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风险分析流程集锦9篇

时间:2023-11-22 16:34:59

风险分析流程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1

【关键词】 合同管理;风险分析;控制方法

合同管理是企业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其主要目标是优化合同管理流程、降低合同管理风险、提高合同管理效率。这需要对合同管理的一般流程和合同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其中,对合同管理风险分析,可以从合同管理流程入手,也可以从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入手。

一、合同管理的一般流程

合同管理一般经过合同策划、调查、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正式签署、分送相关部门、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纠纷处理、归档保管、执行情况评价等环节构成。可以将合同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合同策划、调查、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谈判、拟订合同文本、审核等程序;合同签署阶段,包括正式签署合同、将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等程序;合同履行阶段,包括合同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处理纠纷等程序;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包括合同归档保管、执行情况评价等程序。合同管理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二、按流程分析的合同管理风险及其控制方法

合同管理风险主要集中显现在履行阶段,但也隐含在整个合同管理流程中,尤其以合同准备阶段为甚,且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分析合同管理风险,可以从合同管理流程入手,也可以从导致合同风险的各种因素切入。企业在合同管理的每一个流程中均存在风险。按照合同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可将合同风险分为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和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一)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

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准备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包括合同策划风险、调查风险、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的风险、谈判风险、合同文本风险、审核风险等。

合同策划风险是指在合同策划阶段存在的不能满足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合同策划的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或者业务目标不一致;二是故意规避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如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较高级别领导审批的重大合同拆分成标的金额较小的若干不重要的合同。对于合同策划风险的主要控制方法:一是审核合同策划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在合同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不得将需要招标管理的重大合同拆分为不重大的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合同调查风险是指在合同调查过程中对被调查对象做出不当评价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给予过高评价的风险。要控制这类风险,主要是提高合同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判断;建立合同对象的商业信用档案等。

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的风险是指准合同对象确定不当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为: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对象之外。主要防范措施就是实行准合同对象确定的集体决策制度,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合同谈判风险是指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忽略了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的风险以及本企业谈判策略泄密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合同标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技术标准、价款或酬金的确定方式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地点及方式、违约责任的主要类型及其承担方式、争议的解决方法和地点等涉及合同内容和条款的核心部分,乃至关键细节等的忽略或做出了不当的让步,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的风险;对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之事项的忽略。控制合同谈判风险的主要方法是组建素质结构合理的谈判团队,如要求谈判团队中除了有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外,还应当有谈判经验丰富的技术、财会、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还应当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合同的相关工作;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团队及时总结谈判过程中的得失,研究确定下一步谈判的策略等,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并做好保密工作。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内容和条款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或表述不当,可能导致重大误解;合同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国家产业政策等。控制这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合同审核制度。

合同审核风险是指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或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的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合同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划分合同起草人员和审核人员的责任;制定合同审核操作指南;建立合同审核工作底稿;实施合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

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签署阶段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正式签署风险、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的风险等。

合同正式签署风险是指正式签署合同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超越权限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划分各类合同的签署权限,严禁超越权限签署合同;严格合同印章管理,确保只为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文本加盖合同印章;合同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当面签订;采取恰当措施,防止已签署的合同被篡改,如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使用纸质合同书、使用不可编辑的电子文档格式等方法对合同内容加以控制,防止对方单方面改动合同文书等。

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分送相关部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被送到了不相关的部门;收到合同的相关部门没有采取妥善措施处理合同;因保管不当导致合同泄密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合同签收制度,并及时退回与本部门不相关的合同;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的日常保管,并为合同保管提供相应的条件;建立合同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阶段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包括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合同变更或转让风险、合同终止风险、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等。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违约风险,即本企业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控制违约风险的主要方法是:签约前认真调查对方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等情况,尽量只与具有良好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的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违约责任;要求对方为履行合同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对方有违约的可能或违约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等。

合同变更或转让风险是指在合同变更或转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采取相应的变更行为;合同变更未经相应的管理程序,导致合同变更行为不当或无效;合同转让行为未经原合同当事人和合同受让人达成一致意见,使合同转让行为无效;合同转让未经相应的管理程序,导致合同转让行为不当或无效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变更或转让需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合同变更或转让的内容和条款必须与当事人协商一致;变更或转让后的合同视同新合同,需履行相应的合同管理程序等。

合同终止风险是指在办理合同终止手续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办理相关的手续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终止的条件以及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指定专人对合同终止手续进行复核等。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是指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未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合同纠纷和拟采取的对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的扩大和发展;未与对方有效协商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或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未得到授权批准;未收集充分的对方违约行为的证据,导致本企业在纠纷处置过程中处于举证不力的地位;未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纠纷的处置办法;明确各类人员在合同纠纷处置中的责任;合同纠纷处置方案应当经适当管理层的审核批准等。

(四)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即在合同履行完毕或终止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执行情况评价的风险等。

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归档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丢失或泄密;合同被滥用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规定合同借阅的审批程序;实施合同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等。

合同执行情况评价风险是指在合同执行情况评价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未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在合同评价过程中未按照规定兼顾全面和突出重点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制定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制度,建立合同执行情况评价的操作指南;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按导致风险主要因素分析的合同管理风险及其控制方法

按照合同当事人是否可控分析,导致合同风险的主要因素可分成外部环境因素、合同对方的因素、本企业自身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导致合同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政策、法律、社会、科技进步以及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其他不可控因素。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特别是政治、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合同风险,合同当事人均无法控制,只能合理预测,并采取恰当的风险应对措施,如风险规避或风险承受。当然,在情况允许时,也可采取风险分担措施,如购买保险等。

