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集锦9篇

时间:2023-11-25 09:51:49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综合范畴,是约束、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坐标,是社会团结、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也是我们抵御错误思想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高校的传播,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阵地,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追求更高的目标,确保高校的健康发展。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高校师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高校中滋长蔓延,西方发达国家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极大挑战。高校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高校大学生在明辨是非、把握方向。保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功能,积极健康有序地进行。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和谐校园的建设,应始终坚持以校园文化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情操等文化因素去引导广大师生,共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它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方向和目标,规定了建设和谐文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指导理论和不竭动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目标和方向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创新精神、突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统一广大师生的指导思想、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当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对保守。

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南,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目的,片面强调其政治功能和社会效益,而育人价值却被忽视。另外,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影响,大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观念陈旧、思想教育内容单一、社会实用性降低,重视来自书本的理论而忽视了社会变革引起的大学生求异性的思维特点,这些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主体性、创新性,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毕业后毫无个性、缺少创新精神、缺乏社会竞争力。这样的教育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不但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脱离,而且也与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背离。

(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负面影响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当前在校大学生,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方面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理论,另一方面,他们对不同渠道获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需要正确的指导。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这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可塑性较强,虽然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却又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歪曲、社会责任感缺失,许多大学生出现的唯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令人担忧,因此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实际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正式工作主要是通过政治课程来完成,而对于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分。目前高校通常是几百名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只是重视整体,无法估计到每一个学生,他们注重普遍性,往往忽略了特殊群体的学生,这也就无法发掘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彻底、不够细致。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内容过空过大,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远大理想的建立、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人利益,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对学生无法进行启发性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效果甚微,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无法匹配。这种教育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家思想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就是大学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情况用不同形式开展教学,不能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切身利益。

三、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腾飞与个人幸福结果起来;把共同的理想信念与学习生活结果起来,使得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和精神支持。

(二)创新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积极探索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层次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使教育更加富有成效、更有针对性。通过以下几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和针对性:第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课堂教育教学相联系。第二,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第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相联系。第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师德建设相联系。第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相联系。

(三)培育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不断挑战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道德对我国青少年的约束力逐渐减弱,青少年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然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四)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如何选择,受到价值倾向、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等因素的制约。因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成为必然。彰显人文关怀,是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在不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中, 在不断面对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中,以动态的方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注重心理疏导,就是通过激励、倾听、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释放,保障心理健康发展。通过集体辅导、个别咨询、网络沟通、专题座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群体的预警,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理性豁达、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的育人工程,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和完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室和辅导员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效果,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晓梅.关于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42-445.

[2]肖庆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1:77-79.

[3]薛居华.以和谐为前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改革与开放.2012:110-111.

[4]咏梅,董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34-136.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77-0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者,人们总是按照主观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都取得巨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尽管其主流是好的、鲜明的,但非主流的东西大量存在,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社会思潮五花八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滋长和蔓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助于阻止非马克思主义因素的滋长和蔓延,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理想不仅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也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冲突,导致人们在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上产生困惑、焦虑和无所适从。二是忽视精神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目标追求,由重政治追求转向重物质利益追求。在物质利益驱动的强劲势头下,一些人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顾物质追求,忽视精神追求。三是缺乏情感激励。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知识体系。然而,我们却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方式。由于缺乏情感激发,有些人掌握了科学知识,却在理想上模糊、动摇。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概念化的、教条化的、外在性的手段,而没有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助于激感,消除不利因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牢固树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解决的是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经受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代。然而,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我们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通过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创造活力,激励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4.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也逐渐产生和蔓延。一是主流价值观念淡化。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轨、经济的转型,各种错误思潮趁虚而入,腐朽生活方式沉渣泛起,从而严重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甚至使我国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陷入了价值失调和道德滑坡的状态。二是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人们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生命不堪承受之重,自主地追求着各自的价值目标。然而,由于价值折中和价值妥协而带来对基本道德判断的模糊,使人们在作出自己的选择时,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三是善恶荣辱标准扭曲。从历史来看,惟门第、权势和财富为荣的荣辱观的影响依然存在。从现实来看,市场关系及其准则的过度扩张,导致许多人对财富的欲望、对功利的渴求发展到了极致,荣辱标准因此发生畸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因此,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切实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要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相一致。方向性原则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方向,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一旦违背了方向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丧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性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方向性原则,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另一方面,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益复杂。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并以此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坚持方向性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尤其应该有针对性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二是在目标上,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目标;三是在内容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之中。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要把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统一起来,使其朝着共同的特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发挥一致的作用合力。整体性原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原则。坚持整体性原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任何人都是生活在多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并且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往往作用不协调、不统一,甚至相互之间是对立和矛盾的。例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接受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参与相关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和实践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影响,带来了积极正面的教育效果。而当他与社会接触,却又接受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消极负面的影响,最终抵消甚至超过了他在学校接受的良好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说的“5≤2”,即在学校接受5天的正面教育,有可能抵不过在社会中接受2天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必须整合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整体性原则,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又充分注重各个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各种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目标下加强沟通与协作,协调一致,共同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合力作用。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过程中,各个阶段和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承前启后,避免出现“脱节”或“重复”的现象,保持前后连贯一致和时间的连续性。例如,在学校环境中,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我们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保持在学校环境中由低到高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循序渐进,使它们呈现层次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系统性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坚持系统性原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过程的多阶段性、多环节性以及长期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快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长期不断的教育和提高的系统过程。只有遵循系统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才能有效地得以巩固。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坚持系统性原则,必须制定详细的计划,做出具体的部署安排,做到胸中有数、胸怀全局,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

