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3-07 14:40:41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1

为打破传统医学模式,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它是以社区群众为对象,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方针,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康复、医疗、保健、预防等服务为一身的,以健康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取代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想法,以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代替了针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社区健康教育状况的检测者、社区卫生工作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健康教育宣传者、健康问题的咨询者、医护人员等等这些身份都是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应称职的。

1社区卫生服务中护理工作的特点

1.1个体化护理服务人格化、个体化是社区护理所强调的服务宗旨,以全面评估服务对象为基础,要求护士人员针对个人特点,帮助病患积极面对与解决社会、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2综合的健康服务不仅仅包括了对疾病的护理,社区护理服务更关键的是发挥出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对此,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对社区中个人、家庭、群众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就需要社区护士人员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家庭保健、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诸多方面,整体综合护理服务于大众。

1.3连续性护理社区护理工作在服务关系建立后连续性地、对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服务,而不会因人群、家庭、个人的某一健康问题得以解决而将服务停止。保持连续性护理的前提就是护士进行的出院计划和出院评估。这也是患者从医院到社区的连续性护理。

1.4根本目标的定位社区护理工作并非局限于某一疾病或某一年龄组,而应将个体保健需求和健康问题提升至群体层面。人群健康不局限于个人健康。社区、个人、家庭应担负起对人群健康负起责任,护士人员应做更复杂、更多的工作。

1.5预防为主疾病护理向疾病预防和人群健康保健的转变是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任务,具体如大众健康教育、意外事故防范、围产期护理等等。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逐渐增多,而直接疾病护理活动则在减少。社区护理不仅仅是对生病的患者进行护理,二是在于促进、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通过措施的有效采取,使人群少患病,或者不患病。预防为主、主动、积极是社区护理服务性质。

2社区卫生服务中护理工作的任务

2.1物质依赖护理物质依赖会对健康产生关键影响,社区护士应充分理解这一点。物质依赖包括了大麻、幻觉剂、麻醉药、巴比妥类药物、尼古丁、咖啡因、可卡因、化学刺激品、酒精等。例如:酗酒除了酗酒者以外,也会影响到他人;而毒品和化学药品对社会健康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社区护士人员与其他相关医务人员一起,通过护理程序,帮助患者解决物质依赖等健康问题。

2.2体育锻炼与营养护理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首都阿金之一就是体育锻炼,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个体需要,社区护士人员应对人群、个人指导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例如:慢性病人、青少年、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同,锻炼的轻度和内容也各异。通过对人群特点进行评估,护士人员方可开展指导咨询等服务。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之一就是营养,良好的膳食对预防慢性病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人群、家庭、个体营养状态,护士人员才能对潜在或存在的相关营养健康问题作出确认和分析,并且通过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对人群、家庭、个人的改善方案的制定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为确保社区人群健康、促使其保持合理的膳食习惯,随访、评估检查应定期开展。

2.3特殊人群的护理在社区中,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由于生理或年龄特点,存在健康方面问题,属于特殊人群,因此,特殊的护理和健康保健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残疾人功能护肤的问题、防治和护理老年人慢性病和健康问题、孕期妇女的保健问题、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发育、健康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护士肩负重任。除此之外,特殊人群还包括如未接种麻疹疫苗有可能患麻疹危险的患者、有患前列腺癌倾向的老年男性、吸烟有可能患有肺癌倾向的个体等等,护理和健康保健特殊人群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2.4控制传染性疾病目前、社区护理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社区人群感染及传染疾病,尤其是特殊的地区和人群,如传染病高发或流行地区、特殊种族、儿童等。健康教育、传播途径的切断、传染源的隔离、保护环境卫生、预防接种等都是社区护理的主要任务。对于逐年上升的艾滋病而言,社区的重要任务就是疾病预防和有关艾滋病知识教育的普及。

2.5健康自理社区护理的重要职责就在于增强家庭、个人健康自理能力,树立人群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帮助人们建立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调查和研究社区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分析问题原因,并对护理干预内容进行确认,最终制定并有效实施措施。例如:健康自理能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的培训等。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292-02

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成员,针对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通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完成。发现社区护理存在很多缺陷,因此探讨研究护理缺陷对策,提高社区护理的质量,使病人在轻松及熟悉的家庭氛围中,在社区护士的帮助与具体指导下,得到方便经济的护理服务,获得健康保健及疾病康复知识。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成员,社区护理可使病人在轻松及熟悉的家庭氛围中,在社区护士的帮助与具体指导下得到方便经济的护理服务,获得健康及疾病康复常识,得到心理疏导,精神鼓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 )为优先服务对象”。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也提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障人、精神病人等为重点”的服务宗旨[1]。目前我国政府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三年的工作经历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总结如下:

1广元市新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般情况介绍

该服务中心于2007年由中心医院转型而来,位于市中心地段,常住人口6.5万,其特点是商业繁华。人口繁杂且流动性大,暂住人口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辖4个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

该中心设有全科诊室5个,注射室、观察室、预防保健科、计免科、妇产科、中医科及其他辅助科室,有观察床15张。中心管辖4个社区,下设一个服务站。中心有职工26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3人。于中心医院(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了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1 护士的特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护士为社区护士,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护士为公共卫生护理的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和社区护士与临床护士有很大的区别。

2.2 社区护理对象是健康的人群、部分高危人群和少部分病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相对较固定,服务范围除个人家庭外还包括各种群体,如社区内儿童、学生、工人、护理时间对护理对象的照顾是长期的,服务是全程的连续的。护理的目标:鼓励病人及家属进行自我管理,针对社区人群,家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护理工作,服务方式:社区护士走进社区,迈进家庭,将服务送进病人家里。

2.3 工作中心: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都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3社区护理的缺陷

3.1社区护士定位不清:护理人员少,社区护士身兼数职,做了非护理的工作,这一状况对社区护士的发展不利。德国护士与居民的比例为1:160,英国为40%护士在所属社区为居民担任健康服务。

3.2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偏重,第二级预防为主的较局限的护理活动:静滴、家访、测血压、肌肉注射、健康教育等与第一级预防为主的护理活动为重点的两个因素差距很大[2]。

3.3社区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具体,社区护理质量考核无标准,

人员设置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社区护理质量的提高。

3.4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偏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学历多为中专为主且年龄偏大,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护理专业培训的教育的仅占30%,护理知识停留在疾病护理的单一层面上,很难胜任社区护理的工作,加之社区的不认可和不理解,直接约束了社区护理的开展。

3.5社区护理的服务方式单调: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疏于形式,为应付上级检查突击建立个人家庭档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门护理也仅注重治疗护理措施的落实,忽视心理及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内容单调,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4社区护理对策

4.1 转变观念:调整社区护理人员结构,在我国社区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护理除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社区护理服务有多种,如:护理服务、教育 、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分工、观察及研究等。涉及问题多见护理特点在可以预防保健为主,强调群体健康,因此应从社区护理的特点来进行人员配置。

4.2 坚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强调政治思想及专业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严格系统的社区或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并且具有国家承认相应学历,敏锐的贯彻及评估能力,还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等知识,来提高护理的整体素质。

4.3 加强社区护士与辖区居民的沟通交流,让居民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理解护士,从而积极配合社区护士完成辖区内各项护理服务工作。

4.4 寻找政策上的支持:提高社区护士的社会地位及工资待遇、晋升等问题上有所扶持,在家庭护理、探视制度、健康教育等护理项目上有相应的法规政策的保障,以及工作价值的体现,鼓励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刚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4.5 加强社区护理的研究,拓宽社区护理领域: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创造条件,利用资源,改变过去社区服务形式单一。“医院化的护理方法,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走进社区,走及家庭,努力发展我们的社区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4

社区护理(communityhealthnursing)一词源于英文,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

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里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宽。从疾病的护理扩展至疾病的预防;但其侧重点仍是靠护理人员的力量,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减少残障。

1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

社区护理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由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及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追溯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可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家庭护理阶段、地段护理阶段、公共卫生护理阶段和社区卫生护理阶段。

1.1家庭护理阶段:早在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卫生服务资源的匮乏、医疗水平的局限及护理专业的空白,多数患者均在家中休养,由家庭主妇看护、照顾。在这些家庭主妇中,绝大多数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受过任何看护训练,她们只能给予患者一些基本的生活照顾。然而正是这种简单、基础的家庭护理为早期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2地段护理阶段: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的50年间,英国、美国为了使贫病交加人群能享受到基本的护理服务从而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陆续开设了地段护理(districtnursing)服务。地段护理在英、美两国主要侧重于对居家贫困病人的护理,包括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护理。从事地段护理的人员多数为志愿者,少数为护士。

1.3公共卫生护理阶段:自19世纪末期起,地段护理在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逐步拓宽,其服务对象由贫困病人,扩大至地段居民;其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医疗护理,扩展至预防保健服务。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公共卫生护士,少数为志愿者。

