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可再生能源优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1-24 14:53:57

可再生能源优势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1

黄鸣,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案人。5月5日,联合国第十四次可持续发展大会,黄鸣作为民间代表,也是大会唯一的企业家代表,介绍了中国太阳能“工业革命”经验,阐述了能源替代的商业化推广模式,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广泛关注。

中国太阳能产业何以领先世界?

截至2005年,中国太阳能集热器面积总保有量7500万平方米,节煤1.75亿吨,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约1.7亿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和使用国,仅皇明一家每年太阳能推广量就相当于欧盟的总和,比北美的两倍还多。

《经济》: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黄鸣:西方国家“政府补贴、社团推介”的发展模式,使可再生能源产业陷入了“扶持――发展――萎缩――再扶持――再发展――再萎缩”的怪圈。西方模式以政府为主体,需要大量政府补贴,这就注定了其不可持续性。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以企业为主体,走商业化之路,注重的是消费教育、科普教育、体验营销,培养了消费群体,故而市场能够快速启动、急剧放大,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中国率先建立了与大规模推广相适应的太阳能工业体系。

《经济》:中国太阳能产业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工业体系能够复制并对外输出吗?

黄鸣:中国式太阳能商业风暴和工业革命能够成为全球模板。

《经济》:为何许多常规能源相当贫乏、公民环保意识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太阳能利用反而不如中国普及呢?

黄鸣: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商业化、市场化,同时也存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成本价格、售后服务等诸多影响因素。

太阳能产业需要何种产业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本属太阳能产业发展一大利好,而业内人士却对这部法律颇有微辞: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定得太低,国家对替代性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显得相对薄弱;二是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出台,在实施过程中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如何强制制裁,没有明确规定。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太阳能产业,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而整个产业的混乱状况也令人揪心。

《经济》:以热水器为例,目前电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仍占压倒优势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份额只有5%,这是否表明太阳能产业在成本价格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呢?

黄鸣:太阳能在成本价格上不具备优势,但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成本低于电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一般情况是3~5年收回设备投资,等于白用十多年。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长。

《经济》:如果太阳能产业自身已有价格优势,国家还有必要出台产业政策加以扶持吗?

黄鸣:当前太阳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障碍,例如太阳能进居民小区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从税收等方面给予太阳能企业一定支持,鼓励优先使用太阳能产品,我国也应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投资加强太阳能产业本身的能力建设,使太阳能产业像IT产业一样高科技,像汽车、家电产业一样成熟。

《经济》:目前国内太阳能产业规模约200亿元,而生产企业多达5000余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欲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应靠国家政策规划还是靠企业兼并重组呢?

黄鸣:太阳能产业的自发整合并不容易,国家应提高产业进入门槛,推出更为严格的国家标准。

太阳能产业发展方向:

光热还是光伏?

中国新首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掌门人施正荣的成功故事,无疑刺激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超常态发展。所谓光伏产业,指将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的产业。在过去一年里,进入这一产业的中国企业至少有30家之多,与无锡尚德相同规模或更大规模的企业就超过10家。相形之下,太阳能光热产业显得有些落寞,迄今为止尚未在资本市场上演神话。

《经济》:光伏产业链很长,上游是晶体硅制造业,中游是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封装工艺,下游则是太阳能设备商。光伏会成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吗?

黄鸣:太阳能产业的优势在于光热,而不在于光伏。目前光伏技术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在转换效率、电池组件造价和光电系统发电成本方面,很难与现有的常规能源竞争。从可再生能源的各种转换方式来看,光热的转化效率是最高的,能效>52%;从设备成本和制造效能来看,光热系统每峰瓦系统投资

《经济》:无锡尚德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我国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黄鸣:某一企业的成功往往具有偶然性。就光伏产业整体而言,我国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而且还有若干劣势:首先,核心原料和关键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其次,主要市场集中在国外,且市场容量有限;最后,光伏产业一哄而上,已经造成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

《经济》: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体现于哪些方面?

黄鸣:首先是成本优势,美国热水器每当量(KWH)综合成本0.04美分,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在15年寿命期内综合成本在0.013~0.019美分之间,而常规电能(扣除税费、资源税)在7~9美分之间。其次,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已经形成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核心技术,工艺设备领先,检测体系完备,市场网络发达,商业模式更是举世瞩目。

能源替代:理想抑或现实?

黄鸣代表民间提出了一份能源替代时间表:2010年,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比例10%,太阳能占5%;2020年,替代比例25%,其中太阳能占12%; 2040年替代比例55%,太阳能占25%;2060年,替代比例90%以上,太阳能占50%。

《经济》:能源危机并非自今日始,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就发出了一系列警告,而世界经济并未遭遇“增长的极限”,反而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关于能源枯竭的说法是否有危言耸听之嫌?

黄鸣: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再生资源几十年内将消耗殆尽,这是毫无疑问的。

《经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一直未有大的突破,这是否由于成本原因?

黄鸣:可再生能源也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之分。实践证明,太阳能热利用等一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明显高于二次能源,如中国最高水平的热利用装置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50%以上,采集热能折合成电力成本只有0.15元/kwh。

《经济》:目前,电能仍是主要的能源形式,而太阳能发电成本比传统煤电方式高出10多倍。

黄鸣:许多情况下可以不经过电能这一环节,例如用煤或太阳能发电,再用电烧水,这样的能源利用方式效率太低了,肯定不如直接利用热能。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2

把发展绿色能源摆到战略位置

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展绿色能源日益显得重要而迫切;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实施,发展绿色能源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南阳市具有发展绿色能源的诸多优势:地理区位优越,地貌呈三面环山、东南平坦的盆地特征,处于南水(电)北火(电)、西气东输的交接地带,是贮能输能的交换站;境内绿色能源资源丰富,有水电、核电厂址,风能、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较大,还有发展太阳能需要的硅矿等;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建设和开关站落户南阳,核电、抽水蓄能电站即将上马。这些优势,使南阳市有可能成为全国新的能源产业基地。对于南阳市来说,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生物质能、水电、风能、核电等绿色能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赢得未来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积极培育优势绿色能源产业

发展绿色能源,应找准方向,突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南阳市应以发展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积极培育优势绿色能源产业。在发展生物质能源方面,以天冠集团为依托,扩大乙醇生产规模,研制开发生物柴油;发挥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秸秆发电,探索依托开发生物质能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生物化工产业的路子。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按照“开发多晶硅及太阳能产业,打造南阳光伏之城,发展水电、风电、核电,开发气体能源”的总体思路,利用硅石资源,发展多晶硅及太阳能产业;建设南召天池抽水蓄能电站,抓好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闸建设和四大水系梯级水能开发;在风力资源较丰富的方城县筹建风力发电站;全力做好核电站厂址审核及相关服务工作。同时,抓住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实施的机遇,加强燃气电站和管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3

关键词:国际竞争优势;资源;能力;可持续性

1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与可持续性

1.1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定义为:“企业在其从事的生产经营领域内,能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质量相同或者好于对手质量的产品,并能从中获得超过竞争对手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该企业就具有竞争优势。”

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在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企业从事的生产和经营领域范围的大小,当企业生产和经营领域范围扩展到国际市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与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1.2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是从动态的角度对竞争优势概念的拓展,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涵是一致的。巴尼在其《企业资源与持久竞争优势》中强调,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既不是一个日历时间,也不意味着竞争优势将永远存在,而只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这些优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能够被其他企业所复制。他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同时考虑现存的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第二,持续性不是一个日历时间概念;第三,持续性并不意味着竞争优势将永远存在,产业竞争结构的不可预期的变化也许使原来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再有价值。因此,他认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该满足四个条件:即是有价值的、稀缺性的、不完全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性。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是根植于其自身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可以定义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地整合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始终保持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并持续获得超过竞争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特征总和。

2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

2.1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

企业为了实现竞争优势的目标,决定的要素很多,总体来看可分为资源论和能力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对资源进行了分类和具体的研究。总之,资源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特征,因此,不同企业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就是说,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的异质性。由于资源是不完全自由流动的,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可能会长期存在。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既不能够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也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垄断的地位,并成为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

企业能力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能力,但是能力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能力上的差异,这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深层次的原因。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论》,根据他们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核心竞争力是多因素的混合体,它是技术、治理机制和集体学习的结合。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单个技术和技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有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

二种理论的区别在于,能力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源泉,而资源论则认为战略性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力论将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作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而资源论则把企业能力用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能力论强调企业围绕核心能力制定企业战略,而资源论则强调基于资源的竞争战略。总之,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能力和资源。

2.2 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基于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的优势。对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单独而言,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而两种因素的有效组合是企业获得较高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内部长期发展的结果,资源和能力不能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那么,企业就形成了竞争优势。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容易观察到的资产,这些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能力是指企业持续不断地运用组织结构及员工完成任务的技能。

