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1-31 16:36:52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管理;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固定资产作为高校各项教育科研及管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对其进行管理首先就是为了避免计划外的资产流失,资产流失不仅会给高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让管理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第二,固定资产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而现代财务管理则逐步转型为支持单位发展决策协调各部门健康运作的重要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旦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不仅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质量,影响高校的合理性收益,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如教育、科研、管理及其他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三,资产闲置一直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固定资产类型繁多、数量庞大,如果存在调配不当、使用不足以及分配不均等管理不善则很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首先,关联性原则。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目前基本上已经被所有高校所采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结果。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往往只针对固定资产本身进行了一些指标设计,如使用寿命指标、可用率指标、资产更新换代频率等,而没有从高校的整体管理需求及高校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经济活动于一体的特点出发,从而让绩效指标设计体系孤立存在,让绩效评价失去了与管理需求之间应有的关联性。其次,客观性原则。一些高校为了快速提升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盲目照搬和学习其他学校或机构的成功经验,照抄别人的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法,没有站在学校本身的客观需求和客观条件基础之上,从而让绩效考核及管理工作沦为了形而上的教条主义,无法真正发挥客观评价与实际推动作用。再次,科学性原则。许多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无法更全面科学的确定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比例及权重,从而或者让绩效评价变成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工具,或者让绩效评价充满了主观色彩和不确定因素,这两种状态都无法真正发挥绩效评价工作的作用。所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同时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方面合理确定定量指标,提升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可计量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非财务考核内容的重要性,避免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考核工作陷入盲目追求财务效益的误区。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上都基本可以概括为第一,固定资产总体质量指标:固定资产率、各部门固定资产率、可用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更新率;第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指标: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共享率;第三,固定资产运行绩效指标:生均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额、生均后勤用固定资产额、生均图书资料费等。上述系列指标基本上都围绕固定资产在使用上的指标设计与考核,其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着明显的财务化、定量化以及内部化特点,缺乏与高校整体管理的关联性以及缺乏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管理在非财务指标上的关注度,所以应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一)重视指标体系前期科学分析考核指标不是一拍大腿决定的,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全面的分析、调查及论证得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及运作涉及高校内部各个环节的工作与流程,所以在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指标确定之前,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调查走访、指标粗列和细化筛选,同时还需就收集到的重要指标进行再次论证分析及统计,最终确定具体指标。(二)指标体系框五部分架搭建前文中我们提到完善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实现保障资产、管理资产、安全利用,同时强调资产利用的效益以及借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社会影响。所以,指标体系也应当细化为五个部分,分别强调各部分考核指标的重要性。(1)资产总体保障指标。资产总体保障指标的确立是为了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基础稳固,资产总体保障指标是后续各项考核指标得以确立的基础。资产保障指标可分为资产运营规模、资产优化结构、资产使用质量三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为资产运营规模(总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人均资产规模),资产优化结构(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资产使用质量(可用资产率、固定资产更新率、仪器设备利用率)。(2)固定资产管理指标。管理指标顾名思义考核的是学校管理人员及团队的工作质量,这是固定资产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关键考核指标。资产管理指标分为团队管理、管理制度、管理质量三个二级指标,再细化为团队管理(机构设置、观念及水平),管理制度(管控制度、激励、评价、整改及运行),管理质量(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固定资产信息收集质量等)。(3)固定资产安全管理指标。高校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当特别重视资产安全管理这方面的指标确定。资产安全管理指标分为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使用结果评价三个二级指标,同时细分为资金来源(预算编制、预算审批、计划执行、计划调整),资金使用(专项资金内控、资产专款专用情况、小金库情况、专项工程资金使用质量等),资金使用结果(是否达到使用预期、是否提升预期、是否存在其他成本优化方案)。(4)资产运行质量指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在于保证固定资产本身的使用规范与科学,同时使用效果还应当充分体现在高校的各类业务开展质量提升上面,所以,资产运行质量指标的存在十分必要。资产运行质量指标可分为科研成果、教育成果两个二级指标,同时科研成就还应细分为教师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增长率、科研成果率、科研技术市场转化率。教育成果应分为生均培养成本、年均毕业生就业率。(5)社会声誉指标。几乎所有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整体的声誉及社会影响,但又很少有学校会将其真正量化考核或者定性考核,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就更少之又少。但是固定资产管理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及运作,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影响,所以,为了进一步全面且严谨的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我们也不应忽略此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外部认同度(社会满意度、同行高校认同度、学界声誉度以及潜在生源吸引力等)。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2

(一)资产配置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获得全方位的开展。一方面是当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基础数据差、管理程序不畅、资产账实不符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已将高校资产的购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但实际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只强调预算经费的控制分配,而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存量、资产分布以及使用状况缺少管理信息。因此资产管理难以实现资产的全面管理,也难以对开展资产合理投入和资金有效使用形成相互制衡。

(二)资产核算缺乏健全财务制度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核算不全面、管理不规范导致财务预算工作难于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首先,学校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资金筹集、预决算普遍较为重视,但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使用效益受到一定影响;其次,资产入账和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没有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学校资产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账实不符现象严重。另外,固定资产一直惯例不需要进行累计折旧,因此容易造成虚增资产价值、成本核算失真等系列资产价值反映不实的问题。

