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节能减排降碳集锦9篇

时间:2024-01-24 14:53:57

节能减排降碳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1

摘 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2

1.1数据来源文中计算所需数据主要包括1995-2011年我国城乡家庭生活能源消耗、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家庭收入、人口数以及城乡人口比例。其中,生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6-2012》;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家庭收入、人口数以及城乡人口比例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1996-2011年有关消费与收入的数据均转换为1995年的不变价。

1.2研究方法根据排放来源的不同,家庭碳排放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碳排放包括家庭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洗浴、交通等活动中对能源商品直接消费所产生的CO2;间接碳排放是家庭生活过程中使用的各项产品与服务在其开发、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CO2。家庭直接碳排放的核算参照《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16]中的表观消费量法,涉及能源类型包括原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部分计算系数根据我国最新标准①进行了调整。家庭间接碳排放的核算参照投入产出法[17-19],涉及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八项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

2结果与分析

2.1家庭碳排放总量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各种能源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相应增加,城乡家庭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图1)。1995-2011年,我国居民家庭碳排放总量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的6.54亿t增至2011年的23.78亿t,增加了263.28%。其中,城镇从1995年的3.30亿t增至2011年的16.31亿t,年均增长9.85%;而农村从1995年的3.24亿t增至2011年的7.47亿t,年均增长5.03%。城镇家庭碳排放增速始终大于农村,城乡家庭碳排放差异从1995的1.02倍增至2011年的2.18倍,差距不断扩大。

2.2人均家庭碳排放量1995-2011年,我国人均家庭碳排放先缓慢增长后迅速增长(图2),从1995年的0.54t/人增至2011年的1.77t/人。17年来,城镇人均家庭碳排放始终大于农村,但农村增速大于城镇,城乡家庭人均碳排放差异从1995年的2.47倍降至2011年2.07倍。差距逐步减小,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

2.3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1995-2011年,城镇家庭直接碳排放增长了132.21%,间接碳排放增长了692.21%(图3),后者增幅远大于前者;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的53.48%降至2011年的25.21%,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46.52%增至2011年的74.79%,城镇家庭逐步转变为以间接碳排放为主。农村家庭直接碳排放增长了113.98%,间接碳排放增长了152.9%,两者增幅相当;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的57.33%降至2011年的53.25%,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42.67%增至2011年的46.75%,农村家庭仍以直接碳排放为主。1995年,城镇家庭直接碳排放是农村的0.95倍,2011年为1.03倍,城乡差距较小;1995年城镇间接碳排放是农村的1.11倍,2011年达到了3.49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2.4家庭碳排放结构将家庭碳排放分为煤炭(原煤、其他洗煤、型煤)、油品(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其他能源(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共十四项。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天然气暂未普及,使用量极少,故农村家庭不单独列出天然气的碳排放,而将其归于其他能源。城乡家庭在基本生活用能设施、能源类型、消费水平方面差异较大,两者碳排放结构差别显著(图4)。从城镇家庭的角度来看,交通通讯排放比重增幅最大,从1995年的3.03%增至2011年的21.14%,成为目前城镇最主要的排放源,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汽车、摩托车、移动电话等新产品不断的推出以及价格的下降;而煤炭排放比重降幅最大,从1995的32.31%降至2011年的1.94%,这主要是因为煤炭逐步被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能源所替代。从农村家庭的角度而言,电力排放比重增幅最大,从1995年的13.31%增至2011年的32.22%,成为最主要的排放源,归因于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煤炭排放比重虽大幅下降,但比重仍较大;食品排放比重下降幅度紧随其后,归因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2.5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家庭碳排放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碳排放的重要因素[20,21]。2010年,我国城乡家庭不同收入水平间接碳排放变化情况如图5(直接能耗数据难以获得,因此仅考虑间接碳排放)。分析可知: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类型间接碳排放都呈增加趋势,对于城镇家庭,增幅最大的为交通通讯排放,其次为文教娱乐和居住排放;对于农村家庭,增幅最大的为居住排放,其次为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排放。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排放比重下降,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排放比重上升。

2.6各省区城乡人均家庭碳排放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各省区城乡居民能源利用与家庭碳排放必然存在差异。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从人均家庭碳排放的角度对2010年我国30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和)城乡家庭碳排放差异进行分析与比较。2010年,我国各省区城镇人均家庭碳排放均大于农村,以全国平均水平所在点为坐标原点,以①和②线为坐标轴,分为四个象限(图6)。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福建、辽宁、内蒙古8省区的城镇和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是节能减排的重点省区,应加强节能减排,且同时兼顾城乡区域;位于第二象限的江苏、黑龙江、山东、吉林、宁夏、河北6省区的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应注重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位于第三象限的湖北、陕西、湖南、河南、安徽、四川、广西、山西、新疆、江西、海南、青海、甘肃、贵州14省区的城镇和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节能减排工作应在保障当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位于第四象限的云南、重庆2省区城镇人均家庭碳排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节能减排应侧重城镇地区。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来自家庭生活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家庭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以家庭为单元的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提上议程。文中通过对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的评估分析,形成以下认识:(1)我国居民家庭碳排放快速增长,这与我国前期总体排放水平较低、排放增长需求强密不可分。城镇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增速明显高于农村,这与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差别密切相关。城镇是家庭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如何引导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是城市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点;农村能源消费行为逐步与城市接轨,优质能源(如电力)比重逐年增大,传统能源(如煤炭)比重逐年降低,为节能减排带来一定的契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应从城乡差异的实际出发。(2)文中研究表明,17年来,家庭碳排放的重点向电力、油品、交通通讯等方面转移。其中,城镇家庭交通通讯排放增长迅速,成为主要排放源,而煤炭排放比重快速下降;农村家庭电力排放增幅最大,替代煤炭排放成为最大排放源。科学利用家庭碳排放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趋势预测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合理部署。(3)在文中分析的全国30省区中,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家庭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8个,低水平排放省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且中西部省区的城乡排放差距更大,这意味着不同省区城乡人均家庭排放的现状、减排基础、排放增长需求等均有较大差别。应广泛考虑区域实际发展需求,使不同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同时关注城乡差距,将农村家庭的节能减排工作与脱贫发展互动结合。

