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集锦9篇

时间:2023-12-05 18:10:14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1

关键词: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建设(合同编号:20140113-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66

我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依旧是“三农”,这已经连续第十四年重点不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史至今,一直以来没有改变[1]。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发展力,促进农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创增收的捷径,解决农村问题,减少农业资源枯竭的有效途径[2]。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发生,农业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环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之一。在目前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基于这个背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农业科技发展逐渐成为农技创新发展的趋向。

科技大革命前,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友型农技创新的概念,h友型农技创新,克服障碍[3],如传统农技创新失败方面的制度,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等难题,防止环境的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造成了相当多的新的问题,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和人们的传统观念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

1文献综述

1992年里约峰会首先提出“环境保护”的大致概念,在以后的发展里,其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扩大到农技创新领域[4]。学者首先肯定了环友型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如Jaffe通过对环友型技术早期扩散实证研究,环境友好的技术来控制“污染”,有利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但是农民也需要创新,在产品价值链上的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包括规则方面的创新。基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环友型农业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该技术可以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满足农业需求,提供潜在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环友型农技创新可以促进可持续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相应的能源问题[5],但是环友型农技创新具有相当明显的外部性和复杂性,获得可持续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合理,是环友型农技创新的根本目标。在环友型农技创新增强的背景下,环友型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完善农民生态保护,对农业企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环友型农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来连接,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建立环境友好农业,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充分体现学术价值之间的关系[6]。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革思路,进一步调整环友型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2概念界定

农技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目前所拥有的工业技术为基础,其实质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覆盖,即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农技创新对于传统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相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多年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中国追求经济效率的主旨,导致资源的枯竭、环境破坏等因素也不可忽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传统农业环境恶化,导致资源枯竭的技术创新出现。

环友型农技创新是遵循传统的农技创新效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技术创新的资源和研究的基础,重视环境的发展变的关键原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转化,实现价值分配,创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本质上,环友型农技创新和传统农技创新过程,服务体系是相同的。

在一系列的生产效率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管理追求经济效益的主旨下,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投资规模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创新理论的诞生,推动农业科技市场需求的创新[7]。考虑驱动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和掠夺性生态环境与环境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代价,对可持续农业资源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强调。

新的环友型农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但由于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而言,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市场相对薄弱,这使得环境规制是一系列的,关于环境创新的驱动因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根据政策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税收政策、农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环境友好的物理和技术创新农业经营意识,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采纳的一代[8]。与传统的农技创新相比,正面和负面的溢出效应将会使内部环境影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监管,并导致一个“双赢”的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农业企业对农业环境监测,需要农技创新。

电气、机械等现代技术领域是传统农技创新的知识供给,新型农业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新农业技术的特点,具有易于引进和模仿创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优势,但出现农业资源枯竭污染和生态农业的环境。

不同于传统的农技创新,为农业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创新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论,农技创新过程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农技创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在农技创新保护环境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是传统的农技创新,并注重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使用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污染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环友型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和环境,通过农业突破传统的技术创新。推进和实施环友型农业的经济效益在合理的规模和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创新的需求,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业经济,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9]。因此,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环友型农技创新必须“融合”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改善和克服环友型农技创新和技术,使负外部性。获得和环友型农技创新进一步增加的效果。

3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推动传统农技创新的需求,环境监督应该对环友型农技创新,突破融合的传统农技创新的前提下的农业企业,如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质量。优化主导作用,形成新产业,优化农业文化和产业升级,最终由广大人民群众带动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增长在新领域也会有新的要求,在新需求的指导下,大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因此,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环友型农技创新可以由人为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人们将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环保材料、农业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一个基础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如图1所示。

3.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水平是专利的最重要指标。基于环友型农技创新的特殊性,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如环友型农技创新与推广,可申请由畜牧业和渔业产业的专利,促进环友型农业技术的程度,带动农业经济相应的增长(如表1)。由全国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测量。作为过渡性地指标,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可靠的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基于技术创新的环友型农业技术方面的分析,如农业清洁和节能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确定综合值[10]。

3.2研究方法

根据VAR模型(著名经济学家ChristopherSims测量和分析)的个人关系和环友型农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通过单变量变精度平滑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测试。为了深化综合评判,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基于VAR模型,农技创新环境友好相平衡关系具有因果关系和农业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的发展过程。