(三)资产管理缺乏系列创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模式也应随时而变。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意识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责任划分、产权关系、管理理念、内控制度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都是涉及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问题。

(四)资产处理缺乏审计监督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位价值在一定范围以上的仪器设备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处置。由于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基本脱离了预算管理的范畴,管理工作脱节严重,导致有些部门擅自处置国有资产,资产处置行为随意性大;常常存在不按规定办理资产“非转经”核准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需要评估的资产而不聘请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低价出租或低价处置给关系人等等,使单位资产的调拨、报废、减少等过程不仅脱离了资产自身管理,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五)资产预算管理缺乏统筹执行力

虽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工作衔接,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强调资产购置行为的预算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投入、轻管理”和“重增量、轻存量”现象严重,而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长效机制结合缺少一定的认识,缺乏两者之间的统筹执行力,没有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剂和处置等变动过程的动态管理,更缺乏资产日常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创新模式

(一)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由学校预算分配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预算管理影响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选择,而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资产状况会对预算收支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必须创新管理运作体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高校固定管理运作体制至少包括机构服务保障、资产信息共享和管理监督控制等三方面工作机制。

(1)机构服务保障机制。

优化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通过分管业务部门的校领导牵头,统一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统筹和管理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规范管理,避免交叉和多头管理;同时强调财务、资产和审计部门分别对固定资产行驶不同的职能,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经费保障、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监督运作机制的顺利进行。

(2)资产信息共享机制。

该机制内容要体现出共享系统平台和信息分类报告两个部分;其中,共享系统平台可分为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内部共享主要是集合校内各部门的资产,进行内部服务共享;外部共享是通过横向单位之间沟通协商,实现外部资源共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资产信息共享;资产报告具体包含资产期末存量、性能分布状况、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相关原因分析等内容。

(3)管理监督控制机制。

主要涉及监察审计和内部控制,是对学校资产的计划配置、使用管理和处置流程等工作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资产管理系列行为进行监控,相关监察审计是对资产管理结果进行检查,检查资产的使用效益,存在形态和人为流失等方面问题。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固定资产作为高校事业支出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形势下高校事业发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当构建以管理目标为具体导向,职能部门为服务基础,财务预算为工作主线,绩效评价为管理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以固定资产的综合绩效为抓手,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完善资产管理体制,细化日常管理活动,通过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运作系统,从资产需求到绩效控制各过程的协助和支持,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西方国家总结的绩效评价理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3E”原则,高校固定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可以从固定资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来反映,从而实现资金投入的经济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资产使用的效率性以及资产运作的发展性。

(1)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考核对象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考核部门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考核高校管理机制运行状况;通过固定资产的投入依据,考核资产采购程序是否合理;通过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考核资产管理的账实相符情况,掌握日常管理效果等等。

(2)定量指标。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评价指标可以为:可用固定资产率=已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全部固定资产总金额,该比率越大,表明可用的固定资产越多,反映固定资产的性能状况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总额/全部资产总额,该比率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率越大,反映固定资产在学校各个使用部门的具体分布情况;部门资产占有率=各个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数额/单位所有固定资产数额,通过该比例可以对资产使用部门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了解固定资产在部门的分布情况是否合理,便于及时做出资源调整;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年实际使用工时数/核定年度适应工时数,是指单个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所有仪器设备中的使用比例,依据这个指标可以处置闲置淘汰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共享率=已调拨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可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反映使用部门之间共享固定资产的状况,通过该比例调节资产使用效益,尽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当然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如何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定量指标的数值为多少合理,因校而异。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完善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配备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存量资产和使用效率的报告信息,导致部门预算只是简单地经费分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资产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资产配备和使用年限等标准体系;资产使用部门依据相应标准杜绝超标、重复购置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财务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在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合理安排资产购置和维护的预算经费,并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的挂钩机制,使预算分配和资产价值在管理环节协调一致,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二)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建立固定资产监察管理机制

为了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单位应要加强资产预算的执行控制,注重跟踪资产预算执行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实行部门预算后,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资产使用部门可根据现有存量资产状况,结合工作需要提出资产的增减计划;资产管理部门要综合资产总体情况,在合理调配资产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进行资产配置,如有需要调整资产预算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财务部门要对资产预算把关审核,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尤其是把握好资产购置过程中的资金动向以及资产购置、调配及处置的账务处理;审计监察部门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前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资产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发挥预算管理效能,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3

第一条 按照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遵照国家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政策和公司其它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试用工和临时工除外)。本制度所指工资,是指每月定期发放的工资,不含奖金和风险收入。

二. 工资结构

第三条:员工工资由固定工资、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

第四条: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职务津贴、工龄工资、住房补贴、误餐补贴、交通补贴。

第五条:固定工资是根据员工的职务、资历、学历、技能等因素确定的、相对固定的工作报酬。固定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40%。

第六条: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考勤表现、工作绩效及公司经营业绩确定的、不固定的工资报酬,每月调整一次。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0-60%。

第七条:员工工资总额由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拟定后报总经理审批。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每月对员工进行考核,确定绩效工资发放比例并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后予以发放。

