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计算学科的本质集锦9篇

时间:2023-12-06 11:13:16

计算学科的本质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1

摘要: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改革;研究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注的问题。

一、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向

1.加强课程开发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2.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文理科生源;综合素质

1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由于高中阶段文理科的划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一直只招收理科生[1],我院也不例外。近几年来,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在招生中进行了改革,招收了一定比例的文科学生,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生源原因。具有明显文科特长或理科特长的优秀考生,基本属一本生源;具有明显文科特长或理科特长的普通考生,大部分属二本生源。由于文科生源的整体实力弱于理科生源,所以,报考高职志愿的文科考生有一部分是被迫选择文科,原因在于学生所在中学或家长为了提高升学率或降低竞争风险。因此,在这些文科考生中,也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

2) 就业市场原因。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实际工作需要既有一定文科特长,又有计算机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从事IT营销工作与IT服务工作。

为了满足这些文科考生学习计算机的愿望,近几年来,我们对招生科类进行了调整,即在计算机类专业招收一定比例的文科学生,对此,教师反映不一。因此,我们进行了跟踪调研,文献[2]探讨了计算机类专业文理科生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文科生源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优于理科。另外,教师也十分关注计算机类专业所招文理科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别。为了便于综合分析,我们仍然选择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2007级学生进行研究(与文献[2]的研究对象相同)。

本院计算机类专业2007级共招收212名学生,分别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等3个专业学习,由于留级、退学等原因,毕业学生205名,其中文科生56人、理科生149人。笔者对他们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计算机类专业文理科生源在综合素质上产生差异的原因,论证了实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行文理科兼招是可行的,这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会更加有利。

2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本研究设计,我们将2007级学生在校3年期间文理科生源学生综合素质(如获学院二等以上奖学金人次、通过参加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获得中级职称的人数、获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人数、获学院优秀毕业生人数、获毕业证人数、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人次等)选择Microsoft Excel作为统计工具,利用“u检验”方法,取显著性水平α = 0.05,对应的临界值uc=1.96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数据处理结果

经过统计计算,我院2007级学生在校3年期间文理科生源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情况见表1。

4数据处理结果初步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文科生源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上比理科生源的学生高。在9个项目中,文科生源的学生比理科生源的学生获奖/通过百分比高的有8项,其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有3项;理科生源的学生比文科生源的学生获奖/通过百分比高的有1项,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如下。

1) 2007级学生大约70%来自珠三角地区。对于珠三角地区报考我院计算机类的考生,相对招生数量而言,文科生源相对充足,而理科生源相对短缺,其结果导致文科生源的综合素质高于理科生源。

2) 在所研究的综合素质项目中,入党人数、优秀团员人次、担任学生班团干部人次、通过大学英语

应用能力考试人次等项目是文科生源的优势项目;而获学院二等以上奖学金人次、获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人数、获学院优秀毕业生人数、获毕业证人数等项目是没有明显文理科生源优势倾向的项目;只有一项通过参加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以考代评)获得中级职称的人数是理科生源的优势项目;从而致使文科生源的综合素质总体高于理科生源。

3) 根据社会和计算机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在2007级学生中探索了“大平台+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即学生入学按二级学院招生,在第三学期,根据就业市场和个人兴趣,学生自选本二级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企业信息管理方向)等3个专业或方向进行学习。从文理科生源自选专业或方向情况来看,理科生源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无明显偏向性,而文科生源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略偏向于文科课程稍多的软件技术(企业信息管理方向)。加之文科生源学生在高考时基本都填报了计算机类的专业志愿,实现了他们学计算机的梦想,因而专业思想更巩固,学习和社会工作更积极、更主动、更刻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取得不凡的业绩[3]。

上述分析和结合文献[2]提示我们,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中,无需对文理科学生的招生比例进行硬性规定,可以扩大文科招生比例或不限比例敞开招生,择优录取,这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更有利。因此,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行文理兼招的信念和对文科学生也能学好计算机类专业的信心。

5结语

我们的调查针对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2007级学生综合素质及相关项目,我们使用“u检验”方法和Excel软件,并按文理科生源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分析表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行文理科兼招是可行的,该结论可推广到高职中的类似专业。

参考文献:

[1] 谢文静,吴慧.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院校多元入学标准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8(20):50-54.

[2] 陈遵德,杨万春,刘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文理科生源学习成绩对比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5):53-55.

