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能源发展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12-05 18:10:14

新能源发展特点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1

一、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实施意见》确定了自治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学、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新兴产业。新材料方面。立足资源优势,以新型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光伏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快产业延伸和升级,构建特色产业链,围绕新材料研制和下游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用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方面。立足产业基础,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度。依托内蒙古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大型骨干嘛产业,大力发展铁路车辆、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现代农牧业机械,支持发展乘用车、新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2.5兆瓦以上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齿轮箱、液压控制系统、叶片等关键零部件,加强整机技术集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新技术应用,提高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主导的集群。

生物医药方面。面向健康、育种、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自治区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重点发展生物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蒙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配方颗粒和绿色保健品,开展蒙药制剂药效学评价研究,完善蒙药标准体系。开展干细胞工程系列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建设呼和浩特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干细胞繁育、基因克隆、分子育种、航天育种等技术为支撑,加强地方品种和重要肉型家畜新品种选育提高,开展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应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先进技术,开发乳酸菌和益生菌制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及生化产品。

新能源方面。加快风功率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多种调峰电源和储能方式,推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推进核心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探索发展区域性智能电网、微型电网。重点建设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赤峰、通辽等达阳能发电基地,全区风电装机容量太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重点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国家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气化采煤、褐煤提质及综合高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煤炭加工利用水平。

电子信息方面。积极引进发展集成电路、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面板、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智能传感器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统筹布局和建设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校园和消费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城市一卡通、一网通工程,建设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信息、电子交易和远程期货交易、城市应急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信息化步伐,不断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

节能环保方面。开发推广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节能电机、节能灯具、绿色建材等高效节能产品和太阳能供热、制冷产品。支持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等新产品应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广新型节水技术和设备,加快粉煤灰制取氧化铝、煤矸石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高技术服务方面。围绕稀土深加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中蒙医药、兽用疫苗、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发挥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支撑,积极开展云计算应用软件开发、服务创新示范,整合优化信息化资源,建设统一、共享、高效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强物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在精细农牧业、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电网、金融、医疗卫生领域开展物联网特色示范。积极引导和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加强蒙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动漫、电信增值、数据内容等新型服务业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2

一、桂西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桂西资源富集区包括河池、百色、崇左3市,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大石山区和水库库区于一体,具有资源富集、生态脆弱、沿边开放、扶贫开发等鲜明特点,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建设的8个资源富集区之一,是我区“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桂西资源富集区地处我国珠江源头,是滇桂黔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在我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肩负特殊重任。区内特别是河池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地区,在全区更多承担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功能。

桂西资源富集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明确五个发展导向。处理好四个关系就是:

一是处理好限制开发与促进发展的关系。限制开发不等于限制发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把一些不具备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条件、维护生态系统以及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安全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区作为限制开发区,主要是限制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使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集中地落实到限制开发地区,更好地保护其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生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延伸。同时,在确保主体功能发挥的前提下,鼓励限制开发区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二是处理好限制开发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桂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地位重要,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将一些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并不是限制其资源开发,而是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实行“点状开发,面上保护”,更好地集约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是处理好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的关系。桂西地区重点开发区比例不到20%,主体功能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提供工业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这是一种宝贵资源,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把桂西地区的产业、经济集中布局到重点开发区。鼓励人口由限制开发区向重点开发区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提高重点开发区的效率,促进桂西地区加快发展,又减轻限制开发区的人口和产业压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桂西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落后、发展水平低。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是桂西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必须把产业转型升级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以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布局,以更好地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明确五个发展导向就是: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地复制发达地区的模式,以主体功能区为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是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桂西地区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绿色增长,建设绿色经济区。

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资源富集区。

四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之路。桂西地区深处内陆,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发展。要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尤其是河池市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五是坚定不移地走和谐发展之路。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探索一条资源开发式扶贫富民新路子。通过资源开发带动扶贫开发,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和库区群众脱贫致富。

二、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六篇大文章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

作者简介:马海啸(1980-),男,回族,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00512JX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06-02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两大障碍。新能源发电技术因其环保、低碳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发电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1]于是为社会输送掌握新能源相关技术的各种科技人才已成为当今高校的重要任务,不少高校近年来纷纷增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但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处于摸索阶段。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南京邮电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笔者根据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具有“多”、“新”和“实”的特点。[2]“多”是指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电气、动力、材料、机械、控制等多个学科,因此概念多、推导多、计算多。“新”是指该课程是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一些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所以需要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课程的教学需求。另外新能源利用的过程也是科技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也需要更新,不能一成不变。“实”是指课程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所学内容大多是实实在在的工程装置,授课时不能只谈原理不谈应用,理论和实践必须做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三个特点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的实验设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摸索出一种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3-5]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与优化,其目的在于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遴选教学内容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内容涉及新能源基础知识、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氢能发电、天然气、燃气发电、小水力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多”的特点。但本校授课学时仅为48学时,内容多课时少,形成了一组矛盾。那么如果想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有效掌握有用的重要的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遴选。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结合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未来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思路是:

第一,积极有序发展风电。风电开发要实现大中小、分散与集中、陆地与海上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促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推进太阳能热发电。光伏发电按照“大规模集中开发、中高压输送”与“分散开发、低电压就地消纳”并举的思路发展。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选择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土地,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合理发展垃圾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燃气发电。

第四,试点研究地热能和海洋能发电。

第五,加快电网骨干网架建设,合理布局建设调峰电源,研究应用储能技术,提高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6]

可以看到以上5条中,第3条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燃烧的方式发电,这与火力发电类似,技术较为成熟。第4条地热能和海洋能发电受地理条件的约束,发展相对缓慢。第5条主要是针对电网的改造,严格意义上讲跟新能源发电的核心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就显然成为新能源发电方式的代表,况且风力发电和太阳发电目前占据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的91.5%,市场份额较大。[6]于是应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主要的先进发电形式进行主讲,其他发电形式用较少的课时泛讲。具体课时安排如下:新能源基础知识2学时,风力发电18学时,太阳能发电18学时,生物质能发电、氢能发电、天然气/燃气发电、小水力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共10学时。其中风力发电中重点讲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工作原理、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策略、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泛讲风的特性、叶片空气动力原理和风力发电经济技术性评价;太阳能发电重点讲太阳能电池及光伏发电原理、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蓄电池充电技术和光伏并网逆变器原理与控制策略,泛讲太阳辐射特性、太阳能转换与应用、光伏发电制约因素与经济技术评价。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适应“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新”的特点,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发掘与课程特点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研究兴趣的激发、最新科研动态的传递及科研方法的引导。

1.列举事实,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所讲授的一些主要新能源发电方式在目前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紧密。例如,许多城市的市民广场已安装太阳能草坪灯,高速公路两边已出现风光互补的交通信号设施,部分城市出现了光伏建筑,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海上风力发电厂,宝马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已在车展中展出等。通过列举这些新鲜的事物,比课本上教条的说词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学习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必要性,也可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去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多媒体教学为主,网络资源共享为辅

授课过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不使用板书形式,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增加课程容量。多媒体课件制作避免使用大段的文字,尽量多使用图片、动画和视频来增加课件的渲染力。例如在介绍各种新能源发电形式的时候,可以使用各种新能源电站的外观图片,加强学生对不同发电形式的区分能力;在讲解光伏发电光电转换原理时,可以使用光电子生成及移动的动画,增强学生对转换原理的理解;在讲解风力发电机组结构时,可以使用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视频,使学生更清晰看到风力发电机组的内部结构。

此外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前沿科学,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最新的科研成果。采用有说服力的权威材料,如新能源发电领域的期刊文章、学术专著作为讲授内容。告诉学生一些与新能源有关的网站,如中国新能源网、中国新能源发电网,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进一步获取知识,使本课程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的授课方式,营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拓宽学生的视野。

3.启迪式、比较式和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启迪式教学方法的理念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升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能源发电技术”这门课程中非常适用。例如在讲异步发电机发电原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电机学”中讲过的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当异步电动机的原理理清以后,鼓励学生用逆推的方式,推导出异步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比较式教学方法通过归纳总结不同事物的主要特点后进行分析,形成对比图表,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例如在讲发展新能源的必要性时,就可以将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主要指标列成对比表格,使学生轻松直接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

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方法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给定的题目进行学习和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对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这不但锻炼了学生检索文献、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太阳能发电时,可将太阳能发电分为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将班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对太阳能热发电进行调研,另一组对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调研,在课堂上各组派出代表总结调研结果,陈述各自发电的原理及所具有的优缺点等,讨论完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

三、设计实验环节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即“实”的特点。因此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实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很难买到专门为“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开发的实验教学平台,只能买到一些新能源发电装置,但这些装置的系统都已集成,基本不具备开放性,不适合学生进行实验。因此如何设计“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实验环节,也是决定课程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南京邮电大学“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共三个实验,由于场地、经费和实验平台等制约因素,将三个实验均开成综合性实验是不现实的,因此将三个实验分别设计为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仿真、风力发电系统仿真和光伏系统逆变器性能实验,其中前两个实验采用MATLAB仿真做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了解实验指导书介绍的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方法,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够完成实验,得到仿真数据,达到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目的。而最后一个实验采用自制实验板用实物做综合性实验。实验室有针对性地自制了一些实验板,例如电力电子器件模块、驱动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保护模块等。学生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模块进行组合,做到真正自己动手搭建和调试电路,既能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改变了传统的照葫芦画瓢式的实验教学,使实验变得生动有趣。

四、结论

本文基于“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多”、“新”和“实”的特点,首先根据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遴选了授课内容,解决了授课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其次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去适应“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最后根据自身的实验条件,精心设计课程实验环节,利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满足课程“实”的需要,为“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惠晶.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马海啸.“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3]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4]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等.“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4