3.3实C分析

3.3.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伪回归,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的相应稳定性。软件如Eviews7.0,进行可行性和ADF单位根检验、基于时间序列和更准确的决定。并为协整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表1显示了LN,ADF的差距,在PA的临界值前的测试结果,如1%、5%、10%的微分形式的原始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初始假设可能不拒绝有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差异与临界值比较的显著水平,二阶差分原始序列的ADF检验形式价值低于价值。因此,第三阶时间序列的关系和长时间的协整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3.2建立VAR模型 在时间序列变量的VAR模型中没有先验假设,是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和研究滞后函数回归模型。在VAR模型中,每个变量应一致,变量可以反映滞后阶(最大可能性)关系,保证有效估计。LnGAP,LnTE,LnPA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可进行VAR模型的建立。

4结语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和环友型农技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科技,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农业GDP。但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的人仍在增加,农业科技投资不是片面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在未来农业技术和环友型的创新,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人民利益的环友型农技创新。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社会参与农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淑娟.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4):150.

[2]姚延婷,陈万明.环友型农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9):123-129.

[3]刘思琪.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07):339-340.

[4],吴海霞,李平,张俊飚,郭迪.产业链与技术链双向融合下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03):1-7.

[5]李全启.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285.

[6]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8):122-130.

[7]李亚诗.四川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8]王哲.基于农业支持视角的中国农业环境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比重=农业R&D人员人数/全省R&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D人员

B12: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5]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22-526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3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通常是指通过不同国家之间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和扩散来实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以达到使合作各方均获得最大利益的国际技术转移的一种形式。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是实现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郊区“三层”产业联动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合作的成败,而且还影响科技合作的成本、风险以及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企业的形象以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科技能力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天津中以示范农场、天津中以农业示范园、天津中以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和中以智能化示范牧场5个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为例,分析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1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理论分析

1.1 产品创新与新增长理论

以罗默、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阿格亨-豪伊特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产品品种增加和产品质量升级是产品创新的两种具体形式,产品创新是经济的行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1]。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使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正在逐步缩小,所以当前天津市农业正处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提升水平的重要时期。新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完善高效的科技体系支撑和引领[2-4]。只有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引领支撑能力,才能加快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才能实现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郊区“三层”产业联动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国际技术差距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波西纳提出的国际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已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进行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实现技术的转移[5]。当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设备陈旧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农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与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已成为其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国际技术差距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才能真正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从而提升天津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6]。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技术产品,使天津较快地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和带动天津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模式分析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不同,不同的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具有不同的效果。按合作的主体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可分为政府层面合作型、企业层面合作型[7];按合作的内容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可分为外资与技术引进型、引进设备型、引进技术型、引进核心部件型、互访型、引进技术专家型和输出核心技术或产品型;按合作的目的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可分为产品产业化型、技术输出型、技术输出型、二次开发型、r&d型和联合开发型。该研究主要根据合作内容与途径来划分,分析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

2.1 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也称国际技术引进是指国家或企业引入国外的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所必需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做法。该国际科技合作的目的是引进国通过引进较高的科学技术及设备,来提高本国或企业的农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该模式最大特点是,前期引进方需投入较大的资金,购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如引进方对引进的技术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或该技术生产的产品不被当地农产品市场或国际市场认可,则引进方将承担较大的资金风险。目前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的模式多为此种。5个天津中以合作项目全部是在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引入以色列的先进设备或新产品,进而带来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等技术贸易。

2.2 互访与交流

互访与交流主要是合作双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主要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企业(科研单位、院校和研究所)在科技合作过程中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家互访与交流。该模式特点是通过互访与交流能增加合作双方的信任度,为今后进一步科技合作打下良好基础。该模式主要体现科技合作的社会效应,即通过互访与交流,扩大了科技合作项目的社会影响力[8]。如2010年11月—2012年1月天津农业中以科技合作项目区领导、专家与以方领导进行了多次互访与交流,为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是通过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讨论与交流,达到提升本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但该模式合作的主体主要是不同国家的在某一研究领域有比较优势的专家或学者,通过国际学术会议的形式,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其他国家。其最大特点为理论性较强,农业技术应用到实践环节,将通过一个较长的时期。

