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文地理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2-29 08:44:28

人文地理分析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试题质量地方高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19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其考试试卷成绩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反馈的信息可用于帮助授课教师改进试题与授课内容,也可为地方高师相关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定量分析做示范效应。①本文对贵州省某高师院校A学院116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测度与分析,旨在为地方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试题改进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一定数量的原始数据(即有效样本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对试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②本文则对上述课程试卷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难度与区分度指标两大模型进行测度对试题质量进行针对性的分析。③

1.2难度指标

主要是考虑学生对试题的及格率或得分率。本文试题难度H主要是根据试卷样本正确题项获取人数与全部有效样本人数之间的币值来测度:④

(1)

在测度公式(1)中,H表示有效样本正确题项获取数量,N表示全部有效样本人数。

考虑样本试卷试题中出现命题总分大于1的情况,对此本文通过对作答该试题的有效样本数量均值与该试题的全部满分有效样本的数量比值衡量:⑤

(2)

在测度公式(2)中,A表示有效样本数量的均值,Amax为试卷试题的满分值。H值与试题难度呈负相关,其数学含义表示数值愈高,有效样本试卷题目愈简单,反之则反。针对目前高校试题命题分值均为百分制,大多以60%为其及格标准线,已有教育学学者统计指出,当H值小于0.45时,试卷难度较难;当H值在0.45和0.75之间时,试卷难度中等;当H值大于0.75时,试卷难度较容易。因此,本文认为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控制在0.45~0.75之间较为理想。

1.3区分度指标

该指标主要是检验试卷题目对考试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点、学业能力与应试水平的区分程度与能力差异,是衡量有效样本成绩区分合理性的重要指标。⑥区分度计算公式:

(3)

(3)式中,和分别表示对于第i道试题得分的高分人数和低分人数中的平均分;表示第i题的满分值。一般而言,当D值大于等于0.40时表现为优秀;当D值在0.30和0.40之间(含0.30时)表现为良好;当D值在0.20和0.30之间时(含0.20)表示基本可行,仍需修订;当D值小于0.20时表示试题区分较差,应给予淘汰或作出重大修改。

1.4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某高师院校A学院专业地理类专業116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学期考题。该试题主要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进行设计,再对试卷进行评价时,授课教授也会制定并严格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有理有据地客观评分。试题由4种题型构成,满分100分,试题数目与分数分配如下:(1)单项选择题包含15道,占题总数的57.69%,共30分;(2)名词解释包含5道,占题总数的19.23%,共15分;(3)简答题包含5道,占题总数的15.38%,共40分;(4)论述题包含1道,占题总数的7.69%,共15分;(4)主观题目总数15道,占题总数的57.69%,共计30分;客观题目总数9道,共计70分,占题总数的42.31%,二者比为3:7。

2结果分析

通过试题的整理统计,共116人参加考试,无缺考存在。根据考试成绩的统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69.38分,最高分为96,最低分47;计算试题通过比率和不通过比率分别为94.83%和5.17%。

2.1试题成绩分布

2.1.1试题总成绩分布

表1的各项数据分析,该届的人文地理学成绩分布由70-79分段向两侧递减,呈正态分布;本试题总成绩呈正态分布,符合教育统计学在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规律(见表1)。

2.1.2试题各题型成绩分布

该试题共四种题型,因各题总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成绩,所以把各题型百分为基准,对这四种题型进行折算,各类题型在百分之下的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见表2)。

2.2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由(1)-(2)计算得到,试题难度(H)为0.6925,试题区分度(D)为0.4775,表明试题整体的难易程度适中,且试题区分程度较高,基本上适合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生考试要求。通过对试卷不同题型的难度与区分度进行针对性分析可知,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H值和D值均大于0.40,表示这三大类型试题难易程度均适中,且区分度均较好,而单选题的D值经为0.36,表明该题型的区分度不够,还需进一步优化。结合人文地理学开课考生的招生背景可知,目前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招生的理科生比例较高于文科生,其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课时量较少,致使其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在本科学习阶段地理学强调文理综合教育模式,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理文素质要求较高,导致进入本科阶段初期对该课程学习认识和能力明显不足。通过试题还可知,作为反映学生综合思考、概述能力的论述题与简答题,得分情况分散,高低分所占人数较少,区分度较好,与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相印证,为授课教师制定下一阶段教学计划提供参考(见表3)。

3结论与对策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2

[关键词]人文理念;地下建筑;空间艺术设计

21世纪处于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下,因技术变革及社会变迁,设计思维及形式持续变迁,预测下一阶段的生活形式,以提供人们新的生活风格,成为现今建筑设计者的新责任。建筑意义不单依赖于实体,而是与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因而,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建筑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的[1]。对当代空间设计而言,本身加以理解、推演、分析而后决定蓝图及架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概念的变迁,进而延伸讨论地下建筑空间筑美学意义及形式风格的趋势及未来性。

