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心理学定义集锦9篇

时间:2024-01-01 15:43:21

基础心理学定义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提升。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教育的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分析

随着教育的优化及创新,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者及接班人,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成败。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立中,并没有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就为教育的优化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中,应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目的性以及创新性,从而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依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高度集中环境下,经济体制的现实,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使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政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而且也应该有效防止个人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有效满足社会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成为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基本挑战。[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挑战

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中,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得到了教育人员的重视,并在此环境下,也就出现了否定灌输环境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观念,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及社会观念形式的核心任务,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分析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观念创新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在完善理论指导体系的环境下,提升学生对内在精神及信仰的追求,而且,在此基础上,也应该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社会思潮及环境发展的引导者及传承者,大学生对深追核心体系认同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些价值体系的形成,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成构建完善性的创新机制,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完善。[2]

(二)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教育创新中,应该将社会主义观念充分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强化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识。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西方文化以及思想理念不断涌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形成逐渐成为制度发展统领。而且,在社会环境下也存在着认识不同、思想落后以及腐朽的文化冲击体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形成造成了影响。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出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淡化的现象以及学生民族意识削弱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融入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多样化以及系统化的教育创新体系,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3]

(三)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构建和谐化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是和谐社会营造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高校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提供充分性的保证。而且,在校园文化建立的同时,应该将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作为基础,将和谐校园作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基础,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规范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和谐文化营造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运行机制的协调性,通过核心文化的构建,可以院校师生形成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及教师在整个环境下,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从而为高校人文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构建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院校文化营造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升,应该有效构建核心文化的指导理念,明确和谐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高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力,从而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提供决定性的依据。[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是要坚持并实现意识形态下的主导地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导,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念的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掌握社会运行的基本形态,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为核心性的指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之中,从而有计划的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的认同,使社会价值核心理念成为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教育的创新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5]

(二)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言,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作为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营造特色化的社会环境,并通过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的融入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教育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高校思想社会教育理念优化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宏观为核心,实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行为意识,使学生在思想理念强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生道德的规范化发展。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国主义作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制度的改革创新,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从而为社会的维护及民族团结提供有效保证,有效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及发扬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在高校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思想教育环境下,形成独立的思想,并鉴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为特色化社会主义指导新年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第四,通过对大学生指导体系的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从而为社会主义指导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依据。[6]

(三)强化学生自我感悟及自主参与能力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而且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理念的融合,有效解决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及探究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同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作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以及自我实践的能力提升。而且,在教育中也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及准确性,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强化自我能力的感悟,完善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的认识,突出学生的内化感悟能力,构建长效性的教育创新体系,从而为学生自我能力以及自我参与能力的强化提供有效依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设计的感召力。[7]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环境下引导高校的意识发展形态

在现阶段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先进化的教育体系创新机制,科学弘扬社会主义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构建性的教育体系。而且,在校园文化设计中,也应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自觉性,并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辩证理念,形成差异性以及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形成增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在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价值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逐渐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强化学生的向心力,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8]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社会主义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特色化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将民族精神作为弘扬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系,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弘扬社会主义理念,进一步丰富教育创新环节。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明确教育体系指导目标,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亮开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郭开虎,韦冬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过程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09):203~206.

[3]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王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李恒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江苏高教,2011(03):142~143.

[6]李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01):16~17.

[7]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8]王炳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0(12)29(理论版).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0-02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第14次学科论坛于2013年7月14日至1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学科论坛紧扣主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的厘清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任何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立足于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由此,专家们首先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何种角度诠释社会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

专家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兰州大学王维平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的主要体现,是位于主导与引领地位的社会价值,是旨在社会主义主体的人摆脱经济贫困、政治依附和精神奴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王学俭教授则从社会主义价值为何存在、如何生成、因何发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论述,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湖北大学杨业华教授也认为,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最为抽象和普遍性的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明确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命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在当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科学命题。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在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基准进行研究。吉林大学的陈秉公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势位”定位角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1],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软实力”。

除此以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探讨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湖北大学的贺祥林教授认为,从学理上来讲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出发来阐释“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大目式的内容与内聚性的纲要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定位