从资源优势方面,主要包括:品牌名称、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有技能员工等。科里斯和蒙哥马利认为,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在竞争性的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容易购买到的一般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高度差异化的、需要多年积累且很难复制的资源。从能力优势方面,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企业在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两方面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就会产生企业的竞争优势。

3 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模型构建

3.1 企业资源和能力变动的影响因素

3.1.1企业资源变动的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后,基本处于产业的成长或者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竞争对手的进入,竞争程度加剧,此时保持现有企业竞争优势及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主要决定于现有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的创新与模仿速度和难度。其中对企业的品牌资源的影响不大,因为企业的品牌被消费者认知后,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消费者群,而品牌又不允许公开模仿,所以,企业品牌尤其是成为知名品牌后,这种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对于自有技术资源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或者自有技术资源被模仿的难度,如果容易被竞争者模仿,那么这一资源优势将很快丧失。人力资源是资源中最不确定的,其变动的影响因素也最多最复杂。

3.1.2企业能力变动的影响因素

企业能力是企业通过提高企业自身价值、降低成本或同时做到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以实现企业更高经济效益的技能。这些任务的完成或者技能的提高是通过不断协调企业团队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相对资源来讲,能力更不稳定,替代性更弱。这是因为能力的开发与维护是通过协调不断变化的员工的努力而实现的,因此,能力是动态的,那么其影响因素就更加复杂。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作为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管理者,企业的管理者就是企业家,所以企业的管理能力就可以理解为企业家的能力或精神,企业家能力应该包括对未来的准确预测力与决策力、对企业组织的构建力、对组织人员的领导力、对组织运行的控制力、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决定的。创新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观念创新等等,创新能力正是完成上述创新所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具体内容还应该是决定于企业家和组织中的人员。学习能力是企业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而这种学习型组织的形成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家能力或精神。其他能力包括市场开拓能力、关系沟通能力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实际上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决定因素的某一个方面。上述分析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企业的核心能力,实际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隐藏其中了,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整合,单独一个能力是不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当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因素变化时,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必然随这变动。核心能力的变动,将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动。

3.2 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模型

企业资源和能力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是一种互补关系。企业资源是企业能力基础,而企业资源的效率又取决于企业的能力。正是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才能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以至于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模型。

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整合后,确立了企业现在的竞争优势,面临的问题就是竞争环境的改变,包括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业环境改变、市场需求的改变等。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要适时对资源和能力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并重新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新环境下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面对环境的再次改变,就要重复上述过程。可见,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就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改变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合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将永久持续,则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永远持续,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动态过程终结,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没有了可持续性,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丧失,企业也就退出行业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9.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4

关键词:能源发展转型;竞争优势;资源法;能源法

中图分类号:D92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44—07

带着政府配置资源的优势与“硬伤”,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60年历程。期间虽有向市场经济渐进的方面,但资源权属构筑的垄断篱笆一直未能打破。从资源出发,能流无论在哪个阶段或环节,其结构与绩效都受困于资源权属配置的初始安排。①能源发展转型如果是市场转型,首先就要突破资源权属的垄断篱笆,否则不仅会影响能源转型的质量与速度,而且会拖累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能源发展转型是制度转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转型是能源发展制度转型,因此,如何从垄断中解放市场尤其是培养竞争性市场,就成为提升能源发展制度转型绩效的关键所在。

一、从资源富足到资源陷阱

(一)资源从财富蜕变成陷阱

作为财富,资源以其价值巨大、位置固定、投资规模,而最早成为民法中的物。从罗马法开始,民法上有关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规定就是围绕资源展开的。拥有资源就是拥有财富,资源富足成为比较优势、率先发展和国家博弈的物质基础与国家实力的象征。因为资源和增长是相互依赖的,“一个国家的资源多少十分明确地对它的发展程度和类型都有所限制。尽管这不是唯一的限制,或者,甚至不是主要的限制”②。罗托斯更强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认为自然资源通过提供国内市场和投资资金,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实现从欠发达向工业化的“起飞”。③显然,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而言,资源优势通常是竞争优势的起点。实际上,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资源是直接影响经济总量生产函数的根本性因素。在15世纪以前,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就具有明显的决定性地位。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特别是经过西方经济近400年的繁荣,作为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经济发

展的物质渊源,在财富积聚中扮演主角的资源竟然逐渐远离了财富。资源存量与财富增加非但没有成为正比,反而成了反比。资源富足国大多沦落为财富贫穷国。从理论上讲,资源富足能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资源优势“有助于解释初始差异和经济成果的某些变化”④。基辛格甚至认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⑤。然而,沉重的资源包袱及其带来的“荷兰病”⑥效应,以及资源寻租性腐败、轻视人力资本投资与自由贸易、内生性增长能力衰退等现象,使得资源富足国缺乏后天发展优势。奥蒂研究表明,1960—1990年间自然资源贫乏国家人均GDP的增长率为3.5%,自然资源富足国家人均GDP的增长率为1.3%,资源贫乏国家的发展比资源富足国家快2—3倍。资源富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性具有很高的稳健性。⑦资源富足国家大多难逃“资源诅咒”⑧(resource curse)带来的厄运。“资源诅咒”虽引发了争议,却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即使到今天资源富足国家的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二)技术替代资源成为生产力

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或生产力的效用在递减。随着工业能力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一国资本总量中,人造资本、无形资本等资本呈递增趋势,而创造人造资本、无形资本等资本的资源却呈递减趋势。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使得技术从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异军突起,创造出庞大的生产力,以至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工业化的过程,无论是“技术替代劳动力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要素”,还是“利用机器设备促进工厂生产”⑨,都表明:自工业革命伊始,工业化在造就英国“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就将工业技术推向了欧洲甚至全世界,进而加快了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工业技术促进了知识存量增加,扩大了市场规模,导致专业分工细化,推动了国内外自由贸易。“某个地区、某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把财富扩散到整个国家”⑩,因此,技术进步能够促使资源基础为技术基础所取代,“真正的金矿是制造业”的观念成为共识。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发展实践表明,能源资源富足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借助于其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单纯的能源富足国非但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反而连国际义务都恐怕难以履行。关于这一点,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当德国、日本等工业制造能力强国为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进行博弈时,石油资源大国沙特阿拉伯却拒绝担当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之任。

必须承认,资源与资本、技术、劳动等都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当技术进步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直接等同、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后,资源的生产力价值会进一步被淡化。当然,无论人们是否承认资源的价值,资源在生产与消费中都能直接构成价值或带来价值。但是,如果在会计账簿上资源与其他要素无法相折算,那就必然在客观上降低其生产力地位。

(三)资源转化为资本的障碍

技术,无论是知识资本还是工业资本,其都构成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进步率与全要素生产率都是资本效率。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所包容的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也都是资本效率。资源被排斥在全要素生产率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价值不可计算。与资本有价相反,资源无价,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资源产品低价已成为现实。从形式上看,一国的资源定价机制是制约资源成为资本的直接原因,而更为基础的原因则是激励制度的缺失,即缺乏使付出与报酬成正比的制度。实际上,资源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在同样的制度激励下,资源优势者必定会取得竞争主动权。正如刘易斯所言:“在人所作努力既定的条件下,同样的努力在资源丰富的国家比在资源贫乏的国家会带来更迅速的增长。”但如果激励制度缺失,资源优势便无从借力。再加上政治经济原因(如竞争制度不给力,无法形成竞争性市场),资源便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而成为利益集团的盛宴佳肴。资源是否成为资本取决于制度设计。“假定一国资源是既定的,它的增长率就取决于人的行为和制度,诸如人的能力、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储蓄和生产性投资的愿望以及制度上的自由程度和灵活性这类因素。自然资源决定了发展过程和方向,并构成一种挑战,而人们可能接受这个挑战,也可能不接受这个挑战。”制度设计的绩效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资源的生产性投资的态度,当制度符合人们的利益要求、有利于人们的选择时,资源就会成为资本,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反之,其就会成为成本。

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到“自然资本投资”,从“自然市场”到“绿色价值核算”,以资源的价值及其交易为基础的资源资本理论已经逐渐成形,并能为资源资本制度设计提供可操作的理性和规则。不过,所有关于资源资本的理论构想都必须建立在资源产权交易特别是完全物权交易的基础上。因为资源的价值因交易而产生,又因交易而分为不同的价值类型。也正是在交易过程中,资源能带来价值的属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当资源即资本时,资源与技术、劳动与资本才能同质同量地汇集成真正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如果成为资本,就会为资源富足国即低收入国带来竞争优势。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在世界财富总量中,自然资本占5%,生产资本占18%,无形资本占77%;低收入国家的自然资本占财富比例较大,达到26%。如果资源成为资本,资源富足国的财富总量就能增加近1/3,“资源诅咒”现象就无法出现。根据戴利的研究,人造资本具有替代性,而自然资本中有一部分不具有替代性;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而需要最大限度地投资于自然资本。如果资源成为资本,成本就会向资本转化,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格局就会发生变化:南北经济关系方面的对立被弱化,全球化分工导致的利益鸿沟被一定程度地弥合。

