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12-14 14:57:47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24-02

2006年,国务院全文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在国家及教育部强有力的政策牵引下,地方政府及高校也高度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 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地方政府、高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视近年来高校所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团队,不难发现,在团队自身建设及外部支持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1 团队组建功利性强,拼凑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并非以学术问题为导向,而是以争夺资源为主要目的。这种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往往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仅仅根据申报项目的需求,临时拼凑和包装出貌似强大的阵容。通常这种团队只有在项目申报和应付检查时,才将成员各自的成果打包汇总,拼凑出一个“团队”。在争取到学术资源后,也常常是将经费简单地分配,平时几乎不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组织松散,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作支撑,导致研究力量依然分散,很难形成集群效应,更难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1.2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近亲繁殖普遍

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团队是在原来的课题组、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研究任务相对独立,很少关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二是,高校普遍实行的按照学科分类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及长期存在的科研资源、学术成果“单位所有制”传统,客观上增加了跨学科、跨部门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难度。三是,科技创新团队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历程较短,在建设的过程中开放的心态较低,开放的经验不足,常见校内理工科内的小交叉、小综合,缺乏文理大交叉、大综合的尝试。

与此同时,当前高校中不乏一些科技创新团队是由研究生导师及其留校学生组建而成。这种师徒合伙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只是原来研究方向的纵向发展和深化,不利于学术创新在学科之间得到横向上的拓展、交叉与融合。并且这种师承关系导致研究方法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活力,仅仅是把科研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资本,很难产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1.3 团队管理制度失衡,文化建设薄弱

从团队外部管理来看,整个高校组织管理系统呈“线型”状,即从上级管理部门到学校,学校职能部门到院系直属单位,然后再分支出教研室、各科室以及其他基本单位,每项人才计划基本上都在这条管理线上流动,这种僵化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几乎是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翻版。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内部的科研主管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几乎不存在业务的联系;院系建制及学科壁垒客观上阻碍了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建设;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大多是先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认定,然后提供一定的资助,当团队成立后,缺乏科学健全的团队管理制度。

就团队内部管理而言,项目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导和总设计师,需要对拟组建的团队进行规划,遴选成员,制定规范,并对进行中的团队进行指导和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然而大多数团队负责人普遍存在“重外轻内”思想,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赢得外部资源和支持上,很少关注团队内部管理机制与团队文化建设,难以形成互信合作、学习创新、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

1.4 考核标准不科学,缺乏体系化考量

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普遍的做法是将其简单地划分为“部级、省级”和“校级”,并在资源分配与职称晋升中明确一定的级别可以享有相应的待遇。这种考核方式缺乏体系化思考,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重个人,轻整体。即强调个人负责的项目、个人发表的论文、科研奖励中的排名等。这种评价标准通常对项目负责人比较有利,变相地打击了项目组中其他成员研究的积极性。二是,重大师、轻目标。无可否认,高水平的项目带头人是衡量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但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过于强调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往往导致团队的“问题导向”被“大师导向”所取代,一方面使得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滑向临时拼凑和过度包装的泥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年轻的学术骨干的成长和发展,这显然有违科技创新团队推新的初衷。三是,重立项,轻追踪。普遍比较重视对团队进行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没有运行过程的监控。四是,重数量、轻质量。对科技创新团队成果的考核侧重于发表专著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等有形成果数量的考核,而对研究前景、学科建设、教学效果、科研价值等质量考核相对较弱,这必然带来学术的虚假繁荣和研究成果实用性的下降。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厘清团队建设指向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及学科、人才的分布状况,积极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团队建设指向,切实扭转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时的功利化及拼凑化局面。即通过厘清团队建设的指向,为遴选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创新能力强的开放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规则。

2.2 加大学科整合力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改革高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基层科研组织模式,打破高校内部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人员优势,建立人员流动平台,凝炼学科方向,汇聚科研队伍,促进多学科、多方向、多维度的交叉融合实现协同效应。同时积极探索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立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人才汇聚和优势学科的综合集成。

2.3 健全管理机制、注重团队文化建设

从团队外部而言,高校科研主管部要改变传统的经费、项目和成果管理模式,加强人才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同时增加一定的校内资源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对外公关联络,对内组织协调的功能,增强服务意识,为科技创新团队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对于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管理制度建设而言,首先,要在明确团队目标的基础上对团队规模、专业结构、成员入选条件及内部管理制度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尊重成员的发言权,使之在合适的位置上参与决策过程;最后,在给予团队负责人内部经费调控权、人员引进权、考核分配权的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团队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运作。

