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城市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12-31 10:58:03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1

“智慧地球”涵盖了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多个概念,是最新潮的科技创新的集大成。IBM近年来一直在向全世界兜售这一创意。而后,富于开拓精神的中国人,将这个概念更具形化为“智慧城市”。

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慧城市”就像一个筐,可以向里面装很多东西,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引导系统和随处可见的城市信息亭等等。简单讲,只要是能够运用科技手段简便人们生活,规范城市管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都可以装进去。他代表了一个进步的方向。

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试点,很多城市积极响应,一旦这个新的概念启动,就可以带动一大批新的投资,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活。

这其中,政府成为投资和引导投资的主体。“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巨大,对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产业链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中国要告别雾霾,告别旧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需要向一个更高效方向转变,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契机。而且智慧城市的筐子里包括了社保、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方向,也符合新一届政府的投资思路。

比如医疗领域,“智慧城市”要求建设全国医保的后网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规避每到一个医院就要重新化验、重新体检的弊端,减少医保的重复性支出。从这个角度讲,“智慧城市”中的医疗信息化具有切实的经济价值。

除了医疗等带有公益性质的领域,“智慧城市”还可以切实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首先,“卖工具”的设备提供商有利可图。要建一个智慧城市,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品,还有相关的咨询类的人员,特别是建一个视频监控系统,就需要各种设备,包括摄象头、后端存储设备,这些相应的生产厂家都可获利。第二,工程商或者说集成商等不直接生产设备但参与城市建设的各类企业和人员也获取了好处。第三,运营方,也即是一些来运营城市的企业可以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有若干家上市公司开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热门投资领域

“目前,‘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反映在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里,包括医疗信息化领域、智能交通交通领域和视频监控领域的若干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得到了体现,其中不乏近一两年表现优异的个股。”建信基金研究员邵卓介绍说。

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选股,可以关注上游设备提供商里有竞争力的“准寡头”公司和中下游里有很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集成商,设备提供商里可以特别关注视频监控领域。

视频监控市场真正启动在2003、2004年,但是2003、2004年从无到有,再到2012、2013年的繁荣,短短10年时间里经历了两到三次密集技术更新的周期――从模拟化转到数字化、从标清转到高清,短时间内诞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行业,行业中的设备类公司高速增长,行业本身在高速壮大。这种设备类的龙头公司又利用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实现了市场的“准垄断”。当然这种垄断是市场化的垄断,是依靠技术和销售渠道做到的,所以说这种龙头公司是非常值得看好的。

中下游可以重点关注致力于“智慧城市”实施环节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有着强大的销售能力,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获取订单。还有就是在民生信息化领域里的专业化公司,他们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因为主营业务相对单一,所以在行业景气时,业绩弹性会非常大。

泡沫还是契机

如果还记得“物联网”的昙花一现和缺乏业绩支撑的物联网概念股们,任谁也会对“智慧城市”发出同样的疑问。

从概念上解释,“智慧城市”与物联网、云计算的关系是既包含又有别。物联网和云计算相当于两种不同的技术:物联网是物和物之间联网,物联网里最主要的就是传感器技术,还有高效的LTE这样的网络、无线传输的技术。云计算技术主要是指后台的大规模计算的能力。而智慧城市的实质并不是技术,而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手段来实现。

面对概念股不应惧怕。首先要正确理解泡沫的概念。邵卓说,“是不是泡沫完全取决于人们的预期,如果我们预期他在一年两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和程度的话,那可以说他是一种泡沫,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觉得要在8年、19年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那么他就不是一个泡沫。”

据了解,不少国内机构投资者一直在关注和跟踪“智慧城市”概念股,甚至已经有买方参与到其中。关键是把握好题材概念和公司业绩之间的边界,就是在有安全边界的情况下去参与题材类的股票,这样能获得更大的弹性。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2

浙江读者:安荣

安荣同志,您好!