党的十在坚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上鲜明的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凝练与定位“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不断的挖掘其实践内涵、时代内涵与民族内涵。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社会经济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体现为集体主义。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必须以“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为根本,在深入研究普世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借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蕴含着自由、平等、解放等内容。广西师范大学的钟婧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一定要在理论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上囊括人类中西普遍价值,进程上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基本理念上的继承、包容与超越,基本方法的提取、弥补与协商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就如何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名词“高势位”。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稳定、动力等社会功能,就必须进行“高势位”建设,使其具有更大的势能与位能,成为“高势位”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引领和整合价值观体系,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中山大学的钟明华教授对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社会形态、实践形态到价值形态的研究发展轨迹,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基础上对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解放、平等的扬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在当前普遍存在的文化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的现实中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建构理论 教学 学习 

 

在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意元体;参照系;整体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91-02

整体心理学是在东方整体思想文化环境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学体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体为基础,研究人的参照系与功能整体的关系,从而研究意识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中人的本质等,和现代心理学相比,整体心理学有3个不同特点,完全的唯物论、整体思想和功能本体论。由于定义的整体含义不一致,整体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也不一样。与中医心理学相比,是中医学在心理学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1 唯物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上的主体地位,坚决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心理活动都是功能本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功能本体是物质高度发展下的人脑的结果,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继承维果茨基的主体心理学的优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却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延伸发展,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体,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体的功能、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心理,探索脑、本体、人格参照模式的相互关系。

世界观是一个心理学派的主导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心理学的最终走向。现代心理学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其他唯心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心理学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会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它主导的心理学则可以科学的正确认识意识和心理的本质。

中医心理学必须由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

2 整体思想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发展过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意识,客观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体而且也成为心理、思维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本质;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社会是形成人的意识的基础,人从出生开始,正是社会促使了社会的人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引文着重阐述人的社会特征。整体心理学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人与社会统一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而由还原论主导的心理学对于百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而组成的功能整体是无能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

3 功能本体论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功能整体。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信息的功能。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反映特性的脑功能整体,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称之为意元体,这就是心理的本体,这是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本体,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大量连接而现成的统一功能整体。

中医学的元神则是功能整体与后天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的统一体,婴幼儿的元神与意元体有些类似,但是婴幼儿的元神包含着空白的人格参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医心理学开创了整体心理学的先河,是中医现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医心理学拘泥于传统模糊的观点,则不能真正揭示心理与意识的本质,不能与现代科学真正接轨。

脑的生理基础是形成意元体的物质条件,是意元体形成的基础;但是脑与意元体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经组织是意元体的有形体现。意元体是人的本能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平衡而独立存在的本我存在。这与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与当代心理学主要区别。现代心理学的本体则是脑本身,当代心理学从结构出发则不可能找到认知的主体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出发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有很多脑实体出现了损坏而可以正常思维的病例,这是当代心理学不能解释的。

4 整体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整体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亦称“整体主义心理学”。与元素心理学、原子主义心理学相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观点:(1)坚持整体观,反对元素主义;(2)主张整体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其实质和作用;(3)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元素)的性质及其相加的总和。凡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基本上都属于整体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从德国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开始,斯特恩(stern,w.)、斯普兰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机体论心理学,一直到美国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非常强调研究整体的人(全人)和人的整体(人格),采用现象学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心理学建立在东方传统整体思想的基础上,整体的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定义的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的整体概念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气”的体现;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心理学是基于本体、人与社会、人与观察对象的统一,研究的对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体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观察现象的整体性,人的意识的社会性,这是当代心理学所不能相比的。

5 整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整体心理学是基于功能整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有同样的功能基因,而差别的只是调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功能整体也同样差别很细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整体心理学不是将功能本体简单定义为人格的组成,而是定义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纵者;而真正有差别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整体心理学则定义为参照系,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参照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个体特异性,而人格心理学没有完全注意到。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整体中人的参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与参照系之间的矛盾统一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育成长伴随着的是参照系形成的过程,从空白到逐渐形成,直到一个独立的人的形成。参照系是调控和定向意元体的功能形式,也决定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思的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精气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体的应激模式,因此又决定了个人的健康。中医心理学的阴阳人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6 整体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的主体是功能本体,而不是神经结构。人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处理和储存信息,信息的储存单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空间。脑功能基因组之间处在相互调控中,相互联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传递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传递的过程也有基因组之间传递的内容决定。至于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研究。这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

华东师大林龙年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科学家们能对不同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比较和分析。但是他们没有深入脑基因组研究。最近科学家发现RNA与记忆相关,但是RNA与DNA、突触信息传递的关系却没有揭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是人类解译大脑密码的捷径。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5

