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媒介融合的趋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1-05 14:39:04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1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媒体 传媒梦工厂

一、媒介融合已成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概念,国际上很早就讨论过。最早定义“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此后,人们开始从融合的角度来探索媒介传播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互联网逐步兴起,作为“第四”、“第五”媒体的网络、手机等新的媒体形态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报刊杂志开始与网络进行融合。二十一世纪以后,计算机数字技术依托互联网呈现高速发展趋势。直播卫星和无线通信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和多媒体的传播态势变得势不可挡。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已由被动转为主动,全媒体这一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历史从没像今天一样,拥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媒体形态,异军突起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电台电视为代表)努力争先,特别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纸质媒的体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因此,只有主动出击,顺应时展的趋势,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可能化危为机,开拓生存的空间,媒介融合态势日趋成熟。

2011年5月5日,美国纽交所门口飘着巨幅的蓝白色“人人”标语,“人人网”当日在美国成功上市,这个依靠社区图谱为成长模式的网站的成功给国内的互联网创业人带来不小的震动。而在1999年初,“人人网”只是陈一舟和他的两个朋友商业计划书上的设想。

对于当下很多年轻人来说,“豆瓣网”已成为他们买书、看电影、听音乐和社交的最佳平台,而在2005年初,这个打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小网站只有杨勃一个人,一台电脑和一杯咖啡。谁也没有预料到,当初那个定位小众的网站如今俨然成了兼具商业模式的大社区。

互动、分众、社会化传播,使得过去的传播学理论,大众传媒的运行模式遇到了重大挑战,但同时也开启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新的媒体形式。随信息革命而来的是信息交互成本的降低,电脑、手机、阅读器等便捷的传播媒介使人们不再依赖于油墨。电子商务的兴起,社会化配送体系的完善,以兴趣图谱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成熟,使得基于信息革命的文化创新注定不仅仅是小众群体的自娱自乐,更是有巨大潜力的产业。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达3.56亿,同比增长了17.5%。每天,数亿个连接设备都会产生和上传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也直接诞生更加个性化、聚合化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在移动已是大势所趋的新格局下,社会图谱、兴趣图谱、云、社会化、数据库这些关键词会勾勒出怎样的新媒体图景?当2012年初,跨国集团纷纷手拿巨额支票将目光投向新兴媒体,未来的传媒格局又会展开怎样的演变?这些都是留给新媒体创业者的想象空间。

二、浙报集团倾力打造“传媒梦工厂”

影响媒介发展与产业变化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媒介之间能够出现相互共存的多元化模式。媒介融合形式有很多,它包括区域之间相互融合,媒体形式之间的相互融合,甚至有的融合出现在非媒介产业中,其他行业与媒介行业的融合。媒介的逐步融合,不论是媒介传播的具体过程还是传播的方式,都使得媒体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传媒梦工场”(Media Dream Works)为例,它正是媒介融合的态势下一个新兴的产物。“传媒梦工厂”是由全国首家将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于2011年10月31日创设的媒体创业孵化基地品牌,以“传媒梦工场,文化新硅谷”为目标,欲打造一个全国一流、具有标杆意义的新型媒体内容与技术应用孵化基地。

去年10月31日,浙报集团组建“传媒梦工场”,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和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并举,以各种融资方法投入20亿元,实施集团的全媒体转型,并打造中国首个致力服务于媒体创业创新的“传媒梦工场”。正如外界所见,浙报集团“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促成了“传媒梦工场”的出现,而其“传媒+资本”的理念无疑给众多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中苦觅出路的传媒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昭示着传统媒体的产业变革号角已然吹响,新媒体创新创业的蓝图正在展开,这将开启互联网浪潮下媒体与资本共舞的新格局。

传媒梦工厂以新媒体为核心,以“采编运营全媒体化,产业布局全国化”为路径,通过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和积极孵化未来三者并存,推动集团在全媒体方向实现战略转型,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服务平台,全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省级党报集团,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以“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积极孵化未来,更注重科技与人文合翼,致力寻找信息革命浪潮下的人文力量,通过解放人文及传媒领域的创新机制,释放传媒人的创业热情,将互联网创业文化延伸到媒体内容领域,打造传媒业创新的沃土。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2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他指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本文由收集整理起。”①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解主要是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出了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媒介的所有权归同一传媒集团所有,以实现资源共享,如美国的新闻电讯集团;2、策略性融合,指不同所有权的媒介共享内容,如属于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台进行合作;3、结构性融合,与新闻的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报纸的编辑记者到合作方的电视台做节目;4、信息采集融合,指媒体从业者用多媒体方式采集信息,如“超级记者”;5、新闻表达融合,即记者或编辑运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表达。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媒介融合从单纯的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渐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从媒体外在形式上的合作走向新闻采集、加工、等环节的互动;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到媒体为了自身发展主动寻求相互合作;从同一区域、同种媒介的融合到跨区域、跨媒介融合。其最终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本质在于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在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的服务。③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新闻传播业的必然趋势。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

