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16:15:21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1

一、存在的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农户,群体庞大,农作物和牲畜生长期较长、风险大,保险机构查勘定损、理赔等过程较复杂,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长期发展有一定影响。如何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的问题,使其良性发展和壮大,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事关全局性的课题。目前伊犁州直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引起参保农户的误解。一是伊犁州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主要是相关部门及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保费补贴和政策宣传引导农户参保。宣传的手段以电视、报刊等媒体居多,而深入乡村、居民点的宣传引导较少。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了解大都来源于投保阶段基层工作人员的口头告知,很多农户只是知道花几元钱就能买农业保险,而不知道一份保单里面国家为其补贴了多少保费,更难理解国家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搞农业保险的用意。二是宣传解释中对理赔政策和标准的落实不够到位,很多农户对理赔的法定程度、不同生长期农作物的理赔标准不是很清楚,结果理赔款的金额与期望值相距甚远,影响了来年再次投保的积极性。

(二)基层服务网点无法保证基层服务质量。政策性农业保险面对数以万计的农户家庭,承办机构的服务网络布局无法延伸到所有的乡镇、行政村。农业保险在基层的具体操作工作,如保费收取、承保登记核实、灾情查勘报损只能依靠乡镇保险服务站、协保员、村民组组长等完成。这些人员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认知程度低,同时还承担着农村的其他工作,因此基层服务网点及人员只能应付性地对待农保工作,保单填写不规范、保单信息不完整、核实定损不合理,以及投保理赔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达不到规范要求。

(三)理赔标准与实际成本的差距,影响参保积极性。部分品种保险金额设定与实际投入成本差距较大,影响了参保的积极性,导致承保工作推动难。农作物的保险金额是按标的物的生长成本来核定的,如水稻保险金额为400元/亩、棉花保险金额为500元/亩,但在实际生产中,因田间管理的投入,其物化成本远不止保险确定的金额,最高赔付金额不足以弥补农户投入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物化成本,难以全部化解农户的种植风险,从而影响了大多数农户的参保积极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保额,适应农户需求,这项政策将失去吸引力。

(四)设置起赔点及绝对免赔率,不利于维护农民利益。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条款复杂,标准不易把握,灾害损失难以准确衡量,特别是损失率30%的理赔起点很难把握。基层干部及农民对损失率80%以下的设置15%免赔率,都认为不合理。除了可以对虫灾进行施药预防外,对于其他灾害农民是无法承担责任的。

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强化宣传、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引导效应。提高广大农民和种养大户对农业保险政策的认知度,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投保的积极性,对巩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成果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除继续在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外,还要支持、配合经办机构深入乡村、农户,采取多种让农户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二是充实宣传内容,加强政策细节的宣传。在宣传中,要加大对农保政策中的投保条件、核灾定损的规范程序、理赔金额计算等政策细节的宣传,减少和消除农户对政策的误解。三是强化服务观念,以服务带动工作的开展。各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要密切与农委、水利、气象等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重大气候变化服务、传授核灾定损知识技能、指导病虫灾害防治等服务,进一步营造试点环境,推动农业保险工作开展。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推行农业保险的法律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目前没有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也没有一部完善的农业保险法,现行的《保险法》不能覆盖全部农业保险。建议国家或是省级出台农业保险法规,明确农业保险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地方政府职责、保费补贴筹集渠道及方式。对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营原则、保险责任、经营模式、运行方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在法律层面上固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和政府部门、受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

(三)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取消地方财政保费资金补贴负担,提高农业大县推进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农业是个低收益、高风险行业,为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大省,既要承担粮食输出的社会责任,又要为保护农业生产承担大量保费补贴资金,长久下去,会导致地方放弃农业,改变耕地用途,选择发展高盈利产业。因此要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农业输出省份的转移,减轻农业大省、农业大市、农业大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负担。

