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供应链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1-10 14:50:04

智慧供应链管理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1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精神,业内人士分析,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将是物流产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智慧供应链正在使数据科技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由于智慧供应链中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物流等环节必须基于数据链接和分享进行再造,企业活动、人、物料等要素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一一映射,所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承载着供应链全部要素的流动。而整个供应链运作均需要借助大数据来指导规划并驱动运转,基于此,将使得供应链信息趋于透明,供应链运作管理趋于“智慧化”,而这些皆需要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去实现。

 

智慧供应链是供给侧改革重要落脚点

 

刚刚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被视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英国物流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曾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就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所带来的供应链变革和商业创新机遇。比如,工业4.0、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采购、仓储、配送分拣、运输、协同等环节的融入,使得传统供应链重塑为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智慧供应链。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可视性、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客户体验和协同管理,开拓全球化市场等方面,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中,供应链数据价值的挖掘在传统供应链向智慧供应链的“进化”中已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海量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成员即企业、人、物料等要素之间的充分处理、链接、分享和有效利用,就没有今天的智慧供应链。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Abe Eshkenazi认为,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很多数据甚至是它的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数据都可以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内部进行分享,这就是一大变化趋势。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企业通常是自我管理,各自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彼此系统都是异构空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在互联网+的智慧供应链中,链上企业间可以有效分享和获得数据信息、快速评估和使用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挖掘”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商业智能。

 

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现状看,由于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的“新常态”,市场需求不足,当前许多企业面临亏损、融资困难,实体经济受到电商等虚拟经济冲击效益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传统上依靠继续增加投资、扩大产业规模甚至增加雇员的发展思路已经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在此情况下,2016年,“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棋局。在当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贵的现状下,企业亟待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益,创新产品,建构产业新生态等来实现盈利。而智慧供应链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恰好满足了推动企业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和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落脚点。

 

作为智慧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运输是供应链上资源社会化属性最强的系统,也是最有希望利用“互联网+数据科技”的融合应用实现“共享经济”,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市场业态。而这样的业态,也进一步催生了智能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工业云、智能化运输等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不断孕育和诞生着新的巨大商机。

 

智慧物流迎来发展“黄金阶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对策,尤其在流通环节冗长、混乱、低效的传统供应链制约中,唯有智能化运输才会将移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自动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并且能够在互联网和云端上实现物流订单便捷管理、合理配载、智能调度、跟踪、交付等运输全程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益化的管理。所以说,能够让物流业态变得更加“聪明”,必须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为此,物流行业在转型中应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物流业态在真正实现供给侧并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高品质经营后,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破解掉行业的“痛点”与盈利难题。基于此,在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的进程中,物流业应当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新市场,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链条,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着力拓展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关注组织经营的新模式,特别注意资本和技术驱动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着力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更加关注物流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着力提升运行效率。

 

另外,还要更加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教育培训,持续投资于人,着力提高绩效水平;更加关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积极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造福社会,着力塑造物流新形象;更加关注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防控和化解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重组风险、资金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整合优化、增进效率,有序推进全行业转型升级,这应是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智慧物流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希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力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合力。而物流业界也迫切希望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税收、交通、用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使一些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取得突破,通过加快实施“互联网+流通”各个环节,有效打造出积极的智慧物流体系,为物流业在发展中适应“新常态”做出新的贡献。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2

以应用四链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安全融合和创新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向“智慧”进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慧企业2020”愿景

智慧企业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的更高阶段。赛迪经略认为智慧企业的愿景在于: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企业与商业环境的良性互动。运用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提升产融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转型升级;智慧生态平台落实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智慧营运平台凸显网络全球化下智能制造。

当前,智慧企业建设正逢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

国内经济“新常态”创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全新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均增长率预期在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国内企业实施智慧企业建设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激发智慧企业建设的强大动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智慧企业建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环境治理攻坚战凝聚智慧企业建设的天时人和。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企业在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走维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智慧企业建设的跃进契机。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赛迪经略强调,企业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借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加快推进智慧企业建设进程。“十三五”期间,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应用: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支撑商业平台化发展。企业将着力构建平台化的系统应用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产融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与企业制造价值链”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体系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商业共赢。

通过构建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智慧生态、智慧营运四大平台,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感知企业生产、安全、供应、财务、金融等信息和数据。通过云化的基础架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技术:以“云物大移”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弹性架构。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中,实现传统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飞跃;构筑更为灵活的混合云架构支撑应用融合,为核心业务打造私有云平台,而将边缘性业务和新业务开发迁移在公有云,加强不同业务需求的动态资源调度;以智能互联设备和机器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新的数字化服务和商业模式;通过移动办公和掌上运维等传统业务运营支撑类移动应用,实现涉及到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过程的内部管理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金融、O2O、P2P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信息资源:以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促进数据融合。以集团主数据项目为抓手,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设计,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确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块、跨公司、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重复应用和相互共享。

安全:设计主动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圈安全融合。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应对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个体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IT治理:转变任务驱动模式,融合创造信息化价值。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体系建设,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创新中, IT组织将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和价值创新组织的转变,推动企业实现从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与业务创新融合发展,促使企业价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业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智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切实解决智慧企业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赛迪经略提出五个建设策略:

明确智慧企业战略规划,指引智慧企业顶层设计。在企业内部,强化CIO制度,针对信息化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流程、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使智慧企业建设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从核心业务入手,务实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和获取投资回报,从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实实在在为用户服务,增进用户体验,保证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实效。