新经验,要在保持计划相对稳定的同时,依据情况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及时消除阶段性偏差。

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的眼光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各因素,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目的。时代性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生命力所在,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原则。坚持时代性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人们臆想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的。这些客观依据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目标也必然随之作出调整和发生变化,表现出动态性和时代性,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目标。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本身及各种环境因素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及各种环境因素同样日新月异,处于一种动态运行过程中。如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给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用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尤其要注重运用具有时代性的环境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时代性原则,一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目标和内容上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当前,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二是要充分运用具有时代性的各种环境因素,趋利避害,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眼光,善于和及时运用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载体和手段,从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开拓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同时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性手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基本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之中,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

舆论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面貌。一定社会中的人总是和社会舆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舆论环境的好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的优劣也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主要表现在舆论导向、舆论疏导和舆论监督三方面。(1)在舆论导向上,一是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前社会上各种性质的社会思潮,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从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坚定立场,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健康理性发展;三是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歌颂先进典型的高尚品德和报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从而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影响和正面引导。(2)在舆论监督上,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根据有利于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坚持建设性监督、依法监督、科学监督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从而达到弘扬社会正气,理顺群众情绪的目的;二是要在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同时,将监督的立足点放在弥合社会分歧,疏导社会矛盾和促进问题解决上,要努力使舆论监督更富于建设性,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在舆论疏导上,一是要主动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善于倾听群众的舆论表达;二是要为群众提供合适的申诉和宣泄情绪的途径和方式;三是要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舆论疏导是构建良好舆论环境、做好社会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舆论疏导,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掌握舆论疏导的途径、方式和艺术。只有进行正确有效的舆论疏导,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也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离开社会而存在。“任何人由‘自然人’向‘社会化’人的转化过程中,无论是个体的基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还是掌握社会规范,大多是从人际环境中习得的。”人际环境作为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和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俗话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主要表现在建立高尚的示范群体,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以及塑造健康的群体心理三方面:(1)建立高尚的示范群体。示范群体,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教育对象具有榜样示范和行为导向的那部分人群,如党员干部示范群体、教师示范群体、学生示范群体等。一般说来,在人际环境中,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且他们大多社会地位相似、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示范群体的示范效应就最容易在这种同类群体中发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在各种人际环境中建立相应的示范群体,并且要让这些示范群体承载和标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有坚定的爱国信念、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有强烈的奉献意识、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从而为人们提供最有力的正确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尤其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很多就是由于“不公平”而引起的,比如,教育的不公平、就业的不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等。可以说,正确对待和处理公平、公正、效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至关重要。(3)塑造健康的群体心理。人的心理环境一般由认知心理、情感心理以及意志心理三个要素构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塑造健康的群体心理,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就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一是认知心理。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主要受认知主体的需求、特点以及认知情境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与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结合起来,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大众性;要创造和设置健康积极的教育情境。二是情感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情感人,以诚待人,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发和增强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情感心理。三是意志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磨练教育对象的意志力,比如,组织具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素质拓展活动等。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环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并接受着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习惯风气和组织成员的文化道德素养等,都对组织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组织环境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1)创新学校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环境建设,营造优良育人氛围,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其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物质环境中。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一是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符合教育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点,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二是要营造高尚、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文景观。三是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在校园建设中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学风校风、校训校歌、风俗礼仪以及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二是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2)创新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情况、工作风气、人际交往、领导班子等,都会给工作成员带来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工作环境中。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单位领导干部的形象中。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工作单位的影响力,首先要求领导干部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要首先不做,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员工。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工作文化环境中。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作单位的网站、宣传栏等的宣传教育作用,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化产品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工作单位的发展历程、工作单位的文化等;二是要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将工作单位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言行举止中,强化员工对单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三是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宣传和奖励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四是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冶员工的爱国情怀,激发员工的爱国热情。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31-01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体育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体育人才的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是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对中国思想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重任。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院校师生的素质,还关系着院校如何办学、怎样教学、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院校工作尤为重要。

