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11-30 10:25:57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1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由过去以研究生产领域问题为主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大大拓宽了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安全科学与技术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安全工程专业作为安全学科的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级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有必要对本学科的内涵、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和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设置的新学科和热门学科,2001年只有30所,而2004年就有68所大学招收安全学科本科学生。为了培养安全科学领域急需的各种人才,身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努力组织教学,突出专业,有的侧重于采矿、化工、航空等行业工程技术,有的侧重于消防、空调等公用工程技术,极不统一。这样由高校一厢情愿地培养的特定行业或某一专业的安全工作人员,非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同时还使某方面的人才短缺。可见,安全科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二、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状

河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内重点发展的骨干大学,其下属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矿山安全技术、采矿技术、爆破技术和地质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涉及安全工程的许多课程已开设多年,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研究,都有坚实的基础。

河北理工大学于1958年建校就设立采矿工程专业,1993年获得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2002年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主要学习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净化与空气调节、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察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在安全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大型工业企业等部门,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监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厂矿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与除尘、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监察与管理等工作。

三、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要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秉承“崇术重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要实现“五个明确”:明确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思想,明确扎实够用、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稳定与灵活的课程设置结构,明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并行的教学模式。

2、基本要求

(1)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力度,以课程模块的形式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2)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上机、实验等实践环节,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科技、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要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4)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教学、课内课外等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和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开设如数学模型、电子设计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组织各类科技竞赛,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在以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学习知识向学习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相结合的转变,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与实施(2002年)以来,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同时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提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采用“一减少、两增加”的方法,即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和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灵活培养为原则,跨学科组织教学,横向设置专业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结构进行设计。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分流限选模块、任意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

(1)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原理、纲要、概论、基础等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

(2)公共基础必修平台:包括各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如数学类、大学物理、化学类、机械类、力学类、计算机类和电学类等课程。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平台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机械制图、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时33%。

(3)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律法规等,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4%。

(4)专业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按照专业特色设置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和化工安全三个模块。其中矿山安全模块设置矿山地质学、采矿学、通风工程学、矿山安全工程等课程;消防安全模块设置燃烧学、防火与防暴、消防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化工安全模块设置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工业防毒技术、化工安全等课程。每个模块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0%。

(5)任意选修模块:包括专业任选课和校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任选课是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的以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为目的的专业课,此类课程为任选课;校公共选修课是为学生提供的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置人文、艺术、社科类、计算机类、外语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环境类等多方面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专业任选课6学分,公共选修课15学分。

(6)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单独开设的综合试验、专业实习、金工人士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同时为更好的贯彻《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还开辟了第二课堂,设立了“创新学分”。创新学分主要指对第一课堂以外所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取得学分。凡在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作品、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

教学培养计划全面实行学分制,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主要包括专业选修模块、专业任选课、公共任选课。两者学分比例4:1左右,4年总学分控制在200学分左右。必修课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能够满足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首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循环练习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24-04

当前,高职院校首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仿照本科院校,实践课时减少;首饰设计过分艺术化,忽略与生产、市场的结合,造成设计与制作的脱节,并进一步导致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质化倾向。高职院校首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主要围绕首饰设计与首饰制作工艺两方面展开,要求学生必须懂工艺会制作,并由此反过来推动对设计的认知,提升设计的可靠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设计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设计潜力。

一、首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认可,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以及人文素养,具备专业向上发展的潜力空间。据此,首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归结为: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培养出“坐下来能设计,站起来会制作”的,具备良好设计能力和制作技术的优良复合型设计人才。

就目前市场而言,首饰分为商业性首饰与展示性首饰两种类型。首饰设计专业培养方向也分为商业性首饰设计方向和展示性首饰设计方向。商业首饰是目前各类首饰企业设计生产的主要产品,作为大众商品而得到广泛关注,也是首饰市场的主流。大多数学生就业一般是先进入首饰企业从事商业首饰设计,因此,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来看,商业性首饰设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都应占据主要地位,在商业首饰设计中强调时尚、潮流元素的重要性。

展示性首饰实际是由商业首饰设计发展出来的主要体现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展览类首饰,占据舞台展示类、定制类及奢侈品类等小众市场。这个设计方向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底蕴、工艺能力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在课程体系中通过多门课程培育学生这方面的设计能力。