正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所言:“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及团队文化的形成,与科研成果的取得呈现出重要的相关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在重视外部资源争取的同时,必须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通过融合提炼团队成员的个人愿景,在团队内部塑造清晰的共同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凝聚力,使团队成员为团队目标的实现竭尽所能;通过营造学术平等、宽松的文化氛围,增进成员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从而提升团队想象力与创新性;通过树立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提高知识互补与技能互补,增进团队知识的共享与传承。

2.4 革新评价机制,推进考核体系建设

在考核对象方面,由重在带头人评价转为多元评价。不但要关注团队带头人的学术地位和能力水平,而且要看重团队的研究课题、发展目标以及科研路径,同时要加强对团队成员情况、团队的运行状况、所依托的学科基础以及平台基地情况的考察。

在考核程序方面,扭转重事前评审,轻事后评估的局面。加强对团队的绩效评估,对于绩效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科研工作的团队,要坚决予以淘汰或相应处理,对于效益明显、创新成绩突出的团队,则可采取连续投入的方式加以稳定支持。

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了关注科研产出外,还要加强对团队科研过程和科研行为的考核。增加实地考察环节,杜绝团队“拼凑式、打包式”现象的再现。同时采取一些更为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强对团队的科研过程进行评价,如考察团队成员论文的署名关系、考察各团队成员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交叉点等。

在考核方式方面,要规范同行评议机制。采取匿名评议及异地评议的形式加强监督,减小考核的人为操纵,杜绝“熟人关系网、老朋友、老同学关系网”等非学术因素的渗入。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同行评议,建立海外专家库,聘请国际专家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进行评审,提升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发展理念还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但是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科技强国的核心,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4):56-57.

[2] 沈炯.积极营造宽松氛围,打造精品科研创新团队[J].中国高等教育,2004(8):21-23.

[3] 张炳生.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61-62.

[4] 余玉龙.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误区及其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 2011(6):19-20.

[5] 周刚.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9-60.

①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年第一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2R10016-16)成果。

作者简介:李吉昆(198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2

对教师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的思考科研团队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每位教师科研积极性与科研质量的高低,因此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对科研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多数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合并升本时间短,管理经验少,因此管理方面没有态度规章与制度遵循,很多时候科研团队形成的项目经费决策权往往由主持人一人决定,其他人很少参与并且不知道经费的分配等具体情况,这样造成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具体事务也不愿参与,就造成了主持人管理经费主持人完成课题。结果常常是效率低下,项目成果质量不高,团队生命力不强。因此,创建高绩效科研团队,必需有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用来保障科研工作任务按计划、保质量的完成。这首先这需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增加校内教师科研团队的外部支持,如学校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等,配套相应的一部分经费对项目组进行建设,以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科研部门对部分教师组建的科研团队每年均投入十多万元供采购小型仪器设备,并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团队成员对外交流;教务部门可用科研成果冲抵教学工作量;后勤部门提供办公条件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件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很明显。其次在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增加团队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培训制度,激励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让团队成员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增加团队的沟通,增进协作,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最终实现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的目标。例如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的部分团队,每学期会定期安排会议交流,探讨近期完成课题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等,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方法;在项目申报前期成员对申报书进行交流,相互提出问题与建议,加以改进;这些举措有效的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加快了项目完成的进度与质量,提高了团队成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科研质量。

2学生科研团队

对学生科研团队管理与建设的思考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借助教师的课题和项目为依托条件,为培养其科研思维与技术的一批有协作精神的学生群体。生物类教师的科研往往实验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不少实验试剂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严格管理,因此,在团队设立之初,除教师指导外,需要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挥负责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师可组织参加部分学术活动,如安排组内成员汇报,共同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阶段性的工作后,可适度安排一些团体的娱乐活动,让团队成员增进了解,提升人际关系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可引入组内淘汰机制,即通过观察团队各成员在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可将消极应对项目的成员淘汰出团队,再引进拥有较高兴趣和较好研究态度的新成员,采用能进能出的机制来提高研究状态。

3结束语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3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党员教师 教学科研团队 创先争优