谋篇内生发展能力的关键一役

经过十年西部开发的实践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西部开发必须有新的突破方向。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主要建立在国家援助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经过十年开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瓶颈作用已经得到突破,基础设施短绌的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西部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源性援助。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的关键,还在于布局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以特色优势工业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可有效激发外部援助的持续性,也能充分展示西部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精神。

以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塑造特色优势工业发展优势,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通过多年的开发,东部的矿产资源开发已经进入末期阶段,东北、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都进入中后期,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重心向西部转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亮点,也对西部经济产生一定带动作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经过剥离、采选、提炼、加工等环节,原矿开采最好能够与资源的深加工联系起来,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实现一体化节能式发展。因而,西部特色优势工业发展与资源的精深加工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园区化、集群化、集中化和专业化发展,不断延伸加工链条,可以收获好的加工利用效率,有助于西部特色优势工业做大做强。

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可以推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目标实现西部经济的不发达,与城镇化水平低有很大关系。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包装、印刷等配套工业的发展,还可带动物流、商贸、交通运输、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镇对劳动力的多方面需求。在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以特色优势工业引导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流程清晰可见。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的规模经营水平,也有利于发挥城镇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可见,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有助于西部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是企业行为但凡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就要履行必尽的社会责任。在本轮西部大开发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化资源税改革,将新疆等地资源税从计量征收改成计价征收模式,强化对西部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这一决策,受到西部地区的普遍欢迎。一种典型说法是,资源税改革提高了税负,等同于间接提高了价格,担心这一改革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这是因为,资源税改革的目的就是对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地方造成的资源环境损失加以补偿,这一补偿合情合理,体现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大规模开发西部资源的企业多是垄断性国企,在资源开发中获得大量利润既不上交中央政府也不补偿地方的机制,会加重低成本滥采资源的开发行为,带来逆向的开发后果。因而,尽管资源税改革带有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地方税收的板块转移特点,但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资源价值,推动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减少采富弃贫等不良企业行为。其实,在终端消费市场上,在政府规范价格管理下,资源性产品国内外价格的趋于接近,终端提高价格转嫁消费者的空间不大。

促进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优势工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依托于西部边境线长的条件或者市场潜力大、商务成本低的优势扩大开放,使西部由内陆地区变成开放前沿,能够以规模化的资源品贸易弥补西部自身资源的不足,有利于特色优势工业走得更远。近年来,西部一些内陆省区市如宁夏、重庆,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沿边省区注意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大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也重视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对振兴特色优势工业有长远意义。比如,云南德宏州靠近缅甸,多年来一直与缅甸进行玉石交易,现在已经逐渐实现到从贸易形态到加工形态的转换,形成以翡翠为重点,包括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珍珠、玛瑙、猫眼、黄龙玉在内数十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建立了多个珠宝文化园区,德宏州甚至提出打造“中国玉都”的目标。依托缅甸资源,玉石加工业已经成为当地有充分竞争力并且容纳大量就业人员的特色优势工业。另外,西部矿业、金川公司等一些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企业也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原料基地,以弥补本土矿产资源的不足。

与循环经济携手并行

西部开发十年进程中,不时传出西部大开发会否带来西部大开挖的质疑。应该说,这种认识的提出者出于对西部大开发的具体内容的不了解,往往仅就字面意思理解,主观陷入把开发等同于开挖、开挖必然会造成生态破坏的联系想象之中。但西部大开发前十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立足于生态修复而不是生态破坏,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视生态维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表现在特色优势工业发展方面,在矿产塌陷地生态恢复、矿坑矿硐填埋方面也采取了逐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在新时期资源品价格上升、资源税补偿新机制生成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尾矿资源的利用和生态治理,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更有可能实现大开挖不出现大破坏的结果。

尽管大开挖本身产生资源环境问题不大,但是不等于特色工业发展中的大冶炼、大加工不带来资源环境问题。应该说,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工业中重化

学工业比重较大,单纯采取平面扩张的方式,会造成明显的环境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6%,但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的36.55%;排放的COD占全国的35.52%,其中仅广西COD的排放量就占全国的12%以上;西部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43吨标准煤,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6.6%。而一些地方重金属超标致人病患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推进西部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把特色优势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工业化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吃干榨净”,也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西部开发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应该说,西部一些城市较好地把特色优势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环境不断改善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位于甘肃中部的金昌市是国际有名的镍都,镍、铜、铂族元素所占比重较大,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化工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有发展循环经济的较好基础。经过多年实践,金昌市已形成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铜镍矿开采一冶炼一镍铜钴初级产品一压延产品及新材料等有色金属产业链;二氧化硫―硫酸一硫磷化工等硫化工、磷化工产业链;原盐―烧碱一氯气一PVC一电石渣一水泥等氯碱化工、建材产业链;原煤―焦炭―焦炉煤气―合成氨等煤及煤化工产业链。更好地设计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极大地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金川公司在冶炼过程中,充分回收余热资源生产蒸汽,供热系统形成余热发电,供水系统的中水全部回收用于生产。固体废弃物、尾矿废弃物再选后用于矿山充填,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制酸,为硫磷化工提供了充足的硫酸资源,废水、余热、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已经达到了88%。对照数据显示,1992年金川集团生产4万多吨镍、2万多吨铜,用水量高达8800万方,而现在生产13万吨镍、40万吨铜,用水量却只有6700万方。