4结论与建议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3

一、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为前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定市更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城市,无论人均占有财富总量还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2009年保定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00美元,仅相当于英国的十五分之一,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而非总量降低,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最佳平衡点,才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排放特点,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指标值来评判。比如我国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而法国以核电为主,如果让我国和法国采用同样的二氧化碳指标,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国内,由于自然资源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让广东和山西采取相同的碳排放指标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低碳”是一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稳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低碳城市。

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明确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们认为,这个承诺既展现了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实际能力,是我们制定区域减排的根本依据。据此,保定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8%左右。这个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

二、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低碳产业为支撑

城市离不开产业,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不断降低产业排放强度,才能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工业的碳生产率,发展低碳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保定市提高工业碳生产率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定市实现生产部门低碳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大力发展碳强度较低的低碳产业,控制或限制高碳产业发展,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从保定市现有工业行业构成分析,汽车、新能源行业占工业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0.02吨,同时也要把现代农业、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碳排放相对较低的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二,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节能降碳。传统产业在保定市产业结构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步伐也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电力热力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行业是保定市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要把这些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同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有重要作用。从保定市的能源资源禀赋看,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煤炭、电力、石油及产品、天然气等一、二次能源都以调入为主,火电等常规能源在能源总量中仍占有绝对比重。保定市不具备建设核电设施的条件,水电资源也相对贫乏,而地热资源、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相对充裕。因此,保定市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围绕本地区的能源资源构成,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重点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替代常规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从整体上优化能源结构。

三、建设低碳城市要注重消费领域节能降碳

在注重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节能降碳也是建设低碳城市不可忽视的领域。保定市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城市建筑、采暖、交通、农村生活等重点消费领域,有许多节能降碳工作可做。

建筑领域是城市碳排的“大户”。截至2008年底,市区现有各类建筑中,节能建筑约610万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量的15.25%。同时,保定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采暖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比重较大,在市区建筑碳排放总量中,采暖碳排量占到总量的69%。因此,保定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对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节能电器的推广普及、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采利用等方式,不断降低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着力实施集中供热。通过以集约化、高能效的集中供热网络取代传统、低能效的分散式供热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城市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在保定市碳排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汽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碳排放量也随之出现快速增长。分析保定市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碳排放情况,公共交通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碳排占比仅为13%左右,却实现了47%的客运性能,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公共交通的碳排量还会进一步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出行和步行,提高能效水平,调整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保定市作为一个拥有近800万农业人口的城市,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对全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保定全市农村非用电耗能(主要是炊事耗能)占到农村总能耗的83.39%,主要是由于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因而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农村节能降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措施,建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点的节能体系,降低农村生活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两种方法是“减法”,而通过加快植树造林,提高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就是“加法”。因此,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加快在城市、农村和重点区域的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强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开展低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低碳理念在保定市民中已有了较好的认知度。保定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更提高了全社会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低碳教育宣传,加快低碳知识普及,动员全社会力量,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保定”新图景。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4