1.4社区护理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护士以社区为范围,以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为目标,提供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服务。于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护理协会将这种融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为一体服务称之为社区护理,将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称之为社区护士。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予肯定并加以补充,要求社区护理成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从此社区护理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社区护士的队伍也在世界各国从质量和数量上逐步地壮大起来。

2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2.1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预防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2.2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2.3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

2.4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

3社区护士应必备的能力

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社区护士的职责角色对社区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必备以下七种能力。

3.1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社区护理工作既需要其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社区护士的主要合作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如全科医师,以及社区的管理者,如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护理的对象则是社区的全体居民,如病人、家属、健康人群。面对这些具有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3.2综合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社区护理的定义及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将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如外科术后的病人、脑卒中恢复期的病人、精神病病人或临终病人等等。在工作中,就不免要应用到内科、外科、神经科、精神科、中医科以及老年和康复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3.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护士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社区,社区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无论是社区的服务站还是病人的家里,其护理条件及设备与医疗机构均有差距,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的能力。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3.4预见能力: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而预防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社区护士有责任向病人或残疾人、家庭及健康人群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在护理病人或残疾人时,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治疗、护理中可出现的变化以提前采取措施;对于病人或残疾人的家庭,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到疾病和残疾将给家庭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如在健康上、经济上、心理上的影响;对于医学教育网原创社区的健康人群,社区护士也应有能力预见到可能将会发生的健康问题。因此,预见能力也是社区护士所应必备的。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51-03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很不完善。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对社区共管实践的理论总结,更好的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使得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走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的需要

1.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底自然保护区1 999个,保护区总面积14 3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4.4%。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有1 538个,总面积达1.18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3%。中国耕地面积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为18.51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2.8%。也就是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在2003年底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已接近全国耕地的面积。截至2009年底,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上升为2 541个,总面积上升为14 774.68万公顷(不含港澳台地区),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4.72%。

但在同时,与相对高水平的保护面积相比,又存在相对落后的周边社区。中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特殊和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又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边远山区,涉及贫困人口约2 000万。在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都有当地居民分布。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情况的一个突出特点。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无居民的保护区不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口众多,平均每个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1.5万,周边社区人口5万多。

如此大面积的资源丰富地区,没有建设好,没有保护好,没有管理好。目前,自然保护区的任务已由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高阶段,迫切需要好的管理方法。

2.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尖锐。过去不考虑社区的需求,封闭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引入了社区共管的管理方法。但是这种管理方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国内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进,处于试点阶段。在实践中理解不同,做法各异,绩效也不同,可以说良莠不齐,实践中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或几套成功的模式、经验。

3.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社区共管实践的总结不够,因此对下一步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社区共管实践就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

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很难找到不涉及当地参与保护以及把保护与发展相联系的项目。但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局限这类项目提供较具参考性的方法和经验。

(二)理论研究上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虽然在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如同实践的不成熟,理论研究也远没达到完善的地步。社区共管脱胎于社区(社会)林业以及参与式扶贫项目,在中国的兴起及推进又主要赖于国际援助项目,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思想基本上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因此,国内对社区共管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创新的、能与实践结合并指导实践的研究。

(三)政策、法律规范完善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关政策及法律已不能完全适应保护区发展的需要,修改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已提上了日程。在中国社区共管的实践中也发现,社区共管还缺少政策、法律的有效支持,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缺失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从理论上分析并指出进行有效的社区共管所需的政策、法律支持,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提出政策、法律修改、完善的合理建议。

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

1.社区林业。共管较早应用于社区林业,社区林业精神后来在其他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得到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共管的基本思想已应用到包括资源保护等相关领域中。

2.参与式扶贫。社区资源共管的理念和实践,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这种参与式发展起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实践。参与式扶贫项目力图促进人们自主地组织起来,分担不同的责任,朝着一致的目标努力,使发展项目的制定者、计划者、执行者之间宣传一种有效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参与式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得到极大的推广[1]。

3.公共资源的管理。共管经验也主要来源于鱼类资源、森林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管理经验,主张这些公共资源的管理需要更具活力的伙伴关系:政府和其他资源利用的相关机构为当地资源的使用者和社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来补充当地资源的使用者和社区在管理这些公共资源上的需求。