1、是体育院校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为新形势下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办学方向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体育院校只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建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2、是体育院校打造品牌的需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含义涵盖体育院校政治、文化、教学、生活等多个方面,为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体育院校只有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聚气凝人,才能稳固思想基础,深化文化品位,创建道德高地,促进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

3、是体育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要

体育院校的责任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大学生校准人生航向,使其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在内容上全覆盖,行动上全对照,形成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为培养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用科学的理论和崇高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对体育事业的认知及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新的理论成果,更加深入、集中、丰富和发展了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是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方针

体育院校大学生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如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扭曲。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形成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从而在政治上迅速的成熟起来。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教育,是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举措

体育院校大学生面对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信仰迷茫、信念模糊、注重个人功利色彩、价值主体自我化等思潮。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能将自我理想与国家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理想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是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根本方法

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整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学习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自觉自愿传播和倡导民族精神并积极实践;还将引导学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做好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理论课教学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类理论课,可以帮助体育院校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可以使大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正面教育、正面灌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实践平台

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体育院校大学生要经常能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社区、部队、农村,亲自感受我国国情与社会变革实际,对于大学生凝聚正能量,激发战斗力,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知识、高科技的广泛渴求,从而增强自己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校园文化

体育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健康向上的体育院校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综上所述,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统领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在体育院校中要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的高潮,以此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R],2006.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4

关键词: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不同学科领域交叉的理论命题,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新的媒体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探索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增加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使得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面临挑战。随着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转变,以及主体间性哲学概念的兴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著名学者张耀灿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主体——主体和主体——客体这两种关系的统一,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1]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愈发凸显。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背景面临变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处于“无屏障”状态,其中信息的匿名性和相关法制建设不完善,更是导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序发展,人们从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不良信息给传统观念和道德思想带来了严重挑战,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现状不利于人们尤其是正处在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

3.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面临改革。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利用新媒体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熟悉新兴媒体,更新现有观念,改革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方法和理念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上述挑战转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新契机。为此,我们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工作的创新性。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产物。不同于强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信息传递出去”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则更加注重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2]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理解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现代传播学相关原理,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探索新旧结合、虚实统一的工作新思路,从而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3]

2.促进工作的专业性。新媒体时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复数的主体,要真正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与新媒体时展变化相适应,需要选拔出一批新媒体开发应用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才储备,从而打造出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又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核心队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4]

3.加强工作的导向性。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阵地、学习阵地和生活娱乐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切入点,不断创新,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新媒体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从而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

4.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序发展和不良信息的泛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为此,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提高对新兴媒介的信息监控,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质,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与受教育者在新兴媒介上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受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切实的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监管机制,实现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与总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的向前发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奋发图强,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 特点 价值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纷繁复杂,我党新时期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了解教育主体的特点、性质对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满足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主体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3)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从哲学认识论引申过来的,这里的主体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什么?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单一主体说,还有双主体说。我们从施教过程来看,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本文的教育者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作用。

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思潮兴起,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要有一支优秀的专职和兼职的政工队伍。所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是指脑体兼有的以脑力为主的奉献性的劳动。

1、教育主体的劳动是奉献性的而不是商业性质的劳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塑造人、教育人、高尚的奉献性的复杂劳动。教育主体工作性质需要奉献精神,有较高工作能力和较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执政阶级的代表,应该具有奉献精神,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

其次,教育主体榜样示范作用很重要。教育主体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作风、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主体的榜样示范才会对受教育者有信服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教育主体工作特点,其工作教育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思想容易出现反复,需要进行多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是立马就能显现出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但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体健康和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2、教育主体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