碳足迹起源于生态足迹,其内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其定义为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以排放量来衡量;二是将其视作生态足迹的一部分,即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生态承载力,以面积来衡量[22]。本文采取排放量来衡量碳足迹,选取的碳足迹指标主要为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力,各本文所用的能源消费数据涉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根据IPCC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估算CO2排放量,公式为:CO2=2mi@Di。式中,CO2为碳排放量;mi为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D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本文参考陈诗一[24]采用的各类能源折合标准煤参考系数和各类能源CO2排放系数(表2)。根据自贡市盐化企业能源消耗及以上估算方法,得到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力(表3)。从表3可见,自贡市盐化企业人均碳排放量从2007年的97.8069t人下降到2010年的79.3772t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就业增长率大于碳排放的增加率,2009年比2007年就业增长22.46%,CO2排放2009年比2002年增长5.21%;2010年比2009年就业增长7.65%,CO2排放2010年比2009年增长1.69%。盐化企业碳排放强度从2007年的10.75t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5.62t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自贡市盐化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有所减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绩。盐化企业碳生产力从2007年的0.09万元t上升到2010年的0.18万元t,呈上升趋势,说明自贡市盐化产业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工业增加值。通过对自贡市盐化企业碳足迹的分析可知,自贡市盐化企业人均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减少,盐化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碳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提高了单位CO2排放效益,盐化企业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迈进。但根据胡延龙等[25]计算的四川省十二五0期间能源强度结果可知,2010年四川省能源强度为1.041t标准煤万元,2011年为1.005t标准煤万元。从自贡盐化企业来看,其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由此可知,自贡市盐化企业在发展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属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2010年自贡市盐化企业SO2、氨氮的排放量在全市工业污染源中的占比分别高达83.20%和73.16%,COD占全市的13左右。盐化企业污染排放对环保的影响大,是环境重点污染源监控行业,也是自贡市污染减排的主要行业之一[26]。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京都议定书6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其中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交易目前普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2006年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简称晨光0)三氟甲烷分解CDM项目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实施CDM项目的企业。2009年晨光0共生产5814.06tF22,实现焚烧可参与减排量计算的F23为174.068t,合计减排CO2达到203.66万t[27]。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7月,晨光0已签发9330237tCO2e。目前自贡市盐化企业实施CDM项目的仅有晨光0一家,是以工业减排为主,并不具备区位优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尚未联合起来开发CDM项目,国内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简称能效对标活动0)是指企业为提高能效水平,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通过节能管理和采取技术措施,达到标杆或更高能效水平的实践活动。对自贡市主要盐化产品单位能耗(表5)进行分析可以得知,2010年自贡市离子膜烧碱98%的能耗指标为517.45kgcet,天然气制合成氨的产品单位能耗为1330.35kgcet,联碱法纯碱产品单位能耗为256.11kgcet,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能效标杆指标或能耗限额,或已成为领跑企业。但2011年度能效领跑者自贡市盐化企业无一上榜,说明自贡市盐化企业节能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就自贡整个盐化而言,总体上与国家先进水平、能效标杆还有一定的距离,自贡市盐化产品单位能耗的减排降耗任务仍然艰巨。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产业链上游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或燃料,做到分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产业整体附加经济价值。自贡市于2006年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其中试点的盐化企业有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久大盐业集团贡井分公司等,并计划到2010年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5000t和700t内,削减SO27300t,烟尘、粉尘各3000t[28]。2007年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相继投入近4000多万元,建成了从放空尾气中回收含氟化合物的四氟乙烯尾气、从残液中回收全氟丙烯、高沸物回收等20余套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装置,经过污染治理,COD减排585.8t、CO2减排200万ta、尾气排放量减少20万m3a、酸性废水减排5.6万m3a,原材料节约1868.26万元年,回收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426.6万元[29]。久大集团年产100万t真空制盐项目在2010年底开工,总投资3.28亿元,投产后制盐工序能耗为89.60标煤t盐,制盐冷凝水实现全部利用,可实现年节能5.86万t标煤,间接减排SO2852t、氯离子5500t,可重复利用水资源397.2万t,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经济社会效益突出[30]。自贡作为老工业城市,盐化企业较多,因此自贡市大力开展盐化产业循环经济项目,如中昊晨光研究院的全氟丙烯、全氟异丁烯等都作为有毒残液而焚烧。通过技术开发,这些物质或用于生产新产品或回收为产品;鸿化公司综合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技改项目,每年将消耗粉煤灰和石灰22万t,实现了废渣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该装置产生的CO2气体作为联碱生产的原料,返回生产系统中。值得注意的是,自贡市盐化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¹认识不足。除了企业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外,还应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º资金缺乏。资金问题是制约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可持续性。有些企业在审核通过后,企业的持续清洁生产工作却处于半停止或完全停止状态。目前,自贡市形成了以久大制盐为龙头的舒坪工业集中区、以昊华鸿鹤为龙头的沿滩工业园区、以晨光院为龙头的晨光工业园区,自贡盐化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从卤水、制盐到盐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化工全产业链的对接[31],工业园区的发展为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载体。舒坪工业园区主要以制盐及盐业配套加工产业、食品加工业和仓储物流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以久大盐业为龙头带动的舒坪工业园区对自贡盐化工企业的带动,不仅是在前端提供丰富的原料生产,更大的意义在于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集群发展。目前,久大盐业已经吸引二三十家企业为其日化产品生产进行配套[32]。舒坪工业园区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的链式产业集群的态势。2003年富顺晨光工业基地成立,目前园区聚集了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浙江成华聚氨酯有限公司、广东硅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生产性企业96户,其有机氟产业链是中国最大最完备的产业链[33]。园区已被列为四川省首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新材料出口基地、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四川省15250工程特色园区[34]。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该园区正在积极申报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1年中国化工昊华自贡产业基地0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成都签订。从2012年起昊华鸿鹤公司将高标准推进整体迁建至沿滩工业园区,陆续展开60万ta联碱升级改造、20万ta离子膜烧碱升级改造、1.1万ta五氟乙烷、3万ta五氟乙烷、3万ta二氟甲烷、14万ta甲烷氯化物配套联产8万taPCE等6个项目。同时,在昊华鸿鹤公司老区续建氯碱系统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第一期总投资571000万元,2012年计划投资185100万元[35]。自贡市盐化企业的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正在不断的建设中,产业集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集群内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企业带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不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需要加深研究,工业园区还没有升级为生态工业园区。

盐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5

1.1应用低碳设计现状

目前的建筑行业中,关于低碳理念的应用主要是玻璃幕墙应用的推广,而建筑机构中其他部分:外墙、楼顶和地板等并未考虑应用相关的低碳设计。目前低碳建筑的研究应用领域主要分布在我国冬冷夏热特点的地区,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往往需要用空调来降温;冬季寒冷,需要暖气供暖。无论夏季或是冬季,人们生活所需的能耗都很高。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建筑进行低碳节能设计时,要兼顾考虑建筑结构良好的隔热功能和保暖功能。保暖和隔热是互相矛盾的,建筑设计要想实现既能保暖又能隔热,还需要解决许多其他相关的问题。研究发现,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属于日常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表明了建筑物的日常消耗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另外,采用的建筑材料在生产以及运输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部分二氧化碳。由此看来,想要从根本上降低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首要工作就是降低建筑物的日常能耗,其次就是尽量降低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

1.2低碳设计应用优势

1.2.1明显降低能耗

据有关调查,考虑我国的建筑物所有能耗中,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产生的能耗占其中的多半以上,同时还会产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破坏的污染物,占有建筑物所产生总污染物的34%。如果所有的建筑物都采用低碳节能技术,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低碳节能建筑和以往的普通建筑相比,能耗大幅降低了70%。由此看来,低碳建筑能够明显降低能耗,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1.2.2大力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可促进新型建筑的发展

在以往的普通建筑中,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以及有关的生产技术设计毫无例外地都带有明显的商品性。但低碳节能建筑改变了这一特性,强调现代化建筑物应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整体建筑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凸显新型的建筑美学。由此看来,大力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新型建筑的发展。

二、建筑节能设计中实现低碳设计采取的主要方法

2.1主动建筑低碳相关设计

建筑物的立面可以采用素混凝土取代普通混凝土,可以减少大量建筑石材的使用,从而减少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采用的素混凝土可以就地取材并搅拌,以减少混凝土在运输环节造成的浪费;屋面还可进行植被绿化,实现大量吸收排放二氧化碳的功能;建筑结构要减少建筑钢材的用量,从而使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然采光可通过镜面反射进行主动采光,可利用导光管、棱镜组等进行传光工作,用卫星反射镜进行采光工作。自然采光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改善室内光照条件,减少人工照明用电,从而达到节约自然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2.2被动建筑低碳相关设计