资源转化为资本依赖于制度转型,制度转型较之资源转化为资本更为困难。因为制度转型不单涉及一国的价值体系重构,还涉及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重构,直接关系到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其中交织着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甚至成为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虽然制度转型的方式与路径选择经常决定着制度转型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影响到制度转型的节奏与时间,但直接影响制度转型的却可能是创新与保守两种势力的力量对比。在法律制度转型中,政治家智慧通常成为关键因素。

二、从制度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制度优势替代资源贫困

20世纪上半期,当大部分资源富足国“极度追求高水平的自给自足”,满足于享受资源带来的惠益时,资源贫困国已经在埋头于制度创新,努力以制度优势替代资源不足的劣势,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以人才和先进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能力已经带动这些国家跨入了富国行列。实际上,基于对技术进步重要性的认识,英国从14世纪开始就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保护扩展了工资水平、价格结构与自由贸易等工业革命因素的边际。

一国的财富主要取决于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的效率,它更好地解释了国家间经济增长与收入的差距。”波特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繁荣是一国自己的事情,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继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政策、法律与制度是一国竞争优势的根源,财富因此而聚积;如果一国的制度破坏了全要素生产率,贫困也就成为必然。实际上,制度资本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资源贫乏的国家,只要其制度能够展现足够高的交易效率,其便可得到发展;相反,资源富足的国家如果缺乏更高的交易效率和更优良的制度,便会陷入“资源诅咒”困境。罗宾逊等认为,拥有能提升政府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制度的国家将会从资源繁荣中受益,而不具备这种制度的国家则可能会遭受“资源诅咒”的困扰。制度优势是根本性优势,是生产要素整合优势。制度可以用不同标准进行评估,但能否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制度优劣的基本标准。

(二)制度劣势拖累竞争能力

竞争优势来自制度优势。基于制度理性决定制度选择的原理,制度优势取决于制度理性优势。制度优势来源于理性优势及其制度设计。“设计良好的制度与规则会产生一个有效率的、发展迅速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设计不良的制度和规则则会引起社会停滞甚至衰退”,“在认真建立起来的法律规则的环境中,人们可以预见到会出现的情况,也就会相当负责任地行事”。然而,从理性优势到制度优势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法律制度优势的形成更是如此。制度是理性的结晶,理性优势却未必导致制度优势,缺乏理性的制度设计还会导致制度劣势。在我国,制度劣势恐怕就首先来自理性劣势。

我国的资源并不富足,然而,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公有制与资源优势理论相结合,成就了以资源为中心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因为国家“把更多的资源动员到经济生活中,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发展。换句话说,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靠要素投入效率得来,而是靠要素投入量的加大而得来的”。然而当前,我国资源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资源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也可以成为其拖累,关键在于一国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我国《物权法》并没有设计出能够带来资源竞争优势的制度,其将矿业权定位为用益物权,却禁止相关牟利易,这不但弱化了权利的法律性质,也否定了矿业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煤、油、电、核的政府规制加上市场势力的多重垄断是我国能源业的现实。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陆续进行的煤炭矿业权交易被先后禁止,1996年《矿产资源法》修订后出现的限制性煤炭矿业权市场在煤炭部依1996年《煤炭法》予以严格管理和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持续7年之久的煤炭资源整合的情势下走向萎缩、崩溃。另一方面,在政府组织的资本集中过程中,国企特别是央企低成本获得财富增量变大的机会,巩固了其资本与资源优势,民营资本则遭受了重大损失。我国2007年《反垄断法》在能源领域的适用被严格限制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上,市场势力垄断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却被忽略。国资委将石油、电力等资源型企业确定为公益性企业,这更为垄断壁垒的拆除设置了屏障。我国2007年《可再生能源法》及其修订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利基市场的逐步形成,民营资本因此获得的发展空间却因国内发电配额切割及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大为萎缩。在与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博弈中,民营企业的资本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企业甚至成为“拾荒者”。政府指导下出现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及其过剩产能,非但没有带来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振兴,反而使这些产业进退维谷。以资源管理为轴心的能源管理和管制同样成为部门利益角逐的对象,合并、整合、重组、重塑政府主管部门的大部制能源部改革也因此停滞不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并不是大部制建构的开始,而是能源管理与管制相分离或各自独立的尝试的失败。

(三)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

资源只是能够带来比较优势的一种要素,其并不是全部要素,甚至已经不是主要因素。现代财富大国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因资源富足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能力及其竞争力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即使资源充分转化成资本,自然资本也仍然无法与人造资本中的金融资本、技术资本等相竞争。在我国,人造资本作为金融制度与工具远比刚刚起步的资源资本要强大得多,因此,制度设计与安排不能总是围绕资源权属及其支配、维护展开,更不能围绕维护目前的资源垄断局面而展开。

在能源资源开发的惠益分享已经全球化,国家间的合作博弈几成定局的情况下,用所有制或所有权限制资源交易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如此既不会为国家带来财富,也不会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基于国家博弈从地缘政治走向地缘经济的趋势以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特别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获取资源的现实,对我国国企特别是央企进行产业组织能力再造,重构其资本结构,增强其工业资本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更为重要的选择。在垄断中解放市场,就必须进行制度转型,即使制度从维护垄断转型至推动竞争。至少,“政府可以通过促进竞争来停止保护垄断权利”。

实际上,限制交易的直接后果是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等权钱交易现象的大量涌现,正因为此,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权交易最先成为能源业中被中纪委挂牌监察的重点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政府、国企特别是央企已经深深坠入资源优势的制度性陷阱。要走出资源优势陷阱,就必须切断政府、国企特别是央企在资源优势方面的利益链,使竞争、博弈成为国企特别是央企的选择与抉择。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产权、竞争、投资等方面法律制度的市场化转型可能是我国从制度劣势走向制度优势的契机。

三、我国能源法的制度抉择

(一)从资源市场启动制度转型

由于固守利用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我国已经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从资源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制度转型。要让制度集聚资本力量而不是分散资本力量,这是提升国家能力的关键。以资源的市场化转型启动法律制度向实现竞争优势转型,是包括资源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创新过程。以能源结构转型、能源消费强度与消费总量“双控”、提高能源效率与能源清洁利用率等为内容的能源发展转型的绩效,归根到底取决于资源的市场化转型。我国“十二五”规划、党的十报告、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明确提出,要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建设竞争性市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我国的法律制度抉择,为此,首先必须打破垄断,还原资源消费的竞争性,从垄断中解放资源市场。从产业上游切断利益链,就能为产业中下游提供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如果继续以维护资源所有制和所有权为坐标,而不触动垄断的根基,恐怕就很难从垄断中解放市场。因此,能源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基于“资源创造的财富与福利在国家之间、利益集团和社会集团之间、个人之间的分配”来建构“社会组织、法制和行政结构以及政治体制”,即制度设计不应围绕资源权属进行,而应当向提升“破坏性创新”能力和再造工业制造能力转型。要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资本、劳动等生产力要素。

(二)制度设计肇始于切割利益链

从资源优势走向竞争优势的核心是用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在我国当前,国企特别是央企对保证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方面的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等有积极表现,但其本质上并不愿意放弃现行制度带来的红利。国企特别是央企包括其下属的科研院所都对能源研发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但却没有实现“破坏性创新”,一个关键原因是国企特别是央企没有企业家精神,并不愿从垄断中解放市场。实际上,从垄断中解放市场恰恰是激活国有资本能力的关键。要使国有资本彰显资本属性,就必须创造价格激励而不是权利激励的制度环境。尽管民营资本组团参股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可以有效改变企业资本构成,从而提升企业活力,但能够真正带来国企特别是央企行为方式改变的,是其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的改变。

我国国企改革已历经30余年,能源领域的国企特别是央企改革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投资产权的改革还有许多可以突破的地方,但更为基础的改革——资源权属的改革亟待推进。我国目前的资源权属制度是造成能源领域被国企特别是央企垄断的根本性因素,这一制度弱化了国企特别是央企的财产约束,维系着产权主体不明、权利边界模糊的公共产权结构,成为国企特别是央企垄断能源行业的政治经济基础。要切断国企特别是央企在能源领域的利益链,就必须对资源权属制度进行改革。另外,投资产权制度与资源权属制度的转型必须配套,否则资源产业转型就会落空。如果“基础产业的垄断弊端,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了日益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力度推进基础行业改革就刻不容缓”。

