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4-03-14 11:24:29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创新性教育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性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 ?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正确定位

一、从历史科目本身说起

1.读史可以明智

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挫折,前人的成功……通过读史,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我们想要的知识。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著名论文。著名科学家牛顿,就坦言,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读史,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去获得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初中生是人生中最初形成各种习惯和认识的关键时期,通过读史,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说,读史可以明智!

2.读史更会做人

初中生阶段是人生刚刚学会独立的阶段,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未成年人最关键的叛逆期。如何能引导初中学生健康成长?读史,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翻开历史书,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或成功、或失败、或被后世赞美、或被后世唾弃!或在历史中留下矢志不移的意志、或笑对挫折,胸怀坦荡……

每个人物都是一场人生的经历,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成长期的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读历史,可以让未成年的初中生,走上人生的正路!

3.读史可以教会初中生做事

书中多少成败,多少人物的慨叹。成也好,败也好,除了做人,还有做事。或学会理性的分析,认清形势;或学会与人相处的真诚以待;或学会实事求是地具体对待;或学会面对失败的一笑了之……

我们要学习前人有始有终的做事态度,要学会前人团结合作的做事精神,要分析前人失败的做事漏洞,要学会前人面对困难做事决心……

哥伦布、拿破仑、司马迁,……哪个人身上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做事态度?

多读史,让我们从前人身上学会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意志!这是作为一个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以后面对更复杂的社会生活所需要基本素质!

二、从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说

“文史哲,不分家”。学好历史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历史学科与其他科目有紧密的关系。

1.初中学习阶段,与历史科目关系最密切要算语文科目了

语文科目在讲解任何课文时都会涉及到背景的介绍,那就是历史!历史上的人,事,时代背景等等,了解好了这些,是体会语文课文的基础。

历史科目与语文科目紧密相连还有个表现就是作文题材上。语文科目有写作的需要,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历史科目,学习好历史书上的内容,对于写作题材的提供有很大的帮助,能充实初中生的写作内容,使文章显得有文化,有厚度。

2.学好历史科目,为以后学习哲学打下基础

初中阶段设计到点点滴滴的哲学知识,高中阶段就相对系统了。其实在初中阶段历史科目里,有涉及到哲学道理的部分,学好初中历史,能给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以后学起来更加容易。

3.历史科目与其他科目的关系

历史科目与地理、自然科学、天文学、人类学等等都有交叉的出现,因为每一个科目的出现,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历史。也许初中历史科目没有涉及到那么多,但是了解到相关科目的基础历史对学习相关的科目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尝试

1.端正历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理念指导着行动,正确的理念对实践起着推动作用。端正历史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这就要求各高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到以人为本。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才是认知和实践的主体,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的单方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师生之间关系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其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开放式的教学理念。

2.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第一,问题启发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方向的知识传授过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具体操作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先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教师资料的搜集和讲解来提出解决的方案或者较为普遍性的结论。问题启发式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有勇气积极地提问或者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其次,对于不同程度的问题教都应该用鼓励的眼光来对待,同时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二,多媒体直观式教学。随着教学改革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在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历史是过去式,想让过去的事件重新展示出来,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必须运用多媒体的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提供更直观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情景融合式教学。情景融合式教学也就是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融入或建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人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融合式教学首先要用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或者一幅图片、一个学生熟知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搞笑的野史等作为开题引导,充分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关主题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同时配合着老师生动、针对性地讲解,增加主题的直观性和明确性:然后,通过设置历史情景,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适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提问和意见的表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历史课堂应该是有充分自由的思辨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根据学习内容思考、表达、探索,在思考、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进入转化为自有的知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需要适应考试要求的,也能贯彻《课程标准》的。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为学生的考试负责,对家长负责,也应当替学生的未来奠基,让历史学科充分彰显基础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原则;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2年秋季,仙游一中复办了中断十五年的初中部。我服从学校安排,来到七年级担任历史科教学。在这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既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艰辛,也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乐趣,真可谓酸甜苦乐,皆有感触。本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别于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初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感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亦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我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担任初中历史教学的。所以,当20多年后我重返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时,因为有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淀,我便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驾驭初中历史课堂。在此,本人想谈谈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应注意和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 思想性原则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本人来讲,可以为他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来讲,这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了。初中历史教材中富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岳家军、戚家军战无不胜的纪律意识,学习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学习郑成功的爱国情怀,等等。