1、积极因素

(1)媒介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媒介融合。报纸拥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从业人员,擅长深度报道,但是其时效性差,并且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在私家车逐步普及的今天,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电视是声画并茂的传播媒介,感染力极强,但主要是线性传播,只能按照电视节目单的顺序观看节目;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双向互动、多媒体传播等优势,但是公信力不足。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回溯传媒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为报纸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奠定了基础;无线电的广泛使用和大功率发射机以及电子管接收机的发明使得广播传入千家万户;摄像机、转播车、发射台及一系列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使人们在家里通过电视机接收终端就能目睹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情。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发展都以数字技术作为平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3)受众的需求推动了媒介融合。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环境中,传播者一定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如今受众需求正在向小众化、多样化、细分化转变,因此,要针对分众市场制作和不同的信息,这就需要不同媒介之间通力合作,对各自的信息采集、加工、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

2、限制因素

(1)缺乏专业人才。以往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只需要为单一的媒体服务,仅需要按照自己所服务媒体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但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各种媒介之间的壁垒,改变了过去泾渭分明的状态,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媒介融合需要的是所谓的“超级记者”,即能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新闻采写的全能型人才,在报道同一事件时,既能为报纸采写消息,又能完成声音录制、影像采集的工作,为广播、电视报道提供素材,同时还可以及时向互联网发回报道。这就使得媒介融合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熟练运用各种采访设备,精通电脑,学会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的采集、加工、全过程。而就目前状况而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2)传统媒体管理体制落后,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产业链,相互独立。但在这其中隐含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媒介融合的推进,如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机构繁多,人员冗余,层级复杂,人浮于事。尽管媒介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管理层也认识到机构整合能力弱将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优化管理体制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仍然处于观望的态势,做表面文章,呈现在操作方法上的浅层次的媒介融合,并未纵向深入。

(3)利益分配限制媒介融合的发展。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适应了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局面,自说自话已经成了习惯。然而,媒介融合正是将这些原本独立的媒体粘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媒体思考的依然是如何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与利益格局,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的“生产线”当中,这样就很难形成市场合力。只有经过触及利益分配的艰难的改革,才可能产生媒介融合的新局面。

(4)政策局限。长久以来,传媒业的行政色彩浓厚。同时,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开放市场,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大多数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而报纸虽然具有采访权,但是也没有权利自办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在需要跨区域、跨媒体进行采访时,多数媒体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一系列政策因素都阻碍了媒介融合前进的步伐。

三、媒介融合为传媒业带来的变革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之间将会打破界限,其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会相互融合。并且,就像当初广播并未取代报纸、电视并未取代广播一样,当产生一种新型媒介时并不会导致原有媒介的消失,它们会继续相互包容和融合,直至达到共生共存的局面。

2、媒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

据《青年时代》总编陈小川分析:如果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做全套,成本大约能节省30%-35%。④媒介融合将会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指挥,节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在新闻的采集环节不区分是何种媒体,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尽可能多地收集新闻素材;在之后的加工环节,各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定位,从采集的素材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进行加工和制作;环节中,根据新闻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平台,将包装好的新闻送到特定的受众手中。

3、媒介融合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加人文关怀

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无论何种报道形式,始终都要坚持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于同一事件,可以先由互联网进行简明的报道,抢占时效性;之后派记者前往新闻现场,采制现场同期声和画面,发回编辑部,由编辑加工制作成为广播和电视节目;最后将事件的详细过程、背景链接等要素合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同的报道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互联网可以满足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的时效性需求,广播、电视比较直观,娓娓道来,适合吸引受众;报纸则以深度报道见长,对于那些对新闻事件兴趣浓厚和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受众来说,不失为最佳选择。

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媒介融合也要加强人文关怀。新闻媒介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受众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建立起了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来。

4、实现多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可以使各个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与其他媒体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使传播效果扩展到最大程度。以报纸为例,近年来报纸的编辑借鉴了很多互联网的表现方法,如适时进行背景介绍、资料链接等方法对新闻报道进行补充,对新闻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解读,使新闻更加丰满。同时电视媒体也开办起读报节目,主持人用幽默的语言对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章做个性化解读,这样既借鉴了纸媒善于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又发挥了电视声情并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3

正如1000年前印刷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文化传承的空前繁荣,当今的电子技术与产品的逐渐普及同样给人们阅读的繁荣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数字产品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传统的阅读载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形式。传统的纸质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传播媒体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信息及其他交流内容的平台,这便呈现出了一种与时展有密切联系的媒介状态——媒介融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是来自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主要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提供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融合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的就是各种知识、信息的无限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媒介的融合无疑是人们整合知识、信息的必经之途。因此,传统的阅读对象不免要从纸质的文字、图片中延伸开来,阅读主体活动的视野也要从对纸质载体的接受中拓展开来。