二、首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适合市场要求的课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选择、整理、排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多设计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掌握理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开放性课程,通过小组作业、比赛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首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紧扣首饰行业的核心能力,以学生掌握核心能力为要旨。首饰行业中以首饰设计与起版最为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以这两个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同时基于核心环节展开其他技能的学习,并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训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类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四个部分。设计及工艺类的课程教学学时保持为1∶1,强调设计和工艺在首饰设计专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课程体系见表1。

三、首饰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循环练习

现代首饰设计教学应从培养“艺术型”的设计师转向培养“市场型”的设计师。由此,设计的娴熟和技术的熟练成为必然要求。首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循环练习为“熟能生巧”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实训空间。首饰设计专业技能的学习主要遵循三次循环练习来实现。

首饰设计专业在第三、第四、第五三个连续学期内设置三次设计到制作的练习。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从设计出图到成品制作的三次完整的首饰设计与制作过程。学生通过三次连续渐进由易及难的练习,达到牢固掌握设计与工艺的能力,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获得专业知识的经验累积。这三次循环分别是:第三学期的《首饰设计一》+《首饰工艺一》+《银版实训》课程;第四学期的《首饰设计二》+《JewelCAD》+《首饰工艺二》课程;第五学期的《首饰设计三》+《首饰材料工艺》课程。通过连续三个学期的三次由设计到制作成品完整的课程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类首饰设计与工艺方面的知识。

(一)改款设计与银版制作

第一次循环是从第三学期按序开始的《首饰设计一》《首饰工艺一》《首饰银版实训》三门课程。

《首饰设计一》课程主要以改款练习为主。改款,对初学首饰设计的学生而言,主要是临摹借鉴,通过学习其他成熟产品的长处,来迅速提升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善于发现他人设计的优秀之处,有选择性地加以临摹借鉴、学习和吸收。要求学生改款设计出有自己想法的商业首饰款。

《首饰工艺一》课程主要以首饰制作工艺中最基本也是难度最大的焊功练习为主,辅以基本镶嵌技法等的工艺学习。该课程是《首饰银版实训》的先行课程,先期解决首饰银版制作过程中的焊接、执模、基本镶嵌等技术问题,让学生掌握这一工艺技法,为后期的银版制作打好基础。这个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焊接的技能,精细完成执模与抛光工艺和基本的镶嵌技法。

《首饰银版实训》课程主要是学习各项首饰起银版的技法,在完成各项技法任务学习、顺利掌握起银版技能后,以《首饰设计一》课程中的商业首饰款设计作业为蓝图,使用《首饰工艺一》及先前所学工艺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首饰成品制作。至此,第三学期的三门功课融为一体,完成第一次循环练习。由此,学生掌握了改款商业设计与首饰银版工艺的技法,完成由设计到银版实物的第一条首饰设计制作。

(二)商业首饰建模与首饰铸造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 建设

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笔者学校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为: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设计与实践”双轨式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教学”课程体系;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理实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们结合学校重点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实际需求;坚持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则;坚持不断完善“设计与实践”双轨式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理实一体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性、艺术性、技能性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理实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坚持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密切配合,了解和掌握企业各专业群专门化岗位技能的要求;坚持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以达到培养大批合格劳动者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及内涵

1.什么是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2.课程体系的内涵

(1)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专业技能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形成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职业基础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是为专业技能课程服务的,所包含的专项能力是形成岗位能力的基础能力。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铺垫好专业技能课程而展开;而职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围绕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通用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既可单独开课,同时又强调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

(2)课程体系强调能力为本。必须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明确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内涵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理念建立课程体系,便于掌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和发展,适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计划,紧跟市场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3)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性。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的认证,将就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高度融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从资质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全面得到企业认可。

(4)课程体系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就业教育最有效的办学途径之一,把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1.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是:

(1)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

(2)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3)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

(4)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

(5)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6)课程模块更新效率高,可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2.基本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公共课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满足生活需要。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同一大类专业中具有共同技术要求的专门课,是专业基础知识大平台。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能力,使学生除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还可以具有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