不断完善智慧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企业持续发展。从信息集成、一体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为企业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打好基础,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智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一、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所指的是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中,借助于传感器以及软件,以移动或是电脑平台来控制农业产业的生产,借助于智慧同知识的结合,达成农业产业的远程可视化诊断以及远程控制、农业相关灾变预警等高度智能化管理的新农业,是新智慧经济在新农业中的一种合理体现。智慧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其实已属于高阶层次,其有效地综合了互联网络及云计算、移动网络、物联网技术,基于RS传感技术以及C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而组构为3S技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促使农业产业的生产环境达成了智能感知及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专业技术在线指导等等,为社会的农业生产给出了精准化种植以及可视化管理、智能决策。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智慧农业的实际作用

1.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农业的供需达成对接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有助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调整。其一,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使农业产业达成智慧化,经营模式网络化,管理工作高效化,服务过程便捷化,基于科技进步的作用,劳动者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使得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得以有利转变,使农产品具备更高的产出效率,确保产品更具安全性,达成生态农业的有效培育,对农业资源环境稳健发展的路径加以创新。其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向上、下游铺展的产业链更快建成,可使得产业链的上游中的各个主体如数据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下游各个主体如销售及物流、外包售后等构建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为产业链条的中游生产经营主体准备更具精准化程度的高质量服务,将供需匹配度有效提高,对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实际消费需求予以全面的满足。其三,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虚拟农业以及信息农业更快成真,将基于数据的应用深入分析及决策、管理、服务过程的机制有效完善,使得信息本身在农业产业中的整体应用价值确切提高,保障农业供给侧,对需求消费加以有效引导。

2.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促使农业智慧式经济形态生成

农业电商可以对农产品的供应链予以优化,使得农业成本压缩。农村电商平台所具有的优势是及时、高效率、零边际成本特点的信息传递,可在商家及海量的消费者间构建一个直接的通道,基于沟通与交流、谈判来达成交易,使得海量的消费者可远程化地手动挑选海量商品中的需求商品。除了将交易范围远远扩大外,还可将交易的成本降低。此外,农业电商还可为仓储以及物流、配送业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使物流线路以及资源配送被有效优化,完成产品的精准传递,使农产品的整个物流运输损耗以及中间成本大幅降低。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1.构建混合纵向为一体的体系

(1)建立线上及线下互通的虚拟平台因为农业产品有着色香味美的优势,线下需构建起公司和园区、农户三方联合的组织,在此之中公司为三方中的主体,它应当针对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研发工作,生产资料的物资供应,智慧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农村农业产品合理销售渠道的构建,农业资金融资活动的有效组织编制出统一的规划方案,做好园区设计工作。园区是农产品实体展示及交易活动的集散地,因此场地上需和要求相符,服务要组构全面和高质量,技术上需足够先进,管理工作尽量现代化以及科学合理。农户的组构部分囊括了农业联盟及生产合作组织、一些个体,具体负责的内容包括了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养殖等。线上需借助于移动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农村电商平台,此平台将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中下三层中的全部主体及业务、服务所需的功能于一体,达成数据的海量收集及有效分析,为农业产业经营给出合理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决策基础,服务于生产及加工、研发过程,为其提供技术以及功能,为农产品的高度流通提供了强大的新媒体推广营销服务以及物流快递服务。(2)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所指的是突破传统农业作业中的耕种及收割、存储与销售的模式,构建出“品牌与标准相融,加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体系及运营模式。在其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究竟是成是败,这由产业链的整体效益来决定,而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又需靠经营体制来提高。在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品牌无疑是农业产品经营获得制胜的关键,没有品牌就无法促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全面提升。

2.构建云服务联盟模式的农业产业链

在构建了优秀的农业电商平台后,即可把农业产业链上具备了共同的战略利益的这批企业联合起来,组构为联盟模式下的利益整体,在博弈中达成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持续博弈,多方一同来抵御商业化风险,使利益尽量地扩大。(1)信息链帮助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实现可靠的数据信息共享为了更快地融入到当前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使农业在尖锐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优势,链条上的各方需协同起来,共同建立起一个共享化的透明化产应链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前中后)能够始终信息畅通,并始终共享。在这个链条上,可对农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市场反馈的信息加以搜集,同时做好高效率的加工处理以及分析,以使得产业链上的整条信息链能够完成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选种育种,经营主体在生产链上可以依此完成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标准化种植养殖以及科学加工。而需求方则可通过移动端以及PC端设备来对产品溯源,对产品的全流程(种植过程及养殖过程、加工过程,配送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摸清产品达到标准与否、原生态条件满足与否、质量达标与否。科技链能把农产品经营方的具体需求准确掌握在手,展开技术专利方面的研发,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加以应用及推广。运营链可在电商平台上,将营销范围扩大,提供外包服务并找到精准定位的营销对象。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物流链能够和生厂方及供应方、销售方等完成各方交流、沟通,并设计出最优秀的物流配送方案,把商品快速便捷地转移到位。(2)科技链能够为农业产业的智慧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链可帮助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网络技术及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对农业经营的方式多做创新,使得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达成自动化,实现标准化的耕种养殖,规模化地做好集约化的经营,由销量定产量,节省人力及物力,降低整体上的成本。经过对于种植农场的实际调研已知,因有机生物肥以及环保类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除了使得伤害降低外,还确保了农业产品达到了健康及绿色、安全的标准。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以无人机的应用来实现农药喷洒,除了对农资资源有效节约外(大概节省了30%的农药以及97%的水),还大幅度地减少了成本(大概降低了一半),并且可促使利用率大幅提高(超过85%);在农业育种育苗的具体过程中达成智慧农业,借助于计算机及自动化的设备,以科学数据以及良好配方来完成种植及养殖,可使亩产量大幅提高,使供需对接不再产生过大的差距;借助于3S技术对耕种及养殖达成智能化作业,参考一些标准的指数,对温度及光照度、湿度作出调控;跟踪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和处理后,作出反馈,并且定时和定点地作出调整,同时定量地展开作业;采纳移动式机器人及收割机,收割农作物,使效率大幅提高,节约整体成本,规模化地进行作业。