2.4 农业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主要指在农业科技水平相当的国家或地区,合作伙伴在科研项目上合作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该模式的合作层次较高,但该研究成果如不被农业企业或农民认可,成果转化与推广难度将较大,前期的合作研究不能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天津5个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中,仅有梦得集团与以色列企业有部分合作研究,其他项目区该合作模式仍未取得突破。

2.5 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基地

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是指由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提供新技术或新品种和经验较丰富的技术专家,直接在技术水平较低国家的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或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工程等。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性与示范带动效应。该模式合作层次很高,双方的投入较大,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设施化水平不高,生产者观念落后,周边区域的综合环境与示范区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发展思路不对接,该模式的推广难度就会加大,很难提升该国农业的总体科技水平。

3 结 论

产品创新与新增长理论和国际技术差距理论是天津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理论基础,而选择不同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会对国际科技合作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科技合作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来进行科技要素的重新组合,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从而达到合作各方的最大效益,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嬴得更多话语权,再造新优势。因此,就天津目前的情况来看,天津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应以国际技术贸易的合作模式为主,其他合作模式为辅,关键还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从消化吸收中逐步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进一步发挥乘数放大效应[9]。

参考文献:

[1] 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了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1):21-39.

[2]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5):18-21.

[3] 李成木,王圣俊,傅国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贸连锁经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5-16.

[4] 刘贵峰,赵建武,杨伟,等.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6):502-504.

[5] 崔学峰.均衡增长理论与演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1(11):40-43.

[6] 魏秀芬,郑世艳,邸娜.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3):87-89.

[7] 于丽英.上海与西部地区科技合作模式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51-53.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4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并迅速在全球扩展。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民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创意农业产生的背景

说到要发展创意农业,就不得不提创意农业产生的背景,即为什么要搞创意农业、要建立科技农业园区以及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这是因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发展不平衡

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人口比例高,城市人口比例低,城乡人口比例差别大,一般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占当地总人数比例小,落后地区比例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均收入和城市均收入差距悬殊,不同地区的农村收入相差也较为悬殊。

粗放型农业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比较,我国农业仍是一种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增长模式。就是说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低,目前我国的贡献率约为35%,而发达国家约为60%-80%;另外一个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这是由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低、机械化程度低以及水的利用率低导致的。

经营规模较小

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都较大,少则几公顷,多则几百公顷。而我国农民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难以推广机械化作业,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在中国,“创意农业”一词最早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两会”上第一次提出,“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厉无畏对自己提出概念的阐释。

在2009年12月的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上,中国创意农业价值研究报告隆重,提出了关于实施中国创意农业的富民计划,并给出了如何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对策。与会者一致认为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国外的创意农业模式

法国模式

法国创意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巴黎的创意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法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所以,巴黎的创意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而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德国模式

德国创意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性的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

荷兰模式

荷兰创意农业是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主要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荷兰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荷兰创意农业重点发展具有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

日本模式

日本创意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5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11-02

一、引言

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时代创新的大背景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方法的产生及推行应用,TRIZ理论是源于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归纳所得的一种创新方法,其涵盖了解决发明创造、创新技术问题过程中可寻的科学规律,并在随后的逐步发展中明确了基本原理与法则、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后传入西方国家并随之发展成为各国家、各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所重视的国际性创新方法。

农业产业联盟是由多个涉及农业生产相关环节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组成的一种农业领域的产业组织形式,联盟各伙伴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设备等相关资源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旨在通过多方合作促进各联盟伙伴在技术、经济上的有效发展。农业产业联盟应用TRIZ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开拓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TRIZ应用于联盟的创新管理过程,形成完备的创新管理体系,为联盟各伙伴的创新合作提供合理的指导思想。因而本文针对农业产业联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农业产业联盟在应用TRIZ理论指导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旨在设计推动TRIZ理论高效运行的相关方案,以提升其整体创新水平。

二、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

TRIZ理论的创始人指出创新不是一种随机性的行为,创新发明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对大量发明创新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得出创新所遵循的基本规律;TRIZ理论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下的创新办法,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理论的不断研究、完善,其现下已经形成了蕴含一整套系统性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的理论体系。

在解决创新问题、破解创新矛盾时,可以运用TRIZ理论体系中的创新工具与方法,具体包括ARIZ算法、矛盾矩阵、39个工程参数和40个基本原理、物――场分析法、最终理想解等;通过创新者将实际遇到的具体创新问题抽象化为TRIZ问题,并将TRIZ问题整合到TRIZ理论体系中,运用相应的创新工具解决TRIZ问题从而得出创新问题的TRIZ解,对此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其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具体解法。