1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特点

1.1天然光线不足

地下商业空间由于处于封闭状态,天然光线严重不足,也缺乏室外景观,使设计受到限制,因此,采光大部分需依赖人工光源照明,光照设计就成为地下商业空间应考虑的重要生理指标。

1.2新鲜空气缺乏

地下商业空间没有窗户,自然换气往往很难做到,故空气的流通性较差,新鲜空气量不足,必须有大功率的通风设备,才可解决通风换气的问题[2]。

1.3室内空气污染

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的空气污染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甲醛、臭氧及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等,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而地下商业空间由于通风不良,与地面商业营销环境相比,空气污染源的排除更加困难[3]。

1.4湿度高,渗漏水大

地下商业空间在自然状态下湿度很高,其内部应有良好的控湿、除湿设备。此外,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渗漏水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地下建筑有一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防水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就应慎重选定建设位置和采取防水措施。

2当前地下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人文理念融入的重要性

(1)建筑不再被视为理论命题的图像反映,且而是现实世界的功利性工具,被赋予了支持、帮助,甚至解放个体,进入一个更自由与幸福状态的功利性任务。所以地下建筑空间艺术是一项社会艺术,建筑物的价值主要是开创环境,由于试验性的建筑物常反对规范的形式,强调自由联想,大胆挪用各类科技,以产生创新、突破方案,提供更多选择[4]。(2)结合各领域所推论出来的艺术风格,成为未来学理论在艺术领域的最佳典型。当确认流行是一种形式和方式,指创造一种式样,一种生活模式或一个物体,使其产生突然迷恋,加上并未验证其实用价值,也就成了品味。(3)实现地下空间设计中人文环境与时尚因素的稳定融合,是永不间断及缓慢的进步,时尚现象的基础,以其完整的意义看,是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快速发展,没有其他理由,其本质为暂时性。快速更新决定时尚进程,艺术设计是一种类别与程度的问题,也是一种广泛的全貌,包含被接受趋势的各种动向。

3设计应用

3.1功能完善、分区合理

地下综合体在功能上不仅包括商业、娱乐、购物、交通、停车等,还要考虑与地面交通、地铁车站保持方便、快捷的联系。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竖向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地下综合体的空间组织中尤为重要。另外,在地下封闭的环境中,人们因无法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识别方向,无法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产生恐惧感,这是地下商业建筑中应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地下商业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对于建立完整的空间秩序感,帮助人们快速认知环境,在地下综合体的设计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晰的空间布局对于疏散防灾也是很有利的[5]。

3.2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地下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中,步行街、中庭或最基本的空间元素,入口空间、室内步行商业街和中庭空间的设计最能影响造就空间的个性、特色,是公众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是空间的骨架。故大型地下综合体的设计,本质上讲就是公共空间的设计。

3.3人文空间的创造设计

在人文环境传承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设计为了充分满足现代化的人文需求,其文化的传承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古建筑的保留及修复;(2)实现新建筑历史文化的展现,在地下空间建筑工程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需在保留及修复建筑的基础上,结业地铁站的空间设计理念,完善文化传承的工程项目设计标准,从而为人文环境的创新性营造提供良好支持。在现阶段地下空间设计中,人们已注意到这一因素,如北京地铁站设计中,尝试了建筑设计与特色传统文化的融合,如雍和宫站的设计,就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在雍和宫站设计中,其文化的保护以及继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这种创新性与古老文化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人文价值的人融合理念,为地下空间建筑艺术设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又如南京学则路站设计中,通过“钢琴楼梯”的设计,吸引了大量人流,在这种艺术创新的同时,实现了建筑设计与人文理念的稳定融合。

3.4改善人的心理环境

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相比,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来改善人的心理环境是地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点。因此,在地下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创造一个易于理解的空间结构,加强空间的方向感,使人身处其间而不感到迷惑,进而能把握住整个空间模式。空间还应尽可能创造出一种清晰的形象,以弥补外部景象的不足而造成的空间单一性,使室内空间多样化以加强空间的可识别性[6]。传统青花瓷元素出发,通过对青花纹样的简单提炼和简化,将其复制在现代装饰材料搪瓷钢板的立柱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伟大的青花艺术,传达一种传统纹样与现代材质的对比与融合。

4结束语

人文理念设计背景下建筑艺术设计的时间结构又包含其相关联特定世界的时间结构,其空间结构不能孤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空间结构,必须分析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时间及空间结构,有助于理解存在于不同时间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侯东升,赵金娜.某含商业步行街大型综合体防火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12):1600–1603.

[2]崔景立,程连军,刘志伟,等.珠三角某地下停车库消防和节能设计反思[J].给水排水,2015(12):82–84.