3.智能运作体系的建立

(1)构建起自动化的系统及平台在种植及养殖作业等具体的环节中有力地推广一些自动化的机器及设备,达成无人运作的高效率,构建起土壤及水资源、大气等有关因素的科学环保的种养、耕结合的自动化系统及农业平台,挖掘本土特色,基于科学技术的有力应用来对农业生产工艺及其流程加以革新,生产出具特色的,符合于国标或者是区域标准的、绿色原生态农产品。(2)建立农产品的溯源系统经物联网及无线技术、大数据的有力应用,构建出农产品的溯源系统,由农产品的施肥及种植养殖、深度加工,再到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层层推进,紧密跟踪,及时地记录有关数据并予以存储,同步地查询有关的数据、影像;可通过食品识别号的手机扫描查询到产品的全程验证信息。(3)建设智能化设备及设施现代人的生活消费中已不单是需要吃穿用的基础物质满足,还需满足一些高需求,比如说养生健康方面的需求等,人们亦更追求绿色和环保、原生态的营养食品。故而才有了农业种植及养殖、深度加工的全过程,结合物联网及移动网络技术、3S技术的深度应用,于大型农场或者园区、大型车间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场地,基于智能化的设施以及设备,本土特色配方,自动化作业,把生产及加工的流程及农产品的标准,基于数据传送感知以及预警信息的传递,以智能化设备来给出智慧决策,可接受线上的专家指导,以为广大群众进行标准及规范的绿色环保型农产品、畜产品;基于物联网及无线技术构建农场的生产资料管理及耕种、科学养殖等一体化的生产规划管理系统。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4

[关键词] 智慧供水服务;管理智能化;服务链;工作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11

[中图分类号] TP315;G9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18- 04

1 引 言

供水行业信息化从一开始简单的部署单个管理信息系统,到数字供水的实施,再进步到现在的智慧供水服务,其实都可以算作是供水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每一步的创新,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业务的复杂化、便捷化需求。智慧供水服务是在当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及应用到社会各方面的前提下提出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实施,减少误差,实现信息的实时监控与传递,便于决策,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更加快速,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效率。因此,可以说智慧供水服务管理是供水管理信息化在当今大环境下的一个必然体现。

智慧供水服务是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依赖于智慧城市而存在的。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利用新的IT技术,在物体中嵌入传感器,把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与装有传感器的各种设备链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再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海量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最终实现智慧的决策和行动[1]。总的来说,智慧城市是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传感网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物联,实时感知与通信,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整合城市信息化中的各个系统,并利用IT技术进行智能处理的城市信息化的一个新领域。

智慧供水服务管理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分支,所用到的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并无差别,但对于具体的行业,所实施的方案肯定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智慧供水服务管理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供水服务链,这个服务链要与智慧城市所要实现的目标全面物联。

2 智慧供水服务管理智能化

2.1 管理智能化概述

管理智能化是智慧供水服务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全面物联,实时感知与通信,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收集与分析之后,利用所得数据与计算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智能处理的管理手段。进行处理的设备可以是计算机软件,也可以是装有计算机软件的一些硬件设备。

管理智能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减少人工参与的比例,增加计算机系统参与过程的比例。减少人工参与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人为操作出现的错误。智能设备的计算效率也会提高业务流程的执行速度,就调度与分配过程来说,若单纯地由人工执行,当面对一大堆数据时,不可能快速做出调度与分配决策,所以,以往的做法往往是根据一年或一季度的预测数据做出调度与分配决策,那么就会造成调度与分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若由智能设备参与执行,首先,收集到的数据量远远大于人工收集数据量,在这种大数据环境下,快速通过智能设备与中心系统进行计算与分析,然后将结果反馈给管理人员,那么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数据与分析结果实时做出调度与分配决策,提高供水服务水平。

智能化处理事件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非人工处理与人工参与处理。

(1)非人工处理。所有的业务流程都由智能体处理完成,例如抄表和收费的工作,在装有智能水表的家庭中,抄表和收费过程将不再由人工参与完成,每个月到了缴纳水费的时间,智能水表就会发送信息给银行、供水公司、用户。银行根据水表发送的信息代扣水费。供水公司系统接收信息并记录信息,检查水费缴纳情况。用户则接收水费信息。

(2)人工参与处理。业务流程由智能体与人工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事件触发参与的智能体做出一定的反应,并将结果反馈给人工管理者,人工管理者根据这些处理结果,可以很轻松和准确地进行判断,进而得出解决方案。例如分析与决策的工作,分析与决策的依据可主要来自各个智能体传送过来的数据以及通过系统处理的数据。

