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能源开发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4-01-04 15:10:14

新能源开发建设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如何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开发我国农村新能源,即如何按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完善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各项法律制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循环经济对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新要求

循环经济(recycoe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 (closing materiaos cycoe)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疾品斗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我国农村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据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首次农村能源利用调查的结果,那时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炊事、取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制茶、 烤烟叶等)主要靠烧薪柴和秸秆,年耗生物质能实物量高达6亿t,其中薪柴2.4~2.6亿t,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调查),全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达3.7亿t标准煤,其中薪柴占21.76%,秸秆占33.41%,煤炭占31.9%,电力占9.31%,成品油占2.04%,液化气、沼气等占1.5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的比例很低,而这种传统能源消费模式是一种低效的能源利用,导致了我国农村能源的极度浪费,不但耗费了有限的资源还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这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而农村新能源主要包括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微小水电、生物质能这几个方面,均属于洁净的、无污染的、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现有的新型能源不但可以缓解我国整体的能源压力,还可以彻底改善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农村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能源消费模式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完全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基本要求的。因此,加快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我国农村和谐健康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刚刚起步,其中遇到了很多的政策及技术问题。很多的措施具有不可操作性,对具体的实施细则缺少制度支持。所以,运用法律手段来规制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无疑会提高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效率,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存在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月1曰起生效。可以说,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已经从第一代迈向第二代,第二代能源法体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正,同时还反映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正在积极寻求减少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经济刺激制度、市场开拓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其中也涉及了农村新能源开发方面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对农村新能源开发专项资金、法律监管、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

(1)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门立法之缺失。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调整,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法》和部门规章。在立法形式上,只有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而且该部法只有相当抽象的33条规定,这些规定亦大多是有关制度框架的规定,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加以具体化,否则它所规定的制度就会被悬置。 显然,可再生能源法对农村新能源开发只是抽象笼统的规定,主要以鼓励为主。而我国对于农村新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没有专门立法,同时,地方行政法规与专门法律的配套机制几乎空白。如何建立地方法律规章和政府决策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地方规章的具体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各种新能源在开发利用中不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针对新能源及各地方的不同状况,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农村新能源法律体制,使基本法与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法规规章协调一致的运作,这就需要国家的专门立法。

(2)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制度之法律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24条规定,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以下活动(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虽然法律列举了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但是对于我国农村新能源资金在其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不明确。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分摊制度无法涵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补贴,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各个地区的分配比例没有详细的数据规定,由此可能导致地方财政资金供给的不稳定。并且,专项资金从划拨到地方政府的支配没有系统和规范的法律程序。如果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专项资金没有具体的分摊和使用制度,完全有可能使专项资金变成了地方财政的公共资金。这样便无法保证农村新能源建设具体项目的真正实现,使新建的新能源开发项目趋于夭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监管机制的法律缺失。《可再生能源法》第5条规定,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科技、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海洋、气象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合理的监管体系对农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规范政府机构在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行为,这就需要专门的监管部门行使职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与新能源相关法律中并未明确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具体的监管部门,未明确有关部门在农村新能源建设方面各自的职责范围,也未明确具体的执法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能源主管部门被裁撤,相应的能源管理基本上完全丧失,加之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管理和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在对项目的具体考察和验收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监管体制,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多重角色,致使监管职能悬置。

(4)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法律规范的缺失。尽管我国在某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较高,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例如生物质能,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生物质能源生产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一方面充满希望,一方面目前还很弱小,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对而言,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更是弱小,除了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开发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不够以外,由于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自身发展的盲目性与市场微观调整的不稳定性,使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本过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何规范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还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严格规制。对于企业的市场化介入,法律须有明确规定的技术和资金标准,如果没有具体法律制度的合理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各项信贷制度、管理制度就无法律保障,同时会对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投资环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无法保证农村新能源产业按照我国现实国情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法律保障机制的构想