陕西咸阳市在推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严格实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同步进展。近年来,咸阳市关闭了多达180多家造纸企业,12家重点印染企业,淘汰了12.4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和57万吨落后产能,同时加大力度实现优势资源的绿色开发。利用本地的优质煤炭资源和石灰石资源,吸引国电集团、大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等大型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方式进行开发,实现原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海螺水泥在当地投资的绿色加工项目。不仅实现了污染零排放,还充分消化矿产开发和加工中形成的废渣;低浓度瓦斯发电项目的实施,不仅利用了井下的瓦斯资源,而且提高了煤炭开采的安全性;重金属吸附材料项目的建设,不仅消化了大量电子垃圾,而且解决了重金属尾矿和低品位矿的回收利用难题。

目前,我国的资源利用水平总体不高。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4.3%,虽比2000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但是与不少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西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工业中更加注重采取循环经济模式,会为提高全国资源利用效率做作出贡献。

提升创新能力助推特色优势工业扩张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西部地区尽管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但要加快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就必须把创新能力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围绕特色优势工业配置创新资源方面先行一步,更多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是推进特色优势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链延伸、集约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技术创新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

特色矿产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需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矿藏多是伴生矿、共生矿,具有多元化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以往的矿产开发大多只取富有成分、富有部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很低,资源损耗巨大。不仅如此,在矿产品加工冶炼中,许多有效成分被作为废渣清除,既污染环境,也造成资源浪费;在市场交易中,多出售原料和低加工水平的原材料,附加价值低,特色工业潜力没有有效发挥。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使各种元素物尽其用,实现矿产开发价值最大化效果。西部特色优势工业发展的诸多实践证明,采用包含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新设备,可以极大提升资源利用效果。比如,采用干法水泥生产线,可以将粉尘、废气密闭,通过电除尘和袋除尘达到达标排放效果;传统意义上的湿法水泥生产工艺每生产1吨水泥需要330公斤煤,而干法旋窑生产仅仅需要150公斤煤;湿法工艺生产1吨水泥用水量高达130公斤,而干法工艺生产同等数量的水泥用水量不到1公斤。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可节省成本1/3,可提高效益1/3。又比如,西部输出的一个重要资源是电力,西电东送的主要模式是煤炭发电。假如能够更多地应用洁净煤技术,并采用超临界发电技术,供电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根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技术参数,与600℃临界发电技术相比,700℃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供电效率可以提高48%至50%,燃煤可再降低加至50克,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降低14%。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5

河北省保定市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8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在十佳创建低碳城市中位居第二位。拥有一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中国电谷。是我国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关灯活动的城市。尽管低碳经济已经从概念走向效益,但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遇到了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发展新能源的核心,金融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剂资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针对“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在掌握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该调研报告,希望能对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史概况

保定新能源产业集中在太阳能、风能及能源设备发展方面。2006年提出的“保定·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是人们认识保定新能源产业特色的始点,电力发展由此成为保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2008年2月,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得到国家的批复,新能源从此驶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不但连续三年保持在50%以上的增速,基地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规模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地以风电、光电为核心,以储能、节能、输变电产业为配套形成了以风电设备、光电设备、新型的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输变电设备、电力自动化设备和产品交易技术研发的七大产业园区,也因此形成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群和产业群。该基地从事新能源设备制造的企业已由刚起步时的64家发展到目前的170余家,并实现了工业总产值780亿元,使保定成为国际化的新能源与电力设备产业发展平台。

(二)发展现状

2006-2010年,保定市政府建设发展了“保定·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基地。该基地内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输变电设备制造、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等六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体现在新能源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方面,年均增幅超过50%,风能和太阳能设备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00%。体现在新能源产业的销售收入方面,年均增幅达到60%,风能和太阳能设备实现的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20%。体现在新能源产业的出口创汇方面,新能源产业的出口创汇年均增幅超过95%,太阳能设备出口占到了新能源产品出口创汇额的70%以上,是出口创汇增幅最快的新能源产品。

二、保定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与金融支持状况

前期研发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速度缓慢且风险大、产品生产与推广成本较高等特点,使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资金制约严重。截止到2009年7月,保定市给予这些企业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已有18家。以天威英利为例,给予贷款支持的有:进出口银行10亿,中国银行3.8亿、深圳发展银行2亿、花旗银行1.5亿、中信银行1.5亿、交通银行1.5亿、石家庄商业银行1.8亿、农业银行1亿、建设银行1亿、光大银行0.87亿、工商银行0.8亿元(最高时1.9亿元)。此外华夏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保定商业银行、保定农村信用社也有融资。保定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得到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但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相比,金融支持也存在不足。