【关键词】基础课 整合 发展

“05 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并从2006 年秋季在大一新生中实施。黄冈师范学院为了应对新的变化,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和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对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整合与发展。

一 “05 方案”实施5 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基础课教学的整合

1.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整合的原因。“05 方案”的实施必然带来基础课教学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其原因包括:一是课时的大幅度削减。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一共为72 个学时,现在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仅为48 个学时(如果将新生军训和节假日的课时去掉,课时更少了,如有的入学新生基础课教学实际上课只有39 个学时);二是基础课内容多。虽然两门课合为一门课,表面上看门数少了,法律部分的内容也大为缩减,但8 章加上绪论几乎等同于9 章内容,内容涉及道德和法律两大领域,范围仍然很广;三是两课合并后,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如法律部分不强调法律知识的普及而是法律意识的灌输;四是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存在差异。虽然教育部为基础课指定了全国统一的教材,但是进行教学,必须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即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安排学时并确定重点。

(2)整合后的内容。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以及教育部领导和编写教材专家对该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总课时为48 学时的规定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解。具体情况是:课堂教学学时44 学时,实践课4 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时的安排为: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4 学时)。主要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特点、意义、方法、主要内容,大学生要尽快适应人生新阶段,重点介绍思想道德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与法律素质等几组核心概念、当代大学生肩负历史新使命、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4 学时)。重点介绍理想、信念等基本概念、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6 学时)。重点讲爱国主义概念;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问题;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关于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4 学时)。重点讲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教材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关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6 学时)。介绍道德的起源、发展、本质、功能、作用,重点介绍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4 学时)。重点介绍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4 学时)。重点讲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择业和创业;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6 学时)。重点讲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以及结束语(8 学时)。重点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程序法法律制度;大学生要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教学师资的整合

(1)整合的原因。提高基础课教学必须对教学师资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因包括:一是“05 方案”实施以前,学院原来的师资存在交叉重复,如社科部(黄冈师范学院专门从事全校公共课教学的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专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而政法系(政法学院的前身)也有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而且政法系的学生的基础课教学由政法系自己的老师垄断),这样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存在交叉重复;二是法制教育部分的师资显得薄弱。

社科部尽管承担全校的公共课教学,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和政法系从事法学教学的老师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三是原来很多老师只带一门课,没有同时讲授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两课合并以后讲好基础课存在一定的难度。

(2)整合的方法。一是师院进行院系的重新组合。原来从事全校公共课教学的社科部进行分家,在社科部从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和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调到政法系。政法系则变为了政法学院;二是政法学院设立了法学系、思政系和行政系。基础课教学由法学系的老师担任。他们不仅从事法学专业课教学也从事基础课教学。

3.教学手段的整合

(1)整合的原因。整合的原因是: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要求整合教学手段。之所以对原有的教学手段进行整合,一是因为原有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体现为不能普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讲,学生主动参与,体悟性和内化性不够;二是实践课课时缺乏,学生难以通过实践去感受教材所写和教师所讲的内容。

(2)整合的方法。整合的方法有: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目前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有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二是强调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快乐学习;三是开辟第二课堂坚持实践教学。黄冈师范学院作为黄冈市唯一的高等学府,一直得到市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着良好的政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建立了许多实习基地,同时黄冈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都为基础课开辟第二课堂坚持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05 方案”实施5 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基础课教学的发展

基础课教学的整合为基础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法学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进基础课教学的发展。

1.打造科研平台为基础课教学提供科研支撑

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必须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尽可能以科研来带动和促进教学。为此,承担基础课教学的法学部教师一方面坚持申请各种科研立项,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科研公关;另一方面,政法学院单独组织成功申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基础课教学的最高的科研平台,可以鄂东地区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研究,从而为基础课教学提供科研支撑。

2.建设精品课程为基础课提供发展动力

要搞好基础课教学,让基础课教学攀层次上水平必须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为基础课教学提供发展动力。从2009 年开始,学院开始了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力争先把基础课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

基础课精品课程的建设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报告、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践建设。要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等。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向导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促进基础课的改革和创新。

3.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水平和影响力

为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水平和影响力,法学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