党中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要求来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学校最基层的党组织之一,是党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提高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上争先创优。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党员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互促机制和良性互动体系,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师团队建设耦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党在高校基层运作新单元——教师团队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弱化。团队不是一个简单的学者集聚体,而是一个具有共同研究方向、较强凝聚力和学术研究目标的高层次的学术群体。把教师团队纳入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在政治思想上给教师团队以更高的指引,能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团队日常工作的良性运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们的政治思想素养,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游离在党组织系统外的教师团队发展可持续性不强,难以有效推动学科综合发展上层次上水平。教师团队是新形势下高校的基本组织单位和运作单元,由于教学科研等业务上的共同性,团队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支部工作直接面对具体人员和问题,便于直接联系、组织、团结群众。从而找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更好地发挥教师团队核心作用。把教师团队纳入党组织管理,不仅有利于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党员发展、教育工作,吸收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入党,而且能够通过党员的表率作用影响和教育每一个团队成员,在学科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引导团队向更高层次的学术目标发展,促进团队的繁荣和个人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和学院综合实力提高。

二、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教师团队建设互促机制的主要思路

教师团队纳入党组织管理过程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沿“思想保障—优化结构—积极参与—绩效考核”的思路,把党支部和教师团队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抓好党建带团队,提升团队促党建,使党支部的凝聚力体现在教学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上党员在教学科研团队与地位上,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黏合剂”和“催化剂”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教师团队建设互促机制实施方法与过程

1.做好组织保障和思想动员。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建带团队,团队促党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有效保证该项工作的推动和开展。同时,学院适时召开了党员动员大会,为工作的开展做好组织保障和思想动员。

2.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思想靠得住、业务过得硬的队伍是教师团队持续性的关键所在。学院按学科发展需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和沿江开发,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建设,以项目为依托,以党支部为基础,广纳党外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团队。实现“人人有归属,人人有方向,人人得实惠”。注重培养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学院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沿江产业开发,坚持“在冲锋中选先锋,在赛马中选良驹”的原则,通过省级以上课题予以一定配套经费,核心刊物全额报销版面费的扶持政策,培养团队带头人。

3.党组织参与团队的全程建设。党支部参与团队建设,一是从源头参与。如团队学术道德规范等制度的制定、团队建设目标的确立、团队建设任务的分解等。二是强化教师团队建设过程协调。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团队实施不同的制度,如教师定期学术交流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团队经费管理制度、团队的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奖惩措施。在制度运作过程中,党支部能够直接面对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深入细致做好团队凝聚、协调工作。

4.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以项目实绩为考核重点,以团队精神状态和凝聚力为考核目标,建立团队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定期考核机制。党支部结合学院目标考核和教师个人考核,坚持尊重劳动和创造、合理分配利益、确保学术规范、杜绝学术腐败等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团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保证团队有序、高效运转。

四、高校党建与教师团队建设互促机制实践成效

高校教师团队作为一种承接项目、产出成果的新的基层学术组织,要求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党支部活动为平台,以创新、交流等为载体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积极营造浓郁学术氛围。

1.进一步锻炼和优化了教师队伍。教师团队统筹安排,让年轻老师有奔头,改变了以前教师忙闲不均的局面。教师团队的氛围使得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鼓劲的环境,每个人都觉得身后有坚强的后盾。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了学院内部师资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集中了学科优势及资源,进而在学院内部形成了相关学科、跨学科团队共享科研平台、共享科研信息、共享科研设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团队中一些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学院的青年的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

2.进一步推动了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党支部与教师团队互促管理机制,加强了对党的基层组织对学术团队的引领作用;加强了团队党员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学院教书育人硕果累累;加强了对现代教学规律的探索,进一步组织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创新,增强教学效果;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校风建设上水平。

3.进一步推动了科研实力的综合提高,科研成果成绩显著。在团队内部凝练学术方向、整合学术资源、形成学术梯队,加强合作研究与团队协作意识,为构建平台、争取项目、形成成果奠定基础。通过团队建设,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方向,科研进一步贴近了地方建设。

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党组织在基层学术团队发挥作用的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将教师团队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对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尝试按党建带团队建设,发展好团队促党建的党建思路,鼓励教师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界限,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学术团队,努力营造“个人融入团队,团队成就个人”的氛围,实现了党建工作“组织全覆盖、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为推动学院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伍处文.高校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创先争优[W].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2]伍处文.下大气力加强高等学校教职工党支部建设[W].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4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4-0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开始鼓励创新团队建设,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已经成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自2012年以恚团队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原理、乳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学、分子生物学、酿酒工艺学等课程,组建了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师创新团队。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团队运行管理模式,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团队结构明显优化,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方企业方面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建设新路。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

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和科研方向一致性条件,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型特色创新团队,促进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提升。