(一)银行信贷单一,金融服务不健全

商业银行对新能源行业仍采取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对新能源产业信贷支持有限。目前,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优质客户,对于新兴的新能源行业的新产品发展前景预测较弱。保定市金融机构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日常金融业务的运行服务,对处于起步壮大的新能源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及其产业资金理财的综合性建议相对较少。

(二)银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主要的是一种信用关系。然而,从目前来看,我们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其信用和管理状况根本无从更无人纪录,导致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沟通的平台。

第一,缺一个沟通渠道。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事的领域千差万别。如何让银行或担保机构了解其产业所在行业、所在领域的市场前景,怎样了解、了解多少。除了要了解一些对于新能源产业的特定金融业务、去其产业看财务报表,也要更多了解企业所在特定市场的状况,需要有一个公开的畅通的沟通渠道。

第二,缺一种沟通方式。企业信用、实力、素质以及融资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可操作性,目前只有老板讲、发明人讲,而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还有一些专业记者的见解,却总是受到忽视。

第三,缺一家沟通中介。国外有很多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企业诊断、企业顾问公司。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北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常举办的“银企联手推介会”就是这种尝试,保定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

(三)直接融资不完善

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制约了新能源企业直接融资,除了中国英利实现了境外上市融资,天威集团和风帆股份在研发新能源产品过程中可以借助集团上市融资外,许多正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较小的新能源企业,很难取得上市资格。同时由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规模。

(四)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加快了总量上缩紧信贷的步伐,由于在结构上未能对国内产能过剩的产业类别进行详细细分,存在着把新能源产业领域中某类产品相对过剩等同新能源产业过剩现象,导致新能源产业无法得到相应的贷款支持,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小新能源企业的担保不足是制约其银行授信的瓶颈障碍。虽然保定市为中小企业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但实际开展业务运作的不多;而且中小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潜能严重不足,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较大的反差。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政府应当扶植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增加投入,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对重点项目贷款贴息等。同时金融信贷企业应当响应国家发展目标,积极提供金融支持。

(一)增强银行的信贷金融服务

放宽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充分鼓励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到新能源产业;同时,吸引风险投资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引导民间投资,从而加大金融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1.根据新能源产业特点,创新符合新能源产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

银行可针对新能源企业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新能源设备制造商、生产商的特点推出特色金融服务方案,包括应收账款管理、网上信用证、现金管理等多种服务。

2.加大银行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投放。银行应选择新能源产业中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并从信贷额度、审批环节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是对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又需巨额资金支持的重点新能源企业,商业银行可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增大对新能源项目的贷款额度,使银行共同分担风险,提高综合收益率。

三是完善新能源产业贷款担保机制,帮助新能源企业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保证资金的融通。

3.优化银行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结构

重点是区别企业情况,采取“有保有压”的方式,优化对贷款对象的信贷结构。即在加大银行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对于存在过度融资现象的企业,应根据其财务成本运行情况,加大对信贷风险控制,采取谨慎的态度,通过信贷手段,督促其降低财务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完善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1.在产业集群内部创造企业评估机构,为企业担保提供平台

在同一产业集群内部设立独立于各个企业之外,专门负责企业评估的机构。首先,评估机构设立在同一产业集群内,由专业人员对其负责;第二,评估机构要遵从的评估方向:1)是否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合理的企业定位;2)是否存在有价值、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或服务的理念,并符合经济发展趋势;3)是否有有效的管理结构,能发挥作用为公司服务;4)管理层是否有良好的背景或经验;5)是否有合理的发展计划及财务预算;6)是否有齐全的财务报表及会计统计系统;第三,该评估机构不参与任何企业生产经营,评估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不得泄露任何企业的商业秘密;最后,该评估机构要做到,与政府、担保机构以及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沟通及时,为该产业园区搭建担保的平台。

2.设立发行短期融资券

与从银行贷款不同,短期融资券采用簿记建档方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发债企业的信用状况是市场投资人认购的重要标准;而在短期融资券发行日前和存续期间,公司各类相关信息实施公开披露。

短期融资券发行前,各发行人均要遵照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相关规定,公开发行公告、募集说明书、财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相关信息;对风险提示、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纳税情况、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分章节详细列示。按照相关规定,在融资券存续期间,发行人要定期披露年度报告、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重要信息,并及时向市场公开披露可能影响公司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接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自律管理。

因此,发行短期融资券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除了降低融资成本外,更多的是企业在融资的信用形式上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债企业已经开始具备“公众公司”的特征,企业将面临从银行信用到市场信用的升级。相关专家和发债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将促使企业优化治理模式和财务结构,对企业的信用建设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中小企业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迈出的第一步,是对融资方式的创新,对于企业、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都具有方向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彬.我国新能源融资分析[J].理论界,2010(01).

[2]邢开成.河北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N].中国气象报,2010-3-193.

[3]夏玉森.河北省发展新能源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04):124.

[4]贺劫,徐向辉.新能源开发保定战略[J].建设科技,2007(08).