2.2 管理智能化的设备

智能化指使对象具备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功能以及有效的执行功能。智能设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关键内容:自我检测和自我诊断[2]。在此基础上,智能设备还应该具有传感与通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自我控制功能。对于自我诊断功能这一核心内容,主要在于模仿人工操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管理智能化主要是依靠物联网、无线通信网络、云计算等技术而实现的,因此所依赖的设备也离不开实现上述技术的设备,主要是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各种不同逻辑处理功能(内嵌软件实现的功能)的结合,在此将这种结合产物与供水流程再次结合称为智能供水服务设备。在供水服务中,智能水表也是一个重要的智能供水服务设备。

对于智能供水服务设备,核心的物理载体就是各种传感器,在传感器的基础上,添加通信网络和逻辑处理功能,构成智能化网络。传感器是将感受到的物理信号如热量、压力等信号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如电流等信号的装置,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功能:自动检测和自动转换[3]。对于通信网络功能而言,主要依赖于无线网络,因此无线传感网络的成熟与否决定了供水服务与管理中的物联网是否可以有效实施。而目前国内外关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相对来说也到达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传感器以协作方式实时检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的数据信息,通过嵌入式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所处理的信息传送到终端系统,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4]。

此处的智能供水服务设备其实只能完成检测、简单的数据处理与判断、通信功能,要完成更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离不开多Agent集成系统,处理的过程为智能设备将采集数据并做出判断,将结果反馈到中心系统中,各Agent借助专家系统进行业务逻辑的处理。其中专家系统知识库中各种状态的数据依赖此处的智能设备进行收集,以此实现实时监测供水服务的状态,并以各种状态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对于智能供水服务设备,有两个关键点要突破:从微观上来看,单个智能设备的逻辑处理功能在技术上要能满足需求;从宏观上来看,智能化网络的建设要普及,主要涉及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的普及。

2.3 管理智能化的信息收集

管理智能化信息收集的流程主要在于信息发送与接收的自动化以及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判断与处理,因此,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在于设备内软件的逻辑处理功能模仿人的思维的程度。在智慧供水服务管理中,信息主要来自于分布各个地点的传感器的监控信息、智能水表检测信息、用户反馈信息。

对于监控信息,在供水服务中主要来自于水源与供水管网的监控。

2.3.1 水源监控

当在水源分布的传感器接收水源水量信息之后,通过与标准值比较判断,得出可用水量的数量,发送给有关部门,以此作为供水公司用水调度量的依据(如图1所示)。

2.3.4 智能水表检测

对于智能水表检测信息,除了用来记录用水量和缴费信息外,还可以通过与以往用水量比较,判断用户用水量是否异常,当出现异常时,可以通知用户节约用水或检测屋内用水设施是否有损坏(如图4所示)。

3.4 供水调度与分配流程

供水调度与分配流程包括水源监控信息传递流程与管网等设备检测信息传递流程,信息的收集离不开各种传感器的作用,发送到系统中的各种水量信息,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和分析与决策系统的处理,将分析过程与结果反馈给对应的管理人员,做到在时间与数量上随时适应用户需求的水量调度(如图9所示)。

4 智慧供水服务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智慧供水服务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以及智能供水设备的实施,对供水服务链中相关业务流程的实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链中各节点系统集成在一个中心系统上的架构。

这个架构总共分为4层,分别是感知层、通信网络层、云计算层与用户层。每一层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最终可以达到智慧解决问题的状态。

感知层主要是分布在供水服务链的物理环境如水源、管网等中的智能传感设备感知物理环境的状态信息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与判断,再通过各种网关将处理后的信息发送到通信网络层。

通信网络层是覆盖整个供水服务的一个广域网,可以由互联网、WiFi(无线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水务专网等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通信网络层除了起到数据通信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路由的功能,做到不同的数据发送到中心系统中不同的服务及应用接口中,以便服务应用能够正确快速实现。

云计算层是以云计算中心为平台,将中心系统以及数据库群部署到云计算中心,通过服务以及应用接口连接感知层与用户层。云计算层是整个供水服务过程中的计算中心,所有业务流程在中心系统的自动化实施都在云计算层实现,因此云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的强弱与可用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中心系统的运行效率。

用户层主要是供水服务链上的各个环节参与者,包括水务管理部门、供水公司、终端用户。由于将所有应用都部署到云计算中心,所以用户层若没有计算要求,可以将客户端机器配置为没有任何计算能力的瘦客户端机器,除了初期部署的成本外,瘦客户端几乎不需要任何维修与升级的成本,将大大减少供水服务的成本。在此构建了一个简要的框架图,如图10所示。

供水服务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水资源管理还包括排水服务、引水服务、防洪抗旱服务、水污染治理服务等。但这些服务执行的关键点都在于水资源及设备的状态监测、预测以及调度,在这一方面与供水服务很相近,甚至智慧供水服务管理中的有些数据可以在别的服务中使用,如水源水量的状态监测可以用于防洪抗旱服务等。

因此可以在智慧供水服务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做扩展,在云计算层中部署其他多个不同的系统,利用提供服务的思想,为接入到云端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5 结 语

目前,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线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新一代的IT技术实现了从物理环境采集数据及智能化处理,更通过多Agent与SOA-ESB框架整合整条供水服务链上的多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供水服务链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方式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通过物联网与云计算等多层架构,最终可以实现智慧的供水服务与管理。

智慧供水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与智慧城市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本文的内容对制定智慧城市的实施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再高.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20-24.