第八条:员工工资扣除项目包括:个人所得税、缺勤、扣款(含贷款、借款、罚款等)、代扣社会保险费、代扣通讯费等。

三. 工资系列

第九条:公司根据不同职务性质,分别制定管理层、职能管理、项目管理、生产、营销五类工资系列。

第十条:管理层系列适用于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第十一条:职能管理工资系列适用于从事行政、财务、人事、质管、物流等日常管理或事务工作的员工。

第十二条:项目管理工资系列适用于各项目经理及项目部成员。

第十三条:生产工资系列适用于生产部从事调试、焊接、接线等生产工作的员工。

第十四条:营销工资系列适用于销售部销售人员(各项目部销售人员可参照执行)。

第十五条:员工工资系列适用范围详见下表1:

表1工资系列适用范围

工资系列

适用范围

管理层系列

1.总经理 2.副总经理

职能管理系列

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生产部、质管部、物流管理部所有员工

项目管理系列

各项目经理及项目部成员

生产系列

生产部从事调试、焊接、接线等生产工作的员工

营销系列

销售部销售人员(各项目部销售人员可参照执行)

四. 工资计算方法

第十六条 工资计算公式:

应发工资=固定工资+绩效工资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扣除项目

固定工资=工资总额×40%

绩效工资=工资总额×60%×绩效工资计发系数(0-1)

第十七条:工资标准的确定:根据员工所属的岗位、职务,依据《岗位工资一览表》确定其工资标准。待岗人员工资按照本地区当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试用期员工工资参照附件1《试用期员工工资标准表》。

第十八条: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试用期与待岗员工不享受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确定方法见表2。

表2:绩效工资确定方法

考核成绩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绩效工资发放数额

90(含)--100分

≤1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80(含)--90分

≤0.8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60(含)--80分

≤0.5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60分以下

≤0.3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第十九条:职能部门普通员工考核由其部门经理负责;部门经理考核由其主管副总负责;项目部成员考核由其项目经理负责。考核成绩和计发系数每月8号前上报至人力资源部。

注1:原则上管理层工资由公司承担,若管理层人员兼任项目经理,则其基本工资由公司承担,绩效工资由项目部承担。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4

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提高和安全生产难题的逐步解决,我国矿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多达300万吨/年-1000万

吨/年甚至更大,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占矿井建设、生产投资比例也越来越大,据我国目前大型、特大型煤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固定资产多占企业总资产的46%-69%;仅固定资产折旧费即占吨煤生产成本13%-15%。如果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不到位,必然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松散混乱、缺乏制衡,造成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及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面,从而相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实力与企业发展后劲。

二、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环节上强化了措施,进而节约了采购成本。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还必须正视目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仍然存在的以下问题:

1.管理者对各经营层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没有细化的绩效考核约束

煤炭企业管理者大多着重强化控制煤炭安全、产量、进尺、可控成本费用、经营利润等考核指标,而且相当部分煤炭企业较以前取得了卓著的成效,较好地降低了吨煤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但鉴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各经营者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绩效未纳入考核的范围,出于功利性,经营者不屑对固定资产的强化管理与控制,导致煤矿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力度不够,出现固定资产修旧利废挖掘不充分及年底清查“年年清年年不清”的弊端等。

2.非机电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派不明晰

煤炭企业非机电设备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或管理缺位,导致资产管理责任覆盖有遗漏;要么是部分职能部门权力重叠,使该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互相推诿;有关设备采购部门权力不明确,或采购、验收实质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实物资产日常具体验收、台账登记、部门调拔等业务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楚,尤其是年底资产实物清查更是不了了之。

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核算、使用保管、维修、调拔、处置、清查等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规范、考核奖惩制度空白或不兑现。

三、解决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实施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一把手负责制

企业总经理是受托企业最高责任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营运效果优劣与否,总经理都有着不可推卸的,首要的责任,并将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完善与实施作为总部对其责任业绩进行考核与奖罚的基本内容;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对归口固定资产管理承担着直接的责任后果,成为所在企业总经理对其责任业绩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效果落实到了具体的归口责任人,并使业绩考核与奖罚的直接挂钩,这就势必激发起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对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并从各自的责任后果与切身利益出发,以审慎而负责的态度,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2.建立科学、明晰、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和权责运行体系

通过科学、明细、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严格划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应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因此建议企业按以下顺序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采购与管理:组建各类专家型的招标委员会,确定所需资产供货商――供应部购货――专家协同供应总仓库、使用单位验收――机电、财务等部门负责过程监控,以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没有交叉也没有遗漏。

3.完善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夯实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合理界定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围,从会计基础工作、设备管理规程抓起,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加强会计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大财务控制力度。对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全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秩序化与高效率,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维护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及账务的及时准确。按照《煤炭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规程》管好、用好、维护好、适时地改造更新设备;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原则;清晰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分工、职责、权限;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管理稽查、考核、奖惩制度等。