二、团队建设的内容

1.调整食品微生物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元,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食品学科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专业品牌,设置与市场对接和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共同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合适。通过共同探讨学科研究进展,讲授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配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相关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共同研究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团队的建设模式研究。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条件,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建设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团队建设方法和实施

1.以吉林省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问题为前提,不断优化授课内容、课程体系。为了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团队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团队教师既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高,也积极发展新专业,并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兼顾前瞻性与动态性。目前,团队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侧重于食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增加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以及贮藏、销售过程中微生物引起的安全性等内容,同时增加了食品微生物相关的毕业设计内容。

2.通过团队合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方向采用分章节轮流授课的形式,不仅将微生物学知识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联系起来,将新近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前沿知识,而且每个教师结合自己具体的科研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采用讨论式、换位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对于学生们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等等。

3.利用好实践基地,提高团队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为了提高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团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利用学院自有的中试车间和董事会办学条件,经常进行生产实践,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指导。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团队教师已经熟练掌握了酸奶发酵工艺、啤酒发酵工艺、乳酸发酵工艺等。

4.加强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科教相长提升教学水平。团队有资历的教师有计划地带动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参与或承担相关科研课题,特别是与教学相关性较大的研究课题,使得年轻教师在科研工作获得收获的同时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大长进,从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上培养青年教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平台建设支撑教学,目前团队建有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中心为团队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向所有团队教师及其研究生开放使用,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团队教师开展了经常性学术活动,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术报告或读书报告;利用科研经费为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机会,通过交流,一方面丰富了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视野,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5.加强国内外访学及学术交流,发挥团队优势。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利用团队优势,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交流途径及资金等帮助。目前团队教师有1人获得日本博士学位,4人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以上的访问学习,另外1人正在美国访学。每年平均有3―5人次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2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和教学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有效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优势。

四、结束语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有效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和涉及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相关科研领域。目前团队成员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几乎都与微生物学内容和相关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科带头人、整合科研方向、培育特色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对于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9.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团队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college teaching team

liu yumin, ren weijia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 colleg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is a sub-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t's innovative and forward-looking in college teaching.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has had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impact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work must be carried out in many ways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er training and other research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chool contro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team-building practice,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eam build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then proves the necessity of team building.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reflection

1 教学团队的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师群体,团队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目的。教学团队建设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高校教学运行模式的有益探索。

建设教学团队的目的就在于:(1)在团队中建立良好的团队运行模式,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研究探讨,组织教学活动,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2)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团队中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的优势,推进教师队伍的老中青结合。(4)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个人能力的最终目的。

2 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团队设置

控制理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教师队伍配备齐全、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有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有国家、省级教学名师、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或在省内外同类专业中有影响的知名教授,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者占95.6%,其士学位占68.2%。

形成了以核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由著名教授担任专业和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其中,由教授担任本科教学主讲教师≥40%;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中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所占比例≥70%。这样的团队配置,不仅树立了一个领军人物作为榜样,还形成了一个“传—帮—带”的模式,从而保证了团队教学的总体质量,使教学团队成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促进整个学校的提升。

2.2 课程建设

团队有完整的课程建设措施。团队根据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法研究。实施“三平台、一模块”。在一、二年级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年级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四年级构建2个专业方向模块。教学平台的理论教学加强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外语与计算机两个工具,加强电子、电路、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做到四年计算机三个层次培养不断线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

教学计划中体现培养宽专业范围的工程师能力,即以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实施、运行管理、获取信息和外语能力为中心的一组能力群,教学平台和课程群的设计以培养这个能力群为中心。为适应联合办学的需要,我们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办学教学计划。该计划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出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概念,突破了传统集中实践教学旧框架的束缚,在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实现了教学创新。  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把原来的专业基础课分为电类基础课和信息与控制基础课,在电类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一个信息与控制基础平台。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信息基础部分的学时,将新技术融入其中,并着重加强了各个环节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压缩专业课,优化课程结构,建立课程群,将部分适合于实践教学的内容移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加强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大量增加选修课,加强学生能力和适应力的培养。

2.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主干课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选修课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给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的参与科研和生产实际工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所有的教学楼均配备了多媒体,80%以上的课程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2.4 教学科研的相互转化

科研、教学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把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为教学服务,是高校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向教学的快速转化是“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又一具体表现形式。团队选择理论上先进、实践意义重大的科研内容为高年级同学开设选修课,使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和实验平台。使得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plc技术及应用选修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理论及科研动态。这既可以克服“讲座”的随意性,又可能克服必修课讲授时所受教材的制约,从而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渗透到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5 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是团队的生力军,为了保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团队在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和知识更新方面成效显著。