[3]林国新.城区电缆通道建设引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2017,48(3):253–255.

[4]俞明健,范益群,张竹,等.城市中心活动区地下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沈阳亿丰地下不夜城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1):1551–1556.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1914年5月,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指出“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的文章,肯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战时精神病的经验,指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重大影响。

1920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发表《论精神分析》,介绍弗洛伊德与布雷尔(josef breuer,1842-1925)共同研究的安娜 o的病例和“谈话疗法”,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特有的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人格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

1921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对福鲁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高度的评价。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欲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他对明末女子冯小青做了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发表《冯小青考》,后来又出书《冯小青之分析》。

章士钊1923年从欧洲回国后,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还为《精神分析引论》中文版拟名《解心术》,全文翻译了《弗洛伊德自传》,并与弗洛伊德通过信。

高觉敷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年代,他翻译出版了弗洛伊德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条渠道是上面介绍的从欧洲直接传入,主要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虽然这些学者也察觉到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缺陷,但是他们基本上是以客观的态度加以介绍,这条渠道基本是科学主义倾向的。另一条渠道是经日本传入中国,传播者主要是文艺人士,在向国内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时,偏重于精神分析学说的社会意义和对文学艺术的指导价值,这条渠道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920年,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生命底文学》,阐述了他基于精神分析的文学观点,“生命是文学底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1921年,他发表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将精神分析的观点用于文艺批评,指出《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数千年来以礼教自豪的堂堂中华,实不过是变态性欲者一个庞大的病院!”

1921年,罗迪先翻译了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由学术研究会出版,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厨川白村是日本的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精神分析的介绍是有所取舍和经过改造的,这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1922年12月,仲云翻译了日本松村武雄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在《文学周报》连载。之后,仲云又翻译和介绍了《文艺思潮论》《病的性欲与文艺》《文艺与性欲》等,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文艺现象。

1924年,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另一部著作《苦闷的象征》出版,这部书鲁迅只用了20天就翻译完毕,立即付印。鲁迅之所以这么看重厨川白村的著作,是因为他感到厨川白村说出了他自己的创作心态——“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在译完《苦闷的象征》之后三天,鲁迅又开始翻译厨川白村《走出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1925年,鲁迅撰写了《寡妇主义》一文,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揭露封建社会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

1927年,郁达夫出版了《文学概说》,书中提出“‘生’就是使无意识的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有意识的活动变为反省的,反省的活动变为道德的活动。” 这个观点,显然来源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934年,他在《戏剧论》中指出,在种种情欲中,直接动摇我们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生命最危险而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一些文学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传播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比如,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郭沫若的小说《残春》运用精神分析的思想构思创作了曲折起伏的情节,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等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由于其独特的本能理论和性欲理论,惊世骇俗,在欧美引起轰动。德国在希特勒统治期间,禁止传播弗洛伊德的理论,焚烧弗洛伊德的书籍,弗洛伊德为逃避迫害而迁居伦敦。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要平静得多,基本上只限于知识界,既未引起轰动,也未遭受迫害。然而,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弗洛伊德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大师的形象开始在中国学人中间逐渐深入人心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境遇

弗洛伊德是以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成名的,成名之后,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人类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为巨大,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分析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带有精神分析痕迹的文艺作品直到今天仍然一直绵绵不绝。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境遇受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很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的渠道之一,就是由中国的文学家从日本介绍到中国的。这些文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名人,有他们的宣传和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作为西方的一种新思想受到人们的关注。当时,中国出版了一些弗洛伊德的著作,发表了不少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文章,出现了一批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文艺作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学术界和文艺界都是很受重视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左翼文学开始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播和影响受到了压制。之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把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注意都吸引到民族危亡和国家的命运上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长时期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被视为伪科学,在医学、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除了作为批判的对象外,弗洛伊德不再被人们提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推进,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学者撰文介绍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8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的著作再度在大陆陆续出版,《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出版)、《少女杜拉的故事》(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北方文艺出版社再版)、《梦的解析》(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出版)成了书店的畅销书,弗洛伊德的著作甚至以不同的书名由不同的出版社重复出版。一时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颇有一些洛阳纸贵的味道,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在中国很快几乎都有了中译本。

许多匆匆购买了弗洛伊德著作的人很快发现,阅读和理解弗洛伊德的著作实在是一件吃力的事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探讨的问题影响不到自己的生活。于是,不少人把弗洛伊德的书束之高阁。他们知道弗洛伊德的名字,却不真正懂得他的理论。这样,几年后,弗洛伊德热开始逐渐降温,人们开始习惯以平常之心来对待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

目前,中国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在三个领域。

第一个是文学领域。弗洛伊德和许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弗洛伊德主要贡献于和成名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而影响最大和对其研究最多的却是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不一定每个人仔细阅读过和真正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然而在时代文学氛围的感染下,作家们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概念和术语,受其影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神分析的影子。现在我们上网搜索一下,在当代中国研究和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文章和著作,绝大部分产生于文学领域。