(1)加强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门立法。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农村新能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只能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措施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如果只依靠国家的长期规划来规范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有效的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国务院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适时出台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规划和计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农村特色的规章制度,以细化和补充《可再生能源法》中确定的各项法律制度,制定农村新能源专业法律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协调机制。在遵循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局部地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适当的进行地方行政性法律规章制度的创新,保持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地方实际需求。另外,在社会整体意识的影响下,中国能源法生态化的公众意识也较薄弱,忽视能源环境问题的存在,只关心与个人经济相关的供应问题,这与环境保护法最初遭遇的公共意识淡薄如出一辙。 所以,加强我国农村的能源生态化意识宣传,无论是政策的鼓励还是法律制度的设立,都是非常重要的。

(2)完善农村新能源专项资金法律制度,明确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划拨程序。缺乏有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是农村新能源建设中的一大障碍,而农村新能源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以各种形式和渠道给予资金支持。笔者认为:在中央财政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设立的专项资金里,应该包含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状况给予相应比例的分配。对于地方财政的支持,应明确规定固定比例的用于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在投入相关专项资金之前,对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应该有专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考察和评估报告,对于发放资金的具体步骤,资金的各项用途和预期的结果都应该有相应的数据依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重大项目进行预算,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和有效的使用,使专项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制定农村新能源建设法律监管制度,明确相应机构的监管职能。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能源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能是规划编制、产业指导、项目审批和价格监管,并不具备对各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活动依法进行监管管理的权利。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监管同样没有具体法律规范,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并完善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监管机制。首先,赋予特定机构监管权利,确定监管人员的法律地位,配合相关环保部门实行统一监管,对农村新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定期的考察和评估。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应该责任分工明确,积极听取各方面的合理意见,使监管制度及其政务公开化,对相关行政人员政绩的考核必须依法进行。最后,应该规范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的执行能力。对政府能源管理部门行政人员的职责疏忽造成的损失应予以追究。同时,采取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弥补监管机构的不足。对于任何犯罪行为的处理应积极联合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共同处理。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2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目标

探索“学校主体、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多层次专业建设机制,深化“做中学,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软硬件条件完备、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和经济社会服务功能良好的特色专业,努力成为新能源行业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市场需求、产业和领域需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空间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且具有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的研发能力、工程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有能力作为新能源材料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LED照明工程、太阳能光电/光热和储能系统及能源工程控制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工程应用和技术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

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及其利用、能源工程控制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新能源相关领域的材料研发、系统设计与控制、新工艺/新技术设计和工程应用等综合能力。

(1)知识体系上,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电子、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②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太阳能光电/光热、LED发光照明、新型储能系统、材料科学基础、电子电路、计算机语言基础知识;③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专业生产、技术管理、工艺设计、性能测试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系统集成控制的研究与开发能力;④了解相近专业(如材料物理、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物理学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⑤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关于新能源产业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能力要求方面,要求具备:①新能源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系统集成控制的研究与开发能力;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的编程能力;③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础,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⑤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撰写论文或技术报告的能力。

专业支撑条件建设

学科与学位点

专业拥有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作为学科支撑,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材料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材料工程硕士点3个支撑学位点。至此,学院拥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8名,教师的专业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能源工程、电子及控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近几年来,专业教师在科研方面承担了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包含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10多个项目。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开发生产太阳能集热板的关键技术和光热系统控制技术,研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开发、开展太阳能电池材料基础研究;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块关键技术、电解液添加剂和锂电池研发平台等方面都具有很扎实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基础。这些科研工作保障了本科专业的培养层次和行业竞争力。

完备的实验条件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实践环节设计,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电子电工实习、工程训练(包括光伏、光热工程、锂电池生产、能源控制工程)等诸多重要实习实践环节。2013年获批福建省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新能源基础实验室、新能源综合实验室以及专业创新实验室。其中,专业创新实验室主要包含纳米技术、锂电池技术、太阳能技术三个创新实验平台。尤其是已建成了100kW校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践基地和校内锂电池工程化实训中心。这些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拥有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课外科技项目和毕业设计提供重要的实验条件。

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与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星网视易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福建三元达软件公司、福州众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同辉太阳能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2012年获批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

主要专业方向

(1)太阳能光伏。包含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太阳能发电工程两个子方向。前者着重于太阳能电池材料性能改进、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工作;后者着重于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与模式运行研究、能源智能控制以及系统应用推广。

(2)太阳能光热。包含太阳能光热材料与太阳能光热工程两个子方向。前者着重于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性能及新材料研究;后者主要开展光热工程系统设计、运行管理以及能源智能控制。