(1)参加培训。如2010 年7 月9 日至7 月13 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示范培训班”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班,此次培训由、教育部主办。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名单,我院吴光辉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2010 年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于7 月22 日至8 月24 日在武汉举行。通过培训这个平台,我校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互相交流了教育、教学、科研的经验,结交了新朋友,传播了友谊,扩大了学校知名度。

(2)和地方院校交流。如2010 年6 月19 日下午,咸宁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主任商文斌一行5 人来我院开展交流学习。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居继清,副院长李红卫、周青鹏、吴光辉等在政法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与来访客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图书资料建设、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整个交流会气氛热烈。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6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广告传播;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滥觞

1981年,法国<世界>向其读者公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没作祟”之时,谁也没料到,“后现代主义”这个“幽灵”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这一词语在各类刊物中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后现代主义”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对此问题的探讨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确切的说法,它的歧义性可谓空前。“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到了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20世纪70—8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从狭窄的文学围墙中走出来,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在全世界蔓延开来。丹尼尔一贝尔从文化的角度,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必然发生的后现代性文化。美国后现代主义的闻名学者杰姆逊则视后现代主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认为它导致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向。

正式把后现代主义带到了哲学论坛前台的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他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一书的英译本中,附有《对“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的回答》一文,利奥塔在文中将后现代主义与知识批判、反基础主义等同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福柯、哈贝马斯、利奥塔、罗蒂等哲学家发起的有关“什么是启蒙?”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大讨论,使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拓展。从上述考察看来,“后现代主义”至少可以从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和哲学三个层面来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形态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又有不同理解,他们纷纷表述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从众多学者的论著中,学术界将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种:(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表现在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性方面。这一理论侧重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旧事物的摧毁。因此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带有明显的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最大特征在于其建设性。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面对现代主义危机时,不同于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只是一味的否定。他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希望能够重新建构世界的“蓝图”,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因而,他们的哲学带有更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摆脱了激进后现代的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等困境。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蒂、霍伊、格里芬等。(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其根本出发点是对激进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两种形态的简单化理解。它具有以下四种特征: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抽掉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抓住其某些表面特征,以偏概全,视其为本质。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所说的“后现代”,主要不是指“时代”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的王治河形象地称之为“流浪者的思维”。在他看来,流浪者的流浪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摧毁界限的过程,这跟后现代主义思维一样,以持续不断的否定、摧毁等为特征。它与现代主义哲学的肯定、建设特征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后现代哲学包含了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解构主义、视角主义、非哲学、非中心化等诸多哲学文化思潮。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和摧毁的否定性,是所有后现代哲学所共同拥有的特征。至于否定、摧毁的对象,则每种思潮互异其趣。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这三种文化思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对后现代传播影响至深。

所谓基础主义,泛指一切人类知识和文化,必须有某种可靠理论基础的学说。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反基础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并非偶然。它是“信息社会”,即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以信息膨胀、知识爆炸为主要特征。以前是知识处在社会之中,而现在是社会处于知识之中。面对汹涌而至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人们陷入了种种困惑,之前认为确定的东西在新知识、新信息面前,都变得不确定,于是再没有人妄图去建立一个“总体知识”。但是,反基础主义和基础主义一样,仍然有其自身的矛盾之处,这主要表现在“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它攻击基础主义对基础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它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肯定、确立新的基础。

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人类在尘世中生活的目的就是理性地把各种社会关系安排得井然有序,因而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理性的自立为王,与它以绝对理性的化身自居紧密相联。而非理性主义则从根本上摒弃了这一“绝对理性的幻想”,海德格尔曾一针见血地追问:“什么是理性?理性之为理性,是在什么地方,通过谁人决定的?理性已经自称哲学之王了吗?”尼采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立场:“我们和所有柏拉图学派以及莱布尼茨学派在思想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便是:我们不相信有所谓永恒的概念,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形式,永恒的灵魂。”非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并不像它自认为那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人很多时候都无法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它也并非人的本质,至于“人性”、“人的本质”等概念,也只不过是传统人道主义在理想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虚构”。人的存在是变动不居的、开放性的,而体系则是封闭性的,所谓理性、真理的体系一旦建成,就把思想自身框住了。非理性主义不仅从熟悉的角度颠覆理性主义的权威,还进一步从政治上揭露其集权性和压迫性。在非理性主义者看来,“人类不是用其理性来提高自己的形象,而是用它来编造似是而非、自我中心的解释,并将其强行灌输给他们的受害者——这是一种塞进受难的基督口中的蘸满酸醋的海绵。”非理性主义嘲笑这种理性的虚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理性并非全然消极的。非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时代的预言,它与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多元化、多样化和民主化的潮流相呼应。目前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从全球的环境问题到衡量进步的全方位的标准问题,到理性的多元化问题,无不印证了非性主义的远见卓识。人道主义以“人类中心论”作为其假设性的理论前提,高扬人性,奉人为至尊。这一传统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和萨特的“人是自我设计的存在物”,莫不如此。而后人道主义则是对人道主义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当代思想家哈桑有时也将“后人道主义”称为“超人道主义”。在后人道主义者看来,人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中心,也不再是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中心。对人的中心性、优越性的否定,是后人道主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此外,它还进一步摧毁了人的先验性和自主性。