第二个是心理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大、心理压力也在加大,社会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咨询和治疗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重要的心理治疗理论,得到有关心理学工作者重视,重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当代的主流心理学是实证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以研究程序、假设、方法控制、定量分析等来评价研究的水平和科学性。站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审视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自然会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出疑问,许多持科学主义心理学立场的心理学学者拒绝研究精神分析。因此,虽然弗洛伊德被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但是现在却很少有心理学学者去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学领域远没有在文学领域那样受到重视。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4

一、高中语文阅读的实际价值观念的有效分析

高中语文的阅读需要按照实际价值标准进行教学预期的分析,尽可能地完善语文教学的思维标准,提升教学思维的有效管理,将文字段落大意作为重点教学的内容,不断突出生词教学发展过程,防止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实际的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提升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发展思维过程,逐步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水平,为高中语文的实际阅读学习提供良好的价值意义。

二、完善高中语文阅读价值教育的有效对策处理和分析

1.完善高中阅读的价值教育观念标准

高中语文的阅读关键是实现核心内容的准确分析,教师需要根据阅读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不断完善建立优秀的语文思维意识培养过程,建立良好的理解标准。按照学生积极思维的研究标准,逐步建立良好的思维分析过程。例如,在《雷雨》的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利用文章中的相关内容,对当下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分析文章中各个身份任务可能需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深入地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含义,加强对人物身份和背景的准确分析,建立全面的思维发展过程,提高教学发展水平。《雷雨》中的内容较为丰富,需要对实际的文章句子、词语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通过多层次的分析认识文章的不同思想,从而进一步提升文章价值的有效分析。

2.阅读教育的价值思想分析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对文章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清晰地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通过文章内容与作者进行隔空心理交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按照阅读的不同方式进行文章价值的分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阅读价值的意义,鼓励学生主动地分析语文课文中的相关深刻内涵。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按照实际可能出现的阅读思维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充分提高作者的价值观念,完善学生对于文章的价值认识水平。例如,在《项链》的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女主人公向往奢华生活,从朋友那里借来一串项链,为的就是可以在舞会上可以出尽风头。但是,当她发现项链丢失的时候,却因此欠下一大笔债,为此她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还清。这一段文章内容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时描绘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中存在的虚伪、腐朽、攀比,存在的道德沦陷的问题,从而深刻地展示出当时社会的状态。教师需要根据文章这样的相关特点进行准确地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教育价值思想的过程和标准,逐步完善学生实际的价值思维过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思维认识水平。

3.阅读教学实际价值的教育分析过程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良好的阅读理解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认识到阅读文章的益处,体会文章的好处。让读者可以深入地分析作者内心丰富的价值水平,不断研究语文阅读中思维情感存在的多面性价值,从实际的教学标准出发,提高对高中语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水平,从实际的价值水平分析需要提升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确保实际教学的合理性。

4.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发展管理中,需要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阅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对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分享,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内涵,加强学生之间的阅读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对于平时文章内容的认识水平,主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价值意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实现对自身思想内容的嗜沸苑治觥A己玫挠镂脑亩粱肪晨梢源俳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对于语文的整体学习都具有促进意义。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5

第29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举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期,每期历时6个月,已走过了30的历程。该班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为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岗位培训班,现面向北京地区图书情报界招生。

一、招生范围: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①图书馆工作概论;②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③文献分类标引;④文献编目工作;⑤参考咨询工作;⑥文献检索;⑦工具书;⑧连续出版物工作;⑨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⑩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⑩读者工作;⑩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3)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14)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2011年4月21日~11月24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800元(含学费、资料费)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讨班

一、招生对象: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图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内容新,让学员最先了解到业内领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探索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参加课程讨论。

三、师资力量: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老师授课。

四、授课内容:

1.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2.学科化服务模式与机制;

3.图书馆用户服务战略与趋势;

4.立体式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5.学科信息平台建设;

6.学科情报研究服务;

7.面向重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8.构建基于用户社区的信息服务;

9.案例讨论,专家与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1年3月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000元(含学费、资料费)

信息服务类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管理及利用培训班(第三期)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成都分馆学科馆员。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1、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

2、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

3、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

4、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

5.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

6.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Endnote、RSS)。

五、培训时间:2011年4月

六、培训地点:成都

七、培训费用:1500元

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第二期)

科学计量已经成为评价科研进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和衡量国家、科技团队的综合国力或研究能力的指标,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科技研发现状、进展,揭示学科结构与科技优势,预测与跟踪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鉴于此,分会于2010年12月举办的第一期“科技竞争力分析商务培训班”取得成功,2011年将继续举办第二期培训。