(1)建立教师校内培训制度。每年暑假安排校内的教师培训;对新引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培训: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学校教学管理的规定,学生管理的规定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等。(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实现一年基本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教学骨干。(3)大力提倡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4)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鼓励年轻教师考取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优化团队的学缘结构。(5)提倡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使青年教师扩展思路,增强实际动手能力,牢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基础。

3 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学团队是高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次创新,通过实践的证明,团队建设确实在教学、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教学成果在学生身上也得到了证明。为了使教学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学校建设,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支持,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教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教导的学生才能具有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建设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科梯队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只有教师梯队合理,学科建设才能稳步发展。学科带头人是梯队的核心,负有学科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梯队建设,教学计划制定等责任。所以要对学科带头人实行津贴

度和动态管理制度,提高待遇,提出具体工作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3)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不同院校毕业的教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只有汇百家之所长,才能不断地充实自身,扩充知识面,完善梯队结构。所以要努力从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引进高素质人才。

(4)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整个团体划分为多个教学组,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和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与同类院校和合作和交流,积极组织或参加教学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争取将团队建立成省内一流,国内外一流的知名学术团队。

(5)依托地理优势,开拓学生实践途径。发挥临近大庆油田的优势,努力寻找校企合作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4 结论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证明,组建高校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它能够集中高校内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专业、学科、教师、院系之间的交叉综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培养教学人才,凝聚团队精神。这在目前高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bb1211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艳萍.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

[2] 赵楠,吴磊.浅谈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科技经济市场,2009(2).

[3] 赵虹,李勇,孔金玲,闫颖.地质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9(3).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6

关键词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建设现状;发展机遇;困境;对策;浙江农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5-03

教学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型高等院校的核心。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普遍开始建设教学团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与制度进行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经费、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1-2],其中,教育质量下滑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3]。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对于省属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又是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的前提和保障。

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省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构建了各级别的教学团队,这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评价一个教学团队的绩效,并指导教学团队良性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随着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团队的发展与过程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为例,叙述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1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

1.1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意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在群体内部以相互协作的形式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4]。团队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团队能够发挥超过个体成员总和的效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团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和各领域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学团队是团队这种高效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而其内涵则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实施“质量工程”之后,教学团队建设开始正式普及推广,随之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增多。根据团队3个方面要素,可以将教学团队界定为由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2名以上成员组成,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特定目标,围绕1门课或课程群而协作工作的正式群体。显然,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团队建设弥补了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组织的不足,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团队建设势必会逐步完善,并打破旧体制中不合理制度框架,建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顺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未来,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从高校发展角度,其良性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1.2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教学团队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组织方式,相关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推行的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实现了“同伴互助”[5],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70年代推广到高等教育。“协同教学”、“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对美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师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

协同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其他国家高校效仿,2001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促进协同教学的实施,文件重点强调合作发展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的最佳路径。政府把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概括为“相互学习,在工作中学习”。日本则以“课例研究”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师分享知识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知识共享模式,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后,教学团队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集中,如黄玉飞从团队分享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7],梅水燕等对教学团队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动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设管理方法[8],王 升等则对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9]。

上述研究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鉴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作,实践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矛盾,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截至2014年1月,共成立了39个教学团队,其中部级1个,省级4个,校级34个,200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教学团队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从2007年起,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建设教学团队,然而直到2010年,都处于摸索阶段,2011年开始,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队数量开始保持快速增长。

从学科分布看,2011年后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覆盖学科范围逐步扩大,39个教学团队中有7个专业教学团队,32个课程教学团队,覆盖全校32个本科专业,其中基础课6门,专业课22门,另有4个村官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占全部本科专业数量的54%。上述现状反映出学校在深入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团队的投入持续加大,而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3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机遇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学校以“生态型”和“创业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新一轮教学改革将继续围绕教学质量提高而深入进行,新的培养方案即将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为教学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以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以及学校的“1030”科研规划为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农林特色专业作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产、学、研方面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

4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困境

4.1 新旧体制冲突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学团队发展的外部机制层面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不明确。一方面,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建设目标却不明确,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合理的规划,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不能突破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约束,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阻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基本教学单位是教研室,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结合,许多教研室偏离了教学的轨道,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教研室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不同教研室之间又缺乏协作,对科研与教学都有不利影响,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三是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对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如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建设等,都需要更多经费投入,也需要团队及成员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教学团队既面临经费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又面临资源在各学院学科,以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