(二)合同对方的因素

因合同对方的原因导致合同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合同对方的蓄意欺诈或违约、财务状况不佳、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等。如对方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签订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欺诈他人;或者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借故小题大作,蓄意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陷入财务困境,无力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因生产能力或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无力履行合同规定的数量或质量标准等。控制这类风险,可采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方法。事前防范就是在签约前全面调查对方的签约动机、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等,并做出恰当的风险评估;只与具有良好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的单位签订合同;只签订与对方履约能力相符合的合同;要求对方提供履行合同的担保等。事中控制就是密切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一旦发现对方有违约的可能,或者已有违约行为,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风险扩大和发展。事后补救就是在对方违约后,根据合同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甚至采取合同仲裁或诉讼方式等。

(三)本企业自身的因素

本企业自身原因导致合同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合同决策、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素质、财务状况、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合同决策因素主要包括合同策划、初步确定的准合同对象、合同关键内容的确定等存在不当行为或结论;管理水平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定不当、与合同管理相关的职责分工不当、合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存在重大缺陷等;操作人员素质因素包括与合同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经验、对待工作不严谨、没有认真执行合同管理制度、蓄意规避合同管理制度、与外部人员合谋欺诈本企业等;财务状况因素主要是指本企业因财务状况不佳而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违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目前生产能力或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履行合同义务的要求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策略是风险降低,即建立合同内部控制并严格执行。

四、合同风险的主要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合同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合同风险,通过放弃或者终止与该风险相关的合同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根据规避的程度和方式,可将合同风险规避策略进一步划分为完全拒绝承担、逐步试探承担和中途放弃承担等三种策略。

完全拒绝承担合同风险策略是指通过合同风险评估后,企业直接拒绝承担某类或某个合同风险。如通过对某企业进行合同调查和合同风险评估后,认为该企业长期经营管理混乱、财务状况不佳、产品或服务质量不高、商业信誉不好等,合同风险很高,就不能与该企业签订合同。

逐步试探承担合同风险策略是指通过合同风险评估后,虽然认为某种或某个合同风险很大,但又不宜采取完全拒绝的方式,则宜采取分步实施策略,规避部分风险。如通过合同风险评估后,认为与某公司开展业务往来风险很高,但该公司提供的产品又是本企业急需的,则可采取此种合同风险规避策略,先与其签订标的金额较小的合同,通过逐步接触和合同履行进展情况,再逐步增大标的金额。

中途放弃承担合同风险策略是指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对方发生违约行为等,企业中途终止合同的履行,控制合同风险的扩大和发展。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对方存在违约行为,本企业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风险,则宜采取此种策略。

(二)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合同控制措施降低合同风险或者减轻合同损失,将合同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建立和实施合同内部控制,是降低合同风险的主要方法。

(三)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合同业务分包、请专门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合同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根据分担方式不同,可将合同风险分担策略分为合同风险分散、请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

合同风险分散就是指将一个标的金额大的合同拆分成标的金额较小的合同,与不同单位签订合同,将风险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以减少企业遭受合同风险损失的程度。如与不同的供货商签订同一种原材料的采购合同、与不同的客户签订同一种产品的销售合同等。

请担保公司担保就是指对风险较大、企业难以控制的合同,请专门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一旦发生合同风险,则可从担保公司获得一定的补偿,以弥补合同损失的方式。一般的,对于涉外、外贸合同,可请实力强、经验丰富的涉外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四)风险承受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合同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合同风险或者减轻合同损失的策略。一般的,对于标的金额小,或者能够即时结清的合同,可以采用合同风险承受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2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管理;科学规划;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0 引言

物流园区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规划的低效甚至失败。将风险管理的科学分析和管理方法应用于物流园区的规划过程,可以让物流园区的规划工作者对物流园区的规划风险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于各种可能风险因素的影响有理性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辅助物流园区的规划组织者和管理者进行正确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摆脱以往的事后控制,节约支出,保证物流园区的规划质量,使建成的物流园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1 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的形成机理

导致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的机制性原因主要是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1 体制性原因

体制性原因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现代物流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的发展和管理主要通过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相关各部门的管理活动的协调来实现。在我国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管理的缺位和越位现象比较严重。

1.2 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

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影响规划后果的自然状态和规划后果未来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1.3 主观认知的局限性

主观认知的局限性指规划人员对物流园区规划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到市场、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趋势,这必然造成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风险。

1.4 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规划人员对自身和市场的变化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这也必然造成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风险。

1.5 市场的不确定性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不确定性不要表现为:供求关系不确定;市场价格不确定;市场创新能力不确定。这其中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最为关键。

2 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的诱因分析

2.1 市场分析风险

l)市场调查数据不全面:原因可能是调查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科学合理的计划,或是调查人员不负责任。

2)市场调查数据分析错误:可能是由于分析方法不正确,或是分析人员的失误,也可能是分析人员能力问题。

2.2 战略风险

l)各级规划衔接不合理:对国家和地方的规划没有深入的研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划不完善或是规划多变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战略的衔接不够。

2)战略目标选取不当:对物流园区的内外影响因素认识不足或错误会造成目标不合理,目标分解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可能造成目标不宜分解落实。

3)多目标处理不当:如何处理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权重如何分配,首位目标如何确定等都关系到物流园区规划的质量。

4)战略缺乏可持续性:对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不够,对相关的地区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够了解,都会影响到战略的可持续性。物流园区的规划应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

5)规模不合理: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没有市场调查,规划者好大喜功,没有宏观规划的指导是造成规模过大的主要原因。

2.3 功能风险

l)功能定位不合理:对实现战略所需要的核心功能因素分析不正确,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或是功能的设计未能考虑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2)对实现功能的核心流程定义不合理:规划人员对相关服务的实际操作流程不了解,对规划园区的整体功能规划没有深刻理解是造成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

3)信息平台不合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主要原因,对未来信息处理能力需求的预测不准确也是可能的原因。