一、培训宗旨:本培训班重点培训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将从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技术竞争力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态势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讲授其核心理论基础,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报告撰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练习。

二、师资力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情报专家。

三、培训方式:本班的最大特色是开放交流学习形式,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学习相结合。全部课程在网络教室完成,开通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每个学员都可亲身感受和使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与操练同步进行;学员利用所学的方法,在老师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的课程报告,并师生共同交流和研讨学习成果。

四、培训对象:情报所的研究人员、图书馆情报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五、课程内容:

1.、科技竞争力分析概论

2.科技竞争力分析方法

2.1 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SCI、CPCI、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

(3)分析方法:科研交流确定分析主题、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析

(4)分析报告:研究国家、机构、人员排行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2.2 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

(1)ESI basedline基准线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ESI(Isl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3)分析方法:SCI文献检索、引频次获取、ESI basedline基准线判读与分析

(4)分析报告:与现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比较与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2.3 技术竞争力分析

(1)专利文献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i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中科院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

(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人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专利文献内容分析

(4)分析报告:专利申请国家、申请机构(公司)、主要发明人以及技术重点领域与构成比较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2.4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趋势、态势分析

(1)引文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l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

(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高引(施引)文献内容分析

(4)分析报告:国内外研究热点、学科前沿分析、分析报告的撰

写以及图表生成

六、培训时间:2011年5月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500元(含资料费)

“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首期)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图书馆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战略决策的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科研院所文献情报工作服务的转型和深化,专业图书馆分会推出首期“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

一、培训目的

本班是在“科技竞争力实务”培训基础上,重点培训研究路线与报告撰写,旨在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科研能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跟踪与预测、合作伙伴遴选。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的骨干专业人才。

二、培训内容

1.研究所竞争力分析技术与方法概论。主要讲授研究所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的角度与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流程等。

2.科研院所竞争力实务分析。结合案例讲授:以国内外研究所为例,完整地演示机构竞争分析流程。

3.主要分析工具在研究所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WOS、CSCD、专利在线、TDA等。

4.竞争力分析报告撰写方法。

5.指导学员完成设计一个目标所竞争力分析报告

三、培训方式

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项目。小组要完成一个项目报告。

四、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专员、学科馆员。

五、培训时间:2011年7月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800元(含实例报告书)

资源建设类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1.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

2.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

3.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

4.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

5.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

6.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

7.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

8.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

9.规范控制方法;

10.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

四、培训时间:2011年7月(授课时间7天)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六、培训费:1400元

信息技术类

数字图书馆及网络系统管理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适合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

二、培训特点:突出前沿内容、强调实用性,主讲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IS、NSTL从事服务系统设计和管理的专家。

三、培训内容:

1.技术环境与发展趋势带来的思考;

2.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

4.新一代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设计;

5.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6.图书馆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

7.案例分析与讨论;不同类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

四、培训时间:2011年6月上旬

五、培训费:1200元

六、培训地点:北京

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系列培训――Web32.0网站开发实战攻略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及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从事技术管理和网站开发人员。

二、师资力量:国家科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及网站开发机构专家授课。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超前,授课模拟实战,突出技术应用,实现学用结合。

四、培训内容:

1、RSS、wiki、Blog技术开发应用;2.Mashup;3 NSN;4 StartPage。

五、培训时间:2011年9月

六、培训地点:重庆

七、培训费用:1800元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业后,颁发人事部认证、中国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继续教育证书》,本证书所载内容列入人事部在全国实行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内容,作为晋级、评职称的参考依据。

2.参加培训者以早报名为宜,以便我们及时向您通报开班信息。

3.培训班在开班前20天截至报名,前15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4.请登录学会网站:省略.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5.学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1年新的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6

一、强化空间定位,准确识别区域

识别区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即“是哪里”。只有准确定位区域,才能运用自然、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区域特征、解决区域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首先,将经纬网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相结合进行综合定位。单一依靠经纬网定位,记忆难度大且遗忘率高。若将经纬网与河流、湖泊、山脉、大陆轮廓、岛屿、海峡、特殊城市等联合起来进行记忆,通过点、线、面结合进行综合定位,会大大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机械记忆的负担。如可借助地中海定位纬度(30°N~40°N),借助艾丁湖(89°E,42°N)定位中国南疆,借助秦岭一淮河(34°N)定位中国的南北方,借助安第斯山(70°W)和大陆轮廓定位南美洲等。

其次,关注重点区域。一是教材中提到的重点国家,如日本、美国、印度、德国等。二是热点区域,高考中多以热点区域作为命题载体。如叙利亚战争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北非,伊朗核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西亚等。