这使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当下人们阅读活动的过程,寻找阅读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阅读本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这种活动是伴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文字,语言的声音信息转化为可以永久保留的视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阅读,使人类社会的经验能够系统地保留和传承,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正常的运转,使新生一代学习前人所创造出来的经验。因此,阅读活动是人们创造和改造自身生存世界的一种文化活动,前人为阅读下过各种定义,我们综合阅读两方面的过程——译码的过程和意义获得的过程,可以认为:阅读是从各种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阅读者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在媒介融合趋势的影响之下,阅读活动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样,受众的阅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评判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中阅读环境的转变

阅读是个人的思想行为、文化行为,同样也是社会的思想行为、文化行为。阅读活动中包括了阅读材料、阅读载体和受众。人们通过阅读来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掌握生存空间的信息资源,通过阅读塑造自身的观察方式、感知方式、思维方式,通过阅读体验各种“可能的世界”,认识生存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寻求自身价值与意义。纸质媒体的广泛出版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并使受众的心中呈现出不同的文本解读,形成了充满生机的阅读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很稳当的阅读世界受到了电子科技的冲击。以往的阅读载体从甲骨、铜鼎、木椟、简帛、手抄本到活字印刷,每一步都走得极为漫长。而现代媒介技术从激光照排开始,乘上网络的快车,运用数字技术,很快将阅读载体从纸质世界延伸到了屏幕上。书、报、刊等平面媒体与音频、视频媒体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实现了融合。2011年,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联手在iPad上推出《TheDaily》,这份全新的电子报纸不仅内容全新,有图片和视频配合,而且能够与用户之间很好地互动,引起了全球应用者的轰动。可以想见,在不久的未来,《哈利·波特》中那活灵活现的《魔法报》说不定真的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种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创作系统将不同媒介以内容、手段、技术等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给广大的受众。此时受众所接受到的阅读内容显然会区别与孤立媒体的传播内容,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阅读内容上的优化与创新。

传统媒体提供的某一阅读内容一般是单一的,而融合后的媒介会将阅读内容的相关链接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可以不断拓展的多层面阅读空间。平面媒体更关注配套图片的效果,文字的千言万语往往比不上图片体现的现场感,报道黄金周“人山人海”的描述远远及不上一张熟悉景区密密匝匝的人头攒动的高清图片来得震撼。“有图有真相”,这也是报刊图片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关注的原因。电子媒体依托技术更加有拓展的空间,阅读时可以随时点击相关的链接掌握多渠道信息,打开相关视频获得现场信息,使阅读活动从静态的接受内容转变为动态的主动选择和参与内容。

信息复制和知识储存的全新方式,如在线阅读和个人数字图书馆,无限丰富着阅读材料的更新,促使各种图像和声音主动来到受众的身边。人们找到阅读内容不再像古人韩愈、袁枚那样艰难,传统的纸质媒体虽然还需要主动搜索,而影视剧、视频、电子信息却会主动无孔不入地来寻找受众,公交车上有热门影视剧广告,网站有最新热门图书推介,都主动呈现在阅读者的面前。

阅读材料和内容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的遽然立体化、多样化,使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纸质媒体目前尚占据半壁江山,而新兴的电子媒体狂飙突进,手机、iPad、超级本最快最强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从中选择阅读内容,完成阅读活动。无论受众需要任何一方面的信息资源,网络无疑是最为便捷的搜索地,普通受众可以从中收集到众多的相关内容和评论,专业受众则可以从中找到进一步探求真理的途径。

在经典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系列网络版热卖、纸质版萧条的同时,更引人注意的是全然免费、自由、开放的维基百科,这是是一个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并有多种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创始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准确和中立的百科全书。短短几年它的容量已经超过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尽管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维基百科上的内容,这让人们对它的严谨性提出质疑,然而,在检验中它和前者的差错率同为百分之一左右。这样的阅读和创作模式不能不说是对以往纸质媒体的严重挑战,而对于受众来说,却是一种资源共享和主动选择的狂欢。

媒介融合影响下阅读思维的更新

阅读活动有赖于外部阅读材料的提供,也有赖于阅读个体对于信息意义的解读。当信息接受到阅读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完整的阅读活动才能够结束。阅读活动进行中,始终伴随其进程的是阅读个体的思维过程。同样的阅读材料,在不同的思维过程中将达到不同的阅读效果。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阅读活动中阅读个体的思维水平不同,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理解和接受也会有差异。

在传统纸质媒体的阅读过程中,阅读个体的思维过程会表现的更加明显,阅读个体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在相关的书架上搜寻相关的阅读材料,选择与阅读目的最为接近的一本或数本材料,然后从目录看起,随时唤起原有的认知体验,思考阅读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最终实现阅读目的,阅读材料退场。在电子媒体的阅读中,人们不是带着自己“有什么需要看”的问题进入阅读,而是带着“看看有什么可看的”问题点击页面。