2.4 选址风险

1)交通不够便利:远离产业集群区、不在交通枢纽处和交通方式单一都会造成交通不便利。

2)不能有效整合资源:造成这一风险的原因可能是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过于分散,也可能是选址方法和模型错误。

3)不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城市物流源的走向分析不正确,或是物流园区离城市中心区太近,也可能是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或未能考虑地区中长期的交通规划。

2.5 布局风险

l)没有环保预留地或不够:对环保没有足够的重视,对相关国家规定不了解。

2)各功能地块缺乏柔性,缺乏扩展空间:各具体设施选址定位的定量分析不正确,对今后物流功能需求分析不准确。

3)空间组合不合理:对物流和服务流程的定义不合理或不明确,未能严格依据战略的需要在设置功能和对功能设施进行合理布局。

2.6 商业计划风险

1)组织架构不合理:对物流园区的运营方式缺乏比较研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运营方式,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2)对各种业务没有明确合理的策略:对可能的客户,包括需要物流服务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不准确,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相应的服务。

3)投资收益分析不合理甚至没有:投资收益分析不合理可能是规划人员能力的原因,也可能是规划规划的程序不合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由某个当权者主观决定的。

2.7 方案评估风险

l)评估标准和方法错误: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理解不正确,评估标准制定不当。

2)评估计算错误:人员责任心不强,计算过程过于复杂,或者所需要的计算技术是规划人员所不能胜任的。

3)排序错误:物流园区规划方案选优的标准不同,或者相关计算人员的失误造成。规划人员对影响规划结果的关注点不同,管理者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排序结果, 乐观者和悲观者对规划的排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4)规划信息可靠程度低:规划人员没有对规划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甄别。

5)以往被忽略因素的影响:在拟定方案过程中某个信息因素对规划目标的结果影响不大,往往被忽略不计,随着环境变化,该因素的重要性可能会变得举足轻重,直接影响方案的选择。

6)优选方案中应变措施不可行:应变措施只是针对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才发挥作用。在实际中,规划人员只是提出一个应变措施的框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一旦环境真的发生了改变,这种粗框架的应变措施可能会因为缺乏具体步骤和方法而导致规划失败。

7)权重选择不当:目标的权重分配不当,方案的评价方法上不当;采取专家意见法来评估方案时,对每个专家意见给予的权重不同。

2.8 管理和法律风险

l)领导班子的经验不足:领导班子成员缺乏领导物流园区规划工作的经验。

2)规划机构混乱、权责划分不明确:规划机构设置混乱,职责重复或是存在无人负责的工作。

3)规划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规划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能形成互补,缺乏所需的人力资源。

4)违反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规划人员不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或是知法犯法。

3 结束语

总之,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是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物流园区规划风险识别时,应从规划主体,规划目标,规划的对象,以及规划所处的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潘文安.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3

风险投资风险识别投资风险衡量

1 投资风险的识别

投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人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和连续地发现投资活动所面临的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发生的条件、描述风险的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投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只有全面、准确地发现和识别投资风险,才能衡量风险和选择应对风险的策略。

1.1 投资风险的识别过程

投资风险识别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将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可理解的风险描述,作为一项系统过程,风险识别有其自身的活动过程。

(1)发现或者调查风险源。风险管理人员在识别投资活动所面临的风险时,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是了解投资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的来源,如果不能识别投资活动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因素聚集或者增加,就会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在风险事故发生以前,发现引起风险事故的风险源,是投资风险识别的核心,因为只有发现风险源,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改变风险因素存在的条件。引起风险事故的风险源既有可能是物质方面的和经济方面的,也有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还有可能是法律方面的和操作方面的。

(2)认知风险源。在识别了投资风险的风险源之后,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风险源进行认识、了解和测定,这是风险识别的关键。不同的风险管理人员,其认知风险源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同的。如果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对已经暴露的风险源视而不见,其结果就会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风险事故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认知风险源的能力,可以提高投资风险管理的水平,降低投资活动的损失。

(3)预见危害。危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原因,危害不能用来指那些可能带来收益的原因,因为危害不仅具有损失的意义,而且也比损失的程度更大。尽管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投资风险事故的形式不同,但是风险事故带来的危害却是大致相同的,即造成投资活动收益的减少。无论由什么风险因素引发的风险事故,都会产生比较大的损失,因此,投资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是能够预见到危害,这样,才能将产生危害的条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4)重视风险暴露。重视风险暴露是投资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对于可能遭受损失的投资活动,都有风险暴露的可能,必须重视投资活动的风险暴露。重视风险暴露,就是重视风险因素与风险事故的关系。投资活动的风险暴露一般包括实物资产的风险暴露、无形资产的风险暴露、金融资产的风险暴露和责任风险暴露等。

1.2 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

投资活动不同,其风险识别的方法就不同;投资活动的阶段不同,其风险识别的方法也就不同。为了更好地识别投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往往首先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风险管理资料,然后,运用一系列具体的风险识别方法去发现、识别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流程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现场调查法、事故树分析法和专家论证法等,这些识别投资风险的方法各具特色,又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具体的投资风险识别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投资风险识别方法,及时发现各种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

(1)流程图法。流程图法是将风险主体即投资活动按照其工作流程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绘成流程图,并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调查风险、识别风险的方法。流程图法是识别投资活动面临潜在损失风险的重要方法,流程图可以帮助风险识别人员了解投资风险所处的具体环节、投资活动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以及投资风险的起因和影响。

绘制投资活动的流程图通常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调查活动的先后顺序,确定流程的起点和终点;②确定投资过程所经历的所有步骤,分清流程中的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主要活动必须绘制在流程图中,有些次要活动可以不绘制在流程图中;③先绘制流程图的主体部分,再加入分支和循环。在绘制流程图时,应先将主要活动绘制出来并连接,最后再绘制出次要活动;④按照投资活动的顺序,将流程图连接。