(3)专门化课程模块。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只需完成相对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实验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4)综合实训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

(5)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计划。能力目标是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法和步骤

1.研讨、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各专业部要进一步研讨、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使体系的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

2.以专业教研部(文化课教研室)为核心的模块课程开发

成立以专业教研部(文化课教研室)为核心的模块课程开发小组。在教学部(室)主任的领导下,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同时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参加。组织专业教师学习相关文件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进行课程改革培训。在此基础上,按示范校建设项目任务书要求,由承担任务的教师申报,经逐级批准后实施。

3.提交经过论证的项目课题实施方案

各专业承担项目、课题任务需提交经过论证的该项目课题的实施方案。

4.确定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并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

确定本专业主干课程,并从各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整合重组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课程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5.提炼专业核心内容,再确定核心的模块课程

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在确定本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核心的模块)之前,需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分析确定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所需的专门能力和基本能力,并根据就业岗位需求提炼专业核心内容,再确定核心的模块课程 。

6.关于各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比例的建议

(1)在遵循国家、省教材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内容,使文化课与专业课程比例达到3:7,专业课中实践课达到70%以上,或者公共基础课程达到30%,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课程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4类共占70%,其中校本课程占专业课程的10%~15%左右。

(2)确定文化课与专业课、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课程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之间的比例。

(3)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据不同择业方向,对就业和升学两类班级按不同比例安排课时。如高考班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按4:4:1比例分配。(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实际研定,以上比例均为参考。)

7.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主要课程及教学项目

课程设置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对专业核心课等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整合,开发出相应的教学项目,必要时可打破学科界限,教学模式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即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真正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8.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设置课程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9.课程设置要把握三个融合

(1)把国家、省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2)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模拟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工学相互交替的、立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

(3)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以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式课程体系。

10.研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的各项成果

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要按示范校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分阶段研讨、评价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的各项成果。重点是找出理论依据不足及与实际脱节或操作性差等问题,然后要几易其稿,进行归纳、整理、修改、补充和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4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

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体系建设 初探

一.我国商务英语主要面临的现状

在我们国家商务英语起步较晚,比起其他的课程这门课程基本上处于劣势地位,教学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在开课到现在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现在总结如下。

1.课程体系不明确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特点就是涵盖面比较广、复合性比较强,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既要强调英语的语言能力,又要重视商务抓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商务专业知识的系统系和英语专业的知识性,但是实践课程却想对来说比较缺少,没有体现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但是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职业实用型英语人才,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工作,但是在我国高校目前总是这样的现状只注重商务英语的理论研究,而严重的缺少具体的实践,这样就会造成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不知道做什么。因此,毕业生必须要有一定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

理论只是基础,实践才是首要的。任何高校都要注重实践,毕竟学生出去都是要靠实践的,但是在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一般的很难权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光有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缺少应用能力,但是缺少理论知识就相当于缺少了基础。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初探

1.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校在设置理论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商务英语专业与其他的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应传统的课程设置原则。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以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去设计课程和确定教学类容,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注重技术,要将知识转换成可以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将知识转换成属于自己的能力。在课程教学的时候,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虽然理论是基础,但是以后在工作岗位实践才是最主要的。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一些调查报告,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社会的需求来调整课程。经常开展一些与商务英语有关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基本的商务知识得到加强。

2.实践课程的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知识,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道我们自己具体掌握了多少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实践的工厂或者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许多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以后就业有非常大的帮助。

3.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国由于商务英语起步较慢,大部分英语老师懂英语的对商务不太懂,懂商务的对英语又不太懂,但是商务英语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特别的高,商务英语是将英语知识和商务技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而综合型的老师有比较少,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专业老师的不足,要建立一支既有非常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又有非常厚实的商务技能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满足专业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艳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103-104.

[2]胡艳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103-104.

[3]王同飞,陈雪丽,熊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3:15-17.