三、TRIZ理论作用于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特性

现下,TRIZ理论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主要针对于具体企业,而其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中的应用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在农业产业联盟中更好的应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问题,就必须明确农业产业联盟这一特殊主体区别于企业的创新特性。

(一)农业产业联盟的组织模式

由于农业产业联盟是由多主体构成的产业组织形式,其伙伴选择的多样性、合理性及适应性决定了联盟的创新方向;联盟内部在整合资源、集成创新的过程中依赖于创新项目组的引导与促进,创新项目组内的高层领导对创新流程的顶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进整个创新管理流程的关键力量;同时高层领导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传达,关系着创新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支撑,此外能否将创新指导意见落实为创新思维,与项目组内部成员对创新问题的识别与抽象化为TRIZ问题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创新过程中的难点,能否统一整合各伙伴项目组成员的相关意见、增强项目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提升知识转移效果以及各成员对农业领域知识、TRIZ理论的掌握程度等,都体现了农业产业联盟组织模式上的创新特性,对其创新过程的科学性、流畅性以及透明程度带来一定影响。

(二)农业产业联盟的运行机制

影响农业产业联盟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诸多,其一是联盟的组织者需要具备行业内的相关领导能力,能够联合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化解决共同面临的技术问题、应对行业风险,及早识别联盟伙伴中的“搭顺风车”行为,确保联盟各伙伴针对自身能力提供相应资源、制定适应于各伙伴的运行模式,确保各方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创新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提升联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各伙伴的创新思维,通过晋升、利益分配等激励手段增强联盟各伙伴合作解决创新问题的信心与意愿,推动联盟创新的科学有序运行。

四、TRIZ理论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以及系统性的创新工具与方法是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特性,结合现下TRIZ理论的应用现状,得出TRIZ理论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过程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发人员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人员作为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创新管理流程各环节中的把控者,承担着识别创新问题、规避创新风险等一系列的任务;更好地应用TRIZ理论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就要求联盟内部研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了解时下农业领域市场相关环境、熟悉农业产业生产链各个环节,以此能够准确分析现下的市场状况,据此有效联合联盟各伙伴规避行业风险、推动技术发展及把握市场机遇。但现下农业产业联盟的研发力度不够,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不足,此外对于创新问题的转化、抽象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及时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抽象为TRIZ问题,影响了整体创新进程。

同时,研发人员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反映了联盟内部整体创新意识不够,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成员创新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缺乏部分TRIZ专家的指导和对员工的TRIZ培训,使得对TRIZ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仍停留在表明层次,难以发挥其有效的创新效率。

(二)知识转移渠道不畅

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主体多、专业性质强、创新问题复杂,这些创新特性都要求农业产业联盟内部各伙伴需要更高标准的知识转移渠道。各农业产业联盟发展仍不够成熟,各伙伴建立起的协调沟通机制并不完善,其中一方面在于缺乏相应的契约机制来保护技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是成员间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机制,没有为TRIZ理论的应用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沟通与交流的不足阻碍了内部各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及合作,减慢了创新进程。

此外,TRIZ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创新理论仍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相关产业领域联盟应用TRIZ的相关经验、农业企业运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的示范效应等都值得借鉴学习,脱离外界而只闭门造车的理论本就脱离了创新的本质,有效推动TRIZ理论的创新效率还应积极加强与应用TRIZ的外部单位沟通交流。

(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质量较低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在迅速发展,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有助于联盟创新绩效的提升,但其提升的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其服务质量水平较低,仍未与联盟内部的创新需求速率相平衡,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创新人才及发明成果等数据库的建设不够完善,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下高效信息处理方式上仍有不足,其较低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服务机构对TRIZ理论的推广和有效运行。

五、农业产业联盟中推行TRIZ理论的建议与方案

综合上述对TRIZ理论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分析,提出关于农业产业联盟中推动TRIZ理论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TRIZ理论的培训

通过对联盟内部成员进行TRIZ理论的相关培训,以此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增加对TRIZ理论的了解和运用。具体的培训形式有,一是增加对培训讲师的技能要求,率先对其进行筛选和培训,确保培训讲师对农业领域创新现状、农业市场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确保培训讲师对TRIZ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将TRIZ理论体系系统、具体地传达给联盟成员;二是加强对员工创新技能的培训,建立线上线下的学习机制,使得员工有更宽阔的渠道和自由时间接受TRIZ理论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定期邀请相关TRIZ专家开展教育讲座,对TRIZ理论进行现场实际指导。

