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童康复护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1-09 11:15:56

儿童康复护理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1

通讯作者:高凌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康复训练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12髋)为女性,年龄7~14岁。1例(1髋)为男性,年龄8岁。根据Tonnis分型法[1],本组患儿术前脱位程度为Ⅲ度8髋,Ⅳ度5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前常规行骨牵引2~3周,以利手术操作。采用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患髋屈曲30°,外展20°~30°,内旋10°,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于外展位皮牵引下行康复训练。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常因担心切口疼痛,不愿合作。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例如,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间断、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它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松变以及关节僵硬。使其懂得只有规范训练才有可能恢复到正常青少年所能进行的各种下肢活动,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思想顾虑,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延续,早期、间断、主动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关节僵硬。所以要正确指导患儿及家长做好康复训练。

2.2.1 第一阶段(复位术后0~3周) 目的是消肿止痛,维持股四头肌的张力,加强患肢肌力,预防组织粘连。

复位后髋关节用人字石膏固定易引起松解的软组织产生新的粘连、僵硬。术后应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先教会患儿健侧肢体活动的方法,再活动患侧肢体。复位后24 h即协助患儿坐起,后背靠支背架或垫以枕头,上身行自主运动。指导、协助患儿行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交替运动,每次10~20个重复动作,3~4次/d。5~7 d后逐渐过渡到6次/d,每次30个。指导训练前仔细检查石膏有无污染、软化变形、石膏边缘或骨突部位有无压疮。

2.2.2 第二阶段(复位术后4~7周) 目的是继续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拆除石膏,患肢皮牵引,髋关节保持外展20°~30°,指导患儿半坐位,身体努力向前倾,双手伸向脚尖,使髋关节尽最大可能屈曲,4~6次/d,每次20~30个。同时,被动屈伸膝关节并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关节。在康复训练时要维持正确的,以防患肢内收、外旋、或活动不当造成再脱位,密切观察有无髋部出现的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拆除皮牵引后,继续加强髋、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练习,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训练。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康复器治疗:术后4~7周内,应用CPM下肢关节锻炼器进行锻炼,以利于髋、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将患儿患肢置于CPM架上,位置要准确,感觉舒适。CPM有6档功能位,每1档可使膝、髋关节屈曲15°。从第1档开始,3~5次/d,每次活动0.5~1 h,根据恢复情况2~4 d增加1档。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患儿无特殊不适才可继续使用。同时要注意观察CPM运行时是否螺丝帽松动而导致关节角度锻炼不到位,护理人员在患儿停用CPM间期要用手继续帮助患儿进行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训练,嘱患儿伸直患肢膝关节进行抬腿练习,此运动可提高股四头肌的肌力,促进全身运动,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念。应用CPM机时要注意及时停用,一般应用15 d左右即停,以免产生CPM机依赖。

2.2.3 第三阶段(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家长训练要持之以恒,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出院后两周来院复查。经X线证实截骨部分临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负重要循序渐进,先用脚尖着地,再用全脚掌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足。患肢始终保持轻度外展,10周前不负重,避免摔伤等,以防患髋再脱位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立随访档案,督促患儿家长及时来院复查,以便于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指导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 结果

对本组9例13髋患儿进行2~5年的随访,根据周永德等制定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1]评估髋关节功能,康复疗效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4 讨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效果与康复训练密不可分。术后患儿由于疼痛、心理恐惧,家长对训练强度作用等不了解,心存疑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儿客观上训练不够,术后失去早期康复训练的时机。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正规的康复也是帮助实现手术目的的必要手段。本组患儿在应用康复训练程序,确保髋关节复位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训练,未发生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国外报道,脑瘫患病率为1.8%~4.9%,多在2%~3%。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6例脑瘫患儿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部,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者6岁;其分布为1岁以下25例,1-3岁38例,3-6岁33例。96例患儿中,痉挛型29例,手足徐动型22例,肌张力低下型18例,共济失调型11例,混合型8例,强直型5例,震颤型3例。

1.2疗效标准

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二、康复训练方法

全部采用Bobath、上田法等运动疗法,应用综合性康复护理手段对患儿进行护理,平均3-4.5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2.1头部的训练方法

2.1.1痉挛型

此型患儿经常是处于后仰位的姿势,所以,应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2.1.2徐动型

此型患儿的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只手挛缩扭曲,应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2.1.3肌张力低下型

由于患儿肌张力低下,其头无法控制在正中位置,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其肩膀往前以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2.2四肢的训练方法

2.2.1上肢

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并将拳头张开使其放松,若肘部弯曲很厉害,可将其肘部向内或向外转,同时可使手臂伸直。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用手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2.2.2下肢如果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最好的活动方法是控制膝关节,使患儿的双腿外转,这样自然双腿分开,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即可达到放松、患儿两腿一屈一伸的交互运动,患儿的脚尖呈尖足状,脚趾像鹰爪般钩起来,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2.3坐姿的训练方法

2.3.1痉挛型。将患儿的两腿分开,上身前倾,并用手将下肢尽力压直,并且鼓励患儿向前弯腰。

2.3.2手足徐动型。将患儿的两脚并拢弯曲,并用手捉住肩膀,向前内方转动,让患儿自己用双手撑起支持自己。

2.3.3肌张力低下型。抱住患儿,双手在其腰椎部位往下压,并且用大拇指压放在脊椎两旁给以固定力,可促进头及身躯的伸直,当患儿学会坐稳后,可以前后、左右推动患儿,让患儿学会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2.4爬行训练。在患儿刚开始学习爬行时,要以手固定骨盆,然后轻轻地将盆骨向上提,左右交替,有助于患儿练习爬行。

2.5站立训练。站立起来时,必须注意保持患儿的两大腿分开和外转,并用手顶住膝盖,使重心往前倾,均匀地落在地上,然后扶着患儿站起来,也可由患儿扶着东西站起来。

2.6步行训练。患儿的步行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控制手部,也可以利用控制盆骨处,还可以借助于步行器矫正鞋、拐杖、平行杠等。

