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媒介融合的方式集锦9篇

时间:2024-02-28 14:38:10

媒介融合的方式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 电视新闻;媒介融合;表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11-01

媒介融合是指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发达的基础上,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和接受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演化过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应运而生,并在近几十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应对新形势下媒体行业的新发展,各种形态下的媒体之间开始寻求融合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对于电视新闻懒鬼来说,既充满了压力与挑战,又富有动力和机遇。一方面,媒介融合推动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变革,使其朝着更新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如何让电视新闻节目脱颖而出,形成品牌与特色,是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当前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做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因此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主动适应,积极迎合,开拓创新,制作出具有特色的,百姓喜爱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

1)搭建平台,强化互动。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紧随时代的步伐,赢得观众和市场,不仅要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新的推广方式也尤为重要。和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的电视媒体互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够,电视新闻的内容和视角才是电视新闻的优势,而媒介融合后,就为传统媒体搭建平台,强化了互动效果,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

现在许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官方客户端,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客户端,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节目推广,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信息传递快等特点,加强自己新闻节目的品牌宣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增加了节目的耐看性,增强了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辨识度。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给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互动机会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加甄选、辨别,滥用网上信息,甚至是流言,造成新闻失实等问题。有些网络微博、新闻中还存在大量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间接影响着使用微博资源的电视新闻节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保证电视新闻的客观性。

2)创新新闻播报形式。转变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由“播”新闻变“说”新闻。网络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因此在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在播报方式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播报形式,而是更加侧重对新闻的评论,有的甚至将新闻以脱口秀的形式播报出来。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性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实质上就是在媒介融合下的一种创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凤凰卫视由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等栏目开启了“说”新闻的先河。很快这种模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不少电视台也尝试以这种“说”新闻的方式来播报新闻,一些栏目也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就是一档“说”新闻的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以聊天的方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电视观众,生动活泼,不枯燥。主持人不会拘泥于条框的限制,或幽默,或兴奋,语言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还有些电视节目为突出地方特色,采用方言来播报新闻,在形式上也比较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不同,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这种形式在地方电视台比较普遍。受众也仅局限于本省或者是本市的观众,受众范围虽小,但是很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也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欢迎和

认可。

3)扩大电视新闻信息容量。在新闻播报中引入网络信息。网络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网络也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发展迅猛。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主动融进网络媒体之中,将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图片、视频等插入到新闻播报当中,有的加以评论,有的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跟踪报道,不但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形式,还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电视新闻与网络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传统态势,为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在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还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以新兴媒体为表现形式,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的栏目。例如新闻杂志型节目,将电视新闻与杂志联系起来,不论报道风格怎样,每则报道的开头都是主持人或记者本人坐在一幅斜过整个电视屏幕的故事书框架前作提纲挈领的介绍;报道结束时,记者主持人又回到故事书框架前作总结或预测。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电视新闻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需要做大量的筛选、加工、重组工作,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观点。

4)直播常态化。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网上直播已经成为播报新闻的一种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也逐渐成为常态。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现场感强等特点。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一方面打破了以往的封闭性,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2

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并在现实中进行了多种自觉的尝试。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 ithiel de solapool) 提出的。他在专著《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本文由收集整理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赢得广泛认同。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 “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并认为“媒介融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二、国内外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1.西方国家最早开始研究媒介融合

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最早是从本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的。他们从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新闻采编技能融合等各个角度展开了方方面面的研究。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

之后,lori demo 等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 任教的学者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 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分别是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和融合。这五种模式,也是媒体之间通力合作、信息内容上实现了共享过程的佐证。

2.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媒介融合

在我国,有关媒介融合的最新概念是蔡雯在考察美国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引入的。2005年,蔡雯发表了《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后,又接连发表了几篇与媒介融合相关文章,此后,国内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迅速增多。2007年,我国媒介融合的研究向着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王菲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出版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媒介大融合》。

三、媒介融合的基本模式

媒介融合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传播内容的融合,还包括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是打破产业壁垒、技术壁垒的全方位的大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裂变与聚合不断开展,最终形成新的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1.媒介内容的融合主要表现为打破各媒介壁垒,实现形态整合,内容共享。在操作层面上呈现了初级形式的融合, 如信息采集、制作等信息共享层面上。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媒介融合初级形式的产物。凤凰卫视的 “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媒体广场”,集萃各类媒体,每天清晨滚动播出两遍;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上海卫视“看东方”的“早报早知道”和“读家新闻”等等都是电视和报纸信息共享,互动推广,这些都是初级融合。

2.媒介渠道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不同媒体日益融合。一方面,新媒介在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从商业门户网站到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纷纷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搜狐与巧家报社组建的“奥运媒体报道联盟”、腾讯与多家重量级都市报组建“捷报奥运媒体联盟”,这些报网互动项目都将极大推动报道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借助网络新闻、通过手机短信获取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将博客内容转载到传统媒介上等。目前出现的报纸网站、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都可看做是渠道融合的结果。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的变化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影响着新闻业务形态的全部过程。它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工作流程一体化

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单一媒体形态和技术手段为基础,形成单一的新闻采集、单一的新闻加工、单一的新闻产品和单一的传播方式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融合新闻以多媒体集中采集新闻,根据所属媒体介质和受众特点分类加工、生产多样化新闻产品,提供给所属媒体选择和传播。

按照融合新闻流程,某地发生一个突发性事件,派往现场的采访小组由有经验的文字、摄影和电视录像记者组成,采集后的素材迅速传回编辑部门,由精通各类媒介报道特点和掌握数字、网络技术的编辑制成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给不同媒体播出。第一批新闻产品是简要的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的现场照片和简讯,第二批产品包括比较完整表现事件缘由的电视节目,为报纸提供的有相关背景资料的文字报道和的现场照片,网站上链接报道和与此事有关的信息及各方反馈。第三批产品根据事件的发展,深度报道、电视的专家访谈等。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文化思维 融合文化 中国语境