如果我国已被固化60余年的集体资源权属制度能够转型成功,那么,同时被固化的政府与国企特别是央企资源权属制度的转型就也是可能的。新的资源权属制度如何设计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但无论作何设计,从民族利益出发、改革固化的利益格局都最为关键。从各方面透出的改革信息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践行社会转型的时间表或路线图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而资源权属制度转型却是必须尽快采取、尽速完成的行动。

(三)法律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从制度优势到法律优势是我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现行资源权属制度是现行法律所设计、安排的,法律制度转型因此成为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契机。资源权属制度创新必须推进资源产权的公平分配与交易,推动投资项目的竞争性取得和工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矿产资源法》要向《矿业法》转型,以矿业的市场化转型作为制度创新的目标,除了临界资源与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其他资源储量大多可推向市场。未来《矿业法》应明确规定各类矿业主体平等享有资源、平等分享其惠益,废除现行制度中基于资源权属的垄断规则及对民营资本投资的歧视性规则,重构矿业产业组织;应对部分矿业垄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资源型企业向竞争型企业转型,提升矿业经营各环节中工业技术在资本构成中的比重,全面提升矿业竞争水平。未来《矿业法》可以矿业权交易为制度轴心,设计矿业权交易标的、交易规则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该法对矿业定位的立足点不应当放在资源属性上而满足于税费减免与其他改革,而应当着力于矿业转型,扩大矿业资源资本市场。

我国现行《煤炭法》以及正在制定的《石油天然气法》和《原子能法》等能源资源特别法,都要向能源产业法转型,以便将从资源权属改革中释放出来的产权力量转化为工业产业竞争力。相关制度设计要立足于煤、油、核等能源产业的类型与组织结构的“破坏性创新”,明确能源主体平等使用各类能源资源的具体要求,提出破除各类(油气管网准入、项目审批等方面)垄断的相应措施,明确煤、油、核工业知识产权的特别保护与奖励措施,加大煤、油、核等产业的重大设备与关键设备的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能源产业法要建立能源产业发展的专业与技术管制机构,明确其安全、社保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当然,鉴于煤、油、核产业属性各异,其市场规模与成熟度存在差别,相关管制制度的侧重点、管制的程度与范围也应有所不同。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应向《可再生能源产业法》转型。未来《可再生能源产业法》应设计各种可再生能源的产权交易与投资规则,通过改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组织规模与工业结构,建立可再生能源市场及技术创新体系;应建立民营资本投资保护制度,在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与规模、市场份额控制以及电站建设与并网服务、土地利用等方面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未来《可再生能源产业法》应明确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产品检测论证及项目招投标程序、相关信息公开与地方责任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财税补贴制度,逐步实现从财政激励走向价格激励。未来《可再生能源产业法》还应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制度结构,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尽快出台《能源法》。该法以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建构能源大部制及国家能源创新体系为中心,围绕推动能源产业竞争、打破能源产业垄断与管制进行制度设计。推动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表现在能源领域就是反垄断,这正是未来《能源法》的使命。相较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从垄断中解放市场会受到更多的制度羁绊,变革现行资源权属制度、构建新的能源资源投资产权和竞争性制度也会受制于更多的经济、政治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能源法》的制度设计或制度创新会面临很大困难。我国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的直接结果是扩大了能源管制的边际,这为《能源法》建构管制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实际上,能源管制边际扩大的前提是能源市场的形成并扩大,在能源市场尚未形成并扩大时就强化能源管制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重走工业管理的老路。建立健全能源管制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形成并扩大能源市场,未来《能源法》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未来《能源法》还应当在促进政府与市场间互动、能源资源与投资产权交易、能源竞争、能源研发与技术创新、能源金融改革、能源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如此才能使竞争优势在能源领域中表现出来。

当前在我国,能源资源权属的国家垄断地位是《宪法》和《物权法》的原则性规定,打破这一垄断必然涉及相关法律制度创新。法律转型是一种强制性转型,无论是立法理念转型还是立法程序转型,都因涉及较多政治因素而与其他转型不同。上海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实践表明,国家推动法律转型的决心是明显的。笔者建议,我国应暂停适用或修改、废止《宪法》和《物权法》中有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度,建立能够推动自由贸易的资源权属制度。从《财富》杂志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大陆企业占85席(剔除香港上市4席),其中国企占78席的显赫席位来看,国企与央企在国内外市场上根本不必借助于“政府之手”进行竞争。《反垄断法》不应成为国企与央企的“护身符”,而应当通过反向激励措施,使国企与央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际上,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是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国企特别是央企必须甩开“政府之手”,寻求在市场中自立自强之道。

民营资本规模化进入能源领域是能源发展转型成功的根本性标志。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且在于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非国有企业部门”。2013年上半年我国民营资本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63.75%,其在能源总投资中仅占2.5%。出现这种格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关于民营资本投资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无法保障其投资权利行使及获得相应的回报。未来《能源法》及相关投资法律必须设计有效的制度,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观。

四、结论

市场经济是制度经济。要使能源发展转型富有绩效,就必须通过法律制度设计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理性决定制度选择。能源发展转型是制度博弈,更是理性博弈、思想博弈。“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只有随着人们经济价值观念的更新、提升,制度才能发生富有绩效的转型。突破资源权属垄断篱笆,在制度理性与制度设计上实现转型,这涉及从宪法思想到民法及与资源能源相关的法律制度的转型,这些转型取决于政府顶层设计,必须由政府予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这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可以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并被寄予厚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告别传统,重拾竞争优势,在垄断中解放市场,在有效率的体制内实现资源能源获取和公平惠益分享,这有赖于制度转型,也有赖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实践来看,法律转型必须适应正在发生的政治与经济转型。为此,政治家需要努力,法律人也需要努力!

注释

①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认为,制度结构决定或直接影响着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决定或直接影响着制度绩效。从这一理论出发,煤、油、电、核都是能源资源或其衍生品,即使将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规模化发展,也同样存在能源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②[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2页。③[美]W.W.罗托斯:《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郭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8页。④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胡光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6、312页。⑤转引自[德]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赵刚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2、21、“序言”第Ⅰ页。⑥“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中小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荷兰病”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是,最终使得制造业衰落、服务业繁荣。⑦[英]R.奥蒂:《资源富足与经济发展》,张效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33页。⑧“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用语,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经济增长更慢。⑨[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3—92页。⑩[美]埃里克·S.赖纳特:《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杨虎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9、66、59页。我国许多学者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资源是自然物,并没有价值。而资源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有价值,如兰德尔认为“自然是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参见[美]阿兰·兰德尔:《自然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施以正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2页)。[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59页。世界银行:《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方法政策》,蒋洪强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3—26页。参见[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09—113页。参见[美]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王春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毛立坤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1—210页。参见[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册,李明轩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4页。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外研究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9期。有人采用SFA方法计算我国35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总体上技术进步在能源效率提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应当鼓励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来提高能源效率,尤其是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资源性、垄断性行业而言,还应当鼓励通过提高规模效率来提高能源效率。(参见段文斌等:《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吗?——基于35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张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美]斯蒂芬·L·帕伦特:《通向富有的屏障》,苏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15页。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则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参见[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4—105页。)2013年10月,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提出:“要认真研究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措施,根据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求,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参见《国资委: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中国新闻网,http:///gn/2013/1031/5450014.shtml.)其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国企投资产权改革,但迄今为止,任务仍很艰巨。参见中国新闻网2013年10月26日公布的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撰写的《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该方案被称为“383改革方案”。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提出的“383改革方案”的8项改革重点中,、集体土地入市交易位列第3位。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上,国务院总理表示: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根据2013年10月中央编办印发的《中央编办关于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区域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范围已经从电力扩展到了油气管网、电价等领域。张维迎认为,“改革必须从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来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改革首先要做起来,做起来有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要有所行动,行动才能产生方向感,产生信心”。(参见《张维迎:改革无需等待“顶层设计”》,《凤凰周刊》2013年第29期。)[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发展与发展政策》,纪沫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魏志强:《科斯忠告:中国经济面临缺乏思想市场》,《中国新时代》2013年第1期。[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美]罗纳德·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51页。

参考文献

[1][美]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王世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5

摘要:河南省铝加工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铝加工企业和行业的调研,客观阐述了河南省铝加工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具备的优势,并对“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铝加工产业发展做出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发展对策.