(3)锂离子电池。包含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与锂电池工程化两个子方向。前者着重于储能材料性能及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研究;后者主要开展锂电池生产与运行管理。

(4)智能能源测控。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嵌入式硬件技术、数字通讯及存储技术、传感器及控制技术以及最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能源管理角度开展节能、能源智能测量与控制研究。

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工作

福建师范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专业设置至今仅实施2年,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设置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在积累专业建设经验的同时,在教材、师资、平台建设、科技活动等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和优化。

(1)教材问题。目前,需要做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特别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材建设。如新能源专业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可结合实验项目开设、仪器选择先编写实验讲议义,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编写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相关实验教材。

(2)专业教师问题。当前,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很少,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完善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将是一大任务。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3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

1、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2、“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统筹和规划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鼓励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村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地区蕴藏丰富的太阳能、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大量的农林牧生产加工废弃物资源,以多种能源互补的方式广泛应用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中,形成产业体系发展,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增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污废治理实现了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林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提高了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通过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的逐步推广,促进了农村公共卫生处理设施改造,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健全了农村环境保护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状况。

3、提升了科技水平

通过与企业、高校合作研发,示范应用推广了先进的农村能源技术,扩大了农村能源技术应用领域,提升了技术水平。

三、杭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之路

杭州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深入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形成了六条具有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链。

1、结合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高效循环链

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在我市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生产废弃物为原料的资源化开发利用高效循环链。

如在萧山吉天农业现代园区,以园区内蔬菜种植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沼气用于烧制锅炉和发电,沼肥用于蔬菜生产和水产养殖。在淳安建设了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的“农业废弃物多级利用循环链”;东源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桑、菇、粮集成配套循环链”;老虎湾茶场的“生态茶园链”;德尧果蔬高效生态农业的“水果示范区高效循环链”等。

2、积极探索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新途径,构建产业循环链

积极探索农林业生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在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农林废弃物致密成型、碳化、气化等工艺研究,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实现了农林业资源的再生增值。目前已有6家企业投产销售,形成年处理农林废弃物5.5万吨,逐步构建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产业循环链。

如在建德市乾潭镇实施了“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以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利用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其热值达到二类烟煤的标准,年产量达到1.5万吨。

3、稳步推进大、中型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完善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多级循环链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治理原则,积极推广“能源生态型”、

“能源环保型”、

“综合利用型”等不同模式的沼气工程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完善了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多级循环链。

如在出栏生猪4.5万头的萧山盛养规模养殖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养殖场污废,并实现了“三沼”综合循环利用,沼液用于鱼塘和果园浇灌,沼渣进行有机肥加工,而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100万千瓦的绿色电力。

4、积极促进太阳能利用由农民生活向农业生产转变,实现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多元化循环链

近年来,依托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太阳能光热利用逐步由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向太阳能集中供热转变,太阳能光电利用由杀虫灯、庭院灯向太阳能垃圾房、太阳能光伏瓦应用转变,实现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多元化循环链。

如桐庐县瑶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工程,建成了太阳能集热面积1600m2。产生的热水可常年稳定在32℃,保证1800m2养鳖场220天换水使用。与富阳电力部门、浙江合大太阳能科技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富阳三桥镇和洞桥镇17户农居中,完成了光伏陶瓷瓦屋顶发电系统项目研究和示范建设。

5、积极开拓地能应用领域,实现地能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循环链

在农业水产养殖、花卉培育、畜牧养殖等方面试点探索地能应用新领域,实现了地能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循环链。

如在萧山区远鸿花卉养殖基地建设了地源热泵机组,将地能应用于花卉温室培育上,安装了地源热泵20台,为3万株红掌等花卉植物提供热源,可长年保持大棚内恒温2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尝试将空气能与太阳能结合应用于临安猪苗培育增温上。

6、加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污废治理力度,创新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减量化循环链

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地理、生活习性等不同情况,先后形成了适用不同建造条件,不同出水要求的多种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这些模式在“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中被广泛应用;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

在富阳市洞桥镇等“六镇一乡”创新地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工程,建立了生活垃圾运输、分拣、处理、综合利用体系,使项目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处理,项目生产的有机垃圾肥符合《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减量化循环链。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策略