从概念上来说,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它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和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理念的广泛普及,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其中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智慧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电网、物流、医疗、食品系统、药品系统、环保、水资源管理、气象、企业、银行、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筑、楼宇、油田、农业等诸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想见。

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实现数字化,才能谈智慧化的问题。从服务性来说,城市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最为关键;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阶段,将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互联和互通,借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城市服务。

目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而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它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民生;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 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1)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聪明起来,通过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网络等连接然后进行智能化分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说法。

(2)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城市、市民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3)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工具方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以上概念,无论从城市建设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角度,都无非是体现了“最新”、“智慧”。概括来说,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1.1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及问题所在

近年来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升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京沪广深等一线特大城市外,南京、武汉、无锡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但由于技术规范不一致、准确性和一致性差、安全责任不明晰、目标利益不协调等,各地方、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并且由于更注重工程而不是民生,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舍本逐末的死胡同。

1.2 重硬轻软导致的信息量偏低

如同人的聪明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记忆,城市“智慧”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有价值数据,最好是拥有高信息量的海量数据。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明显的“贪大求全”现象,片面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

自信息化概念始,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时代,重硬轻软始终是中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顽疾。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原因:一是政绩需要。硬件比软件可视化程度更高,资产登记制度也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二是人才匮乏。目前全球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核心信息系统开发等软性人才奇缺,且此类人才培养周期长,导致信息化过程中找不到软件“领军人物”。三是先易后难。因为缺乏整体架构方案,本着先易后难、硬件先行的思路,造就了一批“智慧城市一期”的数据中心、信息机房、专网建设等项目,而软件应用和数据融合遥遥无期。

1.3 工程技术思维导致的总体架构不合理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可以看出,七层的划定中,下面五层的建设主要是围绕这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来的,而上层的横向应用,简单、宽泛,缺乏对应的细致应用,也并没有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流程对接。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视角来看,想当然的是先做基础,等着应用去“生产”数据,而不是纵向地从应用开始,有了数据去找地方“贮存”。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两个方向。

二:智慧城市建设,民生为王

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多数是以工程视角来定义,本文拟从民生角度,谈谈智慧城市应该建设哪些内容,应该部署哪些应用。

智慧城市不能只是政绩,它的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入手,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设。这不仅仅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服务手段解决城市健康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改善民生服务的突出问题,让城市居民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首先建什么,是市级省级数据中心吗?是跨运营商的云计算平台吗?不是的。

三:智慧社区概念与建设

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建设智慧社区应该首当其冲。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智慧社区从功能上讲,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

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和普及。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社区应用前景广阔,社区应用既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美妙的现代化的信息、娱乐、生活等方面的便利,也可以协助政府进行高效管理,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智慧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多个智慧社区有机组合而成的。

3.1 市民一卡通概念与建设

市民一卡通是城市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民心工程”。有利于优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流程,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一体化IC卡产业发展。全面融合城市交通、金融、商业、教育、社保、卫生、旅游、社区等领域的社会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推动数字化宜居智慧城市发展,树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形象。

市民一卡通系统架构应具备多级结算体系、清晰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密钥安全机制,系统总体部署分为以中央清算、统一卡务、密钥管理、数据交换为 “核心平台”应用,实现与教科文卫、工农交建、公共事业等各行业分中心平台的集成共享应用,为政府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和应急管控,方便市民卡手持卡或手机在城市内轻松支付等智慧应用。

3.2 智慧民生工程概念与建设

民生,民之安生。衣食住行、工学科研、求医问药,这些都是民生的重要组成,也是最形象的体现。智慧城市需要解决上述组成元素的“智慧化”,可是之前,确实很多城市管理者走错了方向。比如,政府一直说“就业是民生基础”,可是很多“智慧城市”里,其市民还不能通过手机应用来实时查看本地就业岗位。

有的案例看起来归结于利益纠葛、信息壁垒,比如病患在一家医院拍的片子,拿到别家医院,照样要重拍一张。实际上,这不是医院的问题,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问题。如果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上端构建“智慧医疗”功能模块,将全市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数据实施整合,这样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也不需要横向打通各医院间的信息系统。

民生无小事。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要以民生为主要出发点,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去实现更多的惠民功能。比如移动端的信息平台全部按个人真实需求逻辑分类,市民无需再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复杂办事流程而苦恼。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建设,或者多个项目的叠加,而是以城市和谐繁荣、民生幸福为目标的一次系统思考和实践。以民生为核心和出发点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013,4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智慧旅游;概念;发展策略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近年来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变化发展。而在智慧城市的影响下,衍生了智慧旅游。实际上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智慧旅游从属于智慧城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智慧旅游是一项注重公共管理服务的工程,所以将其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有利于明确建设主体,集约资源。但是旅游消费者和城市生活居民都具有其自身的需求性和差异性,所以应该加强重视,保障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产品。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服务,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管理手段,还有人认为是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其实可以说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城市,即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思维,要求城市的运营者和管理者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系统,并非是简单地相加。而由此看来,智慧旅游应该就是指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内的旅游活动和管理。