被动式建筑低碳设计中的采光设计指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提供空间照明的节能方式设计。这种低碳设计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但可以通过其他的技术提高采光效果。外墙可以使用外保温以降低护结构的热损耗,采用中空玻璃和保温屋面,也可以实现建筑节能。

2.3用新能源、新材料取代能耗较高的旧能源、旧材料

低碳节能建筑要利用地热能、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也要采用绿色建材,如建筑的外墙可使用无污染的泡沫材料以及保温隔热涂料等,外墙所应用的保温系统、隔热水泥模板系统等新建材的应用也为在节能减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6

[关键词] 低碳酒店;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当代人类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节能降耗无疑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选择,酒店也不例外。低碳经济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立即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酒店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拥有星级酒店13911家。由于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巨大的污染物排放,使得酒店业在节能减排上面临空前压力。因此,我国发展低碳酒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低碳酒店的内涵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本文认为,低碳酒店是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运营特点,以实现酒店经济增长与酒店碳排放脱钩为目标的酒店。

二、我国低碳酒店发展环境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低碳酒店发展潜力巨大。低碳酒店发展的巨大潜力首先体现在酒店建筑节能的巨大潜力上。据统计从2008年到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300亿平方米,如果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到2020年底,则可形成每年节省约1.6亿吨标准煤的能力。一般而言,酒店这样的公共建筑的能耗费用为70~200元/平米·年,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因此,无论是新建酒店,还是原有酒店建筑的更新改造,其建筑节能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如图1、图2所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酒店业的能源消耗水平明显偏高,节能减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发展低碳酒店,将有效减少酒店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如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等可省电0.03度、省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因此,在节能降耗,减少碳排放方面,酒店业是大有可为的。

2.酒店业节能减排可操作性强。在酒店的日常工作中,往往很多小小的简单易行的举动都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减少电脑、传真机、复印机、饮水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在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办公室的所有电器设备,不让办公室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餐厅服务员在收台时只开启工作灯,关闭装饰灯,改进以往日常操作中浪费能源的操作习惯;减少电梯的使用,要求员工徒手时上两层下三层不得乘坐电梯;驾驶员夏天出门等人时下车到附近避热,坚持不在车上开空调以节约汽油,等等。

这些举措看似微不足道,但细水长流,积累起来将是非常可观的。况且低碳理念提倡的是一种崭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它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酒店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员工为节能降耗集思广益,提出更多节能的“金点子”,并将这些措施落实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势必会为酒店的节能降耗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劣势分析

1.酒店业是高耗能产业。尽管旅游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产业,也是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但作为旅游业重要分支的酒店业却恰恰相反。众所周知,酒店作为一种大型公共建筑,每年的碳排放十分严重。而且中国建筑的每平方米能耗标准是发到国家的3倍,这无疑使酒店的碳排放雪上加霜,加大了酒店节能减排的难度。同时,酒店大量消耗水、电、油等资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污染。如一家三星级酒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向空中至少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一家建筑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酒店,全年消耗大约13万至18万吨标准煤。

中国酒店业的高耗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酒店业在全部产业中的能耗处于较高的水平;二是中国酒店业的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明显处于高位,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酒店宾客的日常能耗几乎是城市居民日常能耗的11倍。

上述内容都充分说明了中国酒店业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这也决定了酒店业节能减排工作将面临很大挑战。

2.能源管理水平低。目前,中国酒店在水、电、油等主要能源上的耗费占营业收入的8%至15%,远高于国际水平。能源管理水平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设备设施配置的科学性、规划性的欠缺,资金的缺乏,节能减排措施、手段和开展节能降耗力度的不足等因素,是导致酒店能源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些酒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采购设备,导致设备容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浪费;有些酒店采用了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导致高能耗的产生;有些酒店能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节能的效果。

3.低碳意识不强。虽然许多酒店热衷于建设低碳酒店,但低碳意识不强是阻碍低碳酒店发展的障碍。有些酒店没有真正了解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质,不注重对员工进行低碳价值观的灌输,而仅仅是赶时髦,做一些表面文章,只具备低碳酒店的形而不具备低碳酒店的神。有些管理者把低碳简单等同于节俭,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限制能源消耗的措施,降低了酒店服务的品质。员工因为并不理解低碳理念的实质,只是怕被领导批评而遵循酒店关于节能降耗的一些规定,却并不会自发地将低碳理念带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去。由此,低碳成为了纸上谈兵。

(三)机遇分析

1.低碳酒店是时展的潮流。酒店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再考虑因部分宾客不成熟的消费行为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结果非常触目惊心。而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屡屡向我们发出资源匮乏的严重警告。因此,作为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的企业,酒店应该担负起节能减排的重任,走低碳经营之路。

如今,低碳酒店绝不是酒店的一块标牌、一个称谓,而是时展的潮流。它对酒店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它以一种理念深刻影响着酒店的品格,以一种品格坚定引导着酒店的行为方式。未来几年,将会有很多酒店从追“星”转向追“绿”,创建低碳酒店必将成为当今酒店业的流行趋势。

2.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在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国家旅游局在201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对酒店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在2011年8月30日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指出,对“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这些都为低碳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支持。酒店业是率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被引入到酒店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低碳技术也不例外。其中,建筑装修技术和能源消耗技术是运用最多的。比如通过客房风机盘管冷凝水回收、洗衣机房废水回收、安装智能员工洗澡“一卡通”系统、屋面、室外景观灯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灯、采用电脑时钟控制、玻璃幕墙采用太阳隔热膜、生活泵采用节能变频系统、热水循环泵采用节能变频系统等一系列举措,可有效实现酒店的节能减排。