[3] 陈遵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调查与思考[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6-78.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mparison Between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hose of

Ar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Education

CHEN Zunde, LI Qiang

(Software College, Shunde Polytechnic, Shunde 528300, China)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差异 会计核算 高校

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完成了确认、计量、记录三个环节的工作,且会计核算形成的信息是会计报告以及后续财务分析的基础,因此,会计核算质量的高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核算质量的高低依赖着制度以及为执行制度实行的制度安排,即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是高校会计工作的基础,为高校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证,为高校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管理、经费管理乃至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然而,由于现实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会计制度本身具有局限性,越是基础的制度其操作性越弱,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制度时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安排,不能一刀切,在坚持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实行更加精细地核算,以提供更加可靠的会计信息。

学科差异是高校经济业务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基于学科差异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使得高校会计信息更能反映高校的经济业务情况,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为高校开展成本核算打下基础,为科研经费管理和高校财务决策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高校学科发展提供支持。科研和教育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校经费主要用于这两个方面,就高校经费来源以及高校会计实务处理来看,科研经费的核算是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部分,因此,本文主要谈学科差异对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会计核算依据的制度及为实施制度进行的制度安排。会计核算依据的制度有三个层面:法律层面、准则层面和实施办法层面。法律层面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它是规范会计工作的最高法律,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准则层面有《事业单位财务准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它们是《会计法》在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具体化,对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方法、记录方式和报告规范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具体规定。针对实际情况,各高校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实施办法,将法律准则变成可操作的工作规范。此外,由于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也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影响,是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依据的规定。在现实工作中,审计制度也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通过审计成为高校会计核算的一个标准。

制度安排包括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操作规范制定,会计人员安排等,这些是会计制度能够具体执行的保证。随着高校经费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各项经费管理的要求,集中核算方式逐渐成为更多高校的选择,集中核算能够有效利用学校资源,有利于会计人员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但集中核算也面临着业务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的挑战。

二、学科差异对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工科、理科和文科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的基本构成,此外还有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不同学科之间的经济业务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学科经费规模不同。不同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差别巨大,理工科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设备,其经费规模动辄几十上百万,几千万的项目屡见不鲜,一些重点项目经费有上亿元,而与此对应的,文科几十万的项目即可算大项目。经费规模越大,意味着经济业务越多越复杂,这导致会计核算的难度和精细化的要求也越高。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大规模的项目应给予更加精细地核算。

第二、不同学科经费支出结构不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科,其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设备采购、实验材料采购、劳务费发放等;而以调查为基础的学科,如心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经费支出集中在差旅费、数据采集费以及劳务费;以理论演绎为基础的文科,其费用多集中在办公耗材、图书印刷、劳务费等。经费支出结构的不同,意味着会计核算的重点和核算方式有所区别。

第三、同一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会计确认。如食品对于大部分学科来说属于招待费的范畴,而对于食品学科来说则是实验材料。又如汽油费和柴油费对于很多学科来说属于交通费的范畴,但对于拥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学科来说则可能属于动力费范畴。再如,建筑材料对很多学科来说属于实验室装修改造费,但对于建筑学科来说属于实验材料。这意味着会计核算要着眼于业务的经济实质,会计人员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不同的学科对会计计量基础的需求不同。对于经费规模较小,支出结构简单的项目,收付实现制即可满足会计核算要求。但对于经费规模较大的项目,往往涉及到大批量的实验材料采购、大型实验设备的建造采购等,需要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不少项目付款横跨几个会计期间,此时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实质,需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五、不同学科的脑力劳动的货币化计量程度不同。会计确认的前提是能够进行货币化计量,但脑力劳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进行货币计量,它往往体现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劳动成果上。对于以实验和调查为基础的学科,脑力劳动可以体现着实验材料的消耗、设备的建造或购买、材料加工测试、论文、专利、实验产品、专著等,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学科,脑力劳动过程难以体现,往往只能看到论文、专著等劳动成果。相对来说,文科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被低估了。脑力劳动是科学研究能够进行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若脑力劳动不能进行会计核算,一方面脑力劳动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现实情况,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构建基于学科差异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学科差异对高校会计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考虑这些差异,以生产出更加真实可靠相关的信息。结合最新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会计制度为主,兼顾财政预算与经费管理要求。由于高校经费主要依赖于财政,财政预算必然对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产生影响,但会计核算作为独立的一个环节,不能完全以财政预算或审计为导向,这样便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对预算的监督反馈作用。因此,会计核算应回归到会计本身,以真实的相关的必要支出作为支出的确认标准,用会计的语言完成高校经济业务的记录报告,履行对所有者的受托责任。