(四)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规定品种与自选品种相结合的参保政策。根据政府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以及大面积的生产经营者实行法定强制保险,其他产品及零星散户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同时针对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规定品种面积不少于一定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至二项在当地有举足轻重分量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中进行试点。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保险;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风险的高发地,河南在发展农业保险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就是经济欠发达。保费过高则有效需求不足,保费过低会让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受挫。其次,承保、核保工作困难,有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河南耕地面积大,要做到完全精细的承保与核保工作很困难,这就可能会引发人为的保险事故或是逆选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政府于2007年下发了《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在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增加保险业务,并在当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河南省推出了《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对政策性农保险承保品种、金额、责任、费率、范围、保险经营方式、财政补贴、风险控制、业务操作等都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农业保险承保品种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烟叶、肉鸡等,在保险金额上,水稻由每亩保额258元上调为263元,每亩保费保持为15元,玉米由每亩保额190元上调为192元,每亩保费仍为11元,棉花由每亩保额216元上调为226元,每亩保费调整为16元;在保险责任方面,种植业保险范围扩大到火灾、旱灾、洪灾等。养殖业的保险责任则包括自然灾害重、大病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致的直接死亡。2014年经保监会批准河南第一家保险法人机构――中原农业保险公司成立,这必将使河南农业保险的发展更加科学化,专业化。

二、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风险意识薄弱,投保积极性不高

首先,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甚至还有人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业保险业务经营经常收不抵支,农业保险保险人就制定了较高的保险费率,然而更高的保费又使更多农民买不起保险。据了解,一些地市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这明显已经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其次,我省的农业保险险种少、规模控制相对严、操作繁琐、理赔困难,也使许多农民难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险种。

(二)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小,效率低

近年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财政支持的局面,但目前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远远不及我省农业发展的步伐,加之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各地开展的农业保险试点规模和政府扶持力度存在较大差异,农业保险作为“支农”工具的功效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政府补贴农业保险是采取一层一层的补贴方式,即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出资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且只有市县一级的补贴到位以后中央和省一级的补贴才能到位。这种补贴方式有效的预防了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骗取保费的做法,但不足的是这种方式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效率受到一定限制。

(三)农业保险从业人才缺失

保险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首先,农业保险保费精算需要考虑因素很多。对于我省来说农业风险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历史记录不健全,农作物品类多等使得农业保险的精算难度加大。其次保险创新人才少,仅仅靠现有的十余种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并不能满足农业保险的需求。对一些地方性的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牧产品的养殖现有的保险业务是无法满足的。虽然自2007年我省开始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逐年加大保险业务品种和保险范围,但是目前保险产品的构成还不合理,产品数量少、承保能力低,不能及时的更新,针对特色农业的保险品种缺失,这也凸显的农业保险创新型人才的缺失。

三、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农业保险是保证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我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关系到农民收入的稳定。通过宣传让农民知道为什么要投保农业保险、怎样投保、赔偿政策及理赔流程等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农民易接受的方式增加宣传效果,比如定期组织专家举办关于农业保险专业知识的讲座,列举历年来农业方面的天灾人祸给农户带来的损失,特别是附近地区的关于保险的案例,通过视频、图画、新闻等方式让大家逐步加深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此外,借助受灾理赔工作的开展,调动农户参保热情,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更好发展。

(二)提升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和效率

保费过高降低了农民的投保的积极性,政府补贴后可将保费调整至农民可接受的水平,使更多的农户得到保障。其次,补贴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因农业风险一旦发生涉及范围一般较广,损失较大,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过高而亏损经营,降低了其承保的主动性,农业保险的持续经营离不开财政补贴。此外,政府应提升财政支持的效率。在完善财政补贴划转程序的前提下,将中央补贴和省级补贴由省级有关部门协调统一由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实现结算与拨付,取消转移层层下拨的方式,以缩短资金转移时间,实现财政支持效率的最大化。

(三)提高农业保险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保险人才。而河南的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农业保险人才的缺失,经营方式落后,保险业务覆盖面窄,缺乏创新。政府应该给予农业保险项目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并能够通过这些项目促进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从保险公司、高校、社会积极吸收一些优秀人才,稳定和发展农业保险人才队伍。近年来,国外农业保险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农业风险证券化产品、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为农业保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我省的农业保险也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增强农业保险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结束语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风险的高发地区,由于农业风险具有涉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所以如何科学高效的发展农业保险是解决好河南“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007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开启了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新一轮热潮,但是,河南农业保险的发展从业务种类、补贴标准、试点范围等方面还远达不到保险需求。本文针对河南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农民的保险意识、专门性人才缺失、国家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应在河南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姚壬元.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理论探索,2013

