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风险及内控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2-24 09:43:26

风险及内控管理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人们通过多年来在风险管理的运营中意识到,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能够使得企业的风险叠加放大或者抵消减少。所以,企业就不能仅从单项业务、单个部门的角度考虑运营风险,其运营者应具有风险组合的意识,把企业视为整体,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即要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

根据ERM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此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实施风险管理,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能够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总括下来,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

面对风险管理,有个概念是必须要提到的,即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什么差别和联系呢?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为:(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职能中的一项,主要通过过程和事后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各项风险的存在。(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案的选择、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管理人员的聘用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仅是风险管理过程期间及其之后的重要活动。(3)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压力测试、情景分析、风险对策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使得风险、增长与回报相互关联,从而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经济资本分配利用的决策,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二者之间的联系:(1)内部控制的行为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COSO框架中明确地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将之作为一个子系统。(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源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本文主要从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几个方面来探讨进行内部控制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

企业现有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型,对风险缺乏系统的、定时的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尚未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缺乏系统、整体的考虑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有的中小企业还将会计与财务职能划分不清,不设立对财务活动进行评价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还有的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资料不齐全、不规范,因而使得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所依赖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全,无法进行事先的评价与防范。

2.缺乏法律风险控制意识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陌生人的经济,企业经营中最大的风险不是经营风险,而是法律风险。企业的法律风险被很多企业家理解为“违法风险”。其实这并不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全部,另一种法律风险的表现就是企业的投机风险。很多企业的破产正是由于过度扩张、无视法律、法规,不依法、规范投资经营规模导致的。而这也正是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缺失,过度的投机心理带来的苦果。

很多企业的投机行为、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是缺乏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的,没有做到以“事前控制”为核心理念,让法律服务深入介入到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没有真正的使企业逐步从“人治”转向“法治”,以企业家个人意识为决策重心的传统观念没有彻底打破。虽然许多公司知道法律顾问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是没有形成建立内部法律业务部门和聘请外部常年法律顾问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在企业遇到官司时才想到找自己的顾问律师,以致顾问律师的作用仅限于帮企业打官司,而企业也因此丧失了很多应有的商机或惹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经济上缺乏完整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指负责监督机构的审计和控制工作的治理层。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工作是否独立的首要屏障。而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则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委员会构成层次过于单一,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制约关系。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落后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缺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单位企业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企业领导授权、批准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内部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另外,目前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审计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由会计或管理人员兼任。这种状况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时往往受到各方面利益的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活动。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内审人员在审计中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利益、私人关系、熟悉程度、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认知偏差等种种原因失去“客观性”立场。

4.人员素质影响内部控制力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是由人来建立,并且通过人来执行,因此,企业人员素质将会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相关效果。如果是企业的员工在心理上、技能上以及行为方式上没有达到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者实施措施产生了误判,那么即使是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按照管理人员的意图才能运行,因此,难以避免内部管理人员、营私舞弊的行为发生。尤其是现如今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从以往的家族企业演变而来的,内部环境非常复杂,它们仅仅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后,才开始注册正规的公司。这类企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同时也存在着后天的缺陷,由于人员复杂,经常录用领导的亲戚朋友,而恰恰他们的水平又达不到要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且存在着人员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

三、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保障

1.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

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包括:系统设备、数据、程序、网络安全的控制、系统组织和管理控制、使用开发和维护控制、文件资料控制及日常应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运用数据库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控的有效实施。

2.成立法律顾问

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律服务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服务,而不是为企业减少损失的服务。要转变思想观念,运用法律手段,化解企业法律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和外部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机制。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远远不止于帮企业打官司,或者审查合同。一个称职的、优秀的顾问律师为顾问企业提供的法律服务已不在于为顾问单位发生纠纷、损失后进行亡羊补牢式的诉讼救济,而在于为顾问单位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超前的、防患于未然的专业性法律安全保障体系,尽量避免纠纷、损失的产生,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3.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

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实现组织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独立两个方面。组织上的独立是指在组织结构中要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精神上的独立是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性。

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取得领导的支持,拥有良好的组织条件,这样他们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内审部门经理必须能和董事会直接交流信息;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确定;单位应当制定一个正式的章程,以书面形式确定内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并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确认,在章程中,单位必须明确内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工作范围,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有权检查的相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这样,章程赋予内部审计相关的权力,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内审部门经理应当每年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和财务预算,以书面形式报高级管理层批准,并报董事会备案;内审部门经理应适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书面工作报告。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在精神上是独立的,在道德上是正直的,对有关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他人的干扰,对审计结果不作重要的质量妥协,保持客观性和职业操守。