首先,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教育对象思想内容在日益丰富的同时,思想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教育主体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

其次,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广,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等老传媒,通过网络等新的载体来获取信息。那么如何选择正反面信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让受教育者鉴别错误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决定了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潜在性和周期性

潜在性是指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后,教育对象已形成的正确思想在未外化为行为之前,他的劳动具有存在于教育对象头脑内的属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成果是精神产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拥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等的公民。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出来需要条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外化为行为的因素很多,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教育主体的指导和教育主体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

周期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工作具有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在教育客体的身上逐渐产生出来效果的属性。

第一,开展教育活动思想工作需要一个周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个周期。

第二,正确思想的形成,正确思想的形成转变成行为也需要周期。正确思想的形成关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必须传达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受教育者选择和筛选、接纳这些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其次,正确思想的形成转变为行为也需要周期,在正确的思想形成之后,受教育者要选择行为途径和方式,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外化为行为。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综合性和间接性

综合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属性。包括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

第一,劳动性质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公民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教授理论课程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还有繁重的科研项目,每一项的完成无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

第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精神形态的劳动成果。提高思想素质之后,间接地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物质形态的劳动成果。

间接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能通过中间环节创造出成果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成果需要受教育者认同接受传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外化为行为。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来反映劳动成果的成效。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塑造性和奉献性

塑造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帮助受教育者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具有的创新属性。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奉献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把自己的知识、理念贡献给教育客体时具有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不是商业性质的劳动,而是奉献性质的劳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6

【关键词】和谐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功能 体系 创新

一、构建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一个科学发展、民主法制、安定团结、关系融洽、环境和谐、充满活力的和谐高校,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高校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改进和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终要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应当充分审视构建和谐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高校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的对策

1.必须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原则

(1)方向原则。它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的根本原则。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党和人民的长远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近期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疏,就是疏通,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引导,在疏通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加以肯定和支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不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将其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

(3)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正确地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从本质上讲,民主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疏导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民主原则具有较强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4)尊重“物质利益”原则。尊重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已把利益动机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闭口不言利,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去解决人们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的工作。

2.改进高校领导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模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利划分,以及实施领导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简言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领导的意图和职能借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形式。高校占主体地位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构成一个庞大的“高智商”群体。在改革开放和教育“三个面向”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和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他们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进其领导模式,重视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号召型领导向凝聚型领导转变。党委领导班子群体综合素质,尤其是书记、校长的个人品质魅力,在干部教师和大学生中具有强烈的表率作用和凝聚力,是无声的号召。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理解。从狭义来说,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团的各级组织,如团委、团总支、团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执行部门,如宣传部、学工部、两课教研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等。就广义而言,全体教职员工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本文所指是广义上的理解。即以专职政工队伍为骨干的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力,关键在于人。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构建能不能搞好,则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如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终要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上。

4.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新的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2)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管理相结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要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太随意,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作保证。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创新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高校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的依据。

(4)保障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法规制度的保障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只靠行政命令,而应该转而依靠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特别是依靠法律手段来调节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2-0017-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发展变化了的实际来实现自身的飞跃,不断探寻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一)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我们在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遭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趁机涌入大学校园,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1]。环境的新变化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并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

当社会热点还在争论“90后”优缺点的时候、当“非主流”还是他们代名词的时候,“90后”已悄然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众的主流。种种调查显示,当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思想解放、积极求知,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事业心强,富于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较高的理想和道德追求。但是也有一些消极的时代特点,如责任意识、辨识能力、自制能力和践行能力欠缺以及集体观念淡漠等。市场经济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使得价值多元化这一时代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必须根据受教育者新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否则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育内容的新变化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内容单一,过分突出政治性,而忽视学生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僵化,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同时,逐渐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四)教育手段的新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特别是网络在高校应用的普及,网络已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娱乐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得不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黯然失色,收效甚微。如何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对原有方法的发展、完善和创新,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选择

创新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1.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和管理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最新体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人格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个性培养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

2.增强服务意识,开展工作做到“三深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有关学习、生活、工作、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春风化雨式的细致工作,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服务之中。主要做到“三深入”,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大学生思想、深入情感实际、深入生活实际。