如今,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我们看到,媒介融合的深化,是信息洪流的黑洞,是良莠不齐信息的轰炸,假新闻、低俗信息、庸俗事件层出不穷。文化巨匠雷蒙德・威廉斯所说“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在思想和感觉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反应的记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媒介融合之后的文化,思考媒介融合“将”和“应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文化。

一、研究现状:技术与商业维度的偏向

有学者认为:“当今媒体的分类早已逾越了传统的单一媒体的界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定义模糊的合并性的媒体形式。”可是这个定义“模糊”的媒体究竟怎么样,是众多的研究学者所关心的。媒体融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不同的媒介学者依靠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方法,对媒介融合展开了不同维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融合的技术维度。在这方面,“技术”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技术指的是单纯的物理技术,因为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介”之间的简单相加,也是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过程,所以如何在物理技术层面上打破传统媒体和多媒体之间的技术转换和更新,成为一部分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媒介融合“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第二个技术指的是新闻传播的报道技术,不同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转而要求在跨媒介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必然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意味着以编辑为核心的传统媒介体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全能记者、全媒体记者、融合新闻才能在这里被不断地探讨。技术层面的进步带来媒介报道方式和媒体生存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整个媒介生态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打破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思考媒介环境及媒介融合环境下人的存在、意义等终极问题,成为媒介融合技术层面研究的欠缺之所在,这涉及技术研究的人文维度。

2.媒介融合的产业维度。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经济利益成为重要驱动,将媒介融合看做一次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开掘不尽的“富矿”成为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共识。不同的产业技术和方案、传统媒体的合并、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体的联手等,成为学界热门的探讨话题,研究者相信“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产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媒介融合的产业逻辑无可厚非,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面对媒介融合的商业思维,我们更要相信媒介融合带来的不应该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的到处传播,也不应是简单的拼贴与复制,更不应是色情信息的泛滥。我们应该认识“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绯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而如果要超越媒介融合的产业逻辑,显然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观察能力和文化批判能力。

3.媒介融合的管理维度。在媒介融合的管理逻辑当中,一部分学者涉及了文化,但探讨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创意、文化政策、文化管理等方面,有学者借鉴国外的做法,指出“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而有人则指出传媒企业要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断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整个媒介环境和受众的变化”。有学者甚至断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体分立时代所构建的政策架构,已经成为媒介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并提出了不同的规制模型。但是,无论是文化政策、文化管理还是文化创意,都无法回避和脱离媒介融合的具体文化语境,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则必然引发不同的管理方案和策略,媒介融合形成的“媒介文化”仍然是无法摆脱的现实语境。

综合来看,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实际上走入了一个技术和产业的误区,或者说是被有目的地引入到这个误区。很多情况下,促进媒介融合,只是一种对商业利益的渴望和产业政策的宽松,媒介融合的热闹和表面的繁荣只是一些媒体的合并和扩大,它真正的成熟和完善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尤其是媒介融合的整体文化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哪怕是初步的共识,自圆白话当中缺乏真正的内在的文化冲动。媒介融合不是产业的简单的相加或相减,媒介融合也不是技术的突破或者简单说是各种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无论是媒介融合研究的技术维度,还是其产业维度和管理维度,都脱离不开对文化维度的支撑和反思,“融合文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人们对这一变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二、融合文化:媒介融合研究的新维度

美国学者亨利・吉金斯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用以描述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词,他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5个层面: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从这里可以看到,文化是媒介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从媒介融合的文化思维,到媒介的文化融合,再到融合文化,显然并不是词语的转换,而是媒介新的转向或者说媒介融合的再出发。“媒介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改变,而且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媒介文化融合的研究。

1.融合文化的特质

无论是媒介文化融合也好,还是融合文化也好,实际上都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融合文化根本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词来描述融合文化的图景?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无限扩张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恰恰验证了李普曼关于“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预言。对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有很多人这样描述:口头传播时期一文字传播时期一印刷媒介传播时期一电子媒介传播时期,实际上每一个时期传播的变迁,恰恰是文化变迁的开始。而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的媒介环境学派也正是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媒介变迁的。而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印刷文化、影像文化、网络文化就这样迅速地汇流,并形成不分彼此的气势,这才有我们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更应该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媒介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更是这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生存的世界相互关系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融合文化范式要抓住矛盾中的媒介图景,运用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努力应对媒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变化关系”,显然我们还更应该具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思维,思考融合文化的真正特质。

2.媒介融合中的视觉转向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视像屏幕的时代”,电视、电影、互联网中的图像已经铺天盖地地包围着我们。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图像成为不同媒介之间“穿越”的共通语言。以新闻为例,新闻图片在报纸、电视、互联网、户外LED电子屏幕等的联动就可以清晰地说明。有学者就指出“图像化传播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符号形式上的显著标志”。实际上,图像化传播也是媒介融合的典型特征。媒介融合的视觉转向,不仅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式。“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我们目前的文化“所生产的不仅是解空间化和解时间化的观看主体,而且有一个视觉形象的场域,它在本质上是异质的和杂交的”。这种异质打破了地方和全球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而这种杂交,不仅是传统艺术和新兴媒体的杂交,而且也是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杂交,对于这种杂交文化的视觉特质显然需要在媒介融合的境遇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把握。