2.7日常生活训练

2.7.1进食训练。脑瘫儿进食用汤匙,最好选用边圆平浅的、匙柄长而粗的较易握拿。如患儿的握拿能力不够好时,可以加一个套子,把汤匙套在患儿手上,让其正确地握拿汤匙,为了帮助患儿进食,可以先帮助患儿控制肩部,并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

2.7.2大小便的训练。先将各种便器放在椅子上,把患儿抱放在椅子上,支住患儿的背部使之稍往前倾,两腿分开并弯曲,采用这种姿势比较容易解出大便。

2.7.3睡眠。患儿头颈常常转向一侧,睡时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围巾包住双肩,或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如此可促进两腿并拢,减少过分的踢动;对于俯卧睡姿患儿,不要用枕头,而应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若患儿的脸总是固定在一侧,而且对侧的手总是弯曲举起者,则要摆成反相方向;对于角弓反张的患儿,则只能睡于吊床。

2.7.4脑瘫儿的携、抱、背携带痉挛型的患儿,要将患儿的双腿弯曲分开,并用身子支住他的背部。用背带背脑瘫患儿,必须要等患儿的头能自行控制后,才能采用,不能使患儿的头后仰。徐动型的抱法是要给患儿足够的支持和稳定,使患儿的头与肩向前倾。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抱法是要给以足够的稳定力,并给以外在的刺激,使患儿的头和身能挺起来。

三、结果

3.1 96例脑瘫患儿不同年龄组疗效分析见表1。

3.2 所有患儿经康复训练与护理后的治疗结果见表2。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3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儿童医院,护理对象是 0—18岁的儿童,因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健康教育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贯穿于医疗、预防、护理工作全过程中,且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因素。我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10年多,针对儿童病人的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健康教育是儿童病人的重要需求

1.1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从而使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对儿科工作特别重要,只要防护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儿疾病可以预防,在儿童时期进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对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给予正确指导,不仅能降低小儿的发病率,对成年时期的常见病亦可起到预防作用。

1.2 父母爱子心切,不论孩子疾病轻重,一旦生病,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急于尽快治好,思想上会产生许多疑虑。如渴望了解:孩子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怎么得的?有无传染性?如何治疗?能否根治或复发?怎样预防?等等。此时,护理人员如果不失时机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地解释及指导.家长非常乐于接受,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治疗因素

儿童病人,尤其小婴儿不能正确述说病情,只有通过家长向医生表达所观察到的现象,精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小儿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也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往往大声哭闹,拒绝检查或治疗。医护人员以和蔼耐心的态度,轻柔细致的动作进行检查及治疗,就能让患儿感到象在家里一样,能消除他的恐惧,这样既可得到患儿的信任与合作,又能密切医护与患儿家长的关系,使其更好地配合临床护理、治疗,使患儿及早康复。

3 健康教育的实施

3.1 根据不同年龄段 ,采取有侧重的健康教育 。

3.1.1 对学龄前期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3—6岁为学龄前,此阶段,儿童与外界接触多,受他人影响也增多,但其主要活动场所仍然在家庭,因此必须对家长和儿童同时施教编发儿童预防、保健方面的卡通图片册,当患儿人院时,护士将小册子发给家长,并告诉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使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1.2 对学龄期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7—14岁为学龄期,该期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走出家门,进人校门,活动度和自主性明显增大,因此,对此期患儿要充分掌握其心理状态,了解其兴趣、爱好,给予关心、和鼓励和患儿交朋友,诱导其倾吐内心的担忧、焦虑,并有针对性地对本人进行循循善诱的健康教育,使其感到被尊重被信任并用实例启示患儿,帮助他们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3.2 根据健康教育原则,营造舒适、体贴的诊疗服务环境。

以病人为中心也是儿科健康教育的原则。儿童病人年龄跨度大 (从初生婴到10余岁儿童),就诊或住院由家长陪伴。小孩子对医院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家长也有许多焦虑与不安。针对这些特点,医院尽力营造优美安静、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护士的工作服是有亲和力的粉红色;各病区墙面挂有许多有趣活泼的卡通彩色画;每日在病区播放一些儿童歌曲;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候诊区安置彩色钢塑椅,并置放了滑梯、摇椅、玩具等供病童玩耍;门诊大厅备有婴儿推车,避免了家长交费、取药时既要抱小孩,又要拿钱拿药两手不便的麻烦;各楼层都有电热水器及磁卡、Ic卡电话 ;各候诊区滚动播放有动画效果的健康教育宣传片及动画片。所有这些设施,大大方便了群众,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减少了家长待诊的紧张情绪,改变了医院长期给人的低沉、抑郁、痛苦的形象。病区秩序井然,医疗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3 .3 诊疗过程中运用轻柔的动作和温馨的话语,发挥健康教育治疗因素的作用。

文明服务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多关心患儿,逗弄、扶摸、搂抱患儿,用儿童能理解、能接受的语言与患儿交谈,都能充分发挥健康教育治疗因素的作用。如检查口腔时说:“宝宝,张开小嘴看看,有没有小虫”;注射时说:“像小蚂蚁叮一下,不疼”;多说鼓励的话,如 “我喜欢你,你真勇敢,直乖,是个好孩子”,让患儿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与患儿和谐相处。同时,多与家长交谈、交流,家长的心理态度对儿童病人有直接影响,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针对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某些方面不仅要讲,还要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怎样的喂奶或喂药方式不易导致婴儿呛奶或窒息,怎么护理皮肤,小婴儿何用尿不湿等,都应手把手地教会家长。这样不仅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而且融洽了护患关系,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4