[2] 冯文丽、苏晓鹏.我国农业保险“高补贴低覆盖”问题分析,南方金融,2012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3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4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17-1

0 前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多项手段和技术,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得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目的。

农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工作,由于各地区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的成效显著的新技术,但多年后推广效果应不理想。技术难以推广的现象在我国还普遍存在。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完善,农业技术工作人员不稳定、素质较低

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编制经常被挪用、挤占,农技工作人员经常被借调到各种“中心”工作,尤其在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后,农技推广站被并入农业服务中心,而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直接由乡镇政府进行统一管理,乡镇统一安排工作,并且多个部门在一起办公,上面没有直接相对应的领导单位,工作上没有固定管理部门。并且会在大部分时间处理一些乡里的杂务,例如部分乡镇在农忙季节会随意抽调一些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征收税费等,同时,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等现实情况,使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一些人员对推广工作失去了责任心。

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薪资较低,待遇较差,工作比较辛苦,工作环境较差,导致许多有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离开,并且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导致整体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素质普遍偏低,也就造成了技术推广工作不能系统的、有效的进行,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的推广普及。

1.2 投入资金不足

农技推广工作的资金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一直存在着短缺现象。《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是,这项法规一直没有落到实处,某些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还没有统一的办公场所,更谈不上技术设施设备的配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展开,同时,无法引进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很多试验、示范和推广无法进行,长此以往,推广工作就有名无实,达不到真正的技术推广普及的目的。

1.3 基础设施不健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并已经成为最有效、最重要的生产力,但是,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某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配备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推进。

1.4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技术推广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领悟和应用能力。近几年,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整体综合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训较困难,农技推广处于较尴尬的位置。

2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认识

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农民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应用新技术,改变以往的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2.2 抓好科技示范推广辐射工作

农民是很朴实的群体,接受每一项新技术前都需要切实看到它的优势,同时,农民的收入本来就有限,他们不会冒险将资金投资在还不太明确的技术上,所以,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着力抓好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工作,尤其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增产、提高效益、适用范围广的农业技术项目要加大示范力度,在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以实现科技致富的目的。

2.3 因地因时、灵活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根据农民的农忙时间和工作地点,灵活做好培训组织工作,在农闲时进行技术培训,或者在农忙时到田间地头进行简单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加有效,更加直接,并能在现场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严格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每年都应该保证财政预算的足额到位,并且要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农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5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5

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日常活动不正常,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力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帐目都没有。

1.2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1.3合作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数专业户、经纪人发起的,在起步阶段,农户入股资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合作,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合作社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目前只能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维持在协会功能上。在调查中,合作社社员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金融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中仅有信用社愿意为合作社贷款,并且只对合作社成员个人贷款,不对合作社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乏力。

1.4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获利能力不强,这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低,还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1.5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发现,不少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知道我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学习过《农民专业合作法》,有些乡镇从来没有人从事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更谈不上研究、解决合作社的具体问题,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自发性的初始阶段。加上宣传造势力度不大,不少农民不知道合作社的性质,不知道该不该参加合作社。

2.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仅仅是农民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关心、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3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一是对基层供销、农技等部门兴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协会在吸收农民入股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革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领办专业合作社;三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自律。

2.4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6

近几年来,泌阳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泌阳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泌阳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6家,总资产18.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以上的2家,1000万元以上的15家,3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0家,种植基地55万亩,畜禽养殖基地86个。

全县小麦、玉米、芝麻、花生、肉牛、生猪和蔬菜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其中省重点龙头企业3家,县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6.1亿元;营业收19.6亿元,利润总额6亿元,税金0.6亿元,从业人员0.1万人。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2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个,“河南省优质产品”2个。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支柱产业。

1.1粮食加工业。现有小麦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小麦20万吨,占小麦总产量的80.6%;主要分布在泌水办、泰山、羊册、郭集、马谷田、花园办、王店有代表性企业,雪源面粉、富顺面粉、喜凤面粉、龙兴面粉、绿州面粉、汇利面粉、福利面粉等。

1.2畜产品加工业。泌阳县畜产品加工产品主要为生鲜肉和低温肉制品。有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年屠宰加工能力达20万头,占存栏量的26.3%,主要分布在杨家集、、双庙、付庄、贾楼、铜山等地,有代表性的企业为省级的泌阳溢佳香、恒都食品有限公司、肉食品公司。