(二)智慧旅游的特征

和传统旅游相比,智慧旅游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中最主要的三个特点分别是,以游客为中心、旅游信息服务自动化和旅游信息服务智能化。游客最关心的问题过于繁杂,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中,信息主要以游客为中心,将相关信息全面呈现给游客,以便于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在智慧旅游的信息系统中,可以根据游客的身份信息等自动编排相关信息。而为了给大多数游客提供更加专业的旅游信息,必须积极提高旅游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得游客在进行活动选择时,能够全面接收到信息系统提供的参考意见。

二、长春市发展智慧旅游的策略

(一)建设健全的智慧旅游基础

现阶段,在我国的大多数智慧旅游建设中依旧存在认识不清、技术力量薄弱等不良现象,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智慧旅游建设基础的薄弱。为此,长春市智慧旅游行业应该尝试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根据长春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投资,建设与实际相符合的智慧旅游系统。在此基础上,长春当地旅游行业还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与信息技术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鼓励旅游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等全面开展智慧旅游技术工作,为智慧旅游提供新颖的、先进的技术基础。

(二)对智慧旅游进行统筹规划

旅游业本身涉猎的范围特别广泛,旅游活动更是涉及到各个产业部门,再加上我国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都要求智慧旅游的建设要以智慧城市的框架为前提,进行统筹规划。为此,长春市旅游行业在进行规划时,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一步到位,实现与其他产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产业的全面融合与发展,延伸不同种类的旅游生态和旅游产业,带动长春当地的经济发展,乃至周边县市的协同发展。同时长春市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旅游建设的信息投入,使各部门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引领下,各司其职,对智慧旅游建设实行职能分工,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以此保证智慧旅游实现最终目标。

(三)切实满足消费者全面需求

智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主要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所以智慧旅游建设必须要做到全面以消费者为核心。为此,长春市旅游行业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建设,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智慧旅游产品。此外,长春市还要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的消费和形成,并且以此建设智慧旅游的终端系统和虚拟旅游服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将一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部门企业都纳入到建设范围中去。同时注重和其他部门的全面配合,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服务项目,给游客带来完美的体验和享受。

(四)建设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

就长春市而言,关于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智慧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智慧旅游涉猎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建立一套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不断的改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各方面还没有充足的经验借鉴。为此,长春市应该尝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最后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模式的革新等各种不同的方式,为智慧旅游创造更好的技术环境和发展氛围。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智慧旅游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长春市许多旅游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积极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渐渐提升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而当地政府为了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升长春市经济效益,更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量相关的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综合发展,从而全面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5

先来看看什么是智慧城市的内涵,顾名思义,智慧城市的内涵不外乎“智慧”二字。Gartner公司IT服务研究总监汤彤姝说,国外的城市建设是希望把城市建设地更好,设施更完善,而这些属于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并没有特别关注“智慧”二字。而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则更关注用IT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且更多是政府主导,缺乏了市民的参与。

智慧城市从新鲜概念到现在的建设热潮,不到五年的时间,这个概念已经几乎晃花了人们的眼。从多个部委纷纷提出城市试点名单,到各地城市摩拳擦掌。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计划。有的地方为了满足各类“试点”要求,短时间内竞相规划一批标志性的新园区、新平台、新项目,包括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等等。前期规划匆忙,论证不充分,并没有考虑各类园区、项目建成之后的种种应用问题。

比如翻开《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共出现了31次“云计算”、47次“云”、25次“物联网”以及31次“数据”。“数据”虽然也多次出现在计划中,但只有少数几次在讲到交通管理、金融贸易等个别领域时指出“对数据分析挖掘以获得智慧价值”,而多数地方提及的“数据”与大数据的思想内涵无关。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筹划智慧城市建设时,还远远没有重视“数据的价值”。

有的地方为了让智慧城市在短时间内看得见、摸得着,成为闪亮的政绩,在没有充分发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重拳出手。这既挤占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又为政府留下了过大的投资债务风险。如此智慧城市建设,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够让城市真正具有智慧,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客观地讲,对智慧城市的种种片面理解,是因为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认识较为模糊,且智慧城市的内涵依然处于变动之中,也加大了对其全面把握的难度。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特点;问题