3.媒介融合下的媒介化社会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能量不断释放:人们心中的空间距离与时间差异正在逐渐地消弭,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正在“压缩”,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我们正处在“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无处不在的时代,一个文化与传媒互渗、互补、互证的时代”。而这种传媒化生存显然不是简单的传媒进入我们生活这么简单,而是我们的一切都被“中介化”了,媒介建构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媒介社会当中,伴随着不同媒介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媒介世界已经形成了私人的与大众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真实的和虚拟的互融的大型媒介平台,“它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它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图书等单一化的大众媒介已截然不同”。这是媒介融合的初步结果,同时又是新一轮媒介融合的开始。“评估一种文明的时候,如果是用它依赖的一种传播媒介,那就需要知道该媒介的特征有何意义。”同样,在媒介融合风头正劲的时候,我们也更要思考媒介融合会将我们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种媒介又会给我们的文明带来何样的意义与影响。

三、媒介文化融合: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民族是带着它的文化传承一起走向现代文明的,而处在传统与现代抉择中的大国,在媒介融合过程当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媒介的同质化

在我们这样的国度中,传统与现代、新兴媒体与传统艺术、媒介化与原质性之间的紧张纠缠着我们,也困扰着我们。“只有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介融合’才能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建构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但是,这样的媒介化社会又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在我国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在文化产业存在描述的问题当中读出中国文化的现实与难题。同时,从国际上看,媒介全球化面临着媒介同质化,或者说媒介“好莱坞化”的危险,更带来了所谓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同质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语境出发,思考我们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时代巨变和媒介同质化――这段经历混合着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的焦灼伤痛。

2.媒介全球化和中国媒介发展的不平衡性

21世纪,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媒介全球化的时代。当代传媒模式的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大众媒介不仅仅是推动全球化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就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媒介全球化的是“消费文化的盛行”,是受众选择权的不断减少,是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是文化的同质化和知识鸿沟的加深。当代作家余华曾经也有类似入木三分的断言:“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在全球化浪潮的欧风美雨之中,中国享受着媒介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但依然无法回避“媒介融合与媒介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存的处于剧烈变动的国度中,东西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的背后是媒介发展不平衡和媒介融合的不平衡,这都决定着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搬西方的媒介融合模式,更不能唯经济利益至上、不加挑选和甄别地全球化。媒体融合的综合考虑和融合文化的巧妙布局,不仅是缩小差距和追求公平的一次机遇,也是中国媒介本质的集中体现,更是媒介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3.媒体众声喧哗与文化引导

中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种种欲望,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道德意识和各种规范,在应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异质文化时患上了‘失语症’”。媒体的众声喧哗将人们的“失语症”不断地放大,媒介融合之后更是“一地鸡毛”。媒介融合众声喧哗的结果一方面是受众自由度的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在信息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是媒介推进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网络暴力对于人权乃至民主的侵害,“媒体已经成为一股明显的反民主的力量,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甚至蔓延到全世界”。不久前,美国尼尔森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负面产品评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表示“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在中国这个网民最多的国家,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如何来进行文化引导,来正确塑造网民的文化认同,来奏响网络“主旋律”,如何使我们融合文化成为“另一个文化家园”。对此,中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雷蒙德・威廉斯所说的那样,“任何文化在整体过程中都是一种选择、一种强调、一种特殊的扶持”。我们应该坚持并不断努力:媒介融合形成的社会不是分裂的社会,而是融合的社会;不是商业覆盖的社会,而是文化创新的社会;不是矛盾重重的社会,而是文化和谐的社会。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媒介 媒介融合 新闻工作者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基本概况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不同媒介都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对于这种媒介融合的理解更多地集中于将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媒介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共同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世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已从以往单纯的视觉、听觉的扩大重新整合到现在的全感官延伸,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到来,由它所引发的许多媒介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已出现。我国媒体也在媒介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和浅层次的尝试,主要是报纸与网络之间的融合,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融合等。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传统媒体在内部建立相关的电子版媒体版块。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我国不例外。在这种趋势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呢?这是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媒介融合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二、科技进步和需求的市场化满足是媒介融合的推动力

媒介融合是顺应媒介发展的需求所产生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科技进步增加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沟通,各媒体间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不清晰

(1)科学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的发展和进步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它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可能,将不同媒介由分散状态整合为一体状态。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更新使得媒介终端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强大,能够多角度地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电信、广播电视、各类出版及互联网等原本各自分立的信息传输渠道正在逐渐地走向一体,信息接收终端也相应地改革和升级了部分功能,实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由此,各媒介在技术、市场领域和业务内容上实现多角度相互渗透、融合与交叉,各类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界限正在渐渐地消失。

(2)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制作、传播和分享各类信息的平台,受众们改变了以往被动地接收各类信息的角色,转向为积极主动的信息者,掌握了主动权,突破了以往受众与信息制作、传播者间的界限。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公民新闻”的出现和发展,“公民新闻”是由“公民记者”将自己发现、采集的新闻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向外,在这个过程中“公民记者”往往身处事件第一现场,也有可能较真实地感受和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又因为网络具有迅速和相对自由等特点,因此由“公民记者”做的“公民新闻”能在第一时间,这在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占有突出优势,进而已形成一种强大的趋势,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这种“公民新闻”的出现使得原本只由专业记者制作、报道新闻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现已成为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并存共同实现媒介信息传递的状态。

2、对不同需求的满足促使媒介融合的形成

随着社会和媒介事业的发展,整个媒介的传播环境已发生变化。以往媒介信息服务对象的位置角色是受众,他们更多的只是被动地接收各类信息,从而形成了受众时代的媒介环境特点,即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方式传播各类信息,这些信息的选择和把关都是由媒介完成,容易给广大受众形成一个符合大众媒介需要的“拟态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种类单一,信息分享也多是免费的,媒介的收入主要靠广告,因此,各媒介十分看重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等;到了现今的用户时代,则有不同的媒介传播环境特点,即大众媒介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和制作不同的资讯信息内容和方式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愿望,实现点对点的服务。当然这种有针对性的小众服务多数是收费的,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与媒介有关的各环节运营商充分重视消费者的个人需求,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利用多种有效技术和资源组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分享不同信息资源。