经过长期的甄别,有意识的阅读者会建立起自己的“收藏夹”“个人数字图书馆”等作为目的资源库,但电子媒体主页面的影响和其他交流平台都会主动提供目的外的阅读材料,通过强势的图片和动态的滚动宣传不断介入原有的阅读目的之中。这种庞大的视觉冲击,带来等同于或近似于阅读的体验,我们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忽视自身的阅读目的,逐渐适应了这种抢眼的视觉文化,适应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世界图像社会”的来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当阅读的对象——世界被作为图像来把握之时,也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世界与人类相互分离,世界是人类发挥作用的对象和场域,世界从人类的存在场所蜕变为受人类支配的客观存在物。事实上,人们与生存空间始终共存,阅读活动所立足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带来最终阅读结论的截然不同,从作为主宰者的阅读到作为观者的阅读,思维的目的性和问题性便不再那样明确了。

媒介融合带来的多重信息内容,繁杂而又快速,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占据头条。在媒体有意识的策划之下,往往是最能吸引眼球的作为标题,随后的详细内容展示前因后果,相关链接提示相关的内容和各界的反应。这种方式无形中引导人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阅读,构建了一种适于阅读的思维层次。

媒介融合背景上阅读价值的批判

媒介融合给阅读带来的并不是内容与话题的狂欢,同样也导致了阅读内容的泛滥和无力。尼尔·波斯曼认为:“新的通讯技术大幅提升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容量,严重削弱了印刷术所建构的秘密和隐私的概念,导致信息过剩无力加工和控制信息。”他通过种种现象以及研究总结到:“信息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信息不足,文化可能会受到损害,令人扼腕叹息,这是个假设却有一定的道理。另一方面,如果信息泛滥、信息无意义、信息失去控制机制,文化也可能会吃苦头。”当印刷技术使书籍成为平常可见的商品之后,无形之中削弱了些对文字的敬畏之情,当实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融合之后,人们对阅读提供的内容还存在多少坚信呢?欧洲印刷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第一部书是《圣经》,因为它是人们最为需要的书籍,然而,并非所有传统的教会人士都乐于接受这种传递上帝口谕的新方法,他们认为圣洁的经书应当是,只能是古老的手抄本,只有在对文字一笔一划的描摹中才能读懂经书中的无尽深意。

我们今天阅读的困惑是,怎样才能获得足够多有用的信息而不迷失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之中,不在无边无际的无效信息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提高阅读过程的品质要求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需要传媒充分了解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再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分类整合,进行深加工,将其打包链接,有利于不同的受众按照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套餐”。这可以帮助受众有效地掌握知识信息之间联系,加深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阅读过程的品质有赖于受众信息素养的培育。信息素养是受众自身主动对抗信息泛滥、信息过载的一种有效方式,即是:个体具有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确认解决特定问题的信息,寻找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前者已经是众多媒体工作者关注的方向,而后者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阅读结构,谁都能阅读,但是怎样学会阅读,实现与阅读材料之间的真正对话,并不是简单的过程,这需要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媒介融合的过程依赖于网络技术、电子产品的普及,便捷的同时也无形落入了科技的掣肘。网络运营商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网络的依赖性尤其明显,只有在网络上才能获取最全面、更新最快的知识和信息,一旦离开电脑,简直就不知该干些什么,怎样去干。这种不能离开网络和笔记本的阅读感受也并不完全健康,也不用说那些更多沉迷于娱乐信息和肥皂文章的受众了。任何一种依赖都会无形之中减弱了阅读提升个人体验和智慧的能力,习惯性的被动接受和选择,会造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减弱或丧失。这对于长期的良性的阅读也是一种打击。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4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介逐渐展示出自身的传播特点与优势,并形成了多层次的信息网络,渗透进我国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体育新闻也逐渐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入手,对体育新闻传播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媒介融合 体育新闻传播 特征 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形势。各种媒介的传播通过一定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发展形势,将世界各个地域与一种层次化以及网络化的传播形式连接起来。在这种传媒发展形势下,对传统体育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媒介融合概述

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媒介形势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通过不断的发展形成新旧媒介模式的融合[1]。媒介融合并不是新模式完全替代旧模式,也不是旧模式指导新模式的发展,而是通过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与文化层次人群的喜爱。媒介融合是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介形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特征

(一)竞技体育仍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

现阶段的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以其紧张性以及刺激性,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体育新闻内容。现阶段竞技体育报道覆盖了体育报纸、电台广播、电视新闻等多种新闻媒介,无论是传统的传播媒介还是新闻报道新媒介,竞技体育赛事报道都是体育新闻播报的重心。

(二)体育新闻传播出现娱乐化倾向

现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种类逐渐增多,且媒体数量不断增加,新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新闻媒体为了有效地吸引受众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大新闻报道的商业化运作力度,体育新闻传播出现娱乐化倾向。与此同时,体育报道因其赛事固有的生动性以及戏剧性与娱乐新闻较为接近,因此成为现代化新闻传播娱乐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自身除了竞技性就包含着娱乐性,因此可以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恰恰是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的。现阶段体育新闻传播逐渐摆脱了传统沉重的政治话题,而是用新颖的制作模式以及新闻体裁来吸引受众,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其对体育新闻也具有一定的娱乐化需求,因此娱乐性质的体育新闻逐渐被我国居民所接受。