(二)创新机制,优化育人环境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领导机制,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中共中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高校党委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校长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建立起这种健全的领导管理机制的高校并不多,只有党委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组织实施。这种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形成两条平行线,相互独立,难以渗透、融合,难以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要想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就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真正形成党、政、工、团、学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过程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主要包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体运行过程中,承担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组织结构、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本文主要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结合前文所述,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意见,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坦诚相待,双向交流,主客体互动,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通过沟通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第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教育活动,就是教育主体自觉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自我认识和行为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着眼点由“外灌”转移到“内塑”上,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上,增加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指导他们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一切教育活动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保障基础之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活动,同样需要这种保障机制,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就目前情况来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第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工作运行。第三,营造优良环境,优化工作氛围。

(三)改进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为了适应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调整不适应人们思想变化的工作方式,适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

1.不断拓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领域侧重于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善于用阶级的观点、国家的观点、政权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在新时期,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和工作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符合时展的潮流和要求。

2.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时期,我们固然不能放松对这个主阵地的建设,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社会实践载体、文化载体和典型人物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当前,网络载体日益受到重视。网络现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校园BBS,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南京大学的“小百合”等,这些都是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径。高校在今后应该不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

3.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偏重于理论灌输法,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受教育群体,这样的方法已很难发挥理想的效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既要继承优良传统方法,也要探索新的适应新情况、新条件的方式方法。如情感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心理咨询方法、矛盾冲突与缓解方法、社会控制方法等。这些新方法的吸收和引入,既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思想实际变化的需求。

(四)优化组合,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结合其工作特点,在功能、知识结构和年龄上进行组合与搭配,实现优势互补,保持队伍稳定性和开放度,使其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梯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专兼结合。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鼓励业务骨干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二是畅通人才流通机制,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间、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校专业教师及行政管理者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各司其职,覆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三是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其积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时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征是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变化的总体性反映,是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时代特征的研究,尤其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时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一元化转向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论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早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所处的地位具有绝对性、控制性、主导性等特点,学生只能消极依赖与服从,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体结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元化主体逐渐转向多元化主体,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结构内容的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其主体结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单一的主体逐渐转向两个或多个,不再采用主客二分的研究方法,不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简单地认为是教育客体,期间也产生了“二元主体论”“多元主体论”“主体间性说”等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对象的合理名称分别是“施教主体”或“教化主体”与“受教主体”或“对象主体”。[1]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思想的多元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内容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中的一般性的思想也会多元化,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会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言堂”与“家长制”式的话语垄断。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不只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与完善,更是对于人本身的一种尊重。“一元化”式的传统研究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是一种简单粗暴式的研究,并不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物,只是机械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给他的已经被设计好的所谓好的知识;“多元化”式的现代型研究阶段相对于“一元化”研究阶段更具有人本性、科学性、灵活性,能够充分考虑人的主观性,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视角出发,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从“一元化”转向为“多元化”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质:政治性转向社会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视角来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阶级意识的差异,无产阶级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阶级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2]先进的阶级有着远大而崇高的阶级理想和社会目标,为实现这些理想与目标,先进阶级必然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与观点,使其他阶级接受并支持本阶级的价值观,进而领导他们为本阶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在对于落后阶级进行先进思想的宣传、引导与塑造的过程中,从事这一具体行业的工作者就是最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的手段与处理人们思想、提高思想觉悟、统一行动、提高效率的途径,逐渐具有社会性。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又是一项治党治国必不可少的工具,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早期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本是各级党委的组织宣传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与规模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逐渐社会性。如企业工厂、社区街道、事业单位、农村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域,各种工会、妇联、志愿者协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及其工作人员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中的重要部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内容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扩大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虽然仍是缓和解决受教主体现有的政治观点和素质与统治阶级所倡导和要求的政治观点与素质之间的矛盾,但与其相关的问题逐渐增多。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解决其思想政治问题时的依附问题各不一样,如学生的德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认同和归属问题、党政工作人员的党性问题与腐败问题、农民对于国家大政方针认同接受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变化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内容逐渐从原来的纯政治性过渡为社会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的社会性。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通常是展开展座谈会、茶话会、演唱红色歌曲、播放红、红色革命景观、思想汇报书、课堂教育、报纸等;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红色网站网页、微博、QQ、微信、短信、网络电视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载体。[3]而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和社会化,与受教主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的社会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社会性最为直接、最为显性的标志。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单向控制转向双向互动