[2]石延辉,李澍森,左文霞,等.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电气开关,2010,48(4):11-14.

[3]苏艳阳,李锐,陈宇,等.传感技术综述[J].数字通信,2009,36(4):20-26.

[4]魏佳杰,郭晓金,李建寰.无线传感网发展综述[J].信息技术,2009(6):175-178.

[5]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4.

[6]汪芳,张云勇,房秉毅,等.物联网、云计算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J].移动通信,2011,35(15):49-53.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5

论文摘要:基于知识价值链视角,对知识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必要性及知识导航的架构。

知识导航是一个新概念,当前有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则很少。由于大学图书馆与知识天然地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以往的大学图书馆管理中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知识导航,但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深入细致地以知识导航促进大学图书馆发展,已是大学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1 知识的剖析——价值链观点

要研究知识导航,首先必须明确知识的内涵。要完整地把握知识的内涵,需要将它和与其关联的概念——数据、信息、智慧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有清晰的认识。

数据是对观察到的事实所作的记录。例如大学图书馆的面积、读者以及知识工作者人数、藏书的数量等,都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资源。

数据经过整理、赋予含义后,就上升为信息。例如大学图书馆的索书记录,集合了许多信息,对研究读者需求来说有重要意义。

知识是在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当经过人的思考,信息被赋予意义后就上升为知识。例如,图书馆工作者掌握的读者阅读动机的知识,是来自于对读者阅读情况的调查,再加上对心理学动机理论的了解,融会贯通而形成的知识。

智慧是利用知识来指导行动的能力,是更高意义上的知识。例如,两个图书馆工作者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一样的,但一个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成效明显高于另一个,这是与该人相关的一种智慧。

但是这种分层的价值链模型人为割裂了不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如从数据到知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经过信息这个环节,而是能直接转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通常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中找出供人们决策参考的知识。

事实上,不少学者已经倾向于不采用简单的层次结构描述四者的关系了。如有学者所说,将数据、信息、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这是最实用的知识导航方案。有学者将知识价值链总结成图1的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知识价值链有一条公认的主线,即: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另外,还有从数据直接到知识,从数据、信息直接到智慧的几条辅线。因此,可以将知识价值链绘成如图2的网状结构——我们称之为知识价值链四边形。

数据到知识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通过人们的推理、关联是可以产生知识的,如众多数学定理都是这样产生的。

信息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信息和具体个人相结合,可以产生指导其行动的智慧。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如网上购物,通过搜索需要的某类商品,相关网站上可列出众多同类商品的信息,购物人可以直接分析这些信息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数据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反映到具体个人那里,与其个人知识相结合,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与个人相关的智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价值链四边形的三条辅线表明了价值链上不同层次对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间存在跳跃式转化的可能,但并不是说这些对象间的转化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对象。事实上,他们是离不开促成这种转化的主体——人的,而人是联结这些对象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是离不开已存在于主体中的其他对象的。

在上述四边形的内部,还有两条螺旋线,一条是从智慧到知识到信息的螺旋,表示从智慧到知识、信息的转化关系。事实上,人类知识的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可以记载的知识、信息而不断流传;另一条是从知识到信息到数据的螺旋,表示从知识到信息、数据的转化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可编码化的知识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信息、数据,得以分析和利用。正如彭特·赛德马兰卡说,“你为管理、控制或是获取知识所作的努力越多,它就越可能变回信息和数据。

知识价值链的这种网状关系,符合知识导航的基本特征,利于信息、知识在组织间的快速传递。事实上,在知识导航的知识服务模式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网络化的,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最佳佐证。言下之意,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就要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2 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必要性

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就需要大学图书馆员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识别,向读者提供知识导航式的信息服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拦截“垃圾”信息,如何分析、鉴别、选择信息,如何引导读者有效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进行知识导航式的信息服务应该深思的问题。

具体讲,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明显益处可作如下表述。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刺激相关人员使用知识——提升大学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价值——增进大学图书馆的效能与形象。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进相关人员对专门技术的了解——更有效使用知识——在资源使用上节省运作的成本。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加知识分享与创造——较快速的决策——较快速的反应——促进相互关系。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快速的知识更新——对于需要什么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更有效的个人发展方案——更快速地实现目标。

一句话,知识导航的作用就是通过知识的开发、利用、共享等一系列工作,使读者从文献中汲取知识信息,再通过读者的思维,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3 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架构——价值链视角

关于知识导航的理论架构,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关注组织活动(过程观),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技术观)。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强调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导航的基础,能将知识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合适的人员。

在这里,我们以“组织活动”为基本出发点,从管理过程角度来分析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的一种可行架构,如图3所示:

该架构可用一条主线、两个循环、两条辅线、一个核心来概括。

一条主线是指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服务智慧的价值链。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从基础管理开始,通过基础管理活动的完善,增强图书馆的组织能力,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知识传播的完成,在良好的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分享、科研等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提升大学图书馆的竞争能力。这是一条从基础管理到服务智慧层层递进的价值链。此价值链的四个环节——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和服务智慧都是知识导航的重要内容。