(2)强化资产清查力度

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实质性地分开――不能把财产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实物资产管理一个部门去做,使企业资产管理形成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以保证资产清查的真实、完整性;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3)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现场动态管理制度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场管理工作仍很薄弱,特别是财务固定资产核算员缺乏对现场管理意识,与设备管理部门相互沟通也不够,不能及时掌握设备的动态。为杜绝财务与设备管理严重脱离的现象,通过完善财务与设备管理部门的双向沟通互动管理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促使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人员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状况,做到资产状况清,实现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有机地紧密结合,保证财务核算与监督做到位,保证资产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同时,完善设备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实物、运转维护、保养等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企业设备台时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量的台时定额,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节约固定资产使用成本,降低原煤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5

一、绩效预算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要求

(一)系统完整的成本核算是高校绩效预算顺利进行的前提绩效预算包含三要素,即绩、预算、效,其中,绩是前提,预算是手段,效是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也是三要素的核心,包括资源耗用效率和占用效率,即实际取得的业绩与资源耗用和占用的比率。实际取得的业绩可以规定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质量标准,如合格毕业生数量、教学人员数量、承担各类课题的数量及等级等;质量指标有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不同级别公务员的比率,毕业生就业率等,而各项资源的耗用和占用资料则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因此,没有系统完整的成本核算,各项资源的耗用和占用信息无从得到,效益也无从反映,为使高校绩效预算能顺利进行,系统完整的高校成本核算是前提。

(二)会计核算期间的科学划分是高校绩效预算顺利进行的基础 我国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执行1998年财政部、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由于会计核算是按公历年度,绩效预算一般按学年编制,即当年的8月至下一年度8月底,这种会计期间与预算期间不一致的状况,造成了绩效预算的难以操作性和随意性,难以发挥会计核算为预算服务的职能。

(三)高校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明细科目和内容应围绕绩效预算来设置 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的编制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即先由高校最高管理当局将下年度财务资源按教学、科研、管理等用途“切块”,设计绩效预算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再由各预算主体自行申报业绩指标,经高校最高管理当局审查、核定,并按申报的业绩指标分配财务资源。因此,各预算主体申报的业绩指标是否完成,财务资源的耗用如何,其考核主要依据会计核算提供的有关数据指标,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设置的相关会计科目尽可能与绩效预算考核内容一致。

二、绩效预算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高校会计核算改革

(一)改革会计核算基础与方法,准确核算高校各项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在高校办学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的背景下,采用收付实现制能直观地对高校的资金运动进行记录。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高校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高等学校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是实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一次性记入当年的教育成本,以后期间各部门使用过程中,不再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占用、配置不合理,导致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的浪费,同时,如果不计提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也导致各期成本计算不准确。因此,应实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设置“累计折旧”、“待摊费用”等账户,促进高等院校加强办学成本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终为高校的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三是严格划分各项成本界限,准确计算各项成本。现行高校会计成本项目仅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这难以考核各预算主体的成本,也不便于进行生均成本计算,因为在现行的高校财务中,教育成本数据就是教育事业支出数,而事实上,教育事业支出中除包含教育成本外,还包含与教学工作无关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和部分科研项目支出等,将教育事业支出作为教育成本,将导致教育成本虚高,这也是造成近年来我国高校生均成本逐年膨胀的原因。因此,应将成本项目重新设置,按绩效预算的要求,对应教学、科研、管理分别设置人员工资、教学业务费、公务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项目,正确归集各预算主体的成本和费用。

(二)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使会计核算期间与绩效预算期间相对应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绩效预算一般按学年编制,这种会计期间与预算期间不一致的状况造成了绩效预算的难以操作性和随意性,难以发挥会计核算为预算提供服务的职能。因此,应进行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将每年的8月至下一年度的8月底作为一个会计期间,每年的8月底,编制办学成本报表,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资料。

(三)围绕绩效预算,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绩效预算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 包括设置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设置相应的待摊与预提等科目。

一是围绕绩效预算,设置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绩效预算主要考核“资金效益”,即实际取得的业绩与资源耗用和占用的比率,实际取得的业绩可以规定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质量标准,资源的耗用信息则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因此,围绕绩效预算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成本核算。同时,高等学校绩效预算财务资源的分配是各预算主体按教学、科研、管理等分类申报的业绩为依据来进行,并进行相应的业绩考核,高校会计核算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将成本核算科目也按教学、科研、管理等内容分块设置,分别设置“教育成本”、“科研支出”、“管理支出”等成本科目进行总分类核算,同时应以部门预算和项目管理为基础进行考核。为便于考核各预算主体的绩效,还应在总分类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按各预算主体设置二级科目,如:教育成本――某二级学院或系部、科研支出――某二级学院或某科研项目、管理支出――某部门等来核算各预算主体的成本,从而得到各预算主体的资源耗用和占用资料,与各部门实际完成的业绩对应起来考核各预算主体、项目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与管理绩效。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6

第一条 按照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遵照国家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政策和公司其它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试用工和临时工除外)。本制度所指工资,是指每月定期发放的工资,不含奖金和风险收入。

二. 工资结构

第三条 员工工资由固定工资、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

第四条 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职务津贴、工龄工资、住房补贴、误餐补贴、交通补贴。

第五条 固定工资是根据员工的职务、资历、学历、技能等因素确定的、相对固定的工作报酬。固定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40%。

