的采集。这意味着除了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采集到用户的脉搏,血压等常规量化信息,还可以采集到体验、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信息反馈。

2.3 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流动的特质与平台结构分析

健身课程资源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的资源,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予以归纳,其信息流动特质可以归纳为:关于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相关技术范式的传播、终端用户体验与反馈,以及作为平台段所作出的动态智能化响应。按照云平台服务的种类(1.软件即服务2.附着服务3.云平台),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分类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信息流动的有效性,取决于软件即服务(SaaS)与附着服务(Attached services)对于健身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方面。SaaS要求云平台须兼容各种健身课程类的户内客户端(onpremises client),即目前主流的体育健身类APP云终端软件,并尽可能实现多个版本的兼容和有效互动;Attached services要求云平台在投送渠道上须要基于现代物联网的各种智能硬件终端能够有效响应,源于户内应用(onpremises application)的其他或者附加式的服务需求。同时,平台结构在常规逻辑上,仍然需要对存储管理、集成管理、身份管理、户内应用服务管理、套装软件管理、定制应用管理,以及市场化运营可能产生计价管理与网银端口对接管理等方面展开对应设计与结构整合。

3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

3.1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目前,学界对云计算的权威解读,多参考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作出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也有的资料从技术够成的角度指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的海量数据能力,代表了最为先进的运算体系尽管未来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呼声很高,但是相关研究也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在量子密码技术、多光子纠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鉴于基础较弱,研究积累较薄,我国在国际主流方向上做出原创性的成果还很少”[7],这意味着量子计算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在此之前,云计算始终是进行大数据计算所必须依赖的技术基础。

结合前文的论证,云计算在大数据时代的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扮演关键角色,在体育产业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靠拢并趋于产业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数据结构上的多样性与数据总量将不断快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传统互动与分析技术逐步退出舞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云――客户端”的资源平台推送与交互模式将逐步成为主流化的体育健身信息流动路径。

在“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命题当中,如何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覆盖、监测并对全民健身的社会诉求作出灵敏而准确的智能化响应,是未来考察城市智慧化程度的基础指标。由于要对“样本总体”(客户端)作出“可穷举”式的资源相应与调度要求,甚至未来还要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智慧化的机器学习与健身体验(如环境体验)的可虚拟化,这对当前和未来的体育健身信息化平台中服务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技术层面要求,上述命题都暗示着云计算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技术层面的基础性作用与战略地位。

3.2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平台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功能研究

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上,信息化资源尽管可以按照模型化和分类原则进行组织体系的建构,但是这只是信息资源的初级配置,或者说是没有经历“总体样本”检验的初级配置结构,如果这种静态结构缺乏弹性,而缺乏弹性的系统资源配置效率往往并不占优,恰如做了一桌盛宴而应者了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静态结构即使是符合分类学原则的,却未必是适应市场偏好的,当然,一味迎合市场偏好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是到了后期会出现结构性的风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简言之,要面向社会成员提供体育健身类的信息资源,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平台,可以对多样性的或者说体育健身需求做到“全数据”式的,近乎“穷举式”的即时覆盖、智能分析、立体投送,并对终端的反馈作出快速响应,在传统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这些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在于传统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强大技术基础,单纯依赖管理员制度的数据监测和人工客服代表式的响应模式不足以完成上述的配置任务。

以传统健身资源平台的主要形态――体育网站为例,相关研究指出,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水平不高、内容单一、信息储备不足、交互功能薄弱、数据更新不及时,远远滞后于学校的网络发展[8],这无疑是对传统体育健身平台在数据处理环节客观存在技术短板的生动评价,但是作为现象背后的核心因素,是数据处理效率的低下与数据链条整合度过低的问题。

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崛起的时代,跨越上述传统的技术门槛成为现实可能,这主要依赖于云计算在资源配置的技术体系中所起到的核心支撑效应。通过云计算,体育健身资源平台能够有效地对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并最终要对终端客户实现有效的智能响应。所谓智能响应,通俗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平台的计算能力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所有活动客户端,并且能够迅速分析出客户端的个体特征、需求层次等等因素进行存档、并通过历史比对等技术手段展开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其次是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及时将分析获得的结果和根据分析结果所作出的解决方案――例如健身计划或者营养方案,能够及时地推送到客户端,在后续的互动中获得反馈并进行妥善的数据存储。有学者提出,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9]。通过讨论云计算在体育健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发挥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实则向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资源配置在原理的层面上提出了四个向度的理论命题,这些理论命题无一不需要学界明确的学术立场:第一,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资源整合过程,还是应当局限于学校内;第二,健身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应当着眼于平台、渠道和客户端立体整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主,还是应当以地区或者区域经营主体各自为战为宜;第三,是否应当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装备来优化,改进乃至重构当前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还是应当坚持体育健技术平台的行业技术传统;第四,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智慧化概念和人工智能即将崛起,准确回答体育健身行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的问题,必须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行业技术范式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来展开讨论。

3.3 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终端形态与技术发展展望

在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资源配置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同时,理论界必须将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视域。由于任何通过云计算所获得的体育健身方案必须有效地投送到对应的需求方的手中,而且作为需求一方的信息反馈必须通常迅捷地被平台的大数据监测体系所接受和掌握,并可以基于这种反馈订制后续方案或者作出及时调整,才能被视为具有了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与数据链条。因此作为需求方的信息终端建设,也将成为下一步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在理论观察和理论建设的重点。在当前较为流行和普遍的运作模式,是采用各种移动终端APP来实现的,如手机浏览器、微信、体育健身软件的客户端、体育物联网,体育健身自媒体等等,采取上述模式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具有共同的“互联网+”式的信息架构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平台的运行效率,是较为高效的运行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技术发展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旧有技术边际运行效率的递减,这在摩尔定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10]。参考上述技术范式,伴随硬件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智能化产品的制造业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资费价格的下降,由此也相应的会导致可穿戴运动装备的普及。在此技术背景下,由于虚拟现实概念,人工智能概念,智慧城市概念快速崛起,更为先进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发展雏形已经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母体中加速孕育。在其他行业,人工智能机器人以见习主播身份正式登陆直播新闻节目,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代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智能健身服务机器人和能够提供虚拟现实训练环境的运动装备将成为提升现行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战略性技术。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体育大国,健身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体育文化在地域分布、民族构成、风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健身课程资源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大背景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长期以来,体育界对新出现的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力量发展考量不够,没有通过理论反思+技术创新的形式来推动传统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技术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上也显得步履蹒跚,只能在其他高新技术行业的后面亦步亦趋。同时教育界对健身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在发展思路与技术升级的层面上缺乏整合观念,健身课程资源投放渠道非常狭窄,流动性很差。在大数据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理论反思,加快将崭新的技术形态作为理论元素融入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界应当将健身行为代入到更为辽阔的社会体育的语境中加以讨论,而不应当仅仅聚焦或单纯视为学校教育行为。同时,应当树立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中的核心技术地位,着重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工具参与新一代体育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和运行,应当被提升到体育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高度予以对待,来指导健身课程资源平与未来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中枢,郑学燕.课程概念:演变与冲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9195.

[2]D. Tanner & L. N.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1980:15.

[3]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21128.

[4]黎加厚,刘成新.走向多元化: 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8(5):311.

[5]王国兴.“互联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9):6466.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830.

[7]郭光灿,周正威,等.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17523.

[8]张新萍,马兰军. 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