国家每年安排都有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节能项目的贴息、补助和对开展节能工作好的单位、企业进行奖励。为鼓励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建筑节能,财政部于2007年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为鼓励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节能及工业循环经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酒店业可以积极申请节能专项资金,加速酒店的低碳化进程。

(四)挑战分析

1.酒店业节能减排任务重大。如前所述,酒店业每年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了解,全国1.4万家星级酒店全年大约用电174亿度,全年大约用水9.2亿吨。三星级以上高星级酒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耗平均值为49.61千克标准煤。一般来说,酒店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由电、水、油等组成的。其中,电耗所占的比重最大,达70%,水耗占10%,油耗占20%(图3)。

而在所有电能消耗中,空调占50%,照明占20%,动力设备占30%(图4)。

在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在201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争取在五年内将星级酒店用水用电量降低20%。这在当前我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还比较高,节能减排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酒店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有待转变。我国酒店管理者盲目最求高大的建筑、奢华的装修和富丽堂皇的氛围,造成了我国酒店存在建筑能耗高、能源管理水平较低、客用品消耗高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酒店管理者以为酒店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业,是要追逐经济利益的,而低碳会降低酒店的服务品质,进而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有的酒店管理者已经习惯了酒店应该每天给消费者更换床单,提供拖鞋、洗漱用品和其它易耗品,觉得要是没有了这些,消费者一定会投诉。所以说,低碳理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被所有人接受,酒店管理者经营理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消费者响应不积极。酒店的低碳化经营不是酒店的单方面行动,而是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然而,有些消费者文明消费意识淡薄,认为住酒店是花了钱的,就要吃好、玩好、享受好。所以,很多消费者到了酒店不仅不配合酒店的低碳化措施,反而变本加厉地浪费能源。比如出门的时候不关灯、不关电视机、不关空调,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关。无节制地使用水、电,导致酒店消费者每天的用水量大约是普通城市居民的6倍,而酒店每平米的用电量甚至是普通城市居民楼的10多倍。酒店的一些节能降耗举措会被认为是小气被嗤之以鼻。由此可见,消费者的低碳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积极响应酒店的低碳化经营理念,共同推进中国酒店业的低碳化进程。

三、建议与对策

就目前我国低碳酒店发展的实践来看,低碳酒店的流行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低碳酒店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许多局限,究竟前景如何都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发展低碳酒店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低碳酒店的实施加以法律的约束

目前低碳酒店的发展都是酒店企业的自发行为,或者是一些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此外,在低碳酒店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空白,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低碳酒店的实施将会步履维艰。

(二)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低碳酒店的实施加强日常的监督

目前,低碳酒店还没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低碳酒店的实施目前也还是一种企业自发行为,没有上升为政府行动,这使得酒店的低碳行动只能靠自律,而缺少日常的监督。这可能会导致酒店在政府发文号召实施低碳酒店的时候大张旗鼓,而一旦热情过去以后就会将这些通知文件抛之脑后,完全无视所谓的低碳二字。就激励而言,无非就是奖和罚。但现在,你即使在低碳酒店方面做的很糟糕,政府主管部门也不能采取有力的处罚措施;反过来,即使你在低碳酒店方面做得很出色,政府主管部门也不会给你更多的支持和奖励。这样,酒店内部没有了动力,酒店外部没有了压力,低碳酒店就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低碳酒店的实施一定要落到实处

有些酒店把实施低碳酒店当成是一项面子工程,认为别的酒店有的自己也要有。结果酒店就派人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看到其他酒店的形式化的布置觉得很有意义,比如在房间里放置棉织品更换提示卡、在自助餐台上放置提示打菜适量的宣传牌等等,回来以后就大张旗鼓的开大会、做宣传、搞动员,结果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殊不知低碳是一种理念,它也不仅仅是酒店管理者单方面的行动,更是需要酒店全员参与甚至全社会来参与。只有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低碳酒店才会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静.低碳经济下低碳酒店的发展途径浅析[J].中国商贸,2011(9):112-113

[2]庞卫东.低碳经济对星级酒店业的影响——以郑州未来康年大酒店为例[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8-30.

[3]孙艳.我国高星级饭店低碳化的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11(5):98-100

[4]刘益.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12(1):83-90

[5]李萍.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饭店业的发展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4-17

[6]张灿,赵昕.低碳酒店发展对策探讨——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1(12):140-141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7

[关键词]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系统;碳足迹;层次分析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71

[中图分类号]F272;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3

“十二五”计划把节能减排和控制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性指标,而“雾霾”与“低碳”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主题。201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24 738万kW,同比增长9.3%,火电装机容量86 238万kW,占全部装机容量的69.1%。火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损害。

电力供应链中的电网企业,它是吸收煤炭等一次能源、输送和配供绿色电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它在低碳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在国家节能减排浪潮中面临挑战的同时蕴藏着很大的减排潜力。在研究低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之前,已有学者对与此相关的低碳电力、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评价做出了研究。孙彦龙等建立的低碳电网指标体系总结提炼了与电网低碳发展相关要素,全面揭示了与电网低碳发展相关的关键因素;顾英伟、李彩虹阐述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并对其进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促进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水平程度、CO2减排量;田俊丽从低碳效益方面分析了CO2、SO2等污染物的减排价值,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李冰进行了电力企业完整的环境成本的核算体系;Sovacool根据碳足迹这个指标对全球12大都市区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低碳、减少碳足迹的建议,而孟美文以内蒙古电网企业为例提出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估过程。

1 电力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雾霾背景下的低碳管理绩效是扩展到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客户满意和社会效应4个层面上逐层推进的。因此本文运用DSR模型,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生态指标”构建经济-技术-运营-生态四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电网低碳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低碳管理绩效指标核查、节能项目合作、建立绿色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1 低碳经济指标

从电网规划开始全面对经济指标加以定义,进行低碳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1.1.1 购买火电的经济性