[5]李永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J].经济纵横,2009(03).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6

记者:这次到海西州很有感触,无论是在州府德令哈市、还是在工业新城格尔木,我们发现,柴达木八百里浩瀚戈壁的苍凉已经成为历史,处处难掩城市的新绿和繁荣。尽管时下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我们仍然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发展建设的热浪,海西处处萌发着勃勃生机。

诺卫星:近年来,海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高原特色,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牧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海西州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1亿元,同比增长20%,多项经济指标位列青海省第一,成为青海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当下,海西州正实践着“海西速度”,在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继续多年抒写两位数增长的佳话。

当然,这个资源富集,充满发展机遇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小规模、低水平,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低的现象。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海西州面临着潜在的发展危机。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海西的发展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州委、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面对盛世和机遇,确定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发展思路,并成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2008年5月,海西州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反复修改审定,顺利完成了《柴达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由省发改委主持在北京组织了审查。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现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通过两个规划的编制,让海西人进一步认识了州情。

唱响主旋律

记者: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对于海西州而言,其发展的示范带动效益远远大于一个海西州,对青海、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也有借鉴意义,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诺卫星:国家批准设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拉开了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及试验区建设的序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柴达木地区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国家期望试验区能够超越廉价资源产地的角色,并通过凝聚国家、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解决好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类似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通过凝聚国家、地方发展合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打造国家重要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为目标,统筹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以资源的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核心,加快资源、产业和产品多个层面的循环发展;以建设“一区四园”、构建“六大产业”为重点,全面提升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按照重点突破、梯级递进、点面结合、联动发展的要求,有重点、分阶段把试验区建设成全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进而实现少数民族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区”: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核心,以“高效利用、低度排放”为特点的资源型、区域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区。

“四园”:指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格尔木工业园;以盐碱化工、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德令哈工业园;以煤焦化工产业发展为特色的乌兰工业园;以能源、煤化、盐化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大柴旦工业园。

“六大产业”:指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特色生物、可再生能源开发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科技新成果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海西人的共识,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成效如何?

诺卫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海西人摒弃了“原矿产才是资源”的狭隘观念,树立起“废矿、废水、废气、废渣”均是资源的新观念,力求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最大化,做到“吃干榨尽”。

针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海西州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投入资助科技经费4422.5万元,实施科技项目238项;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锂、镁、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项科研成果。其中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外先进水平,各类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3项,总计投资13.89亿元。

科技创新带动了产业发展。庆华公司300万吨洗精煤、中信国安及青海锂业碳酸锂等9个特色项目建成投产,盐湖综合利用二期、青海碱业二期、中浩60万吨甲醇等10个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盐湖集团的40万吨金属镁、大柴旦精制硫化碱、德令哈100万吨干法水泥等11个项目相继开工,一批煤矸石、硫精矿、纯碱废水等尾矿、尾渣利用项目建成。

海西州在抓产业循环链接的同时,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要求,强化节能减排责任目标落实,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州情的节能减排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重点采取加大组织领导、分解目标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等十项措施,形成了统一协调、有序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工作机制。

我们在对14家企业重点监控的同时,加大财政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8年投入节能减排各项资金5116万元,相继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全州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74吨标煤,同比下降4%。

招商新突破

记者:发展地方经济,在确立了方向后,在项目的落实上如何借助外力发展?

诺卫星:海西州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调整优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将资源招商逐步转变到初级产品、废弃物、产业链延伸和“补链”招商,进而招才引智。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7

关键词:低碳产业;红河州;资源优势;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90-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经济发展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体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碳依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一、低碳产业的内涵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伴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振兴与崛起,形成的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产业发展体系,有其独有的特征。

1.低碳经济特征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等手段,优化或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经济发展既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又不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产业具有低碳或无碳的特征。

2.节能减排特征

低碳产业是能实现低碳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产业。这些产业既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低碳经济”的核心任务是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等,其中“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一环。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特征

低碳产业是低污染或无污染产业,生产过程和所生产的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负面影响,拥有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和少污染、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是人类倡导的绿色生产方式。[1](P82)

4.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特征

低碳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家鼓励低碳产业发展,诸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产业、自然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等,将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未来经济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大和长远影响,在地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地位。

5.技术的创新性和先导性特征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产业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突破将是低碳产业能否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2](P14)低碳时代能源效率的提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需要高技术领域具有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的支撑。

二、红河州低碳产业构建的资源利益分析

红河州作为云南省重要的重化工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重化工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环境恶化加速。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约束,环境重建将成为红河州经济最大的负外部性,给红河州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制约。

1三次产业能源消费

能源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之一,其消费增长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和依存关系。2005―2011年红河州GDP以年均119%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同时也拉动了能源需求的不断走高。2011年红河州能源消费总量为11193万吨标煤,其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152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14%;第二产业能源消费9288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83%;第三产业能源消费766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68%;居民消费987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88%。[5]2011年红河州能源消费构成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比重高达83%,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合计为82%,生活能源消费为88%。第二产业占整个红河州能源消费量的八成以上,而创造的GDP仅为54%,说明红河州工业产业资源依赖性强,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2单位GDP能耗