4.2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问题

与外部环境相比,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没有对目标进行整理细化,划分具体层次,致使团队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同时,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共同目标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不清楚的问题,没有发挥团队内部协作教学的作用,仍以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工作。二是团队文化建设缺失。团队的健康发展,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团队精神,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参与工作。经过几年建设,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与教学团队建设仍不匹配,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认同感。由于团队凝聚力仍不足,加上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以及个人评优方面考虑,甚至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竞争过度,而协作不足,致使教学团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教师个体而非团队工作的评价,而且现有评价体系具有科研导向性,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及团队整体真正的绩效。另外,与绩效考核对应的激励制度不完善,也致使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应有的精力放在团队工作上。

5 发展对策

5.1 明确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生态型和创业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为教学团队合理设置组织构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工作核心,以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学校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逐步深化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改革,打破相近及相关联学科甚至学院之间条框限制,真正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明确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向。

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本学科特色,主要应加强以下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与新教材建设,从而强化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以团队凝聚力鼓舞人心,培育积累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融洽和谐、知识共享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目标考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成员起到导向、监督、管理作用。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可改变目前教学团队重建设、轻考评、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配合,使教师个人利益与绩效,尤其是在团队中的绩效挂钩。如何理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同时也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要强调科研成果的级别高低,更不能忽视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要使成果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5.3 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学校应加大对农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确保新的教学团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启动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已有教学团队的正常运作与发展需要,各学院、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如何处理好经费补偿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教学团队的出现是“质量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提出较高要求,但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动态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相关机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甚至高校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

7 参考文献

[1] 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2] 赵真.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 石巧君,章喜为.省属高等院校教学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2):36-40.

[4]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FRANK A.Brunetti. Studies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open-space school[J].Interchange,1972(6):85-101.

[6]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7] 黄玉飞.分享合作: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想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8-89.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7

【关键词】解剖学、组胚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分类号】R322-4

商洛职院成立于2005年8月,建院近11年来,解剖与组胚团队除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就团队建设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离建设目标还相差甚远。笔者想借此文推动我院解剖与组胚团队建设,同时提升整个学院的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1、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意义

1.1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一流的教学质量要具备以下7个要素: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流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一流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管理机制。在这7个要素中,教学团队建设是先导。

1.2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3教学团队建设是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的载体

1.4教学团队建设是重点专业和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工程

1.5教学团队也是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的主要营造者。

2、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涵

2.1团队的结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5个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

2.2团队的方向建设:制订好团队专业方向建设(特色、先进性、持续性);团队方向的梯队建设(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团队方向的水平建设(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团队方向的成果建设(团队方向的社会效益);团队方向的制度及管理建设(组织保证)。

2.3团队的水平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水平建设、学术水平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三个方面。

2.4团队的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知识传授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2.5团队的思想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意识、学术前沿意识、课程及学科发展意识、课程及学科建设意识、创新意识、成果意识等6个方面。

2.6团队建设内容间的相互关联:团队建设就是把团队思想建设、方向建设、结构建设、水平建设、能力建设等综合为一体的整体性建设。相互关联如下:在团队建设中,团队结构建设是基础,能力建设是保证,水平建设是目标,思想建设是动力之源,方向建设是前提,条件建设是物质保证,辐射作用是对团队建设的检验,管理建设是组织保证。

3、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的建设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方式和方法科学,才能使团队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团队的结构建设:目标是结构合理;水平高;继承性好。

3.2团队的水平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出原创性的成果。

3.3团队的能力建设:目标是教学能力和质量高;抢抓机遇能力强;服务社会能力强。

3.4团队的思想建设:达到目标明确、意识强、思想理念先进、建设高效有序。

3.5团队的专业方向建设:目标是专业方向先进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3.6团队管理:目标是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效率高。

3.7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目标是高质量的教学;一定水平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4、商洛职院解剖学与组胚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效果

4.1结构建设:(1)主要建设途径:三个途径走出去,三个途径请进来。三出即:送出去读硕士,送出去做短期进修学习,送出去参加省内的学术交流。三进即:把省内学成的优秀硕士引进来,把送出去学习的教师热情接进来,把省内专家学者请进来做学术交流。(2)主要措施:要有中长期科学的团队建设规划;要明确团队的发展及建设方向;要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术氛围;要建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3)实践效果