(二)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在联盟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联盟内部成员将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发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形式可以为:一是联合各伙伴定期参与由联盟创新项目组开展的好点子创新方法大赛,鼓励联盟内各成员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创新问题、创新机会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经创新项目组内的专家评审,对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效益性强的创新点子的成员给予奖金、晋升机会等奖励,以此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二是将创新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作为年底奖金、晋升渠道中的一部分,同时开拓员工创新渠道,形成联盟内整体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搭建有效知识转移渠道

知识转移渠道是联盟内部各伙伴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保证良好畅通的知识转移渠道,有助于科学整合各伙伴的创新资源、发展创新技术以及更好地实现创新目标。搭建有效的知识转移渠道,一是要从组织和制度层面进行规划,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契约机制来增强联盟内各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同时提升联盟各伙伴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确保各伙伴的创新技术、创新办法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相应的资源共享,以此实现其共同的创新目标、达成共赢;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学习机制,一方面联盟内各伙伴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提升内部成员的学习意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应用TRIZ的外部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对TRIZ理论的理解及实际运用能力。

(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6

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李宁,刘培磊,连庆,付仲文

3.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班明辉,樊廷录,周晶,吕迎春

4.加强青年思想管理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服务农业科技管理 刘金文,高显彬,陈欣

5.我国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重构朱方长,徐小琪,ZhuFangchang,XuXiaoqi

6.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分析蒋和平,崔凯,JiangHeping,CuiKai

7.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万筠,姜学海,WanJun,JiangXuehai

8.国外立法情况对我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王艳明,DingZili,JiaoChunhai,GuoYing,WangYanming

9.构建"宝塔蜂窝煤"模式共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张鸿,彭建华,郑林用,ZhangHong,PengJianhua,ZhengLinyong

10.加强管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王福军,吴志刚,于少新

11.关于破解蚕茧交易"瓶颈"的探索罗坤,杨凯迪,徐明,李宏,徐兴才,LuoKun,YangKaidi,XuMing,LiHong,XuXingcai

12.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科研持续健康发展——浅析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关世武,张淑华,王翠,周通,GuanShiwu,ZhangShuhua,WangCui,ZhouTong

13.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王劲松,张富国,WangJinsong,ZhangFuguo

14.地市级农科院所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以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为例黄光昱,李卫东,杨承富,李必钦,HuangGuangyu,LiWeidong,YangChengfu,LiBiqin

15.浅议地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量化考核体系建设薛晨霞,姜永平,袁春新,唐明霞,朱娟

16.对创新省级农科院专业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王节萍,WangJieping

17.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宋红艳,曾霞

18.浅议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毕保良,郝一沁,吕霞,BiBaoliang,HaoYiqin,LvXia

19.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性状、标签及多种信息闫石,杨东霞

20.关于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科普工作的思考宋新元,宋贵文,徐世艳,张明,SongXinyuan,SongGuiwen,XuShiyan,ZhangMing

21.河南省"三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障的机制与建议蔡世忠,CaiShizhong

22.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实证分析李晓,赵颖文,LiXiao,ZhaoYingwen

23.农业市场风险防范的微观困境与防范策略——以河西走廊地区实际调研为例李玉忠,胡广远,胡秉安,LiYuzhong,HuGuangyuan,HuBing'an

24.论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建设张旭日,ZhangXuri

25.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方向任禾,臧薪宇,李月英

26.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王延锋,WangYanfeng

27.依靠科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赵春莉,ZhaoChunli

28.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姜仁华,JiangRenhua

1.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致辞岳德荣,YueDerong

2.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讲话段武德,DuanWude

3.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讲话李仕宝,LiShibao

4.金融资本的趋利性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郭庆海,GuoQinghai

5.农业科技管理 转型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廖西元,LiaoXiyuan

6.我国农业新闻传媒的发展对策丁麟,DingLin

7.新时期平度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结构优化——基于236个农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庞英,孙巍,PangYing,SunWei

8.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

9.河北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滞后因素分析郭利朋,苏艳娜,张军英,GuoLipeng,SuYanna,ZhangJunying