第六条 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考勤表现、工作绩效及公司经营业绩确定的、不固定的工资报酬,每月调整一次。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0-60%。

第七条 员工工资总额由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拟定后报总经理审批。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每月对员工进行考核,确定绩效工资发放比例并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后予以发放。

第八条 员工工资扣除项目包括:个人所得税、缺勤、扣款(含贷款、借款、罚款等)、代扣社会保险费、代扣通讯费等。

三. 工资系列

第九条 公司根据不同职务性质,分别制定管理层、职能管理、项目管理、生产、营销五类工资系列。

第十条 管理层系列适用于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第十一条 职能管理工资系列适用于从事行政、财务、人事、质管、物流等日常管理或事务工作的员工。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工资系列适用于各项目经理及项目部成员。

第十三条 生产工资系列适用于生产部从事调试、焊接、接线等生产工作的员工。

第十四条 营销工资系列适用于销售部销售人员(各项目部销售人员可参照执行)。

第十五条 员工工资系列适用范围详见下表1:

表1工资系列适用范围

 

工资系列

 适用范围

 

管理层系列

 1.总经理        2.副总经理

 

职能管理系列

 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生产部、质管部、物流管理部所有员工

 

项目管理系列

 各项目经理及项目部成员

 

生产系列

 生产部从事调试、焊接、接线等生产工作的员工

 

营销系列

 销售部销售人员(各项目部销售人员可参照执行)

 

 

四. 工资计算方法

第十六条 工资计算公式:

应发工资=固定工资+绩效工资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扣除项目

固定工资=工资总额×40%

绩效工资=工资总额×60%×绩效工资计发系数(0-1)

第十七条 工资标准的确定:根据员工所属的岗位、职务,依据《岗位工资一览表》确定其工资标准。待岗人员工资按照本地区当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试用期员工工资参照附件1《试用期员工工资标准表》。

第十八条 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试用期与待岗员工不享受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确定方法见表2。

表2:绩效工资确定方法

 

考核成绩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绩效工资发放数额

 

90(含)--100分

 ≤1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80(含)--90分

 ≤0.8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60(含)--80分

 ≤0.5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60分以下

 ≤0.3

 绩效工资×计发系数

 

第十九条 职能部门普通员工考核由其部门经理负责;部门经理考核由其主管副总负责;项目部成员考核由其项目经理负责。考核成绩和计发系数每月8号前上报至人力资源部。

注1:原则上管理层工资由公司承担,若管理层人员兼任项目经理,则其基本工资由公司承担,绩效工资由项目部承担。

注2:总经理绩效工资计算方法:总经理月绩效工资=项目经理月平均绩效工资×1.5。总经理的收入原则上最高限额为5500元。副总经理兼任项目经理时绩效工资原则上按其负责的项目的经营情况确定其月绩效工资。

第二十条 为鼓励公司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及以上管理者为公司忘我工作,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公司按月发放职务津贴,具体如下表:

表3

职    务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项目经理

 

职务津贴

 1000

 800

 600

 700

 

 

五. 薪级调整

第二十一条 原则上公司在每个财务年度结束后,根据当年的经营业绩,并根据年终综合考核成绩对全体员工发放二次绩效工资(年终奖),并酌情对工资标准予以调整,重新确定所有员工的工资。年工资总额增减幅度与上年度公司经济效益成正比。

第二十二条 年终绩效考核采用档级评分制,评分方法与考核工具见《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职能部门员工年终考核成绩与薪级调整幅度的对应关系见表4。

表4:年终综合考核成绩与薪级调整幅度对应关系

 

考核成绩

 薪级调整幅度

 薪级计算公式

 

90(含)~100分

 上调1~1.5个薪级

 薪酬区间(上限+下限)÷2÷10

 

80(含)~90分

 上调0.5个薪级

 薪酬区间(上限+下限)÷2÷10

 

60(含)~80分

 工资保持不变

 薪酬区间(上限+下限)÷2÷10

 

60分以下

 下调0.5~1.5个薪级

 薪酬区间(上限+下限)÷2÷10

 

 

六. 关于员工工资

第二十三条 员工工资标准的确立、变更。(1)公司员工工资标准经董事长批准;(2)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可以变更员工工资标准。

第二十四条 员工工资核定。员工根据本人业绩表现、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聘用的岗位和职务,核定其工资标准。具体的人员工资确定应根据薪酬区间,由用人部门提议,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报总经理审批后确定。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的工资直接由总经理确定。对于特殊人才的工资标准,由总经理提议,报董事长特批。初次从事该岗位的员工,原则上自该岗位薪酬区间下限起薪,经年终考核后,再调整薪级。

第二十五条 销售员的薪酬按《销售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工龄工资:工龄工资以到公司服务的时间计算,每满一年每月发工龄工资50元,每年年初增发,5年封顶。

第二十七条 员工工资变更。根据岗动薪变原则,晋升增薪,降级减薪。员工职务、岗位变动,从生效之日起下一个支薪日,按新岗位标准调整。

第二十八条 员工工资变更办理。由薪资申报人员填写《工资调整申请表》,由直接主管建议调整薪级,并报人力资源部按有关审批流程办理。

七. 工资发放

第二十九条 工资计算以月为计算期。月平均工作日为20.92天,若需计算日工资,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日工资额=当月工资/20.92。