1.3油料加工业。泌阳县油料作物加工产品主要为花生制品及其花生油、芝麻制品及其香油。现有油加工企业3家。主要有懿丰油脂为代表的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油10万吨,加工花50万吨,花生主要分布在、贾楼、付庄、官庄、象河等地。

1.4蔬菜加工业。蔬菜加工制品有速冻蔬菜、酱菜类等产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6家(其中食用菌加工企业3家),龙头企业有2家,市级2家;食用菌加工1.2万吨,速冻蔬菜的产量0.1万吨,主要分布在县城区官庄等地。泌阳食用菌系列加工产品,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为省级的泌阳鑫发、三明食品等。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个别门类过于集中,整体发展不均衡。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相对集中,工商注册的有75家,占70%,且这些企业大多发展规模不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散而弱,重复投资、固定资产大量闲置。

2.2精深加工比率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一方面,绝大多数为粗加工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深加工体系尚未建立,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农产品二次深加工不足10%。另一方面,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的产品少,特别是缺少高、新、特的产品,多数产品的名气不大,档次不高,规模不大,难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2.3企业农户利益连结机制脆弱。一方面单个企业实力弱,遇到市场风险抵挡不了,无法与农户兑现承诺;另一方面农民合同意识淡薄,有好处找市场,有困难找企业,合同连结缺乏约束机制。

2.4带动力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而且其中有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组织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发展环境不优,其服务方式多以收购转销为主,全方位服务不够。

3.加快推进泌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应成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日常工作,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事事项。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责任。

3.2紧密配合,搞好服务。一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产业化集群内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职能作用,为产业化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要支持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产业化集群拓展,为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3.3搭建服务平台。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协会年会等形式,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政府和企业的交流渠道,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二是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协调农发行、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为龙头企业争取贷款和奖补。三是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利用农洽会在我市举办的有利时机,积极举办或创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外出考察、信息网站等,加强企业问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4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于产业化集群内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对产业化集群内的种植和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5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化集群内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的需求;对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生产用电,县在电价调整中给予优惠。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7

一、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7月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63474家,位居全国第四,入社农户348万户,占全省农户的20.8%。目前除农业领域的合作社外,还发展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信用互助合作社、联合社等多种合作形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00多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635家;有15家涉农企业在国内外上市,43家企业被列入上市后备企业;31个企业的产品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占河南全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3。河南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万家。

种植大户快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河南省种粮大户共计11513户,经营耕地面积432万亩。

家庭农场有所起步。截至2013年3月底,河南省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有15538家,耕种总面积287.5万亩。

(二)主要成效

保证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河南省农副产品加工、食品行业的主力军;三是河南省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合作社达5457个,蔬菜供应总量逐年攀升,市场份额不断加大。

加速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中大多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已逐渐成为农技推广的理想平台和重要载体。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农村承包土地集中流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等农业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

增强了农业生产应对市场的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组织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规范成员经营行为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组织支撑作用,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便于承接和实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带动了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农资供应“四统一”,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

二、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政策层面和外部发展环境看

1.相关政策及法规体系不到位。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不完善;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体系不完善;三是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完善。

2.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的倾斜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得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解决;四是许多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后,在落实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方面依然面临较大困难。

3.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公益组织和经营组织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二是农村保险服务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对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保险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土地流转体系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与迅猛发展的土地流转形势还不相适应,流转双方信息交流不对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4.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导致部分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宣传、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不够;二是有的基层干部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没有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业务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看

1.规模化程度不高。一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二是超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入户社员比例偏低,大都在20人以下。

2.内部运行不规范。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主要是内部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产权不明晰,财会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二是相当比例的龙头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基地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三是大多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公积金积累不多,服务方式单一,其带动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经营人才缺乏。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普遍“高龄化”,对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接受能力差,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年纪轻的从业人员少;二是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农业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和断档局面。

4.经营效益低下。一是农户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获得规模连片土地,为机械化生产作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土地流转价格和季节性雇工成本上涨较快,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费用增加,经营效益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更低。

三、河南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制定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法规体系

一是建议出台省级层面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性意见、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评选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细则等;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资金;三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四是增加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五是制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得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六是探索仓库租赁或粮食银行等模式,解决种粮大户的储粮问题。