10.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李晓娜,李彤,王乡华,刘艳靖,LiXiaona,LiTong,WangXianghua,LiuYanjing

11.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物流SWOT分析张平,ZhangPing

12.对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钟改荣,侯有良,郭盛,卢保红,魏荣业

13.基于烟农视角的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调查与分析苏新宏,郭三党,蔡宪杰,SuXinhong,GuoSandang,CaiXianjie

14.泰安市供销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情况调查毕红霞,薛兴利

15.关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地区为例房桂芝,董礼刚

16.农业高校如何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依托单位黎伟,王铁良,马云启,管艺飞

17.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管理对策张利,李强,ZhangLi,LiQiang

18.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卢广远,LuGangyuan

19.江苏农户增收新模式研究郑建初,周建涛,甄若宏,李娜,徐胜

20.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王劲松,张富国,WangJinsong,ZhangFuguo

21.发展种烟专业户的实践与思考屈晓然,薛庆梅,张要旭

22.青岛市库区移民村扶持项目的监管机制研究李视友,李树超

23.高职院校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李瑞生,张玉珍,任金珍,耿全义

24.科技基点:一个"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的最佳范式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

25.吉林省农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路立平,徐世艳,刘志全,李万良

2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许海涛,XuHaitao

2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探讨——玉米新品种"潞玉13"成果转化剖析栗建枝,LiJianzhi

28.浅议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易小平,林华

29.泰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商霄,ShangXiao

30.美国博士后科研训练体系与启示崔明秀,孟晨,冯文宇,CuiMingxiu,MengChen,FengWenyu

31.植物育种人测试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杨旭红,吕波,YangXuhong,LvBo

32.泰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和生物安全管理陈波,ChenBo

33.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获奖名单

1.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现状及其政策性建议信乃诠,XinNaiquan

2.中国植保机械化:困境与出路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陈怀军

3.浅析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框架的现状与发展李景明,LiJingming

4.再论发展生态农业刘伟明,LiuWeiminghHTTp://

5.论东太湖水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庾钰荣,盛建泉,胡宁霞,王杨,赵言文,YuYurong,ShengJianquan,HuNingxia,Wangyang,ZhaoYanwen

6.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进程、问题及建议农业科技管理 孙国兴,李瑾,张蕾

7.关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王俊凤,崔永福,路剑,WangJunfeng,CuiYongfu,LuJian

8.新时期加速新疆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与措施任红松,叶凯,姚艳玲,徐卫,王磊

9.政府在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的作用探讨王亚萍,WangYaping

10.兰州市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王保福,马丽荣,李红霞,郑立龙,钟新榕,沈慧,王润琴

11.我国农业科研性质定位的思考梁任繁,LiangRenfan

12.我国农业科研效率的区域比较李仕宝,蔡彦虹,LiShibao,CaiYanhong

13.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加快科技创新的对策探讨段仁周,DuanRenzhou

14.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开拓种子市场余飞,YuFei

15.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顾双平,GuShuangping

1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蔡健,钱剑林,王薇,华景清

17.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作用开展针对林淑芳,吴桂荣,翟季,尚丽霞

18.浅析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胡俊鹏,HuJunpeng

19.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分析衣保中,张凤龙

2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要成效与体会张鸿,郑林用,ZhangHong,ZhengLinyong

21.广西1986~2006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分析韦昌联,邱泗杰,龙罡,张天,陈予丰,WeiChanglian,QiuSijie,LongGang,ZhangTian,ChenYufeng

22.从山东省获部级奖励分析其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王芳,汪宝卿

23.依托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超市"——江苏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探索周振兴,巫建华,韩梅,王卉卉,ZhouZhenxing,WuJianhua,HanMei,WangHuihui

24.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分析田东良,郝桂琴

25.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冯艳春,杨微,郑金玉

26.刍议现代农业推广中的农民行为问题曹彬,张德仓,李颖丽,张建军,CaoBin,ZhangDecang,LiYingli,ZhangJianjun

27.青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高道才,GaoDaocai

28.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狄开民,DiKaimin

29.强化团队攻关意识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郭元平,GuoYuanping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信乃诠,XinNaiquan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透析杨曙辉,宋天庆

3.失地农民的现行安置措施浅析江胜蓝,王明卓,JiangShenglan,WangMingzhuo

4.对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几个因素的思考——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王春花,张敬华,王国华,WangChunhua,ZhangJinghua,WangGuohua