总的来说,所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席沃尔曼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划界”,它运作于现代主义的“局限处”,“终结了现代主义的霸权”,并致力于意义、同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一句话,“后现代主义是破碎的、非连续的、散播的,反之,现代主义则是肯定的、中心的、连续的和同一的。”后现代主义对多样性、多元论、非一致性、不完满性等的追求,使世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即为拼贴与戏仿。戏仿就是利用现代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尤其是它们的怪异之处制造一种模拟原作的摹仿。拼贴与戏仿这一特征极大地反映在媒介领域中,广告对此手法的使用尤为频繁。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广告中,出现“蒙娜丽莎”伸手拿起杯子喝饮料的画面,还有曹操的《短歌行》,这些例子体现出浓重的拼贴和戏仿意味。然而,这类移植行为是否真正能解构些什么,这又是见仁见智的事。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移植源自文化经典中凝聚下来的无形文化资产,更易于调动消费者的爱好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7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广告传播;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滥觞

1981年,法国<世界>向其读者公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没作祟”之时,谁也没料到,“后现代主义”这个“幽灵”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这一词语在各类刊物中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后现代主义”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对此问题的探讨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确切的说法,它的歧义性可谓空前。“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到了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20世纪70—8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从狭窄的文学围墙中走出来,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在全世界蔓延开来。丹尼尔一贝尔从文化的角度,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必然发生的后现代性文化。www.133229.coM美国后现代主义的闻名学者杰姆逊则视后现代主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认为它导致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向。

正式把后现代主义带到了哲学论坛前台的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他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一书的英译本中,附有《对“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的回答》一文,利奥塔在文中将后现代主义与知识批判、反基础主义等同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福柯、哈贝马斯、利奥塔、罗蒂等哲学家发起的有关“什么是启蒙?”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大讨论,使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拓展。从上述考察看来,“后现代主义”至少可以从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和哲学三个层面来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形态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又有不同理解,他们纷纷表述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从众多学者的论著中,学术界将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种:(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表现在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性方面。这一理论侧重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旧事物的摧毁。因此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带有明显的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最大特征在于其建设性。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面对现代主义危机时,不同于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只是一味的否定。他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希望能够重新建构世界的“蓝图”,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因而,他们的哲学带有更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摆脱了激进后现代的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等困境。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蒂、霍伊、格里芬等。(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其根本出发点是对激进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两种形态的简单化理解。它具有以下四种特征: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抽掉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抓住其某些表面特征,以偏概全,视其为本质。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所说的“后现代”,主要不是指“时代”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的王治河形象地称之为“流浪者的思维”。在他看来,流浪者的流浪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摧毁界限的过程,这跟后现代主义思维一样,以持续不断的否定、摧毁等为特征。它与现代主义哲学的肯定、建设特征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后现代哲学包含了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解构主义、视角主义、非哲学、非中心化等诸多哲学文化思潮。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和摧毁的否定性,是所有后现代哲学所共同拥有的特征。至于否定、摧毁的对象,则每种思潮互异其趣。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这三种文化思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对后现代传播影响至深。

所谓基础主义,泛指一切人类知识和文化,必须有某种可靠理论基础的学说。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反基础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并非偶然。它是“信息社会”,即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以信息膨胀、知识爆炸为主要特征。以前是知识处在社会之中,而现在是社会处于知识之中。面对汹涌而至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人们陷入了种种困惑,之前认为确定的东西在新知识、新信息面前,都变得不确定,于是再没有人妄图去建立一个“总体知识”。但是,反基础主义和基础主义一样,仍然有其自身的矛盾之处,这主要表现在“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它攻击基础主义对基础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它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肯定、确立新的基础。