(二)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二是完善农村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和担保平台,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抵质押品范围。三是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要在现有农业险种基础上,逐步提高财政对新型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并加大补贴力度。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应有的作用。

(三)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内部从业人员培训,使之向职业农民转变。二是优化农业创业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创业和就业。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

一要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人地位,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明晰的产权关系;二要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管理;三要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五)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领导和服务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8

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现将“打好种业翻身仗”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城以东15公里处,辖区总面积279.6平方公里,202国道、沈吉铁路、沈吉高速东西并行从镇中穿过,交通极为便利。全镇下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1个社区,总人口1682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73人。耕地确权面积为75875.8亩,林地面积23.38万亩,森林覆盖率62.5%,境内水资源丰富,是清河的发源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享有“东北药材生产第一镇”和“龙胆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道地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乡镇。

在全镇现有耕地中玉米种植26000亩,水稻5000亩、大豆2500亩、中药材种植40000亩、绿化苗木1000亩。畜禽养殖86.8万只(头),其中养猪9500头,养牛3850头,养羊5100只,养鸡85万只。

****种植中药材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目前药材产业已成为我镇的主导产业。全镇13个村村村发展了中药材,有药材专业村6个,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户有3120户,有6120人以种植中药材为主业,全镇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8家,有规模药材加工企业9家,其中2020年新建1家,有家庭农场25家,农村经纪人55人,这些对当地的农产品流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药材的加工企业对稳定药材市场的价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二、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抓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按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我镇在打好种业翻身仗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种植业方面,重点推广玉米抗旱和抗倒品种,鉴于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2018年、2019年、2020年风灾、旱灾、春季冻害对我镇大田作物、中药材造成严重影响,我镇玉米受灾面积达到5000亩,减产粮食1500吨,经济损失300万元,中药材受灾2000余亩,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因此我们农业部门在全镇推广玉米抗旱、抗倒伏品种,如108、先锋系列品种,根系发达,抗旱性强,以确保玉米的稳产。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优质水稻,全镇5000亩水稻,主要推广品种如稻花香这个品种既优质产量也较高,适合本地生产。中药材种植方面积极引导药农增加覆盖物等措施,抵御春季冻害保证药农增产增收。

二是在畜禽良种繁育方面,主要推广改良黄牛,推广品种,引进西门达尔牛品种,生长快,抗病强,全镇2020年改良达1000头,增加产值1000万元,农民收益显著增加。

三是种子经营方面,全镇有5家农资商店,销售各种粮食作物种子,农民购种的主渠道仍然在县城的种子商店购买,在****商店购种的都是种地小户。种子经销商服务意识非常强,在孤山子村建设300亩的玉米品种示范田一处,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

四是在种子质量监管方面,镇农业站积极协助县执法大队,严格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对全镇种子销售点采取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品种,抓源头,把质量,做好良种示范基地检查和市场监督检查,通过共同努力,我镇的种子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种子质量得到较大提高,近几年没有假种、假肥、假药情况发生。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药材产业再上新台阶

1、积极推进有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推进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全镇发展有机中药材种植2万多亩;因为药材产业是高效产业,刺激农户大量施用农家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地力。

2、秸杆综合利用方面,全镇每年新播药材8000亩,投入到药材覆盖的稻草为3200吨还田。近两年新建村集体养殖场三家,一些玉米秸杆转化为饲料。

3、药材生产把残留在地里的地膜拣出,地膜使用量大大减少,近几年我镇很抓药材生产,龙胆草、苍术等药材根须在起挖的时候把残留在地里的地膜全部拣出,净化了土地。

4、农药使用通过近几年的宣传,中高毒农药在农作物生产上使用的逐年减少。

5、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治理,农田地力得到有效改善。为更好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效加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大肉牛养殖产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民发展现代农业。例如:新民屯村,现存栏肉牛90头,新建蔬菜大棚10座,牛粪经生物发酵后还田,全部用于有机蔬菜生产 ,2020年新民屯村村集体分红收益达17.5万元,真正做到了村集体自力更生、自己自足。孤山子村、幸福村、长春屯村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每年除消化处理养牛场所产畜禽粪便外,还可消化处理周边地区秸杆1000余吨,有效改善和保护英额河上游水源地水质及防止农民焚烧秸杆污染空气,真正实现了养、排、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带动全镇养殖业蓬勃发展。