前 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随之出现。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取代了数字城市、知识城市等相关概念,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新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理论支持,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之中也就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必须对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 智慧城市相关概述

1.对象维度

政府承担着维护城市安全稳定和推动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职责,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我国城市政府的典型部门包括: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信息化、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力社保、国土、环保、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农业、水务、商务、旅游、文化局、卫生、人口计生、审计、国资、地税、工商质监、安全监管、广电、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统计、园林绿化、金融、知识产权、民防、法制以及等部门。

企业是城市发展动力的提供者,也是现代城市发挥经济功能的最基本单元。在智慧城市中,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提供必要的建设和运营资金,支撑智慧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公众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体。智慧城市服务于社会公众群体,为常驻居民、从业者、旅游者和商务来访者等提供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2. 信息维度

透彻感知:基于传感器的系统,将可见性扩展到城市各个角落,采集获取以前无法利用 ( 不可用或数据收集成本过高) 的新的实时数据源,包括水、空气、电气、道路、桥梁、房屋、排污口、停车场、车辆、人体、工厂、医院、物流、产品、商品、视频、卫星、飞机等信息。

深度互联: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高带宽通信网络工具,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时空的交互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能应用: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以及计算,以整合海量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行业、场景、解决方案中,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提升各行业的智能应用程度。

图:智慧城市概念模型

二、 智慧城市的特点

1. 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

数字城市将城市中各类信息按照地理分布的方式统一建立索引和模型,为数字化的传感和控制提供了基础框架。智慧城市需要依托数字城市建立起来的地理坐标和城市中的各种信息(自然、人文、社会等)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增加传感、控制以及分析处理的功能。

2. 智慧城市包含物联网和云计算

在有了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后,智慧城市还需要进行实时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与控制,如同人除了躯干外,还需要触觉、视觉等用于采集信息,需要大脑处理复杂的信息,需要四肢来执行大脑的控制命令。物联网和云计算就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使他们相互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弹性地处理和分析。

3. 智慧城市与物理城市融为一体

在智慧城市中,各节点内置有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可用以测量包括温度、湿度、噪声、位置、距离、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和速度及方向等城市中的环境和对象数据,还可通过控制器对节点进行远程控制。随着传感器和控制器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智慧城市将城市与电子世界的纽带直接融入到现实城市的基础设施中,自动控制相应城市基础设施,自动监控城市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等,与现实城市融为一体。

4. 智慧城市能实现自主组网和自维护

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需要具有自组织和自动重新配置的能力。单个节点或者局部节点由于环境改变等原因出现故障时,网络拓扑应能根据有效节点的变化而自适应地重组,同时自动提示失效节点的位置及相关信息。因此,网络还应具备维护动态路由的功能,保证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出现故障而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三、 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智慧城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识

从我国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对其内涵形成统一且深刻的认知。

2. 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结构复杂,包括基于传感器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体系建设,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标准规范、运维、安全体系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所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在我国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以为其是建设提供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减少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3.重视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技术有待突破,智能模型与工具的应用程度有待加强。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智能应用。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及其渗透应用本身就是难点,因此,要对传统的技术思路和模式进行突破,大力发展能够支撑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技术路径,促进智慧城市的实现。

4. 确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中的关键要素,智慧城市发展有赖于对象维度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深度参与,它即是信息维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过程,也是业务维度城市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在强调政府信息化的同时,也要对企业和公众部分充分重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和公众参与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结束语: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形式,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其实际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为了推动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现状进行充分的把握,在实际的工作中对需要注意的问题予以一定的重视,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2]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

[3]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2(4)

[4]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1(1)

[5]陈铭.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

[6]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智慧城市;管理理念;技术障碍;资金问题

1 概述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经济发展不断转型的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也在向建设质量型、内涵型的智慧城市的方向转变。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 中小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智慧城市是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或个人信息,信息中隐藏的商业价值将引发各种利益冲突,这就需要由立法部门进行调节。我国关于智慧城市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具体内容的规定还处于缺失阶段。这就为个人信息的采集、利用、公开或保护应采取的态度提出了难度。