4.改进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正视自身实际情况,确保企业在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拟定、修订、完善制度的管理部门,要深入生产线,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制度在修订和完善中才能符合生产,贴近实际。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地组织新修订制度的培训和学习。教育员工认真分析总结本公司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中优势和薄弱环节,优化操作流程,减少摩擦、重复和遗漏。加强公司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监察部等部门建设。监事会负责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及公司运营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审计监察部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经济运行效果、经济效益、内控制度执行、各项费用及工程项目的支出、资产保护等进行监督,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提出纠正、处理违规的意见。

5.建立企业信息对内对外的沟通和反馈,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

明确信息沟通及传递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同时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保证与投资者、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良性沟通,加深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确保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反舞弊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反舞弊教育长效机制,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部门或单位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建立反舞弊机制并推进其有效实施;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提前预防,推动监督和管控关口前移,并使经营管理者积极化解舞弊风险的意识,促使决策民主、程序公开和运行规范,使反舞弊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位员工身上。

参考文献:

[1]高鹏飞.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1).

[2]刘浩然.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战略失败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

所谓事业单位就是由国家投资创办且非营利性组织单位,创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公益提供相应的服务。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改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规避外界环境中隐藏的各种风险,增强其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现,并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提高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过程中,有效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成效,并对财务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能,同时促使部门之间以及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约束关系。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具备一定的约束力,无形当中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成效,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确保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真实性及可靠性,为事业单位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措施

(一)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进行划分,并且确保不同层次的的独立性。第一,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所谓内部牵制制度就是对各项业务分工明确,并且任何一项业务都不能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在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由不相容职务分离、赋予一定的权利、相互制约等构成则,明确各个部门及其岗位之间所行使的权利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确保不相同岗位之间或者职务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进而建立健全的制衡机制。第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日常核算的管理力度,确保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周期性汇报。第三,加强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内部审计这一问题,从内部抽调或者外聘专门人员组建内部审计部门,赋予内审部门一定职能,促使其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结构。事业单位应该将整体结构作为切入点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仅仅对单位中某个部门进行改进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沟通通,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在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中才能得以完成。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全责进行明确划分,让每个部门都清楚的知道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权利,将各个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以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管控责任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划分,确保各部门职责的合理性。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第一,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成都,进而增强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并将这种内部控制意识传递给各部门的员工,采用自上而下传递的方式增强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夯实基础。另外,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防范财务管理风险,认真学习《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会计法》,充实自身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及内部控制知识,一旦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可以灵活应对。(二)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制。事业单位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制,有助于单位在经营和运行过程中潜藏的风险,并提前制定防范和应对措施,规避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隐藏的各种风险。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理财对象是现金,这和盈利性企业截然不同。盈利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事业单位则恰恰相反,事业单位更为重视其运转过程中,各项资金的支配状况,资金是否准确合理的运用到经营活动当中,金额是否满足经营活动运转需求。因此,事业单位较为重视对各项费用的现金控制,提前对资金流量以及开支状况进行预算,做好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工作,有效规避各种资金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事业单位长远发展。(三)明确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多元化经营,防范风险就是保障在对预期回报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的基础上,将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转变,继而保障财务管理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一步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将自身的力量就财务力量集中起来并充分发挥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另外事业单位可将发展策略转变成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收缩战线,尽可能利用自身有事弥补不足之处,促使事业单位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及风险防范对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和参考价值,因此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赫.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J].商讯,2019(34).

[2]杨谷樱.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纳税,2019(32).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审核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上,审计都在不断的成长进步。怎样让内部审计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已经成了众多企业经营者口中日益火热的话题。笔者将在本文中讲述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他们之间的联系论述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能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

1、审计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是企业为了改进内部控制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慢慢的从内部控制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审计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和执行情况,除此之外,审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受企业内部控制影响

内部控制制度不同,采用的审计方法就不同。如果企业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就可以缩小对这个企业的审计范围。可以这样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减轻了审计工作的负担,也降低了开展审计工作的成本。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监督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审计能够监督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使企业的内部监督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能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的进行。如果一个企业审计工作做得到位,就能保证企业进行的各项工作都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就能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就能使企业以外的人员相信本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靠的。审计工作能及时的报告出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审计人员能根据这些缺陷提出改进方案,然后直接汇报给企业的负责人。