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人类在尘世中生活的目的就是理性地把各种社会关系安排得井然有序,因而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理性的自立为王,与它以绝对理性的化身自居紧密相联。而非理性主义则从根本上摒弃了这一“绝对理性的幻想”,海德格尔曾一针见血地追问:“什么是理性?理性之为理性,是在什么地方,通过谁人决定的?理性已经自称哲学之王了吗?”尼采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立场:“我们和所有柏拉图学派以及莱布尼茨学派在思想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便是:我们不相信有所谓永恒的概念,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形式,永恒的灵魂。”非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并不像它自认为那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人很多时候都无法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它也并非人的本质,至于“人性”、“人的本质”等概念,也只不过是传统人道主义在理想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虚构”。人的存在是变动不居的、开放性的,而体系则是封闭性的,所谓理性、真理的体系一旦建成,就把思想自身框住了。非理性主义不仅从熟悉的角度颠覆理性主义的权威,还进一步从政治上揭露其集权性和压迫性。在非理性主义者看来,“人类不是用其理性来提高自己的形象,而是用它来编造似是而非、自我中心的解释,并将其强行灌输给他们的受害者——这是一种塞进受难的基督口中的蘸满酸醋的海绵。”非理性主义嘲笑这种理性的虚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理性并非全然消极的。非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时代的预言,它与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多元化、多样化和民主化的潮流相呼应。目前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从全球的环境问题到衡量进步的全方位的标准问题,到理性的多元化问题,无不印证了非性主义的远见卓识。人道主义以“人类中心论”作为其假设性的理论前提,高扬人性,奉人为至尊。这一传统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和萨特的“人是自我设计的存在物”,莫不如此。而后人道主义则是对人道主义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当代思想家哈桑有时也将“后人道主义”称为“超人道主义”。在后人道主义者看来,人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中心,也不再是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中心。对人的中心性、优越性的否定,是后人道主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此外,它还进一步摧毁了人的先验性和自主性。

总的来说,所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席沃尔曼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划界”,它运作于现代主义的“局限处”,“终结了现代主义的霸权”,并致力于意义、同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一句话,“后现代主义是破碎的、非连续的、散播的,反之,现代主义则是肯定的、中心的、连续的和同一的。”后现代主义对多样性、多元论、非一致性、不完满性等的追求,使世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即为拼贴与戏仿。戏仿就是利用现代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尤其是它们的怪异之处制造一种模拟原作的摹仿。拼贴与戏仿这一特征极大地反映在媒介领域中,广告对此手法的使用尤为频繁。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广告中,出现“蒙娜丽莎”伸手拿起杯子喝饮料的画面,还有曹操的《短歌行》,这些例子体现出浓重的拼贴和戏仿意味。然而,这类移植行为是否真正能解构些什么,这又是见仁见智的事。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移植源自文化经典中凝聚下来的无形文化资产,更易于调动消费者的爱好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8

[关键词]理论心理学;元理论;思想;哲学

一、问题的提出

理论心理学研究什么?其任务或使命是什么?是常受到责难并影响其发展乃至整个心理学发展的问题。很多人时常责备:“理论心理学就只知道批评他人,指出他人的问题,自己怎么不去做实证研究?”或“理论心理学除了批评、指指点点或提出问题外,怎么自己不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责备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成为困惑许多理论心理学乃至其他心理学研究者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对理论心理学重新审视和反思。通过分析、审视和反思,可以发现,理论心理学所遭受的批评,恰恰是其要做的,是它的任务或使命,体现出其学科独特性。之所以这样说,要从理论心理学的概念说起。

理论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迄今为止对它尚无明确统一的界定。人们一般把它界定为“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理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心理活动范畴,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方法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身心问题和心脑问题,意识问题,心理的能动性问题,心理的因果关系问题,心理的起源问题及知行问题等一系列为建立体系心理学所应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39健康网,2007;百度百科,2011;智库百科,2011)这一概念虽然明确指出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但未能把理论心理学与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原理等区别开来,把理论心理学宽泛化,并未阐明理论心理学的独特性。