关键词:铝加工;节能减排;再生利用;发展对策

Aluminum Industry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CHEN Liang-jin,CHEN Dong-yi,TIAN Ming-huan,LI Yao-min(Luoyang Nonferrous Metals Process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Luoyang 471039,China)Abstract:The aluminum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rapid devel-opment has also brought some problem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aluminum processing enterprise in HenanProvince and industry research,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Henan Aluminum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advantage.It also points out the future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s develop-ment of Aluminum in Henan Province,and then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 words:aluminum;energy saving;recycling;development strategies

1铝加工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铝加工发展现状

至2009年底,全省铝加工企业超过158家,铝材产能约为320万t,铝材产量达到269万t,占国内总产量的15.19%(2009年全国铝材产量1769.87万t),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铝板带箔产品产量达到216万t;铝型材产量15万t左右;管棒25万t(含铸棒);线杆4万t;还有粉、粒、母线等其它加工材8万t.

在河南省的158家铝加工企业中,一个重要构成特点就是民营企业多、小型企业多.在多年的发展中,也有一批大型企业成长起来,如明泰铝业、中铝河南铝、郑州铝业、神火铝材、中孚实业、淅川铝业等,2009年明泰铝加工产品产量16.59万t,全国排名前三,是我国主要的铝箔生产厂家,神火铝材、中孚实业、中铝河南铝等企业也不断扩大产能,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未来还将有万基控股、伊川电力、龙鼎铝业、伊龙、鑫隆铝业等一批大型铝加工企业不断成长起来.此外还形成了郑州—巩义铝板带集聚区、洛阳—三门峡铝板带集聚区、长葛再生铝集聚区.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技术储备和新产品开发.如明泰拥有河南省铝板带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顺拥有市级铝箔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铝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豫联能源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人的研发部.

1.2铝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1)原料供应渐紧,产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过去的几年中,河南省铝加工产能不断增加,并且根据对拟建项目的统计,未来产能还会大幅增加.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电解铝产能将有所压减.上游原料供应的减少和铝加工产能的继续增加导致原料供应日益紧张,部分企业已出现原料短缺的危机,产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产品档次和质量较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虽然铝加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较大规模,但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仍处于较低位置,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少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且产品雷同问题严重,造成自我恶性竞争,不利行业整体发展.在产品结构上,铝板带比例过高,型材萎缩,比例偏低,并且根据拟建项目情况看,未来铝板带箔产能仍将快速扩张,而型材发展缓慢.

(3)中小企业偏多,资源配置分散.在河南省现有的158家铝加工企业中,2009年产量达10万t以上的有8家,5~10万t之间的有9家,产量在1万t以下的企业至少80家,有十余家企业因各种原因停产.

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

(4)集聚区没有充分发挥聚集效应.集聚区内企业太散,缺乏交流和沟通,未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未来重组困难较大.

(5)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铝加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无论技术、装备还是产品都有一定创新,但与其它地区的铝加工行业和企业比较,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是短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一个行业或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才能有充足的后劲.

(6)再生铝的生产和利用问题.我省废铝回收加工主要在长葛市大周镇进行,2009年,因深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有限,再生铝在铝材加工中使用比例为20%~50%.

2铝加工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具备的优势2.1铝加工发展面临的形势(1)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铝加工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2)我国对铝材需求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但需求量增速或将降低,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3)整个铝加工行业或因产能大规模增加进入微利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进程加速.

(4)电解铝供应日益紧张,原料短缺将会成为影响铝加工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部分领域铝制品进入报废回收期,将为我国再生铝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同时也为我国铝加工发展提供部分原料.

(6)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

(7)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凸显.

2.2铝加工发展的优势

(1)基础优势.河南省铝加工产业尤其是铝板带箔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产业分布相对集中,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产业链优势.河南省利用先天的能源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电铝一体化生产,形成了以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和铝加工为主线,发电、碳素、氟化盐等辅助产业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链,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3)技术装备优势.我省铝加工近几年新建项目多采用国内外先进装备,如中孚实业新建1+4热连轧冷轧项目、伊川电力哈兹列特连铸轧项目等,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我省铝加工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4)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优势.河南省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铝加工行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铝工业集聚区———郑洛工业走廊,国内重要的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基地———长葛大周再生金属加工回收产业园.

(5)劳动力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作为人口大省,河南人力资源丰富,相对其他省市劳动力成本较低,并且内销市场庞大,这些都为河南的铝加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受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其它不利因素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势头强劲,河南因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带,这将为河南铝加工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6)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河南省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农村市场之一,未来面临巨大机遇,尤其是建筑用铝型材.

3铝加工未来发展思考

3.1发展定位

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壮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调整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至“十二五”末,铝材生产和原铝及再生铝产量达到基本平衡;铝板带箔生产规模保持全国第一,产品品种牌号齐全,中高档产品为主,有少量低档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型材生产能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自身对普通型材的需求,并能占据部分高档工业型材市场;有5~8个部级和省级名牌产品,有5家以上企业进入中国铝加工第一方阵,有8家以上企业在海内外股票市场上市,其中主营铝材的上市企业达3家以上,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3.2发展对策

3.2.1优化产品,调整铝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培育精品

(1)调整产品结构.经过调查和统计,我省铝板带箔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58.3%进一步上升到2009年的80.3%,而铝型材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21.8%下降到2009年的6.9%左右,根据对拟建项目的统计,未来我省铝板带箔产能增量仍将很大,2012年我国铝板带表观消费量可能达到585-605万t,2015年表观消费量可能达到720-750万t,部分品种铝板带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但2012年至2013年间综合产能或将突破900万t,因此铝板带市场竞争将加剧,总产能不应再盲目扩张.

未来在稳固铝板带箔生产上优势的同时,应限制低水平铝板带箔项目建设和低质低档铝板带箔产品生产,防止铝板带箔产能盲目扩张;适当发展铝型材,尤其鼓励利用再生铝发展铝型材,满足我省城镇化进程中自身对铝型材的需求;增加高精铝板带箔、工业铝型材、铝铸件等铝材品种的比例,以满足东南沿海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我省转移后对相关铝材的需求.

(2)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全力支持高水平在建铝板带箔项目,严格限制竞争力较差的拟建铝板带箔项目,淘汰一部分落后技术和产能,对一部分落后装备和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以此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

(3)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重点培育一批精品和名牌产品.为满足我国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子产品等领域对铝材的需求,积极发展高精铝板带箔、印刷用铝基材(CTP)、高性能铝合金特种铝材等产品.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一批精品和名牌产品,提高铝加工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4)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新建项目以精深加工为主,生产幕墙板、铝塑板、铝餐盒、铝纸复合袋、药用箔等终端产品,直接在本省消耗大部分铝粗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5)积极开发新产品.积极研制新合金、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把握新兴产业对铝材的新需求,不断拓宽铝材消费市场,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支撑.

3.2.2发展企业,鼓励大型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帮助中小企业做专做精

(1)促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培育一批企业.促进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的企业联合重组,尤其是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相互联合重组,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竞争力.

重点培育中孚实业、明泰铝业、中铝河南铝等铝板带箔生产企业;大力支持辉龙铝业、伊龙集团、恒美铝业等在豫企业等铝型材企业;鼓励长葛有条件的再生铝企业兼并重组,形成1~2家年产5万t的再生铝企业,多家年产2万t的再生铝企业,并延长产业链,利用再生铝生产铝型材.

(2)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与我省企业合作,吸引东南沿海的高端相关产业向我省转移.引进美铝、帕萨等国内外知名铝加工企业与我省企业深度合作,或吸引东南沿海的空调器、全铝汽车、全铝发动机等相关产业向我省转移,全面提高我省铝加工水平、产品档次、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股市、期货等金融手段,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宣传、引导和鼓励企业合理利用股市、期货等金融手段,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尤其是以铝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上市.

(4)注重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关注和培养大企业的同时,及时听取中小企业发出的声音,重视小企业的困难和权益,在尊重市场规律、优胜劣汰的前提下,在资金、政策和信息等方面要给与照顾,帮助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做专做精;引导中小铝企业发展品种多、产量大的铝终端产品,使之与大中型铝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配套.通过实现大企业大而强,中小企业专而精,大小企业互补共生,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3.2.3节能减排,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推动节能减排产业化

通过扩大宣传、提高意识,依托科技、提倡创新,辅之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全行业内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并使节能减排产业化,用切实的利益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让节能减排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推动力.

3.2.4再生铝利用,打造再生铝生产基地,提高再生铝利用率

(1)依托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即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打造部级废铝回收和加工基地,建立一条全国废铝资源向我省流通的渠道.在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现有发展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优惠政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优化园区管理手段,“十二五”期间,建立统一的拆分中心和检测中心,申请相关生产资质.

(2)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废铝回收和加工企业,带动整个再生铝产业发展.因起源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我省再生铝生产目前仍存在规模小、分散等问题,缺乏大型的、有规模的废铝回收和加工企业,因此“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培育数家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再生铝生产企业,形成经济规模,以带动整个再生铝产业的升级和持续发展.