(三)体育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现阶段由于社会人群的分化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新闻媒体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手中对新闻需求的差异性。现阶段体育新闻已经不是青年群体的专属,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个职业的人们都对体育新闻抱以高度的重视[2]。因此现阶段体育新闻为了迎合受众对于新闻多样化的需求,主动革新自身体育新闻传播方式,其播报手段更为多样化,从而满足了各个年龄段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的要求,保证各个群体可以实时地利用自身熟悉的获取方式获取体育新闻。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与现代化技术日益密切

新闻播报作为对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直观反映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都可以在新闻播报以及媒体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现阶段新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间得到应用,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与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新闻媒体的播报速度。在日后体育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其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将日益密切,不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宽新闻播报的深度,并有效地加强同受众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受众在获取新闻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使体育新闻播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二)逐渐加强同国际新闻媒体的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在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体育新闻的传播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或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应当加强同国际新闻媒体的交流,通过国际化的新闻交流提升受众的体验满意度。随着新媒体与旧媒体的逐渐融合,国际间新闻媒体的跨媒体联动、跨媒体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应当主动搭建与国际媒体合作的桥梁,与国际媒体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打破新闻媒体传统自然与社会的局限,进一步推进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3]。

(三)逐渐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随着新闻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新闻媒体应当明确受众才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应当重视起受众的新闻传播主导地位,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新闻工作者制作与传播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应当与受众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受众一定的信息选择权与权,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的需求。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尊重受众的意见与需求,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新闻事业的竞争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社会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媒介融合时代逐渐到来。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推进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娱乐化,并且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融合。媒介融合趋势虽然为体育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也为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当在新闻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新闻播报水平,实现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3:19-21,31.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5

Abstract: How does the press cope with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Tal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is the ke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puts forward "four innovations" of talent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ess industry.

关键词: 人才机制创新;媒介融合

Key words: talent mechanism innovation;media convergence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28-01

0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报业作为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媒介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人才作为报业集团的核心资源,必然是报业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所倚重的焦点。如何优化报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推动人才机制创新是现阶段报业集团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1媒介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从产业延伸的角度看,“媒介融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传统的纸质媒介向各类新的媒介载体扩展,包括视频、音频等,有效地丰富和延伸了报业媒介;另一方面由传统的行政支撑式平台向互联网、手机等新的平台转变,开拓了报业集团新的发展领域。

具体来说,媒介融合需注重四方面。其一,“内容为王”这一行业本质没有变。报业与其它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报业是靠提供深邃的信息报道和新闻服务来形成竞争力,形成稳定、忠实的受众群。因此不管媒介如何融合,报业的行业本质还是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服务。其二,内容创新的来源拓宽。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兴起,有价值的新闻来源也变得多渠道和多元化,新内容的产生正由单方面的要求记者采访撰写,转变为通过与受众的互动进行不断深入拓展式的创新。其三,内容传播的途径拓广。媒介融合的发展,拓宽了报业集团的发展领域,由单纯的纸质媒介传播转向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这一转变意味着,报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实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1]其四,经营管理模式面临升级。由于媒介平台的延伸,报业服务将呈现出移动、互动、多媒体等全新形态,传统的组稿、发行和赢利模式必将适应新的趋势要求,支撑这一升级的人才管理模式也亟需新的提升。

2报业人才面临的“三个转型”

依据报业内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可以把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新闻采编人员,处于新闻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环节,主要从事新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生产;二是信息技术人员,处于新闻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技术和平台支撑环节,为新闻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三是经营管理人员,要为报业的发展提供系统的、战略的支撑。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这三类人才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其一,新闻采编人员要在采编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转型。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及时性和互动性,要求采编人员的思维模式要符合全媒体的发展方式,具备不同媒体手段的选择判断能力[2],进而由原本的按日发稿向现场发稿和滚动发稿转变,要具备操作多种媒体的基本能力。其二,信息技术人员要进一步拓宽服务职能,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多元化运作模式,需要面对大量的数字信息,因而信息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报业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更应该进一步担负起信息情报的分析服务职能,要把握整体新闻市场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其三,经营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提出系统的经营管理方略。报业集团在新领域和市场上的拓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战略转型过程,需要持续稳定地推进,这就要求报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宽的经营视野和更优的管理机制,推动整个报业集团新媒体战略的高效发展。

3报业人才机制需要进行“四个创新”

媒介融合意味着新闻产品和服务向着更深、更专业的“深度新闻”发展。只有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流动、高效的人才机制,才能适应新形势,有效应对竞争和挑战。