使用流程图法识别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流程图法可以比较清晰地显示投资活动流程的风险,一般来说,投资活动的规模越大,流程图法识别风险就越具有优势;同时,流程图法强调活动的流程,而不寻求引发风险事故的原因,所以流程图法识别风险需要流程图解释的配合。但是,流程图法也有缺点:一是流程图法不能识别投资活动所面临的一切风险;二是流程图是否准确,决定着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投资风险的准确性;三是流程图法识别投资风险的成本比较高。

(2)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相关的支持性文件,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此来识别投资活动的潜在风险。

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主要有三种方法:①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根据风险管理单位连续两期或连续期的财务报表,将报表中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指标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反映风险管理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并对发展前景作出判断。②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将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金额进行对比,计算出相应的财务比率,通过比率之间的比较说明风险管理单位的发展情况、计划完成情况或者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③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主要包括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连环替代法和定基替代法。

使用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时,需要借助一些财务指标,例如: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股票获利率和长期偿债能力等,这些财务指标是识别投资风险的重要依据。财务报表分析法的优点包括:①财务报表分析法能够识别投资活动的潜在风险。财务报表综合反映了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投资活动的一些隐含风险,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②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的投资风险具有真实性。财务报表是基于风险管理单位容易得到的资料编制的,这些资料用于风险识别,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的特点。③财务报表分析法可以为风险融资提供依据。风险单位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会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这有助于风险管理单位预测风险管理投资后获得的安全保障水平,可以为风险投资和风险融资提供依据。但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也具有缺点:首先是专业性强,如果风险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就无法识别投资风险;其次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的基础是财务信息要具有真实性,如果财务报表不真实,就无法识别投资的潜在风险;最后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需要财务信息具有全面性。

(3)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识别投资风险的方法。现场调查法是风险管理人员亲临现场,通过直接观察风险管理单位的设备、设施、操作和流程等,了解风险管理单位的投资活动,调查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出具调查报告书。调查报告书是风险管理单位识别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

现场调查法首先要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并编制调查表,避免忽略、遗漏某些重要事项。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之后,进入现场调查和访问阶段。在现场调查访问阶段,要保证不遗漏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密切注意那些经常引发风险事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最后,提供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法作为识别投资风险的重要方法,在现实中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它的优点主要包括:可以获得投资活动的现场调查资料;可以了解风险管理单位的资信状况,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可以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经过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调查员的调查、整修和改造,可以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现场调查法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消耗的时间比较多;成本比较高;调查结果更多的取决于调查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水平。

(4)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是识别投资风险的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常常能够提供防止风险事故发生的手段和方法。事故树分析法就是从某一事故出发,以图解的方式来表示,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寻找引起事故的原因,即从结果推到引发风险事故的原因。

运用事故树分析法虽然可以识别投资风险,并可以确定消除风险事故的措施,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绘制事故树的专门技术,对风险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识别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本也比较高。

(5)专家论证法。专家论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投资风险识别和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专家论证法的具体实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组成专家小组;②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③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的预测依据;④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⑤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专家论证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但是,这种方法主观性比较强,过程较为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法,投资风险的识别还可以用情景分析法、风险因素法、风险损失清单法等方法。

2 投资风险的衡量

2.1 投资风险衡量的概念

投资风险衡量就是在投资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投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估算出各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投资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投资的顺利进行。

2.2 投资风险衡量的过程

投资风险的衡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系统研究投资风险的背景信息;(2)详细研究已识别的关键投资风险;(3)确定要使用的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和工具;(4)衡量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5)对投资风险作出判断。

2.3 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

投资风险衡量的主要对象是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它也是概率统计研究的对象,因此,投资风险衡量需要借助于概率和统计分析工具来完成。概率统计中的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等离散指标都是衡量投资风险常用的指标。

(1)概率。在投资活动中,某一事件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类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概率就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概率分布则是指一项活动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的概率的集合。假定用X表示随机事件,Xi表示随机事件的第i种结果,Pi为出现该种结果的相应概率。若Xi出现,则Pi=1;若不出现,则Pi=0,同时所有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之和必定为1。

(2)期望值。随机变量的各个取值,以其相应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叫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通常用符号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望收益值体现的是预计收益的平均化,代表着预计收益的集中程度,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它代表着投资者的合理预期。

(3)标准离差。为了完整地描述收益率的分布,需对期望收益率的分散度或离散度进行衡量,偏离度的一般衡量指标是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是反映概率分布中各种可能结果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通常以符号σ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离差以绝对数衡量决策方案的风险大小,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越大,风险则越大;反之,标准离差越小,则风险越小。应该注意的是,标准离差仅适用于比较期望值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的风险,而不适用于期望值不同的决策方案之间的风险比较。

(4)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是标准差与期望值之比,通常用符号q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以相对数反映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与标准离差相比,标准离差率的适用范围更广,它不仅适用于期望值不同也适用于期望值相同的两方案或多方案风险比较。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反之,标准离差率越小,风险越小。

参考文献:

[1]朱博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会计之友,2011,(7).