购买燃煤发电厂发出电量的经济性。随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进行,电网企业更青睐成本低、质量高的电能。

1.1.2 清洁能源并网建设投资力度

电网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网投资成本占总投资成本的比重。投资比重越大,碳减排能力越强。

1.1.3 并网结构合理性

2013年电网供给到需求侧的电量输出69%来自于并网火电,并网风电占6.1%,22.5%电量输出并网水电,核电和并网太阳能仅占1.2%。这种不合理的电力并网结构不利于电网低碳的运行。因此,并网消费越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越经济。

1.1.4 总损耗成本

电网中电器设备如变压器、输配电过网损耗电量成本占总输送电量价值的比率。损耗成本越低,越能提高企业低碳管理绩效。

1.1.5 环境管理成本

环境管理成本可反映电网管理过程项目实施对环境破坏而进行治理的费用。环境管理成本越小,说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小。

1.1.6 企业环境收益

企业环境收益指的是企业的环境赢利,是企业因为进行环境投资而从环境资产或环境治理中得到的效用总量,如电网中使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带来的环境收益;也可以是企业积极参加节能减排获得的优惠或政府补贴这些实际收益。

1.2 低碳技术指标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网从建设到运行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1.2.1 节能设备渗透程度

基于降低污染提高利用率的节能减排技术渗透程度,如无功补偿技术、节能输配技术,节能变压器,替代SF6的节能、低污染电气设备的应用程度。

1.2.2 节能电力供给技术

电网输出电用于如节能电动车,节能电灯等节能设备占的比重。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雾霾的形成作用较大。据数据显示,2014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车生产2.58万辆,插电式生产1.36万辆,同比增长近25倍。用电侧对节能电力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

1.2.3 智能用电装置研发覆盖率

基于电网需求侧,智能采集用户用电信息,同时获取用户用电量,从而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电能损耗、降低用户电费支出的装置的研发或实施程度。

1.2.4 低碳电力调度技术

低碳电力调度是当用户用电超过限定额度时,对电网供电量加以限制并最后输送给用户用电的技术,既能减少能耗也能促进电网移峰填谷的效果。

1.3 低碳运营指标

低碳运营指标即电网通过低碳技术调度的电量被消费的方式、运营程度。

1.3.1 电力规划集聚程度

电网规划供电运营范围与居民区、产业园区的聚集程度。供电范围越密集,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电网节能降损和电力企业的碳减排工作的进行,同时保证了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1.3.2 水电气复合网运营程度

通过逐步实现能源联产联合调度,形成有机水、电、气复合能源网。如浙能集团的电/气联合,提高整体系统性效益。

1.4 低碳生态指标

雾霾背景下这种管理形式对资源环境方面的效益。

1.4.1 碳排放量降低程度

电网实施低碳调度、节能技术等各项低碳管理后,在供电所有环节中减少的电量损耗而降低的碳排放量与传统调度方式下碳排放量相比较优化的程度。

1.4.2 节能工艺工程贡献程度

电网规划建设过程的节能“工艺”对碳减排价值的影响大小。如电网在建设输配网项目时使用埋线代替架空建设以降低线损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如建设暴露在外的大型电器设备时采用隔热节能工艺工程在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由于设备年久失修而造成的损耗。

1.4.3 碳足迹认证实施程度

电网碳足迹是对电网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这整个过程产生的CO2的核算和评估。它包括从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汇总、统计数据,计算分线、分站网损率碳足迹及管理排放如电网自身照明、供暖、计算机等用电设备排放。它是从电网自身消费和消耗出发的,是对电网碳足迹实施与否的低碳管理绩效评价。

1.5 低碳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最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管理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指标 燃煤发电机组上网

清洁能源并网建设

并网结构合理性

总损耗成本

环境管理成本

企业环境收益

低碳技术指标 节能设备渗透程度

节能电力供给技术

智能用电装置研发

低碳电力调度技术

低碳运营指标 电力规划集聚程度

水电气复合网运营

低碳生态指标 碳排放量降低程度

节能工艺工程

碳足迹实施程度

2 基于AHP的电力行业低碳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1 步 骤

2.1.1 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后要在各层元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于n个元素来说,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2.1.2 重要性等级

进行1-9重要性等级标度。

2.1.3 层次单排序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公式1

(2)计算上式n次方根

公式2

(3)对正规化

公式3

W=[W1,W2,…,Wn]T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公式4

其中AWi表示AW中第i个元素,是等级矩阵和特征向量的乘积。

2.1.4 一致性检验

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作为衡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即用

公式5

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它由下式给出:

公式6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采用1-9阶的判断矩阵。

当CR

2.1.5 总层次排序

最高层次的总排序就是其层次总排序。

2.2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根据上述确定的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经济、技术、运营、生态指标进行权重的确立。

目标层A的构造的判断矩阵确定指标重要性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A判断矩阵

低碳指标 经济指标 技术指标 运营指标 生态指标

经济指标 1.000 0 3.000 0 3.000 0 1.000 0

技术指标 0.333 3 1.000 0 2.000 0 0.333 3

运营指标 0.333 3 0.500 0 1.000 0 0.333 3

生态指标 1.000 0 3.000 0 3.000 0 1.000 0

同理可求其他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均通过。总层次排列如表3。

3 案例分析

选取河北省A电网企业和河南省B电网企业进行比较,根据专家的评分(满分10分,实施效果越好,分数越高),计算如下。

A企业总分数:0.121 6×8+0.072 0×9+0.072 0×6+0.022 8×7+

0.022 4×8+0.060 2×5+0.058 2×6+0.009 8×6+0.058 2×8+

0.025 3×7+0.071 3×6+0.035 6×8+0.194 6×7+0.123 8×6+

0.052 5×8=6.980 9

B企业总分数为6.429 4。可知,A电网企业分数高于B电网企业,则A企业低碳管理绩效比较高,通过实际调查,与现状相符。

4 结 语

在雾霾背景下,电网企业低碳管理不仅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保证企业安全高效地运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保证企业在整个低碳环境下运行,并且能为将来除了电网企业之外的售电公司提供借鉴,使得各电力企业在契合当今国家对生态的要求下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社会用电水平不断提升,合理地评价电力企业低碳水平,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力推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建设的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Z].2015.