3.1 建立开放式的人才流动平台面对全媒体报道,要进一步完善报业人才配备,提高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其一,积极与外部传媒、高校建立稳定联系,外聘知名专家学者,打造多学科的专家人才信息库。其二,提高报业集团内部人才的工作效率,组建人才调度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3.2 建设学习型人才培训机制充分挖掘报业集团现有人才队伍的潜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其一,打造人才配置合理的采编团队。充分发挥采编团队中名记者、名编辑的拉动作用,推动采编业务推动不断上水平、上业绩。其二,构建创新型人才绿色通道,着力培育和打造采编团队中具有良好上升空间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人才学习培训机会,鼓励和破格提拔有能力的人才勇挑重担。其三,依托采编团队,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机制。通过团队精英和外聘专家的“传、帮、带”,将各类外部知识不断地积累到团队组织内部,形成既有利于人才流动,又有利于推动团队整体业务水平提高的良好运作机制。

3.3 构建合理的人才竞合机制依据人才不同的能力特点,建立合理的竞合机制,提高整个机构的工作效率,形成报业组织的竞争优势。其一,鼓励适度的内部竞争。通过完善的薪酬机制、奖惩机制、任用机制等,适度拉开报业集团内部职工的收入水平,促进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激发集团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其二,鼓励以大项目、大主题为纽带加强人才分工协作。

3.4 健全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不同的媒介和平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建立更为科学严谨的评价考核机制。其一,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评体系。既要设置科学又要量化指标利于操作,既要能体现不同工作岗位特点要求,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德能勤绩等要素,还要侧重突出业绩和能力,只有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逐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其二,科学规范运作考评机制。在人才考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实行监督制,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评价考核结果要作为薪酬、晋升、任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宋建武.竞争与融合——中国报业必将转型为新媒体机构[J].新闻与传播,2010(1).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6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共识 城市媒体 新媒体 发展

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城市传媒业集中而且发达的地方,城市的传媒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传媒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①

(二)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②

二、城市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策略

(一)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介,报纸承受了更多的来自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因此,在媒介融合中,传统纸媒要想有新的发展,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进行转型。这个转型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进驻新媒体终端,即利用新媒体终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手机报拥有更高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内容上的趣味生动性,虽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常饱受争议,但是它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媒介市场,得到了广大受众的高度认可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手机使用的普及、增长速度来看,手机报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个就是开发新闻网站。很多传统的拥有强大实力的报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已经先后开通了自己的新闻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媒介生态。而新闻网站就是传统纸媒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到融合的结果。新闻网站的开发,使得传统的报纸有了新的样态,为传统纸媒朝着网络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正是由于诸如上述两种成功的转型,传统的报纸媒体不仅没有被新媒介"驱逐出境",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其求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改革媒体管理策略

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影响,受众出现分流,经营创收遭遇瓶颈。面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战略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管理策略,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个方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拥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它的内部管理突出体现在集中办公、资源共享、整合营销和融合生产四个方面。其中,所谓的集中办公,就是将不同性质媒介的总编集中在一起办公,便于公司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生产和新闻;资源共享,主要指的是设备资源的共享、新闻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体现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优势;整合营销,即通过不同性质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媒体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媒体的发展;融合生产,就是整合媒体资源,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成功运营,离不开其正确的发展策略,而这也为我国各大媒介在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参考借鉴。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的尝试。比如说打造品牌栏目,"内容为王",通过有特色的品牌栏目来吸引受众,而这要求有一批素质优秀的采编、主持人员等。还可以挖掘潜在价值,开发相关的产业链等。因此,适当调整管理策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采用新技术发明新媒体终端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网络)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一种发展规律。传统媒体只有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趋势,按规律办事,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失去新媒体就等于失去了把握未来的机会。新旧媒体在这场受众争夺战中,并不会拼个你死我活,互通有无、互补不足才是其寻求发展的最好道路。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过程中,许多新媒体终端便应运而生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电子菜谱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公交车载广告、公交车LED广告、电梯内部的新型显示终端、机场滚动灯箱等,正以更加优越的方式成为受众的新选择,新媒体也正在宣告它以强有力的竞争态势进入了传媒领域。

面对这样一种潮流,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想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极采用新媒体终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促进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新媒体终端的实现。随着新媒体终端的不断普及,传统媒体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城市新媒体正在技术的推动之下不断问世,不过再多的新媒体的出现其本质都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媒介融合带来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经营与服务的革新。适应了媒介融合趋势的媒体,必将在媒体之争中占据上风。因此,城市媒体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的时候,应该把媒介融合作为共识,以此为前提,然后进一步寻找新的发展策略,才能在技术和经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站稳脚跟。

注释:

①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王漱蔚 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期刊论文]-传媒观察2009(2)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7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学科改革;应用型人才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新技术推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融合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对自己所需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第二,专业技能具有复合性,除具备新闻采写、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外,还要学会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工具;第三,思维和能力具有复合性,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结合,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结合;第四,专业的适用性方面具有复合性,不仅能够胜任大众传播业新闻采编工作,还能够快速适应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网络媒体的信息整合与多渠道传播。

专业的大学新闻教育作为培养新闻人才的主渠道,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课程体系,培养与媒介融合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新闻教学理念变革成为历史必然