三、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不同的传统媒介的信息传递载体和方式是不同的,如报纸主要使用文字和图片,电视主要使用视频,而广播主要使用声音等。就这些形式来看,各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较固定,也较单一,整个信息的生产过程都是相对独立的。随着媒介融合的产生出现了很多的融合新闻,这就要求整个采编队伍跨媒介合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重新组合信息资源,打破原来的生产流程和格局,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这些都对新环境下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思想意识方面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思想意识能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和方向。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优良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媒介信息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传播途径立体化,信息内容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更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利用媒介便利牟取私利或进行权利寻租、避免恶意炒作新闻、避免报道范围出界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走向

媒介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从内容到方式,从网络到终端均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对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的进程将会更快。鉴于此,明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论证其应用价值显得极为必要。

1.媒介融合的涵义分析

媒介融合所涉及的信息交流范围较广,在多元化交流方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报刊与电视的重要性逐渐不如新兴的互联网信息网络。本文所指的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新型的通信技术为依托,把多种的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的技术方式,其核心目的在于信息的交换,针对各类的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把各类媒体的信息资源全部迁移到统一的媒介平台,便于受众浏览。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当中主要包含着三大因素,分别是组织结构、传播手段、所有权属,可实现对信息交流发展的持续促进,推动信息传播向着更全面的方向进步。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契机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迎来了诸多的契机,集中体现在新闻观点的阐述以及新闻采编的方法两大方面,具体如下:

2.1多元化的新闻观点阐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独家新闻的形式几乎不再存在,其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共同之处,电视新闻的看点逐渐由类似的新闻内容向不同的新闻评论点与播报点的方向转变。鉴于各家电视台对新闻评价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均有所不同,因此新闻观点的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跟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得到了强化。电视新闻传播的立足点越贴近生活,就越能受到受众的喜爱与支持,简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观点的阐述更加趋向多元化,可引导受众以更全面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新闻事件。

2.2合作式的新闻采编方法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采编,信息来源匮乏,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员来完成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工作,效率较低,且所采集而来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影响了电视新闻播出的效果,难以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之下,可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的图片、视频,还是文字均可在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最全面的采集与编辑,节约电视台内部的人力资源,对电视新闻的实时转播大有益处。扩大新闻信息资源的来源范围,可由普通人提供,确保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电视新闻采编基本上都是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两种方式混合的做法,可提高新闻信息整理的效率,保证新闻西信息采集的快捷性与真实性。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走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与传统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表达方式创新、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具体如下:

3.1表达方式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突显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到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再从还原新闻事件本质到针对新闻事件作出创新的解释。如今的新闻传播方式繁多,电视新闻传播的固有优势被逐渐削弱,这就要求电视新闻传播在表达方式上作出创新。

针对相似的新闻,不过分注重内容的细小变化,而是着眼于新闻评论点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以期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继而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彰显其余的新闻传播所无法达成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加大电视新闻传播特色栏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新闻栏目,以吸引更多的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方式与表达方式积极进行创新,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竞争力。

3.2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

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关键前提之一,诸多不同的传播方式被强大的网络平台所涵盖,而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当看到这样的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传播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新闻门户,连接客户端,用户能够实现电视新闻的电视新闻,这是典型的电视新闻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的模式,可大幅度提高电视新闻的浏览量,无论是对于网络门户,还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均是大有益处的。

“双赢原则”是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必须要遵循的核心原则,应当充分重视资源以及产业链条的完整性,通过方便快捷的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发展与传递的速度均可大幅度提高。同时,开发报纸类刊物的潜在价值,如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与深入剖析,加深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通过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的方式,可切实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有效性。

3.3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

新闻信息资源来源的无限化可能源自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庞大而完善的新闻信息资源库可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个信息库仅仅是针对新闻播报而言的,如果要作出符合受众心理特征的新闻,同时讲解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进步,那么增强电视新闻整合的能力久显得尤为必要,在强大的信息资源当中寻找到合适有效而独特的新闻信息资源,而非胡乱地把许多看似相关的新闻混合播报。

完成有效新闻的整理工作之后,选定独具特色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述,以确保电视新闻播报的整体效果。针对电视新闻传播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进行革新,要求新闻视角必须要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整合并筛选新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值得深入审度与分析,这是时展与技术进步所共同创造的主流发展趋势。现如今,数字化多媒体、移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均快速发展并融合,电视新闻传播置身事外是不现实的。媒介融合对传播、网络、内容、终端等诸多平台实现了有效的整合与优化,这是媒体发展的新形式。鉴于此,必须要对电视新闻信息进行强力的整合,进一步扩宽电视新闻传播的平台,立足于创新表达方式、交叉使用多种媒介、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力保电视新闻在媒体传播当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2013,20:329-330.

[2] 杨丽平.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传播与版权,2014,12:21-22.

[3] 黄定宙.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中国传媒科技,2014,06:43.