二、 人文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人文思维的理性的人。在这方面,历史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是开展探究课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七年上册探究课一"破解彩陶之谜",向学生们展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了解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从中感受大禹率领民众,夜以继日,不畏劳苦,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内容。楷体字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宋体字的内容。如讲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楷体字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孔子这一公平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不管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都是可以成才的。又如讲到司马迁与《史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楷体字内容中总结出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几个原因: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注重实践、忍辱负重。另外,教材中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等也富含人文性,教师应充分予以利用。

三、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好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既可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又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学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么几个做法:一是举行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比赛,每次一位,让学生自己报名后事先认真准备,老师点评后,由全班学生投票,优秀讲演者在期中期末考时酌情给予奖励分。二是举行专题的历史故事会。我在介绍完三国鼎立的历史后,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故事会"。首先老师简要地绘声绘色地复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精心准备,然后推选代表上台,最后全班集体朗读老师自己创作的诗歌"说三国,道三国,三国故事人人说,三国故事人人爱,三国故事传四方,三国故事永流芳",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三是结合学校科技周活动,举行了"历史谜语有奖竞猜活动"。教师事先采集了初中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历史谜语,用小布条张贴悬挂在科学楼内,答对的同学老师奖励一个小礼品。

四、 兼容性原则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实际上,政史地亦不分家。这些道理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不管是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初中历史教学都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在这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里介绍几个做法。一是渗透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渗透一些成语典故。如讲到"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介绍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讲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介绍成语典故"老马识途","尊王攘夷","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学完七年历史上册后,我还组织学生举行一场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既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学好语文积累了有益的素材。二是渗透歇后语知识。歇后语也是祖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学好歇后语,对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大有裨益。如"孔子佩腰刀-不文不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周瑜)谋荆洲---陪了夫人又折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等等。

五、 条理性原则

由小学到初中,初中学生正经历着由小学到中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一方面,学习的科目极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急剧扩大。据我观察,许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是一头雾水一面茫然。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严重依赖老师到逐渐适应独立自主,逐渐做到自主学习。就历史老师来讲,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思路让学生知晓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本人认为,历史老师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在尊重历史教材编写思路的前提下,对历史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在此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一课的板书,用科学规范条理清楚的板书引导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作为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如七年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教材编写比较乱,学生不易掌握。但通过条理性的板书设计,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一、金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北宋的灭亡(时间,标志);三、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四、宋金关系(宋金战争,宋金议和,金朝的汉化改革)。这样的板书设计,纲举目张,条理清楚,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入门课 初中历史 重要性 基本技巧

入门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入门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定义、学科内涵。初中历史分为中国史与世界史,中国史、世界史又分别按时间划分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编成六册教科书依次在初中三个年级学习。这种课程安排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历史的入门课通常开设在每一个新历史时段学习的开始前。

一、初中历史入门课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科的基本内涵。

历史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既陌生又熟悉,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事物,比如影视剧、文学作品、名胜古迹等,但不明白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样学好历史,有的学生甚至简单地认为历史是古代人或者古生的事情。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是绝大部分学生人生中正式学习历史的开始,也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基本内涵的最佳时间。“历史即过去发生的一切”。过去的一切包括过去的人、过去的事物,而且历史一去不复返。教师要严谨、通俗地告知学生历史的定义,并且通过列举事例、讲述故事解释这一定义,帮助他们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框架、构建历史脉络,进而理解历史学科的意义及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而持久稳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①,兴趣在历史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历史学科对文字理解驾驭、材料记忆梳理要求极高,“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②。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学科是否有趣,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其主动学习历史的关键。传统而言,一提到历史,就与“迂腐”、“乏味”、“死记硬背”等贬义词眼挂钩,这可能会在无形中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偏激的看法。学生从入门课中正式接触历史学科,入门课的有趣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判断历史课有趣与否,因此历史入门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从入门课开始就认为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三)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便于开展教学。