[4]黄冬梅.论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32:129-130.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储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解答,以促进智慧旅游健康、有序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旅游教育的发展遇到良好机遇,亟待进入到调整、深化、改革和提高的发展阶段,为了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复合人才,满足行业对旅游建设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顺应时代,构建创新型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升级与改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专业深层建设。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1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设置问题

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存在专业设置不全面、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层次定位模糊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模糊,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符合旅游企业需求,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普遍偏低。

1.2课程设置

“缺乏特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表现在授课思路和本科生对其认识偏差较大。在课程内容中缺乏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的不统一,特色课开设的贫乏,目的模糊;由于没有相关的基准文件,没有将培养目标应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课思路不清晰,可说是目的模糊的延伸,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信息技术类的基础课程少等;不细分专业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专业方向模糊也使得本专业优势难以体现;尤其是教师的研究成果,几乎不为本科生所知,师生间的交流、参与较少,这些均是旅游系本科生专业建设的“软肋”。此诟病几乎为院校老师所认同。

2智慧旅游课程思路

智慧旅游课程思路以“实用、高效、前瞻”为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体验式互动教学模式,从实践项目案例入手讲解知识点,穿插大量典型应用案例,一对一答题解疑,将先进的技术与具体的实际应用相结合。(1)围绕创新创业内涵要求进行。针对院校学生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定层次化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相关专业中的具体应用,提升学生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学习和实践能力。(2)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使学生熟悉互联网+模式下的核心课程,提升复合能力。(3)针对实际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实践活动脱节和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与资源,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等,实施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探索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及课程体系架构。(4)立足于校内创新中心、科技园等机构,积极开展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5)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师资队伍岗位工程培训为切入点,面向创新创业,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师资队伍培训、发展、提高等制度,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制度。

3智慧旅游课程提升与内容建设

3.1整合专业核心课程组,逐步更新专业课程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增加互联网+相关内容,充实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使其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旅行社管理课程中添加旅游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旅行社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的生态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流程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应用等内容。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添加旅游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旅游景区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旅游产品中间商概述、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模式、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网站结构等内容。在饭店管理总论课程中添加饭店电子商务、饭店电子旅游产品中间商概述、旅游餐饮电子商务、餐饮电子旅游产品概述等内容。在旅游策划与规划课程中,添加智慧旅游创新与策划综述、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介绍、智慧旅游建设规划与设计案例等内容。在会展管理课程中添加旅游商品电子商务、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运营、旅游电子产品中间商概述、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模式、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网站结构等内容。在旅游营销学课程中添加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及工具与方法、网络营销之电商网站综合运营实战(网络营销之网站数据分析案例分享、营销型网站的建设、网络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之常用工具和营销案例分析、公共营销体系中的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传播、基于社交网络的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等内容。

3.2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加入管理信息课程

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加入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讲座等课程,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等课程。在旅游信息管理课程中添加智慧旅游与旅游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及典型应用、旅游大数据介绍及典型应用、移动互联网+旅游APP、地理信息系统及典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典型应用、云计算技术及典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内容。在电子商务运营实务课程中添加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实务、旅游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构成、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功能与特点、旅游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网络银行)、旅游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优势、旅游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组成、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与交易过程。

3.3与企业开拓协同创新型课程

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立足于学校创新中心、科技园,汇聚校内外优秀师资开展互联网+教学与创新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在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情况下,逐渐改变旧课体系直至更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改造与升级;针对素质和能力差异比较大的学生,面向创新创业,提出分层次培养的方式方法,突出实用、高效、前瞻”为原则,将先进的技术与具体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开发实践性组合课程。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建设、教学案例建设,信息技术核心实践课程建设等,同时与企业业务部门配合,完善课程开发、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4结语

总之,科学制定并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本专业紧跟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课程,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深化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孙丽坤,盖玉妍等.旅游管理专业“做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模式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6):1-3.

[2]魏九峰.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16(1):148-149.