两个重要的循环,一是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基础管理的循环,另一个是创新管理——服务智慧——学习管理——创新管理的循环。第一个循环中,良好的基础管理工作促进知识传导目标,而学习能力提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反过来又促进基础管理,如此循环,实现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个循环中,知识创新是服务智慧的助推器,而服务智慧不但是提升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还能更加有利于大学图书馆将知识传导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知识传播目标的提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

除了上述一条主线、两个循环外,两条辅线分别是从基础管理到创新管理的价值提升以及从学习管理到服务智慧的价值提升。这两点也很好理解,即良好的基础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基石;良好的知识引导常常能导致服务智慧的直接出现。

推动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链循环的核心是知识导航,如上所述,大学图书馆围绕知识的上述四项活动都以有效的知识导航为支撑,知识导航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

上述四个环节中,基础管理一般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图书馆人员管理、图书馆制度、图书馆文化、科技支撑等方面,体现出知识导航要求管理加科技两条腿走路。学习管理一般包括读者教育、图书馆馆员培养等,体现大学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创新管理一般包括知识分享、科研管理、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等,是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基础。知识服务智慧一般包括知识应用、服务业绩评价等,是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上述价值链模型表明,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事,它涉及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识导航本质上是在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具体环节上增添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思想,而不是单搞一套管理理论。我们认为,围绕上述知识导航活动来实施知识服务,可以体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6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相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奥巴马认为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总理再次指不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中国物联网在2003~2004年第轮热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很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和中国物流产品网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开始在物流业全面倡导智慧物流变革。

认识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应用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天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laltemet 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5年11月17目,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ITU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智慧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然而,ITU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众多专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物联网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不会影响我们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才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毋庸讳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思路。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分析

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领域: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的质

量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其中,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了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来,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输送分拣线上开展分拣作业,出入库操作由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怎样能使供应链更加智慧?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这些是企业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是IBM智慧地球解决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些应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作业中手持终端产品的网络化应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区推动的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模式。

目前,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在物品可追溯领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加快全面推进;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领域应该开展试点,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取得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物联网理念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建设和物流与生产的联动;在智能配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该统一规划,全力推进。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

物联网虽然早已在物流业有应用,但是物联网理念的提出对现实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网络技术应用有了一种系统的提升,契合了现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首先,物联网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全面提升物流业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统一理念,开拓思路,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面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其次,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会很快实现。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趋势与问题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是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

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二是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物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产品追溯系统,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如:智慧物流与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慧维修、智慧采购等系统融合,从而为社会全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对物联网热潮,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不顾实际去跟风炒作。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记浮躁心态。

近期以来,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新概念风起云涌,各行业与各地区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绪,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新技术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而是一窝蜂地炒作。对此,国家工信部一位官员就谨慎地指出,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

二、尽快制定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向上关系到众多物联网技术装备企业,中间关联着电信等网络层的基础通信运营商,向下关联着众多应用企业与行业。物流行业仅仅是应用行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物联网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也都受到很大影响。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7

关键词:城市配送 供应链 智慧物流 电子商务 信息整合

城市配送作为物流链条中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城市配送被提至优先重点发展的高度。

宁波市的配送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但缺乏大型的正规的配送中心,更缺乏合理的配送路线和配送布局。宁波市的配送工程不仅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压力,而且配送体系效率低下。随着宁波“智慧物流”的提出,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出现新的发展曙光。

一、宁波城市配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宁波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宁波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梅山保税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海陆空”立体综合物流网络。

(二)城市配送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

如今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FedEx、UPS、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

(三)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

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

从总体来看,宁波城市配送市场主体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成熟,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缺乏,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高、中转难、配送车辆通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智慧物流”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之一。然而,“智慧物流”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配送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2030年的“城市病”而提供的一个城市物流解决方案。“智慧物流”将重新定义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重新定义传统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在这个方面,德国邮政DHL、西门子公司联合课题组已为宁波市制定了一个定制化的城市物流解决方案。2013年1月出炉的《宁波城市物流规划研究》提出了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自提等新物流模式。可以说,“智慧物流”的先行先试,适逢其时,对宁波城市物流的规划及启动城市物流项目运作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智慧物流”使得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成为可能,使所谓“虚拟物流园”、“网上停车场”成为现实,使得物流模式创新成为可能,使“不让物流断在最后一公里”不成为一句口号。

二、以智慧物流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新思路

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目标是以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物流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重点商品共同配送率为出发点,以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点等物流节点为支撑,做到布局合理、运行高效、通行有序、绿色环保。为实现该目标,宁波应该以智慧物流为抓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应用的步伐

要支持企业积极改造升级现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企业、贸易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及相关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广自动识别、标识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在共同配送中的应用水平,建立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

(二)加大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力度

要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城市配送市场主体,鼓励企业通过整合仓储和商场售货资源,建立相对较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和统一的配送系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存货数量和资金占用率,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三)构筑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的重要环节。物流信息系统好比是城市物流供应链中的神经中枢,对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建立以宁波智慧物流统一门户为核心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以整合物流各个环节和从事单一环节物流中小企业为突破口,推动网络市场从信息交换向市场服务交易的转变,积极引导城区配送企业和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线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快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城市配送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第11期

[3]徐根强.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长安大学,2009年第3期

[4]刘斌.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问题和对策,管理,2007年第7期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8