儿童康复中心是帮助孩子心理康复的重要场所,身体残疾或补偿功能,提高其生活的质量,加强社会参与能力。儿童康复中心建筑与幼儿园建筑及其他类型的建筑相对比,从选址,建筑设计,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到功能室,功能室的设计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目前我国研究人员从建筑学的方向对儿童康复中心进行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国内进行康复设计实践的背景下,对儿童康复中心机构进行研究在建筑学的角度上是必需的、紧迫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元素;童趣;康复中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灾害和不可预知的疾病。心理、身体上的各种各样的疾病让人们应接不暇,儿童无疑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类人群。而专门针对儿童的医疗单位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儿童康复中心,尤其是儿童心理康复中心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充分建设起来,所以室内儿童康复中心也成为了当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儿童康复中心对目前国内康复机构的设计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儿童康复中心的不断发展、创新使整个社会的儿童医疗环境有着质的飞越提高。通过对国内外儿童康复中心的研究,将新的观念、技巧运用到新型康复中心空间设计,更好地突出儿童康复中心的个性特点。为了使在心理、身体上受到伤害的儿童能够恢复及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能力,增强社会参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当人们感觉到环境破坏的影响时,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采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和消费模式,建设一个美丽的生态环境,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去代替民族木质环保的建筑方式,建筑材料,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使阳光变得更加灿烂。通过对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针对儿童康复室内环境的设计进行空间的分析和创新,赋予空间新的活力与希望,为设计一个国内缺少的、完善的康复空间提供分析资源,希望能够有一个完善的体系为更多的儿童解决生理、心理上的问题。

一、儿童康复中心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儿童的心理康复的关注逐渐加强,科研机构相对增加,但它是单一的;研究团队比较强,但缺乏心理咨询加盟;重视医疗康复,忽视教育康复,医教脱节;对身体残疾儿童的研究机构过多而忽视了心理残疾的儿童,缺少针对性、功能性的心理康复治疗场所。这些现状反映出现在儿童心理康复研究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心理残疾儿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的进程。目前我国对于儿童康复中心的发展方向就是对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心理疾病等小儿伤残疾病提供一个专业的系统的治疗机构,非常缺乏一个注重心理治疗的、新型的建筑体系和机构。通过对我国现状分析后,我的感受就是应该要建立一个新的建筑体系来完善目前中国心理治疗机构短缺的现状。所以,成立儿童心理康复中心很重要,创造一个新的建筑形式和医疗方式。

随着国内儿童康复中心的增加,人们对颜色,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也更加注重物质和心理的空间分析。目前我国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研究的机构虽然不少,但大多缺乏种类、创新性。大部分还是针对一些主要是针对其安全性、空间分布进行的研究设计。而国外的斯洛文尼亚儿童康复中心为矩形结构,通过木质台阶将室内外连接在一起,有机地融入了周围环境之中。表面光滑的纤维水泥板铺在白色建筑立面上,还有大型的横向窗户和纵向的黄色褶皱条纹板。运用丰富的色彩点缀灰色调的建筑,符合儿童康复中心的主题,让儿童康复过程中同样感受到活泼、快乐。这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在国外比较率先利用起来,创新型的建筑形式对于儿童心理的康复也是更加优越的存在。在如今的社会,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异常和心理创伤,对儿童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非常紧迫。社会各个地方都积极地组织对儿童进行心理援助。但在救助过程中,也显现出了我国在儿童心理救助工作和救助队伍、救助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只有建立和完善儿童心理救助体系和空间,才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重建工作快速、有序、协调的持续发展。

二、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

1儿童康复中心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心理障碍儿童大多不能接受正规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康复训练,导致这些孩子能力得不到提升,身体的各项功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改善,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使其家庭长期处于痛苦和无奈当中。按照一些发达国家经验的表明,经过高效率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可以改善大多数患者的情况。而目前国内除了家长和少数专业人士,人们对心理疾病儿童的了解还不太多,社会保障体系更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此,通过研究后,对灾后儿童的心理身体康复现状和对策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有一个完善的治疗机构来为灾后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儿童康复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场所,它帮助残疾儿童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因此,康复教育及心理受到影响的儿童的辅导需要高度重视。

2儿童康复中心的空间环境设计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感知能力和智力要低,而且在成长发展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上还不如正常儿童,有较高的挫折感、自卑感,同时残疾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障碍的几率更高。通过对各类残疾儿童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的分析,房间的色彩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室内环境对于残疾儿童来说,首先要保证符合儿童色彩心理的室内色调,其次在色彩方面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设计出一个能启发残疾儿童智力的康复环境。这些规则能够引导我们设计出各项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尽量使其符合儿童康复中心室内空间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康复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室内设计原则一般认为暖色调的空间给人温馨的感觉,而冷色调的空间常会感觉比较空旷,镇静心态的感觉。儿童康复中心的空间规划要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需求上进行分析。儿童康复中心最基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医疗空间设计要考虑的第一点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康复需要、生理、心理需要。充分满足的同时还要具有康复医疗功能,每个地方都要考虑孩子们在使用上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在空间设计上追求温馨、亲切感,营造回家的气氛。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并深刻了解到儿童的生理需要和心理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空间的设计要求,尤其注重儿童的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考虑,设计出适合于儿童的康复医疗空间。康复中心室内设计首要应服务于医疗功能,根据孩子们康复治疗的需要,设置PT、OT、ST、心理咨询室、静心室、游戏室、专业治疗室,特别设置游戏娱乐室,其中包括娱乐设施、图书区等。既是患儿和家长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沟通的地方,也会使在游玩中的孩子轻松快乐。除了各种室内活动室以外,室外还设有康复园区,一个拥有花草,树木,阳光,新鲜空气和康复设备的儿童玩耍游戏场所。总之,从空间功能设置上竭力来满足患儿康复医疗的需求、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以患儿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三、童趣元素在康复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1童趣元素的特征设计中的元素就像设计师手中的基本工具,而不同风格的设计,不同理念,运用的设计元素也是不同的。“童趣”本身就带有一种可爱、有趣、稚拙的感觉,这些也是对儿童心理外在表现的一种描述。童趣设计的感官审美特点首先体现在形体的“简化性”,童趣设计将复杂事物稚嫩化,在视觉语言表达事物的内容上,运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使人们自然的融入其中,体会其真正的趣味所在,感受回到童年的单纯与稚拙。