1、转变观念,加强职能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要求树立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能源机构和职能;要加强农村能源队伍建设,及时充实农村能源技术力量,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建设一支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农村能源队伍;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2、统筹规划,合理开发

要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农村能源开发建设的科学规划设计。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开发利用农林牧废弃物、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要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摸清数量和分布情况,逐步推广适用技术和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村可再生能源,实现资源能源化、循环化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建管并重,讲究实效

要加快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的转变,实现农村能源项目实施前、建设中、实施后全程的管理。项目实施前要考虑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农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和技术的适用性、安全性。建设中要严格贯彻落实各项项目建设制度,注重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建设后要加强项目的管护,提高已建项目的运行利用率,确保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运行,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效益。

4、依托科技,不断创新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4

1新能源利用率低

新能源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专业技术性强、开发难度大,我国的新能源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和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很多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不能实现完全的自主化和国产化,生产成本的增加使新能源的推广受阻。另外,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对已经建成的新能源设施也需要大量的管理和维护人员,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员经验不丰富、专业知识不过硬,导致新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推广出现问题。

2提高农村能源发展的策略

2.1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能源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部分乡镇领导不重视此项工作,对新能源重要意义的宣传和引导不足,使农民对能源建设的了解不透彻、理解不深入。因此,必须站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从思想源头上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新能源优势和长远意义的宣传,让农民全面认识新能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修建沼气池和禁止秸秆还田的层面。要加强对宣传引导工作的宏观指导,从大局出发,把农村能源建设放到经济发展中去统筹安排。要加大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保护环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2.2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是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能源消耗多、利用率低、产出率低,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生产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既要考虑目前的经济发展,也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着想,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对农业废弃物和乡镇中小型企业的排放物,要想方设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对于最终没有利用价值和用途的污染物,必须加强排污管理,杜绝随意排放、污染环境。

2.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村能源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体系,做好新能源建设的技术攻关,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新能源研究的支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让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大力推广实用节能技术,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要提高节能产品的实用性就必须大力开展新能源产品下乡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降低产品的操作难度和生产成本,让农村居民乐于接受、简单运用,逐步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资源向低消耗、零污染的转化;三是制定人才培养使用计划,大力培养农村新能源人才,用优厚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去,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科学发展。

3结语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5

筑造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

新能源与市政建设党支部成立于2017年,近年来,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凝心聚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目标,坚持以党建促发展,真抓实干,支部建设不断加强,生产经营业绩突出,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引领作用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经常性的组织活动,结合本职工作讲党课,谈心得,提高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党员意识。

开展“学先进 做先锋”活动。邀请劳动模范作报告,树立先进榜样,组织常态化业务学习,人人争做质量先锋,政治素养和业务学习两手抓,发挥党建在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二、推动发展,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

1.巩固光热发电市场先发优势

近年来,新能源开发分公司相继完成我国首个塔式光热电站试验项目-中科院八达岭1兆瓦太阳能热能试验项目、我国首个投入商业运行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浙江中控青海德令哈10MW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示范项目、世界首个投运的高温熔盐槽式光热发电项目-甘肃阿克塞800米槽式高温熔盐光热发电测试平台工程.

至2017年,新能源开发分公司完成《青海省“十三五”光热规划》、国家 “十三五”光热规划中甘肃、青海、新疆地区的规划等太阳能热发电规划,前期咨询工程数十顶。2017年9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通知》,20个项目成为我国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其中由中电工程西北院主导规划的项目为8个,总装机容量占比达40%。

2.创新开展智慧能源新业务

市政建设开发部成立于2017年底,经过在市场中一年多的“摸爬滚打”,尝试了多种业务类型和商业模式,提出以智慧能源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能源生态体系,并以此为契入点,成功开发了多个代表性项目。

富平综合能源供应示范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以富平热电厂为主能源动力站,以光伏、地源热泵、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并同步建设供水厂,通过智慧能源互联网,将“电、汽、冷、热、水”等能源统一调配至用户,在局部区域形成了能源的“源、网、荷、储”互补循环,具有多能源互补,高能效、低排放,多行业协调管理,供、需侧实时响应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的行业限制和体制壁垒。最终的平台建成后,“互联网+能源”将释放出新模式的巨大潜力,将能源供应、传输、消费各环节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各生产、管理、运行、维护方提供实时便捷、可视、友好的操作管理平台。