第二、在经费规模较大的学科更多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材料出入库制度。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部分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包括设置了“存货”、“预付账款”等科目,但尚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资产减值等问题。对于大额材料采购或大型设备采购建造等,往往涉及分期付款,且金额较大,对于此类业务有必要采用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业务实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跨会计期间的分期付款,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设立“预付账款”科目,核算预付款项,在会计期末根据服务量确认支出。材料作为高校经费支出的大头,是经费监管的重要对象,设立材料出入库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材料浪费或虚假采购问题,对于使用材料相近的学科(通常是一个院系)建立材料库,材料采购时,凭发票和材料入库单入“存货”科目,若材料未到,发票已到,则入“在途物资”科目,待材料入库时凭入库单再入“存货”科目,材料领用时凭领用单入相应的支出科目。对于材料使用较少的学科则直接入支出,这样区别处理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第三、探讨建立脑力劳动多元化替代计量方式,如科研成果、消耗的资源、劳务费、小型研讨会等。劳务费受制于各项经费管理要求,难以对项目组成员特别是在职教师发放,但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脑力劳动,因此除劳务费外,其他形式的替代方式十分必要。上文已提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消耗的资源较多且容易计量,另外科研成果较易获得,能够有效的替代脑力劳动,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文科则不具备上述条件。考察文科研究过程发现,除阅读文献、外出调研外,小型研讨会或交流会是重要的研究场所和方式,因此将小型研讨会纳入核算可以部分替代文科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根据实践,对小型研讨会的人数规模场地进行限制,简化流程,以研讨会发生的场地费作为主要费用并适当考虑少量差点,在会议费下列支或单独科目列支。

第四、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残值确定等方面考虑学科差异,对固定资产的大修实行资本化核算,建立学科集群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提出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在折旧方式选择时,要根据研究内容及方法确定,不能一刀切。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固定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实现固定资产资源共享,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避免重复采购造成浪费。

第五、建立会计人员专业对口核算制度,

并定期轮换。与企业会计人员相比,高校会计人员无法了解经济业务过程,只能凭常识和经验来判断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规性及相关性,这难免会造成误差,使得不合规范不相关的原始凭证通过审查,或者会计确认、记录不正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同一学科或者重大项目,由专人进行核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这些问题,定期轮换则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受影响。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更多地了解并参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以增加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会[2013]30号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化学计算;命题取向;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71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近年高考化学考试有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化学计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核心版块,它被“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所替代。这种调整与变化是否反映高考要弱化化学计算?淡化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和能力要求?本文以近5年广东高考理综Ⅱ卷化学计算试题为研究素材,探究计算考查的命题取向和规律,敬祈同行专家斧正。

所谓化学计算是指以化学知识与原理为核心和基础,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需要运用数学运算手段解决的化学问题。化学计算的学科本质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量化过程[1]。从内容范围上看,主要涵盖物质组成、物质结构、化学反应、探究过程;从表征形式上看,包括符号、文字、图式、表格、流程和模型等形式;从能力考核上看,它是认识物质及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能力构成,是能力考核的重要维度[2]。本文从考核要求、考查点面、运算难度、考查形式和考查角度等维度着眼,探究化学计算的命制特点和取向。

1 化学计算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取向分析

1.1 考核要求由整到散,体现计算核心地位的全面渗透

2015年广东理综化学考试说明中化学计算考核内容要求如图1所示。对比实施3+理综考试模式前后考试说明,有以下特点:(1)内容范围稳中有变:延续对化学用语、物质组成、物质的量、基本反应、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内容要求,同时强化原理性知识在化学探究和化工基础中的渗透。

(2)表述形式由整到散:呈现形式由版块集中表述转变为分散于其他主题模块考查的零散表述。(3)能力要求层次分明:由单一高层次要求向分层个性化落实转变[3]。

这种调整表明:计算要求已由相对封闭的内部知识静态建构向相对开放的知识动态联系发展;从基本技能走向知识运用的功能转变,考核要求不是弱化基本功能,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核心价值更加凸显。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定量方法和量化思维的培养。

1.2 考查点面由多到少,体现化学学科观念的逐步强化

近年广东高考计算考查主要渗透于“以有机基础、有机推断和有机合成为内容”的有机基础题(30题)、“以信息加工、图像解读和原理运用为重点”的反应原理题(31题)、“以流程信息、物料转化和分离提纯相渗透”的工艺流程题(32题)和“以实验装置、性质探究、方案设计和定量分析为环节”的实验探究题(33题)等4大题型中。近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计算考查点面分析,见表1。