[4] 李卓颖.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新闻传播,2014,05:101.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6

媒介融合的特征

媒介融合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说,媒介融合具有如下特征: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出现的。技术的融合,主要是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当文字、图像和声音都被转化为数字信息以后,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就被大大扩展了,这就是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如“电子报纸”就是将报纸搬上网络,但在编排方面甚至版式设计上都保持着原有的报纸风格;还有“网络电视”,人们通过机顶盒的发明和使用,把互联网和电视合为一体,这就是“网络电视”。再如“手机报”,人们将报纸编排的内容,通过网络发送到手机用户,再一次打破了已有媒介的界限,开辟了一个新闻视听的新时代。

媒介融合是媒介新闻资源的共享。一个媒体集团内部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媒介融合达到分享新闻资源、共享一切的目的。比较典型的如一些报纸的电子版的新闻大都来自该报纸的印刷版,现在我国还不允许报业集团涉足广播电视,所以现在报业集团的新闻资源的共享,主要是报纸和网络的共享,因此媒介融合可以达到综合利用媒介资源的目的,降低媒介传播成本,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充分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群体。

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产生了“融合新闻”。融合新闻不是媒介之间在新闻报道上的合作和联动,而是根据不同媒介的需要,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

媒介融合是媒介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新闻媒介融合发展,新闻传播走向“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无论是作为媒介组织间的合作,还是作为未来新闻媒介的新闻生产模式,都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整合与重构,这种变革对于各类型传媒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说媒介融合推动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比如对于新闻来源,新闻的采集和,过去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以及新闻热线,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手机、博客、BBS、播客等都成了不容忽视的新闻信息源,且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东南亚海啸、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的报道都是出自“草根记者”。

融合新闻需要由团队合作来完成,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个突发性事件,编辑部立刻向现场派出采访小组,小组由有经验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录像记者或熟悉各种技术手段的“多媒体记者”组成。他们将采集的素材迅速传回编辑部门,然后再由精通各类媒介的编辑在图表制作和设计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专家配合下,制成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也许他们的第一批产品是用于网站的简讯、图片或是用于广播的口播新闻,紧接着也许是为电视提供的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事件现场的电视节目,最后也许才是为报纸提供的既有更多文字信息,又有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的深度报道。

如河南口报与大河网共同主办的《焦点网谈》栏目,实现了记者与读者的直接互动。再如大河网与河南移动联合推出的“手机报”业务,推出了数字报纸业务。报网互动为区域性报纸打破传播的区域限制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媒介融合促进媒体经营模式的融合。媒介融合不仅产生了优质的新闻,使报纸上多了可读性的深度报道、电视上有令人惊叹的画面、网络上有更丰富的信息,媒介融合还拉动了发行量、收视率和网页浏览量的提升,促进了媒体经营模式的融合。对多媒体平台进行打包销售的策略,实行广告套餐,给媒体带来更多利益。

媒介融合对新闻创新的影响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介要创新发展,就要走融合之路,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

媒介融合促进新闻理念的创新。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媒体出现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面临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理念要不断创新,解决媒介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媒介融合促进新闻理念的创新,新闻理念的创新又反过来加快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理念一变大地宽,理念更新了,才能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有新视角,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介融合就是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媒介融合特别是新闻融合,就是运用多种新闻传播手段将新闻报道出去,其实际就足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反过来说,新闻传播手段创新的表现就是融合。新媒体新闻一般都简短、直观、重视标题,这些传播手段,现在被传统媒体创新并运用。如报纸开始强调色彩的运用,重视发挥图表的功能,版面设计也较多使用模块化,一版都有重要新闻的导读等。

媒介融合促使新闻内容深度创新,增强新闻内容的竞争力。“内容为王”是新闻传播的立足点,可读性是新闻的生命线,这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的关键。新媒体具有多维、互动、形象等特点,因此,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增强新闻的深度、厚度、可读性上,并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媒介融合为新闻内容的深度创新提供了基础。新闻内容的创新要注重策划,向策划要可读性、要深度,有策划才会有亮色。

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编体制的创新。新闻采编体制、业务流程在媒介融合的背后要有新的突破。旧的采编体制要调整与改革。现在有一些广播电视集团已建立新闻采编中心,统一采编制作音频、视频节目,然后向下属的广播电台、电视频道、网站输送。有的报业集团也对所属的子报、网站、手机短信所需新闻采取共同采访分类制作的方式。

媒介融合对新闻采编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使用机制也要创新。加强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强采编人才的团结协作精神。媒介融合的记者成了多面手的全能记者,比如一个记者出去采访,他不仅要做电视报道,还为报纸和网站写作,跨平台工作加大了记者的工作量,如果他没有得到更多报酬,那么同工同酬的原则就会被丢弃,所以相关的机制也要创新,要建立新的薪酬奖惩制度。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7

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技术融合与全能文化。媒介融合首先体现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媒介融合最根本的社会背景是数字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呈现出明显而突出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特征与全能性特点。它不仅能代表大众文化的特质,也包含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二、集中生产与公民写作。融合的媒介要求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从各自独立运行向整体联动发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诞生了。融合新闻主要特点是将多种不同传播媒介的新闻活动进行整合,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平台的方式开展新闻的传播。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中生产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介机构的联动合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公民自媒体写作。

三、内容融合与平台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有很多种,综合起来可以包括内容和平台两个方面的融合。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等;从传播平台和载体上来看,则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融媒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要求新闻传播活动要具有跨多种媒体的编采能力,比如,报刊与互联网的文字撰写、电视节目的采编录制、新闻栏目的组织编导等;在媒介融合的机构框架中既能关照全局、协同合作,又能够从自身特色出发做好信息的传播。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都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转变和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一、融媒专业技能。媒介融合是不同传播媒介的重组或者说是整合,交融与互动,是不同传播载体在信息的采、编、播、发的全面合作。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活动的流程,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媒体、融和式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媒体集合在一个传播工作平台上,统筹兼顾,资源共享,根据各自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采制加工,完成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渠道传递给大众。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呈现出闲的特点:也就是新闻传播的主体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发展变化为职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共同分享;新闻编采流程由以单一媒体独立采编传播为基础转变为以科技平台为整合的、多种媒介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形态由线性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式、全方位的状态。

新闻记者页不可能再如过去一样只为某一类型媒介提供新闻信息,而是要同时照顾到各种不同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容形态上也不能只提供单一的信息形态,而是要求记者能运用图文音响等多种形态的信息为大众传媒和受众工作,为传媒集团之中的多个媒体数据库服务。