5.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崔凯,姜轩彬

6.农户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雷娜,赵邦宏,郑红维,LeiNa,ZhaoBanghong,ZhengHongwei

7.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刘芳,LiuFang

8.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服务"三农"罗群英,LuoQunying

9.一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流程刘培磊,汪其怀,李宁,程金根,LiuPeilei,WangQihuai,LiNing,ChengJingen

10.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朱方林,吴魁,沈奇,ZhuFanglin,WuKui,ShenQi

11.优质专用水稻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践与思考李春生,叶元林,张小惠,毛一剑

12.国家农作物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与管理杨普,YangPu

13.加强科研管理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张丹,刘娟娟,ZhangDan,LiuJuanjuan

14.浅谈高校科技查新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王重阳,陈玉江

15.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张玉兰,王秀果

16.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夏大学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识田真,TianZhen

17.吉林省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任力达,李海生,沈刚,RenLida,LiHaisheng,Shengang

18.陕西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与对策赵武军,ZhaoWujun

19.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创新内涵郑小六,张凤莲

20.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支撑姜会明,郭庆海

21.河北省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概况与发展胡春芳,杨香菊

22.广东生物能源发展的科技对策香小敏,XiangXiaomin

23.高等农业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张俊杰,刘育生

24.农业科技融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修复策略张凤莲,张梅申,刘振宇

25.农业科技支撑巴州棉花稳产高产张孝峰,ZhangXiaofeng

26.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高校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谢恩魁,侯沛,张俊杰,王军,XieEnkui,HouPei,ZhangJunjie,WangJun

2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高校科技推广蓝孝新,王芳棋,颜世超,赵龙群,王永军

28.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刘有全,LiuYouquan

29.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环境的SWOT分析李红军,LiHongjun

30.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努力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程晓萍,ChengXiaoping

31.谈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层面临的税收问题王秀果,王金明,张玉兰

32.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政工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张京慧,ZhangJinghui

33.论农业科研单位实施聘任制后的绩效考评丁芬,邓媛,王艳华

1.农业科技管理 关于农业科技改革的哲学思考朱新民,朱斌

2.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薛春玲,张晓虎,陈翠,杨冬梅,侯亚男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霍文娟,李仕宝

4.试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如何发挥科技教育功能赵鹰,彭建华

5.农业技术创新选择中的社会认同分析朱方长,ZhuFangchang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7

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可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扩大内需等,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绩效不明显,还远未发挥其本身所应有的功能。本文探讨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关键词]

农业;问题;技术创新;对策

1前言

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所以我国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技术创新。美国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定义是:第一个引入新发明或发现生产系统,使生产系统产生冲击效应。目前,我国不仅农业科研实力薄弱,农业技术也十分落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农业科技贡献率也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虽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困难重重,但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2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体制制约农业创新目前,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进展缓慢,农业科研水平不够,农民实际需要的技术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受到阻碍。我国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仍然存在多头管理、行政依附性强等弊端。农业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的农业科研单位则以个人利益极大化为目标,忽视了基础研究项目,把主要的人力和精力应用到个人研究项目中。这样的科研体制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各地县农业科研机构科技重叠,资源浪费,适合农业的技术供应短缺,农业技术创新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市场和经济效益。

2.2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资不足政府应该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落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极小。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对农业科研、推广的强度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长期资金不足,在80年代,在一些地方的基层还在用过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困难重重。不仅财政推广经费有限,而且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愈来愈离开农村。现阶段,乡里的农技部门大都缺少工作经费。而缺少资金将导致科技示范和项目的推广无法进行。

2.3缺乏农业科研、推广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农业科技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在我国,农民不理解技术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此外,就农业技术人员而言,基本的农业推广部门由于糟糕的环境和待遇所以很难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导致农业技术团队整体知识的低水平。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缺乏机会更新知识和获得进一步的教育,难以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步伐。

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大力实施农业经济技术创新战略科技与生产的问题要努力通过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来解决。自然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转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的基本规律。农业技术创新是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改善生物体的循环和转化。另外三大循环系统之间要有机结合、和谐运行和转化增值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3.2增加对农业科研及推广的投资由于农业技术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市场失灵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我国地方财政要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所占的比重,对农业科技真正重视起来。增加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对于农业企业自筹经费开展的研发项目发放国家补助,在成果评定后发放奖励金额,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业技术人员干劲十足。