二、把握核心特征,建构思维导图

识别区域后需要运用图文材料说明区域特征,即“有什么”。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征。区域地理从自然到人文要素繁多,这就要求地理学习要围绕核心特征,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首先,要抓住区域典型特征建构区域各要素的思维导图。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借助“干”建构如图2的思维导图。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分别借助“暖湿”和“高寒”人手理解。对西亚地区可围绕“石油”、“水”、“民族宗教”、“战略位置”展开分析。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特征,抓住要害,以点带面,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要强化区域差异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常用于比较的区域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二是地形、气候等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北方。三是经济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比较时要理清比较的对象和思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迁移运用能力,进而为区域间的资源调配、产业转移、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三、联系自然、人文地理,探究特征成因

高考试题考查的不是区域地理的具体知识,而是需要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来分析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中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为什么”。因此在分析区域特征时,需调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运行灵活变通。

常见的区域特征成因的分析思路有: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大气环流和区域地形、洋流等分析气候成因;结合地壳运动原理、板块学说和地质作用理论分析地貌成因;结合气候和地形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类型和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分析自然带;结合区位因素理论分析区域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交通和商业布局等。

四、结合区域特征,评价发展现状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判断,对区域发展现状作出“怎么样”的客观评价,这是地理学的社会使命和实践价值所在。要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与地的协调程度,为下一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对区域发展现状评价,通常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去衡量。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可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或特征进行归类,以达到“学一例会一类”的效果。

五、基于人地关系,提出发展方向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7

地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分析了GIS在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房地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应用

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随着GIS的产生其作为一种地理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地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自然也就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有必要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 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一词最早由R.F.Tomlinson 于1963年提出,它是伴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提高,数字化计算机系统的迅速发展和空间分析中的定量革命而产生的。GIS的发展,不仅使地理学传统的区域性、综合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资讯产业,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清查与评估、城市规划与管理等许多方面。

GIS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GIS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能快速、精确、综合的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的动态分析。

2 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人文地理研究方法以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社会调查等方式为主,室内的资料处理也以手工处理为主,这些处理方法与手段速度和效率低下,工作周期长,而且可靠性差,适应不了现代信息社会中所要求的快捷、精确提供所得信息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遥感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获取大面积范围内同时同质的材料,这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然而传统的研究手段显然无法胜任对它们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处理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为特长,以综合处理空间信息为方向;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解决人文地理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同时,处理的资料形式从文字材料到图形、影像乃至声音都可有效地进行,这是其它任何方法无法比拟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人文地理的专家知识,还可建立各种类型的辅助决策模型,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佳决策,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增强了人文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GIS 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人文地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在GIS的应用上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经济地理学者将GIS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比如,将GIS应用于地方、区域和全国各级水平的经济分析与决策过程。可以利用GIS空间技术将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通过GIS空间专题地图可以研究区域之间梯度差异, 利用人均GDP 等空间分布显示加上一系列的GIS 研究方法的介入, 可以分析研究出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利用该研究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差异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分析, 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和对区域经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2.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GIS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于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理论上来说GIS技术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在国外,GIS技术和城市规划相互结合的研究较为成熟和系统,其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经过多年的实践,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在于它将一种科学成分输入到规划的描述、预测和建议中。借助GIS可以预测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找出城市布局中的环境敏感区域。而将空间优化模型和GIS结合则可以提出一些经过优化的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决策者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评价。GIS与城市规划实践相互结合而成为一个强大、灵活的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取得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部门的共识。

2.3 GIS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各类房产的数量猛增,房产管理中获取的几十万至上百万卷房产档案及其相关的各种人文信息、自然属性信息、空间地理信息靠人工是很难管理和利用的,通过房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大量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房产管理属性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开发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综合型房产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房产信息的充分利用,进而实现房产管理的现代化。而日趋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房产管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在房产管理中的运用,而是在GIS技术基础上构建房产信息化管理,形成房产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它不仅拥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更主要在于其存储的信息采用了地理编码,将房屋的空间地理属性、自然属性、社会人文属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房产管理向着科学、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网络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房产管理体系,迎来了数字房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茜凤、熊立兵.论GIS 空间分析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前景[J].甘肃科技,2005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8

关键词:精神分析;中国国情;精神分析的中国化

在世界心理学体系中,精神分析作为主要流派之一,在20世纪的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同时,精神分析作为现代一个别具特色的心理学流派,是弗洛伊德在自己的临床实践和著述生涯中创立的,这是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论,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过失的机制,自我的心里防御机制,超我的形成等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看法,也导致了人们观察自身的方法的深刻革命;而且,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要远远超出心理学的领域,可以说,举凡20世纪的文学,哲学,史学,宗教等,无不打下了精神分析的烙印。