二、复合式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线索来源渠道剧增,特别是在自媒体条件下,公民新闻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不再,在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有更专业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探究才能吸引受众。另外,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记者还必须善于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信息作更为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新闻的易受性大大提高,尽力降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这些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复合式纵深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才可能受到新传媒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三、多媒体思维方式。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呈现传播多渠道、多平台特点,同样的新闻信息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和,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从信息的发源地开始,新闻记者考虑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什么样的载体。同时还要对传播效果给以更多的关注,以便更好的改进报道,最大限度的提高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生态环境的嬗变,迫使新闻传播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而这种改变最终将引发整个传媒格局的蜕变。在这种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中,我们看到整个传媒发展环节链条的联动,彼此互为环境,相互作用。关于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和对策仍有巨大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红祥文教资料 2012-02-05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黄建友当代传播 2008-11-15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8

关键词:媒介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虽然早已存在,但直到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才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广泛注意。这一事件使人们不仅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必然趋势,也发现了融合浪潮中新媒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新媒介带给传统媒介的冲击不仅仅停留在受众的争夺上,更体现在对受众接受习惯的彻底改造上。新的媒介正在改变大众传播的面貌,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网络已经形成,传播者和受众“一体化”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特征。

一、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将媒介融合划分为五种类型:所有权融合、战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信息表达融合。在这五种类型中,前三者是组织行为,指的是不同种类媒介之间(如电视和报纸)的融合;后两者是个体行为,指的是从业者的技能融合。媒介融合需要大量具备媒介融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认为,这五种类型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前三者从媒介组织行为角度划分,后两者从从业者角度划分。尽管如此,它却圈出了现今人们称之为“媒介融合”的所有范围。实际上这五种融合的划分方式反映了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某些因果关系:前两种融合的愈演愈烈使得第三种融合成为必然,而组织行为的变化又必然要求组织中的从业者作出相应的调整。戈登认为,媒介融合既包含了媒介组织行为的融合――不同形态媒介的界限逐渐消失,也包括个体行为的融合――从业者应当具备融合的媒介技术。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具体范围划分有不同意见,但是即使不认同把从业者层面的技能新要求划入媒介融合的范围内,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媒介融合会对从业者提出全然不同于媒介匮乏时代的新要求。媒介从业者素质的融合是由媒介组织行为的融合趋势、背景决定的。为了满足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做支撑,这样才能实现媒介从业者素质的融合。

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和人才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自2002年以来急剧扩大,新闻院系开始大量涌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认为,中国今天的新闻教育理论框架诞生于信息匮乏时代,用过去的理论框架来培养今天的新闻记者,是完全不适合的。在当今时代,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媒介融合还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政策层面上,媒介融合的进程受到媒介采访权的行政分隔等因素的影响。而具体到媒介层面,其自身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现有大众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机制,即“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难以促成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融合媒介。其次,缺乏高效的营销手段和品牌管理手段。这在限制了现有大众媒介发展的同时,更阻碍了媒介所有权融合和新融合媒体的诞生。再次,运作资金短缺的问题。无论是媒介组织行为方面的媒介融合,还是媒介从业者行为方面的媒介融合,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最后,高素质的媒介融合管理人才和采、编、播人才短缺。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在我国是近年才出现的,而为某一特定媒介培养人才的模式尚未改变。

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所有权融合集中在传统媒体拥有网络版的单一形式上,而战略融合在中国发展得更加灵活、更有成效。在战略融合方面,手机报、手机电视发展迅速,网络电视、手机博客、数字广播、触摸媒体等多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媒介正在兴起。在结构融合方面,节目外包和节目购买等市场行为也已经兴起。

中国媒介市场的所有权融合、战略融合和结构性融合也必然要求信息采集和新闻表达的融合。这五种融合都对媒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前三种要求培养融合媒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后两种则要求有掌握媒介融合技术的采、编、播人才。

三、现有传媒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通过对多所大学2008年的本科招生简章进行分析后发现,常见的专业以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为主,基本上都以传统媒介类别划分。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纸、杂志类媒体培养记者;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为电视、广播培养播音员、主持人,另一个方向是为电视、广播培养记者、编导;广告学专业主要为广告业培养策划、执行人员;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出版业运行规律以及文字编辑、排版技能。在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被安排在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中,这个专业被称为动画方向或者广告实务方向。

在课程建设方面,一般本科院校都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设置了大量相同的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类基础课程,包括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近现代文学史等;另一类是新闻传播类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

资金支持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对媒介融合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专业所需的设备、课堂教育以及引进优秀人才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许多新闻传播院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着专业设备紧缺陈旧、实验室使用率不高和优秀教师资源缺乏等问题。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望

现有的培养模式是依据传统媒介形态设置的,没有考虑媒介融合的因素。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什么?媒介融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撰写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在专业细化的今天,市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这个目标下,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课程建设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专业设置

在务实的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本科教学模式应该是在让学生初步掌握新闻传播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媒介职业道德操守意识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专业设置不应按照传统媒介形态分类,而应转向以媒介产品生产过程分类,设置记者、编辑、主持人和创意策划等专业。记者专业要使学生掌握新闻写作、评论的能力,熟知电视台、网站和小屏幕媒体等多种媒体的产品要求的差异,熟练操作常用设备;编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纸质媒体、网络的排版技巧,以及音频、视频的剪辑技巧;主持人专业的学生要在训练发声技巧、掌握标准普通话的基础上,熟知采访技巧,洞悉受访者的心理活动;创意策划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节目、广告的策划和执行。