从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已成为必然。媒介融合的勃兴引发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社会发展和传播实践活动日益丰富,新闻传播学知识与理论的创新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新闻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牢固树立跨媒介、跨学科的新闻教学理念。

另外,在媒介融合新形势下,新闻学教育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媒体种类设置专业方向、仅培养服务于单一信息传播平台的新闻工作者的模式。新闻教学须在媒介融合趋势的指引下,既着眼于学生的学业,也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克服教育教学滞后性的弊端,真正将学业与就业贯通,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媒介应用型人才。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单一,融合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新闻学科基本上开设新闻、广告、出版、广电四大专业方向。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泾渭分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对自己主攻方向的一种媒介比较熟悉,对其他媒介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成熟。而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的是能熟练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和编辑,这种人才既要能掌握全面的媒体技术,又能够快速组织合适的语言为报纸写稿,为电视台拍摄新闻画面,还要能及时为网站提供新闻。

面对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现行的新闻教学理念与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在增设新媒体方向相关专业的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注重多种专业教育的融合。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性

为新闻业界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新闻学科兴起的缘由,培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媒介生态的新闻工作者,是应用型新闻学科教育的目标方向。当下国内的新闻专业教育大多仍停滞于课本、课堂、课题的“单向度”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媒介融合趋势脱节。各高校的新闻学科教学相互模仿,而非从当下媒介单位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来审视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闻学科教育与新闻工作实践相分离。在媒介融合日益加强的趋势下,重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新闻学科改革的必经之路。新闻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走出课本,走进媒体环境进行新闻实践的专业人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是“写稿匠”,而应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完备的技能、丰富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业务素养。

3.师资力量薄弱,与媒介现状脱轨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学科教育改革亟需一批学科知识更加丰富,专业技能过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基础,跨文化的思维基础,跨媒体专业工作基础,适合并能融入新媒体发展潮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但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完备、不能与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尴尬问题,高校师资力量与媒介现状的脱轨是新闻学教学改革不得不正视的“短板”。当下许多高校新闻学科教学队伍中,都存在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经验相对滞后的情况。培养和提升新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重新思考并确立新闻学科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鼓励更多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单位研修,引进一些具备丰富传媒经验的资深媒体人,为新闻教育“源头”注入更多活力,是助推新闻学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科教育的必要之举

1.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的采集效率和更新速度大大提高,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上,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出现“三栖记者”(《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记者刘志强),这标志着跨媒体、全能型记者的出现是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必然。而“三栖”或只是开始,未来的新闻发展趋势将会愈加多样化。针对媒介融合的新趋势,我们应该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在丰富和发展学生新闻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新闻实践案例和专业实践培养相结合的“一专多能”的全能型的新闻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满足媒介融合需求

在媒介融合趋势影响下,信息生产及传播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共新闻”前景表现得更加清晰和突出,这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由单一的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者,向新闻信息的分析、解读乃至应用指导等多维推进。

新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与锻造具有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工作者对接,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高的采集和分析辨识信息的能力等综合素养。为此,在新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兼顾新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领域的素质培养。开设必要的通识学科教育,如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与传统新闻学科教育的核心课程(采、写、编、评论、摄像)等相结合,力图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整合课程资源,培养能够满足媒介融合趋势要求的新型新闻人才。

3.“引进来”“走出去”,“双引擎”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生产单位,由原来的单一媒介平台向多媒介平台的媒体集团方向发展,具有多种媒介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媒体行业的必然需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让学生具备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适应不同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需求。

新闻信息不再只是为某一媒介服务,而是为各种媒介载体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媒介融合趋势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素质,应该具有图片采集、文字编写、视频录制等一系列新闻制作能力。这种“全能型”的媒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改革来实现,更需要通过与媒介平台的合作来达成。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媒介从业人士加入应用型新闻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和学生到各种媒体参加实践锻炼,通过学校与媒体间的合作或联合,新闻教学和传媒业界的共同努力,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新闻生产传播相结合,实现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

[2]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

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8).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8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趋势给应用型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对应用型新闻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现行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调整课程体系、改进师资结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路径和建议。

“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兴作业模式。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近年来,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一、媒介融合趋势亟需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必须关注并适应这一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改革新闻学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媒体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追溯起来,用“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媒介的发展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是第一人,他于1978年最早提出此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盛,“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术语逐渐成为描述媒介发展趋势的通用概念。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

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也日趋兴盛。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 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最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家传媒机构都相继开展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国际传媒业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复合型新闻人才。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美国比较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后提出,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种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出来,只能在媒介竞争中大浪淘沙磨练出来。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第二种新闻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新闻院校可以也应当承担起第二种人才的培养任务。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世界上设立了第一个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 sequence)专业。目前,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媒介组织都在进行这类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学习音频、视频编辑技术和图表制作等。力图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十年来,国内媒介融合大势乍起,但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开始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迫切需要且目前仍感奇缺的,也是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与业界的探索实践相呼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蔡雯等一批赴美交流的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相关理念与实践;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全国首设新媒体专业方向,开展了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践;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但是,与国外新闻教育的改革相比,国内新闻院系的改革相对比较缓慢。学界对是否需要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回应,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使之能适应各种媒体的要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会让学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做不好。[2]总的来看,虽然还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疑虑的态度,新闻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及早做出主动性反应和调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未雨绸缪,终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做法。