2童趣元素在功能分区的应用在设计中,整体建筑和室内设计上都可以运用童趣元素的概念。例如开放休闲大厅可设置在入口处,二层楼板做成弧线状,增加柔和感,楼板下面可设计小的景观空间,即增强了空间的观赏性,室内的绿化也更加能够净化空气,让孩子们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墙体可呼应整体建筑的颜色和形状,在墙体上投射出孩子们的笑脸,希望治疗的儿童能够受到快乐的感染,从而更加配合医生的治疗。在过廊的区域同样在棚面和墙面上做出童趣元素的造型,能够给人一种原始、温暖的感觉,在空间中放置几个颜色稍鲜艳的“糖豆”感觉的凳子作点缀,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使孩子们真正释放,可以自由地在其中玩耍。游戏娱乐区多采用弧线造型,增强空间的柔和感。顶棚的设计可用来自童年的“泡泡”,增强了空间的活泼感,使空间更具生命力。图书架可设计成树状,寓意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康复,茁壮地成长,更具生命的活力。在现在的设计中,不少设计形式都涉及到童趣元素。在室内的天花、墙面都可以结合多个童趣元素来表现,童趣,即要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让前来治疗的儿童感受到世界的爱与关怀,感受到阳光和希望。

3儿童康复中心的创新设计——色彩,模块的运用随着国内儿童康复中心的增加,人们就康复中心空间的色彩、功能、材料、心理等种种方面进行了很深的研究。目前,我国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治疗的机构虽然不少,但大多缺乏专业性,主要还是针对其安全性、功能性、研究设计。正常情况下,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是看、听、闻、触四种操作,视觉是最先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在视觉的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体色的灵敏度约为百分之八十,对形状的敏感度约为百分之二十。由于儿童的智力和其他方面的经验小于成人,因而对色彩的敏感度比其他感官更为强烈。所以,将外建和室内的颜色上丰富起来,尽量满足室内设计的科学性、功能性。使康复者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在此类公共空间设计中,很多入口门厅及过廊采用简洁明亮的浅米色、浅灰色,作为室内交通流线的第一序列空间,用这种色调温暖的色系更容易消除前来治疗的儿童的恐惧、抗拒心理,增强家长对孩子康复的信心。走廊是连接各功能空间的作用,使人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避免滞留和拥堵的状况。所以设计的走廊开敞、宽阔,在地面上随意放置了一些彩色的长凳增加空间的灵活性。对于心理康复的儿童,暖色调的原则,更能营造出一个活泼生动的空间氛围,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和幸福,从而敞开心扉,配合医生治疗。康复训练区和游戏室的色彩更加生动、更加活泼,温暖和明亮的色彩与儿童乐趣和游戏的心理更加符合。鼓励孩子接受各种培训活动,避免空间无聊、冷漠,使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减弱儿童拒绝接受医护人员诊疗的抵触情绪。热闹的空间也能够使医护和家长减弱紧张的情绪,能够轻松地交谈,良好地交流康复护理经验,创造一个互动的氛围,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给孩子进行训练的同时一起交流经验。儿童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及儿童与医护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可以对孩子康复训练过程进行交流,谈谈经验,也会互相鼓励,有利于培养孩子和家长乐观的心态、坚定康复的信心。

四、结语

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平面的布置,对地理位置的选择,周边环境的分析,设计出符合当地需要,满足的建筑体。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就是对建筑物的整体规划、功能区域分析、对人和建筑物联系的关键点以及空间内人流的走向。在设计的过程为解决每个问题,保持空间布局合理和平面的创新做了很多努力和改变。儿童康复中心设计在童趣元素中提取元素和颜色,设计一种新的建筑物形式,做到了创新、功能化、新型建筑相结合的儿童康复中心。使其更具生态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儿童康复中心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遭受到重大创伤,康复中心是使其康复、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室内空间的功能与交流性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创新各种空间来满足于室内患儿与医护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满足也是创新合理功能分布,这种空间加强了功能性,让每一个空间都能使用,节省了面积,以容纳更多孩子的有限的空间,减少沟通的心理障碍,患者和医护沟通更容易,可以方便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深化。对儿童的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孩子们康复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维《残疾儿童建筑无障碍设计研究》时代建筑.2002.2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 弃孤儿童;教育权;保护;不利处境;改善

[中图分类号] D917.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弃孤儿童(Abandoned/orphaned children)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弃儿是被亲生父母遗弃或寻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儿童,孤儿是父母因故去世的儿童。他们中的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残疾,如智力落后、肢体残疾、听力障碍、躯体疾病等。一些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福利机构收养弃孤儿童中的残疾比例很高,有些儿童福利院甚至超过90%。正是因为很多弃孤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所以经常被称作“孤残儿童”(Disabled orphan)。孤残儿童因为“孤”,他们同任何其他正常孩子一样需要家庭温暖;因为“残”,需要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为了满足孤残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尽早回归主流社会,就需要改善其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亲情;另一方面,满足其特殊教育和康复的需要,改善残疾给儿童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弃孤儿童的相对比例虽然很小,但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值得关注。目前,我国弃孤儿童安置或照料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照料模式主要有:(1)社区照料;(2)机构照料,包括政府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民间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如民办非企业);(3)国内外收养;(4)家庭寄养(Foster care) ;(5)其他,如SOS村、寄养之家(Foster home)。其中,家庭寄养近十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孤残儿童照料的重要模式之一。

近年,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加快了改革和发展,坚持儿童优先,注重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以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发展水平的弃孤儿童照料模式。从保障弃孤儿童的权利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福利事业领域发展的努力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儿童的权利保护;(2)鼓励和推广弃孤儿童照料的新模式;(3)积极制定法律和政策规范儿童照料。在国家十一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孤残儿童手术康复、家庭寄养经费投入和艾滋孤儿救助机制”。

二、弃孤儿童的不利处境

我们也注意到,弃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其特殊性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利于其发展和融入社会的不利处境。弃孤儿童的不利处境改善离不开教育权利的保护。儿童的不利处境既有绝对意义上的不利处境,如客观条件所致,又有相对意义上的不利处境,往往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资源,或者社会资源分配时忽视了他们的需要。相对意义上的不利处境更容易被忽视。对弃孤儿童来说,造成绝对不利处境的一些客观条件包括:不良的早期经验、个人残疾、隔离式的机构生活、社会歧视。另一方面,儿童因为一些客观条件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导致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具体而言,弃孤儿童的不利处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特定生活经验和个人因素造成的不利处境