2.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将入学第一学年作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除提前招生的主持人专业学生外,其他学生暂时不分专业。一年后,根据学生意愿和课程分数确定学生的专业方向。各专业的学生继续学习理论课程,并加强专业相关的技术、软件学习。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须选修数门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

在大规模确定专业倾向以后,学生仍然可以在学校同意的前提下调换专业。为了保证学生调换专业后没有学习障碍,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需全盘考虑,包括学生在各专业中调换的可能性以及四年周期中专业课程的梯度设置。考虑到新闻传播各专业之间的相通性,结合目前本科教育中课程时间设置的特点,放开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调换专业是基本可行的。

3.拓展资金来源

单单依靠学校财政拨款难以满足购买大量先进设备和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的需要。新闻传播类专业应当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媒介设备、实验室,接受节目外包业务;新闻传播院系参与到学校的宣传工作中,并起到主要作用;可以与媒体合作,播放由学校制作的节目,学校以贴片广告的形式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国际新闻界,2006,(5).

[2]喻国明,戴元初.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对美国电视的新竞争策略的观察与分析[J].新闻写作,2008,(2).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9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报道;形式创新;中国新闻奖

从印刷术的发明到卫星的使用,从数字化的变革到多媒体的急速运行,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一直推进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新闻传播媒介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发展到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一直在不断寻找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立足点。事实上,当前互联网已迎来“下半场”发展的格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因此,信息和技术的绝对隔绝、互设藩篱不再是保持市场活力、保证新闻活力的明智选择,各媒介之间开放连接、合作共通才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媒介融合这一传播理念的产生和践行,传媒行业也相继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话语体系,尝试用更加优质的报道内容和多样的呈现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以全新的角度俯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一、媒介融合开启新闻传播业新局面

随着媒介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媒介的量变引起人们对其质变的思考。于是,传播学术界最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探索“媒介融合”这一新的传媒业发展趋势。“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早期媒介融合谈论的事宜还停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而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推动了多种传播形态的聚合,也就是各种媒介之间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其后,学术界的多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了媒介融合的意义,如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所有权融合、结构性融合等。在国内外对媒介融合的研究讨论中,由于各个国家、各个团体的媒介发展进程不等、形式不一、制度不同,大家并没有予以统一的界定和划分,但多个方向的出发点大致相同,即希冀开创多层级融合的全媒体业态,并借助媒介融合促进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从广义来看,媒介融合是一切传播要素的分类整合,本意是将资源集中处理,并根据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使内容平台化,方便受众接收。这一整体发展趋势也正在引起新闻传播业的大变革。基于当前传播环境的全面考量,各个媒介都在借助媒介融合的理念,从运营制度、生产模式、编辑流程到内容互动,展现传媒行业发展的新活力。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最直观的体现形式便是新闻作品体验的不断升级,通过升级,同样的事件通过不同形式的打造将变得更新颖、更有趣、更亲民、更立体和更全面。这也充分证明了媒介融合不是对某一环节的片面操作,而是将形式和内容全面打通。就当前情况来看,媒介融合尚未完全成熟,未来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探索和改进。因此,本文着重从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出发,以第二中国新闻奖设立的媒介融合奖项作品为例,分析获奖新闻作品的创新,探索媒介融合理念发展的合理路径。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新闻奖(以下简称中新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的赋予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的最高奖项。2018年,根据《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的要求,中新奖特设媒体融合奖项,共分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六个类别。从奖项设立类别可看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等新型传播形式和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报道界面等社会最热类别都被囊括其中,这也进一步体现我国权威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媒介融合理念的精准扶植。1.新旧媒体的通力合作。中新奖媒体融合奖项设立的初衷是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通互融的发展趋势,以提高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2]。因此,在第二中新奖评选活动中,新旧媒体的通力合作成为一大亮点。其中,《我的青春在丝路》是由湖南卫视和芒果TV共同打造的“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其先后在国内媒体、中阿卫视、芒果TV国际版APP等媒体播出。其制播形式实现多媒体联动,借助电视的良好视觉效果和媒体的强大公信力,配合网络及时快捷的特点,运用先网后台、新老媒体融合、海内外媒体并用的手法,克服了媒体自身传播的单一性,达到了多个媒体深度合作的叠加效果。节目播出期间,湖南卫视收视率居全国前列,芒果TV网络点播量达6000多万次。随着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凭借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新闻作品的重要阵地。融媒体新闻作品《东方风来》就充分利用权威媒体强大的社会话语权,首先在新华社客户端、移动手机报、腾讯视频等官方媒体平台,随后作品相继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两大阵营充分联动,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覆盖率。无论是在运营制作层面,还是在社会报道层面,传统媒体都在积极与新媒体交好,并衍生更加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2.动静虚实的呈现方式。媒介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利用多媒体形式推动故事叙述,加强新闻报道的呈现效果。第二中新奖一等奖作品《鼓岭!鼓岭!》以一件历史悠久的故事为框架,以沙画表演的虚拟镜头为独特的叙述视角,同时配合彰显社会主旋律的画外音,穿插相关人物采访和历史电视画面。作品利用多条线索同时对事件展开叙述,将沙画虚构场景的表演结合人物采访和电视画面等真实新闻资料,使新闻报道的新闻点更加鲜明,加强了新闻故事性的展开,有利于新闻背后深刻意义的体现。同为一等奖的新闻作品《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则利用当下最为盛行的H5制作方式,将新闻制作成长篇幅的电子大图,利用鲜明的色彩搭配,展现长沙多年的历史巨变。电子作品内不仅有火车的呼啸、油井的摆动,还有详细的内容介绍和流畅的文字连接,读者无需操作便可边读文字边欣赏动画。此外,《讲习所》《点击“浙”字跳起来看浙江40年不凡之路》等也改变传统新闻的制作方法,利用跳跃的叙述和连贯的衔接让新闻成为可读可玩的多媒体作品。这一系列宜动宜静的新闻报道也充分证明,新闻绝不再是简单的图文或者音视频形式,而是在媒介融合的新闻理念和各种技术的加持下,任何形式的新闻都有可能存在。3.报道内容的广泛传播。以全媒体业态为依托,媒介融合让新闻呈现更加立体的传播矩阵,并发挥催化剂作用,推动社会议题的进一步升级。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针对社会参与度较高的ofo小黄车事件,推出短视频新闻《ofo迷途》,视频涉及全国11个城市ofo单车的使用和运营情况,并结合群众采访和可视化数据详细介绍事件进展。报道发出后迅速得到广泛传播,最先是在网络上发酵,针对#ofo迷途11城#和#ofo黄了么#等微博话题,新浪微博阅读量超600万次。在全媒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的热议也使该新闻事件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公众对消费者维权的重视。同时,这一融合新闻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最终迫使ofo官方运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妥善的处理方法。讲述天津大学青年教师下乡故事的微视频《臊子书记》也通过津云客户端、“天津”等平台推出,视频还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官方新闻网站和今日头条、腾讯、凤凰等多家商业网站的转载,并有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的转发和评论。除了众多线上媒体的广泛传播,天津地铁的三条路线也用5000多块屏幕滚动播出此新闻,让网络外的社会成员尽知其事,最终视频的累计曝光量达到一亿次。在社会反响方面,《臊子书记》也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到当代扶贫干部的精神面貌,引发公众对扶贫工作的高度肯定。4.受众参与的高度创新。在信息透明度极高的社会背景下,受众参与也被纳入创新新闻形式的重要范畴。中新奖作品《父亲我们时代》以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人物的叙述为主线,体现改革开放40年父辈与子辈之间感人的奋斗故事。该新闻不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单一呈现方式,其制作主体新华社联合全国多家分社,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推出“与时代同框”的主题互动活动,使受众在了解社会大人物的同时,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以“滚雪球”的形式完成对报道重大意义的进一步升华。在网络互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直播这种互动形式广受大众青睐。直播新闻节目《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救援仍在进行》等获得新媒体创意互动的奖项。该报道以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为背景,记者亲临现场进行直播报道。为保障这一高难度直播报道的顺利进行,媒体工作人员在信号传输、受众互动等方面密切配合,全方位维护报道的及时有效性。同时,为保障直播的流畅性,编辑人员还穿插各种图文视频,以多种形式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貌。在各方面的通力配合下,记者和现场人员还实时与受众进行现场互动,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参与事实、知晓信息的需求,直播得到大量网友的认可。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发展