12月7日,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凭借创新的“短链直供”智能供应链体系、多品牌多渠道体系以及阳光的企业文化,宏图三胞荣膺“2012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影响力企业”称号,宏图三胞总裁陈斌也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斐然业绩,当选“2012中国信息产业年度领袖人物”。

布局多品牌多渠道

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电子产品定位的改变,电子产品正从卖家市场向买家市场转变——在竞争充分、供过于求的电子产品市场,交易的完成更多由消费者来主导,IT产品制造商迫切通过多种渠道将产品推送到消费者面前。实际上,人们购买IT商品的方式也正变得多样。

“传统IT零售行业简单扩大规模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今天宏图三胞的战略了。”宏图三胞副总裁熊健表示。而不适用的一大原因是宏图三胞的规模已经成为渠道领域的翘楚:截至目前,宏图三胞的业务已全面覆盖北京、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以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江西、福建、云南、四川、湖南、河北等10个省的100多座城市,自营连锁店近300家。为此,宏图三胞将战略转型,希望从IT连锁零售商转型为专业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创新的“短链直供”智能供应链体系和多品牌多渠道体系是宏图三胞的两大利器。熊健介绍,IT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效率和店面竞争力两方面。为此,近年来宏图三胞致力于构建“短链直供”智慧型供应链,并与联想(ThinkPad)、Apple、惠普、三星、东芝、华硕、Acer、摩托罗拉、HTC、诺基亚、华为、中兴通讯、奥林巴斯、卡西欧等国内外近百个IT品牌厂家,以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些运营商建立了高度稳定、和谐的战略关系。

在“短链直供”智能供应链体系小有所成的2012年,多渠道拓展和精细化管理成为宏图三胞的工作重点。熊健介绍:“我们的渠道既有传统的自营店面,也有商超百货中的店中店,再加上电商、团购、商用、红快服务、加盟等,覆盖面是很广泛的,且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客户需求,做差异化竞争,构建起以品牌、物流、采购、会员、信息流为共享平台的多渠道销售体系。这意味着厂商只需和宏图三胞合作就可以获得多样化渠道。”

随着人们购买IT商品的方式多样化,扩展渠道类型是厂商必须要做的事情。目前在很多厂商的渠道体系中,IT零售已经成为独立于分销体系的一种重要渠道,而宏图三胞的优势正慢慢展现出来。

库存总量减少20%

“在网上购物中,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首先是商品缺货,其次是物流配送,接下来是消费支付方式和售后服务。实际上,这些信息都是宏图三胞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熊健表示。在他看来,IT零售业实际是服务业,抓住用户需求,提供用户需要的服务才能把用户留下来,而用户需求是通过客户信息分析出来的。

“像卖海鲜一样卖电脑”一直是宏图三胞的口号。要实现这一点,短链直供的智慧型供应链是基础。然而要实现上述企业需求,还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2003年推出自主研发的WDM系统到如今ERP、EPM、OMIS等最新一代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宏图三胞对产品采销、物流、商务、市场等管理体系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依托完善的信息化与供应链体系,宏图三胞与合作伙伴建立了即时交互的信息体系,并通过协同运作、集成管理、信息对称、数字共享等多种手段,了解客户,降低库存,加速周转,极大减少了积压的风险。

“目前,宏图三胞的库存准确率已达到85%,产品库存总量比实施信息化之前下降了20%左右,并创造了IT产品7天至15天库存周转效率,实现了像卖海鲜一样售卖IT产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IT产品快速折旧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熊健表示。

宏图三胞建立了科学严谨的智能内控机制,优化并大幅度提高了总部至各终端的信息传输效率,实现了即时、精确的信息传达,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宏图三胞还成立了北京研发中心、深圳研发中心,并与各主流厂商的研发部门、信息产业机构以及相关技术部门实现研发对接,以寻找新产品,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技术。宏图三胞的研发部门还直接参与到产品、应用技术的开发、设计中。宏图三胞与联想集团等企业签署了云战略合作协议,加速云商务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以及智慧商务平台的搭建,合力推动中小企业智慧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

打造阳光企业文化

从管理学的角度上看,管理10人以下规模的公司,靠得是老板;管理100人以上规模的公司,靠得是制度;管理1000人以上的公司,就需要依靠企业文化。截至2012年,宏图三胞的年销售额逾250亿元,成为国内IT连锁零售行业的领跑者,而其员工总数也达到1万余人。在员工数量如此庞大的企业中,企业文化更显得格外重要。

“IT零售业归根到底是服务业。用户的购物体验不仅仅和商品有关,还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相关。将员工的工作状态调至最佳,不仅是宏图三胞提高用户购物体验的手段,同时也是关注员工的方式。”熊健表示。

打造阳光企业文化是宏图三胞一直致力实现的管理战略。如何理解阳光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关键词:上行下效、管理人性化。

“在宏图三胞中,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人员必须先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比如上班时间,管理人员要求员工几点到,他就必须在此之前到。”熊健表示。此外,员工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及人性化,同时公司为员工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活动,从各方面关怀员工,致力于提高员工满意率。

智慧供应链管理范文9

关键词:智慧农业;发展路径;问题思考

随着数字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让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技术变革。因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生产模式,更能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当然,也正是基于数字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所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故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月29日正式了相关指导意见,即《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此意见明确指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期的主要目标便是促进智慧农业的有效发展。