[2] 蔡幸.企业管理诊断与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治理[J].改革与战略,2006,(1).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4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自上而下

一、审计模式演进概述

所谓审计模式是审计理念、目标、范围和方法的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如何分配审计资源、如何控制审计风险和规划审计程序、如何收集审计证据,如何形成审计结论等。审计模式的演进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Acounting Number-baised Aduit),内控导向审计模式(Internet Control-orientedAudit)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Risk-oriented Audit)。

其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又分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传统审计风险模式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风险,再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内控后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并实施实质性程序。该模式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把视角局限在企业的内部,易受蒙蔽和欺骗,常忽视错弊背后的深沉次原因。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催生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诞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产生

1.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企业面临日新月异、多样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会转化为财务报表错报风险,审计单位处于广泛经济网络之中。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忽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往往使审计人员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因而难以对财务报表余额得到合理的期望。20世纪90年代国际“五大”对传统模式进行改进,由此产生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2.理论基础

(1)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反映了企业对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全部计划和控制。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由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因此审计人员要了解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分析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及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战略管理理论,如PEST,波特五力分析法为审计人员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现状提供了工具。

(2)系统论。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系统论要求将所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系统论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会使审计人员的注意力集中于经济系统的适应上,提高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报告收益合理性的怀疑能力,从而形成更加正确的预期。

三、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区别―自上而下的风险分析理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自下而上的分析理念来组织审计工作,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思路。这一思路可用下图表示:

在战略分析阶段,根据企业经营模型和外部威胁,集中对外部因素分析,然后将注意力集中于内部因素的流程分析,最后将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与审计目标结合起来分析剩余风险。

1.战略流程风险分析

审计风险的传导机制为外部战略风险―内部经营风险―剩余风险―审计风险。因此,要控制好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就要从风险的源头着手。战略流程风险的分析目的在于识别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对其成功经营产生影响的威胁或风险。战略风险分析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行业和宏观环境,其次要对企业经营模型进行分析。企业经营模型包括外部机构,战略伙伴,竞争对手,资源及其供应者,市场顾客,内部经营流程。运用经营模型能够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其面临的风险及其对风险的应对。战略流程风险的分析是传统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区别。

2.经营流程风险分析

企业经营的成败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还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流程。经营流程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和应对战略风险所作的努力。它是外部战略风险的缓冲器,也是解决内部威胁的途径。经营流程对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经营风险的内部源泉。确定被审单位内部的各项经营风险,了解企业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3.剩余风险分析

所谓剩余风险就是未能被企业所控制得战略风险和各项经营流程的流程风险。一个高战略流程风险的企业,如果内部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仍能将剩余风险降到较低。例如经过战略风险分析,企业有R1,R2两个高风险点,在对企业内控了解的基础上得出企业能有效控制R1,那么只有R2才是审计人员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即剩余风险。剩余风险通常会产生一定的财务后果,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管理层的舞弊。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剩余风险的分析上,以此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能够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的分析放在更为广阔的层面,强调寻找风险的源头,这对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都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成为当今审计实务界的最为流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出版社,2009

[2]赵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3]刘佳:风险导向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6(10)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5

【关键词】 蔬菜物流; 物流成本; 风险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39-03

引 言

蔬菜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作为流通对象,通过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相关环节,要求在物流过程保持低温或恒温,并做到农产品保值或增值,使其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该物流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及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各个环节所支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蔬菜通过物流体系参与市场流通实现其市场价值,蔬菜物流对于当今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蔬菜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及作业要求保持产品鲜活等特点,蔬菜物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蔬菜物流有着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高要求,因为蔬菜跟工业品不同,蔬菜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性产品,其自身的易腐、易损性决定了蔬菜冷链物流的低温、低耗和高效等特点。因此,蔬菜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各种物流成本风险。

在考虑物流成本的情况下,本文以中长途蔬菜物流为研究对象,并以蔬菜物流及其各环节作为风险评估的要素,对物流系统及物流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了解物流系统及各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防范,以降低蔬菜链物流及其各环节安全风险。

一、蔬菜冷链物流风险因素的识别和确定

(一)蔬菜冷链物流环节划分和安全风险因素的确定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蔬菜物流的实际情况,借鉴冷链物流环节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关于冷链物流环节划分的方式,经过理论分析、访谈、风险测量指标编写与优化等过程,将蔬菜物流环节划分为产后加工、产品包装、储存、装卸与搬运、运输、信息6个物流环节,然后在进行实际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蔬菜冷链物流系统6个环节及其所属的16项风险因素测量项(表1),并由此确定蔬菜企业的成本费用科目包括产后加工、产品包装、储存、装卸与搬运、运输、信息6个方面。

(二)问卷的评分尺度

根据表1蔬菜物流环节风险测量指标的界定及分析,本文设计了蔬菜物流环节过程安全风险的调查问卷,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问题统一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进行设计,请物流相关的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或亲身感受对问卷各项测量问题的风险程度进行选择,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不同的分值,具体评分尺度为:“低风险为1分,一般为2分,比较高风险为3分,很高风险为4分,特别严重高风险5分。”

(三)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方法对经过验证的数据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结 语

在考虑物流成本的前提下,针对蔬菜中长途物流风险问题,进行调查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在确保所得数据信度和效度都可接受的前提下,然后采用模糊数学算法对蔬菜物流环节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得出如下结论:

1.将蔬菜物流过程分成6个环节,针对各环节所属的16项安全风险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

2.运用SPSS17.0对229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信度检验,得出量表调查数据Cronbacha在0.7以上,通过信度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69,Bartlett X2的球形度检验显著,其概率值为P=0.000

3.考虑物流成本对蔬菜物流进行风险评估。以模糊数学法对蔬菜物流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使用调查问卷数据应用于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以大样本数据作为评判权重,使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对229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运算及评判,得出各物流环节及物流过程的风险,该结果有利于对蔬菜物流过程中物流成本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朱伟生.物流成本管理 [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2] 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88-94.

[3] 唐立新.农产品物流风险分析[J].江苏商论,2011(4):84-86.

[4] 何开伦.重庆市农产品物流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建议[J].包装工程,2006(6):130-132.

[5] 叶晓晖,吴超,栗红玉,等.物流安全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115-122.

[6] 杨改,许茂增.物流安全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7,29(2):33-35.