2、内部审计可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企业有了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的各项活动才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运行。内部审计可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可以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收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采用内部审计的调查表法或记述法对其进行审计,对发现的漏洞,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帮助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应该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账本、凭证等相关资料进行查证监督,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审查企业的生产成本开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收入,这样,就能找出企业在哪方面存在浪费现象,找出问题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的定义里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企业中都存在风险,而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这就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只局限在内部控制方面,在确认风险及管理风险方面也有了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全局出发,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客观地识别和评价,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可以识别出企业存在的风险

加强企业的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中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审查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也可以审查风险管理的措施、方法和程序是否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控制新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对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风险的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2、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管理、协调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管理的风格都很熟悉,清楚企业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和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审计人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能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凭着其对企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促进被审计机构经营和管理的改善,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部门,在其他各部门间的风险管理中起着协调作用,使得各部门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解决企业存在的风险出谋划策。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顾问与咨询作用

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对提供咨询服务工作有着特殊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企业解决风险问题,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策略。通过咨询工作积极帮助企业相关人员管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可以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果和效率,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检查、评价、作出报告并提出建议。除此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告给董事会,这就加强了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机构意见的重视程度。

结语:

审计的职能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不断扩大审计的监控范围,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强化企业的审计职能,才能更快的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才能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开创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局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企业全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能使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新的成就,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4

关键词:企业 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防范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企业的内控管理作为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范被称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控管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控制环境的管理、风险评估的管理、信息沟通的管理、控制活动的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的管理。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考核资料等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内控管理把企业的职责分工到个人,各种工作程序和制度完备,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支出、收入以及物资的保管、采购、销售和领用等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了企业财产的完整与安全。另外,企业的内控管理还有助于企业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与实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重要保证。

二、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企业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一)企业的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

由于法人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且没有有效的内控制度,从而产生大量内耗, 企业的营运成本无形中提高了, 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了。

2、内部压力不足,风险意识差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越来越激烈地竞争,导致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当前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3、信息流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

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我国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问题出了以后经常是互相推卸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4、内控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乏力

为贯彻执行其指令,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批准、职责划分、设计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等。为确保实现控制目标,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

(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盲目扩张,想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但是企业的盲目扩张不仅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2、筹资造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能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作用,没能够准确进行分析和预测,选用了不合理的筹资组合,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

3、企业内控管理不善扩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内控管理不强会导致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内控管理与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就应该提高企业内控管理能力。加强了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

控制环境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之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控制环境。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控管理的认识;其次要建立起与企业状况相符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再次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最后要在培养企业文化方面下功夫,形成重视内控、讲究程序的办事原则。

针对于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制定年度预算方案、进行重大决策和签订重大合同时,应该实行集体决策。为防范风险,企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严禁少数人或者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发生。企业还应该积极倡导正义、健康的企业文化。

(二)加强风险评估的管理

企业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风险评估就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从而能够采用相应的策略。加强对风险评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对会计工作的风险进行防范

会计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涉税风险三种类型。所以,要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就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核实和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

2、对资金风险进行防范

资金风险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资金安全的风险、融资的风险、资金支付的风险、资金回收的风险等等。企业要加强对资金风险的防范,就要对资金的投放和回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融资、筹资过程中进行准确地估测,保证好决策的科学性。

(三)加强对控制活动的管理

所谓控制活动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了防范风险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对于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成本管理,负责成本的预测和控制,负责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核,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对于资金风险,企业主要应该建立几项重要制度:资金预算的审批制度、资金支付的控制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制度以及资金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上述制度加强对每一笔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能够有效防范资金的风险。

(四)加强信息的沟通

任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都通过信息沟通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自身的职责。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无论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还是采取合适的控制活动,都应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同时还应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时,也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从而能够把控制失效或者风险转移等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及时做出反映。

(五)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作为企业内控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通过内部审计、财务监察以及其他的内部监督的方式对整个控制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适时地对控制流程进行调整。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等等,并且要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很多企业的内控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内控意识不强、动力不足,风险意识差、控制部门不独立等等;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等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不善带来的风险等等。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应该加强内控管理,主要包括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加强控制活动的管理、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只有如此,才能够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隆晓玲.浅析企业内控制度下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2]胡冯珠关于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10,(01)