2.2 城市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多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仍处于落后阶段,没有对互联网时代到来的重要性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在新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方法与传统方法产生矛盾时,对新技术或新方法采取简单的制止措施。管理者受传统理念或旧有工作习惯的影响,往往对新事物采取回避或否定的态度,而不考虑新方法或新技术对提高管理效率的积极作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必须改变思维,更新管理理念。

2.3 缺乏协调机制 国家各级部门及地方部门在中小城市均设立对应的业务机构,各个部门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未能实现共享,这就造成了众多的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以通化市为例,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分割严重,这就导致了部门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城市居民办理业务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办理多种手续,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部门信息系统仅服务于上级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者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中小型城市信息孤岛的现象不消除,无法建立真正的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大大受阻。

2.4 技术障碍 中小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技术标准的缺失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缺失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一方面国家层面未对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动、共享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孤岛现象难以短时间内消除;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缺乏保障,构建大数据库的个人信息面临着被非法侵入、利用的危险,这不仅会危害个人利益,还将危害国家安全。

2.5 资金短缺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资金数目是庞大的,这是中小城市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建设时期产生的负债较为严重;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土地财政收入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加剧了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

3 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 国家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的相关数据做出明确的界定,明确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在采集、运用过程中的权利及义务,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统一的标准或规范,为消除信息孤岛提供法律依据;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立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利用网络或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行为,保护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为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国家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强智慧城市的宣传培训,更新管理理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而产生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构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范围相对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不同,面对即将发生的巨大转变,管理者应首先更新管理理念。为让管理者及广大被管理者了解并认可智慧城市,相关部门可通过各类媒体及传播方式宣传智慧城市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意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3.3 促进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努力,城市建设的进程由不同部门中的短板决定,单一的部门发展无法实现整个城市智慧化建设。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做好统一调度,协同发展;成立权威的领导小组,对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或权利的重新划分等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防止由于利益冲突而发生部门间相互抵制或故意拖延工作的不良现象。

3.4 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财政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的资金是庞大的,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维持,应改变过去的融资模式,转向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财政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通过私募市场和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增大财政的来源。

3.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协同机制的建设还是资金来源的扩展均需要大批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主要由人才的多少及其专业性决定,因此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培养专业人才的企业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4 总结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面临着众多问题,城市管理者及其他参与者应用于面对当前的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宣传培训、构建协同机制、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方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01):6-12.

[2]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8

(一)经济转轨与经济转型学界对经济转轨和经济转型两个概念存在不规范的混用现象,实际上两者有明显区别。经济转轨是指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快速消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经济转轨引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吸引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形成了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这一新的领域。从学科分类上讲,经济转轨学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畴,研究集中于经济体制比较、市场化改革的方法等。经济转型的概念要更为宽泛,泛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理解,经济运行的状态或类型是由一系列状态变量表征的,而经济转型则是这一系列状态变量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经济转型的本质是经济的状态转移。但是,只有当这种状态变量是结构性状态变量,而非规模性状态变量时,经济运行的状态变化才称得上是经济转型。正因如此,经济结构就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推进结构调整成为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之根本。经济转型自身是一个客观的、无态度的概念,只反映经济状态变量的变化,其变化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就无法从这一概念中获得。为此,有专家又提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概念,“升级”一词的加入为经济转型赋予了新的价值取向。经济转轨是经济转型的一个特例,经济制度变迁是一类特殊的控制变量或政策变量,是在这一外在冲击的影响下产生的经济运行状态变化。经济转轨具有不可抗拒性,是经济系统承受的既有外来冲击,不一定作为一种主动实施的政策。相比而言,经济转型是具有主动性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转型和调整结构来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

(二)城市转型与城市经济转型学界对城市转型与城市经济转型的概念存在着不同认识,尤其对城市经济转型的隶属对象存在着较多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转型等同于城市经济转型,但更多学者认为,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转型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李玲和仇方道等将城市经济转型与城市文化转型、城市社会转型并列,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3种主要形式,并认为当前过于强调城市经济转型而忽略了其他两种转型的研究。魏后凯从转型发生的领域,将城市转型分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并认为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也就是城市产业演进发生重大变革。笔者基于面向对象思维,采用静态结构图对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与城市经济转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描述(见图1)。转型包括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生态转型和空间转型5个组成属性,经济转型是转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属性。城市转型是转型的派生类,决定了城市转型具有一切转型的属性,因此城市经济转型只是城市转型的一个组成属性。同时,城市经济转型又是经济转型的派生类,具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与空间结构及所有制结构等属性。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则为转型赋予了价值取向,是指城市经济在发展环境变化或技术变革条件下所进行的制度创新、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其目标就是在给定发展环境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标准和政策,引导城市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基于面向对象思维,完整而精确地刻画了上述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含义