西安航天基地一期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西北地区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区域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包括2套轻型燃机(2×32.6兆瓦级)+2台双压余热锅炉(2×45.7吨/小时)+2×10.5兆瓦级的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机组,提供冷、热、电三联产输出,总容量80兆瓦级,同时建设燃气热水锅炉作为站内补充热源。项目的建设将系统满足航天基地一期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型用户的制冷、供热和供电需求,对推动陕西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投智能充电公司充电设施项目,目前已完成西安市公交系统13个充电站的设计工作,部分充电站已投入使用,充电桩以4G或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式将充电桩状态、计费等信息直接传送至一卡通中心及其它上级运营系统,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在国家首批23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中,新能源开发分公司和市政建设开发部分别主导和参与的6个项目名列其中。

三、技术引领,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推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2017年4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同意批复了在中电工程西北院成立中电工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心,成立了以总工、博士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团队,针对光热领域的重点、难点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并在塔式发电技术、熔盐储热系统、镜场跟踪控制、太阳能热发电节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获得1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参加了《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规范》、《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规范》、《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规范》、《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等国标的编制工作。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能源;实验基地;基地建设;节能减排;能源短缺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04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55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枯竭、噪音、粉尘污染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以至于新能源革命势在必行。现如今,对于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始终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对建设新能源实验基地,并对新能源应用积极探索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重点开发的一种能源项目,而加强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往往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具体体现:

1.1 当前国家政策上的相关扶持

新能源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开发的能源项目,“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能源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既面临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着力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高新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首要任务,同时对新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对于我国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发展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新能源实验基地的建设发展不仅仅对节能优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是当前国家政策上的一种扶持。

1.2 顺应全球新能源建设发展的主题

新能源实验基地的建设,同样也顺应当前全球新能源建设发展的相关主题,现如今,中国作为全球化新能源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更应该顺应全球新能源建设发展的主题,做好我国新能源的全面建设发展。

1.3 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对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吻合。

因此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了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将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建立,因此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2 新能源实验基地研究的价值和其建设的基本构想

2.1 新能源实验基地研究的价值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基于国际能源发展的基本战略,对高素质和技能型应用技术加以培养,同时在我国高职院校新能源探索的过程中,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立提供了相对科学性的指导意见。新能源实验基地研究的过程中,和我国高职院校新能源探索提供了相对先进的理念和实际的操作价值,总而言之,新能源实验基地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大批的应用技术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

2.2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构想是对新能源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加以解决,并为高职院校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科学化的

指导。

2.3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的实用特点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新能源基地建设方案,并借助于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案,做好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将其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面向企业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的需求,将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并对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加以

培养。

3 新能源在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的应用

现如今,新能源在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3.1 建立分布式的电能

对分布式的电能加以建立,目前,传统燃料能源的消耗逐渐增多,同时其传统燃料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也有着相对较大的危害性,而基于新技术新革命发展的时代,可再生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借助于可再生能源对人类现有的能源结构加以改变,并实现能源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分布式的电能,主要是借助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借助于太阳的能量,实现太阳能的转化。而在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过程中,其电能的应用,主要是借助于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的辐射能力逐渐的实现向电能的转换,并借助于蓄电池将电能储存起来,进而将负载工作推动。这种光伏太阳能电站在系统智能控制器的相关控制中,实现对停车场的电动汽车充电,其剩余的电能借助于光伏并网逆变器逐渐的将其转变为公用电网,从根本上保证了电动汽车动力能量的来源。

3.2 全面推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蓬勃发展,现代化电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极高的关注性,并对新能源实验基地加以建设,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全面推动。而和谐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立,其主要的系统有配电系统、电池调度系统、充电系统以及充电站监控系统四个模块。充电的方式主要选取慢充、中充和快充三种方式,并便利人们的取电。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发展,不仅仅将车辆的使用陈本显著减低,同时也实现了零污染排放的基本目标,将人们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加以解除,进而将我国电网电能的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获取全面提高。