2010年以来,广东高考理综化学在科学素养考查背景下,计算分值保持稳定,考查点面减少,主观题计算渗透加强。纯技巧性计算考查在近年弱化,而原理性、探究性、实践性知识考查逐步加强;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等与大学内容有契合点的知识成为理综化学高考的热点,考查形式和角度不断创新。

1.3 运算难度由繁到简,体现化学计算功能的逐步转变

近年广东理综化学计算在4大题型中考查难度降低,思维深广度却增加。从数据来源来看,由提供数据计算向提取数据计算转化;从数据信息与问题解答关系来看,由直接匹配向间接相关转化;从数据考查功能来看,由以技能考查为主的基本计算向运用数据进行过程分析的能力过渡。化学计算更强调“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近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计算考查在四大题型的功能解读,见表2。

化学的认识、理解、探索有定性和定量两种途径,化学计算从量化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人们对化学世界的认识体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必要工具,它使化学研究更加科学和精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化学计算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功能。

1.4 考查形式由定到变,体现科学素养追求的全面升级

考试说明强调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三种能力的考查。近年高考化学计算考查形式与内容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与实证等方面进行继承与创新,追求考查“稳定”与“变化”二者的平衡。下面以近年广东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考查为例进行分析说明,见表3和表4。

通过分析表3、4可以看出:(1)从考查内容来看,出现题型融合。化学平衡考查在反应原理题和工艺流程题均有出现,这说明高频考点除了会出现在热点题型外,还会结合试题的价值取向、能力要求、素材特点进行题型拓展。(2)从素材选取来看,选择内容不断拓宽。如化学平衡常数考查涉及酯化反应、一碳化学、弱电解质、难溶物转化等方面,在聚集状态方面也涉及固、液、气变化。(3)从表征形式来看,多种信息整合。包括文字信息、图表信息、提示信息,交错融合,信息丰富,角度多样。(4)从能力要求来看,追求思维深广度考查。有信息接收、图表分析、表征转化,能力方向和思维层次不断变化,体现能力立意追求。(5)从问题和表达来看,设计角度多样。如化学反应速率考查涉及因素分析、关系提炼、大小判断、方案设计、速率计算等,涉及化学过程包括一步、两步和三步反应等。可以看出:计算考查形式的推陈出新反映出科学素养考查的方向性与和引领性,评价的全面性、主题化和分散性。

1.5 考查角度由窄到宽,体现学科价值的社会化取向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化学的功能追求。“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考试评价的重要标准[4]。高考试题关注环境、科技、能源与材料等生活常识或社会热点,以物质或问题为中心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功能与价值,关注学生基础学力与科学素养考查。这要求学生学会收集定性与定量数据,提升化学计算技能以及定量探究能力,挖掘素材中所蕴含的科学和人文价值。

2 化学计算问题突破的教学策略和关注点

2.1 解读基本概念及核心思想内涵,建构化学计算的基本体系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正确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把握概念间纵横联系,建立知识间的意义迁移,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化学计算涉及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和核心反应等因素,其中基本概念和核心反应是化学计算的直观依据和前提基础。计算时需弄清反应的物质与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好比例关系、转化过程及守恒思想。中学化学计算须重点关注7个概念和4类反应:概念包括化学式、物质的量、质量分数、反应速率、平衡常数、pH和Ksp,涉及反应有化学反应、离子反应、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化学计算同时也渗透和反映一定的化学思想,它是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过程。常见化学核心思想有: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守恒观、能量观、平衡观等[5]。在核心思想、科学方法到化学计算的不断演绎和发展中,化学计算也体现出多样性、概念性、综合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核心思想从宏观上勾勒出化学计算的知识维度和基本体系。

2.2 统筹专项训练及主题综合时段,进行化学计算的目标分解

笔者认为,高中低年级计算进行专项训练内容包括:感知基本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强化过程规范。专项学习目标可分解为:(1)基本概念目标:包括内容的理解及分段提升。(2)方法学习目标:包括方法种类及重点突破守恒法、关系法、比例法等核心方法。(3)思维过程目标:关注概念表达式、思维发展过程和科学规范要求。(4)结果表达目标:计算结果正确、有效数字精准及单位运算合理等。

高中高年级进行主题综合计算,其目标可分解为目标、情境、表征和问题四个方面:(1)计算目标取向来看,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如反应速率就可分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案设计和滴定分析。(2)计算情景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信息选择等方面,关注能力层次和方法运用,如影响因素数目变化、关系分析综合、条件挖掘难易等。(3)计算表征可在文字、表格、图像和提示等信息等多种变换。(4)计算问题也可进行多角度变换,如平衡常数计算考查可从表达式考查、三段式过程考查和计算结果精确性考查,也可以作为信息载体进行其他知识的考查。