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内在要求的不相适应

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教育要超前把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认真解析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现行新闻教育实践,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要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其一,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大部分采取按媒体分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的学习方法。各新闻院系的学生,基本上是4年时间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工作环境,则要求他们在4年时间内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是培养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精通某一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广,既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大学四年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二,现有师资队伍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媒介素养的差距。目前,承担新闻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他们在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单一型媒介的,只熟悉或了解某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多种媒介融合贯通教育的媒介素养。即使部分从媒体转到院校的老师,此前的媒体实践也主要集中在单一媒体,同样缺乏综合媒介素养。二是媒体的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新闻业界的现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够,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教师担当的现行课程体系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目前,各院校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还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设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其三,是媒介融合教育与单一媒体实验室的矛盾。目前,各院校的新闻实验室依然是按照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置实验室的,如摄影实验室、电视非编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媒体融合教育,要求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三、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未来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闻学教育应超前把握,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现行应用型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不适应,我们不妨变换一种思路,从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应用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变单一教育为全媒体教育

针对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高校可以“一专多能”为导向,对新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4年的大学教育时间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某一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则依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可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其选修涉猎。对“一专”的媒体,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精通”的目标;对“多能”的媒体,则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和一般性地知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完成各专业的初步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在培养媒介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即对各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初步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掌握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则可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选择专业。对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要按照“精通”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当务之急,是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超前把握的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闻业界的变革与发展。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技术支撑、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为媒介融合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业务专长,使其在培养学生“一专”的知识和技能上发挥作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要有计划地“走出去”,进一步了解当前业界的变革和发展状况,及时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大力改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教育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门课程试行多个老师讲授多种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大三、大四的授课则要突出“精通”意识,引导学生在精通某一媒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它媒体更深层面的认知和熟悉。

(三)打通媒体界限,构建以媒体融合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

要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建成与未来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全真教学实验室。要大力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课堂和实验室变成解读与创新媒体融合的模拟试验田,紧跟业界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全才。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它期待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破题攻关!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的趋势范文9

[关键词] 影视教育;教学模式;拓展融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34

影视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昌盛和时展、文化潮流与社会经济进步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影视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绝对优势而引人瞩目,被誉为最年轻最富于潜力的新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方面的影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可是当前的影视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变化,培养出具有媒介融合思维与意识及融媒创新能力的影视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将是媒介化取代传统教育的崭新时期,教育的传统受教对象和习惯的耳提面命的经验,将被新一代人和新的模式逐渐取代,新的教育秩序已经酝酿并正在形成。影视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变革。

一、媒介融合的趋势与影视教育的现状

1.我国当前影视教育的现状

随着以影视传媒为主导的大众传媒的日益兴起和繁盛,影视教育也日益兴起,甚至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使传统处于边缘位置的影视教育日益成为“显学”,各个高校纷纷设立影视专业或与之相关的传媒专业。在非影视专业院校或学科,也纷纷开设影视课程,使之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首先,很多高校设跨专业影视艺术选修课程。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50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过有1门以上的影视课程,多数为《电影鉴赏》、《电影评论》、《电影分析》、《名片欣赏》等。其次,在非影视专业设立影视方向。最早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电教专业等设立关于影视的专业方向,招收本科学生,后来逐渐在重要高校、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院校都有涉足宽泛影视方向的专业或方向。再次,影视艺术专业的建立。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综合大学中最早建立专业,及至新世纪以来,包括影视艺术教育、更为宽泛的广告、传播专业等蓬勃发展。第四,设立影视专业学院或系所。包括专业艺术院校设立影视热门学院,如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开设动画学院和相关电影艺术学院等。第五,影视教育层次提高。在一些重点大学和主要艺术专业院校申报了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以及新闻学硕士点。影视及相关学科层次在逐步提高,社会现实证明影视、传播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2.当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这里所指的影视人才主要指影视编导创作人才、播音主持人才、影视技术人才和影视媒体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院校为影视行业输送着各种专业人才,从电影电视的采编播摄录剪,到影视动漫的制作合成,电视节目的创意策划主持,以及影视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或者由专门特定的专业培养专门化的人才,或者由综合性的院校依托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培养出“宽口径”的素质教育人才,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影视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当前的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网络数字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对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具有单一艺术素养与技能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入发展的趋势。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媒介融合形态下既懂艺术又懂技术,既懂影视的采编导播,又懂媒介的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影视教学模式的探索

影视教育日益繁盛,但是影视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更多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加观片的教学模式,影视艺术作为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媒介融合时代的影视教育理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媒介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突出、强化影视教育的教学效果,要紧跟社会对影视人才需求发展的步伐,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适应思维方式转变,更新影视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