4.2团队的学术方向建设:(1)建设依据: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团队的知识积淀、技能特长、资源优势。(2)建设措施:科学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立房屋、设备等资源分配机制。

4.3F队的水平建设:(1)主要依据;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学术水平和成果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2)主要措施:建立团队培养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先过教学关,再过科研关。

4.4团队能力建设:(1)主要措施: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做好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及早熟悉和掌握教学技能;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拟建立科研课题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进展汇报,不断提高团队成员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2)主要效果:确保青年教师在工作三年内过好教学关;确保青年教师五年之内过好科研关;及早明确青年教师的团队定位;注重锻炼青年教师的管理能力。

4.5团队思想建设(1)主要措施:主要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使团队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增强课程建设及教研创新的使命感;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承担教学改革课题,撰写教研论文,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思想体系;拟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项目实施、论文撰写、文献阅读,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研究思想体系。(2)主要成效:在解剖学与组胚学团队中发表教学论文者占86%;团队成员的科研意识得到了加强,科学思想和科研思想得到了提高。

5、关于解剖学与组胚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5.1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解剖与组胚实验室建设;商洛职院医护类专业学生占到总数的70%以上,解剖学及组胚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显得迫在眉睫,对于团体建设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5.2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读硕士;学院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形成激励机制,让年轻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同时对团队建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些建议要真正实施,必须有基础部和学院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笔者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进行了陈述。就5个主要内涵和建设目标作了介绍。重点以商洛职院解剖与组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就团队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效果,逐一详尽地加以说明。关于团队建设,我们教研室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和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还相差甚远,仍处在起步阶段,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认真组织实施,真正使教学团队达到建设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8

【关键词】高校 创新力 方法 途径 科研团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各大高校已经由以往单纯的教学机构逐步过渡到教学中心与科学研究中心为一体的机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致力于将自己创建成一流的大学,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一、科研团队对提高高校创新力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科学研究的创新单靠某个个体是很难实现的,需要众多具有创新思想的个体组成的创新团队在一个合适的创新环境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创新能力。而高校的科研团队正是诞生于这种创新氛围中的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团队。高校的科研团队不仅创造了大量先进的发明,同时极大地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教学创新水平。科研团队中的教师,长期以来都从事科研工作,能够敏锐的把握科技进步的动态,并把最新的科学知识及时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的处于科研氛围中,教师会养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现状质疑、不满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上这些精神和气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影响下,受到启发和鼓励,也会逐渐获得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提高。另外,高校的科研团队为高校营造了一种讨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创新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知识,重点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能力,使自己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对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高校的创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高校创新力的具体策略

(一)开创科技创新系统

高校首先要开创科技创新系统,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提出了“木桶创新理论”。所谓 “木桶创新理论” 就是在整个创新系统中,如何加强创新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快速协调的发展。通过提出人才培养创新、科技观念创新、技术革命创新、纵横联合创新的“木桶创新理论”的创新模式,开创科技创新系统稳步前进,整体进步,地区经济大跨步发展的新格局、新局面。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该为科研团队提供更多的下车间、上高校、出国深造等机会,使科研团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业务水平及创新能力。

(二)自由的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最主要的职能是提高学校的创新力进而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只要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建设科研团队的形式就可以放宽标准,可以是全由校内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也可以是校内与企业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团队,可以是校级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可以组建系级的科研团队[1]。重点要注意的是,建设科研团队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每当一个科研团队成功建设完成之后才考虑建设下一个,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管理办法。所建科研团队必须符合基本的申报条件,整个队伍应该是按照统一的研究目标组合到一起的,而不是为了一些待遇或者名誉强行组成的队伍。通过不断改善的管理政策,培养一些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使团队逐渐养成踏实肯干、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作风,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团队力量。

(三)促进整个团队共同发展

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重点学科是提高学校地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研基地则是发展学科、发展学校创新力的有效平台。因此,学校可以以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为依托,积极吸引那些一流的人才投入到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不仅为科研项目的研究增加了人力资源,还通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这两个平台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人才。在团队内部,科研人员要养成互帮、互助的思想,那些经验丰富的、科研实力较强的科研人员应该主动去帮助缺乏经验、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科研人员,这样不仅使新加入的科研人员迅速的成长起来,而那些科研实力强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也会获得更好的帮助和支持,有助于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科研团队要走出学校