2.3 加强宏观类型和微观过程研究,突破计算失分的瓶颈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查,学生的计算认知观念与实际能力反差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认为时间投入与试题得分常不匹配,考场中战略性放弃较多,计算空白问题严重,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放弃。(2)计算涉及因素较多,处理信息能力欠缺。学生常见犯错误类型有:“审题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思维性错误、心理性错误、运算性错误”[6]。①审题性错误表现为:未理解计算目标和要求,忽略提示信息等,在信息的接受、转化和输出过程把握缺失、偏差甚至错误;②知识性错误表现为:基础知识系统性差,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模糊等;③思维性错误表现为:思维品质中灵活性、变通性、批判性差,表现为角度单一,表征困难、思维定势等;④心理性错误表现为:怯场心理、盲目自信等;⑤运算性错误表现为:基本运算错误、单位换算错误、过程转换错误等。

故笔者认为:化学计算失分问题既是计算问题,但也不仅仅是计算问题。诊断学生计算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做好问题的分类、归因;把握计算核心环节,理解失分瓶颈;强化思维方法和过程分析,重点突破,适当加强化学计算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玉琴.化学计算的学科本质及其教学[J].化学教学,2013,(10):6~9.

[2]王磊,齐红涛.化学计算解题教学的心理机制研究[J].化学教育,1996,(7):6~9.

[3][4]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数学(理科)、英语、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4~212.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5

关于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多种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最为简明的表述是将化学基本观念分为知识类、方法类和情意类观念三个维度,继而又分为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和分类观6个方面.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教学研究价值主要有: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②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③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例,从化学学科知识、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以“问题串”形式层层展开,就如何实现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体验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自拍视频――高锰酸钾制氧气.

问题串1:准备收集4瓶氧气,为什么才收集到第三瓶氧气,导管口就没有气泡呢?

问题串2:制取4瓶氧气至少需要多少高锰酸钾呢?如何才能知道收集一定量氧气究竟需要多少高锰酸钾呢?

设计意图:结合沪教版学生基础实验一,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引起共鸣,感受化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新闻链接、关注时事

观看网络视频――遥感卫星18号升空.

问题串3:已知火箭的第三级推进器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携带7t液氢时,需要多少液氧才能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呢?如果过多或过少会出现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提问所加燃料的多或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严谨性.同时感受科技的伟大,感叹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三、复习巩固、过渡新知

化学方程式含义的教学.

问题串4:你能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设计意图:将高科技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情境,体验化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科技的观念.

问题串5:依据方程式计算,首先应充分理解方程式的含义:①从物质变化的角度,你能获得什么信息?②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看这个反应方程式,你又能获得什么信息? ③从质量的角度看,你又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设计意图: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讲解时,借助“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当延伸学习内容,从物质构成角度和提供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引申出物质的质量含义,从而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方程式不仅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同时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不仅有宏观与微观的含义,同时也包含定性与定量的含义.而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具体的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例是固定且唯一的事实.

问题串6:如果有4t氢气需要多少氧气才能恰好完全燃烧?生成多少水呢? 如果有16t氧气能够供给多少氢气充分燃烧,生成的水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已知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反应物、生成物质量间存在某种必然的且唯一的比例关系.

四、角色扮演、体现主体

问题串7:请你当回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火箭的燃料舱内携带7t液氢时,助燃仓内需要携带多少液氧才能让液氢恰好完全反应呢?

问题串8:结合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x哪来的?代表什么?4、32哪儿来的?你又是依据了什么列出了这个比例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方程式中各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自主归纳解题过程与步骤,体会化学解题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必要性.另外,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避免单一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方程式计算就应该这样,而不是老师规定我们必须这样.

五、规范格式、完善步骤

问题串9:以上过程,大家完成的规范吗?请同学们模仿课本例题和黑板上的内容,完善自己的解题过程吧!

设计意图:用感知到的解题步骤和阅读课本例题去自我完善.

问题串10:你能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吗?

设计意图:及时地归纳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解题步骤.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问题串11:为了使120g碳恰好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克

O2?生成物CO2的质量为多少呢?

问题串12:同学们,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计算CO2的质量吗?

问题串13: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吗?如果结合这个化学反应呢?

问题串14:正因为碳原子完全转移到CO2分子中了,即碳元素完全转移到CO2中,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就等于碳的质量,现在已知碳元素的质量,如何计算出CO2的质量呢?