[3]侯立慧.关于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0,(02)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5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其必要性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防止各种欺诈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而建立实施的一些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程序。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及财务报告的产生过程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财务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之举措,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加强内部财务控制。首先,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才能最终确保企业各项财务计划得以实现;其次,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才能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最后,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是推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企业只有加强内部财务控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抓住机遇,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1]。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对企业而言,加强内部财务控制,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整体上看,一项健全的财务控制制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财务制度、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收益管理、财务风险等一些列财务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才能为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从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牵制、制约制度,建立以“防”为核心的监控防线。凡是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业务处理的工作,禁止个人独自处理,同时要明确处理人员的工作权限,落实责任;第二,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设立相应的事后监督,建立以“堵”为核心的监控防线。具体做法是在确保会计部门常规会计核算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其各个岗位以及各项业务展开核查。事后监督的实现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中立的专业岗位,并配备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都比较强的人员任职,将其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中来,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该职位的负责人应定期将监督的结果反馈给财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第三,在企业内部现有的稽核、审计部门的基础上,在被审计部门之外专门成立一个审计委员会,建立以“查”为核心的监督防线。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可以采取的手段主要有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等。总之,企业只有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并化解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2]。

2.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承担风险的不仅仅是投资人,企业的债权人、经营者同样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尤其是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提升企业负债率的情况下,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就更加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保护企业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经营者的利益。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应当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第二,企业应进一步明确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的具体程序,贯彻落实分级负责制度,真正做好权责清晰、责任明确。第三,企业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内部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做好企业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分析、企业负债率分析各项工作,同时也要完善内部年度会计制度、审计报告制度以及风险监测技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第四,企业应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第五,企业在进行筹资投资决策之前,首先应该对投资决策对象进行科学而又合理的考察论证,小心谨慎,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资金成本管理和分析。企业负债规模要适度,储备库存要合理,绝对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企业负债过度[3]。

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监督的主力军。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内部审计人员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职责。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在原有内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并对审计职能加以完善,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作用,确保内部各项财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为实现企业财务内部监控营造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维护企业内部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积极审计监督下级单位,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的重大决策、主要财务事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终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4]。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和完善这一角度谈起,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对确保企业内部各项财务活动的正常开展,预防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刘金文.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9:44.

[2]王淑霞.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视角,2010(09):67.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13-02

1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析

风险是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客体的复杂性,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某一事项或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加上人们受自身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熟知事物未来发展的确切状态,使得采取行动的预期结果与真实情况产生了偏差;二是指风险的双向性,风险既是威胁也是机会。风险与收益是“二律悖反”的,如何权衡风险机会与风险损失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是个两难选择,很难界定风险不利结果的概率。供应链管理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中,它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外生风险是指由于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引起的风险,所以外生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而内生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在运作过程中人为的产生的风险,具有必然性和确定性,因此研究内生风险更具有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1.1 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合作,而这种合作更深层次的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共享。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供应链节点上的某些成员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管理本身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的性质,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利益要求,都致力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系统内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阻滞相关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生存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各节点企业间的密切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占有权与控制权,因而其上下游企业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完全取决于该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以及供应链系统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必然会出现某些节点企业冒道德风险,隐匿信息,通过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

(2)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果信息流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那么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不能确定采购商的商品销售状况、销售速度以及订货时间,在组织生产和准备货源时只能凭借供应商企业自身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与决策,这会导致存货成本或缺货成本的上升。同样,采购商不能准确获得供应商的库存信息,不能确认供应商能否保证及时供货,因此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采购企业自身单方面的数据进行决策。信息的不能完全共享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各成员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中企业对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信息向上游的前进逐步放大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链中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无法实现真正的共享,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例如,零售商为了保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应付各种不确定性,其订单的变动性一般明显大于顾客需求的变动性。为了满足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必须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以此类推,结果导致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发生了更高的成本。因此,牛鞭效应导致了整条供应链管理的显著无效率。

1.2 道德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委托问题和节点企业利益与总体利益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给委托-机制带来很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为了自身利益被动隐藏需共享的信息、以及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人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对委托人隐藏需要共享的信息,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尽管委托人与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信息泄露会给企业的正常的运转带来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该节点企业将迫不得已隐藏企业自身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1.3 投机风险