(3)建立研发中心,重点解决再生铝利用中的技术问题.在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或大型再生铝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研究废铝回收技术和再生铝利用技术,提高铝材产品中再生铝的利用比例,提高再生铝用量且保证产品质量.

(4)鼓励和引导铝加工企业利用再生铝.利用再生铝,既能节约能源和资源,又能弥补铝加工中的原料紧缺,因此应大力提倡现有企业提高再生铝使用比例,同时可培育数家以再生铝为主生产铝型材的企业.

3.2.5科研创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抓紧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1)建立更多研发机构,促进已有研发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重点企业和几大产业基地建立研发机构,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未来要依托各企业和各产业基地的研发中心,利用好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优势.

(2)加大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方面的投资,建立鼓励创新机制.给予工艺、装备、技术、产品和应用等创新以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对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宣传和奖励,在全行业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6

关键词: 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 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2-0126-03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新兴的资源型城市,“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来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应对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索。

一、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意义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榆林促进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环境保护和进行生态修复的迫切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跨越式发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长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塌陷、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等问题,榆林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开采使榆林26万亩植被被毁,占全市总面积57%的区域属于荒漠化地区;目前全市因煤矿地下采空引发的地面塌陷面积近20平方公里,由塌陷引起的矿震频繁发生;水源污染和水容量损失现象严重,采煤矿区的河床、沟渠煤泥沉积,地下含水层结构被破坏,造成区域性地表水渗露,地下水位下降;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空气环境;再加上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榆林市城镇污染问题越演越重。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现实矛盾,迫切要求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削减“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以“低碳”理念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提高生态质量。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榆林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在以能源化工产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榆林市经济发展的资源驱动型特征明显;初级产品加工业产能过剩,资源产品就地转化率低;传统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体系;能源化工下游和配套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企业发展成本增长,市场竞争力逐步趋弱;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以高能耗行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使榆林市的单位GDP能耗水平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的170%左右,这与榆林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符。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压力的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榆林市面临的现实挑战。榆林应及早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碳”为重点,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化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先行示范、引领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动选择

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中心。随着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新材料替代的趋势日渐明显,榆林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城市,更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榆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富集区腹地、“呼包鄂榆能源经济带”南部边缘和我国北方两大主要通道包(头)西(安)、青(岛)银(川)的交汇点,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的核心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榆林作为连接联动中西部的区域性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榆林市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在转型发展中进一步奠定优势。另一方面,国内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趋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改革攻坚涉及深层次矛盾,又使榆林市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榆林只有变挑战为机遇,尽快建立低碳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低碳规划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夯实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和产业基础,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随着低碳产业实力增强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榆林经济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拓展。

(四)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遭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关乎民族未来福祉的长远大计。作为两者的结合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选择。榆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建成宜居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作为新兴的资源型城市,榆林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资源深度转化优势,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建成低碳城市,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作为中国转型升级发展的城市典型,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必然会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榆林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形象藉此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这个高度来看,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重大意义。

三、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

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优势。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只有避免走“先发展、后转型”的老路,率先实现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一)比较优势

榆林市的比较优势在于榆林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自然资源开发时间较短,资源尚未到枯竭的边缘。榆林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气、油、盐富集一地,是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神木、府谷、榆阳、横山一带有目前全国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探明储量占陕西省煤炭资源总量的94%;榆林九个县(市)的地下都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资源储量占全省总量的43.4%,含油面积2300平方公里,是陕甘宁油气田的主储区;榆林是陕西省唯一的盐产区,岩盐资源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榆林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MJ/m3,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3,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的条件。资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禀赋是榆林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条件。榆林市以能源化工为主导,逐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循环经济,这些优势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具备的,也使得榆林低碳化转型效率提高。

(二)后发优势

转型的后发优势是相对于发达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属于一种特殊优势。[1] 榆林市可以学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榆林市相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又属于落后城市,在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行业风险的把握、市场的占领等方面又可以学习成功的经验,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端的专业人才为榆林市的转型做贡献。

(三)政策优势

榆林市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国家政策支持榆林市发展和转型。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提出, 稳步推进神东、陕北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建设坑口电站;合理发展煤化工产业;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发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西部布局并优先审批;加快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降低工业用地出让金标准和开发区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27条”),提出全力支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放权、让利、搞活”的政策措施,榆林将成为陕西的一个“特区”。同时,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优惠的政策措施支持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治理环境。榆林市政府也制定了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为榆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保障,为实现转型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榆林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路径

(一)制定低碳城市规划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城市,榆林目前已经具备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条件。《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和塞上生态名市,要着力构建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2]。根据这一发展目标要求,应全面导入“低碳”理念,制定一个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活方式全方位一体的低碳发展总体战略。应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组团式为主,合理规划城镇空间体系,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实现城镇体系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低碳城市规划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二)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榆林市产业发展和增长方式仍未摆脱大规模开采资源——大量生产消费——大量排放污染的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3]。榆林的产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包括:(1)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产业,避免重复投资和低端扩张,实现高碳产业有序退出。坚持淘汰落后产业与扶持优势产业相结合,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体系,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大力培育高新、高端、高智能、低碳、低排、低能耗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节能节电和环保产业。优先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生活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为高端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市场。(3)通过技术改造和淘汰高排放设备,推广清洁燃煤技术来大幅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尽快进入能源多元化阶段。(4) 实施节能环保示范项目,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余压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发电、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集成、建筑墙体和设备节能一体化、工业节水与回用、餐厨垃圾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开展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实施更严格的低碳生产技术标准

应更加严格地施行国家、陕西省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在石化、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以及煤的干净高效应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创新。要在《榆林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低碳行业准入规定,凡是有悖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立项。主动向企业提供涉及低碳产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省、市政策的解读,研究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高能耗低碳化改造技术的开发运用,颁布并实施能源化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方案。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尽快形成低碳支柱产业。提供财税优惠,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支持低碳工程建设和技术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呼包银榆经济区碳排放交易一体化制度,开放排放权交易许可。此外,应建立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完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组建低碳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将节能减碳效益指标列入政绩考核体系。

(四)打造低碳示范社区

创建低碳示范社区,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行动,展示低碳生活的魅力,同时为低碳技术提供实践平台。从居民用电、洗衣、做饭等各方面践行低碳方式,社区规划建设共用阅览室、健身房、洗衣房等设施,降低社区设施的能耗与废弃物排放;开展节能推广项目,建设智能电网,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运行状况;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的低碳交通应用示范;应用低碳建筑技术,推广太阳能、地下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绿色城市照明”;建立低碳社区管理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高效的现代生活理念;对社区废弃物实行严格的分类处理,监督制止生活废水、消费废弃物和垃圾的违规排放;向广大市民宣传低碳生活理念,鼓励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五)倡导消费低碳化

引领市民文明生活方式是消费低碳化的前提条件。倡导适度节制消费,支持循环消费,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采用绿色包装,减少包装材料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倡导适度包装,鼓励包装产品回收和再循环;在消费过程中选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废弃物的处理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培育绿色消费市场,保障绿色产品供给,才能引导低碳消费行为。通过有利于绿色消费发展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降低绿色产品的销售价格。实施绿色产品名牌战略,扩大绿色产品影响。借助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等机构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杜绝“仿绿色”或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秉承科学发展、率先转型的宗旨,全面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才能把榆林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区域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周晓雯,王喜荣.基于城市竞争力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西部大开发,2010,(2):212-213.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7

【关键词】新立轴风小水电 能源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新途径

1新立轴风小水电能源大发展的大优势,是来自电力能源能大发展的条件和来自我国电力能源大发展的历史选择

电力能源大发展的条件是:成本价低、资源储量丰富、人能安全控制使用。如煤电的成本价低,煤炭的储量丰富,煤电又易安全控制使用,故煤电得了大发展。但煤的燃烧要排放有害的和有温室效应的气体。煤电的长期大发展,排放了大量的温室和有害气体。造成了今天的极端气候灾害,并使大气浑浊污染,多雾霾,少蓝天白云,影响人们健康,并使农田旱涝不均多灾害,影响农田增收。我国为治理这些危害,大力发展了水平轴大风电,至2012年我国大风电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一。而我国专家认定:我国只是风电大国,还不是风电强国。这因大风电的电力不稳多变,不能直接使用,它并网有破坏作用,只有限量并网混合才能使用。又因大风电场址受风力区所限,这使我国大风电场址多在西北边远区,而我国的大电网又多在东南区,必建远距电网通道才能使用大风电。即使我国成为大风电强国,但还不是电力强国,这因大风电不易存储,不能安全灵活配合用电高峰。如丹麦国家,已是大风电强国,遇到用电高峰期,还需高价买别国的电力。而大风电人们却不能安全廉价操纵使用,这又是大弊病。而大风电的成本价已高于了煤电。在我国建远距输送电网,成本价更高,它的大发展更不能与煤电的大发展相竞争。