设计意图:煤炭作为徐州的重要资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计算在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计算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同时,发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有着共同的思想――守恒.

问题串15:请大家帮助淮安同学解决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吧!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如果准备收集这样的4瓶氧气,至少生成1.6g的氧气,需要多少高锰酸钾呢?

设计意图:回归到本节开篇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计算在解决计量问题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问题串16:同学们都采用了化学方程式计算吗?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问题串17:为什么两种计算结果不同呢?

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更能直观本质地揭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形式,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化学式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结果的差异,发现化学方程式计算更能直观本质揭示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七、课堂小结、达成共识

学生总结 :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学科观念角度.

教师总结: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可以变化,但组成物质的元素不变;物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由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但在质量等量的方面,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使得化学反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1998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允许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经过考试接收本科学历教育,并先后在北京、辽宁等省市设置了专升本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专升本教育在搭建教育立交桥、提高学历层次、解决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部及各个高校都在研究人才培养的新定位,这是关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生就业矛盾、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专升本教育国内外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专升本有2+3、2+2、3+2等多种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北京市目前实施3+2模式,即学生高职3年毕业升入本科学习2年。3+2模式实施有两种情况,一是升入普通本科院校,设有2种课程衔接方案:(1)插入普本三年级教学班,所有要求同普通本科相同;(2)单独编班,目标和要求同普通本科一致,教学计划和安排有所不同。二是升入技术应用性院校,一般单独编班,按照技术应用性本科层次设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衔接方案。本文的研究是基于3+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第二种衔接方案。

国外专升本衔接灵活,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养。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均为依据国情灵活办学的典范。

二、专升本教育现状分析

(一)生源分析:专升本的学生来自高职院校,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接收来自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属职业教育体系,他们熟悉并接纳了职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某项或某方面的技术技能。如升入本科后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要求和考核,一方面消弱了他们已经掌握的技术技能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对体系的不适应或专业基础薄而丧失学习兴趣。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现了素质和基础的培养,专业按照学科领域设置。而高等职业教育体现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专业按照职业领域设置。对专升本来说,一个本科专业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高职专业的学生。以北京联合大学专升本教育为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网络组建与网络攻防等十几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升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经对12所高职院校的1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掌握的主要技能五花八门。碎片的知识、单一的技术和技能、薄弱的专业基础使得实施普通本科教育难上加难。

(二)专升本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专升本学生均来自优秀的高职生,他们有强烈的求职欲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某项或某方面的技能强于普通本科生。但是他们却在专升本学习阶段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放弃读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学校和专业造成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将专升本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教学方法和过程也本科化。在对330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学生关于教与学的问卷调查中,52%以上学生认为理论知识理解难度大、课堂教学枯燥、没兴趣。

(三)专升本学生的就业单位分析

专升本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与相应的本科专业存在差异性,尽管它们的就业行业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但是普通本科学生却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中就业比例比专升本高出15个百分点。同样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两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专升本学生在私有或民营企业就业比普通本科高出17个百分点、在国有企业就业比普通本科低了10个百分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得出,专升本教育不应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而应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属技术应用性教育范畴。下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来研究人才培养的定位。

三、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研究

专升本教育要抓住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本科教育,是对教育层次的限定;另一个是职业教育,是对教育类型的限定。目前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近专业在教育类型上有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代表的多个高职专业、37所软件学院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也属相近专业的本科教育层次。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属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充分地调研现有的相关专业状况,分清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对定位专升本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培养目标:培养学科素质、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具备高素质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课程体系: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是基于知识储备的。理论――实践――理论。

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理论。

(二)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现状

培养目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从事软件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

课程体系: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是基于知识储备的,理论实践。

实践教学:验证性实验、课程实训、企业实践(最后一年),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三)高等职业教育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代表的专业现状

培养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或高素质技术服务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单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职业性和技术单一性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基于技术应用的,实践实践。

实践教学:教学训做评一体化。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与专升本教育属不同教育类型的相同教育层次。前者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后者属于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和就业导向是显性存在的,既体现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职业导向、教学实施的职业过程、实践教学的职业环境、考核评价的企业标准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综合的专业技术以及技术应用时的职业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就业导向是非显性的,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学科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学生要掌握知识结构、熟悉科学工作的方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面向“学科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宽泛的就业范围”,其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每一门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储备的,是完成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面向职业的,以就业为导向,其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动态课程结构,每一门课程都是基于技术职业化应用的,是完成由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均在“985”或“211”高校开设,通过调研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都提到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从事软件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到了软件分析与设计的高端国际化精英人才。同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相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的毕业生应该是注重企业级应用软件或移动商务应用的开发、测试、运维能力,通过“单项复合综合”路径使学生逐步获得综合技术,并通过校企合作不断让技术在企业项目中得到应用,培养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与专升本教育属相同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是教育功能的差别,职业活动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有层次性要求,这体现在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专升本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的技术综合性、应用型和策略性高于高职教育。第二是教育内容的差别,职业活动的集成度对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有层次性要求。这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广度。专升本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高职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升本则培养技术综合性和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对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如表1所示。