国民经济能耗强度,即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体现了经济增长对能源的消耗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从红河州2005―2010年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全州能耗强度总体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237吨标准煤下降到197吨标准煤以下,总计下降17%,年均下降37%。2006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08%; 2007年下降了392%; 2008年下降了4011%; 2009年下降了392%; 2010年下降了35%。2005年至2010年累计完成GDP能耗下降率1846%,完成云南省下达的“十一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节能目标任务。[5]然而,从2005―2010年各年份能耗的绝对数看,红河州仍高于云南省约07个百分点,如果从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指标看,红河州较全省其他州仍属于高排放的地区。

3能源经济效益

能源经济效益是评价能源投入产出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它不仅反映了能源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产业发展结构经济性的取向。2011年,红河州每消耗千克标煤产出GDP 54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05年提高281%,能源经济效益从2005年至2011年年均提高422个百分点,但同一时期全社会能耗的年均增幅却达到了736个百分点。[5]

4重点行业能耗分析

红河州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7个重点行业,有色冶炼、化工、黑色金属冶炼行业是能源消费量最大的三个行业,这3个行业的能耗强度(即单位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州能耗平均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行业的能耗强度甚至达到了全州平均水平的337%和203%,在其他4个重点行业中,建材、炼焦行业的能耗强度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5]重工业化导致的高能耗,使未来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红河州低碳产业构建的资源优势

1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

红河州首先是矿产资源一是种类多,资源配套程度高,综合利用价值和就地配套程度较高;二是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矿产资源在全州13个县、市都有分布,红河以北地区是锡、铀、铅、稀有金属以及煤的集中区;红河以南主要是铜、镍、铁以及非金属类矿产的集中区;三是主要矿产在全国、全省资源优势明显,个旧矿业经济区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第一,其中锡储量占云南的827%、全国的391%以及世界的25%;金平县的镍是全国第一镍矿; 锡、镍、铜、锌、钨、煤、霞石以及金、银、铁、锰、石棉、石膏等在云南省占有重要地位。

2丰富的能源资源

红河州煤炭储量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现已查明的小龙潭煤矿就有12亿吨的储量,开采条件较好,适合露天开采;全州水能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左右。水资源有红河、腾条江、李仙江、南盘江4大水系,水能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85条,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3丰富的生物资源

红河州是云南及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全州已知的珍稀保护树种有116种,主要有桫椤(树蕨)、金花茶、小叶船板木、水松、秃杉、毛坡垒、鹅掌楸、董棕等;名贵药材有灯盏花、大黄藤、黄连、青叶胆、板蓝根、草果、砂仁、杜仲、肉桂、薯蓣、露水草、重楼等;名贵野生食用菌有鸡枞、干巴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还有各种生物资源。[6]

4丰富的旅游资源

红河州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造就了众多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及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红河州喀斯特地貌丰富,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的原始森林资源,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资源,有“边陲大观园”之称的建水朱家花园。被誉为“云南第一洞”的沪西阿庐古洞,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使红河州具备建设和发展不同类型旅游产业的条件。

四、红河州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构想

1煤化工产业

发展新型煤化工业体系,延伸煤电产业链,推进煤电多联产和煤气一体化,加快褐煤提质、煤基烯烃、二甲醚、甲醇等重大产业的实施,推进泥炭产业开发,使煤化工产业进入高端层次。

2新材料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

开发锡基、锡材、锡化工、镍等新材料,深度开发锰系列产品,扩大铅、锌、铝等有色金属为主的冶炼及深加工、金属粉末材料等产业,促进冶金工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7]

3生物产业

培植烟草、畜牧业、绿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林业、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天然橡胶及丝麻、花卉园艺生物产业。围绕生物药业、生物农业、经济林产业、生物能源等丰富的生物资源,把生物资源产业培植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红河州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

深化水能开发,优化火电开发,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实现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5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工业投资力度,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烟草、冶金、化工、能源、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巩固发展以生物资源加工为重点的轻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

6发展新型服务业

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科技、会计、咨询、电子商务、租赁、外包等生产业。重点围绕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重要行业,规划建设以仓储、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化。

7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加快旅游“二次创业”和产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与文化进一步结合,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化新格局,创建一批部级、省级旅游区,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核心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1]李健等.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

[3]吴晓青.环保产业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速.2012-06-26.http://.

[4]盛夏.浅谈基于绿色制造的新型机械制造工艺[J].硅谷,2010,(6).