我国在新能源的发展中,只有小水电的成本价比煤电成本价低,它发的电力又稳定,人们又易安全控制使用,如它的电力能就近使用,多余的电力易并网,它并网不但无破坏作用,而且是大电网廉价有益的补充,它不但不排放、无污染,而且无移民、淹没的麻烦,而且规模小、工期短、见效快,故它不但优于了煤电、大水电、大风电等,它能大发展。据有关资料[1],至2003年,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8万余座,年发电量1100亿度,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40%左右,它是我国新长态电力发展快的佼佼者。但它发电的可再生水源多在大电网覆盖不到的山区,分布不均储量有限。据有关资料报道,它的好站址目前已经开发用完,今后已不能再大发展了。

而我国的‘小水电’和‘大风电’不能大发展之后,我们深入研究,实验了‘新立轴风小水电’,却发现它能够大发展,因它是小水电和大风电的新发展、新选择,它不但具有小水电的一切优点和大风电的环保性,而且它又克服了小水电和大风电不能大发展的一切弊病,它不但大大优于了小水电、大风电,能够大发展,而且它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效益符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新途径的条件,下面就进一步说明此问题。

2 新立轴风小水电能源的大发展和巨大效益,为什么符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新途径的条件

据我国张超编著的一书第10章,我国水电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及展望,第10章、3、4节2050年我国水电发展的预测,对于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预测,有关单位做过多次,主要成果有三。

(1)原能源部:“中国能源战略研究2000-2050”,1996.11。

(2)中国工程院能源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研究总报告”,1997.5。

(3)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研究”,1998年。

他们预测研究的结果提出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在本书222页最下面写道:“在2050年我国水能、核能开发达到极限后,煤炭将成为最主要的能源。应当从现在起就积极研究,保护并高效利用我国宝贵的煤炭资源,探求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而煤炭资源不能再生,它有枯竭期,又有污染,它不符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新途径的条件。而我们研究成功的“新立轴风小水电”,它能成本价低廉,它的资源风力、空气压力及可再生水源储量极丰富,无枯竭期,它的电力人们又易控制操纵使用,它又干净、不排放、不污染,它具备了电能大发展的一切条件,它并完全能于煤电相竞争发展,它完全优于了煤电,它并有巨大效益。故它符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的条件。下面我们再具体说明它的大发展优势和巨大效益。

3新立轴风小水电能源大发展的4大优势

(1)风力提水的发展优势:因风小水电首先要用风力提蓄水,而风力提水比风力发电技术设备简单、价廉,很容易实现,故日本的有关专家学者在著作中预言:“风能用于提水,不但会长期持续下去,而且有可能出现超过用于风力发电的状况”[2]。但目前风力提水只用了风力,因没用大气压力的配合,这使风力提水不能高扬程大流量,这限制了它的发展,这使我国的风力提水也只能在沿海发展。再如过去我国农村的链条水车和链条泵提水,因只用了水面上的大气压力,它的标准值是76厘米汞柱高,折水柱高为10.33米高的压力,它传递作用在链条提水盘的下面的水面上,距被提水面越近,其压力值越大,而它提水超过10.33米高就没有了大气的压力作用,提水盘下面就要出现真空,严重影响提水扬程。随着农村提水扬程的加大,这使我国过去的链条水车和链条泵提水遭到了淘汰。而我们今天的“新立轴风小水电”风力提水,我们研究成功了用“上空气压增提水扬程器”它间距5米的压力就能大于标准气压的平均值。我们并申报了专利,在此专利中,都有具体的说明。它解决了风力提水不能高扬程大流量的问题,它能满足小水电最大落差的提水需求,它使“新立轴风小水电”提水有了大发展的优势。

(2)新立轴风力机的发展优势:本风小水电风力提蓄水要用的新立轴风力机,它由三种立轴直翼活翅型与申报的三个专利组成。第一种是基本型,名称是:立轴升力直翼活翅风力机,它的专利号:02284215.2,已被国家评为重点专利和一等奖,并被收录入《中国当明家大辞典》第二卷。为满足风小水电风力提水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究设计成功了“立轴升力直翼活翅尾”风力机,它的专利号:201220403902和“立轴升力直翼内外活翅风力机”,它的专利号:201320015070.5。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易制、价廉、效高。这因它们都是升力直翼叶片,比水平轴升力叶片根大、梢小,有扭曲要易制易取材,如我本人已用upvc水管材,加热软化内模具成形法,制成了对称翼NACA.0015翼型的样机。因它是用双横臂连接立轴与叶片,它双支点受力,比水平轴叶片单支点受力要弯矩小,耐使用。它直翼叶片中部设活翅,只要有2级微风树叶动,人脸有感觉的风力,就能打开活翅使风轮转动,使提水机械提出水来。6级以上的大风,活翅尾的离心力配重,产生的离心力能使活翅尾自动张开,减速,可利用大风力提水。在低速风力下,顺风向转动活翅张开,能扩大迎风面积10倍左右,扩大风功率推动风轮转动。大风又能减速减小风功率,它提高了利用风力的效率。立轴风轮转动的轴线稳定性,又有利于塔架的耐用和抗强风。立轴风轮是中转速,它转动的高速性系数稳定,这利于风力提水,特别它的叶片易制,此特点可使它用适当大的叶片和大机型向全国85%的风能密度不同地区,廉价普及风力和大气压力提蓄水。这使新立轴风力机提水具备了很大的发展优势。

(3)新立轴风小水电的可再生水源的发展优势:在今天新常态的电力发展中,小水电是快速发展的佼佼者,但因它利用的可再生水源的局限性大,使它今后不能再快速发展了。而新立轴风小水电利用的可再生水源却打破了小水电利用可再生水源的局限性,并大大优于了小水电的可再生水源,却能够大发展。如它利用的第一种可再生水源是农田的深机井,它可用 电力、风力双配套,电力是在抗旱时机动使用,一般深机井每年抗旱只用3-4个月,它每年均有8-9个月的时间无用,而风力它可常年使用,循坏用水,节水搞新立轴风小水电或风微小水电,它分布均匀、面广,数量无限。而当前的农田深机井,开口井壁直径为60 cm,它可容砼井筒直径40-35 cm,其直径40 cm的,风电双配套可装链条提水筒直径为10-12cm,若砼井筒口径小于40 cm的,就不能用此提水筒的直径了,就会影响提水效率。故建议今后的深机井,砼井筒径制成40 cm的为好。它并能保证使用安全、并能保证风力提水和发电放水互不影响,并能同时进行。

它利用的第二种可再生水源是:江、河两岸与大湖泊沿岸的连通水井,它的提蓄水落差在30米内的都可用。它用人工或机械都易开挖,只要井底适当低于水面,就能用有特殊构造的水管连通就能保持井内有足够用的水,它可专用风力常年专搞“新立轴风小水电”,因它能使蓄水循环,节水搞风小水电,它可适当的增多,它又能适当的扩大井筒,,它可装适当大的新立轴提水机型,它又可提升蓄水位高度,和降低发电位置,提高发电水落差和效率,它又能规模适中,广泛投资,工期短,见效快,发展快,它发的电力能就近廉价使用,又能并网,它并网又是大电网有益的廉价补充。以上两种的可再生水源井,它不但比小水电的可再生 水源分布广,储量丰富,而且它不易受到雨雪冰冻和暴雨干旱的干扰影响发电。故它大大优于了小水电的可再生水源,它的优势能保新立轴风小水电的大发展。

(4)它成本价廉的发展优势:成本价廉是电力大发展的主要条件,它也是新立轴风小水电能大发展的主要优势。如它提蓄水的动力用的是风力和大气的压力,它不用钱买就可得到。且储量丰富用之不尽。它利用风力的机械是新立轴风力机,它不但比水平轴易制、价廉、效高、耐用,而且能在我国85%左右的地区风力提水使用,它打破了水平轴风电场址只能在我国1%的地区兴建的局限。它提水用的配套机械是新型链条水车或链条泵,过去它提水不能用上空大气压力,不能高扬程大流量,它遭到了淘汰,被看成了落后过时的提水工具。今天用它提水,它能利用风力和上空大气压力,它能高扬程大流量的廉价风力提水,又能很好的转化风力的不稳定性提水,它风力提水优于了电动泵、离心泵,它今天是风力提水的先进机械和佼佼者。我国又有传统的制造技术和基础,它能具备提水成本廉价的优势。再者是它提蓄水的蓄水池,它建造技术和用料都简单,但它却能把不稳多变不易控制的风能转化为可控制又稳定的水的势能。它因能使池水循环利用,故它不用很大的容量,就能廉价蓄水利用。