那么,在将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今天,这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对精神分析这一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完全照搬呢?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自身的发展和领域的拓宽本身已证明完全照搬的不可能性,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分裂(以阿德勒、荣格为代表),其本身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如弗洛姆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正,力图把整个社会纳入精神分析的视野而创立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和后来哈特曼、艾里克森为代表自我心理学等,也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任何心理学都是以本土文化圈的心理文化来理解、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生活的,正如西方心理学包括其学派和理论均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他们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适用于西方人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以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种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制约着心理学全部研究对象及其理论构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感到只有自己的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那么,是否又意味着对精神分析的绝对排斥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心理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如传统中医一样,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医典中就记载有600多个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国传统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理论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体是内外统一的整体。因而十分重视大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2)“形神相即”的身心观,从形(躯体)神(精神)密不可分的观点出发,认为治疗疾病不仅要治其身,更要治其心。3)“医国——医人——医病”的治疗模式:“上医医国(指社会因素),中医医人(指心理因素),下医医病(指躯体因素)”。在上述观点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心理治疗有着许多具体的方法,如:1)开导劝慰法。核心是“告”(告诉),“语(讲清)”,“导(引导)”,“开(指出)”,用精深的道理劝导,与现在支持性心理治疗极其相似。尽管它们并不十分完善。2)以情胜情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能克服的另一种情志,比如五行中“怒胜思,悲治怒,喜治悲”等。3)习见习闻法。核心是通过反复习惯的方式,使受惊敏感的患者恢复常态的心理治疗(现代的系统脱敏法)。每种方法各有千秋,不一而足,精神分析这一纯粹源至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还能在如此众多的中华瑰宝中拥有一席之地吗?

自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逐步引入中国,据查证,精神分析学说于本世纪20年代已传入中国,后来可能因战争原因,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它。解放初期,心理学在我国虽然一度有所发展,但在“文革”中却被当作是“唯心主义”遭到批判,精神分析更是在劫难逃。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关于心理治疗的外国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出版,80年代初精神分析学说还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热潮。当时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精神分析,但却有很多人在自己未曾深入学习的情况下撰写文章,对精神分析口诛笔伐,严加批判。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心理医生没有机会学习精神分析疗法。在80年代初,中国心理医生最先接受并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疗法。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一些国外的精神分析学家到中国讲学,特别是1988年首届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办,以及现在的德中心理治疗学院在中国举办的“德中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开展,才使一部分中国心理医生得以有机会跟随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学习精神分析疗法,受到精神分析的训练。钟友彬先生所著的《中国的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堪称中国的第一部精神分析的著作。继之,又有很多专家,学者专注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传播,北京国际IPA的成立,霍大同(中国第一位精神分析家)领导的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成立等等,使得在目前常用的心理疗法(行为,认知,精神分析和森田疗法等)中,精神分析位居第四位。以下具体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精神分析这一源自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深度心理学,引进国外的东西,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心理活动方面,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差异主要是存在于语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心理活动的内容方面,但在心理活动的形式和基本规律方面几乎是没有差异的。所以精神病学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人来说也是普遍适用的;精神分析的症状学解释是完全成立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是共同的,比如强迫性洗手的仪式化背后是手淫所引起的焦虑;躯体的麻痹感与性的压抑有关;性的因素在中国人的人格与症状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人们进入分析的原因是各式各样的,但是它们大多与性创伤或两性关系方面的挫折有关,这与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一致的;在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中,明显存在着子女指向异性父母的性爱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被惩罚的道德焦虑,这与弗洛伊德俄底浦斯情结的基本思路是匹配的;青春期或成年期的问题是对童年期创伤的重复,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和症状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过去是现在的原因”,印证了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立场。

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从临床经验和中国各种文献中的确也发现了不少超出传统精神分析框架的新的材料。

在中国,由于我们目前还未找到一个类似俄底浦斯王那样的广为人知的神话,所以俄底浦斯情结是否也是中国人的核心情结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霍大同先生将其称为代情结,以有别于弗洛伊德说的性情结。代情结并不否认性的重要性,基本思路仍然是研究由“代”与“性”的冲突而构成的三角关系,与俄底浦斯情结一致。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个体而言,是处在一个庞大的代际关系的网络中的,这种代的约束极大地压抑了性的自由。中国的文化史表明,作为儒家文化产物的传统的大家庭结构较之于西方的家庭结构是独特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祖母、祖父或者外祖母、外祖父在人格形成中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亲;此外,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个体与独生子女这一全新家庭形式(主要在八十年代以后)中长大的个体在人格类型上有明显的差异;母亲作用的突出地位:从古代文献和我们的临床材料均可发现,在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母亲所起的作用非常大,父亲的介入似乎相当晚。在这里,似乎有悖于规则由父亲给予的传统的精神分析的解释。

关于无意识理论,东方文化中已有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尤其是佛教(也包括道教)对无意识有相当系统的论述。儒、释、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三大传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内省,强调自我发现和自我领悟。希望通过精神分析认识和把握自身,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传统上中国人将大量的能量投向内心,关注自己的梦、情感与症状性的苦恼,同时也喜欢以一种语言的方式(诗歌等)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与通过言说进行治疗的精神分析有相通之处。