3.3注重提高农民和农民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者和用户的重要课题。国家指导农民自己进行技术创新,要确保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农民的技术创新。发挥农民科技示范带头作用,使农村社区系统内拥有领导创新能力的农民更多的接触新知识新文化,提高技术创新意识、思想和方法,然后通过恒定农村社会关系传播到农业系统,加快实用农业技术扩散。

3.4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要协调好国有民营科技机构与科技结构、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与生产技术应用。国家科技机构要起带头作用,鼓励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组织,努力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5构建规范的农业技术和商品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如今,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快速致富,不讲商业信誉,销售假种子,肥料。非标准的商品市场秩序增加了农民使用农业技术的风险,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政府应该按照法治和的内在要求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开展信用建设市场经济,加强道德教育,确保市场主体,良好的信用关系。

4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势严峻,科研人员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基于自身条件和我国加入WTO的要求,我国农业技术类型的正确选择,使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华.浅论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2):25-27.

[2]傅新红,马文彬,杨锦秀.试论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J].山地农业生物报,2003,22(4):332-335.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8

步入20世纪,农机化在全球得到发展,很好地解放现有生产力,为地方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年,国内农机现代化和农机教育都得到大力发展,很多高校设置专门的农机化或农机设计制作专业。而现阶段,顺应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农机教育的内涵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面向知识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建设农机工程学科,培养创新型农机人才,成为诸多专家学者热衷的焦点话题。

2现代科技与创新型农机人才培养

2.1现代科技与农业机械化

经过五六个世纪的发展,科学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并伴随诸多高新技术应用各学科应用。比如:二进制的引进、半导体的发现,为计算机的诞生奠定基础,并催生了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同样为生物工程的发展奠定基础。回顾这几项重要技术革命带来科技成果,可以预想未来几年科技发展的重点都将向技术层面进行靠拢。顺应时展趋势,中国更是重视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逐年增加用于科技研发的技术投入。一方面,创新多种研究机制,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像是,863计划、973计划等等,都充分展现技术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源泉所在。另一方面,逐步增加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门的攻关项目。其他资金的投入渠道,更是有加大趋向。此外,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贸易全球化。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渗透交融支持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国民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以及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重要工程措施。例如:农业机械能有效抗御自然灾害(如减少旱涝灾害损失的机电排灌、抵御干旱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植物保护机械),农业机械是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如保护水资源的节水机械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机械化)。农业机械是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装备之一(如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机械回收地膜技术)。农业装备现代化是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

2.2现代科技与农机教育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范文9

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但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这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五个方面。这些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集中交织,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讲话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农业科技进步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破解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指明了方向。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等领域产生的最新科技加速向农业渗透,催生了颠覆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了高效、节能、绿色等大批配套生产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跃升,呈现出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局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农业科研院所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支生力军。

二、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现代化是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的过程。在“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动力机制。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两大历史性战略任务。一是顺应国内农业现代化规律和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二是应对国际农业竞争和农业科技竞争,在战略必争的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创新一批理论和方法,在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科技发展大势,应对国际农业科技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个中心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方向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有力地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来说,“十三五”时期,我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突出以下重点。一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客观现实和守住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进一步加强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创新,力争打破大动物品种和高端设施园艺作物品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有力支撑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发展。二是针对需求“量质双升”、食品安全隐患多、供求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优质化、安全化和营养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有效引领农产品提质增效。三是针对生产成本和农业污染居高不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引领和支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四是针对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探索适合小规模条件下的智能作业、智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五是针对全球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和农业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的外部挑战,系统部署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强基因资源高通量规模化发掘和利用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农业新材料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创新研究,不断取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效降低农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落实上述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当前农业科研院所要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目标,深入组织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科技行动。一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行动。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部署建设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加强高光效育种、绿色投入品、智能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研发,为农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等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及其生产覆盖面,确保农产品优质化和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三是绿色化生产科技行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部署,集中集成应用一批耕地有机质提升、新型智能肥料、纳米农药、节水控污、生态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促进农业的绿色化和效益化转型。四是养殖业提质增效安全科技行动。加强大动物品种、水产动物品种选育和重大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快优质牧草资源开发、秸秆饲料开发、水产健康集约养殖等技术体系研发,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深入持久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