第三十条   公司考勤实行指纹打卡管理,由人力资源部每月对员工的考勤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考勤扣款中体现。

第三十一条 公司员工固定工资发放日为每月15日,绩效工资在次月15日合并发放。关于加班、带薪休假以及当月考勤扣款等项目将在次月兑现。如果工资发放日恰逢节假日,工资在节假日前一天提前发放。

第三十二条 加班工资:在法定节日加班的员工,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其加班费。员工加班工资的折算以每月20.92天,每天7小时计算。

第三十三条 带薪休假工资:员工在休假期间按照实际休假天数扣除当月绩效工资,即当月绩效工资扣发额=当月绩效工资÷20.92×休假天数,其它福利待遇不变。

第三十四条 员工请假、休假时工资标准,按《考勤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员工试用期满后的转正工资,均于正式转正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六条 辞职(辞退、停职、免职)人员,于办理完交接手续正式离开公司(或命令到达)之日起停发工资。

第三十七条 工资误算、误发时,当事人(部门)必须在发现后立即纠正,公司还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同等额度的处罚。因误算而超付的工资,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可向员工或部门行使追索权。

第三十八条 公司集会或经公司同意的培训、教育或外事活动,公司按规定付给员工工资。

八. 福利与补贴

第三十九条 视公司经营状况,发放下列福利与补贴:

    1.发放取暖、降温费:12~2月,每人每月30元;7~9月,每人每月10元。

2.节日补助(春节、五一、元旦、国庆等节日)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

3.生日礼物为公司盖章的生日贺卡和生日蛋糕券。

4.员工结婚,公司赠送一定数额的礼金。

5.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丧葬,公司给予一定的慰问金。

6.公司根据情况不定期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活动费由公司承担。

第四十条 通讯补贴: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移动通讯费补贴标准。总经理按实际发生额的90%报销,报销上限为600元/月;副总经理按实际发生额的90%报销,报销上限为500元/月;部门经理按实际发生额的80%报销,报销上限为300元/月;项目经理按实际发生额的80%报销,报销上限为400元/月;司机按实际发生额的70%报销,报销上限为150元/月;销售人员及特殊岗位人员的通讯补贴另定。

第四十一条 住房补贴:每月补贴50元。

第四十二条 误餐补贴:每月补贴90元。

第四十三条 交通补贴:每月补贴50元。

第四十四条 员工的固定工资作为公司为员工办理各种保险的基数。当员工固定工资未达到本市办理各类保险的最低限时,按本市低保基数为其办理保险。

九.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制度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报董事会审批,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7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管理问题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20-01

随着国家电网改革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整个国家电网的重要管理环节,它是通过对资金和资金运动的筹措、组织。近年来,国家电网加大了对财务管理和治理力度,通过财务管理的研究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的运用,提高了电网内部管理运行的质量,降低财务管理运作的潜在风险,充分体现财务管理的稳健原则。为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和电网改革的需要,国家电网对现行财务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统一化管理标准。电网资产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在财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实现固定资产的补偿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审核。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目前主要负责华北地区500kV输、变电网的运行维护工作,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历经多次管理改革、优化配置,目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模式还是财务管理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1.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审核确认难度较大

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审核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电网设备,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1】

固定资产入账后,由于技术更新、改造、大型修理等原因,会发生价值变化。对其确认和计量往往需策划、生产、物资等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例如,检修分公司财务资产部,主管单位财务及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公司的电网生产、能耗、后勤业务的经济目标进行规划及财务指标进行总体把握。针对电网公司运行的特点,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冀北电力公司的管理标准,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500kV变电站、线路等资产,资金的使用是比较难以准确进行计审核确认,这样会导致资产会计审核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产生偏差。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应当能够与资产管理匹配,当固定资产价值变化时,能够及时核算,且当固定资产实物变更,但价值没有变化时,账务处理也应当能够准确反映。

2.固定资产合同的管理不够规范

随着固定资产合同改革的深入开展,市场已逐步规范,但由于合同的双方在利益上存在矛盾,表现在合同上提出一些苛刻条件,增加额外负担使资产合同的招标管理不够规范,使得固定资产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1】相关会计规定不完善,现有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国网冀北电力公司,甚至国家电网公司目前还没有有关资产会计准则,因此,对各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并不系统。各项资产确认标准不一,而且对于如何判断资产合同管理是否合法的规定也不甚明确,因此在操作中有较大的随意性。

3.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统一性不强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将对现行的固定资产有着严格的分为标准,但分类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固定资产的明细分类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固定资产分类标准的差异和上报要求的不同,资产数据的利用率大大下降,报表的上报难度加大,并导致三份报表存在不一致和不可比的情况。而电网现行的固定资产既没有统一分类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折旧年限标准,与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不配套。

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统一性不强的现象,已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通过确认资产管理标准统一,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未来获取利益的能力,规避风险。同时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但是,面前还没有对资产标准统一性的规定,并未做出全面系统的规范,形成独立的资产准则。