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更综合,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专升本教育要将高层次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首先应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再者,计算机技术在职业上的应用,工程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基于工程、夯实基础、面向职业、强化技术、重在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原则。另外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层次的高等性:专升本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高等性体现在学生要具有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技术应用的综合性、技术运用的策略性。

(2)培养目标的工程素质:规范的软件生产过程是一个工程化的过程,参与软件生产过程的人必须要具有工程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必须具有扎实宽泛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的职业性: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应是专升本培养目标定位的核心内容。专升本教育应加强对学生技术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综合技术和技术职业化训练,因此培养目标应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

(4)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专升本毕业生必须夯实技术理论基础,并将技术应用到工作环境的工作载体中,是对综合技术的应用,并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产生创新的效果。

五、结束语

专升本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对专升本教育科学而准确地定位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有益践行,也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J].高职教育,2011(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研究,2008

[3]罗t敏.“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7)

[4]董大奎,路瑞峰,棘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

[5]王叙红.改进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文科专业学生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内涵十分丰富。从素质教育的定位看,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就素质教育的根本而言,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大提倡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和专著,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素质教育也变成了教育的重点话题,但是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校将提高素质教育的途径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一方面,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课程,也只是停留在数据库的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素质教育的方法还是仅仅停留在听讲座等较为单一的手段上,忽视了教育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方式来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能力的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于素质教育,我们通常的理解容易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生当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要做的工作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将成为个人学习、工作和进步的工具。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和信息查询,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大多数企业、单位、组织已经将计算机成为生产工具和办公设备的一件必不可少工具。文科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必然要求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完成基本工作。而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优化其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将成为衡量其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四、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育目标、师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虽然已经作了很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教育理念,但是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的方面。

(一)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其只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一致,很多学生在大学中还要重复学习中学就学习过的知识,这一点无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教学资源浪费。并且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该让学生们学习与时俱进的内容,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总是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高校的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来讲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办法,所有的学生采用同样的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的学生有的听不懂、有的“吃不饱”的现象。以Office为例,如果按照目前的文科教学大纲来讲授,只能讲解最基本的操作,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如果直接介绍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应用,例如Word的长文档编辑技巧等,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不能直接学习该部分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首先,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先讲述、学生再上机完成作业”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上课都能听得懂,到上机时什么都忘了的问题。其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单一的理论加上机考试,很多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步骤,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而当学生们将来真正走向社会,并不需要应试能力,而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文科计算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侧重点。我综合目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调整课程内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仅仅只是操作系统、Office的基本操作等。很多人认为文科学生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认为他们将来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和程序设计无关。其实,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将来一定要从事程序开发工作,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文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深刻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在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添加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可以将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为2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二)改变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更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操作的步骤。作业和考试题目的设计应该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学生碰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者去图书馆,甚至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早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改变大班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分级教学。大学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中学教育的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在大学中进行一刀切,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模式,在学生进校之后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对于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且开设一些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必修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一定的相关课程,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我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机的应用上,网络应用也成为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中都会有校园网,而校园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提高文科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创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指导,也可以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作进一步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搜集,将真正的教育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语

当今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也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成了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文科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课程模式;分段教学

1背景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是面向计算机应用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和应用基础,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备的专业能力素质,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计算机应用中的各种软件产品是由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程序是软件的本体。计算机程序设计必须以某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来实现人机交互的软件产品。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置、教学和实践直接关系着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能力要素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无论是知识要素还是素质要素,最终都要通过能力要素来体现。这种能力要素既包含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只有紧密围绕能力要素这一核心,不断探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优化设置,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加强面向应用的实践环节,才能较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1]28-29。

2围绕能力培养规划课程设置

2.1应用多样性决定课程模式多样性

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及地区、行业的差异性,导致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没有一种课程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应用行业的变化、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快速更新,也使得没有一种课程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这又导致了课程模式的动态性。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开放性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供了灵活性。因此,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具体专业课程方案时,要根据自身具体的教育实践和层次构建符合自身校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