儿童期的生活经验在一个人的毕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不良生活经验,如亲子分离、母爱剥夺、生理性挫折、角色混乱、忽视、虐待等,是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关键,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因遗弃或父母去世,造成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这对一个儿童来说都是创伤性经历。早期的创伤经历可能会阻碍儿童日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儿童较长时间生活在隔离式机构中,受到的心理损伤不易得到及时恢复。如果能尽快改善生活环境,通过收养进入家庭建立法定的亲子关系,或者通过寄养进入家庭建立替代性的亲子关系,就可能以新的依恋关系弥补心理创伤。当然,儿童的早期心理创伤恢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支持甚至是专门的治疗。

那些在出生后不久或幼年丧失父母照料的儿童很早就进入福利机构生活。福利机构的照料让弃孤儿童接受“养、治、教”,但早期的隔离式机构生活也可能使儿童缺乏与普通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弃孤儿童的社会化,以致青少年和成年以后在融入主流社会生活的进程中遇到困难。

此外,个人的残疾或发育延迟给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不利。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活泼的、聪明的,但总是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出现残疾或发育延迟状况,产生特殊教育需要。由于弃孤儿童的家族史、出生史等资料的欠缺,导致其特殊需要难以被早期发现和诊断,以至早期干预或教育的延迟,错过特殊儿童发展的最佳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落后地区和农村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缺乏。残疾的弃孤儿童大部分寄养在农村地区,他们的康复和特殊教育需要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儿童福利机构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为弃孤残儿童提供康复和特殊教育。

(二)同一性形成中的问题造成的不利处境

同一性(Identity),也称身份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一个人通常要到青春期后才能形成稳定的同一性。同一性反映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健康人格应具有的自我品质:希望、自我控制与意志、生活指向与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同一性包含了儿童期技能、信念和自居作用综合而成的具有一贯性的独特整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对过去的连续感和未来的方向感。青少年如果不能顺利形成稳定的同一性,可能产生角色混乱,不了解自己的过去,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

弃孤儿童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1)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家庭渊源,无从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来自哪里;(2)过去的经历和记忆保持不完整。早期的集体生活可能是很多儿童对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记忆显得模糊,但其影响有很深远;(3)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歧视。弃孤儿童因为失去父母,可能遭到同伴的歧视和拒绝;(4)机构生活难以让每个儿童对特定照料者形成依恋,实际上机构内的照料者还存在一定的流动性;(5)寄养的短期性或长期性对儿童身份感造成影响。家庭寄养仍然是一种暂时性的替代亲子关系,虽然有助于儿童发展依恋关系和促进社会交往,但寄养时间的不确定性也给儿童的同一性形成造成波动。

(三)社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造成的不利处境

不利的环境和个人因素可能使弃孤儿童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相对的不利处境。这些因素包括:(1)巨大个体差异使不同儿童从机构或家庭照料中的获益存在差异;(2)照料质量、康复和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程度;(3)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替代性家庭照料模式,不同的寄养家庭给儿童提供的机会存在差异,儿童在寄养家庭的社会化进程也不同;(4)歧视或不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弃孤儿童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弃孤儿童的教育权利保护对策

针对弃孤儿童成长中的不利处境,我们期望社会福利为他们提供的照料、治疗和教育等服务,可以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让他们与一般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可预期的未来能回归主流社会,都有机会过上一种正常的家庭生活。为了改善其孤儿童的不利处境,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基于教育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如何保护弃孤儿童的教育权利,确保他们都能得到个别化的教育,为他们创造改善不利处境的主观条件。

(一)澄清价值:保障弃孤儿童的教育权利

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经验,提出“养、治、教”的照料模式,将教育作为儿童福利服务的重要内容。儿童福利机构为弃孤儿童提供的养育、治疗和教育,实际上保障了儿童的生存、保护、教育(发展)的权利。随着时代变迁,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弃孤儿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是残疾儿童,这给儿童照料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许多儿童需要接受康复和特殊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的其他领域相比,特殊教育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有关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师资、经费、教育方法等)还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弃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忽视弃孤(残)儿童的教育权利。事实上,教育与孤残儿童的发展已经得到国内的实际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且在政府的工作规划中得到体现。

要改善弃孤儿童的不利处境,在生存权和保护权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权或教育权的保障尤其重要,当然,弃孤儿童还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认识到弃孤儿童教育权保护的重要性:(1)弃孤儿童与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2)不仅要认识到他们的教育权,还有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3)康复和教育要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本;(4)弃孤儿童的个别差异巨大,需要因材施教。

(二)调查研究:理解弃孤儿童的教育需求

提供满足弃孤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首先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寄养弃孤残儿童的发展特征和教育需求,制订康复和教育对策。一方面,通过全面调查可以了解孤残儿童教育的现状,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国内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更深入和全面的调查工作需要尽快展开。另一方面,通过儿童评估,理解孤残儿童的发展特征,确定教育方案。但是,评估弃孤残儿童的康复或特殊教育需要至少面临两个困难:(1)不了解弃孤儿童的家族史和成长史;(2)被遗弃或父母去世给儿童造成的创伤程度、表现、持续时间、预后等方面的评估很困难。

(三)行动策略:提供合适的康复和教育

目前我国福利机构中生活的健康儿童的早期教育、义务教育以及义务后教育状况良好。但是我国福利机构中的健康儿童数量很少,许多儿童在进入福利机构时,已经罹患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残疾严重,甚至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且多发生在他们生命的早期。因此,在行动策略方面,应该重点关注如何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合适的康复和教育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弃孤儿童的早期特殊需要,发现、筛选和诊断儿童早期的一些常见障碍或残疾的征候,敏锐地觉察或判断儿童存在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早期干预。

其次,就近入学,平等享受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弃孤儿童进入社区的普通或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为弃孤儿童提供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第三,提供替代性的康复和教育措施。针对农村地区的康复和教育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昆明、青岛等地的一些儿童福利院在寄养孤残儿童集中的农村社区设立了康复中心,有效地解决了寄养儿童的康复问题。通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方法,在农村地区寄养的孤残儿童入学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根据寄养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孤残儿童就地接受基本的劳动或职业技能训练,可以为其成年后的生活作准备。