二、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研究的影响及科学化对策

1.固定资产减值审核中考虑重要性原则

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要对固定资产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进行会计处理。对固定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测试时,还应考虑重要性原则。

资产管理模块界定了各岗位的工作目标,及其应享有的权力、承担的责任,评价业绩的标准,使权责利一致,规范固定资产审核制度的运行程序,以保证其固定资产审核财务监控机制的实质性运作,保证固定资产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2.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进现代化手段

固定资产管理是经济活动最基础最直接的监督,实行公司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内部监督的基本方式,是固定资产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进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应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创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绩效评价指标、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3.建立适应公司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资产管理模式

首先,建立电网统一固定资产领导制度模式。即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推广资产管理模块,引进高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对工作进行评价、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的可度量的参考信息。其次,建立固定资产制度分级管理模式。就是要明确公司固定资产与二级单位固定资产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在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中增加管理层级,利用系统进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应以权力下放二级单位,从而既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公司管理的相对集中。

三、结束语

根据我国电网固定资产管理基本准则的规定,对电网固定资产管理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进行会计处理。对电网的资产、财产、损益等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电网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重要事项,处理电网固定资产管理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3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国有资产是国企、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社会团体的重要资产构成,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事业单位正逐步增强科研水平,这是基于人才提升和设备性能提高的,因此,这些单位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在数量、结构和使用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数量上,国有资产总量增长较快;结构上,增加了精密、大型设备和无形资产;使用上,则出现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现象。这些资产为各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许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也一一呈现出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并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具有局限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现行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无偿使用”的局限性日益增加,导致资产收益无法实现。随着我国财会制度国际化,改革的稳步进行,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都在不断地更新、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修订中。现阶段,事业单位缺乏资产使用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资产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1.2资产配置不够合理,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通过基本建设项目、修缮购置类、非营利性机构启动费等项目对各类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的设备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无偿性,导致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在资产的购置上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对资产缺乏及时的维护保养,超常规、破坏性的使用,影响了资产使用效果和寿命,资产的利用率低,资产的购、管、用脱节。

1.3无形资产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

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资产未在单位财务账中进行反映,未纳入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范围,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成果转化率低,基于无形资产产生的成果转化收入未有效监管。无形资产的无序管理将最终导致该部分资产贬损和流失。

2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2.1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完善制度建设

(1)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提高重视程度。

意识决定态度,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首要的是增强管理意识。资产管理不是靠一个人、一两天就能管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特别是单位负责人负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责任,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要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个拥有国有资产投入的单位,应该自上而下形成一股国有化意识强烈的主人翁态度,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沟通,增强管理意识,避免购置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期性;充分利用好每项资产,避免国有资产闲置,杜绝浪费,每个人在参与使用国有资产的同时也应做好资产的管理、保护工作,争取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

(2)对全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会计法》中,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在最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也对国有资产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对各类资产的财务核算工作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我们的资产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上述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要求进行分类管理、明细核算,定期检查清理,以便于统筹安排和调配使用。

2.2切实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局限原先的数据统计整理,传递资料,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必须建立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应对管理人员的选调、培训、考核、奖惩形成制度。管理人员上岗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能。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2.3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随着财务的电算化核算的推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以武汉市为例,原先的固定资产卡片已经由固定资产的电子卡片代替,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电子身份证”来取代,这是由武汉市财政局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资产管理软件来实现的。把固定资产的信息利用卡片的形式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上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操作,固定资产的管理数据也可实现上下级单位的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仅加快了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可以在电脑中反映出来,如此的业务操作流程,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并且取数变得更为简单了。

2.4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责任到人,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盘点一般采用定期盘点的制度,一年一次,这远远不够。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的入账手续,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固定资产的台账、保管账、出入账登记等管理账簿的建立。并且制定定期核查制度,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事前、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2.5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将目标和结果和谐统一起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明确资产绩效目标。

预算绩效管理强调“花钱理少、办事更多、办事更好”的理念与当前中央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精神以及社会公众的期盼不谋而合。因此,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明确资产绩效目标是非常必要的。目标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制定资产管理的目标要切实可行,要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保持一致。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促进资产绩效发挥。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由共性指标到个性指标展开,逐步建立起指标明确、量化科学、特性鲜明、易于操作的通用指标体系。

(3)完善配置标准,以制度做保障,实现资产配置绩效管理。

目前武汉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随同预算管理文件下发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该标准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必配资产,缺点是没有随着市场行情及时更新,因此“标准”价值稍显滞后,超标准配置资产现象时有发生。为杜绝此类现象,各主管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文件要求及时出台本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在年初目标确定后,严格按预算和相关标准执行,加强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

(4)年度资产绩效考评结果与年度部门决算相结合,纳入年度综合考评。

固定资产绩效考核管理范文9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铁路从“普速”提高到“高速”,铁路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从线路、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电气化供电设备、到运输传导设备、房屋建筑物等,价值大、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使得铁路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日趋艰巨。下面就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弊端进行探讨,提出几点看法及建议,以寻求更加符合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弊端