如果把精神分析放在更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审视会发现,它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到的天人关系、心物关系、心气关系、人生境界等,其实也大都是在描述细身心层面的感受。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简单,嗜欲稀少,心态相对平稳和谐,易于觉察到自然和生命一体律动的内在脉搏,对于中医及儒道描述的细身心层面理论有切己体验,自然容易认同。经过东方百年的屈辱史后,西方物方人通过精神分析超越了机械理性经验束缚,在个人心灵感受中体会到东方文明具有的深刻底蕴,转而向东方寻找自我的心灵之根;已经被西化的中国人同样也可以利用精神分析做到这一点。(我们目前进行的精神分析实践已经对此有了初步证明。)而且,作为祖先文明的天然享有者,我们更是占尽了天时与地利的优势,理应比西方人走得更远,挖得更深。

随着精神分析的引入并与中华传统文明成果相结合,随着国人深层心灵经验日益丰富,被近代欧洲强大技术文明所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物质力量洗礼后,其真正的精华将被全面发掘出来。与以前“拿来主义”不同,这次我们是与西方人携起手来,共同寻找人类的无意识。

对于精神分析这门已经走过百年历史的、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科而言,进入中国这一异文化的国度,都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提供更多的材料与思考,但同时也为精神分析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维度。要让精神分析在中国所特有的无意识土壤上生根、开花,当务之急,还在于广泛开展对精神分析发法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根元.语言哲学对话[M].语文出版社,1999.

[2](美)马塞勒等著,任鹰等译.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奥)佛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7.

[5]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美)罗伯特.厄萨诺等著,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出版社,2000.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9

一、指导审好题,围绕文题和中心论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审好题,才能明确中心论点,确定议论的范围和重点,这是深入分析问题的前提,它指示着分析问题的方向。围绕文题和中心论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使写作的思路开阔,对问题看得全面,把思想引向深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是面对文题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思路狭窄,感到无话可说。因此,指导、鼓励学生面对文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可能肤浅,这说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表面化;学生把问题扯远了,这说明他们的思路缺乏逻辑条理。只有让他们把问题提出来,才能发现问题、因势利导,把问题想在关键处。

我在指导学生写《平凡与伟大》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提出了如下六个问题,有力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1、你怎样理解“伟大”和“平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这个题目为什么把“平凡”和“伟大”连在一起?你如何理解?

3、有人说“伟大”产生于“平凡”,你能举例证明吗?

4、有人说“平凡﹦平庸﹦碌碌无为﹦没出息”,这样看对吗?

5、“伟大”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这个思想基础与从事平凡的工作之间有什么关系?

6、你想从什么角度入笔写这篇文章呢?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热烈争论,学生们提高了认识水平,开拓了思路,大大地引起了作文的兴趣。

二、指导从文章中心出发,抓住关键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心思想,所以分析问题最忌东拉西扯、游离中心、似是而非、抓不住关键。

有的学生写《知识就是力量》,只写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知识,只论述了对知识的消极依赖,而没有揭示出掌握知识后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方面的巨大推动力量。这就是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分析到点子上,这样似是而非的例子在学生作文中也是常有出现的。

抓住关键进行分析,也就是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就要从文章题目所规定的中心出发,善于从众多的现象中识别主、次,进行综合概括。为此,我在学生作文前和写成草稿后很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并在讲读课和指导课外阅读中,经常训练学生编写文章提要、编写段、层提纲,以培养学生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观点、抓住纲要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在作文时善于抓住关键分析问题,是有直接裨益的。

三、指导揭示本质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在抓住关键的基础上还要揭示本质。揭示本质才能触及要害,才能把问题分析得透辟、深入,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分析问题不善于揭示本质,是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其表现是,写起文章来往往是简单证明:论点﹢现象的罗列﹢结论。

怎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本质的分析呢?很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认为,概括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理性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因素。比如论述“天才出于勤奋”,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举几个名人大家勤奋成才的事例还是不够的,因为那毕竟不过是几个个别的现象,这样的分析还不是本质的分析。只有对这些个别的事例进行理性的概括,才能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即对勤奋作具有普遍性规律的阐述,才能给人以理性的指导。

四、指导具体地分析问题

学生在作文中评论事物、发表看法,常常是笼统的分析,不善于具体分析。比如一个学生写《心底激起千层浪——在海伦·凯勒事迹的感召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

海伦·凯勒为我的生活道路指明了方向。两年来,面对自己成绩的落后,我曾这样埋怨:生在农村,先天不足,从小就没得到培养,能好吗?而海伦·凯勒,一个盲聋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惊讶。我豁然开朗,于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再徘徊,而是大踏步地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