[7] 郑哲方,陈洁余,柳阳.基于纳什均衡的物流安全监管策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122-125.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6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我国市场下滑的同时使得各类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而企业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与难以应对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企业必须将经营重点置于风险管理工作上,在关注外部风险的同时,更需要对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进行严格而科学的管控,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对于抵抗风险的重要性,以流程管理为视角,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以吸纳业务流程重组、流程再造思想与工具为支撑要素,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强化组织战略,旨在强化业务操作的精细性与规范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内外部响应速度,最终巩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入手点,将风险管理有效融入流程环节中,实现与企业现有管理框架的耦合,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方式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一、流程管理概念综述

流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的管理方法。流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路线图,主要涵盖以完成某项工作为目标,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在不同单位、部门、人员之间传递的网络。流程管理的中心是规范化的流程构造,以该流程构造为核心,将各项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部门或各岗位,以绩效体系为载体,对考核工作实施与落实,将目标与激励成功传导至企业各层次,使每位员工均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从而推动流程的良性运转。与此同时,将系统性的工作进行流程化处理,可以清楚而详细地将若干作业项目和它们的关联人员及其相互工作关系进行描述,进而实现目标的精细化管控。流程管理包括流程梳理、流程优化、流程固化三个阶段。流程梳理是对企业现行完整业务内容与活动过程的摸底展现,在对企业流程体系进行规划与调整的同时,可以为企业内部实现全面流程管理思想普及和手段落实提供不竭动力;流程优化是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选择性地运用流程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对重点业务领域及关键流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优化;流程固化则聚焦于将经过分析优化的新业务流程,借助制度、标准、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显性化。

二、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业务流程集成了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而所有单体业务流程中的活动或“子流程”是这些业务的支撑要素。基于此,要想推动企业稳定而高效的运营,需要以流程为着手点,提高其运作效率。现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过不断地迭代演变,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实际业务流程中融入风险管理思想与手段之后,业务流程经历了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设计与改造,突破了以往各种“信息孤岛”的状态,从而初步构建了以流程管理为基础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1.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目标一致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作用,使之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支撑,首要任务是强化企业风险点的控制与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而流程管理在关注业务流程风险点的同时,还需要对流程成本、效益、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以此看来,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关注点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然而两者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且均统一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流程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实现显性化的导向企业要想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将风险管理与流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构建以业务流程管理为基础支撑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错综复杂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转变,使其以流程输入、输出为导向,提高其动态化与层次性,同时以业务流程中无数个“工作流”为支撑要素,将关键控制点推送到业务流程中,将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有效融合,进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显性化。

3.业务流程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撑作为一种循环流程,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业务分析、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实施风险管控、管控效果反馈与改进等环节,因此其属于一种业务流程为支撑要素,以信息系统为平台,切实实施风险预警、监控与管理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其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主要以企业各业务流程为依托,通过对风险点进行辨识,构建风险识别、分析、管控、改进等多环节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企业各业务重要运营活动与运营单元的安全管控。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企业开展风险管理需要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支撑。

三、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的相关措施

要想构建并实施以流程管理为基础要素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并提高其科学性与显性化,就必须将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框架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头绪,采取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梳理企业目标领域的业务流程,推动并实现每一层业务流程的目标,进而促进企业总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将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与具体业务风险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该体系中对风险点与关键流程管理环节进行详细描述,如此可以将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行性与显性化。

1.确立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了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框架,首要任务是确立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创造有效的基础条件。以大型施工企业为例,第一道防线是经营部与采购部,主要涉及工作包括招投标、预决算、材料采购、设备采购等,施工企业需要注意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和预测,并强化对招投标报价风险的控制,对合同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需要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与分析系统;而关于预决算过程,施工企业需要对工程施工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在材料与设备采购方面,施工企业需要通过证件检查与取样试验的方式,保证其使用性能与质量,避免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工程施工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第二道防线是工程部与安监部。主要包括分包管理、质量控制、施工协控、设备安监、安全文明等工作,施工企业需要认清合法分包的界限,及时、规范、严谨地签订合同,并对各环节委托授权进行严格审查;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风险源与事故多发工序进行严格控制,规范施工工艺与操作行为,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而对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监督与检查极为必要,可以有效防止机械设备故障造成的工程安全与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施工风险出现的概率。第三道防线是财务部与办公室。针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结算等阶段,对施工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严格的决算与把控,并竭力在合同审查中为施工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办公室需要加强行政、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行政制度,强化企业员工的岗位责任心,防止信息泄露,充分发挥企业风险控制的辅助作用。

2.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企业需要以全部业务流程的构成情况为逻辑架构,并将其视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骨架与脉络,在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职能部门与组织机构的流程组织方式,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顶层结构明确定义,并以分层方式对指导框架进行细化,对一层进行完善以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层指导框架的处理与构建。在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各单位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与职责、业务流程图及目录梳理成果等是构成体系的基本要素与支撑,对企业各部门的主要业务职责和业务特点进行了集中反映;在该体系中,企业需要以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规章制度作为牵引动力,为该体系的高效运转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要想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还需要对国际上流程框架的案例进行充分参考与借鉴,例如ERP模型、APQC模型等,借助这些案例,企业可以对价值链为线索的流程组织方式理解得更充分。

3.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分析以体系设计的角度来看,业务流程梳理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必要条件。如图1所示,首先对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性质与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与参考,从流程的始端对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内控诊断,对业务流程框架进行确定。然后需要对该框架实施风险分析与缺陷认定,建立起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接口,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业务流程进行确定和明确,而后需要对风险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绘制,最终编制出“风险—流程控制矩阵”。企业的部门管理者、业务复杂人或业务骨干均需要参与到业务梳理中来,形成一个负责流程梳理工作的团队,该团队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负责相应层次的业务梳理与描述,并扩展业务梳理的覆盖面与范围,保证覆盖到所有业务活动。提高该模式的精细化需要构建详细的流程细化模型,主要包括:规范合理的主流程模型、子流程模型、具体操作流程模型、各项模板及相关指导文件、其中各流程模型包含的责任主体及参与单位。提高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有助于企业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化。