1.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铁路路局对控股合资公司或站段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盈亏和成本预算完成指标,未将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指标体系,仅在发生资产毁损流失时才予以考核。实际上,上级单位在进行例行经营业绩考核时,面对庞大的固定资产,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核实资产损失事项及数额。由于上述考核机制及资产的国有性质,作为站段的主要负责人在经营管理方面会更多地关注成本预算完成情况,而不会把精力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中去。在此背景下,技术部门实物管理人员会“重购置,轻管理”,轻视对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现场实物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认为资产是企业的,管好管坏一个样,发现有损资产的行为不是积极主动的解决而是听之任之,或是因人情包庇隐瞒。负责固定资产核算的财务人员,仅局限于对固定资产购置、变动、修理、处置等业务进行审核和账务处理,未参与到资产的现场管理中去,管理和监督作用未得到发挥。

2.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后续管理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环节不明确,尤其是对实物管理环节的权责鉴定,资产维护保养等方面未建立严明的追责考核奖惩制度,导致现场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资产得不到较好的维护和保养,资产状况较差,容易毁损及至不能使用。另外,有些单位虽然制度较完善,但制度是行在纸上,挂在墙上,未落实到具体经营活动中,如同一纸空文,也发挥不了效用。

按照铁路内部相关规定,站段每年须对所管辖、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但部分单位在实际执行时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未掌握资产状况,没有真正起到摸清家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已不能使用的资产未分析原因,未鉴定使用人责任;达到报废年限已不能使用的资产未进行统计列示,上述两项均未及时进行报废处理,导致账上资产多,能使用的少,造成资产数据失真。另一方面,部分资产在现场闲置、浪费,未在资产清查中了解掌握,就不能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益。如某车务段位于县级市繁华地段的办公楼,在站段整合中闲置,至今未盘活利用。

3.部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铁路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方式是:财务部门按照技术部门填制的财固-5表,从财务角度分析组固,手续齐全、资料完整、确定固定资产分类,账目准确,入账及时,准确计提折旧;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建立技术台账,确保资产安全。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停留于表面,与实物脱节,造成部分资产账实不符。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对拆除、报废、损毁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报废处理,以为不能使用也没什么价值了,就随意堆放在一边,时间长了,仓库几经搬迁,固资陆续丢失,而财务部门的台账还存在,导致账实不符。这种情况比较突出的是信号设备、手持电台、行李拖车、计算机等。

(2)生产力布局调整后,一部分基建完工资产,建设单位已经交付基层站段使用,实物管理部门技术台账已经根据实际管辖范围和资产现状更新,但由于部分资产产权界定不明晰,基层站段财务部门也未收到相关审价及竣工资料,导致无法及时组固。

(3)机构撤并后,部分固定资产划拨到新单位,但账务未及时移交处理,双方都账实不符;另外有一些单位从机车车辆上回收高价互换配件,存放在生产现场,未进行回收资产的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

4.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基层铁路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固资管理人员多是兼职,其他工作忙时分身乏术,有心无力,对时效性不很强的工作如: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移交等,一拖再拖,经相关部门多次催促才去办理。铁路对固资管理人员很少进行常规、系统的培训,他们基本上是以自学为主,边干边学,在此背景下,固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水平亟待提高。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固定资产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保值增值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要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地进行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将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与资产质量挂钩,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在这种外力的驱使下,各单位会以此为契机,修订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将资产的质量,使用状况,效益与现场资产使用人员、技术部门管理人员绩效挂钩,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站段、车间、班组三级的资产管理体系,并严格进行考核和奖惩,就不难做到将资产管好、用好。

2.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资产账实相符。

要做好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就需要各部门的互相配合,及时沟通。资产使用部门应及时将资产维修、保养和使用状况反馈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也应根据资产变动情况更新技术台账和资产数据,如规格型号,使用寿命,过往维修记录等,并及时将资产增减动态变化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账,并正确计提折旧,对该报废的资产要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对基建移交资产要及时获取竣工验收资料组固入账,对外单位捐赠和回收利用的资产要及时组固入账,确保资产账实相符。担负着对企业资产核算、监管重任的财务部门,在熟练掌握财会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生产、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3.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铁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把资产清查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加以制度化。

(1)建立定期的固资清查制度,实行使用部门盘点与年中抽查相结合。铁路企业每年年末都要求进行固资清查,但铁路情况比较特殊,等使用部门自查完后,就开始全力以赴迎接 “春运”了,此时要进行固资清查,大多是为了应付任务,走走过场。建议铁路企业等春运结束,再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查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的规定进行处理;对固定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效。

(2)建立重点抽查制度,实行重点清查和专项清查相结合。每年对所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费时费力,建议几年一大查,对固定资产重点使用部门或经营性单位进行重点清查核对,做到账账、账物、账卡相符,对闲置的固定资产,应专题研究充分挖掘其使用效能。对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民用性较强的设备,必要时可进行专项清查,以便掌握其分布和利用情况,避免资产流失。

4.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规范核算的培训,尤其是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处置,严格按照准则和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核算。其次要加强技术部门资产设备管理人员对固产管理相关制度和办法的学习,使其了解资产核算及管理的全过程,懂得资产及时入账和处置的重要性。有条件的企业更要“走出去”,开拓视野,多到其他现代大型企业进行调研,吸取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与技术。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企业应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时处理闲置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铁路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