[5]红河州统计局.红河州单位GDP能耗现状及其对策研研究[EB/OL].(2012-04-23). http:///.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8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能源利用效率低。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3.技术创新步伐缓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4.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3.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4.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新能源发展特点范文9

[关键词]泸州;区域中心;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7.08.094

1前言

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是国家、四川省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建成区200平方公里。泸州届时将是成渝城市群中仅次于成都和重庆双核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和四川第二大城市。泸州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加快培育六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二、三产互动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有力推动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共生,为泸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的紧迫性

目前泸州产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支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量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而言,还显得不大不强。从白酒产业看,主要指标与“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另两角遵义、宜宾比仍有差距。从化工、机械产业看,升级换代任务艰巨。从能源产业看,产品单一,有待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从服务业看,布局不合理,角色不明确、集聚效应和链条效应缺乏。

2.2泸州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较弱

集聚辐射功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要素。泸州市现有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其自身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内外部环节缺乏深度融合,集聚集群集约效应不明显;区域内产业布局趋同,企业各自为阵,小而弱、多而散现象严重,存在低档次恶性竞争,产业内部整合力不够;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

2.3对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力度不够

泸州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定位上存在重现有特色优势产业,轻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重全面开花,轻重点突破;重企业独立竞争,轻产业集群出击;重固守传统产业,轻新兴产业培育;重产业粗放扩张,轻产业功能培育。政府推动与企业引领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政企合力有待增强。招商引资方面,从支撑区域中心城市长远发展出发,专门针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的意识、规划和措施等都有待加强。

3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泸州市要加快培育白酒产业、化工产业、能源产业、机械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3.1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

国家将名优白酒列在四川和黔北区域,四川省规划将名优白酒列为川南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四川省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为此,泸州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泸州白酒行业优势:拥有泸州老窖(浓香型鼻祖)、郎酒(酱香型典范)两大国家名酒,全国唯一;2015年,全市白酒产量132.6万千升,占全省的35.8%、全国的10.1%;销售收入714.7亿元,占全省的37.6%、全国的12.9%;是全国白酒行业品牌密度最大、品牌层次最高的地区等;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建设全国最大、综合配套能力最的千亿元白酒产业集群。

第一,加快培育中国优质白酒核心产能区,形成全国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标准化基酒产能区,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业园区、酒庄。

第二,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白酒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平台、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等一批部级水准、行业性领先的高端功能服务平台体系,大力争取更多的涉酒中心落户泸州,抢占中国白酒行业功能性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第三,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类产业综合交易中心。大力发展酒类产品特色物流,实现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加强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建设。

3.2加快培育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

泸州要立足化工产业基础,依托泸天化、川天华、北方化工、北方硝化棉、中海沥青等骨干企业,传统化工向着煤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循环型化工基地。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富余产能的合理化应用,强化技术引进合作,新建大型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气油结合的化工转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适时引进和培育煤层气、页岩气的化工项目,优化化工产业原料结构。

第三,以化工园区建设为发展平台,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为抓手,依托化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泸州化工产业园区、泸州军民结合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三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硝酸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纤维素产品链、有机硅产业链、硫磷钛产业链、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八个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链,形成链条有效衔接的产业集群。

3.3加快培育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规划明确定位泸州为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规划将装备制造列入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这是泸州机械工业崛起的重要政策支撑。泸州要依托长起公司、国机重工、邦立重机、长液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机械行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大力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工程,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业制造转型。

第二,加强与国机重工、厦门海翼等整机装备和总成龙头企业战略合作,促进国机重工西南(泸州)产业园建设,促进玉柴(邦立)西部基地建设。振兴发展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油气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库、海洋装备、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等潜力性产品,引导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品,形成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着力建设部级技术研发中心。利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产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运用。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大力推进长机公司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

3.4加快培育成渝经济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川滇黔结合部是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国家规划沿长江经济带布局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其中将泸州定位为能源基地;四川省规划明确强调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这些政策势必带来泸州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优化发展煤炭及深加工、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加快推进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加强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洁净煤、煤气化及下游产业,支持煤电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与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永川―富顺区块、叙永―古蔺区块页岩气开发,打造西部页岩气开发基地。实施白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中海油、中节能酒糟制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深化与中广核、中电投、华润等企业合作,推进古蔺、叙永、合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3.5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资源和周边地区相应资源,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第一,加快培育西部地区重要现代医药产业基地。依托“西南医科大”、医药企业、化工技术和周边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围绕“川滇黔渝结合部医药产业制造高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百亿医药产业培育计划”;依托百草堂、宝光、步长、海正等企业的领军作用,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第二,加快培育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用好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第三,加快培育西南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天华公司、北方公司、浙江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

3.6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泸州作为川渝合作桥头堡和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将日益扩张,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泸州必须坚持优势优先原则,以区域性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第一,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家规划泸州“商贸物流中心”。四川省规划川南经济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此,泸州要依托自身优势,2015年泸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区域内排名第二,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商贸集散中心;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白酒产业综合交易中心,统筹布局区域性最大的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等专业现代物流中心。

第二,泸州要立足金融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培育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

第三,泸州要依托“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自身旅游资源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区域性旅游组织中心。

第四,泸州要依托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

第五,泸州要依托医药产业园、泸州市医教园区两大平台,整合本地医卫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建成区域性医卫养老服务中心。

综上所述,泸州市必须加快培育白酒、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泸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的支撑力和产业集聚辐射的整合力,从而实现“泸州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