为使解释更为完善,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以更为详细解释。百度百科(2011)认为:“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追求普遍的解释、科学的理论和预期的指导力量。……它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 theory)。首先,理论心理学具有提出假设或作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其次,理论心理学所采用的逻辑分析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第三,理论心理学还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这段解释阐述了理论心理学的方法、任务、功能及其内容,指出了理论心理学包含了心理学元理论及其学科独特性,但过于把理论心理学宽泛化,未能把其任务明确化,也未能把它与基础心理学或心理学原理等清楚的区别开。智库百科(2011)认为:“真正的理论心理学研究必须直面心理本体,对实际精神心理现象直接作出基本理论阐释。”这样解释突出了心理本体,但仍然是关注心理现象本身,未能真正把握理论心理学的实质。

理论心理学家梯欧(Teo)认为:理论心理学是一种“元理论,……作为一种元理论学科,理论心理学是一种哲学的和反身的学科。因此,理论心理学应该关注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论和主体问题(subject matter),以及伦理一政治和实践问题。……这个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哲学传统。就本体论而言,我们可以追问何谓心理学主体问题的本质和特性。……而且它还会导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就实践(praxis)而言,需要弄清楚某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假设对伦理和政治的影响。”(王波,2011,第126-127页)这一界定把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元理论或哲学的一个分支,恰当地表明了其性质、任务和学科独特性,为我们明晰其任务或使命奠定了基础,但尚不够具体、全面。

综合各家直言,可以将理论心理学界定为心理学的元理论,即关于心理学的理论的理论,是关于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的具体或实体理论建构与发展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哲学的或反身(反过来关注心理学自身)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心理学哲学。它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任务或使命。其任务或使命主要有:(1)建构思想,把握航向;(2)提出问题,开拓领域;(3)提供方法,建构理论;(4)发现错误,做出批评;(5)分析影响,弄清价值。下面分别对它们加以论述。

二、思想者与导航者:建构思想,把握航向

任何科学研究都以一定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心理学研究也不例外。综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任何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和心理学研究,都是以一定的理论思想为基础。例如,(1)冯特(Wundt)建构科学心理学体系和进行实验研究,是以经验主义和德国传统的统觉学说为基础;(2)铁钦纳(Titchener)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以经验主义(受其影响,铁钦纳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分析为元素)、联想主义(受其影响,铁钦纳注重意识元素之间的联合)和马赫(Mach)与阿芬那留斯(Avenarius)的实证主义(受其影响,铁钦纳以感觉为心理学研究的起点,并把它视为意识的基本元素;用阿芬那留斯的从属经验和独立经验,代替冯特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基础;(3)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以实用主义(受其影响,机能主义把意识的功用尤其是适应性机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注重对意识的机能的研究)和进化论(受其影响,机能主义者如Thorndike等强调动物和人类心理具有连续性,倡导研究心理适应机能和行为选择)为思想基础;(4)行为主义主要以实证主义(受其影响,行为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坚持经验证实性、可观察性和可重复检验性等)、机械唯物主义(受其影响,行为主义抹煞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将生物体视为无生命的机器)、实用主义(受其影响,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的行为都是有用的,其功能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操作主义(受其影响,行为主义强调概念或知识的可操作性,把操作视为检验科学概念有效性的工具)等为思想基础;(5)认知心理学主要以计算主义(受其影响,认知心理学坚持认知可计算主义,认为“认知或智慧的实质就是计算”)、实证主义(受其影响,认知心理学承袭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客观、实证原则)等为基础;(6)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以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主张研究自由、价值、选择、责任等主题上,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强调尊重知识、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的自然天性,提出应捍卫人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观点对人本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现象学(现象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发展,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实用主义(受其影响,人本主义关注人的真实存在和意义问题,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心理学研究与知识对个体和社会的有用性)为指导思想;(7)文化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主要以建构主义、解释学等为指导思想。

综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新心理学取向或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发现已有的心理学取向特别是主流心理学存在的问题,对之加以批判并力图解决它们。换言之,任何新的心理学流派或理论取向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当时已有心理学特别是主流心理学为靶子,建立在对它们的质疑或批判基础上。这些质疑或批判是心理学发展的一大张力。由此可以说,心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不断的理论争鸣和在此基础上的否定之否定而实现的(李炳全,2005,第42页)。机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对构造主义心理学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行为主义的诞生建立在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质疑与反叛的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基于对构造主义等的质疑与批评;符号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对行为主义的质疑与革命;人本主义的产生是基于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质疑与反思;联结主义和活动主义认知心理学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符号主义心理学(信息加工论)的质疑与批评;进化论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兴起的一个起因是对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论等的质疑与批判。质疑、反思与批评,既使得已有的理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或问题,通过不断修正而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又可以另辟蹊径,基于对局限和问题的解决而发展出新心理学取向或流派。可见质疑与反思的重要与必要。