四、A企业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思路及措施

我国大型施工企业A企业开展了全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流程,在确定了业务流程框架以后,按照重点风险排序,企业将物资采购选定为重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企业将“基于业务流程”作为控制采购风险的入手点,围绕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对制度设计、职权行使与监管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排查与控制。第一步,该企业工作组针对物资流程,对其现状与环节进行了摸底,明确了流程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与物资采购负责与监管部门协同合作,依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对物资采购制度与流程规范进行了完善与优化,提高物资采购的可行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二步,依照流程节点对物资采购的风险点进行明确,例如:采购方案的制订与选择、与供应商的合作、招投标或比价采购、合同的签订、货物的检查与试验、货款的支付等;第三步,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依据所涉及的岗位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物资采购风险进行排查,例如:招投标或比价采购过程中暗箱操作、审批流程存在缺陷、材料取样试验不严格等;第四步,充分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依据岗位工作重要性和控制金额两个因素对物资采购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描述与确定;第五步,制订物资采购风险评价标准,依据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影响程度,进行分值的划分,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依照1、2、3、4、5五个等级进行归类;第六步,鼓励所有岗位人员评价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而后编制物资采购风险排序表,进而绘制如图2所示的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图谱中,黑色区域(A)的风险等级为高危风险,A企业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解决;灰色区域(B)为中等风险,A企业需要对此提高重视程度,并掌握其实时动态;白色区域(C)为低等级风险,通常情况下为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依据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A企业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物资采购工作的风险控制。

五、结论

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该模式逻辑架构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对于细化分析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与操作,凸显关键风险控制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意义。同时可以将具体的风险因素的排查与风险控制点的管控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岗位“权、责、利”的科学分配,最终使业务流程成为桥梁,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固化与显性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锋.财务风险在经营活动中的定位[J].中国商贸,2015(,4):35-36.

[2]王怡文,柯柏成.美国企业高阶管理阶层对风险管理观念之剖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1):58-60.

[3]杜放,冯家杰.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物流技术,2014(,23):103-105.

[4]程强,顾新.基于COSO风险管理的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防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5):45-48,34.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7

后勤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所有的管理、业务活动看成一个流程,从管理角度看需要突出流程管理的连续性.以后勤管理的全流程观点来取代后勤管理过程中个别活动或者个别部门的观点,强调后勤管理过程中全流程绩效代替个别活动或个别部门的绩效,从根本上解决好职能部门本位主义的思维模式,提高后勤管理的整体水平[2].后勤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流程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强调流程管理的创新思维模式,把后勤管理的经营策略和流程管理的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需要强调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从根本实现后勤管理的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流程模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后勤业务流程管理的必要性

后勤流程化管理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后勤管理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加强后勤内部保障机制建设,实现后勤服务经营各个管理模块流程化,从而能够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性控制,保证后勤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国有大中型企业后勤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从而达到控制实现一体化流程控制的根本目标,降低后勤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把国有大中型企业责任化管理融入到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因此不管是企业后勤管理的风险控制、风险识别还是监督检查都需要以业务流程为载体和依据,从根本上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和流程化[3].后勤管理流程化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保证后勤管理部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其主要职责,从后勤管理的整体状况看,如果单纯依靠员工的觉悟是无法提高后勤管理整体质量的.只依靠员工觉悟提高后勤管理质量是不可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整套标准业务流程,这才管理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国有大中型企业后勤管理过程中需要以业务处理流程为提高后勤管理质量的关键,不管是业务人员和操作人员都需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后勤管理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后勤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后勤管理的服务职能.后勤管理流程化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途径后勤管理流程化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部门职责设计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规范后勤管理流程.国有大中型企业后勤管理过程中存在为主线,明确每个业务处理流程的主线,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个流程、哪个部门负责、哪个岗位实施、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从根本上明确流程职责,提高后勤管理的整体效率.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8

1.危险源知识的获取

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当中,知识获取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识别,煤矿安全生产危险源的识别主要针对于各系统和部门在工作活动当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认,并依据各部门自身的要求,提取出其中不符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环节,并加以识别和检验,通常来说,一般包括以下三类的知识获取方法,即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在经验分析法中,生产人员依据现场生产的实际状况与原有实际操作经验相结合对照,对危险源进行鉴别。经验分析法通常包括可采用列出清单进行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法,向相关人员直接沟通的直接询问法,对生产现场进行勘察后得出结论的现场考察法以及针对原有记录进行检索的记录查询法等。在系统安全分析法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的排查,在结合经验分析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使用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进行对照,以分析和鉴别出生产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而在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中,安全生产人员同样结合了经验分析法的重要因素,结合已发生的某类事故的关键性特征,对生产现场各系统和环节进行详细的辨识,对于具有同样事故致因危险源因素的环节加以重点控制,并针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以加强煤矿对于重大事故的预测能力。