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盟是平等的、临时性的,随合同产生,随着业务完成而解体。合作企业可以选择这一次合作,也可以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投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供应链的控制机制的松散性,每个节点企业都会在同类型的其它供应链中同时出现,当一个企业在其中一个供应链中获得利益远小于在其它链条中获得的利润时,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退出利润小的供应链,那么该供应链就会出现动态变化,必须寻求新的合作企业,而供应链联盟的额外的总体利益就在于其资源与信息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共享,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与利润增加的幅度,这势必给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的投机风险,因此,投机风险对供应链本身来讲是由其自身的动态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1.4 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外溢性,供应链成员既竞争又合作,在密切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容易外泄企业的核心技术,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份额,最终被迫退出供应链。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获得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失去了这种屏障,企业在供应链中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把知识产权当作是商业机密,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的整体的优化和控制,对各节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构成威胁,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操作难度。

1.5 库存风险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持库存就成为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一项措施,因此,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拥有一定的库存。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包括对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的优化,减少库存风险。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客户的的需求不能确定,导致零售商的订货时间和订货量都不能确定,分销商就必须维持比零售商实际需求要多的库存,以此类推,制造商必须保持比分销商多的库存,供应商必须拥有多于制造商的库存,库存依次的增多导致库存风险的增加。

2 供应链管理内生风险控制

2.1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加强企业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企业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与外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提高可以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加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从而改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

2.2 建立健全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激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构筑利益共同体,增加供应链可视度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利用动态合同和“敏捷信任”来规避风险,增强供应链的强度和协同性,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积极性。

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其经营目标都是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合理的收益分配队各企业都是一种激励,这其中包括针对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根据合作伙伴的行为结果确定其收益,参考外生变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确定合作伙伴的收益,并且,外生变量所引起的风险应在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分摊。

2.3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节点企业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这样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从而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投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再次,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只有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从供应链管理中受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企业联盟才能更加稳固。

3 结语

面对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其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可以将供应链管理高效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并将供应链管理高风险性的特点进行严格的限制,将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限制到最低。供应链管理的高效性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性,管理风险是不可以完全消除的,但是,只要对各类风险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加强各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增进各企业间的信任,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并使用更加先进的库存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各类内生风险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的。

参考文献

[1]Donald J.Bowersox,Davied J.Closs and M.Bixby Cooper in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t,Beijing,Machine Industry Publication,2006.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7

在市场经济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运营以及自负盈亏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企业为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稳定发展,实现企业效益最优化是当前所有企业的运营标准。税收作为企业法定义务,已经成为企业主要成本,其直接会给企业税后效益带来一定影响,制约企业效益最优化标准的落实,税负管理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主要形式。

和市场经济发展相迎合,对税收筹划的探究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我国对其探究起步比较晚,理论方面还有待完善,对涉税风险加大思考力度,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进行探究。在实践方面,对各个行业自身具备的特性以及具备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思考,我国对税收探究方面含有分行业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了鼓舞其快速发展,国家以及有关部门颁布了诸多税收优惠政策,这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因为当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探究还不完善,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税务内控管理体系,制约高新技术企业的今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的探究力度,结合不同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税负内控管理措施,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发展。

1 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概述

1.1高新技术定义

高新技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其是对产品以及产业中含有较高技术含量以及水平经过一系列评估之后得到了结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在颁布有关新国际辞典时,第一次将高新技术定义为应用或者涉及顶尖形式的技术。从狭义角度出发,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项具备国际对比性的高技术含义,从广义角度来说,高新技术涉及了两项内容,一个是高技术,另一个是新技术。

高新技术自身作为一个动态发展含义,当前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西方国家把高新技术定义为开展工业应用以及迎合市场特殊要求的科学领域。我国国家科技成本在综合国内外探究的条件下,把高新技术含义定义成构建在综合科学的基本上,位于当前科学技术前沿,针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推动社会文明以及提升国家综合水平的新技术。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对高新技术九大行业进行了明确,其中包含了航天领域、计算机领域、电子通信领域以及化工领域等[1]。现阶段,我国将高新技术范畴规划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1.2高新技术企业特点

1.2.1高投入

高新产业因为其技术水平具备先进性,位于科学技术前端,需要投放大量的资金来实现探究工作,同时运用大量现代化设施,投放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产品生产之后还要开展市场检测工作,只有在产品推入到市场后得到良好的反馈,并且具有大量市场需求,才可以大规模生产。在2002年,微软等知名企业研发投放经费占总营业收入的15%,真实投放经费高于30亿美元。华为企业在开展研发工作时,投放经费数量为31.8亿元,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14%以上。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等企业已经将技术研发放置在第一位,同时把技术当作企业长时间发展的主要优势,每年投放的研发费用高达五十亿美元。