1.多平台合作的全媒报道形式。在探索新闻报道形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媒体平台的融合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中“生产融合”这一具体理念的具体实践。因此,新闻产品应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为基础,促进媒介进行全媒报道、全面报道、全景报道。在全媒体报道形式的践行中,人民日报2015年率先在“两会”中进行“中央厨房”全媒体报道试验。此后,“中央厨房”正式成为我国媒介融合的重要发展项目。所谓“中央厨房”,是指新旧媒体的全面联动,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实现信息的多级开发,以此节约成本,并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3]。与“中央厨房”的新闻制作理念相似,各传媒行业也分别在全媒体转型中体现各自的特点。浙江日报与通信公司等合作创立数字报纸《浙江手机报》,并且开发跨媒体出版系统,使新闻报道充分吸收新媒体和传统出版行业的优质资源,从而得到多个平台的生产调整和广泛传播。同时,浙江日报以集团的官方总平台为中心,将集团资源进行分类,设立“浙报集团官方微信服务号”“浙江日报有风来”“浙江日报健康吧”“浙报公益”等微信公众平台。这些平台严格遵循专业新闻的生产流程,保留了传统媒体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强调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开发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产品。2.图文音视频共存的全息报道形式。媒介融合在新闻学意义上体现为新闻内容的融合,新旧媒体在消除边界之后,新闻作品就具备了更加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是图片、音频、视频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报道,受众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全息体验。以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的获奖作品《雪崩》为例,《雪崩》一经问世便成为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从雷达捕获的三维图像到数字模拟的地质形态,作品运用多种技术呈现雪崩发生时的动态效果,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报道还获得大量现场图片和人物采访资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其巧妙穿插在文字和动画中,使受众在对文字、音频、视频的解读中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作品还融入互动技术,根据受众移动鼠标的速度控制视频播放的速度,根据受众的反应同步播放新闻[4]。可以看出,在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其媒介融合的践行已创作出较多高水平的作品,这也顺应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转型的发展趋势。而在我国开设两年的中新奖媒体融合奖评选中,诸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等作品也在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提供视、听、玩全方位体验。3.用户高度参与的互动报道形式。各种新媒介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大众传播原有的传播规律,使新闻的边缘性愈加模糊,大众传播媒介必须重新定位市场角色。特别是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也应考虑将社交媒体纳入发展规划中,联合打造更具互动性的新闻。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紧随媒介融合的时展步伐,打造“主播说联播”等网络节目。新闻主播以全新的话语形态与受众进行社会议题的互动,加深了受众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责任感。基于新闻互动性的要求,中新奖也专门设立“新媒体创意互动”评选栏目。其中,《“点赞上合”大型线上互动活动》《苗寨“十八”变》《幸福照相馆》等互动作品,注重在新闻中为读者“留白”,读者上传作品或发表意见,都是参与的直观体现。另外,从其他新闻作品的评选中我们不难看出,短视频、现场直播等新闻传播形式已逐渐登上权威机构的领奖台,这也启示我们,传统媒体要打破固有的思维,积极开发顺应社交传播趋势的作品,全力拓展新闻传播入口和出口[5]。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