(三)取得成效。

1、全镇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我镇农业站在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试验了玉米秸杆覆盖种植技术试验,在丁家街、大石沟、英额门等村,采用免耕高留茬栽培的玉米每年在5000亩左右,试验表明秸杆覆盖在沙性地、干旱地块增产明显,得到农户的认可。2021年落实重型农机免耕播种2060亩,采取保护性耕作模式,既起到培肥地力,保护土壤又能使玉米根系牢固,抗风抗倒。

2、镇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投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完成了**和**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完成***8个村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共治理河道修河堤13公里,砌防护墙8000延长米,修田间作业路20公里,修防渗渠5000延长米,改良土壤1万亩,配套各种喷灌200多台套,打抗旱井14眼。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玉米产量每亩从7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龙胆草每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3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大型农机具120台套,中药材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处较高水平。

3、引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业站技术推广员多次深入到各村,向农户讲解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主要讲解施肥的时间、方式,农药的配比、喷施方式等等,哪些是禁用农药,以及农药瓶使用后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准随意扔掉造成二次污染。从每一个环节入手改变农民的一些不良习惯要相信科学,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确保我们的产品让人吃的放心。

4、争取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

为做大中药材产业,2020年我镇积极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由于准备的不充分,没有申报成功。2021年我们又进行了申报,到目前为止,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获得省政府的推荐,申报材料已报国家农业农村部。4月2日在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公示公告,经审批后可获得国家补贴资金1000万元补贴。

强镇项目主要围绕扩大基地规模,建设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和中药材深加工三个方面,具体提出了五个项目。分别是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椽子沟流域万亩药材景观带建设、千亩龙胆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东北道地小药材集散中心(即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切片厂(原产地趁鲜切片)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近期基地建设项目正在落实。

三、存在问题

1、药材种源复杂,急需审定提纯。目前全镇有20多个药材种植品种,主栽龙胆草已严重退化,从91年种植到现在已经30年了,近几年越冬冻害经常性发生,从而导致药材减产、甚至绝收。

2、关于龙胆草药材秧子焚烧的问题。我镇是药材产业特色乡镇,种植龙胆草近1.5万亩,其秸秆处理普遍性采取焚烧处理,优点是可以有效杀死各种越冬病虫害、补充土壤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确保药材更好的生长。处理秸秆的最佳时间在4月8日到12日之间,气温高的年份可能提前或延后,但此时正值防火戒严期,与上级要求的禁止一切野外用火相冲突。

3、因没有回收机制,农药瓶袋随意丢弃现像仍十分普遍,易引发水源污染。

4、保护性耕作工作难度较大。我镇主导产业是中药材,种植面积大,一些好的地块、大块地多是种植药材,玉米种植多是零散地块,现在上级要求大力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工作,实行重型免耕播种机播种,全镇任务数为2060亩。此项工作难度较大,一是村干部村民对此耕作方式不认可。二是土地零散机械播种难度较大。我镇保护性耕作是从2009年开始按照上级政策进行试验,当时采用玉米高留茬免耕技术,采用点播镐进行播种,大约做了3年,1万亩左右,试验表明秸杆覆盖在沙性地、干旱地块有所增产,一些低洼阴凉地块不适合免耕技术推广。

四、 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镇党委、政府将高度重视,结合我镇实际,重点研究,确保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有效推行。

1、加强农村机耕路的维修、维护工作。农村机耕路建设主要是通过一事一议、高标准农田、镇村自行实施等方式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对比标准能高些,效果好些,但数量较少。因机耕路多是在沟沟岔岔,建设时因资金不足,建设标准不高且没有边沟等,一到雨季,一场山水就把路冲毁。在维护方面,每年镇村都要投入资金对破损地段进行维修,以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9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方式呈现在农户的面前。针对作为农户农业耕作时的新的选择方式之一的农业生产环

>> 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及建议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研究 抓好农业生产“三大”环节 助力农业生产业发展 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泗水县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析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谈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业供求评价及发展路径 浅议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论我国农村水利投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彰武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议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 我国农业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 人工影响天气在酒泉市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措施 济宁市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服务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617.

[2]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观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520.

[4]汪育欣,王春明.浅谈农机利用率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