1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困境

就现阶段而言,因我国智慧农业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故在深入推广之前仍需经历较长时间的试验。对此,为确保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推广的不断深入,则需尽量挖掘可能对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推广过程造成掣肘的各项影响因素。

1.1技术制约因素

由于现阶段,因物联网技术本身的开发及运用时间皆相对较短,故其在诸多环节仍有许多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包括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等。至于农业生产,因不同的农作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加之生长环节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故就当前而言,针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有效监测及智能化控制也均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过程所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然而,因所推进的农业项目仅仅局限于生产环境相对可控的,诸如大棚蔬菜、食用菌等。故其他技术运用的缺乏使得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尚呈现出较强的局限性。

1.2产业链单一,而且产业链较短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主要包含农产品从原料到加工再到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而智慧农业除了覆盖上述环节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予以更进一步的创新及延伸。至于农业产业链本身便是农业生产分工协作之载体,该链条是否完整及科学将直接对农业生产及交易的效率带来影响。因此,就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言,产业链网络越是完整的,其抗风险能力往往也更强。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仍是以传统年工业生产方式为主,这便使得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产业链均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发展态势,加之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便进一步掣肘了我国智慧化农业的稳定发展。例如水果种植而言,我国当前的水果种植因普遍采取单一品种大面积集中种植的范式,故使得水果的成熟与上市期均较为集中。且因水果本身便有保鲜期方面的限制,这便给成熟果品的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至于产品业的开发方面虽有加工企业在加工方面予以了一定的创新,诸如将水果原来生产为水果罐头等产品,但因规模方面的限制而使得此创新也不能有效改善我国水果生产的大局面。不仅如此,就农产品的茶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呈现出了信息极度不对称的状况,加之大多数的农业生产又是以家庭为单位,这便导致了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也将进一步影响我国智慧农业的有效推广。

1.3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

据中共中央于2016年的一号文件之指示,即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秉持生态保护的理念来保证优质的土壤资源,以此方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就现实生产而言,诸多地区因盲目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而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此举虽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却也对种植土壤造成了严重损伤,故此产品增长方式显然是与当代绿色及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相违背的。不仅如此,据我国统计局的资料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化肥施用量仍呈现出连年递增的态势,而长期的施肥不合理已然对土壤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有部分地区因工业化而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这些都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所遭遇的巨大阻碍。

2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

2.1技术先行,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

作为网络、生产及数字技术综合开发利用的结果,农业智慧化要想发挥其作用,就要对诸多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基于当下对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各类信息化平台,包括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通过加大对各项农业科技技术的创新及使用力度,才有助于维护智慧农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就现阶段而言,国外也不乏大量有助于促进智慧农业稳定发展的优秀范例。诸如日本专门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并在诸多机构的联合作用下假设了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该平台不仅囊括了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栽培品种、地区特点等详细信息外,还可为农民提供各项服务,甚至包含了农业产品网上交易等。对此,我国在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也可积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不断加大先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全面践行技术先行的原则。二是加大关于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环保技术、土壤研究及改良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的研发和技术推广,保护已有优良品种,注重绿色健康环保生产。因我国诸多县域并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故在抵御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方面也相对较弱。对此,为切实扭转这样的发展劣势,则必然要加大对贫困县域的资金投入来促使智慧农业的有效推广。与此同时,考虑到上述工作的履行过程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我国智慧化农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需务必给予足够的扶持力度并积极推出各项政策来减轻相关主体的经济负担,以此才能在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切实维护我国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2.2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

2.2.1加快农村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平衡农业产业链中利益分配格局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传递、各环节间的资源流动通畅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以此方能平衡好各主体的利益,继而来突破发展的瓶颈。至于产业链中牵涉的各方经济主体则主要包含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各种生产资源的供给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经销商等。

2.2.2构建生态循环产品链,拓延产业链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将是维系下游食品安全的第一决定性要素。而因农产品危害时间的不断发生,使得消费者也对农产品质量问题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对此,为确保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则必然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管控力度,至于该如何管控,首要之物便是要减少农药及化肥的施用量。其次便是要对土地资源予以妥善安排,以此才能避免短期供给过剩的现象出现,继而在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同时也避免更多的问题产生。

2.3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慧农”发展机制

国家的支撑亦是“智慧农业”发展过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因此,我国农业主管部门亦当基于对农业大数据的分析来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予以宏观层面的指导,以此在深化我国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的同时避免市场失灵的状况发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起一套与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相契合的管理机制,以此才能为我国“智慧农业”的稳步提升提供助力。至于完善的农业管理及发展机制,所需包含的具体内容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为尽可能避免土地撂荒的现象发生,则各地均需对其农业发展过程予以一定的保护,以此方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并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二是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亦当予以网格化、智慧化的治理。对此,为促进以上目标的顺利完成,国家除了要在经费方面予以适当的支撑之外,还需对农业科技攻关给予高度关注,以此才有助于促进我国支护农业研发及应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为进一步强化信息的流通与共享,则各县、市均需积极建立农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来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四是要始终基于政府的合理引导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继而帮助我国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环节均实现质的飞跃。

2.4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推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要想切实维护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和谐及稳定,关键便是要努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此,针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各地除了要对信息技术等合理运用给与高度重视之外,还需基于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与当地各方面条件相契合的耕作模式,其次是要注重对地方特色、人文景观等天然禀赋优势的充分发挥,以此能为我国农业副业向农业服务业方向的转型提供强劲动力,继而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推动农村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