3.3 宣传节能,建立节能展示厅

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更要加大对节能宣传的力度,并对节能展示厅加以建立,节能展示厅可以设置为上下两层,并对六大展区加以设置,也即是能源和电力知识区、企业节能产品展示区、家居产品节能展示区、实体模型展示区以及多媒体演播中心休息区和多媒体区。能源和电力知识区主要是对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垃圾发电等发电模型加以展现,并对我国电力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进行宣传。而企业节能产品展示区就要对绿色照明、变频调速和蓄冷空调系统等先进的节能产品进行展示,进而将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技能技术成果和相关的节能管理知识在企业进行宣传。家居节能产品展示区主要是对日常起居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并对节能电器进行介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并将绿色低碳生活实现。

总而言之,建设新能源实验基地,积极探索新能源应用,就要加快新能源研究的进程,并做好节能宣传工作,不断地对新能源进行开发研究,并对综合性的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现代化新能源的节能建设发展。

4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能源作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对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和我国十二五新能源规划的主要政策相符合,并加大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快新能源研究的进程,并做好节能宣传工作,加快现代化新能源的节能建设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和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智会.浅谈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1).

[2] 徐岩,王扬.新能源系统物理模拟实验平台设计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8).

[3] 韦燕.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应用情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0).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至2017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部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门户网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部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13):52-54.

[2]杨诚.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5(14):89-92.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8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意义

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清洁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对改善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省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投入少、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化运作水平低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

二、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突出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太阳能利用等重点,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指导、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实现农村沼气发展与畜禽养殖、庭院经济开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结合。要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狠抓措施落实,促进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省新建户用沼气180万户,总量达到230万户以上;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000处,总量达到2110处以上;年消化农作物秸秆和人畜排泄物8600万吨,年产沼气14.4亿立方米,使适宜地区25%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另有800多个畜禽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沼气能源;太阳能热水器年增200万平方米,总量达到1600万平方米。同时,在适宜地区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当地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坚持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发展,提高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率。畜牧养殖区、粮食主产区、山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并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结合新村建设、中小学校舍改造,积极建设太阳能暖房,配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积极推广风力发电和风力提水。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从20*年开始,省财政增加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省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水源区、面源污染重点治理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各级也要落实专项资金予以扶持。要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支农资金用于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投入。对列入国家或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的项目,采取“民办公助”方式给予补助。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覆盖农户的,按照规模大小优先给予扶持,供气价格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审批、上网,并给予补贴。对投资开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按规定减免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建设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工程(生产)用地,可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使用审批手续。

四、强化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开发水平

进一步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科研院所及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生物气化、秸秆燃气发电、沼气压缩、提高沼气产气率、太阳能制冷以及光伏发电等技术,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对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生产的产品所得,自经营之日起,按国家税法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其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国家税法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积极引进国内外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重点解决制约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开发水平,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广步伐。要积极创新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机制,力求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要增加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立项比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增值税税收政策。

五、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管理与服务组织建设,充实人员,提高素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工作。重点乡(镇)要发挥农技站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指导农民建立农村能源服务组织。要加强技术培训,加快普及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基础知识。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就业制度,重点抓好农村沼气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专业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推行以县(市、区)为单位工程招标,扩大招标规模,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鼓励农民广泛开展综合利用,兴办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组织。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产业化发展、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确保农民长期得实惠。

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9

Abstract: Solar energy is a green and renewable energy.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is to make full use of solar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life. Using solar energy in green building has huge market potential. For the cost and technical reasons,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in buildings is limited. To fully tap the market potential of solar energy, we must continue to study, explore and innovate, and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lead the full use of solar energy.

关键词:太阳能;太阳能利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

Key words: Solar energy;solar energy;green building;green energy

中图分类号:TU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02-02

0 引言

太阳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太阳能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构筑了绿色而环保的建筑设计,在有限能源消耗巨大的现状下,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为人们带来了更健康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人类探究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1 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开发利用潜力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环保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同样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绿色的能源。太阳能是节能和环保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现阶段正大量消耗且面临枯竭威胁的有限能源的使用量,如煤炭、石油等有限资源,而这些资源在平时的使用中是很广泛的,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坚持把理论变为实际。