1.2.2回报期长

高新产品的产品研发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同时当产品研发之后,还要开展技术改善工作,通过市场检测的方式来迎合消费者要求。高新产业之后再实现规模化之后才可以获取一定回报,进而从技术创新直到规划的总体环节中,需要经历漫长的检测过程。针对研发工作来说,其自身就具备一定的漫长性,当产品研发完毕以后,产品市场检测到技术改进都需要市场人员以及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反复检测和研究,才能迎合市场要求。在规模化环节中,产品生产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生产线。所以,高新产业回报期相对较长[2]。

1.2.3高风险性

高新技?g的探究位于科学技术延伸段,其包含了诸多学科,涵盖面比较广泛,成败不明确因素无法预测和管控。所有创新型思维、规划以及研发等具备一定的风险性,有可能获得成果,也可能遭受失败。高新技术产品更换效率比较快,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产品应用周期比较短,市场拓展难度系数高等特性直接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性。在高新技术企业开创时,风险大小将直接影响着创新质量。产业化前期中试验资金以及种子资金风险性比较高。由此可见,为保证资金效益,必须对强化资金管理,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从而有效保障高新企业的经济效益。

1.2.4动态性

高新产业产品在研发时,具备一定的动态性,高新产业技术创新并非一次性,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高新产品可以实现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方面的创新,不管是在原有高新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技术改造,还是开展个性创新,都作为高新产品获得竞争实力的主要依据。当微软企业在研发的Basic软件产品获取一定成果之后,开始将大量资金投放到DOS研发工作中。待DOS研发获取一定成果之后,微软企业及时把大量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投放到新技术研发中,同时研发出了windows XP、windows 7等一系列新型的软件产品。当前,微软企业有将大量资金投放到“无缝计算”技术研发中,在开发MSN、移动软件、数字电视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2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特殊性

2.1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自身具备的特性在于附加值高,结合增值税征税原则,其增值税负将会高于其他企业。为了防止高新技术企业税负较大,国家在增值税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一定优惠政策。首先,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营销其自行产品,按照税率17%进行纳税以后,对其增值税真实税负高于3%的部分实施即征即退政策。其次,在2006年,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研发的产品,在按照税率17%进行纳税之后,对其增值税真实税负高于6%的部分实施即征即退政策[3]。最后,针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其研发销售的计算机产品,都按照税率6%进行增值税缴纳。此外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开展技术转让、技术研发以及有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时,获取的收入实施营业税免收优惠政策。

2.2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税务筹划的特殊性

2.2.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首先,会计政策选择具备税收倾向。针对新会计准则来说,其涉及了诸多会计政策,企业在开展税务缴纳工作时,应该对新会计准则给企业纳税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给企业纳税以及节税带来优惠效益的会计政策。其次,收益计量改变。债务充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都针对效益,给出了全新要求,这会给企业核算效益带来一定影响。收益会计的改变必将会导致税收方面出现改变。最后,新业务税收影响。针对新会计准则来说,其增添了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员工薪资等内容,这些新内容对新业务进行了规范,并且,新业务中涉及了诸多税收影响,我们不可忽略这些新业务造成的影响[4]。

2.2.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税收筹划

真实情况下,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员迎合税收环境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但可以缓解纳税人整体税负,同时还能减少风险发生。在新会计准则的作用下,针对税收筹划问题,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新会计准则的改变导致税收筹划发生改变。由于新会计准则中涉及了诸多改革,例如权责发生机制以及历史成本原则改变等,这都会给企业收益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制约税收规划方面中财务运营。第二,新会计准则选定给税收筹划带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落实税收筹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会计准则中有关规定进行思考,结合企业真实状况,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即便在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企业真实运营状况以及管理要求,但是运营的形式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将存在差异,从而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在会计准则的作用下,现在会计政策越多,其税收筹划空间越广泛,这是由于会计政策作为落实税收筹划工作的主要措施。第三,首先是公允价值应用。公允较之计量方式将会给企业资产以及债务明确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企业自身效益,约制企业税收操作以及筹划。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存货计量方式、固定资产折旧形式以及会计核算方式等存在差异,导致税收倾向有所不同,合理选择会计政策,能够起到筹划节税的效果。