“学情是对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综合情况的总称”③。学情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况等,可以选择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开始学习新的历史阶段的知识,教师要在讲授新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整体水平及兴趣点。入门课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有效途径,例如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教师在正式讲新课前的入门课里通过师生间的课堂提问等互动形式,可以大致明晰学生的整体水平、关于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掌握、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二、上好初中历史入门课的基本技巧

初中历史入门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上好入门课需要掌握基本技巧,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技巧,才能更好地驾驭入门课,把它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明确基本的历史常识,理清历史线索。

历史入门课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最佳契机之一,教师进行历史入门介绍,是为了接下来新课的开展做铺垫。因此在入门课中,教师必须明确基本的历史常识,并对即将讲授的新课的历史线索予以梳理。初一第一节历史课是整个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开端,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讲授这节入门课时,要特别强调基本的历史知识。比如公元与公元前的区别、中国朝代顺序表、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划分、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要全面看待的评价方法等,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历史学习窍门和线索。初中二年级主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及以后的历史。在学习新的历史阶段之前的入门课中,教师要重点解释中国近现代史社会性质的主要变化,梳理清晰中国近现代史的几大标志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同时要告知学生为什么要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只有清楚这些历史常识,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错综复杂的中国近现代史。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媒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多媒体教学是将老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④。常见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有幻灯片、投影仪等,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讲述、板书讲义,多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历史资料。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多媒体等媒介运用到历史入门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历史时就意识到历史这门学科并不枯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不能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只有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注意语言严谨性、通俗性、通俗性。

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是一门严谨的人文学科,对授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接受水平的高低。教师“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⑤。入门课是学好历史的基础课,在一些晦涩、枯燥的知识点上,教师若能灵活表达,则会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历史的技巧。例如初一历史入门课要求学生记忆中国朝代顺序,可以用顺口溜《朝代歌》来记忆:“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歌谣把中国朝代按顺序整编出来,朗朗上口,方便学生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比较抽象,在介绍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化难为简,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准确地历史概念。

(四)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其重要性远远不及语数外等主科,所以轻视甚至放弃历史学习。这种偏见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会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在入门课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一开始就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指导着现实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的最有效方式,比如列举时下热门历史题材影视剧,询问学生去过的名胜古迹等,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为了更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入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话剧编排、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活动设计,从而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以后顺利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入门课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它不仅对学生学习历史意义深远,而且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把标尺。如果把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比喻为一座高楼,那么初中历史的入门课则是这座高楼的地基。只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的高楼才能傲然挺立、屹立不倒。

注释:

①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0.

②鲁忠义.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89.

③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2.

④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3.

⑤戴安刚.轻松愉快接触历史――浅谈初一历史入门.中小学电教,2011(4).

参考文献:

[1]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鲁忠义.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5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推行了《新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现行各学科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还有许多科目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极为深重,尤其是历史科目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扎下了根,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了历史又没用,以至于他们都不太重视历史,再加上传统历史课程枯燥无味,使得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本文着重讨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途径,希望初中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全面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新教材

一般来说,任何事物的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过程,更何况一位长期从事传统历史教学的教师的陈旧观念是坚不可摧的,尽管他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有的教师也以积极的心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是也难免在不经意之间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历史课堂效果。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他们面对新历史教材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颖、图文并茂,与老教材完全不一样,里面的内容对知识进行了重组,并且以专题化的方式出现,使得历史教材变得更加容易。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觉新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反感新教材,抱怨其不好用。实际上,新的初中历史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新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材,其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些教师的抱怨现象可以说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即“新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新教材。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学生往往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心灵,只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就会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它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内容比较刻板,一旦课堂教学没有采取一定的技巧,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学会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创设新的历史情景,只有教师善于运用这些丰富的材料,必将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教师要想真正地将之落实到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但是,面对新的初中历史课程,许多历史教师不晓得如何寻找资源,即找不到课程资源,就会无从下手,历史课堂教学效是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事实上,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能接触到课程资源,只有他们没有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缺乏明确的分类,盲目地使用这些课程资源,偏面地应用现有资源,无法产生宏观效应。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且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认真体会,严格近照学习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整合、裁剪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突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初中历史教师还需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作切入点,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延伸,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资源,这样有助于大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并在此基础上乐于学习历史。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明确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信任学生,不断地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足够地了解学生,抽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最后,作为教书育人者,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拥有一个耐心的态度,如果学生答对了问题,就要给予赞许,要是答错了,也不要过分批评,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而且能让他们收获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结语