[2]孙彦龙,康重庆,陈宋宋,等.低碳电网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7).

[3]顾英伟,李彩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田俊丽.低碳经济下光伏发电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5]李冰.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6]Sovacool,B K,Brown M A. Twelve Metropolitan Carbon Footprints: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Global Assessment[J].Energy Policy,2010(9).

[7]孟美文.碳足迹分析在电力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8]万林葳.环境收益、环境效益和环境绩效概念辨析[J].财会月刊,2011(24).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8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排,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导致臭氧层变薄,这与工业有直接的联系,其中建筑行业的因素占到50%。而建材行业的主导产品是水泥。据了解,生产一吨水泥会产生将近一吨左右的二氧化碳,而眼下全球每年使用的水泥多达25亿吨,也就意味着每年仅仅水泥就会给大气增加约25亿吨的二氧化碳。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总理在会议上郑重表态: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作为我国建材工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水泥生产企业是实现上述减排指标的重中之重。水泥企业其排放温室气体CO2的污染程度有别于其他工业企业,主要包括:1.原料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2.水泥窑传统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3.水泥窑替代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4.燃烧生物质燃料二氧化碳排放;5.由废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水泥烧制过程中,大量生成和排放出CO2。其造成的污染量是: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按消耗1.2吨生料计算,水泥原料中碳酸盐分解放出约0.5吨CO2;燃料燃烧放出约0.4吨CO2。再加上原燃料本身的烘干脱水,总计CO2排放量近1吨。也就是说没生产一吨水泥熟料就要排放到大气中近1吨的CO2,二者的比例竟然是1:1,令人触目惊心。

一、水泥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分析

(一)世界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的现状

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统计报道,2004年世界排放CO2的前20位国家(地区)中,美国是CO2排放最多的国家,达57.13亿吨;其次是中国,为31.76亿吨;第三位是俄罗斯,为15.53亿吨;第四位是日本,为11.82亿吨;第五位是印度,为10.10亿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分别位居第7和第14位,分别为6.56亿吨和3.83亿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估计2025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至少排放二氧化碳38亿吨,到2030年可能到71亿吨,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总量的1/4以上。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任务十分繁重。

(二)我国水泥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的历史和现状

目前我国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节能减排空间大,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行业。因此要实现水泥产业创新发展,必须从发展低碳水泥入手,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水泥上下工夫,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步伐。这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水泥工业CO2的减排涉及水泥生产中诸多的技术层面,包括水泥生产新工艺及节能技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泥新品种的研制等,因而与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197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水泥总产量为0.65亿吨;1985年总产量1.46亿吨,2003年,水泥年产量已达8.6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一位。

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如何?在改革开放之初,小水泥企业为主体,大中型水泥企业所占比例很小。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可以计算出水泥工业水泥总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312亿吨/年,近几十年来,中国水泥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水泥生产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表现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2002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能力为1亿吨,占当年水泥总产量的16%;2005年已达到4.8亿吨,占当年水泥总产量的45%。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以原料均化、预分解窑煅烧、节能粉磨、工业自动化等为技术支撑,进而实现了水泥生产的大型化,并使水泥工业达到了除CO2之外的零排放。

二、水泥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措施

(一)减少降低烧成煤耗,多使用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天然气)等替代燃料

水泥工业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固体燃料――煤进行烧结,在煅烧过程中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污染严重。后来人们慢慢发现使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生产水泥,不仅单位热值高,燃烧完全,而且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煤要少。除了使用液体和气体燃料外,水泥行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多种废料的替代燃料;替代燃料包括化石燃料部分,如废轮胎、废油和塑料,以及生物质部分,如废木料和污水污泥。实践证明:无论是液体、气体或者废料等替代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比固体燃料煤低。

(二)淘汰落后的生产窑型,大力发展新型工艺技术

发展低碳水泥是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大多采用石灰饱和系数(KH)、硅酸率(SM)和铝氧率(IM)三个率值来进行配料控制。

我国目前的建材工业发展规划中产业机构的调整计划――大力发展建设新型干法窑型,并大量关停立窑等落后生产窑型,就是最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体现。

(三)改进水泥生产工艺中的配料方案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尝试使用生石灰、粉煤灰和矿渣等原料,发现在其煅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得到明显减少。

(四)提高生料的易燃性

选择合理的熟料,提高生料细度,适量加入矿化剂或复合矿化剂合理利用微量元素,可以改善生料易燃性或加速熟料烧成,从而降低熟料热耗,减少熟料烧成煤耗,最终实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目的。

(五)大力发展散装水泥

水泥的流通和使用是以袋装和现场搅拌为主,袋装水泥需要大量包装纸,每生产1万吨包装水泥,需要包装纸60吨,折合木材330立方米,生产60吨纸需耗电7.2万千瓦时、煤炭78吨、烧碱22吨。去年全国生产的16.3亿吨水泥,如果有一半进行散装,就可节煤635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CO2近1 587.5万吨。

(六)积极推广高效粉磨设备及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粉磨工艺

武汉市天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性能先进、高效节能的水泥、生料、矿粉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可使粉磨工艺节电30%~40%,使水泥、生料、矿粉综合电耗下降20%~30%。若全国60%的球磨机由立磨或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替代,则可节电2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82万吨。若辅以对风机电机实施变频节能改造,又可节电30%。同时,推广新型高效预分解系统。先进高效预分解系统中的一级筒出口温度可降低30℃左右,每降低10℃,每吨熟料可节约1千克标煤,按比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11.4万吨。由于能源效率提高,还可实现年节约标煤17.6万吨的目标。