3 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

3.1方案风险

方案风险主要指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作人员因为自身素养以及信息获取的制约,建立的税收筹划方案不能切实可行,具备一定不明确性。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是税收筹划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身为税收筹划方案规划主体,税收筹划方案规划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财务、税收政策、内部管理以及经济法律等有关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税收筹划以及分析评估能力,并且还要对税收筹划需要的有关信息有所了解。方案规划工作人员假设不具备专业的税务筹划知识和能力,或者无法全面获取税收筹划有关数据,必然会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

3.2政策风险

税收筹划含有的主要条件在于税收的“非中性”,换句话说,税收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政策风险主要指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运用这些政策而出现的风险。政策风险涉及了法律不明确风险以及税收政策不平稳风险,其中税收法律不明确使得纳税人或者税收筹划方案的制作人员对有关税收政策了解存在失误,导致税收筹划方案被失误部门当作偷税漏税的依据,引发税收筹划失败[5]。

3.3执行风险

税收筹划作为一项合法行为,迎合立法人员要求,我国税法执行环节中详细对税收解释权由税收行政执法部门掌握进行了明确规定,所以,这种合法性一般交由税务行政执法部门来明确。执行风险主要指在明确环节中出现的税务执行偏差,把筹划方案认定成偷税现象,进而形成的税收风险。

3.4技术风险

高新技?g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企业为主,技术创新在其发展环节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技术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环节中的不明确。技术风险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存在不可预测关联性,指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明确,使得科研失败现象出现。技术风险涉及了诸多内容,例如技术规律限制、技术垄断等。

3.5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指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各种融资形式所产生的风险,尤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举债环节中存在的由股东担负的风险。因为高新技术企业高运营风险引发财务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假设运营规模以及效益、资金投放以及效益产出等方面相违背,产业销路不合理,导致资金流缺少稳定性,当企业债务比较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4 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的税负内部控制管理优化措施

4.1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立项管理

让研发项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经费累计折扣优惠共享的基本条件,所以,应该加大立项管理力度,防止随意立项现象出现。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将要开展的研发项目实施客观评估,并且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其次,由专业部门开展技术评估探究工作,对其创新性进行考核[6]。最后,企业研发项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降低和税务部门的了解偏差,降低不必要的税务流失,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全面落实。

4.2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预算管理

项目预算作为科研费用累计折扣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项目支出总预算、项目支出预算以及项目研发预算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对项目真实资金支出以及预算支出差异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给高新技术企业对一段时间内真实科研费用应用情况的核查工作开展提供条件,结合累计折扣方式实现抵税。

4.3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独立设置“研发支出”账户,对研发项目费用实现转账核算,精准归集全部费用;独立计算出高新技术产品营销效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营销效益和其他产品的营销效益出现分离处理,这样可以给后续的认定以及审核工作落实营造条件,迎合相关所得税管理要求。结合有关扣除管理方案中相关要求,对科研费用归集项目、标准以及范畴进行划分。

4.4加强后续管理

设定专业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开展研发项目管理、研发成本机制化落实以及追踪等工作,追踪实施高新明确标准,确保企业在平时管理工作中结合认定要求来操作,迎合认定需求,给研发费用扣除以及审核工作做好准备[7]。

4.5加强备案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包含在备案管理范畴中。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把税率为15% 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纳入到事前准备方案中,把研发项目、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环节中存在的研发费用纳入到所得税额累加扣除范畴中,属于事后备案,纳税人结合纳税标准以及有关备案数据,经税务部门核查明确之后做好备案工作。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给予备案管理工作高度注重,保证备案工作的实时性和精准性。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8

【关键词】企业 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防范 措施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国国内的各种企业都在一定层度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财务风险。然而,企业的发展与市场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企业自身方面的管理。我国企业发展领域虽然在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并且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重视。

一、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缺乏内控管理的动力

要想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势必需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而来约束公司员的一些行为。所以,如果一些人不想被一些规章制度所束缚,就必定缺乏企业内部管理的动力。与此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成本,而一些缺乏远见的企业不愿意承担这些费用,进而也导致了内部管理方面问题的出现。

2.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

无论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是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要想做好,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管理人员。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这两个方面的观念都比较落后,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加意识不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严重性。所以,在企业的发展中,落后的管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内控的评价和检查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很多企业都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负责内控管理,这些人员往往既是内控管理的执行者,又负责对内控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企业内控执行的情况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查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也有助于改善内控管理。