总结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来源,但是没有对此作进一步分析。目前尚无人关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社会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共管资源共管的差异所在。第二,在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及实践)中,借鉴了或者是直接应用了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的理论,但是没有与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适合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思想理念、理论及模式。第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脱胎于社区林业与参与式扶贫等实践及理论,在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中,社区及社区居民是当然的主体,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不是主体。这些项目中基本不存在中国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复杂的土地、资源的权属问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有自身的特点,其中,社区共管的主体并不那么简单明确;土地权属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没有深入研究这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特殊问题。第四,因为保护区社区共管中权属的复杂性,产权的明晰以及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的权利义务配置,就有别于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社区共管的权利义务配置,目前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引入、兴起

20世纪90年代,社区共管和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首先应用在扶贫、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项目中,并逐渐从纯粹的自然保护拓展到保护与生产相结合,从单目标扩展到综合发展,从农村项目向小城镇发展项目扩展[2]。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开展则主要由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

1.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中国实施的几个大的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资源共管在中国的发展。1995年8月起,全球国际基金(GEF)在中国5个省10个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为期六年的“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社区共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GEF实施了“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SFDP)”,其中一个子项目是社区共管,涉及7个省的13个自然保护区。1998年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FCCDP)在云南省展开,涉及6个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共管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云南白马雪山和中甸等地,陕西秦岭地区,长江中游湿地和四川等地实施的众多保护于发展项目,都有社区资源共管的部分,显著地推动了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

2.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为了争取国际援助项目资金,保护区对社区共管缺乏深入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获得项目资助而在报告中写人了一些他们自己可能不完全信服的内容;村民们认为,国家给贫困地区的资助应是无偿的,资助是应该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先把资金“骗”来,而地方政府也持这种观点,只要争取到资金就行。这就形成了重争取资金,轻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加强自身管理不够,忽视社区利益。影响了共管的成果 [3]。

3.矛盾冲突的压力。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冲突是共管体制形成的原动力。保护区管理部门相对更积极地支持解决权利或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起工作职责和目标直接指向保护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其并不掌握对保护区所辖面积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权力,即工作要求与可支配权力之间有很大的缺口。而各级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各级政府及社区的参与显示出较强的被迫性。

总结以往的研究,局限主要在于:(1)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各项目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的,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同的项目,实践及原则、理念是不同的,因此研究也有较大的局限。研究的项目色彩较浓。(2)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者虽然愿意接受社区共管这种管理模式,出发点基本上是基于矛盾冲突的巨大压力,及外部的推动和争取资金的需要,保护区的真正目的:帮助社区发展经济,社区不要再破坏保护区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等手段,“迫使”社区承担一部分保护责任。但在他们思想深处,仍是把社区作为自然保护的破坏者和对立面来看待的。保护区及研究者的基本逻辑是:封闭式管理行不通――因为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破坏保护――社区破坏是因为他们生存需求――通过社区共管,帮社区发展了经济,社区不再破坏。这种对社区地位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对社区共管的真正意义也缺少认识。

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看,应用了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的经验理论,但是没有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特点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从在中国的兴起看,主要源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各自的项目,而且这些项目主要是针对社区经济的发展。

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实践模式

从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的研究来看,共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或)周边社区;(2)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非政府组织;(3)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公司;(4)保护区、社区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多的是第一种模式,第二、三种模式比较少,第四种模式目前只看到一例。第一、二种模式,保护区收获保护效益,社区收获经济效益,第三种模式中,社区、公司获取经济效益。第四种模式中,考虑了保护区在共管中的经济收益。

第一、二种模式,社区项目范围基本锁定在保护部门,资金不足、影响小、缺乏主动力量,尤其缺少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输血式的效果。第三种模式吸纳非传统部门参与,争取经济力量的介入与支持,既有弥补投入不足、补充和衬托政府保护工作的作用,又是扩大影响、增强项目自身动力的有效途径。是社区共管的有益探索。在第四种模式中,保护区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公司,并在共管中考虑保护区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新的探索。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6

关键词:社区护理;心理护理;护患关系

1社区护理概述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少数医院设置的家庭病床护理工作就是社区护理的前身,80年代末已有大规模家庭病床,使家庭护理发展壮大,90年代社区护理迅速发展,附属于医院的家庭病床主要服务对象是医院辖区的社区人群,社区护理人员对出院病人进行家庭访视,对社区人群提供健康信息和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病人提供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护理服务,如家庭访视、善终服务、老人体检、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还存在如下问题:

1.1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进度不够

在国外,社区护理人员教育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达到本科、硕士。而我国护理院校几乎没有设置专门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专业,护理继续教育也缺少社区护理教育内容。社区护理所需要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很难系统化的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随着人们对健康需要的逐步提高,我国护士职责也应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没有相应护理教育的支持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