2.2程序设计类课程模式现状

目前在各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大多数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有两门,一门是面向过程的,大多为C语言;一门是面向对象的,大多为C++或Java或C#,也有同时开设多门面向对象课程的。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对象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以对象的数据成员描述事物的属性,以对象的成员函数描述事物的行为或方法。这样,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考虑如何准确地使用对象来描述问题域中的事物。这种程序设计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用到软件开发中,使软件开发从太专业化的方法、规则和技巧中回到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同时,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程序的出错率,支持代码重用,大大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等,所有这些优点吸引了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直接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开设,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培养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思考和编程,有的专业采用的是纯面向对象语言Java,而有的则采用的是混合型的面向对象语言C++[1]335-339。

2.3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一种人才培养类型。由于校情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培养目标和专业背景不同,这也使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是类型中的层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必须要考虑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专业背景等因素,要在充分学习和借鉴他校相关专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适合自身情况和培养目标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

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课程设置、开课学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具体开设那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在哪个学期开设以及重点讲授哪些内容,所有这些问题的确定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充分考虑其他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实际以及专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支撑培养目标,才能保证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更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需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3)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培养。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学科基础知识要足以满足一线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应用是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不是没有或弱化基础理论,只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比其他类型的本科人才在某些理论深度上要浅一些。只有掌握较宽的学科知识面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需要[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非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要将基本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使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3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始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多种多样,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程序设计语言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要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中教会学生使用每一种常见的语言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要设法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在头脑里构筑起一个对学习任何新接触到的语言都有帮助的框架,使他们能较好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共同实质,掌握快速学习和使用一门新语言的要领和重点。

3.1围绕应用及能力培养选取教学内容

3.1.1围绕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掌握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的应用层次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重点也是不同的。

3.1.2重点突出应用和能力培养

计算学科的本质范文9

分析了当前测控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及重要性。阐述了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技术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是从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利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高的有利契机,摸索出了一套提高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运作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应该是,基于产学研的密切结合,通过本专业计算机各相关课程教学时数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工程应用性和先进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

当前,高校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体系,但在一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不同意见,尤其是像测控专业这样工科专业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相对特殊的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还有待厘清,因而导致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等培养环节上的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目前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进一步有机衔接的问题,需要抓住关键要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通过自身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国内高校同行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清晰思路,把握问题关键,提出围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的基本框架。如何将教学环节与生产科研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以适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引入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引导相关课程的设置,具体包括: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合理安排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内容,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2)选定适合的合作企业,将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3)改进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鼓励与准确引导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及相关应用系统设计制作竞赛,在工程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今后较快的适应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目前,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国内外差别很大,国内各高校由于教学科研实力及培养学生类型的差别,也都不尽相同。例如,有资料表明英国Cranfield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导师的研究,更多具有尝试性、研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美国研究型大学根据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作为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重点发展学生智力与思维水平,形成交流信息与思想的技能,培养研究与发现的兴趣。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学生未来学术或职业发展培养分析与研究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本科生参加以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担任课题研究助理;二是自行提出研究性项目或创造性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学校为此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此外,学生还独立创办学术性杂志,供本科学生发表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冒险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创办产业奠定基础。我国在校大学生同世界发达地区比较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的主要是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这也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从民族整体性格上看,中国人爱面子,害怕失败,不愿尝试,做事侧重于在理论上研究,实践比较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更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迫切需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及计算机测控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无疑在今后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1.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号采集与适时反馈控制是当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设计思维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并且在此阶段培养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

2.1从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形成有效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由培养目标拉动。要培养测控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具体培养目标,并且兼顾考虑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以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主干,各课程课时分配,内容安排应该各有侧重,突出实践环节。整合计算机信息基础、计算机语言(C)、虚拟仪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中讲授。从而建立起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的基本框架。

2.2从课程实践环节入手,突出体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测控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计算机或单片机系统设计或制作嵌入式测控系统或装置,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可偏废。这就要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通过课程内实验逐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通过精密仪器仪表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中突出体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最终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得到升华与提高。

2.3注重全面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工程系统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能力、现代测控系统的集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中,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4为其他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提供借鉴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工程系统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能力、现代测控系统的集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等其他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与借鉴。

3利用多渠道引导学生自我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加各级乃至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组织和参加校内电子或计算机类学生社团、协会等多种形式,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途径。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的交流平台,师生间已经同学间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交流,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吸取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和新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改进考核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核中所占的分量,鼓励学生灵活有效地掌握知识,摒除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之恶习。这也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总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事实证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思维、模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