可再生能源属于绿色能源,对环境和人类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绿色能源既能满足人类长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时也不会造成环境上的负担和后续的麻烦,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在有些层面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就近看似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和宏观的层面看实际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为人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当前,建筑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消耗能源较大的行业。不仅在建筑时所需要的能源材料较大,并且在建筑后和拆除后会留下很多的建筑垃圾,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特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住宅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人们在购房时会以自身的舒适方便安全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能在人们追求优越的居住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持续和谐发展的矛盾中取得一个平衡点,绿色建筑应运而生。

2 绿色建筑对太阳能的利用需求

绿色建筑是指能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到绿色能源,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时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同时也在使用时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绿色建筑既能满足用户方便和舒适的居住要求,也要在保护环境的根本前提下尽可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合宜的绿色建筑。结合太阳能技术的绿色能源不仅能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和有限资源的消耗,同时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等有利的资源,以最小的消耗换取资源的最大化使用,同时还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经济的发展依靠能源的供应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生活水平追求依赖于建筑的舒适程度,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口的增长不断为能源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提出新的要求,而土地资源的有限程度致使建筑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以无法预料的速度迅速增长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致使人工调节温度和照明成为必须,这样形成了与自然完全隔绝的人造空间,这些建筑并未与环境充分融合,达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建筑的条件,且在建筑设计时未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致使空气质量不够好,各种病症随之而来。

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不仅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并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也有利于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情绪稳定,在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在开发利用太阳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3 太阳能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阻碍因素

在目前的太阳能资源和太阳能产品的利用范围来看,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利用是很有限的,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阻碍了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

3.1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太阳能发电在建筑中造价太高,不适合推广使用 目前绿色建筑中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暖气等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太阳能发电是其中能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的方式,对于推广使用新能源具有很好的效果。太阳能发电一般是将发电装置安装在向阳屋顶或阳台,所安装的太阳能电池能将太阳光转化为电量直接供住户使用,能节省相当大的电量。但太阳能光电板发电技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造价较高,这是许多业主们难以接受的状况,造价较高则不利于太阳能发电的推广使用,即使能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环境的保护程度,高额的价格也让许多有意向的人士望而却步。且不谈发电的效果如何,在使用过程中其维护的费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以消耗更多的资源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并不是开发新能源所追求的效果,可以说违背了和谐持续发展的要求。

3.2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不规范不合理,同样也无法深入推广使用 太阳能在可再生能源中使用范围最广、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能源,也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清洁资源。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产品中是投入使用最广的产品,按照其模式发展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很可能得到产业化的生产使用,达到规模化的经营,特别是其适宜的价格和安全免费的能量收集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生活享受,因此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很广阔。在越来越多居民在屋顶上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规划才刚刚起步。作为新型的能源产品,传统的建筑条件并未考虑到为新出现的太阳能热水器预留通道,居民个人设置的热水器凌乱地铺设在屋顶,不仅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承重和防水设计,影响建筑功能甚至危及建筑的使用寿命。在没有规范的安装程序下居民的个人安装行为很可能会带来个人的安全隐患甚至整栋居民楼的安全隐患。在另一个层面上说,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可能导致居民间的不和谐,影响整个城市的规划和景观,太阳能热水器的规范统一成为了其推广的阻碍因素。

3.3 太阳能产品未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太阳能产品的推广使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的太阳能产品和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电、气的使用,而依据我国现有的资源来看,仅依靠现有的煤炭等有限的资源供应居民的生产生活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下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并尽快投入使用。相对于广阔的新能源市场,我国的太阳能开发使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太阳能产品并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和工厂化的生产,太阳能产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安装的质量。由于太阳能产品并未实现统一的生产和控制,其产品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又与开发商的技术和投系紧密,因此太阳能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无法保证,安全性能也有待考究,消费者的选择较少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实施,为太阳能产品的推广和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3.4 太阳能产品的安装和使用给传统的建筑带来了挑战 太阳能产品在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开发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施结构,但是始终无法深入地推广使用,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传统的建筑未给新发展的太阳能产品预留发展空间。国外很多适用于实际并且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综合房屋都是建立在新建立起来的节能房屋的基础之上。传统的房屋若要经过改造和以适应太阳能产品的推广和发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这过程中也要消耗太多的人力财力,若是把握不好则很容易得不偿失,失去了原本推广新能源发展的基本目标,而重新建立起新的建筑也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和时间,太阳能的推广和使用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所发展的空间较小因此难以深入发展。