(四)公共政策:创设公平的教育机会

国家有关部委曾经联合出台文件,以解决福利院的弃孤(残)儿童就近入学的困难,但效果不佳,最近两年入学率有较大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数量普及和质量提高仍将是重点。弃孤儿童中的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不仅令人满意。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限制孤残儿童入学率低的主要原因。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农村寄养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远低于城市寄养的儿童(城市寄养存在各种限制,发展很慢,规模很小),而且农村的特殊教育资源本身就缺乏。

为弃孤儿童创设公平的教育机会,有必要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在相关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充分考虑:

第一,以科学研究推动政策研究和制定,而政策研究要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科学研究是为了促进人类福利,与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理性的,同时也含有理想成分,而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可行性。

第二,政策制定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特殊教育师资等资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在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可能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第三,权衡残疾儿童康复和特殊教育的成本――效益问题。通常,良好的教育成效可能伴随着高成本,因此,弃孤儿童的康复和特殊教育模式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合理地权衡成本――效益问题。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6

关键词:儿科医护人员素质培养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36-01

1科医护人员的角色定位

1.1直接护理者。对患儿提供直接的护理是儿科医护人员的主要角色。护理程序给儿科临床护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对患儿其家属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护理评价。这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医护人员还有责任帮助患儿把他们机体及心理的痛苦减少到最小程度,给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是直接护理的一部分,对患儿常见的支持方式有倾听、触摸和陪伴,尤其后两项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儿童需要非语言沟通。

1.2患儿的代言人。医护人员必须知道患儿与家属的需求、家庭的资源情况以及他们可从医院及社区得到的健康服务保障,医护人员应该把这些服务事项告诉家长,关心并帮助患儿享用这些服务。

1.3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对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在儿科护理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对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的患儿进行教育,还要通过教育改变患儿及其家属的某些行为,故此教育工作比较困难。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儿适应医院环境及接受各种治疗,教育家长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如何给患儿提供全面照顾和支持,使患儿更舒适。同时还必须通过教育手段,让家长理解在患儿出院后他们的责任及掌握相应的照顾技巧。

1.4康复与预防的指导者。促进患儿恢复健康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角色。康复是指促进健康和恢复健康两方面,护理人负在角色扩展后,对残疾儿童保健的责任也逐渐增加,护理人员要参与制定残疾儿童的治疗计划,以使其尽可能地参与正常的学校生活。健康照顾不仅包括治疗疾病,矫正残疾,还包括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

1.5合作与协调者。护理工作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或协调,护理人员必须有整体照顾的观念,因为个人照顾患儿的能力有限,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健康服务。

2儿科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2.1心理素质的要求――“五心”。

2.1.1爱心。爱心是衡量儿科医护人员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赢得家长、患儿信任与尊重的前提,作为儿科医护人员,既要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更要象慈母一样对待每一位患儿,只有这样,才能急患儿所急,想患儿所想,痛患儿所痛,把爱心渗透到每项护理工作中。

2.1.2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前提。儿科护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独立学科,护理工作内容复杂,病情变化快而急,护理难度大。同时由于患儿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不能主动或准确诉说病情,因此,只有用“心”才能做好护理工作,如果缺乏责任心,无论新医护人员还是老医护人员都不会做好护理工作,甚至还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医护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启发他们的思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3耐心。耐心是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儿科病人由于年龄小,无法沟通或沟通能力差,害怕吃药、打针,忍耐性差等表现,很难配合护理,这就要求儿科医护人员有足够的耐心来解释、开导患儿。并且由于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需要医护人员有足够的耐心。

2.1.4细心。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与成人护理工作不同的特点是病儿不会自诉其病痛,不会明确表达要求,全靠医护人员细心的观察与护理,才能满足患儿身心的需求。

2.1.5信心。信心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动力。在工作中,只有保持平稳自信的心态,才能在又哭又闹的患儿面前做到心情平静,操作有序。

2.2业务素质要求――“博学”。

2.2.1过硬的专业知识。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其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功,静脉穿刺是小儿科的一大难题,要想“一针见血”,必须勤学苦练,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

2.2.2儿童教育知识。为了满足儿童获取知识的需要,儿科医护人员应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知识,在工作中逐步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

2.2.3全面护理知识。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能确知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而给以全面的护理。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情绪的不同反应,注意身心两方面客观征象及主观症状;具备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能深刻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及用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儿科医护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减轻患儿的痛苦,从而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2.2.4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儿科医护人员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理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要求儿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促进儿童身心健全。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7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8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儿童健康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常情况下的儿童保健护理指的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发育特征以及心理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尽量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

儿童健康教育是我们社会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其特殊的规律,这种特殊规律的特殊性具体就表现在人的体魄、心理和美育的过程当中,在我们社会主体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当今社会,完全可以说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是做好事业和创造奇迹的坚实基础。

儿童保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运用我们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对儿童进行整体的护理,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整张发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保健措施及患病儿童的护理。广义上讲,一切涉及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童护理保健的范围。

我们常说的儿童保健护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护理评估难度大,这就体现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已经成为父母日常消费的主要体现,父母为了孩子所付出的精力和金钱远比以前多,孩子的健康自然也就成为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所以父母在为孩子保健付出了代价之后就要求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就对我们儿童护理保健提出了新的挑战;②病情观察任务较重;③护理项目繁杂琐碎,由于当今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先进设备的不断更新,儿童护理方面也涌现出了相当多的门类,这就要求我们儿童护理保健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熟练先进设备的操作,为日常护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④护理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儿童的身体免疫力不是很好,所以,比较容易感染疾病,在平时,注意给孩子摄入均衡且丰富的营养,这是保证孩子的关键要素,另外,要注意让宝宝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3]。

1怎么进行儿童护理保健

采用科学方法养育孩子能使孩子少生病,一旦生了病,护理得当,恢复起来就快。疾病痊愈要靠身体的抵抗力,打针吃药只是协助身体战胜疾病。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