总之,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水平,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为初中学生的引路人,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现代学习观和学生观的培养,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增强他们学好历史科目的信心,促使他们热爱历史,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自2001年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也兴起了一股改革热潮,相关理论、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改本意在于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人性化培养,然而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却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味追求教学的外在形式,却忽视了对影响教学成败最为根本的因素,即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许多学生纷纷反映初中历史课堂难以学到有用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课堂收获的有限,初中生必须投入更多的课下精力学习历史知识,这无疑增添了初中生本的学习压力,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更与素质教育的潮流相悖。

正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加以全面深入研究,以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初中生在享受历史教学的同时收获更多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教师的科学化、精细化、艺术化课前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课前备课,更多的是从自身教学主体出发,进行知识准备,重难点分析。然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对学生进行的精神滋养,因此科学化的课前备课,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艺术化。具体来讲,科学化的课前设计首先应突出鲜明的课堂主题,例如专题化学习、历史人物评说、通史学习等等;其次教学设计不应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的灌输模式,增加学生间知识交流讨论环节,师生间交流互动环节,避免课堂的枯燥化;最后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制定应考虑学生的合理化诉求和建议。

例如在讲解宋元社会风俗内容时,组织学生以清明上河图为课堂背景,进行历史场景再现,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对历史有了直观性把握。再比如讲解新航路开辟时,老师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观看新航路开辟的影片,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讨论后在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准备

初中历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以往初中历史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往往是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参考书籍所给出的教学重点,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学生的诉求, 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间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难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因此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充足的课前准备,唯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才能有与老师互动的可能,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掌握的不足,这也正是初中历史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初中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课下时间的有限,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下准备给予必要指导。具体来讲,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精选适合的课前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更应有老师优选的辅助材料,老师对辅助材料选择必须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课下先对重点进行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才能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知识领会才会更加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及历史教学材料地合理整合与运用

师生间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理解老师讲解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成败。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课堂老师单向度传授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丰富多彩且贴合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师生间的知识互动。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习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科书之外,还有配套的辅助教材,更有课外的史料事实,实物图像资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对丰富的历史教学素材的合理整合运用,例如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册等辅助读物综合解读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课外筛选高质量的史实史料,利用优秀纪录片,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以及中外历史经典原著读物开拓学生历史视野。

(四)课后任务应更注重体验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课下的良好巩固。但传统上,初中历史老师大都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来让学生巩固知识,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效果并不明显。科学研究发现,体验式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高度丰富的当今社会,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例如某校即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更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应更加注重课堂难以实现的体验学习。另外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方法地培养,例如学生运用多种史观的能力,这样才能从长远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三、结论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辨识能力,深化对初中历史教学目的的认识,注重对学生历史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从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课下指导等教学环节全面入手,采取更加合理、民主、高效的人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升对历史兴趣的同时,更加牢固的掌握历史知识,获得历史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福章.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7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被当作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而少有探究的成分。这样的历史学习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人为地分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实施新课标、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的支持、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要素。此外,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1.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像,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

2.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3.把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或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4.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

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

1.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渗透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最为常用、最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1)教师将“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或活动任务。(2)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按常规的教育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成长。新版历史教科书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既可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为依据,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3.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探究历史问题,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上的历史探究活动以课下的自主探究为基础,课下的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下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到学习的方法、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总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应该承认,历史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首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然后就应该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应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好历史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上几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