(七)鼓励发展余热发电

目前国内余热发电量为35千瓦时/吨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9

1.1 资源环境压力

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银行2012年11月的报告表明,若不采取持续的政策行动,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4℃,届时人类将面临灾难性气候。有关资料显示,航运业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2亿t,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为此,欧盟考虑通过立法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直至2013年2月26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投票通过暂停征收航海碳排放税的议案,航海碳排放交易问题才暂时告一段落。随着国际社会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研究和开展安全、高效、低耗、绿色的海洋运输对于处于风口浪尖的航运业而言迫在眉睫。

1.2 政策制度导向

资源环境问题引发国际组织对环境保护模式的思考。国际海事组织于2011 年 7月制定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强制执行的时间表,确定该指数从2013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标志着航运业节能减排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针对我国碳排放问题的博弈不断升级,我国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交通运输部2011年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与2005年相比,2015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6%,其中,海洋和内河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7%和15%。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的《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的优化升级,开发建造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要求的船型,以满足当前海事界在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1.3 经济利益驱动

2012年,全球船用燃油的年均价格约为670美元/t。据预测,在原油供应量上扬、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2013年船用燃油价格有望降至620~630美元/t,但与之前不足600美元/t的价格相比依然偏高,航运公司仍然面临巨大的燃油成本压力。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各国相继出台船舶环保规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航运公司开始关注船舶能效,节能成为未来新造船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另外,中国船级社于2012年10月正式实施《绿色船舶规范》。该规范采用以能效、环保和工作环境为要素的绿色评价分级机制,将船舶分为绿色船舶Ⅰ、绿色船舶Ⅱ和绿色船舶Ⅲ等3个等级(绿色船舶Ⅲ为最高等级)。绿色船舶可享受税费、保险费、融资条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享有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繁忙港口的优先权。

2 航运业节能减排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情况

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出台并实施一系列节能减排举措,2012年其碳排放量为万t,相当于全球碳排放总量的0.1%,提前8年实现比2007年碳排放量降低25%的减排目标。马士基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包括:(1)减速航行,船舶航速降低20%,可使碳排放量减少40%;(2)购入新型3E级集装箱船舶,该船船型巨大,内体呈U形,载箱量超过普通集装箱船舶,通过提高单箱能源效率可使碳排放量减少50%;(3)对集装箱船舶进行技术改造,包括对球鼻艏进行改造,以提升燃油能效,节约燃油成本。马士基对集装箱船舶进行“削鼻”改造的方式亦得到现代商船的认同:现代商船将10艘级集装箱船舶的“球鼻”改造成“海豚鼻”,此举最多可节油3%。[1]

达飞轮船也积极加入控制气候变化、保护海洋和生态环境的队伍。该公司的“马可波罗”“亚历山大·冯·洪堡”号和“儒勒·凡尔纳”号集装箱船配备电子控制发动机和排气旁路系统,在船舶慢速航行时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并可使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左右;此外,先进的方向舵还能通过优化水流提高船舶的流体力学性能,从而进一步减少能源开支和碳排放量。[2]达飞轮船还通过使用特殊集装箱,如竹质生态集装箱、轻钢结构集装箱、低能量冷藏集装箱、以复合材料为地板的集装箱等,实现日均节省燃油1~,日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

2.2 国内发展情况

自2012年起,越来越多的大型直客将是否加入清洁航运指数作为与其合作航运公司的准入门槛,部分客户甚至要求航运公司将90%以上自有船舶信息上传至清洁航运指数网站进行船检和认证。为获得与欧洲大客户签约的通行证,中海集运在短时间内收集该项目所需的船舶信息及船用燃油的排放信息,于2013年1月1日通过德国劳氏船级社对该公司岸上和船舶(“中海木星”号和“中海火星”号)的船检工作,成为目前为数不多的获得该项目认证的航运公司之一。在所有通过清洁航运国际认证的航运公司中,中海集运排名第四位。

内河运输方面,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研发新型节能集装箱船,通过优化船舶设计航速、主机功率配置、机桨匹配和船体设计,采用节能型主机,选用低油耗发电机组等方式,降低船舶单位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据测算,重庆长江轮船公司首批建造的12艘新型节能船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硫化物排放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社会效益十分明显。[3]

3 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促进策略

3.1 增强主动意识

目前我国航运公司对于绿色造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逐步达成共识,但大部分航运公司加入这场“绿色革命”主要源于国际新标准和新规范的压力,缺乏采取措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内航运公司普遍认为,绿色航运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相比之下,在当前航运市场低迷不振、航运公司普遍陷入亏损泥潭的情况下,马士基于2012年提前完成原定于202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25%的目标,全年盈利4.61亿美元。该公司通过提高能效,使燃油成本仅占单箱成本的20%~50%,节省燃油成本约16亿美元,实现公司航运业绩扭亏为盈。这说明,航运业的盈利与节能环保并行不悖,谁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先行一步,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角逐中争取到越来越多的主动权。

3.2 扶持中小型航运公司

目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技术支撑、标准规范、政策法规、统计监测和考核等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大多数中小型航运公司的老旧船舶漏油现象严重,加之技术力量薄弱且资金短缺,我国航运业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此,有必要加大政府对中小型航运公司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使用新能源绿色船舶,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船舶,改善节能装置,优化船舶配载、航速和航线等,以提升中小型航运公司在航运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3.3 加强航运人才培养

航运业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航运公司的管理、船舶的技术装备、船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都会直接影响航运业节能减排的成效。例如,马士基在设立船舶碳排放标准的同时,对每位船长进行碳排放评分和排名,通过激励机制促成船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我国航运公司应当加大对绿色航运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员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航运从业人员的绿色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 段斌,邓恺,宋伟,等. 大型集装箱船能效设计指数计算与优化研究[J]. 船舶与海洋工程,2012(3):22-30.

[2] 宋启方. 集装箱船相近船型组航线节油管理[J]. 世界海运,2013,36(1):9-1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