1.1休息是恢复身体疲劳、减少身体能量消耗的最好方法。婴幼儿身体的调节机能还未完善,有时往往出现孩子发烧至40℃,精神却很好,因此很难做到卧床休息。为了不使孩子出去玩耍能好好休息,尽可能让他在房间内或床上听音乐、看画、讲故事、搭积木等,当孩子对游戏不感兴趣的时候,适当地抱抱他。

1.2要多喝开水领孩子到医院看病,常常听到医生讲:"回去多喝水"。多喝水对身体起什么作用呢?水分在身体组织成分中占很大的比重,年龄越小比重越大,婴幼儿身体内水分的总量占体重的70%~75%。由于发烧,出汗较多,水分消耗增加,这就需要多喝水及时加以补充。多喝水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是常常碰到孩子不肯喝水,这就要家长想方设法,如在水中加些鲜果汁。对大便稀薄的孩子,不宜多喝糖水,可喝些淡茶水,茶叶内有鞣酸,对大便有收敛作用[4]。

1.3饮食调理孩子患病后消化机能降低,出现食欲下降,胃口不好。这时过多吃营养食物是不能吸收和利用的,反而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最好能根据患儿平时饮食习惯,在原来饮食的基础上吃些富于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豆浆、蒸蛋、粥、面等。

1.4要给孩子测量体温一般说体温高低是疾病变化的标志之一。体温高时每隔4h测量1次,如体温在38℃以下,上下午各测量1次就可以了,采用腋下测量比较安全。体温的波动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早上起床时体温比较低,上午8:00~9:00时开始体温逐渐上升,到晚上21:00~22:00时达到最高,以后又慢慢下降。患儿体温一般呈波浪形,但是像下楼梯一样,逐步下降到正常。假若患儿的体温变化符合这个规律,家长可不必担心了[5]。

2特殊儿童进行儿童护理保健的方法

2.1发热发热是儿童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一个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的正常体温在一昼夜间会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的范围不会超过1℃。儿童正常体温温度36.9℃~37.5℃,腋温36℃~37℃,舌下温度较温度低0.3℃~0.5℃,一般认为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则认为是"发热"。发热的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8.9℃,高热39℃以上。

儿童发热护理要点:①体温在38.9℃以下,物理降温。冷湿敷、温水洗澡、擦浴;②体温在39℃以上,药物降温;③卧床休息多饮水;④注意孩子精神状态和病情变化。

2.2惊厥儿童惊厥常常是突然发生,发作时可出现两眼凝视,口吐泡沫,四肢抽动,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儿童惊厥护理要点:①让患儿马上躺平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窒息;②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人口腔内的上下磨牙之间,防止舌咬伤。

2.3呕吐儿童呕吐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症状同时存在。如果儿童出现呕吐的症状作为儿童护理保健人员首先须注意:①呕吐物的性状与颜色:呕吐物是否有酸臭等异味,有否含有咖啡色样的物体;②呕吐的同时是否伴腹泻、腹痛;③呕吐的同时是否有咳嗽、流涕、气急等;④呕吐的同时是否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头痛等。

儿童呕吐的护理要点:①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如睡觉时呕吐,马上给予侧卧位);②呕吐时仅有少量咳嗽或无其他症状时,吐后小儿精神状态良好,继续观察;③如呕吐呈喷射状并伴发热、精神萎、腹痛加剧等症状,应送医院诊治。

2.4儿童支气管哮喘病的护理儿童哮喘是由于过敏所致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哮喘发作:首先防止灰尘污染,室内避免放置花草、鸟羽等易引起过敏的物质。进行户外阳光下活动,不要在易引起过敏的某种花草中乱跑。合理膳食,因哮喘发作使消化功能减弱,严重咳喘易呕吐,应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应及早发现喉痒、胸闷、干咳等发作先兆。

总的来说,儿童自身的抵抗力比较薄弱,在特定的时期容易患各种疾病,所以,更需要针对性的儿童保健护理。儿童保健护理主要是针对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在护士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解决儿童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准。由此可见, 儿童综合保健护理对儿童成长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能够进一步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防止儿童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出现各种营养性疾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波,王临虹,张文坤.中国部分城市2岁儿童行为偏离的多因素水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1(12):273-274.

[2]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3]梅建国.儿童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10.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9

在端午节之际,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80多个脑瘫患儿收到了北京嘉泽新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向阳送来的价值3万余元的爱心奶粉……

“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他们得到了很多关爱……”患儿家长说。

特色疗法,带来康复希望

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副院长王文才介绍:“脑性瘫痪,是小儿残疾的主要原因,是小儿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医学进步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使一些极低体重儿或重危新生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病机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脑瘫儿童有300万到400万名,每年新发病例有6万,其中,0岁至14岁的重症脑瘫儿童约有70万名。

脑瘫儿童同样拥有玩耍、上学的权利,可是折翼的翅膀限制了他们所有的自由。为帮这些孩子插上美丽的翅膀,2007年10月,李桥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成立。中心坐落于北京美丽的温榆河畔,绿树环抱,环境优美,远离喧嚣的闹市。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训练大厅宽敞明亮、设施齐全,住院处环境温馨、方便舒适,可同时容纳150余名儿童住院治疗。至今,中心共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俄罗斯等地各类脑瘫患儿600余人次。

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小儿神经内科专家和康复医学专家指导工作,并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针灸推拿师、中医理疗师、特殊教育教师、幼教老师等。主要收治以小儿脑性瘫痪为主的运动障碍及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孤独症、多动症等患儿。