1.2社区护理工作范围窄,内容单纯

社区护理的核心是向社区卫生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功能扩展。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的服务内容调查分析表明:社区护理服务以家庭护理、输液、常规体检、注射及各种治疗为主,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服务量不足。在国外,护士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病人及家庭、群体和社区的许多问题靠社区护理人员去发现,家庭访视、家庭护理、健康指导和慢性病人的功能恢复及社区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等连续、综合和协调的社区服务要靠社区护理人员去独立或协助完成。

1.3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差

社会上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社区护理人员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使护理效果受到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上,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改变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仍属于从属地位。

2社区护理中的心理护理

社区护理工作,尤其是心理护理一定要在对不同护理对象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全面了解往往是较为艰难但又非做不可的。例如,对两个不同的人或心理状态差异较大的人做心理护理,如果采用同样的护理方式或方法,是绝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再如,给两个患了糖尿病的人做心理护理,由于其中存在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不同,以及对糖尿病的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对其护理方式和教育方式也要因人而异。重视心理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与地位,既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人们健康观的转变,也符合社区护理的特点与规律;是提高社区医疗质量和广大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

社会卫生服务立足于社区,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提供及时、方便、快捷、连续、整体和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因而社区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与社区居民必然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就心理护理而言,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工作的基础。一般说来,护患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①主动-被动模式;②指导-合作模式;③共同参与模式。在护理工作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病人或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采用适宜的模式。如何才能与病人及其家庭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互相帮助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呢? 从心理护理的角度出发,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首先要熟悉病人或被护理者的角色及角色转换过程,要关注他们的角色适应不良现象,从心理上摆脱其消极影响。

(2)充分认识心理反应的因素及引起心理反应的原因。根据病人的行为类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计划,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3)了解病人亲友的心理反应和异常行为,教育他们应履行维护病人身心健康的义务;克服消极被动、对病人偏袒顺从,对医护人员隐瞒掩饰病人实情、与医护人员之间产生冲突指责等异常行为。

(4)就护理人员自身而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与自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品质、精湛的护理技术与合理的知识结构;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有较高的人际交往水平和技巧,善于与不同病人沟通。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最重要的,也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对每一位前来就诊者都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用热情和蔼的语言开导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对就诊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针对本社区的健康状况及人群的需求举办一次社区健康知识讲座,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社区普及。根据本社区疾病谱的特点,进行录像、宣传橱窗、手册、电话等方法进行多方位健康知识宣传。

3结果与讨论

(1)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一般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所以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上述几个重点人群。由于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人群的不同的病种,或同一病种的不同病程,也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能采用同一种心理护理模式去服务与上述不同的病人,而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心理护理模式或方法,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笔者亲身实践,如有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出现身心老化现象;他们知道衰老和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惧怕死亡的到来;此外,又由于自身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易患疾病,因而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诸如恐惧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增强等。因此,在心理护理方面,要从尊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出发去爱护、关怀老年病人。使他们精神愉快,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女性病人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如经期易激惹状态,女青年病人的羞涩心理,其患病接受检查时的萎缩与执拗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理解女性病人的心理特点,主动协助医生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在予以足够体谅的同时加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2)讨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心理护理,已是目前的热门话题。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一部分,与一般临床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心理护理的观念和技术方法不断地渗透到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使心理护理起到药物、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所起不到的效果。同时完善的社区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社区护理人员的安全和质量意识,均提高了社区护理服务质量,促进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为社区护理服务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科学出版社,2001

[2]廖明云.“护患沟通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施.现

代护理杂志,2005.11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7

【关键词】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1世纪,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正在投入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现代医学表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有密切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传统的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未能根除,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等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性病等,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及补充,与我们平常熟悉的医院临床护理有许多不同点。社区护理的特点在于。

(1) 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其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民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2) 以集体为主。 社区护理工作就是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个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人群、集体,甚至到对世界健康负责的全球观点 。(3)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到个人或家庭中访问护理往往是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对象广,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区凝聚作用。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1)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通过健康教育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目的、方式、优越性、对居民的作用等。让全社区公民参考卫生保健工作中来,加强防病保健认知教育,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高素养的道德行为。(2)扭转居民的健康理念。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整体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再吃药,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用,应该优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改变现有健康理念。突出预防在健康护理中的重要性。(3)推广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档案。(4)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让人短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健康,让居民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危害,并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在社区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比如在“爱耳日”,“结核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等宣传日加大宣传力度。(5)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3 未来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的几点建议