受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属性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采取的主要工作方式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灌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双方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由单向控制转向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与筹划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主体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活动前的预期目的,根本在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与喜欢就至关重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活动前应该把教育对象请过来加入活动的组织与筹划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生活世界构成交往活动的意义背景和沟通理解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才能得以实现”。[4]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而这个过程能否科学高效地完成,一方面在于教育者的科学引导,另一方面教育对象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对此具有决定性保证作用的方法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互动这一方式,促进受教主体的心理情感。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方式逐渐摆脱传统的单一性而转向现代的多样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活动场域的单一性,如教室、会议室、办公室、操场等;形式的单一性,主要以各种会议为主,如座谈会、茶话会、班会、家长会、正常的教学活动等;内容的单一性,主要是党与政府的大政方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方式性质上具有单一性,需要通过教育主体的亲自组织、发动与实施;程序上具有单调性,都是在一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场所;从影响持续时间来说具有短暂性,这些活动自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其结束的过程是同步的;结构上具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实施过程中没有与相关的领域进行协调,没有形成合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导致网络、电脑、多媒体等现代交流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必须;同时由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导致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合作更加的紧密。以上两个方面促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在选择与运用上更具有多样化与灵活化。如现在公共生活中的各种红色的网站与网页、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充满私人生活的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飞信等,这些都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重要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载体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景也多样化,如学校、家庭、社区、厂区、广场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日常化与常规化。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时代特征的探析与研究是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通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性质、地位与活动方式四个方面转型的探讨,将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进一步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筹划组织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结果影响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孙其昂:,人民出版社2013版,第161页.

[2]卢卡奇:,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129页.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范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一元化转向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论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早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所处的地位具有绝对性、控制性、主导性等特点,学生只能消极依赖与服从,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体结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元化主体逐渐转向多元化主体,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结构内容的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其主体结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单一的主体逐渐转向两个或多个,不再采用主客二分的研究方法,不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简单地认为是教育客体,期间也产生了“二元主体论”“多元主体论”“主体间性说”等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对象的合理名称分别是“施教主体”或“教化主体”与“受教主体”或“对象主体”。[1]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思想的多元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内容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中的一般性的思想也会多元化,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会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言堂”与“家长制”式的话语垄断。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不只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与完善,更是对于人本身的一种尊重。“一元化”式的传统研究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是一种简单粗暴式的研究,并不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物,只是机械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给他的已经被设计好的所谓好的知识;“多元化”式的现代型研究阶段相对于“一元化”研究阶段更具有人本性、科学性、灵活性,能够充分考虑人的主观性,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视角出发,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从“一元化”转向为“多元化”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质:政治性转向社会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视角来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阶级意识的差异,无产阶级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阶级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2]先进的阶级有着远大而崇高的阶级理想和社会目标,为实现这些理想与目标,先进阶级必然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与观点,使其他阶级接受并支持本阶级的价值观,进而领导他们为本阶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在对于落后阶级进行先进思想的宣传、引导与塑造的过程中,从事这一具体行业的工作者就是最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的手段与处理人们思想、提高思想觉悟、统一行动、提高效率的途径,逐渐具有社会性。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又是一项治党治国必不可少的工具,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早期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本是各级党委的组织宣传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与规模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逐渐社会性。如企业工厂、社区街道、事业单位、农村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域,各种工会、妇联、志愿者协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及其工作人员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中的重要部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内容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扩大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虽然仍是缓和解决受教主体现有的政治观点和素质与统治阶级所倡导和要求的政治观点与素质之间的矛盾,但与其相关的问题逐渐增多。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解决其思想政治问题时的依附问题各不一样,如学生的德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认同和归属问题、党政工作人员的党性问题与腐败问题、农民对于国家大政方针认同接受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变化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内容逐渐从原来的纯政治性过渡为社会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的社会性。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通常是展开展座谈会、茶话会、演唱红色歌曲、播放红色电影、红色革命景观、思想汇报书、课堂教育、报纸等;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红色网站网页、微博、QQ、微信、短信、网络电视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载体。[3]而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和社会化,与受教主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的社会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社会性最为直接、最为显性的标志。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单向控制转向双向互动

受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属性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采取的主要工作方式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灌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双方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由单向控制转向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与筹划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主体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活动前的预期目的,根本在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与喜欢就至关重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活动前应该把教育对象请过来加入活动的组织与筹划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生活世界构成交往活动的意义背景和沟通理解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才能得以实现”。[4]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而这个过程能否科学高效地完成,一方面在于教育者的科学引导,另一方面教育对象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对此具有决定性保证作用的方法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互动这一方式,促进受教主体的心理情感。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单一性转向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