2.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

危险源知识在形成以后,将需要与安全生产实践相结合,对知识进行选择并生成最终的知识归档模型,在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知识模型的建立需要与业务生产流程相结合,通过实际生产过程中关键性活动和知识结合的判断和分析,得到并建立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最终实现风险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的和谐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并合各环节在安全生产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实现最大的作用,开成最大的合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建立过程,也正是分析鉴别出的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加以选择并生成最终危险源列表的过程,也正是风险管理控制的目标所在,为达此目的,需要将知识与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流程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生产业务流程分析。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业务流程包括一系列将煤矿企业的输入的包括劳动力、机械动力、安全生产助力输出转化为成品煤炭资源的过程,其核心生产流程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目标定位和区位竞争优势是否充分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煤矿企业为社会做出主要贡献的环节。而非核心业务流程则包括一些次要的,辅助的业务流程,它主要对核心业务流程起着辅的,非关键性的,非决断性的支撑性作用。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多个核心业务共同作用才能达成,而每个独立的核心业务通常又可分解为不同的核心流程,而每个核心流程中都有可能关联到诸多前期所分析出的危险源知识,通过对核心业务流程中包含的危险源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检测出其在多个环节中存在的价值,并加以权重表述,将能直接有效的将需要关注的危险源知识选择出来,并生成最终的危险源库。危险源分析与关键性活动。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中,不同活动的危险程度各异,某些活动的危险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运营态势,在危险源的识别当中,可充分的应用80:20法则,把与重大危险源相对应的核心生产流程定义为关键性的活动,同时将对应的危险源知识定义为重点需要进行风险管控的知识环节,最终实现确定关键活动与安全生产责任、和危险源的对应关系,从而最终确定在关键活动中危险源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为核心,针对核心流程、核心的危险源进行管控的风险识别体系。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与危险源分析。在核心流程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同时,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也为更高一级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对系统关键性活动的整理,对危险源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梳理出危险源与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关联。事实上,安全生产每个核心流程均由多个包含危险源的关键性生产活动完成,对于危险源整体的分析和整合,将直接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实现危险源管理的安全生产知识体系的生成。知识与关键性活动可以由几个方法生成,即通过明确需要完成的关键活动的标准,对应的危险源的标准,分析为获取实现整体生产流程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对系统现有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行梳理后,明确现有知识状态,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界定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构成生产管理知识能否实现关键性活动,并建立一套由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构筑的风险管理体系。

3.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的实践实施工作由安监部门具体负责,调度室、各有关科室配合工作,其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门承担。通过对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肥田煤矿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动态控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全矿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普遍提高,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全矿各类事故隐患的次数、严重程度逐月下降,分别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因此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新办法。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落实效果良好。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项目实施期间,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明确了管理方针、目标和矿内各层次不同单位、部门的职责权限,对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五大部分的作业、管理与考核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使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结论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9

关键词:如何;学习;内控风险识别;方法

一、风险识别的含义及重要性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它的目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通过调查与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其实,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中,只有充分地识别风险,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

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同风险也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识别风险需要系统分析这些内在的联系,科学把握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发现真正潜在的重大风险。连续性是因为万事万物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事物在变,风险的质和量也在变,还有可能出现以前没有的风险。如果不是连续性的工作,就很难发现经济单位面临的潜在风险。全面性是指企业要尽可能对各个部门、各个重要环节或各个重要阶段进行识别和检测风险,不要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

由此可见,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如果风险没有别识别出来,特别是重大的风险隐患,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危机出现。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

为了系统、全面地认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风险识别的方法。先介绍一种基本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是指由一些专业人员设计好风险标准的表格或者问卷,上面全面地罗列了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些清单试图将所有可能的损失全部包括在其中,使用者对待清单的每一项都要同答:“我们公司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吗?”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风险管理者逐渐构建出本公司的风险框架。其优点是经济方便,适合新公司或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公司使用,帮助他们识别最基本的风险,降低忽略重要风险源的可能性。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因为这些清单是标准化的,适合于所有企业,所以针对性差,可能一些特殊风险没有涵盖其中;第二,这些清单是基于传统风险管理阶段设计出来的,不涉及投机风险,所以清单中也就没有关于投机风险的项目。风险清单分为两类:资产暴露清单和损失暴露清单。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的环境和风险的特点,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方法。

1.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相当于对风险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其优点是可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与基层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缺点是时间较长,成本高,有时会引起员工的反感。

现场调查法的主要步骤是:(1)调查前进行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调查的时间,其中需要明确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等,还要搞清调查的对象,包括调查人数等;(2)进行现场调查和访问,认真填写表格,表格的填写要符合规范,避免出现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问卷,从而影响到调查结果;(3)将调查的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不忽略重要事项,可事先设计出需要的表格,这类调查表通常包括需要调查对象的名称、职位、目前状况、故障情况和应采取的措施。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表,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和统计与风险相关的信息。调查的对象可以是职工、消费者或是顾客;调查方式可以采用当面填写或是邮寄或通过网络传递。其优点是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其缺点是需要各级领导认真负责、协调一致,否则不能真正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3.组织图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类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其他方法比较,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提示企业重要人物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组织图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事实:(1)企业的性质和规模;(2)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依赖程度;(3)企业重要人物,包括能够提供风险管理人员所需的技术和信息的人,有权参与制定实施企业经营决策的人等;(4)企业内部可分为独立核算单位。

4.流程图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是指按生产经营过程的内在逻辑制作出作业流程图,之后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和薄弱之处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基本步骤为:(1)认识产品加工等过程的各个阶段;(2)设计流程图,把流程中的风险揭示出来;(3)解释流程图,寻找事故的原因;(4)预测可能的损失。

流程图有助于识别企业经营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其优点是可以将复杂的生产过程或业务流程简单化,从而发现风险;其缺点是它的绘制要耗费时间,而且也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补充记录来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虽然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所有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但是它们含有很多能反映企业面临风险的重要数据信息。

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风险的优点是信息客观、准确、清晰,而且容易被外部人员接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的各个重要方面: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全貌,部分信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接受。

6.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是一种树状图,又称做故障树,是在风险辨识和分析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用各种时间符号和逻辑门来表示可能事件的一种图表,其顶端是可能的结果,下面是对结果的原因分解。因为事故树把影响整体目标实现的很多因素以及因果关系都很清晰地表示了出来,效果非常直观,便于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