理论心理学的质疑与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理论思想基础的质疑与反思,从根本上发现不足与错误。如对机械论、还原论等的质疑与反思。例如,理论心理学通过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元理论――人是机器的机械主义、理性主义、身心二元论等的质疑与反思,提出交互隐喻。(2)对基本理论观点的质疑与反思。如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的基本假设与理论观点的质疑与反思。例如,理论心理学通过对传统的计算隐喻的质疑和对符号、表征、计算和规则核心地位的反思,突出认知主体性,提出认知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和通过感知一思维一行为介入世界等基本理论观点(刘晓力,2005)。(3)对方法论或方法的质疑与反思,力图找出其中的不足或局限。许多新的心理学理论的产生如生态心理学、涉身认知心理学等都奠基于对以往心理学的方法论和方法的质疑与反思,并由此提出新的方法论或方法。如人本主义者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以方法为中心”的质疑和反思;涉身一嵌入认知心理学对计算机模拟方法的质疑与反思等。(4)对研究结果及其解释的质疑与反思。如华生(Watson)等人对高尔顿(Galton)的关于名人研究的结论及其解释的质疑与反思。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采用家谱分析方法,对名人和非名人家庭进行比较研究。他从英国人口中分别选取两组人群进行研究。一组为名人组即调查组(977名名人。名人是指做出巨大贡献或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法官、军官等,这种人大约每4000人中才有一名);另一组为人数相等的普通人组即对照组。结果发现,名人大多出现在名人家庭,一些名人家庭连续几代都出名人,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具有名声;而对照组的普通人家庭及其亲属中只有一个人具有名声。据此他提出遗传决定论:人的才能、成就等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对高尔顿的这一研究结果,华生等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没有疑义,但却对其据此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高尔顿在得出结论时,没有考虑到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所提供的条件、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等诸多环境因素的作用,因此其结论是不可靠的。正是对高尔顿的研究及其结论的反思与质疑,使得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重视环境因素,提出了不同于高尔顿的理论。

质疑与反思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们的思考或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水平、技术手段、立场观点等基础上。而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的认识、技术手段、立场或视界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通过它们所获取的知识、方法等也就有局限性。这就使质疑与反思成为必要与重要。理论心理学就是要通过质疑与反思发现心理学中的问题,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它不一定要去解决问题,但一定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近乎“吹毛求疵”式的“鸡蛋里面挑骨头”。

六、价值分析者与评判者:分析影响,弄清价值

分析影响,弄清价值,实际上是评价过程。分析影响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已有的理论思想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什么影响;(2)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或理论会对未来心理学产生什么样影响;(3)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对社会实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与理论会对元理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综观心理学发展,任何一种思想或理念被引入到心理学中都对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产生重要影响。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现象学、范式论、建构主义等无不如此。尤其是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尤为显著,它是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心理学的思想基础,使得心理学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李炳全,2011)。这些思想为什么会成为心理学的元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其中哪些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影响?它们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心理学发展规律,弄清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心理学史上,有许多对心理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和理论,现今的研究和理论也有可能对未来心理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或理论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什么影响?还可能有什么影响?对心理学发展有何意义?等,是值得分析研究的。唯有如此,才能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价值做出恰当评估,使心理学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将来更为有价值的研究和理论建构提供指导,避免心理学家们作了付出很多的研究,但到后来发现没有多大价值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生涯的最后认识到自己搞了一辈子的研究可能并没有很大的成就和意义。”(王波,201l,第128页)而从理论上分析是理论心理学的任务之一。

基础心理学定义范文9

关键词:实践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回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斗阵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坚持认识论上的反应论,但他把人看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义的解释社会现象,着就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对于哲学的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基点是其核心,既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草拟这份提纲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片面性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最根本观点,即革命的实践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统帅下,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实践”本身的哲学阐明;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的本质。

另外,《提纲》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社会基础。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性;二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它的不彻底性,从而不能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领域中去,从而而只是由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