(一)城市尺度从城市尺度来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结合我国城市治理现状和城市发展方向而言。笔者认为其政策含义如下:1.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基本是走资源消耗大、环境负外部性大的路径,在生产、建设、流通及消费的各个领域均存在着管理粗放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还不利于居民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强化生态在发展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依赖生态技术工程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产业负外部性,使城市开发活动保持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依据城市在生态、科技和人文资源的比较优势,着力于发展生态驱动型产业,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城市生产和生活创新的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尽管智慧城市概念创立之初,是由IBM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商业理念推动,但时至今日,智慧城市早已超越创立之初的狭隘内涵,其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我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极为重视,分批次、有重点地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有效地自下而上地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的探索。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密切关系。一是智慧城市代表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身就是城市转型的目标所在,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数字化、信息化与智慧化将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二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拉动信息产业实现二次发展,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智慧城市装备制造及智慧城市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当前,我国已有众多城市或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例如,2013年10月成立的四川省眉山市机械产业园区,将智慧城市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的特色支柱产业;2014年1月成立的贵安新区则以大数据产业作为高端产业类型,并将此作为未来贵州省的重要经济增长引擎。三是不断强化智慧城市理念,让其贯穿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家居、智慧交通及智慧政务等新型业态,促进现有各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的升级。3.避免城市的结构性衰退。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和停滞,城市的结构性衰退往往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会造成城市经济、人口及空间的全面萎缩乃至消亡,就业形势与社会治安恶化乃至失控,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就是结构性衰退最典型的案例。城市结构性衰退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最主要原因。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是结构性衰退的主要典型。目前,我国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着结构性衰退的风险。此外,“一产一城”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又降低了城市经济系统的稳健性,当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时,结构性衰退风险陡增。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克服结构性衰退的必要途径。通过政策扶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基于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传统产业作为主要手段,创建新的、满足域外需求的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增强城市经济运行的稳健性,最终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增长动力的可持续性。我国高度重视对城市结构性衰退的治理,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为例,以陕西省榆林市和甘肃省白银市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避免城市结构性衰退的重要策略。4.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的治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各个要素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一些负面效应,当这种负面效应不断累积时就容易演化为“城市病”。“城市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以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最为典型。以北京为例,笔者根据遥感影像分析,1991年~2011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6.2%,而同期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仅为3.2%,明显低于城市空间的增长速度(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当人口增速低于建成区面积增速时,城市土地利用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必然涉及空间维度,城市空间转型与经济转型不可分割,从而为治理空间无序扩张提供了可能。通过采用混合高强度土地利用和开发模式,促进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相对独立与完善的城市空间,降低劳动力的通勤成本与服务采购成本,避免城市空间形成连片式扩张,从而提高了土地开发效率。

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9

内容提要:

“智慧城市”为什么一直只有概念而没有国内成功案例呢?解决方案厂商所鼓吹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国外的经验也可以建成符合国人期待的“智慧城市”吗?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当前“智慧城市”的一些问题说起,逐步讲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注点。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有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做“智慧城市”。在Google中国以“智慧城市”作为关键字搜索,能够搜索出一千万条相关信息;在微软的BING搜索中,相同的关键字,也可以达到八百七十万条信息;而就算最不济的百度,也可以找到四百二十多万条信息。

都在说“智慧城市”,对这个概念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是,这个所谓的“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做这个“智慧城市”呢?要怎么做才能实现“智慧城市”呢?什么地方有成功的“智慧城市”可供我们参考?怎么样去做才能够实现“智慧城市”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呢?