(1)将健康教育引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教育是老百姓健康知识的最基本来源,护士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长期与居民接触,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参与性。(2)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多数社区护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指导,当前教育方式也简介,内容泛化,接受群体教育背景不尽相同,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护理人员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抓紧教育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3)健康教育充分结合到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5)结合国情,并改善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8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09―01

目前,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医院,少量在社区。在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与个体疾病有关的健康问题,体现个体化的特点;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更多侧重在疾病的康复、预防和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体现一定的普遍性。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虽未广泛开展,但这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种较好途径。

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社区护理教育更是十分欠缺,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护士没有接受过较系统、规范的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训练,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而采用的方法较简单,停留在一般性的卫生宣传上,且内容泛化,难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抓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使受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改变并逐步实现行为改变。

2.3 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护士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当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把保持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作为目标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其内容涉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而完成每一项服务内容都离不开健康教育。护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护士要根据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点而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将护理健康教育列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总之,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的应用性科学,社区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范围、组织、规划、运作和评价体系,健康教育处方的使用,有关的伦理、法规等,形成能真正指导护理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健康教育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朱晓芳;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1年31期

[2] 龚燕娟;翟惠敏;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8期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9

论文摘要:社区保健工作是医院的服务宗旨一进行人文关怀的有效补充,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重视并加强社区保健,是医院工作中的一部分,其重心在于如何开展对离退休老干部的保健。

1离退休老干部开展社区保健的必要性

1.1离退休干部的基本健康状况离退休干部为我国的发展曾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由于当年生活条件差,而且他们常年的辛劳,不同程度地患上了一些疾病。据我院社区服务中心对沙坝社区、西华老干小区离退休老干部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老干部年龄都在7o岁以上,其中82.5%的老干部有脑血管疾病,17.5%的老干部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1.2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特点人到老年,不仅生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变化也比较突出。随着机体各种功能的衰退,感知觉障碍也逐渐加重。进而使其心理活动也受到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其变化更为明显。据我院社区服务中心对所属沙坝社区、西华老干小区的调查统计:75岁以上的老干部中有81.2%的人对老年体协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没有兴趣。这些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以及新老疾病的困扰等退休后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失落感、怀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于是,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及希望社会理解、关注的需要明显增加。老干部中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首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的特殊性。

1.3离退休老干部卫生保健需求特点离退休老干部具有高年龄、高职务、高级别的特点,对卫生保健的要求层次较高,不满足于看病有医生,吃药能报销。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身的保健状况越加重视。非常能够经常得到有关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2开展社区离退休老干部保健的对策

2.1加强离退休干部适应期的健康指导对于个人来讲,离退休是人生生活中的一次重要变革,由于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映。我们在各个老年活动中心的配合下,在对他们进行治疗保健的同时,还建议为他们安排多种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他们在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下度过晚年。重点在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角色的变更方面给予重点指导。首先,帮助离退休老干部树立一种科学的生活关,辨证地面对遇到的现时问题,保持心情愉快。其次,建议他们尽快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既要保持身心得到充分地休息,又要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体现离而不休的精神;第三,建议他们劳娱结合的原则。

2.2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巡诊,主动服务离退休干部几乎都患有各种不同的疾病,因此,建立离退休干部个人档案应是社区保健的主要工作之一。我院社区门诊为所辖社区内每一位老干部建立了健康档案。通过详细的档案资料,随时掌握老干部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巡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定期为老干部体检,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融为一体,真正为老干部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

2.3配备保健卡,完善急救措施为了确保离退休老干部的健康,我们还为老干部配备了随身携带的保健卡,将老干部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型、主要疾病、用药禁忌、联系地址和等电话等项目编写在健康卡上。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意外,能得到及时救助,为进一步治疗争得宝贵的时间。

2.4开展家庭病房,重视家庭与个人保健的作用据调查,虽然现在有64.3%离退休人员与子女同住,住房等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独居的现象仍然存在。他们又是患病率高的群体,由于医院的床位有限,小病住院难、康复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需要把各种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送到病人家中,开展家庭病房势在必行。我院为不需要住院治疗或出院后任需治疗的老干部开设了家庭病房,为他们提供病情观察、换药及注射等各种服务。同时,开展康复治疗。如:推拿、按摩、肢体功能锻炼等。并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卫生常识、食品卫生、消毒隔离与自我保护等。使他们明确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的饮食营养都与家庭和个人的努力有关。

3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适应社区保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