(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盲目扩张,想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但是企业的盲目扩张不仅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2.筹资造成的财务风险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能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作用,没能够准确进行分析和预测,选用了不合理的筹资组合,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由上述可见,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还是在企业的风险防范方面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然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方面下功夫,进而解决企业中由于这两个原因引起的问题。笔者在此对如何做好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

(一)塑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环境

控制环境是关系到风险控制与防范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防范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我们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打造一种适合于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环境和相关的机制体制。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评价考核机制,保证评价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很多企业都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评价考核机制,缺乏专门的工作部门,而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负责内控管理。这样的工作模式存在很大弊端,这些企业财务人员既是内控管理的执行者,又负责对内控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必然会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企业内控执行的情况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和检查。

(三)加强相关的监督和信息的沟通

在进行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企业要发挥多个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风险防范的真实和有效。对控制活动的相关环节以及控制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的具体方法与流程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由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而以上也仅仅只是笔者在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方面的几点研究,且这些研究都还比较粗略,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所以,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还需要企业专业领域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对于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涉及的方面很多,同时我国企业发展研究领域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要加强对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和重视,同时要号召企业中的相关人士共同学习、研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两个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隆晓玲.浅析企业内控制度下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风险及内控管理范文9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提升其经济效益,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情况加以分析,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着重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企业运营安全,实现既定经营目标。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联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及财务管理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控制呈现出互相融合的趋势。在企业风险管控中,涉及到的重点环节主要有风险识别、风险监督、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而企业内部控制从属于企业日常管理,一般不涉及到企业风险预估及防范。在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强化风险管理,可以在对企业运营风险要素加以掌控的基础上,提高其内部控制建设水平[1]。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凸现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应对能力不足

从机制运行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需要将其加以全程贯穿,但从现阶段企业风险及内控管理实践看,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未全面深刻理解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是将精力放在企业眼前利益上,一方面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滞后,完善度不高,另一方面在企业参与到全球化市场竞争时,其对风险的识别、反应及应对能力不足。此外,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上,企业管理者对两者的理解有误,片面地将其等同于企业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将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加以割裂,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收效甚微。

(二)企业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上较为迟缓

受制于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多数企业并未建立并完善企业的风险管控体系,在对企业风险要素的甄别及防范上能力不强,尤其是金融风险防控机制跟进不力[2]。第一,企业未成立独立性较强的风险管理机构。在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在资金来源,资金调配管理等环节更加复杂,各种金融衍生品得以在企业中应用,如不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风险防控,极易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第二,企业在对风险因素的评估上不够全面系统。企业营运与企业风险相伴相生,企业要保障稳定安全运营,需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对企业涉及到的一些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等级加以识别、划分及防范,但在这一环节,多数企业并未进行及时规划部署。

(三)企业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建设上力度不强

企业内部控制要真正发挥其实效性,一方面需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及时跟进,发挥其约束功效。但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上还欠缺一定的力度,虽然有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辅助,但在制度的执行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等环节还存在管理漏洞,这也增大了企业内部控制出现失控的几率。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匮乏而引发的企业亏损及破产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水平的措施

(一)转变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理念

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上,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加以分析,转变原有的以制度代替机制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融入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着重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及经营业务进行风险评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及金融衍生品管理中,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风险管控手段,建立财务信息及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各项重要的财务信息、预算浮动、现金流量加以整理及记录。此外,在公司内部控制及治理结构上,企业应顺应投资及股权结构层次复杂多元的趋势,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加以优化,为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做好组织保障[3]。

(二)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加以完善

为确保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下有效识别及防范企业风险要素,企业要针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第一,企业要针对运营风险,成立独立性强的风险管理机构,由其负责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要素进行全面梳理、分析、预防和控制。第二,企业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及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业务状况,选择及引入熟悉及了解金融市场风险发生规律的风险防控人员,以促进企业风险应对及处理能力的提升。第三,企业要做好风险的识别、分类、评估、管理工作,确定出风险等级及附带风险来源,通过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加以化解。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监督管理

在应对企业风险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发挥重要的监督管理作用,作为企业来讲,一是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其规范严谨的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从而提高企业各环节管理运营的水平,并对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隐患加以及时排除。二是要将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加以融合,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运营各个流程的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及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

四、结语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促进其稳定发展方面作用及地位较为突出。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建设上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注重从理念转变,机制完善等环节加以完善,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邓顺峰.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探析[J].商业经济,2013,(14):39-40.

[2]许杰.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