4 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利用的推广和具体实施

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最终将实现节能的持续发展目标,是建立节约型社会和持续性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扩大太阳能产品的生存发展空间。

4.1 根据我国太阳能开发的实际技术推广适宜的应用技术 太阳能的发电由于技术的限制和造价的高昂无法推广使用。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广太阳能产品的合理利用和采用合适的技术,以最小的投入换来可观的经济和环境回报,在建筑中充分体现利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的设计理念。人们不再封闭在自己制造的封闭空间中,而是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达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追求生活的享受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在合适的地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条件进行实施,充分考虑到其经济性和实用性,不能以消耗大量资源达到实现新能源开发推广目的,而是掌握好发展的程度和推广的程度,使投入和收获达到基本平衡状态。

4.2 在现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开发新技术,扩展太阳能的使用范围 拓展太阳能的使用范围和发展空间,必须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不断学习钻研,努力开发利于推广使用的新技术,扩展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要在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中提高实际利用水平,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开发太阳能新技术需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同时建立一支先进的开发团队,不断注入新鲜的思想,不断改进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适应性。在新技术的开发实践中,用户是实践的检验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要打开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市场首先应取得用户的认可,从用户的消费角度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

4.3 引导绿色建筑设计者和开发者开展节约型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 绿色建筑的开发最终离不开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推广使用。政府在提高太阳能技术水平和推广市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建筑行业的实施者是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首先绿色建筑的设计者必须具有节能意识,能看到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运用的巨大潜力,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真正节约且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绿色建筑。这样也能节约建筑的成本减少建筑垃圾,并能在建筑过程中提高建筑的品质,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和用户的实际居住追求。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主动体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同时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技术,切实推动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使用。

4.4 加大宣传整体规划,促进城市建筑和谐发展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同时要注意加大保护环境、促进节约意识的宣传。加大宣传不仅能促使绿色建筑的设计者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和太阳能资源利用到绿色建筑中的实践意识,同时能引导消费者形成为保护环境而消费太阳能产品和其他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品,政府在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消费者也应在生产生活中树立节约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

在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中也应注意预留新出现的太阳能产品的发展空间,规范城市设计和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将太阳能的设计和使用纳入到城市设计和使用的实际中去,真正引导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与传统文化和建筑相融合,形成长远发展的经济实用机制和环境保护机制。

4.5 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太阳能产业化发展机制 太阳能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首先应在技术层面加以改进,其次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则进行淘汰劣质产品和不适应于市场发展的产品。在技术层面上很大的程度是要依靠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经过市场筛选后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扶持和重点培养,在预先试点工程成功后才能真正进行推广使用。

在市场经济调节为主的条件下应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并激励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支持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为其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对其生产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要防止恶性竞争和垄断的产生。在政府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应颁布有利于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给予其发展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在规范居民安装太阳能产品时也应有个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所颁布的政策和规范能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最终能运用到绿色建筑中的实践中去,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也最终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4.6 太阳能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具体实施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到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对室内气候的调节。绿色建筑的重点建设充分使用绿色能源的墙壁、门窗等建筑的外在结构,创新绿色建筑体系结构,采用高效的新型保温材料,或是在墙体的建设上加入能够利用太阳能的材料提高建筑的保温效益,减小能量的损耗。在建筑的屋顶或阳台架设太阳能装置供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空调、太阳能采暖设备使用以控制室内的气候,建立健康而节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应具有冬暖夏凉的自动调节功能,因此在供热供暖的同时注意绿色建筑的通风排热,为增强绿色建筑的美的享受也可在建筑旁边建立温室,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梁锐,张群,刘加平.结合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J].陕西建筑,2010,(180).

[2].诠释太阳能建筑新理念,让阳光推动可持续发展――“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评委接受我刊专访[J].太阳能,2009,(03).

[3]谢浩.树立低能耗、无污染和绿色健康的理念――浅谈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J].中国住宅设施,2009,(10).

[4]田德武.浅议绿色能源在住宅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09,(02).

[5]郑瑞澄.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及经济性分析[J].建筑科技,2008,(Z1).

[6]张春娜.绿色技术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