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学习,中心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中的语言治疗、感觉统合疗法、音乐治疗、中药水疗与传统医学治疗中的针灸、按摩、药物熏蒸相结合,并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特殊教育是医院康复治疗中的一大特色,为了使患儿早期得到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康复中心特聘请多名幼儿教师,通过游戏等方式向患儿传授音乐、绘画、常识、数学和语文等知识,在寓教于乐中开发患儿智能,提高患儿认知能力。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使患儿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本着为残疾患儿及其家庭排忧解难,不断提高残疾患儿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专科特色,吸收并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人才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鸟取县立综合疗育中心、俄罗斯卫生部、美国残疾人矫形器协会、中国残联康复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10月20日,日本鸟取县立综合疗育中心院长、医学博士北原佶先生应邀前来讲学交流,并为住院患儿进行义诊,指导治疗。2011年,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应俄罗斯卫生部邀请,派出多名康复训练师组成康复项目组多次赴俄,运用中医药特色,指导俄罗斯患儿康复训练。

共同关爱,抢救未来

脑瘫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爱。由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脑瘫患儿家庭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为帮助困难家庭患儿早日康复,中心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免费为部分特困家庭患儿进行治疗,并积极寻求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2011年3月2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三胞胎同患脑瘫母亲欲卖肾筹款》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慈善家李春平通过媒体了解到这件事,联系到了神经康复中心王文才副院长,表示要救助这三个孩子。

三胞胎女孩来自河北三河县,家里条件本不太好,出生时因为早产花费了20多万,家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残酷的事实却又一次打击了这个不幸的家庭,三个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走路,也不能清楚地说话。家长带着三个孩子慕名而来,专家对患儿进行了专业、全面的检查,确诊三个孩子均患有脑瘫。家长说:“既然把她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了,就要对她们负责,就算是卖肾,也要为孩子治病。”

2011年3月30日,慈善家李春平来到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看望三胞胎脑瘫患儿,当场捐助人民币30余万元。李春平详细了解了三个孩子的病情及治疗状况,鼓励孩子的父母不要放弃治疗。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李春平,多次呼吁媒体多关注贫困阶层,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李春平非常关心孩子的治疗情况,“三个孩子的治疗一直要持续到七八岁,治疗目标是让孩子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够走向社会。30万的善款可以让三个孩子得到两年的有效治疗。”李春平说:“两年后我再来!”在场的人们深受感动,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患儿捐款。

三个孩子自2010年8月份入院以来,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三胞胎格外关爱,也为三个孩子减免了入院以来的大部分费用。在慈善家李春平的救助下,三个孩子的康复有了新的希望。

三胞胎脑瘫患儿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使更多的脑瘫患儿得到积极有效的救助,2011年5月6日上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携手山西建峰集团、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为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捐赠100万元药品,用于治疗偏瘫、脑瘫儿童。捐赠仪式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费薇表示:救治脑瘫患儿是一项抢救未来的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开展“资助偏瘫、脑瘫残疾人项目”工作中,要依靠和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严格对药品使用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把关,确保用药和救治工作的安全、有效。

王文才副院长表示:医院将合理利用这批药品,使其发挥最大价值,逐步完善救助对象的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详细记录药品使用情况,珍惜社会资源,让“关爱偏瘫、脑瘫残疾人”的项目切实做到让捐赠者满意、社会和公众放心、脑瘫儿童受益。

李桥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脑瘫患儿的病情一直牵挂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心,2011年12月22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再次来到康复中心,捐助15辆便携式残疾儿童轮椅,用于资助三胞胎脑瘫女童等贫困残疾儿童。这些轮椅能为残疾儿童的护理和康复提供极大帮助,适用于因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导致功能障碍的残疾儿童。

王文才副院长代表脑瘫患儿家属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关爱脑瘫患儿的爱心人士表示了感谢,并作出承诺:将对肢体残疾的脑瘫患儿进行全面摸底,让每一辆轮椅都落实到真正需要的患儿,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轮椅进行组装调试,向家长讲解轮椅的使用注意事项,让捐助的轮椅切实给患儿及家长解决治疗与生活上的困难。

康复训练,促身心健康

对于有些运动发育延迟的孩子来说,独立的行走或许是一种奢望,而大部分的脑瘫患儿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运动障碍。为此,王文才副院长积极奔走联络,几经周折联系到了美国Ultraflex矫形器公司董事长、著名脑瘫专家Mark博士。

2011年11月10日,Mark博士应邀来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为部分运动障碍患儿进行了义诊评估,指导治疗师有针对性地为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当Mark博士了解到部分患儿来自贫困家庭,他主动提出愿意免费为家庭困难及病情严重的脑瘫患儿制作矫形器模型。在对患儿进行了正确的定位评估后,Mark博士现场为患儿制作了矫形器的石膏模型,并将模型带回美国,在其公司免费为患儿制作。

2012年3月2日,Mark博士不远万里从美国携带矫形器,风尘仆仆来到李桥儿童医院,他表示:要尽快满足患儿愿望。Mark博士首先对患儿目前的肢体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训练建议,并为患儿试穿量身定制的矫形器。Mark博士为每位患儿定制了两套矫形器,分别在休息时和运动时用,这样矫形器就可以根据患儿的不同状态,充分发挥矫正肢体的作用。Mark博士帮助患儿试穿矫形器,并向家长讲解穿着矫形器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调整到最适合患儿的状态。

有了矫形器,孩子们的康复就增添了新希望。受赠家长们对Mark的爱心和李桥儿童医院的关心充满了感激。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孩子们早日得到康复。

脑瘫患儿的家长通常内心脆弱而敏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担心孩子的未来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医护人员在对孩子进行治疗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家长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院领导积极想办法给患儿家长精神慰藉,举办亲子运动会,在康复师的帮助下患儿和家长共同完成小游戏,投球比赛、爬行比赛、包糖果比赛、穿珠比赛、骑自行车比赛、歌舞表演等,欢乐驱走了阴霾,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了释放。

今年“六一”儿童节,康复中心医护人员和总政歌剧团的演员们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节目,5位歌唱演员利用业余时间前来为残疾儿童爱心义演。医院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也为孩子们精心编排了歌舞,并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设计了多款互动小游戏。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康复师们欢快的舞蹈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歌唱演员的激情演唱将活动推向高潮,演出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游戏环节,小朋友们显得异常活跃,小选手们在主持人的配合下积极互动,令在场的人们感到欣慰。由康复师和小朋友一同完成的儿童歌曲联唱“蜗牛和黄鹂鸟”“找朋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歌声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康复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