再者是它发电的小屋,小屋很易建,而发小水电的设备,我国都能制造,品种基本齐全,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商品化,它能价格合理,能保风小水电成本的廉价性。它发电是由蓄水池放水管道,进入小屋水轮机发电组,再经水轮机的尾水管,放回井水中,再由新立轴风力机和提水机械,将井水用风力和空气压力提入蓄水池中,形成人可控制的循环用水,节水发小水电的过程。而蓄水池又能澄清水源,便于有尾水管的水轮机使用[3]。这保证了它成本廉价的发展优势。以上四点发展优势足能保证风小水电的大发展。

4新立轴风小水电能源大发展(5)点巨大效益,其重要的是第(5)点

(1)它的大发展能优化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因煤电能源具备大发展的条件,至今还没有电力能源能和它相竞争大发展,这使煤电在今天电力结构中仍占着重要的发展位置,这使我国今天的大气污染极端气候危害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势仍然严峻,而我们研究成功的“新立轴风小水电”却具有大发展的优势,却能与煤电相竞争发展,却能改变以上严峻的形势,却能首先优化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

(2)它的大发展能使我国电力能源向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条件和廉价方向发展。这是因为“新立轴风小水电”所用的能源风力和空气压力以及所用的可再生水源、农田深机井及江、河、湖泊沿岸的连通水井的水源,不但可再生,而且储量丰富,用之不尽。能保证风小水电向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发展。它风小水电发出的电力具有小水电的优越性,它不但人易控制使用,而且能就近廉价用电,它又能并网而且是大电网的有益和廉价的补充,故它的大发展可保我国电力向廉价方向发展。

(3)它的大发展能提高我国用电水平和人均年用电量,能促进我国经济环保双发展。据我国《水电能资源开发利用》220页介绍:我国用电水平还很低,人均年用电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而风小水电能大发展、快发展,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支持,研究实现此问题,我国用电水平定会改变。电力能源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条件。风小水电的快发展、大发展,它的廉价性必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它又有环保性,故能使我国经济、环保双发展。

(4)它的大发展能改变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危害,并具有世界意义。当前气候变暖的主因是煤电大发展和煤炭石油燃烧向空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和温室气体并造成了极端气候的危害。而今天若能风小水电大发展,它不但干净和不排放温室气体,而且它又能与煤电相竞争发展,并能优于煤电的发展,减少煤电的发展。这就大大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也减少了极端气候的危害。而当今极端气候是世界性问题,故它具有世界意义。

(5)它的大发展能促进“风调雨顺”和中国梦的发展。本新立轴风小水电,因本风力机能大范围利用风力,它和蓄水池又能转化风力的不稳和多变性,人们又能主动控制蓄水循环,节水发电,它的电力又能配合用电高峰,故这是人们主动对风力的进一步大利用。而它利用的可再生水源又都是雨水源的转化,故它的大发展是人们主动大用风力调动了地上的雨水源,顺着人的需要发展,即实现了“风调地上雨顺”。而它大发展能大减排,能缓解气候变暖。据近10年有关记载:气候变暖使我国北方干旱灾害增加,又使南方降雨量增加[4]。这也证明它的大发展能缓解气候变暖,也能调天上的雨量,这能调天上和地上的雨顺,即它的大发展能促进“风调雨顺”。而“风调雨顺”带来的财富无限又价廉,它不但能使农业全面大丰收,而且能使天蓝地绿生态环保美好发展,它不但能使中华民族振兴,而且能永续健康的生存发展。

大用风力调雨顺保丰收,是新力轴风小水电能源独特的效益,这是当前我国其他能源不能及的。而风调雨顺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农民世世代代长久期盼和梦想,它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而今天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已到了落实实现的时刻,它的实现不但符合中国梦,而且也符合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未来。也更符合党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故他应大发展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超 编著.《水电能资源开发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183页.

[2](日)牛山泉,三野正洋 合著.《小型风力机的设计与制作》.中国风能研究中心出版

,134一135页.

[3](日)小水力利用推进协会编.《小水力发电技术》.科学出版社出版,118页.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8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山西省孝义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孝义的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困难和压力,孝义人在“兴”与“衰”的拐点上,一举化“危机”为“契机”,经济从“地下”走到“地上”,走上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破除传统观念,找准现实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优势,资源型城市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实现经济“东山再起”。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优势资源行将枯竭的严峻局面,我们认真分析形势,确定了通过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解决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城镇化转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通过生态转型,优化环境支撑,解决城市生态宜居度不高的问题;通过社会转型,提升公共服务层次,解决人民群众幸福感不强的问题的发展思路。

正确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加快由单一主导型向多元化主导型结构转变,应该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原有主导产业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发展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力调整、升级和改造,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不再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意义上的绝对优势。应加强资源集聚整合,走打造新产业、构建新结构的产业转型之路。综合国内外经验和实践,只有把当地资源置于市场的配置系统中去,才能形成资源整合效应,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选择配置资源,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可再生能源优势范文9

用能调节与运行管理等,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节能;趋势分析;模式

1 引言

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已不断为人类所认识,其中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资源条件有限、环境约束加强、减排压力增大的前提下,要实现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而建筑节能、提高能效是我国节能减排道路的最佳选择。

2 建筑节能发展趋势分析

历史上,为了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建筑的发展和变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掩蔽场所―――健康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第一阶段的建筑要求是掩蔽场所,建筑材料取自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完全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二阶段是健康建筑。健康建筑要求室内通风,把一般的封闭建筑改造成更利于人类居住的健康建筑,但是付出了高能耗的代价。第三阶段是节能建筑。为了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创造健康舒适环境,许多国家提出了节能建筑的要求并衍生出多样化的节能技术。第四阶段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实质是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其主要特征是高能效的建筑能源系统、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亲近自然和保护环境[2]。可以看出,随着人类建设活动进入理性阶段,建筑的发展不仅在建筑功能和美观上不断探索,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意识也与日俱增,使之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建筑节能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新建建筑节能向既有建筑节能的覆盖,从常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拓展,从城市节能向农村节能的延伸,实现了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节能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2.1 从建筑单体节能向区域能源规划和城市节能减排横向发展的趋势建筑节能的发展,或者说对建筑能源系统的认识,遵循着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建筑节能起步阶段,注重单体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以及单独节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通过技术弥补的方式抵消建筑所产生的能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随着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节能逐渐发展到区域内建筑能源系统的合理用能规划,乃至城市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

2.2 从重视建设使用节能向重视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和优化运行管理纵向发展的趋势成熟的建筑节能机制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并融合进来,包括从单种节能技术的应用逐步发展到多种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高效的建筑能源运行系统和管理模式,节能的生活方式等。

2.3 从建筑节能定性化向建筑节能定量化发展的趋势建筑遵照标准体系进行设计和施工,形成了节能潜力。将节能潜力转化为节约能量,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支撑。随着建筑节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建立了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大型公共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测体系等制度,为建筑节能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建筑领域节能发展模式探索就建筑能源系统而言,通过规划阶段对城市资源能

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使用最少的能源消耗来满足城市能源系统的需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应用节能技术,如城市尺度、区域尺度或是建筑尺度等。

3.1 城市层面

3.1.1 合理规划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能源系统效率分布式能源将是未来城市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可能将会是一种城市尺度分散―――区域多源集中―― ―终端用能系统的模式。多种能源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能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但是由于不同能源种类携带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存在的方式和使用条件也各不相同,基于目前的建筑节能技术水平,需要合理规划能源利用模式,提高建筑能源系统效率。

3.1.2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我国的能源利用目前仍然建立在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系统之上,其他形式的非化石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规模化应用较少。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气候环境的角度来看,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是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减少对煤炭消费、降低对石油依赖度的选择

之一。

3.2 建筑层面

3.2.1 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降低建筑能源需求通过建筑墙体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内墙保温技术和自保温墙体技术等)、屋顶保温隔热技术(正置式/倒置式保温屋面、通风屋面、绿化屋面、蓄水屋面、遮阳屋面等)、门窗保温技术(断热桥铝合金窗、Low-E 玻璃窗等)、自然通风和遮阳技术等,多方位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水平。

3.2.2 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水平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持续利用率高,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也是非化石能源的重要来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建筑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采暖系统等[8],

二是以低品位能源为热源的热泵技术,如水源热泵技术、土壤源热泵技术等。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丰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类型,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规模,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十分重要。

3.2.3 用能调节与运行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建筑节能的技术集成与优化配置问题。在建筑节能领域,对于建筑能源系统的节能潜力,合理的用能调节与适宜的运行管理仍不可忽视。建筑能源系统的调试运行和数据挖掘分析,对于反馈指导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