[3]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北京:国家旅游局,201509.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7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8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转贴于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9

2010年6-10月,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保险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保险公司、专业公司以及兼业机构等保险机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咨询,座谈等。调查内容主要是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多数院校在第一年只讲授基础课,对相应专业介绍甚少,导致学生在大一,甚至大二上学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无法判断基础课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另外,由于引导不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保险专业将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从而无法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保险专业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多停留在对保险营销员的粗浅理解上,对其他对口岗位的了解甚少。

2.专业课理论性很强,而对应的课外实践相对较少,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体现为理论课程学习的效率较差,很多时候学生不知教师在讲什么,不知这些知识对今后自己的工作有何帮助;其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课虽然学了不少,但理论指导实践能力较差。

3.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不强,难以和同事、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单独面对客户时经常显得手足无措,岗位适应时间较长。

4.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某类专业知识的需求变的明确,希望重回学校深造,但苦于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实现。

5.学生对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知识掌握的较少,难以适应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6.面对高职院校毕业这样一个学历,有比较明显的自卑心理。

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根据调研情况,修订保险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一面旗帜,它既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所以,根据调研情况,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反复论证,课题组首先修订了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使之更贴近市场需求。

保险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熟悉保险和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保险和金融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掌握保险业务、保险核保、核赔和基本银行业务、会计处理等方面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该培养目标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加入了对学生其他金融知识的要求。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财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面对保险产品,大家开始变得理性,保险不再是独立的产品,而是整个理财规划的一部分。所以,保险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仅要求员工掌握保险知识,对其他理财知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修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三、按照培养目标,设计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确定之后,课题组对课程体系做了如下变动。

1.实施专业班主任制度。专业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正确引导。具体包括:1,通过班会形式定期向学生传递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共性问题;2,不定期的召开临时会议向学生解释保险行业出现的重大事件及保险专业重大要会议精神,让学生了解保险专业前沿及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保险问题;3,建立专业交流网络平台,增强本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起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跨越时空的沟通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个别问题;4,将学生的课余时间与专业联系起来,令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保险,学习保险。专业班主任每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与保险专业相关的主题活动,增强其组织、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市民保险意识调查问卷”,然后安排学生到公共场所发放,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再如,安排本专业学生面向全校非保险专业同学进行“保险知识普及”讲座,学以致用,同时起到宣传保险的作用;或者,开展“保险知识竞赛”,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并修订原有的一些实训课程。比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感性、及时的了解专业,第一学期增加了一门校外集中实训课:保险专业教育。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参观企业、认识专业”的教育。该课程由学校和合作保险公司联手授课,20课时,为期两天半,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各一天,最后半天讨论并形成认知报告。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由企业优秀员工向学生进行相关岗位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保险公司的工作环境、各种岗位、工作流程,激发其学习兴趣。再如,将原来的校内集中实训课《保险销售实训》改为校外实训,并由企业兼职教师训练。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的指导外,更多是跟随企业导师参与保险产品的营销。这样设计课程既保留了原来的理论教学,又增加了学生接触客户的机会,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营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营销的感性认识,将营销理论用之实践,而且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拒绝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挫折教育,激发了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配比度。课时配比度是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开课时量之间的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讲授课与自修课等课程关系,由于总课时一定,因而,这些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课时规定。一类课时的增加,就会减少或削弱另一类课程的开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课题组根据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慎重的调整。例如,以往学生在第一年学完基础课之后,会利用暑假进行30课时的《企业认识实习》。该课程原来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分散实习,从实习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将该课程调整为60课时;同时,改为将学生分组后由合作企业的导师带领实习,每名导师带4-5名学生。这种调整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切实进行了实习,一方面使实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另外,课时的增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工作环节,为下学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寻找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时序上的衔接点,是指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任课教师了解自己所任课程在课程体系整体中的位置,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本课程。其关键问题是找到课程体系内课程要素与课程要素之间内在关系,从而确定开设的先后顺序,避免课程要素之间的重复与脱节,发现能力上的断线和课程时序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另外,最后一学期完全是顶岗实习,学生将近半年时间在企业度过,会发现理论上的许多盲点,但是苦于回校后就毕业了,这些问题难以通过教师有效的解决。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将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改为校内选修课的学习。鉴于时间相对较短,在授课安排上会与正常学期明显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四门选修课,每天两门轮流上课,每天的授课时间为6课时,其余时间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来提高自己。

5.按照统一标准,突出个性的原则,增加更多选修课。保险专业的开设具有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双重目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保证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统一标准,必修课程和教学环节来保障其目标的实现;而选修课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了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同时考虑到保险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家庭理财的关系,另外,考虑到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我们增加了《沟通技巧》、《金融市场》、《保险与理财》、《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大学生心理学》等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