高校的科研团队想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不能只是呆在自己的学校里“闭门造车”,当下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建设科研团队,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高效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其他高校共同搭建一个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教学、经验研讨会等多渠道、多方式的交流科研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加强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另外,科技创新的研究结果是需要投入生产来实现的,所以,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大中型企业之间达成共识,请企业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合适的科研创新实践基地,而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会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进而满足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双方之间互相帮助、各取所需,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拥有了更广阔、更实际的成长环境。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校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提出的需求,而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正是高校提高创新力最有利的途径和办法。高校应该充分提高对科研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不断探索、实施各种有利于科研团队发展的措施,保证科研团队的合理建设,进而提高学校的创新力。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9

关键词:生命科学;教学团队;建设

一、前言

1993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这个目标,根据基地课程的设置情况,由相关教师组成了专业课教学团队。该团队共有教师28人,包括中组部“”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大学教学名师等,同时该团队还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5%以上,有70%左右的教师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背景,显示了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目前,团队共承担了14门本科生课程,其中核心基础课7门: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这7门课程均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植物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是部级精品课程。围绕核心课程还开设了系统分类学、动植物生理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及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系列课程,形成了以核心课程建设促进系列课程建设的良好建设模式。“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课教学团队以“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部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围绕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以植物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教师梯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思路。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教学团队已成为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2008年,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课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为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对该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诸要素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二、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举措

1.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而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课教学团队的带头人陈放教授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部级精品课程“植物生物学”的主持人,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等研究工作。陈放教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科研的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上提倡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放教授成功探索出一条“厚基础、重创新”的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路,并因此多次获得部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像陈放教授这一类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团队制订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养、进修规划,着眼于更新和拓展中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例如,提倡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适当减免;实施教师研修计划,选派拔尖人才、骨干课教师到国内外着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研修,扩大国内国际交流规模。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构建了教师学位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了顺应新时期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需要,团队对成员组成进行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做到人才培养与引进有机的结合。从学科发展需求、团队学缘结构要求出发做好人才引进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的有效机制,加大对人才引进工作的支持力度,特别重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到基地工作。近几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10位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工作,这些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均承担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并开设多个前沿讲座,将学科前沿与专业基础有机地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建立了以课程组为基本建设单位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每门课程以主讲教师为核心成立课程组,根据团队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行课程组成员的合理组合,并注意及时将具有一定潜力、基础好、素质高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团队中。要求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特别加强对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索,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发挥课程组的合作优势,采取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授课质量。团队还积极推动各课程组之间的教学竞赛,加强课程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课程组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前沿,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各课程组要积极组 织教师申报各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开展具有特色与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的探索,近几年团队成员承担了3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如“生物技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及研究型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发表了近40篇教学研究论文。同时鼓励各课程组负责人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目前基地共有部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强调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没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肯定很难上去;没有高水平的科研,也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我们提倡、鼓励并支持教师“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利用科研的强势来促进本科教学。对于生命科学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加大改革力度,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内容,要求将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纳入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利用学院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实现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鼓励团队各成员所在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及985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接收学生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对于担任学生科研训练的导师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配合国家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方向指导学生申报。近几年,以上述模式进入专业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及研究的学生受益非浅,有近10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教材建设,团队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扶持、资助编写出版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包括近十本“十一五”规划教材。这批教材不仅体现了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水平,反映了最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而且能够满足分层次教学的要求,得到了国内高校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3.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团队建设的根本保障。

教学团队的绩效评价和奖酬体系是推动工作的指挥棒和动力源,是实

现团队共同目标的保证。团队建设过程中采取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长负责制,团队划拨一定的活动经费,由课程组负责人具体落实课程建设、教学交流、教改研究。课程组负责人定期组织教学讨论与交流活动,学期末进行教学总结,团队成员参与教研活动、开展教学改革要作为年终考核目标之一。此外,通过教指委、督导组听课并结合学生评教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将教学质量纳入考评内容,直接与职称晋升以及岗位津贴挂钩,切实调动教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在完善团队约束机制的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鼓励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对教改立项项目按1:1进行经费配套;鼓励各课程组负责人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将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发表,对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将等同于SCI论文进行奖励;鼓励并资助团队成员参加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教学研讨会与教学骨干培训会,仅2009年就一次性派出11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第四届《生命科学教学论坛》,有5位老师在论坛上作了大会交流报告,受到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2010年,又选派了7名教师参加第五届《生命科学教学论坛》,其中有两位教师作了大会交流报告。在对外交流学习的同时还敞开大门欢迎国内外同行参观访问,并积极承办各类教学研讨会,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有利地推动了团队建设,也提升了本团队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