说到“智慧城市”,其实就是前几年所谓的“数字城市”的另外一种说法,又在这个基础上包装了一些新鲜的功能,其本质就如同iphone4升级成iphone4s一样――有变化,有升级,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跨时代的。而所谓的“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其实这些都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所衍生出来产物,换了包装的几个名词而已。

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不清晰,在现在所有的“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中,都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正确,用户不明确的问题。

定位不准确,指得是城市建设中,对自己城市发展策略的抉择上定位有偏差,导致城市发展不能突出特点,做了太多无用功,最后,城市的面貌也“泯然众人矣”。

有一个旅游型城市,但是一定要将它打造成一个经济金融中心,修建宽阔的马路,建设高耸入云的大厦,也在城市中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网络系统。到最后,能够利用起来的设施基本没有,而城市信息化也就成了一纸空谈,那“智慧城市”也就如同那些高楼一样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了。

有一个文化名城,有历史沉淀,而且建设得也不错,发展得很有特色,但是基于一系列的原因,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得很高,打算在短时期内成为世界顶级城市,所以开始扒掉城市内的历史建筑,建造大型商圈、高层住宅、环路等。发展了一阵之后,这个城市也和其他国内城市一样了,不仅丢失了原有的历史积淀,也把自己城市的特色抛弃得一干二净。

如果前面所说的定位不准问题,只是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和限制,至少也有一些“面子工程”让人略有安慰。那现在要说的目标不正确,就更为严重,造成了太多的损失了。按照不正确的目标进行城市建设,那不仅仅是浪费资源了,而会让城市整体建设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这种失败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能会给城市未来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城市的建设,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

现在这种目标不正确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了,在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化方面,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经常是今年做的是一个样,明年会把前一年的建设推倒重来,再过一年又有了不同的计划,这样年复一年,城市建设越来越不靠谱,人们的期待也越来越低,人民幸福感也是直线下降。

现在,我们思考一下,所谓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甚至城市信息化,这些概念应该用在什么样的用户身上?换句话说,城市有了这样便捷的信息化系统,谁是最终的受益者?很多人都会说,自然是老百姓了。这说得没错,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信息化”的实际效果,都给老百姓们带来了什么?有哪个群众说自己受信息化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有谁又提高了幸福指数?还有谁提高了生活指数?这些的答案都是未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就是用户定位不明确导致的。

一个信息化的工程,原本是应该给老百姓带来福利、带来便利、带来实惠的,但是,当这个工程上线后,我们发现,有的成为了电子政务的一部分,支持了政府的部分工作,而带来的效果,老百姓们根本感觉不到;有的据说带来了缓解交通的功能,但是,路上依然堵车依旧;有的信息化工程在路边增加了很多信息港,但是,作为老百姓们,能用到信息港的次数能有多少呢?

“智慧城市”作为项目来讲,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可以描述的,目标是确定的,并且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另外,这个目标应该有明确的用户范围,有可量化的数据参考,并且应当告知所有用户这个项目带来的变化。这个时候,“智慧城市”的目标与用户范围就确定了下来,接下来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将城市特点充分得发挥出来,并辅以当前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实现城市信息化。用信息化的手段把城市建设得更加人性化,将城市表现得更加有特色,让城市在各个方面显得更具有“智慧”。这样的“智慧”不仅可以体现在为老百姓带来便利,也会给城市带来收益,还可以“智慧”地为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提供参考,以供更快、更准确地决策。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方面,多层次的项目工作,不仅需要考虑到高层面上展现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还应该尽可能多的去考虑中层的支持模块,还需要与专门的部门去思考底层的基础模块。

要做一个好的“智慧城市”,需要有一个稳固、完善、健康的底层信息化平台,主要提供基础数据与信息。并辅以专业的IT系统,对数据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到用户行为特质、城市特征,利用这些分析出来的结果,利用在城市发展中。

中层的支撑模块,主要是一个分类与归类的过程,将分析出的数据、信息、成果等按照城市发展规划与战略进行严格分类,让所有有用的资源都可以归属到相应的分类中,并能够保证所有的资源均能够合理利用。如果说底层模块是基础平台,如同地基一般,那中层的支撑平台就是架构,就是中流砥柱,能够稳固城市的建设,并打通底层与上层的通道。

对于上层的建设,在成熟的底层与中层支持下,完全可以按照各大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建议去进行项目开发,交通系统、信息港、电子政务、医疗、保险等均可以合理得进行安置,并且能够保障数据源的质量。

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对于国外先进的案例,我们可以当作参考,但是切不可把他们当作目标去做,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只会让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一个“四不像”。每一个城市都是特点各异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展示自有的特点,结合自己用户群的期待,建设一个拥有自身特色,符合自己特征的“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白皮书

智慧城市

智慧的城市

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